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毫米的認識教學設計【精品多篇】

欄目: 教學設計 / 發佈於: / 人氣:1.59W

毫米的認識教學設計【精品多篇】

二年級下冊認識毫米教學設計 篇一

認識毫米 教學設計

所在班級情況,學生特點分析:《分米和毫米》一課是國標本蘇教版國小數學二年級下冊的教學內容, 本課教材編排的內容很充實,由於有較多的學生操作活動,又是一節低年級數學概念課,所以把這一課上紮實上好不容易。國小低年級的學生更多地關注“有趣、好玩、新奇”的事物。因此,學習素材的選取與呈現,以及學習活動的安排都應當充分考慮學生的生活體驗和趣味性。本節課讓學生經歷測量常見物體長度的過程,引出長度單位毫米和分米,讓學生感受到掌握毫米和分米是日常測量的需要,感受到學習這部分知識的價值。本節課的設計,本着“發展學生創新思維為主”的原則,引導學生通過觀察、操作、猜測,認識長度單位毫米和分米,建立毫米和分米的長度觀念,培養學生的分析、綜合、比較、抽象、概括能力,結合具體內容向學生滲透長度單位來源於實際生活又運用於實際生活的觀點,同時培養學生應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教學目標

1.使學生通過實踐活動認識長度單位——分米和毫米,初步建立分米和毫米長度的直觀表象。

2.使學生在實際測量中,學會選擇合適的長度單位和測量工具,會測量一些物體或線段的長度,並提高估測能力。

3.使學生通過動手操作、合作交流等活動,進一步增強學習數學的興趣,體會數學學習的價值。 教學準備

1.教師準備:課件,尺,軟盤。

2.學生準備:彩紙條,剪刀,1分硬幣,電話卡或銀行卡。

教學過程

一、故事導入

談話:(演示課件)有一次課間,幾個小

朋友在一起討論什麼兵器最厲害。紅紅説:“我覺得寶劍最厲害。”明明説:“不,我覺得孫悟空的金箍棒最厲害。它能伸縮,可長可短,它可以短到只有1釐米;也可以伸長到1米,甚至幾百米、幾千米,還可以伸到天上去呢!”

提問:在剛才他們的談話裏,你能找出一些我們學過的數學知識嗎?(米、釐米)

引導:對!我們已經學過長度單位米和釐米,(板書:米、釐米)你能用手比畫一下1米大約有多長嗎?1釐米呢?我們測量教室門的高度用什麼單位比較好?量一枝鉛筆的長度該用什麼單位呢? [説明:學生在生活中已經有一些量物體長度的經驗,在前面的學習中也已經認識了長度單位米和釐米。通過複習舊知引新,激活了學生的知識儲備。同時,孩子們熟悉的神話人物孫悟空又能讓學生覺得有趣,吸引學生饒有興趣地進入主動學習的狀態。]

設疑:(課件演示)紅紅又問了一個問題:“要是金箍棒縮得比1釐米還短,或者比1釐米長但比1米短,又該怎樣表示它的長度呢?”

指出:今天我們繼續學習關於長度單位的知識。

二、認識毫米。

(1)引導:我們以前量過數學書的長邊和短邊,現在老師想請你幫個忙,量一量數學書的厚度是多少。

有的同學説數學書的厚度大約是1釐米,有的説1釐米不到,老師還想知道得更準確,該怎麼辦呢?我們再來認識一個比釐米還小的長度單位——毫米。(完成課題板書:分米和毫米)

(2)小組學習。

①出示學習步驟。

直尺上1釐米中間的每一個小格的長度是1毫米。請你在尺上找出來。

用筆尖指着直尺上的小格數一數1釐米是多少毫米。

在我們周圍有哪些物體的長度或厚度大約是1毫米?請你找一找、量一量。

②學生分小組自主學習。

[説明:考慮到學生已有的學習經驗,因此設計了一個小組合作學習活動,讓學生自主探索新知;又考慮到二年級學生的獨立學習能力還較弱,所以出示了具體的學習步驟。這樣,能使學生進行有效的學習與討論,從而理解毫米的含義。]

③彙報:通過小組學習,你知道了什麼?

追問:1釐米中數出了多少毫米?想想看1釐米等於多少毫米?(板書:1釐米=10毫米)

還有哪些物體的長度或厚度大約是1毫米? (3)提問:你能用手比畫出1毫米大約有多長嗎?

教師先演示一下,再要求同桌學生互相比畫,並用一分硬幣進行檢驗。

(4)你知道哪些東西的長度或厚度可以用毫米做單位嗎?互相説一説。

三、總結

1.提問:我們今天學習了什麼?(分米和毫米)

提問:連同前面學習的米和釐米,我們已經認識了4個長度單位,你能把這些單位按從大到小的順序排一排嗎?

[説明:在教學中已經通過對直尺的觀察,初步溝通了米、分米、釐米、毫米之間的關係,進一步總結能使學生形成相對完整的認識。]

2.提問:那麼現在再來看看前面紅紅提出的問題,要是金箍棒縮得比1釐米短該用什麼單位量?(毫米)比1米短但比1釐米長呢?(分米或釐米)

四、鞏固練習

1.指導完成“想想做做”第2題。

先讓學生獨立看圖想一想,再指名回答。啟發學生用不同方法確定橡皮和回形針的長度。

2.指導完成“想想做做”第5題。

先讓學生在書上填一填,再組織交流,啟發學生説清楚選擇的理由。必要時,可出示實物讓學生觀察。

3.指導完成“想想做做”第6題。

先讓學生自由判斷,再啟發學生通過實際測量驗證猜想。

反思:分米和毫米一課重點是使學生認識長度單位分米和毫米,初步建立1分米、1毫米的表象,並能選擇合適的長度單位。通過這一課的學習,學生都能比劃出1分米、1毫米大約有多長,並能很快地説出1分米=10釐米、1米=10分米、1釐米=10毫米。大部分學生也能正確利用知識解決一些問題,但仍有一小部分學生不會靈活運用,還有個別學生不認真審題。如黃瓜長2( ),在認識釐米和米時,也曾有類似題:黃瓜長25( ),卻不假思索地填上了“釐米”。

學生在頭腦中對四個長度單位都有所感知,也建立起了分米、毫米及米和釐米的長度表象,但多數學生僅僅停留在1米、1分米、1釐米、1毫米的長度表象,遇到將這些知識運用到實際物體的長度中就缺乏瞭解決的策略。

課後,我突然想到了一則關於長度單位運用錯誤的笑話:今天早晨,我從2分米長的牀上爬起來……於是我拿出來讓學生來讀一讀這段文字,剛讀了兩句,班中便發出了“啊”的驚訝聲,讀到最後引得大家鬨堂大笑。我故意疑惑地問:“笑什麼呢?”學生馬上按捺不住了,“2分米長的牀只有兩個這麼長,怎麼睡人呀!”“1釐米的牙刷這麼長,那隻能小人國的人用了!”……紛紛邊説邊用手比劃着。“對呀,你們在選擇單位時,可要注意了,可以用我們身邊的“尺”,比如“一庹”、“一拃”、“一步”等來比劃一下,看看自己填得是否合理。”

這樣,學生在比劃和説理想結合的過程中,拉動了學生的思維,而且更深刻地明白自己就像隨身帶了一把尺,可以隨時進行估測。

《毫米的認識》教學反思 篇二

“毫米的認識”是20xx年教育部審定的人教版國小數學三年級上冊第三單元“測量”的第一課時的內容,是繼二年級米和釐米的學習後引入的另一長度單位,它是以後學生學習更多長度單位的過渡,因此,學好本節課對今後的學習有着非常重要的意義。上週我上了“毫米的認識”這一節的公開教學,現作如下的反思。

一、培養學生的估測意識與估測能力。

培養學生的估測意識與估測能力是新課標中明確提出的培養目標之一。而估測是測量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估計的一種,它是對物體或圖形的某種屬性(長短、大小、輕重等)——量的估計。在實際生活中,對一個量的估計常常比精確計算它的大小更重要,同時,估測教學有助於兒童理解測量的特徵和過程,並獲得對度量單位大小的認識。估測能力的培養對國小生數學素養的提高具有重要意義。什麼是估測?按我個人理解,估測就是個體根據知識經驗,採取一定的策略,獲得物體或圖形某方面的屬性——量的近似值的過程。在教學《毫米的認識》這一課時,我主要注意以下幾點。

1、重視操作,建立測量單位的表象——奠定估測基礎。

測量單位和實際測量是測量的兩個基本要素,其中測量單位作為大家認可的公度是測量的基礎,當然也應該是估測的基礎。課堂教學中,教師要重視讓學生實際操作,以幫助他們建立測量單位的概念,形成測量單位的表象,從而正確理解和感受測量單位的實際意義,為估測奠定紮實的基礎。比如,在要求學生估測數學書的長、寬、厚前,我有意識地讓學生回憶我們學過的長度單位有哪些,學生很快地説出有米和釐米。可是當讓學生比劃一下,1米與1釐米分別有多長時,大部分學生都是亂比劃。此時我引導學生拿出自己的尺子,找出1釐米的長度來,然後用自己的食指指甲放到1釐米處比一比,發現自己的食指指甲的寬度大約是1釐米,接着讓學生先用右手的拇指和食指輕輕地夾住左手食指指甲,再慢慢地把左手食指抽出來,在右手的拇指和食指之間有一條縫,它的長度大約就是1釐米。同樣大部分學生都知道自己的身高比1米高了,這時老師告訴同學們,我們兩手張開的長度正好是我們的身高,因此,比劃1米有多長時應該把手腕折回來一些。當學生在直尺上認識了1毫米有多長後,也讓學生先量出兩張紙牌的厚度約是1毫米,再用右手的拇指和食指輕輕地夾住兩張紙牌的厚度,再用左手慢慢地把兩張紙牌的厚度抽出來,在右手的'拇指和食指之間有一條小縫,它的長度大約就是1毫米。這樣讓全班學生都動起來,在操作中發現、探索、體驗,建立測量單位的表象——奠定估測基礎。

2、聯繫生活,充實測量單位的表象——豐富估測參照。

對一個量的估測,不能依靠隨意的猜測與臆斷,而應根據相關的參照物進行合理的估計與推測。參照物越豐富,參照系越完善,估測的手段越多,估測的能力也就越強。教學時,教師密切聯繫學生生活,關注學生生活經驗,豐富學生的測量體驗,將能有效提高學生的估測能力,同時能讓學生體會到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繫。比如:本節課我讓學生測量數學書的長、寬、厚時,我便有意地讓學生先來估測一下數學書的長、寬、厚大約是多少釐米時?有些學生説用自己1釐米寬的食指去估,有學生提出用自己的食指去估太浪費時間了,數學書這麼長,可以用自己的“一拃”長去估。這時我問,你怎麼想的,我知道這樣的一拃長大約是10釐米,數學書的長比我的兩拃長長一些,因此我把數學書的長估成約25釐米。還有學生説可以用自己20釐米長的直尺去比一比,數學書的長比20釐米的直尺長一些,所以我把數學書的長估成約23釐米。“食指指甲的寬”、“一拃長”、“20釐米長的直尺”……這些長度成為學生估測的參照物,學生藉助這些身邊實物的相關數據進行估測,能有效避免學生估測的盲目性和主觀性,提高估測的準確性和有效性。當然,在安排學生測量這些物體的長度時要堅持先估後測的原則,讓學生在估計中提高估測能力,在測量中修正估計精度,在估測中積累經驗。

二、備課中應注重備學生。

備課是教師取得高質量課堂教學的前提和基礎。所謂備課,實際上指教師在課堂教學之前進行的設計準備工作,即教師根據課程標準的要求和本門課程的特點,結合學生的具體情況,對教材內容做教學法上的加工和處理,選擇合適的教學方式方法,規劃教學活動。備好一節課,不僅需要考慮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教學過程等幾個環節,更要以人為本,在教學中以學生為主體,表現在備課中就是必須更多地研究學生。在備課的具體工作中,備學生是核心環節,備學生的工作效果對於備課質量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學生的現實狀況是教學的基本出發點,在備課活動中,備學生主要圍繞備學生的學科認知特點和規律、知識現狀、生活背景、情感因素和身心特徵等內容展開的。在具體的一節課的備課時,教師首先要了解與教學內容有關的學生已學過的知識的情況。分析出哪些是學生已掌握的,哪些是學生初步掌握了的,哪些是學生通過自學可以掌握的,哪些是教師非講不可的。這樣做有利於教師在授課中做到該講則講,不用講則少講,力求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在複習完舊知後,我要求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分別估計數學書的長、寬和厚大約是多少釐米。備課時我還以為學生幾分鐘就可以估出來,結果我發現很多學生無從下手,不知道怎麼估?還有的學生因為有預習的習慣,知道了毫米的概念,結果直接用釐米與毫米作單位測量出了數學書的寬與厚。後來通過師生討論交流,得出可以用“食指指甲的寬”、“一拃長”、“20釐米長的直尺”……這些參照物去估測,結果還是花了較多的時間估測出數學書的長、寬、厚大約是多少釐米。還有,估測完後,我便問:同學們估得準確嗎?用尺子量量看!備課時我本以為也花不了多久就可以完成此環節,結果還有許多學生不知道怎樣用尺子測量數學書的長、寬、厚。特別是測量數學書的厚時,也不知道怎樣把直尺放上去測量。另外還有一部份學生不能用0刻度對準書的一端,而是用直尺的頂端對準了書的一端,這樣測量出的長度很不準確,誤差大。所以我又馬上在展示台上教學生一步步來測量書的長、寬、厚。一節課上下來,我感覺自己包辦得較多,學生的主體性體現不夠。其實我覺得當個別學生提出可以用“食指指甲的寬”、“一拃長”、“20釐米長的直尺”……這些長度作為估測的參照物時,應讓學生親自體驗估一估,可我卻沒有好好地利用。另外,由於課前口算及估測與測量耗時較多,到後面就沒時間認識“幾毫米”了,學生容易把5毫米這一刻度線當成釐米刻度線,還有個別學生對1毫米的小格數的不夠準確,加上學生的尺子五花八門,出自不同的廠家,質量也不同,學生測量的方法不一樣,也導致部分測量的數據略有誤差。這些都是我課前沒有預料到的。因此,教師的備課不只是備教材上的知識,更重要的是備學生,備學生可能出現的各方面問題。教師只有在充分了解學生、尊重學生志趣的基礎上備課,在遵循學生的認知規律和心理髮展規律的基礎上設計教案,才能備好課,確保課堂教學的高質量。

毫米的認識教案 篇三

教材與學生學習起點分析:

本課《分米和毫米》是國小數學北師大版二年級下冊第五單元測量的第一課時。全單元內容分二部分編排,先教學分米和毫米的認識,再教學千米的認識。在此之前學生在一年級下冊已經認識了米,釐米這兩個長度單位,知道了它們之間的關係,1米=100釐米,頭腦中也建立了1米,1釐米有多長的表象。

學生對測量的方法已經掌握,有一定的用直尺測量的能力。對毫米和分米雖沒有正式的接觸,但在生活中對毫米有一定的感性認識。由於生活中學生缺乏測量物體長度的經驗,又很少用到分米、毫米這兩個長度單位,所以1分米和1毫米的長度表象較難建立。

教學目標:

1、在觀察、猜想、驗證等實踐活動中掌握1米=10分米,1分米=10釐米,1釐米=10毫米的進率。

2、藉助硬幣厚度、吸管感受1毫米、1分米的長度,初步建立1毫米、1分米的長度觀念。運用已有長度單位的模型表象,合理估計實際物體的相關長度。

3、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讓學生經歷提出問題大膽猜想積極驗證解決問題的探究過程,從而獲得成功的體驗。

教學重點:

在活動中認識分米和毫米,通過體驗活動,形成1分米和1毫米的感性認識,正確建立表象。

教學難點:

掌握各相鄰兩個長度單位之間的進率,會進行簡單換算。能在具體的情境中靈活應用合適單位估計並測量物品的長度。 五、教學準備: 學生(尺子、硬幣或遊戲卡、一根10釐米長的吸管、6釐米3毫米的牙籤、兩人一根米尺);教師(課件、米尺、實物等)

教學過程:

一、複習舊知,導入新課。

(一)複習舊知

1、小朋友們還記得我們在一年級的時候已經認識了哪兩個長度單位?

2、關於米和釐米你還記得哪些相關的知識?

(二)導入新課並質疑

估一估,再填上合適的長度單位: 教室黑板的長是4( )。 一支鉛筆的長是18( )。 一張光碟的厚度是( )。

引導學生思考:仔細觀察這張光碟,它的厚度有沒有1釐米呢?那聰明的小朋友一定在想有沒有比釐米更小一點的長度單位呢? 對,有一個比釐米更小一點的長度單位,那就是毫米(板書),今天我們就要學習這個新的長度單位(引出毫米的認識。) 質疑:關於毫米的認識,你想知道什麼問題呢? 問題1:1毫米有多長? 問題2:1釐米有多少毫米?

毫米的認識教學設計 篇四

一、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1.使學生在操作中學會用毫米作單位進行測量,明晰測量的步驟與方法。

2.建立1毫米的長度觀念,明確毫米與釐米間的關係,會進行簡單的換算。

(二)過程與方法

通過觀察、估測、測量等活動,讓學生體會毫米產生的實際意義。

(三)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感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繫,體驗與他人合作交流解決問題的過程。

二、教學問題診斷分析

國小生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測量”這部分內容的實踐性較強,要注重讓學生進行估計、測量、交流等活動,通過直觀——表象——抽象的思維過程認識長度單位毫米,建立毫米的長度觀念。教學中,可以選擇學生身邊感興趣的事物為學具(如粉筆、鉛筆、硬幣等),有效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與積極性,同時要加強學生的操作活動,培養估測能力。

三、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使學生初步建立1毫米的長度觀念;知道1釐米=10毫米;會簡單的換算;會用毫米作單位進行測量。

教學難點:體驗1毫米的實際長度,形成直觀表象。

四、教學準備

課件,1分硬幣,磁卡等。

五、教學過程

(一)複習舊知,導入新課

1.你知道自己的身高嗎?你能估測一下老師的身高是多少嗎?

2.我們學過哪些長度單位?怎樣用手勢表示1米和1釐米大概的長度?

教師:我們已經認識了米和釐米,這節課我們繼續學習其他的長度單位。

【設計意圖】通過估測老師身高這一活動,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喚起學生對已有長度單位知識的回顧和對經驗的總結,架起了學習新知識的橋樑。

(二)探究新知,認識毫米

1.毫米產生的意義。

(1)估一估。

①小組活動:估計數學書的長、寬、厚。

②對估計的結果進行反饋。

③誰估計的結果比較準確呢?怎樣來驗證?

(2)量一量。

①小組活動:測量數學書的長、寬、厚,並將測量時遇到的問題記錄下來,用自己喜歡的方法表示測量的結果。

②彙報交流。

③教師課件演示測量數學書的長、寬、厚的方法,並對學生的回答進行評議。

小結:當測量的長度不是整釐米或者要求量得比較準確時,可以用毫米(mm)表示。

④教師板書課題:毫米的認識。

【設計意圖】小組合作測量數學書的長、寬、厚,讓學生在測量中理解和體會長度單位“毫米”產生的必要性,加強了數學與現實生活的聯繫,培養了學生動手操作的能力及小組合作的意識。

2.合作探究,認識毫米。

(1)初步認識1毫米。

①小組討論:關於毫米,你知道什麼?

②觀察自己的直尺,你能找到1毫米的小格嗎?

③你能用手指一指嗎?那用什麼工具指比較合適呢?

④1釐米裏面有幾個1毫米呢?用筆尖指着數一數。

課件演示1格1格地數,得出結論:1釐米中有10個1毫米。

⑤組織學生找不同的1釐米,數一數裏面有幾個1毫米,從而驗證釐米和毫米之間的關係,教師板書:1釐米=10毫米。

(2)進一步認識1毫米,建立表象。

①你能用手比劃1毫米的長度嗎?

②藉助1分硬幣、磁卡等實物,感受1毫米。

(3)找一找生活中的1毫米,並説一説,生活中測量哪些物品時一般是用“毫米”作單位的?

(4)用毫米作單位,再次測量數學書的長、寬、厚各是多少?

【設計意圖】本課的重點是幫助學生建立“毫米”的觀念。三個探究知識點的設立着眼於這一重點,遵循由易到難、循序漸進的原則。同時,藉助生活實物,幫助學生親身感受,進而抽象出1毫米的長度觀念。

(三)鞏固練習,深化理解

1.完成教材第22頁“做一做”的第1題和第2題。

練習第2題時應引導學生正確擺放直尺及正確讀數。

2.完成教材第24頁練習五第1題和第2題。

練習第1題時要求學生先估測,後判斷,再用尺子進行測量驗證。

【設計意圖】通過練習鞏固課堂所學知識,在練習時讓學生先估一估,再精確測量,給學生嘗試、修正的機會,使學生的估測能力在這節課得到一定的發展。

(四)課堂總結,明確目標

1.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你有什麼收穫?

2.你能用我們今天的學習內容解決身邊的哪些問題?

毫米的認識教學設計 篇五

一、學情分析

學生在二年級對長度單位釐米和米有了系統的學習,對長度單位有了一定的瞭解,在原來的基礎上了解毫米產生的意義,理解1釐米=10毫米,感受1毫米的厚度對於學生來説難度不大。

二、學習目標

(一)會用毫米做單位測量物體的長度。

(二)初步建立1毫米的長度觀念知道釐米、毫米單位之間的關係,會進行簡單的換算。

(三)通過自主探究,提高自己的觀察能力,動手操作能力和解訣實際問題的能力,

三、教學重點:

建立1毫米的長度觀念,明確毫米與釐米間的關係;會進行簡單的換算。

四、教學過程

(一)引入新課

1.談話激趣

猜猜老師的身高有多少?(1米61釐米)裏面出現了哪兩個長度單位?他們之間的關係是什麼?測量哪些物品用米?哪些用釐米?,我們的數學書用哪個作單位比較合適?

2.估一估

估計數學書的長大約是( )釐米,寬大約是( )釐米,厚大約是( )釐米,

3.量一-本站§ 量

數學書的長是( ),寬是( ),f是( )。

小結: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有很多小物體的長度不是整釐米數,為了較準確的測量,我們就要學習一個比釐米更小的長度單位一毫米,

(二)學海探祕

1.彙報課前小研究。

你知道了有關毫米的哪些知識?教師出示有關毫米的知識。

2.認識毫米,感知1毫米的長度

(1)你能在尺子上找到毫米嗎?找到後指給同桌看

(2)指名到投影上來找毫米。(放大尺子)

(3)小結:尺上1釐米中間還有許多小格,每一個小格的長度就是1毫米。

(4)觀察會員卡的厚度,用尺子量一量卡的厚度,用手捏住卡感知1毫米的厚度,在生活中,還有哪些東西的厚度大約是1毫米呢?

3.認識1釐米=10毫米。

(1)我們知道刻度尺上的1小格就是1毫米,那麼在1釐米中究竟有幾毫米呢?請在自己的尺上選擇任意的1釐米數一數。(出示視頻)

那麼2釐米是多少毫米?4釐米呢?

4.測量

(1書本第22頁做一做。

(2)測量每條線段長度(以毫米為單位):

(三)鞏固新知

1.填上合適的長度單位。

(1)一橡皮擦長

(2)教室的長約10( )

(3)玻璃厚約5( )

(4)玲玲的身高為125( )

2.我會算。

8釐米=( )毫米40毫米=( )釐米

10釐米=毫米3釐米4毫米=( )毫米

《毫米的認識》教學反思 篇六

學生是數學活動的主體,體驗性學習為每個學生的自主發展提供了一個很好的舞台,學生的發展是有差異的,因而當學生面對新的問題時,他們會從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眼光來審視客觀世界,他們解決問題的過程便是一個極富個性的過程。

在《分米和毫米的認識》教學時,認識1分米後,提出問題,“你還能在尺子上找到其他的1分米嗎?”學生有的説從10到20、20到30、30到40等等,還有的'學生髮現不一定是整十數的,還可以1到11、2到12、5到15等,最後還有學生總結出起點到終點的個位都是相同的,這樣剛好就是10釐米。至此,教師再進行一個定論:也就是説,只要夠10釐米就是1分米。

再如,體驗1毫米的長,“伸出你的手,輕輕的捏住一分錢,慢慢的抽出來。”,學生説“太小了” ……,這些感覺就説明了學生在腦中已經形成了1毫米的初步感受了。同時,他們也體驗到毫米的作用,“量很短小的物體的長度”,“還有當不是整釐米時,認識毫米就知道多幾小格就是幾毫米了”,教師理解了,適時進行點撥:“也就是能幫助我們測量更精確,對嗎?”

尊重學生的獨特體驗,欣賞他們用自己的方式去體驗探究學習的過程,在這樣一個充滿活力的課堂上,學生隨時會閃現與眾不同的想法,耐心聽取每一個學生的發言,激勵他們把自己的內心世界表達出來,從中解讀他們的體驗和思維,這樣才能使課堂煥發出生命的活力。

《毫米的認識》教學反思 篇七

本單元是在學習了長度單位米和釐米的基礎上,學習了千米、分米和毫米,通過本單元的學習使學生對常用的長度單位有一個比較完整的認識,對於今後學習面積單位和體積單位,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都具有重要意義。

認識分米、毫米時,我創設編數學小故事的遊戲,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自己動手量一量,看一看,畫一畫,加深對該單位的認識,使學生經歷觀察、操作的過程,形成長度觀念,體驗學習的樂趣。

認識千米時,這一概念比較抽象,我首先讓學生親自體驗1千米的長度有多遠,然後再在課堂交流自己的`體會,以便於加深對1千米的認識。

通過以上教學,我又讓學生聯繫生活實際,應該能夠非常熟練的運用這些長度概念了,可是出乎我的意料之外,在解決實際問題時,孩子們還是問題百出:

問題一:不能準確的填出一些物體的單位,比如:一個人的身高是65(),有些孩子填“分米”,她還是沒有65分米有多長這個概念。

問題二:不能正確運用長度單位解決問題,如:小軍跳了16分米,小麗跳了140釐米,小明跳了2米,

(1)把他們的成績按從高到低的順序排一排,學生不知道化成統一單位再比較。

(2)小麗比小軍少跳多少分米?他們不看問題裏問的什麼?想當然的化成自己想化的單位。

措施:

1、針對以上問題,我又放慢速度的出了一些練習題,給他們充足的時間去分析,再聯繫實際去想象,培養他們的空間想象能力。

2、結合實際活用教材,讓他們回家觀察家裏的一些物體,該用什麼單位量出他們長度,積累他們的生活經驗。

經過這樣的練習,他們的運用能力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

毫米的認識教案 篇八

教學內容:

國小數學第五冊60-61頁,毫米、分米的認識,練習十六1、2題。

教學目的:

1、使學生認識長度單位毫米和分米,初步建立1毫米、1分米的長度觀念。

2、知道1釐米=10毫米、1米=10分米、1分米=10釐米。

3、培養學生動手操作能力,掌握測量物體長度的方法。

教學重點:

通過直觀和操作,讓學生建立1毫米、1分米的長度觀念,掌握相鄰單位間的進率。

教學難點:

掌握測量物體長度的方法,會準確選用長度單位表示物體長度。

教學用具:直尺、米尺、回形針、鐵釘、一分硬幣、小黑板。

教學過程:

一、複習舊知:

我們以前學過的量一個物體的長度或一段距離用什麼作單位?(釐米、米)用手勢表示一下。

量一量文具盒的長度,大約是多少釐米?你是怎樣量的?

量一量一分硬幣的厚度,大約是多少?

這堂課我們就來解決這個問題。

二、探索新知

1、導入:今天要學習的新的長度單位,可以量更小的物體的長度或更短的距離,並且能量得更準確,這就是毫米。(板書:毫米

的認識)

2、毫米的認識

⑴、教學例1

①、學生觀察直尺:尺子上有些什麼刻度?除了我們學過的釐米刻度外,還有刻度嗎?(釐米裏有更小的格)

觀察1小格的長度,你能用自己的話來形容一下嗎?

問:誰知道每1小格的長度是多少嗎?你是怎麼知道的?

1釐米中間每1小格的長度是1毫米。

②、我們通過釐米認識了毫米,那麼釐米和毫米有什麼關係呢?請同學們分組:數一數1釐米裏面有多少毫米?你是從哪個刻度數到哪個刻度的?

討論:釐米和毫米有什麼關係?你是怎樣發現的?

生答後板書:1釐米=10毫米

③、數一數2釐米裏有多少毫米?想一想3釐米、5釐米呢?

④、用手勢表示1毫米的長度。量一量一分硬幣的厚度,看夠不夠1毫米,再用手感覺一下,看剛才的手勢是否恰當。

説一説,1毫米的長度是什麼樣的?

⑤、例舉生活中長度或厚度是1毫米的物體。

⑵、量一量數學課本的'厚度,大約是多少毫米?將結果填在書上。

⑶、觀察做一做第3題,你能讀出回形針和鐵釘的長度嗎?你是怎麼讀出來的?(回形針28毫米,鐵釘38毫米)

動手量一量回形針和鐵釘的長度,你能讀出來嗎?拿出你量的物體,説出長度。(回形針29毫米、鐵釘39毫米、52毫米)

通過回答,指出測量允許有誤差,但不能太大。

3、分米的認識

如果測量課桌的寬用毫米作單位,方便嗎?(不方便)為什麼?(課桌的寬較長,毫米較短)因此我們來學習另一種長度單位。

⑴、教學例2

①、拿出米尺,觀察還有什麼新的長度單位?

生答後板書:分米

問:1分米是多長呢?(10釐米)你是怎麼知道的?

板書:1分米=10釐米

讓學生出示分米塑料尺,量一量它的長度,再用手感受一下。

②、1米等於多少分米呢?(10分米)你是怎麼知道的?

演示:在米尺上數一數,1米里面是不是10分米。

板書:1米=10分米

③、用手勢表示1分米的長度,用分米塑料尺檢查。

④、例舉生活中那些物體的長度大約是1分米。

⑵、用塑料分米尺量一量數學課本的長度大約是幾分米?

⑶、用塑料分米尺量一量課桌的寬大約是幾分米?

⑷、你想量出幾分米的帶子給同學們看,用手舉起來。

三、課堂小結:

這節課你知道了些什麼?

學生小結後,用手勢表示1米、1分米、1釐米、1毫米的長度。再齊讀一遍進率。

四、鞏固應用(出示小黑板):

1、量一量下面圖形的邊長,以毫米為單位。(書63頁1題)

左邊的同學量三角形,右邊的同學量長方形。指名説結果,集體訂正。

2、在橫線上填上米、分米、釐米、毫米。(書63頁2題)

同桌互説,再指名説出結果。

3、用線把相對應的左右兩邊連起來。

公路寬10分米

一把鑰匙6米

一支圓珠筆170釐米

課桌長40毫米

鄧老師高13釐米

五、拓展創新:

生活和學習中,你用到了許多物品,你想量一量它們的長度嗎?請選用適當的長度單位表示。

分組進行。

二年級下冊認識毫米教學設計 篇九

【教學內容】:人教版三年級上冊第三單元例1及做一做。

【教材分析】 《毫米的認識》是人教版數學三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的第一節課。學生已經認識了釐米、米這兩個長度單位。本節課是繼續學習長度單位毫米。教材中的例1採取讓學生估計、測量、討論等活動,使學生明確毫米產生的意義,然後利用學生尺讓學生認識毫米,理解毫米和釐米之間的關係。並通過一分硬幣幫助學生建立1毫米的長度觀念。做一做和實際測量等活動進一步鞏固深化了這部分內容。學習好本課的內容是以後學習長度單位、估測和實際測量的重要基礎。 【學情分析】《數學課程標準》中明確提出:“教師應根據學生的具體情況,對教材進行再加工,有創造性地設計教學過程。” 本節課內容是根據學生的知識基礎而進行編排的。從知識方面來講,學生有了米、釐米的認識做基礎,從經驗方面來講,學生經常用到學生尺,也有用尺子進行測量的經歷。但是,學生對於物體測量的認知只限於整米、整釐米的數,如果不是整釐米數的測量,就要用到比釐米更小的新的長度單位——毫米。在這種認知衝突下,學習“毫米的認識”,能水到渠成地讓學生對長度單位有一個比較完整的認識。 【教學目標】

1、讓學生經歷觀察、比劃、測量等學習活動,明確毫米產生的實際意義,使他們初步認識新的長度單位毫米,建立1毫米的概念,會用毫米作單位進行測量,並能掌握毫米與釐米間的關係,進行簡單的換算。

2、藉助具體的測量活動,進一步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能估計一些物體的長度,進一步發展估測意識。

3、感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繫,學會與他人合作,從而獲得積極的學習數學的情感。

【教學重點】 建立較為準確的“1毫米”的概念。 【教學難點】理解釐米與毫米之間的進率。

【教學準備】教師準備多媒體課件、1分、一角、一元硬幣各一枚、公交卡、銀行卡、光盤各一張;學生準備一把直尺、小蜜蜂卡一張。 【教學過程】

一、複習舊知,引入新課

1.我們已經學過了哪些長度單位?你能用手勢來表示1米和1釐米各有多長嗎?

2.請同學們看一看,先估計一下我們的數學書厚是多少?要想知道到底有多厚怎麼辦?你能説一説測量的時候要注意什麼嗎?請同學們用尺子量一量數學書的厚的實際長度。以小組為單位,對測量結果進行交流。數學書厚:不到1釐米,只有6個小格。(生:大約1釐米) 3.能不能用學過的長度單位米或釐米來精確地表示書本的厚度?當測量的長度不是整釐米時,該怎麼辦呢?(這時我們就要用到比釐米更小的新的長度單位——毫米。)(板書:毫米的認識)

二、動手操作,認識新知

1、建立“1毫米”的表象,認識釐米與毫米的關係。

(1)毫米可以用字母mm來表示。設疑:關於毫米,你現在知道些什麼知識?(學生思考、交流)

(2)現在觀察自己的直尺,你能發現什麼呢?(同桌交流)

①很多個1釐米。(0-

1、1-2都是1釐米)除了釐米刻度外,1釐米中間還有更小的格。

②每個小格的長度就是1毫米。找一找尺子上面的小格。

③一個小格一個小格地數(一毫米一毫米地數),10個小格就是1釐米。1釐米中有10個1毫米。(板書: 1釐米=10毫米,1cm=10mm)。

④考考你:4小格是多少毫米?6小格是多少毫米?9小格呢?比1釐米多2小格,是多長?(1釐米2毫米)比3釐米少1小格,是多長?(2釐米9毫米) ⑤填一填:2釐米=( )毫米 3釐米5毫米=( )毫米

70毫米=( )釐米 54毫米=( )釐米( )毫米 説一説你是怎樣想的?

⑥現在你能測量出書本的厚度是多少毫米了嗎?(6個小格,就是6毫米)再測一測數學書的長到底是多長並彙報。

2、深刻感悟1毫米的長度,形成1毫米的長度觀念。

(1)在生活中,你還見過哪些物體長度接近1毫米。(小蜜蜂卡、公交卡的厚度、銀行卡的厚度、光盤的厚度)

(2)拿出一張小蜜蜂卡,看一看,摸一摸。這張小蜜蜂卡的厚度大約就是1毫米。(小魔術:用拇指和食指捏住小蜜蜂卡,再慢慢把它抽出,拇指和食指之間的縫隙寬度大約1毫米。讓學生反覆做一做,加深對1毫米的認識。)閉眼想象並用手勢表示1毫米的長度,並談談自己的感受。

(3)生活中的毫米:①1角硬幣、1元硬幣的厚度大約是2毫米。②人的手指甲大約10天長1毫米,腳趾甲大約20天長1毫米。讓學生感受生活中處處用到毫米。

(4)思考:生活中量什麼樣的物體用毫米做單位比較合適呢? 師:在量比較短的物體時,要用毫米做單位。需要量得比較精確時,也需要用毫米做單位。

三、解決問題,拓展練習

1.在括號裏填上適當的長度單位或數。 一隻螞蟻長約3( )。

一本字典厚約70( ),也就是( )釐米。 一塊橡皮長約5( ),厚約15( )。 你的大拇指指甲寬約( )毫米。

2.學生根據本課的新內容完成“做一做”第

1、2題。 第1題讓學生根據圖示讀出刻度尺所測量的物體長度。

明確先1釐米1釐米地數,不滿1釐米的再1毫米1毫米地數,這樣的方法更加的快捷方便。學生讀數,再指名彙報。

第2題讓學生先估算,再測量,然後集體訂正,指名説説理由。 3.動動手:

拿出你喜歡的的一種文具或者物品,量一量它是多少毫米?

四、總結

這節課,你們覺得開心嗎?説一説你有什收穫?

(通過今天的學習,我們認識了長度單位毫米,一分硬幣、磁卡等物體的厚度大約是1毫米,知道了當測量長度的結果不是整釐米數時,就可以用毫米表示;還知道了釐米與毫米的關係是: 1釐米=10毫米。)

《毫米的認識》教學反思 篇十

本課內容是人教版三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的《毫米的認識》,內容包括教科書第2—3頁例1及“做一做”,練習一第1—3題。

例1用小組活動的畫面提示教學內容與教學活動方式,以數學課本為素材,讓學生通過估、量,體會毫米產生的實際意義,發現毫米與釐米之間的關係,建立1毫米的長度觀念。

“做一做”讓學生憑藉測量物體的直觀圖確定三個物品的長度,熟悉用毫米作單位的測量方法。練習一第1、2題考查學生用毫米作單位進行測量的能力;第3題是估計、測量的實踐活動,以提高學生的估測能力。

而我所任教的班級,學生的學習基礎薄弱,學習能力參差不齊,特別是在動手操作和小組合作方面更需要多多培養。雖然學生在二年級已經學過了釐米和米,已經瞭解了一些有關測量方面的知識和方法,但是學生掌握情況也不容樂觀。所以在《測量》這一單元的第一課時的教學中,我主要以幫扶、引導為主,教會學生如何有效估計物體的長度,如何有效參與四人小組活動中去,如何較科學規範的。測量物體的長度,讓學生在具體、現實的活動中,學會學習,學會思考,學會操作,獲得豐富的感性經驗,從而加深對毫米的理解。

在後面的《分米的認識》教學中,我再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逐步放手,讓學生在實際活動中自主探索。本節課屬於計量單位的教學,對於三年級的學生來説比較枯燥乏味,因此在教學中,我利用小精靈來獲得學生的喜愛,激發他們學習的興趣,讓他們在用手比劃的過程中,喚醒舊知,以利於後面教學的開展。這樣設計目的有兩個,一是讓比劃得較準確的同學對自己有信心,獲得學習上的滿足和喜悦;二是讓比劃得不準確的學生知道:數學需要思考,哪怕是比劃,也得先思量思量,再出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