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千米的認識教學設計人教版(精選15篇)

欄目: 教學設計 / 發佈於: / 人氣:1.45W

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整理了15篇《千米的認識教學設計人教版》的範文,但願對你的工作學習帶來幫助,希望你能喜歡!當然你還可以在本站搜索到更多與《千米的認識教學設計人教版》相關的範文。

千米的認識教學設計人教版(精選15篇)

篇一:千米的認識教學設計

一、教學內容

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學》三年級上冊P7―8千米的認識

二、教學準備

教具學具:米尺一張、學校周圍交通圖每小組一張,多媒體及課件一套。

課前活動:

先估一估100米的距離,再量一量、走一走100米的距離,看看需要走多少步?

沿學校200米操場走一圈,大約要幾分鐘?

步行的同學瞭解一下自己從家走到學校大約需要多少時間?

三、教學目標與策略選擇

(一)教學目標

1、使學生認識千米(公里),初步建立1千米的.長度表象,並學會千米和米的簡單換算。

2、利用遷移的規律,體驗探索千米的過程,使學生進一步學會估算和分析問題。

3、感受千米與實際生活的密切聯繫,體會“千米”在生活中的作用,增強學習數學的興趣和學好數學的信心。

(二)教學策略

“千米”是一個常用的長度計量單位,在學生的生活中經常會聽到、看到有關千米的使用信息,建構效果的好與壞,將直接影響到學生空間觀念的形成。由於“千米”是一個較大的長度單位,離學生“可視性”的體悟和感受經驗比較遠,對學生來説比較抽象,學習過程中千米概念的建立比較困難,是學習的難點。

因此,在設計本課的教學時,我從教材的設計意圖和學生的認知規律出發,改造和組織了教學過程。首先,通過課前、課中、課後三段教學的融合,讓學生在體驗中發現,在發現中建構,在建構中實踐,在實踐中內化和提升。

其次,在採集教學素材時,緊緊抓住了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實踐感受,環繞着教學重點“千米的認識”,組織學生積極主動的探索、研究和發現,讓學生在愉悦的情趣中感受“千米”、建構“千米”、應用“千米”。

四、教學流程設計及意圖

教學流程設計意圖

一、交流導入,引出千米

(一)交流信息

提問:課前老師帶你們去操場瞭解相關的信息,誰願意把你瞭解到的信息和大家一起分享?

學生交流信息後教師板書:

1、走100米的路大約需要200步。

2、沿學校200米的操場走一圈大約需要3分鐘。

(二)揭示課題

師:剛才同學們彙報的時候用到了一個長度單位――米,如果我們想要測量温州到杭州的距離,該用什麼單位來計量呢?(引出千米)

師:今天我們就來認識長度單位家族裏的新朋友:千米(板書課題)

二、聯繫生活、建立表象

(一)初步建立1千米的觀念

1、引導:對於“千米”這位新朋友,你想知道些什麼?(千米有什麼用?1千米到底有多長?什麼地方用到千米?)

2、探索:今天我們就來了解有關千米的這些知識,同學們,在你的印象裏,你認為1千米有多長?

學生回答後教師板書:1千米=1000米。

(二)進一步建立1千米的表象

聯繫實際:1千米到底有多長呢?你能否具體説説你心目中1千米的長度?可以結合課前瞭解到的信息來描述它們與1千米之間的關係。

引導學生根據生活實際進行分析,先自己獨立思考,再在小組內説一説。(學生能説幾種就幾種)

方案一:用米尺要量1000次。

方案二:走這樣100米的路,要走10次。

方案三:走100米的路大約200步,所以走1千米的路大約20xx步。

方案四:繞學校200米的操場要走五圈。

方案五:繞200米操場走一圈大約3分鐘,所以走1千米的路大約需要15分鐘。

……

(三)估計1千米的距離

1、初步估計:從我們學校門口出發到哪裏大約是1千米?

學生估計,師生共同評價

2、引導(播放錄像):讓我們跟着攝像機的鏡頭從學校門口出發到街上走一走,看看1千米究竟有多長?

3、想象:請大家閉上眼睛,跟着老師在腦海裏把這段路再走一遍。我們從學校門口出發向東經過十字路口,再向北經過建設銀行,又經過鎮政府門口,一直向北就來到了甌海第三人民醫院門口。這段路程大約是1千米。

4、體會感受:如果讓我們步行1千米的路,你會有什麼感覺?

5、進一步估計:(出示一張學校周圍交通圖)

師:老師還準備了一張學校周圍的交通圖,你們的桌上也有一張,請你畫一畫,從學校出發走1千米,還可以到哪些地方?

學生獨立操作後交流彙報:(學生能彙報幾種就幾種)

方案一:從學校門口出發一直向西至蟠鳳路口。

方案二:從學校門口出發向西經一幼門口,再向北至經梧田高中。

方案三:從學校門口出發向東經十字路口,再一直向南至温州中學門口。

……

三、瞭解用途、體會價值

(一)引導學生舉例

師:千米也稱公里,用字母Km來表示。(板書:公里、KM),它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廣泛的用途。想想看,你在什麼地方見到過千米?(公路上、摩托車錶盤上等)

(二)欣賞生活中的“千米”

師:同學們真是生活中的細心人,老師也從生活中收集了一些“千米”,我們一起來看一看:

1、(電腦出示指路標誌)甌海實驗國小距温州世紀廣場約7000米

師問:你看到了什麼?7000米等於多少千米呢?你是怎麼想的?(板書:7000米=7千米)

2、(電腦出示珠穆朗瑪峯山峯圖)珠穆朗瑪峯,高度約9千米,是世界上最高的山峯。

師問:你又看到了什麼?9千米是多少米啊?你能説説你思考的過程嗎?(板書:9千米=9000米)

3、(電腦出示《汽車速度表》)汽車每小時行駛的路程大約是80千米。

4、(電腦出示自行車行駛圖)自行車每小時行駛的路程大約是15千米。

5、(電腦出示温州至杭州高速圖)温州到杭州高速公路連線全長約410千米。

6、(電腦出示萬里長城圖)我國的萬里長城,是世界上最偉大的建築之一,大約長6700千米。

(三)小結:千米常用來計量比較長的路程,也可以表示交通工具每小時行駛的路程,還可以表示比較長的物體長度。

篇二:千米的認識教學設計

教學內容:

教材第七頁至第八頁例三和例四

教學目標:

1、認識千米,建立1千米的長度概念,知道1千米等於1000米。

2、進一步培養學生的估測意識和實踐能力。

教學重點、難點:

建立1千米的長度概念,會用千米表示實際長度。

教學準備:

要求學生到路邊觀察路標,教師製作一塊路標。

教學過程:

一、認識千米

1、學生彙報到路邊觀察到什麼。

2、出示老師製作的第一塊路標,讓學生理解、體會從某路口到南寧市外環線6千米的含義,

3、讓學生看書第七頁的例三,理解到葉鎮21千米、靈山23千米的意義。

4、小結:千米是比米大的長度單位。

二、建立1千米的長度概念

師:從某路口到南寧外環線6千米,那麼你是否知道從某路口到那裏大約是1千米,1千米又有多長呢?

生:想

師:從某路口到某處就是1千米,運動場的跑道一圈是200米,5圈就有1千米。

1、讓學生到運動場看一看跑道,想一想5圈約有多長。

2、讓學生動手測量1千米的跑道有多少米。

彙報板出:1千米=1000米

3、舉出例子説一説在我們生活周圍有1千米長的物體嗎?

三、鞏固知識、動用知識:

1、指導學生完成練習二第一題和第四題。

2、填上合適的長度單位

(1)練習二第二題

(2)補充題(略)

四、全課總結:

篇三:千米的認識教學設計

教學片段二:強化1千米概念

師:同學們,你們認為從校門口出發到哪兒大約是1千米?

生1:到邵逸夫醫院吧。

生2:我認為不對,因為從學校門口到採荷路的34路車站就有一站路,而34路車站到邵逸夫醫院還有三四站路呢,比1千米可遠多了。

師:那你認為到哪兒大約是1千米呢?

生2:大約到採荷路口,因為到那兒大約兩站路,接近1千米。

師:是這樣嗎?我們一起看(看課件演示)

生(全體):哦,是採荷路口。

師:如果往慶春路方向到哪兒大約是1千米?

生3:我覺得到慶春立交橋大約是1千米。

師:你是怎樣知道的。

生3:因為我家在立交橋邊,我早上走到學校一般用14分鐘,我走100米大約75秒,走1000米大約13分鐘,13分鐘和14分鐘很接近,所以我認為到那兒大約是1千米。

師:讓電腦叔叔告訴我們是否正確(電腦演示)。

生(全體):完全正確。

師:下面請你和同桌交流,學校出發到哪兒大約是1千米,並説説理由。

……

教學片段三:練習1選一選、填一填

師:下面請同學們完成練習1,請看清題目要求。

(學生填寫後反饋)

生1:我認為青春醫院到眾安橋的路程是1千米500米,因為青春醫院到浙一醫院是兩個500米,剛好是1千米,再從浙一醫院到眾安橋500米,合起來就是1千米500米。

師:答案完全正確,有其他想法嗎?

生2:我是這樣想的,因為青春醫院出發到眾安橋有3站路,每站路大約是500米,也就是1500米,1500米=1千米500米。

師:你的思路非常清楚。如果從湖濱出發到大學路口大約多少路程,你們誰知道?

生3:我認為是2千米500米,因為湖濱到大學路口有5個500米,也就是2500米,2500米有2個千米1個500米,即2千米500米。

師:同學們,復興大橋是杭州新造的大橋,它的信息誰能補充完整。

生4:我認為復興大橋長約80千米,寬約26米。

生5:我對長約80千米有意見,我看過報紙,錢塘江的寬大約1200米,橋不可能80千米長,我認為填1千米500米比較合適。

師:其他同學有意見嗎?

生6:我認為長填2千米500米比較合適,因為1千米500米第一小題已經用過了,錢塘江寬1200米,橋身加上兩邊的長度,大約是2500米,也就是2千米500米,填80千米、15千米更不符合實際。

師:正確,同學們很善於比較和估計,那麼第三題誰來解決?

生7:我覺得飛機每小時行的路程大約是800千米, 坐小轎車每小時行的路程大約是80千米,步行每小時行的路程大約是15千米。

師:你們認為對嗎?為什麼這麼填?

生7:飛機速度最快,所以應該填最大的數量800千米,小轎車比飛機慢多了,但也比較快,填80千米,步行最慢,我想我8分鐘走1千米,60分鐘大約走8千米,大人比小孩快,所以填15千米比較合適。

……

【教學反思】

學生的數學學習活動應當是一個生動活潑、主動的、富有個性的探究過程,在本課教學中我努力達到這一要求,在反覆的教學嘗試中,我覺得該節課做到了以下幾點。

1.找好知識的“生長點”,教學流程通暢。

本課開始就讓學生通過估計鉛筆長度、教室前後的距離、杭州到上海的路程這些具體問題感知單位由小到大的客觀存在,以及千米這個單位出現的必要性,使千米這個單位的學習過程自然通暢。

2.尊重學生的真實體驗,觀念建立自然。

在1千米概念的建立初期,難度比較大,但教學中能充分尊重學生走100米和200米的真實體驗,並在課前讓學生進行整理,通過合理的推理,知道1千米大約走多少步或走多少時間,利於概念的建立,特別是從學校到何處為1千米的估計、公交車站的路程估計,層次明顯,不斷幫助學生喚醒原有的生活經驗,強化1千米的觀念。

3.尊重學生個體差異,學習方式合理。

在整堂課中,1千米觀念的建立,不是靠死記硬背,而是教師不斷引導,提供相應的學習任務,根據學生的差異,讓學生決定學習方式,如通過100米和200米來幫助建立概念時,學生既全體交流,又個別討論,又如最後的綜合練習,學生可以根據自身能力選擇合作還是自主探索。

在整個教學中,我也深切感受到,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和生活環境在該課中應予以高度關注,因為教師的設計不可能考慮到所有學生的生活經驗,如在教學片段二中,教學時就發現有的班級學生大部分就住在校園後面,課件演示難以啟發學生去強化1千米的觀念。此外我們也需要注意的是學生多種結果出現以後,教師要靈活處理,如片段一中出現了一個學生走了1千米發現實際結果並不是按照乘5得到的,這就需要教師靈活應對……,顯然,這些問題既可能導致教學失敗,同時也是教師反思成長的有效資源,值得我們回味和珍惜。

/

篇四:千米的認識教學設計

千米的認識教學設計

一、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使學生認識長度單位千米,初步建立1千米的觀念,知道1千米=1000米。

(二)過程與方法

利用遷移的規律,體驗探索1千米的過程,使學生進一步學會估算和分析問題。

(三)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在具體的生活情境中認識千米,讓學生感受數學與實際生活的聯繫,在與同伴交流中體驗學習數學的愉悦心情。

二、目標分析

“千米”是一個常用的長度計量單位,學生在生活中經常會聽到、看到有關千米的使用信息。由於“千米”是一個較大的長度單位,對學生來説比較抽象,學習過程中千米概念的建立比較困難,是學習的難點。在設計本課的教學時,通過課前、課中、課後三段教學的融合,讓學生在體驗中發現,在發現中建構,在建構中實踐,在實踐中內化和提升。另外,在採集教學素材時,緊緊抓住了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實踐感受,圍繞着教學重點“千米的認識”,組織學生積極主動的探索、研究和發現,讓學生在愉悦的情趣中感受“千米”,建構“千米”,應用“千米”。

三、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

1.認識長度單位千米,建立1千米的長度觀念。

2.掌握1千米和1米的關係。

3.會用分米作單位進行測量。

教學難點:

建立1千米的長度觀念。

四、教學準備:

課件,皮尺,課前以小組為單位測量學校運動場跑道一週的長度。

五、教學過程:

(一)複習導入

1.複習舊知

(1)説説我們已學過哪些長度單位?(教師板書)用你喜歡的方式表示1米、1分米、1釐米。

(2)在( )裏填上合適的長度單位。

①一枝鉛筆長18( )。

②一枚1分硬幣厚約1( )。

③教室裏的課桌高8( )。

④教室地面約長8( )。

⑤北京到黃山市的距離是1316( )。

1.導入新課

揭示課題:北京到黃山市的路程很遠,用米測量太麻煩了,我們需要用更大的長度單位來測量,今天我們就來認識一個新的長度單位——千米。(教師板書課題)

【設計意圖】從簡單的`回顧中引入新課,既複習了舊知,又為探索新知做好鋪墊,同時使學生感受到知識之間的系統性。提出測量北京到黃山市的路程,從學生的現實生活出發,讓學生產生認知上的衝突,使學生感受到認識千米的必要性。

(二)聯繫生活,建立表象

1.初步建立1千米的觀念

(1)説一説:對於“千米”這位新朋友,你想知道些什麼?

(2)想一想:1千米到底有多長呢 ,你能否具體説説你心目中1千米的長度?( 可以結合課前瞭解到的信息來描述)

2.進一步建立1千米的表象

(1)結合課前測量學校運動場跑道一週的長度,你認為1千米有多長 ?(每個學校的跑道可能不相同,實際教學時,儘可能用學生身邊的數據。)

課件出示:我們學校運動場跑道一圈是200米,沿跑道走( )圈的長度正好是1000米,1000米用較大的單位表示是1千米。教師板書:1千米=1000米。

(2)出示標準化跑道的圖片,註明跑道一圈是400米。

課件出示:沿跑道走半圈是( )米,走( )的長度正好1千米。

3.實際感受1千米

(1)到操場上量出100米的距離,讓學生仔細觀察一下。(此環節也可以在課前完成)

(2)讓學生按一般的步行速度實際走一走,所需時間大約是1分15秒。

(3)讓學生想象一下10個100米有多遠。

4.欣賞生活中的千米

課件出示指路標誌、珠穆朗瑪峯主峯高度、汽車速度表等圖片,讓學生欣賞生活中的“千米”,做生活中的有心人。

【設計意圖】此環節的設計關注學生的心理需求,聯繫生活提供豐富的學習材料作為數學教學的活教材,具有時效性,使數學充滿真實感和親切感,學生能感受其存在的價值。讓學生能更充分地建立1千米的長度觀念,印象更深刻。

(三)實際應用,鞏固新知

完成教材第28頁練習六第1題、第2題和第3題。

【設計意圖】綜合練習題讓學生自主探究與合作,在解決問題中強化對千米的認識,培養學生的長度觀念。

(四)課堂總結,明確目標

1.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你有什麼收穫?

2.你能從生活中找出1千米嗎?

(五)實踐應用,延伸拓展

完成教材第26頁“做一做”。

在老師或家長的陪同下完成此題,不要流於形式。

篇五:千米的認識教學設計

教學內容:

義務教育課程標準數學第五冊P、45――P、47

教學目標:

1、學生在具體的生活情景中,感知和了解千米的含義,初步建立1千米的長度表象。

2. 運用遷移的規律,體驗探索千米的過程,進一步培養學生估計、推算和分析能力

3、初步學會用千米估測日常生活中常見物體的長度,知道1千米=1000米,能進行長度單位間的簡單換算。

4、感受千米與實際生活地緊密聯繫,體會“千米”在生活中的作用,增強學習數學的興趣和學好數學的信心。

教學重點、難點:

感知和認識千米的含義、初步建立1千米的長度觀念。

教學過程:

一、談話交流、引出千米:

1、同學們!在長度單位家族中,你認識了哪幾個朋友呀?(貼出:毫米、釐米、分米、米)

你能用手勢表示1米大約有多長嗎?

2、同學們走1米大約是幾步呢?

請看錄象:

(一個小朋友測量,一個小朋友走。)

提問:再想想,走100米,大約是幾步呢?(200步)

照這樣計算,走1000米是多少步呢?

3、談話:我們老學校的跑道一圈是200 米,你們走一圈大約是幾分鐘?走一圈是3 分鐘,那走5圈大約需要幾分鐘?走5圈也就是走了多少米,(1000米)

1000米也可以寫做1千米。不過,1000米和1千米聽起來不大容易區分,誰能想個辦法通過不同的朗讀,把他們區分開來,使人一聽就明白。

二、聯繫生活,建立表象

1、千米是長度單位家族中的又一個成員(貼出:千米)

它還有一個名字叫“公里”,可以用符號“km“來表示(貼出km)

今天,我們就來認識它(出示課題:千米的認識)

2、誰來説説,你在哪兒見過或聽説過千米?

大家請看:(出示4張圖片)

從這些圖片中,你知道了什麼?

請選擇自己最熟悉的一張在組內介紹一下。

誰願意把你們組交流的知識介紹給大家。

3、看來大家對千米已經有所瞭解,那你們還想了解千米的哪些知識呢?

4、提問:1千米究竟有多長呢?我們先來看看100米的跑道有多長?(錄象:學校中100米的跑道)100米的跑道已經這麼長了,那幾個100米才是1千米呢?

10個100米連起來才是1千米,那該有多長呀?

我們學校的跑道一圈是300米,大約走幾圈是1000米呢?

同學們!新梅廣場(出示新梅廣場照片)你們都認識嗎?想一想,從那兒出發,向南走,你覺得到哪兒大約是1千米?

播放從新梅廣場出發,經過郵局、電影院、小商品市場到新區實驗國小的錄象。好!現在請大家閉上眼睛,跟着老師在腦海裏把這段路再走一遍。誰來估計一下,走這段路大約需要幾分鐘?

5、如果從校門口出發,到哪裏大約也是1千米?同桌互説,交流。

到底誰的意見比較準確呢?假如讓你去驗證,你準備用什麼方法去驗證?交流。

同學們想出了這麼多好辦法,課後就請你們用自己喜歡的辦法去驗證一下,好嗎?

三、加深千米和米之間的聯繫:

1、 現在,我們一起來看這幅圖,這是小明的家,請你們幫小明找找看,從小明家到哪裏正好是1千米,先在組內説一説,並且在圖上圈出來。

從小明家到哪裏正好是1千米?在圖上畫出來。

再找找看,從哪兒到哪兒也是1千米?

2、 你們看,小華在幹什麼呀?

他每天都要在這個400米一圈的跑道上跑步,今天,他已經跑了5圈了,你知道,他今天跑了多少米了嗎?

是多少千米呢?

你是怎麼想的?

(1000米=1千米,2000米里有2個1000米,就是2千米)

3、 其實利用1千米=1000米不僅可以將米轉化成千米,還可以把千米轉化成米。請看:

説説怎樣想的。

四、系統小結:

同學們!今天我們一起認識了千米,到現在為止你們一共認識了幾個長度單位朋友呀?你能説説他們之間的關係嗎?(1千米=1000米、1米=10分米、1分米=10釐米、1釐米=10毫米、1米=100釐米)

在使用這些單位時,我們一定要注意合理、恰當。

五、解決問題:

1、 步行 汽車 飛機 自行車

每小時 每小時 每小時 每小時

1800千米 5千米 16千米 40千米

2、在括號裏填上適當的單位名稱。

3、 同學們,你們知道我國最長的河流是哪一條嗎?(長江)對!

請看這張表格,從中你知道了什麼?

你能比較他們的長短嗎?

4、同學們,你們看,這是一幅簡單的鐵路示意圖,從圖中你知道了什麼?

⑴從太原到青島的鐵路長多少千米?快速算一算。

下面兩個問題請在小組內討論:

⑵南京到上海的鐵路大約長300千米,你能估計出南京到濟南的鐵路大約長多少千米嗎?

⑶從南京到北京的鐵路大約長多少千米?

説一説你的理由。

六、實踐作業:實踐園地

1、 想辦法測量一下你家到學校大約距離多少千米?

2、觀察無錫旅遊地圖,根據各景點之間的距離,為自己或家人設計一條經濟實惠的旅遊路線。

篇六:千米的認識教學設計

一、教學內容

人教版《義務教育教科書》三年級上冊P26-27千米的認識。

二、教學準備

課下讓學生走走100米的一段路,感受100米的路有多長,讓學生課下走一走操場五圈(200米一圈)感受一下1000米。學生準備一根米尺,教師準備捲尺。

三、教學目標

(1)讓學生在體驗中認識千米這一長度單位,並通過操作、交流等活動感知1千米有多長,初步建立1千米的觀念。

(2)正確運用千米表示長度,知道1千米=1000米,並能進行簡單的換算。

(3)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發展學生的空間想象能力,讓學生感受數學與實際生活的聯繫,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

四、教學突破

這節課我主要通過以下方面突破重點:

第一, 通過對課前活動的回憶建立自己的思維。課前讓學生通過“走一走100米”、算一算時間”、“數數步數”等活動,讓學生形成對100米的印象,然後讓學生推出:2個100米有多遠……10個100米有多遠。然後推想出是1千米有多遠。也就是在100米的路上來回5次是1千米(或操場上5圈),大約走15分鐘是1千米,(用平時的速度走)。

第二,讓學生舉例從哪些地方到學校門口大約是1千米的長度。學生對千米的初步認識後,讓學生利用身邊的數據來描述1千米的長度。

五、預習提綱

1、同學們你們課下從操場西頭走到東頭走100米大約用了多少時間?(大約用了1分30秒)走100米大約用了多少步?(200步)2、計量比較長的路程通常用什麼做單位?請舉例子(千米除了表示比較遠的路程以外,它還可以用來表示河的長度、橋的長度、水的深度、山的高度,以及描述速度等…)

3、1000米用較大的單位表示是什麼?

4、如果學校操場200米一圈自己思考幾圈是1000米。1000米你走了幾分鐘,走了多少步?同學們能不能觀察、測量自己身邊的物體長度,再來推想1千米有多少個這樣的物體?用你自己的方式來描述1千米的長度。

5、1千米=1000米,他們用等號相連説明他們的長度是怎麼樣的關係。

6、等號兩邊的數字和單位相同嗎?

7、要表示一段距離的長短能不能只看數字?還要看什麼?

8、千米和米之間的距離是多少?

9、米可以用m表示,千米可以用km表示?那麼1000米=1千米可以怎樣表示。

10、27頁3千米裏有幾個1千米?5千米呢?

11 、例6中有幾個小朋友?他們分別説的是什麼?

12、自己能估算出從家到學校有幾千米嗎?自己是怎麼估的?

六、過程

(一、) 情境導入(出示中國地圖)

師:誰能説一説自己去過最遠的地方是哪?怎麼去的?用了多長時間?有多遠知道嗎? 出示一個30公里的牌子誰能明白這些牌子的的意思?(學生自願起立回答)。

師:千米也叫公里,是比米大的長度單位,生活中以千米作長度單位是很常見的,1千米有多長呢?今天這節課我們就來認識千米。(板書課題)

(二、)根據教師給的預習提綱進行課本26、27課本預習。(教師念一題小組之間尋找並記錄一題的答案)在預習之前學生可以先把自己看到的信息寫到一張紙上。

(三)彙報交流解決問題:

小組把預習問題回答解決完以後,由組長代表把本組不會的問題提出教師或其他組解決。在解決的時候教師儘量採用身邊熟悉的事物進行講解。從學生熟悉的生活事物引入,增強了數學知識的現實感和親切感。曾經有本書上説過心理學研究表明:當學習的材料與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經驗相聯繫時,才能激發學生學習和解決問題的興趣,數學才是有生命力的。

(四、)實踐鞏固

1、與同伴在家的附近或學校附近走1千米的路程,體驗1千米有多遠。

2、5000米=( )千米 700米+300米=( )千米

3千米=( )米 2千米—1000米=( 米

3、課本28頁1、2、3、4、5

4、能力強一點的同學課下自己測量一下實際家到學校的距離,能力差一點的同學可以只做2、3

(五)總結評價

通過今天這節課的學習讓你感到最深刻的地方在哪?最大的收穫是什麼?小組之間互相説一説補一補。

(六)小測小組之間互相出一道題然後小組之間互相評分。展示小組

本節課的評價結果。

篇七:《千米的認識》教學設計

《千米的認識》教學計劃及反思

學習目標:

1.使學生認識千米(公里),初步建立千米的空間表象。

2.使學生知道1千米=1000米,學會千米和米的簡單換算。

3.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實踐能力,發展學生的空間想象能力,並適時滲透思想教育。

學習重點:

建立1千米的長度概念,掌握千米和米之間的進率。

教學難點:

千米慨唸的建立。

教具學具:

米尺、多媒體及課件一套。

教學過程:

一、複習導入

(一)前幾天,老師和小朋友一起在操場上進行了測量。下面請同學們邊看屏幕,邊想:我們是用哪個長度單位測量100米的?

1.我們已經學過哪些計量長度的單位?請按從大到小的順序説一説。 米 分米 釐米 毫米

1米等於多少分米?1分米等於多少釐米?1釐米等於多少毫米?(1米=10分米1分米=10釐米1釐米=10毫米)

2.誰能比劃一下1米的長度?一起比劃一下1分米、1釐米、1毫米的長度。

3.説出下列測量活動用什麼長度單位合適?

(1)測量鉛筆的長度。(釐米)

(2)測量硬幣的厚度。(毫米)

(3)測量課桌的高。(分米)

(4)測量教室的長。(米)

4.師:如果要測量小圩到大圩的距離,可以選用我們已經學過的哪個單位來測量呢?

二.課題提出,新課學習

師:用米測量太麻煩了。小圩到大圩的距離比較遠,而米這個單位較短。那用什麼單位呢?今天我們就來認識一個長度單位家族裏的新朋友:千米

板書課題:千米的認識

1.學習千米的認識,你們最想了解有關千米的什麼知識?

2.提出學習目標:

(1)千米的實際長度,並學會千米和米的簡單換算。

(2)千米的應用。

設計意圖:從測量本地兩個鄉鎮距離引出新知,使學生認識到數學可以幫助人類理解周圍世界,從而增強學習主動性。引導學生自己尋找目標進一步體現學生主體意識,調動學生參與學習的積極性。

(三)認識1千米的實際長度

那1千米到底有多長呢?

1.師:老師手裏拿的米尺是1米長,用這把米尺連續量幾次是1000米? 板書:1000米

1000米用我們今天所學的千米作單位就是1千米。

板書:1千米

板書:用米尺量1000次的長度正好是1千米。

2.請看屏幕:上次我們量出了100米的長度,幾個100米的長度正好是1千米?

板書:10個100米的長度正好是1千米。

3.我們學校的操場一圈是200米,沿操場(一圈200米)走( )圈的長度正好是1千米。

板書:沿操場(一圈200米)走5圈的長度正好是1千米。

想一想:我們沿操場走一圓大約用了幾分鐘?(3分鐘)

那麼沿這操場走5圈,也就是走1千米大約要幾分鐘?(15分鐘)。。 板書:走15分鐘的路程,長約1千米。

設計意圖:利用多媒體喚起對行走本地區實踐活動的回憶,以情激情,既使學生感到身邊處處有數學,又助於抽象“千米“形成正確的”表象“,從而加深對”千米“的認識。

1千米等於1000米,聽起來不容易區分,語文課上朗讀講究抑揚頓挫,誰能巧用停頓,把千米和米區分開來,使人一聽就明白。

l(停頓)千米=1000(停頓)米

篇八:《千米的認識》教學設計

師:千米也稱公里,在上面的板書上添上(公里),有時也用Km表示。

5.我們知道1千米等於1000米,千米和米之間怎樣換算呢?下面請同學們自學71頁例1和例2,重點看一看是怎麼想的。

完成71頁做一做1,重點説一説是怎樣想的。

設計意圖:揭示了千米和米之間的進卒,即引導學生自學千米和米的簡單換算,活用教材,節時高效。

三.千米的應用

(一)現在我們知道了1千米的實際長度,那千米在日常生活中有什麼應用呢?

請看老師星期天在小圩到大圩的路上拍攝的一些鏡頭,請你仔細觀察,哪些地方有“千米”?

1.公路邊的里程碑

2.指路標誌

3.限速標誌

4.摩托車的速度表

隨着學生的回答,屏幕上分別出示圖片。

小結:千米常用來計量比較長的路程。

設計意圖:通過觀察里程碑、指路標誌、速度表、限速標誌,讓學生體會到”千米"在日常生活中的廣泛應用,進一步認識數學的價值。

(二)練習:72頁2把每小時行的路程和合適的交通工具用線連起來。

四.全課小結:

今天我們學習了千米的認識,知道了1千米的實際長度,瞭解了千米的用途。現在請你估計一下,從校門口出發到什麼地方大約是4千米?誰能用比較科學的辦法證實?

(一)生:利用摩托車的里程錶測量、走一走是否15分鐘。

(二)師:還可以這樣證實:(結合屏幕)

1.量出1米的距離,走一走,有多少步?(1米有2步)

2.算一算,1千米有多少步?(1000米有2000步)

師:1千米,我們大約走2000步。我們可以從校門口出發數出200步,看看你正好走到什麼地方,與你剛才的估計是否相符?

五.鞏固練習

(一)判斷下列説法是否正確。

汽車每小時行40米。

電線杆高6千米。

小李身高135釐米。

飛機每小時飛行1800千米。

教室黑板長3分米。

一支鉛筆長2千米。

(二)72頁3、4。

教學反思: 新的課程標準指出

本課時是在學生學過常用的長度單位米和比米小的單位,並且初步瞭解這些長度單位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的基礎上進行的。在此基礎上,讓學生認識在工農業生產和日常生活中常用到的比較大的長度單位千米。

教材先通過插圖説明千米在生產實際中的應用,然後通過學生已經掌握的長度單位米,推算出新的長度單位千米,幫助學生建立起千米的觀念,並揭示千米與米之間的進率:1千米=1000米,為了讓學生掌握計量單位間的化聚,在例1、例2中都寫出“想”的思路,使學生在計算時有所依據。例1是見解長度單位

的化法,例2是把米聚成千米,並設計了針對例1、例2的強化練習(試一試)。

對於學生來説,1千米這一觀念的建立難度較大,所以,在教學時我十分注重學生已有的基礎,強調新、舊知識的關係,從基本的長度單位米開始,在新舊知識的引申、發展處加以複習、強化、溝通新舊知識的聯繫,促成新舊知識的轉化,儘量使學生較快地建立起1千米的觀念,使課堂教學過度自然,激發學生的求知慾望。當然,學生也並非是一張白紙,在平時生活中對千米已有所認識,所以在教學中,我讓學生開展合作學習,充分發表他們的意見,發揮他們的想象,聯繫生活實際,用他們的眼光去認識千米,建立1千米的觀念。

當然,單單靠這些要使學生很好地建立1千米的觀念還是相當困難的。學生的想象力有限,如果單單讓學生靠想象1千米,而去認識1千米的話是遠遠不夠的。記得我第一次上這一課時時,就是讓學生靠想象1千米去感知1千米,去認識1千米。結果學生對1千米觀念的建立相當差。特別是聯繫生活實例時,學生就錯誤百出。使這節課的教學教學任務沒有很好完成,教學的重點、難點沒有克服。

在這次教學時,結合上一次教學中的不足,我對教學過程進行新的設計,主要圍繞“怎樣較好的使學生建立1千米的觀念”思考。為了解決這一難點,在課前我在學校附近測量出1千米的長度,教學中,在學生想象1千米之後,帶學生去實地目測一下

篇九:《千米的認識》教學設計

數學內容生活化,讓學生學習現實的數學,是新課標的重要理念。作為數學教師應該發掘生活中的數學素材,喚醒學生的生活經驗,將數學知識與學生生活實際緊密地聯繫起來,把社會生活中的題材引入課堂教學之中,是體現新理念的重要一環。我在設計人教版國小數學《千米的認識》教學方案時,儘可能地創造性地使用教材和改編教材,更多地聯繫實際,貼近生活,讓學生感受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數學與生活密不可分。

本節數學課的成功之處在於在教學中不同層次地體現了學生的主體性、主動性、整體性的發展原則,教育思想、教育觀念、教學方法體現了“以人為本”。我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的知識背景出發,提供給學生充分進行數學實踐活動和交流的機會。使他們在自主探索的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數學知識、思想、方法,同時獲得廣泛的數學活動經驗。具體體現在:

一、聯繫生活實際創設情境。

《千米的認識》這節課中,我運用新課程的理念,從生活實際出發,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為學生創設了恰當的教學情境。並且充分利用現代化的教學手段,打破課堂內外的界限,拓展了學生的視野。

二、教學方式和學習方式的轉變

《數學課程標準》中新的理念提出,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這種方式的目的就是讓學生自己去學,自己去做,自己去體驗、自己去獲取知識,從而獲得終身學習的能力。實現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是新世紀課程改革的重要內容。數學教學應緊密聯繫學生的實際,讓學生學會從生活中尋找數學,教學中創設與學生的生活緊密相關的學習環境,讓學生體會數學知識來源於生活,同時又服務於生活。在實踐的過程中,學生了解自己的學校、

生活的道外區的變化,感到生活的這個社會的美好,無形中達到了情感與價值觀的教學目標,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以此增強學生學好數學的信心。在這種理念的指導下,我在教學中組織學生進行了多種多樣的實踐活動,而把自己定位在是一個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的角色。使學生自己通過親身的感受從不同的角度加深對千米這個長度單位的認識。學生思維活躍,積極參與教學過程,主體地位得到充分的體現。

三、利用現有教材,體現新課標

教學時,我大膽改變了教材中單一的、抽象的、脱離學生實際狀況的內容,更多地關注學生的生活體驗和興趣,通過現實生活中活生生的素材引入新知,把抽象的數學知識採取情境化、生活化的表達方式,教材中的課後的實踐活動提到課前進行,學生可以憑藉各自的經歷與體驗逐步形成千米的計量觀念。把書後單一、抽象的單位換算線段圖,改編成學生所熟悉的6路公共汽車行車路線圖,不但使學生掌握了課本知識,同時瞭解了從哈東站到哈站的實際距離。使學生體會到數學知識從生活中來,感受到數學就在自己的身邊。數學內容生活化,讓學生學習現實的數學,是新課標的重要理念。教師能發掘生活中的數學素材,喚醒學生的生活經驗,將數學知識與學生生活實際緊密地聯繫起來,把社會生活中的題材引入課堂教學之中,是體現新理念的重要一環。

同時,在教學中學生的評價上還存在着不足。比如説:在學生的實踐測量活動中,有些小組的測量方法重複、測量的方法不夠豐富;還要更多地運用激勵性的語言,增進學生學習的信心。

對這節課如果重新設計,我只想改動一處地方,就是在學生進行實際測量時,在原有的“用尺測量出1000米”、“先測量出100米,再推測1000米”“看脈路表”“詢問法”然後感受所用的時間這種做法的基礎上,增加數步法和回頭觀看的方法,增強學生對1000米的

長度的感受。

篇十:《千米的認識》教學設計

數學學習要建立在學生的已有經驗上,但這裏的經驗,不單指學生通過活動得到的直接經驗;也包括學生在自己的學習、生活經歷中或從老師、教材及其它媒體中獲得的已有間接經驗。教學中,不單應當重視幫助學生獲得學習數學需要的直接經驗;更應強調激發學生頭腦中已有的經驗,與當前的數學學習建立聯繫,學習數學。在學習“千米”這一長度單位之前,學生已經有了對“米”的感性認識,現在就是要通過實踐預設生成“千米”與米的聯繫。

教學中,為了讓學生感知1千米有多長,我把學生帶到運動場上,藉助體育鍛煉來幫學生鏈接“千米”與“米”。我們的操場一圈是200米,我把學生5人一組進行接力賽跑。在跑的過程中每個接力的都必須把前一位跑的米數加起來,等5個人跑完,我讓學生彙報他們跑的成績,每個小組都跑了1000米。“像這麼遠的距離就是1千米”,我乘機告訴學生。最後我問:“1000米要跑幾圈?想一想。”讓學生充分發揮自己的思維空間,使學習有了挑戰性,強化了學生的數學思維,給學生自主生成1千米的概念起到了很大的幫助。

通過學生頭腦中已有的千米的經驗,我不斷地啟發、引導學生用自己身邊的事物、場景來描述1千米的長度,把1千米與學生習以為常的生活很好地聯繫了起來,讓學生經歷了一個從模糊到精確的動態生成過程。如:如果一個人的兩臂伸開長度約1米的話,那要多少人這樣兩手張開拉在一起才是1千米?

數學教學讓學生在活動中學習數學,感受數學,建構數學知識,形成數學技能,發展數學思維,產生愛數學的情感,突出數學本質,強調活動與數學學習的聯繫與整合,讓學生在觀察、思考、探索和交流等活動中,生成數學知識,發展數學思維,達到了內容與形式的和諧統一。在學生生成千米概念的活動中,有實際動手測量1千米的實踐活動,也有想象1千米有多長的思維活動等等。在建立千米的概念過程中,發展了學生的數學思維和數學能力。在這節課中,學生對千米的認識,既有感性的也有理性的,既有直觀的也有抽象的,重要的是學生真真確確感受到了1千米的實際長度。為今後的學習奠定了基礎。

篇十一:認識千米説課稿教學設計

認識千米説課稿教學設計

認識千米説課稿教學設計

一、説教材

1、教材簡析:《認識千米

》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學第六冊第六單元第一節的教學內容。

2、千米是較大的長度單位,本課教學前,學生對米、分米、釐米和毫米已經有了較深的認識,並能夠準確的進行單位之間的換算。通過本課教學,讓學生能感知千米的含義,建立1千米的長度觀念,體驗千米的應用價值,這個僅僅是工農業生產和日常生活的需要,也為以後學習單位間的化聚打下基礎。

3、教材的知識結構

通過學生熟悉的場景,讓學生知道計量路程或測量鐵路、公路、河流的長度,通常用千米作單位,感知千米在生活中的廣泛應用。然後通過看、算、走等豐富的實踐活動來體會和理解千米的認識,認識1千米=1000米,體驗和感悟千米的實際長度,通過想想做做讓學生進一步感悟1千米的長度,瞭解千米在生活中的廣泛應用,熟練掌握千米和米的換算。

4、根據《數學課程標準》的基本理念,根據教材特點和學生實際。我將本課的教學目標確定為:

1.在具體生活情境中,感知和了解千米的含義,在豐富的操作活動中建立1千米的長度觀念,知道1千米=1000米。能進行千米與米之間的換算。2、提高學生解決有關千米的實際問題的能力,體驗千米的應用價值。3、在實踐活動中,體會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繫。學會與他人合作交流,從而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

5、基於以上的分析,我確定本課的教學重點是:感知和了解千米的含義,建立1千米的長度觀念,知道1千米=1000米。並能進行千米與米之間的換算。教學難點是:提高學生解決有關千米的實際問題的能力,體驗千米的應用價值。

二、説教學程序

本課的教學我是這樣設想:

一、創設情境,激發興趣

我們已經認識了哪些長度單位?學生回答。你知道我們學校跑道一圈多少米?小華跑了5圈大約是多少米?同桌討論後,交流。汽車每小時能行70(

),你認為可以填上哪個長度單位?請學生回答。

設計意圖是激活學生的生活經驗和數學思維,讓學生感到數學就在自己身邊

二、自主探索,學習新知

(一)認識千米。你在哪些地方見過或聽説過千米?學生交流自己看見過的。出示路標牌的圖,並説明:計量路程或測量鐵路、公路、河流的長度,通常用“千米”做單位。介紹千米的符號---km。

(二)實踐體驗“1千米”。

1、猜一猜:1千米大約有多長?學生猜測後回答

2、觀察:1千米到底有多長?多媒體演示測量公路長度的過程,學生仔細觀察測量公路長度的過程,並記錄。學生回答,你知道了什麼?小結:1千米=1000米。

3、課前已經請大家去操場走了走,一圈大約走了幾分鐘?走1千米大約要幾分鐘呢?學生回答。

4、你感覺1千米長嗎?學生自由交流。找一找:從學校到附近什麼地方大約是1千米?學生小組交流後彙報討論結果。

設計意圖是在具體生活情境中感知和了解千米的含義,在豐富的操作活動中建立1千米的長度觀念,知道1千米=1000米。能進行千米與米之間的換算。學會與他人合作交流,從而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在實踐活動中,體會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繫。

三、鞏固深化,實踐應用

1.完成“想想做做”第1題。從小明家到哪裏正好是1千米?學生觀察後獨立描出圖上1千米的長度。再交流。

2.完成“想想做做”第2題。學生獨立計算後交流米與千米的換算方法。

3.完成“想想做做”第3題。學生獨立計算後交流怎樣思考的。

4.完成“想想做做”第4題。學生獨立完成後小組討論,用什麼單位合適。

5.“想想做做”第5、6題。學生獨立完成後小組討論,解決問題的方法。

設計意圖是:進一步感受並認識長度單位千米,建立1千米的長度觀念。在實踐活動中,體會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繫。

四、總結概括,拓展延伸

今天這節課,你學到了什麼知識?有什麼收穫?

設計意圖是:既完善了學生的知識體系,又培養了學生對自己所經歷的事情進行總結回顧的習慣和能力。

總之,本節課的設計根據課程標準的理念,注重讓學生體驗數學。千米是個較大的長度單位,三年級學生缺乏感性認識,是長度單位教學中的難點。所以

本節課着重讓學生創設體驗過程,引導體驗生成,幫助學生較好地在體驗中構建起千米的概念。

以上説課僅僅是我對本課的一種教學欲設,在實際的課堂教學中,我將努力調動學生的主動性、發展性和創造性,及時調控學習過程,促進學生對知識的動態生成。

認識噸

一、説教材。

本節課教學前,學生對質量單位千克和克有了較深的認識,並能夠熟練準確地進行千克和克單位之間的換算,這為本節課的教學作了知識的鋪墊和思路孕伏。通過本節課的學習,讓學生對質量單位有了更全面的認識和了解。教材所展現的知識結構,層次清楚,先通過猜一猜大象有多重,引入質量單位“噸”,通過看一看、説一説,讓學生從不同的角度感受1噸有多重,並揭示1噸=1000千克。通過練一練,聯繫學生生活實際,鞏固千克、克、噸之間的關係,通過做一做,使學生了解並掌握噸與千克之間的簡單換算。

噸是較大的質量單位,平時學生接觸較少。為了使學生更好的理解掌握知識,我對教材進行適當的整合。我先讓學生猜我的體重,引出質量單位千克,再讓學生猜猜大型動物的重量,引入更大的質量單位“噸”;通過玩背一背遊戲,讓學生親身感受的基礎上想象1噸的重量,初步建立某些物體1噸重的概念,再通過實際應用,深化對“噸”的認識,讓學生體驗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這樣的安排,使學生更容易在腦海形成1噸的概念。根據新課標理念及教材的特點,本節課的教學目標確定為以下3個方面:

1.知識目標:藉助生活中的具體事物,感知和了解噸的含義;通過想象和推理,初步建立某些1噸重物體的觀念,知道1噸=1000千克。

2.技能目標:區分質量單位,靈活選用質量單位,會進行噸與千克間的簡單換算。

3.情感目標:在數學活動中體會數學與生活的聯繫,增強學習數學的興趣和信心。

根據對教材的分析和學生的認知特點,確定“初步建立1噸的觀念,能進行噸與千克的簡單換算”是本節課的教學重點;“通過想象和推理,初步建立某些物體1噸重的觀念。”是本節課的教學難點。

我使用的教具主要是多媒體課件。

二、説教法和學法。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數學教學必須注意從學生的生活情境和感興趣的事物出發,為他們提供參與的機會,使他們體會到數學就在身邊,對數學產生親切感。在這一理念的指導下,我從學生已有的知識結構出發,創設“生活化”的課堂,將抽象的數學知識引入富有情趣的課堂學習中。把課堂還給學生,讓課堂煥發生命的活力,體現學生為主體,教師為導的原則。

1.教學中儘可能創設學生參與的情境,放手讓學生嘗試、探索,讓學生在親身感受中理解並掌握知識,培養學生觀察比較、抽象概括的能力,發展空間想象力。

2.學生的認知結構由教材的知識結構轉化而來。通過對教材的整合,我把學習的主動權交回給學生,引導並幫助學生組建起關於重量單位及其換算的認知結構。

本節課的教學活動主要流程如下:

創設情景,引入課題

親歷活動,探索新知

實際應用,深化認識

總結全課,評價交流

三、説教學程序。

(一)、創設情境,引入新課

第一環節:估計教師的體重。

愛因斯坦曾説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

。教學中,我先讓學生猜一猜我的體重,激起學生的好奇心。猜完後我提問:“剛才同學們在猜老師的體重時都用了同一個質量單位——千克,你們為什麼不用“克”作單位?”

從猜我的體重入手,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拉近師生之間的'距離,同時,也為引入“噸”做了有力的鋪墊。

第二環節:引入“噸”

我讓學生猜測世界上體重最重的動物是什麼嗎。學生猜測後課件出示:非洲象,是現存的最大的陸地動物,體重約為5000千克,相當於100個人的體重;藍鯨,是目前海洋動物重體積最大的動物,體重約為150000-250000千克,相當於2000-3000個人的體重。

接着讓學生思考:這麼重的動物體重也用“千克”作單位,很不便,怎麼辦?這樣,學生自然而然的想到用更大的重量單位“噸”。從而揭示課題。(板書:噸的認識)。課題揭示後我讓學生舉例説説生活中用“噸”作單位的物體,學生可能會説出以下的物體:輪船、火車等等。(課件出示)

再讓學生思考:以噸為單位的物體,有什麼共同的特點?學生通過小組討論得出這樣的結論:計量比較重的或大宗物品有多重,通常用“噸”作單位,“噸”一般用字母t表示。

這一層次的教學,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讓學生猜測大型動物重量,並及時設疑,引入“噸”的概念,讓學生形成一定的思維表象,為下面深入感受和體驗1噸的重量打下堅實基礎。

(二)親身活動,探索新知。

感受和體驗是學生學習的重要方式,噸是一個離學生生活經驗較遠的概念,如果只用語言描述是很空洞的,只有讓學生在親身感受和體驗的基礎上,藉助想象來把握。為了突出重點,突破難點,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我安排了3個層次進行教學。

第一層次,互背同桌,感受其重量,並以此想象1噸的重量。

啟蒙家盧梭説過:“要讓學生獲得知識經驗並得以發展,就必須引領他們參加各種活動。”

遊戲是學生最愛的活動,把抽象的數學知識學習與遊戲活動有機結合起來,讓學生在“玩中學”

,“學中玩”

,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養成好學、樂學的習慣。教學中,我讓學生互相背一背自己的同桌,感受對方的重量。學生的普遍感受是同桌很重,這為以後想象1噸的重量埋下伏筆。全班交流感受後,讓學生計算(不念):我們班平均每個同學的重量大約是25千克,4個同學的體重約多少千克?40個呢?是多少噸?

學生計算後可以答出:4個同學的體重大約是100千克,40個同學的體重大約1000千克,也就是1噸。

板書:1噸=1000千克

1t=1000kg

為了更好的讓學生理解1噸有多重,我讓班上的40個同學起立,讓學生觀察、想象40個同學的重量。然後我説:“請同學們閉眼再回想一下背同桌的感覺,很重,對嗎?想象一下,若剛剛站起來的40個同學全壓在你背上,你會怎樣?”

一石激起千尺浪,班裏頓時沸騰起來,學生激動地説“壓扁我了!”“重死了!”“受不了了!”。學生的感歎聲説明了他們對“噸”已有了較深刻的感受和理解,他們已意識到1噸是非常重的。這時的學習氣氛達到了一個高潮。

互背同桌的小遊戲,使學生獲得豐富的體驗,在此基礎上讓學生通過“40個同學就是1000千克也就是1噸”來想象1噸的重量,使學生在頭腦中建立1噸重的觀念,突破本節課的教學難點。

第二層次,掌握千克與噸的換算。

課件出示:試試看

3噸=(

)千克

6000千克=(

)噸

這部分內容對學生來説不難,先讓學生獨立填寫,再讓學生班內集體説理、説方法。

第三層次,利用常見的物品,想象1噸的重量。

1、看一看,説説圖片的意思,再算一算。

2、自由選擇其中的某一件,想想需要這樣的多少個物品,總重量才夠1噸。

這個教學過程充分調動學生頭腦中已有的感知、表象,藉助想象和推理,讓學生動腦、動手、動口,積極參與學習,讓學生嚐到了探索的喜悦,在愉快的氣氛中達到了本課的教學目的。

(三)、實際應用,深化認識。

應用是數學永恆的主題。生活中藴藏着豐富的數學問題,為了讓學生理解“噸”在實際生活的應用,我設計了以下的練習。

1.説説圖中“1噸”的含義。

2.給千克、克、噸找朋友。

3.淘氣的數學日記中使用的質量單位準確嗎?

2007年

12月2日

星期天

天氣:晴

今天是星期日,早上,我吃了兩個100千克的肉包子,然後就和媽媽一起去市場買菜。市場上的物品可真多啊!看得我眼花繚亂。我和媽媽轉了一大圈,一共買了1克香菜,5噸西紅柿,4千克雞蛋,1千克白菜和1000千克肉。我和媽媽拎着這些東西累得滿頭大汗。

(四)、總結全課,交流評價。

我以“這節課你有什麼收穫嗎?”的問題,讓學生對本節課的知識進行了回顧和梳理,既鞏固了知識,又加深了認識。

積極恰當的評價,能幫助學生認識自我,樹立信心。教學中,我以激勵性的評價為主,除了師評外,還組織學生自評、小組互評,讓學生在評價過程中學會正確對待自我,學會欣賞別人,取長補短,共同進步。

我還佈置了一道這樣一道作業題:把你的收穫和評價寫進今天的數學日記中。

最後,我説:生活中有豐富的數學,數學中有無限的奧妙,希望同學們能做一個觀察者、思考者、探索者、發現者!

板書:

噸的認識

1噸=1000千克

1t=1000kg

篇十二:千米的認識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1.明確千米產生的實際意義,建立1千米的長度概念。

2.知道千米與米之間的關係。

3.通過學生之間的合作交流活動,培養學生的合作交往能力。

4.聯繫生活實際,提高學生的估測能力。

重點難點:

重點:明確千米與米之間的進率。

難點:體驗1千米的實際長度,形成正確表象。

教具學具

課件。

教學過程:

一、激趣導入

師:同學們,你們知道自己的身高是多少嗎?

生:一米三····

師:“米”是什麼單位呢?

生:長度單位。

師:誰能把自己學過的長度單位按一定的順序排列出來(米、分米、釐米、毫米)

師:請同學們伸出雙手比劃一下(1毫米;1釐米;1分米;1米分別有多長?)

師:看題目,説出下列物體用什麼長度單位比較合適?

鉛筆的長度是12(釐米)教室的長度是7(米)

硬幣的厚度是1.8(毫米)課桌的高是8(分米)

西安到北京的距離大約是1120(千米)

師:為什麼西安到北京的距離要用到“千米”這個單位?

生:因為這個距離比較遠。

師:對,要測量比較長的路程,通常用千米(km)作單位,測量公路、鐵路、河流等的長度,我們通常也用千米作單位。

二、授課部分

師:關於“千米”這個新朋友,你們有哪些想了解的?

生:1千米到底有多長?千米和米之間有什麼關係?

師:今天,我們帶着這些問題走進千米的世界。

師:生活中你在哪裏聽到或見到過“千米”?(高速公路上有,馬路上的指示牌等);

師:老師課前也蒐集了一些圖片,請大家來看一下。(1、限速標誌牌;2、從這裏距某地還有多遠?)

師:看圖瞭解我國一些建築物的.長度(1、南京長江大橋全長約7千米;2、我國杭州灣大橋全長36千米,是全世界最長跨海大橋;3、萬里長城全長約6700千米,是中國古代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

師:剛才我們舉了這麼多有關“千米”的例子,我們瞭解到“千米”在我們的生活當中廣泛的被應用着;那一千米到底有多長,千米和米之間到底有什麼關係呢?我們來觀看幾段視頻。1、走一百米大約走了150步(估一下走1千米需要多少步?);2、繞一圈二百米的跑道大約用3分鐘(估一下走千米需要多長時間);3、十位學生側平舉長度是十米(想想幾個10米是1千米);

師:這裏的1千米也就是1000(停頓)米;“千米”也叫“公里”可以用字母km來表示。

師:1(停頓)千米=1000(停頓)米,你發現老師的讀法有什麼特點、為什麼要停頓?

師:千米和米之間怎麼換算呢?

師:如果跑道200米一圈,那幾圈就是1千米呢?

學生完成題目:

4千米=( )米 9千米=( )米

3000米=( )千米 6000米=( )千米

(學生回答注意念題停頓,得出結論米和千米之間的進率是1000)

師:我麼學會了換算,感受了校園裏面的1千米,現在我們去感受一下校園外面的一千米(從北關國小門口出發到藍田縣圖書館大約是1千米;將軍嶺隧道全長1千米;)

師:請將我們剛才舉的例子在心裏走一遍;(學生閉眼感受)

請把你從學校回家的距離和1千米作比較是大於1千米還是不到1千米;(可以用行走1千米大約走1500步或走1千米大約用15分鐘比較一下)

為什麼超過或不超過1千米請給出理由;

師:我們再來了解一些比校園周圍更遠一些的距離:

師:這堂課一開始我們就瞭解到“千米”是測量較常的路程單位,它不僅可以測量鐵路、公路還可以測量河流的長度,那我們來看一下有關我國一些著名河流的長度;

出示課件(黑龍江全長1370米;黃河全長5464米;長江長6300米,是我國最長的河流;珠江全長216千米)你能比較出這四條河流哪個最長、哪個最短嗎?

三、提升與總結

師:今天,我們認識了千米這個長度單位,還知道千米能用來測量鐵路、公路、河流等長度,還了解到1千米=1000米,只不過千米用起來更方便。

師:現在來檢測大家的學習成果:

一、填空

天安門城樓高約35( ) 南京長江大橋長約7( )

這艘輪船的底長約125( )

二、連線

我們剛才學了步行1千米大約需要15分鐘,那請大家看一下,下面這些交通工具和出行方式,每小時能行多少呢?

步行每小時4千米 飛機每小時800千米

自行車每小時15千米 小汽車每小時60千米

三、填一填

( )200米就是1千米

( )100米就是1千米

( )500米就是5千米

( )千米=1000米

6千米=( )米

2000米=( )千米

小結:這些知識你都學會了嗎?

1.千米也叫公里,是比米大的長度單位。測量較遠的路程時,一般用“千米”作單位,1千米(公里)=1000米。

2.把高級單位“千米”換算成低級單位“米”,或者把低級單位“米”換算成高級單位“千米”,都是根據米和千米之間的進率進行的,所以必須牢記1千米=1000米。

篇十三:數學千米的認識教學設計

一、教學內容

心理學研究表明:當學習的材料與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經驗相聯繫時,才能激發學生學習和解決問題的興趣,數學才是有生命力的。教師找準了教學內容與學生知識經驗的“切合點”。

師:火箭的速度大約是每秒4千米,也就是多少米?

此環節的設計讓學生通過多方位、多角度的材料感知建立1千米的豐富表象,學生舉例身邊的事物並用具體的數據來描述1千米的長度,給學生提供操作、交流與想象的時間和空間,在提供學習資料的基礎上現場生成學習材料,在交流中進一步感受1千米的具體長度,在頭腦中比較清晰的建立1千米長度的“模型”,培養了學生的數感。

在學生具有大量的感性基礎和豐富的表象積累上,以直觀、動態的錄象播放讓學生感知摩托車行駛1千米路程,用另一種的方式感知和感受1千米,強化了對1千米有多長的感受性。

此環節的設計關注學生的心理需求,聯繫生活提供豐富學習材料作為數學教學的活教材,使數學不顯得枯燥而是充滿真實感和親切感,感受數學與生活密切的聯繫,體驗學習數學的價值

二、教學反思

本節課教學體現新課標理念,設計巧妙,選擇貼近學生生活學習素材,注重學生自己對知識的體驗,讓學生感受數學的現實意義與價值。

(一)讓數學知識與生活密切聯繫

當數學與學生的現實密切聯繫時數學才是活的、富有生命力的。新課標強調數學與現實生活的聯繫,要求數學教學必須從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興趣的事物出發,使他們體會到數學就在身邊。對於1千米的觀念的建立本身是枯燥的,學生會感到索然無味,只是機械被動的去學習。然而教師在尊重教材的基礎上創造性地使用教材,並根據學生的實際對教材內容進行有目的的選擇和補充,教師選擇貼近學生生活,以常見的事物作為教學內容,如播放我國長江、雅魯藏布江、火箭發射等圖片,讓學生對它們的長度、深度、高度進行千米和米的換算,使學生自然就融入了學習環境中,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變被動的學習為主動學習,同時也感受到數學與生活的緊密聯繫,感到學習數學的價值與意義。

(二)把已有的經驗作為支點

學生的空間知識來自於豐富的現實原型,培養空間觀念要將教學拓寬到生活空間。教師能借助學生對100米的長度的認識作為“敲門磚”,找準發展空間觀念的支點,通過課前感知、課中回憶、推想等一系列數學活動中逐步建立1千米的觀念,讓學生在真實的現實背景中,引領學生建立數學模型。

(三)給學生充分的感性積累

本節課的教學重點是讓學生感受1千米,建立1千米的觀念。教師能從學生所熟悉的校門口到麗都美容院之間100米的長度入手,推想1千米的長度;接着,讓學生結合身邊的物體利用數據來描述1千米的長度,培養學生的空間觀念;最後,再讓學生通過看摩托車行駛1千米的實際長度的錄象,層層遞進,步步深入,注重感性積累與體驗,在學生自己對知識的體驗中建構新知的,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學生在用自己的方式描述1千米的長度時,留給學生充分的學習時間和學習空間,自己探索與交流,學生的答案豐富多彩:“教室的2塊地磚的長度大約是1米,2000塊地磚的長度約是1千米”、 “教室門約高2米,500個門疊起來的高度約是1千米,沖天了!”“小朋友走1米大約要2步,1千米大約要走2000步”……這一環節的設計提供給學生“再創造”的時機,形成學生思維碰撞的高潮,課堂顯得真實而生動。

篇十四:數學千米的認識教學設計

【教學內容】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學》三年級上冊第7—8頁。

【教學準備】

1.學生課前走一走100米或200米的路程。

2.課件。

【教學目標與策略選擇】

(一)目標確定

教材充分尊重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從公路上常見的交通指示牌引出千米,然後讓學生親身體驗,要求學生走一走100米和200米的長度,推斷走1000米大約要多少時間。在課前訪談中,發現只有極少數學生知道1千米=1000米,至於1千米大約有多長,基本上沒有什麼體驗,學生表達也不甚清楚。可見,建立1千米的觀念是本課的重點,同時也是難點。因此,本課目標定位如下:

1、使學生認識長度單位千米,初步建立1千米的觀念,知道1千米=1000米,並能進行該單位的簡單化聚;

2、利用遷移的規律,體驗探索1千米的過程,使學生進一步學會估算和分析問題;

3、在具體的生活情境中認識千米,讓學生感受數學與實際生活的聯繫,在與同伴交流中體驗學習數學的愉悦心情。

(二)策略選擇

“千米”是一個常用的長度計量單位,學生在生活中經常會聽到、看到有關千米的使用信息,“千米”這一觀念建構效果的好與壞,將直接影響到學生空間觀念的形成。因此,在設計本課的教學時,我從教材的設計意圖和學生的認知規律出發,重組了教學過程,具體用到以下教學策略。

1、創設情境:如課題引入時,讓學生估計老師到上海經過的路程,引出千米這個概念,同時感受千米與生活的緊密聯繫;又如綜合練習“我當西博小導遊”,讓學生置身生活情境中,既充分應用米、千米互化的知識,又讓學生體驗到千米存在的必要性。

2、選擇驗證:由於學生生活經驗存在差異,如學生放學經過的路線的不同,導致學生印象中從學校到某處大約是1千米的觀念大不相同,教學設計時,教師根據學生常走的三條路線進行了步測,在學生回答後,課件中有選擇地驗證,強化“千米”的觀念。

3、合作解疑:在建立和強化1千米的觀念時,讓學生在教師指導的前提下進行交流,互相糾錯,實現互學共進;在綜合練習“我當西博小導遊”中,學生可根據自己的能力,或合作解答,或自主探究,充分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

【教學流程設計及意圖】

【教學片段實錄】

教學片段一:初步建立千米的觀念

師:課前大家都走了100或200米,並做了記錄,你能説説走1000米大約花多少時間或走多少步數嗎?

生1:我走了100米用了 60秒時間,照這樣算走1000米就需要600 秒時間。

師:600秒也就是幾分鐘時間?(10分鐘)有不一樣的嗎?

生2:我走100米用了70秒,照這樣算走1000米需要700秒,大約12分鐘。

生3:我走了200米用了3分鐘,照這樣走1000米,需要15分鐘。

生4:我走了100米走了82步,照這樣算1000米就需要走820步。

生5:我走200米走了132步,我以前走過1000米,大約走了754步。

師:你們同意他的説法嗎?

生6:不同意,200米走132步,1千米是200米的5倍,應該是660步。

生5:我走到後面越來越累,步數當然就多一些了。

師:同學們,她的話給我們什麼啟示?

生6:我們如果按照走100米或200米的速度勻速走的話,可以直接將時間或步數直接乘5,但考慮我們小朋友身體狀況的話,實際上走1千米所花的時間和步數就比勻速走多一些。

師:看來我們還要尊重實際狀況。下面請同桌兩人交流走1千米所花的時間和走的步數。

……

教學片段二:強化1千米概念

師:同學們,你們認為從校門口出發到哪兒大約是1千米?

生1:到邵逸夫醫院吧。

生2:我認為不對,因為從學校門口到採荷路的34路車站就有一站路,而34路車站到邵逸夫醫院還有三四站路呢,比1千米可遠多了。

師:那你認為到哪兒大約是1千米呢?

生2:大約到採荷路口,因為到那兒大約兩站路,接近1千米。

師:是這樣嗎?我們一起看(看課件演示)

生(全體):哦,是採荷路口。

師:如果往慶春路方向到哪兒大約是1千米?

生3:我覺得到慶春立交橋大約是1千米。

師:你是怎樣知道的。

生3:因為我家在立交橋邊,我早上走到學校一般用14分鐘,我走100米大約75秒,走1000米大約13分鐘,13分鐘和14分鐘很接近,所以我認為到那兒大約是1千米。

師:讓電腦叔叔告訴我們是否正確(電腦演示)。

生(全體):完全正確。

師:下面請你和同桌交流,學校出發到哪兒大約是1千米,並説説理由。

……

教學片段三:練習1選一選、填一填

師:下面請同學們完成練習1,請看清題目要求。

(學生填寫後反饋)

生1:我認為青春醫院到眾安橋的路程是1千米500米,因為青春醫院到浙一醫院是兩個500米,剛好是1千米,再從浙一醫院到眾安橋500米,合起來就是1千米500米。

師:答案完全正確,有其他想法嗎?

生2:我是這樣想的,因為青春醫院出發到眾安橋有3站路,每站路大約是500米,也就是1500米,1500米=1千米500米。

師:你的思路非常清楚。如果從湖濱出發到大學路口大約多少路程,你們誰知道?

生3:我認為是2千米500米,因為湖濱到大學路口有5個500米,也就是2500米,2500米有2個千米1個500米,即2千米500米。

師:同學們,復興大橋是杭州新造的大橋,它的信息誰能補充完整。

生4:我認為復興大橋長約80千米,寬約26米。

生5:我對長約80千米有意見,我看過報紙,錢塘江的寬大約1200米,橋不可能80千米長,我認為填1千米500米比較合適。

師:其他同學有意見嗎?

生6:我認為長填2千米500米比較合適,因為1千米500米第一小題已經用過了,錢塘江寬1200米,橋身加上兩邊的長度,大約是2500米,也就是2千米500米,填80千米、15千米更不符合實際。

師:正確,同學們很善於比較和估計,那麼第三題誰來解決?

生7:我覺得飛機每小時行的路程大約是800千米, 坐小轎車每小時行的路程大約是80千米,步行每小時行的路程大約是15千米。

師:你們認為對嗎?為什麼這麼填?

生7:飛機速度最快,所以應該填最大的數量800千米,小轎車比飛機慢多了,但也比較快,填80千米,步行最慢,我想我8分鐘走1千米,60分鐘大約走8千米,大人比小孩快,所以填15千米比較合適。

……

【教學反思】

學生的數學學習活動應當是一個生動活潑、主動的、富有個性的探究過程,在本課教學中我努力達到這一要求,在反覆的教學嘗試中,我覺得該節課做到了以下幾點。

1、找好知識的“生長點”,教學流程通暢。

本課開始就讓學生通過估計鉛筆長度、教室前後的距離、杭州到上海的'路程這些具體問題感知單位由小到大的客觀存在,以及千米這個單位出現的必要性,使千米這個單位的學習過程自然通暢。

2、尊重學生的真實體驗,觀念建立自然。

在1千米概念的建立初期,難度比較大,但教學中能充分尊重學生走100米和200米的真實體驗,並在課前讓學生進行整理,通過合理的推理,知道1千米大約走多少步或走多少時間,利於概念的建立,特別是從學校到何處為1千米的估計、公交車站的路程估計,層次明顯,不斷幫助學生喚醒原有的生活經驗,強化1千米的觀念。

3、尊重學生個體差異,學習方式合理。

在整堂課中,1千米觀念的建立,不是靠死記硬背,而是教師不斷引導,提供相應的學習任務,根據學生的差異,讓學生決定學習方式,如通過100米和200米來幫助建立概念時,學生既全體交流,又個別討論,又如最後的綜合練習,學生可以根據自身能力選擇合作還是自主探索。

在整個教學中,我也深切感受到,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和生活環境在該課中應予以高度關注,因為教師的設計不可能考慮到所有學生的生活經驗,如在教學片段二中,教學時就發現有的班級學生大部分就住在校園後面,課件演示難以啟發學生去強化1千米的觀念。此外我們也需要注意的是學生多種結果出現以後,教師要靈活處理,如片段一中出現了一個學生走了1千米發現實際結果並不是按照乘5得到的,這就需要教師靈活應對……,顯然,這些問題既可能導致教學失敗,同時也是教師反思成長的有效資源,值得我們回味和珍惜。

篇十五:數學千米的認識教學設計

教學內容:

千米的認識(P7頁例3,P8頁例4,P8頁“做一做”及P9頁第1、2題,P10頁第4題)

教材分析:

例3通過情境圖,將學生引入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引出千米,圖中的道路指示牌,表明了主題。接着,展示學生比較熟悉的運動場400米跑道上運動的場景,目的是讓學生感受1千米,知道1千米=1000米。創設生活中的情境,目的在於喚起學生對所學內容的直接經驗,增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例4及“做一做”(進一步用身體的感受體驗1千米的長度)。這部分內容是以量一量、走一走、估一估的活動形式呈現的,藉助學生的活動經驗,增強學生對1千米直線距離的感受。可以通過對距離的感受、對時間長短的感受、對走路步數的感受、對身體疲勞程度的感受等多種方式來體驗1千米的長度。

教學目標:

1、使學生在已經認識了米、分米、釐米及毫米的基礎上學習長度單位“千米”,知道千米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初步建立1千米(公里)長度的觀念,知道1千米(公里)=1000米、通過實踐活動使學生掌握測量1千米的方法、

2、通過教學,培養學生的觀察、想象能力和合理推理的能力以及實際測量和估測能力、

3、滲透數學知識來源於生活實踐的思想,培養學生的空間觀念、

教學重點:

使學生認識1千米的長度,掌握1千米和1米的關係、

教學難點:

讓學生親自體會生活中測量1千米的方法、

教學建議:

例3的教學可以從公路路標的實際情境引入,説明數學在現實生活中的存在,使學生感受認識“千米”的必要性,通過學生的語言描述,使學生明白路標的具體含義。接着,藉助學校操場這一學生熟悉的題材幫助學生建立1千米的長度觀念,並給出千米和米的關係。(教學時,可以利用當地實際幫助學生建立1千米的表象,如A地到B地大約是1千米。)目的是讓學生感受1千米,知道1千米=1000米。在創設的生活情境中,喚起學生對所學內容的直接經驗,增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可以通過對距離的感受、對時間長短的感受、對走路步數的感受、對身體疲勞程度的感受等多種方式來體驗1千米的長度。出示例3的情境。教師可以提出這樣的問題:“類似圖中的情境你見過嗎?説一説圖中主要説了些什麼?”學生可能會説出:“到葉鎮還有21千米”、“到靈山還有23千米”,也有的學生會説出:“小汽車1小時可以行80千米”

等等,教師都應該給予肯定,並由此引出千米。

例4這部分內容可以在操場的跑道上,或在學校的其他地方量出100米的直線距離。測量時,應該先確定起點並選定一條直線,然後用捲尺(或其他測量工具)量出100米,在50米及終點處各設立一個明顯標誌。讓學生先看一看50米的直線距離,再看一看100米的直線距離,然後想像一下2個100米有多遠,3個100米有多遠,……10個100米有多遠。或者以小組合作的形式組織走100米的活動。要求小組長具體負責,每組要有指定的記錄員。活動內容是:

①用平時的步幅,走完100米,確定走的步數。用平時的速度,確定走100米需要的時間。學生可以以平時的速度走到100米處,邊走邊數出自己走的步數。

②提醒學生這不是比賽,如果比平時走得快(或慢),走的步幅比平時大(或小)都會影響對1千米有多遠的推想。

③讓學生根據走100米的感受(用的時間和對距離的直接經驗)推想出1千米大約有多遠。

組織學生完成“做一做”。到校門口,以小組為單位,互相説一説(估)從學校門口到什麼地方大約是1千米?在確保學生安全的前提下,可以組織學生到校外走1千米的活動,感受1千米的距離。

練習二的第4題安排了三組情境(見下圖),分別提供了3千米、1200千米和30千米3個不同的出行路程,應該先讓學生認真看圖,然後在小組內交流,可以有多種答案。比如,去植物園可以步行,也可以坐車去。對應不同的出行方式,需要的時間也是不同的。不要輕易否定學生的想法,注意引導學生參與到討論中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