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暮鼓》閲讀練習及答案精品多篇

欄目: 實用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2.58W

《暮鼓》閲讀練習及答案精品多篇

《暮鼓》閲讀練習及答案 篇一

暮鼓鐵凝日落之後,天黑以前,她要出去走路。一天的時光裏,她尤其喜歡這個段落。日落之後,天黑以前,是黃昏。

她穿上薄絨衣和哈倫褲,換上走路的鞋,出了家門。她有些自嘲地暗想,她要保持整體的青春感。至於下巴的鬆懈或者鼻樑旁邊的幾粒雀斑,其實無礙大局。當一個六十歲的女人敢於穿着質地柔軟、褲角裹腿、褲襠卻突然肥墜以模糊臀部的哈倫褲出行時,誰還會注意她臉上的雀斑呢?

她走上柿子林邊的這條小馬路時,發現馬路對面,一個老者幾乎正和她齊頭並進。老者拖着一把平頭鐵杴,鐵杴和柏油路面摩擦出刺拉、刺拉的讓人起雞皮疙瘩的噪音。他為什麼不把鐵杴扛在肩上呢?她心裏有點抱怨,由不得偏過臉掃了一眼老者——這老頭!她心説。

路燈及時地亮起來,在她斜後方的老頭停住腳,從衣兜裏摸出一包煙和火柴,彷彿是路燈提醒他抽煙。他將鐵杴把兒夾在胳肢窩底下,騰出手點着一支煙,狠狠吸了一大口。藉着路燈和老頭點煙的那一忽兒光亮,她看見老頭的齊耳短髮是灰白色的中分縫,皺紋深刻的沒有表情的臉木刻一般。他咳着喘着向路邊半人高的冬青樹叢裏吐着痰,確切地説,是向那樹叢吼着痰,費力地把喉嚨深處的痰給吼出來。那吼是疙疙瘩瘩低沉、粗礪的吼,猶如老舊的輪胎隆隆碾軋着碎石。

她聞見一股子花椒油熗鍋的白菜湯味兒,網球館工地正在開飯。她看見一個體型壯實的工人正朝她和老頭這邊張望,望了一陣,就撲着身子快步朝他們走來。當他和他們相距兩三米的時候,她看出這是個二十多歲的年輕人。只聽他急切地高喊起來:“媽!媽!”他喊着説,“媽,快點兒!菜湯都涼了!”

她下意識地扭頭向後看,路上沒有別人。他是在喊她嗎?他錯把她當成了自己的媽?或者她竟然很像這位施工隊成員的媽?

這個端着空飯盆的年輕工人,就見他很確定地走到老頭跟前,從他手裏接過鐵杴,又叫了一聲“媽”,他催促説:“快點兒!菜湯都涼了!”“老頭”低聲嘟囔了一句什麼,不急不火的,由着兒子接過了鐵杴。

她從年輕人濃重的中原口音裏,聽出焦急和惦記。他的頭髮落滿了白灰和水泥粉末,接近了老頭——不,應該是他的媽那齊耳亂髮的顏色。

那麼,他沒有把身穿哈倫褲的她錯認成自己的媽,他是在管那老頭叫“媽”;那麼,她一路以為的老頭並不是個老頭,而是個老太太,是——媽。

年輕人扛着鐵杴在前,引着他的媽往一盞路燈下走,那兒停着一輛為工地送飯的“三馬子”,車上有一笸籮饅頭和一隻一抱粗的不鏽鋼湯桶,白菜湯味兒就從這桶裏漾出。母子二人舀了菜湯,每人又各拿兩個大白饅頭,躲開路燈和路燈下的“三馬子”,找個暗處,先把湯盆放在地上,兩人就並排站在路邊吃起晚飯。

她佯裝在近處溜達,觀察着從容、安靜地嚼着饅頭的這對母子,怎麼看也更像是一對父子。路邊的年輕人很快就把飯吃完,從地上端起媽那份菜湯遞到她手上。媽吃完饅頭喝完湯,拍打拍打雙手,在褲子兩側蹭蹭,從肥大中山式上衣的肥大口袋裏掏出兩隻壯碩的胡蘿蔔,遞給兒子一隻,另一隻留給自己,好比是飯後的獎賞。

她看見兒子拿着蘿蔔,和媽稍做爭執,要把自己手中那個大些的塞給媽,換回媽手裏那個小一點的。媽伸出舉着蘿蔔的手擋了擋兒子,便搶先咬下一大口,很響地嚼起來。兒子也就咬着手中那大些的蘿蔔,很響地嚼起來。在路燈照不到的暗處,那兩根在他們手中晃動的胡蘿蔔格外顯出小火把似的新鮮光亮,和一股脆生生的精神勁兒,讓她想起在她的少年時代,夜晚的交通警察手中那發着熒光的指揮棒。

會所傳來一陣鼓聲,是某個慶典或者某場歡宴開始了。會所的承包商早年是太行山區農民鼓隊的鼓手,村裏的喜事,鎮上縣上的賽事都少不了那鼓隊。如今他將一面一人高的牛皮大鼓引進美優墅會所金碧輝煌的大堂,屏風似地豎在一側,讓擂鼓成為一些儀式的開場白,讓儀式中身份最高的人手持鼓槌擊鼓,如同證券交易所開市的鳴鑼。

她對會所的鼓聲並不陌生,她和家人都在會所舉辦或者參加過這種儀式。雖然,和曠野的鼓聲相比,圈進會所的鼓聲有點喑啞,有點憋悶,好比被黑布矇住了嘴臉的人的吶喊。但鼓聲響起,還是能引人駐足的。她望望那路邊的母子,他們仍然站在黑暗中專注地嚼着胡蘿蔔,對這近切的鼓聲充耳不聞。

她迎着鼓聲往回家的路上走,儘可能不把自己的心緒形容成無聊的'踏實。也許鼓聲早已停止,她聽見的是自己的心跳。世間的聲響裏,只有鼓聲才能讓她感覺到自己的心在跳。

(有刪改)

4、下列對小説相關內容和藝術特色的分析鑑賞,不正確的一項是()

A.小説描寫細膩傳神,“媽伸出舉着蘿蔔的手擋了擋兒子,便搶先咬下一大口,很響地嚼起來”,表現了母親爽朗的性格和舐犢情深。

B.“她”是城市裏富有的暮年女性形象,與在建築工地打工的老年女農民工形成對比,“她”因“觀察”打工母子而得到了心靈的啟示。

C.本文多處使用比喻的修辭手法,使平凡的人物形象可感,瑣碎的日常生活變得豐富,枯燥的事理變得具體生動,有意味。

D.小説寓曲折離奇的情節於樸素平實、簡約凝練的文字中,字裏行間散發着生活的味道,傳遞出寶貴的精神,富有藝術魅力。

5、小説中年輕人喊“媽”的情節佈局巧妙,這樣寫有什麼好處?請簡要説明。

6、“暮鼓”作為小説的標題,意藴深刻,請結合全文談談你的看法。

試題答案:

【答案】4.D5.(1)豐富了母親的人物形象,側面展現了外來農民工生存的艱辛;(2)設置懸念,推動情節發展,前後的反差造成戲劇性效果,精彩奇妙;(3)“老頭”是“媽”的結尾在意料之外,情理之中,既符合實際生活,又能引人深思,震撼讀者的內心世界。

6、(1)“暮鼓”即“暮色中的鼓聲”,寓意着臨近結束而又堅強有力,催人振奮;(2)“暮鼓”具有象徵意義:①烘托出打工母親的人物性格,即人已暮年卻不屈服現實的倔強品格;②“暮鼓”揭示了文中的“她”從“暮鼓”聲中受到心靈的警醒,感悟到生活應具有老而不衰、不報怨、不消沉的態度。

【解析】

【4題詳解】

試題分析:題幹問的是“下列對小説相關內容和藝術特色的分析鑑賞,不正確的一項”,這屬於綜合題,既考查小説中的人物形象、塑造形象的技巧,也考查故事的情節、主旨和環境。D項,“曲折離奇的情節”錯,本文故事性不強,本文主要講一個城市的暮年女性遇到一位在建築工地打工的老年女農民工,“她”因“觀察”打工母子而得到了心靈啟示的故事,故事情節普通平淡。

【5題詳解】

試題分析:題幹問的是“小説中年輕人喊‘媽’的情節佈局巧妙,這樣寫有什麼好處”,這是考查小説情節佈局,屬於段落的作用範疇。首先找出年輕人喊“媽”的情節,“她”開始看到這位母親的時候,認為是一位老頭,“老頭的齊耳短髮是灰白色的中分縫,皺紋深刻的沒有表情的臉木刻一般。他咳着喘着向路邊半人高的冬青樹叢裏吐着痰,確切地説,是向那樹叢吼着痰,費力地把喉嚨深處的痰給吼出來。那吼是疙疙瘩瘩低沉、粗礪的吼,猶如老舊的輪胎隆隆碾軋着碎石”,當年輕人喊“媽”時,她誤以為是喊自己,認為年輕人認錯人,等到看到年輕人走到“老頭”面前時,她才知道“他的頭髮落滿了白灰和水泥粉末,接近了老頭——不,應該是他的媽那齊耳亂髮的顏色”,通過這些內容豐富了母親的人物形象,側面展現了外來農民工生存的艱辛,同時這一情節設置了懸念,推動情節發展,前後的反差造成戲劇性效果,精彩奇妙,而且“老頭”是“媽”的結尾意料之外,情理之中,既符合實際生活,又能引人深思,震撼讀者的內心世界。

點睛:解答此類題目首先要位置定位,句段在文中、段中的位置不同,其作用也不同,這是首先要考慮的。然後把握句段的基本內容,這是答題的前提和基礎,接着就要抓住句段與上下文的聯繫,這是答題的關鍵,最後還要把握常見的答題模式。內容上,寫了什麼(強調了什麼),抒發了什麼感情,進一步寫出了什麼(題旨或作者意圖)。結構上,要根據位置思考,如是開頭段,一般從下面幾個角度思考,一是看與標題的關係,即點題,照應標題,二是看與下文的關係,引起下文,如為下文寫……做鋪墊(張本,埋下伏筆),與下文……形成對比(反襯),照應下文……。如是中間段,則應關注其與上下文的關聯,如是結尾,要關注與上文、標題的關聯。比如本題,設題的區域在文本的中間,主要應從人物形象、情節結構等角度思考。

【6題詳解】

試題分析:題幹問的是“‘暮鼓’作為小説的標題,意藴深刻,請結合全文談談你的看法”,這是針對小説標題設題。“意藴”指所包含的意思,一般從表面意開始,思考其深層意、比喻意、象徵意等。“暮鼓”,本義是指“暮色中的鼓聲”,“暮”説明臨近結束,而“鼓”又給人堅強有力的感覺,催人奮進;從文中來看,與“暮”相關的有“她”,有農民工的母親,從農民工母親的身上,我們看到了人到暮年卻不屈服現實的倔強品格,從“她”身上,我們看到“她”從農民工母親的身上、從會所傳出的暮鼓聲中受到心靈的警醒,感悟到生活應具有老而不衰、不抱怨、不消沉的態度。解答此類題目,首先應抓關鍵詞,關注文中照應標題、點明標題的文字,理解題目的本意,然後注意它在文中是否有指代意義或比喻象徵意義,還要注意它在表面含義之外是否有語意雙關或文章主旨(情感)意義

《暮鼓》閲讀練習及答案 篇二

原文

暮鼓

冷清秋

方老爺子在南京城突然有了去處。

他在鼓樓附近新認了一門親戚。姓唐,逢年過節什麼的方老爺子總要拎點東西去看望。其實,也不是單逢年過節,隔三差五的方老爺子常去。

去了,無非也就是熟人見面時常説的那幾句老話。説完,就沒話了,倆老頭都靠在那個舊沙發上曬太陽。有時,方老爺子去了,親戚正在忙着。方老爺子就自己靠在沙發上,看天,看雲,看飛過的鳥,樹上落下的葉子。或者乾脆彈彈衣襟上的灰,站起來踩跺鞋上的塵。

對了,忘告訴你了。方老爺子這門親戚可不是個吃閒飯的。雖説年紀有七十多歲了,但眼不花耳不聾的,不但會剃頭刮臉掏耳朵,還會在生意不忙時,擼起袖子,虎虎生風地打一套小洪拳。但最最吸引方老爺子的卻是他會吼那種叫人聽了連腸子都打顫的秦腔。

當初,方老爺子就是被這一嗓子給拽了去,再也挪不開腳步。

原本那天被兒子載去聽戲,經過鼓樓附近時,遙遙傳來一嗓子,如老漢哭墳般淒涼婉轉。方老爺子一下子坐直了身子不瞌睡了。待第二嗓子透來時,方老爺子説,掉頭!掉頭!趕緊的!人和人之間向來講一個緣,也講究一個巧。那天,這機緣巧合就撞在了一起。

方老爺子那天坐在理髮棚的破沙發上看人家邊忙活邊唱曲。掌燈時分才想起走。人站起來,卻又扭回頭,一臉羞色地説我喊你聲老哥吧。説完就真的叫了一聲老哥哥。緊接着,老陝話羞羞答答就出來了,其實額叫你老哥你也不虧啊,眼看你是要長額幾歲的嘛。多了額這個老弟,雖説幫不上甚忙,但是逢晴天黃昏過來諞諞還是可以滴。看對方並不多言語,方老爺子就揮揮手説,不管你認不認,這門親戚額今兒算是認了。今兒算是摸個門,以後咱常來往哈。

第二次來的早上,方老爺子一踏進來,將手提袋朝破沙發上一扔,説,看看額給你帶啥了。親戚瞥一眼卻不悦。慢騰騰地説,弄這叫啥嘛,來就來吧,禮節還怪大。話雖這麼説,後來端起桌上那個紫砂壺還是吱溜溜下去多半壺。

親戚忙時,方老爺子就和來理髮的那幫工人們嘮叨,也不管聽不聽得懂,愛不愛聽。反正只看一支支遞過去的煙被對方接了,就拉開了話匣子。方老爺子常常感歎,説,難得我這把老骨頭老了老了,還能有這福氣。免費理髮不説,還能聽到鄉音聽到戲哩。再來,看親戚在數零碎鈔票,方老爺子就打趣,老哥你乾脆費費事,收下額這個徒弟如何?

有時,方老爺子乾脆半下午過來,來時揣上自己常喝的燒酒,路上在熟食店包上幾樣滷味。倆人能從下午直喝到月掛樹梢。有時,親戚也搓着手挽留,説要不……就歇這兒吧?方老爺子卻説,你再來個信天游,我踩着你的曲曲兒走。

就這樣,一次次的,聽着來,聽着去。方老爺子以為可以一輩子。

可有一天他趕着來時,工棚不見了,簡易的理髮櫥也不見了。仰起頭,才發現高樓已經建成了,正在清理周邊環境。方老爺子急的見人就拽,很費勁地描述,卻沒一個人曉得。

抬頭看看那鼓樓還在,暮色漸隱下如燃燒後的碳透着暗光。方老爺子突然很想爬上鼓樓去看看。這想法一出來他就真的站在了鼓樓上。

爬上去,方老爺子發現世界被分為了兩層。街道上喧鬧嘈雜,人潮洶湧,車水馬龍,霓虹閃爍。仰頭,天沉沉的落得很低。

閲讀題及答案

(1)下列對小説相關內容和藝術特色的分析鑑賞,最恰當的兩項是(5分)

A、小説開頭説方老爺子在南京鼓樓附近新認了一門親戚,暗示了他生活的艱辛,孤苦無依。

B、小説表現方老爺子認親時的方言描寫,意在突出方老爺子的熱情親切和聽到久違的秦腔時的激動。

C、小説第六段運用了側面描寫的手法表現了理髮師唱腔的淒涼婉轉。

D、小説綜合運用語言、動作、心理、神態、肖像等描寫手法來刻畫人物,使得人物形象豐滿傳神。

E、“鼓樓還在,暮色漸隱下如燃燒後的碳透着暗光”這段景物描寫既照應了標題“暮鼓”,又暗示了小説主題。

【參考答案】E項3分,B項2分,C項1分。(A項“暗示了他生活的艱辛,孤苦無依”於文無據;C項還有正面描寫“遙遙傳來一嗓子,如老漢哭墳般淒涼婉轉。”D項沒有肖像描寫。)

(2)小説在刻畫方老爺子形象時,突出了他哪些特徵?請簡要分析。(6分)

【參考答案】(每點2分,答出任意三點即可)

①真誠直率。聽理髮師傅唱秦腔入了迷,就認對方為親戚。

②樸實厚道。經常帶酒食去理髮棚,散煙給理髮的工人。

③重情義。隔三差五去看望“親戚”,理髮棚被拆掉後落寞惆悵。

④愛聽家鄉戲,思鄉情切。原本被兒子載着去聽戲,路過理髮棚停下來聽秦腔,認來自家鄉的理髮師傅為親戚。

(3)結合全文,談談劃線部分文字在文中的作用。(6分)

【參考答案】(每點2分,共6分)

①刻畫人物方面。通過描寫方老爺子的心理活動表現他對眼前聽戲、能跟“親戚”聊天解悶生活的滿足。

②內容方面。表現兩人感情的深厚以及方老爺子對家鄉戲的痴迷。

③情節方面。為下文情節的陡轉蓄勢(引出下文理髮棚被拆,理髮師傅不知所蹤後方老爺子的失落)

(4)“暮鼓”作為小説的標題,意藴豐富,請結合全文談談你的理解。(8分)

【參考答案】

①交代了故事發生的地點(南京鼓樓附近),創設了故事的背景(南京普通市民的生活場景)。

②呼應細節。呼應了倒數第二段“抬頭看看那鼓樓還在,暮色漸隱下如燃燒後的碳透着暗光”的描寫,表現了方老爺子內心的焦灼。

③隱喻暗示。“暮鼓”隱喻方老爺子愛聽秦腔的愛好和他所喜愛的安閒寧靜的生活,但這種生活在現代社會好像漸漸遠去。“暮鼓”也寓意着方老爺子那種直率厚道重感情的性格在現代社會顯得落寞。

④揭示主題。即“人情味濃厚的傳統漸漸淡去,自由閒適的生活受到喧囂嘈雜世界的包圍和侵蝕,讓人焦灼和壓抑。”

(每點2分,其他答案如“暮鼓”的“暮”字,既指日暮時分,又可以聯想到人之暮年等,言之成理也可酌情給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