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閲讀練習及答案精品多篇

欄目: 實用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1.31W

閲讀練習及答案精品多篇

閲讀練習及答案 篇一

閲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3~15題。(15分)

炎涼

張曉風

①我有一張竹蓆,每到五六月,天氣漸趨暖和,暑氣隱隱待作,我就把它找出來,用清茶的茶葉渣拭淨了,鋪在牀上。

②一年裏面第一次使用竹蓆的感覺極好,人躺下去,如同躺在春水湖中的一葉小筏子上。清涼一波波來拍你入夢,竹蓆恍惚仍飽含着未褪盡的竹葉清香。生命中的好東西往往如此,極便宜又極耐用。我可以因一張席而愛一張牀,因一張牀而愛一棟屋子,因一棟屋子愛上一個城……

③整個初夏,肌膚因貼近那清涼的捲雲而舒緩自如。觸覺之美有如聞商士説法,涼意淪肌峽髓①而來。古人形容喻道之透闢,謂一時如天女散花。天女散花是由上而下,輕輕撒落──花瓣觸人,沒有重量,只有感覺。但人生某些體悟卻是由下而上,彷彿有仙雲來輕輕相托,令人飄然升浮。涼涼的竹蓆便有此功。一領清簟可以把人沉澱下來,靜定下來,像空氣中熱騰騰的水霧忽然凝結在碧沁沁的一莖草尖而終於成為露珠。人在席上,也是如此。阿拉伯人牧羊,他們故事裏的羊毛毯是可以飛的。中國人種地,對植物比較親切。中國人用植物編織蓆子不飛──中國人想,飛了幹嗎呀?好好地躺在席子上不比飛還舒服嗎?中國聖賢叫人拯救人民,其過程也無非是由“出民水火”到“登民衽席”②。總之,世界上最好的事莫過於把自己或別人放在席子上了。初夏季節的我便如此心滿意足地躺在我的竹蓆上。

④可惜好景不長,到了七八月盛夏,情形就不一樣了。剛躺下去還好,多躺一會兒,席子本身竟然也變熱了。涼蓆會變熱,天哪,這真是人間慘事。為了環保,我睡覺不用冷氣,於是只好靜靜地和熱浪僵持對抗。我反覆對自己説:“不熱,不算太熱,我還可以忍受,這也沒什麼大不了,哼,誰怕誰啊……”念着念着,也就睡着了。

⑤然後,便到了九月,九月初席子又恢復了清涼。躺在席上,整個人攤開,霎時變成了片狀,像一塊金子捶成薄薄的金箔,我貪享那秋霜零落的錯覺。

⑥九月中,每每在一場冷雨之後,半夜乍然驚醒,是被背上的沁涼叫醒的──唉,這涼蓆明天該收了。我在黑暗中揣想,竹蓆如果有知,也會厭苦不已吧?七月嫌它熱,九月又嫌它涼,人類也真難伺候。

⑦想來一生或者也如此,曾經嫌日程排得太緊,曾經怨事情做個不完,曾經煩稿約演講約不斷,曾經大歎小孩子纏磨人……可是,也許,有一天,一切熱過的都將乍然冷卻下來,令人不覺打起寒顫。

⑧不過,也只好這樣吧!讓席子在該鋪開的時候鋪開,在該收卷的時候收卷。炎涼,本來就半點由不得人的。

(選自《張曉風的國學講壇》)

[注]①淪肌峽髓:滲透入肌肉骨髓,比喻程度或感受之深。②出民水火,登民衽席:比喻解救陷於困境的百姓。

13、下列對原文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兩項是(5分)

A.第②段描寫一年中第一次使用竹蓆的感覺,表達了對生命中美好事物的喜愛之情。

B.第③段思路開闊,形象地寫出了作者躺在竹蓆上的觸覺之美,給人舒爽自如的感覺。

C.“炎涼,本來就半點由不得人的”,面對它“也只好這樣吧”,體現了作者的無可無奈何。

D.作者感歎當一切忙碌的事都停頓下來之後,往往又給人一種瞬間冷卻的失落感。

E.本文主要運用議論和抒情的方式,表現天氣冷熱變化,影響人對竹蓆的不同感受。

14、第⑧段“讓席子在該鋪開的時候鋪開,在該收卷的時候收卷”這句話在文中有什麼作用?請簡析。(4分)

答:

15、作者為什麼要以“炎涼”為題?請結合文本簡析。(6分)

答:

答案:

13.C E(C項,“體現了作者的無可奈何”錯,應是“體現了作者的豁達心態”。 E項,主要用到的表達方式是描寫和抒情。)(5分)

14.【要點】 ①這句話語含雙關,表面上寫對待席子的態度要順其自然,實際上表達對待人生境遇應該灑脱、曠達。②與篇末“炎涼,本來就半點由不得人的”一起表達作者對人生的感悟,卒章顯志。(4分,每點2分。)

15.【要點】 ①竹蓆在不同季節給人炎涼的肌膚感覺;②喻指不同的人生境遇,包括得意與失意,順境與逆境…… ③作為情感表達的線索。(6分,每點2分。)

閲讀練習及答案 篇二

泰戈爾 彷彿

【原文欣賞】

我不記得我的母親,

只是在遊戲中間

有時彷彿有一段歌調在我玩具上回旋,

是她在晃動我的搖籃時所哼的那些歌調。

我不記得我的母親,

但是在初秋的早晨

合歡花香在空氣中浮動,

廟殿裏晨禱的馨香彷彿向我吹來母親的氣息。

我不記得我的母親,

只是當我從卧室的窗裏外望悠遠的藍天,

我彷彿覺得母親凝住我臉上的眼光

佈滿了整個天空。

【課文簡析】

這首詩,表達了孩子對母親的熱愛、懷念和依戀。全詩三節,每節都以“我不記得我的母親”起筆,然後分別選取三個生活場景,從歌調、氣息、形象三個方面,表達了母親在“我”的生活中,無處不在。

詩歌的第1節,作者寫道:“在遊戲中間”、“歌謠在玩具上回旋”、“晃動搖籃時”等。這些內容告訴我們,這一節是回憶“我”幼年時感受的母愛。

第2節,詩人選取了特殊的意象:初秋早晨的合歡花香,暗喻母子和歡的温馨、甜美。再者,詩人由花香聯想到廟裏晨禱的馨香,既自然,更見精妙:人人都知道,到廟裏燒香祈禱,心情該是何等的虔誠,而作者此時此刻竟那麼真切地彷彿感受到了母親的氣息,足見詩人對母親的思念之切、之烈。

第3節,詩人選取的環境是卧室,而且是“我”一個人在“外望悠遠的'藍天”。起初,詩人也許感到孤獨,或許原本就是因為孤獨而“外望”——漸漸地思念母親、渴盼母愛的心蕩漾開來,強烈起來。於是,正如母親的眼光“凝注在我臉上”一般,母親對自己的關愛具體起來、真切起來。因此,孤寂的內心頓時開闊起來,温暖起來,彷彿覺得母親的眼光“佈滿了整個天空”。這告訴讀者:雖然“我”過早地失去了母親,但“我”並不孤單,因為隨時隨地,母愛都相伴相隨,甚至瀰漫在“我”的整個生活中,將“我”包裹,“我”每時每刻,都能感受到厚重而豐富的母愛。

由整理,僅供參考:

1,為什麼每節都以“我不記得我的母親”起筆?

( 引出下面的內容,表達母親始終在“我”的生活中,一直在“我”的心中。 )

2,詩歌的第1節,是回憶“我”幼年時感受的母愛,其理由是什麼?

( 理由是:“在遊戲中間”、“歌謠在玩具上回旋”、“晃動搖籃時”等。 )

3,為什麼詩人從“廟殿裏晨禱的馨香”感覺到母親的氣息?

( 因為母親在孩子的心中,就像花一樣美好温馨;而母親對孩子的心,就像晨禱的人們那樣虔誠。 )

4,“母親凝住在我臉上的眼光/佈滿了整個天空”是什麼含義?

( 母親始終在“我”的整個生活中,母親一直在“我”心中,“我”一直想念她。 )

5,這首詩選取了哪些有代表性的形象來抒發對母親的愛?

( 母親為我哼的歌謠、母親的氣息、母親的眼光。 )

6,模仿本詩的格式和主題,再寫一節詩。

(略)

7,學習了這首詩,寫一百字左右欣賞性文字。

(略)

閲讀練習及答案 篇三

風箏

魯迅

北京的冬季,地上還有積雪,灰黑色的禿樹枝丫杈于晴朗的天空中,而遠處有一二風箏浮動,在我是一種驚異和悲哀。

故鄉的風箏時節,是春二月,倘聽到沙沙的風輪聲,仰頭便能看見一個淡墨色的蟹風箏或嫩藍色的蜈蚣風箏。還有寂寞的瓦片風箏,沒有風輪,又放得很低,伶仃地顯出憔悴可憐模樣。但此時地上的楊柳已經發芽,早的山桃也多吐蕾,和孩子們的天上的點綴相照應,打成一片春日的温和。我現在在那裏呢?四面都還是嚴冬的肅殺,而久經訣別的故鄉的久經逝去的春天,卻就在這天空中盪漾了。

但我是向來不愛放風箏的,不但不愛,並且嫌惡他,因為我以為這是沒出息孩子所做的玩藝。和我相反的是我的小兄弟,他那時大概十歲內外罷,多病,瘦得不堪,然而最喜歡風箏,自己買不起,我又不許放,他只得張着小嘴,呆看着空中出神,有時至於小半日。遠處的蟹風箏突然落下來了,他驚呼;兩個瓦片風箏的纏繞解開了,他高興得跳躍。他的這些,在我看來都是笑柄,可鄙的。

有一天,我忽然想起,似乎多日不很看見他了,但記得曾見他在後園拾枯竹。我恍然大悟似的,便跑向少有人去的一間堆積雜物的小屋去,推開門,果然就在塵封的什物堆中發見了他。他向着大方凳,坐在小凳上;便很驚惶地站了起來,失了色瑟縮着。大方凳旁靠着一個胡蝶風箏的竹骨,還沒有糊上紙,凳上是一對做眼睛用的小風輪,正用紅紙條裝飾着,將要完工了。我在破獲祕密的滿足中,又很憤怒他的瞞了我的眼睛,這樣苦心孤詣地來偷做沒出息孩子的玩藝。我即刻伸手抓斷了胡蝶的一支翅骨,又將風輪擲在地下,踏扁了。論長幼,論力氣,他是都敵不過我的,我當然得到完全的勝利,於是傲然走出,留他絕望地站在小屋裏。後來他怎樣,我不知道,也沒有留心。

然而我的懲罰終於輪到了,在我們離別得很久之後,我已經是中年。我不幸偶而看了一本外國的講論兒童的書,才知道遊戲是兒童最正當的行為,玩具是兒童的天使。於是二十年來毫不憶及的幼小時候對於精神的虐殺的這一幕,忽地在眼前展開,而我的心也彷彿同時變了鉛塊,很重很重地墮下去了。

但心又不竟墮下去而至於斷絕,他只是很重很重地墮着,墮着。

我也知道補過的方法的:送他風箏,贊成他放,勸他放,我和他一同放。我們嚷着,跑着,笑着。棗然而他其時已經和我一樣,早已有了鬍子了。

我也知道還有一個補過的方法的:去討他的寬恕,等他説,“我可是毫不怪你啊。”那麼,我的心一定就輕鬆了,這確是一個可行的方法。有一回,我們會面的時候,是臉上都已添刻了許多“生”的辛苦的條紋,而我的心很沉重。我們漸漸談起兒時的舊事來,我便敍述到這一節,自説少年時代的胡塗。“我可是毫不怪你啊。”我想,他要説了,我即刻便受了寬恕,我的心從此也寬鬆了吧。

“有過這樣的事嗎?”他驚異地笑着説,就像旁聽着別人的故事一樣。他什麼也不記得了。

全然忘卻,毫無怨恨,又有什麼寬恕之可言呢?無怨的恕,説謊罷了。

我還能希求什麼呢?我的心只得沉重着。

現在,故鄉的春天又在這異地的空中了,既給我久經逝去的兒時的回憶,而一併也帶着無可把握的悲哀。我倒不如躲到肅殺的嚴冬中去吧,棗但是,四面又明明是嚴冬,正給我非常的寒威和冷氣。

一九二五年一月二十四日

閲讀:

1、全文的感情基調是什麼?用文中的一個詞概括。

答:悲哀

2、課文寫了一件什麼事?

答:文章説的是小時候,“我”不準小兄弟放風箏,弄這種沒出息的玩藝,行為十分粗暴。待到明白遊戲之於兒童的意義後,認為簡直是“對於精神的虐殺”。一心想補過,然而小兄弟卻全然忘卻,“我”的沉重的心只得一直沉重下去。

3、第一段屬於什麼描寫?作用?此段有何作用?

答:自然環境描寫,渲染嚴冬肅殺的氣氛,烘托“我”悲哀的心情。

開篇點題,引出回憶,定下感情基調。

4、作者看到“遠處有一二風箏浮動”,就感到“驚異和悲哀”。“驚異”什麼?“悲哀”什麼?為什麼説“就在這空中盪漾了”?

答:故鄉的風箏時節,是春二月,春光明媚,北京冬季未過,就放風箏,所以 “驚異”。見到風箏,就想起小時候精神的虐殺的一幕,而且無從補過,心頭不禁悲哀。

這裏所説的“春天”,有特定的含義,是小時候的故鄉的春天,是天空中有風箏的春天。現在,在北京,看見遠處有一二風箏浮動,由風箏而聯想到故鄉風箏時節的春天氣息,所以覺得這春天“就在這天空中盪漾了”。

5、看到一本外國的講論兒童的書,為什麼説是“不幸”?

答:跟“懲罰”一詞聯繫起來就明白了,因為自己一向以為管小兄弟管得對,現在見到書上的道理,心情一下子沉重起來,受到懲罰了,對舊“我”來説,良心遭受了譴責,可謂“不幸”。

6、文中所説的“對於精神的虐殺的這一幕”,具體指什麼?

答:這一幕,是指“我”不許小兄弟放風箏,發現他偷做風箏,氣得我把他快要完工的風箏抓斷踏扁了。

7、為什麼説不許弟弟放風箏是“對於精神的虐殺”?

答:“遊戲是兒童最正當的行為,玩具是兒童的天使”,遊戲實在出於兒童天性,遊戲使兒童活潑、健康、聰明。因此不準遊戲,無異於虐殺兒童天性。

8、為什麼20年來毫不憶及?

答:因為自己一向以為管小兄弟管得對,小兄弟偷做風箏,自己也並不認為正當,以為兄長該管。

9、為什麼説心不竟墮下去而至於斷絕?

答:因為“我”知道還有補過的方法

10、小兄弟為什麼全然忘卻?

答:原來他偷做風箏,自己也並不認為正當,以為兄長該管,因此並不耿耿於懷。

11、“我”懂得遊戲的意義後心情沉重,總想補過,説明什麼?

答:魯迅一旦接觸科學思想,就認識錯誤,設法補過,並不因為自己當初的動機是好的就原諒自己,也不因為當初的想法是受了傳統的影響而寬恕自己,也不因為時間相隔久遠就不了了之,他的心情是那麼沉重,可見他是多麼嚴厲的解剖自己,他的為人是多麼嚴肅認真。

12、為什麼“我”的心只得沉重着?為什麼小兄弟全然忘卻,毫無怨恨?小兄弟不怨恨好不好?文章是不是侷限在風箏事件上,有沒有更加深廣的含義?

答:表達了更深沉的悲哀。小時候,自己對弟弟那樣管束,簡直是精神的虐殺,而弟弟卻並不認為兄長的行為是精神的虐殺,時過境遷,忘得一乾二淨。我也無從補過,無從求得心情的輕鬆,因而更加悲哀。被虐殺者甘受虐殺,毫無抗爭,使虐殺者橫行無忌,這正是舊秩序能夠維持的原因,所以令人悲哀、沉重。

13、末段的語句怎樣理解?為什麼説“悲哀”是無可把握的悲哀?為什麼説“我倒不如躲到肅殺的嚴冬中去吧,但是,四面又明明是嚴冬,正給我非常的寒威和冷氣”?

答:“我”要討弟弟的寬恕,撫平他精神的創傷,而弟弟卻全然忘卻,毫無怨恨,精神被虐殺而不自知,“我”沉重的心情因無法補過而只能一直沉重下去,這是怎樣的悲哀啊。而這種悲哀是意想不到的,所以説“無可把握的悲哀”,想擺脱也不可能了。

“躲到肅殺的嚴冬中去”,就是不要望見春天,不要望見風箏,這才能忘卻,才能擺脱悲哀。我只感覺到“非常的寒威和冷氣”,不僅指當時的天氣,而且指心頭的悲涼。當年虐殺者與被虐殺者都被愚昧觀念所支配,彼此都不以為有什麼錯,現在虐殺者有了覺悟而後悔痛苦,而被虐殺者已經全然忘卻。覺悟者永遠無法補過,這是尤其悲哀的,使人不寒而慄。

閲讀練習及答案 篇四

閲讀議論文《等》,回答後面小題。

①等,取“等待”之義。它既不主動求證,又不拒絕演繹;既讓過往莫名撓頭,又在現實面前坦然露臉:既輻射自然和生命的日光,又聚焦道德和愛的月光。等,是詩一般的恣肆凝聚,哲學一樣的理性鋪陳。

②。春花等料峭過後的開放,秋葉等西風緊束之餘的飄零,等的是一份自然而然;等米下鍋,等菜上桌,等的是一份豐稔期許;等而下之,等閒視之,等的是一份逍遙自在。等量齊觀,心存一顆佛心;等因奉此,秉承一業操守。等,其實就是一種和中的積極態度,一種對世界對人生的本源看法和清正做派。

③等是一種智慧。姜尚直鈎無餌垂釣渭水,等來了明慧天子周文王禮賢下士的相遇;卓文君詩心悱惻堅守空房,等回了浪子司馬相如最初的愛戀。這何嘗不是一種充分自信、甘於隱忍的智慧?

④等是一種境界。蘇武持節牧羊北海十九年,鬚髮皆白,只等歸漢,心純如雪;譚嗣同坐等殺頭,慷慨悲歌“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崑崙”,以酬聖主、民心與變法;金嶽霖情篤林徽因,不因其嫁作樑婦而忸怩,不因其早逝而改弦易轍,一等就是終身不娶。此心,此志,此情,天地為證,日月可鑑。

⑤當今社會,物慾橫行;當今時代,瞬息萬變。但總有云捲雲舒間的寵辱皆忘讓人去等候,總有花開花落時的去留無意讓人去期待。西方諺語道:“走得太快,靈魂跟不上,我要停下來,等一等靈魂。”靈魂不開口,就讓我們一起“等一等”吧!

⑥等洪荒的曠遠詭祕,等原野的繽紛,等文學燃起的希望,等自然唱起的規律,等萬物亮出的生命底色。等一等,兩個人的愛情便可濕潤江南;等一等,一個人的寂寞便可開出花來;等一等,愛默生的自然世界便會呈現:“每個人都會成為詩人,愛將成為主宰,美將處處流露,人與自然將和諧相處。”

(原文有刪改)

29、這算文章採用的結構是__________________。

30、請根據第②段內容,在橫線處補寫句子,使之與③④段的首句構成排比。

31、第③段運用了什麼論證方法?有什麼作用?

32、本文從正面論證了“等”的積極意義。有的“等”是積極的,但有的“等”則是消極的,面且在我們的生命中有太多的事是不能等的。請你為本文結尾補寫一段話,使文章的論證更全面嚴密。

【答案】

29、總分總

30、等是一種態度。

31、運用了舉例論證的論證方法,具體有力地論證了等是一種智慧,進而論證了本文的中心論點。

32、示例一:當然,這裏的“等”是積極的“等”,而不是消極的“等”。如果農民不去耕耘,而只是空等秋天的收穫,最後只能是兩手空空,所以,這裏的“等”是一種從容的態度。人生的智慧和對信念的堅守,但絕不是行動上的止步不前。示例二:但是,在我們的生命中,並不是所有的事情都容我們去等待。光陰似箭,時不我待,我們的學習、求知不能等待;“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我們的愛老孝不能等待。

【解析】

29、試題分析:考查議論文的結構。議論文的文章結構較為簡單,圍繞一個概念展開,主要的行文方式是總分總的結構,此文在總分總的結構中“分”的部分又是並列式的,注意結合文章進行具體的分析。此題為總分總的方式,注意答出各部分的內容。

30、試題分析:補寫分論點。也屬於仿句,仿句要求有三:一是所述事物屬於同類事物,二是句子的結構要相同,三是句式和語氣要一致。有的還要求寫作手法相同,比如修辭方法相同。抓住前例句“等是一種智慧”。句式結構為“等是一種……”。此題要根據第②段內容來補寫,是第②段的觀點句,所以讀懂第②段的內容是作答的關鍵。

31、試題分析:議論文的論證方法以及作用是議論文常考的題型。解答此類題型,必須要結合文段的內容的來分析論證方法,然後根據文章的中心論點或者文段的分論點來分析作用即可。這裏運用舉例(事實)論證,生動具體地闡明段首句“等是一種智慧”的分論點。在答作用時一定要找到文段中的分論點或中心論點。論證方法就是為證明分論點和中心論點服務的。

32、試題分析:屬於補寫。補寫語段或句子是綜合考點和能力的考查,這類題目一般要求“根據文章內容”補寫句子,要求所補寫的句子內容貼切、語意連貫、邏輯嚴密。此題要注意原文論述的是“等”的積極意義。而補寫的語句,要求辯證地談“等”,即題幹所説的“在我們的生命中有太多的事是不能等的”,這個要求要理解好,否則就答反了。

閲讀練習及答案 篇五

雲雀

賈平凹

小的時候,我眼見過一個奇妙的現象,便不敢忘去,一直到現在,我已是垂暮之年了,但仍還百思不得其解呢。

我們的隔壁,是住着一位老頭兒的.他極能養鳥,門前的木架上,吊下各式各樣的鳥籠:裏邊住着雲雀,綠嘴,畫眉,黃鸝兒……盡是些可憐可愛的生靈兒。整天整天裏,我們就守在那鳥籠下,聽着它們鳴叫。叫聲很是好聽,尤其那隻雲雀,像唱歌一樣,打老遠就能聽見,使人禁不住要打一個麻酥酥的顫兒了。

時間一長,那雲雀聲就不比以前那麼脆了。老頭兒便給它吃最好的谷,喝最清的水,稍不鳴叫,就萬般逗弄,於是它就又叫起來了。但它叫起來的時候,總是在籠裏不能安寧,左一撞,右一碰的,常常把黃黃的小嘴從籠格里擠出來,盯着高高的雲天,叫得越發啞了。

“它唱得太疲勞了。”我們都這麼説,便去給老頭兒建議,不要逗弄它了吧。但是,每每黎明的時候,它就又叫起來了,而且每個黎明都叫。我們爬起來,從窗口裏看去,天剛剛發亮,雲升得很高很高,老頭兒並沒有起牀呢。於此才明白別人不逗弄它,它還是每天要叫的。依然嘴擠在籠格外邊,翅膀撲閃着,竟有幾根絨絨的羽毛掉了下來。

“它在練嗓子嗎?”妹妹説。

“不,它那嗓子已經啞了。”我説。

“那它為什麼還要唱呢?”

“誰知道呢?你聽,它是在唱一支憂鬱的歌嗎?”

細細聽起來,果然那叫聲充滿了憂鬱;那往日裏悠悠然的叫聲原來是痛苦的呼喊呢?!

“是它肚子飢了,渴了吧?”妹妹又説。

我們跑過去,要給它添些食兒,卻看見籠裏,滿滿地放着一盤黃谷,一盤清水。這便又使我們迷糊了。

“一定是嚮往着雲天吧。”

我們這麼不經意地説過,立即便覺得是很正確的了,心想:它未被老頭兒捉住之前,它是飛在天上的,天那麼空闊,天便全然是它的;黎明的時候,它一定是飛得像雲一樣地高,向黑暗宣告着光明。如今,黎明來了,它卻飛不出去,才這麼發瘋似的抗議了!

我們在籠下撿起了那抖落下的羽毛,深深地感到它的可憐了。

我們把這想法告訴給老頭兒,老頭兒笑我們可愛,卻終沒有放了它去。它每天還是這麼叫着,唱那一支憂鬱的歌。我們終於不忍了,在一個黎明,悄悄起來,拆開了籠的門,放它出去了。它一下子飛到了柳樹梢上,和柳梢一起激動着,有些站不穩,幾乎就要掉下來了。但立即就抖抖身子,對着我們響亮地叫了一聲,倏忽消失在雲天裏不見了。

老頭兒發覺走失了雲雀,捶胸頓足了一個早上,接着就疑心被人放走了,大聲叫罵。我們聽了,心裏卻充滿了歡樂,覺得幹了一件偉大的事情。

1.通讀全文,概括雲雀不同時期叫聲的特點,説説文中的雲雀是一個什麼樣的形象?

剛來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時間一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每每黎明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當我們放飛它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雲雀的形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章主要表現了“我”對雲雀什麼樣的思想感情?你從文中哪些地方看出來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結合上下文,説説下列句中加粗詞語的深刻含義。

(1)它一下子飛到了柳樹梢上,和柳梢一起激動着。

激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這便又使我們迷糊了。

迷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人有人言,鳥有鳥語。文章的結尾寫“我”放飛雲雀後,它對着“我”響亮地叫了一聲。請你揣摩雲雀此時此刻的心情,用第一人稱寫一段話描寫它的心理活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製作讀書卡片是一種很好的閲讀積累方法,下面是一張尚未完成的讀書卡片,請將其填寫完整。

讀書卡片

篇名:《雲雀》作者:賈平凹

摘句:它叫起來的時候,總是在籠裏不能安寧,左一撞,右一碰的,常常把黃黃的小嘴從籠格里擠出來,盯着高高的雲天,叫得越發啞了。

品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有人認為本文的主題是善待生命,同情弱者;也有人認為本文是一首自由的頌歌;還有人認為,本文主要是譴責了一種把快樂建立在別人痛苦之上的自私自利的行為。你同意哪種觀點?結合文章的內容説説你的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參考答案:

1.剛來時:叫得很好聽,像唱歌一樣。

時間一長:叫聲不比以前那麼脆,越發啞了。

每每黎明時:叫聲很憂鬱。

當我們放飛它時:它的叫聲很響亮(或快樂)。

雲雀的形象:追求自由,嚮往雲天。

2.同情或可憐。

(1)聽它唱得沙啞,以為它疲勞了,建議老人不要再逗弄它。

(2)聽它的叫聲充滿了憂鬱,以為它餓了,為它添食。

(3)覺得它是嚮往雲天後,偷偷地放飛了它。

(4)在籠下撿起那抖落下的羽毛,深深地感到它的可憐了。(你從文中哪些地方看出來的?答對其中的三點即可)

3.(1)激動:雲雀重獲自由後顯得興奮、愉快(喜悦)

(2)迷糊:弄不明白,弄不清楚。用在此處寫出了我和妹妹對雲雀的叫聲充滿了憂鬱表示困惑。

4.圍繞雲雀重獲自由後的喜悦、興奮及對我和妹妹的感激,用第一人稱來描寫雲雀的心理活動。示例:我終於又可以親近久違的雲天,又可以自由自在地飛翔了。謝謝你們給了我逃脱牢籠重返雲天的機會。

5.本題重點是品析動作描寫(碰、撞、擠、盯)及其作用。示例:這是對雲雀的動作描寫,寫出了雲雀在籠裏的焦躁和痛苦,表現了它對自由和雲天的渴望向往。

6.同意哪一種觀點都可,關鍵是結合文章內容説出理由。

示例1:從我和妹妹的角度談善待生命、同情弱者;

示例2:從雲雀角度談對自由的渴望;

示例3:從老頭的角度談對自私自利行為的譴責。

(以上主觀題意對即可)

閲讀練習及答案 篇六

閲讀下面文章,回答第1-4題。

即使從科學眼光看,那構成雪景的一片片雪花也是千姿百態,各放異彩!有的是晶瑩一片,有的像白亮的銀針,有的像張開的小扇子,有的像夜空的星星,有的像交錯的樹枝,有的乾脆像啞鈴。據統計,現在觀測到的形形色色的雪花,有一萬多種哩!但是雪花有個基本形狀是不變的,那就是所有的雪花都帶有六角形的特徵。即使是針狀雪花,也是六根針伸向六個方向。雪花是六角,這是我國人民最早發現的。早在公元前一百多年,即漢武帝時,我國已?"凡草木花多五瓣,雪花獨六出的記載。而在歐洲,直到1611年,天文學家開普勒才發現雪花是六瓣的。

1.上述語段中劃直線的句子用了哪些修辭手法?這是為了説明什麼?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語段中劃浪線處用了什麼説明方法?這是為了説明什麼?(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從上下文看,我國關於雪花是六角的發現比外國早多少年?你以飧鍪率底髀劬藎?梢雜美此得魘裁垂鄣悖?br>答:早________年。也再以用來説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末句中才發現的才與前面哪個詞語相呼應?它和才相呼應,起到了怎樣的表達作用?

答:與______________相呼應。它們的表達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參考答案:

1、比喻、排比。説明雪花千姿百態,各放異彩。

2、引用説明,説明雪花六角是我國人民最早發現的。

3、多年(如果答1711年或1700年均不給分)。可以用來説明我國古代科技發明、發現的成就。答對大意即可給分。如不涉及科技古代則適當扣分。

4、與直到相呼應。説明(強調)我國這一發現之早。

閲讀練習及答案 篇七

餘憶童稚時,能張目對日,明察秋毫,見藐小之物,必細察其紋理,故時有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私擬作羣鶴舞於空中。心之所向,則或千或百,果然鶴也;昂首觀之,項為之強。又留蚊於素賬中,徐噴以煙,使其衝煙飛鳴,作青雲白鶴觀,果如鶴唳雲端,為之怡然稱快。

【小題1】解釋劃線的詞。(4分)

(1)項為之強 ( ) (2)徐噴以煙 ( )

(3)見藐小之物 ( ) (4)果如鶴唳雲端 ( )

【小題2】翻譯下列文言語句。(2分)

必細察其紋理,故時有物外之趣。

【小題3】本文段寫了哪些“物外之趣”?(2分)

我的理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題4】你願作一個富於情趣的人吧!請發揮你的想象力,用下面的幾個詞營造出一份物外之趣!(3分)

湖水 斜陽 流雲

答案

【小題1】(1)同“僵”,僵硬 (2)用 (3)的 (4)鳥鳴

【小題1】一定仔細觀察它的紋理,所以常黨感受到超出事物本身的樂趣。

【小題1】將蚊子衝煙飛鳴看作是鶴唳雲端的景象。

【小題1】略

解析

【小題1】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言詞語意思的能力。理解文言詞語意思的時候,除了要根據具體的語境,還要注意一些字的特殊用法,比如“強”為通假字。

【小題1】本題考查學生翻譯文言語句的能力。在翻譯文言語句的時候,除了注意“故、之”等重點字之外,有時還要注意句子的省略成份,同時哈藥注意整個句子翻譯的準確性。

【小題1】本題考查學生概括文章內容的能力。根據“羣鶴舞空”這一景象來概括。

【小題1】本題是一道開放題。圍繞三個詞寫出自己從中獲得的樂趣即可。

閲讀練習及答案 篇八

松柏

如果石縫間只有這些小花小草,也許還只能引起人們的哀憐;而最為令人讚歎的,就在那石巖的縫隙間,還生長着參天的松柏,雄偉蒼勁,巍峨挺拔。它們使高山有了靈氣,使一切的生命在它們的面前顯得蒼白遜色。它們的軀幹就是這樣的頑強地從石縫間生長出來,扭曲地、旋轉地。每一寸樹幹上都有傷疤。向上,向上,向上是多麼地艱難。每生長一寸都要經過幾度寒暑,幾度春秋。然而它們終於長成了高樹,伸展開了繁茂的枝幹,團簇着永不凋落的針葉。它們聳立在懸崖斷壁上,聳立在高山峻嶺的顛峯,只有那盤結在石崖的樹根在無聲地向你訴説,它們的生長是一次多麼艱苦的拼搏。那粗如巨蟒,細如草蛇的樹根,盤根錯節,從一個石縫間扎進去,又從另一個石縫間鑽出來,於是沿着無情的青石,它們延伸過去,像犀利的鷹爪抓住了它棲身的巖石)本站○(。有時,一株松柏,它的根鬚竟要爬滿半壁山崖,似把累累的山石用一根粗粗的纜繩緊緊地縛住。由此,它們才能迎擊狂風暴雨的侵襲,它們才終於在不屬於自己的生存空間為自己佔有了一片天地。

1、劃線字注音:棲身( )凋落( )

2、“每一寸樹幹上都有傷疤”,這表明____________。

3、本段寫松柏,開頭為什麼要提及“小花小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的含義是什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讀了這段文字你有怎樣的啟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參考答案:

1、qī diāo

2、表明生長的艱難以及生命力的頑強。

3、起對比,襯托作用(答出此點2分)突出松柏頑強的生命力。

4、只要你不斷努力,總能開創出一片新天地。(意思對即可|)

5、我們要敢於在困厄的環境中鍛鍊自己。(言之成理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