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羊以私敗國文言文翻譯(精品多篇)

欄目: 實用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8.12K

羊以私敗國文言文翻譯(精品多篇)

鹼谷亡羊文言文翻譯 篇一

歧路亡羊

出處:《列子·説符》

原文:

楊子之鄰人亡羊,既率其黨,又請楊子之豎追之。楊子曰:“嘻!亡一羊,何追者之眾?”鄰人曰:“多歧路。”既反,問:“獲羊乎?”曰:“亡之矣。”曰:“奚亡之?”曰:“歧路之中又有歧焉,吾不知所之,所以反也。”楊子戚然變容,不言者移時,不笑者竟日。

門人怪之,請曰:“羊,賤畜,又非夫子之有,而損言笑者,何哉?”楊子不答,門人不獲所命。

弟子孟孫陽出,以告以都子。心都子他日與孟孫陽偕入而問曰:“昔有昆弟三人,遊齊、魯之間,同師而學,進仁義之道而歸。其父曰:‘仁義之道若何?’伯曰:‘仁義使我愛身而後名。’仲曰:‘仁義使我殺身以成名。’叔曰:‘仁義使我身名並全。’彼三術相反,而同出於儒。孰是孰非邪?”

楊子曰:“人有濱河而居者,習於水,勇於泅,操舟鬻渡,利供百口,裹糧就學者成徒,而溺死者幾半。本學泅不學溺,而利害如此。若以為孰是孰非?”心都子嘿然而出。

孟孫陽讓之曰:“何吾子問之迂,夫子答之僻?吾惑愈甚。”

心都子曰:“大道以多歧亡羊,學者以多方喪生。學非本不同,非本不一,而末異若是。唯歸同反一,為亡得喪。子長先生之門,習先生之道,而不達先生之況也,哀哉!”

譯文:

楊子的鄰居掉了一隻羊,於是帶着他的人,又請楊子的兒子一起去追趕羊。楊子説:“哈哈,掉了一隻羊罷了,為什麼要這麼多人去找尋呢?”鄰人説:“有許多分岔的道路。”不久,他們回來了。楊子問:“找到羊了嗎?”鄰人回答道:“逃跑了。”楊子説:“怎麼會逃跑了呢?”鄰居回答道:“分岔路上又有分岔路,我不知道羊逃到哪一條路上去了。所以就回來了。”楊子的臉色變得很憂鬱,不説話有很長時間,沒有笑容一整天。

(他的)學生覺得奇怪,請教(楊子)道:“羊,(不過)是的畜生,(而且)還不是老師您的,卻使您失去笑顏,這是為什麼?”楊子沒有回答,(他的)學生(最終)沒有得到他的答案。

楊子的學生孟孫陽從楊子那裏出來,把這個情況告訴了心都子。(有一天)心都子和孟孫陽一同去謁見楊子,心都子問楊子説:“從前有兄弟三人,在齊國和魯國一帶求學,向同一位老師學習,把關於仁義的道理都學通了才回家。他們的父親問他們説:‘仁義的道理是怎樣的呢?’老大説:‘仁義使我愛惜自己的生命,而把名聲放在生命之後’。老二説:‘仁義使我為了名聲不惜犧牲自己的生命。’老三説:‘仁義使我的生命和名聲都能夠保全。’這三兄弟的回答各不相同甚至是相反的,而同出自儒家,您認為他們三兄弟到底誰是正確誰是錯誤的呢?”

楊子回答説:“有一個人住在河邊上,他熟知水性,敢於泅渡,以划船擺渡為生,擺渡的贏利,可供一百口人生活。自帶糧食向他學泅渡的人成羣結隊,這些人中溺水而死的幾乎達到半數,他們本來是學泅水的,而不是來學溺死的,而獲利與受害這樣截然相反,你認為誰是正確誰是錯誤的呢?”心都子聽了楊子的話,默默地同孟孫陽一起走了出來。

出來後,孟孫陽責備心都子説:“為什麼你向老師提問這樣迂迴,老師又回答得這樣怪僻呢,我越聽越糊了。”

心都子説:“大道因為岔路太多而丟失了羊,求學的人因為方法太多而喪失了生命。學的東西不是從根本上不相同,從根本上不一致,但結果卻有這樣大的差異。只有歸到相同的根本上,回到一致的本質上,才會沒有得失的感覺,而不迷失方向。你長期在老師的門下,是老師的大弟子,學習老師的學説,卻不懂得老師説的譬喻的寓意,可悲呀!”

【出處】

《列子·説符》:“大道以多歧亡羊,學者以多方喪生。”

楊子(即楊朱)是戰國時的一位哲學家。有一天他的鄰居家跑丟了一隻羊。鄰人立刻率領親戚朋友們去追尋,還來邀請楊朱的僕人一同去。

楊子不太情願地説:“瞎!跑丟了一隻羊,何必要這麼多人去追尋呢?”

鄰人解釋説:“你不知道,那裏的岔路太多了!”

過了一會兒,鄰居帶人回來了。楊子問道:“羊找到了嗎?”

鄰人説:“跑丟了。”

楊子又問:“這麼多人怎麼會找不到呢?”

鄰人答道:“岔路之中又有岔路,我站在岔路口,不知道應該選擇哪一條路去找,所以就回來了。”

楊子聽了這話,忽然神情憂愁,變了臉色,好長時間不説話,整天沒有笑容。

他的門徒都感到奇怪,便向他請教説:“羊是不值錢的畜生,況且不是先生家的,您這樣悶悶不樂,究竟是為什麼呢?”

楊子陷在沉思之中,沒有回答。門徒們還是摸不着頭腦。

楊子的學生孟孫陽從楊子那裏出來,把這個情況告訴了心都子。

有一天,心都子和孟孫陽一同去謁見楊子,心都子問楊子説:“從前有兄弟三人,在齊國和魯國一帶求學,向同一位老師學習,把關於仁義的道理都學通了才回家。

他們的父親問他們説:‘仁義的道理是怎樣的呢?’

老大説:‘仁義使我愛惜自己的生命,而把名聲放在生命之後’。

老二説:‘仁義使我為了名聲不惜犧牲自己的生命。’

老三説:‘仁義使我的生命和名聲都能夠保全。’

這三兄弟的回答各不相同甚至是相反的,而同出自儒家,您認為他們三兄弟到底誰是正確誰是錯誤的呢?”

楊子回答説:“有一個人住在河邊上,他熟知水性,敢於泅渡,以划船擺渡為生,擺渡的贏利,可供一百口人生活。自帶糧食向他學泅渡的人成羣結隊,這些人中溺水而死的幾乎達到半數,他們本來是學泅水的,而不是來學溺死的,而獲利與受害這樣截然相反,你認為誰是正確誰是錯誤的呢?”心都子聽了楊子的話,默默地同孟孫陽一起走了出來。

出來後,孟孫陽責備心都子説:“為什麼你向老師提問這樣迂迴,老師又回答得這樣怪僻呢,我越聽越糊了。”

心都子説:“大道因為岔路太多而丟失了羊,求學的人因為方法太多而喪失了生命。學的東西不是從根本上不相同,從根本上不一致,但結果卻有這樣大的差異。只有歸到相同的根本上,回到一致的本質上,才會沒有得失的感覺,而不迷失方向。你長期在老師的門下,是老師的大弟子,學習老師的學説,卻不懂得老師説的譬喻的寓意,可悲呀!”

【寓意】(啟示)

本文告訴人們:在研究一門學問時,要把握方向,注重領會其實質,而不要被各種表象所迷惑。

【釋義】

歧路:岔路。

亡:丟失。

因岔路太多無法追尋而丟失了羊。比喻事物複雜多變,沒有正確的方向就會誤入歧途。

羊以私敗國文言文翻譯 篇二

羊斟以私敗國出自《左傳·宣公二年》。二年,春,鄭公子歸生受命於楚伐宋,宋華元、樂呂御之。如下為羊以私敗國文言文翻譯,僅供參考!

原文

羊斟以私敗國出自《左傳·宣公二年》。二年,春,鄭公子歸生受命於楚伐宋,宋華元、樂呂御之。二月壬子,戰於大棘。宋師敗績。囚華元,獲樂呂,及甲車四百六十乘,俘二百五十人,馘百人。

狂狡輅鄭人,鄭人入於井。倒戟而出之,獲狂狡。君子曰:“失禮違命,宜其為禽也。戎,昭果毅以聽之之謂禮。殺敵為果,致果為毅。易之,戮也。”

將戰,華元殺羊食士,其御羊斟不與。及戰,曰:“疇昔之羊,子為政;今日之事,我為政。”與入鄭師,故敗。君子謂羊斟非人也,以其私憾,敗國殄民,於是刑孰大焉?《詩》所謂“人之無良”者,其羊斟之謂乎?!殘民以逞。——《左傳·宣公二年》節選

譯文

將要作戰之前,華元殺羊犒賞士兵,沒給他的駕車人羊斟吃。等到作戰的時候,羊斟説:“前天殺羊犒軍的事,由你作主;今天駕車作戰的事,由我作主。”於是就故意把兵車驅入鄭軍之中(使華元被俘),所以宋軍戰敗了。羊斟是一個以私害公的典型。《左傳》對他的評價是:“以其私憾,敗國殄民。”

羊斟以私敗國這件事被載入史冊了,羊斟將遺臭萬年。因為他把一碗羊肉看得比國家都重要。

弈秋敗弈文言文翻譯 篇三

弈秋的故事初次前秦的傳世經典,下面就是小編為您收集整理的弈秋敗弈文言文翻譯的相關文章,希望可以幫到您,如果你覺得不錯的話可以分享給更多小夥伴哦!

學弈

弈秋,通國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誨二人弈,其一人專心致志,惟弈秋之為聽;一人雖聽之,一心以為有鴻鵠將至,思援弓繳而射之。雖與之俱學,弗若之矣。為是其智弗若與?曰:非然也。

註釋

弈秋:弈:下棋。(圍棋)

秋,人名,因他善於下棋,所以稱為弈秋。

通國:全國。

通:全。

之:的。

善:善於,擅長。

使:讓。

誨:教導。

其:其中。

惟弈秋之為聽:只聽弈秋(的教導)。

雖聽之:雖然在聽講。

以為:認為,覺得。

鴻鵠:天鵝。(大雁)

援:引,拉。

將至:將要到來。

思:想。

弓繳:弓箭。

繳:古時指帶有絲繩的箭。

之:謂,説。

雖與之俱學:雖然這個人和那個專心致志的人在一起學習。

弗若之矣:成績卻不如另外一個人。

為是其智弗若與:因為他的智力比別人差嗎?

曰:説。

非然也:不是這樣的。

矣:了。

弗:不如。

譯文

弈秋是全國最善於下圍棋的人。讓弈秋教導兩個人下圍棋,其中一人專心致志的學習,只聽弈秋的教導;另一個人雖然也在聽弈秋的教導,卻一心以為有天鵝要飛來,想要拉弓箭去把它射下來。雖然和前一個人一起學棋,但棋藝不如前一個人好。難道是因為他的智力不如前一個人嗎?説:不是這樣的。

《學弈》選自《孟子·告子》。《孟子》是孟子與他的弟子合著的。內容包括孟子的政治活動、政治學説、哲學思想和個性修養等。全書分為《梁惠王》《公孫丑》《滕文公》《離婁》《萬章》《告子》《盡心》等七篇。這段古文共有5句,有三層意思。第一句是一層意思,指出弈秋這個人是全國最擅長下棋的人。這句話為下文做了鋪墊,因為“名師出高徒”,他的學生肯定都是高手,而且一定是高手如雲。第二層(第二、三句)卻出現了一種不正常的現象:弈秋教的兩個學生,其中一個專心致志,把弈秋所教的話完全記在心裏;另一個雖然在聽,心裏卻在想着也許就有天鵝飛來,想着要拿起弓和帶絲繩的箭去把它射下來。結果雖然一同學習,後一個比前一個卻是遠遠比不上了。第三層(最後兩句)是自問自答:是不是後一個比不上前一個聰明呢?我可以説:完全不是。聯繫第二層可知,後一個只因為他不肯專心致志地學習才落後的啊!只有四句話,卻層次分明地講明白了不專心致志便學不好本領的道理,告訴我們,只有專心致志,才能有所成就。

啟示

通過弈秋教兩個人學下圍棋的事,説明了做事必須專心致志,絕不可以三心二意。弈秋同時教兩個學習態度不同的人下圍棋,學習效果截然不同,指出這兩個人學習結果不同,並不是在智力上有多大差異。

去私文言文翻譯 篇四

《去私》,選自《呂氏春秋》,以堯舜禪讓、祁奚薦賢、腹誅子幾個事例,從不同角度説明何謂去私,指出君主只有“誅暴而不私”才能成就王霸之業。下面大家就隨小編一起去看看相關的翻譯吧!

原文

天無私覆也,地無私載也,日月無其私燭也,四時無私行也。行其德而萬物得遂長焉。黃帝言曰:“聲禁重,色禁重,衣禁重,香禁重,味禁重,室禁重。”堯有子十人,不與其子而授舜;舜有子九人,不與其子而授禹。至公也。

晉平公問於祁黃羊曰:“南陽無令,其誰可而為之?”祁黃羊對曰:“解狐可。”平公曰:“解狐非子之仇邪?”對曰:“君問可,非問臣之仇也。”平公曰:“善。”遂用之。國人稱善焉。

居有間。平公又問祁黃羊曰:“國無尉〔尉,管理軍事的官),其誰可而為之?”對曰:“午可。”平公曰:“午非子之子邪?”對曰:“君問可,非問臣之子也。”平公曰:“善。”又遂用之。國人稱善焉。

孔子聞之曰:“善哉!祁黃羊之論也,外舉不避仇,內舉不避子。祁黃羊可謂公矣。”

翻譯

天不私覆,地不私載,日月不私照,四時不私行,天地、日月、四時施其德樣而萬物得以成長。黃帝説:話不能亂説,不能沉迷於美色,不能穿的太過華貴,不能太注重外表,不能吃的太好,不能住的太高調。”堯有十個兒子,不把君位傳給他的兒子而傳給舜;舜有九個兒子,不把王位傳給他的兒子而傳給禹;這是大公無私的了

晉平公問祁黃羊説:“南陽這個地方缺個縣令,誰適合擔任?”祁黃羊答道:“解狐適合(補這個空缺)。”平公説:“解狐不是你的仇人嗎?”(祁黃羊)回答説:“您問(誰)適合,不是問我的仇人是(誰)。”平公(稱讚)説:“好!”就任用瞭解狐。都城的人(都)稱讚(任命解狐)好。

過了一些時候,平公又問祁黃羊説:“國家少個掌管軍事的官,誰合適擔任?”(祁黃羊)答道:“祁午合適(補這個空缺)。”平公説:“祁午不是你的兒子嗎?”(祁黃羊)回答説:“您問(誰)適合,不是問我的兒子是(誰)。”平公(又稱讚)説:“好!”,就任用了祁午。都城的人(又一致)稱讚(任命祁午)好。

孔子聽到了這件事,説:“祁黃羊的話,真好啊!(他)薦舉外人,不(感情用事)排除自己的仇人,薦舉自家的人,不(怕嫌疑)避開自己的兒子,祁黃羊可以稱得上是大公無私了。”

主旨大意

本篇以堯舜禪讓、祁奚薦賢、腹誅子幾個事例,從不同角度説明何謂去私,指出君主只有“誅暴而不私”才能成就王霸之業。

⒈祁黃羊舉賢,外不避仇,內不避親,無不為人所讚歎,時至今日,這種唯賢之舉、大公無私的傳統美德仍應發揚光大。

⒉通過對祁黃羊唯賢是舉的事蹟的描寫,讚揚了祁黃羊以國家利益為重、不顧個人恩怨的優秀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