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國小德育案例分析(精品多篇)

欄目: 實用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2.76W

國小德育案例分析(精品多篇)

國小德育案例分析 篇一

國小德育案例分析

進入21世紀以後,隨着經濟的發展,國小生素質教育的問題越來越突出,他們的心理髮展也越來越受到了重視。但是,隨着經濟的發展,人們生活的壓力越來越大,離婚率也逐年上升。因此,伴隨着單親家庭的增多,越來越多的學生出現了種種心理問題,尤其是國小生,他們的心理機制還不成熟,相對而言更容易受到影響和干擾。以下案例就是我從現代學生的家庭生活影響因素、學校教育影響因素、自身心理因素等等方面綜合起來的分析。

案例一:小雅,今年8歲,xx國小二(3)班的學生,每次上課時不認真聽講,老師提問時心不在焉。上課時沒精神,昏昏欲睡。下課則生龍活虎,思維活躍。

案例分析:通過觀察,並且結合與家長的溝通發現,小雅在平時做作業時必須有別人在一邊督促,自身沒有形成良好的自覺意識。據她父母介紹,小雅小時候是在農村老家由爺爺奶奶照顧的,由於她的爺爺奶奶文化水平低,不注重學習的重要性,也不注重孩。

極其不理智的。其次,在實施引導的過程中,一定要注意方式方法,因為國小階段的學生,心理都是極其脆弱的,如果不注意,很容易適得其反。

案例二:小林,今年11歲,xx國小五(3)班的學生。課堂上,經常以自我為重,愛表現。每次老師提問愛回答問題,但是都是説些與學習無關的回答,容易影響課堂秩序。經常揹着老師給老師起外號,與同學打架。

案例分析:由於小林的行為已經影響到了課堂秩序,進而影響了教學進度。鑑於這種行為導致的結果比較嚴重,我們對其進行了家訪。其家長溝通後發現,小林不僅在學校有這些行為,其在家裏面表現也類似。他經常辱罵父母,不聽勸解,而且經常與同學攀比,要求家長為其買些奢侈品。如不能滿足,便大發雷霆,甚至會離家出走。我們還了解到,在小林小時候,由於父母上班比較忙,很少關心,為了彌補這種心裏遺憾,父母養成對小林的所有要求言聽計從的習慣。這也讓小林從小就養成了這種好逸惡勞、愛攀比的心理。

建議:結合各種現象及家訪的結果來分析,我們認為,這種習慣是從小就在小林意識裏面形成的。並且家長不但沒有及時制止改正,反而是縱容,導致這種這種現象越來越嚴重。這要從生活中的各種小細節來引導改變。

1、首先要從瞭解孩子開始,通過觀察,要了解小林內心的需求。不再只是從物質上無限制的滿足。國小生往往沒有形成成熟的思想,不知道自己到底想要什麼,所以導致容易跟風、隨波逐流。因此,要先跟小林溝通,多交流,彌補小林在情感上的缺失。國小生往往是比較容易滿足的,從細節上多關注他們就能讓他們很滿足了。同時,在學校,老師應該及時與小林溝通,其實小林的這種行為往往是因為自己的愛表現的慾望沒有得到大家的重視的結果。所以,老師和同學要互相關愛,讓小林感受到集體的温暖。

2、然後,就要開始從行為上去改變這種現狀。比如,陪小林一起閲讀一些尊老愛幼、尊敬師長、尊敬父母的小故事。以小林的性格,也許什麼都不會説,不善於表達,但是內心肯定是會有所感觸的。也可以多陪小林看看一些教育的小視頻,國小生對動畫的興趣往往大於課本和文字,這樣更能吸引小林的注意力,讓他能有親身體驗。

3、僅僅這些,是遠遠不夠的。還可以偶爾的時候陪小林多出去玩兒。在玩兒的過程中,可以多一些親子游戲,這樣更能讓小林感受到親情,更尊敬和愛父母,也能增進親人之間的情感。同時,還應該讓小林多參加一些學校的校外活動,多與其他學生和老師交流。不僅能增進師生之間的情感,還能增進同學之間的友誼,讓小林感受到師生情和同學情。感受大集體的温暖。

注意事項:由於小林目前已經形成了這種不良行為和習慣,所以在實施這些建議到時候肯定還會有一些小細節問題,不如,可能會有小林給老師起外號、給同學起外號、辱罵父母等問題。這時候我們必須耐心,細心的去引導。同時要注意,適當的時間才能實施適當的方法,否則,只會適得其反。

案例三:小冉,今年11歲,xx國小五(3)班的學生。課堂上頂撞老師,課後經常勒索學生。還和同學合夥羣毆同學。上課時注意力不集中,課堂作業和家庭作業不及時完成,還經常逃課去上網。案例分析:小冉作為一個國小生,出現這樣的情況讓人痛心疾首,鑑於此,我們進行了家訪,希望進一步瞭解情況已做出合適的解決方案。家訪時我們瞭解到,小冉的父親在小冉6歲那一年於小冉的母親離婚,之後便經常酗酒。

國小德育案例分析 篇二

國小德育案例分析

德育工作在各個學科中都是一項不可忽視的工作。以前我對老師的認識只停留在老師上好課,學生學會知識。以為這樣老師就做到盡心盡責了。但當我步入教師這個行業以後才明白,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特徵、個性、愛好、優點、缺點等。這些都是我們做教師應該去研究的。因為這些遠比逼着孩子去背一個單詞,多會做一道題更有長遠的意義。只有真正解決孩子的心結,這才是老師的成功。

隨着經濟發展和時代進步,離婚的家庭也與日俱增。單親孩子的增多,給學校和班級管理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挑戰。家庭是孩子第一課堂,家庭環境對孩子的健康成長起着耳孺目染、潛移默化的作用。人們常説:“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有什麼樣的家庭環境,就會陶冶出什麼樣的孩子。”誠然,家庭環境對孩子的教育成長影響何等重要。

一、基本情況

張一凡,10歲,是三年級的學生,是全校出名的老大難。

二、學生的問題行為

上課不專心聽講,常做小動作,注意力不集中;課堂作業、家庭作業拖拉,經常不能按時完成,且作業質量差,錯誤較多;成績差,各門功課測試都不及格。

三、輔導策略

1、激勵教育,喚起信心

接觸中我發現張一凡也是有進步要求的,也希望別人認為自己是一名好學生,他的淘氣只是想引起老師的注意。因此我在課餘時間經

常有意無意的找他閒談,上課時從不公開點名批評他,發現他有所進步及時表揚,在上課時經常用眼神來鼓勵他,還經常對同學説:“看,張一凡今天坐得真端正,聽課非常認真!”“張一凡同學的字寫得真漂亮。”“張一凡同學„„”漸漸的,張一凡開始喜歡和我接近了。一次,我進行課堂巡視時,他主動衝我笑了。通過努力,張一凡成為了班級的紀律委員,並把班級的紀律管理得井井有條,由全校紀律最差的班級一路直升到全校紀律最好的班級之一。

2、家校溝通,促進自信。

張一凡自信心缺失,很大一部分原因在於家庭的教育環境與方式。因此,我經常與家長聯繫,詳細地分析了張一凡在校的表現及其各種原因,共同商量解決孩子不良心理狀況的辦法,讓其父親認識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和責任感,使這個不完整的家庭也承擔起教育孩子的重任。還聯繫到他的母親,説服她多用一些時間回來看看兒子,多關心他,盡到一個母親的責任,不要讓家庭關係而毀了孩子。經過多次推心置腹的交談,終於使他們接受了我的建議。由於家庭與學校的共同努力,孩子的心理髮生了微妙的變化,開始喜歡學習,成績也有了大幅度的提高。張一凡也從中得到了滿足,增強了自信。

3、尊重孩子,保護孩子的自尊心。

因為家庭裏少了和睦温暖,多了訓斥和打罵,或是失去了母愛,多了孤獨,令張一凡的心靈常覺得自己不如別人,甚至敏感對待周圍的人和事,不願與別人交往,以故意搗亂來排解心中壓力以尋求一種心理平衡。面對他的這種狀況,我的教育以保護孩子的脆弱易傷 的自尊心為出發點。

4、有針對性的召開主題班會,激發起孩子對生活的熱愛。為了使張一凡學會自強,我組織了一次次主題班會,如,《面對困難和挫折,我„„》、《我要堅強》、《我們有個大家庭》„„。在主題會中,孩子們熱情洋溢地發表了自己的看法,有的説,面對困難和挫折,我要像張海迪姐姐那樣發奮學習、努力進取,做一個有用於社會的人;有的説,在遇到困難和挫折的時候,我要勇於面對現實,不屈不撓地戰勝它們,做一個勇敢的人;有的説,我們的班級就是我們的大家庭,我們是兄弟姐妹„„。通過有教育意義的活動,引導李明煥發起對美好生活的熱情,增強其克服困難的信心和勇氣。

學生需要愛,教育呼喚愛。愛像一團火,能點燃孩子心頭的希望之苗;愛像一把鑰匙,能打開孩子心頭的智慧之門;愛是灑滿孩子心靈的陽光,能驅散每一片陰坦,照亮每一個角落,融化每一塊寒冰。願每一位教師、家長不光有愛,而且善於愛!

國小德育教育案例分析

張某,男,11歲,國小五年級學生,單親家庭。他和母親一起生活。開學一個星期還能正常完成各科作業,但是一週後作業經常少做,甚至不做,母親、老師批評後,就把自己反鎖在家裏,不上學,不説話,砸東西,逃避別人。

原因分析

經過和他母親的交談了解到,他的父親是個簡單粗暴的人,他倆多是再婚的,但他父親仍不珍惜這段婚姻。在他年幼的時候,就經常受到父親的打罵,但是,當父親心情好的時候,又會滿足兒子一切合理與不合理的要求,這就造成了他既膽大怕事又固執任性。二年前,父母又離了婚,使他受到很大打擊,加上母親常常在兒子面前哭訴自己的不幸,使這個小孩情感更加脆弱,心理壓力更大,覺得自己在同學面前抬不起頭來,乾脆就把自己反鎖在家裏,不去上學,採取有意迴避的態度,壓抑自己。通過家訪,我明白了他不上學的原因是受到心理上的困擾。由於家庭的忽然變故,使她失去原有的心理平衡,變得更加焦慮不安,感到孤立無助,繼而逃避,這是一種高度焦慮症狀的消極心境。我認識到這時候家長和老師不聞不問,或批評責罵他,不僅不會消除這種不健康的心理,反而會增強這種心理。長此下去,其認識就逾片面,心理的閉鎖就逾強,最終將導致對任何人都以冷漠的眼光看待,更加孤立自己,直至不可救藥。

個案處理

一、加強與其家庭的聯繫,説服其家長要盡到做父母的責任,使他擺脱心理困境。

我認識到造成他心理不堪重負的原因主要在於家庭,因此,我加強與其家庭聯繫,讓其父母認識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和責任感,使這個不完整的家庭也承擔起教育孩子的重任。我一次一次地用課餘時間進行家訪,做好他母親的思想工作,希望她承認現實,面對現實,樹立起生活的信心,儘量不要在兒子面前哭訴、埋怨,因為這樣於事無補,反而會增加他的心理負擔,影響他的健康成長。還設法聯繫到孩子的父親,説服他多用一些工餘時間回來看看兒子,多點關心他,盡到一個父親的責任,不要讓家庭關係而毀了孩子。經過多次推心腹的交談,終於使他們接受了我的建議。由於家庭與學校共同努力,使孩子的心理髮生了微妙的變化,不再逃避,也願意跟同學們交往,漸漸地回到學校上課了。

二、愛護、尊重學生。其實,學生的心靈是最敏感的,他們能夠通過老師對自己的態度來判斷老師是否真心愛自己。同時,他們也渴望老師能夠時時刻刻關心愛護自己。“羅林塔爾效應”告訴我們:只要教師真心愛學生,並讓他們感受到這種愛,他們就能以極大的努力向着教師所期望的方向發展。問題是,有些老師走進了“愛”的誤區,對“愛學生”的認識表面化,以為不諷刺不挖苦不歧視不體罰就是關心愛護,以為噓寒問暖為學生提供物質幫助就是關心愛護,以為關注學生的學習狀況、考試分數就是關心愛護,殊不知,真正的關心愛護,不僅是生活上“扶貧”,學習上“扶智”,更應該是精神上“扶志”,品行上“被德”,心理上“扶健”。有人説,對學生,可以沒有愛,但要尊重。我卻以為,尊重就是一種愛,真正的愛不能沒有尊重。很難想象,一個無視學生人格、漠視學生尊嚴的教師,會是一個熱愛學生的教師。一個善於愛的教師,他一定懂得尊重學生的自尊心,像保護自己的眼睛一樣保護學生的尊嚴,因為“只有教師關心學生的人的尊嚴感,才能使學生通過學習而受到教育”,蘇霍姆林斯基這樣告訴我們,“教育的核心,就其本質來説,就在於讓兒童始終體驗到自己的尊嚴感。”反之,傷害了學生的自尊心,就會阻礙學生的進步和發展,甚至毀掉他們的前途。一個善於愛的教師,他一定懂得尊重學生的個性。

三、給以較多的情感關懷

教育是一項偉大的育人工程。人是具有情感的,所以情感關懷在教育中處於相當重要的位置。學生的過分冷漠實際上是一種精神情感的失調,教師給以較多的情感關懷,可以收到明顯的調節療治效果。

1.多一些理解溝通的談話。抽一點兒時間,以平等的姿態,多跟學生談談心,能知道學生的心裏工正在想些什麼,能知道他們最擔心的是什麼。不要盛氣凌人地訓斥學生,多表示一些理解,適當地給一些點撥,學生心頭的那點兒鬱結往往就化解了。

2.多一些一視同仁的關心。這些有心理困境的學生,大多非常敏感,自尊心極強,性格內向。如果教師在對學生的態度上厚此薄彼,對他們有些冷淡,他們就會感到強烈的不滿。所以教師必須真正瞭解每一個學生,對每一個學生都要做到一視同仁,尤其對心理素質欠佳、單親家庭的學生,不妨格外表示自己的好感和熱情,這並不是虛偽,這是調控學生心態的需要。

3.多一些寬厚真誠的愛心。心靈過分脆弱、缺少愛的學生大多有點偏執,脾氣或許有點“怪”,教師千萬不能因此而嫌棄他們,也不能硬要他們立即把怪脾氣改掉。青少年有點兒孩子氣是正常的,每個人的個性千差萬別也是正常的。教師如果能以一顆寬厚真誠的愛心去教育他們,必能便他們走出暫時的心靈陰影,而步入人生燦爛的陽光地帶。

四、在師生間、同學間架起愛的橋樑,使他感受到集體的温暖,恢復心理平衡。

開始,他還不願上學,我去到他家裏時,老躲着不見,或是一問三不答。我知道這是防禦心理的表現,其實其內心還是渴望得到別人的同情和關心的,他極需要被愛的感覺。我不急也不燥,以極大的耐心和熱情地給他講班裏發生的趣事,講同學們是多麼希望他回到學校,和他們一起學習,一起活動。我主動與之接近,縮短心理距離,想用集體的温暖來消除她內心的焦慮和冷漠。同班級同學知道這種情況之後,主動利用放學後的時間,陪他聊天,給他講講學校組織的各種各樣的活動„„慢慢地,他的表情沒有那麼呆板,漸漸地露出了一絲嚮往。此後,他瘦弱的身影也逐漸逐漸地出現在教室裏。但我並不滿足於此,一直尋找讓他重新振作的契機。上課時,我提出一個問題,很多同學不會答,竟意外地發現這孩子眼裏露出一點笑意,就抓住這個機會提問他。開始,他漲紅了臉,講得結結巴巴的,我用鼓勵的眼

神望着他,親切地對他説:“老師相信你一定能行的!”結果他講得很流利,得到了全體同學的掌聲,他的臉上也露出了久違的笑容。此後,我還多次為他提供嘗試成功的機會,讓其體驗成功的喜悦和榮譽,增加良性刺激,使他擺脱自閉心理,激發起自信心和上進心。心靈的交往,熱情的鼓勵,温暖着他那顆冷漠的失望的心,使他重新回到了班集體中。

五、我們不能把學生的心理問題當作品德問題來看待。生存與發展是當今世界性的教育主題,而生存和發展有賴於優良的素質。人的素質結構由生理素質、心理素質和社會文化素質等構成,沒有健康的心理,很難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因此,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實施素質教育的一個必不可少的環節。但在班主任工作中,我們往往注視着學生學習成績的高低,品德的優劣,而忽略了對學生全面素質的培養,尤其甚少注意到對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甚至把心理問題當作品德問題來看待,把解決思想問題的方法來解決心理問題。這樣做,將使班主任工作的實際效果大打折扣,也培養不出學生對學習與生活的健康和積極的態度。班主任工作的成效,有時是取決於對心理健康教育的認識程度和理解程度。加強對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也是走出傳統德育困境的需要。要提高德育的實效性,必須要注入心理健康教育的新鮮內容。

學生需要愛,教育呼喚愛。愛像一團火,能點燃學生心頭的希望之苗;愛像一把鑰匙,能打開學生心頭的智慧之門;愛是灑滿學生心靈的陽光,能驅散每一片陰坦,照亮每一個角落,融化每一塊寒冰。

願每一位教師、家長不光有愛,而且善於愛。

國小德育案例分析

冉文博同學動不動就愛發脾氣。只要稍有不順心的事,他就很難控制自己的情緒,總要拿哪個人或哪件東西來出出氣。上課受批評,跟老師慪氣,在學校同學們有哪些不小心碰到他的時候就誰邊發脾氣;總而言之,就是喜歡發脾氣。而且,他的脾氣還有個特點,那就是怪別人不好,因而總要罵人、摔東西,把他們當成“出氣筒”。比如,上課玩東西被沒收了,跟老師發脾氣”,同學掃地時,掃把不小心碰到了他的腳,就罵同學,別人反抗就動手,人人都把他當成我們班的不定時炸彈,誰惹他誰倒黴。

憤怒是個人的欲求和意圖遭到妨礙時產生的一種消極情緒體驗。許多國小生,由於情緒的自我調控能力較差,衝動性較為明顯,因此常常在不該發脾氣的時候發脾氣,因為一點兒小事就會相互打起來,因為父母的某些做法不夠合理而衝他們大喊大叫„„但國小生的憤怒來得急,去得也快,比如有的國小生可能今天因為發生一些矛盾而大發雷霆,而明天兩個人就可能一塊兒做遊戲,這一點在國小低年級表現尤其明顯。在日常生活中,引起憤怒的原因很多,每個人都不可避免地會產生憤怒的情緒體驗。憤怒是一種有害的情緒狀態,常常會給人帶來意想不到的麻煩,如同學關係疏遠,師生關係緊張,而且長期、持續的憤怒對個體的健康損害也是極大的。過度的憤怒甚至還會使人喪失理智,引發犯罪或其他後果,因此控制憤怒的情緒十分重要。

由於憤怒常常是突發性的情緒反應,在所有的情緒控制中,憤怒的控制是最難做到的,即使成人也會有“勃然大怒”的時候。但是,憤怒和其他情緒反應一樣也是可以控制的。

1.情境轉移法。日常生活中,有許多事會使人產生憤怒的情緒。如果遇到這種情況,我就讓學生們要儘量避開,暫時躲一躲,以免刺激他發怒。比如,可以出去走一走,聽聽音樂,或者和談得來的朋友在一起聊聊天,乾點兒自己喜歡的事,心情就會好起來。

2.理智制怒法。當你動怒時,最好先想想以下問題中的任何一個:我為什麼生氣?這事或這人值不值得我生氣?生氣能解決問題嗎?生氣對我有什麼好處?可以在即將動怒時對自己下命令:不要生氣!堅持一分鐘!一分鐘堅持住了,好樣的,再堅持一分鐘!再堅持一分鐘!兩分鐘都過去了,為什麼不再堅持下去呢?用理智來控制發怒的情緒反應。

3.評價推遲法。我們通常都有這樣的經驗,一件當時使你感到“怒不可遏”的事,過了一段時間後,就會感覺到已經不那麼值得生氣了。因此,當我們因為某件事情要生氣時,不妨先把它放下,等過一個小時、一個星期甚至一個月之後再去想它。

4.情感宣泄法。如果有的事情或人有充足的理由使我們發怒,這種情況下不妨坦率地把心中的不滿講出來,你就會發現心裏會爽快一點兒。也可轉移目標發泄出來,比如去打沙袋,或去跳健美操,都能減少憤怒對自身的傷害。但要注意情感的宣泄要以不損害他人的利益為前提,不可在情緒的支配下,做出過激的行為。

國小德育案例分析

姓名:張某 性別:男

年齡:12歲,六年級學生

一、問題及行為表現

1、學習缺乏主動性。能完成作業,但不刻苦,缺乏毅力,沒有鑽研精神。

2、性格倔強、固執。與人相處辦事,不計後果,缺乏自制力,責任感淡薄

3、處事情緒化,易衝動。遇事不冷靜,有逆反心理,虛榮心較強。

4、生活自理、自主能力較差。有依賴和惰性心理,聰明但不愛多動腦。

二、有關資料的調查

張某同學今年12歲了,在家裏是獨生子。從小在爺爺奶奶及父母的共同關心和呵護下長大,更是得到奶奶無微不至的關懷和溺愛,誰也不能碰他一下,誰也不能罵一句,父母愛於面子也放鬆了對他的教育,再加上家庭優越的物質條件,使他養成了固執、偏激、倔強的性格,辦事不愛動腦,我行我素,不計後果,出了問題又缺乏責任感,表現出逆反心理。學習缺乏自覺性,老師佈置的作業完成了事,多一點也不想做,沒有毅力克服學習上的困難,根基打得不牢,使學習成績處於下游。做了錯事,不接受批評,不讓人家説,表現出較強的虛

榮心和反抗心理。

三、個案分析

針對張某同學的個性心理特點,經調查瞭解,我認為他的個性問題來源於家庭環境的影響和學校教育的影響兩個方面:

1、鑑於他從小嬌生慣養,被捧為掌上明珠,凡事隨心所欲,被家庭主要成員所溺愛,過於放縱,使他過着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生活。缺乏自理自立能力,養成了依賴別人和惰性心理。

2、在班級裏,一則年齡大,二則學習成績不好,又缺乏認真、刻苦的學習精神,對較難的問題不願意動腦筋,又不肯問別人,不懂裝懂,長期發展下去,知識掌握不牢。就產生了自卑心理。認為反正也就這樣了,甘拜下風,自暴自棄,致使成績下降,凡事總覺得自己對,對自己認識不清,出現情緒不穩定現象。

四、採取的方法和實施過程

1、根據張某的實際情況,我認為他的本質是好的,如果與家長配合共同對他進行耐心細緻的教育和幫助,他是會有改變的。

2、他經常犯錯誤,出問題的方面,我則耐心指導,認真幫助他分析錯誤原因,讓他自己找出錯誤所在。同時,沒有放鬆對他的教育,用愛心去關懷愛護,用愛心去嚴格要求,使他真正理解教師對他的關愛,有利於形成他良好的行為規範。

3、針對張某惰性強的缺點,激發他熱愛生活,熱愛勞動的熱情,值日生工作他認真做,就給予鼓勵;主動幫助教師拿教具等則給予肯定,經與家長溝通得知,他在家中能幫助父母幹力所能及的家務,我

則耐心幫助他建立起熱愛生活的信心。

五、教育效果

經過近一年的瞭解及教育,張某有了一定的進步,正如人的性格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改變的一樣,它具有穩定的特點,要徹底改變是要經過長時間的努力。現在,張某對教師尊重,學習目的有了明確的認識,能堅持上滿上好各門課程,成績逐步提高。他對生活也滿懷信心,情緒較穩定,衝動事件逐漸減少,對勞動有了初步認識,值日主動、熱心肯幹,犯了錯誤能認識到錯誤在哪兒。任性、固執得以緩解,辦事能有目的性,逆反心理在減弱,他現在仍缺乏刻苦學習的精神,對較難的問題易放棄,缺乏堅強的毅力,抗挫折能力較弱,對於他今後的教育仍是長期的,我希望他會成為堅強、有知識的身心健康的人

國小德育案例分析 篇三

國小德育案例分析

一、基本情況

李思甜是一位四年級的學生,她性格內向,平時不願意跟同學們打交道。在人面前不拘言笑,上課從不主動舉手發言。面對激烈的競爭,同學們的嘲笑她覺得自己這兒也不行,那兒也不如別人,缺乏競爭勇氣和承受能力,導致自信心的缺乏。在班裏是一個學習困難的學生,一提考試就沒精神。如何幫助她增強自信心,走出這個陰影呢?

二、案例分析 1.個人因素

通過一段時間的觀察,我發現她性格內向,在人面前不拘言笑,學習習慣不是很好,上課聽講不太認真,容易走神,老師課後佈置的預習和複習工作不能有序進行,課外作業也不能及時、認真地完成。長此以往,學習成績便越來越不理想,每一次考試都很緊張,很擔憂,考試對她來説,一次比一次害怕,一次比一次考得差,經歷的挫折多了,失敗也就多了,便產生了嚴重的自卑感,過重的心理負擔使他不能正確評價自己的能力,一直懷疑自己的優點。即使在成功面前也很驗體驗到成功的喜悦,從而陷入失敗的惡性循環之中。這樣嚴重影響她的身心健康發展。2.家庭因素

李思甜的父母文化水平較低,對她的學習不能有力地指導,孩子過重的壓力在未能達到父母期望時,便使孩子形成自卑心理,懷疑自己,否定自己,不安、孤獨、離羣等情感障礙也會隨之而來。3.教師因素

在學校裏,如果教師對一些同學尤其是學困生不夠了解,關注不多,就容易造成對這些同學的評價偏低。一旦如此,幾個月或者幾個學期以後,這些同學便逐漸產生失落感,在老師那兒他們得不到適時的表揚和讚美,又會受到同學們的奚落和家長的不滿。長此以往便否定了自己的一些行為和想法,慢慢不相信自己的能力與水平,也越來越不自信,此時自卑感就慢慢佔了上風。

三、輔導策略

自信的缺失對學生的身心健康、生活、學習都有損害,那麼究竟該如何引導學生增強自信,正確地評價自己呢?

1、激勵教育,喚起信心。

教育學理論告訴我們,每個學生都是有進步要求的,都希望別人認為自己是一個好學生。我也認為只要孩子智力正常,沒有都不好的學生,只有不會都的老師。為了去除李思甜的畏懼心理,我在課餘時間經常有意無意的找她閒談,讓她幫我抱作業本、發作業本,上課時從不公開點名批評她,發現她有所進步及時表揚,在上課時經常用眼神來鼓勵她,還經常對同學説:“看,李思甜今天坐得真端正,聽課非常認真!”“李思甜同學回答問題聲音大了,能讓我們聽得清楚。”“李思甜同學„„”漸漸的,李思甜開始喜歡和我接近了。一次,我進行課堂巡視時,她主動衝我笑了。2.家校溝通,促進自信。

李思甜自信心缺失,很大一部分原因在於家庭的教育環境與方式。因此,我經常與家長聯繫,詳細地分析了李思甜在校的表現及其各種原因,共同商量解決孩子不良心理狀況的辦法,建議家長選擇適當的教育方式,要為孩子提供表現自己的機會。讓孩子在家做力所能及的事,不管幹什麼,都要從中發現進步的地方,並馬上誇獎她的閃光點,把家中得到的誇獎講給老師和同學,把在學校得到的表揚告訴父母。在評價中,李思甜從他人的肯定中得到了滿足,增強了自信。

四、輔導效果

通過師生、家長的共同努力,李思甜現在有了很大的變化,她的學習成績在逐漸提高,上課能專心聽講,敢於舉手發言且聲音響亮,下課能主動與同學交往、做遊戲,願意參加各種活動,與班級、同學融為一體。家長也反映在家學習主動,喜歡把班級的事講給父母聽,主動幫家長做些家務。

五、結論

學生,尤其是國小生缺乏自信,會產生自卑,不管自己有再多的不好之處,都不應該對自己失去信心,相信自己:我能行。只要對自己一直充滿信心,就不會怕自卑。對於那些自信心不足的學生,我們要及時的給予更多的關愛,讓她們感到:“我能行。”“我是最棒的。”

面對李思甜的改變,讓我更加認識到激勵的作用、集體的力量。因而,針對類似李思甜這樣的學生教師要循循善誘,不可操之過急,老師不要把注意力集中在孩子的不良表現上,要更多地關注孩子的優點和特長,放大孩子的優點,使之一步步放開自己的心緒,正確的評價自己,將自己融入到集體中去,感受大家給她的善意,通過多元化的評價、各項活動的參與,使其自信自強。

國小德育案例分析 篇四

給單親孩子一片豔陽天

——塔子湖國小

一、基本情況

李華林是一年級二班的學生,她性格內向,從不主動講話,也不會講普通話,所以上課從不主動舉手發言,作業也總是錯很多。因為平時不願意跟同學們打交道,在人面前不苟言笑,下課後既不主動和同學玩,也沒同學願意和她玩。面對明顯的孤立,同學們都嘲笑她傻,她自己也覺得自己笨,加上語言不通,上課更加不聽講。所以在班裏是一個學習困難的學生,一上課一提考試就沒精神。如何幫助她增加競爭勇氣和承受能力,增強自信心,走出這個陰影呢?

二、案例分析

1、個人因素

通過一段時間的觀察,我發現她性格內向,在人面前不苟言笑,不會説普通話,學習習慣也不是很好,上課聽講不太認真,容易走神,課後布臵的預習和複習工作不能按時按量完成,課外作業也不能及時、認真地完成。長此以往,學習成績便越來越不理想,一考試就很緊張,很害怕,也一次比一次考得差,經歷的挫折多,失敗也多,便產生了嚴重的自卑感,從而陷入失敗的惡性循環之中,這樣嚴重影響她的身心健康發展。

2、家庭因素

隨着經濟發展和時代進步,離婚的家庭也與日俱增。單親家庭的孩子往往因缺少父愛或母愛而導致心理失衡,他們常常感到孤獨、憂慮、失望,往往情緒低落,性情浮躁,性格孤僻,這些心態如不及時糾正,久而久之,就會使孩子性格扭曲,嚴重影響其情感、意志和品德的發展。李華林的父親不僅文化水平較低,而且經常使用家庭暴力,她很小時就經常捱打,後來父母離婚,母親一個人帶着他從青海到陌生的武漢靠打工生存,繁忙的工作導致對她的學習不能有力地指導,孩子過重的壓力在未能達到(本站★)老師要求時,便使孩子形成自卑心理,懷疑自己,否定自己,不安、孤獨、離羣等情感障礙也會隨之而來。

3、教師因素

在學校裏,如果教師對一些同學尤其是學困生不夠了解,關注不多,就容易造成對這些同學的評價偏低。一旦如此,幾個月或者幾個學期以後,這些同學便逐漸產生失落感,在老師那兒他們得不到適時的表揚和讚美,又會受到同學們的嘲笑和孤立,以及家長的不滿和不理解。長此以往便否定了自己的一些行為和想法,慢慢不相信自己的能力與水平,也越來越不自信,此時自卑感就慢慢佔了上風。

三、輔導策略

自信的缺失對學生的身心健康、生活、學習都有損害,那麼究竟該如何引導學生增強自信,正確地評價自己呢?

1、增加關注,給與肯定

每個人都害怕孤獨,每個人都渴望被關注,平時我就有意識地多關注她,盡力發現任何一個值得關注的地方,盡力去發現一些值得肯定的地方。上課要求學生跟讀時,我會經常用眼神示意她跟我一起讀,只要她一張嘴,我就送出我的微笑給與肯定和鼓勵;表演時儘量鼓勵不舉手的同學,讓她看到別人的勇敢後,再讓她上台表演,一次次的提示和引導她配上動作,朗誦詩聲音更響亮,甚至和她一起表演,即使達不到普遍要求,也給她最高分,並要全班同學表揚她,也當着全班同學的面肯定她的從不開口到開口,從不舉手到舉手的進步和轉變。每天利用中午打飯的時間和她交談,輪到她時就鼓勵她:“今天上午你表現很好,下午繼續保持,好嗎?”等等。

2.激勵教育,喚起信心

教育學理論告訴我們,每個學生都是有進步要求的,都希望別人認為自己是一個好學生。我也認為只要孩子智力正常,沒有教不好的學生,只有不會教的老師。為了去除李華林的畏懼心理,我在課餘時間經常有意無意的找她閒談,讓她和我一起跳繩、表演,上課時從不公開點名批評她,發現她有所進步及時表揚,在上課時經常用眼神來鼓勵她,還經常對同學説:“看,李華林今天的作業寫得很認真!”“李華林敢舉手回答問題了,敢上台表演了。”“李華林同學……”漸漸 的,李華林敢和我接近了。有時我進行課堂巡視時,她會抬頭主動衝我笑;有時中午吃飯,她會告訴我誰沒有吃完飯。

3、家校溝通,促進自信

李華林自信心缺失,很大一部分原因在於家庭的教育環境與方式。因此,我經常與家長聯繫,每天等着李華林的媽媽來接她,詳細地説明李華林今天的表現及出現哪些問題,共同商量解決孩子不良心理狀況的辦法,建議家長選擇適當的教育方式,要為孩子提供表現自己的機會,讓孩子在家多練習普通話,把每天在學校學的課文回家讀給媽媽聽,以及自己整理書包,做些力所能及的事,不管幹什麼,都要從中發現進步的地方,並馬上誇獎她的閃光點,把家中得到的誇獎講給老師和同學,把在學校得到的表揚告訴父母。在評價中,李華林從他人的肯定中得到了滿足,增強了自信。

四、輔導效果

通過師生、家長的共同努力,李華林現在有了很大的變化,她的學習成績在提高了,上課能專心聽講,舉手發言的次數多了,而且聲音比之前大了很多,下課能有意識地跟着同學,看別人玩,嘗試着與同學交往、做遊戲,願意參加一些班級活動,與班級、同學慢慢融為一體。家長也反映在家學習認真些主動些,喜歡要媽媽聽她讀書,要求媽媽和她講普通話,自己主動收拾書包。

五、結論

學生,尤其是國小生缺乏自信,會產生自卑,不管自己有再多的不好之處,都不應該對自己失去信心,相信自己:我能行。只要對自己一直充滿信心,就不會怕自卑。對於那些自信心不足的學生,我們要及時的給予更多的關愛,讓她們感到:“我能行。”“我是最棒的。”

面對李華林的改變,讓我更加認識到激勵的作用、集體的力量。因而,針對類似李華林這樣的學生,我們老師要做到不放棄,不嫌棄,循循善誘,不可操之過急,老師不要把注意力集中在孩子的不良表現上,要更多地關注孩子的優點和特長,放大孩子的優點,使之一步步打開自己的心結,正確的評價自己,將自己

融入到集體中去,感受大家給她的善意,通過多元化的評價、各項活動的參與,使其自信自強。其實孩子如同小樹,我們老師和家長只能在旁邊扶住她不長歪,不被風雨侵蝕,只能關心她是否曬到陽光,其他的只能靠他自己,我們唯一能做的就是等待,等待她成長,等待她更優秀。安靜,愛憐的看着她,讓她覺得自己不是一個人,有人在關注她,她就有成長的願望,就有力量去面對風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