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國小數學説課稿(精品多篇)

欄目: 實用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4.42K

國小數學説課稿(精品多篇)

效果測評,反饋信息 篇一

師引導:我們班每個同學都很聰明,只要每個人都認真觀察,開動腦筋,沒有難題可以難倒大家!剛才大家的表現太棒了,數學廣角決定給大家頒獎。我們一起去領獎吧!(出示課件)兩套衣服

你們喜歡哪套衣服呢?生自由回答

這些衣服一共有幾種穿法?把這些衣服用序號代替,在作業本上連一連吧!

生動手連一連,彙報結果

國小數學説課稿 篇二

課上,學生四人一組圍桌而坐。桌面上擺放着水杯、可樂瓶、圓形紙片、刻度尺、繩子和剪刀。吳老師説:“龍潭湖公園有一個圓形花壇,為了保護花草,準備沿花壇圍一圈籬笆,需要多長的籬笆呢?你們能幫助解決這個問題嗎?請用手中的工具,小組合作探索周長的計算方法。”話音一落,學生們就忙開了。他們興致勃勃的設想着各種方法,全身心投入到問題的探索之中。

過了一會兒,小組代表開始發言。A組搶先説:“我們小組是把圓形紙片立起來放在刻度尺上滾動一圈,就測出了它的長度。”

吳老師肯定了他們積極動手、動腦參與學習,但同時提出:“如果有一個很大的圓形水池,要求它的周長,能用你們小組的方法把水池立起來在刻度尺上滾動一圈嗎?”

“是啊,行嗎?”A組的同學陷入了沉思。

接着,B組代表有幾分得意地向大家推薦自己小組的做法:“我們研究了一個好方法,先用繩子在水池周圍繞一圈,再量一量繩子的長度,不就是水池的長度了嗎?”

“好!好!這的確是個不錯的方法。”吳老師稱讚道。這話在B組同學的臉上灑下了一片燦爛。

停頓片刻,吳老師拿出了一端繫有小球的線繩,在空中旋轉了一圈,又旋轉了一圈,問:“小球走過的地方形成了一個圓,要想求這個圓的周長,還能用你們的方法嗎?”同學們搖搖頭,再次陷入沉思。

“我們又發現了一種求圓周長的方法。”一個興奮的聲音從教室裏掠過,C組的同學發言了:“將這張圓形的紙對摺三次,這樣圓形的周長就被平均分成8段,我們測量出每條線斷的長度是2釐米,8段是16釐米,也就是圓的周長。”

很有創意,吳老師豎起大拇指,“你們用摺紙的方法求出這個圓的周長,很了不起。但是用滾動的方法、繩繞的方法、摺紙的方法只能求出某些圓的周長,都有侷限性。我們能不能找到一條球圓周長的普遍規律呢?

學生的思維又活躍起來,把對圓周長的探索推向了一個新的高潮。

經過一番思考,學生們提出了這樣一個問題:“是什麼決定了圓周長的長短?圓的周長到底與什麼有關係?”觀察、操作、實驗,同學們終於發現圓的周長是它的直徑的三倍多一些。規律找到了,同學們沉浸在成功的喜悦之中┄┄

點評:吳老師善於創造絢麗的思維波瀾景觀,她總是恰到好處地打破學生的思維平衡,使學生原有的認識、經驗受到挑戰,形成適當的失衡,從而促使學生去探索、去創造,以尋找新的答案。如此循環往復,就使得學生的思維一步步深化,一步步逼近真理,一次比一次飛濺起更高的浪花。

在“分數的初步認識”這一課上,吳老師請部分同學到黑板上用畫圖的方式表示自己心目中的一半。學生按照自己的想象,劃出了不同的1/2圖。

“同學們,你們知道有一種非常科學簡單的表示方法嗎?”在學生們七嘴八舌的猜測中,她自然而然的引出了1/2的概念,然後問:“那你們看1/2能不能代表你們畫的這些圖的意思呢?”“如果你認為它可以,就把你畫的圖擦掉,如果你認為1/2沒有你畫的圖漂亮或不能代表,可以不擦掉。”多數同學都擦了,只有幾位同學沒有擦。沒關係,吳老師等待着,讓他們慢慢去體會。

在臨下課前,吳老師安排了一個環節,請兩個同學到黑板前用畫圖的方法來表示5/100。畫着畫着,一個男孩對老師説;“畫不了了,太麻煩了。”吳老師問:“那你説是畫圖好還是分數好?”“分數好。”看來他是真的體會到分數的價值了。另一位女同學還在埋頭畫她的5/100,吳老師又在分母上加了一個“0”,變成了5/1000。微笑着對同學們説:“她願意畫就畫吧。”5/1000該怎麼用畫圖表示呢?就讓女孩繼續想吧,最終她會感悟到用分數表示這個關係是又準確又簡單的。

點評:這種等待在課堂上是經常需要的。這是一份源自博愛的寬容。寬容讓學生敢於展示真實的自我,勇於正視自己的不足,寬容讓學生的智慧充分湧流。

一個教師之所以博大,就在於它告別了強迫學生認同的習慣,學會了等待,學會了寬容。

國小數學説課稿 篇三

一、教學內容:

本課是北師大版教材五年級數學上冊中的比較分數大小“通分”第一課時。

二、教材所處的地位:

通分是分數基本性質的一種應用,是已經掌握了分數的基本性質和求幾個數的最小公倍數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同時,通分又是分數四則運算的重要基礎,是比較異分母分數大小和計算異分母分數加減法的重要步驟,因此,必須使學生切實掌握好。

三、教學目標:

根據本課的教學內容,我確定了以下教學目標:

1、使學生認識通分的意義,理解和掌握通分的方法,學會把兩個分數通分,能通過通分比較異分母分數的大小。

2、培養學生的觀察、分析和歸納等思維能力。

四、教材重點和難點:

為了使學生能比較順利地達到教學目標,我確定了本課的教學重點和難點。

教學重點:理解通分的意義,掌握通分的方法。

教學難點:理解通分的算理以及通分的關鍵:找準分母的最小公倍數作公分母。

五、説教法:

為了更好地突出本節課的重點和難點,我採用了以下教法:

1、討論法。通過學生的討論讓他們自己總結歸納出通分的意義和方法。

2、運用口答、等形式的練習,使學生鞏固了所學的知識,使教學得到反饋。

4、循循善誘,啟發引導學生,鼓勵學生積極發言,引導學生動口、動腦、動手,逐步掌握新知。

六、説學法:

通過本節課的學習,使學生學會聯繫舊知識解決新問題,通過對操作演示的觀察、分析,自己總結歸納出通分的意義和方法,體現了學生的自主。

七、説教學過程:

1、通分是在求幾個數的最小公倍數和分數的基本性質的基礎上學習的,因此,在新授前我先安排了同分母分數的比較大小的複習和同分子分數比較大小的複習。複習第(1)題讓學生回憶了兩個數是互質關係、倍數關係和一般關係時怎樣求它們的最小公倍數;複習第(2)題時先讓學生填空,再説一下這樣填的根據,為通分過程打好基礎。

2、

(1)在教學例1時,我先通過題中具體的分數,引出異分母分數的概念,再引導啟發學生把2/9和1/4化成分母相同的分數,公共的分母必須是4和9的公倍數,從而引出了通分的概念,再引導學生思考:為了計算簡便,取最小的公倍數做分母,然後出示了通分的關鍵。

(2)在教學通分過程時,我重點是解決對照公分母思考把原來的分母和分子要同時乘以幾,引導學生想:分母是原來分母的幾倍,原來分數的分母和分子要同時乘以幾。為了幫助學生真正理解通分的道理,我藉助教材上圖形的直觀,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對照板書自己總結歸納出通分的意義和方法。

在教學例1後,我就指導學生練習了課本54的練一練的第一題有利於進一步鞏固通分的道理和通分的方法。

3、教學例1後,就進入了鞏固練習階段。通分的關鍵是找到分母的最小公倍數作公分母,因此我首先安排了練一練的第2題:很快説出兩個數的最小公倍數,然後練習了練一練的第三題提高了學生的辨別能力,防止通分的兩種錯誤類型。

4、最後我進行了課堂總結,讓學生自己歸納:這堂課,你學會了什麼?起到了畫龍點睛的作用。

5、在一堂課結束之前,我還安排了一定的作業時間,既當堂檢查了教學效果,又減輕了學生的課後負擔,並在作業時,我進行了個別輔導,讓後進生能得到進一步的理解和掌握。

國小數學説課稿 篇四

各位老師:大家好!

我説課的內容是蘇教版五年級下冊第一單元《方程》第一課時的內容。下面從教材分析、學情分析、教學目標分析、教學重難點分析、教法與學法分析、教學設計等幾個方面進行説課。

一、教材分析

《方程》是在學生已經學過用字母表示數的基礎上展開的,為下面等式的性質和解方程的教學作鋪墊,有着承前啟後的重要作用。同時,方程作為一種重要的數學思想方法,對豐富學生解決問題的策略,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發展數學素養有着非常重要的意義。

二、學情分析

1.國小生的心理特點

國小生年幼好動,有強烈的好奇心,注意力分散,因此,我採用形象生動、形式多樣的教學方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能力。

2.學生的知識結構

學生已經完成了整數、小數的認識及其四則運算的學習,積累了較多的數量關係的知識,是在學會用字母表示數的基礎上學習方程知識的。

三、教學目標分析

根據新課程標準的要求、教材編寫意圖、五年級學生的認知規律和已有的知識結構,制訂如下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理解方程的含義,初步體會等式與方程的關係。

能力目標:通過將現實問題抽象成等式與方程的過程,培養學生“從具體到抽象”“從特殊到一般”的歸納概括能力。

情感目標:創設問題情境,激發學生觀察、分析、探求的學習激情,強化學生的參與意識及主體作用。

四、重、難點分析

方程作為一種重要的數學思想方法,是學生進一步學習數學和其他學科的重要基礎。因此,本節課的重點確定為:理解方程的含義。

國小生的認知水平還處在感性認識的階段,要透過現象看本質,並上升到理論的高度還存在着很大困難,所以將理解等式與方程的關係確定為本節課的教學難點。

五、教法與學法分析

1.學法

葉聖陶先生説過:“教是為了不教。”我們不僅要教給學生知識,更要教會學生如何去學。因此,在學法中,讓學生通過“感知交流→觀察比較→得出概念→分析概念”的探究過程去發現新知,從而達到發展思維,提高能力的目的。

2.教法

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認為,學習是學生自己進行知識建構的過程。因此,根據教學目標的要求和學生實際,我採用以小組合作觀察探究為主,多媒體為輔的教學方式來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觀察探究的能力以及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

六、教學過程

建構主義理論認為,學生在與學習環境相互作用的過程中,使自身的認知結構在“平衡→不平衡→新的平衡”的循環中得到不斷的豐富、提高和發展。在該理論的指導下,我將按創設情境→觀察探究→知識運用三個環節來組織教學。

1.創設情境——引入新知

我首先提供了天平平衡的情境圖,通過“用等式表示天平兩邊物體的質量關係”的活動,引出“50+50=100”的等式,激活學生已經積累的關於等式的感性經驗。這樣,以具體的實例引導學生通過自主的探索活動,初步理解等式的特徵。

2.觀察探究——形成概念

這部分是教學的重點,我採用以下幾個步驟突出這個重點。

【感知交流】我提供了四幅天平圖,讓學生充分感知和交流,用式子表示天平兩邊物體的質量關係。通過展示圖片,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同時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

【觀察比較】接着,我提出這些式子中“哪些是等式”的問題,引導學生通過進一步的觀察和比較,認識到列出的式子中,兩個式子是等式,還有兩個式子不是等式。而這裏的等式與前面的等式不同,它們都含有未知數。通過實驗探究活動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充分體現自主、合作、探究的新課程理念。

【得出概念】通過引導學生主動發現方程的特點,並用自己的語言充分地表達,從而得出方程的概念,即 “像x+15=150,2x=200這樣含有未知數的等式是方程”。培養學生從具體到抽象,從特殊到一般的歸納概括能力。

【分析概念】這部分是教學的難點,為突破這個難點,在得到方程概念的基礎上,我及時組織學生討論“等式和方程有什麼關係”,幫助學生感受等式與方程的聯繫與區別,體會方程就是一種特殊的等式。這樣做有助於培養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和歸納概括能力。

3.知識運用

“試一試”通過列方程表示現實情境中數量間的相等關係,引導學生進一步理解方程的含義,體會方程的思想,併為進一步學習列方程解決實際問題作一些準備。

“練一練”安排了三道題。第一題採用學生搶答的方式,通過判斷題中的式子哪些是等式,哪些是方程,引導學生體會等式與方程之間的邏輯聯繫,加深對方程含義的理解。第二題通過讓學生寫出一些方程在小組裏交流,引導學生將已有的對方程的認識用外顯的形式表達出來,促進學生自主地建構方程的模型,內化方程的概念。第三題採用全班交流的方式,根據具體情境中的數量關係列方程,既有利於學生進一步熟悉列方程的思維特點,又有利於學生對方程含義的理解。

4.引導小結

本課的小結采用學生小結的模式,這是讓學生學會自己梳理已經學習過的知識,然後我再對學生的小結進行總結。

5.佈置作業

為了使所有學生鞏固所學知識,我佈置了必做題:要求學生每個人寫一篇數學日記,即通過這節課的學習,有哪些收穫,還有哪些疑問。同時又為學有餘力的學生留有自由發展的空間,我佈置了探究題。

以上是我對本節課的一些粗淺的認識和構想,如有不妥之處,懇請各位老師批評指正。謝謝大家!

望採納,謝謝。

國小數學説課稿 篇五

教學內容:人教版(二年級上冊)》第38~39頁例1、例2。

教學目標:

1、經歷從現實生活中發現角、認識角的過程。

2.初步認識角,知道角各部分的名稱,會初步比較角的大小,學會畫角。

3.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初步的動手操作能力及合作意識。

教學重點:認識角。

教學難點:正確畫角。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1、出示主題圖,學生觀察

2、提問:從圖中你發現什麼?

二、引導探究,學習新知

(一)聯繫實際,找角

1、説一説你從圖中發現什麼?

2、小組活動:找角

師:同學們觀察得很仔細,在日常生活中很多地方有角,在我們身邊,就有很多物體上有角,你能找到嗎?現在在小組內把你看到的角説給別人聽,看哪個小組找到的角最多。

(二)初步感知,指角

師:哪個組的同學想先把你們組找到的角指給大家看?(請幾個學生上台指)

師:老師明白了,同學們指出的角原來是這樣一個圖形(邊説邊在黑板上點一個點),這是個角嗎?

生:不是,這是個點。

師:對,這是個點,剛才同學們指的不就是這樣嗎?想想看,怎樣才能將你想的樣子完整地指出來?在小組裏討論一下,再指指看(學生活動)

師:哪位同學能指給大家看一看。(再一次請同學上台指)

師:現在同學們指角的時候,不光指了一個點,還指出了兩條直直的線,也就是這樣一個圖形(出示現成的角 ),但大部分同學的指法還不對。想不想看看老師是怎樣指角的?(教師示範)

會指了嗎?在小組裏再互相指指

(三)小組合作,折角

師:請同學們拿出一張圓形的紙,這張紙有角嗎?

生:沒有。

師:怎樣才能折成一個角?(師生折角,生高舉角展示)

師:這裏面有好多小祕密,用這個尖尖的扎扎手,有什麼感覺,再摸一摸兩邊,有什麼感覺?

誰能給這尖尖的取個名字?誰能給這兩條直直的取個名字?

師:像這樣從一點引出兩條直直的線的圖形,就可以説它是一個角。誰能告訴大家一個角有幾個頂點?幾條邊?

同桌互説:自己折的角的頂點、邊在哪裏?

(四)動手操作,演示活動角

1、師:(出示活動角,兩邊重合)

請同學們拿出活動角,跟老師一起做(師讓活動角慢慢張開)

你發現角有什麼變化?

師:請你跟我這樣做。

你又發現角有什麼變化?

師:通過剛才的操作,我們知道角有大有小,角的大小跟角兩邊叉開的大小有關,角的兩邊叉得越開,角就越大。

2、魔術

師:同學們表現真好,老師送你們一個魔術。(抽動活動角)

你看到什麼?角的大小有沒有變化?

師:角的大小跟邊的長短沒有關係。

3、比較角的大小

師:(課件出示)猜一猜,下面兩個角,哪個大?哪個小?

師:怎樣驗證?(打開p40,用三角板驗證)

你發現什麼?

(課件演示:兩個角重合)

(五)體驗感悟,畫角

1、師:我們已經認識了角,請把角的樣子畫在紙上。(學生利用自己喜歡的工具試一試)

2、展示學生畫的角

師:畫得怎樣?

3、師示範畫

師:想知道怎樣畫又快又美觀嗎?

4、請用正確的畫法再次畫一個角。

[評析:教師給學生提供充分發揮的機會,尊重學生自主選擇,在探索和自主體驗過程中,學生獲得體驗]

(六)總結昇華

通過今天的學習,你有什麼收穫?

三、鞏固拓展(遊戲)

1.師:同學們學得非常認真,老師獎勵你們做遊戲,好嗎?(好)同學們喜歡爬山嗎?(喜歡)今天咱們就來做個爬山遊戲。看,這就是那座山,在通往山頂的路上,設了這樣幾個關口,只有順利闖關,才能到達山頂。哪組同學願意帶領大家率先闖過第一關

電腦出示:下面圖形哪個是角

2、師:現在繼續闖第二關。電腦出示:下面圖形中有幾個角?

3、師:第三關最難,誰有信心繼續闖關?電腦出示:下圖中有幾個角?

[教學反思]

本節課學習內容貼近兒童,教學設計體現了“生活——數學——生活”的整體思路,是學生體會到數學源於生活,應用於生活,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體現了數學課程的人文精神和社會性。如授課伊市始,教師從學生熟悉的校園生活圖入手,引導小組討論:圖中哪些物體上有角?教學中利用學生已有的感性認識,在找角的過程中初步體驗到角這一數學知識就在我們身邊。初步培養學生從數學的角度去觀察生活,同時初步感悟到角的基本特徵。整個教學過程,找角——指角——折角——做角——畫角,無一不是學生的主動操作與探索,可以説,正是由於教師敢放手,才有了學生的主動探索與思考,才有了學生的自主構建,才有了學生動手、動腦、動口的機會,才有了學生的全員參與,才形成了學生主動學習的心態,才有了學生的主動體驗。我設計了找一找、折一折、摸一摸、做一做、畫一畫等活動,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參與學習,讓學生在充分的活動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建立角的表象,豐富了對角的認識,發展了空間觀念,真正體現了“讓學生親身經歷將實際問題抽象成模型的過程”這一基本理念。本節課我沒有完全按照教材內容的呈現方式照本宣科,而是在準確把握教材知識點的前提下,從學生的生活實際和現有知識水平出發,對教材進行了恰到好處的“改造”,這樣的改造與學生的生活實際更貼近,更容易吸引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更容易接受。這也是課程標準基本理念的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