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植樹的牧羊人》教學反思(多篇)

欄目: 實用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1.23W

《植樹的牧羊人》教學反思(多篇)

《植樹的牧羊人》教學反思1

《植樹的牧羊人》是七年級第四單元的第二篇課文,較前面的幾篇課文,本文的篇幅明顯長了許多。好在的內容並不深奧,所以學生理解起來也不晦澀。在教學中,我抓住了以下幾個重點。

1、解題。

當我把“植樹的牧羊人”這個題目寫在黑板上時,我問學生“你能從題目中獲得哪些信息”。在引導中,學生答出了“這是寫人的”“這個人的身份是牧羊人”“主要寫他‘植樹’”……對於七年級的孩子,能在解題時答出這些內容,我是很欣慰的。滿意之餘我,我追問“對於標題,你有什麼疑問”。學生紛紛提問“牧羊人為什麼要植樹”,我順勢而導,進入了文本的分析。

2、小説文體的介紹。

在講解文體知識前,我在PPT上打出了本文的背景介紹“《植樹的牧羊人》是作於1953年應美國一本雜誌專題“你曾經見過的最非凡,難忘的人是誰”的約稿而寫的。編輯收到這部讓人震撼的故事後,調查得知在普羅旺斯山區的小鎮巴農的養老院沒有死過名叫布菲的人,稿子就被退了回來。第二年在美國《Vgue》雜誌上發表,之後在十多個國家翻譯發表。雖然是虛構的故事,但主人公的精神鼓舞了很多人。”學生讀完後,都好像探索大發現似的,説了句“這是虛構的啊”。我點點頭,在黑板上寫下了“小説”二字。接着“小説三要素”、“我”不等於作者,這些概念就迎刃而解了。

3、對比手法的滲透。

有好幾處對比,一是“新舊高原的`對比”,二是“植樹創造和戰爭毀滅的對比”。在梳理完“我”和“牧羊人”三次相遇的情節後,我讓學生找出關於“主人公情況”和“高原狀況”的句子並概況。引導學生展開“變“與”“不變”的討論。最後得出“人類不僅可以毀滅,還能夠創造”的主題。

4、深入文本的探究。

本文雖是小説,但是對學生寫作記敍文也有很大的啟發。特別需要談的就是結構的緊密聯繫。這不僅體現在首尾兩段,甚至的每一處都有很好的照應。在教學中,我先梳理情節,然後逐段逐句地帶領學生去讀。在字裏行間的品讀中,我不時地問一句“你怎麼理解這句話”“這句話是不是閒筆”“你覺得這段中那一句最值得品味”。學生都很聰明,很快就發現了“我感覺,沒有什麼事能打亂他的生活”“看起來他並不在意”“他決定,既然沒有重要的事情去做,就動手種樹吧”“這個男人堅持做着自己想做的事”等句子。這些句子一找出,人物的形象和的主題就顯而易見了。

有人説,像螞蟻一樣工作.像蝴蝶一樣生活。這樣的人,其生命一定是陽光般燦爛炫美。成功學家拿破崙希爾曾經説過:“人與人之間,只有很小的差異。但是這種很小的差異可以造成巨大的差異。很小的差異即積極的心態還是消極的心態,巨大的差異就是成功和失敗。 這位牧羊人,不知道1914年的戰爭,也不知道1939年的戰爭。他天天和樹打交道.和樹相依為命,他用心靈的語言和樹談心,默默地交流。過的是淡泊生活 。他通過親身經歷證實了孤獨者“找到了過得美滿幸福的好辦法--愛讓生活多份陽光。

《植樹的牧羊人》教學反思2

《植樹的牧羊人》是法國作家讓·喬諾的一篇小説。將這篇小説編入國中的課本,既有寶貴的文學價值,更有對學生人格上的陶冶滋養。抓住作者對人物的細緻描寫與景物的變化探尋幸福生活的真諦;走進人物內心世界,體會字裏行間流露出的作者的情感,領悟主旨是我本節課要實現的主要目標。

這篇小説是一篇外國音譯文章,我在設計的時候,以“幸福”為線索來設計教學流程,引導學生通過啟幸福之門,梳理情節;探幸福之源,分析人物;悟幸福之道,領悟主旨,讓學生探究幸福生活的真諦。在教學方法上,採用拉近學生距離的談話法,將讀、品、悟三字結合,在讀中品,在品中悟,由悟而讀。學生在訪奇蹟之路的旅程中,獲得了精神的愉悦,在潛移默化中提升了素養。

在本節課的教學中,我主要做了以下幾個方面的努力:

一、設計主要問題,一線串珠,領悟文本真旨。

語文教學中的主問題能有效地簡化教學頭緒,使教學內容於單純之中表現出豐富,於明析之中透露出細膩,讓學生迅速找到對話文本的關鍵點,並圍繞主問題展開積極有效的對話,抓住“關鍵點”深入解讀文本。

整堂課圍繞着“幸福”的主線依次展開。在教學中,我設置了以下幾個問題:1、幸福是什麼?怎樣才能得到真正的幸福?2、滄海變桑田,荒野變綠洲,這似乎是一個逆天奇蹟,牧羊人究竟是靠什麼創造這樣的逆天奇蹟,使人們過上幸福生活的?3、牧羊人創造了奇蹟,給上萬人創造了幸福生活,人們生活幸福了,牧羊人自己幸福嗎?4、牧羊人在種樹之初幸福嗎?

我以“幸福”這一主問題為突破口,設計四個問題,引導學生擷取最能打動人的細節,在課本上進行圈點批註,討論交流,從課文的字裏行間去推測牧羊人最初種樹的目的,探究他在種樹過程中的幸福體驗,對於小説的主旨,學生在多元化的解讀中自然得出。教師的結語則是對小説主旨的昇華,也是對同學們的美好希冀,鼓勵學生創造屬於自己的幸福。

二、朗讀品析結合,放飛思維,分析人物形象。

對人物形象的分析是小説教學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引領學生通過牧羊人的言行,挖掘其內在的精神,分析牧羊人創造奇蹟的原因,是課堂中至關重要的環節。

我引導學生默讀課文,用圈點勾畫的方式,畫出描寫牧羊人言行的語句,用具體內容來説明牧羊人靠的是什麼創造逆天奇蹟的。

在圈點勾畫中,在默讀思考中,在交流碰撞中,學生對這位牧羊人的人認識也慢慢清晰起來。茫茫荒漠中,牧羊人踽踽獨行,手拿鐵棍,戳一個坑、放上橡子、蓋上泥土的動作定格在腦海;是公家的,還是私人的地,他説“不知道”,毫不在意的回答縈繞在耳畔;悽風苦雨中,十萬棵橡子只有兩萬顆發芽,剩下的一萬顆橡子艱難成活的畫面突現在眼前……在師生對話、交流中,一位堅持不懈、慷慨無私、認真仔細、心無旁騖的牧羊人的形象在學生心中慢慢清晰起來。

為了避免貼標籤似的架空分析,我時時提醒學生注意緊扣文本,為人物的品質呈現提供依據,同時指導學生在朗讀、品析中加深對人物形象的認識。如將“三年來,……剩下的一萬棵會在這光禿禿的土地上紮根,長成大樹。” 這個句子重點分析、品讀,特別是指導學生重讀其中的數量詞,牧羊人堅持不懈、堅韌不拔的形象便植根於學生的腦海。

三、自主合作交流,各抒己見,珍視獨特體驗。

新課標指出:“閲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應引導學生鑽研文本,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薰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

對於小説的主旨,應倡導學生多元化的解讀。如何設計一個一石激起千層浪的問題,點燃學生探究主旨的火花,時時困擾着我。苦苦思索後,我決定從探究牧羊人的幸福入手,先後拋出兩個問題:“牧羊人種樹之初幸福嗎?”“牧羊人在種樹的過程中體驗到幸福了嗎?”學生從課文的字裏行間去追尋牧羊人最初種樹的目的。對於種樹過程中牧羊人的幸福體驗,學生興趣濃厚,暢所欲言,有的從“他輕輕地往坑裏放一顆橡子,再仔細蓋上泥土。”讀出“思念是一種幸福”;有的從“戰爭並沒有擾亂他的生活。”體會到“心無旁騖地做事也是一種幸福”;有的從“這些白樺樹棵棵鮮嫩、挺拔,像筆直站立的少年一樣。”領悟到“滿足也是一種幸福”;有的從“牧羊人還活着,而且身體還很硬朗。”體會到“身體健康也是幸福”。這正是課堂上呈現的百花齊放、不曾預約的精彩。

但是,本節課仍存在很多需要改進的地方,如學生課堂讀書、圈點勾畫的時間偏少,對文本缺少更細緻深入的挖掘和思考;討論時間偏少,流於形式,未真正落到實處;教師的課堂評價語不夠豐富等。

今後我將在語文園地中不懈追求,不懈探索,力爭打造興味盎然的語文課堂。

《植樹的牧羊人》教學反思3

《植樹的牧羊人》這篇課文的寫作順序特別清晰,易於學生自主梳理情節。所以我先從記敍文的文體特徵入手,結合教材思考探究的問題設置,定下了本堂課的教學目標:先讓學生默讀課文,通過勾畫關鍵語句,理清課文脈絡。再精讀課文,瞭解牧羊人的形象,學會歸納人物形象的方法。最後遷移出課堂,結合自己的生活體驗,思考牧羊人植樹行為的意義。

我整堂課的教學設計基本上是結合導學案的習題完成的。特別是説説牧羊人是一個怎麼樣的人,給出了實例,我們就可以通過課文的例子逐步引導學生去掌握認識一個人物形象的方法。我認為一堂課的重要價值並在於將學生該學會的閲讀方法和策略、知識能力傳授到位。我這堂課的重點和難點在於讓學生學會認識一個人物,從會分析一個人物到會分析所有人物,再擴展到自己日常的拓展閲讀中。就教學目標來説基本上是達成的,但還有更為細小的地方能進一步提高,比如學生回答出牧羊人的人物性格之後,其實還能再深入和他們一起總結出牧羊人這個人物的外在性格與內在品質,進而得出一個分析人物的方法,以後歸納人物形象都可以從這兩方面入手。

另外,我認為我做得還不足的地方在於我僅僅是讓學生去表達他們的觀點,但是並不是自己得出答案。比如牧羊人的性格,大部分學生能根據文本歸納出來堅持、執着、有毅力、有信念、對生活一絲不苟等,這時我本應順勢讓學生自己去歸納文章的主旨,總結人物的魅力,我卻由於時間原因,在引導集體回答之後就在投影上直接打出答案,這實際上對於學生語言的建構與運用、思維發展與提升幫助並不是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