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陸游《書憤》原文翻譯及鑑賞(新版多篇)

欄目: 實用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1.44W

陸游《書憤》原文翻譯及鑑賞(新版多篇)

賞析陸游《書憤》 篇一

《書憤》是南宋詩人陸游的代表作之一,這首詩通過追述早年報國壯志、抗金斗爭的豪邁生活,描寫了晚年罷官閒居山陰的心情;抒發了自己年華老大,夙願落空,壯志難酬的悲憤;批判了主和派投降誤國,表現了詩人高度的愛國主義情精神。

陸游(1125―1210),字務觀,自號放翁,越州山陰(今浙江紹興)人。曾任夔州通判、四川宣撫使司幹辦公事,權知嚴州,禮部郎中等職。他是南宋偉大的愛國詩人。以完成九州統一大業為平生奮鬥的目標,堅持抗金主張,反對和議,但仕途坎坷,屢遭投降派打擊,壯志南酬,被迫隱居田園。他以詩歌為手段,反映南宋社會生活的各個側面,“ 掃胡塵” “ 靖國艱”是他詩歌創作的主要內容,慷慨悲壯,唱出了時代的最強音。

《書憤》作於宋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年),作者62歲,罷官閒居山陰已經五年多了。它充分表達了詩人以恢復中原為己任的意志和決心,抒發了自己年歲老大,壯志難酬的悲憤。

早歲那知世事艱, 中原北望氣如山。

樓船夜雪瓜洲渡, 鐵馬秋風大散關。

塞上長城空自許, 鏡中衰鬢已先斑。

《出師》一表真名世, 千載誰堪伯仲間。

首聯,追敍自己早年的宏圖大志和氣壯如山的愛國熱情。既有對世時艱難的慨歎,又有對自己當年抗金復國的壯心豪氣的袒露。作者青年時就立下了“上馬擊狂胡,下馬草軍書”的宏願。孝宗即位後,陸游曾向他陳述了有關定都、備戰和革新政治的建議,使得朝廷主戰氣氛甚濃。隆興二年(1164)春,陸游積極支持愛國將領張浚北伐,符離之役失利,朝中主和勢力日熾,張浚被罷免,陸游也受牽連而免了官職。乾道八年,陸游抵達南鄭,在四川宣撫使王炎幕下任幹辦公事兼檢法官,八個多月的從軍生涯是他一生中身臨前線最寶貴的時光,他身穿戎裝,鬥志昂揚地馳騁在西北國防前線。他考察了南鄭一帶的山川形勢和民情風俗,形成了他的“卻用關中作本根”(《山南行》)的戰略思想,積極向王炎陳“進取之策”,但南宋朝廷無法容忍他策劃北伐的活動。最後王炎被朝廷召回,幕府也被撤散,陸游殷切收復中原的主張成為泡影,他的內心非常失望和苦悶但愛國熱情並沒有消減,如“丈夫不虛生世間,本意滅虜救河山”(《樓上醉書》)

頷聯,寫作者在鎮江前線時,雪夜遙望瓜洲渡口宋軍高大戰艦;在南鄭前線上,乘秋風,跨鐵馬,奔馳在大散關道上。這是陸游親歷的兩次難以忘懷的抵抗金兵戰鬥。“瓜洲渡”在江蘇省揚州市南面的瓜洲鎮,此事指宋孝宗隆興二年,陸游任鎮江通判,勸説支持張浚用兵,準備北伐事。“大散關”在今陝西寶雞市西南,是當時宋金的邊界,此事指宋孝宗乾道八年,陸游做王炎幕僚,曾籌劃恢復中原大計,領軍隊強渡渭水,策馬直驅大散關前線與金人作戰。作者採用列景手法,兩句用六個名詞簡潔卻巧妙地寫出了戰鬥的情形和作者想抗金殺敵的心情。宋朝的軍隊曾經在東南瓜洲渡和西北的大散關打敗過金兵,一處是在冬天, 一處在秋天! 一次是兵船作戰,一次是馬隊交鋒。作者在追述早年的快意征戰生活,流露出抗金復國的豪情壯志。

頸聯,敍自己的豪氣尚在,但壯志難酬。隱用南朝劉宋名將檀道濟自比“萬里長城”的典故。是説自己曾以捍衞國界的名將檀道濟期望自己,可惜志願落空,如今衰老,一事無成,無限感歎哀傷。深切地表達了作者懷才不遇,想為國立功卻又報國無門憂憤。本詩語言精練,概括力強,前三聯寫出了作者青、壯、老三個時期的。不同感情與生活情況,青年時期的愛國豪情,壯年時期的意氣風發,老年時期的壯志南酬,作者雖然壯志猶存,但抗金復國的願望還是落空了,究其原因是南宋朝廷內部的妥協投降路線所造成,國無良相,庸人誤國,令人義憤填膺。

尾聯,慨歎世無名相,國事不堪設想。三國時期諸葛亮北伐曹魏,臨行寫了《出師表》給後主劉禪,千百年來,誰能夠和他的忠義智勇相比呢?作者借緬懷三國時的諸葛亮,希望現在也能出現一位如他那樣具有雄才大略的人把侵略者趕出家園。我們知道,諸葛亮的《出師表》一方面表示北定中原的決心,一方面規勸後主親賢臣,遠小人,對政治提出了建議,這樣的結尾自然是含義深刻,發人深省,這兩句也是慨歎現實小人當權,沒有象諸葛亮那樣的忠義智勇的名相。

全詩除了巧用典故,還巧作對比,一處是理想與現實作對比,本希望大家能同心同德抵抗金兵,但現實卻是自己被排擠不能繼續抗戰,恢復中原願望無法實現;二處是自己早年形象與晚年形象作對比,早年是“中原北望氣如山”,而到了晚年卻“鏡中衰鬢已先斑”,表明自己想殺敵報國卻屢次遭受排擠打擊的悲憤;三處是用三國諸葛亮慷慨北伐同當今南宋朝廷妥協不抵抗作對比,以古鑑今,褒貶分明。此外本詩起結有力,對仗工整。如“樓船”對“鐵馬”,寫出抗敵水陸兩戰;“夜雪”對“秋風”,點出兩個時令一秋一冬;“瓜洲渡”對“大散關”,地名相對,表示抗敵方位一南一北。名詞相對,內容豐厚, 形象鮮明,很好地發揮了律詩的對仗藝術。劉克莊説:“古人好對偶被放翁用盡。”(《後村詩話》前集卷二)沈德潛:“放翁七言律,對仗工整,使事熨帖,當時無與比埒。”(《説詩語》)

題目為《書憤》,寫出憤激之情的意思。全篇不露一個“憤”字,卻又在敍述中使人感到一種雄偉的浩然之氣,充滿了自己恢復中原的決心和壯志難酬的憤恨,感情也變得慷慨憤激。全詩塑造了自己鮮明的愛國形象,也表達了理想不得實現後所帶來的深切悲哀。梁啟超對陸游高度評價:“辜負胸中十萬兵,百無聊賴以詩鳴。誰憐愛國千行淚,説到胡塵意不平。”

《書憤》原文及譯文 篇二

《書憤其一》原文

早歲那知世事艱,中原北望氣如山。

樓船夜雪瓜洲渡,鐵馬秋風大散關。

塞上長城空自許,鏡中衰鬢已先斑。

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

《書憤其一》註釋

①書憤:抒發義憤。書:寫。

②早歲:早年,年輕時。

③氣如山:指收復失地的豪情壯志有如山嶽。

④樓船夜雪瓜洲渡,鐵馬秋風大散關:這是追述25年前的兩次抗金勝仗。宋高宗紹興三十一年(1161)冬金主完顏亮率大軍南下,企圖從瓜州渡江南下攻建康(今南京),被宋軍擊退。第二年,宋將吳璘從西北前線出擊,收復了大散關。樓船,高大的戰船。瓜州,在今江蘇邗江南大運河入長江處,為江防要地。鐵馬,配有鐵甲的戰馬。大散關,在今陝西寶雞西南,是軍事重地。

⑤塞上長城:南朝宋時名將檀道濟。“塞上長城”是用南朝宋文帝冤殺大將檀道濟,檀在死前怒斥“乃壞汝萬里長城”的典故。這裏作者用作自比,現比喻收邊禦敵的將領。

⑥出師一表:指諸葛亮在蜀漢建興五年(227)三月出兵伐魏前所作《出師表》。

⑦衰(shuāi)鬢:蒼老的鬢髮。

⑧空自許:白白地自許

⑨堪:能夠。

⑩伯仲間:意為可以相提並論。伯仲,原是兄弟長幼的次序,引申為衡量人物差等之意。

《書憤其一》譯文

年輕時就立志北伐中原,哪想到竟然是如此艱難。

我常常北望那中原大地,熱血沸騰啊怨氣如山啊。

記得在瓜洲渡痛擊金兵,雪夜裏飛奔着樓船戰艦。

秋風中跨戰馬縱橫馳騁,收復了大散關捷報頻傳。

想當初我自比萬里長城,立壯志為祖國掃除邊患。

到如今垂垂老鬢髮如霜,盼北伐盼恢復都成空談。

不由人緬懷那諸葛孔明,《出師表》真可謂名不虛傳,

有誰像諸葛亮鞠躬盡瘁,率三軍復漢室北定中原!

《書憤其一》賞析

本詩系宋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春陸游居家鄉山陰時所作。陸游時年六十有一,這分明是時不待我的年齡,想那山河破碎,中原未收而“報國欲死無戰場”,感於世事多艱,小人誤國而“書生無地效孤忠”,於是,詩人鬱憤之情便噴薄而出。“書憤”者,抒發胸中鬱憤之情也。

前四句概括了自己青壯年時期的豪情壯志和戰鬥生活情景,其中頷聯擷取了兩個最能體現“氣如山”的畫面來表現,不用一個動詞,卻境界全出,飽含着濃厚的邊地氣氛和高昂的戰鬥情緒。又妙在對仗工整,頓挫鏗鏘,且一氣貫注,組接無痕,以其雄放豪邁的'氣勢成為千古傳誦的名聯。

“早歲那知世事艱,中原北望氣如山。”當英雄無用武之地時,他會回到鐵馬金戈的記憶裏去的。想當年,詩人北望中原,收復失地的壯心豪氣,有如山湧,何等氣魄!詩人何曾想過殺敵報國之路竟會如此艱難?以為我本無私,傾力報國,那麼國必成全於我,孰料竟有奸人作梗、破壞以至於屢遭罷黜?詩人開篇一自問,問出多少鬱憤?

“樓船”二句,寫宋兵在東南和西北抗擊金兵進犯事,也概括詩人過去遊蹤所至。宋高宗紹興三十一年(1161)十一月,金主完顏亮南侵,宋軍在瓜洲一帶拒守,後金兵潰退。上句指此。宋孝宗乾道八年(1172年),陸游正在南鄭參加王炎軍幕事,詩人與王炎積極籌劃進兵長安,曾強渡渭水,與金兵在大散關發生遭遇戰。下句指此。這兩句概括的輝煌的過去恰與“有心殺賊,無力迴天”的眼前形成鮮明對比。“良時恐作他年恨,大散關頭又一秋。”想今日恢復中原之機不再,詩人之心何啻於泣血?從詩藝角度看,這兩句詩也足見陸游浩蕩詩才。“樓船”(雄偉的戰艦)與“夜雪”,“鐵馬”與“秋風”,意象兩兩相合,便有兩幅開闊、壯盛的戰場畫卷。意象選取甚為乾淨、典型。

後四句抒發壯心未遂、時光虛擲、功業難成的悲憤之氣,但悲憤而不感傷頹廢。尾聯以諸葛亮自比,不滿和悲歎之情交織在—起,展現了詩人複雜的內心世界。[2]

“塞上長城”句,詩人用典明志。南朝時劉宋名將檀道濟曾自稱為“萬里長城”。皇帝要殺他,他説:“自毀汝萬里長城。”陸游以此自許,可見其少時之磅礴大氣,捍衞國家,揚威邊地,捨我其誰?然而,如今呢?詩人壯志未酬的苦悶全懸於一個“空”字。大志落空,奮鬥落空,一切落空,而攬鏡自照,卻是衰鬢先斑,皓首皤皤!兩相比照,何等悲愴?再想,這一結局,非我不盡志所致,非我不盡力所致,而是小人誤我,世事磨我!我有心,天不予。悲愴便為鬱憤。

再看尾聯。亦用典明志。諸葛堅持北伐,雖“出師一表真名世”,但終歸名滿天宇,“千載誰堪伯仲間”。千載而下,有誰可與相提並論呢?很明顯,詩人用典意在貶斥那朝野上下主降的碌碌小人,表明自己恢復中原之志亦將“名世”。詩人在現實裏找不到安慰,便只好將渴求慰藉的靈魂放到未來,這自然是無奈之舉。而詩人一腔鬱憤也就只好傾泄於這無奈了。通過諸葛亮的典故,追慕先賢的業績,表明自己的愛國熱情至老不移,渴望效仿諸葛亮,施展抱負。

回看整首詩歌,可見句句是憤,字字是憤。以憤而為詩,詩便盡是憤。

全詩感情沉鬱,氣韻渾厚,顯然得力於杜甫。中兩聯屬對工穩,尤以頷聯“樓船”、“鐵馬”兩句,雄放豪邁,為人們廣泛傳誦。這樣的詩句出自他親身的經歷,飽含着他的政治生活感受,是那些逞才摛藻的作品所無法比擬的。

《書憤其一》作者簡介

陸游(1125—1210),字務觀,號放翁。漢族,越州山陰(今浙江紹興)人。南宋詩人。少時受家庭愛國思想薰陶,高宗時應禮部試,為秦檜所黜。孝宗時賜進士出身。中年入蜀,投身軍旅生活,官至寶章閣待制。晚年退居家鄉,但收復中原信念始終不渝。創作詩歌很多,今存九千多首,內容極為豐富。抒發政治抱負,反映人民疾苦,風格雄渾豪放;抒寫日常生活,也多清新之作。詞作量不如詩篇巨大,但和詩同樣貫穿了氣吞殘虜的愛國主義精神。楊慎謂其詞纖麗處似秦觀,雄慨處似蘇軾。著有《劍南詩稿》、《渭南文集》、《南唐書》、《老學庵筆記》等。

《書憤》原文 篇三

宋代:陸游

早歲那知世事艱,中原北望氣如山。

樓船夜雪瓜洲渡,鐵馬秋風大散關。

塞上長城空自許,鏡中衰鬢已先斑。

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

《書憤》原文及翻譯賞析 篇四

書憤二首

白髮蕭蕭卧澤中,只憑天地鑑孤忠。

厄窮蘇武餐氈久,憂憤張巡嚼齒空。

細雨春蕪上林苑,頹垣夜月洛陽宮。

壯心未與年俱老,死去猶能作鬼雄。

鏡裏流年兩鬢殘,寸心自許尚如丹。

衰遲罷試戎衣窄,悲憤猶爭寶劍寒。

遠戍十年臨的博,壯圖萬里戰皋蘭。

關河自古無窮事,誰料如今袖手看。

翻譯

我這白髮稀疏的老頭幽住在鏡湖旁,只有公正的天地能洞察我報國無門的忠肝義腸。

遭難的蘇武熬住了十數年吞氈咽雪的風霜,憂憤的張巡面對叛賊恨得把牙齒咬碎嚼光。

絲絲的春雨飄灑在上林苑的亂草上,清冷的夜月照見了洛陽宮的'斷磚破牆。

我的壯心並沒有同年歲一起衰老消亡,縱然死了我也能做鬼中雄傑英明流芳!

歲月流逝,擋不住鏡裏會照出兩鬢禿殘的模樣,自信我的報國紅心卻依然忠貞剛強!

年老了就該不穿緊身的軍裝,但悲憤常在,還要讓寒光閃閃的寶劍刺向敵人的心臟!

曾經近十年駐守在遙遠的的博嶺的前哨,還要到萬里皋蘭躍馬橫槍實現我宏偉的理想!

古往今來征戰的事無休無止地發生在邊遠地方,誰能料到現在卻讓我在這裏袖手觀望!

註釋

蕭蕭:頭髮花白稀疏的樣子。

澤中:陸游所住三山別業,南為鑑湖,北為大澤(今為蜻蜓湖),故曰。

鑑:照。

孤忠:忠心耿耿而得不到支持。

餐氈:指身居異地,茹苦含辛﹐而心向朝廷。

春蕪:春草。

上林苑:秦時宮苑名,在陝西省。泛指皇家園林。當時在淪陷區。

頹垣:斷牆殘壁。

洛陽宮:漢時東都洛陽的宮殿。當時在淪陷區。

鬼雄:鬼中豪傑。《九歌·國殤》:“身既死兮神以靈,魂魄毅兮為鬼雄。”

寸心:微小的心意。

衰遲:衰老。

戎衣:軍衣。

的博:又作“滴博”,山嶺名,在四川理番縣東南。這裏泛指川陝。

壯圖:宏偉的意圖。

皋蘭:山名,在今甘肅省蘭州市南。

關河:關山河川。

袖手看:袖手旁觀。

創作背景

這組詩作於宋寧宗慶元三年(1197)春天,此時陸游73歲,在山陰三山別業。詩人在故鄉領取祠祿,已進入第八個年頭,殺敵報國的情思不時湧動心間。此年開春以後,一連寫下《北望》、《長歌行》、《書志》、《殘夢》等詩篇,而這兩首詩也是作者悲憤無限而創作的作品。

賞析

陸游曾説“蓋人之情,悲憤積於中而無言,始發為詩。不然,無詩矣。”(《渭南文集》卷十五《澹齋居士詩序》)正是在這種思想的支配下,陸游經常在作品中抒發出濃勃深沉的積憤。這兩首所抒發的,“就是塞上長城空自許”,“但悲不見九州同”的悲憤。

前一首抒發自己的滿懷壯志和一片忠心不被人理解的憤懣。其時,詩人年邁力衰,遠離朝廷。他想到,光陰既不待我,衷腸亦無處可訴,只好憑天地來鑑察自己的一片孤忠。緊接着,詩人撫今追昔,想起了古人。蘇武厄於匈奴,餐氈吞雪而忠心不泯。安史亂中,張巡死守睢陽數月,被俘後仍罵敵不止,最後竟嚼齒吞牙,不屈而死。作者的耿耿孤忠,不減他們二人,有天地可鑑。此聯補足上聯之意。上林苑,漢時舊苑。它和“洛陽宮”,在這裏都是用來代指皇宮所在之地。首二聯情緒激昂,一氣直下。這一聯則描寫細膩,對偶精工,起到了鋪墊的作用。最後一聯一吐胸臆,直點主題,語氣激昂,情緒悲壯,表現了“亙古男兒一放翁”(梁啟超《讀陸放翁集》詩語)的英雄本色。

在第二首中,詩人的憤慨和前一首有所不同。雖然這一首似乎是承接着上一首最後兩句,詩人不得不發出無可奈何的歎謂。這一篇的首聯和上篇“壯心未與年俱老”句,意思一脈相承,是説對鏡照容,已是兩鬢蒼蒼,但是年華雖逝,而自己的壯心依然熾熱,不減當年。第二聯承上:自己遲暮衰弱,不勝戎衣,但是,悲憤存胸,寶劍在握,寒光閃爍,還是想拼一拼的。於是想起了當年之事。那時,他一腔熱血,滿懷激情,為了收回失地,遠戍的博,鏖戰皋蘭。然而,時光流逝,那自古以來的關河無窮之事,在種植身上終於無法實現。當年是壯志凌雲,豈料到今日成了一個袖手旁觀之人。其心情之悲痛蒼涼,溢於字裏行間。這便是後二聯的意境。

陸游的這兩首《書憤》詩,筆力雄健,氣壯山河,充分地顯示了他詩歌風格特徵的一個主要方面。特別是其中表現出來的對國家、民族的每飯不忘、終生難釋的深厚情意,更是陸游整個創作中的精華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