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陸游《書憤》原文及賞析 (菁選【多篇】

欄目: 實用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8.98K

陸游《書憤》原文及賞析 (菁選【多篇】

陸游是南宋詩人。創作詩歌很多,今存九千多首,內容極為豐富。抒發政治抱負,反映人民疾苦,風格雄渾豪放;抒寫日常生活,也多清新之作。下面是本站整理的陸游《書憤》原文及賞析 (菁選【9篇】,希望能夠給予您一些參考與幫助。

《書憤》詩詞鑑賞 篇一

書憤

陸游

早歲那知世事艱,中原北望氣如山。

樓船雪夜瓜洲渡,鐵馬秋風大散關。

塞上長城空自許,鏡中衰鬢已先斑。

《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

注:①大型戰船。②金國南侵,宋軍在瓜洲一帶將金兵擊退。③詩人與金兵在大散關曾發生遭遇戰。

1.簡要概括詩歌頷聯描寫的內容。(2分)

2.塞上長城引用了南朝宋時名將檀道濟的典故。皇帝要殺他,他説:自毀汝萬里長城。出師一表真名世引用了三國時(人名)的典故。(1分)

3.本詩圍繞哪個字展開,抒發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2分)

參考答案:

1、宋金兩國交兵的戰爭場面。

2、諸葛亮

3、本詩圍繞憤字展開,抒發了詩人無私報國但抑鬱不得志的強烈憤慨。

閲讀練習二:

1.瞭解詩人筆下的古人、古事、古蹟是怎樣的? (作者懷什麼古)

2.把握詩人態度,歸結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作者在懷古中的態度、感情)

3.運用什麼手法來表現?(特別要注意分析典故)

參考:

1、懷什麼古頷聯既是敍事又是寫景,概括了25年前的兩次勝利的戰鬥(古事):瓜洲渡擊退金兵的進犯,大散關失而復得,充滿豪情氣勢。尾聯敍事抒情,寫了諸葛亮(古人)在《出師表》中曾説過北定中原 興復漢室。

2、作者的情感態度:結合首聯和頸聯表達出作者渴望報國、收復失地的強烈願望及自己壯志未酬,卻年事已高的悲憤沉痛,尾聯詩人以諸葛亮自況(同病相憐型)諸葛亮在《後出師表》曾説過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話,詩人正是以此自勉,表明他敬仰諸葛、渴望建功立業之願,至死也不會放棄恢復中原之志。

3、藝術手法:這首詩對比手法的運用成功,富有表現力,如:昔年之壯舉與今日之衰頹,塞上長城之理想與世事多艱之現實,諸葛亮之積極進取與南宋統治者之苟且偷安等對比。

閲讀練習三:

1、如何理解書憤之憤?它包含哪些感情?它是通過什麼樣的表現手法呈現出來的?

報國無門,功業無成對比

2、早歲那知世事艱,中原北望氣如山 (詩歌的倒裝性)

這一聯憶過去,塑造了詩人早年的自我形象那時他有滿腔的愛國熱忱,卻不懂得世道的艱難,遙望着北方被金人佔領的中原地帶,胸中的憤恨鬱積如山

這裏暗示了詩人什麼樣的願望? 欲圖收復失地

這裏能體現陸游的抑鬱、悲憤之情嗎? 憤世事艱,暗指投降派把持朝政,這是為下文空自許作鋪墊從章法上説,點了詩題中的憤字

3、頷聯既是敍事,也是寫景你能説出它在寫景上的特點嗎?你還能舉出一例運用了此種手法的其它詩句嗎?

只用六個名詞組接,勾勒出兩幅氣壯山河的戰爭圖畫,將詩人的恢復之志具體化示例: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

4、如何理解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兩句詩?

這是詩的表達方式,實際上是詩人以諸葛亮自況諸葛亮在《出師表》中曾説過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北定中原,興復漢室的話,詩人正是以此自勉,表明他至死也不會放棄恢復中原之志由此可見,《書憤》的基調雖然是壯志未酬所帶來的悲憤,然而並不絕望,其中還藴藉着豪壯的感情。

賞析:

《書憤》是陸游的七律名篇之一,全詩感情沉鬱,氣韻渾厚,顯然得力於杜甫。中兩聯屬對工穩,尤以頷聯樓船、鐵馬兩句,雄放豪邁,為人們廣泛傳誦。這樣的詩句出自他親身的經歷,飽含着他的政治生活感受,是那些逞才摛藻的作品所無法比擬的。

《書憤》前四句是回顧往事,首聯塑造了詩人早年的自我形象。那時他有滿腔的愛國熱忱,卻不懂得世道的艱難,遙望着北方被金人佔領的中原地帶,胸中的憤恨鬱積如山。接着將恢復之志具體化,瓜洲渡江擊退金兵的進犯,大散關失而復得。但塞上長城只能是空自期許,壯志未酬,鬢髮先斑。《出師表》名傳於世,千百年來又有誰能與諸葛亮相比!尾聯是詩人以諸葛亮自況,自己也會效法諸葛亮的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報國之志至死不移。

詩的開頭寫的是年青時的認識和志向。哪知世事艱,即不知道世事的艱難。事實上要恢復中原,就會受到投降派的阻饒、破壞。因此,一個艱字就飽含着對朝廷屈辱投降的激憤,也包含着報國無門的無奈。然而,在那時,詩人渴望恢復中原的豪氣卻像山一樣。這一比喻非常奇特而貼切,可以從山之高聯想到豪氣萬丈,壯志凌雲,也可以從山之凝重、不可動搖,聯想到堅忍不拔,無可動搖之志。這便是詩人年輕時的寫照。接着兩句便是對抗金英雄的追思,其中雖無一個動詞出現,但在讀者面前就呈現着激烈的戰鬥場面,表現出高昂的戰鬥情緒,極有鼓舞人心的作用。詩人通過今昔之對比,從而突出了對現實狀況的不滿,隱含着一種憤懣的情緒。南朝宋時的名將檀道濟自比為萬里長城,唐朝名將李勣也被唐太宗比為長城,因而詩人要效法他們的精神,以塞上長城自比,以為能成為一個抗敵的英雄。然而,壯志未酬,已生華髮,這是以沉痛的筆調,抒發了對苟安而不思抗金的投降派的極度憤慨。最後,通過對諸葛亮的讚揚,歎息南宋朝廷中就沒有一個可以與之相比之人,用以表明對朝廷不思恢復中原的。氣憤。對於一個志在立功卻懷才不遇,光陰蹉跎而難以作為者來説,能不幽憤哀傷嗎?此詩雖然沒有用一個憤字,但是胸中那鬱積之憤在字裏行間仍然表現得淋漓盡致,其愛國之情將永遠感染着每一位讀者。

《書憤》原文及譯文 篇二

原文:

書憤

陸游〔宋代〕

早歲那知世事艱,中原北望氣如山。

樓船夜雪瓜洲渡,鐵馬秋風大散關。

塞上長城空自許,鏡中衰鬢已先斑。

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

譯文:

年輕時哪裏知道世事如此艱難,北望中原,收復故土的豪邁氣概堅定如山。

記得在瓜州渡痛擊金兵,雪夜裏飛奔着樓船戰艦。秋風中跨戰馬縱橫馳騁,收復了大散關捷報頻傳。

自己當年曾以萬里長城來自我期許,到如今鬢髮已漸漸變白,盼北伐盼恢復都成空談。

出師表真可謂名不虛傳,有誰像諸葛亮鞠躬盡瘁,率三軍復漢室北定中原!

賞析:

全詩緊扣住一“憤”字,可分為兩部分。前四句概括了自己青壯年時期的豪情壯志和戰鬥生活情景,其中頷聯擷取了兩個最能體現“氣如山”的畫面來表現,不用一個動詞,卻境界全出,飽含着濃厚的邊地氣氛和高昂的戰鬥情緒。後四句抒發壯心未遂、時光虛擲、功業難成的悲憤之氣,但悲憤而不感傷頹廢。尾聯以諸葛亮自比,不滿和悲歎之情交織在—起,展現了詩人複雜的內心世界。這首詩意境開闊,感情沉鬱,氣韻渾厚。

“早歲那知世事艱,中原北望氣如山。”追敍自己早年的宏圖大志和氣壯如山的愛國熱情。既有對世時艱難的慨歎,又有對自己當年抗金復國的壯心豪氣的袒露。作者青年時就立下了“上馬擊狂胡,下馬草軍書”的宏願。孝宗即位後,陸游曾向他陳述了有關定都、備戰和革新政治的建議,使得朝廷主戰氣氛甚濃。隆興二年春,陸游積極支持愛國將領張浚北伐,符離之役失利,朝中主和勢力日熾,張浚被罷免,陸游也受牽連而免了官職。乾道八年,陸游抵達南鄭,在四川宣撫使王炎幕下任幹辦公事兼檢法官,八個多月的從軍生涯是他一生中身臨前線最寶貴的時光,他身穿戎裝,鬥志昂揚地馳騁在西北國防前線。他考察了南鄭一帶的山川形勢和民情風俗,形成了他的“卻用關中作本根”(《山南行》)的戰略思想,積極向王炎陳“進取之策”,但南宋朝廷無法容忍他策劃北伐的活動。最後王炎被朝廷召回,幕府也被撤散,陸游殷切收復中原的主張成為泡影,他的內心非常失望和苦悶但愛國熱情並沒有消減。

“樓船夜雪瓜洲渡,鐵馬秋風大散關。”二句,寫作者在鎮江前線時,雪夜遙望瓜洲渡口宋軍高大戰艦;在南鄭前線上,乘秋風,跨鐵馬,奔馳在大散關道上。這是陸游親歷的兩次難以忘懷的抵抗金兵戰鬥。“瓜洲渡”在江蘇省揚州市南面的瓜洲鎮,此事指宋孝宗隆興二年,陸游任鎮江通判,勸説支持張浚用兵,準備北伐事。“大散關”在今陝西寶雞市西南,是當時宋金的邊界,此事指宋孝宗乾道八年,陸游做王炎幕僚,曾籌劃恢復中原大計,領軍隊強渡渭水,策馬直驅大散關前線與金人作戰。作者採用列錦手法,兩句用六個名詞簡潔卻巧妙地寫出了戰鬥的情形和作者想抗金殺敵的心情。宋朝的軍隊曾經在東南瓜洲渡和西北的大散關打敗過金兵,一處是在冬天,一處在秋天!一次是兵船作戰,一次是馬隊交鋒。作者在追述早年的快意征戰生活,流露出抗金復國的豪情壯志。

“塞上長城空自許,鏡中衰鬢已先斑。”歲月不居,壯歲已逝,志未酬而鬢先斑,這在赤心為國的詩人是日夜為之痛心疾首的。陸游不但是詩人,他還是以戰略家自負的。可惜畢生未能一展長材。“切勿輕書生,上馬能擊賊”(《太息》)、“平生萬里心,執戈王前驅”(《夜讀兵書》)是他念念不忘的心願。“塞上長城”句,詩人用劉宋名將檀道濟典明志。以此自許,可見其少時之磅礴大氣,捍衞國家,揚威邊地,捨我其誰。然而,如今詩人壯志未酬的苦悶全懸於一個“空”字。大志落空,奮鬥落空,一切落空,而攬鏡自照,卻是衰鬢先斑,皓首皤皤。兩相比照,滿是悲愴。這一結局,非詩人不盡志所致,非詩人不盡力所致,而是小人誤人,世事磨人。作者有心而天不予。悲愴便為鬱憤。

“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尾聯亦用典明志。諸葛堅持北伐,雖“出師一表真名世”,但終歸名滿天宇,“千載誰堪伯仲間”。千載而下,無人可與相提並論。很明顯,詩人用典意在貶斥那朝野上下主降的碌碌小人,表明自己恢復中原之志亦將“名世”。詩人在現實裏找不到安慰,便只好將渴求慰藉的靈魂放到未來,這自然是無奈之舉。而詩人一腔鬱憤也就只好傾泄於這無奈了。通過諸葛亮的典故,追慕先賢的業績,表明自己的愛國熱情至老不移,渴望效法諸葛亮,施展抱負。回看整首詩歌,可見句句是憤,字字是憤。以憤而為詩,詩便盡是憤。

全詩除了巧用典故,還巧作對比,一處是理想與現實作對比,本希望大家能同心同德抵抗金兵,但現實卻是自己被排擠不能繼續抗戰,恢復中原願望無法實現;二處是自己早年形象與晚年形象作對比,早年是“中原北望氣如山”,而到了晚年卻“鏡中衰鬢已先斑”,表明自己想殺敵報國卻屢次遭受排擠打擊的悲憤;三處是用三國諸葛亮慷慨北伐同當今南宋朝廷妥協不抵抗作對比,以古鑑今,褒貶分明。全詩感情沉鬱,氣韻渾厚,顯然得力於陸遊。這些詩句皆出自他親身的經歷,飽含着他的政治生活感受,是那些逞才摛藻的作品所無法比擬的。

創作背景:

公元1186年(宋孝宗淳熙十三年)春陸游居家鄉山陰時所作。陸游時年六十有一,這已是時不待我的年齡,然而詩人被黜,罷官已六年,掛着一個空銜在故鄉蟄居。想到山河破碎,國家動盪,感於世事多艱,小人誤國而“書生無地效孤忠”,於是詩人鬱憤之情便噴薄而出。

作者簡介:

陸游(1125年11月13日-1210年1月26日),字務觀,號放翁,漢族,越州山陰(今浙江紹興)人,尚書右丞陸佃之孫,南宋文學家、史學家、愛國詩人。陸游生逢北宋滅亡之際,少年時即深受家庭愛國思想的薰陶。宋高宗時,參加禮部考試,因受宰臣秦檜排斥而仕途不暢。孝宗時賜進士出身。中年入蜀,投身軍旅生活。嘉泰二年(1202年),宋寧宗詔陸游入京,主持編修孝宗、光宗《兩朝實錄》和《三朝史》,官至寶章閣待制。晚年退居家鄉。創作詩歌今存九千多首,內容極為豐富。著有《劍南詩稿》、《渭南文集》、《南唐書》、《老學庵筆記》等。

創作背景 篇三

公元1186年(宋孝宗淳熙十三年)春陸游居家鄉山陰時所作。陸游時年六十有一,這已是時不待我的年齡,然而詩人被黜,罷官已六年,掛着一個空銜在故鄉蟄居。想到山河破碎,國家動盪,感於世事多艱,小人誤國而“書生無地效孤忠”,於是詩人鬱憤之情便噴薄而出。

書憤 篇四

早歲那知世事艱,中原北望氣如山。

樓船夜雪瓜洲渡,鐵馬秋風大散關。

塞上長城空自許,鏡中衰鬢已先斑。

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

【教學分析】

《書憤》是最後一首。學生在國小學過陸游的`《示兒》,國中學過《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訴衷情》,對陸游已經瞭解,本課前五首詩中有王維的《山居秋暝》、杜甫的《登高》《蜀相》、李商隱的《錦瑟》,學生對律詩的特點也已經瞭解了。

《書憤》原文及譯文 篇五

[宋]陸游《書憤》

早歲那知世事艱,中原北望氣如山。

樓船夜雪瓜洲渡,鐵馬秋風大散關。

塞上長城空自許,鏡中衰鬢已先斑。

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

註釋:

1、早歲:早年,年輕時。

2、氣如山:收復失地的意志像大山一樣堅定。

3、樓船:高大的戰船。瓜洲:即瓜洲鎮,在今江蘇揚州南,和鎮江(今屬江蘇)隔江相望。

4、大散關:在今陝西寶雞西南大散嶺上,是當時宋、金在西北的交界處。

5、塞上長城:詩人自比是邊塞上捍衞國家、防禦敵人的長城。許:期待。

6、衰鬢:衰謝的頭髮。斑:花白。

7、出師一表:指諸葛亮的《出師表》。名世:名傳後世。

8、千載誰堪伯仲間:千百年來,誰可以跟堅持北伐的諸葛亮不相上下呢?堪,可以。伯仲,兄弟,這裏指不相上下。

賞析:

書憤,作詩抒發憤慨的感情。這首詩抒寫了詩人立志恢復中原的理想和不忘為國立功的願望,也表達了壯志未酬、報國無門的悲憤心情。

《書憤》詩詞鑑賞 篇六

《書憤》 宋朝 陸游

早歲那知世事艱,中原北望氣如山。

樓船夜雪瓜洲渡,鐵馬秋風大散關。

塞上長城空自許,鏡中衰鬢已先斑。

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

《書憤》譯文

年輕時哪裏知道世事如此艱難,北望中原,收復故土的豪邁氣概堅定如山。

記得在瓜州渡痛擊金兵,雪夜裏飛奔着樓船戰艦。秋風中跨戰馬縱橫馳騁,收復了大散關捷報頻傳。

自己當年曾以萬里長城來自我期許,到如今鬢髮已漸漸變白,盼北伐盼恢復都成空談。

出師表真可謂名不虛傳,有誰像諸葛亮鞠躬盡瘁,率三軍復漢室北定中原!

《書憤》註釋

書憤:書寫自己的憤恨之情。書:寫。

早歲:早年,年輕時。那:即“哪”。世事艱:指抗金大業屢遭破壞。

“中原”句:北望中原,收復故土的豪邁氣概堅定如山。中原北望,“北望中原”的倒文。氣,氣概。

樓船,指采石之戰中宋軍使用的車船,又名明輪船、車輪柯。車船內部安裝有以踩踏驅動的機械連接船外的明輪,依靠一組人的腳力踩踏前行。車船在宋代盛極一時。因這種戰船高大有樓,故把它稱之為樓船。瓜洲:在今江蘇邢江南長江邊,與鎮江隔江相對,是當時的江防要地。

鐵馬:披着鐵甲的戰馬。

大散關:在今陝西寶雞西南,是當時宋金的西部邊界。

塞上長城,比喻能守邊的將領。《南史·檀道濟傳》載,宋文帝要殺大將檀道濟,檀臨刑前怒叱道:“乃壞汝萬里長城!”

衰鬢:年老而疏白的頭髮。斑:指黑髮中夾雜了白髮。

出師一表:蜀漢後主建興五年(227)三月,諸葛亮出兵伐魏前曾寫了一篇《出師表》,表達了自己“獎率三軍,北定中原”,“興復漢室,還於舊都”的堅強決心。

名世:名傳後世。

堪:能夠。

伯仲:原指兄弟間的次第。這裏比喻人物不相上下,難分優劣高低。

《書憤》賞析

全詩緊扣住一“憤”字,可分為兩部分。前四句概括了自己青壯年時期的豪情壯志和戰鬥生活情景,其中頷聯擷取了兩個最能體現“氣如山”的畫面來表現,不用一個動詞,卻境界全出,飽含着濃厚的邊地氣氛和高昂的戰鬥情緒。後四句抒發壯心未遂、時光虛擲、功業難成的悲憤之氣,但悲憤而不感傷頹廢。尾聯以諸葛亮自比,不滿和悲歎之情交織在—起,展現了詩人複雜的內心世界。這首詩意境開闊,感情沉鬱,氣韻渾厚。

“早歲那知世事艱,中原北望氣如山。”追敍自己早年的宏圖大志和氣壯如山的愛國熱情。既有對世時艱難的慨歎,又有對自己當年抗金復國的壯心豪氣的袒露。作者青年時就立下了“上馬擊狂胡,下馬草軍書”的宏願。孝宗即位後,陸游曾向他陳述了有關定都、備戰和革新政治的建議,使得朝廷主戰氣氛甚濃。隆興二年春,陸游積極支持愛國將領張浚北伐,符離之役失利,朝中主和勢力日熾,張浚被罷免,陸游也受牽連而免了官職。乾道八年,陸游抵達南鄭,在四川宣撫使王炎幕下任幹辦公事兼檢法官,八個多月的從軍生涯是他一生中身臨前線最寶貴的時光,他身穿戎裝,鬥志昂揚地馳騁在西北國防前線。他考察了南鄭一帶的山川形勢和民情風俗,形成了他的“卻用關中作本根”(《山南行》)的戰略思想,積極向王炎陳“進取之策”,但南宋朝廷無法容忍他策劃北伐的活動。最後王炎被朝廷召回,幕府也被撤散,陸游殷切收復中原的主張成為泡影,他的內心非常失望和苦悶但愛國熱情並沒有消減。

“樓船夜雪瓜洲渡,鐵馬秋風大散關。”二句,寫作者在鎮江前線時,雪夜遙望瓜洲渡口宋軍高大戰艦;在南鄭前線上,乘秋風,跨鐵馬,奔馳在大散關道上。這是陸游親歷的兩次難以忘懷的抵抗金兵戰鬥。“瓜洲渡”在江蘇省揚州市南面的瓜洲鎮,此事指宋孝宗隆興二年,陸游任鎮江通判,勸説支持張浚用兵,準備北伐事。“大散關”在今陝西寶雞市西南,是當時宋金的邊界,此事指宋孝宗乾道八年,陸游做王炎幕僚,曾籌劃恢復中原大計,領軍隊強渡渭水,策馬直驅大散關前線與金人作戰。作者採用列錦手法,兩句用六個名詞簡潔卻巧妙地寫出了戰鬥的情形和作者想抗金殺敵的心情。宋朝的軍隊曾經在東南瓜洲渡和西北的大散關打敗過金兵,一處是在冬天, 一處在秋天! 一次是兵船作戰,一次是馬隊交鋒。作者在追述早年的快意征戰生活,流露出抗金復國的豪情壯志。

“塞上長城空自許,鏡中衰鬢已先斑。”歲月不居,壯歲已逝,志未酬而鬢先斑,這在赤心為國的詩人是日夜為之痛心疾首的。陸游不但是詩人,他還是以戰略家自負的。可惜畢生未能一層長材。“切勿輕書生,上馬能擊賊”(《太息》)、“平生萬里心,執戈王前驅”(《夜讀兵書》)是他念念不忘的心願。“塞上長城”句,詩人用劉宋名將檀道濟典明志。以此自許,可見其少時之磅礴大氣,捍衞國家,揚威邊地,捨我其誰。然而,如今詩人壯志未酬的苦悶全懸於一個“空”字。大志落空,奮鬥落空,一切落空,而攬鏡自照,卻是衰鬢先斑,皓首皤皤。兩相比照,滿是悲愴。這一結局,非詩人不盡志所致,非詩人不盡力所致,而是小人誤人,世事磨人。作者有心而天不予。悲愴便為鬱憤。

“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尾聯亦用典明志。諸葛堅持北伐,雖“出師一表真名世”,但終歸名滿天宇,“千載誰堪伯仲間”。千載而下,無人可與相提並論。很明顯,詩人用典意在貶斥那朝野上下主降的碌碌小人,表明自己恢復中原之志亦將“名世”。詩人在現實裏找不到安慰,便只好將渴求慰藉的靈魂放到未來,這自然是無奈之舉。而詩人一腔鬱憤也就只好傾泄於這無奈了。 通過諸葛亮的典故,追慕先賢的業績,表明自己的愛國熱情至老不移,渴望效法諸葛亮,施展抱負。回看整首詩歌,可見句句是憤,字字是憤。以憤而為詩,詩便盡是憤。

全詩除了巧用典故,還巧作對比,一處是理想與現實作對比,本希望大家能同心同德抵抗金兵,但現實卻是自己被排擠不能繼續抗戰,恢復中原願望無法實現;二處是自己早年形象與晚年形象作對比,早年是“中原北望氣如山”,而到了晚年卻“鏡中衰鬢已先斑”,表明自己想殺敵報國卻屢次遭受排擠打擊的悲憤;三處是用三國諸葛亮慷慨北伐同當今南宋朝廷妥協不抵抗作對比,以古鑑今,褒貶分明。全詩感情沉鬱,氣韻渾厚,顯然得力於陸遊。這些詩句皆出自他親身的經歷,飽含着他的政治生活感受,是那些逞才摛藻的作品所無法比擬的。

《書憤》鑑賞

本詩系宋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春陸游居家鄉山陰時所作。陸游時年六十有一,這分明是時不待我的年齡。

前四句概括了自己青壯年時期的豪情壯志和戰鬥生活情景,其中頷聯擷取了兩個最能體現“氣如山”的畫面來表現,不用一個動詞,卻境界全出,飽含着濃厚的邊地氣氛和高昂的戰鬥情緒。又妙在對仗工整,頓挫鏗鏘,且一氣貫注,組接無痕,以其雄放豪邁的氣勢成為千古傳誦的名聯。

“早歲那知世事艱,中原北望氣如山。”當英雄無用武之地時,他會回到鐵馬金戈的記憶裏去的。想當年,詩人北望中原,收復失地的壯心豪氣,有如山湧,何等氣魄!詩人何曾想過殺敵報國之路竟會如此艱難?以為我本無私,傾力報國,那麼國必成全於我,孰料竟有奸人作梗、破壞以至於屢遭罷黜?詩人開篇一自問,問出多少鬱憤?

後四句抒發壯心未遂、時光虛擲、功業難成的悲憤之氣,但悲憤而不感傷頹廢。尾聯以諸葛亮自比,不滿和悲歎之情交織在—起,展現了詩人複雜的內心世界。

再看尾聯。亦用典明志。諸葛堅持北伐,雖“出師一表真名世”,但終歸名滿天宇,“千載誰堪伯仲間”。追慕先賢的業績,表明自己的愛國熱情至老不移,渴望效仿諸葛亮,施展抱負。

回看整首詩歌,可見句句是憤,字字是憤。以憤而為詩,詩便盡是憤。

《書憤》藝術特色

詩的開頭寫的是年青時的認識和志向。“哪知世事艱”,即不知道世事的艱難。事實上要恢復中原,就會受到投降派的阻饒、破壞。因此,一個“艱”字就飽含着對朝廷屈辱投降的激憤,也包含着報國無門的無奈。然而,在那時,詩人渴望恢復中原的豪氣卻像山一樣。這一比喻非常奇特而貼切,可以從山之高聯想到豪氣萬丈,壯志凌雲,也可以從山之凝重、不可動搖,聯想到堅忍不拔,無可動搖之志。這便是詩人年輕時的寫照。接着兩句便是對抗金英雄的追思,其中雖無一個動詞出現,但在讀者面前就呈現着激烈的戰鬥場面,表現出高昂的戰鬥情緒,極有鼓舞人心的作用。詩人通過今昔之對比,從而突出了對現實狀況的不滿,隱含着一種憤懣的情緒。南朝宋時的名將檀道濟自比為萬里長城,唐朝名將李勣也被唐太宗比為長城,因而詩人要效法他們的精神,以“塞上長城”自比,以為能成為一個抗敵的英雄。然而,壯志未酬,已生華髮,這是以沉痛的筆調,抒發了對苟安而不思抗金的投降派的極度憤慨。最後,通過對諸葛亮的讚揚,歎息南宋朝廷中就沒有一個可以與之相比之人,用以表明對朝廷不思恢復中原的氣憤。對於一個志在立功卻懷才不遇,光陰蹉跎而難以作為者來説,能不幽憤哀傷嗎?此詩雖然沒有用一個“憤”字,但是胸中那鬱積之“憤”在字裏行間仍然表現得淋漓盡致,其愛國之情將永遠感染着每一位讀者。

《書憤》創作背景

公元1186年(宋孝宗淳熙十三年)春陸游居家鄉山陰時所作。陸游時年六十有一,這已是時不待我的年齡,然而詩人被黜,罷官已六年,掛着一個空銜在故鄉蟄居。想到山河破碎,國家動盪,感於世事多艱,小人誤國而“書生無地效孤忠”,於是詩人鬱憤之情便噴薄而出。

鑑賞 篇七

宋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春陸游居家鄉山陰時所作。陸游時年六十有一,這分明是時不待我的年齡,然而詩人被黜,只能賦閒在鄉,想那山河破碎,中原未收而“報國欲死無戰場”,感於世事多艱,小人誤國而“書生無地效孤忠”,於是,詩人鬱憤之情便噴薄而出。“書憤”者,抒發胸中鬱憤之情也。

《書憤》兩首詩為陸游在宋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所寫,此時他已是61歲的老人。從淳熙七年起,他罷官在家鄉山陰(今浙江紹興)賦閒了5年,直到這一年春天,又被起用,任命為朝奉大夫、權知嚴州軍州事,這兩首七律即寫於此時。

《書憤》翻譯 篇八

年輕時就立志北伐中原, 哪想到竟然是如此艱難。我常常北望那中原大地, 熱血沸騰啊怨氣如山啊。記得在瓜州渡痛擊金兵, 雪夜裏飛奔着樓船戰艦。秋風中跨戰馬縱橫馳騁, 收復了大散關捷報頻傳。想當初我自比萬里長城, 立壯志為祖國掃除邊患。到如今垂垂老鬢髮如霜, 盼北伐盼恢復都成空談。不由人緬懷那諸葛孔明, 出師表真可謂名不虛傳,有誰像諸葛亮鞠躬盡瘁, 率三軍復漢室北定中原!

譯文及註釋 篇九

譯文

年輕時就立志北伐中原, 哪想到竟然是如此艱難。我常常北望那中原大地, 熱血沸騰啊怨氣如山啊。

記得在瓜州渡痛擊金兵, 雪夜裏飛奔着樓船戰艦。秋風中跨戰馬縱橫馳騁, 收復了大散關捷報頻傳。

想當初我自比萬里長城, 立壯志為祖國掃除邊患。到如今垂垂老鬢髮如霜, 盼北伐盼恢復都成空談。

不由人緬懷那諸葛孔明, 出師表真可謂名不虛傳,有誰像諸葛亮鞠躬盡瘁, 率三軍復漢室北定中原!

註釋

⑴書憤:書寫自己的憤恨之情。書,寫。

⑵早歲:早年,年輕時。那:即“哪”。世事艱:指抗金大業屢遭破壞。

⑶“中原”句:北望中原,收復故土的豪邁氣概堅定如山。中原北望,“北望中原”的倒文。氣,氣概。

⑷“樓船”句:此時作者三十七歲,在鎮江府任通判。宋孝宗隆興元年(1163),張浚以右丞相都督江淮諸路軍馬,親率水兵乘樓船往來於建康、鎮江之間。但不久兵敗符離,收復故土的願望化為泡影。樓船,指采石之戰中宋軍使用的車船,又名明輪船、車輪柯。車船內部安裝有以踩踏驅動的機械連接船外的明輪,依靠一組人的腳力踩踏前行。車船在宋代盛極一時。因這種戰船高大有樓,故把它稱之為樓船。瓜洲:在今江蘇邢江南長江邊,與鎮江隔江相對,是當時的江防要地。

⑸“鐵馬”句:孝宗乾道八年(1172),王炎以樞密使出任四川宣撫使,謀劃恢復中原之事。陸游人其軍幕,並任幹辦公事兼檢法官赴南鄭(今陝西漢中)。其間,他曾親臨大散關前線,研究抗敵策略。但不久王炎調回京城。收復故土的願望又一次落空。鐵馬:披着鐵甲的戰馬。大散關:在今陝西寶雞西南,是當時宋金的西部邊界。

⑹“塞上”句:意為作者徒然地自許為是“塞上長城”。塞上長城,比喻能守邊的將領。《南史·檀道濟傳》載,宋文帝要殺大將檀道濟,檀臨刑前怒叱道:“乃壞汝萬里長城!”

⑺衰鬢:年老而疏白的頭髮。斑:指黑髮中夾雜了白髮。

⑻出師一表:蜀漢後主建興五年(227)三月,諸葛亮出兵伐魏前曾寫了一篇《出師表》,表達了自己“獎率三軍,北定中原”,“興復漢室,還於舊都”的堅強決心。名世:名傳後世。

⑼堪:能夠。伯仲:原指兄弟間的次第。這裏比喻人物不相上下,難分優劣高低。杜甫《詠懷古蹟》詩之五稱讚諸葛亮説:“伯仲之間見伊呂,指揮若定失蕭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