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陸游《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原文賞析及翻譯(多篇)

欄目: 實用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4.08K

陸游《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原文賞析及翻譯(多篇)

鑑賞 篇一

第一首詩主要寫十一月四日的大雨和詩人之處境。前兩句以誇張之法寫大雨瓢潑,其聲響之巨,描繪出黑天大風大雨之境,很是生動,波濤洶湧之聲正與作者渴望為國出力、光復中原之心相印。後兩句轉寫近處,描寫其所處之境,寫出作者因天冷而不思出門,其妙處是把作者的主觀之感和貓結合一起寫。

第二首詩以“痴情化夢”的手法,深沉地表達了作者收復國土、報效祖國的壯志和那種“年既老而不衰”的矢志不渝精神,向讀者展示了詩人的一片赤膽忠心。

詩的開頭兩句“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為國戍輪台。”低卧,直挺挺地躺着,意思是説年老力衰,作者當時已68歲。孤村,荒僻的小村,指作者的故鄉山陰。戍,是守衞的意思。輪台,是漢代西域地名,在今新疆輪台縣,這裏是借指宋朝北方邊防據點。兩句的意思是説:我拖着病弱的身體,躺在這荒僻的小村莊裏,但是我並不為自己的艱難處境而哀傷,我還想着為國家去守衞北方邊疆。“僵卧孤村不自哀”敍述了作者的現實處境和精神狀態,“尚思為國戍輪台”是對“不自哀”這種精神狀態的解釋,前後照應,形成對比。

“僵、卧、孤、村”四字寫出了作者此時淒涼的境遇。“僵”字寫年邁,寫肌骨衰老,“卧”字寫多病,寫常在牀蓐;“孤”字寫生活孤苦,不僅居處偏僻,而且思想苦悶,沒有知音;“村”寫詩人貧困村居,過着荒村野老的悽苦生活。四字寫出了作者罷官回鄉後處境寂寞、窘迫、冷落的生活現狀。籠罩着一種悲哀的氣氛,讓人十分同情。但接下去“不自哀”三字情緒急轉,又現出一種樂觀豪放之氣。詩人對自己的處境並不感到悲哀,貧病淒涼對他來説沒有什麼值得悲哀之處;詩人自己尚且“不自哀”,當然也不需要別人的同情。但他需要理解,理解他終生不渝的統一之志,理解他為這個壯志奮鬥的一生,理解他的滿腔熱血、一顆忠心,就是“尚思為國戍輪台”的精神狀態。

這兩句詩是詩人靈魂和人格的最好説明,山河破碎,國難當頭,自有“肉食者謀之”,詩人不必多此一舉。另外,詩人正是因為“喜論恢復”、熱心抗敵才屢屢受打擊,最後才罷官閒居的。作為一個年近七旬的老人,他一生問心無愧,對國家的前途和命運盡到了自己的`責任,而今後國運如何他可以毫不負責。其次,雖説“天下興亡,匹夫有責”,詩人作為年邁多病的老人也已不能承擔報國殺敵的義務了。作為一個既無責任也無義務的七旬老人仍有“為國戍輪台”的壯志,這就讓人肅然起敬慷慨扼腕。相比之下,那些屈辱投降的達官貴人和苟且偷生的人,他們承擔着責任和義務卻無心復國,顯得渺小和可鄙。

“夜闌卧聽風吹雨”緊承上兩句。因“思”而夜闌不能成眠,不能眠就更真切地感知自然界的風吹雨打聲,由自然界的風雨又想到國家的風雨飄搖,由國家的風雨飄搖自然又會聯想到戰爭的風雲、壯年的軍旅生活。這樣聽着、想着,輾轉反側,幻化出特殊的夢境——“鐵馬冰河”,而且“入夢來”反映了政治現實的可悲:詩人有心報國卻遭排斥而無法殺敵,一腔禦敵之情只能形諸夢境。“鐵馬冰河入夢來”正是詩人日夜所思的結果,淋漓盡致地表達了詩人的英雄氣概。這也是一代志士仁人的心聲,是南宋時代的民族正氣。

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二首的原文及賞析 篇二

十一月四日風雨

風捲江湖雨暗村,四山聲作海濤翻。

溪柴火軟蠻氈暖,我與狸奴不出門。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為國戍輪台。

夜闌卧聽風吹雨,鐵馬冰河入夢來。

譯文

天空黑暗,大風捲着江湖上的雨,四周的山上嘩嘩大雨像巨浪翻滾之聲。

溪柴燒的小火和裹在身上的毛氈都很暖和,我和貓兒都不願出門。

我直挺挺躺在孤寂荒涼的鄉村裏,沒有為自己的處境而感到悲哀,心中還想着替國家防衞邊疆。

夜將盡了,我躺在牀上聽到那風雨的聲音,迷迷糊糊地夢見,自己騎着披着鐵甲的戰馬跨過冰封的河流出徵北方疆場。

註釋

溪柴:若耶溪所出的小束柴火。

蠻氈:中國西南和南方少數民族地區出產的毛氈,宋時已有生產。宋范成大《桂海虞衡志·志器》:“蠻氈出西南諸番,以大理者為最,蠻人晝披夜卧,無貴賤,人有一番。”

狸奴:指生活中被人們馴化而來的貓的暱稱。

僵卧:躺卧不起。這裏形容自己窮居孤村,無所作為。僵,僵硬。

孤村:孤寂荒涼的村莊。

不自哀:不為自己哀傷。

思:想着,想到。

戍(shù)輪台:在新疆一帶防守,這裏指戍守邊疆。戍,守衞。

輪台:在今新疆境內,是古代邊防重地。此代指邊關。

夜闌(lán):夜深。

風吹雨:風雨交加,和題目中“風雨大作”相呼應;當時南宋王朝處於風雨飄搖之中,“風吹雨”也是時局寫照,故詩人直到深夜尚難成眠。

鐵馬:披着鐵甲的戰馬。

冰河:冰封的河流,指北方地區的河流。

鑑賞

第一首詩主要寫十一月四日的大雨和詩人之處境。前兩句以誇張之法寫大雨瓢潑,其聲響之巨,描繪出黑天大風大雨之境,很是生動,波濤洶湧之聲正與作者渴望為國出力、光復中原之心相印。後兩句轉寫近處,描寫其所處之境,寫出作者因天冷而不思出門,其妙處是把作者的主觀之感和貓結合一起寫。這首詩也道出了作者處境悲涼。

第二首詩以“痴情化夢”的手法,深沉地表達了作者收復國土、報效祖國的壯志和那種“年既老而不衰”的矢志不渝精神,向讀者展示了詩人的一片赤膽忠心。

詩的開頭兩句,意思緊密相聯:“僵卧孤村不自哀”敍述了作者的現實處境和精神狀態,“尚思為國戍輪台”是對“不自哀”這種精神狀態的解釋,前後照應,形成對比。“僵、卧、孤、村”四字寫出了作者此時淒涼的境遇。“僵”字寫年邁,寫肌骨衰老,“卧”字寫多病,寫常在牀蓐;“孤”字寫生活孤苦,不僅居處偏僻,而且思想苦悶,沒有知音;“村”寫詩人貧困村居,過着荒村野老的悽苦生活。四字寫出了作者罷官回鄉後處境寂寞、窘迫、冷落的生活現狀。籠罩着一種悲哀的氣氛,讓人十分同情。但接下去“不自哀”三字情緒急轉,又現出一種樂觀豪放之氣。詩人對自己的處境並不感到悲哀,貧病淒涼對他來説沒有什麼值得悲哀之處;詩人自己尚且“不自哀”,當然也不需要別人的同情。但他需要理解,理解他終生不渝的統一之志,理解他為這個壯志奮鬥的一生,理解他的滿腔熱血、一顆忠心,就是“尚思為國戍輪台”的精神狀態。這兩句詩是詩人靈魂和人格的最好説明,山河破碎,國難當頭,自有“肉食者謀之”,詩人不必多此一舉。另外,詩人正是因為“喜論恢復”、熱心抗敵才屢屢受打擊,最後才罷官閒居的。作為一個年近七旬的老人,他一生問心無愧,對國家的前途和命運盡到了自己的責任,而今後國運如何他可以毫不負責。其次,雖説“天下興亡,匹夫有責”,詩人作為年邁多病的。老人也已不能承擔報國殺敵的義務了。作為一個既無責任也無義務的七旬老人仍有“為國戍輪台”的壯志,這就讓人肅然起敬慷慨扼腕。相比之下,那些屈辱投降的達官貴人和苟且偷生的人,他們承擔着責任和義務卻無心復國,顯得渺小和可鄙。

“夜闌卧聽風吹雨”緊承上兩句。因“思”而夜闌不能成眠,不能眠就更真切地感知自然界的風吹雨打聲,由自然界的風雨又想到國家的風雨飄搖,由國家的風雨飄搖自然又會聯想到戰爭的風雲、壯年的軍旅生活。這樣聽着、想着,輾轉反側,幻化出特殊的夢境——“鐵馬冰河”,而且“入夢來”反映了政治現實的可悲:詩人有心報國卻遭排斥而無法殺敵,一腔禦敵之情只能形諸夢境。“鐵馬冰河入夢來”正是詩人日夜所思的結果,淋漓盡致地表達了詩人的英雄氣概。這也是一代志士仁人的心聲,是南宋時代的民族正氣。

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二首的原文及賞析 篇三

夜色下將門輕推,回憶零碎、自落淚,弦曲一驚,奏飲月共醉。

人生同一會,把酒對風月,霧中點點殘缺,花戀蝶。

青石板街,書水墨如畫江山,幾字誰人懂,一行宛月碎?

明月清風,逸奏絃動,弄弦無愧,笑對人間是非。

琴音蕩,我提弦弄月,忙忙弄弄一絲絲婉約,清風堆疊。

獨步階前,狂雨打蕉葉,又瀟瀟了幾聲雷,真心一世付了誰?

吹牧笛一曲共交歡,彈指間,暗生三千長髮泛白。

芳香青草瀟瀟雨後,若你一笑回眸,確如青山流水。

夕陽西下,暗自獨留餘暉,細細傾述你的美。

而我獨自徘徊,只憑唯一對你瞭解,飲月下共醉。

夜色茫茫,迷茫了幾許孤芒,月下寥寥,惟飲匏樽一杯。

一人回眸天地笑,一任階前,點滴到天明,等誰回?

任手狂覽回憶,今夜如何安睡?難得去絲絲回味。

譜飲月弦曲,書我一世心跡,琴字何解?隨曲亂譜,錯與對。

心中落淚,來疑心琴寫着誰,漫天的思緒,靜靜隨風湮滅。

坐看雁南飛,賞小菜一碟,暗自感傷流年,隨記憶都成灰。

一曲飲月,稀稀落落彈指間,讓彼此搖頭輕歎,賞花、戀蝶飛。

孤奏飲月,我含着淚,卻只是無關風月,傾國傾城傾了誰?

原文 篇四

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陸游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為國戍輪台。

夜闌卧聽風吹雨,鐵馬冰河入夢來。

《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翻譯: 篇五

其一

天空黑暗,大風捲着江湖上的雨,四周的山上嘩嘩大雨像巨浪翻滾之聲。

溪柴燒的小火和裹在身上的毛氈都很暖和,我和貓兒都不願出門。

其二

我直挺挺躺在孤寂荒涼的鄉村裏,沒有為自己的處境而感到悲哀,心中還想着替國家防衞邊疆。

夜將盡了,我躺在牀上聽到那風雨的聲音,迷迷糊糊地夢見,自己騎着披着鐵甲的戰馬跨過冰封的河流出徵北方疆場。

作者簡介: 篇六

陸游(1125—1210年),宋代愛國詩人、詞人。字務觀,號放翁,越州山陰(今浙江紹興)人。少時受家庭愛國思想薰陶,高宗時應禮部試,為秦檜所黜。孝宗時賜進士出身。中年入蜀,投身軍旅生活,官至寶章閣待制。晚年退居家鄉,但收復中原信念始終不渝。他具有多方面文學才能,尤以詩的成就為最,在生前即有“小李白”之稱,不僅成為南宋一代詩壇領袖,而且在中國文學史上享有崇高地位,存詩9300多首,是文學史上存詩最多的詩人,內容極為豐富,抒發政治抱負,反映人民疾苦,風格雄渾豪放;抒寫日常生活,也多清新之作。詞作量不如詩篇巨大,但和詩同樣貫穿了氣吞殘虜的愛國主義精神。有《劍南詩稿》《渭南文集》《南唐書》《老學庵筆記》《放翁詞》《渭南詞》等數十個文集傳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