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陸游《書憤》原文及賞析 (菁選精品多篇

欄目: 實用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8.89K

陸游《書憤》原文及賞析 (菁選精品多篇

此詩雖然沒有用一個“憤”字,但是胸中那鬱積之“憤”在字裏行間仍然表現得淋漓盡致,其愛國之情將永遠感染着每一位讀者。這次漂亮的小編為您帶來了陸游《書憤》原文及賞析 (菁選優秀3篇,您的肯定與分享是對小編最大的鼓勵。

《書憤》原文及翻譯賞析 篇一

朝代:宋代

作者:陸游

原文:

早歲那知世事艱,中原北望氣如山。

樓船夜雪瓜洲渡,鐵馬秋風大散關。

塞上長城空自許,鏡中衰鬢已先斑。

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

譯文

年輕時哪裏知道世事艱難,

北望被金人侵佔的中原氣概有如高山。

讚賞劉錡等曾乘着高大的戰艦在雪夜裏大破金兵於瓜州渡口,

吳璘等也曾騎着披甲的戰馬在秋風中大敗金兵於大散關。

我白白地自認為是邊防上的長城,

對鏡照看衰老的頭髮早已花白。

《出師表》這篇文章真是舉世聞名,

千載以來誰能與諸葛亮相比!

註釋

①書憤:抒發義憤。書:寫。

②早歲:早年,年輕時。

③氣如山:指收復失地的豪情壯志有如山嶽。

④樓船夜雪瓜洲渡,鐵馬秋風大散關:這是追述25年前的兩次抗金勝仗。宋高宗紹興三十一年(1161)冬金主完顏亮率大軍南下,企圖從瓜州渡江南下攻建康(今南京),被宋軍擊退。第二年,宋將吳璘從西北前線出擊,收復了大散關。樓船,高大的戰船。瓜州,在今江蘇邗江南大運河入長江處,為江防要地。鐵馬,配有鐵甲的戰馬。大散關,在今陝西寶雞西南,是軍事重地。[1]

⑤塞上長城:南朝宋時名將檀道濟。“塞上長城”是用南朝宋文帝冤殺大將檀道濟,檀在死前怒斥“乃壞汝萬里長城”的典故。這裏作者用作自比,現比喻收邊禦敵的將領。

⑥出師一表:指諸葛亮在蜀漢建興五年(227)三月出兵伐魏前所作《出師表》。

⑦衰(shuāi)鬢:蒼老的鬢髮。

⑧空自許:白白地自許

⑨堪:能夠。

⑩伯仲間:意為可以相提並論。伯仲,原是兄弟長幼的次序,引申為衡量人物差等之意。

11、樓船:戰艦。

12、名世:名傳後世

鑑賞

本詩系宋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春陸游居家鄉山陰時所作。陸游時年六十有一,這分明是時不待我的年齡。

前四句概括了自己青壯年時期的豪情壯志和戰鬥生活情景,其中頷聯擷取了兩個最能體現“氣如山”的畫面來表現,不用一個動詞,卻境界全出,飽含着濃厚的邊地氣氛和高昂的戰鬥情緒。又妙在對仗工整,頓挫鏗鏘,且一氣貫注,組接無痕,以其雄放豪邁的氣勢成為千古傳誦的名聯。

“早歲那知世事艱,中原北望氣如山。”當英雄無用武之地時,他會回到鐵馬金戈的記憶裏去的。想當年,詩人北望中原,收復失地的壯心豪氣,有如山湧,何等氣魄!詩人何曾想過殺敵報國之路竟會如此艱難?以為我本無私,傾力報國,那麼國必成全於我,孰料竟有奸人作梗、破壞以至於屢遭罷黜?詩人開篇一自問,問出多少鬱憤?

後四句抒發壯心未遂、時光虛擲、功業難成的悲憤之氣,但悲憤而不感傷頹廢。尾聯以諸葛亮自比,不滿和悲歎之情交織在—起,展現了詩人複雜的內心世界。

再看尾聯。亦用典明志。諸葛堅持北伐,雖“出師一表真名世”,但終歸名滿天宇,“千載誰堪伯仲間”。追慕先賢的業績,表明自己的愛國熱情至老不移,渴望效仿諸葛亮,施展抱負。

回看整首詩歌,可見句句是憤,字字是憤。以憤而為詩,詩便盡是憤。

《書憤》原文及譯文 篇二

[宋]陸游《書憤》

早歲那知世事艱,中原北望氣如山。

樓船夜雪瓜洲渡,鐵馬秋風大散關。

塞上長城空自許,鏡中衰鬢已先斑。

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

註釋:

1、早歲:早年,年輕時。

2、氣如山:收復失地的意志像大山一樣堅定。

3、樓船:高大的戰船。瓜洲:即瓜洲鎮,在今江蘇揚州南,和鎮江(今屬江蘇)隔江相望。

4、大散關:在今陝西寶雞西南大散嶺上,是當時宋、金在西北的交界處。

5、塞上長城:詩人自比是邊塞上捍衞國家、防禦敵人的長城。許:期待。

6、衰鬢:衰謝的頭髮。斑:花白。

7、出師一表:指諸葛亮的《出師表》。名世:名傳後世。

8、千載誰堪伯仲間:千百年來,誰可以跟堅持北伐的諸葛亮不相上下呢?堪,可以。伯仲,兄弟,這裏指不相上下。

賞析:

書憤,作詩抒發憤慨的感情。這首詩抒寫了詩人立志恢復中原的理想和不忘為國立功的願望,也表達了壯志未酬、報國無門的悲憤心情。

書憤 篇三

早歲那知世事艱,中原北望氣如山。

樓船夜雪瓜洲渡,鐵馬秋風大散關。

塞上長城空自許,鏡中衰鬢已先斑。

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

【教學分析】

《書憤》是最後一首。學生在國小學過陸游的`《示兒》,國中學過《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訴衷情》,對陸游已經瞭解,本課前五首詩中有王維的《山居秋暝》、杜甫的《登高》《蜀相》、李商隱的《錦瑟》,學生對律詩的特點也已經瞭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