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村居》原文及翻譯賞析(新版多篇)

欄目: 實用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4.71K

《村居》原文及翻譯賞析(新版多篇)

《村居》賞析 篇一

這首描繪春天風光的小詩,是詩人閒居農村時的即景之作。

“草長鶯飛二月天”寫時間和自然景物。生動地描寫了春天時的大自然,寫出了春日農村特有的明媚、迷人的景色。早春二月,小草長出了嫩綠的芽兒,黃鶯在天上飛着,歡快地歌 唱。堤旁的柳樹長長的枝條,輕輕地拂着地面,彷彿在春天的煙霧裏醉得直搖晃。“草長鶯飛”四個字,把春在的景物寫活,使讀者彷彿感受到那種萬物復甦、欣欣向榮的氣氛,讀者的眼前也好像湧動着春的脈搏。

“拂堤楊柳醉春煙”寫村中的原野上的楊柳,“拂”,“醉”,把靜止的楊柳人格化了。枝條柔軟而細長,輕輕地拂掃着堤岸。春日的大地豔陽高照,煙霧迷濛,微風中楊柳左右搖擺。詩人用了一個“醉”字,寫活了楊柳的嬌姿;寫活了楊柳的柔態;寫活了楊柳的神韻。這是一幅典型的春景圖。

“兒童散學歸來早,忙趁東風放紙鳶。”主要寫人物活動。描述了一羣活潑的兒童在大好的春光裏放風箏的生動情景。孩子們放學早,趁着颳起的東風,放起了風箏。兒童正處在人生早春,兒童的歡聲笑語,興致勃勃地放風箏,使春天更加生機勃勃,富有朝氣。兒童、東風、紙鳶,詩人選寫的'人和事為美好的春光平添了幾分生機和希望。結尾兩句由前兩句的物寫到人,把早春的迷人渲染得淋漓盡致。

春景既然如此動人,生活在這如畫的春光中的人更是如此,詩的後兩句,由景而及人,詩人饒有情致地寫了一個羣童放風箏的場面。天氣實在太好了,連平時愛在外貪玩的國小生們也一反常態,放學後早早地回到家,趕緊放起風箏來。“散學歸來”用一“早”字,説明連孩子們也讓這風和日麗的氣候給打動。

全詩前半部分寫景,後半部分寫人,前半部分基本上是寫的靜態,後半部分則添加了一個動態。物態人事互相映襯,動態靜態彼此補充,使全詩在村居所見的“春”景這一主題下,完美和諧地得到了統一。

《村居》原文、翻譯、賞析 篇二

水繞陂田竹繞籬,榆錢落盡槿花稀。

夕陽牛背無人卧,帶得寒鴉兩兩歸。

《村居》譯文一

村居的遠處是流水潺潺,環繞着山坡的田地。住宅外的小園,青竹繞籬,綠水映陂,一派田園風光。槿花稀疏,一樹榆錢早就隨風而去了。暮色朦朧,老牛緩緩歸來。牛背上並不是短笛橫吹的牧牛郎,而是佇立的寒鴉。

《村居》譯文二

流水環繞着水田,籬笆外種滿了綠竹;榆錢已經落盡,槿花也變得稀疏。

夕陽西下,牛背上沒有牧童騎卧,只帶着成對的烏鴉,漫步在回村的小路。

《村居》註釋

陂田:山田。

榆錢:即榆莢,形如錢,色白成串,故俗稱榆錢。

兩兩:成雙成對。

《村居》賞析

這首詩寫的是農村秋日黃昏的小景,前兩句是具體描寫村居,後兩句是從村居以外來描寫村居,意象非常豐富。農家的情況,見諸於詩的已經不計其數,很難寫出新意來。這首詩採用遠近交替的寫法,重在對場景氣象的渲染烘托,以大特寫的手法,提供帶有暗示性的畫面,所以後來者居上,取得了很大的成功。

詩前兩句採用當句對,以便於把很廣泛的題材濃縮成集中的平面。詩説水田環繞的人家,籬笆外種滿了竹子,院落裏的榆樹錢已經落盡,槿花也都稀疏了。寫出晚秋季節裏斜陽照耀着的農舍,水竹清華,落木蕭蕭的景色,充滿了和平靜穆的氣氛。詩僅寫了村居外圍,而村居本身即可由此想象,成功地避開了熟見的茅檐、白門、蓬窗、桑圃等詞,收到了很好的藝術效果。同樣,詩沒有寫人,而通過環境,也可表現住在村居里的人的品藻趣味。

三、四句是傳頌的名句。詩將薄暮景色作了高度濃縮。夕陽西下,照着原野,也照着上面所説的村居、水田,詩在這兒僅以“夕陽”二字,回照上文,增加前兩句的形象。而在整個村野中,詩只捕捉住回村的老牛這一中心寫,説牛背上沒有牧童,牛兒在夕陽中不慌不忙地自己沿着歸路,往村裏走來;在牛背上,雙雙烏鴉佇立着,悠閒自在,彷彿是老牛正把它們帶回村莊。整個畫面沒有一個人,雖然是寫動,但節奏很緩慢,表現出大自然寧靜和平的氣氛,給人以恬淡温馨的享受,充分體現了作者的審美觀。讀着這詩,很自然地令人想到《詩經》所寫的“日既夕矣,羊牛下來”那幅原始的自然美的風光來。

全詩雖然寫的是一組小景,由於詩人本身是個畫家,所以很具有畫意。詩所選的景物,都有典型性,描繪了村居的特徵及季節的特點,用的都是深色調,與夕陽暮靄相統一。在寫作手法上,前兩句直接寫靜,後兩句是動中顯靜,在同一畫面上配合得很和諧。牛背上站着烏鴉的情況,錢鍾書《宋詩選注》指出同時人詩中也有,如蘇邁詩“葉隨流水歸何處,牛帶寒鴉過別村”,賀鑄詩“水牯負鴝鵒”。由於張舜民把這一景象與整詩所表現的境界融成一片,所以更為成功。

《村居》鑑賞

《村居》是張舜民代表作之一。

“水繞陂遠竹繞籬”,選材如同電影鏡頭的轉換,由遠景轉到近景。村居的遠處是流水潺潺,環繞着山坡的遠地。住宅外的小園,青竹繞籬,綠水映陂,一派遠園風光。“榆錢落盡陽花稀”,陽花,又稱木陽,夏秋之交開花,花冠為紫紅色或白色。陽花稀疏,表明時已清秋,一樹榆錢早就隨風而去了。所以院落內儘管綠陰宜人,可惜盛時已過,殘存的幾朵木陽花,不免引起美人遲暮之感,清寂之意自在言外。

“夕陽牛背無人卧,帶得寒鴉兩兩歸”。牛蹄聲打破了沉寂,詩人把鏡頭又轉換到小院外。夕陽西沉,暮色朦朧,老牛緩緩歸來。這景象早在《詩經》中就被詠唱過:“日之夕矣,牛羊下來”。(《王風·君子役》牛然而詩人並不去重複前人詩意,而是捕捉到一個全新的藝術形象:老牛自行歸來,牛背上並不是短笛橫吹的牧牛郎,而是佇立的寒鴉。寒鴉易驚善飛,卻在這寧靜的氣氛中悠閒自在,站立牛背,寒鴉之靜附於牛之動,牛之動涵容了寒鴉之靜,大小相映,動靜相襯,構成新穎的畫面。宋人詩力求生新,於此可見一斑。“無人卧”三字是不是贅筆呢?為什麼不直説:“夕陽牛背寒鴉立?”這正是此詩韻味的所在。“無人卧”是頓筆,引起讀者提出問題:那麼到底有什麼東西在牛背上呢?於是引出“帶得寒鴉兩兩歸”,形象宛然在一是融進了自己的感情色彩。

古詩《村居》賞析 篇三

村居

草長鶯飛二月天,拂堤楊柳醉春煙。

兒童散學歸來早,忙趁東風放紙鳶。

註釋

⑴村居:在鄉村裏居住時見到的景象。

⑵拂堤楊柳:楊柳枝條很長,垂下來,微微擺動,像是在撫摸堤岸。醉:迷醉,陶醉。春煙:春天水澤、草木等蒸發出來的霧氣。

⑶散學:放學。

⑷紙鳶:泛指風箏,它是一種紙做的形狀像老鷹的風箏。鳶:老鷹。

⑸東風:春風。

譯文

農曆二月,村子前後青草漸漸發芽生長,黃鶯飛來飛去。

楊柳的枝條輕拂着堤岸,在水澤和草木間蒸發的水汽,煙霧般地凝聚着,令人心醉。

村裏的孩子們早早就放學回家了。

他們趁着春風勁吹的時機,把風箏放上藍天。

賞析

《村居》描寫出了一幅春天孩子們在村旁的芳草地上放風箏的圖畫,是一幅自然景物和活動着的人物融合在一起的、充滿生機、春意盎然的農村生活圖畫。早春二月,草長鶯飛,楊柳拂堤,兒童們興致勃勃地放風箏。有景有人有事,充滿了生活情趣,勾畫出一幅生機勃勃的“樂春圖”。全詩字裏行間透出詩人對春天來臨的喜悦和讚美。讀了這首詩,讀者好像跟詩人一起飽覽了美麗春景,一起分享着孩子們放風箏時的歡樂。

第一、二句寫時間和自然景物,具體生動地描寫了春天裏的大自然,寫出了春日農村特有的明媚、迷人的景色。早春二月,小草長出了嫩綠的芽兒,黃鶯在天上飛着,歡快地歌唱。堤旁的楊柳長長的枝條,輕輕地拂着地面,彷彿在春天的煙霧裏醉得直搖晃,這是一幅典型的春景圖。“草長鶯飛”四個字,把春在的一切景物都寫活了,人們彷彿感受到那種萬物復甦、欣欣向榮的氣氛,人們的眼前也好像湧動着春的脈搏。“拂堤楊柳醉春煙”,村的原野上的楊柳,枝條柔軟而細長,輕輕地拂掃着堤岸。春日的大地豔陽高照,煙霧迷濛,微風中楊柳左右搖擺。詩人用了一個“醉”字,寫活了楊柳的嬌姿;寫活了楊柳的柔態;寫活了楊柳的神韻。這是一幅典型的春景圖。

第三、四句寫的是人物活動,描述了一羣活潑的兒童在大好的春光裏放風箏的生動情景。孩子們放學回來的早,趁着颳起的東風,放起了風箏。他們的歡聲笑語,使春天更加富有朝氣。兒童、東風、紙鳶,詩人選寫的人和事為美好的春光平添了幾分生機和希望。結尾兩句由上兩句的物而寫到人,把早春的迷人與醉人渲染得淋漓盡致。

這首詩落筆明朗,用詞洗練。全詩洋溢着歡快的情緒,給讀者以美好的情緒感染。

《村居》原文、翻譯、賞析 篇四

村居

草長鶯飛二月天,拂堤楊柳醉春煙。

兒童散學歸來早,忙趁東風放紙鳶。

古詩簡介

《村居》是清代詩人高鼎的詩作。這首詩描寫了詩人居住在鄉村時見到的春天的景象和放學後孩子們放風箏的情景。早春二月,草長鶯飛,楊柳拂堤,兒童們興致勃勃地放風箏。有景有人有事,充滿了生活情趣,勾畫出一幅生機勃勃的“樂春圖”。這首詩落筆明朗,用詞洗練。全詩洋溢着歡快的情緒,給讀者以美好的情緒感染。字裏行間透出詩人對春天來臨的喜悦和讚美。

翻譯/譯文

農曆二月,村子前後青草漸漸發芽生長,黃鶯飛來飛去。楊柳披着長長的綠枝條,隨風擺動,好像在輕輕地撫摸着堤岸。在水澤和草木間蒸發的水汽,煙霧般的凝集着。楊柳似乎為這濃麗的景色所陶醉了。村裏的孩子們放了學急忙跑回家,趁着東風把風箏放上藍天。

註釋

村居:在鄉村裏居住時見到的景象。

拂堤楊柳:楊柳枝條很長,垂下來,微微擺動,像是在撫摸堤岸。醉:迷醉,陶醉。春煙:春天水澤、草木間蒸發形成的煙霧般水汽。

散學:放學。

紙鳶:泛指風箏,它是一種紙做的形狀像老鷹的風箏。鳶(yuān):老鷹。

賞析/鑑賞

農曆二月,村子前後青草漸漸發芽生長,黃鶯飛來飛去。楊柳披着長長的綠枝條,隨風擺動,好像在輕輕地撫摸着堤岸。在水澤和草木間蒸發的水汽,煙霧般的凝集着。楊柳似乎為這濃麗的景色所陶醉了。村裏的孩子們放了學急忙跑回家,趁着東風把風箏放上藍天。

村居的譯文及註釋 篇五

譯文

農曆二月,村子前後的青草已經漸漸發芽生長,黃鶯飛來飛去。楊柳披着長長的綠枝條,隨風擺動,好像在輕輕地撫摸着堤岸。在水澤和草木間蒸發的水汽,如同煙霧般凝集着。楊柳似乎都陶醉在這濃麗的景色中。

村裏的孩子們放了學急忙跑回家,趁着東風把風箏放上藍天。

註釋

①村居:在鄉村裏居住時見到的景象。

②楊柳拂堤:像楊柳一樣撫摸堤岸。醉:迷醉,陶醉。春煙:春天水澤、草木間蒸發形成的煙霧般的水汽。

③散學:放學。

④紙鳶:泛指風箏,它是一種紙做的形狀像老鷹的風箏。鳶:老鷹。

《村居》原文、翻譯、賞析 篇六

清平樂·村居

辛棄疾〔宋代〕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裏吳音相媚好,白髮誰家翁媪?

大兒鋤豆溪東,中兒正織雞籠。最喜小兒亡賴,溪頭卧剝蓮蓬。(亡同:無)

譯文:

草屋的茅檐又低又小,溪邊長滿了翠綠的小草。含有醉意的吳地方音,聽起來温柔又美好,那滿頭白髮的是誰家的公婆父老?大兒子在小溪東邊的豆田鋤草,二兒子正在家裏編織雞籠。最喜歡的頑皮的小兒子,他正橫卧在溪頭草叢,剝着剛摘下的蓮蓬。

註釋:

清平樂(yuè):詞牌名。村居:題目茅檐:茅屋的屋檐。吳音:吳地的方言。作者當時住在信州(今上饒),這一帶的方言為吳音。相媚好:指相互逗趣,取樂。翁媪(ǎo):老翁、老婦。鋤豆:鋤掉豆田裏的草。織:編織,指編織雞籠。亡(wú)賴:這裏指小孩頑皮、淘氣。亡,通“無”。卧:趴。

鑑賞

在這首詞中作者通過對農村景象面描繪,反述出他面主觀感情,並非只在純客觀地作敍述描寫。

上闋頭兩句,寫這個五口女家,有一所矮小面茅草房屋、緊靠着房屋有一條流水淙淙、清澈照人面小溪。溪邊長滿了碧綠面一草。在這裏,作者只用了淡淡面兩筆,就把由茅屋、小溪、一草組成面清新秀麗面環境勾畫出來了。不難看出,這兩句在全首詞中,還兼有點明環境和地點面使命。

三四兩句,描寫了一對滿頭白髮面翁媪,親熱地使在一起,一邊喝酒,一邊聊天面優閒自得面畫面,這幾句儘管寫得很平淡,但是,它卻把一對白髮翁媪,乘着酒意,彼此“媚好”,親密無間,那種和諧、温暖、愜意麪老年夫妻面幸福生活,形象地再現出來了。

這就是無奇女中面奇妙女筆。當然,這裏並不僅僅是限於這對翁媪面生活,它概括了農村普遍面老年夫妻生活樂趣,是有一定面典型意義。“吳音”,指吳地面地方話。作者寫這首詞時,是在江西上饒,此地,春秋時代屬於吳國。“媪”,是對老年婦女面代稱。

下片寫大兒子擔負着溪東豆地裏鋤草面重擔。二兒子年紀尚小,只能做點輔助勞動,所以在家裏編織雞籠。三兒子不懂世事,只知任意地調皮玩耍,看他趴在溪邊剝蓮蓬吃麪神態。這説明農村中絕大多數並非使以待食、不勞而獲面閒人,即使是未成丁面孩子也要乾點力所能及面活兒,則成年人面辛苦勤奮可想而知。“卧”字確實使用最妙,它把小兒趴在溪邊剝蓮蓬吃麪天真、活潑、頑皮面勁兒,和盤托出,躍然紙上,從而使人物形象鮮明,意境耐人尋味。表現出只有老人和尚無勞動力面年齡最小面孩子,才悠然自得其樂。作者用了側筆反襯手法,反述農村生活中一個恬靜閒適面側面,卻給讀者留下了大幅度面想象補充餘地。這與作者面一首《鷓鴣天》面結尾,所謂“城中桃李愁風雨,春在溪頭薺菜花”正是同一機杼,從藝術效果看,也正有異曲同工女妙。

在寫景方面,茅檐、小溪、一草,這本來是農村中司空見慣面東西,然而作者把它們組合在一個畫面裏,卻顯得格外清新優美。在寫人方面,翁媪飲酒聊天,大兒鋤草,中兒編雞籠,小兒卧剝蓮蓬。通過這樣簡單面情節安排,就把一片生機勃勃和平寧靜、樸素安適面農村生活,真實地反述出來了,給人一種詩情畫意,清新悦目面感覺,這樣面構思巧妙、新穎,色彩和諧、鮮明,給人留下了難忘面印象。

從作者對農村清新秀麗、樸素雅靜面環境描寫,對翁媪及其三子形象面刻畫,表現出詞人喜愛農村和平寧靜面生活。

這首詞,是作者晚年遭受議和派排斥和打擊,志不得伸,歸隱上饒地區閒居農村時寫面,詞作描寫農村和平寧靜、樸素安適面生活,並不能説是作者對現實面粉飾。從作者一生始終關心宋朝恢復大業來看,他嚮往這樣面農村生活,因而會更加激起他抗擊金兵、收復中原、統一祖國面愛國熱忱。就當時面情況來説,在遠離抗金前線面村莊,這種和平寧靜面生活,也是存在面,此作並非是作者主觀想象面產物,而是現實生活面反述。

賞析

作者這首詞是從農村的一個非勞動環境中看到一些非勞動成員的生活剪影,反映出春日農村有生機、有情趣的一面。

上片第一、二兩句是作者望中所見,鏡頭稍遠。“茅檐低小”,鄧《箋》引杜甫《絕句漫興》:“熟知茅齋絕低小,江上燕子故來頻。”此正寫南宋當時農村生活條件並不很好。如果不走近這低小的茅檐下,是看不到這户人家的活動,也聽不到人們講話的聲音的。

第二句點明茅屋距小溪不遠,而溪上草已返青,實暗用謝靈運《登池上樓》“池塘生春草”語意,説明春到農村,生機無限,又是農忙季節了。作者略含醉意,迤邐行來,及至走近村舍茅檐,卻聽到一陣用吳音對話的聲音,使自己感到親切悦耳(即所謂“相媚好”),這才發現這一家的成年人都已下田勞動,只有一對老夫婦留在家裏,娓娓地敍家常。所以用了一個反問句:“這是誰家的老人呢?”然後轉入對這一家的其他少年人的描繪。這樣講,主客觀層次較為分明,比把“醉”的主語指翁媪似更合情理。

下片寫大兒鋤豆,中兒編織雞籠,都是寫非正式勞動成員在搞一些副業性質的勞動。這説明農村中絕大多數並非坐以待食、不勞而獲的閒人,即使是未成丁的孩子也要乾點力所能及的活兒,則成年人的辛苦勤奮可想而知。“卧”字確實使用最妙,它把小兒躺在溪邊剝蓮蓬吃的天真、活潑、頑皮的勁兒,和盤托出,躍然紙上,從而使人物形象鮮明,意境耐人尋味。表現出只有老人和尚無勞動力的年齡最小的孩子,才悠然自得其樂。這實際上是從《莊子·馬蹄篇》“含哺而熙(嬉),鼓腹而遊”的描寫化出,卻比《莊子》寫得更為生動,更為含蓄,也更形象化。特別是作者用了側筆反襯手法,反映農村生活中一個恬靜閒適的側面,卻給讀者留下了大幅度的想象補充餘地。這與作者的一首《鷓鴣天》的結尾,所謂“城中桃李愁風雨,春在溪頭薺菜花”正是同一機杼,從藝術效果看,也正有異曲同工之妙。

詩人描繪了一家五口在鄉村的生活情態,表現了生活之美和人情之美,體現了作者對田園安寧、平靜生活的羨慕與嚮往。

辛棄疾

辛棄疾(1140-1207),南宋詞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別號稼軒,漢族,歷城(今山東濟南)人。出生時,中原已為金兵所佔。21歲參加抗金義軍,不久歸南宋。歷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東安撫使等職。一生力主抗金。曾上《美芹十論》與《九議》,條陳戰守之策。其詞抒寫力圖恢復國家統一的愛國熱情,傾訴壯志難酬的悲憤,對當時執政者的屈辱求和頗多譴責;也有不少吟詠祖國河山的作品。題材廣闊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詞,風格沉雄豪邁又不乏細膩柔媚之處。由於辛棄疾的抗金主張與當政的主和派政見不合,後被彈劾落職,退隱江西帶湖。

《村居》原文賞析 篇七

村居(宋·張舜民)

水繞陂田竹繞籬,榆錢落盡槿花稀。

夕陽牛背無人卧,帶得寒鴉兩兩歸。

【註釋】

①陂田:水田。

②榆錢:即榆莢,形如銅錢,色白成串,俗稱榆錢。

③槿花:即木槿花,鄉村中多以之為籬,花早開晚落。

④兩兩:成雙成對。

翻譯一:

流水環繞着水田,籬笆外種滿了綠竹;

榆錢已經落盡,木槿花也變得稀疏。

夕陽西下,牛背上沒有人騎卧;

只帶着成對的烏鴉,漫步在回村的小路。

翻譯二:

村居的遠處是流水潺潺,環繞着山坡的田地。住宅外的小園,青竹繞籬,綠水映陂,一派田園風光所以院落內儘管綠陰宜人,可惜盛時已過,殘存的幾朵木槿花,不免引起美人遲暮之感,清寂之意自在言外。 牛蹄聲打破了沉寂,詩人把鏡頭又轉換到小院外。夕陽西沉,暮色朦朧,老牛緩緩歸來。老牛自行歸來,牛背上並不是短笛橫吹的牧牛郎,而是佇立的寒鴉。

賞析:

寧靜,是這首小詩的基調。前兩句選擇的是綠水、田地、翠竹、屋籬、榆樹、槿花等靜物,以靜寫靜。後兩句卻是變換手法,以動寫靜。牛蹄得得,行步遲遲,有聲響也有動態,但是沒有破壞環境的和諧統一,奧祕就在於動作的遲緩,聲調的單一。以動寫靜,更顯其靜。

此詩通過細緻的觀察,用清雅自然的語言,勾勒出了新穎的形象,表達了詩人悠閒寧靜而又略帶清愁的心情,給人以優美的藝術享受,充分體現了作者的審美觀。

《村居》原文賞析 篇八

村居(高鼎) 清朝

高鼎

草長鶯飛二月天,拂堤楊柳醉春煙。

兒童散學歸來早,忙趁東風放紙鳶。

《村居》譯文

農曆二月,村子前後的青草已經漸漸發芽生長,黃鶯飛來飛去。楊柳披着長長的綠枝條,隨風擺動,好像在輕輕地撫摸着堤岸。在水澤和草木間蒸發的水汽,如同煙霧般凝集着。楊柳似乎都陶醉在這濃麗的景色中。

村裏的孩子們放了學急忙跑回家,趁着東風把風箏放上藍天。

《村居》註釋

村居:在鄉村裏居住時見到的景象。

拂堤楊柳:楊柳枝條很長,垂下來,微微擺動,像是在撫摸堤岸。

醉:迷醉,陶醉。

春煙:春天水澤、草木等蒸發出來的霧氣。

散學:放學。

紙鳶:泛指風箏,它是一種紙做的形狀像老鷹的風箏。鳶:老鷹。

《村居》賞析

這首描繪春天風光的小詩,是詩人閒居農村時的即景之作。

“草長鶯飛二月天”寫時間和自然景物。生動地描寫了春天時的大自然,寫出了春日農村特有的明媚、迷人的景色。早春二月,小草長出了嫩綠的芽兒,黃鶯在天上飛着,歡快地歌唱。堤旁的柳樹長長的枝條,輕輕地拂着地面,彷彿在春天的煙霧裏醉得直搖晃。“草長鶯飛”四個字,把春在的景物寫活,使讀者彷彿感受到那種萬物復甦、欣欣向榮的氣氛,讀者的眼前也好像湧動着春的脈搏。

“拂堤楊柳醉春煙”寫村中的原野上的楊柳,“拂”,“醉”,把靜止的楊柳人格化了。枝條柔軟而細長,輕輕地拂掃着堤岸。春日的大地豔陽高照,煙霧迷濛,微風中楊柳左右搖擺。詩人用了一個“醉”字,寫活了楊柳的嬌姿;寫活了楊柳的柔態;寫活了楊柳的神韻。這是一幅典型的春景圖。

“兒童散學歸來早,忙趁東風放紙鳶。”主要寫人物活動。描述了一羣活潑的兒童在大好的春光裏放風箏的生動情景。孩子們放學早,趁着颳起的東風,放起了風箏。兒童正處在人生早春,兒童的歡聲笑語,興致勃勃地放風箏,使春天更加生機勃勃,富有朝氣。兒童、東風、紙鳶,詩人選寫的人和事為美好的春光平添了幾分生機和希望。結尾兩句由前兩句的物寫到人,把早春的迷人渲染得淋漓盡致。

春景既然如此動人,生活在這如畫的春光中的人更是如此,詩的後兩句,由景而及人,詩人饒有情致地寫了一個羣童放風箏的場面。天氣實在太好了,連平時愛在外貪玩的國小生們也一反常態,放學後早早地回到家,趕緊放起風箏來。“散學歸來”用一“早”字,説明連孩子們也讓這風和日麗的氣候給打動。

全詩前半部分寫景,後半部分寫人,前半部分基本上是寫的靜態,後半部分則添加了一個動態。物態人事互相映襯,動態靜態彼此補充,使全詩在村居所見的“春”景這一主題下,完美和諧地得到了統一。

《村居》創作背景

詩人晚年遭受議和派的排斥和打擊,壯志難酬,於是歸隱於上饒地區的農村。在遠離戰爭前線的村莊,寧靜的早春二月,草長鶯飛,楊柳拂堤,受到田園氛圍感染的詩人心情愉悦寫下此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