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清平樂·村居》全文註釋翻譯賞析通用多篇

欄目: 實用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1.86W

《清平樂·村居》全文註釋翻譯賞析通用多篇

清平樂·村居 篇一

我在教學中深深地體會到,引導學生從古詩詞中受到美的薰陶,培養學生感受美和創造美的能力,是古詩詞教學的一個十分重要而又艱鉅的任務。所以在設計教案及上課時,我都努力抓住古詩詞的幾個特點來幫助學生更好地學習。教學中,我首先引導學生結合拼音把這首詞讀正確,讀流利,在此基礎上,從整體上對詩詞的內容有個大概的瞭解;然後結合註釋,採用自主學習和小組合作學習的方式,理解每句詩句的意思,進而理解整首詞的意思,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然後有感情地朗讀這首詞,背誦這首詞。在學生對全詞大意有所理解的基礎上,結合課後練習第3題,我又引導學生深入讀悟,結合自己的感悟和課文中的插圖,想象詞中呈現的情景,體會詞中描述的孩子們童年生活的有趣。在感受到趣的時候,鼓勵學生把這首詞改編成一個小故事寫下來。充分調動了學生的經驗積累,鼓勵他們大膽地想象,揣摩人物的心理,恰當地描寫人物的動作和語言,表達人物的思想感情。從而喚起學生豐富的聯想,引導學生深入體會了這首詞的意境之美。

在設計教案時我把朗讀作為一根主線貫穿始終。起始階段齊聲讀,個別讀;深入學習階段邊理解邊朗讀;學完全詞後讓學生反覆朗讀,或一唱三歎地吟讀,或搖頭晃腦式地自由讀。總之,要讓學生讀得琅琅上口,滾瓜爛熟,聲情並茂,方肯罷休。

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在古詩詞教學中給學生適當地創設意境,給他們提供閲讀的背景,能有助於學生對詩詞內容的深入瞭解,有助於學生很好地體會作者的寫作意圖。因此,在教學每一首古詩詞前,都要充分準備與之相適應的意境,讓學生在各種特定的環境中反覆誦讀古詩詞,既是一種欣賞,又自然而然地悟出了作者的情感,陶冶了情操。

譯文 篇二

草屋的茅檐又低又小,溪邊長滿綠綠的小草。含有醉意的吳地方音,聽起來温柔又美好,那滿頭白髮的人是誰家的公婆父老?

大兒,豆地鋤草身在河東,二兒,正忙於編織雞籠。最令人歡喜的是小兒的調皮神態,橫卧在溪頭草叢,剝食着剛剛摘下的蓮蓬。

《清平樂村居》教材理解 篇三

清平樂·村居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醉裏吳音相媚好,白髮誰家翁媪。

大兒鋤豆溪東,中兒正織雞籠。

最喜小兒無賴,溪頭卧剝蓮蓬。

註釋:

清平樂(yuè):原為唐教坊曲名,取用漢樂府“清樂”、“平樂”這兩個樂調而命名。後用作詞牌名。《宋史·樂志》入“大石調”,《金奩集》、《樂章集》併入“越調”。雙調四十六字,八句,前片四仄韻,後片三平韻。

茅檐:茅屋的屋檐。

吳音:吳地的方言。作者當時住在信州(今上饒),這一帶的方言為吳音(今吳語)。相媚好:指相互逗趣,取樂。

翁媪(ǎo):老翁、老婦。

鋤豆:鋤掉豆田裏的草。

織:編織,指編織雞籠。

亡(wú)賴:《漢書·高帝紀》:“始大人常以臣亡賴,不能治產業,不如仲力。”注云:“江淮之間,謂小兒多詐狡獪為亡賴。”這裏指小孩頑皮、淘氣。亡,同“無”。

卧:趴。

譯文:

草屋的茅檐又低又小,溪邊長滿了碧綠的小草。

含有醉意的吳地方言,聽起來温柔又美好,那滿頭白髮的老人是誰家的呀?

大兒子在溪東邊的豆田鋤草,二兒子正忙於編織雞籠。

最令人喜愛的是小兒子,他正橫卧在溪頭草叢,剝着剛摘下的蓮蓬。

賞析 篇四

此詞作於辛棄疾閒居帶湖期間。從四十三歲起,他長期未得任用,以致在信州(今江西上饒)閒居達二十年之久。理想的破滅,使他在隱居中更加關注農村生活,寫下了大量的閒適詞和田園詞。這首《清平樂·村居》就是其中之一。

辛棄疾詞中有不少作品是描寫農村生活的佳作,其中,有風景畫,也有農村的風俗畫。這首《清平樂·村居》,就是一幅栩栩如生、有聲有色的農村風俗畫。

劉熙載説 ,“詞要清新”,“澹語要有味”(《藝概·詞曲概》)。作者的'此作正具有“澹語清新”、詩情畫意的特點。它表現在描寫手法、結構和構思三個方面。

在描寫手法上,這首詞,沒有一句使用濃筆豔墨,只是用純粹的白描手法,描繪了農村一個五口之家的環境和生活畫面。作者能夠把這家老小的不同面貌和情態,描寫得維妙維肖,活靈活現,具有濃厚的生活氣息,如若不是大手筆,是難能達到此等藝術意境的。

上闋頭兩句,寫這個五口之家,有一所矮小的茅草房屋、緊靠着房屋有一條流水淙淙、清澈照人的小溪。溪邊長滿了碧綠的青草。在這裏,作者只用了淡淡的兩筆,就把由茅屋、小溪、青草組成的清新秀麗的環境勾畫出來了。不難看出,這兩句在全首詞中,還兼有點明環境和地點的使命。

三四兩句,描寫了一對滿頭白髮的翁媪,親熱地坐在一起 ,一邊喝酒,一邊聊天的優閒自得的畫面,這幾句儘管寫得很平淡,但是,它卻把一對白髮翁媪,乘着酒意,彼此“媚好 ”,親密無間,那種和協、温暖、愜意的老年夫妻的幸福生活,形象地再現出來了。

這就是無奇之中的奇妙之筆。當然,這裏並不僅僅是限於這對翁媪的生活,它概括了農村普遍的老年夫妻生活樂趣,是有一定的典型意義。“吳音”,指吳地的地方話。作者寫這首詞時,是在江西上饒,此地,春秋時代屬於吳國。“媪”,是對老年婦女的代稱。

下闋四句,採用白描手法,直書其事,和盤托出三個兒子的不同形象。大兒子是家中的主要勞力,擔負着溪東豆地裏鋤草的重擔。二兒子年紀尚小,只能做佔鋪助勞動,所以在家裏編織雞籠。三兒子不懂世事,只知任意地調皮玩耍,看他躺卧在溪邊剝蓮蓬吃的神態,即可知曉。這幾句雖然極為通俗易懂,但卻刻畫出鮮明的人物形象,描繪出耐人尋味的意境。尤其是小兒無拘無束地剝蓮蓬吃的那種天真活潑的神情狀貌,饒有情趣,栩栩如生,可謂是神來之筆,古今一絕!“無賴”,謂頑皮,是愛稱,並無貶意 。“卧”字的用得極妙它把小兒天真、活潑、頑皮的勁兒,和盤托出,躍然紙上。所謂一字千金,即是説使用一字,恰到好處,比坐、躺、趴等用的更妙,就更能給全句或全詞增輝。這裏的“卧”字正是如此。

在藝術結構上,全詞緊緊圍繞着小溪,佈置畫面,展開人物的活動。從詞的意境來看,茅檐是靠近小溪的。另外 ,“溪上青青草、”“大兒鋤豆溪東”,“最喜小兒無賴,溪頭卧剝蓮蓬 ”四句,連用了三個“溪”字,使得畫面的佈局緊湊。所以,溪”字的使用,在全詞結構上起着關鍵作用。

在寫景方面,茅檐、小溪、青草,這本來是農村中司空見慣的東西,然而作者把它們組合在一個畫面裏,卻顯得格外清新優美。在寫人方面,翁媪飲酒聊天,大兒鋤草,中兒編雞籠,小兒卧剝蓮蓬。通過這樣簡單的情節安排,就把一片生機勃勃和平寧靜、樸素安適的農村生活,真實地反映出來了。給人一種詩情畫意 ,清新悦目的感覺,這樣的構思巧妙、新穎,色彩協和、鮮明,給人留下了難忘的印象。

從作者對農村清新秀麗 、樸素雅靜的環境描寫,對翁媪及其三子形象的刻畫,表現出詞人喜愛農村和平寧靜的生活。

這首詞 ,是作者晚年遭受議和派排斥和打擊,志不得伸,歸隱上饒地區閒居農村時寫的,詞作描寫農村和平寧靜、樸素安適的生活,並不能説是作者對現實的粉飾。從作者一生始終關心宋朝恢復大業來看,他嚮往這樣的農村生活 ,因而會更加激起他抗擊金兵、收復中原、統一祖國的愛國熱忱。就當時的情況來説,在遠離抗金前線的村莊,這種和平寧靜的生活,也是存在的,此作並非是作者主觀想象的產物,而是現實生活的反映。

《清平樂·村居》賞析 篇五

出自宋代詩人辛棄疾的《清平樂·村居》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裏吳音相媚好,白髮誰家翁媪?

大兒鋤豆溪東,中兒正織雞籠;最喜小兒亡賴,溪頭卧剝蓮蓬。

賞析

在這首詞中作者通過對農村景象的描繪,反映出他的主觀感情,並非只在純客觀地作素描。

作者這首詞是從農村的一個非勞動環境中看到一些非勞動成員的生活剪影,反映出春日農村有生機、有情趣的一面。上片第一、二兩句是作者望中所見,鏡頭稍遠。茅檐低小,鄧《箋》引杜甫《絕句漫興》:熟知茅齋絕低小,江上燕子故來頻。此正寫南宋當時農村生活條件並不很好。如果不走近這低小的茅檐下,是看不到這户人家的活動,也聽不到人們講話的聲音的。第二句點明茅屋距小溪不遠,而溪上草已返青,實暗用謝靈運《登池上樓》池塘生春草語意,説明春到農村,生機無限,又是農忙季節了。作者略含醉意,迤邐行來,及至走近村舍茅檐,卻聽到一陣用吳音對話的聲音,使自己感到親切悦耳(即所謂相媚好),這才發現這一家的成年人都已下田勞動,只有一對老夫婦留在家裏,娓娓地敍家常。所以用了一個反問句:這是誰家的老人呢?然後轉入對這一家的其他少年人的描繪。這樣講,主客觀層次較為分明,比把醉的主語指翁媪似更合情理。

下片寫大兒鋤豆,中兒編織雞籠,都是寫非正式勞動成員在搞一些副業性質的勞動。這説明農村中絕大多數並非坐以待食、不勞而獲的閒人,即使是未成丁的孩子也要乾點力所能及的活兒,則成年人的辛苦勤奮可想而知。只有老人和尚無勞動力的年齡最小的孩子,才悠然自得其樂。這實際上是從《莊子"馬蹄篇》含哺而熙(嬉),鼓腹而遊的描寫化出,卻比《莊子》寫得更為生動,更為含蓄,也更形象化。特別是作者用了側筆反襯手法,反映農村生活中一個恬靜閒適的側面,卻給讀者留下了大幅度的想象補充餘地。這與作者的一首《鷓鴣天》的結尾,所謂城中桃李愁風雨,春在溪頭薺菜花正是同一機杼,從藝術效果看,也正有異曲同工之妙。

詞人描繪了一家五口在鄉村的生活情態,表現了生活之美和人情之美,體現了作者對田園安寧、平靜生活的羨慕與嚮往。

翻譯 篇六

草屋的茅檐又低又小,溪邊長滿了碧綠的小草。含有醉意的吳地方言,聽起來温柔又美好,那滿頭白髮的老人是誰家的呀?

大兒子在溪東邊的豆田鋤草,二兒子正忙於編織雞籠。最令人喜愛的是小兒子,他正橫卧在溪頭草叢,剝着剛摘下的蓮蓬。

《清平樂村居》教材理解 篇七

一、文本內容:

這篇課文是長春版國小語文三年級下冊第三版塊的第二篇課文,馬克思曾説過:勞動創造了生活創造了美,整個板塊圍繞勞動這一主題安排三篇文章,其中《鄉村四月》《清平樂村居》同屬詩詞,《父親的菜園》是一篇敍事文章。有的描寫江南農村繁忙的插秧蠶桑的場面,有的描寫農家的其樂融融,有的記敍了父親開荒種田之事。儘管作者不同、體裁不同和視覺感受不同,但同樣昇華了勞動這一主題,使孩子們感受着勞動的快樂的,是崇高而偉大的。

二、教育價值:

這首詞在藝術上頗有特色。首先就畫面的營造來説,顯得極為勻稱和諧、清新自然。作者將這一條腹滿荷葉蓮蓬的清溪縱貫畫面的中心,如西洋畫中的焦點透視,其他景物都從這“溪上”溪東溪頭鋪展開去。低下的茅屋、如茵的青草、漲勢喜人的豆田和諧排列兩旁,普通的農家老小在他的兩岸修養生息,平安度日。老人閒適的晚年,青年的勤勞耕作、少年的頑皮淘氣都顯示出農村生活的淳樸寧靜。清新的景緻、寧靜的心境、一如這緩緩流淌的一彎溪水,任務的心境與自然的景象交織成一片和諧自然的村居美景,此時此刻作者的心境無疑置身其間陶醉其中了。

語言藝術來講通篇採用通俗評議的口語猶如韻味十足的散文。詞人善於運用典故,但這首詞卻一改他以往的風格,以清新自然的面貌出現。一方面可以增強故事的連貫性語言的形象性,既沒有喪失詞的音律,又保持之醇厚的詩意;另一方面,這種通俗平實的語言恰與整首詞清新自然的情景相吻合。優美的意境、和諧的音韻讀起來輕鬆快意,同時也讓我們在心靈上受到陶冶,美感上獲得滿足

三、教材分析:

《清平樂·村居》是南宋詞人辛棄疾寫的一首描寫農村生活的詞作。作者通過對農村清新秀麗、樸素恬靜的環境的描寫,對翁媪及其三個兒子形象的刻畫,抒發了他喜愛農村安寧平靜生活的思想感情。詞的開頭兩句是環境描寫,接下去便寫人。6個短句,共描寫了5個人。先寫老倆口,接下去以輕快的筆鋒,勾勒了大兒、二兒的勞動情景,最後是一個生動的農家小兒的特寫鏡頭。全詞雖然只有短短几句,卻把一家農户的環境氣氛和全家老少勤儉淳樸的勞動生活風貌都鮮明地勾勒出來,向讀者展示出一幅栩栩如生、有聲有色的農家生活畫面。整首詞以白描的藝術手法,融敍事、寫景、抒情於一體,語言淺顯易懂,可供開發的文本資源非常豐富。由於辛棄疾始終堅持愛國抗金的政治主張,南歸以後,他一直遭受當權投降派的排斥和打擊。從四十三歲起,他長期未得任用,以致在江西信州(今江西上饒市)閒居達二十年之久。作者長期居住農村,對農村生活有了更多的瞭解,對農民也有較多的接觸。所以在《稼軒詞》中有一部分作品是反映農村生活的。其中,有風景畫,也有農村的風俗畫。這首《清平樂》,就是一幅着色的農村風俗畫。

四、地位作用:

這篇文章處於第三單元的第二篇在教材中有着承前啟後的作用。編者把這首詞安排在這裏的`原因我想是通過本首詞瞭解“詞”這種題材,通過和前一篇《鄉村四月》的比較,進而明確詩詞的不同點。讓孩子在品詞析句朗讀背誦中感悟詞的寫作特點,積累語言,感受到勞動的快樂,從而培養學生的勞動熱情,調動學生的勞動興致。

五、教學目標:

根據教材編寫意圖,新課標的教學要求,結合學生思維情感、認知發展的需要和教學實際情況,從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這三個維度進行考慮,確定了以下知識、能力、情感目標。知識目標:認識5個生字,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初步瞭解詞的有關知識;理解這首詞的內容,想象這首詞所描繪的情景。能力目標: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感悟田園生活的意境;背誦課文。情感目標:激發學生對田園生活的喜愛,及受到美育的薰陶。

重點難點:學會剝在不同時候的讀法。理解課文內容,感悟田園生活的意境;感情朗讀課文,使學生受到美的薰陶。

六、方法策略:

(一)在古樂中“走向村居”,恬淡走近詩詞。(讀對讀通)

畫是一種含蓄深刻的語言,它能把人引入心馳神往的境界。教學伊始,在揭示課題前教師先出示了一幅鄉村生活的圖畫,讓學生在古箏樂曲的相伴中欣賞這幅畫面,然後談自己的感受。伴着悠揚的古琴曲,在一份恬靜的田園氛圍中,學生探究的慾望和閲讀的興趣得到了激起,形成了“未成曲調先有情”的良好課堂基調。新課標特別強調要加強朗讀訓練。揭示課題之後,指導學生進入“賞韻讀文”下的“美文誦讀”邊聽課文範讀邊藉助課後的拼音,選擇自己喜歡的方式朗讀全詞,運用自讀、默讀、齊讀等方式,將這首詞讀正確,讀通順。在學生讀書過程中,“剝”的讀音孩子們各持己見,於是講解這個字的讀法,落實這個教學難點。同時藉機把課後的讀一讀中的詞語讀正確,把詞讀通。

(二)在吳音中“走入村居”,悠閒走進詩詞。(自己讀懂)

在學生初步感知課文的內容之後,再次讓學生帶着感受,對照圖畫讀這首詞。這裏採用“以圖畫為先導,以音樂作鋪墊,以語言描繪作引子”的方法,讓學生在想象中朗讀,朗讀中想象,使文中之境成為學生心中之境、口中之言。讓學生自由組合進行合作探究,藉助“課下注釋”、“配樂演繹”來幫助理解本詞,感受田園的意境。通過這些動畫結合詞的內容,讓學生在讀中思考,在讀中討論,在讀中探究,在讀中感悟,維果茨基認為,學生是通過與教師和同伴的共同活動,通過觀察、模仿、體驗,在互動中學習。教師、學生、教材、媒體多邊互動,形成多維度的良性循環,有力的突破了重難點,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

(三)在欣賞中“走出村居”,自然外化詞意。(讀好讀出來)

在學生能讀出意思的基礎上,又該如何使學生的身心與朗讀內容融為一體呢?一首詩詞不但要讀懂而且要讀好,這時要求學生把自己的心放進去,進入“誦讀嘗試”再讀這首詞,談自己的感受。使同學們感受到了這安寧、悠閒的鄉村田園生活,也充滿着對這種生活的嚮往。同學們通過字字到位的讀、讀出圖意、讀出韻味的螺旋上升的朗讀練習,理解了詞意,領悟了內藴,在讀中獲得了情感的薰陶。《學記》中説:“能博喻然後能為師”,學生在積累體驗中,進一步體會到田園的恬靜、和諧,受到了美的薰陶。

(四)在積累中“放眼村居”,漫步走進詞海。(讀寬讀下去)

國小語文課程標準中指出:“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應該讓學生更多地直接接觸語文材料,在大量的語文實踐中掌握運用語文的規律。”課前佈置學生文字資料,課上指導進入“宋詞簡介”、“詞人介紹”、“田園佳句”等鏈接進行搜索查找有關江南、村居的詩詞,再縱向回憶低年段閲讀過的《江南》、《憶江南》、並在課堂上討論、交流、展示,學生通過這樣的拓展學習,能將課前蒐集的資料、已有的知識經驗與課上自己有選擇的點擊媒體所得到知識的進行整合,外化成精練的語言表達出來,感受我國古代文化藝術的魅力。

原文 篇八

⑴清平樂(yuè):原為唐教坊曲名,取用漢樂府“清樂”、“平樂”這兩個樂調而命名。後用作詞牌名。《宋史·樂志》入“大石調”,《金奩集》、《樂章集》併入“越調”。雙調四十六字,八句,前片四仄韻,後片三平韻。

⑵茅檐:茅屋的屋檐。

⑶吳音:吳地的方言。作者當時住在信州(今上饒),這一帶的方言為吳音。相媚好:指相互逗趣,取樂。

⑷翁媪(ǎo):老翁、老婦。

⑸鋤豆:鋤掉豆田裏的草。

⑹織:編織,指編織雞籠。

⑺亡(wú)賴:《漢書·高帝紀》:“始大人常以臣亡賴,不能治產業,不如仲力。”注云:“江淮之間,謂小兒多詐狡獪為亡賴。”這裏指小孩頑皮、淘氣。亡,通“無”。

⑻卧:趴。

《清平樂·村居》賞析 篇九

辛棄疾寫了不少描寫農村生活的有名詞作,這首詞便是其中之一。

語言清新平白,充滿詩情畫意。在描寫手法上,用純粹白描手法,描繪農村某人家的環境和一個老少五口之家的生活畫面; 在藝術結構上,全詞圍繞小溪,佈置畫面,展開人物活動。該詞的藝術構思巧妙,頗為新穎。

茅檐、小溪、青草,這本來是農村司空見慣一般化的東西,然而作者把它們組合在一個畫面裏,就顯得格有清新優美。這是寫景。在寫人方面,寫一對翁媪,身邊有大、中、小三子。翁媪飲酒聊天,大兒鋤草,中兒編織雞籠,小兒卧剝蓮蓬。通過這樣簡單的情節安排,就把充滿着一片生機、和平寧靜、樸素安適的農村生活景象,真實地反映出來了。真是詩情畫意,清新悦目。這樣的構思,不僅頗為巧妙,而且色彩也顯得和協而鮮明,能給人留下難忘的印象。

作者對農村清新秀麗、樸素雅靜的環境描寫;對翁媪及其三子形象的刻畫,表現出喜愛農村和平寧靜生活的審美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