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七年級生物説課稿【精品多篇】

欄目: 實用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2.21W

七年級生物説課稿【精品多篇】

七年級生物説課稿 篇一

一、説教材

1、地位、作用

浙科版教材必修模塊展現了從微觀到宏觀的不一樣層次的生命系統——細胞、個體、羣體、生態系統等,本模塊主要揭示生物在種族繁衍、生命延續過程中,生物的遺傳變異規律,而《現代生物進化理論的主要資料》這一節以第四章《生物的變異》為基礎,從宏現上對生物界的進化作一個廣度上學習,並且為第六章中人類遺傳病的學習設下伏筆,是為構成正確的生物進化觀,建立協調統一的唯物辯證觀供給了素材。

2、教學目標:

根據教學大綱中課程目標,教材資料以及學生實際情景確定以下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解釋種羣、種羣基因庫、基因頻率等概念,説明現代生物進化理論的。主要資料,舉例説明共同進化和生物多樣性構成的原因。

(2)本事目標:運用數學方法討論種羣基因頻率的變化。經過觀察圖片和閲讀教材,發展學生分析資料、交流信息的本事,增強對所學知識的表述及應用本事。

(3)情感目標:經過學習以達爾文自然選擇為中心的現代生物進化論,對學生進行進化、適應的生命科學觀點教育,同時滲透生命物質不斷變化發展,內因和外因相結合的辯證唯物主義基本觀點教育。

3、説重點

①種羣、物種、基因頻率、隔離等概念,突變和基因重組、自然選擇、隔離在生物進化過程中的作用。學生在國中僅接觸過達爾文的自然選擇學説,對生物界完整的進化進程欠缺系統性的理解,再加上學説本身理論性強,要求學生理解並用理論解釋現象存在必須的難度。

②種羣的基因頻率。基因頻率是在掌握了基因庫的基礎上從數學的範疇角度對基因作分析和歸納,從而使生物界的進化具體資料(表現)上升到理論實質的高度。即生物進化的過程實質上就是種羣基因頻率發生變化的過程。能夠説,能否正確理解基因頻率,直接影響到學生對生物進化論的實質性理解。

4、説難點

基因頻率:基因頻率是人們對基因庫中的基因所做的一種統計和分析。由於基因庫本身較為抽象,學生不易理解,所以增加了對基因頻率學習的難度。

5、説突破重難點的關鍵

比較法,列舉典型事例法,邊講邊練法。

經過這些方法讓學生進取思考,並利用已有的知識,進行歸納、總結來突破重點和難點。

二、説教法學法

1、説學情

經過前面遺傳學與自然選擇學説的學習,學生已初步構成進化論的觀點,明白了環境對生物進化的作用,同時對於高二的學生來説,已具備必須的自學本事,掌握了必須的科學探究方法。所以本節課將採用以啟發式教學為主,與探究、討論、講授相結合的方法進行教學,使學生將進一步運用科學學習方法如:閲讀、思考、分析、討論、探究等,來開展學生之間的協作學習和自主學習,構成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模式。讓學生經過自我的主體活動,根據自身的反饋信息來構成對客觀事物的認識和理解,從而發展自身的創造性思維本事,提高自身的獲取信息素養。

2、説教法

根據教材知識及學生實際情景,本節課主要以啟發式教學為主,適當地加以講授,並與學生歸納、探究相結合,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進取性和主動性,發揮其主體作用。

3、説學法

為啟發學生學習的進取性,掌握知識發展思維的同時,着重讓學生深入理解,並引導學生構成正確的生物進化觀。在學法指導上我採用知識遷移法,邏輯推理分析方法等。

三、説教學過程

1、經過上節課資料以問題探討的方式導入教學2、具體舉例幫忙學生理解

3、學生分組進行探究學習,教師引導,學生歸納總結4、鞏固與練習

本節課的引入,能夠從達爾文自然選擇學説中的某些觀點,與現代遺傳學所揭示的遺傳和變異的本質之間引發的問題衝突開始,經過問題探討,使學生初步瞭解一種生物個體的有利變異的基因,僅有在該種生物的某一羣體中才能傳遞、擴散,這個羣體就是種羣。

問題1:怎樣的一羣生物個體能夠稱為種羣呢?一個生物“種”或“物種”與種羣有何區別呢?

經過舉例如“一個池塘中的全部鯉魚是一個種羣”,“一片草地所有的蒲公英是一個種羣”,試着讓學生去總結出構成種羣的幾個要素(①必須區域,②全部③同種),經過比較,使學生初步理解種羣和物種的'概念。

問題2:種羣內部的生物之間是處以怎樣的關係?

學生討論,初步認識種羣是生物進化的基本單位,並認識到提出新的概念在研究中的意義。

問題3:性狀是由基因控制的,基因的傳遞有什麼特徵?

引導學生從基因的角度思考:種羣在進化過程中即傳種接代中→師生共同歸納①基因傳遞具穩定性→引出種羣基因庫的概念及穩定性。②基因傳遞存在變異性→基因庫的可發展性。使學生認識到為什麼要提出並研究基因庫和基因頻率。使學生初步理解基因庫和基因頻率的概念。

經過具體種羣的一對等位基因的基因頻率,使學生學會計算基因頻率的方法。

從後代的基因型頻率和基因頻率的計算結果中,使學生髮現基因型頻率和基因頻率的變化規律。

問題4:自然界種羣的基因頻率能世代不變嗎?為什麼?

使學生能夠領會到自然界的種羣發生變化是必然的。

問題5:影響基因頻率發生變化的因素?

突變和基因重組,使學生了解自然選擇作用,歸納突變和重組都是隨機的,不定向的,所以他們只是供給了生物進化的原材料探究“自然選擇對種羣基因頻率變化的影響”是本節課的重點和難點。

1、指導學生閲讀樺尺蠖種羣變化和抗青黴素細菌的資料,依據這些事實明確提出問題,要與基因頻率和基因型頻率的變化相聯繫,而不僅僅停留在適者生存的層面上。

2、做出假設。針對事實和問題,依據學生已有的知識背景提出假設。在那裏,假設能夠是:黑褐色的生活環境,不利於淺色樺尺蠖的生存,對黑色花尺蠖生存有利,這種環境的選擇作用使該種羣的S基因的頻率越來越低,即自然選擇能夠使種羣的基因頻率發生定向改變。

3、進行簡單數學計算,加深理解。完成課本活動“用數學計算證明遺傳平衡中的種羣基因頻率計基因型頻率不發生變化”。能夠將全班分成幾個組,各組設定的比例不一樣,但計算後代的基因型頻率和基因頻率都不變,即完成總結歸納。

探究之後,教師應強調,在自然選擇的作用下,能夠使基因頻率發生定向改變,決定生物進化的方向。(第一課時可到此結束)關於“隔離與物種的構成”資料的教學,可直接使用教材中的引言,引出物種的概念。指出人們是如何定義物種,至於為什麼如此定義物種能夠不深究,()教師應着重引導學生依據物種定義,舉例説明並區分物種。學生理解物種的概念後,教師能夠在提出曼徹斯特地區的樺尺蠖,雖然基因頻率發生很大的定向變化,但並沒有構成新物種的原因,並經過師生套路得出,只要物種的種羣之間和種羣內部個體之間,沒有構成生殖隔離,基因交流就不會停止,遺傳組成的差異就不會拉大,新物種就難以構成。什麼因素能夠阻止種羣間基因交流呢?由此可引出隔離的概念。

學生初步理解隔離的概念之後,能夠安排學生討論隔離的各種可能的方式,教師歸納出隔離的類型。然後組織學生閲讀分析教材中的“資料分析”,組織討論“資料分析”中提出的幾個問題。最終教師應強調,一般情景下,地理隔離是生殖隔離的先決條件,生殖隔離一旦構成,原先屬於一個物種的兩個種羣,就成了兩個物種。

關於“共同進化與生物多樣性的構成”資料的教學,能夠學生自學為基礎,教師提出一些具有啟發性的問題,師生共同歸納總結的方式推進教學過程。使學生理解共同進化的含義,無機環境的變化、無機環境的複雜化和多樣化、有性生殖的出現和生態系統結構的複雜化和多樣化對生物多樣性構成的作用。

最終,組織學生討論生物進化理論在發展。

板書設計

第一課時

(一)種羣是生物進化的單位

1、種羣定義:必須區域同種生物全部個體

特點:彼此能夠繁衍,並經過繁殖將各自得基因傳給後代。

2、基因庫:一個種羣中全部個體所包含的全部基因。

3、基因頻率:在一個種羣基因庫中,某個基因佔全部等位基因數的比率。

特點:頻率可變。

4、結論:種羣是生物進化的基本單位。

(二)突變和基因重組產生進化的原材料

種羣基因頻率改變的原因:

基因突變產生新的等位基因,可能使種羣的基因頻率發生變化。

來源:基因突變、染色體變異、基因重組

(三)自然選擇決定生物進化的方向

結論:自然選擇使種羣的基因頻率會發生定向改變,決定生物進化方向第二課時

(一)隔離與物種的構成

1、物種的概念

2、隔離的概念及在物種構成中的作用

(二)共同進化和生物多樣性的構成

1、共同進化的概念

2、生物多樣性的構成

3、生物進化理論在發展

七年級生物説課稿 篇二

一、教材分析:

(一)、地位、作用:

使用顯微鏡觀察植物細胞使學生比較感興趣的話題,但是如何觀察卻不知道,所以教師要創設情境引導學生明確如何使用顯微鏡進行觀察植物細胞,並歸納總結出植物細胞結構功能,從而培養學生動手實驗能力和歸納整合能力,以及嚴謹的科學態度和繪圖技能。

(二)、教學目標:

依據全日制義務教育生物課程標準(實驗稿)的規定,以及新的課程理念的要求,確定本節課的教學目標為:

【知識目標】學會製作臨時裝片的基本方法,使用顯微鏡觀察自己製作的臨時裝片;認識並闡明植物細胞的基本結構,初步學會繪製植物細胞結構簡圖。

【能力目標】瞭解出臨時裝片製作過程以及注意事項;瞭解植物細胞的基本結構和各部分結構的。功能。

【情感目標】通過製作臨時裝片,養成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

(三)、重點、難點:

1、重點:製作臨時裝片,歸納植物細胞結構。依據:學生初次接觸細胞實驗,不會使用實驗工具進行裝片觀察,而且學生也從未看到過細胞。

2、難點:成功地製作臨時裝片。依據:能否歸納總結出植物細胞結構並繪製出植物細胞結構圖的前提。

二、教材處理:

1、學生狀況分析:

通過上一節的學習,學生初步具備了使用顯微鏡的技能,這時要滿足他們觀察微小細胞的願望,引導他們進行主動探究學習,同時由於學生沒有看到過細胞,因此在觀察臨時裝片時,可以利用多媒體展示製作較好的臨時裝片。

2、教學內容的組織與安排:

(1)、複習上節課內容,創設情境導入。

(2)、講授新課:如何製作臨時裝片。

(3)、繪製植物細胞結構圖

(4)、練習。

(5)、小結。

三、教學方法、教學手段:

1、教學方法:多媒體、實驗探究、設疑質疑法相結合。

2、教學手段:本節課以學生親自動手實踐為主,並採用複習、展示導入、教師演示與輔導為輔的教學手段。

四、教學過程:

一、複習提問與情境導入:

1、顯微鏡的結構由哪幾部分組成?

2、顯微鏡的使用分哪幾個步驟?

3、觀察老師準備好的玻片標本,挑起學生觀察微小細胞的慾望。

二、製作臨時裝片

1、多媒體演示臨時裝片的製作步驟:

(1)準備:

擦:必須將載玻片、蓋玻片擦拭乾淨,目的是避免雜質出現於視野中。

滴:滴加清水時應適量:過多,水會溢出;過少,製片容易產生氣泡。

(2)製片:

撕:撕取少量的洋葱鱗莖葉內表皮,不要將葉肉一起帶下來。

展:充分將取下的洋葱表皮展開,避免重疊。

蓋:蓋蓋玻片一側先接觸水滴邊緣,然後將另一側緩緩放下。(防止氣泡產生)。

(3)染色:

滴:在蓋玻片的一側滴加稀碘液時適量:多了,會溢出來污染實驗台;少了,染色不充分。

吸:吸水紙應有另一側吸引,使稀碘液均勻擴散到蓋玻片下。使染色充分。

複習鞏固記憶步驟。直到能在腦中回放出各步為止。

2、學生練習製作臨時裝片(學生練習,老師指導,學生可以根據具體情況自主取材,多做幾組)

3、學生觀察自制的臨時裝片(學生觀察,老師指導)。

三、學生動手製作,老師引導學生觀察植物細胞的結構

師生互動:植物細胞由哪幾部分組成?各部分分別具有什麼樣的功能?

讓學生明確:

(1)細胞壁:保護和支持作用

(2)細胞膜:保護、控制物質的進出。

(3)葉綠體:含有葉綠素,是植物細胞進行光合作用製造有機物的部位。

(4)細胞核:含有遺傳物質。

(5)細胞質:內有液泡,液泡中含有細胞液。

師生互動:討論:如何給細胞下定義?

明確:細胞是構成生物體的結構和功能單位。科學家們經過研究知道,地球上的生物雖然種類繁多,但是基本結構是一樣的。它們一般是由細胞構成的。細胞的各種結構協調配合,共同完成細胞的生命活動。

四、技能訓練:繪植物細胞結構圖

強調繪圖要領:

1、真實;

2、規矩:大小、位置、點線結構(明暗要用鉛筆點上細點來表示,較暗處點較密)要規矩;

3、完整:名稱標註齊全。(標註要儘量在左側,標註要對齊。)

五、課堂小結:

1、學生小結臨時裝片的製作步驟;

2、植物細胞的結構。

六、作業佈置:

練習繪製植物細胞結構圖

七年級生物説課稿 篇三

一、説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生物的特徵》這節課是本套教材的開篇資料,它交代了什麼是生物,生物具備哪些特徵,從而為本學科指出了研究的對象。本節資料的呈現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認知水平出發,避免了從理論到理論的弊端,從而召示教師的教學方法和學生的學習方式都將發生很大的變化。由此可見,本節資料在教材中佔有舉足輕重的作用。

2、教學目標

根據教材資料和學生實際,我確定的教學目標如下:

知識目標:

(1)觀察生物和非生物,比較它們的區別

(2)學生能舉例説明生物具有的共同特徵

本事目標:培養學生的觀察本事,發散思維本事,分析問題的本事和語言表達的本事。以及培養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本事。

情感目標:增強學生熱愛大自然、保護大自然、熱愛生命、珍愛生命的情感。

3、教學重點

(1)學生能夠舉例説明生物具有的共同特徵

(2)增強熱愛大自然、珍愛生命的情感

4、教學難點

學生自主、探究、合作學習本事的培養,學生討論的組織

二、學情分析

本節的授課對象是還帶着稚嫩、具有強烈的。好奇心的七年級新生,他們還不懂什麼是生物學,雖然具有一些國小自然課基礎,但對生物的特徵只具朦朧的認識,自主、探究、合作學習的本事不強。

三、説教學方法

針對本節課的教學資料和學生實際,我採用的教學方法是討論法、探究法。把學生生活中熟悉的東西拿來做教具,充分設疑,調動學生主動思考,引導學生認識生物,激發他們主動探究生物的特徵,以學生自主、探究、合作學習為主,培養他們的學習本事。

四、説學習方法

學生以小主為單位進行自主、探究、合作學習

五、説課前準備

1、教師準備:目前我校還沒有使用多媒體輔助教學,基於這種實際條件,我一實物為教具,準備很多的生物和非生物實物,及一些圖片。

2、學生準備:學生準備實物,如蘑菇,含羞草,瓢蟲,水瓶等

六、説教學過程

1、小組競賽激發興趣導入新課

一開始上課,先進行一個小組競賽,教師把師生課前準備的實物放在一齊,要求各小組把它們分成生物和非生物兩類寫在紙條上,看哪組正確率,然後排列名次。這種導入新課的方法,抓住了七年級學生爭強好勝的心理,既激發了學習的興趣,又增長了學生的競爭意識,並且能提高學生自主、合作的學習本事。

2、充分質疑分析討論暢所欲言

從上頭的競賽資料,順理成章地提出本節課要討論的重點問題(1)怎樣區分生物和非生物?(2)生物有哪些共同的特徵?

然後分小組進行討論,討論後全班交流,讓所有的學生都有發表意見的機會。這樣不僅僅有利於解決問題,還能使不一樣層次的學生都得到鍛鍊,真正體現新課標的面向全體學生的宗旨。經過這一過程,教師收集學生的正確觀點,糾正學生錯誤觀點,使生物的共有特徵在學生頭腦中漸漸清晰,以利於接下來的教學的順利進行。

3、舉例和討論突破重難點

經過以下的教學過程,使學生進一步理解生物的共同特徵,培養和提高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本事,從而突破本節的重難點。

(1)小組討論:人為什麼要吃飯?動物都要吃東西嗎?植物也“吃飯”嗎?它們吃什麼?這些都説明了什麼問題?

問題一出,學生一下子活躍起來,紛紛亮出自我的看法,有的學生還爭得面紅耳赤。這既調動了學生的進取性,又能培養他們自主探究的學習本事,使學生在簡便愉快中獲得了知識,最終在教師適當的講解下各小組達成共識,得出結論:生物的生活需要營養。

(2)小組討論:人為什麼要大小便?動物都要排出體內的廢物嗎?動物還有哪些排出廢物的途徑?植物是怎樣排出廢物的?這説明生物都有什麼現象?

經過學生的討論,最終得出:生物都要排除體內的廢物。

(3)小遊戲、小討論:拿東西在小組成員眼前晃一下,他會怎樣?或拿東西想打他的頭,他會怎樣?為什麼會這樣?植物會對刺激做出反應嗎?怎樣證明你的説法?

對這些現象的原因,學生能解釋的很少,並且解釋的也不夠到位,異常象植物對刺激有明顯反映的例子少。這時教師做適當的解釋得出結論即可。更多的疑問作為質疑留給學生,激發學生繼續學習和探究的*。最終總結出:生物能對刺激作出反應。

(4)小競賽:

舉例説出生物繁殖的方式,看哪組舉的多。誰能説出生物體是有什麼組成的?生物都能由小長大嗎?

讓學生根據已有的知識和生活經驗來回答這些問題,比誰的知識豐富,誰為小組作出的貢獻大。由此啟迪學生,平時要多用功學習,將來才有勝過別人的期望。“教育的藝術不在於傳授知識,而在於喚醒、激發、鼓舞”,在學生熱情高漲的時候,由學生總結出:生物都能生長和繁殖,除病毒外生物體都是由細胞構成的。細胞是什麼樣的,學生並不清楚,由此設疑,為以後的學習設下伏筆。

(5)學生討論:

小貓掉到水裏,長時間出不來會淹死,死亡原因是什麼?植物也要進行呼吸嗎?由此你得到什麼結論?

經過學生分析討論,讓學生把所明白的告訴給其他同學。經過表達和交流解決實際問題,從而得出:生物能進行呼吸,絕大多數生物需要吸入氧,呼出二氧化碳。

因學生知識有限,只要求明白什麼是呼吸,而不能對呼吸進行深入地探究。

4、課堂小結課後延伸

經過以上的學習,讓學生總結出生物的特徵,教師板書。

同時提示學生經過本節課的學習,我們明白了什麼是生物,如果你對課本中提出的生物的特徵有什麼不一樣意見而需要補充和提議的話,課後能夠進一步觀察生物,查閲相關資料。

5、課堂練習

小組間舉出不一樣的例子,相互提問是生物還是非生物,教師做裁判。

七年級生物説課稿 篇四

一、説教材

1、地位、作用

浙科版教材必修模塊展現了從微觀到宏觀的不同層次的生命系統——細胞、個體、羣體、生態系統等,本模塊主要揭示生物在種族繁衍、生命延續過程中,生物的遺傳變異規律,而《現代生物進化理論的主要內容》這一節以第四章《生物的變異》為基礎,從宏現上對生物界的進化作一個廣度上學習,並且為第六章中人類遺傳病的學習設下伏筆,是為形成正確的生物進化觀,建立協調統一的唯物辯證觀提供了素材。

2、教學目標:

根據教學大綱中課程目標,教材內容以及學生實際情況確定以下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解釋種羣、種羣基因庫、基因頻率等概念,説明現代生物進化理論的主要內容,舉例説明共同進化和生物多樣性形成的原因。

(2)能力目標:運用數學方法討論種羣基因頻率的變化。通過觀察圖片和閲讀教材,發展學生分析資料、交流信息的能力,增強對所學知識的表述及應用能力(3)情感目標:通過學習以達爾文自然選擇為中心的現代生物進化論,對學生進行進化、適應的生命科學觀點教育,同時滲透生命物質不斷變化發展,內因和外因相結合的辯證唯物主義基本觀點教育。

3、説重點

①種羣、物種、基因頻率、隔離等概念,突變和基因重組、自然選擇、隔離在生物進化過程中的作用。學生在國中僅接觸過達爾文的自然選擇學説,對生物界完整的進化進程欠缺系統性的理解,再加上學説本身理論性強,要求學生理解並用理論解釋現象存在一定的難度。②種羣的基因頻率。基因頻率是在掌握了基因庫的基礎上從數學的範疇角度對基因作分析和歸納,從而使生物界的進化具體內容(表現)上升到理論實質的高度。即生物進化的過程實質上就是種羣基因頻率發生變化的過程。可以説,能否正確理解基因頻率,直接影響到學生對生物進化論的實質性理解。

4、説難點

基因頻率:基因頻率是人們對基因庫中的基因所做的一種統計和分析。由於基因庫本身較為抽象,學生不易接受,因此增加了對基因頻率學習的難度。

5、説突破重難點的關鍵

比較法,列舉典型事例法,邊講邊練法。

通過這些方法讓學生積極思考,並利用已有的知識,進行歸納、總結來突破重點和難點。

二、説教法學法

1、説學情

經過前面遺傳學與自然選擇學説的`學習,學生已初步形成進化論的觀點,知道了環境對生物進化的作用,同時對於高二的學生來説,已具備一定的自學能力,掌握了一定的科學探究方法。因此本節課將採用以啟發式教學為主,與探究、討論、講授相結合的方法進行教學,使學生將進一步運用科學學習方法如:閲讀、思考、分析、討論、探究等,來開展學生之間的協作學習和自主學習,形成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模式。讓學生通過自己的主體活動,根據自身的反饋信息來形成對客觀事物的認識和理解,從而發展自身的創造性思維能力,提高自身的獲取信息素養。

2、説教法

根據教材知識及學生實際情況,本節課主要以啟發式教學為主,適當地加以講授,並與學生歸納、探究相結合,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發揮其主體作用。

3、説學法

為啟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掌握知識發展思維的同時,着重讓學生深入理解,並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生物進化觀。在學法指導上我採用知識遷移法,邏輯推理分析方法等。

三、説教學過程

1、通過上節課內容以問題探討的方式導入教學2、具體舉例幫助學生理解

3、學生分組進行探究學習,教師引導,學生歸納總結4、鞏固與練習

本節課的引入,可以從達爾文自然選擇學説中的某些觀點,與現代遺傳學所揭示的遺傳和變異的本質之間引發的問題衝突開始,通過問題探討,使學生初步瞭解一種生物個體的有利變異的基因,只有在該種生物的某一羣體中才能傳遞、擴散,這個羣體就是種羣。

問題1:怎樣的一羣生物個體可以稱為種羣呢?一個生物"種"或"物種"與種羣有何區別呢?

通過舉例如"一個池塘中的全部鯉魚是一個種羣","一片草地所有的蒲公英是一個種羣",試着讓學生去總結出構成種羣的幾個要素(①一定區域,②全部③同種),通過比較,使學生初步理解種羣和物種的概念。

問題2:種羣內部的生物之間是處以怎樣的關係?

學生討論,初步認識種羣是生物進化的基本單位,並認識到提出新的概念在研究中的意義。

問題3:性狀是由基因控制的,基因的傳遞有什麼特徵?

引導學生從基因的角度思考:種羣在進化過程中即傳種接代中→師生共同歸納①基因傳遞具穩定性→引出種羣基因庫的概念及穩定性。②基因傳遞存在變異性→基因庫的可發展性。使學生認識到為什麼要提出並研究基因庫和基因頻率。使學生初步理解基因庫和基因頻率的概念。

通過具體種羣的一對等位基因的基因頻率,使學生學會計算基因頻率的方法。

從後代的基因型頻率和基因頻率的計算結果中,使學生髮現基因型頻率和基因頻率的變化規律。

問題4:自然界種羣的基因頻率能世代不變嗎?為什麼?

使學生能夠領會到自然界的種羣發生變化是必然的。

問題5:影響基因頻率發生變化的因素?

突變和基因重組,使學生了解自然選擇作用,歸納突變和重組都是隨機的,不定向的,因此他們只是提供了生物進化的原材料探究"自然選擇對種羣基因頻率變化的影響"是本節課的重點和難點。

1、指導學生閲讀樺尺蠖種羣變化和抗青黴素細菌的資料,依據這些事實明確提出問題,要與基因頻率和基因型頻率的變化相聯繫,而不僅僅停留在適者生存的層面上。

2、做出假設。針對事實和問題,依據學生已有的知識背景提出假設。在這裏,假設可以是:黑褐色的生活環境,不利於淺色樺尺蠖的生存,對黑色花尺蠖生存有利,這種環境的選擇作用使該種羣的S基因的頻率越來越低,即自然選擇可以使種羣的基因頻率發生定向改變。

3、進行簡單數學計算,加深理解。完成課本活動"用數學計算證明遺傳平衡中的種羣基因頻率計基因型頻率不發生變化"。可以將全班分成幾個組,各組設定的比例不同,但計算後代的基因型頻率和基因頻率都不變,即完成總結歸納。

探究之後,教師應強調,在自然選擇的作用下,可以使基因頻率發生定向改變,決定生物進化的方向。(第一課時可到此結束)關於"隔離與物種的形成"內容的教學,可直接使用教材中的引言,引出物種的概念。指出人們是如何定義物種,至於為什麼如此定義物種可以不深究,()教師應着重引導學生依據物種定義,舉例説明並區分物種。學生理解物種的概念後,教師可以在提出曼徹斯特地區的樺尺蠖,雖然基因頻率發生很大的定向變化,但並沒有形成新物種的原因,並通過師生套路得出,只要物種的種羣之間和種羣內部個體之間,沒有形成生殖隔離,基因交流就不會停止,遺傳組成的差異就不會拉大,新物種就難以形成。什麼因素可以阻止種羣間基因交流呢?由此可引出隔離的概念。

學生初步理解隔離的概念之後,可以安排學生討論隔離的各種可能的方式,教師歸納出隔離的類型。然後組織學生閲讀分析教材中的"資料分析",組織討論"資料分析"中提出的幾個問題。最後教師應強調,一般情況下,地理隔離是生殖隔離的先決條件,生殖隔離一旦形成,原來屬於一個物種的兩個種羣,就成了兩個物種。

關於"共同進化與生物多樣性的形成"內容的教學,可以學生自學為基礎,教師提出一些具有啟發性的問題,師生共同歸納總結的方式推進教學過程。使學生理解共同進化的含義,無機環境的變化、無機環境的複雜化和多樣化、有性生殖的出現和生態系統結構的複雜化和多樣化對生物多樣性形成的作用。

最後,組織學生討論生物進化理論在發展。

板書設計

第一課時

(一)種羣是生物進化的單位

1、種羣定義:一定區域同種生物全部個體

特點:彼此可以交配,並通過繁殖將各自得基因傳給後代。

2、基因庫:一個種羣中全部個體所含有的全部基因。

3、基因頻率:在一個種羣基因庫中,某個基因佔全部等位基因數的比率。

特點:頻率可變。

4、結論:種羣是生物進化的基本單位。

(二)突變和基因重組產生進化的原材料

種羣基因頻率改變的原因:

基因突變產生新的等位基因,可能使種羣的基因頻率發生變化。

來源:基因突變、染色體變異、基因重組

(三)自然選擇決定生物進化的方向

結論:自然選擇使種羣的基因頻率會發生定向改變,決定生物進化方向第二課時

(一)隔離與物種的形成

1、物種的概念

2、隔離的概念及在物種形成中的作用

(二)共同進化和生物多樣性的形成

1、共同進化的概念

2、生物多樣性的形成

3、生物進化理論在發展

七年級生物説課稿 篇五

一、説教材

1.教材分析。

新教材,打破了學科體系,構建了以人與生物圈為主線的體系,所以把生物圈作為第一單元,把“認識生物”作為第一章,把“生物的特徵”作為第一節,做為國中生物課的開篇之作,説明了本節課在教材中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只有瞭解了什麼是生物,生物具備哪些特徵,才能為進一步學習生物學打下堅實的基礎,並以此激發學生學習生物的興趣。

2.教學目標。

根據素質教育的要求和新課標的精神,我確定教學目標如下:

(1)知識目標:瞭解生物和非生物,比較它們的區別,説明生物具有的共同特徵。

(2)能力目標: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和發散思維的能力。

1國中生物七年級上冊説課稿彙總,可供參考

(3)情感目標:增強學生熱愛大自然、保護大自然的。情感,熱愛生命、保護生命。培養學生學習生物學的濃厚興趣。

3.教學重點。生物的共同特徵。培養學生學習生物學的濃厚興趣。

4.教學難點。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能力及觀察、分析問題的能力。

5.突破重點和難點的關鍵: 通過播放多媒體課件,讓學生充分觀察、思考,並利用已有的知識和生活經驗,歸納、總結出生物的共同特徵,來突破重點和難點。

二、説教法

由於學生剛升入國中,一切都有陌生感,教師的首要任務是讓學生融入生物課之中,讓其產生一種歸屬感,找到一種家的感覺。要創設民主、平等、和諧、寬鬆的學習氛圍,加強與學生的合作。從學生熟悉的知識為切入點,引導學生走入新知識,利用多媒體來組織和引導學生觀察、分析、討論、歸納和總結,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發揮其主體作用。教師不要把這節課引的過難,要從感性入手。第一課的教法要以培養學生對生物學產生濃厚興趣為基點。我個人認為無論是教法還是學法在本課都應圍繞“興趣”做文章。

三、説學法

倡導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讓學生通過觀察、資料分析等,培養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合作學習,喚醒學生的學習意識、挖掘學生的潛能,調動其積極性和主動性,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精神。

四、説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激發興趣,導入新課

播放視頻資料──長白山風光片,展示長白山的秀美山川和豐富的動植物資源。

從學生熟知的長白山導入新課,把學生帶入生物圈之中,使學生產生一種熟悉感,從感性入手,拉近了課程與學生的距離,同時激活了學生已有的知識點,為後續教學打開了局面。然後讓學生説出在片中看到的哪些是非生物、哪些是生物?這時可能會對某一個產生的不同的判斷,這時教師不要進行評判,做出結論,而是由此引導學生進入下一個問題:如何判斷什麼是生物?也就是説生物應有哪些特徵。

(二)分組討論

對於什麼是生物,生物具有哪些特徵,教師要播放有關生物和生物的五個特徵的多媒體資料,讓學生仔細觀察,然後分組討論,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經驗是一種隱性的課程資源,課堂上要充分激活。學生通過觀察和資料分析、分組討論來探究新知識,培養了科學探究的能力,達到了自主學習的目的。

(三)相互交流、辯論、歸納和總結

當學生討論完後,教師積極組織和引導學生,圍繞什麼是生物,生物具備哪些特徵來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讓學生暢所欲言,各抒己見。在意見一致,達成共識的情況下才下結論。如果意見還不一致,這時要發揮教師的作用,運用形象的比喻和生動的實例來加以概括和總結。國中生物七年級上冊説課稿彙總,可供參考

討論時,教師要調動不同層次的學生都參加活動,教學要面向全體學生,對於學生的回答無論對或錯,都要給予掌聲或語言鼓勵,激勵學生的學習興趣。

(四)知識遷移

教師進一步啟發學生:生物除了上述特徵外,還有哪些特徵呢?教師把這個問題交給學生,讓學生課後去收集資料。

(五)鞏固與練習

為了強化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記憶,讓學生到前面模仿中央台《幸運52》欄目的方式,學生兩人一組一個比劃一個猜,通過這種形式既複習了知識點,也活躍了課堂氣氛,同時也讓學生感受到了我們每個人也是生物圈的一個成員。這時教師要引導學生談談做為生物圈的一分子,學完本課內容有什麼感想,從而提升學生熱愛大自然,保護大自然,熱愛生命,保護生命,愛護我們和所有生物的共同家園──生物圈的意識,懂得保護自然就是保護我們自己。

(七)作業:以小組為單位調查校園內有哪些生物,做好記錄。這樣既可以把課堂教學得以延續,調動了學生學習生物學的興趣,也為生物課的後續教學打下了鋪墊。

七年級生物説課稿 篇六

今天,我説課的內容是七年級生物學下冊第四章第三節一一《輸送血液的泵一一心臟》。下面,我將從教材分析,教學方法、學習方法、教學程序等方面,説説本 課的教學設想。

一、教材分析:談談我對教材的理解人體體內物質的運輸是依靠人體循環系統來完成的。人體循環系統包括血液循環系統和淋巴循環系統兩部分。血液循環系統由心臟,血管和血液三部分組成。其中心臟是推動血液在體內循環流動的動力結構,所以本節的重點是心臟的結構和功能。這節內容的學習為學習血液循環奠定了知識基礎。

因此,我確定本課的教學目標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知識目標:包括1、瞭解人體心臟的位置。2、理解人體心臟的活動規律。3、掌握人體心臟的結構特點,以及與其相連的血管。

(二)能力目標:包括(1)識圖能力的培養,通過觀察,識別人體心臟的外形圖,解剖圖和圖示的方位,培養學生的識圖能力。(2)觀察能力的培養,通過指導學生觀察新鮮的豬心臟,觀看課件的有關內容,使學生掌握觀察心臟結構的方法和步驟,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3)思維能力的培養,通過引導學生觀察、思考、分析總結心臟瓣膜與心臟內血液流動的關係,從而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

(三)思想教育:通過有關內容的學習,説明體育鍛煉對心臟的有利影響,引導學生加強體育鍛煉,提高心臟潛力,增強體質。

(四)教學重點分析:人體心臟結構和與其相連的血管關係複雜,它們共同構成血液流動的管道,心臟是促使血液在這個管道中流動的重要動力器官,掌握這部分知識為下一節血液循環奠定了基礎。因此,心臟的結構及其相連的血管是本節課的重點。

(五)教學難點分析:血液在心臟內只能按一定的方向流動,即從心房流向心室,從心室流向動脈,而不能倒流,這是由於心臟內具有瓣膜,心臟瓣膜只能朝一個方向開啟,從而控制血液在心臟內只能按一定的方向流動。而且,心臟瓣膜的位 置及其開啟,關閉與心臟內血流方向的關係是比較抽象和複雜, 是學生較難理解和掌握的。因此,為本節課的難點。那麼如何來突出重點,突破難點呢?

二、下面我來説説教法

1、自學導思法。通過教師引導,學生自主探究,有利於學 生主動學習,激發學生獨立思考和創新意識,充分發揮學生的 主體作用。同時還培養了學生之間的團結協作精神。

2、直觀教學法。通過觀察新鮮的豬心臟,媒體動畫演示, 把抽象的內容形象化、具體化,逐步將學生從感性的認識引導 到理性認識,培養和發展學生的抽象思維。

三、説説學法

1、指導觀察新鮮的豬心臟,圖片和媒體動畫的方法,培養觀察能力。

2、隨着老師的設問,學生自學教材,主動思考,小組討論, 培養學生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3、指導學生髮現並掌握知識內在的聯繫,總結出生物學的"統一"原理,並學會運用這種原理指導學習。

下面通過教學程序來談談教法、學法的具體運用。

四、教學程序

首先,創設情境,引入新課

1、課件展示,學生觀察課件內容,老師舉例説明汽車開動要用發動機,抽水要用水泵,人體內血液流動也需要動力,這就是心臟。設問:那麼心臟有什麼樣的結構和功能使它能起到動力作用呢?以此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激發學生的學習慾望,從而引入新課。

其次,新知識傳授(約35分鐘)

1、學生活動:要求學生把右手放到左胸,感受自己的心臟搏動,初步瞭解心臟的位置。再利用多媒體課件,展示胸腔透視圖,心臟的位置。展示人體心臟外形圖,觀察心臟的形態,識別人體心臟的各個方位。

2、識別心臟的各個方位後,通過觀察豬心臟的掛圖結合課件,講授心臟的結構。首先指導學生觀察,比較心房壁和心室壁的厚薄。再引導學生回憶所學的人體四種基本組織,同時設問:從心臟壁的厚薄來看,心房與心室有什麼不同?左心室與右心室又有什麼不同?讓學生講出心臟的組成及心臟壁的厚薄。然後結合人體心臟解剖的課件,分部觀察人體心臟的四個腔,使學生明確左心房與左心室相通,右心房與右心室相通,左右兩邊不相通。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繼續觀察新鮮的豬心臟,找出與心臟相連的幾條大血管。同時教師邊講邊畫出心臟結構簡易黑板圖,肯定左心房連通肺靜脈,左心室連通主動脈,右心房連通上、下腔靜脈,右心室連通肺動脈。最後用課件展示心臟解剖圖,要求學生寫出心臟四腔及連通的大血管,加以 鞏固。這樣,由分解到綜合最後形成整體概念,重點突出,使學生掌握人體心臟的結構。

3、在學生掌握心臟的結構及其相連血管知識的基礎上,講授心臟瓣膜的位置及其開啟關閉與心臟內血流方向的關係,這部分內容是本節課的難點,為突破難點,我準備利用多媒體手段循序漸進地進行教學。首先指導學生閲讀課文68頁,通過指導閲讀,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獨立思考能力。然後,課件展示人體心臟瓣膜縱剖放大圖,指導學生觀察人體心臟瓣膜的位置與開關方向;緊接着課件展示人體心臟瓣膜橫剖面放大圖引導學生觀察心臟瓣膜的分佈及組成。設問:心房與心室之間,心室與動脈之間有什麼特殊的結構?通過觀察與提問使學生明白心臟中有房室瓣和動脈瓣,房室瓣位於心房與心室之間,只能朝向心室開,動脈瓣位於心室與動脈之間,只能朝向動脈開。在此基礎上,為了幫助學生進一步理解心臟瓣膜控制血流方向的作用,課件展示血液在心臟內流動的動畫圖,顯示血液在心臟內流動的方向與心臟瓣膜開閉的關係,同時設問:"同學們,從圖中我們看到血液在心臟中是如何流動的?心臟瓣膜在血液流動中起什麼作用?"讓學生邊觀察邊思考,從而歸納出瓣膜的開閉與血液流動的關係:即心臟瓣膜能控制血液按一定的方向流動,也就是隻能從心房流向心室,從心室流向動脈,而不 能倒流。這樣,通過多層次,多方向的反覆觀察和教學,難點被逐一突破。

4、通過以上的學習,教師接着可提問:"人體心臟的功能是什麼?"從而歸納出人體心臟的功能是推動血液在血管中循環流動。然後又問:"體育鍛煉和適宜體力勞動對心臟有何好處?"對學生進行衞生保健的教育。

最後是課堂小結:課件展示心臟解剖放大圖,結合板書設計,請學生自己歸納本節課的學習內容。

板書是對教學內容的總結概括,我的板書設計見附表,這種板書設計突出重點,突出了知識點之間的聯繫,簡潔明快,體現了板書設計的程序性、概括性、指導性與藝術性。

附板書設計:第三節輸送血液的泵一一心臟

1、心臟的結構和功能

左心房一一連通肺靜脈

左心室一一連通主動脈

右心房一一連通上下腔靜脈

右心室一一連通肺動脈

2、防止血液倒流的結構

房室瓣一位於心房與心室之間

動脈瓣一位於心室與動脈之間

五、教學思想

下面我簡要地説明一下,這樣進行教學設計的優點,以及理論依據。

1、注重生物教學的直觀性原則。

充分利用模型、實物、特別是現代多媒體教學等直觀手段,動與靜相結合,宏觀與微觀相結合,形象生動,突出重點,易化難點。

2、注重對學生的素質教育,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性原則:

教學設計中有大量的學生活動,充分給予學生表現的空間,活動的空間,思維的空間,通過啟發式教學,逐步引導觀察和思維,調動學生積極主動參與,培養學生各方面能力。

七年級生物説課稿 篇七

我説課的內容是七年級上冊第二章《嚴整的生命結構》第二節《細胞的結構和功能》中的實驗。下面我將從説課標、説教材、説學生、説教法與學法、説教學設計、説教學反思六個方面進行説課。

一、説課標:

生物課程的理念以提高學生生物科學素養為主要目的,面向全體學生,着眼於學生全面發展和終身發展。因此倡導探究性學習,引導學生主動參與、樂於探究、勤於動手,逐步培養學生收集和處理科學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等,通過對該課的學習能進一步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和歸納整和能力,這對以後學生的自主學習有很大的幫助。

二、説教材:

(一)教材分析:

《觀察動植物細胞的結構》是生物學七年級上冊第二章《嚴整的生命結構》第二節《細胞的結構和功能》中的實驗。生物表現出的生命現象源於生物體的基本結構。本節課是在學生學會使用顯微鏡的基礎上,通過學生進一步掌握製作和觀察臨時裝片的技能,經過歸納總結,概括出動植物細胞的基本結構,區別動植物細胞結構的不同特點,進一步理解和認識細胞。是學生繼續學習後面單元內容必須具備的重要知識基礎和技能基礎。

(二)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①、學會製作臨時裝片。

②、認識細胞結構,分析、歸納動植物細胞結構的不同點。

③、初步學會繪製細胞結構圖。

(2)能力目標:

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實驗操作能力、總結歸納能力、繪圖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培養學生愛護實驗儀器。

積極參與實驗,養成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體驗合作學習的快樂。

(三)重點與難點:

重點:

1、學會製作臨時裝片。

2、分析、歸納動植物細胞的不同點。

難點:

成功製作臨時裝片。

三、説學生:

(一)學生已初步學會使用顯微鏡,有能力通過細心觀察、自主探究、小組合作、動手操作、歸納總結等方式完成學習任務。

(二)學生富有強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慾,又正值活潑好動的年齡,所以採用合作探究、動手操作會激發學生強烈的學習熱情。

(三)班內學生每小組2人操作一台顯微鏡,有利於培養合作交流,取長補短,體驗合作的快樂。

四、説教法與學法:

“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教師是學習者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所以採取先提出疑問、實驗觀察、合作探究、動手操作,再比較歸納總結的探究式教學方法,指導學生運用觀察法、主動探究學習法、嘗試操作法、合作學習法、。歸納總結學習法。使學生掌握製作臨時裝片的方法步驟,學會規範操作。引導學生認識動植物細胞在結構上的相同點和不同點。學會繪製生物圖,培養學生的生物科學素養。

五、説教學設計:

(一)精心準備,事半功倍:

1、課前設計好《實驗報告單》發給學生)(實驗報告單就好像學生生身邊多了一位小老師,及時提醒學生本節課的學習任務,幫助學生鞏固知識。

2、準備實驗材料(課前學生檢查好材料用具)

3、準備多媒體課件、顯微攝像頭、

4、向學生提出幾點實驗課的要求:細心、愛心、責任、心信心、收穫成功。(這裏既向學生提出了要求,有增強了學生學習的信心。

(二)圖片欣賞,激發熱情

多媒體展示各種各樣的顯微鏡下雪花、跳蚤等圖片,帶給學生一個美麗的、奇妙的世界,激發學生學習熱情,躍躍欲試。

進一步複習顯微鏡使用,知識的再現為接下來的觀察做好鋪墊。

(三)步步引導,合作探究。

1、製作洋葱表皮細胞臨時裝片

學生在觀察了教師課前製作好的臨時裝片,思考怎樣製作洋葱表皮臨時裝片?學生髮表自己的想法。4人小組交流完成實驗報告單上的實驗步驟排序。分別敍述臨時裝片的製作步驟。這樣是為了讓學生自主地進行探究學習,逐步培養學生收集和整合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師生共同解決操作過程中應注意操作要點。

①探究交流,各抒己見(開啟學生想象的空間,來思考,這樣就避免了束縛於教材的被動,激活了教材,也讓學生思維活躍起來。)

②教師適時點撥,解決問題

2、製作人體口腔上皮臨時裝片

學生帶着任務觀看視頻,細心觀察,注意實驗操作的規範性,瞭解製作人體口腔上皮細胞臨時裝片的步驟,找出與洋葱表皮的臨時裝片製作的不同點,引導學生對實驗步驟提出問題並嘗試解答。進而總結步驟,順利完成學習任務。

①細心觀察,提出疑問。

②小組合作探究,形成共識。

(四)動手操作,細心規範

1、佈置任務:製作臨時裝片---對光——安放裝片---觀察

2、學生分組實驗。教師巡迴指導,記錄各組的實驗情況,發現問題及時指導,注意學生操作的規範性。(在這個環節中學生開始自主動手實施探究。這時,作為教師,我在他們的實驗中只是充當了一個指導者,發現學生實驗中的不足並及時進行指導,儘量不去幹預。目的是:充分發揮他們的自主性,提高自主意識。)

(四)展示交流,更進一步

1、從班內挑選幾個有代表性的裝片,利用顯微攝像頭(數字顯微鏡)將觀察到的洋葱表皮細胞和口腔上皮細胞在班內展示。同時用激勵的語言掀起學生學習的高潮。

2、查找總結實驗中不足之處,使操作過程中的不足得彌補。

(五)初步繪圖,識別細胞

新課標理念要注重培養學生的生物科學素養所以展示完裝片引導學生了解生物繪圖的注意事項,嘗試繪製細胞結構圖,結合課本標註細胞結構名稱。

(六)盤點收穫,知識昇華

1、給學生1分鐘考慮,找2—3名學生總結本節課有哪些收穫?

2、課後製作細胞模型,增強學生對細胞的立體認識。組織學生親手製作模型。能夠極大地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而且非常有利於學生獲得相關的生物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