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五年級下冊數學教學反思精品多篇

欄目: 實用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1.12W

五年級下冊數學教學反思精品多篇

國小數學五年級下冊《旋轉》教學反思 篇一

通過這部分知識的學習,學生初步感知平移和旋轉現象,能正確區分平移和旋轉。感受數學在生活中的廣泛應用,體會數學與生活的緊密聯繫。本節課的教學重點是直觀區別平移、旋轉這兩種現象,培養一定的空間想象能力。下面我就結合教學實際,談談自己的一點想法。

所以在本課的導入部分我用了動態出示學生日常生活中經常見到的事物:觀光纜車、升降國旗、螺旋槳、風扇等,引導學生進行觀察、比較、分類,初步感知平移、旋轉現象,從而形成表象,引出課題,然後再讓學生觀察平面圖形也就是想想做做1中的題目,我不給學生動態的演示了,讓孩子自己發揮已有的認知經驗和想象能力來判斷平移和旋轉現象,最後再讓學生到日常生活中找一找平移和旋轉的現象。

讓學生列舉還有什麼物體的運動是平移或是旋轉,同學們説了好多好多,但會出現模糊不清的情況,例如:生1:飛機的運動是旋轉。生2:飛機的運動是平移。我説:“飛機的運動到底是平移還是旋轉?大家討論討論。”最終得出比較正確的説法:飛機的運動是平移,而它的螺旋槳的運動卻是旋轉。生3:鐘擺的運動是平移,移左又移右。立即有人反對:不對,鐘擺的運動是圍着中間的點進行旋轉的,不是平移。看,小小的鐘擺圍繞着平移和旋轉引發了學生們諸多的猜想和議論,但我覺得每一個聲音都包含着學生對知識的吸收與理解,每一個提議都是對自已所學的一種再創,而每一個反駁都是對知識的再吸收。

在此基礎上按運動的方式進行分類,很多學生都按平移和旋轉把它們分成了兩類,我適時講述:象火車、電梯、纜車這樣的運動叫平移;象電風扇的風葉、飛機的螺旋槳和掛鐘的鐘擺這樣的運動叫旋轉,同學們接受得還不錯。學習完這一環節,學生會發現數學就是生活,生活中處處有數學,從而學會數學地看問題和關心、解決數學問題。從而也培養了學生應用數學的意識。

國小語文五年級下冊教學反思 篇二

教學反思:本次仿寫兒童詩教案的回顧拓展多數學生都能按照要求進行練習鞏固。這次交流平台的重點是"名著中的人物"。前面已述,讓學生感受課文中人物的栩栩如生,從而感受名著的魅力,激發閲讀名著的興趣,這是本組教學的主要目標。"交流平台"緊扣這一教學目標,在學生具體感受人物形象的基礎上,回顧、總結所感所悟。指導學生交流時,是要引導學生把人物形象説生動。課文作者把人物形象寫得很生動,學生説時,要儘可能説生動,千萬不要僅用幾個孤零零的承前啟後形式的成語詞語概括一下就算了。還要要適時小結和拓展。本次詞語盤點學生都能聽寫過關。日積月累的歇後語學生很感興趣,而且從課外找了很多豐富可課外知識。

國小語文五年級下冊教學反思 篇三

從三年級開始,我就有意識的培養學生的預習能力,並有目的地進行分層訓練:從讀通課文,自學生字新詞到能對課文內容進行大膽的質疑;提高到能加入自己的理解有感情的朗讀課文,用筆給課文寫“眉批”,寫上自己的體會和理解;到現在的能蒐集與本課內容聯繫緊密的課外資料,並能獨立進行處理,孩子們自學語文能力得到質的提高。

由此,我在工作中摸索到了一條活學語文的路子──在開放的教學空間中,架一座聯通課內與課外的橋樑。

1、內外拓展:

以課文為載體,向課外拓展。即以課文內容為“引子” ,為話題,誘導學生自己動手動腦,蒐集資料,很自然的把語文的課堂教學延伸到課外、校外、社會中,更廣闊的知識空間裏,使語文學習與學生生活經驗聯繫起來,使語文學習成為學生自主構建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學語文,用語文通過多種渠道蒐集信息,處理信息,利用信息,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發展個性、特長。並有助於形成學生良好的閲讀習慣,有助於培養學生收集信息、處理信息的能力,有助於學生更好的理解課文內容,前後溝通,互為參照,形成共鳴。

2、兩頭延伸:

課前,指導學生了解學習內容並進行預習,或提前拜讀原著,或提前收集信息、處理信息等,這樣的學習才是真正自主的學習、有效的學習。

課後應該是一個新的學習輪迴的開始,教師要通過巧妙的點撥、設計,引導學生參與延伸性的語文學習,做到以一點引一篇,以一篇帶一組,使學生從中多渠道吸收知識、開闊視野、發展個性。如教學《凡卡》一文,進行小結後,許多同學都對小凡卡悲慘、無奈的遭遇感到同情和氣憤。我便趁勢讓學生寫續寫。又如教學《“精彩極了”和“糟糕透了”》,有很多同學對家長教育和自己的接受有很多的感受和建議,我就讓學生把這篇優秀的課文推薦給家長們看,並以書信的形式和家長進行溝通和交流,在本學期的“家長開放日”上,我們共同朗讀課文精彩段落,互提希望和建議,非常有意義和價值。我還發現,現在孩子們接受到的來自各種媒體的信息與我們的語文教學很不和諧,比如電視機裏胡編亂造的《東遊記》,課外讀物的“談情説愛”,網絡世界的刺激等等都衝斥着學生的眼睛,嚴重影響他們對優秀文學作品的汲取。

因此,我指導學生讀名著,推薦性的看中央八台的“老片新看”,使學生了解祖國悠久而燦爛的語言文化,進一步提高他們對文學作品的理解和鑑賞能力,有助於訓練學生思維的廣闊性和深刻性。

國小語文五年級下冊教學反思 篇四

教學目標:

1、學會本課生字,理解“失重、心馳神往、廣袤無垠、嶙峋”等詞語。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概括文章主要內容,理清文章思路,瞭解人類登月的知識。

3、理解人類首次登月的偉大的意義,激發學生探索科學的興趣,培養自主探究的學習能力。

教學重難點:

理解人類首次登月的偉大的意義,激發學生探索科學的興趣,培養自主探究的學習能力。

教學過程:

一、激趣導入

人類一直夢想着能夠登上月球,現在這個願望終於實現了,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課文《月球之旅》,看看作者是怎樣記敍這一真實歷程的。(板書課題)

二、檢查預習情況

1、讀課文的情況。

2、詞語的讀音和寫法指導。

三、自由讀文,理清記敍順序,整體把握課文內容

1、思考:登月分幾個階段,用自己的話概括每階段的要點。

2、指名複述登月過程中的幾個階段。教師根據學生複述,板書其要點。

3、登月的全過程有三個階段:

(1)飛船升空;

(2)登月成功;

(3)勝利返航。

明確:按事情發展的時間順序,將有關表示時間的短語在書上圈點。

四、研讀賞析,激發興趣,品味語言特色

1、自主學習。

教師指導學生質疑並共同探究,深入體會。

(1)宇航員從月球到返航經歷了多長時間?宇航員是怎樣生活的?

(2)宇航員登月後做了哪些事?人類登月有什麼意義?

(3)課文在表達上最突出的特點是什麼?請舉例説明。

2、合作探究:

對以上問題,小組研討並在教師指導下達成共識:

(1)人類第一次踏上月球來回經歷76千米,歷時95個小時。失重狀態下吃飯和睡覺很有趣和特別。

(2)宇航員登月採集月壤和月巖樣品,拍攝了許多照片。“阿波羅”登月計劃成功,使人類的夢想變成了現實,人類開始走向地球以外的星球。現代科學技術已經達到向外層空間發展的水平。這既是人類巨大的飛躍,也是人類邁出的第一步。

(3)語言方面:恰當的描述,用數字説明,敍述中有議論。

3、拓展延伸,聯想和想象。

可以啟發學生思考,讓學生看插圖,引導想象。

(1)科學家為什麼要蒐集月球上的土壤和巖石呢?

(2)假如你駕駛着宇宙飛船登月,你有什麼感受?你會做些什麼?展開想象,寫一篇小短文。

教學反思

《月球之旅》是第四單元的最後一篇課文。也是一篇紀實報道,是學生較感興趣的、航天知識方面的文章。和學習第十課一樣,首先是小組自學完成讀課文、讀準字音、寫書生字詞以及弄清課文主要內容等問題。找出不懂得地方。在接下來的展示學習中,首先檢查學生的讀——每組請一個學生分段讀完課文,再進行聽寫——上黑板聽寫,錯了一個以上就不給本組加分。

接着就是請人講課文主要內容,並逐段弄清每段的意思,算是理清文章脈絡;然後是説最令自己興奮的那一段。先讀,再説理由。最後是理解難句子:“對於人來説,這是小小的一步;但對於人類來説,這是巨大的飛躍。”自由發言,如果哪一組的同學説的最接近就給那一組加分。所以有幾個學生髮言了。最後,我根據大家的發言進行了小結,拿出了較通順的句子組成的我的理解:“阿姆斯特朗第一個踏上了月球,他的步子和平時一樣小,但這標誌着人類的航天事業以向前邁了一大步,已取得了飛速的發展。”所以,在議論的基礎上,問題得到了解決。使大家動了腦筋後獲得的結論,儘管他們的語言還很零碎。小組學習真的是高效課堂的陣地呀。

五年級下冊部編版語文教學反思 篇五

《鯨》是人教版五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的一篇精讀課文,是一篇常識性的説明文,這類課文較之其他類型的課文知識性較強,內容也比較枯燥。課文介紹了鯨的形體特點、種類和生活習性等方面的知識。本文在表達上運用列舉數字、比較、舉例、比喻等多種説明方法,對鯨的特點進行一一説明。同時,作者準確用詞,形象描述也是本文表達上的一大特點。學習作者用多種方法説明事物特點的表達方法。同時,通過學習本文培養學生探索動物世界的興趣。

我在執教《鯨》這篇課文前就做了充分的準備,由於課文內容比較枯燥,學生容易產生厭倦心理,所以我準備了精美的教學課件,劃分好教學目標,本課教學我共用了兩課時來完成,其中第一課時重點教學字詞句,第二課時重點教學説明方法。五年級學生年齡雖然處於高年級階段,但注意力集中時間還是比較短,回答問題不是很積極。結合學生的這些年齡特徵,我在設計教學環節時,沒有一講到底,而是把課文分成幾個小目標來由小組討論完成教學,比如在教學生字上面我分為三個步驟來完成:

1、自學部分:學生自己能夠在課文中勾畫出生字和生字詞語,

2、自己能夠給生字注音,

3、獨立正確認讀生字,找出自己感興趣的生字與小組合作交流。就如生字中的“鯨”字,為什麼有“魚”字旁呢?在這個過程中學生自己提出問題,解決問題,大大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效果很好。

另外我在課文學習中也充分發揮學生小組合作功能,把課文教學目標分解為小目標,並且用課件出示,讓學生明確教學任務,小組圍繞目標共同來討論交流,比如在教學本文運用的。説明方法時,小組很快就能找出課文中一些比較明顯的説明方法,然後就會迫不及待的想來彙報交流,使課堂氣氛比較熱烈,各小組積極性也比較高。幾個小組彙報完畢,教師再進行一些簡單的補充,整篇課文就很好的完成了任務。

這節課還存在着一些不足之處,例如,對學生回答問題的評價偏重於客觀公正而鼓勵的話語少些,教學活動忽略了學困生的參與和接受能力等等,這些方面在今後的教學中我將繼續探索。

五年級下冊數學教學反思 篇六

今天我把《倍數和因數》這個單元上完了,這個單元的內容教材上安排了7課時,可是我卻上了10課時。在上這個單元之前我就意識到這個單元的概念比較多,學生肯定會產生混淆。於是我在上課時特別注意了每個概念的講解,儘可能的讓學生體會每個概念間的聯繫與區別。這個單元上完以後有以下幾點感受。

一、“倍數和因數”與“倍數和約數”這兩種説法讓我搞不清。

“倍數和因數”與“倍數和約數”這兩種説法讓我搞不清。我記得以前教六年級的時候,書上説的是“倍數和約數”,而不是現在的“倍數和因數”。我到現在還沒有完全弄清楚為什麼現在的書上為什麼要把“倍數和約數”改成“倍數和因數”。不過我現在正在上網查資料和請教別人,相信要不了不久我會把這個問題給搞清楚的。

二、為什麼本冊書上在講“倍數與因數”的時候不提整除。

我的頭腦也許還受以前書的影響,我認為説到“倍數與因數”必須要談到整除,似乎只有談到了整除,才有資格説到“倍數與因數”,但是我在實際上課的過程中,也體會到了書上在這裏不提整除的好處。但是我的心裏也產生了一個新的疑問,國標版教材到底在什麼時候什麼數學環境下才提出“整除”這個概念的,我現在期待在國標版的教材上看到“整除”這個概念。

三、3的倍數的特徵怎樣讓學生髮現出來?

我在上課的時候發現學生能很容易的發現2和5的倍數的特徵,對於3的倍數的特徵,學生就發現不了了。我感覺書上的那種方法比較機械,肯定會有一種更好的方法能引導學生找出3的倍數的特徵,只不過到現在我還沒想出來,不知道誰有好辦法能告訴我一下,在這裏我先謝謝了。

四、我覺得這個單元上完以後,一定要讓學生搞清楚“偶數與奇數”是對應存在的,“素數與合數”也是對應存在的。這兩組數之間不能搞混淆。這兩組數之間最大的區別就在於它們的分數標準不同,當然它們之間也有交叉的部分。我這個單元上完以後,給學生做了這樣的一組題目。

1、4這個數可以怎樣稱呼?

(學生的回答是:可以稱它為偶數、合數、自然數,還可以稱它為整數)

這道題重點是讓學生體會到同樣一個數,由於看的角度不一樣,它就有不同的名稱。

2、判別

(1)、所有的偶數都是合數………………………()

(2)、所有的奇數都是素數………………………()

(3)、所有的合數都是偶數………………………()

(4)、所有的素數都是奇數………………………()

這一組題目做下來,我感覺對於幫助學生理解這個單元的概念還是很有幫助的。

成功之處:先讓學生看主題兔,從學生已有知識出發,列出不同的乘法算式,然後採取自學的方法,讓學生自悟因數和倍數的含義及因數和倍數所指的數的範圍。教師通過提問的方式,學生通過合作交流的方式,理解因數和倍數是一對相互依存的概念。整個教學過程有收有放,收放適度。

不足之處:在鞏固新知中,第3題:在36、4、9、12、3、0這些數中,誰和誰有因數和倍數關係。學生的解答出現遺漏現象。

聽教師説,這部分內容現在的教學設計與以前的不一樣了。以前是以定理的方式出現的,而現在的教材則從形象入手“用12個同樣大的正方形拼成一個長方形,每排擺幾個,擺了幾排?用乘法算式把自己的擺法表示出來,並在小組裏交流”。也就是説現在的教材讓學生藉助舊知——乘法與除法算式來學習新知——倍數與因數。當時,那位老師説:“學生能弄清倍數與因數嗎?”當時,我根據自己課堂上學生的反應與接受程度回答的是“還好”。就我對這本教材的理解,我覺得教材從直觀入手來教學新知,還是比較合理的'。

首先,對於一個10歲的孩子來説,他們的抽象理解水平還沒有到能直接接納定理的程度,或者説國小數學教學的任務更多地在於培養學生對於數學的興趣、數學的基本思想方法與基本的數學經驗,主要不是掌握抽象的定理。他們學習數學的道路還很漫長,我們國小教師的重任在於傳達給學生這樣一個聲音:數學是好玩的、更是值得玩的!

在課後的檢測中,我教的兩個班中,只有一兩個學生把倍數和因數弄反了。而且學生對於似乎抽象的數興趣濃厚,激情滿滿。現在想來,教材關鍵在於釐清倍數、因數的內在聯繫與區別,用更接近學生生活的直觀例子來幫助學生理解枯燥的數學內容。我在説明倍數、因數與自然數的依存關係時,舉的例子是:我們能説××是兒子嗎?××是弟弟嗎?……。這樣使學生明白我們應該説的是××是××的倍數、××是××的因數。

當然,這一節新授課的容量是很大的,上課時只是滲透了倍數、因數的概念與基本特點。因此,我們還需要對這部分內容進一步鞏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