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論語讀書筆記精品多篇

欄目: 讀書筆記 / 發佈於: / 人氣:6.79K

論語讀書筆記精品多篇

《論語》讀書筆記 篇一

作為一名高中生,我們每天都需要學習大量的新知識,需要了解這個複雜的世界,需要汲取為人處世的智慧。其中,學習是最關鍵的前提。可是在當下知識信息爆炸的時代,學習並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學什麼,為什麼學,如何去學,都需要我們細細思考,踏實去做。《論語》一書給予我很多啟迪。

人生在世,必須樹立學習目標。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孔子也與我們一樣,在十五歲時把追求學問作為人生的志向,並用自己的行動踐行自己的志向,終其一生,學而不輟,最終開創了儒家學派。可見志向對一個人的重要,“人無遠慮,必有近憂”便是從反面論證這個道理。

學習的態度直接決定者學習的效果。孔子一直強調“學而不厭”,並讚賞孔文子“敏而好學”,説的正是這種態度與精神。作為一名學生,我們應該端正學習態度,主動學習,學習是自己的事情,要為自己而學,為自己的夢想而學。“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此之謂也。

根據自己的優勢和劣勢,我們還要掌握一定的學習方法,弄清如何去學習。子曰:“學而時習之。”告訴我們學過的內容要按時複習,經常練習,直到把知識理解,並能熟練地運用它為止。即使這樣,也還不能説是真正理解透徹了,還要做到“温故而知新”,在鞏固與複習中舉一反三,可以有自己的獨特的見解。 那麼怎樣才可做到“温故而知新”呢?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孔子強調就是“學”與“思”的結合,他認為“學”是“思”的基礎,“思”要在“學”中進行,二者相輔相成。這更是驗證了學思結合的重要性。在新知識的汲取中,我們更要做到這點,不能只學習不思考,一味的記憶與練習,是無法真正掌握所學的知識。

學會了學習,學到了知識,孔子更強調“學以致用”。靈活運用自己所學知識,把所學的知識落到實處,這就是學習的目的。不要讓知識去支配你!不要做知識的奴隸,古代的掉書袋多半是這樣,我們應該讓學習的知識,與品德融為一體。無目的的學習,就如同失去了夢想,讓我們無法向更遠的前方邁進。

這就是《論語》中的“學”,同時也是孔子主張的“學”,我身同感受,作為高中生,應該遵循聖賢的學習之道,去探索去發現學習,同時應該找到自己的學習方法。讀懂《論語》,讀懂《論語》中的“學”,讓你我走得更遠。

論語讀書筆記 篇二

論語,就是記錄聖人孔子的言行的書。讀了之後,你能夠感受到孔子的政治思想和抱負,他的很多高尚品德就是當今很少人有的。他不僅僅教會人們就應如何接物待事,而且十分嚴謹的規範自我,以行動來做出表率。他之所以被後人成為聖人,就就是因為他在平常生活中的一點一滴,累積成了我們寶貴的精神財富,給我們的思想帶來了無窮的寶藏。

讀了論語通譯,雖然不能看了古文就明白如何翻譯成現代文,但就是在註釋的幫忙下也能明白孔子所想告訴我們的。覺得十分感慨,孔子在那時就能明白的這些道理,為什麼那麼多的人到此刻都還不明白。

我印象最深的就就是《學而篇第一》了。“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這句話翻譯過來就就是:不擔心別人不瞭解自我,只憂慮自我不理解別人。就是啊,現實生活中,人人都需要理解,個個都渴望理解。人們視理解為溝通感情的紐帶和聯繫心靈的橋樑。大家都期望人與人的。相處就應多一點寬容和尊重,多一點容忍和諒解。但就是,世界何其大,人生何其複雜。若時時都想得到別人的理解,恐怕就是不可能吧。因為,人生沒有相同的路,每個人都不一樣,兩個思想志趣不一樣的人對待同一件事,兩種價值取向相異的人看待同一個問題,要彼此理解不就是強人所難嗎?人不就是從一個模子裏造就出來的,你有另人頭痛的事,我也有。我們彼此都渴望理解,可又用自我的要求去看別人,去苛求別人,於就是我們之間有了“牆”,於就是你苦惱,我也苦惱。但就是,人們有沒有想過,許許多多的小事,為什麼必須要他人明白,必須要他人理解?其實,應對種種的不理解,只要我們給他一個微笑,用寬闊的胸懷去應對,不被理解又何妨?

商鞅就是行變法,落得“五馬分屍”的結局;達爾文在説物種進化的時候被人們罵成瘋子;助人為樂的雷峯經常被人嘲笑,他們這些舉動,又有誰能理解?如果他們一味的追求理解,又怎樣扞衞真理?他們最初不被理解,就是因為他們的追求走在了時代的前列;他們最終名垂青史,就是因為他們敢於在不理解的目光中昂首向前。在現實中,有多少人能明白“理解”這個東西。他們能夠追求別人的理解,以別人的議論為自我的主題,以別人的言談作為自我追求的目標,以別人的反應來調整自我的行為方式,甚至要去討好別人,為了所謂的理解,寫了一些優柔寡斷毫無逐漸的可笑人生。他們真的明白理解嗎,他們覺得他們真的就是在理解別人,並換取別人的理解嗎,不就是這樣的。

理解不僅僅僅只就是你需要別人來理解你,根本就不就是同路人為什麼要逼迫別人理解你,難道就是為了得到別人的同情和憐憫?這樣作難道不會太悲哀了嗎?於就是,終日沉浸在觀察別人對自我的態度之中,優柔寡斷,碌碌無為。不再努力改造自我的生活,不再努力實現自我的價值,卻只就是追求理解。理解不就是牽強的,就是需要別人有和你相同的東西然後互相共鳴而產生的。就算不被理解,又有什麼關係,只要我們能在某些方面理解了別人,想必別人也必須能理解你的吧。孔子很早就這麼説過了,不擔心別人呢不瞭解自我,只憂慮自我不理解別人。

大千世界,芸芸眾生,人不光為理解而活!

“理解萬歲”?

不被理解又有何妨。

《論語》讀書筆記 篇三

初讀《論語》是國小。那時的“學而時習之,不亦樂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説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温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等名句就縈繞在心尖。因為年齡的限制,不知道其深層次的意義,但其表面的意義卻依舊可以指導我學習,待人處世等方面。學習方面要精益求精,要温故,才能提高成績,這樣“不亦樂乎”。有朋友來,有人不理解,要安然待人,不愠不怒,安之若素,這也是一種修養。國小時就感受到了儒學大家的那種風範,安靜平和淡泊,孜孜不倦的儒雅身影從此便在心中站了一個位子,在心靈深處為其闢開了一處桃源幽谷。

再讀《論語》是高中時期,拋棄了小時的稚嫩與純真,接觸到了社會的陰影,陽光下的雨水,也開始感歎“舉直錯諸枉”與“舉枉錯諸直”的區別。開始關心國家大事,心中正氣殷然,儼然一副“捨我其誰”的壯志豪情。開始幻想如孔子雖風雨侵襲,身影猶不倒,為國為民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這時的孔子不再是諄諄教誨的教者、師者形象,而是憂國憂民抵擋戰火為國奉獻的愛國者形象。

如今,初入大學,翻開《論語》,又是一番天地。

《論語》幾乎涉及了我們在社會中的一切,大到國家興衰,小到家內孝悌,從教育到治國,從人性到君子,無一不泛着智慧的光輝,我感觸頗多。“半部論語治天下”是有道理的。《論語》涵蓋了待人處事接物的準則,學習以及教育的要求,做人的品格為政的方法,禮的道理。試問一下,這樣的《論語》又怎會不受人喜愛呢?任歲月的風霜侵襲,他歷久彌新成為中華傳統文化的一個里程碑。

讀《論語》,我讀到了做人的道理。

首先做人要正直。“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雍也》)孔子認為只有正直的人才能在世上生存,不正直的人只會在僥倖躲避災難的的境況下才能生存。這種説法好像是不存與現實的,現世的人們爾虞我詐,把正直看成是譏諷的事物。好像只有“折腰之人”才能真正的掌握世界掌握自我。其實不然,正直之人雖在現實少見,但古人也有一句話“善有善報,惡有惡報”那“折腰之人”雖在一定的情況下佔盡了便宜,但是究其結局,都只會是“自食其果”,逃不過法律的制裁,雖逞一時之樂,卻喪失了整個人生。其次,做人要有仁德。“仁者安仁,知者利仁”,仁德的人安於仁,聰明的人實行仁也會得到好處。但是對於仁德孔子的要求似乎是很高的,“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他要求仁德之人要有禮有樂卻又不僅僅如此。“仁者先難後獲”,仁德的人對艱難的事要搶在別人之前做,對能獲得獎賞的事便退居人後。這就有范仲淹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味道了……《論語》中多次提到“仁者”,“仁人”,可見其實孔子的追求也就是成為一個仁德的人,而他也的的確確做到了。他對於仁的要求很高。曾有人問他他的弟子是否能稱為仁者,他也僅僅説弟子有某項才能,對仁,卻“未可知”。他的心目中“仁者”幾乎可以與神是同一級別的。“維仁者能好人能惡人”“苟志於仁矣無惡也”,做人要仁德到現在也是適合的。“仁德”是每個人在心中的目標,完善自己的仁德,即使是簞食瓢飲在陋巷,我們也會“不改其樂”的。

再次做人要孝。孝一直紮根於中國人的心中,什麼是孝?孔子在面臨不同的人時的提問,回答也不同。“無違”、“父母惟其疾之憂”、“能養與敬”、“色難”(《為政》)針對每個人的特點,孔子的孝的回答也不同。孝是不違背禮節,讓父母放心,常存孝敬的心贍養父母,和顏悦色的侍奉父母等。但究其根本,我認為,孝不僅是在生活中對父母的孝敬,關心父母同時保護自己不讓父母擔心也是其中的一部分。孝,不僅是對父母的關心也暗含了關心自己。中華民族向來重孝“百信孝為先”。每念及“孝”的文章,眼前就浮現父母的身影,我可以這樣説,也許我並不是個十分孝順的女兒,但卻不是一個不孝的孩子。也許我做得不夠好到時我努力做好。

讀《論語》,有感動的、有佩服的、有嚮往的、有沮喪的;《論語》在人類生活中的各個方面都給予我們很多的指導。它過去影響着我,現在影響着我,未來,它勢必會影響着我。它是常伴我一生的明燈將始終照亮我的征途。

現在讀《論語》讀出這般內容;也許當我再次拿起這滄桑畫卷時,又會是另一番光景,我只想説《論語》值得一生珍藏,一輩子去閲讀。

《論語》讀書筆記 篇四

中國文化淵源博長,擁有五千年的文明史,是我們華夏子孫的驕傲。中華民族在漫長的歷史過程中,給人類留下了無數膾炙人口的經典詩文。這些經典詩文,寄託了我們先輩對人國與道義的追求與嚮往。是中華民族一筆寶貴的精神財富。今天,我捧着這本厚實而藴含着生命真諦的《論語》,輕輕的翻開,那淡雅而古老的書香,便撲面而來,感悟一頁頁間,演奏生命哲理的樂章;一面面,洗滌我心中的浮躁狂妄……今天,人類社會正處着急劇變化的時代,回溯源頭,傳承命脈,相互學習,開拓創新。是各國弘揚本民族優秀文化的明智選擇。

在五千多年的發展中,中華民族形成了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團結統一、愛好和平、勤勞勇敢、自強不息的民族精神,先有孟子的“養浩然之氣”,“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范仲淹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孔子曾説:“歲寒,然後知松柏後凋也”。在風和日麗暖的季節,其他樹木和松柏沒有區別,鬱鬱葱葱,一身碧綠。到了大雪飄飛,嚴寒時節,其他樹的葉子紛紛凋零,唯獨松柏卻經得住風霜雨雪的考驗,歷劫不同,一身傲骨!也只有受得起磨練,在任何惡劣環境下依然堅持真理,剛正不阿的人,才能擁有着君子的節操,唯有這樣,民族魂才得以發揚,唯有這樣,中華民族精神才得以弘揚,國家才得以發展壯大!後有長征精神、延安精神等一切為祖國、為人民勇往直前、艱苦奮鬥、無私奉獻的精神永遠值得我們去學習。而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之路的征途上、繼承和發揚優秀的民族精神、無疑是更具有現實意義。

當前,培育和弘揚民族精神,首先要培育弘揚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開拓創新,知難而進,艱苦奮鬥,白強不息,清正廉潔,永不自滿,樂於奉獻等民族精神,不落於時代哦不斷髮展不囿於陳規而勇於創新;不敢於驕傲而奮發向上,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為振興中華民族精神,今天的偉大變革和新的偉大實踐,正是孕育新民族精神的最佳時期,我們要抓住機遇,反覆提煉,不斷總結,為人民精神的寶庫增光添彩,這既是民族精神發展的攻堅戰,又是民族精神進步的光輝點。

讀着《論語》我感到自己受益匪淺,在他的陶冶下,人生必將變得有更有意義。那淡雅的書香,耐人尋味的字句,在不經意間,洗滌了我的心靈。現在,讓我們一起為中華傳統文化這棵長壽樹澆水,施肥吧!

《論語》讀書筆記 篇五

原文:有子曰:“其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

譯文:有子説:“做人,孝順父母,尊敬兄長,卻喜歡冒犯長輩和上級的,這種人是很少見的;不喜歡冒犯長輩和上級,卻喜歡造反作亂的人,這種人是沒有的。君子要致力於根本,根本確立了,治國、做人的原則也就產生了。所謂‘孝、悌’可為‘仁’的根本吧。”

百善孝為先。孝敬父母是人之根本。我們每個人的生命都是父母給予的,父母把我們帶到這個世界來,這是永遠都無法回報的。不孝敬父母的人,永遠不能和他做朋友。尊長愛幼是做人的根本之一。

所謂”仁、義、禮、智、信。”有可能是當時缺失的東西。當時亂世,缺失的東西太多,所以被提倡的東西也多。當今社會亦是如此,問題嚴重了,就會被重視起來,大家都提倡的、都重視的,恰好是人們缺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