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靜悄悄的革命讀後感多篇

欄目: 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2.09W

靜悄悄的革命讀後感多篇

靜悄悄的革命讀後感1

革命,看到這兩個字首先想到的是轟轟烈烈的運動,革命烈士的壯舉,可是這裏的革命卻是靜悄悄的,怎麼回事呢?看過《靜悄悄的革命》這本書後細細想想,現在我們所進行的教育革命不正是這樣的靜悄悄的革命嗎,沒有什麼轟轟烈烈的場面,有的只是潤物細無聲的日常教學,而這些正是我們在這場革命中所要思考的問題。認真讀完書後,我不禁為日本教師們的敬業精神以及他們的研究鑽研精神所感動。在這本書中,佐藤學先生深入淺出地闡述了日本目前教育教學中的課程觀、教學觀、師生互動觀等;同時,作者也對在教學過程中以及對課程的認識中所顯現出來的問題做出了深刻的批判,並且,也為現代學校的改革,尤其是中國小改革的實踐提出了許多實用而深刻的建議。我下面就其中的幾個問題寫一些自己的看法。

佐藤學先生參觀了許許多多日本及國外的中國小,正如書中所説“我看過數不清的教室,可以説沒有哪一個教室和其他教室洋溢着完全相同的氣息,有着完全相同的問題。”可是,作者卻發現在這些不同的教室裏進行的教學,卻是大同小異的。因此,作者以此切入點,向現在的教學方式提出了質疑,而這些質疑對我們反思正在進行的新的課程改革也可以説是很有幫助的。教學是由“學生”、“教師”、“教材”、“學習環境”四個要素組成,而在這四個要素中,我們以前強調教師在教學中起到主宰性的作用,學生都要服從教師的安排,這是我們現在所擯棄的觀點,強調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的主體性,這是好的改變,可是現在好像所有的活動都集中在學生身上,特別強調學生的“自己解決”、“自己決定”等,這是與我們所推行的課程改革所不相符的。也就是佐藤學先生所提出的“虛假的主體性”佔據了我們的課堂,在課堂上,學生真的發揮出他們的主體性了嗎,教師可以通過什麼方法來充分激發學生的主體性呢,這些都是值得我們教師認真思考的問題。而為什麼會產生“主體性”神話這樣的現象呢,佐藤學先生一針見血的指出:“產生主體性假象的温牀——教學中的形式主義”。在教學中,老師們有沒有深刻思考教師是否能夠尊重每個學生微妙的個別差異,是否能夠認真傾聽學生的每一次發言,在熱鬧的課堂中,學生是否真的明白了,還是隻是敷衍。我們必須象佐藤學先生所説的“教學必須建立在還原學生的‘主體性’,克服‘主體性’神話的基礎上”,就是要考慮教師、教材和學習環境的相互作用,考慮孩子的經驗,與孩子進行有意義的,富有挑戰的“拋接球”活動。

佐藤學先生在書中還提出了要讓學校成為“學習共同體”,在教室中要實現“活動的、合作的、反思的學習”提倡以學為中心的教學,要千方百計的促進交往,並且從“學”這一繁體字的結構,説明了學習的象徵意義,揭示了學習的本質。學習就是和文化遺產的交往,就是教師或家長支持學生在交往中成長,這一字體體現了對以孩子為中心的交往的支持。所以在我們的教室裏,正是要構築這樣的一種關係,即學生在交往中共同成長的關係,而能觸發和支持這種關係的人就是教師。為了要實施以“學”為中心的教學,教師要積極構建一種新型的師生關係,在教學中,既要發揮學生的主體性,又要將教師的主導作用充分發揮出來,在教室的引導下,班裏的孩子互相學習,積極與老師進行互動,成為佐藤學先生所提倡的交響樂團式的教學。

《靜悄悄的革命》一書,例舉很多事實,讓我看到我們在教學改革中存在的問題,以上認識只是對課堂教學的一些認識,還有關於學習方式、學校教研、與課程實踐的闡述等都讓我受益菲淺,我難以言盡,就以該書最最本質的闡述來表達我的收穫,那就是“這場教育革命要求根本性結構性的變化。僅此而

靜悄悄的革命讀後感2

在學校的組織下,我閲讀了佐藤學先生的《靜悄悄的革命》。作者用平實的語言,講述了自己的教育心得、教育理想。我不僅被書中那些日本教師的敬業精神、嚴謹的態度深深感動,更對自己的職業生涯及教育理想有了更深切的感悟和思考。靜靜讀來,收穫頗豐。下面我就其中的幾個問題談談自己的體會。

在閲讀之中,令我感受特別深刻的是關於“傾聽”這一主題。互相傾聽是互相學習的基礎。佐藤學認為,我們應該努力追求一個“用心地相互傾聽的教室”。因為只有在“用心地相互傾聽的教室”裏,才能通過發言讓各種思考和情感相互交流,否則交流是不可能發生的。我們的教室從表面上看,熱鬧非凡,小手如林,但真正思考的學生卻很少,同時,那些有模糊意見的學生則更是縮在了人後,不敢發言,我們看到一節課順利地進行完了,中間沒有阻礙,沒有爭議,那麼這樣的一節課有多大意義?改變這樣局面的首要任務是,教師要學會傾聽學生的發言,用心地傾聽,在此基礎上,學生和教師之間、學生和學生之間,進行用心的傾聽,那麼這樣將比熱鬧的發言效果好很多。

反思自己的教學,有多少時候是認真傾聽學生的發言呢?特別是在公開課上,我懷裏揣的是教案,腦中想的是下一個環節,對學生的發言不耐心聽,不加以辨析,學生回答中明顯的錯誤,也會充耳不聞,甚至還笑着鼓勵:“你説得真好!你真聰明!”學生固然需要鼓勵,但不加辨析的盲目鼓勵,會使學生無法看清努力的方向,也許會讓學生在錯誤的道路上漸行漸遠。我們要求學生學會傾聽,認真傾聽。其實我們老師更是如此,應該學會傾聽,更要善於傾聽。佐藤學先生的分析,促進了我對孩子學習方式的進一步認識,我也將努力傾聽孩子的心聲,並注意培養孩子的傾聽習慣和能力,創造以聽為中心的教室,培養合作學習、交往學習的學習者。

關於“合作的、反思的”學習,我在教學中也努力想做到這點,但卻感覺難度較大。如今的孩子,個性都很強,比較自我。作為教師,要把整個班級各種不同的聲音都朝着一箇中心點聚集,而將潛力發揮出來,再對教學活動予以反思,及時反饋在活動中出現的成功與失敗,是一種挑戰。這就要求教師首先應該讓自己成為這樣的人,勤于思考、反思、總結,從而讓我們成長得更快,也讓我們在成長的道路上少走很多彎路。我總會抱怨工作太忙碌,教學事務太繁瑣,以此作為推託反思的理由,但現在仔細一想,如果少了這一環節,怎能讓課堂變得更鮮活、更精彩呢?

佐藤學重視學校本身的校本教研,他反覆強調,每個教師都要打開自己教室的大門。而校本教研注意的途徑是聽課研討。一直以來,我總是對上教研課有牴觸情緒,一方面因為要花較多時間、精力去準備而感到煩躁,另一方面害怕在同事面前暴露出教學方面中的弱點,不願意自己的上課方式被他人指手畫腳……而閲讀了佐藤學的觀點,讓我有了啟示。教研課上,老師們會仔細地記錄執教老師的教學過程,認真地思考、評析,骨幹教師會將自己豐富的教學經驗傾囊而授,為青年教師指點迷津……教研組內的老師只有相互聽課,相互指出缺點,相互探討,才能讓每位老師取得進步,學校裏面的教研才能真正實施,有效進行。所以上公開課是正常的,我們也應該接受推門聽課,主動讓別人聽自己上課。書中道出了我們教研課真正的目的,也讓我也明白了教研課本身的意義。

總之,《靜悄悄的革命》一書對於我們教師很有借鑑意義,令我受益匪淺。教師一定要做個有心人,多去關注教育教學中的點點滴滴,不斷反省、改進。要保持清醒的頭腦,胸懷一顆尊重兒童的心,要學會聆聽,要知道自己面對的是一個個純真活潑的生命,要努力建立新型的師生關係……只有這樣,才能充分享受教育教學所帶來的樂趣。“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讓我們相互學習,共同成長,以自己微小的力量加入這場靜悄悄的革命。

靜悄悄的革命讀後感3

讀到佐藤學先生的這本書,被書中那些教師的敬業精神、嚴謹的態度所感動。

這本書對我有很大的啟發,讓我記憶深刻的是傾聽學生的發言這一小節,佐藤學先生在書中寫道:“這種傾聽不是聽學生髮言的內容,而是聽其發言中所包含着的心情、想法,與他們心心相印,從而產生‘啊,真不簡單’、‘原來如此’、‘真有趣呀’等共鳴共感。喚起這些情感體驗可以説是傾聽學生髮言的‘理解方式’應具有的最重要的意義。”這段話啟示我們教師要用心傾聽學生的各種語言,包括身體所發出的無聲語言,感受學生在課堂中思想的起伏波動與學生的想象產生共鳴,從而共同走向創造性的學習。現在無論在什麼樣的場合都提倡教師要尊重學生的個性,可是有多少教師真的理解怎麼做才是尊重學生呢?這本書正啟示我們靜下心來傾聽孩子的聲音,瞭解孩子的需要,接納孩子的不同,理解孩子的語言。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所思所想,孩子們也不例外。如果你想成為學生的良師益友,那麼你必須改變高高在上的先知先覺者的姿態,走到學生中去,蹲下身來,與孩子的雙眸對視,學會傾聽,學會理解。

互相傾聽是互相學習的基礎。教師往往想讓學生多發言,但實際上,仔細傾聽每個學生的發言,在此基礎上開展指導,遠遠比前者更重要。這種“傾聽方式”不是聽學生髮言的內容,而是聽其發言中所包含着的心情、想法,與他們心心相印。學會相互傾聽,是課堂教學的首要條件,師生間、生生間的相互傾聽,更有利於開展教學活動。在我們的平常課堂中,學生髮言熱烈,一個問題出來,學生展開思索、討論,然後爭先恐後的回答,在反饋的過程中,有一部分孩子的腦子裏裝着自己的見解,而沒有用心傾聽同學的回答,這樣的學習,就顯得片面、欠主動。課堂中的熱烈發言固然重要,但傾聽是前提。其實,我的課堂中也存在着同樣的問題,班級孩子們研究問題或是討論問題看似異常激烈,而實際上學生學習的內容雜亂、學習的質量低下,教育被表面化,陷入了淺薄與貧乏,收不到最佳效果。文中提出學生要學會相互傾聽,我認為我們的教師更要學會傾聽,不但要會傾聽學生的發言內容,更要會傾聽學生的心情與想法,與學生產生共鳴,作孩子的最佳聽眾。同時,讓每個孩子也學會傾聽他人的看法與結論,這樣使每個孩子都能打開心扉,讓他們的差異得到關注,正如“木桶原理”中的那塊最短的木板,使較差的學生也能得到發展與提高。如果我們希望在課堂上更好地培養學生的言語表現力的話,那麼與其鼓勵他們發言,不如培養其傾聽能力。這看起來好像離得遠些,其實卻是一條捷徑。在教室裏,傾聽的能力培養起來之後,課堂的言語表現才會變得豐富起來,而不是相反。

這本書中還有一個令我特別感興趣的內容,就是學生的綜合學習。初為人師的我看到書裏的孩子們長達半年一年、關注過程而不注重結果的活動。我積極思索我的課程計劃和設計。我試着努力去創造綜合學習的機會,讓學生們儘可能多的參與,提高他們蒐集、整理、運用知識的能力。作為初為人師的我應力爭學做一名會創造綜合學習的教師。

學會傾聽,享受教育的幸福,享受成長的快樂。以前,比較注重別人的看法與評價,喜歡自己的淡定與從容,但我想沒有方向感的淡定與從容終究會演變成頹唐與平庸。我捫心自問,一個受學生喜愛的好老師,我做到了嗎?我覺得自己相距“好老師”還很遠很遠很遠,還沒有做到細心的傾聽學生,我在教學上依舊停留在知識傳授的層面,沒有給學生享受成功的喜悦,學習的幸福感…… 作為教師的我要好好反思自己的工作積極完善,努力讓孩子們感到學校的快樂!

靜悄悄的革命讀後感4

每天都在忙忙碌碌中度過,總覺得教育生活缺少了些目標,缺少了些激情,這不是我想要的教育生活,這不是我想要的生活狀態。很有幸於四月下旬到華師大進行學習,經過諮詢華師大請的教育專家——餘國卿,他建議我看看由日本的教育家——佐藤學撰寫的《靜悄悄的革命》。説實話,一聽説是日本的教育專家寫的書,我就有一種牴觸情緒。可是能讓教育專家力薦的書,想必一定有它的過人之處。我便下定決心要看看這本能使專家力薦的書。經過將近一個月的夜讀,我對這本書有了自己的看法,我覺得我應該經營屬於自己的也屬於孩子的潤澤的課堂。

佐藤學認為,教學是由“學生”、“教師”、“教材”、“學習環境”四個要素構成的。良好的學習環境使教學更富魅力、更煥活力、更有生長力。課堂上良好的學習環境該是怎樣的呢?我想是“潤澤”的。潤澤的課堂不是一種理念,不是一種模式,而是一種氛圍、一種心情,是那種安心的、無拘無束的、輕柔滋潤肌膚的感覺。“在這裏,大家安心地、輕鬆自如地構築着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構築着一種基本的信賴關係,在這種關係中,即使聳聳肩膀,拿不出自己的意見來,每個人的存在也能夠得到大家自覺地尊重,得到承認。”

一、潤澤的課堂心靈自由

潤澤的課堂心靈自由。用一位教育家的話來敍述:“你要有膽量並且有肚量讓孩子們自己去探險,自己去體驗,讓他偶爾痛快地玩幾次泥沙,下雨天讓他踩水,讓他偶爾跌幾跤,讓他去哭,讓他去笑。我們要做的,是在旁邊注意他,有限度地容忍他。”的確,教育教學需要“有限度的容忍”,我們要允許學生能力有強弱,允許學生思維有快慢,允許學生表達有完缺,允許每個學生以獨有的“這一個”真實地存在於教室。只有在這樣的課堂裏,每個人的呼吸和節律才會柔和,教師才會和學生一起“共度愉快的時光”。

二、潤澤的課堂關注傾聽

在潤澤的課堂中,傾聽遠比發言更加重要。讓我們審思:為什麼低年段的課堂鬧哄哄,學生髮言過剩。而級數越高,學生卻會表情麻木、拒絕發言、沉默不語了呢?我們的課堂過於在乎表面的熱鬧了。教師頻繁地與部分學生交流,只傾聽着他們幾個的聲音,更多的學生靜坐在無暇顧及的角落,成了“聽眾”(指缺少交流慾望的學生),後來,一部分聽眾又變成了“遊客”(指喪失學習興趣的學生),這些“遊客”往往就成了學習的“難民”(指淪失學習能力的學生)。這樣看來,學生學習熱情的衰減、學習能力的落差,與我們課堂上“傾聽”不夠直接相關。我們應當追求的不是“發言熱鬧的教室”,而是“用心地相互傾聽的教室”。我們要允許教學進度慢一點,允許學生髮言模糊一點。我們要仔細地傾聽和欣賞每一個學生的聲音。不是傾聽學生髮言的內容,而是聽其發言中包含着的心情、想法,與他心心相印,產生共感共鳴。傾聽的習慣培養起來後,課堂才會變得豐富起來,才能通過發言讓各種思考和情感相互交流。

三、潤澤的課堂對話真實

對話,已從一種流行的教學手段變為每個教師課堂上日常的教學行為。然而,對話真實嗎?是否如言所説“教學,是師生共度的生命歷程,共創的人生體驗”?其實現狀不乏擔憂,有些老師把對話演變為一種務虛的教學形式,無效的語言重複。人的心靈有一種微妙、精敏的感受力,任何虛假、矯情和做作都無法喚起真誠。在對話的過程中,我們當竭力以自己的身體語言和情感去與學生的身體動作和起伏的情感共振。教師全身心對每個學生敞開,與每個學生的思考或情感相互呼應、相互應答,這才是有質量的對話,有生命成長意義的對話。

“潤澤是日久生情的默契,潤澤是耳濡目染的薰陶——潤澤的關係,只可能存在於教師和自己孩子之間。潤澤的課堂,是幸福無比的。”這樣的課堂無論師與生都內心嚮往之,孜孜追求之。這樣的課堂也遠非是一兩次改革就能讓大家“更新了理念,解放了思想”,該是教育永遠追尋的真正的“理想課堂”。

靜悄悄的革命讀後感5

《靜悄悄的革命》一書有深刻的理論積澱,説理透徹,通俗易懂,立足於真實的課堂實踐研究,具有明確的指向性。書中對許多教育實例的剖析和論述對我國現行的教育改革、一線教育工作者頗有啟示。書中深入淺出地闡述的課程觀、教學觀、教師觀、師生互動觀等讓我深受啟迪,作者對教學中形式主義鞭辟入裏的批判令我受益匪淺,佐藤學先生平易、深刻、務實的工作態度,講究實效、不懈探索的研究精神給我留下了難忘的印象。以下是我對書中關於課堂教學的一些感想。

一、還課堂於學生,關注學生的主體性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是課堂的主人,在課堂教學中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調動學生的自主性。這是課程改革的要求,同樣也是廣大教師需要追求並達到的目標。但是,這並不是一句口號,不是喊得越響效果越好,不能僅僅停留在表面上和形式上的轉變。

佐藤學先生在他書中給我們提到了“日本國小教室裏的特徵是‘鬧哄哄’(發言過剩),而國中、高中教室裏的特徵是‘靜悄悄’(拒絕發言)。”這是什麼原因呢?其實這就是典型的追求虛假主體性教學中的形式主義。中國的課堂裏也同樣存在許多這樣的現象。有的班級上課,僅僅是白熱化的發言競爭,學生表面活躍地不斷叫着“是的”“是的”,時刻不住地點頭,高高地舉手。有的班級上課,空氣沉悶,學生的身體坐得筆直,而思維卻是僵化的。這兩種類型在佐藤學先生看來同樣是硬邦邦、乾巴巴的關係而構成的課堂,它們都是主體性的假象,是教學中的形式主義。

真正把課堂的主動權還給學生,讓學生在課堂中展現其主體性,應當追求的不是“發言熱鬧”,也不是保持身體端坐,而是要給學生營造一種課堂學習和交流的氛圍,讓學生在這種氛圍中盡情地釋放自己,調動自己的各個思維感官,把自己融入整個課堂,融入整個羣體,通過發言讓各種思考和情感相互碰撞、相互呼應、相互應答。以此來實現學生在課堂中的主體性地位,促進學生的學習和發展。

二、課堂需要傾聽,激發學生學習熱情

《靜悄悄的革命》一書中談到傾聽這一話題時,一位參與調研的教師發表了自己的見解:“當學生髮言時,教師需要面對着學生,專心地全部接納一個一個學生的發言,如此一來,不僅能夠聽到學生精彩的問題回答,而且還能夠感受到學生用言語無法表達的想法和情感。”這是教師傾聽的意義,有助於課堂教學的順利開展和學生思維情感的發展。如果把教師傾聽學生的發言打一形象的比喻,好比教師和學生進行棒球投球練習。學生的發言好比投球,教師傾聽好比接球,不管學生投的球如何,教師都能夠認真對待,力求準確接住球,學生投球的興致便會高漲。這樣的快感會促進師生更好地玩好這次投球練習。課堂教學亦是如此,當學生髮言時,無論答案正確與否,教師的傾聽至關重要,它可以保護學生的自尊心,影響學生的學習興趣。

傾聽,不僅僅是聽學生髮言的內容,而是聽其發言中所包含的心情、想法,與他們心心相印,產生共感共鳴。傾聽,是一種方式,更是一種態度,它是架起師生之間友好溝通與交流的橋樑。我們的課堂教學中需要傾聽,師生之間的傾聽,生生之間的傾聽,以傾聽這種方式來傳遞相互間的尊重,促進各自的成長。

課堂教學的革命早已靜悄悄地打響,身處一線的教育工作者們懷着對教育的憧憬與希望,投身於這場革命。佐藤學教授的觀點給我們注入了一股新鮮血液,引領着課堂教學變革的潮流。對教學的反思和經驗的交流成了每位教師成長的精神食糧。課堂教學革命並不是遙不可及的,作為教育工作者,我們要學會放慢腳步,靜下心來,在具體的課堂教學實踐中探索出一條改變課堂,改變學校的道路。

靜悄悄的革命讀後感6

在最近這段時間裏,我認真拜讀了日本東京大學研究生院教育學研究科教授、教育學博士——佐藤學教授所寫的《靜悄悄的革命》,佩服他做研究的毅力和執着,能夠堅持訪問學校、參觀教室接近20年,可以稱得上是真正的“付諸行動的研究者”。佐藤學教授在學習班中推行實現“活動的、合作的、反思的學習”;在學校裏推行構建教師之間互教互學的“合作性同事”的關係;在學校和社區的聯繫方面推進由監護人蔘與授課的“參與學習”實踐。

讀完整本書,感受頗深的是佐藤學教授提出的“創設以聽為中心的教室”這一觀點,對照着我自己的日常教學,不免產生共鳴之處。

下面我先引用佐藤學教授所説的一段話:

互相傾聽是相互學習的基礎,教師往往想讓學生多多發言,但實際上,仔細地傾聽每個學生的發言,在此基礎上開展指導,遠遠比前者更重要……

傾聽這一行為,是讓學習成為學習的最重要的行為。善於學習的學生通常都是擅長傾聽的兒童。只愛自己説話而不傾聽別人説話的兒童(人)是不可能學得好的……

……在沒有“傾聽”這一相互關係的教室裏,佔支配地位的是對他人的漠不關心,因此,相互學習的關係式不可能產生的。

形成互相傾聽的教室的第一步,是教師自身要自始至終地保持專心專意地、鄭重其事地聽取每個學生髮言的態度……

教師應該認真地聽取每個學生的發言並作出敏感的對應,應能慎重地選用每個學生都能理解的詞語講話,這樣,學生之間才會開始互相傾聽,才能在教室裏形成仔細傾聽別人的講話、互相交換意見的關係。

……如果不能建立相互傾聽、相互交談的和諧關係,是無法創設出相互學習的教室的。

曾有特級教師提出:有效地課堂教學從傾聽開始。確實,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是否能認真傾聽學生的回答,學生是否能真正專心聽講,這些都直接影響着課堂教學效益,也影響着學生的發展。

在我們的課堂上經常會發生這些現象:孩子們善於思考,積極地表達自己的看法和觀點,但對其他同學的回答往往不去專心的聽;當一個孩子回答完後,就會有另外的孩子爭先恐後地表達不同意見,結果卻説得和第一個孩子一模一樣;甚至還有孩子看似聚精會神地在聽,然而提問時才發現原來他對老師問什麼也不知道。而在一些公開課堂上也能聽到一些教師為了讓整個課堂控制在自己的預設中,難免會對學生的回答做出簡單的甚至是扭曲的迴應,比如:“對不對?”“是不是?”“恩,你説的就是某某意思,是吧。”反思着這一切,我想最主要的就是我們的教師和我們的學生都沒有養成認真傾聽的習慣。

傾聽,是洞悉自然地方式;是接受信息的渠道;是淨化心靈的藝術;是解除自身疑惑的途徑。然而,傾聽的習慣也並非是一朝一夕就能養成的。在平時的教學中,我覺得教師首先自己要學會傾聽,傾聽學生的回答,傾聽學生的心情、態度等。讓我們的學生得到表達的機會,享受着被傾聽的愉悦;讓我們的學生感受到教師對他們的尊重,激發起上進的渴望。相信只有這樣,才能讓學生心悦誠服,才能讓他們更愉快的投入到學習中去。其次,要教給學生傾聽的方法,比如可以這樣告訴我們的學生:善聽的孩子往往也是善於思考的孩子,所以我們要養成善聽、傾聽的好習慣。還可以引導學生帶着問題去聽,比如可以這樣提問我們的學生:“猜猜某某某這樣説的理由是什麼?”“想想看他這樣説有沒有道理呢?”等等。相信只有讓學生學會了先聽後説,才能真正養成傾聽的習慣。

學會傾聽,也就學會了尊重別人,學會了真誠處事,學會了關心,學會了與他人合作。學會傾聽,會使我們的課堂教學更優化、更精彩,會使我們的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靜悄悄的革命讀後感7

在網上我認真拜讀了佐藤學的《靜悄悄的革命》這本書。作為一個日本東京大學研究生院的教授、教育學博士,他為了研究教學,走訪了全日本幼兒園、國小、國中、高中和養護學校,他往返於無數個學校的校園、站在一個個教室前的窗口邊,坐在一間間教室裏,以他敏鋭的目光,洞察着發生在教室中的靜悄悄的革命。在二十多年中,他走進了七千多間教室,始終把自己融入到學校的教師和學生中,與教室裏的學生和教師同呼吸。他把自己置身於教師與學校之中,與教師交流、探討,共同嘗試從內部對各類學校進行改革。在細細地品讀中,一種發自內心的敬佩之情油然而生:敬佩他認真紮實的研究態度,敬佩他持之以恆的敬業精神;敬佩他講究實效的教研作風。

這本書沒有大哲理,沒有大理論,書中用最樸實的語言,用最生動的案例闡述着“靜悄悄的革命”的深刻內涵。所謂“靜悄悄的革命”,即是通過和事物對話、和他人對話、和自身對話的活動過程。文中極其深刻地指出:這場靜悄悄的革命,是從一個個教室裏萌生出來的,是植根於下層的民主主義的、以學校和社區為基地而進行的革命,是支持每個學生的多元化個性的革命,是促進教師的自主性和創造性的革命。作為日本名牌大學教授的佐藤學先生一直在積極地推進這一“靜悄悄地革命”。因為在教學中我發現學生傾聽能力欠缺,我非常注意這方面經驗:這本書中首先從傾聽開始抓起文中的許多觀點令我感到耳一新,受益匪淺。

一、教給方法,明確傾聽

我們在課堂上要求學生認真傾聽,可到底怎樣才算認真傾聽呢?學生比較模糊,我們要讓學生知道從何而聽,我們應該給孩子一個具體的,可操作性的、細化了的要求。如:聽同學發言時,眼睛要看着發言同學的臉,做到神情專一,如果同學的回答與自己的想法一致時,則以微笑、點頭表示贊同。教學中我們可以向學生明確提出傾聽要做到“五心”。即傾聽時要做到:一要專心,無論是聽老師講課,還是聽同學發言,都要聽清老師和發言人的每一句話,腦子裏不想其他事;二要耐心,不隨便插嘴,要尊重別人,要聽完別人的話,再發表自己的見解;三要細心,當別人發言有錯時,學會評價別人的發言,做到不重複他人的意見,自己的意見要建立在他人發言的基礎上或提出新穎的想法;四要虛心,當別人提出與自己不同的意見時,要能虛心接受,邊聽邊修正自己的觀點;五要用心,在聽取他人意見時不能盲從,要有選擇地接受,做到説、聽、思並重,相互促進。有了方法的指導,學生才會明確如何傾聽。

二、恰當評價,鼓勵傾聽

準確恰當的評價是調動學生積極性的重要因素,也是培養學生傾聽的重要手段。所以我們千萬不要吝嗇自己的讚揚,要讓學生品嚐到認真傾聽的`甜頭,獲得成功的喜悦,成功的滿足感。如:“聽得最認真,這可是尊重別人的表現啊!”、“這麼一點小錯誤都被你聽出來了,真是金耳朵呀!”、“這位同學不僅認真聽懂了別人的發言,還加進了自己的想法,多棒啊!”、“我被你説服了”、“你説得有道理”、“你的見解很獨特!”、“你的思路真清晰!”等等。當學生感到老師在傾聽自己的發言時,定會對自己充滿信心,同時也會採用同樣活力的傾聽策略,我們聽完後再提出建議性的回饋。一個眼神、一句讚揚、一個微笑,都能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都能鼓勵學生認真傾聽,逐步養成聽的習慣。

總之,沒有正確的傾聽,師生之間難以達成共感共鳴。我們的不會傾聽,反過來也會影響學生信服的專心傾聽!所以通過這本書的閲讀,我最深的感觸是:我們要學會用心傾聽和欣賞每一位學生的聲音,做到真正有的放矢的教學;在言傳身教和潛移默化中,讓學生學會傾聽他人的發言,學會取他人所長來充實自己。讓我們的學生變成“用心相互傾聽的學生,是我們的理想,也是我們追求的目標。

靜悄悄的革命讀後感8

自從事教育工作以來,在每一年的繼續教育中,我都會陸續地接觸並學習新課程改革背景下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方法,同時也觀摩過一些在課程改革中大膽改革並取得成效的學校,如泗縣靈童學校的導學案的教學模式的改革,洋思中學的“先學後教,當堂訓練”的教學模式等,我也曾經想把這些教學模式和先進的教學理念引進到我的課堂上,但在半途中就被我拋棄了,究其原因,我認為責任在我自己身上:理論水平不高、實踐經驗不足、創新能力不強,同時,我也深刻意識到教育只有在不斷地探索、嘗試、實踐、反思、改進中,才能得以發展,才能有所進步。作為教師,只有勤於學習、積極探索、大膽實踐,才能使自己的課堂悄悄的發生改變。佐藤學的《靜悄悄的革命》一書以淺顯易懂的語言、豐富典型的案例、清晰明瞭的板塊向我們展示了一個又一個在悄悄發生變化的教室和教師,讀了這本書,使我感受最深的是:學生角色的轉變

《新課程標準》明確指出:有效的數學教學活動是教師教與學生學的統一,應體現“以人為本”的理念,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體,在積級參與學習活動的過程中不斷得到發展。在新課程理念的倡導下,學生的角色在不斷地發生轉變,學生由原來知識的被動接受者,變成主動探索者,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也正是這種理念的指導和影響,有部分的教師開始在自己的課堂上嘗試着做出了一些改革,在教學中安排了學生動手操作、、實踐探究的內容,也安排了小組合作學習的形式,教師故意創設懸念,讓學生髮現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並解決問題,的確,這一系列的變化,使現在的教室充滿了活力,由原來教師“滿堂灌”、學生被動地接受知識變成學生主動探索、實踐交流,從而更加主動地獲取知識。然而,在變化的背後又顯露出一些尖鋭的問題。

1、教師在學生學習活動中的地位

《新課程標準》指出:教師應成為學生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合作者,為學生的發展提供良好的環境和條件。杜郎口中學的教室裏把教師在一節課中的授課時間總和固定在不超過5分鐘,剩下的40分鐘全部交給學生,這短短的5分鐘,是否能夠有效的發揮教師的組織、引導、合作的作用?這值得深思。這種對教師的授課時間進行硬性規定的做法,我認為是不妥的,教師在課堂上應根據教學內容、學生學情等適時調整自己的角色,當課堂上教學秩序混亂時,教師所扮演的是一個組織者的角色;當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遇到困難時,教師所扮演的是一個引導者的角色;當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參與教學活動時,老師應扮演一個合作者的角色。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做到:“該説的説,不該説的不説”,學生在課前已經會的知識不説、學生在課堂上通過動手操作、探究發現、獨立思考、合作交流等學習方式能夠學會的知識不説,對於學生通過交流不能理解的知識教師要予以適當的引導;“該放手時就放手”,在課堂教學中,教師不要把學生當作温室裏的花朵,要信任學生,放手讓學生去完成新知的探究,讓學生在解決問題的海洋裏,乘風破浪,抵達知識的彼岸;“該教師衝鋒陷陣時,絕對不能退讓”,在課堂教學中,教師不能為了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而一味地把課堂全盤交給學生,當學生在學習中沒有明確目標時,當學生在學習中遇到困難時,這時教師就應該衝出來,為學生指引方向,排憂解難。

2、學生主體地位的發揮

在現在的教室裏,處處都洋溢着“學生是學習的主人”的濃郁氛圍,現在的教師在自己的課堂教學中,也非常重視發揮學生在學習過程的主體地位,於是乎,在課堂上也出現了一些問題:小組合作流於形式、問題探究失去價值、氣氛活躍假象等,如何才能真正有效地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這是一個不斷探索、實踐、總結的話題,我認為學生只有在充滿學習激情、興趣盎然的狀態下,積極主動地參與到學習活動中,從而獲取新知,才能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靜悄悄的革命讀後感9

讀着佐藤學二十多年的實地研究匯聚成的這本書《靜悄悄的革命》,裏面的知識我慢慢咀嚼,內化,雖然不能準確地説出我收穫了多少,但是開卷有益是必然的。

不由想起剛剛調到二小工作改行教語文時的經歷,俗話説“隔行如隔山”,一點兒也不誇張,我臨時代理一個班的語文課老師兼班主任,那時我真是兩眼一抹黑,對於教語文我什麼也不懂,怎麼辦呢?每天下了班,我就要趕往以前單位教語文的前輩邵老師家裏,跟她學習怎樣備課,一學就是幾個小時,可是心裏還是空落落的,即使課本上記得滿滿的,第二天該怎麼上課也是茫茫然。當時的我迫切想知道我該怎麼上好語文課,怎樣説好每一句話,怎樣讓學生聽我説話。

印象挺深的是厚着臉皮蹭了兩位大姐的課,看她們在講台上揮灑自如,台下的學生聽得有滋有味,我羨慕得不得了,心想,她們是怎麼練就的這一身的功夫?然後,我就依葫蘆畫瓢,把聽到的學到的搬運到我的課堂上,結果是邯鄲學步,課堂上我依然手忙腳亂。

現在想想,我一味地關注自己要説什麼,要做什麼,不去想學生需要什麼,不傾聽孩子們的聲音,怎麼可能上好課,可見,會傾聽也是種能力啊!佐藤學説,善於學習的學生通常是擅長傾聽的兒童,因為學習是從身心向他人敞開、接納異質的未知的東西開始的,那麼不善於傾聽的老師呢,往往自己很愛講話,但講話時是不會對自己的言辭進行謹慎的選擇的,也對在場的每個學生能否聽到或理解自己的話毫無意識。

每一次讀到這些,課堂上那些我唱獨角戲的場面就會跳出來,好像在嘲笑我的自以為是。老師應該怎樣傾聽呢,書中寫到,老師在課堂上以慎重的、禮貌的、傾聽的姿態面對每一個學生,傾聽他們有聲和無聲的語言。在學習能夠豐富地展開的教室裏,教師在向學生講話時,不僅能意識到自己的言語,選擇合適的言語,還能有意識地專注地傾聽學生的言語,其“講述”的行為同時也就是“傾聽”的行為。

最有意思的是關於傾聽學生的發言佐藤學打了一個形象的比喻,好比是在和學生玩棒球投球練習。把學生投過來的球準確地接住,投球的學生即便不對你説什麼,他的心情也是很愉快的。學生投得很差的球或投偏了的球如果也能準確地接住的話,學生後來就會奮起投出更好的球來。

現在我一直提醒自己努力做一個傾聽者。我的課堂語言會有意識的慢一些,開口説話前有個緩衝,思考一下有沒有更好的表達方式,能不能激起學生聽的慾望和説的衝動。

當孩子們小組比賽朗讀課文時,讀罷,我請他們互相評價,以往評價好像是我獨攬的,然後梳理出讀好課文的方法,現在,我會把這樣的機會交給孩子們。男孩旭從作為朗讀者和傾聽者這兩個角色的不同角度來總結,他認為自己可以讀得更好一些,而且,他用詞很講究,説話有條理,我肯定了他的表達,鼓勵他做得更好。自那以後,每節課上都能看到他高舉的小手,期待我做他的傾聽者,我發現,他也在回報給我尊重和信任,我倆的投球配合得不錯。

接到學生的投球給我帶來成就感,讓我想接住更多的球,甚至是投偏的球,作為投球者,孩子比我的渴望更強烈,每想到此,我更堅定地想成為優秀的傾聽者,與自己對話,與學生對話,傾聽孩子有聲的、無聲的語言。

課堂上的質疑、梳理我會有選擇地放手讓孩子們做,而我就是傾聽、判斷、指導。比如,當孩子説出自己的想法後,我發現有待調整的地方,就會請其他的孩子給出建議,再回到原問題上有針對性對話,讓孩子們在傾聽與對話的過程中有效的學習,我嘗試着用有意識的自我提醒和約束來改變我的課堂。

佐藤學説,會傾聽的老師才能實現與學生的對話。這種對話絕不是表面上熱熱鬧鬧的課堂,而是站在欣賞、體味學生髮言的立場,或許,課堂上是靜悄悄的,但是老師的傾聽讓課堂浸潤在一種不一樣的氛圍裏,空氣中流動着孩子和老師的思考、碰撞、融合、完善、超越,那必定是潤澤的課堂,也是我努力想要追求的課堂。

靜悄悄的革命讀後感10

在開學之際,我們團隊共讀的書目是《靜悄悄的革命》,這是一本由日本佐藤學先生所著的書。説實在,對於國外的書籍我是比較牴觸的,主要是外國的書讀起來很費事,語言乾巴巴的,毫無我們中國文字之美。

帶着無奈,打開這本書,竟然發現此書和之前看的外國書有所不同,最起碼語言是流利的,讀起來不吃力。並且慢慢地,我從文字中感受到佐藤學先生的平易、深刻、務實,他所講述的內容讓我為之動容。

一、相互作用之美

在教室裏,教室的活動應該如何進行?佐藤學先生認為大致可以分為兩種:一是與每個學生應對的活動,一是與學生各種各樣的想法、認識相互激盪回想的活動,並用了兩個形象詞分別來比喻:“服裝裁剪”和“交響樂團”。

初次看到這兩個詞語,感覺與教學毫不搭邊。細細看來才知道,“服裝裁剪”像按照每個人的身體尺寸量體裁衣那樣去對應每個學生的個性,創造課程;而“交響樂團”是讓各種學生的看法和想象相互碰撞激盪、迴響共鳴的活動。舉個例子來説:在學生做作業時,許多老師一門心思地把每個學生的想法記錄了下來,以備下次教學時使用。而且更為重要的是教師集中精力去“量體裁衣”,對有需要幫助的學生,為他們一一對應地“做衣服”,這不僅僅是給那些不能達到目標的兒童提供具體的幫助,也是教師自身從教學展開之可能性的角度,去發現個別差異的絕好機會。

“服裝裁剪”是很多老師在課堂上都在做的事情,只是在做的多少、裁剪是否合身上有所區別。但是對於“交響樂團”則情況不容樂觀。我們一線教師都知道,學生每年都要重新分班,如果想要在短時間內提高成績,“交響樂團”式教學恐怕難以達到效果,而且操作起來有一定難度,對教師自身素質的要求更高。有時是不想做痛苦的改變,有時是不想出力不討好,更或者是其它方面的原因,“交響樂團”式教學只能是鳳毛麟角。

“服裝裁剪”是個性之美,而“交響樂團”則是融合之美,二者都應在教室裏完美綻放,期待着越來越多的教室裏能夠呈現出這兩種截然不同的美。

二、息息相通之美

息息相通在人際關係中比言語還要重要。能夠感受到學生的氣息,能夠發展與學生的交往的教師非常缺少,這是佐藤學先生在文中對於息息相通的解釋,併為此舉例説明:一位老師在教室裏,有個學生拿着一棵蒲公英來,説是他上學路邊發現的。“在哪裏發現的?”教室裏圍繞着這個話題展開討論。有個男孩知道這是西洋蒲公英,大家就在課餘時間要去找日本蒲公英,並且還找到了另外七種蒲公英。老師就帶領大家進行了蒲公英的學習,培育“蒲公英小寶寶”,孩子們觀察、記錄……

看到這個案例,我在想:如果是我,我會讓學生來探討嗎?正常情況下,我會不予理睬,或者説那個男孩幾句,就該幹什麼就幹什麼了。畢竟研究蒲公英與我們課本所學知識無關,浪費那麼多時間做與提高我們教學成績無關的事情,顯然是得不償失的。但是,我們所教的知識孩子們並不太喜歡學,而這一棵蒲公英卻是孩子自己發現的,其他孩子也願意一起去尋找本國蒲公英,願意去精心培育呵護“蒲公英小寶寶”。在家裏,在學校,蒲公英在一段時間裏佔據了他們大量的課餘時間,他們為此津津樂道。這些蒲公英是學生、家長和老師息息相通的交往的結晶,只可惜這些蒲公英最終難逃被清除的厄運。這位清除蒲公英的校長如我的想法一樣,與教學無關的東西堅決要清理乾淨。正是如此,我們親手清理掉很多與學生息息相關的信息,才越來越想不明白孩子們內心的想法,以及他們那些看起來不可理喻的行為。

孩子的氣息在哪兒?就在他那稀奇古怪的行動上,在那些不着邊際的話語中,如果我們能夠放棄功利性的想法,或許會發現很多孩子的氣息,教室裏也就多了些息息相通之美。

不管是生生相互作用之美,還是師生之間的息息相通之美,都需要教師有一顆敢於打破陳舊自我的決心,將課堂革命進行到底,這樣,人世間那道最美的風景才會出現在我們教學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