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靜悄悄的革命讀書筆記

欄目: 讀書筆記 / 發佈於: / 人氣:1.08W

第一篇:《靜悄悄的革命》讀書筆記20141201

靜悄悄的革命讀書筆記

《靜悄悄的革命》

--創造活動、合作、反思的綜合學習課程

【日】佐藤學 著

李季湄 譯

長春出版社,2014.1

p58

作為一個教育研究者和實踐者,更重要的,還是從教學實踐和現實中學習,像能夠讀懂一本書一樣讀懂課堂裏的現實。

p58

作為教育研究者,自己首先要積累一定的經驗,才能作為授課人登台演講。

p60

授課中的“困難”和“樂趣”所在:這節課哪裏有意思?

哪裏比較困難?

學生有哪些表現?

教研活動的中心:建立教師尊重每個學生的相互關係,

以及學生之間相互影響的關係,

每個學生:安心上課,互相勉勵。

讓教室裏每個學生都得到尊重,每個學生都放心打開心扉,每個學生的差異都得到關注,建立互動、尊重、鼓勵、相互學習、安心、安全的氛圍。

p72

善於學習的學生通常都是擅長傾聽的兒童。只愛自己説話而不傾聽別人説話的兒童(人)是不可能學好的。

p73

學習是從身心向他人敞開,接納異質的未知的東西開始的,是靠“被動的能動性”來實現的行為。

改變學生是慢工出細活的事情,不能性急。

在學生相互促進、共同成長的教室裏,能看到身體放鬆、輕鬆愉快、毫無顧忌地表達自己感情的學生和側耳靜聽學生輕言細語的教師。

在沉悶的教室裏,看到的是學生筆直地端坐着,面無表情,教師也是用生硬的姿勢、硬梆梆的語言控制着整個教室。教師的注意力一般只集中在講課上,很少去關注聽課過程中學生思想的起伏波動或與學生的想象產生共鳴。

《靜悄悄的革命》讀書摘要第 1 頁 共 3 頁

相互學習關係的建立恰恰需要從教師用心傾聽學生身體所發出的無聲的語言開始。

靜悄悄的革命是從一個個教室裏萌生出來的,是植根於下層的民主主義的、以學校和社區為基地而進行的革命,是促進教師自主性和創造性的革命。

這場革命要求根本性的性的變化。僅此而言,它就決非是一場一蹴而就的革命。因為教育實踐是一種文化,而文化變革越是緩慢,才越能得到確實的成果。

與教室裏的學生和教師同呼吸,這是我觀察的出發點。在想觀察什麼之前,先把自己作為教室中與大家共同生活的一員。我站在教室前面的窗口邊,而同時我意識到自己正身處教室中。與其説我想在教室中發現什麼,還不如説我想把教室中所發生的一切全部都收納於心中。錄像也是如此。我的目光如攝像機、照相機那樣,不斷反覆地調整着焦點和廣角,以期把所看到的一切作為一幅幅圖像如實地記錄下來。教學是充滿活力的,如果我沒能與教室中的一個個學生和教師共鳴的話,那麼,真實而生動的觀察是不可能的。

p6

創造性教師的工作常常是從“開頭”展開的。學生在默默地專心致志地投入操作的同時,在一種毫無需介意的輕鬆關係中相互幫助、相互學習,其狀態真是好極了!

p7

追求相互學習和合作,但是作為合作的前提應是每個學生必要的自立。

p8

判斷自己的工作究竟好不好,只能看教室裏每個學生的表情、學習的姿態,看他們是否在持續學習。

p12

沒有哪一個教室和其他教室飄溢着完全相同的氣息,有着完全相同的問題。

p13

忽略教室的多樣性和在其中發生的事情的固有性,僅一般性地言論教學是非常空洞而沒有什麼意義的。

追隨這種多樣性來記述教室裏發生的事情的意義,才是十分必要的。

p14

教學是由“學生”“教師”“教材”“學習環境”四個要素構成的。

p24

教師應當擺脱那種在授課中只想達到快樂目的而造就學生的想法。允許進度慢一點,允許學生髮言模糊一點。

應當追求的不是“發言熱鬧的教室”,而是“用心地相互傾聽的教室”。

p26

“潤澤的教室”給人的感覺是教室裏的每個人的呼吸和其節律都是那麼地柔和。

p27

在教室裏的交流中,保持遠比發言更重要。

p28

與其鼓勵他們發言,不如培養其傾聽的能力。

在教室裏傾聽的能力培養起來之後,課堂的言語表現才會變得豐富起來,而不是相反。

p30

以“被動的能動性—應對”為中心的教師活動:在課堂上以慎重的、禮貌的、傾聽的姿態面對每一個學生,傾聽他們有聲的和無聲的語言。

教師在向學生講話時,不僅能意識到自己的言語,選擇合適的言語,還能同時有意識地專注地傾聽學生的言語,其“講述”的行為同時也就是“傾聽”的行為。

第二篇:讀書筆記——《靜悄悄的革命》

讀書筆記——《靜悄悄的革命》

潤澤的教室

在潤澤的教室裏,教室和學生都不受主體性神話的束縛,大家安心地、輕鬆自如地構築着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構築着一種基本的信賴關係,在這種關係中,即使聳聳肩膀,拿不出自己的意見來,每個人的存在也能夠得到大家自覺的尊重,得到承認。潤澤的教室給人的感覺是教室裏的每個人的呼吸和其節律都是那麼地柔和。

作為被動的能動性的主體性

這一事例説明了在教室裏的交流中,傾聽遠比發言更加重要。然而,大多數教師卻仍然以學生的“發言”為中心來了解他們的想法,而並不認真仔細地對待“傾聽”。於是,比起擅長髮言的學生來,那些學習上不多言語,然而善於傾聽的學生儘管應該被評為優秀,但在這些學生的通知書上卻常常被寫上“更加積極地發言吧”。其實,對那些不多思考就草率的學生,倒是該寫上“更加註意仔細傾聽吧”。再進一步説,如果我們希望在課堂上更好地培養學生的言語表現力的話,那些與其鼓勵他們發言,不如培養其傾聽能力。這看起來好像離得遠些,其實卻是一條捷徑。在教室裏,傾聽的能力培養起來之後,課堂的言語表現才會變得豐富起來,而不是相反。

"應對"的活動

對教室的言語、教室裏同學的言語的“應對”喚起了什麼的時候,讓這種被喚起來的東西結晶為自己的言語,讓自己的這些言語和教材中的內容、和其他同學的言語相互碰撞,在學習發展的動態過程中,

這種“個體和個體的相互碰撞”不斷地產生出來。正因為動態的學習過程就是小小的差異相互反響激盪的過程,因此學習中需要十分謙虛和密切的關注。自古以來就認為“慎學、善思、明察”在學習中有着決定性的作用。

以“應對”為中心的教學

能生動的促進學生的教師在對學生羣體講話時,能做到與一個一個的學生展開對話,而不是以羣體為對象進行談話。因為在教室裏的是一個一個的學生,而不是鐵板一塊的學生羣體。而且,教師邊與每個學生談話,邊傾耳靜聽每個學生尚未説出的話語,在對話的過程中,竭力以自己的身體語言和情感去與學生的身體動作和起伏的情感共振。能在這樣的教師的教室學習是非常幸福的。

第三篇:《靜悄悄的革命》讀書心得

《靜悄悄的革命》讀書心得

七台河市第二國小劉淑陽

日本東京大學佐藤學教授撰寫的著作《靜悄悄的革命》倍受我們青年教師的關注。此書封面設計簡單,正如書名一般?靜悄悄?,毫不張揚。輕輕打開書本,靜靜地閲讀,更感覺平靜、淡定,作者用平實的語言,和讀者交流着自己的教育心得,交流着自己的教育理想。靜靜讀來,收穫頗豐。《靜悄悄的革命》一書由?前言——改變教學的教師們?;?教室裏的風景——向創造性學習邁進?;?改變教學——學校改變?;?設計課程?;?學校改革的挑戰——中國小的實踐?五部分構成。佐藤學博士從觀察者、推動者、研究者的角度,對這場自下而上的,由學生、教師、校長、家長和社區共同參與的革命,以及所取得的成果作了總結和介紹,提出了一些值得我們借鑑的觀點和做法。

日本的文化傳統和我們有很多相似之處,所以這本書和我們中國的教育現狀也很契合。當今社會大環境的急劇變化正在引發着日本的教育的?靜悄悄的革命?。佐藤學教授指出:?靜悄悄的革命是從一個個教室裏萌生出來的,是植根於下層的民主主義的、以學校和社區為基地而進行的革命,是支持每個學生的多元化個性的革命,是促進教師的自主性和創造性的革命?。?這場革命要求根本性的結構性的變化。僅此而言,它就決非是一場一蹴而就的革命。因為教育實踐是一種文化,而文化變革越是緩慢,才越能得到確實的成果。?讀了這些話,我理解了這本書命名的原因。認真讀完《靜悄悄的革命》,自己的心靈也得到了一次洗滌,自己教育實踐中的一些疑惑,也找到了答案。特別是以下兩點,更是極贊同佐藤學的觀點。

一、潤澤的教室

作為青年教師,更關注課堂裏的革命。佐藤學在書中對教室的闡述讓人心生嚮往:?潤澤的教室能使每個人的呼吸和節律是那麼地柔和,大家安心地、輕鬆自如地在教室裏構築着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構築着一種真誠的信賴關係在這種關係中,人們的心態是開放無拘的,教室是輕鬆愉悦的,在這樣的環境下,教育也許會變得簡單起來。?

是啊,?潤澤?,是多麼讓人心生憧憬的詞語,我彷彿來到春雨後盎然的草地,彷彿聞到滴着露珠的玫瑰的芬芳,彷彿觸摸到了女子滋潤豐盈的手背。教室是潤澤的,那一定是安心的、無拘無束的、輕柔滋潤肌膚的;教室是滋潤的,那一定是豐富的,有暖陽,有清風,有山泉,有明月,更有鳥語花香。潤澤的教室裏,老師如春風化雨,潤物無聲。潤澤的教室裏,孩子如沐春風,似承雨露。如此的教室,令人心安,無論是教師,還是學生,都得到了人文的關懷和極大的尊重。在這樣的教室裏呆久了,那無論是肌膚還是心

靈,都是水靈靈的,一個個被潤澤的老師和學生,都享受着這裏的空氣,因對方而收穫着,都滋滋潤潤地成長着。很是贊同,這也是一直以來追求的課堂。

二、學會傾聽

佐藤學先生提到:?善於學習的學生通常都是善於傾聽的兒童,只愛自己説話而不傾聽別人説話的兒童是不可能學得好的。……學習,是從身心向他人敞開,接納異質的未知的東西開始的,是靠‘被動的能動行為’來實現的行為。?

的確,老師的傾聽,不僅僅是傾聽學生髮言的內容,判斷髮言的對錯、語言的精彩,而是要仔細傾聽孩子發言中所傳遞出來的的心情、想法的信息,要和孩子心心相印,從而產生情感共鳴。孩子的傾聽,不僅僅是傾聽老師的講解、指導,傾聽同學的發言,而是在傾聽的過程中接收到隱藏着的心聲,從而激起情感的共鳴。在別人的話語裏,有鮮花、有荊棘、有廢渣、有珍珠、有林林總總的一切。細心傾聽者能從中聽到心靈的聲音。因此,在很多時候,我們更需要的往往不是?發言熱鬧的教室?,而是?用心地互相傾聽的教室?。形成互相傾聽的教室的第一步,是教師自身自始至終地保持專心專意地、鄭重其事地聽取每個學生的發言的態度,要能做到與學生對話,要去體味對方話語中潛在的複雜想法。的確如此,傾聽,像一面鏡子,鏡裏就有真容。就如佐藤學先生所説的:?在以自然的輕聲細語來交往的教室環境裏,更能培養自立、合作的學習者?。

總之,《靜悄悄的革命》一書很有借鑑意義,對於我們老師來説,要保持清醒的頭腦,胸懷一顆尊重兒童的心,多一點堅定,多一點信心,多一點實踐,多一點思考,從小小的個體開始,進行一場?靜悄悄的革命?。

第四篇:靜悄悄的革命讀書心得

《靜悄悄的革命》讀書心得

顧村中學陳亦明

《靜悄悄的革命》,初讀書名,讓我頗感疑惑。既然是“革命”,又怎會是靜悄悄的呢?“革命”不是應該和“轟轟烈烈”這些詞彙聯繫在一起的嗎?這場“靜悄悄的革命”究竟是如何進行的呢?帶着這樣的問題將本書細讀了一遍。 《靜悄悄的革命》一書是日本教育專家佐藤學教授特以特有的敏鋭觀察力和探索精神,親身實踐,結合許許多多生動的實例著就而成。他作為“付諸行動的研究者”走訪了全日本各地的幼兒園、國小、國中、高中和養護學校,與教師共同嘗試從內部對各類學校進行改革,在學校中推進和實現“活動的、合作的、反思的學習”。二十多年來,他參觀了1000多所學校,走進了7000多間教室,“與教室裏的學生和教師同呼吸”,“把自己作為教室中與大家共同生活的一員”,與校長、教師們一道研討改革中存在的問題。他指出,日本學校現已迎來了一個大的轉型期。目前日本的教育改革正向這種傳統教育挑戰。但是,它決不是一場轟轟烈烈的一蹴而就的革命,而是一場靜悄悄的革命。正如佐藤學教授在書中所説:“這場教育革命要求根本性結構性的變化。僅此而言,它就決非是一場一蹴而就的革命,因為教育實踐是一種文化,而文化變革越是緩慢,才越能得到確實的成果。”下面就我讀了這本書後談一些我的想法。

一、建立“靜悄悄”而又不乏活力的課堂

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們不難發現,現在我們所欣賞的或者説是所追捧的一些名優課,都是以“熱熱鬧鬧”的課堂為主。沒錯,熱鬧的課堂氛圍,活潑的學習氣氛,是學生愉快學習的一種表現。那麼,我們還有沒有想過,在熱鬧的背後,學生究竟學到了多少知識?他們的收穫,他們的學習所得是否和課堂的熱鬧程度成正比呢?在《靜悄悄的革命》一書中,結束語中有這樣一句話:“學生需要的是能從容平和地、安心地學習的學校,而不是一切都明確規定、熱熱鬧鬧的學校。”在教學改革風起雲湧的今天,這一句話能不能引起我們大家的深思呢?學生當然喜歡輕鬆活潑的學習環境,但作為教師,我想,我們更應該為學生創造一個安安靜靜,能夠讓他們真正靜下心來學習的空間。至此,我們就要咬文嚼字一番,細細地品味這一個“靜”字。佐藤學教授筆下的“靜”是指這一場教學改革並不是一場轟轟烈烈、熱熱鬧鬧的革命,而是“從一個教室裏萌發出來的,是植根於下層的民主主義的、以學校和社區為基地而進行的革命,是支持每個學生的多元化個性的革命,是促進教師的自主性和創造性的靜悄悄的革命”。教學改革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時間的積累才能達到質的飛躍。它是一種潛移默化的

狀態,靜悄悄地、默默地滲入到學生的學習和教師的工作中去。“靜悄悄”和“活力”這一對詞彙看似相反,其實並不然。“靜悄悄”是一種學習環境,是教學改革發生過程的一種狀態;而“活力”指的是學生學習和教師工作的一種狀態。如果我們能很好的將之聯繫起來,一定能在課程改革之路上取得收穫。

二、學會傾聽

佐藤學教授在《在靜悄悄的革命》中寫道:“這種傾聽不是聽學生髮言的內容,而是聽其發言中所包含着的心情、想法,與他們心心相印,從而產生‘啊,真不簡單’、‘原來如此’、‘真有趣呀’等共鳴共感。喚起這些情感體驗可以説是傾聽學生髮言的‘理解方式’應具有的最重要的意義。”我們應當追求的不是“發言熱鬧的教室”,而是“用心地互相傾聽的教室”。教師要用心傾聽學生的各種語言,包括身體所發出的無聲語言,感受學生在課堂中思想的起伏波動與學生的想象產生共鳴,從而共同走向創造性的學習。我們現在都提倡要尊重學生的個性,首先就應靜下心來去傾聽孩子的聲音,瞭解孩子的需要,接納孩子的不同,理解孩子的語言。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所思所想,孩子們也不例外。如果你想成為學生的良師益友,那麼你必須改變高高在上的先知先覺者的姿態,走到學生中去,蹲下身來,與孩子的雙眸對視,學會傾聽,學會理解。教師要認識兒童生動多彩的世界,瞭解兒童的興趣所在,關注學生現實生活中的歡樂與哀愁,所面臨的挑戰與誘惑。

在日常的教學中,多數教師往往只注意自己的教學進度,而忽略學生的發言,或者希望學生的發言能夠順着自己的教學思路,最好不要被打斷,尤其是公開課更是如此。如果是這樣的話,即使學生回答“是的”或是不住點頭,你又怎能肯定學生是真的理解了,或是明瞭他們內心的所思所想呢?有的教師會説:“上課的時候,我經常想着,接着該怎麼辦,下一步該輪到哪個環節,所以有時會忽略學生的發言。”是的,作為教師,我們也時常會遇到這樣的問題,為了趕教學進度,完成制訂好的教學內容而不能兼顧學生的發言。那麼,我們也該靜下心來想一想,是否應該學會傾聽?學會傾聽要求教師面對學生時,從眼神、語言、表情和身體姿態各方面,充滿關注和期待,這對學生是無比重要的精神力量。心靈交融的課堂意義就在於,它能點燃學生和教師智慧的火把。教師的傾聽也許與講課同等重要,教師“在課堂上以慎重的、禮貌的、傾聽的姿態面對每一個學生,傾聽他們有聲的和無聲的語言。能做到與一個一個的學生展開對話,而不是以羣體為對象進行談話。在對話過程中,竭力以自己的身體語言和情感與學生的身體動作和起伏的情感共振。”這樣,課堂中學生“發言和發言之間的微妙的相互碰撞

或相互聯繫才能產生出來”。真正的傾聽其實就是理解,不要只看學生髮言的表面意思,而要認真仔細地去傾聽他們的發言,去體味對方話語中潛在的複雜想法。對此,佐藤學教授的比喻非常有趣而又恰當,他把學生髮言和教師傾聽比喻成投球手和接球手的關係,如果教師能準確無誤的“接住”每個學生的發言,並能與那些傾心“投球”的學生的想法產生共鳴,那麼,教室裏的“投球”將成為一件愉快的事情,學生也會因此更深入地投入到學習中去。

三、向學習共同體的學校發展

佐藤學教授認為:“21世紀的學校是‘學習共同體’的學校”。所謂學習共同體的學校,是指不僅學生們相互學習、成長,作為教育專家的教師也相互學習、提高,家長和市民也參加學習,共同發展。

有位社會學家曾説過:"小朋友之間的影響要比老師和父母的影響大。”為什麼這麼説呢?因為成人的話孩子不太容易理解,而孩子和孩子之間的交流就容易多了。他們有着共同的學習環境,相同的學習內容,相近或相似的喜好。他們往往可以就一個大家都感興趣的話題爭論不休,或是為發現共同愛好而欣喜不已。如果同一個教室的學生都在相互切磋、相互影響,那麼,這對他們的共同進步是十分有幫助的。

許多研究發現,有效能的學校通常擁有有效能的教師,教師一起合作學習,塑造出優良的教學文化,包括教師的相互合作、教師間的密切溝通、積極的學校氣氛等,否則學校很難有成功的教學。教師相互學習有多種方法,如休息時的相互交談,教研小組活動,公開課的觀摩等等。教師之間的相互學習,使他們有機會聚在一起,營造出積極的教學氛圍,既可以分享他人的成功經驗或失敗教訓,取長補短,又能使教師更為專注於自己的教學工作。

現今,教學改革進行的如火如荼,要把改革繼續深入下去,必須要有來自外部的支持。家長是學生的第一位老師。辦好學校,提高教育質量,學生家長是不可或缺的寶貴資源。但從現在的情況來看,家長與學校的聯繫主要是家長會、家訪和家校活動,家長關注的是自己孩子的學習成績,卻很少真正參與他們的學習。而在日本,家長已從“參觀教學”發展到“參與學習”,也就是家長作為“客串教師”來上課。家長直接參與學校教育活動,就要克服作為父母以自己孩子為中心的意識,逐步擴展到幫助教室裏的每個學生。家長參與到學生的學習中去後,學生能更聽話、更安心地學習;家長和教師之間建立了默契和信任,真正地實現了相互的團結合作。加強學校與家長的聯繫,發揮社會資源的有效作用;促進相互瞭解,特別是家長對教育工作的瞭解;還可以使家長從只關注自己的孩子轉變

到關注所有的孩子。因此,我們要充分利用家長的資源,請他們參與到整個教育活動中,構建立體教育體系。

學校是培養人、塑造人的地方,是傳承文明和創造文明的場所;教師的勞動是集體性的勞動,是創造性的勞動;學生的學習過程是學生個體在諸多因素的影響下主動發展的過程。因此,我們要把學校變成“學習共同體”,使學生、老師、家長市民在這個“學習共同體”裏共同成長。

佐藤學教授對學校、教師、課程的深刻闡述,給了我們震撼與反思。課程改革是“一場靜悄悄的革命”,給基礎教育帶來了生機和活力,使教育界面臨更多更全面的挑戰。既然是革命,就需要付出代價。“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讓我們相互學習,共同成長,一起投身這場靜悄悄的革命。

第五篇:《靜悄悄的革命》讀書心得

《靜悄悄的革命》讀書心得

內容簡介:

《靜悄悄的革命》是一本耐人尋味的好書。因為它具有一定的理論背景,能洞悉問題,更重要的是它經過實踐的檢驗,對具體的教學實踐有指導意義。該書的作者佐藤學先生的大名雖然對於我來説是陌生的,但當我閲讀了《靜悄悄的革命》一書後,我被書中深入淺出的課程觀、教學觀、教師觀、師生互動觀等所啟迪,佐藤學先生的平易、深刻、務實的作風讓我油然而生了欽佩之情。書中對許多教育實例的剖析和論述對我們一線的教師來説頗有啟示。“跨越國界相互學習”,這是作者和譯者的希望,也是我讀這本書的目的。

讀書體會:

一、傾聽比發言更重要

互相傾聽是互相學習的基礎。佐藤學教授在這本書中非常強調“傾聽”的重要性。

傾聽這一行為,是讓學習成為學習的最重要的行為。善於學習的學生通常都是擅長傾聽的兒童。只愛自己説話而不傾聽別人説話的兒童(人)是不可能學得好的。學習,一般認為這是能動的行為,但不應忘記的是,在能動的行為之前,還有傾聽這一被動的行為。學習,是從身心向他人敞開,接納異質的未知的東西開始的,是靠“被動的能動性”來實現的行為。

——摘自《靜悄悄的革命》第 72頁

如果我們希望在課堂上更好地培養學生的言語表現能力的話,那麼與其鼓勵他們發言,不如培養其傾聽的能力。這看起來好像離得遠些,其實卻是一條捷徑。在教室裏,傾聽的能力培養起來之後,課堂的言語表現才會變得豐富起來,而不是相反。

——摘自《靜悄悄的革命》第 27 頁

首先教師要學會傾聽每個孩子的發言。教師往往想讓孩子多多發言,在聽他們發言時,心不在焉地想着“下一步該怎麼辦”,於是便希望孩子的回答和自己的考慮是一致的,當回答有一點偏差時只需一點點粉飾,而出現異向的回答時,教師會從容請他再作思考,請其他同學回答。記得我上國小時有一篇課文講述的是解放軍駐守一個小島,好象説到他們每天會給島上的樹澆水等等,集體情節記不清了。只記得老師要我們描述解放軍叔叔的行為説明了什麼,有好幾個同學的發言都與老師預想的相差甚遠,於是老師責怪我們不專心、不動腦筋,還一個勁得讓我們再想“標準答案”。當時教室裏一片寂靜,真的是一根針掉在地上的聲音都能聽得一清二楚。最後老師點到了我的名字:“你來説説。”我從牙縫裏小心翼翼地擠出了幾個字:“説明解放軍叔叔愛小島就象愛自己的家一樣。”老師一聽來了勁:“用四個字來説。”“愛島如家。”老師這才滿意得笑了,教室裏傳出同學們如釋重負的歎息聲,教學才得以進行下去。我無意於譴責我老師的言行,只想説明如果我們一味的要求孩子們按我們預想的結果回答,會給孩子的心靈造成不必要的傷害。

實際上,仔細地傾聽每個孩子的發言,積極地應對才是我們應該做的。精彩的發言要鼓勵,膽怯的發言要啟發,錯誤的發言要引導,更重要的是要聽到孩子的話外之音,並抓住有價值的發言與他們形成對話,引導其他學生進行深入探討,讓每個孩子都安心發言,無拘無束地交流。因此,形成互相傾聽的教室的第一步,是教師自身要自始至終地保持專心專意地、鄭重其事地聽取每個孩子發言的態度,認真地聽取每個孩子的發言並做出敏感地應對,慎重地選用每個孩子都能理解的詞語講話,這樣,孩子之間才會開始互相傾聽,才能在教室裏形成仔細傾聽別人的講話、互相交換意見的關係。

其次是學生要學會傾聽其他同學的發言。善於傾聽不僅是尊重他人、禮貌、修養的體現,更是一種重要的學習方法,善於傾聽別人的發言、善於從別人的發言中汲取、善於與別人交流自己的思想,這是多麼重要的能力啊!所以,佐藤學教授在書中説:“我們應當追求的不是發言熱鬧的教室,而是用心地相互傾聽的教室,只有在用心地相互傾聽的教室裏,才能通過發言讓各種思考和情感相互交流,否則交流是不可能發生的。”“在教室的交流中,傾聽永遠比發言更加重要。”

我會採取各種有效的策略鼓勵他們認真傾聽,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同時自己也要注意傾聽學生們的心聲,敏感地捕捉教育契機和教育信息。儘可能地創造“潤澤”的氣氛,讓每個學生都感受到自己的存在得到大家自覺地尊重。

二、積極參加公開研討

雖説只要把日常上課的情況如實地呈現出來就行了,但是隨着公開研討會日期的臨近,每個教師多少都會有點擔心。授課是不可能完美無缺的,無論是怎樣出色的公開課,也都會有這樣那樣的不足之處。何況,在某些人看來是精彩的課,換了別的參觀者,評價可能正相反。因為參觀者的教育觀和教學觀是不同的,對授課情況的評價當然也就千差萬別。正是這種不確定性,使上公路開課的教師的膽怯、不安有與日俱增的傾向。

——摘自《靜悄悄的革命》第 87 頁

記得剛走出校門的時候,對公開教學沒有懼怕的情緒,真可謂“初生牛犢不怕虎”。隨着從教時間的增長,隨着年齡的增加,對公開研討似乎越來越害怕,常常緊張得睡不着覺,頭腦中一片空白。在佐藤學教授看來,為什麼教師們都一絲不讓地死按住門把呢?主要原因有兩個:一是我們教師的文化,不想在同事面前暴露自己的弱點,不願意自己的工作方式被別人指手畫腳。“我不會對別人的事説長道短,同樣的,也不希望別人來干預我的工作。”第二個主要原因在於我們的研討往往是集中在評價課的好壞上,加上評課人又帶着各自的標準和立場,這使得教師們陷入了極大的不確定性的恐慌之中。

我想正如佐藤學先生所説的,我認為自己盡了最大的努力在工作着,當然希望自己所做的能得到別人百分之百的肯定。在這種思想的左右下,有時在設計活動時,甚至會考慮“如果這樣做,別人會怎麼説。”但是這麼多年經過許多次公開教學,我發現自己最大的進步就是考慮問題比較全面,會注意細節方面。

經過佐藤學先生的教誨,我明白了“只要平時以真誠的態度面對每一個學生,認真地培育他們的學習方法,那麼根本不需要害怕。就算當天的授課以失敗而告終了,我們要傳遞的信息也傳遞出去了。”在聽取別人的公開教學時,我們應該抱着“無論從哪次活動我們都能學習到什麼”的想法,把原先放在教室後面的凳子向前移,移到學生中間,這樣才不至於只看得到教師的“表現”,被頭腦

中的條條框框束縛住自己的眼睛。分享和談論活動中的樂趣和困難,進一步地形成同事間真正的互相交流和合作。從研討會上獲得樂趣和收益,不會再對公開課感到懼怕。

三、邁向“學習共同體”

我覺得這本書裏最讓我感動的一點就是,書中不僅關注了學生的發展,也關注了教師的發展。這麼多年來,學生越來越得到大家的關注,這是一個時代的進步。但我們多麼希望在這洪亮的聲音中也能聽到關注教師的聲音,千萬別讓教師成為教育的“弱勢羣體”。

所以,佐藤學教授在本書中提出未來的學校應該是一個“學習的共同體”,學校不僅要成為“學生相互學習成長的地方,而且也要成為作為教育專家的教師們相互學習成長的地方,成為家長和市民參與學校教育、相互學習成長的地方。”的確,教育絕不僅僅是學校的事,她是全社會的事,學校、教師只有和家長、社區、社會聯繫起來,教育的天地才會更廣闊。

讀完這本書,我覺的書中所列舉的學校教育中家長的參與面真廣,不僅有家長授課,更多的是家長協助教師幫助學生學習;家長不僅參與自己孩子的班級的教學協助,還參與其他班級的教學協助。這樣一來,家長對學校教育教學的參與就不僅僅是站在個人的立場,而是真正站在促進學校發展的角度。在我們農村寄宿制學校,尤其需要家長會的協助。如果家長能從這個角度出發與我們很好的溝通,積極的共同管理定能夠取得很好的效果!因此,在新的學期,我會努力加強和他們的溝通聯繫,逐步把他們“吸引”到教育教學之中,提高他們對家庭教育重要性的認識,為邁向“學習共同體”而努力。

“‘勉強’是不斷地以結束為標誌來劃分、區別學校中學習的進程的,而‘學習’卻是不斷地準備新的開始,如‘沒有終結的故事’一樣。”

我將以佐藤學先生的這句話為精神動力,不斷追求新的開始,一步一個腳印地開展教育教學工作,讓我和我的孩子們一起快樂,一起進步,一起收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