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寧靜的課堂革命》讀後感

欄目: 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2.15W

第1篇:《寧靜的課堂革命》讀後感

《寧靜的課堂革命》讀後感

《寧靜的課堂革命》讀後感

品味完一本名著後,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穫,何不靜下心來寫寫讀後感呢?那麼你真的會寫讀後感嗎?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寧靜的課堂革命》讀後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假期細細品讀了《教師的挑戰——寧靜的課堂革命》一書。讀過之後,理解了學校為什麼這麼大力推薦了這本書。自從課改以來,學校一直要求老師們從改變自己的課堂開始,從每天改變一點點開始。儘管學校為我們提供了各種培訓、學習的機會,可是一些“根深蒂固”的東西還在我們的骨子裏,沒有改變。總是把“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作為課堂教學的主導思想,設計了這樣那樣看着熱鬧非凡的教學活動,學生們似乎拼命地舉手賣力的回答,就是一堂成功的好課。

可是,讀過了《寧靜的課堂革命》的我,卻想到了那些熱鬧的後面是不是真正落實了課堂教學的實效,學生們真的學會了嗎?

書中提到:這種寧靜的革命,在學習方式上表現為從各自呆坐的學習走向活動性的學習,從習得、記憶、鞏固的學習轉向探究、反思、表達的.學習;在教學的方式上表現為從傳遞、講解、評價的教學轉向觸發、交流、分享的教學。

那種“sit in lines”的課堂已經越來越多的變為以小組為單位“sit around tables”了。拘於我們的客觀條件,我們的教室還是傳統的模式,但是,我們的教學思想、教學理念不能再繼續傳統下去,也要隨着教育的改革進行寧靜的革命了。

寧靜的革命主要是指心的寧靜。只有心靜下來,才能學進去,學紮實。浮浮躁躁的心是一點也不能多學的。

蘇霍姆林斯基説過:“教室裏寂靜,學生集中思索,要珍惜這樣的時刻。”這就要求教師在課堂中給學生足夠的時間去真正地去想。誠然,班級中的每個學生學習能力不盡相同,知識的儲備量也不相同,這就要求教師在提問前要有意識地做好給學生留足“想”的時間的準備。

提出一個什麼樣的問題?這個問題針對什麼水平的學生?有多少學生能夠動腦思考?還是隻需要學生簡單而又機械、甚至猜謎語一樣的“yes”或“no”?還是隻是為了有個提問的環節還進行提問?

“八木老師的課堂上存在的主要問題是隻有部分男生髮言,而且多半時間都是由部分男生的討論為主。令人尷尬的是課堂討論越是偏離預設的方向,八木老師就越要依靠那幾位經常發言的男生。這樣,打扮的女生緘口不語,如同客人一樣默默無言。八目老師希望能建立寧靜的、互相傾聽的關係,卻一直未能解決部分難上獨佔課堂發言權的問題。”

當看到這一段時,我想到了我的課堂。這樣的情景多麼熟悉啊。這樣的場面不也經常出現在我的課堂上嗎?

提出的問題,往往只有那幾位同學進行“搶答、必答”。總是有一部分學生靜靜的坐在那裏被動地接收。這樣被動地寧靜,有的只是“我聽到了”、“我看到了”,而不是“我認為”、“我覺得”“我同意、我反對……的觀點。”

那麼,我們的課堂上是否給學生提供了可以獨立思考的空間?我們是否像八木老師那樣“用語也變得凝練,不急不躁悠然自得的展開”教學的每一步環節?

教師內心的寧靜是源於對教材的深刻理解、爛熟於心,才會張弛有度地進行課堂教學,學生的寧靜是源於具有個性的發展和思考,才會誠實地去想問題、説想法。

當然寧靜是相對的、是適度的。寧靜地聽過、寧靜地想過之後是學生思維過程的展示,或發表自己的見解一吐為快、或小組內進行交流展開“脣槍舌戰”,寧靜不是一味的安靜、寂靜。

從“傾聽”、“串聯”、“反芻”中,我們可以感受到學生獨立的思考,對問題的獨到辨析,分享到成功的喜悦等。

這樣的課堂才會更紮實、更高效、更精彩。

第2篇:《寧靜的課堂革命》讀後感

這篇《寧靜的課堂革命》讀後感範文很重要,分享給你,希望可以幫到你。

《教師的挑戰——寧靜的課堂革命》讀後感

《教師的挑戰——寧靜的課堂革命》一書是佐藤學教授《學校挑戰——創建學習共同體》的姊妹篇。《學校的挑戰》闡明瞭創建學習共同體的學校改革哲學,而《教師的挑戰》則記錄了教室中的一件件“小事”,聚焦了一個個普通的教師,為我們展示了學習共同體課堂的日常風景。因為普通所以讓人覺得格外親近,我們甚至可以從中找到自己的影子,但就是在這樣普普通通的人身上,卻迸發出一種如種子一般的力量,寧靜而執著。

在本書中,佐藤學教授提出了教師教學行為的“三要素”:傾聽、串聯、反芻。傾聽是教師教學活動的核心。傾聽意味着接納如下三種關係的發言——傾聽這個發言同教科書內容的關聯;傾聽這個發言同其他同學發言的關聯;傾聽這個發言同先前發言的關聯。教師一旦在這三個關係中傾聽學生的發言,就能以教科書為媒介,把每一個學生的發言編織成一件織物。不僅是好的發言,而且信賴和期許每一個學生的發言都是精彩的。任何一個學生的思考與挫折都應該視為精彩的表現來加以接納。傾聽每一個學生的困惑和沉默,正是課堂教學的立足點。

此外,佐藤學教授挑戰“應試教育”的舊習,旗幟鮮明地提出了諸多具有顛覆性的教育信條:

●學校和教師的責任並不在於“上好課”。學校和教師的責任乃在於:實現每一位學生的學習權,提供學生挑戰高水準學習的機會。

●學習是同新的世界的“相遇”與“對話”,是師生基於對話的“衝刺”與“挑戰”。挑戰學習的兒童是靈動的、高雅的,而且是美麗的。

●唯有衝刺與挑戰的“合作學習”,才是潤澤兒童心田的課堂,才是寧靜的教室裏教師循循善誘的課堂。這種潤澤性和縝密性正是培育孩童知性的關鍵要素。

●任何一個兒童的思考與挫折都應當視為精彩的表現來加以接納。傾聽每一位兒童的困惑與沉默,正是課堂教學的立足點。所以,富於創意的教師總是全身心地直面兒童的多樣性與教材的發展性的。

我仔細思考着這些信條,一頁一頁認真地閲讀,有些見解給我以觸動。 ▲“每一個教師作為教學的專家成長起來,充滿教師職業的榮耀與生命價值——創建這樣的學校,也絕非夢想”這句話深深地打動我,讓我共鳴,這正是我對目前自己所在學校的老師們的願景。

▲佐藤學教授詳細、生動地描述了幸子與高正弱弱相幫、互惠性學習英語呈現的奇蹟這一案例,説明了構建學生之間合作學習的重要性、必然性,這讓我想起了國內郭思樂教授的生本學習,兩者理念相同。

▲佐藤學教授提出了課堂變革的三要素——活動作業,合作學習,分享表達。在課堂上一旦引進三種活動——學生作業自主活動,小組活動,全班交流分享,就一定能夠打破教師一言堂的格局,給予學生思考和學習活動的空間,形成活動式學習、合作式學習、反思式學習。因為,所謂學習本質上是一種對話性實踐——同客觀世界對話(文化實踐)、同他人對話(社會實踐)、同自我對話(反思實踐)三位一體的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