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佐藤學靜悄悄的革命讀後感

欄目: 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2W

第一篇:佐藤學靜悄悄的革命讀後感

佐藤學靜悄悄的革命讀後感

佐藤學靜悄悄的革命讀後感

這一段時間讀了佐藤學教授的靜悄悄的革命,剛拿到這本書時,翻了前言沒有看懂,覺得這本書很有難度,反覆看了前言幾遍還是一知半解,現在雖然看完了這本書,但是很多內容還沒來得急細細消化,不過讓我感觸最深的就是書中提到的:我們的課堂教學追求的不是“發言熱鬧的教室”,而是“用心相互傾聽的教室”。當我看到這一內容時,我心中的疑問豁然開朗:為什麼我不缺一節課但是教學效果卻總是一般般?原來我的課堂缺少傾聽,尤其是缺少用心的傾聽。

每節新授課前我會根據內容的安排要求學生課前或者是課上預習,班級中有三分之一的學生理解能力強、接受能力快,但是也有三分之一的學生接受能力慢一些,於是課堂就變成了優生的課堂,他們在課堂上侃侃而談,但是也有一部分學生他們只想着自己的見解,並沒有用心傾聽同學的回答,對於那些接受慢的學生,由於課堂節奏太快,他們聽是聽了但是沒有時間好好的消化,就和我一樣,書是看了但是沒來得及細細消化,因此學習效果就大打折扣。反思我的課堂教學,我認為要想改變現狀,那必須讓課堂變成用心傾聽的課堂,不光是要學生學會相互傾聽,我更要學會傾聽,不但要會傾聽學生的發言內容,更要傾聽學生的心情與想法,與學生產生共鳴,作他們的最佳聽眾。對於學生的錯誤回答,要用委婉的語氣,適當的開導與糾正。同時,讓每個學生也學會傾聽他人的看法與結論,這樣使每個學生都能打開心扉,讓他們的差異得到關注。接下來我還要再仔細研讀這本書,結合書中的許多理論和案例,改變我落後的觀念。

第二篇:靜悄悄的革命讀後感

靜悄悄的革命讀後感

《靜悄悄的革命》一書是日本教育專家佐藤學教授以特有的敏鋭觀察力和探索精神,親身實踐,結合許許多多生動的實例著就而成。本書以創造活動、合作、反思的綜合學習課程為主線,結合課堂實踐揭示這種課程形態為實踐提供了新的理論生長點,從而引發課堂和學校一場靜悄悄的革命。下面就讀了這本書後談一些我的想法。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教書育人,育人在先。孩子的教育沒有回頭路。在今天,教書育人僅靠敬業來支撐遠遠是不夠的。一個有思想的老師對學生的影響遠遠勝於一個知識淵博的老師。我們的眼光絕不能僅僅放在升學上,更要看到孩子們五年、十年之後的發展。

佐藤學教授認為:“21世紀的學校是‘學習共同體’的學校”。所謂學習共同體的學校,是指不僅學生們相互學習、成長,作為教育專家的教師也相互學習、提高,家長和市民也參加學習,共同發展。

學校是培養人、塑造人的地方,是傳承文明和創造文明的場所;教師的勞動是集體性的勞動,是創造性的勞動;學生的學習過程是學生個體在諸多因素的影響下主動發展的過程。因此,我們要把學校變成“學習共同體”,教育學生不單單是學校一方面的事情。家庭、社會和學校三方應共同努力,形成教育合力,才能育出豐碩的成果。

佐藤學教授在書中寫道:“這種傾聽不是聽學生髮言的內容,而是聽其發言中所包含着的心情、想法,與他們心心相印,從而產生‘啊,真不簡單’、‘原來如此’、‘真有趣呀’等共鳴共感。喚起這些情感體驗可以説是傾聽學生髮言的‘理解方式’應具有的最重要的意義。”作者認為,學會相互傾聽,是課堂教學的首要條件。師生間、生生間的相互用心傾聽,更有利於開展課堂教學活動。

如化學《溶液的形成》一課中,我們對飽和溶液和不飽和溶液的概念的導入是通過把概念設成填空的形式引導學生看書的,並在課堂中講評這個概念。學生基本是靠死記硬背掌握這個概念的,在這個過程中,培養了學生一定的自學能力,但是學生不知道為什麼會提出飽和與不飽和溶液的概念。這是因為學生缺少對日常生活的切身體會,只有讓他去親身體會,才會發現問題,從而懂得提出問題,並努力去解決問題。為了讓學生能去體會,我們做了這樣的修改,假設過年的時候老師到你家去玩,你會衝糖水給老師喝嗎?老師想喝很甜的糖水,你會怎麼做?在這個過程中,你會有什麼發現呢?這樣一改,學生覺得這個問題比較貼近生活,會主動的去完成這個家庭小實驗,在他切實體會後,會發現問題,並提出一些想法,從而懂得溶液為什麼會被分成飽和與不飽和溶液這兩種情況,有心的同學還能發現這兩種溶液之間的轉換。有的老師會説,“這樣改過以後,給學生的空間是大了,但是教學難度加大了,沒有以往的學案容易操作了,因為學生根本不會討論,無法完成教學任務。”實際上學生遠比我們想象的能力要強的多,關鍵是我們的設計是否合理。教師不是“演員”,學生更不是“觀眾”,在新的教學理念下,教師是“導演”,學生是“演員”。教師的作用就是“劇本”的編寫和活動的組織。所以,請相信學生,他們遠比你想象的優秀,他們會觀察,會思考,會提問,會解答,解放我們的思想,才能讓學生飛的更高!

第三篇:靜悄悄的革命讀後感

走進《靜悄悄的革命》

——《靜悄悄的革命》讀後感

乍一拿到這本書感到很疑惑,該不會是有關於歷史革命題材的書籍吧,為什麼這時候要我們一線教師瞭解日本的革命歷史呢?細度之後才知道這個“革命”是源自於教育實踐、萌生於教室之中,是關於教和學的“靜悄悄的革命”。佐藤學老師崇高的敬業精神、務實的工作作風讓我為之感動和敬佩,他讓我知道了我們的教育教學工作來不得半點虛假,沒有務實的工作作風、沒有真真切切的付出、沒有深入淺出的思考,是不能做好教育教學工作的。也讓我對教育教學工作的實踐、對教育教學的理念有了更為深切的感悟和思考。

感悟思考一——在閲讀教學中要引導學生多讀。本書中列舉了這樣一個事例:在某次研究會上討論某國小五年級語文課錄像的事情。在課堂教學中,學生的發言一個接着一個的單方面的連續發言,教師針對每一個學生的發言都進行了補充。這樣一來每一個學生説話的意思變得明瞭了,但是發言和發言之間微妙的相互碰撞或者是相互聯繫卻沒有產生出來。(其實佐藤學老師所列舉的這一事例,也正是我們今天閲讀教學中普遍存在的現象。)針對這一現象老師們進行了討論。 通過討論老師們知道了造成這一現象的主要原因就是讀得太少,沒有深入淺出的對於教材進行全面細緻的把握和理解。最後有一個老師的發言解決了這一問題,在這裏我把書中的原話複述出來就是:“作為閲讀教學,在一節課裏面,能讓學生多次與教科書的語言發生新鮮的接觸,這是決定教學成敗的是,很有必要返回到閲讀教科書去,一節

課中若干次反覆的閲讀。”俗話説:“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在閲讀教學中必須指導學生多讀,這是理解文本的最佳方法。只有理解了,才能與作者進行心靈的碰撞,才能讓學生感受字裏行間所表達的真情實感,感受文本的語言魅力。

感悟思考二——要善於傾聽“異向交往”的話語。

本書中佐藤學老師所提到的關於京都大學的哲學家、詩人垘原資明對於“交往”進行了分類,他把交往劃分為四種類型:只有一方講話的“單項交往”;相互交談的“雙向交往”;被拒絕被阻擋的“反響交往”;思路各異的“異向交往”。可以肯定的説在以前的“填鴨式”教學中,大多數都是教師在唱獨角戲,應該劃分為“一言堂”的單項交往。隨着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的今天,“一言堂”、“獨角戲”早已經被打破了,取而代之的是最為普遍的“雙向交往”,這的確是讓人感到欣慰的。但是我在實際教學中“異向交往”尤為重要。因為學生無論是相貌特徵還是性格特點都不可能是相同的,個體的差異是客觀存在的,這就決定了對於同一個現象或者問題每一個學生的看法都不可能是絕對的相同。所以對於我們老師來説,有責任有必要想方設法讓每一個學生都能把(本站向你推薦)自己的觀點、想法表達出來,進行思維大碰撞,這樣才能達到交往的最佳效果,也是我們教師尊重學生個體差異的體現。如果教師對於學生不同的見解置之不理,只是按照自己的思路進行下去的話,不但會打擊學生思考的積極性,還會讓交往只能停留在表面上,從而變得非常膚淺和單薄了。

感悟思考三——注重傾聽,打造實效課堂。在教學中我們不難發

現這種現象,那就是在課堂上比較活躍的同學,他的考試成績往往不如那些在課堂上默默無聞集中注意力聽講的同學的成績。在考試中那些十分優異的成績,往往屬於在課堂上並不是表現的太活躍的同學的。有時我也很納悶,按道理來説只有在課堂上積極舉手發言的同學,他的成績才應該是優秀的,因為只有只有發言了才能説明其對問題有了見解,這也是在課堂上專心聽講的一種表現啊。可事實並非如此,左老師對於“創設一聽為中心的教室”讓我茅塞頓開。他讓我知道了“互相傾聽是互相學習的基礎”、“傾聽這一行為,是讓學習成為學習的最重要的行為。善於學習的學生通常都是擅長傾聽的兒童。只愛自己説話而不傾聽別人説話的兒童是不可能學得好的。”究竟怎樣才能打造以聽為中心的課堂,讓教學有實效呢?左老師在多年研究的基礎上進行了總結。首先,教師自身要自始至終的保持專心專意地、鄭重其事的聽取每個學生髮言的態度。其次,教師應該認真地聽取每個學生的發言並做出敏感的反應,應能慎重的選用每個學生都能理解的詞語講話。在此基礎上,我想還可以通過有趣的人物故事等途徑,努力創造生動有趣的課堂,吸引學生的注意,從而讓課堂變得更加有實效。當然“羅馬不是一天建成的”,這就要求我們教師在教學中要長期堅持,不斷改進自己的教學方法,努力提高自己的課堂實效。

最後我還想説的是,佐藤學老師崇高的敬業精神、務實的工作作風讓我為之感動和敬佩,他讓我知道了我們的教育教學工作來不得半點虛假,沒有務實的工作作風、沒有真真切切的付出、沒有深入淺出的思考,是不能做好教育教學工作的。在以後的工作中我將會以佐藤

學老師為榜樣,結合自身的實際情況,從現在開始就參與到這樣的“靜悄悄的革命”中去,並下定決心將這樣的革命進行到底,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完成教育事業賦予我的神聖使命。

第四篇:《靜悄悄的革命》讀後感

《靜悄悄的革命》讀後感

曼海完小 童豔芳

《靜悄悄的革命》是日本東京大學研究院教育學研究科教授、教育學博士佐藤學先生的著作。初見書名,並不明白所謂的“革命”指的是什麼,更沒有聽説過佐藤學先生。只是想知道什麼是靜悄悄的革命,於是打開這本書開始翻閲,才發現“靜悄悄的革命”講述的是教室裏的一系列變革,即“通過和事物對話,和他人對話,和自身對話的活動過程,創造一種活動的、合作的、反思的學習”。我讀着讀着對這本書越來越感興趣了,就開始慢慢地品讀《靜悄悄的革命》,從打開扉頁的那一刻起,我的懵懂,好奇,疑惑??慢慢都得到了迴應和解答。書中説到的很多東西,和我在教學實踐中遇到的實際問題,是多麼相似甚至多麼相同,怎能不使我揪心和震撼!深深被佐滕學的研究態度所折服。這位教授始終親臨在教育一線,與老師們交流、探討,文字是那樣的樸實,案例是那樣的鮮活,讓人賞心悦目。這才是教育專家,才是真正的教學引路人。 佐藤學先生所談到的學生、教師、學校多方面的互相配合,共同學習發展,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細節一:“‘聲音再大一點!’‘再清楚一點!’都是教室裏使用頻率最高的詞彙。對清楚、明確的要求深信不疑的教室是不可能理解學生那些躊躇不定的、沒有把握的發言的價值的,是不可能理解那些孕育着微妙的、不確定的、模糊曖昧的思考、矛盾、衝突的複雜情感的價值的。

於是,比起擅長髮言的學生來,那些在學習上不多言語,然而善於傾聽的學生儘管應該被評為優秀,但在這些學橫的通知書上卻常常被寫上“更加積極地發言吧。’”

細節二:“究竟為什麼所有的教師向同事敞開教師大門都如此之難呢?原因看來很多,最突出的是:不想再同事面前暴露自己的弱點,不願意自己的工作方式被別人指手畫腳。“我不會對被人的事説長道短,同樣的,也不希望別人來干預我的工作。”這種“互不干涉”的私下默契,支配着學校內的人事關係。然而,只要這個心照不宣的規則存在一天,學校就無法改變。”

佐藤學學生指的“開放的教室”,並不僅限於我們在上公開課、實踐課之類的時候,讓本校或外校的其他老師聽課。而是指在日常的教學中,隨時敞開大門,歡迎其他的老師一起走進課堂,然後一起研討,從而進步。想象一下,現在我們一學期上一次“開放的課”,已經是十分為難。如果隨時開放課堂,那會是怎樣的結果?事實上,在日本的許多學校裏,佐藤學領導的“開放的教室”的實踐,已經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和很大的成功。想要讓一個學校的每一個教師都隨時地開放自己的課堂,困難的程度是不言而喻的。至少在我們中國,我似乎沒有聽説過哪一個地方有這樣的先例。説實話,就是一年一度或者一年兩三節的公開展示課,作的準備、上的方式以及重視的程度,和平時的家常課也是有很多差別的。但佐藤學先生及無數日本國小的變革經驗已經告訴我們這一舉措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在這方面,日本是先我們一步走的,中國日後的發展,

會不會也朝着這樣的方向?畢竟是使學生得益,使教師得益的雙贏的局面。

細節三:“學校組織的精簡做得更徹底了,該校教室除了參加研究教學或課程建設的年級會和每月兩次的全校教工會議外,就沒有其他任何會議了,校務分工會議和校務委員會議當然也統統沒有。沒有會議並不是説就沒有校務分工工作。在該校一人一職,每一個人都分擔着校務工作,他們和校長、教導主任商量,負責完成分擔的食物,如需其他教室配合時,要向教職工會議提出。因為是一人一職的分工,所以沒有必要開會。”

日本教師的工作量比較大,佐藤學先生説:“通常,日本全國教師每週工作達52小時,但其中只有一半時間用於授課、課程建設和研討,大量時間都花費在會議和雜物上。”作為一個一線的語文教師,對此我深有同感。拿我們國小的語文、數學老師來説,除了擔任語文或數學教師的工作外,各種各樣的大會小會,各種各樣的資料表格,加上每天的早讀晨會、午間及放學,加上不時地處理學生之間的糾紛矛盾,每一天都是忙忙碌碌,馬不停蹄了。雖然沒有日本教師工作52個小時那麼長,我們在每天8小時的工作中,的確也是夠“充實圓滿”的。如果能夠像佐藤學先生主張的那樣,事事去繁就簡,次次目標明確,我想所有的教師會以更充沛的經歷和更飽滿的熱情,投入到教學研究中去。

從《靜悄悄的革命》一書中,我發現佐藤學先生在追求一種理想的教育:就是通過在學校實施“活動的、合作的、反思的學習”,創造以“學”

為中心的教學,創造以“學”為中心的課程,進而將學校發展成為一個學習的共同體。如,本書中對“學”的描述特別的意味猶長。“學”的簡體字上的“三點”互不相連,道出現在教育的癥結所在,以前的“學”的繁體字的上邊,道出了學習應該是生與生、師與生之間相互交流,相互合作的學習過程,這正好話中的新課改下學習方式的偉大轉變。他還在書中談到:要實施以學為中心的教學,應當以在教室裏構築一種新型關係為出發點,即讓每個兒童持有自己的課題,互相探究、互相交流、互相啟發,即活動的、合作的、反思的學習,具體地説:就是組織和指導有任務的學習、有小組活動的學習、有學生將自己的東西用作品表現出來與同伴共享、互相欣賞的活動的學習。也就是説,就是從個體出發,經過與同伴的合作,又再返回到個體的學習。令我吃驚的是,他居然通過自己的實踐,將這種理想在學校的實施變成了現實,並取得豐富的經驗。可以説,這是我讀到的最有可操作性的教育專著。

在這本書中,佐藤學先生憑着豐富的深入學校的經驗,巧妙的將教育理念與實際操作結合起來。對於目前的我們來説,他工作的方法與作風是那樣令人肅然起敬;他提供的經驗是那樣的豐富和及時;他對問題的剖析是那樣的深入和透徹;他提出觀點和提供的案例是那樣的發人深省!

第五篇:《靜悄悄的革命》讀後感

《靜悄悄的革命》讀後感

外岡中學郭雅華

《靜悄悄的革命》一書是日本東京大學佐藤學教授的力作,由李季湄老師翻譯,長春出版社 2014 年出版。本書以創造活動、合作、反思的綜合學習課程為主線,結合課堂實踐揭示這種課程形態為實踐提供了新的理論生長點,從而引發課堂和學校一場靜悄悄的革命。

書中説道,書中很樸實地告訴了我們很多見解,其中,我來説説我讀了這本書的小小體會,那就是——學會傾聽,並建立一個傾聽的課堂。

互相傾聽是互相學習的基礎。教師往往想讓學生多多發言,但實際上,仔細地傾聽每個學生的發言,在此基礎上開展指導,遠遠比前者更重要。要創設一個每個學生都能安心發言的教室環境的話,必須對各種不同的意見十分敏感地傾聽,建立起相互傾聽的關係來,否則這一目標是不可能實現的。

回想自己的課堂,我一直抱怨學生上課不認真,發言不積極,我又生怕漏過每一個讓學生髮言的機會,而且甚至為了能讓每一個學生都會説出問題的答案,我會不厭其煩地一遍遍重複,這樣導致了原本會聽的孩子也有些厭煩而失去認真聽的耐性了。有時課堂上學生還會發出一些不經意地聲音,為了趕教學進度,我未必會去理會他們,甚至因為有些學生答非所問或者吞吞吐吐講不清楚時,我會無理的打斷他們的發言,並自以為是的用自己的想法加以補充,沒有把足夠的時間留給學生,學生的想法也沒能真正的在班內引起交流和討論,只是留於一種教學的形式。所以,與其鼓勵他們積極發言,更應該培養學生的傾聽能力,也許繞道了,和我們的目的相去甚遠,但是其實傾聽是一種捷徑,讓課堂成為傾聽的課堂,讓學生學會傾聽會大大促進學生的發言,因為這證明了當他在發言時,每個人都尊重他認真地傾聽者他。所以,我覺得在課堂上,專心傾聽學生的發言非常重要,不能為了自己的教學進度而忽視某些學生的發言,以致未能與學生的想法產生共鳴。假如專心傾聽學生的發言,把他們有聲的發言------回答問題時的話,無聲的發言------一個動作、一個表情、甚至一個眼神,都能專心傾聽,那才能真正優化課堂教學,體現學生的主體性,這正是我要努力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