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超越自卑讀後感(精選8篇)

欄目: 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1.74W

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整理了8篇《超越自卑讀後感》的範文,但願對你的工作學習帶來幫助,希望你能喜歡!當然你還可以在本站搜索到更多與《超越自卑讀後感》相關的範文。

超越自卑讀後感(精選8篇)

篇1:超越自卑讀後感

好久了,都不知道要寫什麼,因為根本就沒有讀懂,只是在王湖的提醒下,才瞭解了阿德勒的一些理論,説説對這些理論的理解吧。

1.合作與競爭:

阿德勒認為人的關係應該是建立在合作上的競爭,首先是合作,對於孩子來説,也是要先體會合作。

合作,我理解的,就像是拼圖,每一塊都有缺口,也有優勢,但是每一塊都可以發揮作用。每個人既可以在合作中實現自我價值,也可以在合作中建立人與人之間的連接。

我們所受的傳統教育無疑與阿德勒是相違背的,是建立在競爭基礎上的。從小孩子們就在各種“比”中生活,媽媽們在一起的討論是哪個孩子説話早、哪個孩子長的高、哪個孩子學習努力……到了學校,更是顯而易見的競爭狀態。

競爭,如果不是基於合作的,帶給有優勢的人的,是一種覺得我比別人好的成就感,用這種方法來認同自己,這種感覺不是發自內心的,是來源於外部的;而對於沒有優勢的人,也是我們中的絕大部分人的感受,是一種否定的,我沒有別人好的自卑感。這種否定的感覺從我們小的時候就帶給我們很深的感覺,以致影響到我們的成長,我們的婚姻。很多時候,在婚姻中,我們在找一種強勢的地位,“我需要他愛我比我愛他多”“我需要我説的話他能照做”“我做了這麼多,他怎麼做的那麼少?”……我們忘記了我們應該是一種共同生活的狀態,我們應該是合作的。如果丈夫擅長的不是細心的做家務,那麼放手讓他在工作中一展身手就是最大的支持;如果妻子擅長的不是與人交流,那麼給她一個安靜穩定的家庭來料理,就是給她一個最好的'平台。多數時候我們都是在爭奪權力,而沒有思考我們該怎樣分擔婚姻中的各種事務。

對於孩子來説,在成長階段,無條件的接納,幫助他們成為他們本身的樣子,就是一種合作,“順”着他們成長,讓他們強烈的感受到自己,他們就具有了一種內心的力量,擁有這種力量後,就更容易接受競爭了,並且不容易在競爭中迷失。

2.着眼於未來:

一種心理學的觀點是,人在童年時期受到的傷害、忽視會影響到他的未來,如果想要未來不受影響,必須進行彌補。而阿德勒認為應該着眼於未來,不用回頭舔舐自己的傷口,只需要大步前行,讓自己更強壯。這也是《正面管教》中“關注於解決問題”的來源。

修復傷口的過程,也許對成長是有用的,但是追尋傷口的過程,卻是一個很痛苦的過程,因為畢竟事情已經過去,不能重頭來過,即使找到原因,要麼是無法更改,要麼已經造成影響,都是一個否定自己的過程。何不積極關注於怎樣改善,改善的過程是一個思考的過程,也是一個建立自信的過程,是充滿希望的。

篇2:超越自卑讀後感

《超越自卑》是個體心理學的創始人,奧地利著名心理學家A.阿德勒博士的代表作品。此書被西方人視為了解自我和他人的教科書,起到了《聖經》起不到的作用。

本書第一章《生活的意義》是全書的綱領,也是阿德勒個體心理學的理論核心。提出了人們生活中的三大問題:職業、社會(既與他人的關係)和性(既為愛情和婚姻)。每個人都要面對這三大問題,而由此作出的反應表現出他對生活意義的最深層的感受。他分析了人們各種錯誤“生活意義”的共同尺度:缺乏從屬感和社會興趣,過度關注自我,和正確“生活意義”的共同尺度:有從屬感和社會興趣,作為團體的一份子,願為人類幸福貢獻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這一觀點,本書編譯極為欣賞,他在代序中寫到:在一個物慾橫流、精神匱乏的年代裏,阿德勒的心理學猶如浸入沙漠的一縷甘泉,讓人重新體味到人生活的意義和價值絕不僅僅是金錢、物質和氾濫的私慾,它還有更廣闊的,也更令人神往的精神園地。

阿德勒在書中認為“自卑感”在生活中時刻都有可能產生,象先天的生理缺陷、人在面對現實社會產生的不完滿、不得志、比別人差時的情緒。他認為有這種情感是很正常的,並不是病態的,關鍵是如何對待這種自卑。是利用自卑來逃避現實還是克服並超越自卑,由此而形成截然不同的生活風格。

如果敢於正視自卑,會激發人的創造性力量,成為奮發向上的巨大動力。在達到新的境界後,又會發現新的自卑,於是向新的優越目標前進。這樣,在自卑與優越的距離不斷接近而又拉開的過程中,人便不斷地完善自己,這一過程永無止境。由此,阿德勒認為,全部人類文化的動力都建立在自卑感之上。這一觀點與弗洛依德認為性本能是人類進步的動力是相左的。

阿德勒還提出了“生活風格”這一重要概念,它是指一個人的生活目標,對自己和世界的看法以及他實現生活目標的方式。人在他的思維、情感、行動中處處體現着他獨特的生活風格。“生活風格”是阿德勒治療心理疾病患者的一把利器,他通過對病者生活風格的分析,(主要有三種途徑),幫助病者找出產生這種錯誤生活風格的根源,讓他去正視、瞭解它,並讓病者作出新的生活選擇,形成正確的生活風格。

本書另一大優點是語言平實易懂,例子豐富生動,筆觸細膩,分析精闢,在愉快的閲讀中感悟生活道理,完善自我人格。

篇3:超越自卑的讀後感

他們總是想逃離人羣、逃離與人協作、逃離自己必須要面對的問題,他們把自己侷限在一個很小的環境裏,在這個環境裏,還要感受到自己能夠主宰,否則會越縮越小。

讀完這段話,你覺得自己是這樣子的人嗎?你有沒有曾經試過想盡辦法去逃避某些問題,或者不肯承認自己的某些錯誤,甚至想出一大堆的理由來封閉自己以逃避面對現實呢?

《超越自卑》到底是一本怎麼樣的書呢?在本書中,阿德勒用通俗生動的語言描寫了人們如何從自卑感出發,去爭取優越感,從而獲得成功的。他特別強調每個人在童年都有不同程度的自卑感,而自卑是所有人都具有的一種正常的感覺狀態,也是所有人之所以努力奮鬥的的源頭,它非但不是弱點或異常,反而是創造的動力。

讀了《超越自卑》,我有很深的感悟和思考。對自卑這種人類內心的情感有了更深一層的瞭解。我們都知道,每個人都希望自己的地位優越,所以一直處於向上和改進的狀態,因此,一般都會有不同程度上的自卑情結。而在個體心理學上是這樣定義自卑情結的:一個人對自己無法應付的問題表示出他的無能為力,這種表示的情緒就是自卑情結。

由自卑情結的定義,我們可以看出:自卑的人總是在不斷地爭取優越感,雖然這種爭取不是針對解決真正的問題,而是避開問題,以此來緩解自己的緊張。他們的爭取總是顯得很虛無,他們限制了自己的活動範圍,一直努力的是避免失敗,而不是想要去爭取成功,在困難面前,他們總是那麼猶豫、彷徨、退卻。但是,正如阿德勒所説:由於身體缺陷或者是其他原因所引起的自卑感有可能會摧毀一個人,並讓人從此自甘墮落或者是導致某些精神疾病。但從另一方面來講,這也會促使人奮發圖強、振奮精神,用來彌補自身的弱點。所以來説,自卑並不是變態的表現,實質上它是人們在追求更高地位時的一種正常的心理現象。在生活中,很多的事情和事物都有兩面性,只是,我們應該如何才能控制好自卑這個因子,如何避免被它的負面效應所導致不良的影響,如何才能正確引導、充分發揮出它的正能量呢?

拿神經症患者做比如,他們為自己築起了微型城堡,把自己關在裏面,只是望着外面的風、陽光、雨露、。根據自己的經驗,他們會在自己的城堡裏通過各種方法滿足自己的控制慾,而且會嘗試很多種方式,直到選擇那種最簡潔有效的方式為止,他們會不斷地變化方法,總之無論是哪一種方式,都不會偏離一個目的,就是獲取優越感。如有一些人,他們不敢去追求屬於自己的愛情,連一個愛情的問題都不敢主動去面對,不敢去正視,總是想法設法通過種種理由去逃避現實的問題。這樣的人,只是活在自己的世界裏,是永遠也難得到真正的愛情的。但是作為普通人的我們,生活是現實的,感情是多變的,我們可以轉換一種心態去面對我們所遇到的事,換個角度看問題,鼓足勇氣走出自己的城堡,去接受陽光雨露,接受風雨的洗禮。用一種健康良好的心態去面對問題,面對自己的缺陷、不足與錯誤,敢於正視自己本來的面貌,用積極的方式方法去彌補自己自卑的空洞。

又如另外有些人,恰恰相反,在我們的生活中,你遇到他時,並不會覺得他是一個自卑的人,但是我們可以通過細節的東西發現到他自卑的影子。比如説,有一個皮膚比較黑的孩子,站在比較白淨的孩子身邊時,她穿着得比較保守,把能遮住的地方都遮住,但是她在談吐的時候卻説話多表情多動作多,因為她想讓別人知道,她是好的,優秀的,儘管她的膚色很黑。其實她心裏是自卑、怯懦的,但是為了掩飾這個因膚色所引起的自卑與怯懦,她選擇了表現自己,讓自己在其他方面比其他孩子要優秀。

沒有人能長期地忍受自卑之感,它一定會使他採取某種行動,來解除自己的緊張狀態。而成熟的補償行為可以讓我們的自卑情結得到昇華,幫助個人的發展,成為前進的目標和動力,讓個人更趨向完善和成熟。如果一個人認為自己的內心力量很薄弱是一件可恥的事,當他通過幫助他人的方式、為社會奉獻的方式來獲得平衡,來獲取優越感,那麼他就不會覺察到自卑。

從某種意義上説,自卑它也正是使我們向前進步的動力。比如説,在我們很小的時候,我們都是弱小的,我們是被動的羣體,我們對周圍的世界一無所知,我們沒有能力控制這一切,但是,我們在不斷地長大,不斷地發現問題、解決問題,並在這個過程中享受到人類的種種情感,並在此過程中不斷地發現不一樣的自己。有一句話這樣子説的:世界為你關了一扇門,它也會為你打開一扇窗。所以無法控制和改變的現實,有時並不是無奈的,我們可以嘗試去挖掘自己身上別的地方,激發自己的潛能,或者會發現更優秀的自己。每個人都有自卑的存在,這是無可避免的,但是不代表就是壞事。

《超越自卑》是一本很好的書,細讀,你會發現很多的閃光點,而每一個閃光點便是一個智慧的精華,作家思想的靈魂。它是送給孩子最好的禮物,而我覺得,它是送給我們最好的禮物,它涉及了我們的生命的意義,生命的成長,在多個方面對自卑作出了不同的詮釋。無論怎麼樣,自卑是存在的,超越自卑才是我們最應該努力去做的,我們要正確認識到自卑是所有人都具有的一種正常的感覺狀態,也是所有人之所以努力奮鬥的的源頭,它非但不是弱點或異常,反而是創造的動力。只有正確認識自卑,省察自己的生活風格,尋求適合自己的超越之道,才能持續地邁向更高的精神層次。

篇4:超越自卑的讀後感

沙龍讀書會第二次討論《超越自卑》,我知道一定還會有第三次,這是繼《正面管教》之後又一本被我讀爛了的書(封皮都破啦)。與之前磕磕巴巴、翻來倒去的閲讀過程不同,結合《被討厭的勇氣》和鼓勵諮詢的所思所學,這次讀起來(不包括原版的話是第三次)一氣呵成、痛快淋漓!

關於“意義”

意義:即詮釋。你看到的世界並非世界原本的樣子,而是經過自己詮釋之後的樣子,被賦予了你的生活意義。

世界是如此,環境、現實亦如此。當一個孩子的執着在你眼中帶來的是麻煩時,你會將之認為是“執拗”,是缺點;若帶來的是便利,你會將之認為是“有主見”,是優點。其實,孩子還是那個孩子。伴侶的某個特點在戀愛階段被你看作是亮點,而在婚後被你看作是劣習,你總説對方變了,其實,他還是那個他,只是這一特點帶給你的意義變了。

我們總以為,因為世界是藍色的,所以我看到了藍色。其實,世界是藍色的,是因為我選擇戴了一副藍色的眼鏡。每個人都有屬於自己的有色眼鏡,是在成長過程中逐漸形成的,它無關乎對錯,關鍵在於,長大之後的你是否能覺察到這副眼鏡,從而看見一個豐富多彩的世界?

花生媽媽沙龍的首期鼓勵諮詢小組課程進行到第二週,成員們分享説自己眼裏的老公竟多了許多優點,其實是誰真正改變了呢?

關於“整體性”和“目的論”

心靈與肉體是密不可分的整體,就像我們在課堂上頻繁提到的“想法、感受、決定”也是一體的。它們相互影響,不過“舉動永遠受制於意義”。

“每一種身體或心靈的表現都是以天生的材料為基礎,但是,我們的注意力卻在於如何應用這些材料,以獲取既定的目標。”“個人的感情主要是由個人的目標和他的生活方式決定的。”我們的最終“目標”都是安全感,或者是歸屬感與價值感,但是在獲取這個最終目標時,不同的人選擇了不同的途徑,有些人選擇的是錯誤的途徑。選擇什麼樣的途徑便與個人的生活意義和生活方式有關。

一個人的生活方式以及與之對應的情緒和行為習慣早在生命最初的四五年間就已固定下來。決定我們的並不是過去的經歷,而是我們賦予經歷的意義(即詮釋,私人邏輯),所以應該説這是我們自己主動選擇的結果,當然這種選擇通常是無意識的行為。這也是“原因論”和“目的論”的區別所在。

那麼,雖然過去的經歷已經無法改變,但我們卻可以重新選擇自己的生活方式,即為過去的經歷賦予新的詮釋。

這正是我選擇學習個體心理學的重要原因,因為這一觀點帶給我勇氣和力量。挖掘潛意識中的私人邏輯,這也是我們在鼓勵諮詢課程中的主要功課。

花生媽媽鼓勵諮詢小組課程

關於“自卑感”和“優越感”在我看來,“自卑感”只是一種感受而已,既然是感受,就沒有對與錯、正面與負面之分,它是每個人都會有的,也需要像其它所有感受一樣被看見、被接納。追求優越感也不是問題,這“是所有人的通性”。

需要注意的是“自卑情結”與“優越情結”,前者是以自卑感為藉口逃避所有問題,後者則是藉由人生謊言來追求虛假的優越感,自我麻醉。二者沒有孰優孰劣,都是對真正的問題避而不談,根源都是很深的自卑感。

那麼,如何才能正確面對自卑感或者以恰當的方式追求優越感呢?這就需要擁有正確的生活意義,即奉獻、社會興趣、互助合作。也就是《被討厭的勇氣》所説的“他者貢獻”和“共同體感覺”,這也是超越自卑的關鍵所在吧!

“如果一個孩子想要集中全力來克服他的困難,則在他身外必須有一個他要全力以赴的目標,這個目標是以他對現實的興趣、對別人的興趣,以及對合作的興趣為基礎的。”

在讀書會中我還結合自身的例子分享了一點,社會興趣不等於外向,後者只是一種表現形式而已。

關於“鼓勵諮詢”

鼓勵諮詢課程中有很多關於早期記憶的研究,通過再次閲讀《超越自卑》,我對於這部分工作有了更深入的理解,記憶的重要性在於“它們被‘當做’何物、對它們的解釋以及它們對個人現在和未來生活的影響”。這也就解釋了為什麼記憶是否真實其實並不重要。

鼓勵諮詢課程本身,正如個體心理學,不是為了治療一種病症或一種單獨的表現,而是通過挖掘我們的生活方式、私人邏輯和行為模式,找出根源所在,從而賦予我們解決生活問題的勇氣和方向。

關於親子教育

在閲讀很多書的時候,我們都習慣於從書中搜索教育方針,並以此為指導來糾正自己的教育誤區。然而,孩子是在觀察中學習的。我們決定不了孩子的私人邏輯,也偽裝不了自己的生活意義,與其向外尋求糾正,不如向內尋找自己,看見完整的自我,活出正確的生活意義。

比如,關於母道,關於孩子對父親的興趣,等等,都不是刻意引導或訓練出來的,真正的關鍵在於,我們自己對於伴侶是否發自內心地欣賞和尊重?我們在家庭中形成的氛圍是權威還是合作?我們自身對於母道有着怎樣的理解、踐行和能量狀態?

想起一件趣事。某天晚飯後,花生要我陪他一起玩,我自然而然地説:“媽媽收拾桌子,爸爸現在去陪你玩。”話音剛落,想起了權威和合作,立馬心虛地加了一句:“爸爸,你覺得這樣可以嗎?”哈哈,所以説,生活意義不是説教或偽裝出來的,而要落實到生活中的點點滴滴。

篇5:《超越自卑》讀後感

他們總是想逃離人羣、逃離與人協作、逃離自己必須要面對的問題,他們把自己侷限在一個很小的環境裏,在這個環境裏,還要感受到自己能夠主宰,否則會越縮越小。――《超越自卑》

讀完這段話,你覺得自己是這樣子的人嗎?你有沒有曾經試過想盡辦法去逃避某些問題,或者不肯承認自己的某些錯誤,甚至想出一大堆的理由來封閉自己以逃避面對現實呢?

《超越自卑》到底是一本怎麼樣的書呢?在本書中,阿德勒用通俗生動的語言描寫了人們如何從自卑感出發,去爭取優越感,從而獲得成功的。他特別強調每個人在童年都有不同程度的自卑感,而自卑是所有人都具有的一種正常的感覺狀態,也是所有人之所以努力奮鬥的的源頭,它非但不是弱點或異常,反而是創造的動力。

讀了《超越自卑》,我有很深的感悟和思考。對自卑這種人類內心的情感有了更深一層的瞭解。我們都知道,每個人都希望自己的地位優越,所以一直處於向上和改進的狀態,因此,一般都會有不同程度上的自卑情結。 而在個體心理學上是這樣定義自卑情結的:一個人對自己無法應付的問題表示出他的無能為力,這種表示的情緒就是自卑情結。

由自卑情結的定義,我們可以看出:自卑的人總是在不斷地爭取優越感,雖然這種爭取不是針對解決真正的問題,而是避開問題,以此來緩解自己的緊張。他們的爭取總是顯得很虛無,他們限制了自己的活動範圍,一直努力的是避免失敗,而不是想要去爭取成功,在困難面前,他們總是那麼猶豫、彷徨、退卻。但是,正如阿德勒所説:由於身體缺陷或者是其他原因所引起的自卑感有可能會摧毀一個人,並讓人從此自甘墮落或者是導致某些精神疾病。但從另一方面來講,這也會促使人奮發圖強、振奮精神,用來彌補自身的弱點。所以來説,自卑並不是變態的表現,實質上它是人們在追求更高地位時的一種正常的心理現象。在生活中,很多的事情和事物都有兩面性,只是,我們應該如何才能控制好自卑這個因子,如何避免被它的負面效應所導致不良的影響,如何才能正確引導、充分發揮出它的正能量呢?

拿神經症患者做比如,他們為自己築起了微型城堡,把自己關在裏面,只是望着外面的風、陽光、雨露、。根據自己的經驗,他們會在自己的城堡裏通過各種方法滿足自己的控制慾,而且會嘗試很多種方式,直到選擇那種最簡潔有效的方式為止,他們會不斷地變化方法,總之無論是哪一種方式,都不會偏離一個目的,就是獲取優越感。如有一些人,他們不敢去追求屬於自己的愛情,連一個愛情的問題都不敢主動去面對,不敢去正視,總是想法設法通過種種理由去逃避現實的問題。這樣的人,只是活在自己的世界裏,是永遠也難得到真正的愛情的。但是作為普通人的我們,生活是現實的,感情是多變的,我們可以轉換一種心態去面對我們所遇到的事,換個角度看問題,鼓足勇氣走出自己的城堡,去接受陽光雨露,接受風雨的洗禮。用一種健康良好的心態去面對問題,面對自己的缺陷、不足與錯誤,敢於正視自己本來的面貌,用積極的方式方法去彌補自己自卑的空洞。

又如另外有些人,恰恰相反,在我們的生活中,你遇到他時,並不會覺得他是一個自卑的人,但是我們可以通過細節的東西發現到他自卑的影子。比如説,有一個皮膚比較黑的孩子,站在比較白淨的孩子身邊時,她穿着得比較保守,把能遮住的地方都遮住,但是她在談吐的時候卻説話多表情多動作多,因為她想讓別人知道,她是好的,優秀的,儘管她的膚色很黑。其實她心裏是自卑、怯懦的,但是為了掩飾這個因膚色所引起的自卑與怯懦,她選擇了表現自己,讓自己在其他方面比其他孩子要優秀。

沒有人能長期地忍受自卑之感,它一定會使他採取某種行動,來解除自己的緊張狀態。而成熟的補償行為可以讓我們的自卑情結得到昇華,幫助個人的發展,成為前進的目標和動力,讓個人更趨向完善和成熟。如果一個人認為自己的內心力量很薄弱是一件可恥的事,當他通過幫助他人的方式、為社會奉獻的方式來獲得平衡,來獲取優越感,那麼他就不會覺察到自卑。

從某種意義上説,自卑它也正是使我們向前進步的動力。比如説,在我們很小的時候,我們都是弱小的,我們是被動的羣體,我們對周圍的世界一無所知,我們沒有能力控制這一切,但是,我們在不斷地長大,不斷地發現問題、解決問題,並在這個過程中享受到人類的種種情感,並在此過程中不斷地發現不一樣的自己。有一句話這樣子説的:世界為你關了一扇門,它也會為你打開一扇窗。所以無法控制和改變的現實,有時並不是無奈的,我們可以嘗試去挖掘自己身上別的地方,激發自己的潛能,或者會發現更優秀的自己。每個人都有自卑的存在,這是無可避免的,但是不代表就是壞事。

《超越自卑》是一本很好的書,細讀,你會發現很多的閃光點,而每一個閃光點便是一個智慧的精華,作家思想的靈魂。它是送給孩子最好的禮物,而我覺得,它是送給我們最好的禮物,它涉及了我們的生命的意義,生命的成長,在多個方面對自卑作出了不同的詮釋。無論怎麼樣,自卑是存在的,超越自卑才是我們最應該努力去做的,我們要正確認識到自卑是所有人都具有的一種正常的感覺狀態,也是所有人之所以努力奮鬥的的源頭,它非但不是弱點或異常,反而是創造的動力。只有正確認識自卑,省察自己的生活風格,尋求適合自己的超越之道,才能持續地邁向更高的精神層次。

篇6:《超越自卑》讀後感

接觸到的大多數朋友都説心理學是一門理論性非常強的學科,在翻看了奧地利心理學家阿爾弗雷德・阿德勒的《超越自卑》後,我才發現心理學的另外一面,它也是一門應用性學科。

《超越自卑》一書中,阿德勒以平易輕鬆的筆調,描寫了自卑感的形象、對個人行為的影響,以及個人如何克服自卑感,將其轉變為對優越地位的追求,以獲取光輝燦爛的成就。

作者阿德勒1870年出生於維也納郊外一個米穀商人的家庭中,排行第二。他的家庭富裕,全家都熱愛音樂,但是他卻認為他的童年生活並不快樂,不快樂的原因來自他的哥哥,他覺得自己不管怎樣努力都趕不上哥哥的成就。他自小患有駝背,行動不便,因此他哥哥的蹦跳活躍使他自形慚愧,而覺得自己又小又醜,事事都比不上他的哥哥。儘管如此,他卻是個友善而又隨和的孩子。五歲那年,他患了一場幾乎使他致命的病,痊癒之後,他便決心要當醫師。

長大後阿德勒進了維也納大學,1895年得到了醫藥學位,兩年後,他和來自俄國的留學生蒂諾菲佳娃娜結了婚。蒂諾菲佳娃娜是個飛揚跋扈、能言善辯的女性,最關心她祖國的社會革命。她特立獨行和阿德勒所處階級的保守風氣並不十分協和,阿德勒在他的回憶錄裏説:男女平等這件事,説比做容易得多。由此可見,他們的婚姻生活最初可能有些小磨擦,不過後來兩人倒也能相敬如賓,白首偕老。

阿德勒曾經熟讀弗洛伊德所著的《夢的解析》一書,他認為它對於瞭解人性有莫大的貢獻。有一度,他曾在維也納一本著名的刊物上,寫文章辯護弗洛伊德的觀點,結果弗氏寫信給他,邀請他加入弗氏所主持的討論會�D�D有人因此認為阿德勒是弗氏的學生,其實大謬不然,他們是並駕齊驅,等量齊觀的。雖然他的觀點與弗氏迥然不同,但是,他仍然在1902年加入了弗氏的集團。此後,他即成為這一集團的領導人之一,飽受弗氏的讚譽,並繼承弗氏之後,成為維也納心理分析學會的主席,及心理分析學刊的編輯。

1907年,阿德勒發表了《由缺陷引起的自卑感及其補償》,而使其名聲大噪。他認為:由身體缺陷或其它原因所引起的自卑,雖然能摧毀一個人,使人自甘墮落或發生精神病,但是在另一方面,它還能使人發奮圖強,力求振作,以補償自己的弱點。例如: 古代希臘的戴蒙斯賽因斯原先患有口吃,經過數年苦練竟成為著名演説家;美羅斯福總統,患有小兒麻痺症,其奮鬥事蹟,更是家喻户曉之事。有時候,一方面的缺陷也會使人在另一方面求取補償,例如:尼采身材羸弱,可是他卻棄劍就筆,寫下了不朽的權力哲學;宴嬰身材矮小卻成為齊國宰相。諸如此類的例子,在歷史上或文學上真是多得不勝枚舉。這些人都曾經有過自卑,並超越了自卑,他們所獲得成就彌補了他們生理的缺陷,這就是阿德勒的補償心理理論。

那麼他們是怎樣克服自卑超越自我的呢?從他的理論中我總結了以下幾點:

自卑,是個人對自己的不恰當的認識,是一種自己瞧不起自己的消極心理。在自卑心理的作用下,遇到困難、挫折時往往會出現焦慮、泄氣、失望、頹喪的情感反應。一個人如果做了自卑的俘虜,不但會影響身心健康,而且會使聰明才智和創造能力得不到發揮,使人覺得自己難有作為,生活沒有意義。所以,克服自卑心理是一個重要的心理健康問題。

充分認識自己的能力、素質和心理特點,要有實事求是的態度,不誇大自己的缺點,也不抹殺自己的長處,這樣才能確立恰當的追求目標。特別要注意對缺陷的彌補和優點的發揚,將自卑的壓力變為發揮優勢的動力。

要相信自己的能力,學會在各種活動中自我提示:我並非弱者,我並不比別人差,別人能做到的我經過努力也能做到。認準了的事就要堅持幹下去,爭取成功;不斷的成功又能使你看到自己的力量。

不要總認為別人看不起你而離羣索居。你自己瞧得起自己,別人也不會輕易小看你。能不能從良好的人際關係中得到激勵,關鍵還在自己。要有意識地在與周圍人的交往中學習別人的長處,發揮自己的優點,多從羣體活動中培養自己的能力,這樣可預防因孤陋寡聞而產生的畏縮躲閃的自卑感。

生活中,我們每個人都有不同程度的自卑感,因為我們都想讓自己更優秀,讓自己過更好的生活。在理想的情況下,我們能通過這種自卑心態的驅使改造環境、改善自己,從而獲得安全感、建立優越感,然而在某些情況下,我們為了擺脱自卑而選擇錯誤的方式和錯誤的目標,最後,自卑就會演變成為各種心理障礙和心理疾病。

超越自卑,是一場自己與自己的角逐,是一次與自己內心的真實對話,是一個自己向自己學習的過程,更是另外一種與自己息息相關的人生。

“你對整個世界的態度,決定了整個世界對你的態度。”超越了自卑,也就獲得了成功的基石――自信。也就因此與成功的康莊大道越來越近。希望此書能夠讓廣大的教師、家長們完整地認識自卑,並從其中獲得對人生新的理解。

篇7:《超越自卑》讀後感

《超越自卑》讀後感

《超越自卑》讀後感

好久了,都不知道要寫什麼,因為根本就沒有讀懂,只是在王湖的提醒下,才瞭解了阿德勒的一些理論,説説對這些理論的理解吧。

1.合作與競爭:

阿德勒認為人的關係應該是建立在合作上的競爭,首先是合作,對於孩子來説,也是要先體會合作。

合作,我理解的,就像是拼圖,每一塊都有缺口,也有優勢,但是每一塊都可以發揮作用。每個人既可以在合作中實現自我價值,也可以在合作中建立人與人之間的連接。

我們所受的傳統教育無疑與阿德勒是相違背的,是建立在競爭基礎上的。從小孩子們就在各種“比”中生活,媽媽們在一起的討論是哪個孩子説話早、哪個孩子長的高、哪個孩子學習努力……到了學校,更是顯而易見的競爭狀態。

競爭,如果不是基於合作的,帶給有優勢的人的,是一種覺得我比別人好的成就感,用這種方法來認同自己,這種感覺不是發自內心的,是來源於外部的;而對於沒有優勢的人,也是我們中的絕大部分人的感受,是一種否定的,我沒有別人好的自卑感。這種否定的感覺從我們小的時候就帶給我們很深的感覺,以致影響到我們的成長,我們的婚姻。很多時候,在婚姻中,我們在找一種強勢的'地位,“我需要他愛我比我愛他多”“我需要我説的話他能照做”“我做了這麼多,他怎麼做的那麼少?”……我們忘記了我們應該是一種共同生活的狀態,我們應該是合作的。如果丈夫擅長的不是細心的做家務,那麼放手讓他在工作中一展身手就是最大的支持;如果妻子擅長的不是與人交流,那麼給她一個安靜穩定的家庭來料理,就是給她一個最好的平台。多數時候我們都是在爭奪權力,而沒有思考我們該怎樣分擔婚姻中的各種事務。

對於孩子來説,在成長階段,無條件的接納,幫助他們成為他們本身的樣子,就是一種合作,“順”着他們成長,讓他們強烈的感受到自己,他們就具有了一種內心的力量,擁有這種力量後,就更容易接受競爭了,並且不容易在競爭中迷失。

2.着眼於未來:

一種心理學的觀點是,人在童年時期受到的傷害、忽視會影響到他的未來,如果想要未來不受影響,必須進行彌補。而阿德勒認為應該着眼於未來,不用回頭舔舐自己的傷口,只需要大步前行,讓自己更強壯。這也是《正面管教》中“關注於解決問題”的來源。

修復傷口的過程,也許對成長是有用的,但是追尋傷口的過程,卻是一個很痛苦的過程,因為畢竟事情已經過去,不能重頭來過,即使找到原因,要麼是無法更改,要麼已經造成影響,都是一個否定自己的過程。何不積極關注於怎樣改善,改善的過程是一個思考的過程,也是一個建立自信的過程,是充滿希望的。

篇8:《超越自卑》讀後感

聽過樊登老師讀的《自卑與超越》這本書後,我坐下來靜靜地思考回顧了我這些年的生活,工作,所遇到的挫折和做出的選擇,發現自卑感一直存在,它沒有變成我個人趨向優越的原動力,卻在一些時候變成了生活中的麻煩和桎梏。它讓我對待工作不再有熱情,變得消極;它讓在對待孩子的教育中有了不好的影響,帶給孩子一些悲觀和不自信。

我的人生還有好長一段路要走,我要我的人生之旅充滿秀美的山河景色,充滿快樂,幸福,我要和家人,小夥伴們一起帶着希望不斷前行。我要把自卑拋諸腦後,看清它、理解它、放下它。

自卑情結(inferioritycomplex)是指由自卑感或缺陷感引起的應激狀態、心理逃避和對虛構的優越感的代償性驅動力。即如何超越那些因為自卑而出現的不好的心理反應,化腐朽為神奇!

阿德勒認為,每個人都是揹負着三大約束而生:

為了與地球資源更好地共存而必須進行工作;

為了以自己孱弱的軀體對抗生存環境中各種危險而必須與其他人類配合、相處;

為了繁衍後代而必須面對和處理兩性關係。

一切人類問題都可以歸結到這三個主題中:職業、社會與性。通過面對這三類問題的反應,就能看出一個人對自己生命意義的解讀是什麼樣的。而自卑情結的產生,也往往因為解讀出了問題。

而超越自卑的原則則是:

1.尋找真正的生命意義

有多少種人類,就會有多少種他們解讀出的生命的意義。然而真正的生命意義絕不是完全個人化的,對他人無所裨益的。

所有真正的“生命的意義”都有一個共同標誌,那就是它們都具有普遍意義——能夠為眾人所分享,為他人所接受。它可以成為解決他人問題的一種樣本,它將個人意義建立在對他

人生命的貢獻之上,一想到我所做的一切於他人有益,我就真的很難再自卑下去。

2.學會合作

面對人生的三大任務:職業、社會和性,我們都需要與其他人類進行合作,才能更好地完成它們。學習合作本應是兒童時期要做的事,但我們不能因年幼時錯過的,就來認定自己的一生不可再更改,我們再也學不會如何與人合作了——並不是這樣!

如果過往的經歷,為我們總結的慣用經驗是錯誤的合作方式,或者是根本無法與人合作的方式,在我們意識到這一點的時候,我們就能看清自己曾經是如何解讀它們,並將之化為經驗的。

那麼我們也可以回到經歷本身,重新從中提取經驗和解讀,改變現有的處事模式,學會與人恰當合作,從而將自己拖出自卑的叢林,實現更美好的人生。在生活裏,每個人幾乎都有機會認識到存在於自己身上的自卑感,或多,或少,它在你的一生裏總有出場機會。

阿德勒告訴我們生活本身不足以使人自卑,令人低着頭無法前行的,是自己畫地為牢。擦掉自己設下的圈套,抬頭看看敞亮的天空,這個世界上,還有許多比自卑更重要的事等着你去做。

是要化自卑腐朽為神奇還是在自卑的路上走到黑,也得看自己有沒有遇到點化,而今我遇到了!

是的,這本書點化了,讓我正確的認識了自己,知道怎樣才能克服自卑,超越自我,努力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