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自卑與超越》讀後感多篇

欄目: 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2.97W

《自卑與超越》讀後感多篇

自卑與超越讀後感 篇一

嗯,我自卑過,也將一直自卑下去,彷彿一種習慣,沒有他,反而不知道去哪裏。

我知道我自卑已經很久了,但是真正的去了解自己的狀況,還是從讀了阿爾弗雷德的《自卑與超越》開始的。怎麼講呢,很多學心理的不是想弄清楚整個人類的心理狀況是怎樣的,也不是想糾結於感覺知覺記憶這些實驗內容,而是想解決自己的問題。

書中講,人自卑的一個因素是生理缺陷。我想我是有的。小時候,我比較好強,認為別人有的,我也應該擁有,但是別人都長得很高,而我不是。身高的問題困擾了我很久很久,以至於我覺得大學特別滑稽的是全模擬隊個頭1米92的大懋和我一個宿舍。這樣的心理路程你們不懂,為了上課能和他們一樣快,我簡直就是在跑。究其原因,自卑來自比較,沒有比較就沒有傷害,比較的標準又都來自於社會的共識,所以啦,有社會就有自卑。雖然文中講的是個體心理學,但是怎麼能逃脱社會的污。

社會這個污妖王產生了太多的壞水。比如貧窮,曾今有一年春節,家裏都買不起取暖的煤炭了。那時候感覺無助到極點,自卑到骨子,也發奮的去努力,只為改變。所以説,自卑也是人們超越的一種動力來源。有人會説,你因自卑而做的努力是為了追趕,而不是超越。我想説的是,我們所想要超越的是曾經不堪的自己。每個人的發展,都需要原始積累,有人有錢,有人有知識,有人有一些意想不到的資源,對於沒有傘的孩子,只能是努力奔跑。

是啊,不向前奔跑,哪還有退路。有時候,最簡單的不去自卑的方法就是不去比較,有人選擇避開眾人,兩耳不聞式的讀書、封閉自己的交際圈,尋求短暫的平靜,但這就像毒癮,一次一次的將你吞噬,有人從人根本的心理上去解決,超脱自然,別人所謂的出世吧!我有時候選擇阿Q精神勝利法,哄哄自己的內心,讓他安靜,有時候直面現實———————我雖然個頭矮,可我身上的擔子重啊。磨練的就是一種心境,這種時候,最可怕的不是程度有多深,而是觸底沒?大家都知道否極泰來。幸好,在這種心境的騰挪輾轉的時候,我看到了自己內心的自卑根源,我開始學着去解決他。

《自卑與超越》讀後感 篇二

每個人其實都會自卑,因為每個人都對自己不滿,而有的人成功有的人失敗的原因就是,自卑之後,你是否會努力去改變現狀提升自己的滿意度還是,為了避免受挫折的感覺拒絕嘗試任何改變。

《自卑與超越》是個體心理學先驅阿德勒的代表作。書中作者他告訴我們,理解一個人,就要從他的過去入手,而一個人的生活風格,則是與他對於過去經驗的認識和理解相一致的。自卑並不可怕,關鍵在於怎樣認識自己的自卑,克服困難,超越自我。作者從每個人的童年不同的經歷和成長環境去分析個體心理的變化以及對生活的看法。

本書主要由兩部分來敍述,認識自卑和超越自卑,找到生命的最終意義。“我們每個人都有不同的自卑感,因為我們都想讓自己變得更優秀,讓自己過更好的生活。”對優越感的追求是人的通性,作者將理論與例子結合,把自卑與超越自卑進行深度的剖析。

其實每個人都會產生不同程度的自卑,在人生的各個階段。我們都會有自己的不足和弱點,與他人的優點進行比較時自然就會有自卑的情緒。但是自卑本身並沒有好壞之分,自卑給人帶來影響也是根據個人的認知來決定。對於心態樂觀的人來説,自卑會讓他認清自己的缺點,從而激勵他去克服自己的短板挖掘自己的潛能。對於消極的人來説,會在意識形態上造成打擊,讓其失去對個人和家庭的希望,不利於發展。

書中還有重要的一個觀點就是奉獻。阿德勒告訴我們:生活的意義在於奉獻,在於與他人的團隊合作之中獲得滿足。人只有融入集體之中,融入社會之中,才能感受到人生的意義,實現自我價值。

自卑與超越這本書讓我們重新審視自己,引導我們在人生的旅途的道路上更好的把握自己,超越自卑,樹立自信。這本書詳細分析了自卑這一情感,同時提出了與以往不同的觀念和看法。自卑與超越相互影響相互轉換,構成生活意義的理解。

《自卑與超越》讀後感 篇三

前段時間閲讀了阿德勒的《自卑與超越》,受益頗多。這是一本從個體心理學觀點出發,闡明人生道路和人生意義的讀物。其中,本書主要論述了自卑感的形成,自卑感對人的影響,以及人們如何消除自卑感以達到自我超越的目的。

一、三類孩子

阿德勒指出人的一生都是追求從自卑到優越的過程,即使是那些罪犯,他們和其他人也沒什麼兩樣,只不過他們在追求優越的過程中方向上發生了錯誤。書中主要列舉了三類孩子,一類是身體有缺陷的兒童,一類是受寵的兒童,還有一類是受忽視的兒童。這三類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如果沒能在正確的方向上得到訓練,他們在以後的生活中就容易形成錯誤的生活風格,以致走上錯誤的道路。

比如身體有缺陷的孩子,如果他們自身的缺陷沒有得到理解和關愛,他們就很難體會到生活的意義就是奉獻。他們更容易關注自己的感覺,害怕被嘲弄。他們就更不會對別人感興趣了,自然也就學不會合作。

受寵的兒童,因為他一直得到別人的寵愛,通常會認為自己無須努力就會出出類拔萃。一旦當他進入不是以自己為注意中心的環境時,他就會非常失落,會覺得世界拋棄了他,他受過的訓練是期待而不是給予。他習慣了別人奉承,後果就是他失去了獨立性,也失去了學習面對問題的其他處理方法。他的興趣只在於全身心關注自己,從不學習合作的運用和必要性。當他不再容易找到往昔的温暖和順從及被奉承時,他們就會覺得被出賣了,就會認為社會對他們充滿了敵意,認為“別人和他對着幹”,一旦他賦予生活這樣的意義,那麼他們往後努力的方向都將是錯誤的。

受忽視的兒童,從不知愛與合作為何物,他編造了一通不包含這些友好力量的生活解釋。當他面對困難時,他會高估困難,低估自己可以得到別人幫助的能力。他認為社會對他很冷酷,他懷疑別人,無法相信自己可以通過對別人的有益行為來獲得感情和尊重。他也就無法對別人產生興趣和學會合作了,從而也就賦予了錯誤的生活意義,在錯誤的方向上越努力越遠。

因此阿德勒指出人的早期記憶是相當重要的,它會持續影響人的一生。我們的家庭,學校都要訓練兒童對他人產生興趣並學會合作。我們要允許兒童在共同任務和共同遊戲中,在他們自己這個年齡層的孩子中,找到自己的方式。母親的第一要務就是讓孩子感受到愛並讓孩子信任,這樣她就獲得了孩子的興趣,感情和合作,之後她必須擴大並提高這種信任感到孩子所處的各個環境中,孩子就會對他人逐漸產生興趣並學會合作。學校也是一樣,當孩子第一次上學,他會面對社會生活的新考驗。老師就要吸引孩子並讓孩子對她產生信任,孩子受到鼓勵,就會更有信心和興趣從而學會合作。

二、家庭的影響

從心理學角度看,童年對人的影響極其深遠。如果童年時期常常被父母忽略,得不到應有的愛與關心,這些孩子長大後會很內向,很自卑。為了避免這種情況,父母必須有所改變,給予孩子足夠的愛與關心,欣賞他鼓勵他,從而增強他的自信心。相反,過於寵愛孩子會讓孩子十分依賴父母或其他最親密的照顧他日常生活的人。我們都知道,溺愛環境下長大的孩子更容易以自我為中心。父母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一顰一笑都在影響着孩子的身心發展。

作者在書中用大量的篇幅講述了家庭、父母尤其是母親對孩子的巨大影響。一個母親如果不合格,那麼她的孩子也不大可能心理健康地成長。阿德勒認為的母親角色,與現代社會女性解放的的思想不太契合,但是我覺得這本身並沒有問題。家庭是社會的基本單元,母親操持家務並不代表地位卑微,應該受到同樣的尊重。很多全職母親對於經營家庭做的不好,原因不在於她們自身,而在於她們沒有受到該有的訓練,她們對於成為全職媽媽會面臨什麼,完全沒有概念,沒人提供知識的普及,更沒有提供科學的訓練。因此,“愛”是一門深奧而又漫長的課程,需要我們所有人去學習,去經營,去摸索和探求。

三、學校與老師

除去父母親的影響、家庭的影響,老師們也在孩子的生命道路上扮演了不可或缺的角色。無孔不入的媒體也時常報道出一件又一件令人震驚或惋惜的校園事件:因學業壓力大而輕生的;因老師的責罰而做出過激行為的;甚至還有學生與老師大打出手的現象。媒體每次報道這樣的新聞,無論過錯在誰,都將老師推至風口浪尖。然而,我們應該知道,走向極端的過程必然積壓着大量的負面情緒。如果我們不能從根本上了解孩子不良行為背後隱藏着的動機或者説心理需求,那麼“愛”與“責任心”在他們的眼裏可能一文不值,甚至成為催化他們與老師、與學校、與社會對抗的增強劑。書中的幾個例子很鮮明地表現了部分“懶孩子”與“搗蛋分子”的心理。我回想了自己的學生,也有幾個經常被我以責任心的名義加以“關照”的,而自己上學年對他們的教育方式可能會讓他們走向“更懶”、“更搗蛋”,因為只有這樣,他們才能找到特有的優越感,而尋找這種變質優越感的本源正是他們某一方面引起的深深自卑感。因此,目前此書對我很大的一個幫助就是:從心理上找到學困生的問題所在,再去解決學習問題,或許能事半功倍。

總體而言,本書成為我認識自我不足和尋求人生意義的一盞指路燈,能夠認識自我潛能,超越自我,轉化意識態度,穿越時空,與作者和作品進行靈魂的碰撞已經是一種幸福,而之後還能夠有啟發、有共鳴、有學習和反思,更是一種莫大的幸運。一花一世界,一葉一菩提,發現幸福,理解幸福,學習幸福,感謝《自卑與超越》,感謝阿德勒。

《自卑與超越》讀後感 篇四

這本書快讀抑鬱了,真難啃,拿的紙質書還讀了五六小時,特別是【自卑情結與優越目標】那塊,不好理解,死啃了2-3小時。

談談看完書後對「自卑感」、「自卑情結」、「優越感」、「優越目標」的理解,以及它們之間的關係與不同。

「自卑感」:我們每個人都多多少少有一些自卑感,因為所處環境總有不盡如人意的地方。當你感到無法擺脱無力感、無法達成理想時,就會產生自卑感。

沒有人能長期與自卑感共處,如果你能保持勇氣,直面問題,通過唯一的對應方法和實際行動來解決問題,就能改善現狀,最終消除或者減弱這種感覺。

而如果你不堪壓力,魯莽採取某些行動,不再試圖跨越障礙、解決實際問題,而是強迫自己憑空產生「優越感」(虛構的優越感),然而問題的根源還在,那麼你接下來就會更深地陷入自我欺騙之中,壓力越來越大。

如何理解做出上一舉動的你呢?當你感到軟弱,你選擇創造出一些能令自己感覺強壯的情境,不是鍛鍊自己自己變得更強壯起來或更有能力,相反,你選擇讓自己在自己的眼中“顯得”更強壯。然而,這樣無法真正消除你的自卑感。這樣一種複雜而反常的心理狀態,我們稱之為「自卑情結」。

當有問題出現時,如果個體無法恰當地適應或應對,並且堅信他們沒有辦法解決,這就是自卑情結的表現。

自卑情結是把自己的自卑感當做某種藉口使用的狀態。

「優越目標」:指對優越性的追求,它是屬於個人的,是獨一無二的。它來源於人們對於生命意義的描繪。我們早在人生的前四五年裏就決定了生命之於自身的意義,但是,沒有人能完整清晰地描述出自己的優越目標,只能靠摸索和猜測。

通向優越目標的道路有千萬條,如何選擇看個人。個體可能會改變他們定義和表現目標的形式,正如他們可以有可能會換工作一樣。

對於優越感的追求是靈活的,當一個人越健康,越接近正常狀態,就越能找到更為開放的奮鬥空間,而不是被侷限在一個特定的方向上。

當一個人的優越目標匹配了高度的社會興趣(大概意思是:為他人共享,服務與社會和他人,有利於合作),那麼這個目標和本人很可能會被社會和大眾給予正面評價。

作者説優越感來源於自卑,那麼他表達的這個“優越感”,是有貶義嗎?是的。我第一次意識到這個。

總結一下:阿德勒認為,人的優越目標/總目標是追求“優越性”,是要擺脱自卑感以求得到優越感。然而某些人難免在途中迷失,無法認清“情況可以通過現實的努力而改變”這一事實,從未採取行動便覺得無力解決問題,轉而消極應對,自我欺騙,這就是自卑情結。

哎,不知道我理解錯了沒有?

《自卑與超越》讀後感 篇五

在《自卑與超越》中,阿德勒提及構成人類生活中的三個問題是將人類束縛住的三種聯繫——職業、社會合作、親密關係。接下來以“職業關係”角度剖析研究生的自卑感。不恰當的擇業觀給研究生帶來了自卑感。換句話説,就是沒有一個明確的擇業方向或者設定了一個不合適的擇業目標(通常是高於現狀)。“職業”這一詞是與“職場”相匹配的,在國內,是與18歲進入大學選擇的“專業”相關的。或許很多人都聽過這樣一個笑話,北大有個學生本科、碩士、博士讀的是三個不一樣的專業,而且學的都很不錯,教授問他畢業想從事哪方面的工作,然而這個問題他也沒有答案。當然北大的平均水平我沒有資格評述,只能從一般的方面思考不恰當擇業觀帶來的弊端。從校園走出進入職場,工作的實際內容和預想的難免有落差,這個時候平衡兩者顯得尤為重要。但是,往往有些具有高自尊的人很在意自己的能力是否讓自己滿意的程度。如果他們在一個工作崗位上難以施展所謂的專業技能或者獲得關注從而習得經驗,一方面自卑感使得研究生們開始懷疑人生,)從學士到碩士都沒有具體瞭解自己專業的就業形勢和工作崗位,甚至和某些行業的工作待遇對比產生巨大的落差感,另一方面強烈的自尊心使得研究生們,尤其是那些性格比較內向,很少與人溝通的同學把這份壓力和自卑感隱藏在心裏,當事情惡化心理髮生改變的時候沒有及時疏通,最終導致悲劇。

那麼如何消除心中的自卑感,從而達到就業滿意的彼岸呢?第一,我覺得是要辨別自己的職業方向,如果學生沒有意識自主地認識和選擇,那麼外界環境尤其是家庭和學校需要在這方面提供幫助。從這一點來看,父母小時候問的“你長大了想做什麼工作?”以及大學期間開展的各種職業規劃課程和大賽還是非常有必要的。辨別方向是為了找到我們的潛在動機,培養職業興趣,以發現使其具體實現的方案,在這個過程中不能説一定可以找到自己適合的道路,但是可以瞭解那些不合適的方向。第二,樹立正確的就業觀,正如阿德勒所説“職業的目的不是掙錢”。浮躁的社會之風使得我們中的許多人樹立了金錢就業觀,只憑收入的多少來看待職業的問題,彷彿大學裏只有經濟類和計算機類專業才值得學習。

自卑與超越讀後感 篇六

阿德勒教授對他的這本著作的定義是立足於社會的個人心理學,在這本書中,深入探討了社會關係和個人心理形成之間的關係,其中尤其注重早期記憶對後來的社會行為的影響,特別是在社會合作方面的能力的形成。認為一個人對世界的認識和處事方式在兒童時期就已經定型,很難在後期改變,在很大程度上認可“江山易改,本性難移”的觀點。

阿德勒首先提出,人類是羣居動物,所以合作就成為一個避無可避的問題,因為個人無法脱離羣裏而活,那就勢必導致個人與社會之間必須達成一定的妥協以換取更好的生活環境。性別是天生的一種對人類的制約因素,性別的存在是客觀而合理的,他着重強調男女兩性之間的平等觀點。正是由於社會傳統觀念對兩性認識的偏差,導致了心理學上的"男性欽羨”現象。

在社會中,男女是同等重要的,沒有誰依附誰,誰佔優勢或劣勢地位之分,如果這一觀念出現了偏差,必將導致社會和家庭的諸多問題。所以,阿德勒着重分析了家庭對一個人成長的影響。認為家庭是一個人觀念長成和行為處事的最開始的地方,如果家庭加諸了不良的因素,那麼在很大程度上就會影響兒童日後的正常生活。在家庭之中,一言一行,一舉一動,都在潛移默化之間將觀念輸入了兒童的腦海裏。如果—個家庭不能正確認識到父親形象和母親形象的同等重要,就會對兒童對兩性的認識出現偏差,如女孩產生“男性欽羨”或對自身性別的不認同。其次,如果一方在教育中缺席,那麼就會對兒童的合作能力的形成產生不利影響,會在日後融入社會產生各種問題和困難。

論述了家庭的影響之後又着重討論了學校的在一個人成長軌跡中的重要性。認為現有的學校對學生的心理健康關注度存在很大的缺失。無論是家庭還是學校,專業的心理指導的干涉都微乎其微,特別是在一些存在家庭教育問題的家庭之中,對於專業的心理指導避如蛇蠍。

我認為,這都是因為社會對兒童成長的認識度存在很大的盲區。沒有認識到,一個人最重要的觀念的形成需要家庭和社會的精心呵護,甚至在必要的時候需要求助專業的指導。在中國社會,這—問題存在更大的隱患,特別是中國傳統的重男輕女和"棍棒底下出孝子”的錯誤觀念,會在一個人的早期留下嚴重的心理創傷,更可能對後期的社會生活產生不利。

作為一一個社會人,應該對性格的產生和行為背後的含義有所學習和了解,這將更加有利於處理自身的人際關係。從本書中,我們就可以明確一點,家庭確實會對一個人的性格產生根本的影響,這種影響是潛在骨子裏的,雖然有可能通過一些方式改變,但對於普通人的我們來説,不能抱有盲目的自信。特別是對於在戀愛關係中,要明白性格的頑固,通過個人心理學的幫助,無論是從家庭還是個人的行為,都可以更敏鋭的瞭解一個人的性格組成,幫助我們規避一些不必要的損失和傷害。同時,本書還對戀愛和婚姻做出論述,明確了坦誠的平等合作的重要性,兩個人的合作絕對不是一次簡單的嘗試,這之中的複雜程度包括了兩個人的所有的因素,每個人都應該對此有詳細而明確的認識,才能逐漸磨合,這絕不是一—次想退就提的遊戲。

每一個人,無論學習什麼專業,從事什麼工作,都應該對心理學,起碼是在社會心理學和個人心理學方面有—定的瞭解和認識,這將有助於社會的和諧發展,更加學會如何去合作,如何對待一些人表現出來的性格,能夠更好的學會換位思考,在友善處理人際關係的同時,幫助別人感受生活的美好,最起碼,不會成為那個在別人傷口上撒鹽的人。

我們都是普通人,沒有去改變別人的能力,但有改變自己和選擇生活的能力。

自卑與超越讀後感 篇七

很久之前就想讀這本書,但怕太專業,遲遲沒能翻來。走讀派卻偏偏在國慶大假期間,開了這本書的壓力讀書班,對於我這種一到週末和假期就完不成閲讀任務的人來説,着實有些為難。老毛説,試試?經過一番思想鬥爭,還是交了30元的押金,開始新一輪的讀書之旅。

《自卑與超越》是個體心理學的代表作,作者阿勒泰,他和弗洛伊德、榮格併成為心理學三巨頭。大學時選修了弗洛伊德《夢的解析》的選修課,以為學了以後會給人解解夢,可當時也聽得雲山霧繞,理解不了到底講的什麼,只記得授課老師患有腿疾,在輪椅上講授這門課。

後來慢慢了解到心理學也分了幾種流派,想着有機會可以深入瞭解一些,於是聽書時聽到了《自卑與超越》,就在搞活動時囤了這本書。

最近幾年,總有一些觀點,把人成年後的不當行為歸咎於童年時期的某個問題,而且讓人感覺這些問題是不可逆的。阿勒泰倒也贊成部分觀點,但他更贊同的是,可以通過分析產生自卑的原因,通過訓練,實現自我超越。

第一章裏,告訴我們,人生的真諦在於奉獻與合作。只有抱有開放態度的人生,才能在最大程度上與人合作,實現自我價值。第二章則告訴我們,要幫助和教育人,就要對他所處的環境以及他在這個環境下,對人生進行選擇時的思想和做法進行解讀。雖然這本書是大約一百年前所著,但合作共贏、服務社會的觀點在今天看來,仍然受用。

很慶幸能夠在這個時間讀這本書。開學時,孩子的班主任老師給家長開出的書單中就有《自卑與超越》,今天讀的兩章,更讓我感到生命初期家庭關係,親子關係和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恰巧也是今年,因為一些事,讓我回想起自己的少年時代,開始考慮優越感和自卑感這兩個看似相對的概念。自卑有多種表現形式,感到自卑的人,也會以各種形式呈現出來,有害怕,有緊張,也有些許高傲和冷漠。只有認識到自身自卑感深處原因的人,才能正視自己的自卑,以及因為自卑而帶來的一系列問題。

而早期記憶更是會陪伴我們一生的記憶,從書中的各種案例中,提醒我作為一個母親,該用怎樣的態度和心境去對待孩子成長過程中出現的各種問題,以及他們表現出的各種情緒反應,而作為最親近的人,我的方式方法或許會影響他們的一生。育人育己,共同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