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讀《自卑與超越》有感(多篇)

欄目: 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8.55K

讀《自卑與超越》有感(多篇)

自卑與超越讀後感 篇一

一個人只有認識到了自己的性格錯誤,才會試圖去改變。

每個人生來以弱小的軀體去對抗整個世界,肉體的脆弱和對世界的未知都是自卑的來源。我們常常陷入在和別人的比較中建立優越感和自信,但我們不能總比別人強,所以自卑總會存在。

書中給了我們一個定義生存意義的方式,讓我們在閲讀的時候更清晰自己在社會中的位置。進一步認識自己、認識生存環境和自己個性的形成原因,和對他人的影響以及自己需要改進的地方。可以用兩個公式來概括書中的思想。

如下:一、自卑—>掙扎—>外力的內作用—>無行動—>苟且偷生式自殺二、自卑—>認識到不足—>找根源—>化為行動—>強化意識—>取得成績—>自信正如《異類》裏第二章,“一萬小時法則”説的那樣,通過刻意訓練可以彌補我們的不足。

傑出之人所具有的並非超出常人的基因,而是永不停歇的興趣和努力。

永遠不要因為自己有自卑而自卑,也永遠不要因為自己追求優越感而羞愧。

佛家説人生有三毒:貪、嗔、痴。

有法:佈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

《自卑與超越》讀後感 篇二

世間萬千事物,我們會經歷很多的事物,而這些事物對於我們來講,還有更重要的意義,那麼在生活中,它們賦予了我們人類哪些的意義呢?

剛剛閲讀完了《自卑與超越》中的相關內容:生活賦予我們的意義。本書的作者是奧地利的阿爾弗雷德。阿德勒寫的,他在文中提出,如果有人想脱離意義的範疇,而使自己僅僅生活在單純的環境之中,那麼他一定非常不幸:他將與自己周圍的人喪失溝通的基礎,他的行為無論是對他自己,或是對其他人都毫不起作用,都沒有任何意義。我們一直是以自己賦予現實的意義來感受現實,我們所感受的不是現實本身,而是現實被我們所賦予的意義,或者説是我們的感受是我們自己對現實的解釋。

文中還指出,在一般情況下,人類通過自己的行為來詮釋生活的意義,幾乎每個人都只把這個問題和它的答案通過自己的'行為表現出來。如果我們觀察一個人的行為,而完全不管他的言論,我們將會發現:他的姿勢、態度、動作、表情、禮貌、野心、習慣、特徵等等,無不體現出他個人對於“生活意義”的理解。生活的意義因人而異,也正因為如此,生活中的意義多得不可勝數。所有的生活意義都在這兩個極端之間變化。不同的人賦予生活不同的意義卻有高下之分:它們中有些很美妙,有些則很糟糕,有些錯的多,有些錯的少。較好的生活意義具有一些共同生活特徵。較差的生活意義則都缺乏這些特徵。

我們必須牢牢記住,"真實”指的是人類的真實,對人類目標和計劃的真實。除此之外,沒有別的所謂“真實”。如果還有其他的“真實”存在,它也和我們沒有關係,我們無法知道這種“真實”,這種“真實”也因此是沒有任何意義的。

我們每個人的人生,從一出生開始,就本身來説是沒有任何意義的。而如果要使我們的生活變得有意義,那麼這種“意義”是需要我們每個人後天自己給自己賦予的。有些人喜歡普通平凡的生活,則過着知足常樂,隨遇而安的生活,這份安定便是他們賦予自己生活的意義,有些人喜歡多姿多彩的人生,喜歡冒險,對生活的這份期待和不確定,則是他們賦予生活的意義。在人生的旅途中,每個人的人生路選擇各有不同,但是隻要自己想清楚要過的是哪一種生活,喜歡哪一種生活方式,那麼人生就是圓滿。

自卑與超越讀後感 篇三

在《自卑與超越》中,阿德勒提及構成人類生活中的三個問題是將人類束縛住的三種聯繫——職業、社會合作、親密關係。接下來以"職業關係"角度剖析研究生的自卑感。不恰當的擇業觀給研究生帶來了自卑感。換句話説,就是沒有一個明確的擇業方向或者設定了一個不合適的擇業目標(通常是高於現狀)。"職業"這一詞是與"職場"相匹配的,在國內,是與18歲進入大學選擇的"專業"相關的。或許很多人都聽過這樣一個笑話,北大有個學生本科、碩士、博士讀的是三個不一樣的專業,而且學的都很不錯,教授問他畢業想從事哪方面的工作,然而這個問題他也沒有答案。當然北大的平均水平我沒有資格評述,只能從一般的方面思考不恰當擇業觀帶來的弊端。從校園走出進入職場,工作的實際內容和預想的難免有落差,這個時候平衡兩者顯得尤為重要。但是,往往有些具有高自尊的人很在意自己的能力是否讓自己滿意的程度。如果他們在一個工作崗位上難以施展所謂的專業技能或者獲得關注從而習得經驗,一方面自卑感使得研究生們開始懷疑人生,)從學士到碩士都沒有具體瞭解自己專業的就業形勢和工作崗位,甚至和某些行業的工作待遇對比產生巨大的落差感,另一方面強烈的自尊心使得研究生們,尤其是那些性格比較內向,很少與人溝通的同學把這份壓力和自卑感隱藏在心裏,當事情惡化心理髮生改變的時候沒有及時疏通,最終導致悲劇。

那麼如何消除心中的自卑感,從而達到就業滿意的彼岸呢?第一,我覺得是要辨別自己的職業方向,如果學生沒有意識自主地認識和選擇,那麼外界環境尤其是家庭和學校需要在這方面提供幫助。從這一點來看,父母小時候問的"你長大了想做什麼工作?"以及大學期間開展的各種職業規劃課程和大賽還是非常有必要的。辨別方向是為了找到我們的潛在動機,培養職業興趣,以發現使其具體實現的方案,在這個過程中不能説一定可以找到自己適合的道路,但是可以瞭解那些不合適的方向。第二,樹立正確的就業觀,正如阿德勒所説"職業的目的不是掙錢"。浮躁的社會之風使得我們中的許多人樹立了金錢就業觀,只憑收入的多少來看待職業的問題,彷彿大學裏只有經濟類和計算機類專業才值得學習。

自卑與超越讀後感 篇四

在一開始,我以為這是一本比較容易讓人讀懂的著作,以為是將兩者通過例子來進行比較,可是事情遠不像想象的那樣簡單,也學,這也是這本名著的魅力所在吧。

先對作者進行一個簡單的介紹。

阿爾弗雷德·阿德勒是歐洲著名的心理分析學家。一八七零年生於奧地利一個富裕的米商家裏。一八九五年畢業於維也納大學,並獲該校博士學位。他最初追隨弗洛伊德研究精神分析學,一九一二年後和弗氏分道揚鑣,自成一派。經過艱辛鑽研,他創立了以“自卑情結”為中心思想的新心理分析學派“個體心理學”。阿德勒認為人類的一切行為都是處於“自卑感”及對“自卑感”的克服。一九三七年阿德勒在講學途中因心臟病死於蘇格蘭。

主要作品有《自卑與超越》、《人性的研究》、《個人心理學的理論與實驗》、《自卑與生活》等。阿德勒是個體心理學的創始人,人本主義心理學的先驅,現代自我心理學之父;精神分析學派內部第一個反對弗洛伊德的心理學體系,由生物學定向的本我轉向社會文化定向的自我心理學,對後來西方心理學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在思考問題時,我們更多地是要問:“我能提供什麼?能幫助他人什麼?能對社會有什麼貢獻?”而不能夠一味的問:“為什麼我要這樣做?我能從中得到什麼?生活能給我什麼?”。因為後一種思想只是停留在對自我的關心,而前一種卻能因自己的貢獻使自己的價值得到認同,從而得到心理上的愉悦。我們大部分人,包括我在內,思考問題是都會應用後一種思想。經常對自己認為不會有所交集不感興趣的人事漠不關心,我認為這是對的,是我自己喜歡的生活方式,但細細想來,卻是這種“不感興趣”使自己的生活圈子越來越小,快樂來源越來越小。”

這是原文裏的一段比較讓人深思的話,一般,我們都是把自己看作是第一位的,比較看重自己的利益和存亡,而很少去想能為社會做些什麼。這就反映了一些實際存在的問題,也是個人利益和社會利益在一個人內心的比重。

這本書也集中強調了合作的重要性,寫出一個人在嬰兒時期首先學會的是和母親合作,但是也會應為一些原因,比如經濟,家庭背景等,致使這種合作關係不能正常的發展,對兒童早期的影響十分巨大。

這本書從不同的角度來寫自卑。書的題目是《自卑與超越》,可是,在閲讀完之後,便發現,書中並不沒有一直出現關於自卑很多的字眼。只是在第三章中重點提到。關於自卑,在其他的章節,便顯得不是很形象化。這也許是作者的一種寫作手法,通過許多形象的事例,來證明他的觀點,凸顯想要表達的主體思想,所舉的例子,都是日常生活中常見的,卻又是容易被我們忽略的,這也體現了作者對生活的洞察力和很高很準確的分析能力。

在這本書中作者以比較輕鬆的語調,來講述他想要表達的思想。在文章的一開始,作者總結了人生意義的三大問題,也是三種制約,由此也引出了三個問題:社會感,生活的意義,和與他人的合作。

“人的目標一旦建立,隨後便會開始自我管理只有此時,他才會意識到解決怎樣的人生問題,才會不斷的使自己得到提高和發展。”這是原文裏的一段話,總結了人們成功的原因。童年對人生的影響也是很大的,有的被溺愛而失敗,有的學會了合作,之後便少了些阻礙。

合作,是作者提到最多之一是合作,合作的重要性,如果一個人不能學會合作,他就不能很好的融入社會,不能很好的與他人進行交流,做事的效率也會大大的降低。在第五章,作者提到了夢這一話題,説明了夢和現實是相關聯的,而不是獨立與現實生活之外的,與弗洛伊德的觀點相反,為他的理論奠定了基礎。之間也提到了精神與物質的聯繫與衝突,將了他們兩個是相互的整體,不可分割。説任何動作都是有目標的,而精神則將這種目標變得更加明確。一個人要學會適應環境,如果一個孩子想要克服困難,肯定會為自己制定一個目標,關注社會,關注他人,與他人合作。

關於個性塑造也是很重要的,從早期記憶裏可以瞭解到一個人的行為思考方式和心理變化。個體心理學對夢的研究,強化人生態度,提到了人生態度是夢的締造者。

在之後的章節中,講到了夢中跌倒的場景,説明在人的頭腦中,對自我保護的恐懼遠大於克服困難的憂慮。一件事在不同人身上的意義是不同的,而個體心理學的治療方法一直致力於提升個人應對生活的勇氣上。

學校的影響也是深遠的:從某種意義上講,學校是家庭的延續。注意兒童的困難、糾正父母的錯誤,是學校教師的任務。教師必須體會到教育工作的重要性,應該遵照人類的利益來工作。對於那些沒有準備好接受社會生活的兒童,教師應該設法幫助他們,因為兒童時期的錯誤容易糾正或防止,否則它對兒童以後的生活所造成的危害將是相當嚴重的,因為兒童時期的錯誤和成年後的失敗是一脈相通的。

青春期:對於青春期的到來,孩子常常表現得過於不安,其實它不過是人生道路中的一段。重要的是個人賦予它什麼樣的意義以及以什麼樣的方法去行動。青春期給人的只是個機會。他開始對成年人的生活問題做出獨立的而有創造性的解答。

犯罪及其預防:罪犯並不是特別的人類,犯罪本身並不是孤立的事件而是生活態度的病症。然而,這種病症並不是不可以改變的,在生活面前,沒有人是註定要被擊敗的。我們應該幫助他們,指出他們的錯誤之所在,並鼓勵他們對別人發生興趣,學會與別人合作,同時採取其它有關社會措施,這樣,才能使他們真正地由自卑走向超越,社會犯罪的數目也會大大減少。

職業、人及其同伴、愛情與婚姻:之所以把這三章內容合起來説明,是因為這三者是息息相關的。作者在書的剛開始就提到了,生活中的每一個問題幾乎都可以歸納在職業、社會和性這三個主要問題之下。每個人對這三個問題的反應,都明白的表現出他對生活意義的最深層的感受。

以上就是我讀完這本書的個人體會和所獲得的思想精髓。

讀《自卑與超越》有感 篇五

今年暑假我讀了《自卑與超越》這本書,收穫頗豐,給了我不一樣的體會。這本書是由十二個章節組成的,涉及到人生活中的各個方面。

所謂自卑,就是對自己的評價過低,對自己的人生價值持懷疑的態度,嚴重對自己不相信,這是人格上的一種缺陷,是一種失去了平衡的行為狀態,經常會表現為嫉妒、緊張、羞怯、孤僻、不安等等。自卑會使人變得敏感,受不了刺激。自卑對人的發展具有很多壞的影響,這本書的作者阿德勒認為,每個人都有先天的生理或心理欠缺,這就説明了每個人潛意識中都有自卑感的存在,但處理的好,就會超越自卑變成優越,處理不好就會演變成各種心理障礙和心理疾病。這也就是這本書書名的由來。

很多人對自己所處的社會地位都會有所不滿,自然而然產生自卑感,他們想要追求更加優越的地位,以此獲得優越感。在書中他提出了童年對人的影響,如果童年時期孩子常常被父母忽略,得不到應該有的愛與關心,長大後就會很內向,很自卑,想要避免這種情況父母必須做出應有的改變,給予孩子足夠的愛與關心,去鼓勵他,以此來增強他的自信心。相反,如果過於寵愛孩子則會讓孩子依賴父母,以自我為中心,更別説與其他人合作了,離開了父母,當他發現自己並不是所有人的中心,他便會接受不了,不願再與別人交往,在以後的生活與工作中他們沒有合作意識,所以也很難獲得很大的成就。

但是自卑不一定就是不好,正是人類對所擁有的感到自卑才不斷髮展科學,發展自己,才會讓社會不斷進步。人們對優越感的追求正是我們所有文化貢獻的源泉。自卑與超越的強弱不同,在不同的人身上,會變成許多不同的性格與行為。如果可以把握好其中力度,便可以成為不斷突破的動力,否則,就會成為一股逆流,將你捲入無盡的黑暗。

家庭對人們的影響也是很大的,母親的角色尤其重要,孩子的所有潛能都會受到母親的影響。母親要嘗試着引導孩子,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在家庭中,父親與母親有着同等重要的地位。母親與孩子的關係必須延伸至父親,否則,孩子在以後的生活中常常出現很多問題。婚姻是一種合作關係,沒有地位之分,父親應該給孩子樹立一個好榜樣,讓他們學習勇敢。在家庭中,父親和母親的角色其實同等重要。母親與孩子的關係必須涉及到父親,他們應該共同為孩子的成長負責,否則孩子在以後的生活中就會出現各種各樣的問題。婚姻本來就是一種合作的關係,沒有什麼的地位之分。父母要起到一個很好的榜樣作用。比如,讓女兒像母親一樣温柔,一樣上進,自尊自愛,自立自強。讓男孩兒像父親一樣勇敢無畏,敢於負責。家庭教育非常的重要。

學校與家庭也是相互合作的。學校要時刻關心學生的問題,及時糾正家長的錯誤。這是老師的責任,老師的義務。在教書育人的過程中,使他們學會獨立與合作。

為什麼大多數人會在青春期的時候產生叛逆心理?是因為他們這時候的思想還不夠成熟,他們在並不完全瞭解成人問題時對這個問題妄加判斷,做出他們認為正確的理解。對於處在青春期的孩子,在我們的教育內容和教育模式中,最需要轉變的就是我們要從直接的管理轉變為間接的管理,所謂間接的管理就是要培養孩子的責任意識,讓孩子們學會自己要對自己負責,而不是要一直靠其他人來督促。

從書中各種各樣的案例裏我們可以看出,啥對社會的興趣而又沒有學會合作的人在追求虛假的優越感,工人大多都會走向犯罪的道路。如果想要改善這種情況,就必須要讓他們學會通力合作。而父母的合作對孩子的成長又是具有重要影響,和諧的成長環境對於孩子的健康發展非常的有利。如果孩子從小就生活在暴力的環境中,非常容易造成人格缺陷,導致長大後與社會格格不入。

在我身邊的很多例子,我們高中班裏有一個胖胖的女生,就每天不愛運動,一有空就學習,還特別容易餓。但是她的成績也並不是特別的好,只能屬於中上等。她和我説她非常的自卑,但是又不知道如何改變。她説她想減肥,但是覺得在高中這樣關鍵的時期,並不能抽出時間來做這件事情。而自己一直為之奮鬥的成績也提不上去。所以她每次走路都會不自覺地低頭,她説沒有漂亮的五官,也沒有成績在背後撐腰,她非常的自卑。但是經過大學一年,那個暑假,我們同學聚會的時候,她真的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她變得很瘦很瘦,真的是那種非常有氣質,當時前兩眼都沒有看出來,走路的時候也是那種,我從來沒有在她那裏看到過的自信。後來我問她是怎麼瘦下來的,她和我説了好多好多。她説你不知道我下了多大的決心,經歷了多大的痛苦。後來我想這也許就是超越吧。她超越了自己,超越了原來的那個自卑的自己。我想,有自卑感也是好的。有了前進的動力,也有了想變成更好的意念。

好多人都不願承認自己有自卑感,他們覺得自卑並不是一件光榮的事情。自卑卻不斷影響着一個人的性格與發展,這個問題必須要正視。適當的自卑是好的,它會激勵人不斷前進。但是也不能過於自卑。我們要充分認識並相信自己有這個能力,學會與人們進行合作。超越了自卑也就獲得了通往成功的墊腳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