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幹嗎要自卑讀後感

欄目: 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7.46K

第一篇:幹嗎要自卑讀後感

幹嗎要自卑讀後感

幹嗎要自卑讀後感

前不久我看了一篇文章,體會有二:一是人要面對自己,二是人要面對失敗。在這裏先説説第一點的讀後感想。

在美國有個人,相貌極醜,街上行人都要掉頭對他多看一眼。他從不修飾,到死都不在乎衣着。窄窄的黑褲子,傘套似的上衣,加上高頂窄邊的大禮帽,彷彿要故意襯托他那瘦長條的個子,走路姿勢難看,雙手晃來蕩去。

他是小地方出生的人,儘管後來身居高職,但直到臨終,舉止仍是老樣子,仍然不穿外衣就去開門,不戴手套就去歌劇院,總是講不得體的笑話,往往在公眾場合忽然憂鬱起來,不言不語。無論在什麼地方——在法院、講壇、國會、農莊,甚至於他自己的家裏——他處處都顯得格格不入。

他不但出身貧賤,而且身世蒙羞,母親是私生子,他一生都對這些非常敏感。沒人出身比他更低,但也沒人比他升得更高。他後來任美國總統,這個人就是林肯。

一個人有這麼多的弱點而不去克服,難道也能得到像林肯那樣的成就?

其實,林肯並不是用每一個長處抵每一個短處以求補償,而是憑偉大的睿智與情操,使自己凌駕於自己的一切短處之上,置身於更高的境界。只在一個方面,就是通過教育,來補償自己的不足。他用拚命自修的方法來克服早期的障礙。他非常孤陋寡聞,在20歲之前聽牧師佈道,他們都説地球是扁的。他在燭光、燈光、火光前讀書,讀得眼球在眼眶裏越陷越深,眼看知識無涯而自己所知有限,總是感覺沮喪。他填寫國會議員履歷,在教育一項下填竟然是:“有缺點”。

林肯的一生不是沉浸在自卑之中,而是對一切他所缺乏方面進行全面補償。他不求名利地位,不求婚姻美滿,集中全力以求達到自己心中更高的目標。;他渴望把他的獨特思想與崇高人格里的一切優點奉獻出來,造福人類。

自卑會控制你的生活,在你有所決定、有所取捨的時候,去抹殺你的勇氣與膽略。如果你由於自卑沉淪於心灰意冷的“自卑情結”,那你最終也難以獲得令人滿意的結局。我們需要正視自卑的存在,不退縮,不蠻幹,盡力克服努力超越。

沒有自信的人生,不僅在精神上存在懦弱、迷茫、疑惑和拘謹等許多的缺陷,而且在實際行為上,亦裏足不前,痛失機遇。

缺乏自信常常是性格軟弱和事業不能成功的主要原因。一個人如果自漸形穢,那他就不會變成一個形象上佳的人。同樣,如果他不相信自己的能力,那他就很難成為一個有能力的人。

許多人都過分的關心外界壞境因素,處處表現得小心翼翼,以至於輕易的否定了自己。試想,你都沒認可自己而自貶身價,別人又如何能認為你有價值呢?一個人如果陷入了自卑的泥潭,他能找到一萬個理由説服自己不如別人。比如:我個子矮、我長得黑、我眼睛小、我不苗條、我家裏條件不好、我學歷不夠等等。一個人如果陷入了自卑,在人際交往中除了封閉自己以外,還有可能低三下四。

由於自卑而焦慮,於是注意力分散了,從而破壞了自己的成功,即失敗——自卑——焦慮——分散注意力——失敗,這就是自卑者自己製造的惡性循環。

第二篇:超越自卑讀後感

《超越自卑》讀後感

人資11-2張政久

《超越自卑》是個體心理學的創始人,奧地利著名心理學家a.阿德勒博士的代表作品。此書被西方人視為了解自我和他人的教科書,起到了《聖經》起不到的作用。

本書第一章《生活的意義》是全書的綱領,也是阿德勒個體心理學的理論核心。提出了人們生活中的三大問題:職業、社會(既與他人的關係)和性(既為愛情和婚姻)。每個人都要面對這三大問題,而由此做出的反應表現出他對生活意義的最深層的感受。他分析了人們各種錯誤“生活意義”的共同尺度:缺乏從屬感和社會興趣,過度關注自我,和正確“生活意義”的共同尺度:有從屬感和社會興趣,作為團體的一份子,願為人類幸福貢獻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阿德勒在書中認為“自卑感”在生活中時刻都有可能產生,像先天的生理缺陷、人在面對現實社會產生的不完滿、不得志、比別人差時的情緒。他認為有這種情感是很正常的,並不是病態的,關鍵是如何對待這種自卑。是利用自卑來逃避現實還是克服並超越自卑,由此而形成截然不同的生活風格。

國小時我認為自己是自卑的,優柔寡斷、臨陣退縮的事在我身上都發生過。我害怕失敗,害怕當眾講話,所以越發沉默,越發猶疑。朋友説我謹慎,我卻知道這是沒自信沒激情,惡性循環。儘管我努力改變,想用變得更開朗來解決這個問題,但是自卑總是讓我一次又一次地錯失機會。但根據阿德勒的看法,培養對外界而非自身的興趣、

合作和社會化的能力,確實是超越自卑的好方法。

阿德勒説自卑有三個最主要的來源:身體缺陷、嬌縱和忽略。雖然阿德勒提出這三個原因也與他自身的經歷有關,但無可否認,這三點至少是造成自卑的原因的一部分。後兩個對我來説不符合,但是第一個有可能。我在學習説話時,我的一位堂兄故意教我“口吃”,以致一直也改不掉。在國小時,即使我個人成績很好,在班裏名列前茅仍遭到大家的嘲諷和否定。這就應該是我自卑的最主要的原因了吧,是我沒有自信吧。

阿德勒曾説自己的生活目標就是要克服兒童時期對死亡的恐懼。他還説,在面臨困難時,退縮的最徹底表現就是自殺。我是不會自殺的,我明白我對父母的重要和自己的責任,自殺在我心中是最不負責任的行為。

我要感謝我的父母,他們從來沒有否定過我什麼,不斷在教我做人的道理,互幫互助且不因外在原因歧視別人等等,還培養我的興趣,比如圍棋、國畫等等。我還要感謝後來轉學之後遇到的同學,他們和之前的同學完全不一樣,真的是大家團結友愛,一起學習一起玩。和新同學的交流融合也驗證了阿德勒的一句話,“ 如果一個兒童未曾學會合作之道,他必然會走向悲觀之途,並發展出牢固的自卑情結。”真的是父母和新同學讓我對外界有了興趣,讓我重新認識這個世界,重新認識自己,我是可以做好自己,做好力所能及的事情,和每一個人都相處的很好。我完全可以承擔屬於自己的責任。

一次,看到《鋼鐵是怎樣煉成的》裏一段話,使我受益匪淺:生

命對每個人只有一次,這僅有的生命應當怎樣度過呢?每當回憶往事的時候,能夠不為虛度年華而悔恨,不因碌碌無為而羞恥;在臨死的時候,他能夠説:“我的整個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獻給了世界上最壯麗的事業-為人類的解放而進行的鬥爭。”是的,我不應該在執迷不悟了。我開始對以前的行為反思了,覺得我那喪失很久的自信又漸漸回到了身上,我覺得自己的心臟跳動有了力量。我把“不要自卑”當做座右銘,雖然沒寫在座位右上方,卻把他刻在了心裏。

從書中,我感受到,每個人的一生,都是在與這種自卑感做鬥爭的過程,這也可以解釋為人的社會性形成的過程。戰勝自卑,就是戰勝自我,不斷擺脱自卑的身影有如不斷提高自己的自尊,我非常贊同大師的一個觀點:一個在某方面有缺陷的人,會比優越的同伴更渴望超越自我。而接受太多寵愛的那一個,是內心最具有優越感的,在自我陶醉於優越感的同時,麻木、消沉、逃避,逐漸形成更大的自卑,以至於一事無成,並且極易產生病態心理。

一句話,生的意義在於奮鬥!

第三篇:自卑與超越讀後感

《自卑與超越》讀後感

他認為:由身體缺陷或其它原因所引起的自卑,雖然能摧毀一個人,使人自甘墮落或發生精神病,但是在另一方面,它還能使人發奮圖強,力求振作,以補償自己的弱點。有時候,一方面的缺陷也會使人在另一方面求取補償.

那麼他們是怎樣克服自卑超越自我的呢?從他的理論中我總結了以下幾點:1、自卑,是個人對自己的不恰當的認識,是一種自己瞧不起自己的消極心理。在自卑心理的作用下,遇到困難、挫折時往往會出現焦慮、泄氣、失望、頹喪的情感反應。一個人如果做了自卑的俘虜,不但會影響身心健康,而且會使聰明才智和創造能力得不到發揮,使人覺得自己難有作為,生活沒有意義。所以,克服自卑心理是一個重要的心理健康問題。

2、充分認識自己的能力、素質和心理特點,要有實事求是的態度,不誇大自己的缺點,也不抹殺自己的長處,這樣才能確立恰當的追求目標。特別要注意對缺陷的彌補和優點的發揚,將自卑的壓力變為發揮優勢的動力。

3、要相信自己的能力,學會在各種活動中自我提示:我並非弱者,我並不比別人差,別人能做到的我經過努力也能做到。認準了的事就要堅持幹下去,爭取成功;不斷的成功又能使你看到自己的力量。

4、不要總認為別人看不起你而離羣索居。你自己瞧得起自己,別人也不會輕易小看你。能不能從良好的人際關係中得到激勵,關鍵還在自己。要有意識地在與周圍人的交往中學習別人的長處,發揮自己的

優點,多從羣體活動中培養自己的能力,這樣可預防因孤陋寡聞而產生的畏縮躲閃的自卑感。

“你對整個世界的態度,決定了整個世界對你的態度。”超越了自卑,也就獲得了成功的基石---自信。也就因此與成功的康莊大道越來越近。希望此書能夠讓廣大的教師、家長們完整地認識自卑,並從其中獲得對人生新的理解。

第四篇:防止自卑情結讀後感

如何在兒童成長中防止自卑情結讀後感

仁布縣中學政治教師:章仕德

閲讀了阿德勒的教育思想:第五章中阿德勒講到了自卑情結是如何形成的,而第六章就接着為我們講述瞭如何在兒童成長中防止自卑情結。這章中講到了在兒童成長過程中需要注意的一些問題。我先就其中2個談談自己的體會:

1、孩子是否懶惰?

阿德勒認為一個孩子在學校沒有完成任務,那麼他更願意被視為懶惰,而不是無能,或缺乏天賦。一個懶惰的孩子一旦做好某件事情,他就會得到讚揚,並且聽到“他如果不是懶惰,就能做好許多事情”。這個小孩對於這種説法感到完全心滿意足,因為他認為,他不再需要證明自己的天賦和能力。還有那些缺乏勇氣、精神不振、不能集中精力和總是依賴別人、不獨立的孩子也是屬於這種類型。 在日常教學中,我也發現了類似的現象。有個學生留過級,成績相當差,但我發現她並不是很笨,只要用心聽,也不至於不及格。但是,這個學生學習態度很不端正,上課不願意聽,課後作業不完成,更令人吃驚的是在考試時,她連題目都不看,拿起筆亂寫一通,其實只要認真做,不至於分數那麼低。曾經,我經常驚訝於她的這種表現,為什麼明明會做的題目她都不願去做呢?難道她願意得低分?難道她甘願被嘲笑?現在,我似乎能明白她的想法了。我想她的做法只是想證明她並非沒有能力,而是不願意學,而是懶惰,只要肯學,還是能學好的。看來關鍵是她的自卑心理在作祟。她害怕面對失敗,害怕經過努力思考以後考試分數還是不盡人意,所以,她索性選擇最極端的方式:亂寫一氣,會做的也不做。

2、孩子對教師是什麼態度?

阿德勒認為,通常孩子們會隱藏他們對教師的真實情感。如果一個孩子總是批評他的同學,並試圖貶損他們,那麼,我們就可以認為,這種貶損他人的傾向就是一種缺乏自信的表現。這種兒童盛氣凌人,吹毛求疵,總以為比別人知道得多。他們實際上用這種方法來掩蓋自己的虛弱。

對於這種情況,讓我想起了班級裏的一位學困生,他學習積極性相當高,但成績一直不盡人意。有次考試,這個學生依舊考的不好,卻還要取笑一個優等生,取笑人家沒有考到優秀。當時,我就非常惱火,心想,自己考得分數那麼低,卻還要取笑人家,你有什麼資格呢?現在我總算明白了,他這樣做只是證明:連優等生都沒考到優秀,所以我考得分數低是應該的,不是我笨,而是試卷太難,或是其他原因。他想用優等生沒考到優秀來為自己的低分找藉口。表面上他滿不在乎,還盛氣凌人地數落他人考不好,其實他是在極力掩飾自己的虛弱,自己的自卑啊。這樣想想,覺得這孩子還是挺值得同情的。我要做的不應該是批評,而是引導啊!

此外,結合多年的思想品德課,我談幾點教師如何讓兒童防止自卑心理?

一、讓學生正確地認識自己。

很多學生只看到了自己的很多缺點,認為自己這不行、那不行,總是不相信自己,而沒有發現自己的很多優點,我們教師就要讓學生髮現自己的優點,逐漸地走出自卑的陰影。

二、讓學生髮現自己的進步和成績。

有的學生一直在努力,成績並不明顯,這時候,我們教師應該肯定他們、鼓

勵他們,而不是責備他們、批評他們,要讓他們體會到自己的進步,增強他們的信心。

三、讓學生大膽嘗試,多參加集體活動。

有的學生膽小,性格孤僻,總是封閉自己,形成了閉鎖心理。正如阿德勒所説,“如果一個孩子自願與人隔絕,這就表明他對自己與別人競爭沒有足夠的信心,表明他對優越感的追求過於強烈,以至於擔心他在交往羣體中只起次要的作用”。這時候,我們教師要開導他們,帶領他們參加一些簡單的集體活動,逐步讓他們培養活潑開朗的性格。

四、讓學生正確對待他人的議論與批評。

有的學生太在乎他人的議論與批評,別人説他這不好那不好,他就陷入其中、不可自拔,結果更加自卑、更加不行,正如阿德勒所説,“一些孩子能夠忍受別人的嘲笑;另一些孩子可能就因此喪失勇氣,迴避困難,並把自己的注意力投入到外在的表面形象,這也表明他們對自己沒有信心”。這時候我們教師就要引導學生,對待他人的議論與批評,我們要做到“有則改之,無則加勉”,不要太在乎。

作為一個教師,我越發覺得懂得心理學,瞭解學生的內心世界是多麼重要。只有設身處地的從學生角度去想,去尋求兒童產生不良行為的真正原因才能對症下藥,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2014年4月25日

第五篇:《挑戰自卑》讀後感

讀《挑戰自卑》有感

最近一段時間一直在看阿德勒的《挑戰自卑》,從中獲得了很多知識。

在這本書裏,阿德勒從個體心理學角度闡述了人生道路和人生的意義。它包括生活的意義、心靈和肉體、自卑感與優越感、記憶、夢、家庭、學校、青春期、犯罪與預防、職業、同伴、愛情與婚姻一共十二章。書的原名為《what llfe should mean to you》。

在本書中,作者提出:每個人都有不同程度的自卑感,因為沒有一個人對其現時的地位感到滿意;對優越感的追求是所有人的通性。然而,並不是人人都能超越自卑、關鍵在於正確對待職業、社會和性,在於正確理解生活。那些自幼就有器官缺陷或被嬌縱、被忽視的兒童,以後在生活中容易走上錯誤的道路;家長和教師應培養他們對別人、對社會的興趣,使他們真正認識"奉獻乃是生活的真正意義"。這樣,他們就能夠從自卑走向超越。

而書中給我印象最深的是“自卑感與優越感”。每個人都有不同程度的自卑感,每個人都有不同程度的自卑感,因為我們發現我們所處的地位是我們希望加以改進的,而追求優越感是每個人的共性。如果一個人能夠勇敢正確的面對自卑感,相信腳踏實地的努力能改進他所處的環境,便能通過直接、實際的方法是他們脱離自卑感。但是如果一個人氣餒了,不相信自己能夠改進自己所處的環境,那麼他將選擇逃避,他會用一種假的優越感來自我陶醉。他所採取的每一個步驟都是在自欺,在我們看來他的所有行為都是我們所無法理解的。他如果覺得自己軟弱,會去使他覺得強大的地方尋找優越感,而不是想辦法使自己強壯。他用這種方式麻木自己,而最終他的自卑感並沒有得到真正的解決,而是成為他精神生活中永遠存在的暗流,這是我們便可將之稱為“自卑情結”。“自卑情結”是指一個人在面對問題而無所適從的表現。當我們面對一些問題的時候,我們會憤怒,會流淚,會道歉??而這些有時候都是自卑情結的表現。

在生活中,有時面對比我強大很多的人,我的選擇往往是離開,然後選擇比自己弱小的人以獲得自己的強大感。這種情況已經很久了,到後來越發的不敢面對那些比自己強大的人。《挑戰自卑》中關於自卑情結的講述使我明白了很多:一個人如果不能夠勇敢去面對自己的自卑,那麼他永遠都不可能真正的使自己得到優越感,而他那一時的優越感也只不過是一種幻象。每個人都有優越感目標,它是屬於個人獨有的東西。沒有哪一個人對他的優越感目標清楚的能夠將之完整無缺的描述出來。但是他卻可以將自己的優越感目標具體化。優越感的目標一被具體化,那麼這個人的所有行為對於他的優越感目標來説都是正確的,因為他的行為是為了實現這個目標。這樣無可非議,每一個問題兒童。每一個神經病患者,每一個酗酒者、罪犯或性變態者,他們便不可能抨擊自己的病症,因為他們覺得自己有這樣的目標就應該有這樣的病症。一個人如果認為他懶惰能夠獲得老師的關心,家長的關注那麼他便不會進,行改變,因為他的目標是博得老師的關注,他為了達到了自己的目標便不會認為自己的行為有什麼不妥。

現在,很多地方都要求對症下藥,無論醫院還是學校,而個體心理學在這方面恰恰相反。當一個小孩子懶惰,我們如果想改變他是完全沒有用的。也許他只是想讓老師注意到他,得到老師的關心。假使我們努力去改變他,那麼他便會採取另一種行為去獲取老師的關心,以達到他的目標。因此我們要做的是探求他們選用某種病症的目的,以及這種目的和優越感之間的關係。還是小孩子懶惰這個例子,我們要找到孩子懶惰是為了得到什麼,並且他要給自己哪種優越感,最後

根據他的優越感目標改進他的行為。當他們的具體目標改進的時候,隨之改變的便是心靈的習慣和態度,他們便會用自己新有的習慣和態度去適應新的目標。

書中告訴我們該怎樣幫助這些用錯誤方法來追求優越感的人。追求優越感是每個人的共性。他們所犯的唯一錯誤是他們的努力都指向了生活中毫無用處的一面,人類的整個活動都是沿着由失敗到成功這條偉大的行動線向前推進的,但是隻有那些在奮鬥路上表現出利人一面的人才能成為真正應付並主宰生活的人。然而人類所有對價值和成功的判斷,最後總是以合作為基礎的,這是人類種族最偉大的特點。而自卑情結告訴那些失敗者:“在合作中獲取成功是沒有你的份。”我們要做的就是幫讓那些失敗者的目標行為、理想、目標、行動和性格特徵的各種要求,使它們有助於人類的合作。

自卑感實際上是人類不斷髮展的動因。科學的興起就是因為人類感到他們的無知和他們對預測未來的需要而努力奮鬥的結果。優越感的目標取決於每個人所賦予生活的意義,是建立在他的生活方式之中。人類對優越感的追求是我們所有文化貢獻的源泉。而超越力量的大小,端視自卑心的強弱,以及個性、企圖心等。自卑與超越的相對強弱不同,在不同的人身上,衍生出許多種不同的性格與行為來。正因這股力量相當強大,若能夠妥善運用,則可以成為一股不斷突破的動力,否則,將成為另一個失敗的開始。

阿德勒在這本書裏面總的告訴我們:生活的意義在於奉獻,在於與他人的團結合作之中獲得滿足。奉獻的意義是廣泛的,在班級之中,我們與同學團結合作,為建築一個温暖的集體奉獻力量;在單位之中,我們與同事團結合作,為單位的生存發展奉獻力量;作為一國公民,我們為祖國的繁榮昌盛奉獻青春;作為人類一員,我們為人類的進步發展奉獻生活。奉獻就意味着犧牲,這犧牲換取的是大家的團結合作,從而產生更加巨大的力量。

人其實是很軟弱的,如果人類不合作,那麼自然界中許多生物可以輕易的置人於死地,人卻成了世界的主宰,因為人是羣居且懂得合作。人類社會發展到今天,已不再需要團結合作來維持基本生存,但團結合作依然是非常必要的,因為人是社會的人,需要精神支柱,沒有團體社會的認可,人會失去一切支柱和自尊,只有融入集體之中,融入社會之中,才能感受到人生的意義,實現自我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