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靜靜的頓河》讀後感1000字多篇

欄目: 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1.71W

《靜靜的頓河》讀後感1000字多篇由本站會員“q389965215”投稿推薦,但願對你的學習工作能帶來參考借鑑作用。

《靜靜的頓河》讀後感1000字多篇

毋庸置疑,《靜靜的頓河》是一部好作品,是經得起時代的驗的文學經典。下面是寫寫幫文庫的小編為你們整理的內容,希望你們能夠喜歡

《靜靜的頓河》讀後感

這部長篇小説是蘇聯主流文學中一個極為特殊的文學現象。這部作品居然被蘇聯官方接受和認可,並且還竟然一度被官方視為主潮文學中的一部“紅色經典”,顯然是有一定的不為人知的歷史背景。關於這部作品問世過程中的蹊蹺已有許多考證文章進行了論證。

讓人驚訝的是,該小説無論從哪種角度去看,都是對斯大林時期蘇聯主流文學中的烏托邦情愫的顛覆,其反烏托邦情感是異常明顯的。將這部史詩性鉅著當做“紅色經典”去閲讀着實是許多年來蘇聯和中國讀者的“荒謬邏輯”,頗具諷刺意味的是,倒是在“”期間,當肖洛霍夫在中國“反修防修”運動中“不幸”淪為“最反動的作家”,他的《靜靜的頓河》也隨之成為最大的“毒草”時,中國人才陰差陽錯、歪打正着地看出了這部作品對蘇聯30年代主潮思想的顛覆。

這部史詩般的鉅著真實地表現了從第一次世界大戰到國內戰爭結束這個動盪的歷史年代頓河哥薩克人的生活和鬥爭。他們的心酸、苦楚、旺盛的原始生命力、對土地的眷戀、蠻性與善良相交織的質樸的本性,均在男主人公葛利高裏和女主人公阿克西妮婭、娜達莉婭身上體現出來。他們的痛苦與悲哀,歡樂與幸福均來自他們真實的人性。而小説主人公葛利高裏·麥列霍夫在紅軍與白軍之間的猶豫選擇和最後的迷茫,隱含着社會的悲劇和歷史的荒誕性。小説一方面出色地描繪了哥薩克人本真的生活。

他們祖祖輩輩生活在這片沃土上,勞動、戀愛、繁衍,純樸而煥發着生命的激情。葛利高裏與他的情婦阿克西妮婭之間的情愛,正體現了他們生命力的旺盛與衝動。另一方面,小説刻畫了布爾什維克們的殘酷與冷漠。小説中對布爾什維克黨員彭楚克和柯謝沃依的描寫,突顯了他們身上的殘酷無情。他們在作家筆下成了革命的機器,成了政治原則的化身,他們的自覺性與葛利高裏的本真性成了鮮明的對照。布爾什維克領導的紅軍將革命風暴帶到了寧靜的頓河草原上。自由自在地生活着的哥薩克農民們被迫迎來了歷史的變動。葛利高裏在這場殘酷的動盪中必須做出人生的選擇。

他選擇的標準其實很樸素:無論是紅軍還是白軍,只要誰能使他自由地在這片土地上生活,想吃什麼就種什麼,想愛哪個姑娘就去追求,無拘無束地過日子,那麼他就跟誰。葛利高裏是個自由純樸的哥薩克,他在紅軍與白軍之間的徘徊正是出於這種樸素簡單的生活要求。然而,如此簡單的要求,在那個殘酷的年代裏,也無法實現。無論是紅軍還是白軍,都無法滿足葛利高裏這一最基本的生活願望。最後,他也只能抱着冤死的阿克西妮婭的屍體,緩緩走向沒有出路的未來。

革命究竟給普通的哥薩克農民帶來了什麼?從小説悲劇性的結尾中,似乎可以感受到作者的某種暗示。小説對蘇聯國家烏托邦主義的顛覆是相當明顯的。也正因為這部小説所具有的鮮明的反烏托邦性,使得它在蘇聯斯大林時期的主流文學中顯得十分特殊。然而,應該説,這部身份可疑的主流文學作品,在客觀上為斯大林時期並不景氣的蘇聯主流文學寫下了最精彩的一筆。

小説對哥薩克人生活的真實到位的描寫,對他們情感世界的準確深入的展示,對歷史悲劇性的深刻把握,均顯示出作者第一流的筆法。這對於年僅20多歲的作者來説,更顯得難能可貴。而肖洛霍夫在他以後40多年的創作生涯中,再也沒有了如此出色的藝術概括才能。的確,將60年代那個頤指氣使的揮舞意識形態大棒的文壇政客肖洛霍夫與《靜靜的頓河》的作者聯繫在一起,着實也容易引起人們的疑惑。這也許成了後來相當長一段時間內對這部鉅著的作者權產生爭論的重要誘因吧。

《靜靜的頓河》的讀後感

我不喜歡看小説,更不喜歡看略長些的,可能是性格的問題,那密密麻麻是一行行,一排排的字跡看着就“眼花繚亂”。但在一次偶然的機會我對這本《靜靜的頓河》產生了頓悟,因為當時老師倡導我們看些文學性的小説。漸漸地,我接觸了這本我初讀並且印象最深刻的文學作品。

這本書共四本,讓我這個出入者不禁望而卻步,但在讀完第一本後,我就被文中一個個鮮活的形象牽動着,直到堅持看完最後一個字。

文中寫着作者肖洛霍夫從第一次世界大戰到國內戰爭結束這個動盪的歷史年代中,描寫了頓河兩岸哥薩克人在戰爭時期的生活和命運,葛利高裏是她們的代表。在戰爭中,他在紅軍和白軍中間搖擺不定,從一個單純的孩子成長為暴躁偏激的軍官。在經歷了紅軍白軍的多次選擇之後,在經歷了幾次抗爭和逃避後,這位平民英雄變得兇殘放蕩,最終消失在歷史的洪流中。肖洛霍夫正是深知哥薩克人內心世界曾經有過怎樣尖鋭的矛盾和鬥爭,他受時代的感召,滿懷對他們的熱愛,塑造了許多體現歷史進步方向的革命者——布爾什維克紅軍戰士形象,謳歌了他們為之鬥爭的蘇維埃政權的徹底勝利。

肖洛霍夫用他那淡淡的筆觸,為我們描繪着頓河兩岸哥薩克人的生活畫卷。這本書以布爾什維克小組活動所觸發的革命與反革命的較量以及社會各階層的矛盾為軸心,層層展開,步步推進,將讀者帶進了風起雲湧的哥薩克鄉村生活。與書中的人物一同感受生活的疾苦與悲歡,靜靜的。我非常喜歡書中對頓河大自然風貌的描寫,這些文字讓人文靜,讓人暫時忘卻了緊張的學習生活,使人徘徊於其間。整篇文字是那樣安靜,平靜,冷靜;就像他筆下那條靜靜的頓河,但無渲染的文字具有最強的衝擊力。當一個作家從內心歸屬於一片土地時,他的血液裏就流淌着那塊土地的精神,風采和傳奇,而那片土地所傳達給他的某種特殊啟示,將凝聚成這個作家平生抒發心靈和情感的語言。

肖洛霍夫曾説:我願我的作品有助於每個人變得美好,心靈變得純潔,也希望我的作品能喚起每個人對同伴的愛心。希望更多的人能夠閲讀這樣一本宏大構思,磅礴氣勢,具有深厚的生活內涵,人生意義。個性鮮明的人物,生動感人的描寫的偉大鉅著。

讓我們感受到他的磅礴,他的人生魅力。

《靜靜的頓河》讀後感1000字

《靜靜的頓河》是蘇聯作家肖洛霍夫的作品,《靜靜的頓河》讀後感1500字。全書共四部,長達一百五十萬字。比《戰爭與和平》還要長。我個人覺得是最長的一部名著了。而且這部小説以記敍為主,沒有多少議論。這一點很像中國的古典小説。情節緊湊,人物眾多。這樣複雜的小説,是特別難寫的。既耗費人的精力,又很難構思。可以説,這部小説是以作者的生命來寫的。所以我特別喜歡這步小説,讀得特別仔細。小説的情節給我很深的印象與震撼。

小説描寫的是哥薩克人在戰爭中的表現。開始寫頓河兩岸的哥薩克的生活。接着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了,哥薩克在保衞祖國的戰爭中表現非常突出。不久,蘇聯國內戰爭爆發。紅軍與白軍的戰爭中,哥薩克由於受舊勢力的欺騙,而加入了白軍。哥薩克曾三、四次衝突,小説很好的描寫了蘇聯國內戰爭的情景。

小説人物眾多,主要描寫的是葛利高裏一家人。父親、哥哥,都是哥薩克中的英雄。小説以這三個人為主要線索,描寫了韃靼村的哥薩克,描寫了地主階級、無產階級的一些人物。小説還寫了葛利高裏與阿克西尼亞、娜塔莉亞的愛情。下面我想寫一寫這部小説的幾個優點。

第一個優點是小説描寫頓河兩岸的生活特別出色。頓河兩岸的農村,人們生活質樸,勤勞勇敢。作者將農村的生活寫的是淋漓盡致。中國的善於寫農村生活,但是與《靜靜的頓河》比都要稍遜一籌。可以説這部小説將農村的生活寫“盡”了。達到了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地步。農村的一草一木,農村的房屋、田地,農村的人們的一言一行,都被描寫了出來。小説開頭二百頁都是描寫頓河兩岸的農村的生活的。可以説這二百頁是全書最精彩的二百頁。

第二個優點是描寫戰爭。全書除了開頭二百頁描寫平和的農村生活,其餘全部是描寫戰爭的。這在世界名著裏是少見的。第一次世界大戰,蘇聯國內戰爭,哥薩克的三、四次衝突。小説雖然長,而且都是描寫單一的戰爭,但是小説不枯燥。這與作者高超的寫作技巧是分不開的。小説在描寫戰爭的同時,還描寫了資產階級、無產階級戰士的形象。小説有點像《紅樓夢》,主要人物、次要人物都有表現的舞台。這樣每人人物都栩栩如生。戰爭場面的描寫也是我很佩服的。像攻克碉堡、騎兵作戰、小隊人馬相遇戰、對待戰俘等等,寫的是栩栩如生,印象深刻。

第三個優點是,描寫哥薩克。描寫哥薩克的作品很多,托爾斯泰的《哥薩克》、果戈裏的《塔拉斯.布爾巴》、美術作品中也有很多關於哥薩克的作品。《靜靜的頓河》是描寫最成功的一部。哥薩克人在和平時期與戰爭時期的形象、性格都描寫出來了。哥薩克生活中憨實、豪邁,戰爭中勇敢。同時作者也指出了哥薩克太過實在,被白軍欺騙了。我讀了這部書,對哥薩克人產生了好感,覺得他們實在、勇敢。

這部書還有許許多多的優點。我讀完這部書,感覺像是讀了哥薩克乃至俄羅斯的歷史。因為這部書包括的內容實在是太多了。小説的每一個情節都可以讓人津津樂道幾個世紀,這是難能可貴的。

《靜靜的頓河》讀後感1500字

靜靜的頓河,整篇文字是那樣安靜、平靜,甚至有點冷情,就像他筆下那條靜靜的頓河,帶着無限的憂鬱、惆悵,流露出一絲一縷的淺淺的哀愁。飽含着對大自然的崇拜,對生命的敬畏,充滿了“那種對人類的痛惜心情”!主人公葛利高裏參軍入伍,軍隊生活寂寞無聊,容易想家,他看不慣軍隊裏的人的作風,軍官對士兵殘酷無情,還有那些士兵們強爆婦女,這些都使他憤慨,身為讀者的我也感受到當時水深火熱的處境。殺人的行為讓葛利高裏的腳步變得又亂又沉,內心感到痛苦。“在離維奧申七俄裏的地方,在一片荒涼的、起伏不平的沙地上,幾個押送的哥薩克慘無人道地把他砍死了。先是活活地挖掉了他的眼睛,砍掉胳膊,割下耳朵和鼻子,又在他的臉上來來回回地劃了幾刀。他們解開褲子,一面叫罵,一面對着他那高大、英武、健美的身子撒起尿來,讀後感《《靜靜的頓河》讀後感1500字》。他們對着血肉模糊的軀體罵夠了,然後一個哥薩克踩住輕輕哆嗦的胸膛,踩住仰面倒在地上的身軀,斜砍一刀,把頭割了下來。”最沒有渲染的文字卻越是帶來強大的衝擊力。我不知道為什麼那些在戰爭中肆意殺害敵人,甚至是殘暴剝奪別人生命的那些人為何能夠如此坦然自若,心安理得!即使是敵人,信仰也罷,為何一定要如此殘暴?這就讓我聯想到在南京大屠殺中,那些殘忍的以殺害手無縛雞之力的民眾為樂的日本人,又是如何寢食得安?一個人,總是該有善惡、內疚之心吧,而喪失人之本性即良心,又憑什麼稱之為“人”?看在影片《一路有你》中,我被男主人公高尚的品行深深折服。一次意外,男主人公意外殺死了女主人公的丈夫,其實本來除了賠償金錢,他不沒有義務再做其他的事了。可是,因為心懷愧疚,因為責任感,他毅然承擔起了照顧死者家屬的責任,這就是人性的差別吧,我想。不管何時,信仰也罷,我們都要保持着心中那抹高尚,不能丟失我們的本性!

小説中有很多環境描寫,篇幅也很宏大,人物眾多,從中反映了生活的廣度和深度。人物上至將軍,下至一般羣眾,個性都塑造得很鮮明,其中幾個主要人物形象尤其生動。肖洛霍夫用細緻入微的筆描繪出哥薩克世界,這個世界不是匠人構建出來的,而是對土地與人的情感宣泄。肖洛霍夫出身鄉村,對鄉村方言的運用,大量的哥薩克歌謠穿插其間,或悲或喜,信手拈來,神韻自成。因為作者的心屬於那片土地,因為作者愛那片土地,所以,無需取巧,一切盡在掌握中。基於作者對頓河的熟悉,使得他對每一個細節和人物的刻畫駕輕就熟,幾個主要人物的描寫有渾然天成之感,葛利高裏在白軍和紅軍中的搖擺不定;阿克西尼亞對純真愛情的執着追求;潘捷萊性格暴躁一言持家但對親人憐愛交加,娜塔麗婭的善良美麗卻性格剛烈。每一件相關事件的發展,你會發出這樣的感歎:,人在這個時候,就是這樣的!而不應該是別的樣子的。肖洛霍夫繼承並發展了托爾斯泰那種把道德意識與審美意識相結合的美學傳統,面對現實,譜寫了一部悲劇主題的偉大史詩,運用了一種不同於“革命現實主義”的真正的現實主義原則,即:不粉飾現實,不拔高人物,還原歷史的本來面目,這幾點看似簡單,但在當時萬馬齊喑的蘇聯文壇卻很是難能可貴的。他曾告誡年輕的作家:“作家在小事情上違背真實,便會引起讀者的懷疑,讀者會想,在大的問題上可能他也會撒謊。”面對現實,敢於秉筆直書生活中的矛盾與衝突,這是肖洛霍夫的良知,也是他在現實主義美學上的獨特性。

《靜靜的頓河》讀後感1000字

為什麼有的文學作品能夠穿越時間和空間,深深地打動如此眾多的讀者?再讀《靜靜的頓河》,感覺依然強烈,它裏面瀰漫着一種東西,深厚且迷人,久久揮之不去。

麥列霍夫家的二兒子葛利高裏,把家裏人的臉給丟盡了。這愣頭愣腦的小子,居然跟鄰居斯傑潘的老婆阿克西尼婭熱乎了起來。兩人像魔鬼附身一般,總是找機會湊在一起。寧靜的韃靼村,一時間氣氛變得有些異常。村子裏的人們議論紛紛,都在背後指指點點,而他倆卻毫不忌諱。大家都知道,斯傑潘9天之後就要回來,他可是一個非常暴戾的傢伙。人們等着看好戲,等着一場即將來臨的暴風雨。斯傑潘回來的時候,那場面可想而知,幾個人打成一團,幾個人都留下了傷痕。那個夜晚,阿克西尼婭的哭叫聲,半個村子都聽得到。出乎大家的預料,幾天之後,人們又在河岸上看見了他倆的身影。

頓河在靜靜地流淌,村子裏升起了白色的炊煙,間或可以看到哥薩克的駿馬,在村道上奔馳而過。

愛情是其中一條線,作品所描繪的是一幅廣闊的畫卷:戰爭、殺戮,紅軍、白軍,是非、善惡,離合、悲歡,逃亡、追尋等等。在紛亂的社會表象下面,作者探尋的是人類的生存精神,其中所包含的深刻意藴,現在讀來更加清晰。人類生存的偉力,在歷史發展的血與火中鑄就,百折不撓,生生不息。書中展現的哥薩克的野性與堅韌,那種不屈不撓的倔強,在我看來,正是人類生存精神的生動體現。

看看葛利高裏和阿克西尼婭吧,這一對被村裏人叫做野小子和母狗的傢伙,他們置各自的婚姻而不顧,私奔到外村去生活。當葛利高裏從戰場上回來時,發現阿克西尼婭跟東家的兒子有染,葛利高裏就用馬鞭子分別把他們狠狠地抽打一頓。葛利高裏和阿克西尼婭分分合合,始終難以割捨。最後,戰火紛飛中葛利高裏出逃,他拋棄一切,就帶着阿克西尼婭。不幸的是,阿克西尼婭中彈倒下。葛利高裏扔掉武器回到自己的村莊,在門口抱起了年幼的兒子。四卷小説就在這裏悵然而止。

作者肖霍洛夫1965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大前年也就是2007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定為“肖霍洛夫年”。

聽説,在俄羅斯的維申斯克,朝着南方繼續前進,可以找到頓河邊的韃靼村,河岸上矗立着一組雕塑:阿克西尼婭挑着水桶正要回家,葛利高裏騎在馬上攔着去路。

我未來的願望之一是,一定要去那個地方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