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我的作文教學革命》讀後感(精選多篇)

欄目: 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4.28K

第一篇:《我的作文教學革命》讀後感

《我的作文教學革命》讀後感(精選多篇)

《我的作文教學革命》!收到這本書的時候我有些吃驚,因為這本書就像及時雨降臨到了我這片乾渴的土地。我捧着書如飢似渴地讀起來,文中的每一個文字都是那樣的打動我,似乎它是專門為我準備的一樣。書中的每一個文字都滋潤着我乾渴的心田,也讓我陷入了沉思》……

面對作文,學生常常感到作文無話可。雖然現在生活水平高了,電視電腦,書刊報紙,似乎有很多接觸信息的機會和方式,但實際上孩子們的生活體驗負於表面,生活經歷也比較單調。家和學校兩點一線,即便休息日,家長帶着孩子外出遊覽,但由於孩子們還不太會觀察,不太會思考,所以並不能把所看的東西,轉化為深刻、細膩的精神體驗,從而為寫作提供生活的源泉。而且孩子們總是習慣漠視身邊的人和事情,他們的注意力多半被繁重的作業所壓抑着,被新鮮的玩意兒吸引着,很少去觀察、思考、體驗。面對作文無話可説,無事可寫,管老師的“內視”法,值得我們借鑑。那就是讓作為成為心靈的鏡子,用鏡子照見生活,在鏡子裏仔細看生活。

管老師的“絕招”一是“推想法”:閉上眼睛,從早晨開始往後回憶,或者從此刻推移到早晨,一節課一節課的想:今天我哭過了嗎?今天我笑過了嗎?今天我後悔了嗎?今天我做錯作業了嗎?今天我爭論過了嗎?今天我學到新的東西了嗎?今天我的同桌有什麼故事?……凡是能捕捉到的那一個問號,就是值得記錄下來的事情。

二是“靜默法”:閉上眼睛,安靜的坐着,只注意呼吸,不管其他人。人,以安靜思想就活躍起來,你越是想靜下心來,一天的事情就越蜂擁而至。這些跳出來的事,往往就是心靈深處牽掛的事,有想法的事,值得記錄的事。

這就是“內視”,是一個寫作學、作文教育學的重要概念。管老師這樣闡述“內視”的意義:它依傍的不是眼睛,更是心靈;他關注的不只是外在的事物,更有豐富的內心。事情有沒有意思,值不值得會為與記錄,説到底,起決定因素的,不是事件本身,而是心靈感受。

這就説到了教育的本質(作文的本質):教育從根本上就是對人心靈的開發,人的靈魂的培育。就作文而言,經歷的同樣的事,為什麼有的同學滔滔不絕,有許多話要説、要寫,二有的學生卻覺得無話可説、可寫,關鍵在於能不能、會不會將外在的客觀事物轉化為內心的主觀感受,有了內視的習慣,就像給生活安裝了一面明晃晃的鏡子,鏡子裏毫末可見,鏡子裏的自己格外清晰,喜怒哀樂都可以回味,都可以表現。學會了內視,就會覺得寫作天地無窮寬曠,就會發現生活真的為寫作提供了取之不盡、用字不竭的源泉,就回去關注自己的豐富的內心世界,把心靈的世界捕捉下來,呈現出來,就會覺得寫作是與自己的精神世界相呼喚的,作文源於生活,直達心靈。

從《我的作文教學革命》中,我看到了一個善於思考、勇於探索的管老師,更看到了一個樂觀、勤奮、上進、探索,會培育生命的智者。

第二篇:管建剛我的作文教學革命讀後感

管建剛我的作文教學革命讀後感

潘美香

我閲讀了管建剛老師的《我的作文教學系統》,對於管老師的作文教學指導方法充滿了敬歎。在此之後又有幸聆聽了管建剛老師的作文教學講座,更是感觸頗深,對於管老師指導學生作文過程的詳細細節更加期望深刻了解。開學後學校領導為我們購買了管老師的《我的作文教學革命》一書。急切地閲讀後對管老師的作文教學有了深入的瞭解和認識。管老師在文中提出了作文教學的骨構系統、動力系統、助力系統、保障系統、訓練系統和理論系統。這六個系統切近當下國小生的興趣、愛好和情感,全書沒有什麼理論説教之的枯澀呆板,有的是作文教學中實實在在的操作實踐感。管老師是一個能把一件普通的事做大、做久、做深入的人,在教學中處處留心,教學中處處都很細,各種制度制定的有條理,落到實處,使他所教的孩子受益匪淺。他的作文教學顛覆了傳統偏重於學科知識、教師指導、課堂作文和作業的作文觀,創建了“寫作——發表——對話”的新作文教學模式,並建立了一整套以《班級作文週報》為中心的操作流程以及相應的激勵機制。我不僅驚歎於管老師這套作文教學模式的完整、周密,而且欣喜於其可操作性和實效性,實在非常有教學實踐借鑑作用。

一、作文是表達的需要

管老師認為,寫作本質上是一種公眾的言説,是為了自我表達和與人交流。文章中這一段話意味深刻“語文教學實踐中,首要的不是語言知識或技能的學習,也不是使人成為使用語言工具的熟練工匠,不應充斥着名目繁多的機械的訓練或表面熱鬧的所謂的語文活動,喚醒他們的語言表現欲和對言語表現的熱愛,讓煤炭駕馭語言,體驗言語表現的幸福和言語創造的樂趣。”為此,管老師創辦了《評價週報》,從確定出版日期,到錄稿規則、排版細節,從三大動力系統,到十四大助力系統、保障系統、訓練系統,以及每一個裏面生髮出來的細枝末節的注意事項,在此期間管老師那種類繁多催人奮進的金點子,真是周密詳盡,更重要的是他一直在不停地更新、完善,以期為孩子們創設出充分展示自我的平台。

二、關注內心“找米下鍋”

管老師在作文教學中為了達到目標,想方設法為學生架橋鋪路,幫助學生達到目標的信心和決心。自己在教學中曾經也要求學生要善於觀察身邊的事物,要讓自己有一雙慧眼,但大部分學生總是認為實在沒什麼事情可寫,寫出來的作文不是無病呻吟,就是生搬硬套。但是管老師的作文教學較好的解決了作文教學的動力問題,為了解決“作文無米”的問題,他教給學生兩個“絕招”:一是“推想法”。閉上眼睛,從早晨開始往後回憶,或者從此刻向前推移到早晨,一節課一節課地想,一個課間一個課間地想:今天我哭過了嗎?今天我笑了嗎?今天我後悔了嗎?今天做錯作業了嗎?今天我爭論過嗎?今天我學到新東西了嗎?……——凡是能捕捉到的任何一個問號,就是值得記錄下來的事情。二是“靜默法”。閉上眼睛,安靜地坐着,只注意呼吸,不管其他。人,一安靜,思想就活躍起來,你越是想靜下心來,一天的事情就越是蜂擁而至。這些跳出來的事,往往就是心靈深處牽掛着的事,有想法的事,值得記錄的事。他把這樣的方法,稱為“內視”。他認為“內視”依傍的不是眼睛,更是心靈;關注的不只是外在,更有豐富的內心。事情沒有意思,值不值得回味與記錄,説到底,起決定因素的,不是事件本身,而是心靈感受。學生有了真正的內心的真實感受怎麼會“無米下鍋”?學生髮現、積累素材的能力會越來越強,關注生活的意識會也會越來越強。

三、堅持、智謀走向成功

從《我的作文教學革命》中,我看到了一個善於思考、勇於探索、堅持不懈的管老師。他的成功,緣於他對學生的熱愛:“每日簡評”、“每週一稿”、“評價週報”、“月末增刊”等,閲稿、選稿、改稿、排版、打印、評價,管老師需要付出多少時間與精力呀;他的成功,緣於他的創新:他説,“等級評獎”系列活動能管學生一年的寫作興趣,從學生這頭説,沒有變化,會生厭;從教師這頭來説,沒有變化,也就沒有教學創新和教學智慧;他的成功,緣於他的不畏艱難:他的這句話,給我留下極深的印象,“辦法總比困難多”;他的成功,緣於他的堅持不懈:他説,要有“一個長遠打算”,要有“一個長遠規劃”,他的作文教學革命,已經堅持了十年,十年磨一劍,在這十年中管老師由摸索到明朗,由探索走向成功。我想他的學生是幸福的,每個人都擁有幾本甚至更多的自己的書,畢業之後,“風箏一樣飛出去的學子們”會有這麼一天,“打開包裹,發現母校和老師為他們寄來的那一份無法用語言來形容的珍貴童年!”這是管老師的成功,更是學生的成功。

一本好書不僅值得精讀、細讀,還宜置於案頭常翻常閲,《我的作文教學革命》就是這樣一本好書。

第三篇:《我的作文教學革命》讀書筆記

《我的作文教學革命》讀書筆記

zenghn2014-7

一、管建剛作文教學觀點

△儘管語文老師都懂得‘寫什麼’比‘怎麼寫’重要;儘管語文老師都知道‘願意寫’比‘寫什麼’更重要,面對這個現實的難題,大都望洋興歎,束手無策;學生們也只能在‘要我寫’下作文,越寫越沒勁,越寫越枯燥,越寫越恨之入骨。

△傳統作文教學下的寫作,不是真正的寫作,它充其量是一種虛擬的寫作訓練。這種寫作訓練,是以應試的標準、教師的喜好來‘指導’和‘糾正’學生的、所謂不正確的寫作行為。

△對語文教師來講,他自身的閲讀經歷,往往決定了他的閲讀教學研究的走向;他自身的寫作經歷,往往決定了他的寫作教學的研究走向。一個語文教師如果懼怕寫作,一個語文教師如果沒有寫作的衝動和踐行,將註定走不到作文教學的深處,進入不了作文教學的生命境地。

△要讓每個學生在國小生報刊上發表習作,這種可能性不大;要讓每個學生經常在國小生報刊上發表習作,從而出現一個較為持久的寫作亢奮期,那可能性可以斷為零。可是??寫作需要發表,需要經常性的發表刺激。

△取消了傳統的“大作文”和“小作文”,用“評價週記”本替代。“評價週記”本是常見的32開小練習本,一個月一本,沒寫完,也換。然後講一個學期所涉及的本裝訂成“我的書”,並進行“我的書”裝幀設計大賽。這種形式就值得學生們期待。

△寫作教學首要的任務不在於教給學生多少寫作的知識,而在於喚醒他們用筆説話的願望,鼓勵他們用筆説話的熱情,激勵他們用筆説話的意志。

△作文教學,教師在一旁做的最重要的事,就是喚醒,就是激勵,就是鼓舞。 △一個語文老師如果害怕作文,一個語文老師如果沒有寫作的衝動和踐行,註定將走不到作文教學的深處,進入不了作文教學的生命境地。

△語文教學的問題之一,就是教語文的不喜歡語文,教閲讀的自己不閲讀,

教寫作的自己不寫文章。

△對於語文老師來講,他自身的閲讀經歷,往往決定了他的閲讀教學研究走向;他自身的寫作經歷,往往決定了他的寫作教學研究走向。

△沒有讀者的寫作,就是沒有生命的寫作,沒有讀者的作文教學也是沒有生命的教學。

△在作文中生活,在生活中作文,作文的過程就是生活的過程,作文進入生活,生活激揚作文。

△發現題材,是最重要的寫作才能。

△作文是發出自己的聲音,讓更多認識或不認識、見面或不見面的人聽到這種聲音。

△作文是有用的,它以發表的方式進行別樣的説話,排除心靈的壓抑,展現內在的才情,獲得尊嚴的捍衞,尋找存在的證據。

△作文對於國小生來説,是一種練筆,只要學生拿起筆,真心參與,只要真心誠意地進行漢字的排列組合遊戲,寫的數量上去了,總有一天會帶來質的飛躍。

△教學需要教師,能力卻是學生自己練出來、磨出來的。

△急功近利是寫作教學的問題之一,很多教師都太急躁,恨不得把作文的應試能力放在一個星期裏全部教完,沒有一個長遠打算,沒有一個長遠規劃。

△寫作需要實踐的磨練與時間的浸潤。

△寫作的幸福出自寫作的艱辛。

△傳統的作文教學中,作文沒有傾聽者;唯一的閲讀者——老師,只是個批閲者。

△作文困難生的“困”,有字詞句基本功這一關沒過的原因,但這不是主因。主因是他們從沒有產生非要拿起筆來説話不可的寫作感。一個人產生了非寫不可的狀態,他的文字就會發生巨大的變化。

△一個不習慣思考的人,可能一輩子都不會對生活進行深入的思考,正如一個從來不想晚上刷牙的人,可能一輩子都沒有這習慣。

△作文是一架攝像機,一架心靈的攝像機,他可以記錄人的心靈世界,那是彌足珍貴的世界;作文是一架隨身攜帶的攝像機,只要筆和紙,就能隨時記錄生活和心靈。

△只要有寫的行動,就一定會有美的收穫。

二、發表系統構建

△作文是拿起筆來説話,作文是一種公眾的言説,作文是一種別樣的對話。作文要凸顯對話的本質,就必須發表出來,文字只有發表出來,才能實現生命與生命的對話。

△傳統的作文“發表”。

(1)班上朗讀;(2)上黑板報;(3)牆壁張貼;(4)同學傳閲。

這幾種“發表”方式,作者和讀者都不能“痛快”,在交際的力度和深度上,有很大的缺陷,往往只能暫時鼓舞作者本人,很難由此影響、波及班上其他學生,出不了“最大成效”。

△辦《作文班級週報》。

(1)《作文班級週報》是作文的對話屬性釋放的需要。

把作文發表在週報上,學生能獲得多元的對話,班上的每一個學生都是小作者的讀者,每一個學生背後的每一個家庭也都是小作者的讀者。“發表”刺激着學生寫作,“對話”也刺激着學生的寫作。這種多元對話,使學生一次作文的暫時擱筆,成為下次拿起筆來説話的期盼。

(3)只有每週都正常刊出《班級作文週報》,寫作氛圍才能在循環發表的過程中越來越濃,形成一個驅之不散的“寫作場”。

(4)我取消了傳統的“大作文”和“小作文”,取而代之的是“評價週記”本。“評價週記”本是常見的小32開的小練習本,16張,很薄,一個月一本,沒寫完,也換。一學期一般涉及五個月,一學期下來,每個學生至少有五個本子,到期末的時候,裝訂成“我的書”,進行“我的書”裝幀設計大賽。

(5)“評價週記”的組成部分。

第一,“每日簡評”。週一到週五,每天寫三五行、五七行話,簡要記錄當天最值得記錄的人、事、物,每天的人、事、物不會主動跑到本子上,這就是發表,那麼多的人、事、物不能全寫在本子上,這就要選擇,“每日簡評”目的就在於培養學生一雙善於發現和選擇的眼睛。

第二,“每週一稿”。“每週一稿”的內容一般從週一到週五的“每日簡評”中

選,可以選一個,也可以選有關聯的兩個或三個事例,週六週日,寫成稿子向《評價週報》編輯部投稿。這麼多年來,雙休日,“讀好週報,評好佳作;寫好稿件,填好自薦”,是我給學生布置的唯一作業。

(6)每期《班級作文週報》選用三分之一左右的稿件。如果是小班化教學,錄用稿件也不能過多,要使學生有適度的飢餓感,大人在適度的飢餓下,狀態最好。

(7)《班級作文週報》要定期出版,出版日期一般定在週末。

理由之一:學生能利用休息時間,看《班級作文週報》。

理由之二:能刺激學生寫好本週的“每週一稿”。

理由之三:週末家長也相對空閒,會關注《班級作文週報》。

三、錄稿

△“評價週記”有兩個組成部分:一是“每日簡評”,即週一到週五,每天用三五句話寫一寫這一天中最值得記錄的人、事、物,旨在培養學生髮現和選擇的能力,為學生寫作積累素材。二是“每週一稿”,一般是從週一到週五的“每日簡評”中選擇一個或者兩三個有關聯的事例,利用週末的時間寫成稿件,向《評價週報》投稿。

1、每週一,學生把稿件投到《評價週報》編輯部——語文老師那兒。

2、起初,編輯部的編輯是語文老師一人,辦了一年,編輯部可以在學生中招聘業餘小編輯,讓學生輪流參與到選稿中來,這既讓學生感受到選稿的樂趣,也感受到選稿的艱難,做老師的艱難,還減輕了老師選稿的工作量。

3、學生參與選稿,可將80%的錄用名額給學生,剩下20%的老師做調劑用,如照顧作文困難生,照顧連續三四期沒發表作文的學生,照顧“質量不高,精神可嘉”的學生。

4、稿件被錄用的學生,當天就多了一項作業——用紅筆修稿稿件。只有修改後,才能得到老師正式簽發、蓋有編輯部印章的“用稿通知書”。修改是提高作文能力的重要途徑之一。要使這條途徑發揮出它的重要作用,必須“有效”,要“有效”修改,必須調動學生“我要改”的情緒和態度。我的法子,還是競爭。每期報紙大概發表15篇,週一選稿時,初選錄用20—25篇,根據學生的修改質量和修改態度,再刪除5篇。

5、用稿通知單。

用稿通知單

__________同學:

祝賀您的文章《》被我班第()期《評價週報》錄用! 文章被錄用,顯示了您認真的寫作態度和潛在的寫作能力,我們堅信,只要您堅持寫作,一定會成為班級作文高手,同時,作文也將饋贈給您快樂、自豪、榮譽和尊嚴。

為了使您的文章更加精彩地出現在老師、同學、父母以及一切看到這張週報的讀者面前,請您再次認真修改自己的文章,將您的作文才能展示得淋漓盡致。

為了使您的文章在週末順利與大家見面,請您務必與週四中午,將文字全部輸入電腦,並用可以動磁盤將內容拷貝給管老師,或者發到郵箱。

再次向您表示熱烈的祝賀!

《評價週報》編輯部200年月日

6、關於這張《用稿通知書》,有人説,這是“世界上最美的用稿通知書”,美就美在對學生的欣賞,對學生鼓勵,對學生的引導,對學生的感染,對作文之“美”的正確把握和實質釋放。

四、動力系統(一)——等級評獎

△愛默生説,世界上最辛苦的事是思考。寫作是一件辛苦的事,寫作需要意志的支撐。國小生意志比較脆弱,寫作意志更是如此。投稿、發表能夠喚醒學生的寫作欲、發表慾,但是如何進一步維持這種寫作欲,如何將這種寫作欲的維持,輻射到全班的每一個學生,這需要一個動力系統。

△“我的作文教學革命”的一系列具有操作性、實效性和遷移性的動力性活動,有三大類:一是“等級評獎”,二是“積分活動”,三是“稿費活動”。

1、刊用紀念卡。

(1)“刊用紀念卡”即普通的名片紙。學生每發表一篇,就發“刊用紀念卡”一張,髮卡時在上面寫一句激勵的話。

(2)後來,其他班級一起參與進來,就專門印刷了“刊用紀念卡”,設計了幾

套激勵性的話語,供教師簽發。

(3)專門印刷的“刊用紀念卡”。

“作文新苗”卡:熱烈祝賀你在《班級作文週報》上發表文章,文章的發表,證明了你的寫作才能。我們堅信,只要你認真寫好“每日簡評”,積累好材料,就一定能寫出好文章來。期待你早日成為“作文新苗”。

“作文能手”卡:祝賀你再次發表文章!已經成為“作文新苗”的你,只要堅持不懈,只要努力將每週的稿件寫好,寫出自己的最高水平來,不久,你必將班級裏的“作文小能手”。你看,“作文小能手”的光榮稱號正向你招手呢!

“班級小作家”卡:祝賀未來的“班級小作家”再次發表文章!一路走來,週報見證了你傑出的寫作才華。攀登之路是艱辛的,也是幸福的,祝願你早日摘取“班級小作家”這一頂桂冠。

(3)“刊用紀念卡”用的是圖案各異的名片紙,上有各式摩托車,各式汽車,各種花朵,各種風景,各類字畫。

(4)福建的江玉輝老師自行打印“刊用紀念卡”,卡上印有《水滸傳》人物,每期發一個人物,做簡要介紹,不僅有效調動了學生的“集卡”情,也使學生獲得了名著知識啟蒙,引發學生閲讀古典名著。

2、坡度式激勵方案。

第一步:凡獲得3張“刊用紀念卡”的學生,可以換取一張獎狀,名為“作文新苗”獎。

第二步:獲得“作文新苗”稱號,再在《班級作文週報》上發表5篇文章,獲得“作文小能手”稱號。

第三步:獲得“作文小能手”稱號的同學,再發表7篇文章,獲得“班級小作家”稱號。

第四步:“班級小作家”後是最高獎“班級諾貝爾文學獎”,要獲得這個獎,需要在《班級作文週報》上刊出兩三個專刊,每個專刊約1800字,才有望獲得“班級諾貝爾文學獎”。

第五步:獲得“班級諾貝爾文學獎”的同學,有資格出版一期“個人專刊”,所謂“個人專刊”,即這期週報上的所有文章都出自這名學生之手,並且,所有文章都必須是一個月裏寫的——這一個月裏,對學生而言,是一次高峯寫作體驗。

五、動力系統(二)——積分活動

△“等級評獎”系列活動能管學生一年的興趣。説管一年,是因第二年若重複搞,學生興趣必定大減。人,都喜歡新鮮的玩意兒,小孩更是如此。從教師這頭來説,沒有變,也就沒有教學創新與教學智慧。

△第二年,我們開展“積分活動”。所謂“積分活動”,就是學生在《評價週記》上每發表一篇習作,獲得一張相應的積分卡,如學生甲發表的作文合計491字,就獲得491分的積分卡??

△積分卡。

祝賀您在第()期作文週報上發表文章《》。據統計,您的文章獲得()分的積分。期待着您再次寫出精彩之作,祝願您在下一次獲得更多的積分!

△實施“積分活動”,有一個最為顯著的變化,得知作文被錄用的學生,馬上看看是否有地方還不夠具體,能寫得具體一點的地方儘量改具體一點,擋也擋不住。

△作文對於國小生來説,是一種練筆,只要學生拿起筆,真心參與,只要真心誠意地進行漢字的排列組合遊戲,寫的數量上去了,總有一天會帶來質的飛躍。

△教學需要教師,能力卻是學生自己練出來、磨出來的。積分活動,更快更強地讓學生進入一個“自己打磨自己”的氛圍、境地。

六、助力系統

1、佳句精選 2、故事爭鳴 3、心語港灣 4、話題辯論5、我的名言

6、想像接力 7、版面空缺 8、向您約稿 9、優先卡 10、才運卡

11、新星亮 12、出專刊 13、裝幀大賽 14、收藏童年

第四章 “我的作文教學革命”的保障系統

第五章 “我的作文教學革命”的訓練系統

第六章 “我的作文教學革命”的理論系統

第四篇:《我的作文教學故事》讀後感

《我的作文教學故事》讀後感

大王芳

暑假,學校發給我們每人一本書,知道這是為了提升我們教師的專業成長,但説實話,有時面對一堆堆的理論學習,心裏還是有點浮躁,因為很多時候學的時候挺有感觸的,但實際操作起來還是有點不着邊際。因此,我特地選了管建剛老師的作文教學系列之《我的作文教學故事》一書,為了就是不讓自己讀得太過晦澀。出人意料的是,這本書我看得很快,是很少的一本能讓我有如此閲讀速度的專業書。呵呵,因為那是一個個吸引我的具體形象的故事,形象得就像是每天發生在我和我的學生中間。因為書中有很多管老師的學生寫的作文,它們記敍着真實的生活,訴説着孩子們作文的成長之路,簡直就是一部校園生活小説。讀着讀着,我彷彿忘記了這是在讀專業書,而是在欣賞孩子的充滿靈性的心聲。

然而,當我掩上最後一頁,心中感慨萬分。我佩服於管建剛老師對作文教學的執著,從2014年開始堅持辦《班級作文週報》,辦《評價週報》。我們一般的老師為每學期還在為批不到十篇的大作文而疲於應付,管老師卻要每週辦報,付出的時間和精力可想而知,一張張週報中凝聚着的是他對作文教學的執著精神。想我在低年級時,也曾在家長的幫助下,將學生一學期的優秀習作整理編輯後,印刷成冊,每人一本,短暫引起學生的寫作興趣,但沒有恆心堅持下去。這大抵就是特級和普通教師的區別吧。

我佩服於他對作文教學的探索精神,為了鼓勵學生的寫作興趣,他給每個在《班級作文週報》上發表文章的學生一張“刊用紀念卡”,還評“作文新苗”,評“作文小能手”,評“班級小作家”,更有評“班級諾貝爾文學獎”的,還有讓人意想不到的“稿費活動”,有了這一個個新招,學生不想寫都難。

我佩服於管建剛老師的作文教學創新思想,他的作文教學理念是從打造一個永不消逝的童年出發的,從孩子們的角度出發,為孩子們考慮,點起了孩子作文的激情,讓孩子在其中享受着作文帶給他們的樂趣,享受着童年的酸甜苦辣,而他自己也享受着作文教學帶給他的成果。

我佩服於在一個個生動的故事背後,管老師和孩子們之間真摯和諧的師生之情。管老師是一個民主的老師,學生之間會為一些小事爭論不休,管老師會給他們爭論的陣地——《評價週報》。當然,師生之間也難免會發生一些矛盾衝突,

管老師也沒有一副主宰者的高高在上的架勢,他會讓學生在報上把矛頭直指自己。這一切,沒有一顆細膩的愛生之心,又如何能做到。而這一切,改變了孩子們寫作的方式,讓孩子們把寫作看成是心聲的吐露,讓孩子們有了表達即寫作的意願,寫成了一篇篇習作,成就了管老師作文教學的成功之路。

我佩服於在管老師的班上,沒有不會寫作的學生。費文星,一個從抄襲作文開始寫作的學生,在那次抄襲故事中受到了震憾,成為了在《蘇州日報》上真正發表文章的學生。顧惺雯,一個作文水平一般的學生,在“化療(本站推薦:)”事件中,寫出《怒》《我忍無可忍了》,用學生自己的真情寫就的作文,怎麼還有寫不好道理?那兩篇發表於《評價週報》上的作文,鼓舞了她,讓她的作文從此有了飛躍。這一個個故事,在不斷地告訴我,作文教學一定要源於學生的生活實際。管老師的學生是幸運的,我們不能讓我們的學生不幸吧!

“一個成功的老師,是一個有故事的老師。一個幸福的老師,是一個有故事的老師。”不知從哪裏聽來的這句話,我一直記着。讀着《我的作文教學故事》,想起自己和學生的一個個故事,雖然不盡是作文教學的,但也盡是值得回味,盡是幸福的。

第五篇:《教學革命》讀後感(姚)

“先學後教”促素質教育實施

增江二小姚曉冰

在暑假,有幸拜讀了《教學革命---蔡林森與先學後教》一書,感受頗深,他詳細介紹了“先學後教”教學理念,讓每個學生會學、學好;能有效地實施素質教育,讓每個學生的全面素質得到提高;從根本上減輕學生過重的課外負擔,還具體説明了“先學後教,當堂訓練”教學法的理論基礎、思想細節和操作方法,有利於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有利於提高課堂教學效率。讀了他寫的書,讓我對課堂教學的形式有了全新的認識,也引起了我深深的思考。素質教育的指導思想是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面向全體學生,促進學生全面發展。一直以來教師都在尋找實現素質教育的最佳途徑,讀了蔡林森的《教學革命》後,我受到了很大的啟發,“先學後教”確實是實現素質教育,以生為本教育理念的有效途徑和方法。

新課標指出作為具有主動性生命形式的人,學生與無生命的物和有生命的植物、動物有着本質的區別。正是這種主動性,使人能夠不斷地“更新”,不斷地超越自我。因此,在課程實施的每一個環節,都必須充分考慮如何保護併發揮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重點培養和發展學生的創新意識與能力、收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主動和自主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與解決問題的能力、交流與合作的能力以及對自然環境和人類社會的責任感與使命感。注重學生可持續力的提升,只有這種能力提升了,學生才會可持續性發展,才會終生學習,終生受益。而蔡林森提出的“先學後教,當堂訓練”正是符合新課標的要求,也提供了減負與提質並行的軌道。事實證明它是可行的正確的。、

在書中,蔡林森在“先學後教,當堂訓練”教學法的應用價值的章節中提到:為什麼運用“先學後教,當堂訓練”的教學法能夠有效地實施素質教育?本人對這個內容體會也挺深的。

首先,這種教學模式能夠以育人為本,面向每一個學生,為每一個學生的健康成長服務。培養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以及愛讀書的習慣,培養了各方面的能力,如讀書的能力,思維的能力,説話的能力,自學的能力,自我反省、自我糾正的能力等等。

對比我們自己的教學實際,老師的初衷也是想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良好的學習習慣以及各方面的能力,但實施起來效果並不是那麼好。課堂上老師不是“滿堂灌”就是“滿堂問”,不把課本上所有的內容面面俱到地講一遍,就感覺沒有完成教學任務,生怕遺漏了任何一個知識點。這種不注重實效地“滿堂灌”浪費了大量的課堂時間。這樣是培養了學生的一些能力,但並不是面向每一個學生,只是部分的學生。課堂上學生缺少學習的主動性,很多學生不願讀書不願思考,好像學習是老師的事而不是他們的事,他們只是在旁聽。因而我們應該像蔡林森提倡的那樣,改進教學方法,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將課堂還給學生,給學生充分的時間和空間。讓他們自主探究,自我發現,自我解決,學會學習,學會合作,學會發展,真正成為課堂中的小主人!

其次,運用這種教學模式,能有機地滲透德育,促進學生全面發展,逐漸養成了堅持不懈、鍥而不捨、緊張、快節奏的習慣,磨練意志,形成耐心做事等品 1

質,培養了自信心、責任感、獨立自強的競爭意識、合作精神以及嚴守紀律、一絲不苟的學習態度。

學生的很多品質都是在家長和老師的言傳身教和培養中形成的。由於幾千年的習慣勢力影響,中國不少家長溺愛小孩,什麼都包辦,使孩子缺乏獨立精神和信心,膽小怕事。在實際教學當中,老師們也生怕學生不會而“滿堂灌”,因而造成學生學習不主動,也嫌老師講得太多而容易分散注意力。而運用“先學後教,當堂訓練”的教學模式,學生學習不依賴老師,充滿自信,由舊知而獲得新知,對學生來説,這也是一種創新。這種教學法教會學生終身學習,培養學生創新精神,這是社會發展的需要,也是素質教育的重要目標。

再者,運用“先學後教,當堂訓練”的教學模式,因為能夠當堂完成作業,有利於減輕學生過重的課外負擔,讓學生有足夠的休息時間和運動時間,有時間培養興趣、愛好,培養特長,達到全面發展。

給學生減負的口號已經喊了很多年了,我們捫心自問,學生“減負”了嗎?學生課業負擔過重很大一個原因正是低效的課堂。課內不夠課外補是很多老師的“法寶”。教師惟恐達不到教學目標,學生沒有把課上的內容轉變為已有,就給學生布置海量的課外作業,除此之外輔導課上也沒有針對學生、有目的地輔導。而“先學後教,當堂訓練”教學法將“減負”真正落到實處,潛心打造“40分鐘高效課堂”。學習的全過程都是由學生自學完成,教師由原來的講授者變成了組織者、引導者,教師在課上只講學生沒有掌握的內容,而學生已掌握的內容不再重複。蔡校長的話説,老師的任“是把學生引上自學的高速公路”,因此,學生上課的每一個環節像考試一樣緊張。作業當堂完成,課後自然無需作業,真正把課外時間還給學生。因為“先學後教,當堂訓練”的教學模式可以“堂堂清、日日清、週週清、月月清”,適時温故知新,鞏固提高,不愁學生掌握不好知識。“四清”應成為我們教師的一種教學習慣,每個教師都要克服一切困難,千方百計把自己的教學賬結清,讓學生真正能減負。

當然,我們無論學習了哪些教學模式、教學策略或方法,都要根據不同的學科、不同的學習內容、不同的學生適時適度地來運用。正所謂教無定法,蔡林森先生的“先學後教”又為我們提供了一種構建高效課堂的模式,我們每一位老師都可以根據自己的教學內容和實際來嘗試,讓課堂真正成為素質教育的陣地。要實施好素質教育,首先教師要提高自身的素質。學習《教學改革——蔡林森與先學後教》是教師素質提高的良好途徑,研讀蔡校長新著的最大收穫就是認識到教學必須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