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當前位置:蒙田範文網 > 論文 > 論文精選

近代史人物李大釗論文精品多篇

欄目: 論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1.34W

近代史人物李大釗論文精品多篇

近代史人物李大釗論文 篇一

《李大釗宗教思想述論》

[摘 要] 李大釗宗教思想是立於唯物主義基石上的,他從物質經濟變動的角度解釋了宗教的產生和發展,並指出善惡根源的不可解是宗教產生的一個原因。對西方資產階級文明的嚮往使李大釗對____有一定的好感並對基督____有所發揮。在徹底批判宗教的同時李大釗提出了科學的真理觀,以真理取代宗教。因唯物主義貫穿於李大釗宗教思想的始終,使其宗教思想更具有徹底性和革命性。

[關鍵詞] 李大釗 唯物史觀 無神論 非宗教

五四新文化運動時期,作為一名激進的先進知識分子和馬克思主義的最早接受者、宣傳者,李大釗在非____運動和非宗教運動中做出了傑出貢獻。研究李大釗的宗教思想不僅有助於深刻認識唯物主義理論在反宗教運動中的重大作用,而且對認識和理解中國共產黨人無神論宗教思想理論體系,樹立科學的真理觀有歷史和現實意義。

一、李大釗的宗教思想以唯物主義為指導

李大釗是最早介紹和接受馬克思主義的早期中國共產黨人之一,唯物主義史觀始終是其宗教思想的理論基礎,這也是李大釗無神論宗教思想最為徹底的根本原因。

第一,李大釗認為宗教是以物質為基礎並隨物質變動而變動的。以唯物主義歷史觀為指導,李大釗認為經濟問題的解決是解決社會問題的根本,他指出,“依馬克思的唯物史觀,社會上法律、政治、倫理等精神的構造,都是表面的構造。他的下面有經濟的構造作他們一切的基礎。經濟組織一有變動,他們都跟着變動。”“經濟問題的解決,是根本解決。”[1]李大釗指出宗教問題也是如此,“一切宗教沒有不受生產技術進步的左右的,沒有不隨着他變遷的。”“宗教、哲學都是隨着物質變動而變動的。”[2]

第二,宗教生活是經濟生活的反映,宗教必須適應經濟生活。李大釗指出,“精神界現象,完全是人間社會物質經濟情形之反映。認社會生活是整個者,有經濟生活而表現宗教種種生活”,“宗教生活一部分亦由經濟生活發生者也。”由此,李大釗還論及了宗教與社會主義的關係以及宗教的前途,他説,“社會主義者反對立在舊的經濟組織所建之宗教。將來新的經濟組織亦許發生新宗教,但此宗教是適用於新的經濟組織。”[3]由此可見,李大釗並沒有武斷指出將來的人類社會定然是無宗教,他從經濟變動角度出發科學地指出了在將來的社會主義社會中,宗教是允許存在的,但它必須與社會主義經濟相聯繫。社會主義與宗教不是根本對立的,宗教可以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李大釗的這一理論與今天“積極引導宗教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的宗教政策是相吻合的。

第三,以唯物主義為指導,李大釗還從宗教與道德關係的角度論述了宗教產生的根源。“人類對於自然界或人間現象不能理解的地方,便歸之於神。”這是唯物主義者對宗教起源的一致共識,也是馬克思主義者對宗教的基本觀點,李大釗對宗教起源的論述是其唯物主義無神論立場的集中體現。他指出,“道德這個東西,既是無論如何由人間現實的生活都不能説明,於是就有些人拋了地上的生活、人間的生活,逃入宗教的靈界”,“在人間現實生活以外的地方,求道德的根源,就是説,善心是神特地給人間的,噁心是由人間的肉慾生的,是由物質界生的,是由罪孽生的。本來善惡根源的不可解,就是宗教發生的原因。”[4]從道德與宗教關係的角度論述宗教產生的原因,説明李大釗對宗教的認識並非膚淺,而是有一定深度的。

總之,唯物主義史觀的傳入為五四新文化運動時期批判宗教提供了有力的思想武器,這表明中國知識界對宗教的批判達到了新的理論高度,開始逐漸擺脱單純照搬西方資產階級學者的反教言論的思維模式。與此同時,李大釗以唯物主義為指導對宗教的分析和批判影響了同時代的廣大青年知識分子,並壯大了反宗教的隊伍,推動了“非宗教運動”的發展。

二、李大釗宗教思想的主要內容

宗教的產生與存在總是與社會需要緊密聯繫的。宗教曾對人類文明進步做出了重大貢獻,這是不容否認的歷史事實。因此,從唯物主義辯證的觀點出發,堅持無神論的中國共產黨人從未忽視或抹殺過宗教的作用,他們對待各類宗教,均是持批判繼承的態度。李大釗也是如此。

(一)早期對____精神的讚美和發揚。

首先,____作為西方文明的起源,其教義中所含的“自由”、“平等”、“博愛”的資產階級民主思想和其“愛人類”的偉大精神吸引着初步接受西方資產階級學説的李大釗。他指出,“立憲國民之儀度,當以自由、博愛、平等為持身接物之信條。此等信條入人既深,則其氣質之慈祥愷悌、中正和平,必能相為感召,以成循禮守法之風習。”[5]這説明李大釗希望以資產階級人道主義精神來塑造國民修養,改善國民性。這與陳獨秀主張吸收基督____大精神以塑造新國民性格的觀點有一致之處。[6]李大釗還指出,東方宗教處處顯“寂滅之象徵”,而西方宗教“示人以發見新生命、創造新生命之理,其教義以永生在天靈魂不滅為人生之究竟,教堂中之福音與祈禱,皆足以助人生之奮鬥。”[7]可見李大釗對西方基督____有的創造的、助人奮鬥的精神是肯定的。

其次,李大釗繼承發展了____義中“愛”的思想,主張以“愛”為基礎創立新民國、新生活。他指出,“博愛”、“自由”、“平等”、“犧牲”是“我們創造‘新生活’的基礎,也就是我們建立民國的基礎”, “充博愛的精神,應該愛世界的人類都像愛自己的同胞一般”,“博愛的生活,是無差別的生活”,“是以愛為基礎的生活。”[8]李大釗對基督____dquo;愛”的精神的發揮體現了他為全中國人民,為全人類謀幸福的高度的無產階級覺悟和寬廣胸懷。此外,李大釗還主張建立以博愛為基礎的新文學,“我們所要求的新文學,是為社會寫實的文學,不是為個人造名的文學;是以博愛心為基礎的文學,不是以好名心為基礎的文學。”[9]李大釗早期對基督____的讚美與發揮是與其政治思想主張相一致的。在成為馬克思主義者之前,作為激進資產階級民主主義者,李大釗的宗教思想受到西方人文主義思想的影響是必然的。在西潮湧入,全盤西化的時代,對西方文明的讚美與拯救中國文明之弊相聯繫,李大釗對基督____精神的發揮體現了當時激進的知識分子對西方資產階級文明的期待與嚮往。

(二)對宗教的批判與否定。

五四新文化運動高舉科學、民主大旗,堅持進化論,註定要對宗教迷信展開討論和批判。因此,無論是孔教、佛教、道教,還是後來居上的____,均難逃一劫。接受了馬克思唯物主義歷史觀的李大釗,在五四新文化運動時期和後來的“非基督____”中自然站到了反對宗教的立場上。他對宗教的批判是徹底的、否定的,對宗教的鬥爭是不妥協的,體現了其唯物主義的堅定立場和盪滌一切宗教迷信的決心。

第一,李大釗認為宗教妨礙社會進步,並將鬥爭矛頭指向一切宗教。在組織非宗教大同盟時,李大釗指出,“我們堅信宗教是妨礙人類進步的東西,把所有的問題都想依賴宗教去解決,那是一種不承認科學文明的態度。”而我們反對宗教的目的,“並不是像一些人所想象的那樣單單是反對阻礙人類進步的所有的宗教”,而組織非宗教同盟的原因,“那是因為我們歷來認為宗教對探求真理,亦即對人類進化上是非常有害的東西,為此我們曾利用一切機會來講這個道理。”非宗教大同盟的誕生是針對____而來的,因對基督____判而延伸到了一切阻礙人類進步的宗教,這是五四新文化運動中反對孔教運動的繼續和發展。李大釗等人組織的非宗教大同盟及其活動是五四新文化運動反宗教鬥爭的重要組成部分。

第二,李大釗認為應重點批判____,並將基督____判資本主義社會聯繫起來,他説,“在現代社會中,基督____發達的,有最多的信徒,最大的勢力,因此應首先反對這個最有勢力因而流毒最廣的基督____rdquo;基督____人安於貧窮的説教,“是要使他們卑躬屈從,而人的本性是絕不甘於忍受貧窮的”,因此,基督____教有違人性。況且,“富人決不會無緣無故來施捨他人的”,其最有力的證據就是“看看資本主義是從何處發達起來的就可以完全明白了,資本家聽了基督的‘富人進天國比駱駝鑽針眼還難’的説教,就真有捨棄自己錢財的嗎?”[10]由此,基督____教只是讓人們妥協退讓,安於現狀,對社會進步毫無用處。

第三,受非宗教運動的影響,李大釗否認了____與自由、平等、博愛的關係,並對此予以了逐次批判。他認為宗教必信仰神,心靈上必受神的束縛,那麼便“斷無思想自由存在的餘地”,“真正的思想自由,在宗教影響之下,斷乎不能存在。”而非宗教運動即是申明這個道理。欲“求得真知而確信,非先從脱離宗教的範圍做起不可。”而非宗教者,則是“為擁護人人的思想自由,不是為干涉他人的思想自由。”在論及宗教與平等時,他指出,“宗教的本質就是不平等關係的表現”,而沒有自由平等為基礎的“博愛”,也達不到博愛的目的。[11]李大釗對“自由”、“平等”、“博愛”與宗教關係的否認,受到了當時_運動和非基督____的影響,這與他政治立場的轉變相聯繫。此時的李大釗作為中國共產黨的創始人之一,已成為堅定的馬克思主義者,放棄了以前資產階級民主政治的觀念。在緊張的革命鬥爭年代,文化運動應服從於救亡圖存這個主題,作為中國共產黨的最早創始人,李大釗的對宗教基本精神的批判儘管有偏激之處,但仍然是可以理解的。

第四,主張思想自由,堅信科學真理。為彌補因批判宗教迷信而引發的信仰缺失,李大釗提出了自己的真理觀,號召廣大青年堅信科學,反對宗教迷信。他反對宗教束縛,認為信仰自由,“決不許稍加限制”,因為“信仰一種宗教,乃在求一安心立命之所,出於人類精神上之自然的要求,非可以人為之力施以干涉也。”[12]談到宇宙真理,他指出“餘信宇宙間有唯一無二之真理。此真理者,乃宇宙之本體,非一人一教所得而私也”,“非傳説之迷信所得而蔽也。”[13]宗教中所含之真理,“偏而不全,駁而不確”,“真理乃自然的因果的宗教傳説乃神祕的迷信的。故吾人與其信孔子,信釋迦,信耶穌,不如信真理。”[14]李大釗堅信真理反對宗教迷信,他指出,“人生最高之理想在求達於真理”,“一時幻妄之象,虛偽之用,舉不足移易吾人真理之主張也。”“而自信者,又人生達於真理之途徑也。”[15]以真理取代宗教信仰,體現了科學主義思潮對李大釗宗教思想的影響,這表明他是科學的堅定信仰者,他的真理觀不僅激勵了同時代的廣大青年知識分子,而且,對於我們今天以科學反對邪教和迷信有重要理論和現實意義。

三、李大釗宗教思想的特點及評價

首先,李大釗無神論的宗教思想體系中,唯物主義歷史觀貫穿始終。李大釗是最早接受和宣傳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共產黨創始人之一,與其他早期中國共產黨人相比,李大釗的宗教思想更鮮明地體現了無產階級對宗教的基本態度。他最早從物質經濟變動的角度解釋宗教的起源與發展,指明瞭宗教作為上層建築的一部分是隨着經濟基礎的變動而變動的。他以唯物主義歷史觀為指導對宗教的批判為廣大的馬克思主義知識分子樹立了榜樣。李大釗的宗教思想是無產階級宗教思想的典型代表,具有鮮明的階級性。

其次,李大釗在批判宗教迷信時提出了自己科學的真理觀,並主張以真理來代替宗教信仰,這也是獨闢蹊徑與眾不同的。與陳獨秀“以科學代宗教”,“以美術哲學代宗教”,以及蔡元培等人的“以美育代宗教”相比,李大釗的“以真理代宗教”的觀點和思維方式更具革命性和科學性。

最後,李大釗的宗教思想是徹底無神論的宗教思想,他的反教立場始終是堅定不移的。他在早期對____自由、平等、博愛精神的讚揚和發展並非是從宗教的角度來談及的,而是從資產階級民主政治的立場上不自覺流露的。以基督____為主導的西方資產階級文化本身就帶有基督____印。雖然李大釗早期對西方資產階級民主政治的嚮往使他對基督____感,但並不影響他的反教決心和堅定立場。○

注 釋:

[1] [2] [3] [4] [8] [9] [10] [11]《李大釗文集》(下),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第37、139-143、382、135、96-97 、164、555-556、566-567頁。

[5] [7] [12] [13] [14] [15]《李大釗文集》(上),第332、559、248、261、262、446頁。

[6]參見《獨秀文存》,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87,第278―287頁。

看過“近代史人物李大釗論文”的人還看了:

近代史人物李大釗論文 篇二

《簡述李大釗思想之轉變》

摘 要:李大釗是中國共產主義運動的先驅,是最早在中國宣傳馬克思主義的無產階級革命者。李大釗早期思想是啟蒙思想,是要以西方近代自由民主的政治學説作為武器,批判封建專制及封建文化,破除封建偶像、聖人、王者、英雄之權威,樹之自我權威,通過喚起國民之自覺心以改造國民性。1918年後,李大釗的思想轉向社會主義和馬克思主義,視其為新世紀的新潮流,他引導了新文化運動由思想改造到社會改造的方向性轉變,選擇了馬克思的唯物史觀作為拯救中國的主要思想,選擇了走社會主義的道路,並論述了走社會主義道路的必然性和可能性。

關鍵詞:李大釗 馬克思主義 轉變 思想

李大釗社會主義思想的發展,經歷了一個十分曲折複雜的過程。李大釗社會主義思想的發展,可以劃分為三段:一、“萌芽時期”,初步接觸幸德秋水及其他社會主義思想,以“平其不平”為思想認識基礎。二、日本留學時期,接受了日本早期社會黨領導人安部磯雄的影響。由於安部是____社會主義者,他主張“以人類愛為中心,使宗教與社會主義在我心中渾然融為一體。”[1],所以安部的社會主義思想,實際上使李大釗早期接受的托爾斯泰人道主義影響,更加深化。三、俄國十月革命時期,由於李大釗一直關注着社會主義反戰和民主主義運動的興起,並且連續發表了系列文章,進行探討研究,從而使自己的社會主義思想,逐漸發生質的變化。對科學社會主義,有了進一步瞭解。這就為十月革命後,堅決迅速地轉向馬克思主義,奠定了思想基礎。[2]

一、李大釗思想--萌芽時期

1907年,李大釗報考了當時著名的北洋法政專門學校,揭開了他人生新的一頁。當時的北洋法政專門學校雖然是清政府為挽救覆滅命運,維護封建專制統治,推行“新政”所設立的一所大專學校,但畢竟是一所培養法律、政治等專門人才的近代新式學堂。李大釗在這裏開始接觸西方各種學説和思想,開始為“振奮國羣”而“急思深研政理,求挽救民族”。

李大釗的民族主義思想藴蓄已久,留學日本後親眼目睹兩國之間的巨大反差,更是讓李大釗感覺失落傷心不已,在看到日本將歷次侵華所得“虜奪之物,莫不標名志由,誇為國榮”後他悲憤莫名:“蓋是館者,人以紀其功,我以銘其恥;人以壯其氣,我以痛其心。惟有揹人咽淚,面壁吞聲而已。”[3]

李大釗對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表示了切齒的痛恨,對於自己的民族、祖國則表現了無比的熱愛,為了保衞民族、國家的獨立和尊嚴,李大釗不惜“出其丹心碧血”,“願為國死”。但這兩篇檄文都只是把矛頭對準了日本帝國主義,而不是袁世凱所代表的北洋政府。他對於救國的責任,分別從國民和政府兩個方面進行了論述,認為國民“應以鋭敏之眼光,沉毅之實力,策政府之後,以為之盾。決勿許外敵以虛喝之聲,愚弄之策,誘迫我政府,以詢其請。蓋政府於茲國家存亡之大計,實無權以命我國民屈順於敵。此事既已認定,則當更進而督勵我政府,稗秉國民之公意,為最後之決行,縱有若何之犧牲,皆我國民承擔之。”[4]以這兩篇文章為標誌,比較突出地反映了李大釗早期民族主義思想的突出特點,那就是反抗外國侵略高於反對國內封建勢力,更加強調民族國家主義,強調國家至上。

二、李大釗思想--發展時期

五四新文化運動前期的指導思想本質上是激進民主主義。激進民主主義有三個突出特點:一、對中國傳統政治文化的封建歷史傳統持全面批判態度,這種態度集中表現為對孔孟儒家學説的政治價值觀的徹底否定。二、主張以文化作為革新社會的主要手段。認為政治革命的方法並不能解決中國的民主化問題,辛亥革命推翻了君主專制制度,但它並未給中國帶來民主、自由和幸福,根本原因在於制度是新的,而民眾觀念是舊的。三、主張引進西方文化精神來改鑄中國羣眾的精神狀態。激進民主主義思想以西方資產階級的天賦人權説、進化論等作為理論工具和政治動力,來動搖封建思想的正統地位,擊破封建復辟勢力在思想文化領域的反撲,掀起了一股思想解放潮流。

李大釗作為五四新文化運動的發起人之一,在新文化運動的前期,其思想深受激進民主主義的影響。五四新文化運動固然與西方文化思想的傳播和第一次世界大戰密切有關,但最根本的還是國內民主主義和封建主義矛盾鬥爭的產物,是和辛亥革命失敗以及袁世凱復闢帝制的國內局勢密不可分的。“接受辛亥革命失敗的教訓、彌補這次革命的不足,建立理想的共和制度,徹底反對袁世凱及其所代表的封建主義,徹底剷除在中國產生新的袁世凱的條件,是這場運動的最主要任務。”[5]作為“五四”新文化運動的重要倡導人之一的李大釗,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開始重新思考中國的出路和前途問題,他的民族主義思想也發生了相應的變化,從之前的擁袁到反袁,他開始激烈抨擊北洋軍閥的專制統治,強調改造國民性、通過中'華民族的更新再造,來反對封建專制、抵制帝國主義的侵略。

袁世凱刺殺宋教仁,解散國會,復辟帝制這一系列醜惡行徑徹底改變了李大釗對北洋軍閥政府的幻想,認識到要救中國非推翻封建專制,打倒軍閥,反對帝國主義不可,為此,李大釗發表《民彝與政治》這篇長達兩萬多字的戰鬥檄文,提出了“民彝”的政治理想,只有如此,才能“我不負此中國,中國即不負此河山”,中國的前途“於此實利賴之”。

三、李大釗思想--成熟時期

中國自從被西方列強用堅船利炮打開國門以來,民族危機日益嚴峻,先進的中國人先後用資產階級改良主一義、民主革命等手段尋找解決中國的出路問題,但由於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的阻撓,都沒有擺脱被奴役、被壓迫的命運,而且國家狀況日趨糜爛。正在這個時候,俄國十月革命勝利的消息猶如一聲春雷,驚醒了迷茫中的先進的中國人:中國人民沒有別的出路,只有採取更加堅決、更加徹底的革命方法,徹底清除前進的障礙。封建反動勢力和帝國主義相互勾結的特殊國情決定了只能用馬克思主義來指導中國革命,建立社會主義國家,用“根本解決”的方法去完成振興中華的歷史使命。

李大釗從十月革命勝利的消息傳入國內開始,便重點關注這場標誌着新時代到來的社會主義革命,從1918年7月開始,先後發表了《法俄革命之比較觀》,《庶民的勝利》和《 BolShevism的勝利》等論文,熱情謳歌十月革命和社會主義制度。通過不同性質革命和中西文化對比,特別是對十月革命的研究,李大釗對社會主義充滿了必勝的信心。他説:“東洋文明與西洋文明,實為世界進步之二大機軸,正如車之兩輪、鳥之雙翼,缺一不可。而此二大精神之自身,又必須時時調和、時時融會,以創造新生命,而演進於無疆。由今言之,東洋文明既衰頹於靜止之中,而西洋文明又疲命於物質之下,為救世界之危機,非有第三文明之崛起,不足以渡此危崖。俄羅斯之文明,誠足以當媒介東西之任”。[6]

李大釗的一生主要從事社會主義理論的研究和宣傳工作。他把十月革命和中國聯繫在一起,把馬克思主義和中國革命聯繫在一起,從而提出了中國要走社會主義的發展道路。同時他結合了中國半殖民封建社會的特點,提出了最初的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思想。雖然由於歷史環境的限制、最初知識分子認識問題的侷限性和過早的犧牲等原因,他對社會主義的理解還不能完全深刻,但他對社會主義的思考和所形成的理論體系,為後來中國社會主義的發展開闢了道路,具有跨時代的歷史意義。

參考文獻:

[1]李大釗在早稻田大學[J]。齊魯學刊, 1987( 1)。

[2]劉民山。 李大釗與幸德秋水[J]。近代史研究, 1995( 4)。

[3][4][6]中國李大釗研究會編注。李大釗全集最新註釋本[M],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2006.

[5]朱成甲。李大釗早期思想與近代中國[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3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