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唐詩三百首詩歌鑑賞多篇【新版多篇】

欄目: 實用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2.45W

唐詩三百首詩歌鑑賞多篇【新版多篇】

唐詩三百首詩歌鑑賞大全 篇一

泠泠七絃上,靜聽松風寒。

古調雖自愛,今人多不彈。

作品賞析

這是一首借詠古調的冷落,不為人所重視,來抒發懷才不遇,世少知音的小詩。前兩句描摹音樂境界,後兩句抒發情懷。全詩從對琴聲的讚美,轉而對時尚慨歎,流露了詩人孤高自賞,不同凡俗,稀有知音的情操。

詩題一作“聽彈琴”(《劉隨州集》)。從詩中“靜聽”二字細味,題目以有“聽”字為妥。

琴是我國古代傳統民族樂器,由七條弦組成,所以首句以“七絃”作琴的代稱,意象也更具體。“泠泠”形容琴聲的清越,逗起“松風寒”三字。“松風寒”以風入松林暗示琴聲的悽清,極為形象,引導讀者進入音樂的境界。“靜聽”二字描摹出聽琴者入神的情態,可見琴聲的超妙。高雅平和的琴聲,常能喚起聽者水流石上、風來松下的幽清肅穆之感。而琴曲中又有《風入松》的調名,一語雙關,用意甚妙。

如果説前兩句是描寫音樂的境界,後兩句則是議論性抒情,牽涉到當時音樂變革的背景。漢魏六朝南方清樂尚用琴瑟。而到唐代,音樂發生變革,“燕樂”成為一代新聲,樂器則以西域傳入的琵琶為主。“琵琶起舞換新聲”的同時,公眾的欣賞趣味也變了。受人歡迎的是能表達世俗歡快心聲的新樂。穆如松風的琴聲雖美,如今畢竟成了“古調”,又有幾人能懷着高雅情致來欣賞呢?言下便流露出曲高和寡的孤獨感。“雖”字轉折,從對琴聲的讚美進入對時尚的感慨。“今人多不彈”的“多”字,更反襯出琴客知音者的稀少。有人以此二句謂今人好趨時尚不彈古調,意在表現作者的不合時宜,是很對的。劉長卿清才冠世,一生兩遭遷斥,有一肚皮不合時宜和一種與流俗落落寡合的情調。他的集中有《幽琴》(《雜詠八首上禮部李侍郎》之一)詩曰:“月色滿軒白,琴聲宜夜闌。飀飀青絲上,靜聽松風寒。古調雖自愛,今人多不彈。向君投此曲,所貴知音難。”其中四句就是這首聽琴絕句。“所貴知音難”也正是詩的題旨之所在。“作詩必此詩,定知非詩人”,詩詠聽琴,只不過藉此寄託一種孤芳自賞的情操罷了。

唐詩三百首詩歌鑑賞大全 篇二

賈島

松下問童子,言師採藥去。

只在此山中,雲深不知處。

尋隱者不遇詩畫欣賞

【詩文解釋】

在松樹下,我詢問童子,他説師父採藥去了。只知道他就在這座山裏,然而山高雲深,真不知道他在哪裏。

【詞語解釋】

言:説。

處:去處。

【賞析】

一唱三歎,一波三折使短短的小詩具有了無窮的韻味。詩中有一「問」三答,將三番問答精簡為二十字。既寫出了詩人感情的逐步深入及對友人的關切,又表現出作者構思謀篇的匠心。

唐詩三百首詩歌鑑賞大全 篇三

《玉台體》

昨夜裙帶解,今朝蟢子飛。

鉛華不可棄,莫是藁砧歸。

《玉台體》作品評述

蟢子:即長腳蜘蛛。藁砧:古稱丈夫的隱語。

【簡析】:

玉台體,因南朝陳徐陵曾選古代的豔詩和言情詩編為《玉台新詠》而得名,本詩是仿作。這類詩,往往矯揉造作,但這首詩寫得頗精緻。

-------------------------

南朝徐陵曾把樑代以前的詩選作十卷,定名《玉台新詠》。嚴羽説:“或者但謂纖豔者玉台體,其實則不然。”(《滄浪詩話》)可知這一詩集,香豔者居多。權德輿此首,標明仿效“玉台體”,寫的是閨情,感情真摯,樸素含蓄,可謂俗不傷雅,樂而不__。

人在寂寞煩憂之時,常常要左顧右盼,尋求解脱苦惱的徵兆。特別當春閨獨守,更易表現出這種情緒和心理。我國古代婦女,結腰繫裙之帶,或絲束,或帛縷,或繡絛,一不留意,有時就難免綰結鬆弛,這,自古以來被認為是夫婦好合之預兆,當然多情的女主人公馬上就把這一偶然現象與自己的思夫之情聯繫起來了。啊!“昨夜裙帶解”,莫不是丈夫要回來了嗎?她喜情入懷,寢不安枕,第二天,晨曦臨窗,正又看到屋頂上捕食蚊子的蟢子(喜蛛,一種長腳蜘蛛)飄舞若飛:“蟢”者,“喜”也,“今朝蟢子飛”,祥兆迭連出現,這難道會是偶然的嗎?喜出望外的女主人公於是由衷地默唸:“鉛華不可棄,莫是藁砧歸!”我還得好好嚴粧打扮一番,來迎接丈夫的歸來。

這首詩,文字質樸無華,但感情卻表現得細緻入微。象“裙帶解”、“蟢子飛”,這都是些引不起一般人注意的小事,但卻蕩起了女主人公心靈上無法平靜的漣漪。詩又寫得含蓄而耐人尋味。丈夫出門後,女主人公的處境、心思、生活情態如何,作者都未作説明,但從“鉛華不可棄”的心理獨白中,便有一個“豈無膏沐,誰適為容”(《詩經·伯兮》)的思婦形象躍然紙上。通篇描摹心理,用語切合主人公的身分、情態,仿舊體而又別開生面。

唐詩三百首詩歌鑑賞大全 篇四

《送靈澈上人》

年代: 唐 作者: 劉長卿

蒼蒼竹林寺,杳杳鐘聲晚。

荷笠帶斜陽,青山獨歸遠。

作品賞析

【註解】:

1、杳杳:深遠貌。

2、荷:負。

【韻譯】:

在蒼翠的竹林寺院中,

遠遠傳來深沉的晚鐘。

他身背斗笠披着晚霞,

獨自歸向青山最深重。

【評析】:

靈澈上人是中唐時期一位詩僧,俗姓湯,字源澄,會稽(今浙江紹興)人,出家的本寺就在會稽雲門山雲門寺。竹林寺在潤州(今江蘇鎮江),是靈澈此次遊方歇宿的寺院。這首小詩寫詩人在傍晚送靈澈返竹林寺時的心情。它即景抒情,構思精緻,語言精煉,素樸秀美,所以為中唐山水詩的名篇。

前二句想望蒼蒼山林中的靈澈歸宿處,遠遠傳來寺院報時的鐘響,點明時已黃昏,彷彿催促靈澈歸山。後二句即寫靈澈辭別歸去情景。靈澈戴着斗笠,披帶夕陽餘暉,獨自向青山走去,越來越遠。“青山”即應首句“蒼蒼竹林寺”,點出寺在山林。“獨歸遠”顯出詩人佇立目送,依依不捨,結出別意。全詩表達了詩人對靈澈的深摯的情誼,也表現出靈澈歸山的清寂的風度。送別往往黯然情傷,但這首送別詩卻有一種閒淡的意境。

劉長卿和靈澈相遇又離別於潤州,大約在唐代宗大曆四、五年間(769-770)。劉長卿自從上元二年(761)從貶謫南巴(今廣東茂名南)歸來,一直失意待官,心情鬱悶。靈澈此時詩名未著,雲遊江南,心情也不大得意,在潤州逗留後,將返回浙江。一個宦途失意客,一個方外歸山僧,在出世入世的問題上,可以殊途同歸,同有不遇的體驗,共懷淡泊的胸襟。這首小詩表現的就是這樣一種境界。

精美如畫,是這首詩的明顯特點。但這幀畫不僅以畫面上的山水、人物動人,而且以畫外的詩人自我形象,令人回味不盡。那寺院傳來的聲聲暮鍾,觸動詩人的思緒;這青山獨歸的靈澈背影,勾惹詩人的歸意。耳聞而目送,心思而神往,正是隱藏在畫外的詩人形象。他深情,但不為離別感傷,而由於同懷淡泊;他沉思,也不為僧儒殊途,而由於趨歸意同。這就是説,這首送別詩的主旨在於寄託着、也表露出詩人不遇而閒適、失意而淡泊的情懷,因而構成一種閒淡的意境。十八世紀法國狄德羅評畫時説過:“凡是富於表情的作品可以同時富於景色,只要它具有儘可能具有的表情,它也就會有足夠的景色。”(《繪畫論》)此詩如畫,其成功的原因亦如繪畫,景色的優美正由於抒情的精湛。

唐詩三百首詩歌鑑賞大全 篇五

《送崔九》

作者:裴迪

歸山深淺去,須盡丘壑美。

莫學武陵人,暫遊桃源裏。

【註解】:

1、武陵人:指陶潛《桃花源記》的武陵漁人。

【韻譯】:

你若要歸山無論深淺都要去看看;

山巒溝壑清淨秀美要盡情地賞玩。

千萬別學陶淵明筆下那個武陵人,

只在桃花源遊了幾天就匆匆出山。

【評析】:

這是一首勸勉詩,勸勉崔九既要隱居,就必須堅定不移,不要三心兩意,入山復

出,不甘久隱。語言雖淺白,含意卻頗為深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