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當前位置:蒙田範文網 > 論文 > 論文精選

辛亥革命近代史論文 中國近代史辛亥革命論文精品多篇

欄目: 論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1.71W

辛亥革命近代史論文 中國近代史辛亥革命論文精品多篇

2023年辛亥革命近代史論文(推薦 篇一

同志們:

大家好!

今天要和大家分享的黨課主題是《中國共產黨黨史之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這一時期的時間跨度為1919年至1949年。

1939年,毛澤東在《中國革命和中國共產黨》一文中,首次明確提出了“新民主主義革命”這個科學概念,從理論和實踐的結合上對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對象、任務、性質、動力和前途等問題,作了全面而深刻的論述,並把新民主主義革命概括為“無產階級領導之下的人民大眾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1948年,毛澤東《在晉綏幹部會議上的講話》中第一次全面、系統地提出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總路線和總政策,即“無產階級領導的,人民大眾的,反對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的革命”。

這裏既然講的是新民主主義革命,就有必要再解釋一下這個“新”的含義。所謂“新”,是相對於17-18世紀歐美國家發生的資產階級領導的,旨在推翻封建專制主義壓迫,確立資產階級統治的舊民主主義革命。總的來説所謂“新”主要含義指:新的指導思想(馬克思主義),新的革命政黨(中國共產黨),新的領導階級(無產階級),新的革命理想(社會主義)。中國的新民主主義革命是從1919年五四運動開始的,在此之前的近代以來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為中國的舊民主主義革命。它的目標是無產階級(通過中國共產黨)牢牢掌握革命領導權,徹底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歷史任務,並及時實現由新民主主義向社會主義的過渡。新中國的成立標誌着我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基本勝利,1956年社會主義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標誌着中國新民主主義社會階段的結束和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開始。

按照事件起因、經過、結果的客觀發展模式,對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的介紹,將從其發生的歷史背景、革命歷程、偉大意義三方面來展開,其中,對第二部分革命歷程四個時期階段的介紹是本次分享內容的重點。

中國作為一個歷史悠久的東方大國,曾經創造出輝煌燦爛的古代文明,對人類的發展做出過重大貢獻。然而,從1840年西方頭號資本主義強國英國發動侵略中國的鴉片戰爭開始,中國逐漸喪失獨立的地位,成為半殖民地半封建國家。為反對外國資本—帝國主義和本國的封建統治,中國人民進行了一系列不屈不撓的鬥爭,作為新民主主義革命開端的五四運動正是在這樣的歷史大背景下爆發的。

1840年鴉片戰爭前,中國是一個獨立的封建國家,隨着封建社會內部商品經濟的產生和發展,已經孕育着資本主義的萌芽。鴉片戰爭後,帝國主義的不斷入侵,改變了中國社會發展的軌道,使社會性質發生了兩個根本性的變化:獨立的中國逐步淪為半殖民地的中國,封建的中國逐步變成半封建的中國。中國社會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化,是隨着帝國主義發動侵略戰爭和迫使清政府簽訂一系列不平等條約而逐步形成的。

一方面,帝國主義列強通過政治的、經濟的和文化的手段,使中國在很大程度上半殖民地化。帝國主義列強通過武裝入侵和強迫清政府簽訂一系列不平等條約,在中國割佔和強行租借土地,劃分勢力範圍,駐紮軍隊及干涉行政和司法等,使中國喪失了許多主權和政治上完全獨立的地位。同時,通過索取戰爭賠款、控制海關税收、傾銷商品及壟斷財政金融等手段操縱中國的經濟命脈,使中國逐漸喪失經濟上的獨立而不得不依賴和受制於帝國主義列強。帝國主義列強的入侵,決不是為了給中華民族帶來文明和發展,把封建的中國變成資本主義的中國,而是要把中國變成它們的殖民地和半殖民地。

另一方面,帝國主義的侵略雖然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封建社會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的解體,客觀上為中國資本主義的發展創造了一定條件,但並沒有使中國發展成為資本主義國家。這是因為封建制度的根基——地主階級對農民的剝削依舊保持着,而且同買辦資本和高利貸資本的剝削結合在一起,在中國社會經濟生活中,佔據着明顯的優勢。又因為中華民族資本有先天的不足,民族資本中商業資本和金融資本佔了很大部分,工業的比重不高,它所經營的,主要是輕工業,缺乏重工業的基礎,不能構成完整的工業體系,在技術和設備等方面,不得不依賴於外國資本和本國官僚資本。帝國主義與中國封建勢力、官僚資本相勾結,利用其政治、經濟特權和其他方面的優勢,極力阻止和排擠中華民族資本主義經濟。中華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受到外國資本、本國官僚資本和封建勢力的多重壓迫,不僅沒有成為中國經濟的主要形式,而且也不可能在整個社會經濟中佔據主導地位。中國已經不再是一個完全的封建社會,也沒有發展成資本主義社會,而是變成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仍然是一個落後的農業國。

但隨着辛亥革命的失敗和北洋軍閥專制統治對人民困苦的加劇,一些先進的中國知識分子開始重新思索救國圖存之路,而且世界形勢的新變化也為中國革命創造了轉變的客觀條件。概括起來,可以歸結為以下四個發麪:一是國際環境,1917年,俄國爆發十月社會主義革命,建立蘇維埃政權,成為人類歷史上的劃時代事件,俄國十月革命改變了整個世界歷史的方向,由此世界進入了帝國主義和無產階級革命的時代,這就使中國革命有了新的國際環境,具備了轉變的時代條件;二是經濟條件,1914年至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由於西方主要帝國主義國家忙於在歐洲戰場廝殺無暇顧及中國,且歐戰各國需從中國進口原材料和農產品等因素的影響,使中華民族資本主義工商業發展進入“黃金時期”;三是政治條件,隨着中華民族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發展及歐戰結束後的外資企業的增加,中國工人階級隊伍也隨之壯大,1919年五四運動前夕,產業工人已達200萬人左右,成為一支日益重要的新興社會力量,到五四運動後期,中國工人階級已經以獨立的姿態正式登上政治舞台,開始形成為一支強大的、最富有革命性的新的社會力量,成為了運動的主力軍;四是思想條件,新文化運動的興起,促使民主主義思想深入人心,俄國十月革命、五四運動使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得以廣泛傳播,尤其是五四運動的爆發與發展,作為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端,成為了一個重要的歷史轉折點,在運動中,青年學生是先鋒,工人階級是主力軍。從此,一些具有初步共產主義思想的知識分子開始走上同工人相結合的道路,把馬克思主義傳播到工人中去,使中國具備了成立共產黨組織的思想和幹部條件。

縱觀整個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可以分為四個階段:第一階段為1919年至1927年,被成為大革命時期;第二階段為1927年至1937年,被成為土地革命時期;第三階段為1937年至1945年,被成為抗日戰爭時期;第四階段為1945年至1949年新中國成立,被稱為解放戰爭時期。

五四運動拉開了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帷幕,在國內、國際革命形勢的發展中,中國共產黨應運而生,新民主主義革命擁有了堅強的領導核心,此後,中國共產黨不斷髮起工人暴動,反抗北洋政府統治。左邊這幅有些模糊的照片展示的是,作為中國工人運動第一個高潮起點的香港海員罷工,海員和市民歡慶罷工勝利的場景。這場罷工是1922年1月在香港舉行的,起因是海員要求增加工資,在克服港英當局種種阻撓和破壞下,罷工堅持了56天,迫使港英當局取消封閉海員工會的命令,答應為海員增加15%-30%的工資。這次勝利,增強了工人階級的鬥爭勇氣和信心,推動了全國工人運動的發展。右邊這幅圖描述的是京漢鐵路工人罷工遭到鎮壓的場景,1923年2月4日,在長達2000餘公里的京漢鐵路上,3萬名工人在3小時內有條不紊地舉行了總同盟罷工。3天后,在帝國主義勢力的支持下,吳佩孚調動軍警在京漢鐵路沿線血腥鎮壓罷工工人,前後犧牲者52人,受傷者300餘人,被捕入獄者40餘人,被開除而流亡者1000餘人,史稱二七慘案。這次慘案發生後,各地工會組織除廣東、湖南外都遭封閉,工人情緒一時趨於消沉,至此,持續13個月的中國工人運動暫時轉入低潮,在此期間全國發生大小罷工100餘次,參加人數30萬以上。

從京漢鐵路大罷工失敗的事實中中國共產黨人看到: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國,工人階級雖然有堅強的革命性,但人數畢竟少,如果不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結成最廣泛的統一戰線,黨就不可能把中國革命引向勝利。正是從這種情況出發,中國共產黨決定採取積極的步驟聯合孫中山領導的中國國民黨,推動國共合作的建立。

1924年1月20日至30日,中國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由孫中山主持在廣州舉行。在這次會議上對三民主義作出順應時代潮流的新解釋,事實上確立了聯俄、聯共、扶助農工的三大革命政策,標誌着第一次國共合作的正式形成。這一階段是中國共產黨自身建設和發展的重要時期。隨着國共合作的進行,特別是大革命高潮的到來、北伐戰爭的勝利和工農運動的高漲,為中國共產黨的發展創造了有利條件,黨的思想、組織和制度等各方面的建設都有相當的進展。據1927年3月統計,黨員人數從1923年的四百餘人迅速達到了近六萬人,同時在全國除新疆、青海、貴州、西藏、台灣外,都建立了黨的組織或有了黨的活動。

隨着1926年11月北伐軍在江西戰場上取得決定性勝利,面對蓬勃發展的革命形勢,羽翼已經豐滿的蔣介石的反共面目越來越公開地暴露出來,國共合作開始面臨深刻的危機。終於在1927年,在國民黨右派的破壞和中共內部右傾錯誤思想的影響下,接連出現四一二反革命政變和七一五反革命政變,第一次國共合作破裂,國民大革命宣告失敗。

回顧整個大革命時期,應當説在初期和中期,黨的路線基本上是正確的,黨員羣眾和黨的幹部的積極性是非常高的,因此獲得巨大的勝利。但是,一場偉大的革命很難在發動第一次衝擊時就贏得最後的勝利。大革命的失敗,從客觀方面講,是由於反革命力量強大,是由於資產階級發生嚴重動搖、統一戰線出現劇烈分化,是由於蔣介石集團、汪精衞集團在帝國主義勢力和地主階級、買辦資產階級拉攏和支持下,先後投入了反革命營壘。從主觀方面來説,這時的黨還處在幼年時期,缺乏應付如此複雜環境的政治經驗,缺乏對中國社會和中國革命基本問題的深刻認識,還不善於將馬克思列寧主義的基本原理和中國革命的實踐結合起來。由此導致中國共產黨的中央領導機關在大革命的後期犯了以陳獨秀為代表的右傾機會主義的錯誤,放棄了無產階級對於農民羣眾、城市小資產階級和民族資產階級的領導權,尤其是武裝力量的領導權,使革命遭到失敗。

大革命失敗後的1927年8月1日,在以周恩來為書記的中共中央前敵委員會的領導下,賀龍、葉挺、朱德、劉伯承等人率領黨所掌握和影響下的軍隊兩萬多人,在南昌城頭打響了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統治的第一槍,標誌着中國共產黨獨立地領導革命戰爭、創建人民軍隊和武裝奪取政權的開始。之後的秋收起義,確定了“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革命道路,從進攻大城市轉到向農村進軍,這是中國人民革命發展史上具有決定意義的新起點。繼南昌起義和秋收起義後,中國共產黨又於1927年12月11日發動了廣州起義。廣州起義是對國民黨反動派屠殺政策的又一次英勇反擊,但由於敵我力量對比懸殊,起義三天後即告失敗,廣東省委書記張太雷和許多革命者英勇犧牲。經過南昌起義、秋收起義、廣州起義,以及同時期在各地舉行的一系列起義,党進入了創建紅軍的新時期,其到農村中發動和武裝農民,實行土地革命,建立農村根據地的基本政策也更為明確。

但當時的黨還處於幼年階段,時任中共中央主要領導人和許多共產黨人對中國政局的複雜性和中國革命的長期性缺乏認識,致使左傾錯誤思想在黨內滋生、發酵、並最終造成嚴重後果,直接表現為第五次反圍剿在王明左傾錯誤路線影響下失敗,迫使工農紅軍進入艱難的戰略轉移,開啟了歷時兩年的偉大長征。險境中,1935年1月15日至17日中共中央在黔北重鎮遵義召開的政治局擴大會議,成為黨的歷史上一個生死有關的轉折點。會議集中全力解決當時具有決定意義的軍事和組織問題。尖鋭批評了博古、李德在第五次反“圍剿”中實行單純防禦、在戰略轉移中實行逃跑主義的錯誤。開始確立以毛澤東同志為主要代表的馬克思主義正確路線在中共中央的領導地位,從而在極其危急的情況下挽救了黨,挽救了紅軍,挽救了中國革命。

此外,在這一時期,日本侵略者始終虎視眈眈不停步地向中國進攻,在1931年悍然發動九一八事變侵佔了中國東北,並不斷向南推進。面對外敵入侵,中國共產黨主張停止內戰,一致抗戰;而國民黨為了穩固政權,採取“攘外必先安內”的不抵抗政策,致使大片國土淪陷。直到1936年,發生了震驚中外的西安事變,中共中央在弄清情況後,以中華民族利益的大局為重,派周恩來前往西安,與張學良、楊虎城共同努力,經過談判,迫使蔣介石作出了“停止剿共,聯紅抗日”的承諾,使西安事變得以和平解決,國共第二次合作初步形成。之後,中國共產黨還採取了一系列舉措動員全黨和全國人民鞏固和平,爭取民主,推動歷史潮流向着實行團結抗日、共禦外侮的階段發展。

以“九一八事變”為起點,中國人民進入了艱苦卓絕的十四年抗戰時期。以國共第二次合作為代表,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形成,全國人民團結一心,最終打敗了日本侵略者,維護了國家的主權獨立,極大地提高了國際地位。中國在此後成為聯合國安理會五大常任理事國之一。應當説,中國抗日戰爭的勝利,是全國各族人民經過極其艱苦的鬥爭,付出了極大的代價取得的。中國人民的巨大民族覺醒、空前民族團結和英勇民族抗爭,是抗日戰爭勝利的決定性因素。偉大的抗日戰爭喚起了全民族的危機意識和使命意識。同時,抗日戰爭也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新民主主義革命歷程中一個重要的階段。經過抗日戰爭,中國人民不僅打敗了日本侵略者,而且為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徹底勝利和新中國的創建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抗日戰爭勝利後,中國人民熱切希望實現和平、民主,建設新中國。中國共產黨反映人民的要求,為爭取和平民主進行了種種努力。1945年8月28日,國共進行重慶談判,毛澤東不顧個人安危,偕同周恩來、王若飛,在國民黨政府代表張治中、美國駐華大使赫爾利陪同下,從延安乘專機親赴重慶,在當時成為轟動國內外的大事,使許多人進一步認清中國共產黨謀求和平的真誠願望,受到輿論的熱烈讚譽。這次談判歷時43天。1945年10月10日,雙方正式簽署《政府與中共代表會談紀要》,即雙十協定。儘管談判結果——國民黨承認和平團結的方針只是口頭上的,但卻使我黨獲得了政治上的主動,一旦內戰爆發,國民黨就在全國和全世界面前輸了理。另外,這次會談和達成的協議,還有力地推動了國民黨統治區的民主運動。這是人民力量的一個勝利。

從1945年9月到1946年6月,國民黨當局在美國政府的支持和援助下完成了戰爭的準備部署後,即撕毀停戰協定和政協協議,悍然向解放區發動全面進攻,全面內戰爆發。戰爭初期的形勢對於人民革命力量來説非常嚴峻。軍事力量和經濟力量的對比,國民黨都佔有明顯優勢。1946年7月,國民黨軍隊的總兵力約430萬人,其中正規軍約200萬人;人民解放軍的總兵力只有約127萬人,其中野戰軍61萬人。雙方總兵力的對比為3.4:1。國民黨軍隊擁有裝備較好的陸海空軍;人民解放軍不僅沒有海軍和空軍,而且裝備基本上是繳自日、偽軍的步兵武器,僅有少數火炮。國民黨政府統治着約佔全國76%的面積、3.39億人口的地區,控制着幾乎所有的大城市和絕大部分鐵路交通線,擁有全國大部分近代工業和人力、物力資源;解放區的土地面積只約佔全國的24%,人口約1.36億,近代工業很少,基本上依靠傳統的農業經濟。

因此從1946年6月至1947年6月的一年稍多一點的時間裏,人民軍隊處於戰略防禦階段。憑藉着“為着粉碎蔣介石的進攻,必須和人民羣眾親密合作,必須爭取一切可能爭取的人”的政治方針和“集中優勢兵力,各個殲滅敵人”的軍事原則,在前八個月粉碎了國民黨軍隊的全面進攻;後四個月努力打破了國民黨軍隊的重點進攻。

在中國共產黨的英明領導和人民羣眾的大力支持下,經過人民解放軍一年的作戰,戰爭形勢發生了重大變化。三路大軍挺進中原的戰略行動,促成了人民解放軍全國規模戰略進攻的總形勢。1948年秋,人民解放戰爭進入奪取全國性勝利的決定階段,中共中央抓住戰略決戰的有利時機,連續組織了遼瀋、淮海、平津三大戰役,針對東北、華東、華北戰場的不同情況制定出各具特點的作戰方針,使三大戰役之間和各戰役的各個階段之間有機地聯繫起來,一環扣一環、一個勝利接一個勝利地向前發展,有力地保證了這場偉大的戰略決戰的勝利。

隨着渡江戰役的勝利,1949年4月23日,解放軍佔領國民黨的統治中心南京,宣告了延續22年的國民黨反動統治的覆滅。除台灣、西藏以及港澳以外的全部大陸領土都獲得瞭解放。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成立,標誌着新民主主義革命取得了基本勝利。

重新回望這段波瀾壯闊的革命歷程,可以説它的發生和勝利並非偶然,有其深刻的社會根源和雄厚的羣眾基礎,具有偉大的歷史意義。

首先,結束了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在中國的統治,最終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建立了人民民主專政的新中國。從此,勞動人民成了新中國的主人。這是中國歷史上的偉大轉折點,標誌着中國社會進入了新的時期。

其次,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對世界歷史的發展也發生了巨大的影響。是繼十月革命勝利後,國際共產主義運動史上最重大的事件。它衝破了帝國主義的東方戰線,使帝國主義殖民制度遭到一次致命的打擊,從而大大改變了世界政治力量的對比。中國從帝國主義統治的後方基地變成了反帝鬥爭的前哨陣地,大大增強了世界反帝國主義反殖民主義的力量。中國革命的勝利,大大激勵了許多類似中國這樣遭到帝國主義、殖民主義剝削壓迫的國家的人民,增強了他們鬥爭的信心和決心;它對國際局勢的發展和世界人民的革命鬥爭也具有深刻而久遠的影響。

最後,中國革命的勝利,是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的勝利。自鴉片戰爭以來,無數志士仁人前赴後繼為國家的獨立和富強而奮鬥,但都未能取得革命的成功。只有在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進程中,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在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普遍真理和中國革命的具體實踐相結合的毛澤東思想的正確指引下,中國人民才順利地推翻了三座大山在舊中國的統治。由於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中國共產黨被公認為全國各族人民的領導核心,中國共產黨第一代領導集體核心毛澤東同志被公認為中國共產黨和全國各族人民的偉大領袖,毛澤東思想被公認為中國共產黨的指導思想。在總結中國革命正反兩方面的經驗教訓基礎上所形成的這些基本結論,成為中國人民的巨大精神財富。

總結新民主主義革命勝利的基本經驗,可以概括為以下四條:

一是正確的方向。中國共產黨之所以能夠把中國革命引向勝利,是由於她堅持了馬克思列寧主義的普遍真理同中國革命的具體實踐相結合的正確方向。這是黨的一條最基本的經驗。自從鴉片戰爭到五四運動的近80年的時間內,中國人民的反抗鬥爭從來都是沒有停止過的。但是,中國人民沒有什麼思想武器來抵禦帝國主義,只是在十月革命以後,馬克思主義開始在中國廣為傳播起來,中國人民才有了新的思想武器。馬克思主義是無產階級的科學世界觀和社會革命論。它的生命力正是在於它是同社會實踐緊密結合的,在於它能夠在實踐中為人們認識真理開闢道路。毛澤東和他的戰友們以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採取從羣眾中來到羣眾中去的羣眾路線的工作方法,獨立自主地來思考和解決中國的問題,在長期的革命鬥爭中,把馬克思主義普遍真理同中國革命實踐結合起來,從而成功地使其具有了為中國人民所理解接受和喜聞樂見的民族風格和民族形式。毛澤東思想是馬克思主義普遍真理同中國革命實際相結合的產物,是馬克思列寧主義在中國的運用和發展,是被實踐證明了的關於中國革命的正確的理論原則和經驗總結,是中國共產黨集體智慧的結晶。毛澤東思想的形成和發展,使馬克思列寧主義在中國深深地紮下根來,並被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轉化為對中國社會進行革命改造的偉大的物質力量。可以説,沒有毛澤東思想的正確指引,就不會有中國革命的勝利。

二是正確的領導。沒有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就沒有新中國。中國人民反帝反封建的舊民主主義革命之所以失敗,就是因為沒有一個像中國共產黨這樣作為中國工人階級的先鋒隊,在革命、建設、改革的各個歷史時期,時刻代表着中國先進社會生產力的發展要求,代表着中國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代表着中國最廣大人民的利益的先進政黨的堅強領導。在新民主主義革命中,中國共產黨為中國人民指明瞭鬥爭的目標,在長期鬥爭的實踐中找到了使革命走向勝利的道路,並且把被人視為“一盤散沙”的中國人民團結和凝聚成萬眾一心的任何反動勢力也沒有可能戰勝的偉大力量。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儘管中國人民的革命鬥爭也經歷過重重的挫折,走了許多彎路,但最終取得了中國革命的偉大勝利。“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這是中國人民依據近代中國革命的歷史經驗所得出的一個科學的結論,是他們基於自己的切身體會所確認的偉大真理。

三是廣泛統一戰線。建立一個最廣泛的革命統一戰線是中國革命勝利的基礎。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革命對象是極其殘暴和兇惡的,同時,無產階級和地主大資產階級都只佔人口的少數,最廣大的人民是農民、城市小資產階級,以及其他中間階級。因此,無產階級如果要取得革命的勝利,就必須爭取和聯合廣大的中間階級。在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過程中,中國共產黨始終堅信這一點,並且堅持了在革命統一戰線中以無產階級為領導,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原則,從而在反帝反封建的旗幟下,把全國各族和各階層人民緊密地團結在自己的周圍,歷盡千辛萬苦,戰勝了許多艱難險阻,最終推翻了壓在人民頭上的三座大山,取得了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這是中國革命勝利的另外一條重要的經驗。

四是中國革命發展的歷史必然。在中國民主主義革命的進程中,曾經實驗過資產階級的民主和資產階級共和國的方案,但是,它們最終都失敗了。事實證明,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之所以能夠取得勝利,就是因為以人民民主代替了資產階級民主,以人民共和國代替了資產階級共和國,正如毛澤東在《論人民民主專政》中總結中國共產黨領導革命鬥爭28年來的經驗時,所指出的:“總結我們的經驗,集中到一點,就是工人階級(經過共產黨)領導的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人民民主專政。”“我們完全可以依靠人民民主專政這個武器,團結全國除了反動派以外的一切人,穩步地走到目的地”。這是對中國共產黨近百年來革命鬥爭經驗的深刻總結。

以上就是本次黨課的全部內容,感謝大家的聆聽。

關於辛亥革命的中國近代史論文 篇二

《論辛亥革命的成功與失敗》

【摘 要】自從1840年鴉片戰爭以來,隨着帝國主義侵略的進一步加深,中國淪於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境地,帝國主義同中華民族的矛盾日益加劇。清政府對外妥協投降,全國範圍內的起義運動接連爆發,只有孫中山領導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政府的腐朽統治,為挽救民族危亡,實現國家獨立、民主、富強做出了重大貢獻。

【關鍵詞】辛亥革命;背景;成功與失敗;評價

一、辛亥革命爆發的歷史條件

1、民族危機加深,社會矛盾激化

戊戌維新運動失敗後,以孫中山為代表的革命派在中國掀起了一場資產階級革命運動。這場革命的發生是當時民族危機加深,社會矛盾激化的結果。

20世紀帝國主義對中國的侵略日益擴大,他們迫使中國簽署《辛丑條約》之後,加劇了對清政府的政治控制,多方擴展在華經濟勢力。在中外反動派的嚴重壓迫下,20世紀初各階層人民鬥爭風起雲湧,遍及全國。

2、清末“新政”及其破產

辛亥革命醖釀之際,正是清政府處於內外交困之時。《辛丑條約》的簽訂標誌着以慈禧太后為首的清政府已經徹底放棄了抵抗外國侵略的念頭,甘當“洋人的朝廷”,國人要求變革的呼聲日漸高漲。清政府於1901年4月成立督辦政務處,實行“新政”。又於1906年宣佈“預備仿行憲政”。預備立憲並沒有能夠挽救清王朝,反而激化了社會矛盾,加重了危機。事實表明,清政府已經陷入無法照舊統治下去的境地。革命已如箭在弦,一觸即發。

3、資產階級革命派的階級基礎和骨幹力量

中國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是以孫中山為代表的資產階級革命派首先發動的。19世紀末20世紀初,中華民族資本主義得到了初步發展。資產階級革命派的骨幹是一批資產階級、小資產階級知識分子。這個知識分子羣的出現與戊戌維新運動及20世紀初清政府興學堂、派留學生的措施有關。這些青年學生接觸到近代西方資本主義的思想文化,其中不少人在民族危難加深,羣眾自發鬥爭高漲的形勢推動下,開始摸索救國救民的新道路。當時出國留學成為一種潮流,這些出國留學回來的青年知識分子成為了辛亥革命的中堅力量。

二、辛亥革命的成功與失敗

辛亥革命是資產階級領導的以反對君主專制制度,建立資產階級共和國為目的的革命,是一次比較完全意義上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在近代歷史上,辛亥革命是中國人民為挽救民族危亡、振興中國而奮起革命的一個里程碑,它使中國發生了歷史性的鉅變,具有偉大的歷史意義,所以説它是一次成功的革命。

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勢力的政治代表,帝國主義在中國的代理人清王朝的統治,沉重打擊了中外反動勢力,使中國反動統治者在政治上亂了陣腳。辛亥革命結束了統治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君主專制制度,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資產階級共和國,使民主共和的觀念開始深入人心,自漢代董仲舒以來的中國思想中,君臣關係是“三綱五常”中三綱之首,皇帝不僅是政治上的權威,也是文化中諸多價值觀念的重要依據與合法性的來源。辛亥革命推翻了帝制,就在打破了帝制政治的價值觀和政治思想的同時,也對於中國傳統以儒家為主的諸多價值觀的權威性產生衝擊。辛亥革命後在中國形成了“敢有帝制自為者,天下共擊之”的民主主義觀念。除此之外,辛亥革命給人們帶來了一次思想上的解放,它促進了社會經濟、思想習慣和社會風俗等方面的積極變化。南京臨時政府成立後,以振興實業為目標,設立實業部,先後頒發了一系列有利於工商業發展的政策和措施,以推動民族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從國際方面來説,辛亥革命不僅在一定程度上打擊了帝國主義的侵略勢力,而且推動了亞洲各國民族解放運動的高漲。

辛亥革命帶來了諸多積極的影響,但是南京臨時政府只存在了三個月便夭折了。北洋軍閥首領袁世凱在帝國主義和國內反動勢力以及附從革命的舊官僚、立憲派的共同支持下,竊奪了辛亥革命的果實。袁世凱竊奪了辛亥革命的果實後建立了代表大地主和買辦資產階級利益的北洋軍閥反動政權。在政治上不惜投靠帝國主義,實行軍閥官僚專制統治。以袁世凱為首的封建軍閥們大力擴充軍隊,建立特務警察系統,他們制定了一些反動法令,任意逮捕、殺害革命黨人和無辜羣眾。在經濟方面,北洋政府竭力維護帝國主義、地主階級和買辦資產階級的利益。在文化思想方面,尊孔復古思潮猖獗一時。當時的中國又落入了黑暗的深淵,孫中山沉痛地説過,當時中國“政治上、社會上種種黑暗腐敗比前清更盛,人民困苦日甚一日”。資產階級革命派在中國建立一個獨立、民主的資產階級共和國的夢想破滅了。

三、對辛亥革命的評價

辛亥革命既成功又失敗了,是一個嚴重的政治命題。1930年雙十紀日中,何應欽對此做了一個比較簡潔的説明,指出“辛亥革命懵懂算是掛上了一個民國的空招牌,並沒有建設民國的實際,由推翻滿清一點而論,固然算是成功。由全部革命的目的而論,究不能不謂為失敗。革命的目的不只在推翻滿清,不只在獲得中華民國的虛名,而在造一個三民主義自由平等的新中國”,明確了實現三民主義為辛亥革命的最終目標。

辛亥革命失敗的原因很多,第一,它沒有提出徹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綱領。他們沒有明確提出反帝口號,甚至幻想以妥協退讓來換取帝國主義對中國革命的承認和支持。第二,它不能充分的發動和依靠羣眾。第三,不能建立堅強的革命政黨,作為團結一切革命力量的強有力的核心。資產階級革命派的這些弱點、錯誤,根源於中華民族資產階級的軟弱性和妥協性。

辛亥革命對中國社會的影響並不如想象中來的大。辛亥革命雖然常被稱作“中國的資產階級革命”,但當時中國其實缺乏一個強大的資產階級,參與革命者也並非以資產階級為主,而革命的成功也未直接促成資產階級的進一步發展。辛亥革命並沒有像西方資產階級革命那樣,重新建構社會結構。參加辛亥革命的更多的是軍人,舊式官僚,各地士紳。這些人在辛亥革命後仍然掌握權力。雖然其主要領袖孫中山出身平民知識分子,但中國貧窮的平民階層沒有參加辛亥革命,因此辛亥革命後,生存條件沒有發生根本性的改變。

無論怎樣,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國的觀念從此深入人心,它摧毀了兩千多年的君主專制制度,使人們在精神上獲得了空前的大解放,為以後革命的發展開闢了道路。辛亥革命是現代中國史的起點,是中國能發展成民主及現代國家的關鍵。

【參考文獻】

1、阿瑟。賈德森。布朗著,《辛亥革命》,解放軍出版社,2011.10.

2、傅國湧著,《百年辛亥》,東方出版社,2011.09.01.

3、張鳴著,《辛亥:搖晃的中國》,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11.01.

4、中國新聞社著,《辛亥風雲》,中國展望出版社,1982.09.

2023年辛亥革命近代史論文(推薦 篇三

根據會議安排,圍繞“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在黨史學習教育動員大會上的重要講話和習近平總書記視察xx重要講話等精神,專題學習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歷史,感悟思想偉力。

十月革命一聲炮響給中國送來了馬克思主義,先進的中國知識分子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創建中國共產黨,縱覽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彪炳史冊的光輝歷程,我們黨帶領中國人民面對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官僚資本主義三座大山,歷經北伐戰爭、土地革命戰爭、抗日戰爭、解放戰爭,黨和人民進行28年浴血奮戰,打敗日本帝國主義侵略,推翻國民黨反動統治,建立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新中國的成立,使人民成為國家、社會和自己命運的主人,實現了中國從幾千年封建專制制度向人民民主制度的偉大跨越,徹底結束了舊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歷史,徹底結束了舊中國一盤散沙的局面,徹底廢除了列強強加給中國的不平等條約和帝國主義在中國的一切特權。

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結束了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在中國的統治,建立了人民民主專政的新中國。

數千年來,中國的歷史是極少數剝削者統治廣大勞動人民的歷史;近百年來,西方資本主義列強又憑藉堅船利炮,把中國一步步拖入半殖民地和半封建社會的深淵。辛亥革命雖然推翻了在中國延續了兩千多年的封建專制制度,但是卻並沒有改變中國半殖民地和半封建社會的社會性質。中國人民為了自由、民主、獨立和統一整整奮鬥了一個世紀,最終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取得了中國民主革命的偉大勝利。從此,勞動人民成了新中國的主人。這是中國歷史上的偉大轉折點,標誌着中國社會進入了新的時期。

其次,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對世界歷史的發展也發生了巨大的影響。

中國革命的勝利,是十月革命勝利後,國際共產主義運動史上最重大的事件。它衝破了帝國主義的東方戰線,使帝國主義殖民制度遭到一次致命的打擊,從而大大改變了世界政治力量的對比。中國從帝國主義統治的後方基地變成了反帝鬥爭的前哨陣地,大大增強了世界反帝國主義反殖民主義的力量。中國革命的勝利,大大激勵了許多類似中國這樣遭到帝國主義、殖民主義剝削壓迫的國家的人民,增強了他們鬥爭的信心和決心;它對國際局勢的發展和世界人民的革命鬥爭也具有深刻而久遠的影響。

最後,中國革命的勝利,是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的勝利。

自鴉片戰爭以來,無數志士仁人前赴後繼為國家的獨立和富強而奮鬥,但都未能取得革命的成功。只有在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進程中,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在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普遍真理和中國革命的具體實踐相結合的毛澤東思想的正確指引下,中國人民才順利地推翻了三座大山在舊中國的統治。由於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中國共產黨被公認為全國各族人民的領導核心,中國共產黨第一代領導集體核心毛澤東同志被公認為中國共產黨和全國各族人民的偉大領袖,毛澤東思想被公認為中國共產黨的指導思想。在總結中國革命正反兩方面的經驗教訓基礎上所形成的這些基本結論,成為中國人民的巨大精神財富。

總之,中國的新民主主義革命、社會主義革命或無產階級專政條件下繼續革命是在馬克思主義不斷革命論和革命歷史發展階段論指導下由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一個完整的不斷革命過程,是中國革命歷史選擇的必然,也是中國人民爭取最後解放和人類解放的必然歷史選擇,它們是前後相繼不可分割的徹底革命過程,是全世界無產階級社會主義革命的重要組織部分,是毛主席為代表的完整統一的無產階級革命路線一系列革命理論和實踐最後得出的必然歷史結論。

近代史關於辛亥革命的論文 篇四

《論辛亥革命》

內容摘要:

辛亥革命是中國資產階級革命派發動和領導的一次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它既是一場革命運動,又是一場政治革新運動,同時又是一次思想解放運動。辛亥革命是中國近代史上,中國人民為救亡圖存、振興中華而奮起革命的一個里程碑。它使中國發生了歷史性的鉅變,具有偉大的歷史意義。[1]但是辛亥革命是一朵不結果是的花,可以看出資產階級共和國的道路在中國行不通,充分的暴露出資產階級的軟弱性和妥協性。雖然它失敗了但它開歷史之先河,指明瞭中國今後應該走的道路。

關鍵詞:

辛亥革命運動意義道路

一、辛亥革命的過程

1911年5月,清政府唯帝國主義之命是從,將從中國人民手中奪得的權利拱手獻給帝國主義,引起全國人民的憤怒。與鐵路國有直接相關的湖北、湖南、廣東、四川等省人民強烈反對出賣路權,掀起了轟轟烈烈的保路運動。四川保路運動成為辛亥革命的導火線。在清政府全力應付四川保路運動的時候,湖北新軍中文學社、共進會等革命團體乘機發動武昌起義,揭開了辛亥革命轟轟烈烈的一幕。武昌起義的勝利,在全國得到了連鎖反應,各省革命黨人紛紛行動起來。至11月底,全國宣告獨立、脱離清政府的有14省。武昌起義之後,立憲派紛紛表示贊成革命,這也加速了清政府的崩潰。廣大人民羣眾在各省起義過程中表現了高昂的熱情。新軍士兵、會黨羣眾、知識分子、工人、農民、城市貧民、海外華僑、愛國士紳、少數民族都作出了貢獻。中國的政治生活出現了前所未有的沸騰局面。1911年十一月初十,孫中山以16票的絕對多數當選為中華民國第一任臨時大總統,1912年元旦,孫中山宣誓就職,宣告中華民國成立。三日,中華民國臨時政府成立。二十八日,各省代表會議改組為臨時參議院,成為臨時政府的最高立法機關。1912年3月,臨時參議院頒佈了《中華民國臨時約法》。毛澤東説:“民國元年的《中華民國臨時約法》,在那個時期是一個比較好的東西;當然,是不完全的、有缺點的,是資產階級的,但它帶有革命性、民主性。”[2]這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具有資產階級共和國憲法性質的法典。然而,辛亥革命以同舊勢力妥協告終。孫中山曾沉痛地説:“政治上、社會上種種黑暗腐敗比前清更甚,人民困苦日甚一日。”[3]

二、辛亥革命的背景

(1)《辛丑條約》簽訂後,中國人普遍感到清政府的腐敗無能;(2)改革客觀上促進了資本主義的發展,為資產主義民主革命準備了物質條件;(3)新式學堂的興起和留學教育的發展,革命知識分子的隊伍不斷壯大;(4)天賦人權,自由平等的學説是思想武器;(5)上海和東京成為中國革命知識分子宣傳民主革命思想的重要陣地;(6)民主危機加深,社會矛盾激化;(7)資產階級革命派的宣傳和組織工作。

《辛丑條約》簽訂以後,在帝國主義對華投資的刺激下,中華民族資本主義有所發展,但受到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的限制與阻礙,這是辛亥革命爆發的根本原因。民族危機空前嚴重,

而且《辛丑條約》規定清政府必須嚴禁中國人民和清朝官吏進行各種形式的反帝鬥爭,表明清王朝成了“洋人的朝廷”,使中國社會的兩大主要矛盾合流和進一步發展,這是辛亥革命發生的具體原因。清政府“新政”和“立憲”騙局及鎮壓保路運動激化了這些矛盾,使之成為革命的直接原因。

三、辛亥革命的意義

辛亥革命是中國近代歷史上的一次偉大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具有深遠的歷史意義。“辛亥革命在中國近代歷史發展中具有重要的地位,是中國人民為改變自己的命運而奮起的一個偉大里程碑。”[4]

首先,辛亥革命給封建專制制度以致命的一擊。它推翻了統治中國二百六十多年的清王朝,結束了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君主專制制度,建立起資產階級共和國,推動了歷史的前進。辛亥革命使人民獲得了一些民主和共和的權利,從此,民主共和的觀念深入人心。在以後的歷史進程中,無論誰想做皇帝,無論誰想復辟帝制,都在人民的反對下迅速垮台。

其次,辛亥革命推翻了“洋人的朝廷”也就沉重打擊了帝國主義的侵略勢力。辛亥革命以後,帝國主義不得不一再更換他們的在華代理人,但再也找不到能夠控制全局的統治工具,再也無力在中國建立比較穩定的統治秩序。

第三,辛亥革命為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創造了有利的條。民國建立以後,國內實業集團紛紛成立,開工廠、設銀行成為風氣。民族資本主義的經濟力量在短短的幾年內就有了顯著的增長,無產階級隊伍也迅速壯大起來。

第四,辛亥革命對近代亞洲各國被壓迫民族的解放運動,產生了比較廣泛的影響,特別是對越南、印度尼西亞等國的反對殖民主義的鬥爭起了推動作用。這一時期,亞洲出現了民族解放運動的高潮。

四、辛亥革命的經驗總結

首先,在政治上,辛亥革命敢把神聖不可侵犯的皇帝拉下馬,封建專制制度不能統治中國,並且資產階級共和制度也不能領導中國,故需探索民主共和制度,以引導中國走向富強。辛亥革命把反動的封建帝制掃進歷史的垃圾堆,為此後的革命積累了經驗。它引領的政治風暴使一切專制的制度無法佔領地位,也許真正的民主共和制度尚未形成,但中國人民心深處的民族獨立,人民民主的政治理念已經形成。

其次,在經濟上,辛亥革命開創了中國近代化的第一次騰飛,把一個貧窮落後的國家引向了近代化的發展。在革命政府的獎勵、推動下,一個興辦近代工業的熱潮在全國範圍內興起,民族資本主義發展的“黃金時代”來臨。雖有些措施不切實際,但深深影響了中國,有着不可估量的生命力。它也引導中國向工業化之路發展。

再次,在思想文化、社會習尚上,辛亥革命也開創了一代新風。資產階級的自由、平等、博愛的新思想,開始吹拂古老的中國大地,砸碎了“忠君盡道”的封建專制文化的枷鎖,人們開始用新的道德觀念核心的價值觀念思考問題認識社會,封建道德日益為人民所遺棄,思想界得以解放,為後期馬克思主義的傳播,共產黨崛起承傳中山先生志業奠定了思想根基。

總之,辛亥革命開啟了中國的政治民主化、經濟近代化、文化自由化,對中國的現代影響深遠。

五、結論

辛亥革命及其後的鬥爭最後都歸於失敗,但它給了我們深刻的教訓和啟示,要徹底改變中國半殖民半封建社會的性質,實現民族獨立、人民解放和國家富強、人民富裕,必須尋找新的革命思想、新的革命政黨、新的革命力量、新的革命道路、新的革命前途,俄國十月革命後,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廣泛傳播;中國工人階級的迅速壯大和工人階級運動的發展成為新的領導階級;中國共產黨成立後,成為中國新的領導核心。辛亥革命後,中國的民主革命進入了新的歷史階段——新民主主義時期。

參考文獻:[1]引自教材《中國近現代史綱要》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版p67

[2]引自《毛澤東文集》第六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p325-326

[3]引自《人民的選擇歷史的必然》教案(選修3)p19

[4]引自《孫中山全集》第一卷p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