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當前位置:蒙田範文網 > 論文 > 論文精選

中國近現代史課程綱要3000字大學論文精品多篇

欄目: 論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1.34W

中國近現代史課程綱要3000字大學論文精品多篇

中國近現代史綱要3400字論文 篇一

《淺析“五四”運動時期的中國婦女解放運動》

摘要:隨着五四運動的到來,婦女解放運動進入了新的歷史時期,新的指導思想的確定,廣大婦女的積極參與及國際社會的影響,促得五四時期在中國婦女解放運動史上的重要價值和轉折意義。從此,中國婦女解放運動與中國無產階級革命運動緊密結合起來,中國婦女成為一支重要的政治力量登上了歷史舞台。

關鍵詞:五四運動 婦女解放 馬克思主義

一、五四時期中國婦女解放運動迅速發展的原因及背景

(一) 經濟基礎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婦女問題,歸根到底是經濟問題。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中華民族資本主義的迅速發展加速了封建經濟的瓦解,民族資本主義經濟得到了長足發展,許多小生產者成為自由勞動力,婦女也走出個體家庭的小圈子成為資本家的僱傭勞動者,像無產男子一樣賣力地獨立生活。由此,婦女的經濟地位發生了變化,地位得以提高。作為半封建本殖民地社會的女勞動力,深受三重大山的壓迫,又是與最先進的經濟形式――機器生產密切聯繫,是構成無產階級的重要成分,

(二) 思想的啟蒙與傳播

辛亥革命推翻封建統治。使得民主觀念深入人心,在革命形勢的推動下,新文化運動在思想領域重新又一次掀起了反封建的浪潮,陳獨秀、李大釗、魯迅等人猛烈抨擊“三綱五常”的封建禮教,大力宣傳資產階級民主思想,號召人們勇敢掙脱封建枷鎖獲得自由解放,這些都對深受壓迫、歧視和剝削的婦女產生了深刻的影響。新文化運動傳播了民主主義思想,衝擊了舊中國傳統封建主義,對廣大婦女的思想產生了顛覆傳統腐朽的作用。這樣就解決了五四運動時期婦女解放運動的思想基礎。

(三) 國際社會的影響

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以後,國際國內政治形勢發展很快。1919年的巴黎和會上山東問題的交涉失敗直接導致了國內五四運動的爆發,廣大女青年和男青年一起罷課,進行集會抗議,號召女工展開罷工運動,共同將五四運動推向高潮,在運動中表現出來了極大的愛國熱情和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從而進一步推動了婦女解放運動的發展。

俄國十月革命給中國送來了馬克思主義,為中國婦女的思想解放以及中國婦女解放運動提供了理論基礎。在五四運動之前,婦女運動的思想武器主要是西方資產階級的“天賦人權”和“進化論”學説,以及自由、平等理念。在五四運動時期,馬克思主義的婦女解放思想成為了婦女解放思想的主流,為中國婦女解放運動指明瞭方向。

二、五四運動時期婦女解放運動的特點

(一) 突破資產階級女權主義的舊框架,用馬克思主義婦女解放思想作為思想武器

俄國十月革命之後,隨着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李大釗、陳獨秀等人從激進民主主義者隊伍中分化出來,開始運用馬克思主義理論闡述婦女問題,逐漸成為初步共產主義思想的早期馬克思主義者。

李大釗於1919年2月發表了《戰後之婦人問題》一文,運用馬克思主義階級分析法,指出西方資產階級的女權運動與無產階級運動婦女解放的區別,並斷言“婦女問題徹底解決的方法,一方面要合婦人全體的力量,去打破那男子專斷的制度;一方面還要合全世界無產階級婦人的力量,去打破那有產階級專斷的社會制度。”

在馬克思主義婦女觀傳入中國的過程中,《新青年》起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從1919年至1921年《新青年》登載的介紹馬克思主義婦女解放理論及蘇維埃俄國婦女狀況的文章近20篇,其馬克思主義婦女觀主要觀點有:第一,運用辯證唯物主義物質決定意識的原理,説明男尊女卑觀念的深層根源在於婦女經濟的不獨立,因為封建社會經濟基礎是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婦女的活動也僅限於個體家庭的小圈子,追求婦女解放必須改變這種社會發展模式。第二,運用歷史唯物主義的立場、觀點研究婦女問題,指出實現婦女解放的最終途徑是建立社會主義制度。第三,重視革命自覺能動性的作用,強調婦女解放最終要靠婦女自身的覺醒和參與。

這些馬克思主義婦女解放思想為中國的婦女解放運動指明瞭方向,即通過階級鬥爭改變社會制度,實現社會主義,以求得婦女問題的根本解決與婦女的徹底解放。

(二) 突破英雄史觀的束縛,勞動婦女成為婦女運動的主體

辛亥革命時期開創了近代婦女運動之先河。孫中山先生曾經指出:“其入同盟會奔走國事,不折不回者,已與各省志士媲美,至若勇往從戎,同仇北伐,或投身赤十字會,不辭艱險,或慷慨助餉,鼓吹輿論,振起國民精神,更彰彰在人耳目。”但是,這次的婦女解放運動僅限於上層資產階級的婦女當中,有少數的知識婦女參加,佔婦女80%以上的勞動婦女沒有被動員起來。辛亥革命時期的婦女運動也沒找到真正的解放道路。

五四時期的婦女運動已經逐步發展成為以勞動婦女為主力的婦女運動,實現了知識婦女與勞動婦女的結合。中國共產黨早期傑出的婦女領袖向警予,在領導中國婦女進行解放鬥爭的道路中,形成了較為系統的婦女解放思想。他認為,勞動婦女最有團結心,最能戰鬥。“因大工業的發展把她們成千整萬的聚在一起,使她們天然的易於組織和戰鬥,從而她們的覺悟與實力也就超出了其他婦女團體之上了”,她們一起來,“一聲搖班,動輒數百人數千人乃至數萬人不等”,用罷工的手段,爭自由、爭本身的利益,“這支勇敢奮鬥有組織而能戰鬥的新興婦女勞動軍,不獨是婦女解放的先鋒,而且是反抗外國掠奪者的國民革命之前衞!”由於勞動婦女的這種特殊地位和特殊素質,“我們要完成婦女解放的使命,只有去找羣眾,只有去找生活最痛苦,要求解放最迫切,而最富有解放精神與魄力的羣眾。這種羣眾,方是我們婦女運動真正的基礎”

(三) 中國共產黨逐漸成為中國婦女解放運動的領導者,婦女解放運動開始爭取社會主義前途

辛亥革命時期的婦女解放運動是由資產階級領導的,由於資產階級的妥協性和軟弱性,伴隨着辛亥革命的失敗,婦女運動也隨之失敗。五四運動為中國共產黨的成立作了思想上和幹部上的準備,雖然在五四運動時期馬克思主義婦女運動的理論不夠成熟,但是它畢竟為之後的中國婦女解放運動奠定了基礎,指明瞭方向,在婦女運動史上具有重大的意義。以五四運動時期的婦女解放運動為起點,從此,中國婦女運動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走上了徹底解放的光明之路。

(四) 婦女運動與政治革命相結合

康、樑也把婦女問題與社會問題相結合,但沒有觸動封建統治基礎。孫中山儘管把女權運動看成是民權的一部分,但是在資產階級所允許的範圍內,那是虛偽的,不能實現的。只有徹底變革社會制度,婦女才能真正解放,從而從根本上找到婦女解放的道路。

向警予明確提出,婦女解放的根本途徑是實行政治革命。並且號召,熱心婦女運動的婦女,在革命運動中,一面要代表全國人民的要求,提出救國救民的主張,一面代表全體的婦女,提出男女平權的主張。這樣,顯示婦女的能力,使婦女成為每次國民運動中間的勁旅。廣大婦女在民族危難之際,挺身而出奔走呼號,推動了社會革命運動的發展,而社會革命運動又促進婦女運動取得了成功,並進一步將其推向高潮。

三、四時期中國婦女解放運動的侷限性

(一)婦女運動主要由男性領導,婦女對男性中心社會的反應比較温和

五四運動對封建禮教進行深入批判,但是婦女解放運動主要由男性啟蒙和領導,這就造成了對男性為代表的父權制深入批判的缺失,不僅不把男性作為批判對象,反而以男性為榜樣,這就造成“以男性為準則的婦女解放沒有從深層去挑戰男尊女卑的文化觀念的價值標準,其結果是,女性走進了男性的世界,卻未能改變這個男性世界的社會性別等級及其價值觀,社會資源和權利也依然由男性掌控,知識生產領域更是極少能包容女性的生活和經驗

中國的傳統性別始終處於一種基於“男尊女卑”下的和諧狀態,中國“有輕視婦女的歷史,但是沒有仇視和詆譭女性的運動,因此,婦女對男性中心社會的反應一直是比較温和的”。

(二)婦女自身的覺醒和參與不夠,女性地位仍然有待爭取

五四時期的女子教育仍舊集中在中上層家庭的女子,廣大勞動婦女仍沒有受教育的權利,經學校培養出來的新型知識女性仍佔少數。北伐後,雖然在法律上承認男女平等,男女權利義務差不多一樣,但實際上,人們的舊觀念仍然根深蒂固。女性就業機會比男人少,就業範圍小,也不能同工同酬,女性在某一方面有成就經常要付出很大的代價,甚至用支離破碎的婚姻來換取一己的事業。

四、五四運動對中國婦女解放運動的意義

首先,五四運動時期確立了馬克思主義婦女的解放思想,並在中國婦女解放運動中表現出了巨大的生命力。

其次,五四運動使婦女解放運動與民族解放運動聯繫起來,促成了中國近代婦女解放運動政治方向的轉型。

再次,五四以後,中國婦女解放運動有了自己堅強的領導者。

由此看來,中國婦女解放運動經歷了漫長的摸索過程,到五四時期才找到了正確的道路,從此中國婦女解放運動和無產階級社會主義革命緊密結合,開創了新的紀元。

中國近現代史綱要3100字論文 篇二

《淺談西安事變對中國近現代史的影響》

摘要:1936年12月12日發生的震驚中外的西安事變,改變了中國的命運,是中國近現代史上的重要轉折點。促成了國共兩黨的第二次合作,建立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更成就了一位民族英雄張學良。從西安事變到新中國成立,從人民當家做主到改革開放的今天,西安事變給中國和全世界帶來了深遠的影響,對未來中國的和平統一事業有着不可忽視的影響。

關鍵詞:西安事變;原因過程;當時影響;現代影響

一、西安事變的原因和過程

(一)西安事變的原因

1931年的“九·一八”事變是西安事變的直接動因,促進了民族的覺醒,改變了各黨各派的政治態度,馬占山的抗戰和蔡廷鍇反蔣抗日政府的成立證明了這點。日軍在“九一八”事變後的幾個月內就佔領了東北全境,面對日益緊迫的民族危機,羣眾性的抗日救亡組織紛紛成立,中國共產黨多次發表聲明,號召各階級,各黨派和其他各界人士團結抗戰,並宣佈“紅軍絕對首先加入聯軍,以盡抗日救國的天職。”在此情況下,全國人民熱烈擁護中國共產黨的主張,全國迅速形成了空前未有的抗日救亡高潮,可見西安事變是順應民意的。

蔣介石的不抵抗政策是促成西安事變的又一動因,當時,蔣介石通電全國,他説“不先消滅赤匪,恢復民族之元氣,則不能禦侮,不先削平逆粵,完成國家之統一,,則不能攮外。”從1930年到1933年,蔣介石先後對中央蘇區發動五次“圍剿”,致使紅軍開始了兩萬五千裏的長征,給日軍侵華提供了有利之機。

張學良作為西安事變的組織者和執行者,最早提出擁蔣聯共抗日的主張,為西安事變奠定了思想基礎,最初張學良執行蔣介石的不抵抗命令,痛失了東北,遭到舉國上下的責罵,威信一落千丈。蔣介石為緩解國內輿論壓力,準其出國考察,此時國內的形勢是蔣繼續對外妥協,對內繼續“剿共”,民族危機岌岌可危,張學良心急如火,1936年11月27日,他給蔣呈遞過一份《請纓抗戰書》,書中講到:緩東局勢,日趨嚴重,半載以來,良屢以抗日救亡之理論與策劃,上瀆鈞聽,感憤之念,與日俱深。今緩東戰事即起,正良執矣前驅。這封請戰書真切的表達了張學良強烈的抗戰願望和無可奈何的心情。

(二)西安事變的過程

1935年在全國抗日運動新高潮的推動下和中國共產黨抗日統一戰線政策的影響下,張學良,楊虎城等開始於共產黨及其領導人周恩來,葉劍英等密切聯繫起來,初步奠定了三方團結抗日的政治基礎。

1936年12月4日,蔣介石為實現“剿共”計劃,由洛陽來到西安。然後要挾張學良和楊虎城,如不加緊剿共,就將二人分別調往安徽、福建,由中央軍進駐西北。二人意識到除了逼蔣抗日,已無路可走。正如周恩來事後分析的那樣:“蔣介石對張學良將軍曾經説過這樣的話:‘你的責任就是剿共,不許到緩遠抗戰。若要不然,就把你換掉’以後召集西安會議……準備以蔣鼎文代替張學良的,這樣局逼出來一個西安事變。”1936年12月12日凌晨張學良的衞隊進入蔣介石駐地臨潼華清池,與蔣介石的衞隊交火。蔣介石聞槍聲,爬上後山牆,後在今天臨潼驪山的兵諫亭被捕獲。

12月13日上午,張揚等人聯名向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和各團體發表了一份通電,陳述了捉蔣的原因和目的,提出了改組南京政府,停止一切內戰和開放民眾愛國運動等八項政治主張,通電發出後,張揚還採取撤銷西北剿匪總司令部,成立抗日聯軍臨時西北軍事委員會等一系列軍事,政治行動,同時致電中共中央,要求派代表到西安共商抗日大計。

西安事變發生後南京國民政府中以何應欽為首的親日派主張進攻西安,藉機擴大事態,奪取統治權力。英美帝國主義及親英美的宋子文,宋慶齡則希望事變和平解決,維護蔣介石的統治權力和英美在華利益。1936年12月16日何應欽就任“討逆軍”總司令派飛機轟炸西安臨近地區。12月17日中共中央確定了和平解決事變的方針,派周恩來為首的代表團到西安與張學良和楊虎城會談,並接見各方人士,堅決主張和平解決這次事變。12月24日會談達成了改組國民黨與國民政府,驅逐親日派,釋放上海愛國領袖,保障人民權利,聯共抗日等項協議。12月25日下午張學良護送蔣介石離開西安,事變得到了和平解決,促成國共兩黨的第二次合作,實現從國內戰爭到全面抗戰的重大轉變。

二、西安事變對當時中國的影響

(一)對共產黨的影響

西安事變給共產黨在生死存亡的時刻提供了巨大的轉機,大陸史學家楊奎鬆在他的《張學良與中共關係之謎》中説道,正是因為這場事變的發生,蔣介石最終停止了對紅軍的大規模軍事進攻,放棄了武力消滅紅軍的打算,正因為如此,共產黨人一直對張學良和和楊虎城兩位將軍懷有一種特殊的尊重與感激之情。毛澤東所謂西安事變把我們從牢獄之災中解救出來了,就包含着這層意思。西安事變使共產黨有了全面參加民族解放戰爭的機會,有了領導人民取得全民族解放戰爭勝利的話語權,加快了民族解放,獨立和全國統一結束軍閥割據的進程。

(二)對國民黨及其主要人物的影響

西安事變最終以蔣介石被放,張學良被軟禁,楊虎城被殺結束。從事變的策劃到發生再到和平解決,都是圍繞着一個人——蔣介石來進行的,作為當時中國國民黨政府的最高領導人,這次事變迫使他放棄了攮外必先安內的政策,雖然蔣始終認為這是他個人歷史上的“奇恥大辱”,但學術界的普遍看法是,包括蔣介石在內的整個國民黨集團都是西安事變的受益者,曾有著名歷史學家提出:“如果沒有個西安事變,則蔣公與國民黨在中國歷史上,奚止身敗名裂而已哉!所以西安事變對蔣公對國民黨也是塞翁失馬,安知非福。”西安事變也改寫了張學良和楊虎城的命運,拋開當時這些歷史人物之間的複雜關係,他們的犧牲換來了全國的大統一,換來了抗日民族解放戰爭的勝利,喚起了中國民眾獨立自主的意識形態,為新中國的成立打下了良好的社會基礎。

(三)西安事變對現代中國的影響

西安事變雖然已經過去七十多年了,但至今仍銘刻在人們的心中,張學良,楊虎城兩位將軍的愛國義舉,中國共產黨人和中國人民在民族危亡面前表現出來的強烈的愛國主義和民族團結精神,這些寶貴的精神財富充分展現了中華民族的強大凝聚力和旺盛生命力。今天,我們的祖國經濟繁榮,社會安定,民族和睦,綜合國力日益增強,社會事業全面進步,人民生活顯著改善,國際地位不斷提高。勤勞勇敢的中國人正意氣風發地前進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時代征程上。改革開放30年的經驗告訴我們,只有大力弘揚偉大的民族精神,我們才能才能完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完成祖國統一和維護世界和平與促進共同發展的歷史任務。

西安事變對我們現在的生活有着深遠的影響,我們要大力弘揚西安事變告訴我們的偉大民族精神,也是中國近代史告訴我們的一個深刻道理,實現祖國完全統一,是中華民族完全利益之所在,也是全部中華兒女的共同心願。只要我們以民族利益和民族大義為重,就一定能團結起來,促進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最終實現國家統一。

西安事變的發生到和平解決充分説明愛國主義是中華民族克服困難,團結奮進的力量源泉,是凝聚中華民族,推進中國社會發展的巨大精神動力。越是在困難時刻,越是在危急關頭,中國人的愛國主義精神就越明顯,近些年中國人在面對汶川地震,玉樹地震和釣魚島等問題時,是偉大的愛國主義精神,鼓舞着數億中國人民萬眾一心,堅韌不拔地維護民族尊嚴和國家主權,面對現代社會前進道路上的各種困難和風雲變幻,錯綜複雜的國際形勢,我們要高舉愛國旗幟,振奮民族精神,為建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努力奮鬥。

參考文獻:

[1]張有坤。張學良年譜(上)[M]。北京,社科文獻出版社,1996.

[2]楊奎鬆。西安事變新探——張學良與中共關係之謎[M]。山西人民出版社,2012.

[3]叢一平。西安事變研究[M]。西安,陝西人民出版社,1988.

[4]畢萬聞。張學良文集[M]。新華出版社,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