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當前位置:蒙田範文網 > 論文 > 論文精選

中國近代史論文3000字(多篇)

欄目: 論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2.42W

中國近代史論文3000字(多篇)

中國近代史論文範文:《淺談中國近代史教學中的德育》 篇一

【摘 要】中國近代史教學中的德育,可從進一步增強德育必要性和重要性的認識、深入挖掘教材中德育的內容、豐富德育的方法等方面開展。

【關鍵詞】中國近代史教學 德育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指出,堅持德育為先。立德樹人,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融入國民教育全過程……把德育滲透於教育教學的各個環節,貫穿於學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會教育的各個方面。中國近代史是高校的必修基礎課程,其內容既是中華民族的一部苦難史和屈辱史,又是一部鬥爭史和光榮史,是對大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思想教育,尤其是進行熱愛社會主義祖國教育的生動教材。其中大量英雄人物的道德形象,他們在保衞祖國、反侵略鬥爭和近代化建設中表現出來的優秀品質,為當代大學生樹立了光輝的典範。因此,充分運用歷史教育的德育功能,對大學生進行德育,是歷史教學的目的之一,也是教師應盡的重要職責。

一、進一步增強德育必要性和重要性的認識

在歷史教學中,除向大學生介紹必要的基礎史實,培養髮展大學生的學習能力外,進行德育十分必要。利用中國近代史的教學,系統地向大學生進行德育,能提高大學生的思想政治素質和道德水平,增強為實現中華民族復興的責任感,培養大學生的開拓進取精神,堅定社會主義信念。

黨中央對加強國情教育一直十分重視。當前,我國的經濟得到了迅速發展,但也出現了一些金錢至上、唯利是圖和道德滑坡等消極現象。社會對高校也提出了不同於傳統教育的要求和期望。特別是社會上的一些功利主義因素開始滲透到高校教育中,影響到一些大學生。這就要求我們進一步增強對德育重要性的認識,充分運用中國近代史課堂教學這一陣地,加強對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發揮其他學科不可替代的德育功能。

二、充分備課,深入挖掘教材中德育的內容

中國近代史教材中包含着豐富的德育內容,這就需要教師認真鑽研教材,有意識地提煉其中的德育素材,以確立德育的達成目標。結合中國近代史教材,在備課中,可把中國近代史的德育內容概括為以下三個方面:

(一)進行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堅持走社會主義道路的教育。

帝國主義同中華民族的矛盾,是中國近代社會諸多矛盾中最突出的矛盾。振興中華、救亡圖存,始終是激勵近代先進的中國人持續奮鬥的動力和理想。在教材中,先進的中國人為救國救民而進行了各種各樣的探索。被譽為“近代中國睜眼看世界的第一人”的林則徐,提出“師夷長技以制夷”的魏源,這批開明的地主階級政治家和思想家,提出了經世改革的主張;農民領袖洪秀全為建立“理想的天國”而奮起反清;薛福成、鄭觀應等早期改良思想家為突破“洋務運動”的侷限而奔走吶喊,康有為、梁啟超、嚴復等維新人士為挽救民族危亡、發展資本主義而倡導“變法”;孫中山、黃興等資產階級革命派為民主共和而進行不屈不撓的探索,但歷史事實表明這些探索最後都失敗了。

直到1921年7月中國共產黨誕生,中國革命面貌才煥然一新。中國共產黨領導全國各族人民經過28年的浴血奮戰,建立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又經過社會主義的“三大改造”,使中國走上了社會主義道路。上述史實表明: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只有社會主義才能發展中國。所以1840~1949年的中國近代史,是培養大學生熱愛中國共產黨、堅持走社會主義道路的生動教材。教師通過對這些內容進行深入教學,使大學生深刻認識到: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和中國走社會主義道路是中國近代歷史的必然結果、是中國人民歷史性的選擇,從而堅定大學生熱愛共產黨、熱愛社會主義,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貢獻力量和實現中華民族復興的決心。

(二)愛國主義思想教育。

從鴉片戰爭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期間,中國的仁人志士為了救亡圖存,為了維護祖國領土和主權完整,為了人民的富強和幸福,進行了艱苦卓絕的鬥爭,其精神支柱就是愛國主義精神。在中國近代史內容中,既有屈辱的“黑色的歷史”,如《南京條約》、《天津條約》、《馬關條約》、《辛丑條約》等喪權辱國條約的簽訂,英法聯軍火燒圓明園,旅順口和南京數以萬計的人民被屠殺,都令人肝腸寸斷,同時也有奮鬥的“紅色的歷史”,這些都可以進一步激發大學生的愛國熱情,增強民族自豪感、自尊心和自信心,樹立自強自立的精神。

在教材中,林則徐等人虎門銷煙、抗擊英軍的英雄壯舉;三元里民眾不畏強暴、誓死抵抗激烈的武裝抗英鬥爭;老將馮子材鎮南關大敗法軍的凱歌;北洋海軍鄧世昌、林永升等海軍將士血戰到底、以身殉國的業績;民主革命的宣傳家陳天華“蹈海自盡”喚起國人的革命精神;國共兩黨攜手抗日最終取勝的輝煌成就;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毛澤東、劉少奇、周恩來、朱德等人的光輝業績,等等。這一切都是中華民族寶貴的精神財富。教師通過對這一系列史實進行教學,使大學生接受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的薰陶,堅定發揚先輩們自強不息的愛國精神,樹立為把祖國建設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而奮鬥的志向。

(三)繼承革命傳統和優良品德的教育。

中國近代史中藴涵着豐富的做人道理,教材中彙集了大量近代英傑的素材。例如,林則徐“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的高度責任感;洪仁?臨終遺詩堅信“天國祚雖短,光復待他年”的樂觀主義精神;黃花崗烈士林覺民“為天下人謀永福”的豪邁絕筆;李大釗不為酷刑所屈服,堅信共產主義必勝的堅定信仰;等等。這些都是中華民族優秀道德觀的體現,是先輩們留下的寶貴精神財富。教師通過這些豐富的實例對大學生進行教育,激勵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以近代史上英雄人物為楷模,堂堂正正做人,踏踏實實做事,成為學有專長的高素質人才。

三、與時俱進,豐富德育的方法

中國近代史有着豐富的思想教育內容,要達到提高大學生思想道德素質、達到德育的目的,還需要教師講究教學藝術,與時俱進,採用多種教育方法,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一)提高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方法論來解釋歷史的本領。

在中國近代史教學中,常常會涉及對歷史人物和事件的評價。由於大學生雖正處於世界觀和人生觀的定型時期,但人生閲歷仍比較有限,對於一些重要的歷史人物和事件尚不能完全把握,因而需要教師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方法論來加以引導。例如,不能用今天的標準來衡量當時的人和事,而是要進行實事求是的科學分析。如在講到洪秀全時,既要根據當時的歷史條件,肯定他發動太平天國農民起義,打擊清王朝及外國侵略勢力,為歷史做出的貢獻,同時還應看到他作為小生產者代表所帶有的皇權思想、等級尊卑觀念及宗派思想、享樂思想和絕對平均主義思想等。正是後者成為太平天國失敗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注意教育方法的多樣化。

按照教育心理學的原理,德育的過程分為明理、激情、立志、導行等階段,它們之間互相滲透、促進,德育的最高要求是讓學生養成自我教育的習慣,有自我教育的能力。因此,德育不能單純地灌輸,還要善於點撥,啟發學生自己去判斷。教師應努力通過言簡意賅的語言、畫龍點睛的手法、潛移默化的方式進行德育。同時,還應重視多媒體教學手段的運用。傳統的教學中,黑板是主體。在講課的過程中僅僅是文字的展示,很難讓大學生將理性與感性結合起來。現代教學中,多媒體技術在大部分高校教學中已普及,關鍵是要提高課件本身的質量。例如,在講授中國共產黨的成立時,穿插建黨__週年來歷次黨代會的圖片,可對加強熱愛黨的教育起到很好的效果。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將形象思維和抽象思維結合起來。具體、生動、形象的講述,能夠引起大學生的興趣,加深感性認識,進一步加深理性認識。例如,可配合教材內容選取有關的電影、錄像片斷等,組織大學生觀看,還可配合各種重大紀念活動和節日,組織大學生開展學術報告會,編歷史手抄報,進行歷史知識競賽,參觀博物館、革命歷史遺址和圖片展覽等,使大學生接受活生生的思想教育,在“細雨潤物”中培養大學生良好的道德情操。

大學的中國近代史教學屬於主幹學科,其本質屬性仍然是素質教育,因此在中國近代史教學中貫徹德育,提高大學生的思想政治素質,既是認真貫徹《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10年)》的要求,又是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建設應用型人才培養特色名校的應有之義。

【參考文獻】

[1]江澤民就進行中國近代史、現代史及國情教育問題致李鐵映、何東昌的信(1991年3月9日)[N]。人民日報,1991-06-01

[2]胡錦濤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體學習會上的講話(2003年11月24日)[N]。人民日報,2003-11-26

[3]鄧小平文選:第三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中國近代史論文 篇二

關於鄭州市科技館的調查報告

調查時間:2013/4/14

調查地點:河南省鄭州市科技館

調查對象:館中各種儀器、物理現象

調查人:石龍龍 喻國軍 許翔 李雙 馬越 張露

調查分工:石龍龍 李雙 負責報告的書寫與排版喻國軍 許翔 負責材料的收集、整理馬越 張露 負責照片的拍攝、取證

正文

前言:

本次調研主要是通過對鄭州科技館的參觀,從而使大家進一步瞭解河南省近現代以來所取得的成就,通過採訪一些人和自己的親身觀察等方法,進行此次活動旨在觀看當代中國所現有的科技成就,也是與過去的歷史有一個比較,同時也是對青少年進行愛國主義和創新主義教育的生動教材和重要課堂,回顧歷史,展望未來,認識和了解當代的先進的科學技術。古代的中國正是由於科學技術的落後才有了那一段屈辱的歷史。國家分裂,人民受苦,遭受世界各國的欺負。中國人不應該、不可能更不可以忘記,刻寫在中國近代的鏡頭、側面或片段,雖然斑斑點點但歷歷在目同時銘記歷史,作為新時代的我們要勿忘國恥,時時激勵自己,把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作為自己的使命,為新中國的美好明天而奉獻自己的力量。

主體:

1、調查方法及經過:

我們幾個人分工好,然後各個人採訪的採訪,拍照的拍照,記錄的記錄,觀察的觀察,用了幾個小時進行調查,然後在結合自己的觀察以及旁邊別人的講解了解到了各種不同的先進的儀器,還有一些大自然的各種物理規律及現象。有的甚至通過自己的親身嘗試來體驗不同儀器的奇妙之處。

2、調查分析:

不管人們有沒有意識到,科學技術是生產力,這是從近代產業革命發生以來,科學技術所顯示出的最巨大、最引人注目的社會功能,也是科學技術的主要社會功能。今天,科學技術的發展水平,已經成為一個國家綜合國力的主要因素,成為衡量一個國家發達與否的重要標誌。 科學技術已經深深的影響着我們的日常生活,在經濟社會發展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

3、主要觀點: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

因為,科學技術有利於生產力水平的提高,科學技術是精神文明的重要基石。人類社會步入知識經濟時代以來。科學技術越來越凸顯出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的巨大作用。科學技術是推動歷史前進的革命力量,知識經濟實質上就是以科技為第一主產力的經濟。建設現代主義的社會主義特色的國家,也需要科學技術的支持。它具有及其重要的作用。 21世紀以來,科學技術,尤其是計算機網絡技術、電子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使得手機、電腦那些昂貴的奢侈品步入尋常百姓家,成為我們生活的必需品。我們必須承認,科學技術在一定程度上也改變着我們的生活方式,改變着我們的文化。正是因為科學技術具有如此的重要性,我們的國家領導人也在多種場合提出大力發展科學技術。我國在改革開放以後取得了很大地進步,步入了科技強國之林。但是,我們還應該認識到,我國很多技術都受限於發達國家。所以,我們應該奮起直追,迎頭趕上。作為當前社會的一員,我們不僅應該認識到科技的重要性,還應該努力學習科學技術,用科學技術來武裝我們的頭腦,具有獻身科學的勇氣和決心,具有用科學技術來發展全人類的博大胸懷。更重要地是,要熱愛科學,尊重科學!

我們都知道由於從明代14世紀60年代末始以來,中國對外長期實行“閉關

鎖國”政策,影響了近代科學技術在中國的傳播和發展,並使之處於相對停滯狀態。與此同時,歐洲成為現代科學的發源地,生產力突飛猛進,科學技術獲得迅速進展。中國逐漸拉大了與世界先進國家的距離。我們國家停止了發展,可是歷史卻是不會因為誰而停留。因此中國也付出了慘痛的代價,有了令人心酸但又難忘的屈辱歷史。中國人不應該、不可能更不可以忘記,雖然斑斑點點但歷歷在目:從鴉片戰爭、甲午中日戰爭到八國聯軍侵華戰爭直至日本全面侵華戰爭;從旅順大屠殺到南京大屠殺;從鴉片走私、掠賣華工到火燒圓明園;可謂慘不忍睹、聞所未聞!正義與邪惡、文明與野蠻、愛與恨、和平與暴力被定格在這段屈辱的歷史上,痛定思痛總是民族復興的開始 ,時刻警示着我們每一位中華兒女當勿忘國恥,要振興中華。而這些所有的結果都是因為中國的科學技術落後。

4、基本結論:

幾十年前前輩們就知道了要想富國必須得有先進的技術。先進的生產力是富國強兵的唯一之道,古代的中國其實並不缺少聰明睿智的人才,僅從四大發明就可以看出。但是從上世紀開始,為何一向以天朝大國自居的中國卻幾乎淪落到了亡國滅種的地步,從這次參觀科技館中我們可以真切的體會到中國開始逐漸走向富強了。在科技館中觀看到了各種先進的科技,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最近幾年我國在航空航天事業方面的發展。在科技館三層的航天交通展區中,顯示了進、近幾十年中我國航空事業的迅猛發展,在1999年5月10日,首發成功地將我國自行研製的風雲一號、實踐五號衞星準確運送入軌道,發射獲得圓滿成功。同年11月20日將同期研製的神州號載人飛船送入軌道,發射獲得圓滿成功。中國重視研製各種應用衞星和開發衞星應用技術,在衞星遙感、衞星通信、衞星導航定位等方面取得了長足發展。中國研製和發射的衞星已廣泛應用於經濟、科技、文化和國防建設的各個領域,取得了顯著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並且從新中國成立以後,因為黨和國家的領導人經歷過民族生死存亡的時刻,所以也更加的可以體會到先進的科學技術就是一個國家繁榮昌盛的前提。所以國家領導人重視教育,鼓勵創新等等,這些舉措讓我們看到了國家的希望,與此同時也吸引了一大批愛國人士的積極響應,他們有的甚至放棄國外優越的條件而回國,準備為國家的建設盡一點自己的力量。例如我們都知道的兩彈元勛鄧稼先,他是我國原子彈、氫彈之父,還有就是不顧一切阻擾誓死要回到祖國的兩彈一星

錢學森,為我國的導彈和衞星的研製立下了汗馬功勞。1995年5月召開的全國科學技術大會上,時任中共中央總書記的江澤民正式提出“科教興國”戰略。這是繼1956年號召“向科學進軍”、1978年全國科學大會之後,中國科技事業發展進程中第三個重要里程碑。

近年來,隨着科技的發展及相應的國際合作。我國進行了多種空間科學實驗,在晶體和蛋白質生長、細胞培養、作物育種等方面取得了很好的成果。中國空間科學在基礎理論研究方面取得了若干創新成果,在空間物理學、微重力科學和空間生命科學等領域建立了具有一定水平的對外開放的國家級實驗室,建立了空間有效載荷應用中心,具有支持進行空間科學實驗的基本能力。

結尾:通過這次科技館的參觀,我思考了很多,也想了很多,科學技術的發展直接推動了人類社會的發展,人類的不斷進步與科技的發展是密切相關的。人類生活的改善,由蒸汽時代進入了電器時代,與科學技術是萬萬相關的,雖然環境的不斷惡化,但是科學技術的發展的速度大於人類對世界的破壞速度,這也就是人類能夠一直維持下去的關鍵,所以,沒有科學技術的發展就沒有人類的今天,作為新時代的我們,要時時以振興中華為己任,大力發展科技,同時還要牢記歷史,以史為鑑,一個民族,若忘記了自己的歷史,實際上也就等於失去了民族的記憶功能;失去記憶的民族是可怕的,它會在今天的紛紜變幻的世界大潮中,失去方向,隨波逐流,更會不斷地重複自己的錯誤。

中國近代史論文 篇三

中國近代史所聞所感

(○)百年動盪 歷史必然

自從中國這片土地上有人類以來,這片土地上的人們就生活在一個大“圈子”裏。東部和南部是浩瀚的大海,西部和西南部有高山高原和沙漠,北方有高原。總之華夏民族從一開始就生活在這個與外界隔絕的環境中。

這個圈子裏的自然條件總的來説應該不算太壞,這是這個民族興旺發達的基礎。隨着民族歷史的發展,人民的生活經驗的積累,此民族在文化和科技上逐漸地進步,曾經長時間地處於世界領先水平。與此同時,它的統治階級也在一步步的進化和發展,統治階級吸取前朝經驗,越來越會駕馭臣民,國家的統一和穩定在一定程度上更加容易,集權制度越來越完善,作為一國元首的皇帝也越來越舒服。

時間不知不覺的溜進了十八、十九世紀。此時,外面的世界早已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一些主要國家已經進行了一定程度的政治體制改革,已經有了比較進步的政治制度。近代科學正在蓬勃發展,已經取得的相當的成就,不可勝數的科學巨匠和文化名人實際上已經奠定的未來幾百年乃至更久的世界面貌和世界形勢。第一次工業革命已基本完成,一些國家的經濟已經比較發達。所有這些發生的時候,中國還停留在“天朝上國”的思維慣性中。

隨着人類文明的進步,科技發展到一定程度必然會克服時空的侷限,從而出現跨區域的交流。而此時的中國以其特殊的地理環境和歷史,就處在這樣一個特殊的位置和時期。中國王朝落後的文明,受長久的、陳腐的和愚昧的思想影響至深的統治者和民眾,面對先進的、充滿慾望的外來者,註定要寫就一段與以往不同的歷史。

(一)鴉片戰爭短評

鴉片戰爭作為中國近代史上的第一次對外戰爭具有特別的意義。天朝迷夢就此終結,亂世的序幕正式拉開,清王朝的腐朽無能體現得淋漓盡致,這是清王朝惡夢的開始。

戰爭帶來的是否全是壞處值得討論。當然戰爭必然死傷,這是一個不可置疑的壞處。割地割出的香港現在仍是中國乃至亞洲最發達的地區之一,若是在清政府手下,説不定仍默默無聞。此戰後小農經濟的瓦解,開始產生更先進的近代工業和手工業。此戰後,國家的有識之士開始反思國家存在的問題和弊端,中國自此才走上了痛苦而漫長的自省和自強之路。

(二)太平天國運動短評

它是民眾為主體的人民運動。雖然聲勢好大並一度如日中天,最後還是被鎮壓下去了。各種對失敗的原因的長篇大論都讓人覺得索然無味,而它宣佈的一些綱領或條文挺令人回味。其中包括“有飯同吃,有衣同穿,有錢同使,無處不均勻,無人不飽暖”,一夫一婦,女子不纏足,男子不考四書五經。如此樸素,人性的綱領反映了普通底層民眾的淳樸的願望,天真而美好的願望,在當時的時代這是難能可貴的。其中有的不太現實然而有的又真的實現了。

(三)義和團短評

打着“扶清滅洋”的旗號,體現了普通民眾中的忠君愛國的思想,不過也體現了普通民眾的愚昧無知。作為一個愚昧帝國的臣民,其必然也應當是愚昧的。

(四)洋務運動短評

洋務運動是以統治階級中先進官僚為主發起的一場強國運動。“求富,求強”的口號體現了他們改革自強的願望,但從這個口號本身也體現了他們的侷限性——根本性的癥結不清楚,根本性的東西不變,富強如何求得到。洋務運動的侷限性是由較為複雜的原因導致的,在一定程度上,在當時的時代背景下是很難克服的。對於這樣一場運動應該給予極大地肯定。洋務運動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興辦了一批近代工業,在社會建設的各個方面均有所建樹,在改變社會風氣,改善民眾觀念方面的作用更是不可低估。

(四)戊戌變法短評

無論是在過去還是現在,知識分子,尤其是年輕的知識分子以其較為開闊的視野和明辨的思維,往往在思想和觀念上走在時代的前列。他們對社會矛盾有較

為深刻的認識和理解,有相對更為明智的辦法。從《海國圖志》到《少年中國説》,這無不體現了先進知識分子渴望國家進步,富強的願望。而戊戌變法就是知識分子為主發起的變法自強,救國圖存的變革運動。

(五)孫中山短評

袁世凱確實是工於心計,頗具謀略,很有手段,竊取了辛亥革命的果實,當了總統,後來又復辟當了一陣子皇帝。孫中山積極改革卻經常不順利,似乎孫中山在計謀上可能確實不如袁世凱。孫中山自己也説,“維持現狀,我不如袁;開拓未來,袁不如我”。這句話説得頗有見地和自知之明。袁世凱放着好好地總統不當還想當皇帝,這至少從現在的眼光看實在是愚蠢的。在眼光和胸懷上,孫中山比袁世凱強。大丈夫“謀萬世,不謀一生”,從這來看,孫中山比袁世凱有謀略。

(六)李鴻章短評

李鴻章是一代晚清名臣,是晚清的中流砥柱。李鴻章文武全才,出將入相。對內興辦洋務,修鐵路,造輪船,開礦,辦紡織廠,發展近代郵電事業,支持戊戌變法等等。對外斡旋與列強之間,請外援,外交談判。他儼然是大清國的大管家。

作為晚清的位高權重而又忠心為國的李鴻章實在是勞苦功高,即使是討好慈禧從某種角度看也是更好的實行自己的政策,試想得罪了慈禧或得不到她的支持,如何能更安全更好地行動。也許在他看來穩定的局勢壓倒一切,仗打不起,所以能調停就調停,哪怕拉下臉來去求,哪怕暫時忍氣吞聲呢。正是因為類似的一些原因,他一度揹負賣國賊的罵名。當然不能説他做的所有的事都是對的,但是總的來説他是為國着想,他是有眼光和遠見的。不過也有侷限性的,那就是不改變皇帝和太后的統治地位(筆者自己這麼認為)。不知他是否想過反清,有人勸過他造反,他沒有,似乎沒有記載他對清政府有任何不忠的想法和行為。這原因可能很多,可能他是受傳統忠君思想影響太深,他的人生目標就是當一個治國之能臣,可能他覺得反清太困難了,風險太大了,還可能是朝廷給了他太大的榮耀,他覺得皇恩浩蕩了,還有可能是他當時老了,沒有如此的野心了。他自稱大清國的裱糊匠,這比喻貼切而有些許悲涼。

(七)頑固派短評

凡是到變革時,受舊觀念的影響深刻的人總要反對。觀念的改變是最難的。那些頑固派也不是簡單的人物,那些大臣們也是“飽學“之士。他們如此執着的原因(個人私利除外)恐怕是統治者長期教育的結果。他們用(修改過的)孔孟之道和程朱理學作為選拔官吏的考試科目,讀多了肯定受到潛移默化的影響。他們讀了一輩子古書,而且他們祖上祖祖輩輩讀這些書,信奉這些。突然有一天有人跳出來大張旗鼓地要推翻這些,他們當然受不了。當然用現在的眼光看,他們實在是不可理喻。比如修個鐵路都要極力反對,難道他們不知道火車比馬車跑得快嗎?實際上他們是坐井觀天。那些頑固派大多是大門不出,二門不邁,四體不勤,五穀不分,缺乏實踐。他們不需要火車,因為他們不那麼着急趕路,但是他們不知道戰場前線上火車追着馬車跑那十萬火急的情形。

頑固派實際上就是一種脱離實踐或不關心實踐的一種勢力。

(八)愛國主義短評

愛國在和平年代裏是不容易體現的,而在亂世則彰顯得氣勢恢宏。中國近代史的這段雜亂的歷史很好地詮釋了愛國主義。事實上,以前的的任何朝代這一點都比較模糊。而晚清,正是需要愛國的時代。我們頌揚譚嗣同,雖然他們與袁世凱慈禧這樣的老奸巨猾比起來稚嫩和天真許多,但我們都稱道他們而不稱道袁世凱和慈禧。因為他為了變法改革不怕犧牲自己最寶貴的生命。應不應當效仿暫且不提,至少這種精神令人敬佩。面對列強進犯,不論是戰是和,出發點是國家和民族,面對變法改革,不論變與不變,關心的不是個人得失而是對國家的利弊。爭論和分歧只是角度不同,出發點是相同的。而這是最重要的,因為方向對了,辦法總是有的。

不論是抗擊法國的清朝士兵,還是抗擊英國的三元里農民,他們都是受了愛國主義的感召而不顧個人安危。在國家和民族危難之際,各個階層都以不同的方式走在愛國這條道路上。

隨着新中國的建立,中國近代史畫上了句號。毛澤東在人民英雄紀念碑上的題詞也象徵地給近代史做了個總結:自一千八百四十年以來,從那時起,為了反對內外敵人,爭取民族獨立和人民自由幸福,在歷次鬥爭中犧牲的人民英雄們永

垂不朽!

參考文獻

(1) 李侃等。《中國近代史》(第四版)。北京。中華書局出版社。 2004.1.

(2) 蘇同炳。《清代史事與人物》。北京。紫金城出版社。 2010.4

中國近代史 論文 篇四

中國共產黨從成立一開始,就是一個以馬克思列寧中主義為指導思想的黨。然而,找到了馬克思列寧主義為指導思想這個嶄新的思想武器,並不意味着就能夠自然而然地解決中國革命所面臨的問題,還必須把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同中國的具體實際結合起來,實現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化。馬克思主義作為工人階級及其政黨的世界觀和指導思想,具有與時俱進的特殊品格,它決不是僵化的教條,而是行動的指南,決不是終極的真理,而是發展的學説。因此,馬克思主義一方面指導着我國的革命和建設,另一方面它又在革命和建設的實踐中得到發展。這中間經歷了四個過程

(1)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圍繞什麼是新民主主義革命和怎樣進行新民主主義革命的一系列根本問題進行新民主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革命,並對如何進行社會主義建設進行了艱辛探索,從而實現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歷史性飛躍,毛澤東思想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理論成果,對於中國的革命勝利起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馬克思主義的歷史任務是與我們黨的歷史使命緊密聯繫在一起的。可以説,一部中國共產黨的歷史,從一定意義上講,就是一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歷史,因為中國共產黨從成立之日起,就把馬克思主義作為黨的指導思想,把中華民族振興和實現社會主義、共產主義緊密地聯繫起來,作為自己的歷史使命。這就告訴我們,要完成這一歷史使命,離不開馬克思主義,因為馬克思主義深刻揭示了人類社會發展的規律,是我們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強大思想武器;離不開認識和把握中國社會發展的規律,這就是毛澤東同志説的“使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具體化,使之在其每一表現中帶着必須有的中國的特性,即是説,按照中國的特點去應用它”。我理解,這就要求與黨的全部實踐活動既緊密聯繫、又相互作用的黨的理論活動,要遵循人類社會發展規律,進而探索和把握中國社會發展的規律;要遵循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一般規律,進而探索和把握中國特色的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的規律;要遵循黨的建設的一般規律,進而探索和把握中國共產黨黨的建設的規律和黨的執政規律。可以説,遵循一般規律進而探索和把握中國的特殊規律,堅持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方法,而又結合實際要求,創造性地發展馬克思主義,用以指導實踐,這就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歷史性任務。

(2)以鄧小平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圍繞什麼是社會主義,如何建設社會主義的主題進行了科學回答,開創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成功之道。鄧小平理論是當代中國的馬克思主義,是對馬克思主義社會主義理論形態的偉大創新。

第二次偉大革命是以鄧小平為核心的黨的第二代中央領導集體領導全黨和全國人民進行的。在這一過程中,中國共產黨人開始找到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道路,實現了馬克思主義同中國建設實踐相結合的第二次歷史性飛躍。這一次飛躍的理論成果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它的主要創立者是鄧小平,我們黨把它稱為鄧小平理論。鄧小平理論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第二次歷史性飛躍的理論成果,黨的第十五次全國代表大會,把鄧小平理論也確立為黨的指導思想。十五大修訂的黨章明確規定:中國共產黨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作為自己的行動指南。這是我們黨經過近二十年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成功實踐作出的歷史性決策。

“只有結合中國實際的馬克思主義,才是我們所需要的真正的馬克思主義。”這是鄧小平同志從普遍性與特殊性辯證關係的角度,對如何在實際中具體運用馬克思主義而作出的精闢論斷。馬克思主義所提供的只是基本的指導原理和一般的指導原則,只能從總體上概括實際生活的一般現象和規律。這些基本原理、原則和規律,只有與各國不同時期具體的國情和實際問題結合起來,才能發揮巨大的指導作用。在民主革命時期,毛澤東同志曾鮮明地強調,必須將馬克思主義的普遍真理和中國革命的具體實踐完全地恰當地統一起來,使之和民族的特點相結合。這個結合“經過一定的民族形式,才有用處,決不能主觀地公式地應用它。公式的馬克思主義者,只是對於馬克思主義和中國革命開玩笑,在中國革命隊伍中是沒有他們的位置的。”鄧小平同志對什麼是“我們所需要的真正的馬克思主義”作出的科學回答,與毛澤東同志的深刻見解一脈相承,交相輝映。正是根據這樣的思想,鄧小平同志成功地開闢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創立了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的第二次歷史性飛躍的偉大理論成果——鄧小平理論。

(3)以江澤民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圍繞建設一個什麼樣的黨,如何建設黨的核心主題,繼續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提出了“三個代表”重要思想這一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理論成果。

“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回答了新世紀、新階段、新任務條件下,黨的建設面臨的兩大歷史性課題,解決了當代世界社會主義國家執政黨的建設沒有解決或沒解決好的新課題。 新世紀、新階段,國際國內形勢發生了重大變化,黨的歷史方位也發生重大變化:已經從領導人民為奪取全國政權而奮鬥的黨,成為領導人民掌握全國政權並長期執政的黨;已經從受到外部封鎖和實行計劃經濟條件下領導國家建設的黨,成為對外開放和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領導國家建設的黨。新世紀新形勢和黨的歷史方位的新變化,對黨和國家提出新的要求,黨的建設面臨兩大歷史性課題:提高領導水平和執政水平,增強拒腐防變和抵禦風險的能力。江澤民站在時代高度,以馬克思主義的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深邃理論洞察力,以新的視角深刻

地總結了黨領導革命、建設、改革80年的奮鬥歷史經驗和當代社會主義國家執政黨興衰成敗的經驗教訓,提出了“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回答了建設一個什麼樣的黨,如何建設黨的根本問題。時代的挑戰、社會的變遷、歷史的責任、人民的願望,要求黨在新世紀、新階段,必須認真面對和解決好兩大歷史性課題,“三個代表”就是當代中國共產黨人的執政觀、領導觀和解決兩大歷史課題的根本指導思想,其中始終代表中國先進生產力發展的要求,大力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是解決兩大歷史性課題的物質基礎;始終代表中國先進文化前進的方向,整合價值取向與道德觀念,把黨的思想理論建設與先進文化的發展內涵統一起來,促進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是解決兩大歷史性課題的方向和保證;始終代表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堅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和黨的羣眾路線,是解決兩大歷史性課題的根本出發點和最終歸宿。“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完成十五大確定的黨的建設偉大工程制定了正確綱領,同時也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新局面指明瞭方向,成為新世紀新階段黨的立國之本、執政之基、力量之源。

(4)十六大以後,以胡錦濤為總書記的黨中央繼續從理論和實踐兩方面向前推進,提出樹立科學發展觀和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兩大戰略思想。

科學發展觀是當代中國實際和時代特徵相結合的產物,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完善和發展,更是馬克思主義政治觀在中國的重要體現。 科學發展觀的提出藴涵着深遠的理性思考,彰顯出鮮明的時代特徵,是我們黨在認識上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經濟社會發展規律的重要昇華,也是我們黨執政理念的一次飛躍,是我們黨對現代化建設指導思想的重大發展,更是馬克思主義政治觀在新時代中國的運用與發展,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 堅持以人為本,是馬克思主義政治觀的根本核心,也是科學發展觀的本質和核心。 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觀是馬克思主義政治觀在新時期中國科學的運用和發展 。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既是一個系統的理論體系又是一個不斷髮展的過程。在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實際相結合的過程中產生了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及“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一系列中國化馬克思主義,其關鍵就在於馬克思主義理論本身具有實事求是、與時俱進的品質。科學發展觀是我黨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新形勢下根據國情、世界發展趨勢總結出的新的理論成果,它把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的馬克思主義精髓充分貫徹於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新階段。

中國近代史相關論文 篇五

《淺談近代中國革命的歷史命運》

摘要:近代中國革命歷史人物選擇的道路、革命策略決定了他的立場、成就和歷史功業,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決定着歷史命運。近代中國革命的歷史命運的歸宿只能是社會主義。社會主義使中國這個備受欺凌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國家成為了一個完全獨立、自主的新中國。

關鍵詞:近代中國 歷史命運 革命策略 社會主義

近代中國革命的歷史命運從鴉片戰爭開始,就由其性質決定了,那就是要反帝反封建,實現國家和民族的獨立、自主和富強。對此,近代以來,中國社會各個階級、階層的仁人志士似乎都沒有異議。儘管他們都懷抱着這樣的理想,但基於其世界觀和方法論的不同,所選擇實現理想的道路、方法和謀略也是大大不同。

1、不同的救國道路

林則徐在封建皇帝的支持下開始了反對帝國主義的轟轟烈烈的禁煙運動,又在失去封建皇帝支持的情況下無奈承認其失敗。洪秀全則繼承了林則徐反對帝國主義的光榮傳統,以其偉大的太平天國革命,宣告了中國人口最多的農民階級是不甘於近代中國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歷史命運的。但不同於林則徐的是,洪秀全完全和封建皇帝站在了對立面,在反對封建皇帝的同時反對帝國主義,洪秀全和他領導的太平天國農民革命是近代中國第一次既反帝又反封的革命,對以後的革命開啟了極大的可能性和現實的道路。孫中山就稱自己為洪秀全第二。中國共產黨的革命實踐在方式方法上、在謀略方略上也很明顯受到過太平天國農民革命的影響。太平天國農民革命之所以失敗,並不是其反帝反封建的目標錯了,而是其用來反帝反封建的路線、方法、謀略方略還不能夠把這一歷史任務更加徹底、全面地完成。而從戊戌變法開始,帶有資產階級性質的康有為、梁啟超等所進行的維新、變法,在反帝反封建這兩個方面都顯得畏首畏尾得多,甚至中國革命偉大的先行者孫中山也是反封建有力,而在相當長的時間裏不敢明確反帝的目標。到了孫中山的後繼者蔣介石則更是淪落為帝國主義的附庸。雖然蔣介石也想靠一種力量來擺脱這種附庸地位,但由於其政權的性質是反人民的,是建立在大地主大資產階級利益的基礎之上的,他始終不敢,也不願發動人民起來反帝反封建。

2、蔣介石緣何失敗

德國哲學家曼海姆曾説,“法西斯主義有它自己對理論和實踐關係的看法。總的説來,它是行動主義的和非理性的。”蔣介石政權的失敗,還在於它有如意大利的墨索里尼、德國的希特勒及其法西斯納粹黨同樣的極端非理性。對照來看,中國的蔣介石在反對孫中山的“知難行易”,在堅持自己的“知易行難”時,在熱心地用權謀周旋于軍閥混戰時,在高叫一個政黨、一個主義、一個領袖時,與法西斯的以上特點極為相似。蔣介石甚至在1931年的“國民會議”的開幕詞中公然宣稱,當今世界所有的三種理論――法西斯蒂、共產主義、自由民治主義中,“唯有法西斯蒂之政治理論本超象主義之精神,依國家機體學説為依據,以工農組織為運用,認定國家為至高無上之實體,國家得要求國民任何之犧牲,為民族生命之綿延,非以目前福利為準則。統治權乃與社會並存,而無後先,操之者即系進化階段中統治最有效能者”,而共產主義則“不適合中國產業落後的情形,及中國固有的道德”,至於自由民治主義更是“各據議席”,“眾難塞胸”,“今歲不徵,明歲不戰,使共產主義軍閥坐大於中原也”。言詞之間對自由民治主義充滿了不滿。

由於蔣介石畢竟是主要投靠英美勢力的,儘管他傾慕法西斯主義,也還不得不有所顧忌,所以,他在鼓吹了一番法西斯主義後,並沒有忘記為自己粉飾。他首先拉出國民黨最大的權威、國父孫中山來為自己掩飾説:“總之,每各國各有其客觀環境,世間決無可以完全移植之政治,此之必須融匯中外學説,研究國內實況,而後可以定醫國之不易良劑也。主權屬於全體人民,系所親定,最後之目的在於民治,而所以致民之道,則必經過訓政階段,挽救迫不及待之國家危難”。接着又賊喊捉賊地説:“領導素無政治之民族,自非藉經過較有效能的統治權之行施不可,況既明定為過渡階段,自與法西斯蒂理論有別。至民族主義必與民權民生相提互證,則絕無流於國際侵略的危險,而以大同為鵠的可知矣”。這樣,蔣介石就自以為得計地把自己的法西斯主義偷樑換柱為孫中山的三民主義了。

蔣介石從根本上不懂得法西斯主義不僅是最非理性的,而且還是侵略性最強的一種帝國主義,法西斯主義不僅僅是一種國內製度,還和世界範圍的侵略擴張同步,二者不可單獨存在。蔣想在國內實行此制度,如果沒有對外擴張,是絕沒有可能成功的,即使世界上的其他法西斯在國內一時成功了,也還要面臨在世界上和其他帝國主義大國的較量,他們只有在這一場帝國主義的大戰中取勝,才有可能延續其壽命,而如果戰敗,則一定徹底破產。蔣在國內實行法西斯主義,在國際上依附更強大的帝國主義集團,雖然能在國際帝國主義戰爭中生存下來,但由於其不能採取對外擴張之策略,則中國人民所受的壓迫必定非常沉重,這就使得蔣的政權面臨國內外的強大壓力,非常脆弱。事實也正是如此,蔣在抗日戰爭後由于堅持獨裁、堅持法西斯,很快遭到了中國人民的唾棄。

3、近代中國革命的歷史命運的歸宿只能是社會主義

因此,近代中國革命的歷史命運的歸宿只能是社會主義,這既是歷史的必然選擇,也是資本主義和法西斯主義不被歷史選擇的結果。法西斯主義不被歷史選擇,前已闡述,資本主義不被歷史選擇,則在於其是一種對內實行民主,對外進行侵略擴張的主義,對此,馬克思早就深刻地揭露過,馬克思認為:“當我們把自己的目光從資產階級文明的故鄉轉向殖民地的時候,資產階級文明的極端偽善和它的野蠻性就赤裸裸地呈現在我們面前,因為它在故鄉還裝出一副很有體面的樣子,而一到殖民地它就毫不掩飾了。資產階級自命為財產的捍衞者,但是難道曾經有什麼革命黨發動過孟加拉、馬德拉斯和孟買那樣的土地革命嗎?當資產階級在印度單純用貪污不能滿足自己掠奪慾望的時候,難道不是都象大強盜克萊夫勛爵本人所説的那樣,採取兇惡的勒索手段嗎?當他們在歐洲大談國家公債神聖不可侵犯的時候,難道不是同時就在印度沒收了那些把私人積蓄投給東印度公司作股本的拉甲所應得的股息嗎?當它們以保護‘我們神聖的宗教’為口實反對法國革命的時候,難道不是同時就在印度禁止宣傳____嗎?他們為了從朝拜奧里薩和孟加拉的神廟香客身上榨取錢財,難道不是把扎格納特廟裏的慘殺和賣淫變成了一種職業嗎?這就是維護‘財產、秩序、家庭和宗教’的人面目!”

因此,中國唯一選擇只能是社會主義。現在,我們的任務是發展社會主義,建設社會主義,以及在這個過程中對出現的各類弊端進行改革甚至變革的問題。也許現在我們仍有許多方面不如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但這不是社會主義造成的,而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歷史遺產,需要一個清除過程,這個過程比較漫長。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後,中國共產黨的政策是允許資本主義發展,並且認識到資本主義的發展對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有好處,對中國實現從新民主主義社會向社會主義社會的轉變也有好處。這正如毛澤東所指出:“有些人不瞭解共產黨人為什麼不但不怕資本主義,反而在一定的條件下提倡它的發展。我們的回答是這樣簡單:拿資本主義的某種發展去代替外國帝國主義和本國封建主義的壓迫,不但是一個進步,而且是一個不可避免的過程。它不但有利於資產階級,同時也有利於無產階級,或者説更有利於無產階級。現在的中國是多了一個外國的帝國主義和一個本國的封建主義,而不是多了一個本國的資本主義,相反地,我們的資本主義是太少了”。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雖然我們走了彎路,但改革開放以後,經過這樣的一段約三十年的發展,目前,中國的經濟實力已躍居世界前列,世界上也開始有很多人在熱烈討論中國的崛起問題,這都有力地證明了近代以來中國人民最終選擇社會主義的救國方略的正確性。但儘管如此,仍可能會有許多國人不滿足於這個成就,不滿足於國家經濟社會發展進步的程度。不過,如果我們放棄不切實際的理想主義和烏托邦,採取歷史主義、現實主義的態度,我們就會認識到,社會主義畢竟使我們這個備受欺凌的將要亡國甚至滅種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國家成為了一個完全獨立、自主的新中國,成為了一個崛起中的世界性大國。更何況,社會主義為中國帶來的政治和社會制度,即使和最先進的資本主義國家帝國主義國家相比,也有其獨特的價值和優勢,這就為中華民族實現進一步的偉大崛起奠定了一個堅實的基礎。當然,要徹底、充分發揮出社會主義的優越性和潛力,還需要我們以極大的智慧、勇氣和毅力去探討、去思考、去發現。

中國近代史論文 篇六

中國共產黨的發展道路

這個學期通過學習中國近代史,讓我們知道我們中國共產黨是歷史和人民的必然選擇,中國要獨立和自強就必須接受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道路,是人民的選擇和歷史的必然,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選擇的符合國情的唯一正確道路,是我國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唯一正確道路。

鴉片戰爭,打破了長期封閉的中國社會,使延續了幾千年的封建自然經濟開始解體。在中華民族危難之際,一代民族精英覺醒:林則徐“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龔自珍“智者受三千年史氏之書,則能以良史之憂憂天下”。林則徐、魏源的“師夷之長技以制夷”;洪秀全領導的反清農民起義;康有為、梁啟超的“變法圖強”;孫中山的國民革命。正是他們在民族生死存亡的緊要關頭,挺身而出,為反對外來侵略,爭取民族獨立和解放,同仇敵愾,英勇奮鬥,前赴後繼,拼搏不息,譜寫了中國近代史上可歌可泣的悲壯篇章。這讓我們看到了民族的內部團結和力量凝聚是抵抗外辱和實現復興的基本前提。共產黨就是在這種歷史條件下應運而生的。

共產黨最初登上歷史舞台時就是無產階級(即工人階級)利益的代表。鴉片戰爭,打破了長期封閉的中國社會,但是,由於外國資本主義的侵略和國內封建勢力的壓迫,中國沒有走上獨立發展的資本主義道路,而逐步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國家。這就決定了帝國主義和中華民族的矛盾、封建主義和人民大眾的矛盾,是近代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因而,要完成推翻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在中國反動統治的任務,就不能不經過一個長期的艱苦奮鬥過程。從鴉片戰爭到1919年五四運動前夕,中國人民進行了近80年的不屈不撓的英勇鬥爭。其中包括太平天國革命、洋務運動、義和團運動、戊戌維新等,這些鬥爭不同程度地打擊了帝國主義及其走狗的統治,但最終都失敗了。 1911年孫中山領導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結束了幾千年來的封建君主專制制度,建立了中華民國。但辛亥革命沒有把反帝反封建的革命鬥爭進行到底,最終以同舊勢力妥協而告終。中國舊民主主義革命的失敗,給人們以重要的啟示: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國,農民階級、小資產階級和民族資產階級都不能領導革命取得最終勝利,要推翻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在中國的反動統治,完成資產階級民主革命任務,必須有新的階級領導和新的思想指導。

建國後,在黨的號召下,全國人民也曾經克服了多少艱難險阻,如抗美援朝、抗洪搶險、抗震救災等,其社會動員之廣泛、組織領導之有力、應對行動之迅速,取得成效之顯著,讓全世界都不得不由衷地表示佩服。在一個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一旦有事,只要黨和政府一聲號令,馬上就會聞風而動,羣起響應。之所以能這樣,説一千道一萬,歸根結底在民心。政權的穩固主要靠民心,失去民心就丟掉了政權賴以生存的基石。但民心不是憑空而來的,它是我們黨長期以來為人民服務的理念和行動贏得的,它是執政黨和政府的公僕用熾熱的誠心換來的。如果沒有牢固樹立為人民服務的理念,心裏沒有人民羣眾,只知對上負責,養尊處優,那就必然會失去民心。基礎不牢,地動山搖 !

選擇共產黨的必然性:中國共產黨的成立,給因辛亥革命失敗而迷茫的人民羣眾帶來了光明和希望,為他們的鬥爭開拓了通向勝利的新航道。從此,領導反帝反封建的革命鬥爭、爭取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實現振興中華的偉大使命,歷史地落到了中國共產黨的身上。自從有了中國共產黨,中國革命的面貌就為之一新。中國共產黨的成立是“開天闢地的大事變”,從此以後,“中國改換了方向”選擇共產黨的正確性:中國共產黨一開始便旗幟鮮明地以馬克思主義的階級鬥爭觀點來觀察和分析中國的問題,並且深入到工人中做羣眾工作,它作為最先進的階級——工人階級的政黨,不僅代表着中國工人階級的利益,而且代表着中國廣大人

民和整個中華民族的利益,是同帝國主義、封建主義根本對立的;它掌握着馬克思主義這個鋭利的思想武器,正是馬克思主義的階級鬥爭理論,為中國人民對於中國社會問題的解決指出了一條基本線索,指明瞭走向勝利的道路。中國共產黨破天荒地第一次提出了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綱領,為中國人民指示了明確的鬥爭目標。中國共產黨作為工人階級的先鋒隊,它的全部活動都是為工人階級和人民羣眾謀利益的,是為他們的解放事業服務的,它就敢於相信、發動和依靠羣眾。中國共產黨採取羣眾路線的革命方法,這是資產階級、小資產階級政黨和政治派別沒有也不可能採取的。這個情況表明,它能夠勝利地擔當起領導中國革命的歷史。

毛澤東説:“中國產生了共產黨,這是開天闢地的大事。”“自從有了中國共產黨,中國革命的面目就煥然一新了。”由此可見,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中國人民選擇了共產黨的領導,走上社會主義的道路,是歷史發展的必然。社會主義是中國歷史道路是中國的必然出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要選擇什麼樣的社會制度,都是與其歷史發展走向密切相關的,都有其歷史決定性。

總之,社會主義制度在中國的確立、鞏固和發展,體現了中國近現代社會運動的客觀規律,是中國歷史上最偉大、最深刻的變革。只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這是一百多年來中國近現代歷史發展得出的必然結論。此外,社會主義制度有着無比的優越性。作為共產主義初級階段的社會主義社會,是針對資本主義的弊病而產生的一種嶄新的社會制度。現實社會主義發展的實踐證明,社會主義制度具有無比的優越性。第一,社會主義的產生,徹底改變了人民羣眾受壓迫受剝削的社會地位,無產階級和勞動人民成為國家的主人,從根本上保證了工人、農民、知識分子和一切愛國人士管理國家、社會事務的權力和他們的民主權利。第二,社會主義不是建立在私有制的基礎上,而主要是在公有制的基礎上發展生產力,從根本上解決了生產的社會化與生產資料私人佔有之間的矛盾,從而為生產力的發展開闢了廣闊的道路。第三,社會主義提倡按勞分配為主體的分配方式,不斷擴大社會福利,實現社會平等,避免兩極分化。第四,資本主義的發展,建立在對內剝削、對外掠奪的基礎上,並用低價商品摧毀弱小國家的民族企業,用堅船利炮把它們變為自己的附屬,尤其是對第三世界國家實行不等價交換。而我們的社會主義,主要靠自力更生,艱苦奮鬥,實行對內改革,對外開放,通過充分利用本土資源,不斷完善和發展自己。

中國共產黨誕生90年來,從一個只有53名黨員的小黨到今天擁有7800萬黨員的世界上最大的黨 ,中國共產黨以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為宗旨。在總結改革開放30多年來的經驗和教訓的基礎上,我們黨提出了適應新的時代要求的科學發展觀。要求我們把聚精會神搞建設、一心一意謀發展落實到堅持以人為本,實現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上來,把滿足人民羣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作為發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重視調整國民收入分配格局,努力解決城鄉困難羣眾的基本問題上來。

總的來説,黨的性質、宗旨,堅定了我們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必須堅持以黨為領導核心。黨的執政地位不是與生俱來的,但也不是一勞永逸的。長期執政是所有政黨追求的目標,共產黨也不例外。面對新世紀新階段國內外環境的深刻變化,中國共產黨已經在適應執政環境,加強執政能力方面,做出了相當的努力,而且取得了一定的經驗。

面對新世紀、新階段國內外環境的深刻變化,中國共產黨站在時代和戰略高度,把科學執政、民主執政、依法執政作為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的總體目標之一鮮明地提出來,自覺加強執政能力建設,體現了中國共產黨是與時俱進的先進的政黨。

由此可見,歷史和現實告訴我們一個不可爭辯的事實,中國的發展道路坎坷曲折,中國共產黨的執政地位是歷史和人民的選擇。

中國近代史相關論文 篇七

《論中國近代史的開端之爭》

摘 要:中國近代史是指1840年到1949年這110年間的歷史。本論文是從1840到1919這80年着手,研究的是這80年間的歷史。在人類歷史中,80年只是微不足道的幾十年,可是對於近代中國人來説,這80年卻不容忽視。因為這80年在中華民族史上是一個苦難的歲月,是一段艱辛的歷程。這段歷史,留下了許許許多多值得我們思考的地方。甚至於中國近代起始時間以及以什麼作為標誌,學術界還存在多種説法。

關鍵詞:中國;近代歷史;開端之爭

一、鴉片戰爭開端説

一般認為,鴉片戰爭是中國近代的開端。因為鴉片戰爭在很多學者看來,從鴉片戰爭失敗就標誌着中國國家地位開始變化,與此同時,中國的社會經濟和思想文化也有了很大的變化。所以把鴉片戰爭作為中國近代歷史的開端。這個説法是很合理的。雖然很多學者都贊同鴉片戰爭開端説,但是就鴉片戰爭具體開始的時間上,大家存在着三種不同的看法。

(一)1839年説

1839年發生了九龍之戰,這是中國近代史上反侵略的第一戰。另外這一年,還發生了兩件很有意義的事情。第一個是中國禁煙運動開始了,這標誌着中國和英國正式進入正面的對立狀態。第二個是英國政府通過了遠征中國的議案。這就是1839年説。

(二)1840説

1840年6月,英國的海軍少將曾率領遠征軍,在到達廣州附近的洋麪的時候。這事實上也就標誌着中國和英國雙方,從那一刻起就正式進入戰爭狀態。因此1840年也就理所當然地被學者們認為是鴉片戰爭的開始。這就是1840年説。

(三)1842年説

1842年8月29日,中國近代史上第一個不平等條約《南京條約》正式簽訂,隨之而來,中國社會開始變化,國家地位也有了改變,這都是這一場戰爭結束之後所簽訂的一系列不平等條約所導致的。從這個時候起,中國近代的歷史才真正開篇。這就是1842年説。

雖然鴉片戰爭開端説獲得了大多數學者得認同,但是也有不少學者反對這一説法。尤其是最近幾年來,置疑鴉片戰爭開端説的學者越來越多,甚至有學者這麼認為:鴉片戰爭開端説,這實際上也就是一種假説,他假定中國社會,是由於受到外部世界的衝擊,所以自然而然地就會發生變化。從生產關係方面來講,也就是會出現新的社會經濟因素。但是學者們同樣認為:不論社會如何變化,他都取決於這個社會內部的內層驅動力。也就是説,隨着鴉片戰爭之後所簽訂的一系列不平等條約,雖然中國社會經濟會發生變化,但是社會經濟怎麼變化,變化的趨勢又是什麼,這個主要取決於社會內部的能動因素。而實際上呢,在鴉片戰爭之後,中國社會內部無論是從生產關係方面來説,還是從新的生產力因素方面來説,他們都沒有發生明顯的變化。事實上,中國還是一個農業大國。除了這部分學者提出質疑,還有一部分學者認為,這個鴉片戰爭開端説,他只不過是所謂的中國社會停滯論基礎上的一個衝擊反應模式。這些學者中主要是西方的一些學者,他們認為:中國古代社會就是一個停滯不前、自我感覺良好的社會,就像死水一樣。如果不加以干涉,讓這個社會順其自然地發展下去的話,中國不會發生質的變化。因此就必須有一股外部力量對他進行衝擊,他才會有所反應。

除了以上兩種反對觀點,還有一種觀點就是:這個鴉片戰爭開端説,還存在着一種缺陷。那就是不利於歷史老師的教學。因為清朝歷史被鴉片戰爭分成兩段。講清代歷史的和講中國古代史的,一旦講到清朝中期就結束了,割斷了歷史的整體性。

所以這些學者是反對以鴉片戰爭作為近代史的開端的。

二、明清之際開端説

(一)1581年説

1581年也就是明代萬曆九年,這一年,張居正進行了改革,他推出了一條鞭法。這條鞭法隨之帶來的是:意大利利瑪竇來到中國傳教,這個也就是中西文化交流的起點。因此有學者認為,緊接着一條鞭法的確立和利瑪竇來華而來的,就是一個改革開放的歷史。因為改革開放到現在還是中國的一個重要主題,所以他們認為把1581年作為中國近代歷史的開端,這是毫無爭議的。

(二)明代隆慶帝開放説

在隆慶帝的繼位後,隆慶帝推出了一個開放措施。那就是在福建彰州設立海城縣。而且在隆慶元年就是1567年的時候,部分海禁也被開放了。在這之前明朝一直是禁海的。通過這一舉措,對中國歷史的發展產生了重大的影響。從此之後,東南沿海地區的倭寇騷擾,倭患基本平息。海外貿易也跟着快速發展起來。並且這時白銀大量內流,白銀的大量內流,就標着那個時期的銀本位制基本得到確立。更重要的是,這個時期商品經濟達到了一個新的水平。所以這些學者主張明代隆慶開放,才是中國近代歷史的開端。這是明代隆慶帝開放説。

(三)1644年説

1644年,清朝入關,定都北京,清王朝從此正式開始。這個年份和世界近代歷史開端年代是相吻合的。因為英國資產階級革命是1640年。所以世界近代史就從1640年開始。因此把中國近代史定於1644年,這就非常吻合世界近代史的時間。這就是1644年説。

(四)1600年説

國外的一些學者就把1600年作為中國近代史的開端,我們可以從徐中約的《中國近代史》看出。他就把1600年作為中國近代史的開端,對此他提出了三個依據,第一個,他認為東方歷史和西方歷史的匯合,實際上就是在16世紀。16世紀17世紀,歐洲人、俄羅斯人的來臨,為19世紀西方在中國的強烈活動做好了準備工作,這個強烈活動實際上也就是西方來侵略中國。第二個是以1600年為開端,他正好是與歐洲近代開始是相吻合的。第三個是1600年到1800年兩百年間,中國內政的發展,外交的發展進程,我們可以做一個簡要的概括和探討,這對於我們理解中國近代的歷史是必不可少的。這就是明清之際開端説。

三、太平天國起義和第二次鴉片戰爭説

最後一種學説認為中國近代的開端是:以太平天國起義和第二鴉片戰爭為標誌的。這個年代是1861年。因為這一年發生了很多有標誌性的事件。第一個,他們認為:只有在第二次鴉片戰爭之後,形成了這種《北京條約》體系,才使得西方資本主義真正地侵入了中國內地。同時也因為太平天國起義,對清朝統治造成了嚴重打擊,才使得清政府,看到了西方資本主義的某些優越先進性,從而掀起了向西方學習的運動。最終清朝統治集團內部開始真正有意識的,改變固有的華夷之辯這麼一個政治舊習,這麼一個固有的觀念,使得當時清政府開始認真思考如何擺脱內憂外患。第二個標誌性的事件是:太平天國上游重鎮安慶失守,這個安慶失守基本上可以説,它標誌着太平天國的失敗。第三個就是在1861年這一年,曾國藩創辦了安慶內軍械所,這個實際上我們又可以把他看作是洋務運動的開始。當然洋務運動的開始,大規模是在19世紀60年代中期。第四個是1861年各國事務衙門的設立。通過這一個個標誌性的事件,所以他們認為把1861作為中國近代史的開端最好不過。

綜上所述,中國近代史的開端,有學者贊成鴉片戰爭説,有學者贊成明清之際説,還有學者贊成太平天國起義和第二次鴉片戰爭説。可以説,他們都有自己的道理。雖然沒有一個具體的結論,但是我們從他們的爭執中,可以看出歷史在這個時期確實已經踏入了近代的門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