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當前位置:蒙田範文網 > 論文 > 論文精選

大學生就業形勢分析論文【通用多篇】

欄目: 論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2.21W

大學生就業形勢分析論文【通用多篇】

大學生就業形勢論文 篇一

摘要:近幾年來,大學生就業難的問題引起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那麼,引起當前大學生就業難的原因到底是什麼呢?本文首先現簡要説明了大學生就業的現狀,然後從客觀原因和主觀原因兩個方面進行了分析,最後針對目前的就業難提出了幾條解決對策。

關鍵詞:現狀;就業難;對策

一、當代大學生就業現狀分析

從20XX年至20XX年,10年間全國普通高校畢業生從338萬人增長至727萬人,總數翻了一番還要多,大學生的就業壓力也隨之而來。對此,不少人將就業難歸咎於擴招政策,認為是擴招導致大學生貶值縮水,供過於求。OECD公佈的《2012年教育展望》顯示,接受過高等教育的人口比例,美國達42%,韓國達40%,加拿大位居全球之首,高達51%。而我國受高等教育人口的比例在第五次人口普查時還不到5%,按照國家教育規劃綱要目標,即使到2020年,我國主要勞動年齡人口受過高等教育的比例才達20%,與其他國家相比還是很低的。事實上,社會對大學生的需求還是非常旺盛的。當前存在的大學生就業難題,實質上是人才培養與社會需求之間的結構性矛盾,不單是教育問題,更是社會問題,是我國經濟體制、教育體制和社會體制深層矛盾的具體體現,涉及體制機制、政策體系和思想觀念的深層問題,關係到政府、高校、用人單位、大學生和社會等諸多方面。因此,要破解大學生就業難題,必須加強通盤考慮,加強統籌管理,調動各方力量,形成強大合力。

二、當代大學生就業難原因分析

1、結構性矛盾,供求錯位。調查實證研究證明,“就業難”不是供給大於需求,而是就業結構性矛盾突出造成的一種階段性社會現象:一是高校專業設置與快速變化的市場需求錯位。二是人才結構失衡,供求矛盾加大。

2、高校盲目擴招。我國高校招生規模連年大幅度擴大,雖然實現了我國高等教育從精英教育向大眾化教育的轉變,但同時也帶來了高等教育質量下降等問題。主要表現為:高校硬件不足,圖書、教學設備、師資力量跟不上;學生實驗條件簡陋;教學規模擴大,教師授課任務加重直接導致提高自身能力、科研時間不足;學生學習和生活的環境得不到及時改善。特別是有些地方性大學和民辦高校,辦學條件差,教師數量不足且教學水平較低,學科及專業結構矛盾突出,管理混亂,最終導致了大學生教育質量下降,學生素質達不到社會認可。

3、高校專業設置錯位。一些大學的專業及課程設置有較大盲目性,專業趨同現象十分嚴重,造成供給嚴重大於需求。一些學校仍然沿襲傳統的應試教育的教學方式,培養出來的一些學生高分低能。不少學校專業劃分過細,難以跟上市場變化的步伐。一些高職、高專教育專業缺乏特色,培養出來的學生理論功底不繫統,應有的動手能力也不強。而用人單位對應聘者的實際操作能力、適應工作環境變化的能力提出了越來越高的要求。

4、學生就業渠道不暢。目前的就業渠道無非是學校推薦、熟人介紹、校園和社會的招聘會、人才或就業網站、報考公務員,服務西部等。但是,學校推薦一般是學生幹部或成績突出者才有機會;報考公務員受專業、志趣、是否黨員限制,這些只適用於特定人羣。對大多數人來説,網站和招聘會才是最主要的就業渠道,還不能滿足畢業生的需求。

5、學生就業期望過高。大學生就業理念也存在一些誤區,如“寧到外企做職員,不到中小企業做骨幹”“創業不如就業”,“就業難不如再考研”等。此外,據2006年大學生就業調查報告顯示,目前六成大學生月薪期望值低於2000元。但近八成的用人單位卻認為大學生仍存在期望過高的現象,主要表現在薪酬、地域、個人發展機會、職位要求、行業要求、假期要求和要求專業對口等方面。而不少大學生對此感到很委屈,由於低工資難以滿足他的基本生存需要,也往往不能對他形成足夠的工作激勵,結果必然帶來就業的多次選擇和用人單位對大學生的戒備心理。

6、就業能力與用人單位的'需求存在差距。新形勢下,一紙文憑已經不足以成為就業的通行證。用人單位對專業知識技能、實踐創新能力、團隊合作能力、應變能力等提出了越來越高的要求。而已有的實踐證明,大學生在這些方面的能力並不盡如人意。

7、就業觀念沒有迅速調整。市場經濟條件下,大學生就業市場已由賣方市場悄然轉變為買方市場。然而,對於這一變化,大學生並沒有做出及時反應和調整。一方面是就業期望依舊,大多選擇在東南沿海地區,對於中西部地區不予考慮;另一方面要求離家近、薪水高、工作輕鬆。過分看重工作地域和薪資,而忽略了自身和職業生涯規範與發展。

三、解決當代大學生就業難的對策

(一)就業指導教育

大學生就業指導的教育方向應該從基本的就業理論教學轉向更加基礎的就業實用性教學,對於學生的就業觀念,工作觀念進行改變。我國現在就業指導課程包括就業的概念,就業的重要性等等,但是對於實際的就業技巧,就業方式,自身定位,就業情況等等對於大學生就業重要的課程和信息都沒有涉及,所以大學生就業指導的改革應該更加徹底,課程安排上不能把就業指導作為一門課程來教學,更應該向着實踐看齊。

(二)社會就業環境

社會就業環境來講,有必要增加我國的就業崗位,通過產業結構調整的方式增加我國就業缺口中高科技,高素質人才的需求量,這樣才能將企業從對於一般人才的需求轉回對於高素質人才的需求上,同樣也可以促進我國的經濟發展。再有需要社會進行支持的是,將大學生實習工作落到實處,儘量動員企業為學生提供相關的實習機會。

(三)政府政策刺激

政府的政策刺激在改革中有相當的重要性。首先政府要做好大學生的分流工作,在考研、出國的基礎上,探索新的分流方式。將創業進行到底,國家再有能力的情況下,要更加鼓勵大學生創業工作,而且我國可以設立一些的國家性質的大學生二次培養機構或者可以鼓勵民辦專業技能學校對於大學生進行二次教育。這樣就可以使待業的大學畢業生在走出校門後接收到更多專業性的教育。事實上我國已經存在一定的民辦職業教育學校,這些學校與傳統的技校,專科不同,都是針對於大學生這一人羣,為特定的企業提供更加專業的員工,而且這些學校的教學內容也更加接近實際工作,這些學校已經想很多企業提供了大量的專業人才。但是這些學校的覆蓋程度,專業能力不足,也不夠正規,所以國家應該進行扶持一些更加正規規範的民辦職業學校,為大學生提供轉行的機會,想冷門行業提供更多的員工,減少大學生待業情況。

(四)高校體制改革

高校體制改革可以説是解決大學生就業問題最重要的環節。首先,大學教育對於學生的教育必須有一個巨大的變化,改變重理論輕實踐的教育模式,發展教育與實踐結合的教育模式,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可以開放一定的大學進行實踐型技術教育,理論教育放輕。雖然這樣的改革必然會減少我國理論研究人才的數量,但是這樣的體制改革可以為學生提供更多的選擇,而且也可以滿足社會對於技術人才的需求,減少大學生就業難的現狀。再有學校的專業課程設置,要與實際的社會需求接軌。學校不能再盲目的設定專業,而是應該隨時對就業崗位需求進行分析,合理的設置學校的專業情況。只有這樣大學教育才能降低培養人才的結構失衡問題,減少因為專業過於集中導致的大學生競爭激烈,大量同崗位人員沒有工作的機會。最後,我國大學應當注意的是,盲目擴招問題,的確大學擴招使得我國的人口平均素質有了明顯地提升,綜合素質顯著提高,但是如果繼續大學擴招歷程導致我國的大學生就業問題一直不能夠有效緩解,依然會造成社會的嚴重不穩定,這不是提高素質能夠解決得了的。所以大學擴招工作應該更加謹慎,在衡量實際的大學聯考人數的情況下和國家適齡學生數量的前提之下,合理的決定大學應當招錄的學生數量,這樣的才能夠有效控制,進入就業階段的大學生的數量,減輕就業壓力。(作者單位:內蒙古商貿職業學院)

參考文獻:

[1]姚佩玲。淺析大學生就業困難原因及對策[J]。商,2014

[2]張芳。大學生就業困難的原因分析及指導對策[J]。長春教育學院學報,2014

[3]闞甜。大學生就業困難的現狀及對策[J]。長江大學學報(社科版),2014

大學生就業形勢論文 篇二

摘要:當前我國大學生就業形勢因受經濟新常態和人口新常態雙重因素“疊加”影響,顯得更加複雜和嚴峻。在經濟新常態下,我國大學生就業形勢發生了新的變化:就業崗位總量減少、崗位競爭日趨激烈、結構性就業矛盾更加突出、失業風險進一步加大。經濟新常態不僅對我國現行大學生就業政策提出了新的挑戰,而且也加大了現行就業政策調整的難度。在經濟新常態背景下要實現大學生最大限度的就業目標,必須充分發揮市場在人力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通過深化供給側改革來破解大學生就業結構性矛盾。同時,要強化政府促進就業的主體責任和服務職能,消除一切歧視和制度壁壘,為大學生營造公平公正的就業環境。此外,還要建立和完善大學生社會保障體系和社會救助制度,來保障就業困難大學生的基本生活。

關鍵詞:經濟新常態;大學生就業形勢;政策創新

當前,我國經濟發展已經步入了新常態發展階段,經濟新常態的核心與實質是:“減速度、調結構、上台階,這也是未來中國經濟發展的最新戰略取向。”[1]適應新常態,引領新常態,意味着政府不能再沿襲過去把經濟高速增長作為經濟社會發展的首要目標,也不大可能通過政府直接干預經濟制定強刺激政策來拉動經濟增長從而擴大就業。當今中國,正在經歷着經濟發展的內外部環境趨向惡化的嚴峻挑戰,經濟全球化下的國際競爭日趨激烈,國內經濟下行壓力持續加大,產業結構調整矛盾突出,“高成本時代”已然到來,再加上戰略性新興產業、現代服務業以及各類新業態、新模式發展的強力推進,以及隨着我國適齡勞動人口比例的降低直接導致人口紅利逐漸消失等,都對我國大學生的就業形勢產生了深刻的影響,導致當前大學生就業政策面臨諸多挑戰,亟須加快調整和創新。

一、經濟新常態下大學生就業形勢的新變化

(一)經濟增速換擋,大學生就業崗位總量減少

經濟新常態的一大顯着特徵是:經濟增速換擋,即我國經濟由高速增長向中高速增長轉變。根據奧肯定律:“勞動力市場對勞動力需求的多少,在動態意義上主要取決於經濟增長速度,即經濟增長速度快,勞動力市場對勞動力的需求量相對較多,會直接促進就業崗位的增加,出現高就業率、低失業率現象;經濟增長速度慢,勞動力市場對勞動力的需求量相對較少,會直接限制就業崗位的增加,出現低就業率、高失業率現象。”[2]由此可見,經濟增長是大學生實現充分就業的必要條件,只有確保經濟的持續、健康、穩定增長才能保證大學生社會就業崗位的持續、穩定增加。在當下中國經濟正處於“去產能、去庫存、去槓桿、降成本、補短板”的深化階段:一方面,化解過剩產能造成了部分行業職工結構性失業和轉型性失業;另一方面,產業結構調整升級換代導致部分企業用工不足;再加之,經濟增長對就業的拉動效應明顯下降,進而波及大學生就業市場,導致大學生就業崗位總量減少。

(二)經濟結構調整,大學生結構性就業矛盾更加突出

經濟結構調整,從結構失衡到優化再平衡,是經濟新常態的又一顯着特徵。在經濟結構調整、轉型優化升級的過程中,勞動力市場的需求結構、人才供給來源、勞動力自身素質等諸多因素都發生了新的變化,對當前社會就業狀況產生了深刻而廣泛的影響,尤其使得大學生結構性就業矛盾更加突出,具體表現為以下三個方面的矛盾:一是,供給與需求的類型結構性矛盾。即技術技能型人才“產能不足”,導致企業出現“技術技能型人才用工荒”;與之形成鮮明的對比是,理論學術型人才培養“產能過剩”,導致大量大學畢業生“就業困難”。二是,供給與需求的層次結構性矛盾。即多數地方高等院校受高層次就是高水平的邏輯影響,為了盲目追求和提高辦學層次與規模,而脱離為區域經濟發展供給技術技能型人才的辦學定位,使得高學歷教育供給規模被盲目擴大,造成了高學歷學生數量的增長大大超過了勞動力市場的實際需求,極大的浪費了教育資源,並且還助長了“唯學歷論”的不良社會風氣。三是,供給與需求的專業結構性矛盾。即一方面,部分專業人才供給產能不足,導致高校人才培養的供給難以適應經濟結構調整和產業結構升級換代對專業人才的市場要求,從而出現“結構性缺失”;另一方面,部分專業人才供給產能過剩,導致大學生就業市場中部分專業的大學畢業生供給遠遠大於市場實際需求;還有,高校專業人才培養質量不高,導致大學畢業生在就業市場中缺乏核心競爭力。

(三)經濟增長動力切換,大學生就業市場競爭加劇

經濟增長動力切換,由原來的要素驅動和投資驅動轉為創新驅動,是經濟新常態的另一顯着特徵。在經濟新常態下,拉動我國經濟快速增長的因素和模式都發生了深刻的變化:一方面,改變了過去的單純依靠出口、投資、消費等外在因素,轉為依靠制度變革、結構優化和要素升級等內在因素來帶動經濟增長;另一方面,改變了過去主要依靠外需變為內需、投資變為消費、政府投資變為社會投資的經濟增長模式。隨着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的發揮以及政府對資源的佔有和支配的下降,單純依靠政府來主導吸納大學生就業的空間會越來越縮小,創新驅動和內需增長對高素質大學生資源的要求會持續增加。而我國大學生供給質量與宏觀層面上的區域產業經濟的發展要求以及微觀層面上企業實際的用人需求還存在相當大的差距,供需矛盾日益突出。特別是,當前創新技術技能型人才的嚴重缺乏,如現實中高級技工缺口高達千萬人,這不僅已經成為我國製造業轉型升級的一大瓶頸,還嚴重影響到我國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和建設創新型國家戰略的有效實施。

二、經濟新常態下大學生就業政策調整面臨的挑戰

(一)大學生供需矛盾突出

大學生供需矛盾由來已久,且日益突出,主要有以下兩個方面的原因:一方面,在需求側方面,由於我國進入了經濟新常態,經濟下行壓力持續加大,一些企業的生產經營狀況出現了一些不穩定因素,直接導致需求側總量有所下降。同時產業結構優化調整也發生了新變化,原來一些舊的產業、行業現在要去產能、去庫存,根本不需要再招人了,而且在化解過剩產能和淘汰落後產能的過程中還造成了一部分行業職工結構性失業和轉型性失業,進一步加大了就業市場的壓力。此外,新產業、新業態對於大學生又有了完全不同於以往的新要求,再加上大學生就業的需求分佈也不太均衡,以往高中層和一線城市的需求大,現在高中層的需求越來越小,二三線和基層的需求卻相對增多。另一方面,在供給側方面,我國高等院校人才培養與市場需求之間的契合度不高,直接導致大學生就業市場結構與經濟社會發展的人才需求結構不適應。

(二)大學生供給質量不高

經濟新常態下的經濟增長模式轉型和產業結構升級換代,都對我國大學生供給質量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美國著名學者亨廷頓曾經指出:當前許多國家高等教育的發展過程中出現了人才培養與市場需求不相一致的現象,“結果造成了一種普遍的、荒謬的狀況:在一個國家中,熟練工人奇缺,而受過高等教育的人卻過剩。”[3]作為世界製造業中心之一和產品加工最具活力的中國,在快速發展的同時面臨着創新技術技能型人力資本存量不足的問題。現實當中,我國結構性用工荒問題十分突出,高級技工缺口高達上千萬人:一方面,是企業對於技術工人求賢若渴;另一方面,是大量大學應屆畢業生一崗難求。

(三)大學生失業救助難度加大

在經濟新常態背景下,中國經濟正處於“去產能、去庫存、去槓桿、降成本、補短板”的深化階段,經濟增長模式轉型和產業結構升級換代不僅會加劇大學生的結構性失業,還會直接導致一部分大學生從現正從事的工作崗位中被淘汰出來,陷入失業或待業狀態。“無業不穩”,大學生一旦找不到工作,不能實現充分就業或就業質量差,會直接導致“讀書無用論”的出現,這不僅會影響到大學生的個人發展及其家庭生活質量,還會使大學生個人產生強烈的挫敗感,進而導致其對社會的失望和怨恨,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會給經濟發展和社會和諧穩定帶來潛在的負面影響。經濟新常態下,伴隨着經濟增長速度步伐的趨緩和產業結構升級換代步伐的加快,會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大學生的失業風險,從而導致社會不穩定因素的存在,並對政府的大學生失業救助政策提出了更加嚴峻的挑戰,同時也進一步加大了對大學生失業救助的難度。

三、經濟新常態下大學生就業政策的創新取向

(一)發揮市場機制的決定性作用,以深化供給側改革來破解大學生就業市場結構性矛盾

1、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引領高等教育發展

一是,要優化高等教育結構,解決高等教育的“優化組合”問題。解決高等教育的“優化組合”問題,必須發揮政府的政策指導和市場配置資源的作用,引導高校合理定位,克服同質化傾向,形成各自的辦學理念和風格,在不同層次、不同領域辦出特色,爭創一流。二是,要加快職業教育改革,解決高等教育的“職教疲軟”問題。解決高等教育的“職教疲軟”問題,必須堅持“校企一體,產教融合”的發展思路,而實現應用型教育產教融合是關鍵,職業院校需要不斷推進職業文化和教育文化的有機融合,培養具有較高知識技能、職業素養的優秀應用型技能人才。三是,要提高高校人才培養與市場需求之間的契合度,解決高等教育的“產能過剩”問題。解決高等教育“產能過剩”問題,必須要將高等教育與勞動力市場需求有效對接:一方面在於加強產業、行業以及職業發展趨勢預測,合理測算勞動力市場對大學生的需求數量,為高等院校人才培養結構、專業設置的調整提供科學依據;另一方面在於根據人才需求特點和趨勢,針對不同層次和特點的院校制定不同的培養目標,改變高等院校建設雷同的局面。四是,走創新發展之路,以創新作為“新動力”,解決高等院校人才培養質量不高的問題。解決高等院校人才培養質量不高的問題,關鍵在於創新人才培養模式:推行工學結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養模式,繼續深化校企合作辦學,推進一體化課程教學改革,探索職業培訓包教學,推行企業新型學徒制;同時,還要改變過去的以知識教育、灌輸教育為主教育教學模式,引導學生自主思考、探究和研究,着力培養他們的動手實踐能力、創新能力以及團隊合作能力,優化大學生能力結構,使之更加適應用人單位和社會的需要。

2、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增強創新技術技能型人才供給能力

一是,要堅持辦學理念創新,不同類型的高等院校要緊密結合經濟社會發展特點和規律,堅持以市場需求和學生就業為導向,明確學校辦學目標和發展思路,積極實施特色發展戰略,不斷探索出新的發展模式和發展途徑。二是,要堅持人才培養模式創新,主動對接國家發展戰略需求,堅持“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協同育人”這一主線,積極探索高等院校與行業企業聯合培養人才的新機制。三是,要堅持科學研究創新,努力培養大學生創新精神和創新意識,激發和培養大學生的首創精神、企業家精神、和創新創業能力,積極引導大學生自覺融入以企業為主體的區域、行業技術創新體系,推動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蓬勃發展。四是,堅持文化創新,充分發揮高等院校的育人功能,加強對學生的人文素質教育,努力提高大學生的人文素養,培養大批高素質的複合型人才。由此可見,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引領高校轉型發展,增強創新技術技能型人才供給能力,才是破解時下企業普遍出現的技術技能型人才供給“結構性用工荒”難題的關鍵所在。

(二)強化政府促進就業的主體責任,以提升政府服務能力來幫助大學生最大限度的就業

一是,政府要打出政策組合拳,千方百計增加就業崗位。實施更加積極的就業政策,主動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充分利用政府的財政、金融、產業等政策來拉動就業。同時大力發展新業態、新產業和就業容量大的行業,並鼓勵企業和民間投資,提高用人單位僱傭大學生的能力和願望,激發市場活力,培育新的增長動力,努力穩定和增加社會有效就業崗位。二是,加強職業教育與培訓,提高大學生供給質量。要積極通過職業教育與培訓來提高大學生的勞動技能,使其取得相應的職業資格或掌握一定的職業技能後再進入就業市場,從而提升大學生自身的競爭力和國家的創新能力,使我國由一個人口大國變為人力資源強國。三是,消除一切歧視和制度壁壘,營造公平公正的就業環境。必須消除一切就業歧視,切實將國家制定各項公平公正的就業政策落到實處;同時要加快市場化改革步伐,破除一切影響勞動力自主流動的制度壁壘。四是,廣泛搭建就業支持平台,全方位提供就業服務。首先,要建設全國企業用工需求信息數據庫和全國大學生人力資源供給信息數據庫,並促使“兩庫”有效對接,適時根據就業市場大學生供給平衡狀況不斷調整高等院校的人才培養結構、專業設置,減少結構性就業矛盾。其次,要建立統一的全國人才市場信息動態發佈平台,及時發佈各類用人單位的招聘信息和大學生的求職信息,為大學生就業牽線搭橋。最後,要設立大學生就業公共服務機構,為大學生提供及時免費有效的登記諮詢、職業指導和就業援助等服務。

(三)健全完善大學生失業保障制度,以加大對大學生失業的救助幫扶力度來降低社會風險

一是,要完善大學生失業救助幫扶政策。首先,要將大學生失業羣體納入到失業保險範圍內來,並通過立法程序將大學生失業保險納入社會保障體系當中。其次,要加大對大學生失業保險政策的執行力度,督促各級各類用人單位參加失業保險,對拒不執行國家政策的用人單位要給予一定處罰,維護公共政策的權威性。最後,要建立大學生失業保險基金,把大學生保險機制落到實處,切實保障失業大學生的基本生活。目前我國許多大學生仍然遊離於失業保險制度之外,應該及時在失業大學生羣體中擴大失業保險的覆蓋範圍,適時提高失業大學生的失業保險金標準,依法確保失業大學生的基本生活。二是,要加強大學生失業人員的再就業培訓力度。對大學生失業實行救助幫扶的終極目標就是,通過技能培訓、就業信息諮詢等手段來促進大學生失業人員實現再就業。三是,要進一步完善大學生社會保障政策。社會保障是一項系統工程,為降低社會風險,在加強對大學生失業救助幫扶的同時還應該完善其他社會保障政策。可以根據國家財力狀況,適時提高失業保險補助標準,同時要落實大學生失業保險、大學生醫療保險等相關制度,最大限度的幫助失業大學生解決“看病貴、看病難”等現實困難,這樣不僅可以幫助失業大學生解除後顧之憂,還能確保社會和諧穩定,促進經濟健康發展。

大學生是國家的寶貴財富。解決好大學生的就業問題,既關係其實現個人價值和家庭幸福,更關乎國家長遠發展和社會和諧穩定。解決大學生就業是一個系統工程,需要政府、社會、學校、家庭及大學生本人的共同努力。因此,我們只有主動適應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新常態,以深化供給側改革來破解大學生就業市場結構性矛盾的同時,加快培養創新技術技能型人才隊伍,實現經濟發展模式的轉變和產業結構的升級換代,來確保中國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

[參考文獻]

[1]莫 榮,汪昕宇。2016年中國產業結構調整對高校畢業生就業的影響[M]//。李培林。陳光金。張翼。2017年中國社會形勢分析與預測[C]。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6.36-53.

[2]藺思濤。經濟新常態下我國就業形勢的變化與政策創新[J]。中州學刊,2015(2):82-85.

[3]李盛平譯着。變革社會中的政治秩序[M]。北京:華夏出版社,1988.(48)。

關於大學生就業形勢的論文 篇三

《大學生就業形勢淺談》

摘要:目前,全國高校畢業生就業形勢嚴峻,不同地區、不同院校、不同專業和不同性質單位之間存在着嚴重的需求不平衡現象。本文討論了高校畢業生的就業形勢、全國人口的就業趨勢及畢業生就業問題的解決辦法。

關鍵詞:就業;失業;畢業生;消費需求

目前,社會對畢業生的需求總體上仍屬供不應求。特別是“互聯網+”時代的來臨,將引起我國社會對不同專業的畢業生需求量的不同變化,電子商務類、金融類、商貿類、旅遊類以及經濟管理等專業的畢業生需求形勢會出現結構型的調整。隨着高新技術企業的飛速發展,對高新技術人才特別是電子商務人才的需求量將呈現巨大增長。

一、畢業生就業形勢問題分析

1、人事管理制度和企事業、生產企業處於改革調整期

目前高校積極推進畢業生就業改革步伐,但由於各種客觀因素的制約而舉步維艱,這與我國人事制度改革相對滯後有關。現在人事管理制度中的户籍、編制、各種指標和檔案管理等,都沒有進行根本性的改革,畢業生就業的申請報批手續過於繁雜。國家機關繼續推行機構改革,國務院機構改革結束後,省市機構改革馬上全面推開。畢業生到各部委系統和各級黨政機關就業的人數會相對減少。國有企事業目前依然處於轉軌改制、生產企業結構型的調整期,使很多傳統的畢業生就業主渠道的吸納能力下降。

2、市場需求、供給、專業與地區之間等存在着諸多不平衡問題

社會對於畢業生學歷層次的需求越來越高。目前我國社會中高層次的人才嚴重短缺,對高層次的複合型、外向型和開拓型人才的需求日益迫切。近些年,社會對高校畢業生的總體需求信息量呈逐年遞減趨勢。同時,畢業生的能力素質與用人單位的要求也存在較大的差距。現在用人單位對高校畢業生的敬業精神、職業道德、思想道德覺悟和能力素質水平都提出了越來越高的要求,重在人品和能力,對專業反而相對看得淡一些。且畢業生的就業期望值居高不下的問題,仍然是目前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中的主要難題。有些畢業生感到“找不到理想的單位”,但同時又有許多基層一線的用人單位急需人才但又招聘不到畢業生,特別是西部欠發達地區難以對應屆大學畢業生產生強大的吸引力,客觀上反映了畢業生求高薪、求舒適、求名氣的心態較為普遍。

在供需形勢總體平衡的前提下,存在着諸多的不平衡現象。不同專業之間的需求冷熱差距相當明顯。短線專業的供需比可達1∶30,而有些長線專業的需求則幾乎為零。高校專業結構調整的滯後也影響大學生的就業。高校畢業生就業己經市場化,但大學的教育體制改革較緩慢,表現在專業設置調整後,畢業生所學習的專業結構與市場供求出現了錯位,這是制約高校畢業生就業最突出的原因。大學的專業及課程設置缺乏科學的需求預測和規劃,有較大的盲目性,專業人才的產出與崗位需求不成比例,供給嚴重大於需求。

不同地區之間的需求反差現象也相當明顯。越是經濟發達、知識人才密集的地區,對於高校畢業生的需求越急迫,接收畢業生的量越大;而一些經濟相對落後、人才稀少的地區,反而越不好安排畢業生。同時這些邊遠地區或內地不發達地區,仍然實行計劃分配的做法,不利於畢業生求職就業;有些地區實行地方保護政策,收城市增容費,辦理畢業生接收手續複雜,户口指標審批難。

3、男女生就業機會不均等

女生求職難,但是並沒有發生女生最後分配不出去的問題。目前女研究生就業難已經形成了一個怪圈:本科時就業難就考研;碩士畢業就業難就考博,學歷層次越高,女生比例越大,就業越困難。高校畢業生就業問題是市場經濟的客觀現象,也是我國教育現狀所致。我國既面臨市場經濟國家大學生的就業問題,也面臨轉軌過程中體制磨擦的問題。

二、全國人口就業總趨勢

1、勞動力供給壓力空前加大

自2010年以來,我國就業市場總體的求人倍率均大於1,其中2014年前三季度的求人倍率分別為1.11、1.11和1.09,分別比上年同期提高了0.01、0.04和0.01。這説明目前我國的勞動力市場形勢總體上是求大於供,2015年將延續這一趨勢。這主要有兩方面的原因:一是我國經濟總量的不斷增加將創造更多的就業崗位和機會;二是適齡勞動人口比例的降低使得勞動力的供需狀況得到進一步改善。從需求情況看,如果經濟增長和就業彈性保持近年水平,預計今年城鎮可安排就業約1100萬人(包括補充自然減員)。因此,如何應對在“互聯網+”的新形式下就業壓力就顯得更為突出。

2、高校畢業生就業總量大,結構性矛盾突出

目前雖説多數畢業生的就業崗位層次、薪酬和福利預期趨於下降。但是,隨着“一帶一路”戰略構想的形成和實施,中西部地區迎來了發展的大好時機,東部地區受人口結構等因素影響,特別是上海自貿區的設立,人才的需求也出現了調整型的緩慢增長。上述兩個原因雖然在客觀上為大學生的就業提供了一定機遇,但是2014年和2015年兩年的畢業生總量達到約1500萬人,就業壓力仍然很艱鉅。

3、再就業工作面臨新的任務

下崗失業人員上升到較大規模。對產能過剩行業進行結構調整,特別是經濟增長方式轉變要求整頓甚至關閉一些高耗能、高污染企業,大量人員的分流安置問題不容忽視。另外,貿易摩擦加劇也對就業產生較大的負面影響。

三、大學畢業生就業問題解決方案

1、研究落實大學生就業和創業的相關政策

解決畢業生就業問題,要政策先行。政府部門尤其要加強研究制定提高畢業生就業的優惠政策,從政策落實上解決存在的問題,提高政策效應的含金量,把各項大學生就業與創業的扶持政策,通過具體有效的工作,真正落到實處,落實到人頭。例如抓緊落實大學生創業項目、創業資金扶持的優惠政策,對民營企業給予一定形式的税收減免,從而鼓勵民營企業吸引更多大學生來企業就業以及擴大公共部門對大學生的需求等。需要指出的是雖然近幾年,政府在促進大學生就業問題上出台了很多相關政策,但是其中一些政策只是方向上的指導、操作性較差。其中一些政策在執行中缺乏執行力,部門與部門之間協調不夠。因此,政府在制定政策的同時也應加強監督力度,切實落實好政府作為“監督者”的責任,努力為大學生創造健康自由的擇業環境。

2、形成合理知識結構,增加就業籌碼

隨着社會就業競爭壓力的日益加劇,就業的“門檻”越來越高,“知識不夠用”和“能力不足”是導致大學生工作不適應的主要因素。面對這種形勢,大學生應充分認識知識結構在求職擇業中的作用,根據現代社會的發展需要,塑造自己,發展自己,建立合理的知識結構,以增加自己在就業時的籌碼。知識結構是指一個人知識體系的構成情況與組合方式。合理的知識結構主要有以下三種模式:

(1)寶塔型知識結構。這種知識結構模式強調基礎理論的寬厚紮實和專業知識的精深,比較容易把所具備的所有知識集中於寶塔頂部的專業知識上,並且同擇業目標聯繫起來。

(2)網絡型知識結構。該結構能使專業知識處於網絡中心,並重視與專業相關聯的系統知識的輔助作用。畢業生具有這種知識結構,能增強自身專業知識的彈性和應變能力,在就業市場上往往會受到青睞。

(3)帷幕型知識結構。這種結構的具體涵義是一個具體的社會組織對其成員在知識結構上有一個總體的要求,而作為該組織的個體成員由於所處的層次不同,在知識結構上又存在着一些差異。對畢業生的啟迪是:在尋找職業的過程中,不但要注意在整體上對自己知識結構的要求,同時還要了解所選職業在企業中的位置及層次,以此來調整自己的知識結構,增強擇業時的適應能力。

目前,我國創業狀況的一個基本特點是創業機會多,而人們的創業意識弱,這與長期缺乏創業教育有關。在新的時代,國家、高校、大學生個人都應該樹立創業意識、創業能力、創業人格,以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創業創新,高質量地解決就業問題。但就業並不是一個終點,而是另一個起點。不是每個人一開始就可以選好自己的職業,職業之路可能要經過長期的探索,不斷的調整,才能最終找到適合自己發展的道路,走先就業後擇業再創業的途徑是必然的選擇。

面對需要就業的龐大羣體,解決就業問題的根本出路在於發展經濟,創造更多的就業崗位。青年大學生最具創業熱情和創業潛力,是推動創業型經濟發展的主力軍。我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歷史進程,為大批青年創業者脱穎而出創造了有利的條件。時勢造英雄,適宜的土壤已逐漸形成,越來越多的大學生將目光轉向了創業這片有待開發的沃土。面對新形勢,當代大學生應順應時代的主流,轉變觀念,勇於創新。

3、做好職業定位,笑傲職場人生

俗話説“無志之人常立志,有志之人立長志”,大學生在找工作前應建立明確的職業定位。職業定位就是在瞭解自我的基礎上確定自己的職業方向與目標,並制定相應的計劃,避免就業的盲目性,降低就業失敗的可能性,為個人走向職業成功提供最有效的途徑和方法。做好職業定位,必須做到以下幾點。

(1)瞭解自我。正確評價自己的核心價值觀念、個性特點、天賦能力、缺陷、性格、氣質、興趣等等,問問自己想幹什麼,能幹什麼。對自己各方面能力進行摸底,瞭解自己能力的大小,明確自己的優勢和劣勢,根據其他應聘者的經驗、經歷,選擇推斷未來可能的工作方向,從而徹底解決“我能幹什麼”的問題。

(2)瞭解職業。這包括瞭解職業的工作內容、知識要求、技能要求、經驗要求、性格要求、工作環境、工作角色等。畢業生要仔細地分析比較自己和職業要求的差距,根據自己的特點仔細地權衡選擇不同目標的利弊得失,還要根據自己的現實條件確定最終達到目標的方案。

總之,每一個畢業生要想找到適合自己理想的職業,就要在找工作前明確職業定位,充分結合自己的個性特點和興趣愛好,認真思考自己要做什麼,能做什麼,從事哪個專業領域的工作,朝哪個方向發展,從而避免求職時的盲目性和錯失良機。從整體上來講,畢業生個人加強自身能力建設,提升就業核心競爭力是前提;政府部門制定相關政策保障,積極培育和完善大學生就業市場創造良好環境是重要保障;高校培養部門加強高校專業課程設置,建立系統化、全程化、專業化的就業指導課程體系,加強就反饋機制的構建是重點;用人單位規範勞動用工行為加強勞動合同管理,優化工作環境,為大學生解決後顧之憂是關鍵;同時,畢業生家庭中親朋好友的精神支持也是解決畢業生就業結構性矛盾的重要條件。

參考文獻

[1] 範其學:當前中國大學生就業現狀分析──基於勞動力市場分割理論的視角[J]。中國電力教育,2010(15)。

[2] 門瑞雪、陳軍:大學生就業指導教育改革的研究[J]。教育探索,2010(10)。

[3] 羅崢、方平、付俊傑等:大學生就業能力的結構初探[J]。心理學探新,2010(1)。

大學生就業形勢論文 篇四

摘 要:我國高校畢業生就業面臨着日益嚴重的形勢。畢業生的就業不僅關係到每一位大學生以及廣大人民羣眾的切身利益,同時也關係到高等教育的深化改革和社會穩定。文章分析了高校畢業生所面臨的嚴峻的就業問題和成因,指出要從國家、社會、學校、個人四個方面採取有效的措施,儘可能地解決好大學生就業問題。

關鍵詞:大學畢業生 就業問題 原因 對策

一、對大學生就業形勢的認識

每年臨近年底,新一輪的“應聘季”就開始了。源源不斷的、數以百萬計的大學生蜂擁而入全國各個城市的人才市場或人才招聘場所,京津滬廣等一線大城市更是擁擠不堪,人來人往,車水馬龍,好不熱鬧。但是,深入瞭解一下實際情況就會發現,雖然每個招聘場所都是熱鬧非凡,“你方唱罷我登場”,實際效果卻不盡人意。不是大學生們花費了幾千元做簡歷、經過日夜奔波勞苦投了上百份招聘單位,也沒有找到一家令自己滿意的單位,就是一些招聘單位對前來報名應聘的學生們條件苛刻,首先第一條要有一定的工作經驗,就讓前來躍躍欲試的大學生們望而止步。

2013年高校畢業生遭遇了“史上最難就業年”,而2014年應屆畢業生人數再創新高,達到727萬人,比2013年多出約27萬人。由於國際金融危機的影響尚未平息並且在一些層面進一步擴大,因此,大學生的就業壓力問題在一定時期內不會減小,只能更大。筆者認為,我國大學生就業難問題,有着多層次的原因,既有社會原因,也有政策原因,更多的是大學生自己的原因。這是一件事關社會的和諧穩定、事關每一位大學生切身利益的大事,全社會都應伸出友誼之手,幫助大學生們走出跨入社會的第一步,從而使其今後的人生之路充滿正能量。

二、當前大學生就業形勢嚴峻的成因分析

1、高校的快速發展、專業老化、教學內容脱節,導致畢業生就業結構失衡,無法適應社會需求與供給的矛盾。近年來,我國社會、經濟發展與高等教育的發展不同步,社會需求與高校畢業生的總供給出現了很大的矛盾。主要表現為:一是目前我國每年有大量的新增勞動力,同時適合大學生“口味”的工作崗位較少。由於我國有近14億的人口,基數巨大,每年有2000萬的新增勞動力,全國城鎮每年只能提供1200萬個就業崗位,但是大多數工作卻是大學生們所不屑一顧的。因此,自然會出現一方面每年有數以百萬計的大學畢業生找不到工作,另一方面有許多工作崗位還得到偏遠的山區招工,以解決招工難的問題。二是高校畢業生的快速增長帶來了前所未有的問題。從2002年到2014年,我國每年所畢業的大學生由原來的145萬猛增到727萬,這的確是一個驚人的數字。短短的幾年時間,我國就已進入了高等教育大眾化的時代,這種數量上的巨大變化,對於全社會來説,是始料未及的。如果在社會人力資源需求沒有發生根本性的變革、就業崗位增長緩慢、就業增長與經濟增長脱節的情況下,是無法解決這一問題的。

2、大學生自身及家庭的原因所造成的就業難問題。一是大學生的就業觀念與職業取向導致他們理想與現實嚴重脱節,“低不成,高不就”,“寧願京滬廣一張牀,不要二線城市一套房”的傳説已被大學生們變為現實。有關調查數據顯示:大學畢業生選擇就業單位的順序依次為:黨政機關、科研單位、羣眾團體、大專院校、外資企業、國有企業、股份制企業、鄉鎮企業,選擇排在後幾位單位的人僅有7%;同時,選擇回老家,尤其是回到小城鎮、農村、“老少邊窮”地區的只有3%。這説明,作為家長來説,傳統的儒家思想構成的“精英情結”也非常嚴重,好不容易將自己的孩子送進大學,上了4年,再回到老家農村工作,豈不讓人笑掉大牙?因此,寧願讓孩子漂在“京滬廣”,説起來是在一線城市工作,臉上很有光彩。其實孩子究竟在大城市的工作、生活得如何,的確是“剪不斷,理還亂”。轟動一時的北京的“井下人”事例就從一個側面説明了這一問題的嚴重性。二是一些大學生的綜合素質不高,知識欠缺,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差,缺乏社會各行各業對完成工作的基本要求。有的人連普通話都不會講,不能完整地表述自己的意思,在應聘的考試場合,面紅耳赤,言不達意,失去了對方進一步瞭解自己的機會。三是一些大學生“這山望着那山高”,忽東忽西,目的性不強,定位不明確,腳踩兩隻或多隻船,最後連上一隻船的機會也沒有了。

3、用人單位設置的苛刻條件導致大學生就業難。目前招工單位往往首先要求必須有兩年以上工作經驗的或者是“低職高聘”,辦公室的文員也都要有碩士學歷。對剛畢業的大學生來説,工作經驗就是一個難以逾越的門檻。這種重經驗輕學歷或重學歷輕實踐嚴重脱離現實的招工方法給大學生與用人單位都帶來了不小的麻煩。

4、高校在自身發展中,如專業設置、教材老化、教師隊伍不強等原因造成的問題。一些地方高校追求大而全,辦學理念與辦學方法嚴重落後於時代的發展。導致開設的專業在市場經濟條件下“英雄無用武之地”,專業不符合市場需求,結構性的供需矛盾突出。還有一些學校對大學生就業問題重視不夠,有的學校連大學生就業指導工作機構都沒有設立,大學生無法在校內得到應有的就業指導。

5、社會給大學生就業造成的種種困難。大學生畢業後一定時間內檔案就得返回户口所在地,由於近年來有許多大學生選擇了自主擇業,這就成了必須越過的一道坎。但是,在具體辦起户籍、檔案等手續來,實在不易。中央電視台曝光的一位在北京大學畢業後自己在中關村找到工作,先後耗時一年多時間,連續跑了8次河北省某縣老家,都難以辦到自己企業所需要的相關手續一事,讓無數大學生扼腕感歎。正是這一道道有形的、無形的“網”,使許多大學生與自己所向往的工作失之交臂,留下遺憾。

以上分析足以説明,造成我國大學生就業難的現狀是有着多種因素的。“解鈴還須繫鈴人”,只有依靠全社會的力量共同努力,才能為大學生就業創造必要的條件。

三、解決大學生就業難的對策

習近平同志在視察天津人力資源發展促進中心和天津職業技能公共實訓中心時指出:“就業是民生之本,也是世界難題,要從全局高度重視就業問題。沒有一定增長不足以支撐就業,解決就業和培訓問題,根本要靠發展,把經濟發展蛋糕做大,把就業蛋糕做大。”要想逐步解決高校大學畢業生面臨的種種難題,就要採取各種行之有效的手段,通過國家、社會、企業、家庭與大學生自己的共同努力,盡最大可能緩解就業難的問題。

1、大學生自身的責任。在招聘就業市場上,許多大學生很少具備必要的求職知識與技巧,一些很小的、本來不應該發生的問題反而會成為功虧一簣的導火線問題。習近平同志不久前在與高校畢業生、失業人員交談時指出:“做實際工作情商很重要,更多需要的是做羣眾工作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也就是適應社會能力。老話説,萬貫家財不如薄技在身,情商當然要與專業知識和技能結合。”因此,高校畢業生就業指導服務要成為每一所高校為畢業生就業服務的一項重要的工作,學校主要領導要親自抓,抓出成效,選拔一批有意願為大學生就業奉獻自己光和熱的教師投入到這項工作中來。要深入研究本校畢業生的流向,研究他們可能存在的薄弱環節。對症下藥,強化這部分學生的就業輔導,重點突破,以點帶面。還要“走出去,請進來”,及時、主動地與各類用人單位加強聯繫,積極引導他們到自己校園裏來選拔可用之才。另外,要與家長取得聯繫,對孩子將來可能選擇的工作崗位、地域以及其他因素,進行準確的分析,幫助大學生們從多個方面分析自己、分析需求,儘可能地“貼近地氣“,從而有效地解決”供需矛盾“。

2、高校的責任。不解決好高校專業的配置、提高學生的整體素質,想要做好大學生的就業工作,只能是紙上談兵。因此,要進一步深化教育體制改革,根據社會對人才的需求及時調整與更新專業,設置最能代表時代特徵、深深紮根在人民大眾之中的學科,及時購置與更新既有理論水平又有實用價值的教材。將那些已被社會淘汰的專業與課程及時“關閉”,不能再“以其昏昏使人昭昭”。只有及時補充正能量,接好地氣,才能不斷推進教育體制改革。

3、政府部門的責任。一是要完善與落實相關政策、法規,進一步規範就業市場,消除歧視,改革與簡化户籍、人事、檔案辦理手續,真正為大學生提供方便、快捷、温馨的服務。二是要切實採取大學生“看得見,摸得着”的經濟獎勵措施,鼓勵他們到基層、到山區、到農村去,一定要將獎勵措施落到實處。以上海某區為例,雖然也制定了鼓勵大學生在社區創業的相關法規。但是實施起來卻極為不易,其中有一條就使許多大學生創業者望而止步,這條規定是:“凡是在社區創業的大學生必須要在本社區轄區內租賃房屋。”能夠符合此條規定者寥寥無幾,獎勵也就成了泡影。三是政府要建立大學生就業培訓機制與失業保障體制,及時幫助一部分尚未完成從學校走向社會角色轉換的大學生調整思路,修正座標,儘快完成角色的轉換。同時,一定要珍惜經過多年培養的大學生人才,不能讓他們所學到的知識白白流失,要將一定時間內還找不到工作的大學生納入社會救濟體系,對他們實施必要的社會救濟。

4、社會的責任。全社會都要來關心這些天之驕子,大家都來伸出友誼之手,公平、公正地對待他們。決不能讓前文所講的那位大學生一年多內為了辦好自己的相關手續,前後跑了8趟老家的事例重演。“前事不忘,後事之師。”為了不讓大學生們剛走出校門就遭受社會的冷遇,各方面都要儘可能公平地對待他們。以招聘企業為例,要根據崗位選拔員工,設立既實用又環保的招聘方案。只要本科生能做的,完全沒有必要招來一位研究生在這個崗位上工作;同理,只要是高職生、大專生就可以勝任的活,也沒有必要招來一位本科生來完成此項工作。要知道,人才的浪費,是一種更大的浪費,同時還可以為企業降低人工使用成本。對於沒有工作經驗的大學生來説,他們接受新鮮事物很強、很快,較短的時間內就可以完成好角色的轉換。在他們步入企業大門後,人力資源部門要對他們進行短期培訓,從廠紀、廠規、安全、技術、生活等各方面進行強化學習,很快就可以使其融入企業這個大家庭中。

對每一位即將畢業走向社會的大學生來説,一次次地參加筆試、面試,都是一次次嚴峻的考驗。“心勝則興,心敗則衰。”只有將自己的準備做得更好、更充分,才能從容面對新的、更大的挑戰。要根據自己每一次的失敗及時調整自己,找到自己的“短板”,儘可能地讓對方看到自己的“長板”,從而使他們認可自己的這隻“木桶”可以發揮最大的能量。才能“吃一塹長一智”,儘可能少走彎路。

偉人説:“世界是你們的,也是我們的,但是歸根結底是你們的。你們青年人,朝氣蓬勃,好像早上八、九點鐘的太陽,希望寄託在你們身上。”筆者作為一名即將踏入社會的大學生,也曾經有過許多次對學業的荒蕪、考試沒有下苦功的後悔與遺憾,但是深信,只要我們腳踏實地,心懷若谷,大膽實踐,勇往直前,認真做好就業籌劃,以優良的“情商與智商”面對每一份工作,面對每一位招聘者,就一定會找到適合自己專業、能夠讓自己展開理想翅膀、奮勇拼搏的廣闊的就業平台。

參考文獻:

[1] 中青網。習近平赴天津考察,稱做實際工作情商很重要。2013.4.14

[2] 易明。期盼孩子們能工作得更好。北京紀事,2013(9)

當前大學生就業形勢研究論文 篇五

隨着高校畢業生的逐年增多,在當前國內總體就業形勢不容樂觀的背景之下,大學生的就業形勢日益嚴峻,針對當前大學畢業生就業羣體不斷增加而就業率偏低的現實問題,分析大學生的就業形勢,影響大學生就業的因素和解決大學生就業的新途徑和新思路,高校應大力加強就業指導工作,推動大學生樹立先就業、後擇業、再創業的全新就業觀,從而促進大學生就業率的提高。

1 緒論

大學生就業問題是一個重要課題,是關係到政府、社會、高等教育和畢業生本人四方面的一個系統工程。自1999年高校擴招以來,隨着畢業生的逐年增多,大學生就業形勢呈現出不容樂觀的態勢。我國高等教育大眾化以來,大學畢業生總數大幅度增加,就業率相對偏低,這已成為一個不爭的社會現實問題。

目前,由於供需差別大、應屆生就業不吃香,熱門專業人才過剩,薪酬逐年降低,假招聘鋪天蓋地,再加上大學生普遍缺乏工作經驗,怕吃苦,愛面子,導致大學生就業難。這一問題是關係到廣大畢業生的切身利益,關係到社會的政治穩定、關係到千家萬户根本利益的大事。如果不能妥善解決好大學生就業的問題,這會使大學生學習和工作的積極性受挫,從而影響大學生對社會、對政府的信任。本文主要從微觀的角度對大學生就業進行分析,深刻剖析大學畢業生就業難的原因所在,分析大學生的就業形勢,影響大學生就業的因素和解決大學生就業的新途徑和新思路,從中探求破解對策,希望能對大學生就業起到一定的導向作用。

2 大學生就業形勢分析

2.1 畢業人數劇增

從1999年的高校擴招開始,我國高等教育進入了新的發展階段,畢業生人數持續攀高,每年以60~70萬的總量增加。畢業生數量呈跳躍式增長,而社會對人才的需求則比較緩慢或是與往年持平。據教育部統計數據表明:2000年至2005年,我國高校畢業生人數分別是107萬、115萬、145萬、212萬、280萬、338萬,2006年全國普通高校畢業生突破400萬大關,達到413萬,2007年全國普通高校畢業生人數更是高達495萬,比2006年增加82萬,增幅達19.9 。相對於畢業生人數的增加,大學生就業率卻出現了下降。在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2006年11月16日召開的科學與人文論壇上,勞動和社會保障部部長田成平表示,“按照70%的初次就業率計算,今年高校畢業生約有124萬人無法實現當期就業”。

2.2 應屆生就業不吃香 ,熱門專業人才過剩

一印刷有限公司的代表説,“儘管我們公司的棟樑和骨幹全是大學生,企業的發展離不開大學生,但是,我們每年基本上不要應屆大學生”。 大學生求職中遇到的最大困難是“缺乏工作經驗”,佔63%。大學生有的是專業知識,缺的是良好心理素質、禮儀和法律觀念,大學裏有的是教授,缺的是“教練”。 一企業投資管理有限公司每年招收的1000名員工中,只有40名是大學應屆畢業生。此外,近年來,一些工科院校和具有專業特色的學校追求綜合發展,紛紛上馬熱門專業,致使這些專業的畢業生就業難度加大。

2.3 大學生怕吃苦,愛面子,跳槽頻繁

許多企業不願意接受應屆大學生的很大一部分原始是由於大學生做事眼高手低,知識脱離實際,不願從基層做起,缺乏吃苦耐勞精神,比較愛面子,怕從事底層的工作被朋友親戚看不起,人際溝通能力差,比較自私。此外,大學生就業後穩定性差,企業接收大學生後一兩年內流失率在30%以上的達到被調查企業總數的50%。

2.4 假招聘鋪天蓋地

許多騙子利用大學生求職心切和缺乏社會經驗的弱點進行坑蒙拐騙,使得有效招聘信息數量減少。 大學生就業的招聘信息表面看渠道多,但有效的、實用的信息並不多,一些企業利用當前大學生供過於求的形勢,推出假招聘,先給出誘人的待遇條件,然後以培訓等名義收取費用,再以試用不合格等理由辭退學生。

3 大學生就業存在的問題

3.1 大學生就業素質有待提高,在就業方面存在不良心態

近幾年來,用人單位普遍反映大學生不能勝任單位分配給他們的工作,其就業觀念存在着“三高”即:高工資、高待遇、高福利的依然很多。其中大城市心態、過高的就業期望值、求職的自卑心理影響着大學生就業率的上升。大學生就業素質是指在就業過程中表現出來的心理意識品質和知識技能品質的總和,是大學生個體合理擇業、順利就業和成功創業的基礎。就業素質包括:就業觀念、心理品質和就業技能三個方面。當前,大學畢業生的就業目標主要集中在_些經濟發達的大中城市和一些省會城市。大學生自身的就業期望值過高也是影響其順利就業的一個因素。在當前條件下,的確有一部分大學生存在着較高的就業期望值,有的學生非大城市不去、非好單位不留。在找工作的時候,首先考慮的是工資、福利、保險等待遇問題。而另外一些畢業生在求職的過程中,存在自卑的心理。在應聘時由於缺乏自信、沒有主見、勇氣不足,從而喪失了很多選擇和競爭的機會。

3.2 傳統就業渠道不暢通

隨着近幾年國企改革、企業重組和改制等原因,傳統的就業渠道不再成為就業的主渠道。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90年代以後,個體、民營經濟得到了廣泛的發展。近幾年政府在機構改革和人員精簡的過程中,也削減和合並了一些部門,原來的一些勞動密集型企業在市場競爭中也要向知識密集型、資本密集型企業轉化,原來傳統的採掘業、製造業、建築業等大量吸納勞動力的國有工礦企業面臨着大量虧損、破產、倒閉,出現了大量的下崗工人。這些都減少了大學生就業的崗位。

3.3 高校專業設置適應不了市場需求

很多大學生存在的最主要問題是技能缺乏,這就與高校專業設置不適應市場需求有很大的關係,近幾年大學生就業難問題的出現,暴露出大學生自身所學與實際工作相差太遠,專業不對口的現象大為嚴重。連年的擴招使得學校在師資、校舍、實驗設備等方面都出現了緊缺,各高校也為了能夠適應市場的需求,而不斷地設置了一些新的熱門專業,但倉促的設置不利於專業發展,從而使大學畢業生與用人單位供需矛盾結構突出。

4 解決大學生就業問題的對策分析

大學生要提高自身綜合素質。如今就業形勢日益嚴峻,就業率連年下降,人力資源過剩,用人職位日漸飽和,對我們來講是相當不利的。如何正確面對當前的就業形勢,充分做好思想準備,讓自己在職場競爭中佔有有利地位。

首先,大學生要掌握好所學的基礎知識。這是最基礎的一點,是以後就業的鋪路石,敲門磚。大學裏一些看似無用的課程,在以後實際社會生活中應該十分有用,因為這些類似於哲學、社會學類的課程都是讓我們學會怎樣為人處事。此外,如果連大學四年所學的基礎知識都沒掌握好,那麼如何去學習以此為基礎的新知識?因此,把握好四年大學生活,認真學好基礎課程,是大學生就業的必要前提。

其次,要有擅長的專業技能。以計算機專業的學生為例,由於計算機應用在將來應該會是人人都能熟練掌握的,必須要有相應的軟、硬件開發能力來增強自己的市場競爭力。大學生應該通過刻苦的學習,努力加強自己的知識儲備,同時要鍛鍊自己的實踐能力,全面提升自身的綜合素質。只有所學的技能多於其他人,就業機率才會上升。

第三,要善於為人處事。大學裏很重要的一課時學會做人,學會為人處事,即如何社會交際。這一點雖然不能從表面上看出來,但會對以後的工作生活起到深遠的影響。

第四,先就業很擇業。首先是要找一份能夠讓自己生存的工作,而不是一開始就我到一份事業,只有降低自己的期望值,採取務實的態度去擇業,才能讓自己在嚴峻的就業形勢下找到立足之地。同時,利用業餘時間到企業或用人單位進行見習、實習或是做兼職,一方面可以發揮自身專業特長,把自己所學的知識運用到實際工作中去,另一方面也鍛鍊了自己的實踐能力。樹立自主創業的擇業觀,具備敢於創業的信心。

5 總結

大學生就業問題是關係到政府、社會、高校、畢業生本人四方面的一個系統工程,對於大學生就業難的出現,政府、高校、用人單位以及畢業生本人都存在着各種各樣的問題與責任。

對於每一位畢業和即將畢業的大學生而言,嚴峻的就業形勢是人生的又一次挑戰。針對當前大學畢業生就業羣體不斷增加而就業率偏低的現實問題,大學生要樹立自信,不要盲目攀比學歷,注意實際能力的提升,同時,立志從小事、平凡事做起,遵循成才規律,先就業,再擇業,此外,轉變就業觀念,要適應市場需求,樹立良好的就業擇業心態,要克服不良的就業心理。

當前大學生就業形勢研究論文 篇六

[摘要]隨着互聯網技術的發展,網絡工程專業成為社會的新型熱門行業,畢業生和就業人數每年都創新高。從當前社會經濟發展的新形勢出發,分析網絡工程專業的專業特徵和目前的發展現狀,通過就業過程中的問題分析,提出網絡工程專業學生的就業建議,以期用理論指導實踐工作。

[關鍵詞]網絡工程畢業論文

一、前言

網絡工程專業是國內高校普遍開設的一個新興專業,隨着互聯網技術發展和計算機的普及,網絡工程專業也成為一個熱門專業,為社會輸送了大量的專業技術人才。經濟學上講,需求決定供給,正是因為社會對網絡工程專業的需求,決定了其供給必須為社會所需要,為社會服務。專業的發展只有與社會環境和需求相結合,才能像植物吸取養分一樣長成參天大樹,最終脱穎而出。從當前的社會發展形勢看,網絡技術的發展發揮着越來越重要的作用,開辦網絡工程專業的學校也越來越多,畢業生也越來越多,其就業問題也成為值得關注的問題,在這種情況下,如何辦好網絡工程專業以更好地適應社會形勢發展成為一個嚴峻課題。

二、網絡工程專業現存的就業問題

(一)企業因素

從企業層面看,當前對於網絡工程專業的畢業生需求量還是比較大的,但是企業的實際工作與畢業生在學校學到的知識之間存在一定的偏差,畢業生上手比較慢,不能迅速滿足企業工作需求,而企業對畢業生的管理缺乏人性化管理和人文關懷,導致畢業生陷入“報酬低”“職業發展緩慢”等這樣的一些困境,對於企業來説離職率較高,而對於學生個人來説也影響了其工作的穩定性。

(二)學校因素

在學校的教學中,對於網絡工程專業的教學存在着誤區:(1)教學程度不深,蜻蜓點水式的教學使得學生掌握的知識不牢固、不紮實;(2)教學廣度不廣,學校教學與社會需求存在一定的脱節,造成學生走上工作崗位後適應能力不足,專業技能較弱。學校在培養過程中的培養體系和培養計劃問題直接影響學生專業技能的發展,從而影響學生就業。

(三)自身因素

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內因發揮主要作用,自身專業認知模糊、學習態度不端正不認真、缺乏對社會的瞭解與認知,都成為學生自身競爭力薄弱的主要因素,專業技能薄弱和綜合素質不高都成為其就業過程中的限制性因素,影響其就業。

三、提高網絡工程專業學生就業率的對策建議

(一)企業層面

企業對於初出茅廬的高校畢業生,要給予更多成長和包容的空間。例如企業對於員工工作時間的把控和工作技能的培訓。首先合理安排用工時間,拒絕長時間的加班制度,結合個人不同的特點,實現人力資源的合理配置,並且制定個人長期的職業規劃,在工作過程中制定完善的薪酬福利體系,並且結合績效激勵機制滿足員工的個人生活需求,建立以人為本的企業文化,發揮企業人文關懷,確保員工在企業留得住、幹得住,不斷提升自身技能,與企業共同進步發展。

(二)學校層面

對於學校來説,首先要加強專業課的教學,創新教學方式,通過“校企辦學”等方式打造與企業需求結合更緊密的課程,讓學生的學習更有針對性和實踐性。其次加深教學深度,拒絕蜻蜓點水式的教學,讓學生掌握專業全面的技術。最後加強就業指導,學校是學生走向社會的最後一個平台,通過學校的就業指導,培養學生的心理承受能力、提高職業道德意識,多開展實踐活動,深入企業鍛鍊學生的崗位適應性,以多元化的就業指導形式加強學生的競爭力,使學生成為更加適應社會需求的人才。

(三)學生層面

學生是就業的主體,自身素質的高低直接決定着就業的質量。學校可以通過定期舉辦優秀畢業生講座等形式,讓在校學生了解社會需求,並且學習先進,知道自身的差距,正視自身的缺陷,努力學習專業知識,端正學習態度,為日後就業打下堅實基礎。此外,學校還可以構建監督體系,監督和考評學生的學習情況,發現問題要及時幫助學生解決,引導學生樹立自信,建立正確的擇業觀念。總之,從當前的社會形勢看,近年來興起的計算機技術和物聯網技術使得網絡工程專業具備了新的前所未有的機遇,成為一個新興的熱門就業專業,社會的需求也比較旺盛,但是要想找到適合自身的就業崗位,還需要面臨激烈的競爭和挑戰,在學校要通過學校指導和自身努力等因素結合,提高自身的專業技能和綜合素質,進而提高就業競爭力,只有學生和社會都滿意,專業才能得到發展,專業的培養也才具有生命力。

參考文獻:

[1]毛騰躍。網絡工程專業產業人才培養探析[J].軟件導刊,2014(3).

[2]袁志,鄒延平,張明軍,等。網絡工程專業項目驅動式實踐教學體系的構建[J].計算機教育,2012(8).

[3]徐雅斌,周維真,施運梅。項目驅動教學模式的研究與實踐[J].遼寧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3).

大學生就業形勢論文 篇七

【摘要】隨着高校擴招政策的逐步推進,金融危機導致經濟增速變緩,使得大學生的就業形勢日益嚴峻,國家相繼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促進大學生就業。在新的就業環境下,通過對就業政策進行分析,以期對未來的就業工作提供指導性意見。

【關鍵詞】金融危機;就業背景;就業政策

一、大學生的就業背景發生變化的主要表現

自1999年高校擴招以來,每年的大學畢業生大幅增加,數量呈跳躍式增長,社會對人才的需求則比較緩慢或與往年持平。教育部的統計數據表明:2000~2010年我國高校畢業生已經從106萬增加到652萬,畢業生的急劇增加導致大學生就業由原來的“買方”市場變為“賣方”市場:

1、國際、國內的形勢加大了大學生就業的難度。從國際形勢看,國際貿易摩擦影響就業。我國已進入國際貿易摩擦高發期,對我國產品的反傾銷已從發達國家擴大到發展中國家,產品從紡織品擴大到電子、五金和機電產品,再加上人民幣升值導致許多出口行業的經濟不能高速發展,使得這些行業對於高校畢業生【】的需求大幅下降。在全球金融危機的影響下,2011屆畢業生的就業形勢將更加嚴峻。從國內形勢看,自2006年起全國16歲以上勞動年齡人口增長達到高峯,新增勞動力供給遠遠超過新增就業崗位,高校逐年擴招的不利影響也逐漸顯現出來,大學生就業市場需求崗位的總體狀況相對趨緊。

2、就業的結構性矛盾仍然存在。從地區分佈看,東部省市吸納了全國50%以上的高校畢業生,西部省區接收高校畢業生的比例不足20%,東部需求旺盛、西部需求不足和“孔雀東南飛”的現象依然存在。從學歷層次看,高職高專畢業生仍然是就業的難點。從學科專業看,工科和應用性較強的學科專業就業形勢較好,一些文科專業就業困難。專業趨同現象和學校的知名度,對高校畢業生就業也產生了重要影響。儘管隨着經濟的發展以及就業形勢的變化,結構性矛盾已經出現了緩和的趨勢,但短期內這一矛盾將仍然存在。

3、新的就業環境下四種畢業生成為就業的難點。(1)偏遠地區的高校畢業生就業難度增大。由於就業的學生不斷增多,用人單位的需求也水漲船高,越來越向重點大學集中、向研究生集中,偏遠地區的高校畢業生就業難度也越來越大。(2)應屆大學畢業生就業難。越來越多的用人單位在招聘時過多的強調工作經驗的重要性,不願意招聘應屆畢業生。我國的教育體制多是按照一種模式培養人才,專業設置脱離社會需求,不注重學生實際能力的培養。再加上下崗失業人員、中學畢業生、農民工等的搶佔和擠壓,一些低端崗位被多方佔領,加劇了高校畢業生的就業難度。(3)專業相同的人多,熱門專業人才過剩。近年來,一些工科院校和具有專業特色的學校追求綜合發展,紛紛上馬熱門專業,致使這些專業的畢業生就業難度加大,2011年這一現象將更加明顯。(4)受今年全球金融危機的影響,我國大量中小企業受挫,金融部門最不樂觀,銀行、證券等行業處於低谷,可以預見,經濟、管理類畢業生的就業難度加大。

二、國家教育部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促進大學生積極就業

1、鼓勵高校畢業生到基層和艱苦地區工作。這裏的基層主要指的是城市社區和農村鄉鎮的基層單位。一方面國家通過這種方式來提高基層幹部的管理素質;另一方面通過政策導向來分流一部分大學生,為大學生提供更多種的就業可能與就業道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戰略推動畢業生到農村就業。近年來,國家加大了農村經濟建設的步伐,“社會主義新農村發展戰略”的提出,推動了農村經濟的快速發展,也為大學生就業創造了新的環境與機遇。高校連續擴招的背景下,城市吸納人才的能力已經遠遠不能解決大學生的就業問題,大學生供需失衡的結構性矛盾日益凸顯。吸引大學畢業生到農村就業,推動了人才由城市向農村的迴流,既是增加新農村建設人力資源有效供給的重要途徑,也是建立大學生資源流向農村的一個有效的長效機制。具有同樣性質的政策還有幾項,比如黨政機關錄用公務員和國有企事業單位新增專業技術人員和管理人員的,應主要面向高校畢業生,公開招考招聘,擇優錄取;鼓勵各類企事業單位特別是中小企業和民營企事業單位聘用高校畢業生的,政府有關部門要為其提供便利等。從這些政策可以看出,國家在引導大學生在日益嚴峻的就業形勢下應把擇業面放得更寬一些,把目光放遠一些。對於畢業生來講,留在大城市,有一份理想的穩定的工作,仍然是絕大多數人的心理期待,但是目前的就業狀況是我們勢必要選擇一個曲折的擇業過程,國家也正是通過一些後續的優惠政策來吸引大學生,鼓勵引導畢業生走上擇業的多樣化道路。

2、鼓勵大學生自主創業。如果説以上政策是國家給畢業生提供更多的就業崗位,鼓勵大學生自主創業則是主張大學生為自己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具體政策有:鼓勵高校畢業生自主創業和靈活就業,國家在一年內免徵其登記類和管理類的各項行政事業性收費,同時在現有渠道中為高校畢業生提供創業小額貸款和擔保。與其它工作的工作環境相比,自主創業是充滿風險且比較辛苦的,大學畢業後又自謀職業,在我們這樣一個有着傳統觀念的國家中,還沒有大範圍地被認可,穩定和有保障的工作依然是多數畢業生及其家人的心理期待。隨着經濟全球化和社會的整體開放程度的進一步深化,西方的以及社會上成功的個人奮鬥模式正在被越來越多的人所接受,不少大學畢業生選擇了自主創業。經驗的不足也是必然的,國家也出台了一系列優惠配套政策給予幫助和扶持。國家提供的這項政策的目的就是為了增強大學生自主創業的信心和勇氣,打消目前還存留在多數人心中的猶疑和偏見,創造百花齊放的就業前景。

3、高校及政府部門為暫時未找到工作的畢業生提供便利。畢業生户口和人事檔案保留在學校兩年並免收服務費用;畢業半年以上未能就業的畢業生,可持學校證明到入學前户籍所在城市或是勞動保障部門辦理失業登記,勞動保障部門所屬的公共職業介紹機構和街道勞動保障機構應免費為其提供就業服務;對特別困難的畢業生實施低保救助等等。這些政策雖然不能從根本上改變就業難的狀況,但也能從思想上情感上來減壓,為一時還未就業的大學生提供一個緩衝的寬鬆環境,讓他們在就業前減少因經濟壓力、生活問題等帶來的不安和困擾,全身心地投入到求職擇業的努力中去。

上述這些政策可用兩個詞來概括,就是分流和減壓。一方面為大學生儘可能地提供多種就業的便利與可能,另一方面從實質上和心理上都給予減壓。如果要解決就業難的根本問題,就必須從宏觀和長遠考慮:一要加大對高等教育事業發展規模、專業設置和就業狀況的統籌力度;加強對高校畢業生的思想政治工作,開展樹立正確擇業觀和創業觀教育;進一步加強對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的領導等等。這幾項可以説是從長遠和宏觀的角度來思考和解決就業難的問題,不管是促進高校建設及面對市場的專業設置還是培養大學生的就業意識,這些都是“遠慮”的體現,使國家、學校、個人都能真正培養一種面向市場、面對未來的競爭意識。

面對日益嚴峻的就業形勢,國家的就業政策也會在各個方面逐漸跟上實際的需要,切實落實已經出台的關於畢業生就業工作的各項政策措施,同時繼續完善政策框架,在擴大就業渠道,增加就業可能的同時,建立健全畢業生的就業服務體系。在目前國家普及高等教育的大形勢下,國家這些政策説到底只是一種引導性政策,大學畢業生的就業難問題將會是今後一段時間所必須面臨的一個問題,作為高校來講,要切實加強畢業生的思想教育和就業意識,加快教育教學改革的步伐,我們的大學生則需要在學業、能力、實踐、意識等方方面面全方位地迎接新的挑戰。

大學生就業形勢論文 篇八

關鍵字:

新時期大學生就業

摘要:

近年來,我國的就業形勢較為嚴峻,大學畢業生面臨着巨大的就業壓力,大學生就業問題已經成為全社會關注的問題,本文重點就當前的就業形勢、新時期人才的需求特點及大學生如何直面就業壓力進行探討。

就業是一個敏感的社會性問題,是民生之本。大學生的就業牽涉大學生本人和千家萬户的利益,牽涉國家和社會的利益。每個大學生都面臨就業的現實,而且就業的形勢又十分複雜。因此一個尖鋭的問題就擺到我們面前,大學生應該如何進行職業生涯設計。

一、當代大學生面臨的就業形勢

大學生的擇業和創業應該適應時代的需求。既要追求自己的職業理想,更要符合社會的實際需求。因此充分了解和把握我們當前的就業形勢是理想就業、奮發創業的重要條件。

近年來,隨着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就業再就業工作取得了明顯成效,但就業在就業的形勢依然較為嚴峻,就業壓力較大。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是:我國的人口基數大,就業的機制有待完善,需要就業的人數多,就業高峯持續時間長。自20XX年以來,高校應屆生數量以跳躍式幅度增長,20XX年是1999年高校擴招後本科學生畢業的第一年,全國高校畢業生總數達到212萬,比前一年增長46%,而到20XX年更是高的630萬比20XX年翻幾番了,“大眾化教育”取代了“精英教育”。大學生的就業高峯與社會的就業高峯重疊,大學生的就業壓力開始凸顯。

二、新時期對人才的新要求

當今時代對人才的要求,雖然要求各種各樣,但是最基本仍然是專業職業技能,可以説這是對每一個求職者最基本的要求,也是各種工作的最基本需要。因此,我們首要的任務仍然是努力學習專業知識。不斷提高自己的專業知識水平。不能被所謂的“大學學習的很多東西以後基本用不到”所迷惑。現在我們所學的可能以後不能直接用到,但是大部分工作時的後續課程都需要現在的知識。

眾所周知的,現在的用人單位除了看基本知識水平的同時,對綜合能力的注意有很大傾向。也就是説他們不再單單看文憑,很多時候要考慮應聘人的行政辦事能力、人際關係處理能力以及是否取得其他職業資格證書等等。鑑於這種情況我們就不能單一的學習基本專業知識。要比較廣泛的涉獵其他知識,例如,取得大學英語四六級證書、計算機等級證書。積極參加各種活動,努力拓展自己的見識和人際關係網。通過參加學生會和社團活動,培養一個良好的處理問題方式以及積極認真的工作態度,為以後的就業工作打下一個良好的基礎。

進入二十一世紀,我們面對的是一個信息時代。各行各業飛速發展,社會日新月異。時代帶給我們各種機遇的同時也帶來了更大的挑戰,也導致了企業對人才的需求的更高要求。

三、當代大學生如何直面就業壓力

鑑於這樣形勢,大學生在現在的學習生活中就要不斷學習新的知識,更多瞭解吸取先進的思想先進的經營理念,並且勇於把自己推銷出去。很多求職者就業期望過高,尤其是大學生,他們思想獨立,通常的教導無法在短期內使其調整就業期望,在現實面前也容易泄氣或產生自卑心理。良好的心態最重要,認識到客觀現實,調整人生規劃,相信自己、相信未來。所以大學生的自我完善應當從以下幾方面着手:

(一)身體素質。身體素質包括身理素質和心理素質。”身體是革命的本錢”,現代化生活的節奏日趨加快,要求要有一個良好的身體才能足以應對當今的社會壓力,”病秧子”是得不到企業的認可的,因此在大學期間我們就應當鍛鍊自己,經常參加體育運動。同樣,心理上的素質也是很重要的。在未來的面試、就業過程中,大學生所面臨的考驗將是巨大的,因此對於大學生來説,應聘職場首先就需要有過硬的心理素質。這就要求大學生從此時此刻就開始培養自己,不論是在即將到來的實習還是以後的面試和工作中,這都是非常重要的。過硬心理素質的前提是要有充分的準備,倘若在面試前不做好充實的準備,那麼無論面多少回也是不會成功的,所以充足的準備是必須的。其次,保持一顆平常心是很重要的。在面對許多次的失敗後,許多心理素質不好的人就會喪氣。而對於初次涉世的大學生而言,所面對的挫折將是更加巨大的,所以這就要求大學生對每一次的面試做充分準備保持一顆平常心,勝不驕,敗不餒。

(二)知識素養。對於大學生而言,知識是很重要的,這也是老生常談的話題。作為學生的本職,學習知識是永遠也不會過時的話題,在確定了自己的職業目標後應當讓自己朝着這一方面發展,在大學期間努力紮實好自己的專業基礎知識,這樣將使自己在未來的工作更容易適應工作所帶來的壓力。當然,學習的基礎知識不能只侷限於那些單純的理論基礎知識,還應有些實際應用的知識,並且加以實踐的操作,這樣的知識將是更有用於未來的工作崗位。

(三)社交能力的完善。大學人際交流與溝通的機會是遠遠大於在中學時候的機會,一般的大學都開設有許多的社團,這一方面不僅豐富了學生的課餘生活,另一方面,是很大程度上是給學生創造與他人交往的機會。大學生應當抓住這個機會,鍛鍊自己與人溝通的能力。也可以學習一些自己喜歡的東西,比如吉他、舞蹈等等,因為這可以幫助你成為一個豐富的有情趣的人。美國工作尤其看重這一點,他們往往並不要求員工是一個在專業上多麼拔尖的,但希望員工是一個很全面、平衡的人。

總之,面對當前的就業形勢。首先,我們要刻苦學習專業文化知識,為以後的就業打下堅實的基礎。其次,要廣泛的涉獵知識拓展自己的知識面。同時積極參加各種活動,培養認真積極的工作態度,為以後的工作提前積累各種經驗。為以後的升職或者跨專業就業奠定基本。再次,培養一種勇於創新的辦事理念,以便適應社會的高速發展。敢於推銷自己,為自己爭取更多的機會。最後,樹立正確的戀愛觀婚姻觀,並處理好與學習關係。相互促進。為以後把握好家庭與事業的關係打下良好的開端。

參考文獻:

[1]卡瑪。誰説本科生找不到好工作[M]。中國青年出版社,2008.

[2]吳翔。大學生就業難的原因分析及對策[J]。中國校外教育,2009(S3)。

[3]蒲昕豔。應對危機調整心態——淺析大學生就業心理問題[J]。科教文匯(中旬刊),2009(7)。

大學生當前就業形勢分析論文 篇九

關於當前大學生就業形勢的分析與對策

摘要:只要我們腳踏實地,心懷若谷,大膽實踐,勇往直前,認真做好就業籌劃,以優良的“情商與智商”面對每一份工作,面對每一位招聘者,就一定會找到適合自己專業、能夠讓自己展開理想翅膀、奮勇拼搏的廣闊的就業平台。

關鍵詞:大學生;就業形勢;對策

一、對大學生就業形勢的認識

每年臨近年底,新一輪的“應聘季”就開始了。源源不斷的、數以百萬計的大學生蜂擁而入全國各個城市的人才市場或人才招聘場所,京津滬廣等一線大城市更是擁擠不堪,人來人往,車水馬龍,好不熱鬧。但是,深入瞭解一下實際情況就會發現,雖然每個招聘場所都是熱鬧非凡,“你方唱罷我登場”,實際效果卻不盡人意。不是大學生們花費了幾千元做簡歷、經過日夜奔波勞苦投了上百份招聘單位,也沒有找到一家令自己滿意的單位,就是一些招聘單位對前來報名應聘的學生們條件苛刻,首先第一條要有一定的工作經驗,就讓前來躍躍欲試的大學生們望而止步。

2013年高校畢業生遭遇了“史上最難就業年”,而2014年應屆畢業生人數再創新高,達到727萬人,比2013年多出約27萬人。由於國際金融危機的影響尚未平息並且在一些層面進一步擴大,因此,大學生的就業壓力問題在一定時期內不會減小,只能更大。筆者認為,我國大學生就業難問題,有着多層次的原因,既有社會原因,也有政策原因,更多的是大學生自己的原因。這是一件事關社會的和諧穩定、事關每一位大學生切身利益的大事,全社會都應伸出友誼之手,幫助大學生們走出跨入社會的第一步,從而使其今後的人生之路充滿正能量。

二、當前大學生就業形勢嚴峻的成因分析

1、高校的快速發展、專業老化、教學內容脱節,導致畢業生就業結構失衡,無法適應社會需求與供給的矛盾。近年來,我國社會、經濟發展與高等教育的發展不同步,社會需求與高校畢業生的總供給出現了很大的矛盾。主要表現為:一是目前我國每年有大量的新增勞動力,同時適合大學生“口味”的工作崗位較少。由於我國有近14億的人口,基數巨大,每年有2000萬的新增勞動力,全國城鎮每年只能提供1200萬個就業崗位,但是大多數工作卻是大學生們所不屑一顧的。因此,自然會出現一方面每年有數以百萬計的大學畢業生找不到工作,另一方面有許多工作崗位還得到偏遠的山區招工,以解決招工難的問題。二是高校畢業生的快速增長帶來了前所未有的問題。從2002年到2014年,我國每年所畢業的大學生由原來的145萬猛增到727萬,這的確是一個驚人的數字。短短的幾年時間,我國就已進入了高等教育大眾化的時代,這種數量上的巨大變化,對於全社會來説,是始料未及的。如果在社會人力資源需求沒有發生根本性的變革、就業崗位增長緩慢、就業增長與經濟增長脱節的情況下,是無法解決這一問題的。

2、大學生自身及家庭的原因所造成的就業難問題。一是大學生的就業觀念與職業取向導致他們理想與現實嚴重脱節,“低不成,高不就”,“寧願京滬廣一張牀,不要二線城市一套房”的傳説已被大學生們變為現實。有關調查數據顯示:大學畢業生選擇就業單位的順序依次為:黨政機關、科研單位、羣眾團體、大專院校、外資企業、國有企業、股份制企業、鄉鎮企業,選擇排在後幾位單位的人僅有7%;同時,選擇回老家,尤其是回到小城鎮、農村、“老少邊窮”地區的只有3%。這説明,作為家長來説,傳統的儒家思想構成的“精英情結”也非常嚴重,好不容易將自己的孩子送進大學,上了4年,再回到老家農村工作,豈不讓人笑掉大牙?因此,寧願讓孩子漂在“京滬廣”,説起來是在一線城市工作,臉上很有光彩。其實孩子究竟在大城市的工作、生活得如何,的確是“剪不斷,理還亂”。轟動一時的北京的“井下人”事例就從一個側面説明了這一問題的嚴重性。二是一些大學生的綜合素質不高,知識欠缺,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差,缺乏社會各行各業對完成工作的基本要求。有的人連普通話都不會講,不能完整地表述自己的意思,在應聘的考試場合,面紅耳赤,言不達意,失去了對方進一步瞭解自己的機會。三是一些大學生“這山望着那山高”,忽東忽西,目的性不強,定位不明確,腳踩兩隻或多隻船,最後連上一隻船的機會也沒有了。

3、用人單位設置的苛刻條件導致大學生就業難。目前招工單位往往首先要求必須有兩年以上工作經驗的或者是“低職高聘”,辦公室的文員也都要有碩士學歷。對剛畢業的'大學生來説,工作經驗就是一個難以逾越的門檻。這種重經驗輕學歷或重學歷輕實踐嚴重脱離現實的招工方法給大學生與用人單位都帶來了不小的麻煩。

4、高校在自身發展中,如專業設置、教材老化、教師隊伍不強等原因造成的問題。一些地方高校追求大而全,辦學理念與辦學方法嚴重落後於時代的發展。導致開設的專業在市場經濟條件下“英雄無用武之地”,專業不符合市場需求,結構性的供需矛盾突出。還有一些學校對大學生就業問題重視不夠,有的學校連大學生就業指導工作機構都沒有設立,大學生無法在校內得到應有的就業指導。

5、社會給大學生就業造成的種種困難。大學生畢業後一定時間內檔案就得返回户口所在地,由於近年來有許多大學生選擇了自主擇業,這就成了必須越過的一道坎。但是,在具體辦起户籍、檔案等手續來,實在不易。中央電視台曝光的一位在北京大學畢業後自己在中關村找到工作,先後耗時一年多時間,連續跑了8次河北省某縣老家,都難以辦到自己企業所需要的相關手續一事,讓無數大學生扼腕感歎。正是這一道道有形的、無形的“網”,使許多大學生與自己所向往的工作失之交臂,留下遺憾。

以上分析足以説明,造成我國大學生就業難的現狀是有着多種因素的。“解鈴還須繫鈴人”,只有依靠全社會的力量共同努力,才能為大學生就業創造必要的條件。

三、解決大學生就業難的對策

同志在視察天津人力資源發展促進中心和天津職業技能公共實訓中心時指出:“就業是民生之本,也是世界難題,要從全局高度重視就業問題。沒有一定增長不足以支撐就業,解決就業和培訓問題,根本要靠發展,把經濟發展蛋糕做大,把就業蛋糕做大。”要想逐步解決高校大學畢業生面臨的種種難題,就要採取各種行之有效的手段,通過國家、社會、企業、家庭與大學生自己的共同努力,盡最大可能緩解就業難的問題。

1、大學生自身的責任。在招聘就業市場上,許多大學生很少具備必要的求職知識與技巧,一些很小的、本來不應該發生的問題反而會成為功虧一簣的導火線問題。同志不久前在與高校畢業生、失業人員交談時指出:“做實際工作情商很重要,更多需要的是做羣眾工作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也就是適應社會能力。老話説,萬貫家財不如薄技在身,情商當然要與專業知識和技能結合。”因此,高校畢業生就業指導服務要成為每一所高校為畢業生就業服務的一項重要的工作,學校主要領導要親自抓,抓出成效,選拔一批有意願為大學生就業奉獻自己光和熱的教師投入到這項工作中來。要深入研究

本校畢業生的流向,研究他們可能存在的薄弱環節。對症下藥,強化這部分學生的就業輔導,重點突破,以點帶面。還要“走出去,請進來”,及時、主動地與各類用人單位加強聯繫,積極引導他們到自己校園裏來選拔可用之才。另外,要與家長取得聯繫,對孩子將來可能選擇的工作崗位、地域以及其他因素,進行準確的分析,幫助大學生們從多個方面分析自己、分析需求,儘可能地“貼近地氣“,從而有效地解決”供需矛盾“。

2、高校的責任。不解決好高校專業的配置、提高學生的整體素質,想要做好大學生的就業工作,只能是紙上談兵。因此,要進一步深化教育體制改革,根據社會對人才的需求及時調整與更新專業,設置最能代表時代特徵、深深紮根在人民大眾之中的學科,及時購置與更新既有理論水平又有實用價值的教材。將那些已被社會淘汰的專業與課程及時“關閉”,不能再“以其昏昏使人昭昭”。只有及時補充正能量,接好地氣,才能不斷推進教育體制改革。

3、政府部門的責任。一是要完善與落實相關政策、法規,進一步規範就業市場,消除歧視,改革與簡化户籍、人事、檔案辦理手續,真正為大學生提供方便、快捷、温馨的服務。二是要切實採取大學生“看得見,摸得着”的經濟獎勵措施,鼓勵他們到基層、到山區、到農村去,一定要將獎勵措施落到實處。以上海某區為例,雖然也制定了鼓勵大學生在社區創業的相關法規。但是實施起來卻極為不易,其中有一條就使許多大學生創業者望而止步,這條規定是:“凡是在社區創業的大學生必須要在本社區轄區內租賃房屋。”能夠符合此條規定者寥寥無幾,獎勵也就成了泡影。三是政府要建立大學生就業培訓機制與失業保障體制,及時幫助一部分尚未完成從學校走向社會角色轉換的大學生調整思路,修正座標,儘快完成角色的轉換。同時,一定要珍惜經過多年培養的大學生人才,不能讓他們所學到的知識白白流失,要將一定時間內還找不到工作的大學生納入社會救濟體系,對他們實施必要的社會救濟。

4、社會的責任。全社會都要來關心這些天之驕子,大家都來伸出友誼之手,公平、公正地對待他們。決不能讓前文所講的那位大學生一年多內為了辦好自己的相關手續,前後跑了8趟老家的事例重演。“前事不忘,後事之師。”為了不讓大學生們剛走出校門就遭受社會的冷遇,各方面都要儘可能公平地對待他們。以招聘企業為例,要根據崗位選拔員工,設立既實用又環保的招聘方案。只要本科生能做的,完全沒有必要招來一位研究生在這個崗位上工作;同理,只要是高職生、大專生就可以勝任的活,也沒有必要招來一位本科生來完成此項工作。要知道,人才的浪費,是一種更大的浪費,同時還可以為企業降低人工使用成本。對於沒有工作經驗的大學生來説,他們接受新鮮事物很強、很快,較短的時間內就可以完成好角色的轉換。在他們步入企業大門後,人力資源部門要對他們進行短期培訓,從廠紀、廠規、安全、技術、生活等各方面進行強化學習,很快就可以使其融入企業這個大家庭中。

對每一位即將畢業走向社會的大學生來説,一次次地參加筆試、面試,都是一次次嚴峻的考驗。“心勝則興,心敗則衰。”只有將自己的準備做得更好、更充分,才能從容面對新的、更大的挑戰。要根據自己每一次的失敗及時調整自己,找到自己的“短板”,儘可能地讓對方看到自己的“長板”,從而使他們認可自己的這隻“木桶”可以發揮最大的能量。才能“吃一塹長一智”,儘可能少走彎路。

毛澤東同志説:“世界是你們的,也是我們的,但是歸根結底是你們的。你們青年人,朝氣蓬勃,好像早上八、九點鐘的太陽,希望寄託在你們身上。”筆者作為一名即將踏入社會的大學生,也曾經有過許多次對學業的荒蕪、考試沒有下苦功的後悔與遺憾,但是深信,只要我們腳踏實地,心懷若谷,大膽實踐,勇往直前,認真做好就業籌劃,以優良的“情商與智商”面對每一份工作,面對每一位招聘者,就一定會找到適合自己專業、能夠讓自己展開理想翅膀、奮勇拼搏的廣闊的就業平台。

參考文獻

1、新形勢下大學生就業心理指導模式研究劉小玲南昌大學2006-06-30

2、新形勢下大學生就業問題研究郭冬青中國石油大學2006-12-01

3、新形勢下大學生就業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石冰中北大學2014-05-04

大學生就業形勢論文 篇十

摘要:目前,全國高校畢業生就業形勢嚴峻,不同地區、不同院校、不同專業和不同性質單位之間存在着嚴重的需求不平衡現象。本文討論了高校畢業生的就業形勢、全國人口的就業趨勢及畢業生就業問題的解決辦法。

關鍵詞:就業;失業;畢業生;消費需求

目前,社會對畢業生的需求總體上仍屬供不應求。特別是“互聯網+”時代的來臨,將引起我國社會對不同專業的畢業生需求量的不同變化,電子商務類、金融類、商貿類、旅遊類以及經濟管理等專業的畢業生需求形勢會出現結構型的調整。隨着高新技術企業的飛速發展,對高新技術人才特別是電子商務人才的需求量將呈現巨大增長。

一、畢業生就業形勢問題分析

1、人事管理制度和企事業、生產企業處於改革調整期

目前高校積極推進畢業生就業改革步伐,但由於各種客觀因素的制約而舉步維艱,這與我國人事制度改革相對滯後有關。現在人事管理制度中的户籍、編制、各種指標和檔案管理等,都沒有進行根本性的改革,畢業生就業的申請報批手續過於繁雜。國家機關繼續推行機構改革,國務院機構改革結束後,省市機構改革馬上全面推開。畢業生到各部委系統和各級黨政機關就業的人數會相對減少。國有企事業目前依然處於轉軌改制、生產企業結構型的調整期,使很多傳統的畢業生就業主渠道的吸納能力下降。

2、市場需求、供給、專業與地區之間等存在着諸多不平衡問題

社會對於畢業生學歷層次的需求越來越高。目前我國社會中高層次的人才嚴重短缺,對高層次的複合型、外向型和開拓型人才的需求日益迫切。近些年,社會對高校畢業生的總體需求信息量呈逐年遞減趨勢。同時,畢業生的能力素質與用人單位的要求也存在較大的差距。現在用人單位對高校畢業生的敬業精神、職業道德、思想道德覺悟和能力素質水平都提出了越來越高的要求,重在人品和能力,對專業反而相對看得淡一些。且畢業生的就業期望值居高不下的問題,仍然是目前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中的主要難題。有些畢業生感到“找不到理想的單位”,但同時又有許多基層一線的用人單位急需人才但又招聘不到畢業生,特別是西部欠發達地區難以對應屆大學畢業生產生強大的吸引力,客觀上反映了畢業生求高薪、求舒適、求名氣的心態較為普遍。

在供需形勢總體平衡的前提下,存在着諸多的不平衡現象。不同專業之間的需求冷熱差距相當明顯。短線專業的供需比可達1∶30,而有些長線專業的需求則幾乎為零。高校專業結構調整的滯後也影響大學生的就業。高校畢業生就業己經市場化,但大學的教育體制改革較緩慢,表現在專業設置調整後,畢業生所學習的專業結構與市場供求出現了錯位,這是制約高校畢業生就業最突出的原因。大學的專業及課程設置缺乏科學的需求預測和規劃,有較大的盲目性,專業人才的產出與崗位需求不成比例,供給嚴重大於需求。

不同地區之間的需求反差現象也相當明顯。越是經濟發達、知識人才密集的地區,對於高校畢業生的需求越急迫,接收畢業生的量越大;而一些經濟相對落後、人才稀少的地區,反而越不好安排畢業生。同時這些邊遠地區或內地不發達地區,仍然實行計劃分配的做法,不利於畢業生求職就業;有些地區實行地方保護政策,收城市增容費,辦理畢業生接收手續複雜,户口指標審批難。

3、男女生就業機會不均等

女生求職難,但是並沒有發生女生最後分配不出去的問題。目前女研究生就業難已經形成了一個怪圈:本科時就業難就考研;碩士畢業就業難就考博,學歷層次越高,女生比例越大,就業越困難。高校畢業生就業問題是市場經濟的客觀現象,也是我國教育現狀所致。我國既面臨市場經濟國家大學生的就業問題,也面臨轉軌過程中體制磨擦的問題。

二、全國人口就業總趨勢

1、勞動力供給壓力空前加大

自20xx年以來,我國就業市場總體的求人倍率均大於1,其中2014年前三季度的求人倍率分別為1.11、1.11和1.09,分別比上年同期提高了0.01、0.04和0.01。這説明目前我國的勞動力市場形勢總體上是求大於供,2015年將延續這一趨勢。這主要有兩方面的原因:一是我國經濟總量的不斷增加將創造更多的就業崗位和機會;二是適齡勞動人口比例的降低使得勞動力的供需狀況得到進一步改善。從需求情況看,如果經濟增長和就業彈性保持近年水平,預計今年城鎮可安排就業約1100萬人(包括補充自然減員)。因此,如何應對在“互聯網+”的新形式下就業壓力就顯得更為突出。

2、高校畢業生就業總量大,結構性矛盾突出

目前雖説多數畢業生的就業崗位層次、薪酬和福利預期趨於下降。但是,隨着“一帶一路”戰略構想的形成和實施,中西部地區迎來了發展的大好時機,東部地區受人口結構等因素影響,特別是上海自貿區的設立,人才的需求也出現了調整型的緩慢增長。上述兩個原因雖然在客觀上為大學生的就業提供了一定機遇,但是2014年和2015年兩年的畢業生總量達到約1500萬人,就業壓力仍然很艱鉅。

3、再就業工作面臨新的任務

下崗失業人員上升到較大規模。對產能過剩行業進行結構調整,特別是經濟增長方式轉變要求整頓甚至關閉一些高耗能、高污染企業,大量人員的分流安置問題不容忽視。另外,貿易摩擦加劇也對就業產生較大的負面影響。

三、大學畢業生就業問題解決方案

1、研究落實大學生就業和創業的相關政策

解決畢業生就業問題,要政策先行。政府部門尤其要加強研究制定提高畢業生就業的優惠政策,從政策落實上解決存在的問題,提高政策效應的含金量,把各項大學生就業與創業的扶持政策,通過具體有效的工作,真正落到實處,落實到人頭。例如抓緊落實大學生創業項目、創業資金扶持的優惠政策,對民營企業給予一定形式的税收減免,從而鼓勵民營企業吸引更多大學生來企業就業以及擴大公共部門對大學生的需求等。需要指出的是雖然近幾年,政府在促進大學生就業問題上出台了很多相關政策,但是其中一些政策只是方向上的指導、操作性較差。其中一些政策在執行中缺乏執行力,部門與部門之間協調不夠。因此,政府在制定政策的同時也應加強監督力度,切實落實好政府作為“監督者”的責任,努力為大學生創造健康自由的擇業環境。

2、形成合理知識結構,增加就業籌碼

隨着社會就業競爭壓力的日益加劇,就業的“門檻”越來越高,“知識不夠用”和“能力不足”是導致大學生工作不適應的主要因素。面對這種形勢,大學生應充分認識知識結構在求職擇業中的作用,根據現代社會的發展需要,塑造自己,發展自己,建立合理的知識結構,以增加自己在就業時的籌碼。知識結構是指一個人知識體系的構成情況與組合方式。合理的知識結構主要有以下三種模式:

(1)寶塔型知識結構。這種知識結構模式強調基礎理論的寬厚紮實和專業知識的精深,比較容易把所具備的所有知識集中於寶塔頂部的專業知識上,並且同擇業目標聯繫起來。

(2)網絡型知識結構。該結構能使專業知識處於網絡中心,並重視與專業相關聯的系統知識的輔助作用。畢業生具有這種知識結構,能增強自身專業知識的彈性和應變能力,在就業市場上往往會受到青睞。

(3)帷幕型知識結構。這種結構的具體涵義是一個具體的社會組織對其成員在知識結構上有一個總體的要求,而作為該組織的個體成員由於所處的層次不同,在知識結構上又存在着一些差異。對畢業生的啟迪是:在尋找職業的過程中,不但要注意在整體上對自己知識結構的要求,同時還要了解所選職業在企業中的位置及層次,以此來調整自己的知識結構,增強擇業時的適應能力。

目前,我國創業狀況的一個基本特點是創業機會多,而人們的創業意識弱,這與長期缺乏創業教育有關。在新的時代,國家、高校、大學生個人都應該樹立創業意識、創業能力、創業人格,以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創業創新,高質量地解決就業問題。但就業並不是一個終點,而是另一個起點。不是每個人一開始就可以選好自己的職業,職業之路可能要經過長期的探索,不斷的調整,才能最終找到適合自己發展的道路,走先就業後擇業再創業的途徑是必然的選擇。

面對需要就業的龐大羣體,解決就業問題的根本出路在於發展經濟,創造更多的就業崗位。青年大學生最具創業熱情和創業潛力,是推動創業型經濟發展的主力軍。我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歷史進程,為大批青年創業者脱穎而出創造了有利的條件。時勢造英雄,適宜的土壤已逐漸形成,越來越多的大學生將目光轉向了創業這片有待開發的沃土。面對新形勢,當代大學生應順應時代的主流,轉變觀念,勇於創新。

3、做好職業定位,笑傲職場人生

俗話説“無志之人常立志,有志之人立長志”,大學生在找工作前應建立明確的職業定位。職業定位就是在瞭解自我的基礎上確定自己的職業方向與目標,並制定相應的計劃,避免就業的盲目性,降低就業失敗的可能性,為個人走向職業成功提供最有效的途徑和方法。做好職業定位,必須做到以下幾點。

(1)瞭解自我。正確評價自己的核心價值觀念、個性特點、天賦能力、缺陷、性格、氣質、興趣等等,問問自己想幹什麼,能幹什麼。對自己各方面能力進行摸底,瞭解自己能力的大小,明確自己的優勢和劣勢,根據其他應聘者的經驗、經歷,選擇推斷未來可能的工作方向,從而徹底解決“我能幹什麼”的問題。

(2)瞭解職業。這包括瞭解職業的工作內容、知識要求、技能要求、經驗要求、性格要求、工作環境、工作角色等。畢業生要仔細地分析比較自己和職業要求的差距,根據自己的特點仔細地權衡選擇不同目標的利弊得失,還要根據自己的現實條件確定最終達到目標的方案。

總之,每一個畢業生要想找到適合自己理想的職業,就要在找工作前明確職業定位,充分結合自己的個性特點和興趣愛好,認真思考自己要做什麼,能做什麼,從事哪個專業領域的工作,朝哪個方向發展,從而避免求職時的盲目性和錯失良機。從整體上來講,畢業生個人加強自身能力建設,提升就業核心競爭力是前提;政府部門制定相關政策保障,積極培育和完善大學生就業市場創造良好環境是重要保障;高校培養部門加強高校專業課程設置,建立系統化、全程化、專業化的就業指導課程體系,加強就反饋機制的構建是重點;用人單位規範勞動用工行為加強勞動合同管理,優化工作環境,為大學生解決後顧之憂是關鍵;同時,畢業生家庭中親朋好友的精神支持也是解決畢業生就業結構性矛盾的重要條件。

參考文獻

[1]範其學:當前中國大學生就業現狀分析──基於勞動力市場分割理論的視角[j]。中國電力教育,20xx(15)。

[2]門瑞雪、陳軍:大學生就業指導教育改革的研究[j]。教育探索,20xx(10)。

[3]羅崢、方平、付俊傑等:大學生就業能力的結構初探[j]。心理學探新,20xx(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