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大學生就業形勢分析報告精品多篇

欄目: 實用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2.15W

大學生就業形勢分析報告精品多篇

當前大學生就業形勢分析論文 篇一

摘 要

為進一步掌握畢業生就業準備情況,有計劃、有措施地提高畢業生就業意識,提升畢業生求職技能,拓寬就業準備的深度和寬度,筆者對所在的學院400餘名畢業生進行了“就業準備情況調查表”的問卷調查和分析,提出了相應的建議和對策。

關鍵詞

畢業生 就業準備 對策建議

為進一步掌握畢業生就業準備情況,有計劃、有措施地提高畢業生就業意識,提升畢業生求職技能,拓寬就業準備的深度和寬度,筆者於2014年10月對計算機學院400餘名畢業生進行了“就業準備情況調查表”的問卷調查和分析。

1 相關數據

本次調查問卷以班級為單位,12個題目,以表格填空的形式進行,主要設計畢業班學生的就業意向、對將來就業前景態度、就業準備情況、獲取就業信息的途徑、面臨主要問題以及所需的幫助等問題。

2 畢業生在就業準備中的問題

數據顯示,畢業生在就業準備過程中主要面臨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

(1)就業方向不明確,求職步伐緩慢。41.8%的畢業生尚未確定求職方向,不確定是否找專業對口的工作,不確定從事哪個方面的工作,實習就業計劃一再拖延,難以下手。歸根於他們在目標性和角色意識上定位模糊,自我認識不清晰,不知道自己適合做什麼,也不知道自己有沒有任何的優勢,沒有堅定的求職目標,求職步伐緩慢。

(2)專業學習不深,專業信心不足。40%的畢業生反映想找專業對口的職位,但在求職過程中對自己的專業學習沒有信心。大學學的都是基礎課程,課程內容多樣化,但課程學習和探究深度不夠,如編程、java等實用性、專業性課程。在求職期間看到公司對崗位的具體要求,覺得自己達不到公司需求,有畏難情緒,不敢去面試專業崗位要求較高的職位。

(3)社會實踐缺位,項目經驗貧乏。大部分畢業生在大學四年缺乏社會實踐經驗。與此形成鮮明對照的是,行業發展市場需要的大多是有一定實際工作經驗的人員。通過調查,我們發現大部分用人單位在明確要求應聘者具有工作經驗,49.6%的畢業生認為沒有工作經驗是求職過程中的最大障礙,兩者的錯位脱節,一定程度上削減了學生的求職信心,使大學生的求職過程變得更加困難。

(4)角色轉換較慢,畢業準備不足。部分同學尚未從大三的心態轉變為畢業生的心態,認為自己離畢業還較為遙遠,未將畢業及求職提上日程。究其原因,就是學生主觀上沒有做好心態準備的因素;學校在就業指導、就業培訓上給學生的壓力不大,就業形勢介紹和就業氛圍的營造上不夠,學生存在角色定位不清的錯覺。

(5)行業發展瞭解不足,求職盲目隨大流。43%的畢業生對專業市場發展方向認識不足,不瞭解企業的人才需求。求職缺乏目標性及針對性,盲目投遞簡歷。以本次調查主體的計算機學院學生為例,大部分學生存在對計算機、互聯網行業的運用模式不熟悉的問題,即使有跨專業就業意願的學生,也對要從事的行業沒概念,認為找得到工作就勝利,不看行業發展情況。

(6)求職技巧欠缺,技巧意識有待提升。招聘單位在一次招聘過程中可能要對幾十甚至上百個學生篩選簡歷,進行面試。在時間極其寶貴的場景下,學生能在簡歷製作上能否吸引眼球,面試表現能否脱穎而出,取決於學生對求職技巧的掌握。畢業生求職技巧欠缺,包括簡歷製作及包裝,面試中溝通和其他方面技巧。個別學生盲目認為技巧不重要,個人實力是面試成功唯一因素。

3 就業工作建議

3.1 學院層面

(3)開展校園就業招聘宣講,提高學生就業主動性。通過成立專門的職業生涯規劃組織機構、開設職業生涯規劃相關課程以及加強教師日常教育教學工作對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理念的滲透來為學生做好就業準備提供有利條件。拓寬就業指導工作的內容,增加在校大學生的社會實踐經驗,讓在校大學生更瞭解社會更好地認識發展道路。

3.2 輔導員層面

(1)加強學生思想引導,樹立正確就業觀。每個月定期深入學生宿舍、課堂瞭解學生就業觀念,分層次、分類別引導學生的思想觀念,樹立正確的就業觀。積極引導學生樹立良好的職業素養,教育學生講誠信、知敬業、懂感恩、明集體觀念,樹立正確的就業觀。

(2)篩選公佈多元招聘信息,適應求職多樣化。及時整理和彙總企業招聘信息,並通過各種渠道將招聘信息發給學生及班導師,有針對性發動學生應聘。針對部分不想從事專業對口工作的學生,在發佈招聘信息時,可適當發佈非本專業就業信息。對市場就業環境和行業、崗位的工作要求和發展趨勢等做全面信息篩選和公佈,做到招聘崗位信息的多樣化,為學生提供多元職業諮詢服務。

(3)開展求職技巧培訓,提高求職成功率。舉辦求職技巧培訓班,系統講解簡歷製作、面試技巧等方面,適當推行人際關係中的文明禮儀,提高學生求職成功率。針對學生面試企業,單獨為學生提供一對一的當面指導。指導學生通過提高就業準備度來提升自己的就業競爭力,以自我包裝、抓住機會來不斷提高自己的能力和水平。

(4)協同學院、班導師、專任教師共同推進就業工作。在學院、班導師、專任教師之間穿針引線,相互溝通,共享就業信息資源,將學院、班導師、專任教師、輔導員擰成一股繩共同做好學生就業工作。

3.3 班導師層面

(1)就業心理引導,提前做好就業準備。深入班級學生學習情況、家庭情況、心理狀態等情況。有針對性地與學生溝通,做好畢業班學生的心理引導,引導學生提前做好就業的心理準備。

(2)專業方向指導,提升專業信心。利用班導師對本專業行業發展方向較為熟悉的特點,增加與學生在專業發展和行業發展方面的溝通,引導學生正確理解專業技術學習,重在培養學習能力及創新能力。

(3)深入班集體,瞭解學生動態。深入班級、深入宿舍,瞭解學生的困難與困惑,有針對性地關注家庭經濟困難、學習困難、就業困難的學生,幫助其順利就業。及時和班幹部溝通,督促、整理、彙總每位學生就業信息,掌握班級每位同學的就業狀態。

3.4 畢業生層面

(1)及時轉換角色,做好求職準備。將自己的狀態轉換為畢業求職狀態,增加求職及社會生存的危機感,做好充分的求職準備,包括正裝購買、簡歷製作、面試技巧學習等。在就業前對求職過程中可能出現的各種情況做出估計和評價,為解決這些問題而建立角色轉換的思想觀念。

(2)端正求職心理,準確自我定位。畢業生須要充分認識到求職就是一個曲折的過程,遭遇挫折和失敗實屬正常,不能因為失敗過一兩次就畏懼求職。同時,準確自我定位,不盲目地對薪金有過高的要求。

(3)面對客觀困難,把握當前機會。因學分未滿而留在學校的同學,須用積極的心態面對客觀事實,安心留校上課,並嘗試找本地區的實習崗位,把握每一個實習就業的崗位。在校的大學生應該努力地學好專業知識,打牢自己的基本功,同時不斷擴大自己的知識面,綜合全面地發展自己。

參考文獻

[2] 孫利,吳建民,李林英。當代大學生的就業問題與對策思考[J]。北京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12)。

[3] 張函梅。廣東獨立學院大學生就業準備狀況調查報告[J]。學校管理研究,2014(4)。

大學生就業形勢分析報告 篇二

我想,對我們這羣沒有見過世面,整天呆在校園裏的莘莘學子來説,就業是一個不能再遙遠的話題。但是,我覺得,我們就更應該好好考慮就業這個問題,那樣才不會被將來的就業打個措手不及。

就業是決定一個人以後要幹什麼的,要從事什麼行業,要走什麼的樣的道路的事,所以它是一個人生中一件很重要的事。我想,我們最開始意識到就業之難,是在大學聯考志願的取捨中。眾多的高校、各種各種樣的專業,一大堆的志願,一大堆的選擇,一股腦而全擺在眼前,無從下手、無從抉擇。腦海裏浮想着多年後的自己應該有什麼樣的工作,應該有什麼樣的人生。經過深思熟慮,工工整整、虔誠地填寫好志願,那應該是人生就業指導的第一部分了。

進入大學後,漸漸褪去來時的一腔熱血、躊躇滿志。心緒開始慢慢沉澱,也開始認認真真的替自己的未來考慮了。那些不着邊際的理想、空想也從我身上蒸發。我們所關心的不再是烏托邦,而是現實的世界。

當前大學生就業形勢分析論文 篇三

目前,我國仍然處在計劃 經濟 向市場經濟轉型的過渡時期,勞動力供大於求的矛盾客觀存在,勞動力市場機制不健全。畢業生就業制度的改革從“統一分配”到“雙向選擇、自主擇業”,大學生和高校都面臨着挑戰。近年來,我國高校逐年擴招,在滿足更多的人接受高等教育的同時,使高校畢業生數量迅速增大,造成高校畢業生高存量、高膨脹,再加上大學生就業觀念滯後等多方面的原因,給大學生就業帶來了一定的壓力和難度。在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

大學生就業將面臨嚴峻形勢:

一、對當前我國大學生就業形勢的再認識

(一)政府加強統籌規劃,宏觀調控是大學生充分就業的基礎

按我國目前的情況,國民經濟每增長一個百分點可新增幾十萬個就業崗位,可見我國經濟的快速 發展 為大學生就業提供了廣闊的就業機會。同時,各級政府主管部門積極轉變觀念,牢固樹立大學生“就業優先”的思想,工作重心從以前的就業管理轉變到就業服務上來,在全社會形成了一種良好的輿論氛圍,減輕了大學生的精神壓力,為大學生就業創造了寬鬆、公平的環境。

(二)不同專業的就業形勢

外語專業的、懂得世貿組織規則經濟類的、管理類和財會類的學生將繼續搶手;隨着IT業的逐漸復甦,社會對 計算 機類、電子 類專業的學生會有更高的需求,學生的就業可能比較樂觀;中文專業學生適應面廣,有一定的功底,社會提供了許多崗位:記者、祕書、管理等,都適合他們去做;社會 科學 等專業的學生,報考公務員可以解決一部分這類學生的出路,但由於公務員崗位競爭十分激烈,因此就業不太樂觀等。各專業畢業生就業水平雖然會不平衡,但是社會對不同的專業的需求量會有所變動,如果能放低期望值,願意到西部、到基層去,都可以找到工作。

(三)用人單位招聘制度的變化

大部分用人單位更多的是從實際需要出發來選擇不同學歷層次的畢業生,重視學生的綜合素質和專業素質。這樣一種環境,無疑將給一般本科院校的畢業生及高職畢業生的就業帶來更大的發展空間。

(四)民營 企業 成為吸納畢業生的重要渠道

民營企業有相當數量的工作崗位,成為接納畢業生就業的一支新生力量。隨着個體、民營經濟的繼續發展,其需求崗位必然將進一步增加。這就要求廣大畢業生,積極轉變就業觀念,不僅要將目光放在大公司、大企業上,還要適應形式要求,投身到充滿生機活力的民營企業中去。

二、我國大學生就業難的主要原因

(一)大學生就業難的社會因素

1、地理不平衡性。 中國 地域寬廣、人口聚集不均、地區各種因素差異決定着我國就業形勢的差異性,人才需求也因而有一定的差異。

2、畢業生就業市場管理體制有待於健全完善。畢業生就業制度由“統一分配”到“雙向選擇、自主擇業”是一個改革性的大飛躍,大學生在這個過程中受到各種刺激。“雙向選擇”從不利因素上講,給那些拉關係走後門的人開了“綠燈”,解決了工作問題。“擇優分配”在“雙向選擇”中難以有效實行。雖然學校通過評選優秀畢業生或提供信息,主動推薦等做了一些工作,也能體現到部分畢業生,而那些通過關係到好單位的畢業生無須與其他學生競爭,這樣就造成畢業生素質好差與用人單位好差及需要脱節。

3、結構性矛盾突出。龐大的就業力量,客觀上造成大學畢業生的增長速度大於社會對人才需求的速度,供需矛盾突出。

4、高等教育和經濟轉型速度沒有完全協調起來,教育體制改革相對滯後。由於高校擴招造成了生源質量下降的現狀,在教學質量上增加了難度。因此,學生培養質量難以與市場需求接軌,遠遠跟不上經濟體制改革與發展的步伐。

5、當代大學生的價值取向越來越趨向現實。學校和社會不是隔絕的,社會上消極、腐朽的東西,弱化了他們將所學知識去報效祖國和人民,立志到艱苦地方去創業的思想。

6、就業平台有待進一步完善和規範。由於人才市場的不完善、學校對學生就業指導力度不到位、學校與社會單位的協調不夠等原因,仍然存在信息和供需溝通渠道不暢、社會用人制度相對滯後、就業競爭環境欠公平等諸多方面的問題,直接影響大學生就業。

7、學校和家庭教育的放鬆。家長、教師、校園環境對大學生成長過程中的影響都是非常廣泛和深刻。家長對子女的關心教育容易停留在學習成績上,而對子女的道德品質培養、心理輔導、勞動教育等有所忽視,這些弊端影響學生在擇業上,貪圖安逸,講究功利實惠;學校在教育指導思想上重智育、輕德育,重理論、輕實踐,不敢嚴格管 理學 生的現象也是存在的,使一部分學生走向社會後, 政治 方向模糊,把文憑和學位當作換取名譽、享受地位的條件,引起了社會和用人單位的不滿。

(二)大學生就業難的自身因素

大學生職業能力不足。表現在知識結構不健全、專業知識不繫統、不紮實、綜合技能水平不高、缺乏一專多能的水平等方面。

1、職業規劃能力比較欠缺,很少有大學生對自己做出詳細的探查,明確自己的素質、能力、個人特長、興趣、學習、工作方式及對工作環境的喜好等,依次做出決定和計劃。

2、大學生就業觀念落後、回報期望過高、就業盲目性大。有的學生還無法接受就業制度的改革,缺乏對自我客觀、系統、科學的認識,常出現高估自己的能力;有的學生對自身的素質和就業競爭能力評價過低,不敢主動向用人單位推銷自己,不敢主動參與就業競爭,使自己陷於不戰自敗的困境中;有的學生在獲取職業信息和職業目標的篩選能力上不強,常採取不切實際的從眾行為等。很多大學生並不瞭解因為擴招、下崗工人多而再就業等多方面原因帶來工資標準降低,進入大城市、大企業的要求更高、機會更小等就業行情,因而在就業中沒有目的性,不但找不到滿意的工作,也浪費了就業機會。

3、大學生實踐動手能力低,創新意識不強,綜合素質不高。在高校推進素質教育的過程中,應試教育觀念在較大程度上依然居主導地位。學校培養高分低能、重理論輕實踐的現象在許多高校依然存在。大部分高校在培養學生創新精神上自覺意識不濃,條件不完善、渠道不通暢。

4、部分大學生文明禮貌欠缺,不注重細節。他們以自我為中心,往往只從自己的角度出發去評判好與壞、對與錯,在生活中表現得自私、封閉,不願意參加集體活動或與大家不能很好的合作。但是,現今的用人單位幾乎都特別注重團隊合作,因此很多學生失去了機會。

三、對大學生就業問題的建議

高校畢業生畢業分配的好壞,直接影響到學校的聲望與發展。搞好畢業生就業指導和教育就顯得至關重要。由於大學畢業生就業涉及到多方面的因素,因此,高校的教育和指導也應該是廣泛的,將就業指導和教育結合起來,不僅為畢業生傳遞信息,起到“媒介”作用,更重要的要教育他們正確的認識自己,補充自己,找到自己的最佳位置。

(一)深化就業指導,轉變就業觀念,調整就業心態,樹立科學就業觀

1、教育學生正確理解畢業分配政策的內涵。強調市場經濟下的“雙向選擇,自主擇業”,並不意味排斥國家的宏觀調控,國家的政策界定了擇業的目標和出發點:為經濟建設和社會服務,面向基層,充實生產、科研第一線,學以致用,人盡其才。

2、高校應以理想信念 教育 為核心,加強國情與艱苦創業精神相結合,教育和引導廣大畢業生,堅定樹立 科學 的、務實的事業觀和奮鬥觀。學校要引導畢業生分析就業形勢,確立就業目標,教育畢業生擺正個人和集體、個人和國家的關係,要有知難而上、艱苦奮鬥的思想準備,在現實中降低自己的期望值,到西部去、到基層去、到最能發揮個人才智的地方去建功立業。

(二)教育學生提高綜合素質

大學生有良好的綜合素質和個人修養,才能受到用人單位和社會的歡迎。因此,學校要讓大學生清楚:市場 經濟 的需要和 發展 的趨勢只能使競爭越趨普遍和激烈,優勝劣汰,誰也迴避不了,必須使個人適應這個要求。市場經濟中,複合型、應用型和開拓型人才適應性強,需求量大,學校和家庭共同教育和引導畢業生要以這些人才的標準加強學習和鍛鍊,以“學會做人、學會做事、學會學習、學會創造”為行為準則,做一個品德高尚的人。

(三)完善就業平台,為畢業生提供更多的就業信息和服務

1、學校要對學生進行專業化、專門化、職業化的就業指導,幫助學生分析就業形勢,教育畢業生對自己認知,對社會認知,對職業的知識、性質、特點、發展前途、社會效益、經濟效益,對從業人員的要求及市場需求等應有全面的瞭解;學校要幫助畢業生了解自己的特長、興趣、心理承受力、合適的職業類型等,逾越自己條件或對自己缺乏信心都會使擇業失敗。

2、進一步加強畢業生心理健康教育,學校應進行有效的心理輔導,幫助他們樹立心理健康意識,增強心理調控能力、受挫能力和社會適應能力。

3、學校和社會通過網絡 、電話、郵寄等多種溝通方式相結合,使信息暢通無阻,保證大學生以很快的速度得到適合自己的信息。

4、要進一步規範就業市場,實現各種就業渠道相互貫通、相互合作、資源共享,創造多種機會讓學生進行見習、實行、參觀考察、提供模擬招聘會和麪試機會。

總之,當代大學生要正視現實社會的嚴峻性和挑戰性,強化競爭意識和開放意識,不斷完善自己的心理素質,樹立起正確的就業觀念,時時注意把自己打造成適合社會的合格成員。為國家做出貢獻的同時,也促進個人的成功並不斷髮展完善。

參考文獻 :

[1]張遠。加強畢業生就業指導的若干思考[J]。教育 藝術 ,1996,(4)。

[2]郭建峯,劉啟輝。大學生就業價值觀調查分析[J]。 中國 青年研究,2005,(8)。

[3]高曉琴。大學生就業指導的原則和方法研究[J]。中國大學生就業,2005,(8)。

[4]王宏衞。影響大學生就業的關鍵因素與對策[J]。中國大學生就業,2005,(16)。

當前大學生就業形勢分析論文 篇四

眼下,找工作成為多數大學畢業生的頭等大事。某網站近日公佈的就業調查統計顯示,大學生們對待遇的期望不低,在全國調查中,超過四成人對月薪的期望是8000元—10000元,在重慶,這個比例也接近三成。

“薪理想”很豐滿,“薪現實”很骨感。2014年8月,北京大學市場與媒介研究中心與網站聯合發佈了《90後畢業生飯碗報告》。這份來自35萬餘份有效問卷的報告顯示,2014年應屆畢業生平均起薪每月2443元,其中北京地區平均起薪也僅為3019元。同時,三成以上應屆畢業生仍“啃老”,近四成過着“月光”生活。相信今年的平均起薪也不太可能有大的突破。

首先要提醒的是,年輕人就業不能“只唯薪”,更不是“向錢衝”。可是,如果沒有一定的期待,包括“薪期待”,那麼大學生也會失去競爭崗位與選擇職業的“薪動力”。薪酬就像一塊硬幣的兩面,一面可以釋放積極就業或者果斷創業的正能量,促進就業創業;另一面也可能潛伏着負能量,讓大學生在“唯薪”思想指導下錯失就業機會,導致就業路上的畏難情緒與阻力。因此,不要馬上給“薪期待”潑冷水,如何興利除弊才是正視問題與解決問題的關鍵。

大學生要在抱負與報酬間尋求“最大公約數”。90後漸成就業主力軍,或許,理想與現實、抱負與報酬、書本知識與就業技能等都存在一定的距離,這是客觀存在的。“薪期待”可以高一點,“薪起點”不妨低一些,努力尋找適應自己的就業或創業“風口”,先實現順利起飛,並且在今後的職場生涯中實現個人價值與薪資的比翼齊飛。

當然,我們要讀懂大學生“薪期待”的公平訴求。一個公平的就業市場、創業市場,給年輕人提供“扣好第一顆釦子”的市場,才能更好地發揮市場在人才資源配置過程中的決定性作用。無論是就業季,還是創業潮,都要進一步落實好就業促進法,規範就業秩序,優化就業環境,維護就業公平。唯有如此,大學生才能從根本上告別“啃老”,才能從源頭上“斷奶”,也才能讓市場產生吸引力與鞭策力,引導大學畢業生及早“入市”,接受市場大潮的洗禮,為實現人生出彩積蓄能量。

北京市對首批眾創空間授牌

北京市近日對首批11家眾創空間進行了授牌,並授予中關村創業大街“北京市眾創空間集聚區”稱號。“眾創空間”這個概念備受關注。國務院辦公廳《關於深化體制機制改革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若干意見》指出加快推進創業孵化、知識產權服務、第三方檢驗檢測機構的專業化市場化改革,明確支持眾創空間發展,推進大眾創新創業的政策措施。目前,北京市各類孵化機構超過150家,國家級孵化機構50家,入駐企業超過9000家。中關村創業大街目前共入孵400多個孵創業團隊,獲得融資的團隊超過150個。

在這個創業創新的時代,政府官員拜訪創新公司傾聽學習,鼓勵政策緊追市場先鋒,為“眾創空間”授牌不僅有着官方認可的實至名歸意味,更多顯示出典型模範的先鋒力量。畢竟如科技部副部長曹健林所言,發展眾創空間不是大興土木搞新建設,而是要在研究創客空間、創新工場等孵化模式的基礎上搭建平台。創新無定勢,這個平台的樣貌似乎並沒有標準答案,已經授牌的11家機構體現出的扁平管理、低門檻服務和以人為核心的創新氛圍值得借鑑,期待以此迸發出更耀眼的創業火花。

《深圳經濟特區高新技術產業園區條例》擬廢止

2001年實施的《深圳經濟特區高新技術產業園區條例》(簡稱《條例》)擬廢止。《條例》實施後幾經修改,例如2009年“明確禁止將高新區工業用地改變性質、協議用地補交地價後進入商業性房地產市場,明確禁止轉讓高新區內以協議方式獲得的土地及建築物”,遏制了高新區以創新開發為名惡意圈地的勢頭。2014年5月,國務院同意支持深圳建設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深圳市人大近日公佈市科創委提交的《條例》等2014年度法規實施情況報告透露,擬廢止《條例》,已起草《深圳經濟特區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條例》。

從高新產業園區到自主創新示範區,不是也不能只是名字概念的變化,同一片建築換個牌子了事。這後面,既有時代需求的轉換,也有硬件和理念的更新。創業咖啡興盛,此前集約化的科技產業分佈和自上而下的創業服務需要變化,需要更靈活的組織、更貼地氣的服務和更貼近市場的管理。新的規範適應新的要求出現,在法律和服務上為創新創業創造一個更適合的環境。

天津大學生開網店最高可獲50萬元小額貸款

天津市社保局出台專門政策,支持大學生開展網絡創業活動。政策主要支持對象是在網上交易平台從事電子商務(網店),經本市市場監督管理部門登記註冊,並領取營業執照的普通高等院校畢業前2年的在校生和畢業5年內的高校畢業生。他們可以申請最高50萬元的小額擔保貸款,並按照規定享受貸款貼息。對畢業5年以內成功創業的大學生及其所招用的高校畢業生,給予1年的崗位補貼和3年的社會保險補貼,崗位補貼標準為本市最低工資標準的30%。

大學生創業,最發愁資金,政策解了燃眉急。就業季又將來臨,在“互聯網+”的大旗號召下,這幫充滿創造力和幹勁兒的年輕人將藉助網絡平台更好地實現自己的價值。再想遠一步,如助學貸款的系統發展幫助年輕人圓夢,創業貸款在數量和專業程度上的增加,形成踏實的系統,將帶動一代年輕人。

網店有望在線試衣

手機淘寶團隊透露,有望在今年推出“360°商品展示”、“360°虛擬試衣”功能。賣家用普通的智能手機,圍繞商品轉一圈拍上20~40張照片,上傳照片到淘寶的雲端,經過算法分析,即可形成商品的三維模型數據,便於用户從各個角度看到商品的三維細節,彷彿看見實物一般。京東商城2014年初開始推“虛擬試衣間”,可通過上傳正面二維照片查看試衣效果,未來計劃聯合英特爾的“實感技術”加強3D體驗。

電商用快遞縮短了距離,用數據雲扭轉着時空,逼着實體店變成了試衣間,手機變成了身體新延伸。現在,他們正突破虛擬和現實在產業和生活方式上的最後一條防線:商品圖和買家秀間的巨壑。看得見摸不着的誤差下,模特穿着是韓範兒低領毛衣,買家一拿到拍成了開襠毛褲的悲劇時有發生。如果技術真能達到,那麼網絡生活能更加透明,網絡參與將更加深入,電商山寨的名頭似乎也可以摘掉了。

3月27日,由省教育廳、省軍區司令部、省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省財政廳聯合主辦,鄭州航空工業管理學院、河南省大中專學生就業服務中心共同承辦的“新夢想之——河南省第二屆退役大學生士兵專場雙選會”在鄭州航空工業管理學院成功舉辦。本次雙選會共吸引了來自北京、上海、江蘇、廣東以及河南本土的260餘家企事業用人單位參加,共提供涉及IT、機械、經濟、管理等8000多個職位,2000餘名退役大學生士兵進場應聘。

據瞭解,我省對參軍入伍的大學生出台了多項優惠政策,包括學費補償和助學貸款代償、退役升學深造、公務員定向招錄和考錄成績加分以及就業指導等,本次活動是新夢想就業創業公益系列活動之一,也是我省舉辦的第二屆退役大學生專場雙選會,旨在為這些優秀退役大學生士兵提供就業機會,促進其順利就業,實現徵與用、徵與退的良性循環。對此次未能到場參加雙選會的退役大學生士兵,後期還可在河南省畢業生就業信息網與用人單位進行對接。

當前大學生就業形勢分析論文 篇五

一、大學生就業形勢市場新變化調查

本課題研究小組,在資金有限的條件下,以上網蒐集相關信息材料為主要途徑和手段,通過對一些在校大學生就業觀念以及社會用人單位關於大學生就業現狀的調查,掌握到當前大學生市場就業情況的新特徵。其特徵主要有:

1、先就業再擇業

就業難是擺在大學生面前的客觀事實。由於每年大學生畢業數量的不斷增加,就業壓力越來越大,在短時間內找到一份理想的工作對於大多數人來説,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有合適的職業才就業,意味着長時間會沒有工作。這會給學生自身帶來很多負面影響,不能自食其力、精神負擔和壓力很大、理想和現實衝突,自我價值得不到實現,感覺自己是家庭和社會的負擔。因此,先就業再尋找機遇努力創造,去實現自己的理想已經成為大多數學生不得不做出的選擇。

2、大學生就業生源多樣化,海外歸來、高校國際聯合辦學以及碩士和博士畢業生的不斷增多,使競爭壓力有增無減

目前,不僅我國高校大學畢業生就業形勢嚴峻,其他很多國家也都存在就業問題。為了擁有更好的未來,為了滿足市場的需要,我國高校招生存在很大的競爭。國際聯合辦學,出國留學和國內高學歷走俏都和就業競爭增加籌碼有着直接的關係。就業來源的多樣化,使大學生就業壓力越來越大。

3、市場需要與大學生自身素質狀況差別較大

用人單位需要綜合素質較好的大學生。良好的素質會把專業知識和才能轉化為現實的創造力和價值成果。但相當部分大學生價值觀不健全,創造精神缺乏,知行分離、對自身沒有責任心,不懂奉獻只知索取,缺乏社會交往能力,意識狹隘,身體素質心理素質令人擔憂。這些尚需完善方面對用人單位來説是不能容忍的,他們需要的是走上工作崗位就可以勝任的人才。因此,需求與人才供給之間差生很大的落差,無形中造成了大學生就業的質量與數量的低下。

大學生要能夠參與社會競爭,適應社會要求,在激烈的人才市場中能夠脱穎而出,就必須從以往的片面注重專業知識學習,轉到同時注重提高自身綜合素質的軌道上來,只有這樣才能在就業競爭中游刃有餘、主動把握自身命運,實現理想和個人價值。

二、當前大學生就業難存在的主要問題

當前大學生就業形勢依然嚴峻,除數量過多,就業難還有其他原因:

1、用人單位偏重利益選擇和編織關係網

穩定、待遇好的職業趨向於少數羣體,造成分配不公。維持社會關係要靠金錢和關係,這是導致大學生認為學而無用的最重要因素。給大學生造成學好專業不如搞好社會關係的心理。不少用人單位在選人時由於這種關係利益導向,常造成受聘學生早有定向和被安排,水平和能力與崗位不相適應,甚至學與用專業不對口,造成精華人才因關係和金錢門檻而無法恰當擇業與就業,不僅埋沒人才,還會扼殺人的創造性和積極性,也會讓社會關係更加金錢化和不公正化,無知者管理有知者,造成社會整體素質低下甚至影向社會的發展。

2、單位用人唯利是圖

這已經成為社會普遍存在的現象。女大學生由於生理因素,思維、行為以及生育和女工勞動保護等方面原因,會給聘用者帶來更多的不便和相應的利益消費,使很多招聘單位在同等學歷和能力下傾向於對男大學生的選擇,出現分配不公的現象,加大了女生就業的難度;有些單位為了節約開資,兩人工作用一人做,不僅造成在職職工的加班加點,付出廉價勞動,還會減少社會常態就業數量,增加社會就業負擔。

3、高校教育機制的封閉性增加了大學生就業難度

我國現在高校教育體制仍然以課堂教學為主,雖然實踐教學逐漸被提到議事日程上來,但實踐活動的具體實施還有很大難度,基地選擇和設置、資金、措施、規章制度等很多方面還在探索中。因此高校教育尚處於封閉式階段。學生們除了學習,接觸社會的機會和時間少之又少。因此人際交往和專業實際操作能力得不到鍛鍊。大學生事業心和責任感淡化,社會實踐能力差,經驗不足,眼高手低等方面都需要鍛鍊和提高。而企業強調經濟效益,剛畢業就就業很容易造成學生能力與工作需要間的矛盾。高校教育機制培養出的大學生存在的缺點也影響到大學生的就業。

4、大學生價值定位缺失

很多人把就業目標定位在經濟發達地區或大城市,認為待遇好,就業和發展機會多,收入高。能夠選擇城市就不選擇農村,能夠選擇南方就不選擇北方,能夠選擇東部就不選擇西部。他們仍然把面子、收入放在第一位。因此,這種盲目的隨波逐流很容易讓學生忽視不發達地區為他們提供的更廣闊的發展空間。生活在高度集中人才的地區很容易造成更大的競爭和飽和帶來的人才的浪費,增加了就業的難度。

三、應對大學生就業難的對策

由於造成大學生就業難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從上述的分析中我們看出就業難不是單方面原因造成的。它涉及到用人單位、大學生、高校及社會等方方面面,這些方面要得到健全和完善是一個系統工程。但我們必須從實際出發,認真分析和解決大學生就業難問題。應對大學生就業難的對策是:

1、完善聘用單位選拔人才機制,並建構強有力的制約監督途徑和機制

以德用人、以才用人是充分發揮大學生才智,鼓勵大學生多讀書、讀好書,實現人盡其才的最有效機制;制訂相應規範人才錄用的規章制度,以獎懲和法律、法規形式約束選拔人才的客觀性和公正性才能在大學生就業問題上給學生和社會以正能量的影響;給社會的主導建設者---大學生以積極、能動、健康的進取力量才能讓更多的大學生擺脱金錢網和人際關係網,實現充分就業。用人單位要樹立科學的人才觀,摒棄用人歧視。

2、大學生要努力提高自身素質,擁有參與競爭更、勝任各項工作的本領

社會需要有專業知識、創新能力、品德優良、善於交流、溝通、實踐能力強,人際關係協調的高素質人才。為此大學生要努力做到:

第一、在高校中培養積極進取意識,建構強大的內心,學好專業知識和技能,鍛鍊交往能力和實踐活動能力,擁有事業心和對自身與社會的責任感。做好這些才具備了當代大學生應有的素質,才達到社會需要的人才的根本要求,才能適應社會發展需要,也才能擔負起建設社會的重任。

第二、擺正價值觀定位。就業難已是客觀現實,大學生價值觀定位模糊對其就業影響是很大的。就業的目的一是生存,二是發展。求職擇業必須面對現實,冷靜、客觀分析。根據市場實際狀況,更新觀念、轉換思路,要懂得價值實現不在於職位高低、環境好壞,而在與自我能力與理想目標的實現。

首先,依靠專業知識開拓創新新的市場發展領域,打破人才過於集中,從而降低個人價值創造的局面。

其次,轉換地域發展和工資水平思路。全面考察就業利弊,更要看到自我價值實現需要的空間和前景,避免短期效益和誤差認識。到缺乏人才的地區去發展,可以讓能力得到更大程度的發揮,能夠創造更大的自我價值和社會價值,實現人生理想。

再次,充分利用就業平台,掌握自我推銷策略。當前人才招聘方式很多,中介機構或私人介紹,人才交流市場會,網絡資源等等。尋找合適就業崗位抓住機會很重要,但善於推銷自己更為重要。善於自我推銷的學生,往往容易把握更多的就業機會;相反,不懂自我推銷的學生常常難以獲得用人方的認可,容易被無情的競爭淘汰。成功的推銷者首先要了解招聘者的需求和願望,準確把握用人方的真正需要,然後必須面帶微笑、滿懷自信地向他們表達自己真實的求職意願;向用人方表達信心,獲得讚賞;向用人方展示實力,獲得認可;向用人方表誠意獲得成功。

3、社會高校對提高大學生就業應做的努力

第一、提高辦學水平。要做到人盡其才,必須培養出適應社會發展需要的人才,才能夠讓學生學有所用,創造出價值來。因此高校必須與時俱進,跟隨時代發展的前沿步伐,不斷把握教育國際化的潮流,順應市場需要,轉變培養手段和目標。讓高校成為社會生產力的儲備庫,成為知識創新的生產廠,成為社會進步的啟動器。而不是僅有知識沒有能力的大學生的養育場。

第二、健全高校與社會相聯繫的鏈接環節。高校大學生畢業不能很快適應社會環境,很大程度上和我國教育體制有關。由於獨生子女的家庭結構、封閉式的樓羣居住環境等,加上基本屬於封閉式的課堂教學,使高校培養踏出校門即能順應社會的大學生所佔比例很少。專業知識停留在書本上、人際交往停留在家庭和校園之間成為向社會輸送有用人才的弊端。因此,高校需要打破這種教育模式,在培養學生能力上把實踐教學落到實處。如何建立實踐教學基地,怎樣鍛鍊學生開放意識和工作能力都是亟待解決的問題。不斷進行教育改革,高校必須以市場為導向,設置實踐場所和走向社會的渠道,緊密聯繫經濟社會發展的實際情況,合理配置教育資源,以培養適銷對路的人才。

第三、社會要建立完善大學生就業服務體系。高校要儘快建立和完善集教育、管理、指導和服務等功能於一體的畢業生就業指導和服務體系。建立以服務為主的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機構,並能獨立開展工作,為畢業生和用人單位提供信息服務,諮詢服務,指導服務,培訓服務等全方位、多層次、立體式的服務內容和服務形式,為大學生確立正確的職業理想和擇業觀,掌握競爭技巧,積極參與人才市場的競爭創造有利條件。只有這樣,才能讓大學生學有所用、學以致用、造福社會、實現自身價值。

總之,大學生就業狀況從一個側面反映出社會的發展水平,直接影響高等教育的發展及人們對高等教育價值的判斷。我們通過努力發展經濟,調整產業結構,改變教育機制和就業體制,來增強大學生的就業能力和就業渠道,充分實現大學生就業,滿足社會發展對人才的需要。

當前大學生就業形勢分析論文 篇六

北京市教委3月19日下發《北京高校高質量就業創業計劃》,計劃本市高校面向全體大學生開發開設職業發展和創新創業教育專門課程,納入學分管理;同時,構建“一街三園”的北京高校大學生創業園孵化體系:在中關村等地分別建設三個市級“大學生創業園”以及“大學生創業一條街”,為大學生創業免費提供場地支持。建設“中關村大學生創業一條街”“大學生創業園”, 為學生創業提供諮詢、輔導、培訓、融資、交流等全方位服務。

創業服務縱深化、專業化是不可阻擋的趨勢。中關村創業大街的創業咖啡模式將創業的各個元素以最具親和力的方式和最低的成本糅合在一起,滿足創業者的多方面需求也推動產業發展,正在被全國各地有所創造地複製。模仿這種模式,專門為大學生服務的創業大街顯然價值不小。可以想見的是:試錯學習的需求更加被強調,和高校各院系的關係更加緊密,文化更加年輕化……當然,這些都需要在市場推動和政策細則引導下實現。如果僅僅是隨便規劃出一條街建起房子,那麼就丟掉了創業大街的精髓了。

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武漢學院學生周雷成立的公司到昨天正好一年,他昨天盤點收入,這一年他個人獲得純利潤8萬元,這些是“誠信”的回饋。

周雷是信息系大二學生,“重信”兼職團隊負責人。周雷介紹,因家庭困難,他剛進大學就在校外做兼職。可是兼職過程中他遭受了很多不公正待遇。大一那年“十一”,他通過中介找到一份發傳單的工作,講好80元/天,可7天下來,中介老闆卻變卦了,只給60元/天,他只能自認倒黴。後來,他又不斷聽到身邊同學朋友兼職中遇到的各類“不誠信”事件,拖欠薪酬、臨時變卦、跑單等。周雷暗下決心創建一支“重信”兼職團隊,為許多和自己一樣的大學生兼職“保駕護航”。

周雷告訴記者,去年4月團隊成立,現在核心成員有3人,“重信”是團隊的名字,也是經營理念。團隊出去“找活”,然後分給兼職的大學生,工資由他們團隊發。

去年9月,團隊承接了一個房地產公司兼職,可完成後,事前和對方談好的5萬元報酬卻遲遲不給,為守承諾,三人自討腰包將5萬元先墊付給學生。後來5萬元雖討回來了,但是中間曲折只有他們知道。

合夥人兼室友李闖説,周雷是一個有夢想、肯吃苦的人,他創建兼職團隊,一方面是為自力更生,另一方面也是想為身邊的同學朋友做點事,現在同學們想找兼職,都會來找他,因為找他“靠譜”。

在我國經濟步入發展新常態背景下,隨着產業結構變化和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對專業學位研究生的人才需求會有所變化。專業學位研究生人才培養要改變以“存量決定增量”的增長模式,重點對以後的“增量”進行結構性調整,以適應人才需求的變化,適應經濟社會發展的需求。

我國的專業學位中,專業碩士研究生為主體,專業學位研究生不同於學術研究生,不是根據學科來設置的,而是根據職業和崗位需求來設計的。與學術研究生相比,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的培養規模和結構更要密切集合經濟社會發展需要。優化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是高等教育優化結構、提高質量、適應經濟社會發展需求的基本保證。

工程專業研究生比重會下降

工程和工科類人才培養,無論是學術研究生,還是專業碩士研究生中都是佔比最高,工程專業碩士研究生佔到了全部專業研究生在校生的29.65%,學術研究生更是高達35.64%。隨着我國產業結構的變化,尤其是第三產業的發展和第二產業的比重下降,工科人才所需佔比會逐步呈下降趨勢。隨着我國工業化發展階段由中期階段到後期階段,隨着產業結構的變遷,第三產業佔比會進一步上升,第二產業佔比進一步下降,我國工程專業研究生在專業學位研究生中的佔比會進一步下降,但這並不意味着其培養的絕對數量與規模會有所下降,而是在研究生整體培養規模的相對比例可能會有所下降。

從國際比較看,歐美髮達國家的人文社科類碩士研究生一般高於理工農醫類碩士研究生。2011年,美國工學研究生佔比約為9.0%,英國工學研究生佔比為7.4%,澳大利亞工學研究生比為6.9%。

從學科分佈來看,從2000年到2010年,在美國,人文藝術與社會科學類學科的碩士學位年授予數與理工農醫類學科的碩士學位年授予數漸漸拉開距離。在2000年,美國人文藝術與社會科學類學科共授予碩士學位32萬個,佔當年美國碩士學位授予總數的70%。至2010年,該類學位的年授予數已接近50萬,佔當年美國碩士學位授予總數的71%。而同期,在理工農醫類學科,美國每年授予的碩士學位數均低於18萬。

2001年以來,英國在人文藝術與社會科學類學科的碩士學位授予數一直超過理工農醫類的碩士學位授予數。自2001年至2011年,英國高校在人文藝術與社會科學類學科授予的碩士學位數由45095個增長為106290個,理工農醫類學科授予的碩士學位數則由20000個左右增長至56235個。

當然,日本情況比較特別,理工農醫高於人文藝術與社會科學類。自2001年至2011年,日本理工農醫類學科碩士學位的授予數一直維持在4萬個左右的規模,而同期,該國在人文藝術與社會科學類學科授予的碩士學位數則一直低於2萬個。並且,日本的工科碩士研究生佔比例較高,大約為40%。

工科類人才除了規模之外,更為重要的是工程專業研究生的培養結構應該根據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和科技、信息產業及先進裝備製造業的發展進行進一步優化培養結構,培養相關專業人才。

戰略性新興產業是以重大技術突破和重大發展需求為基礎,對一個國家或地區未來經濟持續增長起關鍵作用的先導性產業,其知識技術密集,物質資源消耗少,成長潛力大,綜合效益好,對經濟社會全局和長遠發展具有重大引領帶動作用,事關國家的經濟命脈和產業安全。如信息技術是經濟發展的先導性、基礎性支柱產業,是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發展動力,如通信設備製造業,電子元器件製造業,電子計算機制造業、雷達及廣播設備製造業及其他電子設備製造業,計算機輔助產業等是發展的重點,相關專業的專業學位研究生人才培養應該得到加強。現代裝備製造業是為國民經濟各行業提供技術裝備的戰略性產業,也是淘汰落後產業,發展產業關聯度高、技術資金密集、吸納就業能力強的重要保障。應根據汽車製造業、通信設備製造業、鐵路運輸製造業、儀器儀表製造業、輸配電及控制設備製造業、金屬加工機械製造業、日用化學產品製造業、農林牧漁專用機械製造業的產業發展需求培養專業學位研究生。

總之,工程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規模佔比會有所降低,培養結構會進一步優化,這符合我國產業結構變化和以科技進步、信息技術、戰略性新興產業帶動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戰略要求。

擴大優化公共服務研究生培養

長期以來,我國公共服務不健全,政府職責不到位情況突出,基本公共服務過度市場化,導致我國各地發展嚴重不均衡,也導致我國公共服務水平差異較大,而且推進城鎮化戰略,挖掘內需潛力,關鍵在於完善基本公共服務體系建設。首先要積極發展教育專業學位人才培養。目前,我國教育發展不均衡,培養質量存在較大問題,關鍵是師資培養培訓。2012年,我國教育專業碩士研究生佔在校專業學位研究生的比例為4.35%,而美國教育類研究生佔比為20.8%,是所有專業研究生中最高的,英國教育類研究生佔比為16.6%,也是較高的。我國教育碩士、教育博士培養還有較大空間。同時也存在結構優化問題,應改變師範類院校培養教師的單一渠道,擴大綜合性大學參與培養培訓教師的空間,這既有利於提高培養質量,也有利於加強競爭,提高服務水平。

其次適度擴大醫學類、健康類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2012年,我國醫學類專業碩士學位研究生中,臨牀醫學佔在校專業學位研究生的比例為13.0%,口腔醫學為0.76%,藥學為0.25%,中藥學為0.34%,護理為0.1%,公共衞生為0.24%。在美國,醫學及相關學科佔比為10.1%,英國為13.4%。雖然我國醫學類專業學位研究生佔比較高,但我國人口眾多,醫療衞生資源分佈不均,應該加大醫學類專業學位人才培養規模,同時也要優化結構,加大護理、健康學科等方面的人才培養規模。

除教育、醫學衞生健康之外,公共組織與服務、法律等也需要發展,但與國際相比,與我國實際需求相比,法律專業、公共管理專業佔比已經很高了,高發展的發展空間不大。2012年,我國法律碩士佔到了6.82%,公共管理佔到了4.00%。美國公共管理與服務佔比為4.7%,英國法律專業研究生佔比為4.1%。

在保障和改善民生方面,水的生產和管理業、燃氣供應和管理業、電力熱力的生產和供應業、環境管理業等方面也急需一批專業高層次人才,可以考慮適度提高這些專業的人才培養規模。

加快人才培養服務第三產業

我國產業結構中,2013年中國第三產業比重首次超過第二產業。從1978年到2013年的35年,我國第三產業即服務業增加值的比例由1978年的23.9%上升到2013年的46.1%,第三產業的就業比例由1978年的12.2%上升到2013年的38.5%。服務化程度穩步提高,服務化佔據經濟和就業的主要地位。第三產業發展中,以文化產業為代表的新興產業發展方興未艾,文化藝術業、旅遊業、體育產業、廣播電視電影和音像業等都既能滿足新時期人民精神生活需求,又能拉動消費,帶動相關產業發展。為此,需要培養一大批適應新時期需求的文化產業、新聞傳播、體育、旅遊管理等專業學位研究生。目前,這些方面的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剛剛起步,如2012年,體育專業研究生佔在校專業學位研究生的比例為1.11%,應用心理專業研究生佔比為0.31%,新聞與傳播專業學位研究生佔比為0.70%,文物與博物館專業學位研究生佔比為0.16%,旅遊管理專業學位研究生佔比為0.18%。隨着我國文化產業的發展,需要加強這方面的研究生培養規模,同時適當考慮新設一批專業學位,因為原來的這些專業學位主要是依據公益性產業來設置的,現在也要考慮到營利性、經營性產業的發展需求來培養人才。

根據生產性服務業的發展需求適度擴大和優化專業學位研究生人才培養。保障服務業、金融業、郵政業、計算機服務業、批發零售業、道路運輸業、航空運輸業、專業技術服務業等未來需要一批高層次人才。目前,我國金融專業學位研究生佔在校專業學位研究生的比例為1.33%,國際商務專業學位研究生佔比為0.59%,保險專業學位研究生佔比為0.22%,還有許多新興服務業缺乏相應的高層次人才培養渠道。應根據生產性服務業的發展需求增加個別專業學位類型,適度擴大個別專業的人才培養規模。

積極發展與農業相關的研究生

2012年,我國農業推廣專業碩士研究生佔比為1.87%,風景園林佔比為0.42%,林業為0.12%。美國的生物與農業類研究生佔在校研究生的比例為5.5%。我國是農業大國,食品安全至關重要,應提高農業科技專業人才培養力度,開設相關專業學位類型,除了現有的農林管理類專業外,更要根據產業發展培養技術人才,以適應現代農業發展,提高農業生產科技水平,促進農業生產能力和農業生產經營的專業化、標準化、規模化、集約化發展趨勢。

當前大學生就業形勢分析論文 篇七

近年來,大學生的就業形勢越來越嚴峻。90年代末開始的大學擴招造成大學生畢業過剩,大學畢業生初次就業率下降,供需比日趨上升,就業形勢不容樂觀。本文從多個方面對大學生的就業形勢進行分析,以求讓大學生們認清當前社會形勢,從而更好的解決就業問題。

大學生就業現狀

現在“大學生就業難”已經成為一個熱門話題,大學生就業難,主要難在以下幾點: 一,畢業生數量的迅猛增加,與社會有效需求短期內增幅有限的供需結構性矛盾突出。 二,受長期計劃經濟和精英教育影響,部分畢業生擇業觀念存在偏差,就業期望值和社會需求差距較大。一方面,縣,市中小企業急需人才,一方面部分畢業生不願去第一線,去基層,有業不就的錯位現象依然存在。畢業生的基層意識和創業意識有待加強,有待做更加細緻深入的思想教育工作和就業指導工作。 三,高校畢業生流向不夠合理。目前高校畢業生的流向主要集中在北京,上海等大中城市,這些地區往往佔據各種優勢,而且吸引人才的力度較大,形式多樣。

當代大學生就業困難的原因

1、社會原因,畢業生就業結構失衡,供給與需求矛盾突出。高校畢業生的總體供給與社會需求的矛盾,實質是高等教育的快速發展與社會發展和經濟發展所處的轉型階段不配置的矛盾。社會發展的區域存在不平衡,東部發達地區為畢業生提供了良好的生存環境和較好回報發展的前景,成為人才輸入省。在這些地區人才競爭激烈,很多學生未能有效就業,即使處於失業狀態也不願去西部地區就業。在西部地區,卻 存在大量的崗位找不到畢業生。

2、自身原因,很多大學畢業生,剛剛畢業,剛剛踏入社會,就認為自己高人一等,希望自己的薪水高出社會現實水準。從而對一些企業的相對較低的薪水不屑一顧。其實,這就象軍人打仗一樣。能帶兵打勝仗的將領,不一定受過什麼好的教育,但通過實踐,他們可以帶兵打出漂亮的一站,而那些從學校裏學出來的將領卻未必有那樣的本領。因為他們只是通過理論來看戰爭,很少付諸實踐,只是紙上談兵,真要上戰場的時候,有些事情跟紙上的並不一樣。所以,即使是名校畢業的學生,也不能自以為是,有些事情並不象想像中的那樣,所以也不能期望太高。

解決大學生就業難的對策

政府部門在畢業生就業工作中的職責。首先,制定政策法規,完善就業市場體系。各級政府要從規範就業市場着手,建立健全法律、法規,逐步把畢業生的工作納入法制化、規範化的軌道。還應繼續完善畢業生就業政策,消除就業歧視,深化人事、户籍等相關就業制度的配套改革,打破由於户籍制度造成的市場分割問題,規範就業市場。其次,加強宏觀調控,促進人才的合理流動。國家應採取必要的宏觀調供措施,加以必要的行政、經濟手段來實現人才的合理配置。鼓勵大學生投身西部,在西部地區安家落户。還應看到中國基層人才匱乏,存有大量的用人需求,國家也應制定相關的政策,鼓勵大學生投身基層實現就業,鍛鍊成才。另外,政府還應建立高校畢業生失業保障和培訓機制。畢業生是中國寶貴的人力資源,畢業生失業是一種巨大的人才浪費。從政府的角度來看,應制定相關的法律規範,將未就業的大學生和失業的大學生納入到社會失業人員的範疇,並給予相應的救濟。這樣既可以維護社會的穩定,又體現了國家“尊重知識、尊重人才”的政策。同時,針對畢業生未能及時就業的實際,有針對性的組織各種培訓班,加強就業指導,提高失業畢業生的就業競爭力

大學生自身作出調整和努力。

其一,轉變就業觀念,樹立新時期的就業觀。大學生應從實際出發拋棄“社會精英”的情結,樹立大眾化的就業觀。目前社會上還有許多空閒崗位,小城市、鄉村等地急需人才,小企業、私企業等還存在大量的用人要求;大學生還應樹立基層意識,事業意識和奮鬥意識,到基層鍛鍊自己,挖掘潛能,還可以將眼光投向西部,到西部地區鍛鍊成才;逐步樹立起“先就業、後擇業、再創業”的職業選擇策略,從現實出發選擇自己的求職道路。

其二,提高自身素質,掌握就業主動權。面對嚴峻的就業形勢,畢業生個人的素質、能力、專長和團隊精神將是主導畢業生擇業的重要因素。優勝劣汰是市場競爭體制下的規律,大學生只有不斷提高自身素質,掌握過硬的本領,才能在就業競爭中佔據主動地位,謀取自己理想的職位。

其三,自主創業,依靠自身實力解決就業問題。大學生在一定的條件下,找準商機,發揮一技之長,走自主創業,自謀職業的道路,在解決自己就業的同時,也為社會提供了新的就業渠道,緩解了就業壓力。 相信通過大學生以及全社會的共同努力,大學生就業難的問題一定能夠妥善解決,高校畢 業生一定實現充分就業。 高校畢業生作為中國巨大人口和龐大勞動力隊伍中一支活躍的生產 力,在各自的工作崗位上,一定會為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作出應有的貢獻!

大學生就業形勢分析報告 篇八

x年x月27日星期一晚,上完最後一節就業指導課後,我連笑都笑不出來。時光匆匆,説這麼快,我也要面臨就業這個問題。雖然現在還是大三升大四,但也已經算是一個準大四生了,能在校學習的時間已經不多,加上上完這個就業指導課以後,心情變得更加緊張了。同時心裏也有了很多想法,現在想把這些想法都敲下來,以便它日再作回顧之用。

就業指導課的第二講是馮書記上的,她所講的內容都是針針見血,甚是現實。記得當時她就説過這樣一句話“這節課就是要拿針刺啊,同學們。”,那一講下來,我已明顯覺得這句話是真的,當時我的心就被狠狠的刺了一下。接着今晚這第四講也是她來上的,整整兩節課下來以後,我是笑不出來了。心裏突然就慌了。

很快地,我就要從校園走向社會,每次我都會靜下心來認真的問自己一句“我真的準備好了嗎?”,是的,我真的準備好了嗎?一直都呆在學校,這麼多年過去了,雖然自己平時在寒暑假期都有去打一下工,但那都只是暫時性的,也沒能真正透徹的接觸瞭解這個社會。而現在自己即將畢業,即將步入這個社會,卻感到無比的彷徨。突然間就要從學生角色轉換成職業角色,從一個校園人轉換成職業人,從一個自然人轉換成社會人。一切都將發生大的變化,想想都壓力倍增。我知道自己不該彷徨,我知道自己該給自己的人生定位。可是當自己再一次捫心自問的時候,我發覺好多東西都變得遙遠且不清晰了。曾經的夢想會被現實打敗。我知道應當給自己做夢的機會,我知道自己應當勇敢的去追求。但是心裏還是不安,這樣的不安或許更多的來自於自己對自己的不確定。説白了就是缺乏自信吧。雖然學習了這麼多年,本該能很好的勝任自己所要從事的職業,但是説真的,這些年學的都是些理論的東西,華而不實,沒有很好的實踐經驗。想想自己將要拿着這些未被自己實際操作過的東西去操作,想着想着心裏就發毛。但或許現實並沒有自己想象的那麼糟糕,只要自己心態放端正,肯繼續虛心學習,肯吃苦,我想很多問題都應該能有更好的解決方法。所以,即便想到未來心會慌,但我還是鼓勵自己,希望自己能在所剩不多的大學時間裏更好的學習,吸收更多知識,好好規劃,希望能以更好的心態去迎接步入社會這一天的到來。或許只有自己做得更好了,只有自己有底氣了,我才能有力量的説一句:“我準備好了。”

同時想要提的是,在任何羣體裏都有自己看不慣的人和事。希望自己能以更加闊達的心胸去面對這一切。因為就連在學校、班級、乃至宿舍這麼小的羣體都能有讓自己心裏不順暢的事情發生,那麼在如此混雜的社會羣體中,也必然會有更多的人和事在衝擊着自己的眼球。有時候選擇忽視也是正確的,因為眼不見為乾淨吧。同時也該低調的做好自己本分,少惹是非口舌為好。馮書記也説了,只要你認真實幹,領導是看在眼裏的。切記嬌柔做作,只做實事便好。所以説,培養腳踏實地和吃苦耐勞的精神是何等的重要。

自知者不怨人,知命者不怨天;怨人者窮,怨天者無志。這句話值得琢磨,記住它,以便它日用以警醒自己。

還有一句就是,只有知道自己以後要做什麼,才能知道自己應該學什麼。我想這句話大家都懂,也就不多説明。現在我要做的就是給自己一個適合自己的定位,再一次用心決定好自己想要做什麼,想要有怎麼樣的發展,然後再好好規劃通往這個目標的每一段路該怎麼走。就像坐公車一樣,只要上對了車,一站又一站,終有你到站的時候。希望自己能將確定好的目標與計劃持之以恆的去實現,切不可三心二意。須記住“終身只挖一口井”這個道理。生活處處皆道理,這些道理我們都懂,主要就看我們的行動了。即便過程是多麼的艱辛,我也應當學會忍耐,學會在苦難中成長。

生活容不得怠慢,此刻一生的夢想!有想法就應當有行動,希望自己不再畏懼路途的艱辛,希望自己能堅守自己的信念,邁出第一步,緊接着是第二步,第三步……希望自己能按着自己想要的生活方式來活出生命的精彩。希望今夜能徹底喚醒我那曾幾度迷茫的心,希望這些話語能給予我更多的力量,希望自己能以實際的行動來支付我心中的夢想!

當前大學生就業形勢分析論文 篇九

一、近年來我國大學畢業生的總體就業形勢

大學生就業難是一個現實問題,更是一個社會問題。社會主義市揚經濟體制的建立和發展,產業結構的不斷優化升級,正猛烈地衝擊着我國的高等教育,大學生就業在社會轉型期遇到了很大的挑戰,總體就業形勢不容樂觀。

1、就業人數龐大,就業高峯持續時間長,形勢嚴峻

自從2000年以來,畢業生的人數每年都在增加,2011年畢業生的人數是2001年的5倍多。據教育部統計,2004年全國普通高校畢業生280萬,截至當年9月1日,全國普通高校畢業生平均就業率達到73%;2005年畢業338萬大學生,截至當年9月1日,全國高校畢業生就業率為72.6%;2006年全國應屆大學畢業生人數激增至413萬,全國大學生就業率為76.69%。2007年全國普通高校畢業生人數達到495萬,平均就業率達到70%;2008年全國畢業生人數為559萬,大學生就業率為70%;2009年高校畢業生611萬,大學畢業生初次就業率達到74%;2010年的'大學生畢業生630萬,截至7月1日,高校畢業生就業率為72.2%;2011年大學畢業生人數達660萬,在2012年全國教育工作會議上,劉延東表示,2011年普通高校畢業生離校時初次就業率達到77.8%,連續9年保持在70%以上;2012年全國普通高校畢業生規模將達680萬人,700多萬名中專、職高、技校等也將集中進入就業市場,應屆畢業生的就業問題仍將會集中顯現①。

從圖中可以看出:近幾年來,全國高校畢業生人數逐年劇增,加上往年沉澱下來的畢業生,大學生總體就業形勢一年比一年嚴峻。雖然這幾年全國高校畢業生就業率基本持平,但由於畢業生人數逐年劇增,所以絕對數在增加。可以預見,在未來相當長時期內大學生就業壓力不會減弱。

2、存在結構性“供過於求”的現象

我國已經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市場對人才的需求是比較旺盛的,目前我國專業技術人才仍然是供不應求的。但是由於我國經濟結構調整和區域經濟結構、職場、經驗准入要求等市場需求因素髮生的變化與大學生適應這一變化所需的知識結構、專業素質、職場經驗,就業觀念、信息佔有、高校分佈和專業人數分佈不匹配,引發了職位空缺和失業並存現象。所以,出現大學生就業困難的局面並不是真正大學生太多了,而是結構性過剩,也就是勞動力供求結構不一致,導致大學生結構性失業,如專業設置和社會需求不相適應,學生素質和社會需求不相適應,大學生就業觀念滯後,區域結構性矛盾等。

二、當前大學生就業形勢的成因分析

1、勞動力總量供過於求

我國是世界人口第一大國,特別是二十世紀六七十年代人口生育的高峯期,形成了當前和未來一段時期勞動年齡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較高,給社會帶來了嚴峻的就業壓力。此外,隨着城鎮化、工業化進程而出現的農業勞動力大規模轉移以及世界金融危機的衝擊,用人單位吸納大學畢業生的能力有所下降,使得勞動力總供給和總需求的矛盾更加突出。

2、高校擴招導致大學畢業生總量增加,大學生就業市場進一步由“賣方”走向“買方”

隨着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走向“大眾教育”,大學畢業生數量急劇增加。據教育部統計,2002年只有145萬高校畢業生,而2011年達到了660萬,10年間增加了515萬,而且每年還有部分未就業的往屆畢業生也會加入到求職隊伍中來。大學生與社會需求之間的關係由“供不應求”轉為“供需平衡”,直至“供大於求”,大學生就業市場化,價格機制在就業市場的調節作用越來越大。而現在社會高等教育高增長率、社會總就業形勢緊張和勞動力市場是嚴重分割的。高校擴招由於速度過快、增幅巨大,大學生供給短時間內爆發,超過社會經濟增長水平和速度,社會對人才的需求崗位與大學生的供給不平衡,越來越多的大學生面臨失業,就業形勢日趨嚴峻。

3、大學畢業生就業市場、就業機制不完善

隨着國家對高校畢業生的就業制度改革,畢業生擇業由計劃分配體制的統包統分變成供需見面、雙向選擇、繳費上學、自主擇業的就業體制所取代,但市場機制還不完善,一些體制性障礙依然存在,一個真正公平、競爭、擇優、有序的就業市場尚未建立。一方面舊的計劃經濟體制的影響仍然存在並在一定範圍內發生作用,用人機制不夠健全,人才流動機制還有待完善。另一方面,勞動力市場發育不完善,就業市場不規範,勞動力要素的配置還未達到優化。在畢業生覺得“一職難求”的同時,用人單位也感歎很難招到滿意的人才。

4、經濟結構變化使大學生就業呈現結構性矛盾

產業結構與勞動力供給結構相互依存、相互影響,兩者的關係通過不同產業、不同行業的不同職業崗位和教育培訓的學科專業設置來連接。當職業分類發生變化時,教育培訓學科分類也應及時調整。隨着市場經濟的發展和生產社會化程度的提高,社會分工的不斷深化,我國產業結構急劇變化,而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經濟結構調整、新技術應用於生產等原因,對勞動者的工種、技能、知識、經驗提出了新的要求,必然帶來勞動力結構和知識技能結構的相應調整,引起人才培養模式的轉變,而我國高等學校的人才培養模式具有穩定性、滯後性,這種人才培養模式的滯後與變動的產業結構之間的錯位,造成現有勞動力不能適應這種要求,加劇了失業與崗位空缺並存的現象。

5、大學畢業生就業結構不合理

大學生就業出現結構性矛盾,包括專業結構、地區結構等。在專業結構上,存在學校專業設置與市場需求之間的矛盾。高校擴招以來,大學生急劇增加,許多高校仍然沉溺於計劃經濟的慣性之中,尋求市場和信息觀念不強,並沒有根據社會和企業的需求及時調整專業設置和招生人數,導致學校專業設置、教學方式與社會經濟發展不相適應,加上市場對人才需求的變化快於高校對人才的培養速度,形成人才供需市場配置的時間差,導致過去的熱門專業現在有可能變成了就業“困難户”。另外,一些高校專業設置有較大盲目性,追求專業齊全,不注意專業設置與市場的緊密結合,造成一些專業供過於求,畢業生缺乏競爭力,部分大學畢業生專業知識與社會需求不相適應,進入社會後適應能力不強,找不到學以致用的崗位。從地區結構看,就業受到經濟發展的影響,經濟較發達的地區,就業形勢好,就業渠道比較暢通;而欠發達地區,就業情況不太好。缺乏人才,又留不住人才,造成人才流失。

就業難的問題除社會的客觀原因外,也與畢業生自身的觀念跟不上形勢有着密切關係,畢業生的就業期望與社會實際需求之間存在着巨大的反差,是就業困難的一個重要原因。有些畢業生專業知識掌握不牢,又缺乏實踐經驗和實際操作能力,卻好高鶩遠,缺乏對社會合理的認識和找準自己的定位,就業觀念偏離就業現實,很少考慮自己的期望是否脱離現實,是否有利於自己的發展,不是從自己所學專業知識和自己的興趣、愛好、能力、性格出發,而是無的放矢、隨大溜,盲目樂觀,嚴重脱離客觀實際,所以不可能找到適合自己的職位和工作。

三、解決大學生就業難路在何方?

當前大學生就業問題是一個牽一髮而動全身的問題,解決大學生就業問題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事情,而是一項長期的“系統工程”。針對當前嚴峻的就業形勢、大學生就業困難存在的諸多原因,需要在政府宏觀調控下大學生、市場、高校、用人單位以及社會各方面的協調與合作、共同行動。

1、政府應加強引導,綜合運用各種手段,做好宏觀調控,主動採取多種措施拓展就業機會,給大學畢業生創造一個比較平等的競爭擇業環境。

2、大學生要注重自身能力的培養和鍛鍊,提高綜合素質,轉變就業觀念,走向市場。

3、高等學校要進一步深化教育教學改革,轉變人才培訓方向,進行相關專業設置的市場導向,與企業相對口,注重對實踐操作應用能力的培養,不斷增強和提高教學質量,提高大學生的競爭能力和市場適應能力。教育部部長袁貴仁在教育部2011年11月21日召開的2012年全國普通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會議上指出:深化高等教育改革,努力實現人才培養、社會需求與就業的良性互動。要進一步優化學科專業結構,強化實踐育人環節,建立並完善就業狀況對高等教育的反饋機制。

4、社會要完善就業市場。一方面通過勞動力市場的競爭和利益驅動,促使勞動者主動延緩就業,以提高自身素質;另一方面,通過勞動力市場,提高人力資本的投資效率;第三,加大勞動力市場信息網絡建設,增強勞動要素流動性。2012年2月8日國務院發佈的《促進就業規劃(2011-2015年)》指出,“加快人力資源配置領域的改革進程,逐步消除人力資源市場城鄉分割、地區分割和身份分割,促進城鄉各類勞動者平等就業。加快推進勞動力市場與人才市場的統一和改革進程,建立健全政府部門加強宏觀調控和提供公共服務、市場主體公平競爭、中介組織規範服務的市場運行格局,推動形成規範的管理制度和靈活的市場運行機制。建立人力資源市場監測體系,完善人力資源市場信息發佈制度。完善人力資源市場監管體系,加快人力資源市場法制化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