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當前位置:蒙田範文網 > 論文 > 論文精選

美術賞析論文多篇

欄目: 論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2.93W

美術賞析論文多篇

經典美術賞析論文 篇一

關鍵詞:高中美術人文精神鑑賞

人文性賦予美術本體最大的價值和功能,使得形式化的美術知識和技能變得具有生命力,並與社會發生最大程度和最大範圍的關聯。美術教育是美育和人格教育的重要途徑,在美術教育中發掘人文資源,注重人文培養,已成為當今美術教育的主流。《美術課程標準》更是把美術定位為人文性的學科。特別是對於高中美術鑑賞課而言,在課堂上培養學生人文精神更有獨特的意義與價值。

一、高中美術課與培養學生人文精神的關係

突出美術課程的人文性質是當今國際美術教育的發展趨勢,也是當今我國學校美育所強調的價值取向,美術教育與人文教育密不可分。也正因為如此,高中美術課與培養學生人文精神有着極為密切的關係。

(一)美術課堂是培養學生人文精神的舞台

美術教育,本身屬於人文形態的範疇,美術教學中的人文教育更是美術課程人文性的組成部分。其人文性的內容包括人文教育、人文素養、人文精神等。人文教育是美術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它的根本目標是通過美術的教學和實踐,讓學生學做進步的現代人。人文素養即做人的基本修養,主要體現在一個人對自己、他人和社會的認識、態度和行為準則當中。人文素養的最高形態是人文精神,人文精神主要是通過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人格特徵、審美情趣等體現出來的。

(二)在美術課堂關注學生的人文精神是新課程的客觀要求

新課程標準將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作為國家對基礎教育質量指標所作的基本規定,是新課程標準為描述學生學習行為變化及其結果所提出的三個功能性基本要求,簡稱三維目標。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作為三維目標中的一維,其目標的實現靠的是人文教育。

(三)湘美版高中美術鑑賞課本中的人文價值取向

鮮明的人文價值取向是新的湘美版高中美術鑑賞課的重要特色,從課本外觀上看,精美的印刷及版式首先就給人以賞心悦目的感覺,很容易使學生產生讀下去的渴望,這種設計本身就具有了人文的價值——在滿足了學生潛在的審美需求的過程中體現了對人的尊重與關懷。從結構上看,採取單元組課、專題呈現、多元交叉、循環遞進的方式構成課本結構。這就為學生在美術鑑賞課上主動性的發揮創設了廣闊的空間。在具體的課題中,都有明顯的標識。“學習提示”、“作業要求”、“活動建議”,“相關鏈接”以及“學業評估”等欄目的設計均體現了對學生學習的理解與尊重。新版的教材無論從設計樣式,還是在內容上都體現出一種對文化情境創設、涵養人文精神的追求。

二、如何在美術鑑賞教學中培養學生的人文精神

以美術鑑賞活動為主要教學內容的美術鑑賞課,應該引導學生在鑑賞活動中生成、發展人文精神,那麼,究竟應該採取哪些方式來達到在美術鑑賞教學中培養學生的人文精神的目標呢?

(一)教師要做適應性調整

在美術鑑賞教學中培養學生的人文精神需要教師進一步豐富自己的人文素質,加強自身修養,不斷鑄就自身的人文精神、豐富的精神世界、全面平衡的文化素質,同時,還要及時的轉變教師角色。

1、轉變觀念

轉變觀念是根本,也是美術教師適應新課程改革的前提,美術教師只有在理解新課程、接受新課程理念的基礎上,才能在實踐中逐步提高自身素質,重新定位自己的角色,儘快適應新課程的要求。教師作為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實踐者,是最關鍵的因素,因此必須要提高素質,轉變觀念,實施課堂教學創新,要以發展的全面觀點來看待每一個學生,關注每一個學生,要讓學生學會探究和發現,從中體驗成功的喜悦。

2、提高素質

美術教師大都具有美術專業知識並積累了一定的教學經驗,對強調學科知識的常規教學勝任自如。美術新課程卻更強調學生的綜合能力培養,強調培養人文精神和審美能力,在內容上更加符合時尚,貼近學生的生活;課程的內容加強了學科知識和社會發展、科學進步的聯繫,強調了美術和其他學科的融合;新課程強化了課程的選擇性,為學生的個性發展留下了充足的空間等等,這些要求促使我們美術教師要緊隨社會發展,學習與美術課程相關的其他新技術、新知識,學習促進學生思維和人格發展的教育教學方法,形成開放狀的生態型知識結構,真正實現教師與新課程共同成長。

3、轉變角色

經典美術賞析論文 篇二

摘要

愛美之心人皆有之,審美是大自然所賦予人類的一種本能,所以對美的學習是當代大學生所必須要掌握的一門心理學知識。隨着我國教育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入,美術鑑賞課也逐漸走入了我們的大學課堂。美術知識的學習、審美能力的提升這些基本的學習內容無一不跟美術鑑賞課堂有關,因此美術鑑賞對大學教育的影響是非常深遠的。因此,從美術鑑賞的概況、美術鑑賞的功能、美術鑑賞對大學生身心的影響這三個主要方面對美術鑑賞進行簡單的論述。

關鍵詞

美術鑑賞;大學教育;影響

進入到新世紀以來,國家對素質教育不斷提倡,所謂的素質教育就是要讓學生在一種和諧、健康、積極的環境中學習和成長,為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提供一個良好的環境。大學是培養人才的搖籃,而美術鑑賞是一個人必不可少的一項基本技能,因此美術鑑賞進入大學課堂是培養學生學會學習、學會自立、學會做人以及學會分辨善惡美醜的一項重要舉措。那麼美術鑑賞課究竟是如何對大學生產生如此大的影響的呢?筆者認為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美術鑑賞的概況

(一)現狀

進入新時代後,隨着物質水平的提高,人們在温飽得到滿足後開始增加了對物質文化的需求,在藝術感受和藝術需要方面有了更高的要求,文化的多元性在教育上得到了廣泛的體現。當今社會需要的人才也由專一化轉向全面發展,大學生自身也願意去學習和接受各種形式的文化,注重提高自己的文化水平和素養。美術鑑賞屬於比較廣泛和普及、也是相對於比較好理解和接受的一種文化傳遞形式。美術作品可以開闊學生的視野,形成學生對美的鑑賞,作品傳遞的思想和表達的內涵,又可以培養學生對美的事物的判斷和吸收能力,因此美術鑑賞受到廣大學生和教師的喜愛[1]。

(二)特點

雖然美術鑑賞課程在各大高校都有設立,但它的教學內容和教學形式不一定就適合本校學生的文化需求。其不合理性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課程設置不夠完善和科學它的設置具有不均衡的特點,如對課程的安排時間不合理、課時較少、種類較少。一般美術鑑賞都為幾個學期的必修課程,必修課程具有內容單一的特點,適用於專業課和基礎課程的學習,但對於美術鑑賞這類靈活性較高的課程,可以根據學生想掌握的方面進行統計,設立多種課程供學生進行多樣的選擇,滿足學生對於美術鑑賞的需求[2]。

經典美術賞析論文 篇三

內容摘要:美術館,作為一個公共領域內的文化機構,它在中國的產生與發展,既是中國現代歷史自身寫作的需要,也顯示了中國文化藝術史進入一個統一的世界文化藝術史的自覺努力。美術館主題比較有價值的研究成果主要體現在美術館的出版物中,這一方面説明了中國的美術館在學術研究方面的進取和努力,但另一方面,也反映出整個中國理論寫作對美術館主題的忽視。

關鍵詞:美術館文化研究

1905年,清末狀元張謇在兩次上書清朝廷未果的情況下,自費在家鄉辦了“南通博物苑”,內分自然、歷史、美術三部分,這是中國第一個兼具美術館性質的博物館。1914年,辛亥革命之後,清故宮更名為“古物陳列所”(1925年更名為“故宮博物院”,確立了故宮的博物館性質)向公眾開放,這實際上是中國最大的古代藝術博物館。這一古代藝術博物館的建立可以看作是效仿西方民主革命的一個政治、文化舉措。這一舉措是針對通過革命手段顛覆了封建王朝之後,中國社會所面臨的重塑政治、文化身份的問題。正如卡若·鄧肯在談到法國盧浮宮的轉型時所説:“它因此成為一箇舊統治結束、新秩序開始的生動象徵”,故宮也有類似的象徵意義。事實上,在那個特殊的歷史時期,故宮博物院作為舊秩序結束的象徵有餘,但作為新秩序開始的象徵卻不足,它身上所沉積的舊中國審美趣味與當時中國新文化藝術的發展方向是極不相襯的。因此,對一個新的國家藝術造型博物館的呼喚在社會各界,尤其是文學藝術界十分強烈。魯迅、蔡元培、徐悲鴻、劉海粟、顏文樑、林鳳樑等當時中國文化界的名人紛紛上書或撰文呼籲_政府建立的國立美術館。

時在民國教育部社會教育司任職的魯迅,於1913年提交的《擬播布美術意見書》中寫道“當就政府所在地,立中央美術館,為光復紀念,次更及諸地方”。曾任民國教育總長的蔡元培,在《文化運動不要忘了美育》一文中明確提出建立“普及社會的、公開的美術館或博物院”。而曾留學法國,對國外美術館印象深刻的徐悲鴻更是旗幟鮮明地表示:“國家唯一獎勵美術之道,乃在設立美術館”,“因其為民眾集合之所,可以增進人民美感,舒暢其鬱積,而陶冶其性靈”,而畫家的畫作“其作品乃代表精神,或申訴人民痛苦,或傳寫歷史光榮,國家苟不購致之,不特一國之文化一部分將付闕如,即不世之天才,亦將終致煙滅,其損失不可計償”。林風眠於1932年撰文《美術館之功用》,平實地探討了美術館對於認識歷史、教化民眾、促進藝術以及樹立良好的國家形象方面的問題。可見,當時的中國文化人已經初步認識到了美術館是一個國家形象工程,具有審美教育功能和保藏、研究藝術文化的功能。

在中國文化藝術界的強烈呼籲聲中,中國第一個國立美術館——國立美術陳列館於1936年落成。事實上,在一個**的年代,要建立和發展一個收藏及陳列眾多藝術品的國家美術館是一件十分艱難和不現實的事情。新中國的國家級美術館——中國美術館,也是在新中國建國近10年之後才破土動工的。而中國美術館從建館到如今,也走過了一段頗不平靜的道路。事實上,直到2003年,內部全面翻修的中國美術館重新開館,一個真正具有藝術博物館性質的國家級美術館才出現在我們眼前。

上述的簡短回顧,可以看到,中國的美術館發展之路並不順暢。這種不順暢一方面是由於中國自辛亥革命以來,實際上長期處於一種文化修正的矛盾心態之中;另一方面,中國社會長期處於革命、改革的大氛圍之下,藝術的獨立性受到較強的干擾,從而使得中國的美術館難以從本位出發創造自己的前途。

美術館在中國發展的這種狀況,也直接地反映到了美術館的研究狀況當中。瞭解一個研究對象的學術研究狀況,最直接和直觀的方法就是搜索其研究成果。下文的表、圖是根據國家圖書館、首都圖書館、北京大學圖書館、中國人民大學圖書館中文圖書目錄(含海外中文圖書)和美國國會圖書館圖書目錄對美術館主題圖書進行的一個粗略統計,統計時間截止於2005年:

表一、圖一表明,中國國家圖書館作為美術館主題圖書最全的圖書館,其美術館主題中文圖書數目僅為美國國會圖書館美術館主題圖書的1/7。這個檢索結果提醒我們有必要對中美兩國的美術館發展規模、發展水平進行一番比較

在上述檢索的基礎上,以藏書最豐的國家圖書館的中文數據庫目錄(含海外中文圖書)為基礎,進一步對美術館主題圖書進行檢索和統計,結果如下:

根據表二、圖二,國家圖書館的中文藏書中,美術館專著數量最少,僅佔總數的7%。數量最多的是賞析導覽類圖書,佔到了總數的74%。而在筆者2004年所做的“中國國家圖書館1978年—2004年美術著作統計表”中,僅是1978至2004年的美術理論著作就有2753本。此外,美術館主題的賞析導覽類圖書的優勢比例一方面表明美術館主題寫作的理論含量偏低,另一方面也表明在我們的文化中對美術館的關注主要集中在欣賞、遊覽上。國內對美術館的研究處於一種單薄、零散的狀況。而我們的文化中對美術館的這種比較單薄、零散的關注和認識,反過來也影響和制約了國內美術館事業的發展。

從數量上看,在國家圖書館的100冊美術館主題中文圖書中,海外中文圖書(48本)幾乎佔了數目的一半,與國內的美術館主題圖書平分秋色。從類型上看,國家圖書館的中文藏書中最能反映美術館理論研究水平的專著全部是海外中文圖書,而國內的美術館主題專著數目為零;在理論輯刊類中,海外中文圖書佔國圖中文藏書的,國內圖書佔到了較大的比例;在賞析導覽類中,海外中文圖書佔國圖中文藏書的,數目上與國內圖書基本持平。通過比較這些海外中文圖書(主要是我國台灣圖書)與內地圖書在國圖美術館主題中文圖書中所佔的比例説明,港台地區及海外的華人圈在美術館主題專著理論寫作方面領先於國內。國內的美術館主題寫作的理論重點集中在理論輯刊類,主要表現為年鑑寫作、館刊、論文結集等。

1977年以前,國家圖書館的美術館主題中文藏書幾乎是空白的,這説明國內美術館主題圖書的寫作以及對美術館主題圖書的關注,基本上是從20世紀80年代之後開始的。2000年之後,美術館主題圖書寫作趨勢得到加強。

從1980年開始,美術館主題文章基本上持續增長。這些文章、信息主要集中發表在《美術》《美術研究》《世界建築》等刊物上,而在《文藝研究》等刊物上則非常少見。這些文章主要集中於美術史論研究、美術思潮辨析、美術館建築、審美教育研究四部分,大都以與美術館相關的一個枝節問題延展討論,直接與美術館學相關的理論文章極少,全面地從文化上探討美術館的文章極少。

美術館作為一個公共領域內的文化機構,它在中國的產生與發展,既是中國現代歷史自身寫作的需要,也顯示了中國文化藝術史進入一個統一的世界文化藝術史的自覺努力。美術館主題比較有價值的研究成果主要體現在美術館的出版物中,這一方面説明了中國的美術館在學術研究方面的進取和努力。但另一方面,也反映出整個中國理論寫作對美術館主題的忽視。從理想的學術研究的角度來講,作為一個公共文化機構(空間)的美術館應該是人文學科研究的焦點之一,但是中國國內的實際理論寫作情況,卻與美術館應該獲得的關注不相符合。審視這一研究現狀,我們有理由相信,美術館主題研究應該得到國內理論寫作更多的關注、反思與開拓。

註釋:

①(美)卡若·鄧肯。文明化的儀式·公共美術館之內[M].台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8:45.

②馬鴻增。20世紀我國美術館的發展軌跡與思考[J].美術觀察,2000年第4期。

③④同上。

⑤該統計時間對2005年年內圖書館的美術館主題圖書藏書量有效,不包括2005年以後圖書館引進的2005年出版圖書

⑥在中文數據庫中直接錄入“美術館”,檢索條件為“主題”字段

⑦張法。中國高校藝術學1978年以來的學術歷程[J].文藝爭鳴,2005年第5期。

經典美術賞析論文 篇四

荷蘭畫家梵高,後期印象畫派代表人物,是19世紀人類最傑出的藝術家之一。他熱愛生活,但在生活中屢遭挫折,艱辛倍嘗。他獻身藝術,大膽創新,在廣泛學習前輩畫家倫勃朗等人的基礎上,吸收印象派畫家在色彩方面的經驗,並受到東方藝術,特別是日本版畫的影響,形成了自己獨特的藝術風格,創作出許多洋溢着生活激情、富於人道主義精神的作品,表現了他心中的苦悶、哀傷、同情和希望,至今飲譽世界。

梵高生性善良,同情窮人,早年為了“撫慰世上一切不幸的人”,他曾自費到一個礦區裏去當過教士,跟礦工一樣][吃最差的伙食,一起睡在地板上。礦坑爆炸時,他曾冒死救出一個重傷的礦工。他的這種過分認真的犧牲精神引起了教會的不安,終於把他撤了職。這樣,他才又回到繪畫事業上來,受到他的表兄以及當時荷蘭一些畫家短時間的指導,並與巴黎新起的畫家(包括印象派畫家)建立了友誼。

梵高全部傑出的、富有獨創性的作品,都是在他生命最後的六年中完成的。他最初的作品,情調常是低沉的,可是後來,他大量的作品即一變低沉而為響亮和明朗,好象要用歡快的歌聲來慰藉人世的苦難,以表達他強烈的理想和希望。一位英國評論家説:“他用全部精力追求了一件世界上最簡單、最普通的東西,這就是太陽。”他的畫面上不單充滿了陽光下的鮮豔色彩,而且不止一次地下面去描繪令人逼視的太陽本身,並且多次描繪向日葵。為了紀念他去世的表兄莫夫,他畫了一幅陽光下《盛開的桃花》,並題寫詩句説:“只要活人還活着,死去的人總還是活着。”在歷史的角度來講,梵高的確是非常超前的畫家。

他作品中所包含着深刻的悲劇意識,其強烈的個性和在形式上的獨特追求,遠遠走在時代的前面,的確難以被當時的人們所接受。他以環境來抓住對象,他重新改變現實,以達到實實在在的真實,促成了表現主義的誕生。在人們對他的誤解最深的時候,正是他對自己的創作最有信心的時候。因此才留下了永遠的藝術著作。他直接影響了法國的野獸主義,德國的表現主義,以至於20世紀初出現的抒情抽象肖像。

梵高的藝術是偉大的然而在他生前並未得到社會的承認。他作品中所包含着深刻的悲劇意識其強烈的個性和在形式上的獨特追求遠遠走在代的前面的確難以被當時的人們所接受。他以環境來抓住對象他重新改變現實,以達到實實在在的真實,促成了表現主義的誕生,在人們對他的誤解最深的時候,正是他對自己的創作最有信心的時候。因此才留下了永遠的藝術著作。 他直接影響了法國的野獸主義德國的表現主義以至於20世紀初出現的抒情抽象肖像。《向日葵》就是在陽光明媚燦爛的法國南部所作的。 畫家像閃爍着熊熊的火焰滿懷熾熱的激情令運動感的彷彿旋轉不停的筆觸是那樣粗厚有力色彩的對比也是單純強烈的。然而在這種粗厚和單純中卻又充滿了智慧和靈氣。 觀者在觀看此畫時無不為那激動人心的畫面效果而感應心靈為之震顫激情也噴薄而出無不躍躍欲試共同融入到凡高豐富的主觀感情中去。

梵高的另一幅代表作品《星夜》,畫於1890年6月,現藏於紐約現代美術館。《星夜》呈現兩種線條風格,一是彎曲的長線,一是破碎的短線。二者交互運用,使畫面呈現出眩目的奇幻景象。這顯然已經脱離現實,純為梵高自己的想象。在構圖上,騷動的天空與平靜的村落形成對比。柏樹則與橫向的山脈、天空達成視覺上的平衡。暗黑的龍柏樹巫一樣飄舞着,渦旋般的星雲、旋轉的大小星體、甚至是新月都在快速旋轉中。那種獰厲的流紋彷彿是宿命的流向,一切都是動盪不安的,搖搖欲墜的。而教堂的尖頂顯得那麼渺茫無助,它的尖頂幾乎被夜空的渦漩所淹沒。梵高的世界其實就是如此脆弱無助,而他陷入了一個無法擺脱的渦漩中。全畫的色調呈藍綠色,畫家用充滿運動感的、連續不斷的、波浪般急速流動的筆觸表現星雲和樹木;在他的筆下,星雲和樹木象一團正在熾熱燃燒的火球,正在奮發向上,具有極強的表現力,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梵高的最後一幅油畫是《麥田羣鴉》,這是他生命中最後一幅逼真而可怕的寫照,也是他留給世人一份刺目的圖像的遺書。那是一個令人不安的畫面:一塊被三條岔道切割成兩等分的麥田,最左邊的道路幾乎呈現出一種邊界的狀態,中間一條道路以令人無限遐想的S形向遠方延伸,道路的盡頭全是一片迷茫與陰森,道路旁邊是充滿敬意的綠草,另一條道路向右邊遽然偏離並消失。它彷彿一個舉着雙臂的人,平躺着,雙肩上舉着豐收的麥田。那種令人激動並慰藉的金黃色,彷彿太陽照耀的聖域,它點燃了一個人的內心的喜悦。而卻在此時,天空令人不安地被烏雲遮住了,準確地説,那是一羣會飛動的陰影,它是一羣烏鴉,純黑色的烏鴉以及遠處天空中出現的陰霾彷彿是女巫的黑色大氅一樣遮住越來越少的陽光和麥田的光芒。它是一種矛盾的心情,是一種內心深處隱約的恐懼。這就是瀕臨死亡之前的梵高的世界,他眼裏的世界分為兩種顏色,一種是令人激動的金黃色,它是屬於他那執著的精神的陽光色彩,另一種是令他恐懼的陰影和失望,他對那個世界失去了最後的信心,他的心情因此被切割瓦解,一塊麥田因此陷落,一片陽光因此而支離破碎。

梵高以自己的生命為賭注作畫,像荊棘鳥般用靈魂與鮮血譜寫生命的最後華章。在這幅絕筆畫中表達出梵高的“悲傷與極度的寂寞”, 他的結局似乎早就註定了。於是在奧維爾,七月燦爛的夏天,他朝自己的胸膛扣動了扳機,倒下的一剎那他的靈魂歸於永恆的金黃色大地,這位癲狂的天才畫家終於得到了解脱。梵高一生坎坷,尤其是在生命的。

最後幾年,他的精神世界已經完全破碎。一如大海,風暴時起,顛簸傾覆,沒有多少平穩的陸地了。然而與之相對的,卻是他對藝術的愛。在面對不可遏止的疾病的焦灼中,他説:“繪畫到底有沒有美,有沒有用處,這實在令人懷疑。但是怎麼辦呢?有些人即使精神失常了,卻仍然熱愛着自然與生活,因為他是畫家!”“面對一種把我毀掉的、使我害怕的病。我的信仰仍然不會動搖!”然而就是這樣一個對繪畫有着偏執信仰的“瘋子”,用其短暫的一生向我們描繪了他對生命的熱愛與追求,訴説着他的激情與理想,給我們的生活增添了永恆的色彩。

經典美術賞析論文 篇五

摘要:

根據教育部普通高中課程改革,我省普通高中已全面進入新課程實驗。美術教育是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實施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是提升學生審美素養的重要途徑。如何上好這樣一門課我的幾點認識:

1鑑賞與體驗,鑑賞與動手實踐結合起來。

2注意創設情境

3利用現代多媒體技術。

4選用適當的教育方式

關鍵詞:

美術教育是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實施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是提升學生審美素養的重要途徑。在新課程理念的指導下,美術教育已不再是傳統的基礎訓練和技法傳授,而是以培養學生審美素養為主要目的的,使美育進一步昇華。在普通高中美術教育 教學的 過程中, 美術鑑賞課是一門必修課程。如何來上好這樣一門課呢?下面我來談談自己的一些觀點:

(一)鑑賞與體驗,鑑賞與動手實踐結合起來。

(二)在美術鑑賞教學中應注意創設情境。

在美術鑑賞教學中,可以針對美術作品,美術現象,用有關的音樂,故事,角色扮演等方式創設情境,調動學生的欣賞的積極性,感染學生的欣賞情緒,加深對文化,歷史以機及美術的社會作用的認識。在美術鑑賞教學中,應該創設出能激發學生想象力的情境,鼓勵學生創作出富有個性和創造性的作品。特別是在現代多媒體技術的應用下,有了更大的發展空間。多媒體教學中,形、聲、色並茂,能完成形象、線條、色彩、質感、空間視覺的直觀性的再現。易於營造主體的欣賞教學氛圍,最大限度地強化學生的審美感受。從中品味藝術魅力優秀的藝術作品。這時教師應積極配合學生調動自己的生活體驗和審美經驗,激起他們豐富的想象和情感。如我們在欣賞羅中立的《父親》時,可用聲情並茂的語言稍加提示作品背景、內容,讓學生再仔細觀察作品裏的人物,再加以説明。這時學生就開始自覺地體驗畫面中中國千百萬勞動人民的勞動的艱辛,產生審美同情。這時的學生受到欣賞對象(父親)的潛移默化的影響,接受其審美思想的啟示,展開想象,調動相關各種感受,使自身的情感融人畫面。當學生進入聯想境界後,教師如再能用激昂的語調説:畫面上是一個凸顯着一個樸實憨厚的、幾乎是現實形象真實翻版的農民形象,他已操勞了一輩子,他的手上和臉上鐫刻着勤勞、坎坷和善良,但是他在如此的年紀還不能停止勞作,也許這就是他的“命”。”這時學生們原先模糊的,朦朧的審美享受,一下子就變的清晰了。情境的創設可以使學生很 快地排除外界,內心因素的干擾而進入審美心境,這一點尤為重要。

經典美術賞析論文 篇六

美術鑑賞課對提高學生的感知、審美、創新等能力有着重要意義,緊靠教師的講解和培養的遠遠不夠的,所以在開展鑑賞活動過程中,教師要為學生構建出輕鬆和諧的自主課堂,使學生能夠自覺主動的去分析、鑑賞和創造,讓學生在自主鑑賞過程中,深刻感受到美術作品的魅力,以及接受美術教育的意義,從而對學習美術產生濃厚的興趣。

一、構建美術鑑賞自主課堂的重要性

美術鑑賞課程是高中美術教育的關鍵組成部分,也是美術教育課程的進一步拓展和補充,它將具有創造性的思想活動和實踐活動有機結合,讓學生在對美術作品進行鑑賞、評價過程中,不斷的提升自身的審美意識,深刻感受到本民族的文化精神和魅力,並且能給予西方文化足夠的理解和尊重。新課標也在不斷強調,教師要多開展與美術鑑賞課程相關的實踐活動,引導學生積極主動的參與其中,進行獨立的思考和鑑賞,並且能夠對鑑賞內容進行更深層次的探究和評價,從而獲得不同層面的啟發和感受。另外,美術鑑賞課程的開展,也能夠幫助學生不斷鞏固所學到的美術知識和鑑賞技能,在欣賞美術作品過程中,也能夠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學習態度,形成積極的個人情感和價值觀。自主課堂的主要學習形式,就是組織學生通過合作學習的方式,對美術作品進行自覺主動的探究學習,從而讓學生在輕鬆、自由、愉快的學習環境中學習和積累美術知識。

二、高中美術鑑賞自主課堂的實施策略

1、提高課堂氛圍,激發學生鑑賞興趣和積極性

2、開展合作學習,提升自主鑑賞課堂的學習效果

在開展自主鑑賞課程中,教師應該引導學生不斷更新學習方式,從而營造出輕鬆、和諧高校的自主鑑賞課堂。合作學習法是開展自主鑑賞課堂,以及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談及能力的關鍵方式。教師可以將學生劃分成幾個小組,引導學生以小組的形式開展合作鑑賞學習,使學生通過互相配合、幫助,去共同發現和解決在鑑賞過程中遇到的難題,運用團隊的力量為本小組贏得榮譽,從而提高學生參與合作鑑賞學習的興趣和積極性,以及溝通和創新能力[3]。例如:在講解“圖像與眼睛”一課時,可以給個小組分發不同的圖像案例,讓學生以小組合作的形式,對圖像案例進行分析、對比,並總結出具象、意象和抽象的含義、特徵和區別。小組討論結束後還要引導學生將討論結果在班級內部進行共享,在學生陳述結論過程中,教師還要給予適當的指導和評價,使學生能夠對本小組的結論進行不斷的完善,對鑑賞內容也有更深刻的認識和印象,從而不斷提升自主鑑賞課堂的學習效果。

3、開展課外活動,拓展課堂鑑賞知識

藝術源於生活,高中美術鑑賞課堂的開展緊靠書本上的知識是遠遠不夠的,因此美術自主鑑課堂的構建不能侷限於學校,還要適當的拓展到學生的實際生活中去,不斷為學生延伸課外知識,使學生能夠不斷的發現生活中的美,受到藝術的薰陶,引導學生自覺主動的去欣賞和感受生活中的美,從而構建出生活中的自主鑑賞課堂。例如:在帶領學生鑑賞《清明上河圖》時,就可以引導學生去搜集和了解當時的社會背景,以及風俗習慣,並結合我們現代的實際生活習慣進行鑑賞;在鑑賞《蒙娜麗莎》時,可以為學生播放相關的影視作品,從而使學生對作品有更直觀的感受。這樣使美術鑑賞真正成為學生學習生活中的一部分,也使學生的鑑賞、觀察、創新能力得到不斷的提升。

三、結語

美術教育對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和藝術修養有着重要意義。在高中美術教學中,為學生構建自主鑑賞課堂,能夠為學生欣賞美術作品,提供了充足的時間和空間,學生也能夠自由的發表自身對作品的獨特的看法和感受,也有助於提升美術鑑賞課堂的教學質量,使學生的審美、探究和創新能力得到充分的鍛鍊和發展,同時也促進高中美術教育的進一步發展和創新。

經典美術賞析論文 篇七

安格爾創作的《大宮女》在當時就已經有很大的爭議,因為安格爾創作的《大宮女》之中,宮女的體型是如同平面幾何一般,並沒有充分和現實當中的女性身材比例進行銜接,這一點和西方油畫一向來追求精益求精的寫實風格之間就產生了一定的衝突。但是,這種誇張的比例,卻能夠很快地造成視覺上的關注,而且藍色的背景與宮女的身體顏色之間的衝突不和諧,也造成了非常大的視覺衝擊,這種顏色的對撞、人體基本身體結構出現的錯位,代表着一種屬於安格爾風格的審美。

安格爾創作的《大宮女》首先是一個明亮顏色和冷暗顏色之間的撞擊對比。西方古典主義的油畫創作過程當中,強調油畫畫面之中顏色與顏色之間的自然過渡,只有進行恰到好處的過渡,才能夠更好地讓整個畫面進行融合。不過安格爾創作的《大宮女》則不然,整個宮女的背景採用的是冷色調的藍色,而宮女是裸着身子的,宮女的身體肌膚卻是使用明亮的淺黃色,這兩種顏色之間,安格爾並沒有採用其他的顏色作為過渡。這樣一幅《大宮女》的顏色之間就形成了激烈的衝突,這種衝突雖然和古典主義的繪畫風格差異甚大,但是卻能夠給觀賞這一幅畫作的觀賞者留下深刻的影響。

安格爾創作的《大宮女》第二方面的美學特徵就是他與眾不同的人類身體結構設置。從整幅《大宮女》看,大宮女這個人物形象身體各個基本結構之間的比例是失調的,彷彿是幾何堆砌一般,安格爾創作的《大宮女》,其身體軀幹的比例遠遠大於其他身體結構的比例,因此,安格爾的這一幅《大宮女》違背了古典主義油畫創作過程裏的追求寫實的風格,而呈現出一種追求藝術進一步採取誇張的手法,讓《大宮女》當中的大宮女形象,以這種看似畸形的幾何式誇張,展現出一種獨特的美學藝術上的張力。

而且安格爾所創作的《大宮女》還藴含着一種慾望的美學。因為當時的法_隊和奧斯曼土耳其帝國展開戰爭,當時最終被奧斯曼土耳其帝國所擊敗,所以在安格爾所在的時代裏,法國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創作了許多熟練的奧斯曼土耳其內宮宮女畫像,這些目的在於從藝術的角度滿足法國人內心的征服慾望。而安格爾創作的《大宮女》,目的就在於以一個奇特的宮女的形象隱喻着奧斯曼土耳其帝國,必然會被法國人所征服,裸體的奧斯曼土耳其帝國內宮中的宮女形象,欲蓋彌彰的慾望,通過安格爾以新式的藝術手法,加以渲染和雕琢。同時女並沒有完全露出自己全部的隱私處,這一點又體現了一種剋制和理性,安格爾在這一幅《大宮女》之中,表現了冷靜剋制與慾望張狂兩個方面的精神內涵,並且在繪畫作品之中,給這二者找到了最為合適的均衡點,從而將觀賞者的慾望以及視覺都進行了恰如其分的安置。

究竟是採用素描的方式,還是更注重色彩,這一點在安格爾的藝術創作過程當中,特別是在《大宮女》的創作裏,更多注意到了結構上的素描運用。但是,這並不意味着安格爾在《大宮女》這幅作品當中完全就沒有關注色彩,與此相反,安格爾在《大宮女》中的色彩搭配以及應用是非常鮮明以及大膽的。

冷色調作為這幅《大宮女》的背景色彩。在大宮女歐達麗絲克的背後是一幅半垂着的簾幕,這個簾幕實際上起到了點綴的作用。一般歐洲古典主義的繪畫色彩藝術,主要是注重色彩的過渡和銜接,然而安格爾刻意使用這種冷峻的顏色作為襯底,目的在於表達出一種寂靜、理性,這和狂熱的女性軀體的暖色調形成了對比,從而演化成為一種對比下的藝術張力。

紅色作為另一個重要的顏色,卻在對於《大宮女》的色彩美學鑑賞之中,容易被忽略。實際上這種色彩美學是非常獨特的,因為安格爾採用了紅色作為點綴,讓紅顏色點綴在大宮女手中的孔雀羽毛扇子的扇柄中。而在歐達麗絲克的腳部,也有一段紅色的點綴,那時旁邊小桌子的椅腳。這兩點都分別對檢查在冷峻的背景顏色和柔和的軀幹顏色之間,從而形成了一種熾熱似火的美感,讓人們看到慾望膨脹的頂端,從而與冷峻以及柔和形成了三種不同的色彩藝術話語。安格爾並不刻意去處理這三種顏色的衝突,而是將這三種衝突結合到一起,形成了互相撞擊的狀態,給觀賞者帶來很強烈的視覺震撼。

安格爾創作的《大宮女》雖然經歷了兩百年的時間,但是這幅作品至今仍然是美術界的傑作。安格爾創作的《大宮女》運用了充滿衝突和撞擊的顏色比對,以及超乎想象的非寫實結構,從而讓安格爾的《大宮女》給人們帶來非常大的視覺衝擊,進一步讓這一幅畫作所表達的慾望與理智更為突出地展現出來。而安格爾在處理《大宮女》畫作過程當中所形成的藝術風格,也對後來新古典主義繪畫藝術的崛起,提供了重要而寶貴的藝術實踐。

經典美術賞析論文 篇八

摘要

教學中的任何一種藝術形式都包含着特定的情感,美術作為一門藝術,在教學時要注重對學生的情感培養,提升學生的審美意識,美術教師要給學生提供更多的實踐機會,增強學生情感體驗。在現代教育理念指導下,美術教學需要創新和變革,用其獨特的優勢去感化學生,實現美育的目的。本文旨在分析如何在美術教學中對學生進行情感的培養。

關鍵詞:

美術課堂 教學情境 情感培養

在美術教學中,教師既要側重美術的藝術表現能力,又要注重對學生的情感教育,利用多種教學方式激發學生對美術課堂的興趣,才能夠順利地完成課堂教學,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在美術課堂上,學生首先要有感受美和欣賞美的意識,才會漸漸地產生創造美和品味美的技能。情感是人們對客觀現實的一種特殊反映,情感教育可以反映出學生在學習美術過程中的精神世界,也可以反映出美術教師的情感投入的程度。美術教師在實際工作中要利用情感的功能去激發學生參與到美術課堂中,培養他們繪畫的興趣,由此可見情感教育的重要性。

自從新課改以後,美術教育就把價值觀教育和情感教育作為重點教學內容,也成為美術教學的一大亮點。學生在學習繪畫時表現出來的情感將成為激勵學生前行的動力,需要美術教師的支持和鼓勵。但是現在的美術教學還是以學生的繪畫技巧和水平高低來評價學生,對學生的情感教育和審美培養少之又少,不利於學生的成長和發展。要想改變美術教學的現狀,就必須要充分發揮美術教師的作用,調動課堂氛圍,更新教學觀念和教學方法,在美術教學中滲透情感教育。下面我將對如何在美術課堂培養學生的情感做出研究。

一、師生之間加強情感交流,使學生對教師產生信任

二、給學生自由的學習空間,提高美術素養和情感

學生學習美術需要自由的空間,如果教師在課堂上只顧自己講課而不給學生足夠的時間,學生學到的美術知識就得不到有效的練習,就會使學生厭煩美術課。美術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注重培養學生的情感,對於情感的培養要講究方法,無論是在學習中,還是在生活中都要關心學生,愛護學生,使學生的美術素養得到提高。在一個美術知識講完以後,不能急於考查學生的掌握情況,要給學生留出足夠的時間複習,學生是有情感的,需要教師的鼓勵和支持。比如今年我國舉行了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_戰爭勝利70週年閲兵活動,這是一個很好的對學生進行情感教育的契機,我會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設置如下的情感目標:當你看到閲兵式的時候是什麼感受?你認為閲兵式當中最感動你的是什麼?學生會紛紛根據自己觀看閲兵式的情況進行熱烈的討論,表達自己心中的想法。美術教師不僅要了解教學內容,還要了解學生的精神世界,以及瞭解國家時事,教師掌握的技能越多,就會給學生更多的拓展空間。

三、教師利用自身豐富的情感,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經典美術賞析論文 篇九

1 形與神在藝術史上的源流。

2 陶瓷雕塑中“形神合一”表現。

3 如何做到陶瓷雕塑造型形神合一。

讓雕塑形神合一,不僅是許多陶藝家們的追求與夢想也是很多陶瓷雕塑愛好者們的一致要求,只有形神合一,才能給他們一個好的藝術欣賞體驗,在這樣的情況下,形神合一,必須找出一個可操作的辦法。達到“形具而神生”的地步。但這些情況必須也要建立在造型美觀的基礎上,唯有如此才能有一個好的精神載體,只有這樣的精神載體才能體現形神合一,才能滿足其需要。

其次,對於一個表達對象來説深入的觀察是必不可少的,除非有時為了得意忘形,否則一切的精神創作必須依附於原有表達對象的實際,但是對於這樣的一種實際有時候也不能很好地表達所以必須能使用形象思維、邏輯思維、整體思維的方法對藝術形象進行適度的改良和合理的誇張。抓住藝術作品和藝術形象的本質以及其在現實中的本質,使他們有機地進行結合,並在結合的過程中進行一種社會性的昇華,最好有一種高大的人文關懷。

4 小結。

經典美術賞析論文 篇十

摘要:

美術欣賞是普通高校開設的選修課之一,是在美術課程學習領域的基礎上更高層次的拓展與延伸。美術欣賞是一種創造性的精神活動和主體性的實踐活動,是人們對藝術形象進行感受、理解和評判的思維活動。學生在欣賞、鑑別與評價美術作品的過程中,能逐步提高自身的審美能力,對本民族文化產生熱愛之情,並尊重和理解世界多元的文化。素質教育是以全面提高人的基本素質為根本目的,以尊重人的主體性和主動精神,以人的性格為基礎,注重開發人的智慧潛能,以注重形成人的健全個性為根本特徵的教育,而美術欣賞課在高校素質教育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關鍵詞:

美術欣賞課 素質教育 理解

19世紀法國雕塑家羅丹説過:“美是到處都有的。對於我們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現實生活中的美是豐富多彩、無窮無盡的,問題在於我們是否能夠發現它。要欣賞音樂的美,必須有具備音樂感的耳朵;要欣賞繪畫的美,必須有能感受形式美的眼睛。否則,再美的音樂和繪畫也不能成為我們的審美對象,對我們也是毫無意義的。這就是説,我們要想發現美、欣賞美,就必須具備一定的審美能力。

實施美術教育是為了適應現代社會發展的需要,是對高等教育提出的新要求,是深化教育改革、推進素質教育的切入點,同時是提高學生審美能力、表現能力、創新能力的重要途徑。教師要想培養學生的個性,使其有自己的主張和觀點,充分挖掘其潛能,就要完善教學方法,進一步推進課程改革。

目前,美術欣賞課程在高校教育中教學效果欠佳,教學方式方法有待改進。普通高校的美術欣賞教學歷史其實並不長,它不等同於專業美術院校的課程設置,有許多教學形式不能通用和照搬。素質教育不能被簡單地理解為舉辦書畫培訓班,也不是不考試、不留作業。素質教育真正的內涵是培養學生健全的人格,促進其全面發展。筆者從事美術欣賞教學工作四年來,深切體會到現今部分普通高校的美術教學只側重對學生技藝的培養,而忽視培養學生的知識、智力。

高校美術欣賞課的首要任務是培養學生正確的審美觀。正確的審美觀應該是符合人民大眾的利益的,應該是健康、積極向上的,應該是符合審美規律和時代要求的。部分農學、林學等普通理工科學生雖然對美好的事物有一定的認知,但是他們對世界優秀美術作品的審美能力不強,部分學生接觸過美術作品,但沒有獨立的審美意識,他們的審美經驗來自大眾和社會的評價。

因此,教師要引導學生學習美術,要通過講解美術作品闡釋美的形式、意義,逐漸培養學生獨立審美的能力。教師要注重挖掘學生的靈感,培養其創造性,不斷啟發學生,並與學生展開討論。

筆者認為,在美術欣賞教學中,教師除了要對學生進行必要的知識培養外,還應該特別重視培養學生自我觀察、自我發現、自我整理、自我創造的能力,並且將之貫穿於整個教學活動中,使學生真正獲得獨立分析美術作品的能力,避免學生人云亦云而盲目跟風欣賞。

教師在培養美術專業學生時,應該給學生留下充足的空間,要百花齊放、標新立異。對待專業美術生尚且如此,那對於普通理工類學生就更應該給予寬鬆的學習環境。

靳尚誼認為,不重視德育,損害的是一代人的道德;不重視體育,損害的是一代人的身體;而不重視美育,損害的則是一代人的心靈,影響的是一個民族的精神、想象力和創造力。美術欣賞作為審美教育最直接的手段,也是實施人文素質教育的重要途徑,具有重要的作用。高校美術欣賞教育要逐漸形成一套完善、有效的教學監管體制,明確培養目標、教學內容和教學計劃,制訂長遠的課程規劃,這樣才能充分地發揮其作用。

結語

美育不僅僅是對美術作品的欣賞和學習,對德育、智育、體育都有積極的影響。教師利用優美、感人的藝術形象和豐富的藝術形式,可以幫助學生認識生活、理想和社會的發展,使他們受到生動的思想品德教育,促進他們身心健康發展,豐富他們的大學生活。

參考文獻:

[1]孔新苗。中西美術比較。山東美術出版社,2008.

[2]趙勤國。繪畫形式語言。黃河出版社,2003.

[3](美)小威廉姆·E.多爾。課程願景。張文軍,譯。教育科學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