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當前位置:蒙田範文網 > 論文 > 論文精選

科研論文3000字【多篇】

欄目: 論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4.05K

科研論文3000字【多篇】

科學研究論文 篇一

一、藉助教育遊戲,營造愉悦的學習氛圍

在授課過程中,教師可以利用遊戲對學生的吸引力來達到調節課堂氣氛的作用,推動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使學生對科學的興趣越來越高,讓學生的全面素質都能得到發展。教師在教學中,應該以愉快的心情去上課,不要讓緊張壓抑的氣氛圍繞在整個課堂中,多創造輕鬆愉悦的上課環境,在講解知識時應該注意為學生傳授多種多樣的方法,為學生提供更多的學習機會。輕鬆快樂的學習氛圍會使學生在課堂上更專注,在教師為學生講解科學時,學生也才有學習科學的興趣。另外,語言是教師教授學生知識的唯一武器,是知識傳播的途徑。在教學中,幽默的語言可以活躍課堂氣氛,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通過挖掘教材中的趣味性故事,加上生動形象的比喻,就會使課堂氛圍得到良好的改善,進而提高學生對科學的興趣。

二、遊戲化的實驗教學

在國小科學的授課過程中,一些小的實驗室必不可少的,學生通過做實驗,可以提高對科學實驗的興趣,讓學生真正加入實驗課中。一般的國小科學實驗課,教師都不注意學生的動向,實驗活動吵鬧煩雜,真正動手做實驗的學生少之又少,實驗課都如走馬觀花一樣,講講就過,所以應加強這一方面的內容,把遊戲加入到實驗教學中,以遊戲的形式來調節課堂的活躍性與積極性,讓遊戲帶動起學生的積極性,積極參與實驗的操作,提高學生在科學上的活躍度。例如,在講解有關於物質在水中是如何溶解的這一知識點的時候,這一節的實驗內容主要是將高錳酸鉀溶於水中,觀察高錳酸鉀剛進入水時、攪拌之後、完全溶於水後這三個時段的現象。教師可以在做完實驗示範之後,為學生加入比賽內容。比賽內容是學生要為在做完實驗之後所看到的現象做描述,所描述的現象精確就能得到一定的獎勵。通過這樣的比賽方式開展的課程,會激發學生的動手能力,全身心投入到實驗教學中。

三、遊戲化的小組活動

在通常情況下,做遊戲時都會分組活動,而在上課時,也可以引用做遊戲的方法,通過合理地分組,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一起探討與科學有關的問題,也可以通過小組的討論來達到對科學問題更深切的瞭解與解答。除此之外,小組討論的方法沒有老師的嚴厲看管,可以自由發揮,這樣常常會使學生感到愉悦,從而更熱衷於對科學問題的探索,在不知不覺中,也更加熱愛科學,更加喜歡上科學課。在各小組的討論中,學生都有不一樣的意見,而通過學生的討論、協商、最後得出更精確的答案。這不但會使學生有一種成就感,還可以讓每一位學生都發表自己的意見,從而整體提高課堂的活躍性,進一步提高教學質量。例如,在學習蚯蚓這一課時,教師就可以讓學生以小組的形式來觀察蚯蚓的身體形態、顏色、爬行等特點,每個學生看待事情的方式都不一樣,所看到的蚯蚓也不一樣,通過小組的形式觀察蚯蚓,可以使學生對蚯蚓有更深入的瞭解,從而也對科學產生更多的興趣。

四、總結

在國小科學教學過程中,教師不能以自己的思想去禁錮學生,反而應從學生的角度去看待問題,讓學生對科學充滿興趣,久而久之,對科學的學習就會更加有效。把遊戲加入到教學中,讓遊戲與國小科學相結合,可以調動起學生的積極性,培養學生對科學的興趣,使學生在科學這一條路上越走越遠。

作者:朱新娜 單位:河北省遷安市第四實驗國小

第二篇:農村國小科學教學研究

一、科學教師素養的提高

科學的性質是源於實踐,作用於實踐的一門科學,而對於農村學校而言,學習科學的條件得天獨厚,學生的日常生活、居住環境更貼近於自然,這正為我們更好地學習科學、探究科學、實踐科學提供了不可多得的有利時機。我在科學教學中把握時機,拓寬思路,走出課堂,親身經歷,使學生在廣闊的背景中觀察科學現象,學習科學知識,鍛鍊科學能力,豐富了學生的學習經歷,為學生日後乃至終生的學習打下了堅實的基礎。現把自己在農村學校科學教學中的體會與大家一起分享。

二、以豐富的素材對學生進行科學入門教育

三年級初學科學,學生的心理年齡和生活經驗較低,但他們此時對周圍的事物充滿了好奇心,對科學課報以極大的熱情,同時也是形成科學學習方法的啟蒙階段。結合教材內容帶領學生親歷自然,實地觀察、親自栽培、飼養等活動,取得真實可靠的第一手信息。如,在學習水生植物這一單元時,我利用課餘時間對學校附近的池塘進行尋訪,找到了有水生植物生長的水域,考察了路線和池塘周邊的安全因素後,帶領學生去池塘實地觀察水葫蘆、水花生、浮萍的生長狀況和環境。學生興致勃勃,十幾分鍾後我們來到了池塘邊,學生驚奇地發現了生長在池塘內的各種植物,在教材中圖片的比較下,大家很快就認識了水葫蘆和浮萍,還有水花生。大家通過對比觀察明確了這幾種植株的外形結構特點,認識較深刻。這時有學生髮現了問題,問:“老師,為什麼水葫蘆漂浮在水面,而水花生部分在水下,部分在水上呢?”這個問題的提出使課堂順勢進入下一個探究環節。師:“要解答這個問題,我們要親自動手揭開謎底。”每小組領取水葫蘆、水花生、小刀等材料,這時小組開始剖開水葫蘆膨大的葉柄,呈現在眼前的是較大的海綿體氣囊,又拿起莖細葉薄的水花生,不約而同舉起手:“我們找到了它浮在水面的原因了。”有的學生甚至提出水葫蘆是帶了“游泳圈”。但大家也不要小瞧水花生,它的莖也是中空的,也會有部分露出水面。學生還觀察到蘆葦、蓮、菱等不知名的水生植物。通過本次野外觀察活動,學生懂得了,他們也可以像科學家一樣通過親自觀察、實驗答疑解惑。只要用心觀察,就會有所發現、有所收穫,既能激發學生學習科學的興趣和求知慾,又能培養學生願意親近自然、熱愛自然的情感和善於觀察的優良品質。

三、建立開放性的科學課堂,滿足學生的學習需要

科學課程要打破純應試教育,真正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廣泛開發和利用科學課程資源,多途徑給學生創造展示的機會。六年級上冊第一單元工具和機械,這部分內容與農村生產勞動密切相關,我就和家長溝通得到幫助,選擇到農户庭院中找尋科學的“印跡”。

(1)安排小組進行起鐵釘、螺絲釘、大頭釘比賽。

這時就會發現有些學生工具選擇科學,動作熟練,也有部分學生工具使用不當,動作笨拙。完成後優勝組介紹經驗,落後組查找原因。這一環節中正確使用工具很關鍵。

(2)師:誰的力氣大,能掐斷6號鐵絲?同學們面露難色,可瘦弱的張同學不知在哪拿了一把管鉗,自信滿滿的,難不倒我,不僅輕鬆掐斷了鐵絲,還説明了原理:省力槓桿幫了我。贏得了大家的掌聲。

(3)找尋簡單機械活動。

在農用拖拉機上找到了輪軸類工具:搖把,後箱安裝了定滑輪;還發現了牆角邊的木梯;不甘示弱的同學乾脆在台階上搭木板推獨輪車;還撬動大石頭;牛棚內還用上了鍘草刀。用壓桿井打水。大家可為是各顯神通。最後同學們還一一説明了每種工具包含的原理。一堂大家動起來的科學課在普通的農户院內結束了。通過此次活動,讓大家感受到科學就在我們的身邊,具體而真實,我們的父輩們一直在運用着科學知識,提高了生產效率,工具的靈活運用也減輕了過繁重的勞動負擔。

四、總結

科學只有與生產生活聯繫起來,併發揮作用,才能體現其價值所在,所以,科學課的教學要將學習、探究與實踐相結合,而農村大背景下,為科學實踐探究提供了廣闊天地,只要教師善於選材,調動、引導、組織、幫助學生,就會實現全面培養學生科學素養的目標。

作者:王鳳蘭 單位:吉林省敦化市官地鎮中心校

第三篇:農村國小科學教學現狀與思考

一、農村國小科學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及困惑

綜觀國小科學教學,尤其是農村國小特別是初級國小的科學教學現狀並不容樂觀:課程開設不規範,教學設施與教學材料不足,師資配備不盡合理,教師教學熱情不高,教學活動不夠規範。經調查分析,造成這些問題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幾個方面:

1.觀念理念有偏差。

由於長期受應試教育的影響,許多領導和教師仍然被傳統的教育教學的舊觀念嚴重束縛着,在國小都是把科學當作非基礎學科(副課)。在日常的教學中,很多學校存在着擠課、占課現象,領導在管理上也不夠重視,嚴重影響了國小科學教學質量的提高。

2.師資弱,不穩定。

從國小科學課程的任職教師方面,大多數學校的擔任科學課程教學的教師中絕大部分是兼職教師。缺乏科學專業素質,屬於“半路出家”。此外,多數國小科學教師很少受過任何的專業培訓;科學教師流動性很大。

3.資源缺裝備不足。

一種情況是,雖然為學校建設裝備了國小科學實驗室和相應的器材,但多數實驗室大多隻有一個,只能輪流上課;另一種情況是,初級國小校原來僅有的少量實驗器材,也因儀器陳舊或者管理不善而損壞和丟失,沒有及時添置。因此,要保證實驗教學正常開展困難大,實驗教學的開出率不高。

4.學校教學管理不到位。

學校對實驗教學的管理措施不力,具體表現為實驗教學的隨意性較大、計劃性不強。學校每學期、每週對實驗教學缺少周密的安排,缺乏對實驗教學的過程管理,實驗教學全憑老師的興趣。

5.實驗教學華而不實。

科學精神最重要的品質就是實事求是,但是,有一部分教師為了圖省事,總喜歡統一的答案,聽寫並統一填寫實驗報告單。由於學生在操作過程、實驗材料等方面的偏差會有不同的實驗結果,不是認真地引導學生進行分析,而是對不同的結果就進行輕易否定,使實驗教學實實在在地走了過場。

6.教學程式化。

(1)是教學內容方面,深淺難易把握不夠恰當。教材活動設置,操作有難度,尺度難把握。

(2)在教學模式和方法方面,不注意將書本知識與科學實踐聯繫起來,忽視科學教育過程的複雜性,不通過科學研究來引導學生學習。而學生不喜歡國小科學課程則大多數要歸結於比較單純的上課方式,學生學習興趣不高,很難培養學生探究精神。

二、關於國小科學課程教學的一些建議和探索

綜上所述,我認為農村國小科學的教育現狀亟待改變,而且本人認為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做起:

1.轉變觀念,提高認識,提升科學課的學科地位。應該按照課程標準的要求認真實施課程管理綱要,切實認識到國小科學教學在學生髮展中的重要作用,要嚴格執行《國小科學課程標準》,開齊上足科學課時。認真利用一切條件紮紮實實地上好每一堂科學課,讓學生的素質得到全面發展,使學生的探究、創新能力得到培養,並形成濃厚的學習科學的良好氛圍。

2.增加對科學教學的投入一方面,加強師資力量的配備,設立專職的科學教師,同時定期對他們進行培訓,提高科學教師專業水平;針對科學課程改革中出現的問題和我縣科學教學現狀和教師的實際,以及科學教學中急需解決的問題,可以定期對教師進行課程理念、專業知識、教學方式方法等方面的培訓。另一方面,結合科學課程配置相應實驗器材,學校定期進行更換和添置,同時檢查師生的使用情況,使科學教學的實驗不再流於形式。

3.抓好實驗教學,提高實驗開出率。實驗在國小科學教學中的作用是巨大的,認真做好國小科學實驗,不僅有利於國小生更好地獲得各種科學知識,而且對提高各個方面的技能和能力,培養學習興趣與愛好,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以及擁有正確的科學態度和科學觀等都有極為重要的作用。認真地抓好科學實驗教學,是每個科學課教師義不容辭的義務和責任。

4.靈活選用教學方法,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1)充分利用自然資源,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農村國小雖然沒有城市優良的科學教育資源,但農村的孩子每天與鳥獸蟲魚為伍,與山川草木相伴,生活的內涵一點兒也不比城市的孩子遜色。科學課教學中,教師應有意識地加強聯繫他們的社會生活實際,發揮孩子們豐厚的感性認識來服務教學,充實教學內容。(2)充分利用身邊的資源,豐富科學課的教學途徑。教師可以嘗試在用足用活現有的教學儀器、設施的前提下,深入挖掘地方的物產資源,就地取材,結合相關教學內容開展教師自制教具,發動學生製作學具等活動。(3)開展科學課外活動,培養學生的科學實踐能力。農村有着得天獨厚的自然環境,為帶領學生走出教室外,到大自然中去進行考察活動提供了良好的場所。農村科學教師不要把學生束縛在教室這個狹小的空間裏,教室外才是孩子們學科學、用科學大有作為的廣闊天地。

5.利用多媒體信息技術,向學生展示一個廣闊、豐富、神奇的科學世界。隨着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現代化教育技術應運而生,互聯網、多媒體、電子白板也走進了國小課堂,為課堂教學提供了現代化的教學手段。在農村初小科學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應用如幻燈、投影、錄音、錄像、廣播、電視等,為學生提供許多無法親身體驗的信息,開闊學生的視野。

三、總結

總之,作為一名國小科學教師,善於利用身邊一切可利用的因素,廣泛結合農村教育資源,就能較好地培養學生的科學意識。只有立足於農村實際,充分發揮農村有利的自然條件進行教學,才能提高國小科學課堂教學效率,才能在豐富的實踐活動中,發展學生的創新精神。

作者:周光鑫 單位:甘肅省靈台縣星火中心國小

第四篇:國小科學教學培養學生正確學習習慣研究

一、養成動手又動腦的學習好習慣

通常情況下,國小生在科學課程的學習過程中更喜歡動手,在動腦方面就不夠了。國小生在面對形形色色實驗儀器的時候常常急於動手操作,卻沒有去想想每一實驗環節的意義所在。因此國小科學老師要培養學生動手與動腦結合的好習慣,引導學生在動手的時候動腦,幫助他們來開展科學探究,並養成思考的習慣,這樣國小生才能在實驗的同時透過表象看到本質。比如,教師在講授國小三年級科學的《我們周圍的土壤》這節課的時候,教師可以先引導學生提出問題,比如:土壤的構成物質都有什麼?土壤的用途有什麼?然後老師可以給每位學生髮放一個放大鏡、一些土壤和一小桶水,老師讓學生準備一些白紙、一根木棍、一個透明杯子。隨後教師可以讓學生運用不同的方法來觀察土壤。在觀察過程中,老師要引導學生來做筆記,將觀察到的現象和自己的問題以及在實驗中自己的感悟都及時記錄下來。這樣對於學生的學習以及學生養成做記錄的習慣都有好處。學生間通過自己記錄的筆記還可以討論他們遇到的問題,對於學生更好地學有益處。

二、養成主動探究的學習好習慣

國小進行科學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探究是科學這門課程的學。科學教育通過引導學生科學探究來提高其科學素養,才能更好地實現科學教育的宗旨。可是,大部分學生並沒有主動探究的習慣,雖然學生從能夠講話開始就會提出各種各樣的問題,但是幾乎沒有父母會有意培養學生自己去尋找問題的答案,大部分時候我們的父母會把答案完全告訴學生,而且還擔心自己説的不夠清楚。進入學校以後,大部分老師也是通過各種方式將知識傳授給學生,學生只會按照老師的教授來做,並沒有進一步探究。慢慢的學生習慣了從老師和家長那裏獲得省力的知識,對於問題越來越缺乏探究精神。所以我們的國小科學教育應該以培養學生的探究精神為首要任務,學生遇到問題不能依靠老師和家長,而是自發去探索去追尋問題的答案。比如:植物的根莖是不是在吸收水分?怎麼才能證明呢?一個物體的滾動摩擦和滑動摩擦比哪個大呢?如何證明?學生遇到這些問題的時候不應該首先想到去跟老師尋求寶珠,而是應該想到如何做如何設計一個實驗來獲得自己想知道的答案才能解決這個問題。讓學生去探索並不是説就不需要老師了,老師在這個過程中要做好引導工作。要在適當的時候給學生提供幫助和指導,這樣才能更好地幫助學生養成主動探究的精神,才能讓學生對於探究充滿興趣。

三、總結

綜上所述,國小科學教育中幫助學生養成一個好的學習習慣,將為學生以後的科學學習和其他科目的學習奠定堅實的基礎。幫助學生養成好的學習習慣是每位老師的責任,老師在教學中一定要鼓勵學生探索,這樣才能更好地提高國小科學教學質量。

作者:母利萍 單位:四川省廣元市昭化區文村鄉國小

第五篇:國小科學教學水平研究

一、研讀教材,制定目標

課堂教學目標是教師根據教學目的、內容及學生實際而制定的一種具體要求和標準,教學目標可以將教學目的更加具體化,教學目標會指引着我們教學的方向,更是一堂課的教學靈魂,它會成為判斷我們一堂課是否有效的標準,因此,教學目標的制定是非常重要的。我們在進行國小科學教學的時候,首先要確定好新課改要求“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三維目標,要把科學這一學科的教材研究透,並且準確無誤地把握重點難點和關鍵,使教學中的總目標、分目標細化、落實到每一個章節中,還要考慮學生的基礎差異,制定分層的目標。這樣我們的教學效率才能有保證。

二、優化教法,發展創新

教學有法,教無定法。教學方法的選擇應當根據不同的教材內容、目標要求、學生學情、環境條件等因素靈活選擇,可以考慮下列常用的教學方法:

1.情境教學法。

為了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就要創設和諧、平等、民主的愉悦教學情境,用導入問題的設計引發學生的思考,發展他們的求異思維。教師要善於研究問題的設置,通過恰當的話題讓學生能夠考慮到多個為什麼,促進學生髮散思維的發展。這就要求教師備課中要要做好充分的準備,為學生髮掘更深層的知識。比如領着孩子們到陽光下,把水滴到他們的手上,一會兒就沒有了,引發學生產生疑問,激發學生探索的慾望。

2.實驗操作法。

實驗在國小科學教學中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內容。它能夠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教材,掌握知識,運用知識;更能使學生養成動腦動手的習慣,使他們的實驗技能得以提高,更能促進學生創新能力的發展。比如把裝滿水的玻璃罐放到零度以下冷凍後就會出現玻璃罐破裂的現象,通過讓學生親自動手操作,激起學生的探究的興趣。

3.聯想引導法。

聯想是指通過拓展思維而培養學生創新思維的方法。教師要根據教學內容,展開豐富的聯想,讓學生在自由的空間去拓展思維。通過教師的有效引導,學生的思維會動起來,促進學生積極地參與到教學中來。如酒精燈在被滅火蓋蓋上後為什麼會自然滅?由此而聯想到燃燒需要氧氣,從而得出火的熄滅應該與空氣有關的推測。

4.評價激勵法。

評價體現在各個學科中,國小科學課具有探究為主的性質特點,在學生學習的時候評價就更為重要了。我們作為國小科學教師,要緊緊地抓住評價這一環節,讓學生能夠在積極的評價中發展能力。當學生有些新奇的想法時,不能給予全盤否定,而是應該給予積極的肯定,以欣賞的眼光對待學生的“別出心裁”或“與眾不同”,要以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為出發點。

三、利用多媒體,提高教學效率

多媒體教學已經給教育教學帶來了無限的生機和活力,這是無可非議的事情了。特別是《科學》這門學科,它不同於其他學科的教學,一味地使學生遊離於書本和黑板之間,既不利於開發學生的科學潛能與探究意識,又不能最大限度地發掘科學課堂教學的本質。科學恰當合理地使用多媒體教學定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達到提高課堂效率的目標。作為國小科學教師的我們要利用多媒體把視、聽、説融為一體,把聲、形、色、動態和靜態安排在不同的界面上並進行組合兼容,使抽象、枯燥、單調的知識變成形象、生動的PPT吸引學生的眼球,使學生儘快進入我們所創設的學習境界中,激發學生探索的慾望和濃厚的學習興趣。更要充分利用多媒體解決教材中的重點,突破教材中的難點,比如我在講《葉和花》時,通過播放幻燈片把植物利用葉子製造食物的過程展示出來,學生很容易地就掌握了這一難點知識,更進一步地瞭解了植物葉子的光合作用。

四、總結

總之,在國小科學課教學過程中,我們科學教師只有更新教學觀念,轉變教學方式,才能把新的教學理念融入到科學課程的改革實踐中,才能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才能使國小科學教學向着更有益於培養學生科學素養的方向健康發展。

作者:張興丹 單位:敦化市大石頭鎮第一國小

第六篇:新課改國小科學教學探析

一、以科學探究為主要學習方式,激發學生學習科學的主動性

作為國小科學教師的我們,就應改變以往“一言堂”“填鴨式”的教學方式,轉而實施以學生為主體的科學探究方式,讓學生經歷自主探索的過程,以此激發學生學習主動性,培養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比如,在學習《比較沙土、黏土、壤土的不同》這節內容時,我就將班裏學生進行了分組,事先採集的三種土壤樣本(每組一份)。每組提供工具:一張觀察記錄紙,一支筆,一個放大鏡,然後,讓各小組觀察三種土壤,先用眼睛看,再用放大鏡看,體會觀察結果的不同,並根據觀察結果,寫一篇觀察日記。這樣,我通過讓學生以科學探究的方式對教材內容進行學習研究,一方面激發了學生學習科學的主動性,另一方面也能使學生認識到,從圖片上獲取的信息是有限的,親自觀察事物,才會對事物有更多的認識。

二、以生活中的科學為邏輯起點,使學生感受學習科學的價值意義

《義務教育科學課程標準》中指出:“科學課程要從學生生活經驗出發,讓學生在熟悉的生活情景中感受科學的重要性,瞭解科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關係。學會分析和解決與科學有關的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鑑於此種理念的提出,作為國小學科教師的我們,就應以生活中的科學為邏輯起點,讓學生感受到學習科學的價值意義,從而變得樂於學科學、喜歡學科學。比如,在學習《我們關心天氣》這節內容時,上課開始後,我就對學生説:“同學們,自然界裏有各種各樣的天氣,你們有沒有關心過天氣的變化?看過天氣預報嗎?接下來,請你們自告奮勇地説一些你們曾遇到過哪些天氣,在不同的天氣裏,你有什麼不同的感受?”……待學生闡述完自己的想法後,我繼續説道:“天氣的好壞,和我們的日常生活關係十分密切,那麼,今天這節課,就請大家跟隨老師一起學習《我們關心天氣》。”這樣,我通過聯繫學生的生活經驗,使學生感受到了學習科學的價值意義,從而以最佳狀態投入到對本節內容的學習中。

三、總結

總之,在新課改之風日益推進的今天,我們必須嚴格遵循新課改理念,努力尋求與其相適應的教學手段和方法,從而獲得高效的國小科學教學課堂。

作者:曹桂娟 單位:遼寧省朝陽縣根德鄉中心國小

第七篇:國小科學教學探微

1.培養孩子敏鋭的觀察能力

2.培養孩子的動手能力

國小科學課是對國小生進行科學啟蒙教育的一門重要學科其特點是有較多的科學實驗,需要學生親自動手實驗操作。老師在教學過程中,不僅注意創設了良好的實驗操作活動的氛圍,從而達到實驗的目的。作為國小科學教師我們要利用國小生的好奇心,去設計一些自己能動手的簡單製作,如在教學《鈴兒響叮噹》這課時,有一環節需要自己親自動手製作電磁鐵。所需要的材料是一些日常生活中材料:鐵釘、漆包線、兩節2號電池、一些小鐵釘或訂書釘。同學們再按照課本上所説的操作方法,先將漆包線纏繞在鐵釘上。在長線單中可能出現始終不按一個方向纏繞,就出現沒有磁性產生的結果,同學們可以進行多次的纏繞進行驗證,在一點也十分重要:“用砂紙把導線頭磨光亮。”這樣才能通電產生磁性,只要實踐,就會成功。知識會深深埋在心中永遠不能忘懷。在國小科學課教學,教師要讓孩子們大膽的發揮,勤於動手,絕不能把理論強加在他們的身上,作為一個科學教師,應當抓住一切時機,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資源,讓學生動手操作,從做中學,在做中樂,在做中有所收穫。

3.學會做好實驗記錄和課堂筆記

在科學課堂上探究活動中,合作小組成員往往進行相應分工,記錄工作就由小組記錄員來完成,但大多數學生喜於實驗而輕於記錄,記錄便成了記錄員個人的事,長此以往,學生將會漠視記錄,懶於動筆,在對待科學問題上容易輕信他人,記錄員記錯、記漏也得不到及時糾正。既然培養科學記錄也是科學課學習的目標,那記錄就不是個別人的事,而是應該人人動手,都來記錄。在每個小組中的角色要時刻更換,不要有固定的角色,還要知道做筆記和記錄實驗數據不單單是記錄員的事,人人要做並且要做好,要把錯的地方及時更正。課下小組之間要更具內容及時整理,當天的記錄本加以整理,這樣不僅能起到消化並理解課堂上所學的內容,有利於對基礎知識的學習的鞏固。

4.做好科學小實驗

國小科學,是一門動手動腦相結合的學科,如果只停留在課本的理論層面,學生的思維也會長時間停留在同一水平的問題上,往往阻礙學生思維的充分展開和創造能力的培養。任何事物發展的根本動力都在於該事物所包含的內在矛盾,教師要能設計出激發學生認知衝突的實驗情境,使這種認識衝突轉化為推動教學過程不斷展開的根本動力。教師要善於利用知識的內在聯繫,提出問題,揭示矛盾,激發學生不斷探究的慾望,構建拓展的平台,為今後的學習開啟窗口。課例:在伏安法測電阻的實驗中,我們似乎都達成了共識,書本的電路圖也是這樣的:電壓表接在被測電阻的兩端,這種電流表外接法。學生也都默認了。教師如果設計問題:這樣的設計對電阻的大小是否有影響?可以讓學生再設計另一組實驗:電流表內接法,即電壓表測電阻和電流表的電壓。通過這樣的探究實驗學生會發現,兩組結果是不一樣的。學生的學習動力得到了催化,迫切想知道其中的原因。教師分析原因,我們一般在國中階段將電壓表的電阻當作無窮大,電流表的電阻當作零。同樣,電流表的電阻也不為零的,它兩端也有一定的電壓,所以內接法時,電壓讀數偏大,因而電阻偏大。增加這一實驗活動,不僅讓學生思維上有一定的跨度,同時也為高中的後續學習開啟了窗口。

5.總結

發揮實驗功能,全面提高學生素質,對於培養學生的科學興趣及學科學、用科學的能力,使學生受到科學的自然觀、科學態度的教育,有着十分重要的意義,做好探究性實驗不僅是新課程的要求,更是科學課堂的基本內容。

作者:張欣 單位:河北省秦皇島經濟技術開發區第一國小

第八篇:國小科學教學激教學探究

一、以情導學,發現創新的魅力

在教學中,筆者較多通過引入生活情境來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讓學生感受到科學就在我們身邊,這樣做,學生會自然而然地產生科學探究的慾望。有了探究的動機,整堂課就能事半功倍。新的課程標準對於科學教學有着明確的要求,強調科學教學應着眼於學生的發展,以“探究式學習”為核心。而國小階段是一個人成長的關鍵時期,在這一階段用探究科學奧祕的求知慾來滋養童心,是學生品德形成和智力發展的有效載體,是激發學生創造潛能的有效途徑,能讓學生的心靈世界充實,情感生活豐富,想象天地廣闊。新課程所追求的理想課堂應該是:充滿活力的學習樂園,學生獲取知識、發展能力的主陣地,師生學習、討論、交流、合作的最佳場所。如果要用一句話來概括,就是:煥發出生命活力的課堂才是理想的課堂。如何才能使國小科學教學富有生機、充滿童心童趣呢?筆者認為,要不斷豐富學生對自我、社會和自然之間內在聯繫的整體認識與體驗,為學生開闢一條與他的生活世界交互作用、持續發展的渠道。我們應讓學生走入生活,親近科學,體驗科技,在豐富多彩的科技活動中增長科普知識,發現創新魅力,培養創新精神,促進科學與人文的相融。

二、以趣激學,激發創新的意識

誇美紐斯曾説過:“興趣是創造一個歡樂和光明的教學環境的主要途徑之一。”這是告訴我們,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激發學生探究慾望,是培養學生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的根本。這個月,通過和學生一起“做實驗,談發現”,我就很有感觸。特別是《製作生態瓶》這一課。生態瓶是需要課後長時間觀察記錄的,一節課達不到教學效果,我就讓學生把生態瓶放在教室裏,並讓各組安排好記錄員。有的瓶裏的泥鰍養了幾天死了,預示着生態瓶的失敗,於是學生及時調整生物及非生物的數量關係。也有的學生在探究的過程中聯想到了自己家養的金魚,在科技興趣小組上提出:魚缸能不能也像自然界中的生態圈一樣,可以不用人工換水餵食?我表揚了他這個創造性的想法,並讓他課後自己先思考有沒有解決的辦法。果然在下一週的興趣組活動上,在我照例為大家講解了《玩中學發明》的案例之後,這位同學受到了其中的“寵物自動餵食器”作品的啟發,立刻想到要發明一個自動餵食金魚的自淨魚缸,還説了他的簡單構想。我提示他,可以將構想化成簡圖,並且附上一定的説明。他信心滿滿,對創新充滿了希望。這次的教學經歷引起了我的思考:對於科學實驗,學生都有強烈的學習慾望,如何讓學生更主動、積極地學科學?課後的分析、反思,興趣組上的討論、啟發也相當重要。這樣,有利於發展學生的創新思維,有利於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當學生的一個想法得到了同學、老師的認可後,他們就更有信心,就從內心深處打破了一直以來對於發明創造的神祕感和距離感。同時,這也提醒了我們要儘快地幫助學生打開這扇創新之門,為學生建設一個科技樂園。

三、以習助學,提升創新的能力

葉聖陶説:教育是什麼?往簡單方面説,就是要養成良好的習慣,教任何功課,最終目的都在於達到不需要教。從教育為人生的角度來説,教育要培養習慣是其中的重要方面。習慣的養成即自我教育的機制形成,這便是基礎教育的任務。以這樣的出發點來思考教育,提升科學課堂效率,能更好地將發明創造的思想貫通課堂內外,使創新成為一種習慣。在我校,科技發明製作興趣小組活動已經開展了一段時間,同學們都養成了分組學習、合作交流的習慣。每節課上學生都很感興趣,有時候做完一個小製作之後,還經常與我討論改進的方法。比如,完成了牛頓搖籃的裝置之後,各小組就開始比賽,看誰擺動的次數多,他們自己研究出了擺球高度和擺動次數的關係,有的甚至開始自己增減材料,改進這個裝置。大家都玩得津津有味!創新意識就這樣慢慢地在學生心中萌生,創新能力就這樣慢慢地得到提升。一天課間,五年級的一名學生對我説,他發現同學們上廁所的時間往往很集中,下課時一擁而上,男廁裏常因排長隊而起爭執,這樣非但不利於同學之間的團結,而且候廁很浪費時間。我問他有什麼辦法解決?他説想設計一種新型小便池,它有三個小便位,可以同時供三個同學一起小便,這樣一來不用排長隊,省時間;二來能節約用水,只要按一次沖水按鈕,就可以衝乾淨整個便池;三來提高了空間使用率……我當即表揚了他,並且鼓勵他把想法寫下來,把簡圖畫下來。事後,我向專家諮詢了這個創意的可行性,並且進行了專利查新,發現目前還沒有對此類實用新型潔具的研究。於是,我們便開始了對這項創新作品的研究,希望將來能把這項創新發明廣泛運用於人流量大的公共場所,惠及更多的人。

四、總結

綜上所述,概括為古希臘哲人普羅塔戈説的一句話:“人的頭腦不是一個要被填滿的容器,而是一枝需被點燃的火把。”當今社會,無論是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都很重視科技創新教育和創新能力的培養,尤其重視青少年創新能力的培養。作為一名學校科學教學工作者,應該在科學教學中堅持“學為中心”,努力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

作者:楊茜媛 單位:江蘇崑山市玉山鎮同心國小

第九篇:國小科學教學措施有效性分析

一、轉變教學觀念,將科學探究作為主要學習方式

以往國小科學教學課堂,教師傳統教學觀念根深蒂固,認為國小生年齡小、自學能力差,因此總是樂於採取對學生進行“一言堂”“滿堂灌”的教學方式,導致的後果就是學生體會不到學習科學的樂趣與快樂,對科學的學習興趣日漸喪失。《義務教育科學課程標準》中指出:“在國小科學課堂中,教師是兒童學習科學的支持者和引導者,教師要引導兒童主動探究、親歷科學探究的過程,這將有利於保護兒童好奇心,激發兒童學習科學的主動性。”鑑於這一課程教學理念的提出,作為國小科學教師的我們,就應該及時轉變教學觀念,將科學探究作為主要學習方式,即讓學生作為主體,對科學知識進行探索和研究,從而引發學生學習的好奇心,激發學生學習科學的主動性。比如,在學習三年級下冊中“植物的生長變化”這節內容時,我讓學生從家裏帶來了不同植物,課堂上,將學生四人分為一組(前後桌),向他們提出了以下問題:(1)你們都帶來了什麼植物?它們的種子是哪部分?(2)這些植物是在哪裏生長的?為什麼它們的家在不同地方?(3)種子是如何旅行的?能否給大家介紹一下?(4)你覺得種子裏面會有什麼?能否將預測結果畫在記錄上?(5)(給學生提供鑷子和浸泡過的蠶豆種子)用放大鏡仔細觀察蠶豆種子內部結構,你看到了什麼?嘗試畫下所觀察到的情景。(6)種子在什麼情況下才能萌發?然後,讓學生以組為單位,對這些問題進行自主研究、合作探索,如此,既做到了以學生為主體,還能使學生深入地理解和認識本節知識,為提高國小科學教學有效性打下堅實基礎。

二、踐行生活化原則,讓學生體驗科學學習的樂趣和意義

《義務教育科學課程標準》中指出:“科學課程要從學生認知特點和生活經驗出發,讓他們在熟悉的生活場景中感受科學的重要性,瞭解科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關係。”所以,作為國小科學教師的我們,在教學過程中不可再將科學知識與學生生活實際相分離,否則學生就體驗不到科學學習的價值和意義,自然也就提不起對科學知識進行學習的興趣,而是踐行生活化教學原則,從學生生活經驗出發,讓學生感受到學習科學的樂趣和意義,從而變得樂於學科學、喜歡學科學。比如,在學習“我們關心天氣”這節內容時,因為四年級學生對天氣已有初步認識,於是,上課一開始,我就對學生説:“同學們,你們能不能跟老師説説自己曾遇到過哪些天氣?在不同天氣裏你的感受分別是什麼?你有印象最深的一次特殊天氣嗎?有怎樣的感受?還有,在好天氣裏,我們應該怎麼辦?遇到惡劣天氣時又該怎麼辦?”聽到這些問題,因為與學生生活極為接近,學生都你一言、我一語地積極討論起來……這樣,我通過聯繫學生生活實際,使學生明確了學習科學的價值和意義,為我們本節課教學活動的順利進行奠定了基礎,為提高國小科學教學的有效性提供了充足的保障。

三、開展課外實踐活動,提高學生的科學實踐能力

常規下的國小科學教學,教師常常把學生拘泥於封閉式的環境中,而國小生有着愛玩、好動的性格特徵,且對於富有新鮮感的事物持有強烈的好奇心,所以,一味地讓學生在封閉式環境進行循規蹈矩的課程學習,長此以往,學生就會對科學學習產生厭倦和牴觸心理。所以,作為國小科學教師的我們,除了每週固定於教室的課堂教學,還應適時開展一些豐富多彩的課外活動,以體現科學課程的開放性、靈活性,如此,既能激發學生濃厚的參與興趣,還能提高學生科學實踐能力。比如,在學習“食物包裝上的信息”這節內容時,雖然學生有這方面的生活經驗,但是對於食物包裝上的信息卻不會刻意去關注,於是,在學習這節內容之前,我就給學生布置了這樣一項實踐活動:放學後跟父母或者其他學生一起,到超市對食物包裝上的信息進行觀察,如名稱、商標、配料、營養成分、保質期、生產日期、保存方法、含量、食用方法、地址等等,然後將這些信息記錄在本子上。因為和以往課堂形式不同,學生都對這項實踐活動表現出了濃厚興趣,這樣既能使學生意識到食品安全的重要性,培養學生珍愛生命的情感態度,還能提高學生蒐集、整理知識信息和科學實踐的能力,為提高國小科學教學有效性創造有利條件。

四、總結

科學研究論文 篇二

1.工作差異。教師的工作是教,學生的工作是學,是兩種完全不同的模式,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與學生的感受可能會完全不同。教師的最終目的是讓自己的授課內容能為學生所接受,學生的最終目的是學到在自己看來有用的知識。但是這兩個並不完全對等,教師所講述的內容有可能不是學生所感興趣或者願意接受的,學生所感興趣或者願意接受的東西教師未必會講述,更何況教師的課堂教學還要受到教材、學校規章制度等的制約。

2.社會差異。由於在社會中所扮演的角色不同,教師與學生對於思想政治理論課的認識不同。受一些消極思想的影響,有的學生會認為思想政治理論課“假、大、空”,實用性不強,再加上職業技術學院注重技能的培養,在一定層面上更加深了學生的這一認識。而作為教師,因為職業和認識的原因,可能會反覆強調思政理論課的重要性。

二、高職學生的特點

與其他大學生一樣,高職學生是一羣充滿朝氣的年輕人,他們非常樂意接受新東西並且接受新東西的速度非常快,同時對於知識有着非常強烈的渴望。這些都是教育得以進行的非常重要的因素。這個階段所學的東西對一個人的一生都會產生重要的影響,而思政理論課可以使這種影響更加積極正面。但是不可否認的是高職學生也有着自身的特性。

1.學習能力。經過國小、國中、高中到大學的層層篩選,一些高職學生學習能力不足,學習興趣不高,對一些學生來説學習並不是他們值得自豪和驕傲的領域。

2.自律性。有的學生會厭學,對學習和教師有一定的牴觸情緒,甚至有的直接站在對立面,對於教師來説教學難度就提高了很多。

3.理性思維能力。理性知識較感性知識難於掌握,這就使得一些高職學生更樂意接受感性知識,而對思辨性較強的思想政治理論課興趣度不高。

三、師生融入同一課堂文化場域的策略

1.縮縮短師生距離。在信息化時代學生與教師獲得信息的途徑很多,但是教師與學生的關注點卻不盡相同,其中往往存在差異,對信息的加工、篩選方式也不一樣。因此,面對相同的信息所得到的東西千差萬別,理解深度也不同。如果要使得學生與教師處於同一課堂文化場域,教師與學生就要有交集,並且這種交集越多越好。這就要求教師主動去了解學生的主流思想,去了解他們的關注。首先,瞭解學生的喜好、他們的關注點。學生與教師屬於不同的年齡段,有的甚至跟學生相差三十多歲,不同的年齡段所經歷的時代不同,關注的焦點不同,這就需要教師多用一些時間去了解這個年齡段的學生他們的關注點與喜好。其次,改變簡單的説教式交流方式。作為教師不能以一種高高在上的姿態去面對學生,這樣可能很難得到學生的真實想法。在這個多元化、信息爆炸的時代裏,學生由於接觸到很多東西,思想也相較於傳統的思維方式具有很大的活躍性。對於學生的很多想法不能簡單直接否定,要以理服人。再次,創建民主的課堂氛圍。教師與學生作為平等的獨立個體,在課堂上應讓學生暢所欲言,與此同時教師也要善於傾聽學生的心聲,尊重他們説話權利,面對質疑,應重視其想法同時也要審視自身。如通過提問、課堂調查、專題研討等讓課堂變成學生與教師共同的舞台,課堂才能起到真正的育人作用。

2.教學手段多樣。教與學是完全不同的兩種模式,教師教得再好,學生學的效果不好也沒有任何意義。目前,有的學校會給老師規定各種條條框框,比如規定一節課裏必須有幾分鐘的視頻、要有提問、要有互動等。這些做法有時在一定程度上破壞了教學規律,使得原本就不相同的教與學模式漸行漸遠。我們常常可以看到的是:教師按照程式化教學,課堂上教學內容看似豐富多彩,實則學生無精打采。因為這樣往往缺乏變通性,沒有重點,難以吸引學生。正確的做法應當是教師在課堂上隨時根據學生的反應調整教學內容和節奏,使教與學同步起來。首先,讓學生真正走入課堂。思政理論課往往思想性、哲理性較強,理解起來較難。因此課堂上經常出現的情況是學生坐在那裏,心思卻在別處,對所講內容表現得漠不關心。如何改變這一現狀?改進教學內容是一個方面,另外一方面就要求學生能夠真正對課堂內容感興趣,能夠走入課堂,在這裏設置一些學生感興趣的問題或者研討效果比較好。只有學生真正參與到課堂中,深度思考,才會有更加深刻的印象。其次,發掘學生的興趣點。通過論壇、聊天工具等去了解學生,適時插入一些學生感興趣的話題,使得學生更加易於接受所講內容。再次,教學應該不再僅僅只侷限於課堂。學生課後的自主學習以及教師通過通訊手段與學生的交流都是課堂生命力的延伸。與思想政治理論課相關的人文類知識非常廣博,一方面學生可以通過課外書籍以及視頻再學習的同時也擴大了自己的知識面,另一方面課後也可以被看成是另外一個課堂———教師回答學生的疑問或者探討問題都可以促進學生的學習。

科研論文範文 篇三

教育科研論文,簡稱教育論文,它是用來進行教育科學研究描述教育科學研究成果的文章。教育論文是學術研究的結晶,而不是一般的“收穫體會”,教育論文應有學術性,所以它是學術論文。

理解教育論文可以從兩點來把握:教育論文是探討問題、進行教育研究的一種手段,教育論文是描述科研成果,進行學術交流的一種工具。它的作用既表現於學術價值也表現於實踐價值,既表現於社會價值也表現於個人價值。具體來説有以下方面:

(1)通過科研論文向社會表達對所研究的教育現象的深思熟慮的觀點、意見,啟發人們關注與努力解決有關教育問題的熱情與智慧。

(2)通過科研論文與他人交流學術見解,互相爭鳴研討,促進教育學術領域的繁榮與以個人學術水平的提高。

(3)通過科研論文撰寫過程本身,提高研究者本人的綜合分析能力、邏輯思維能力和書面表達能力,這對於研究者提高整體的教育、教學能力是極其有用的。

教育論文應較系統和專門地討論與研究教育科學領域中某種現象或問題,思考和動筆都是從科學研究這個目的出發的,比一般論説文更富理論色彩和專門性。它涉及的範圍較廣,在教育科學這個遼闊的領域中,站在一定的理論高度觀察和分析有重要價值的現象和問題。它不象一般論説文那樣,可以就具體事件議論得失,評定是非。它的生命力及其價值,是在於科學研究的新成果,內容上的創新意義。它比一般論説文更強調新意(即新見解、新成果、新思想)。它主要有如下特點:

1.學術性

教育論文是學術成果的載體,是學術研究所形成的產品。它側重於對教育現象進行抽象地、概括地敍述或論證,其內容是系統性的、專門化的、因而,這種文體必然具有很強的學術性。它不是教育現象的外部直觀形態和過程,而是教育發展的內在本質和發展變化的規律。它具有深思熟慮的學術見解,但又不是偶感式的雜談或社會性議論。教育論文中,某一教育現象也不象“經驗”那樣完整、具體、形象地反映着,而是按照思維的認識規律被解剖、抽象地反映着。它致力於表現教育的本質,揭示教育的規律性。它與教育、教學經驗文章相比較,它是理論的。雖然它要取材於某一具體教育、教學活動,但不敍述其細節,只是經過提煉,“抽象地反映”並上升為理論,寫成論文。教育論文如果沒有學術性也就失去了教育論文的資格。所以,學術性是教育論文最起碼的條件。

2.科學性

教育科研的任務是要揭示教育發展的客觀規律,探求客觀真理,建立和豐富教育理論,使之成為教育改革和發展的指南。這就要求作者對傳統的教育思想、內容、方法,對引進的教育理論、經驗,都要採取“一分為二”的科學分析態度,都要尊重客觀事實,不能帶個人偏見,不能主觀臆斷或憑空説教。在立論上,應實際出發,從中引出切合實際的結論,即必須以《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為指導思想,論點的提出必須以切實、準確、真實的科學依據為前提;論據,要求要在周密的觀察、調查、實驗的基礎上,儘可能多地佔有材料,以最充分、典型、新穎、確實有力的材料(理論材料和事實材料)作為立論的依據;論證上,應是系統的、完整的、首尾一貫的,是經過周密思考,嚴謹而富有邏輯效果的論證。它包含在內容上的充實、成熟、先進、可行;表述上的準確、明白、全面,無懈可擊,如果失去了科學性,也就不成其為教育論文。所以,我們説科學性論文的生命。

2.創造性

教育論文要求作者要有自己的獨到見解,敢於革新陳腐的教育思想、內容和方法,有創新意義。能在對教育領域的現象進行觀察、調查、分析研究的過程中,發現別人沒有發現或沒有涉及的新問題;能對別人研究過的問題採取新的角度或方法,提出具有理論意義或實用價值的新觀點或新結論;能在綜合前人研究結果(或經驗)的基礎上加工提煉,開掘新意;能在別人爭論的課題中或出現分歧的問題上進行比較分析,在弄清彼此的分歧爭鳴點的基礎上,做出與已有結論不同的結論;能用新鮮的材料(事例、數據、史實、觀察所得)來證明已證明過的問題,探索新意向;能運用中外教育領域裏的最新信息資料、情報,以及教育科學研究的最新成果、經驗理論、概念,增強教育論文的時代色彩或現代化意識,從而提出新思想、新觀念、新理論、新設想,探索新體系、新方法,開闢出新的改革之路,推動教育發展的新進程。所以,創造性是衡量教育論文價值大小和水平高低的主要標準。如果教育工作者沒有獨特的真知灼見,沒有創新,只有繼承,那麼,教育改革也就難於深化。建立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教育體系也就是一句空話。

4.理論性

教育論文的理論性是指論文的理論色彩,即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思想,《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的科學觀點和有關的政策、法規,以及教育科學理論為指導,分析研究教育現象和問題,形成有理論高度的論文。在具體表達科研成果上,要符合教育規律、教育原則的新要求;要從具體事物出發,把感性的東西,上升到理論高度來分析,做出科學的結論,做到以理服人;要在教育領域的現象和問題的探討論論證和表述的過程中,運用現代教育學、教育心理學、學校教育管理學和專家對教育的論述以及專業性名詞術語、理論概念,並溶化或融合為論文的內容,使論文具有較濃的理論色彩。所以,理論性是教育論文深度的標誌。但一定要深入淺出地表述複雜的科學道理;要用通俗簡明、生動形象的語言讓讀者感到平易能讀,平實易懂,使論文發揮交流、傳播、推廣科研成果的作用,進而轉化為社會生產力。

5.探索性

探索就是對尚未解決的問題,以新的觀點進行探討、尋找、搜索、求取,找到改革的突破口。沒有探索,也就沒有科研成果。因此,探索性是貫穿教育論文始終的一條紅線。即在撰寫教育論文中,對教育科研中涉及比較複雜的現象和問題,要進行多方面的思考,多層次的比較,並進行認真分析,反覆研究,才有可能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案和措施或意見和辦法;要以《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黨的教育方針為客觀指導,根據傳統教育的經驗教訓和當前教育改革的發展趨勢,探索教育領域裏我們還未明白還未掌握的教育教學規律,探索未來的教育教學到底是什麼樣子,應當怎樣實現新的目標。此外,針對現實工作中暴露出來的實際問題進行分析研究,並總結研究成果,這本身就是探索性工作;而正確地尋找改革的突破口,尋找論證的新角度、新方法,尋找的過程,就是探索的過程。教育論文應體現出作者的探索個性(特點),探索個性越鮮明,論文越有創造成果。所以,探索是科研的前提,也是撰寫論文的前提。

6.實用性

科學技術研究論文 篇四

關鍵詞:科學技術哲學;統計分析;研究現狀

當前我國的改革開放正在進一步的深化,在科學研究領域,我國的各個學科都得到了進一步的完善,對於科學的研究必須要認真總結前人的經驗,對於科研的歷史加以總結和回顧,然後再對當前科學研究的現狀進行分析,最後在此基礎之上對於下一階段的發展目標加以制定。當前我國在科學技術哲學領域的研究也在不斷的發展,本文通過統計分析對我國科學技術哲學發展現狀取得了清晰的認識,制訂了一系列繼續研究的有效策略,以期能夠在更寬領域、更高水平把我國科學技術哲學的研究和普及不斷向前推進。

一、我國科學技術哲學研究現狀

1.研究背景

伴隨着近代科學的誕生,科學技術領域也一直處在中高速發展和變化的狀態之中,並且當前的發展模式較之於前幾個世紀也發生了比較大的變化。但是科學技術哲學研究這個概念是在近代科學發展到一定程度才產生的,在科學技術經歷了幾個世紀的發展之後,才產生了科學技術哲學這門學科,科學技術哲學產生於20世紀,但是這一學科的出現對於後來的學術研究造成了巨大的影響,同時對於社會的發展和進步而言,也有着非常重要的意義。當前隨着改革開放和全球化的進一步深化,我國面臨着更多的挑戰和機遇,科學研究也必須要對於過去進行有效的反思,從而為下一階段的發展奠定基礎。

2.研究的目的和意義

通過對我國科學技術哲學領域的不斷研究和現狀分析以及存在的相關問題,進行客觀、全面、及時的瞭解。通過對主要涉及科學哲學領域的核心期刊作為研究對象,主要針對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取得相關成果進行了數據統計分析,為科學技術哲學研究的進一步發展提供依據。

3.已有的科研成果研究及其評價

通過對於科學技術哲學的研究,我國也產生了大量的科學技術哲學研究著作,比如説《中國自然辯證法的歷史與現狀》、《自然辯證法在中國》等,在本文的研究之中,對於這些著作的主要內容和思想進行了一定的概括和總結,並對相關各個領域的研究發展現狀以及相關學科基礎理論的進行分析和統計,對於近些年來相關學科的發展歷程進行了一定的總結。研究這些已有的成果是一種研究我國科學技術哲學發展現狀的一個重要手段,只有通過對於前人已有的研究成果進行有效的分析,才能夠對於前人研究中的優點和不足之處加以總結和分析,從而為將來科學技術哲學的發展提供一些參考。以山西大學為例,他們通過對於相關期刊的研究,統計分析了在科學技術與哲學領域研究者的一些基本情況和相關研究情況,對於他們的研究成果進行了一定的評述,指出了這些研究中所存在的弊端。

4.研究方法

第一,比較研究法:通過對相關學科的發展歷程和現狀分析比較,取其精華、棄其糟粕,借鑑前人研究的經驗,來為我們的研究提供明確的方向。第二,個體訪談法:通過對科學技術哲學領域相關研究人員進行採訪,因為他們從事該方面的研究,所以對於科學技術哲學研究的現狀往往更為了解,從而為本文的研究提供一些參考。第三,網絡調查法:網絡調查法是通過對於信息技術的有效利用,通過豐富的互聯網資源來獲取我國科學技術哲學領域的研究成果,並且獲得相應的數據。第四,文獻法:依據相關文獻的整理、分析、鑑定、查閲等工作,對我國在科學技術哲學方面採取的研究方向、解決的問題、存在問題等進行了一定的瞭解,這就為進一步研究提供了依據。

二、我國科學技術哲學的發展歷程回顧

1.以科學為本的發展時期

在以科學文本發展階段,提出了以民生和科學為主的新文化運動科學,對自然科學知識和自然科學發展中體現的科學精神、科學方法進行了研究,在這一階段先被看成反迷信、反盲從等思想方式,然後有了提倡科學和關心思想文化問題的陳獨秀、丁文江、胡適等人,大力宣傳科學世界觀,使人們充分認識了實證主義哲學,逐步形成了以科學為本的思想。

2.多學派互相競爭的發展階段

從上個世紀末開始,湧現了很多科學哲學方面的研究學者,例如主張唯物史觀的陳獨秀、主張科學觀的胡適等等,形成了一個百家爭鳴、相互競爭的局面。科學派的成就和影響主要體現在下列幾個方面,首先,發行了大量關於科學啟蒙性的科技哲學類作品,如1934年張少良《科學導論》、1931年胡明覆《科學方法》、1940年汪敬熙《科學的方法論》等。其次,出現了西方科技哲學的翻譯著作,代表人物有湯姆生、秦斯、皮爾生、德爾柏、柏爾納等,他們發行了很多有關科學方面的哲學的專著,宣傳了他們對科學的看法與思想。除此之外,嚴復側重於對科學哲學的專業性進行了探討,但是中國缺乏專一的具有邏輯和科學方法的深度研究,但薛嶽霖推進了這一方面的研究,他極為深刻的批判了主觀論和操作主義,同時自然辯證法不斷的傳播發展,這一時期的代表是以唯物史觀派傳播的馬克思主義自然辯證法。一方面對於自然辯證法相關著作進行的翻譯並出版,例如,在三四十年代《自然辯證法》的翻譯出版經歷了八次印刷,另一方面,也有很多關於自然辯證法的學術性活動得到開展。比如在上個世紀三十年代成立的專門的研究團隊1940年由“自然科學研究會組織了”關於自然辯證法的研究小組。

3.中國自然辯證法的發展歷史情況

從上個世紀五十年代開始,西方科學哲學以及中方傳統哲學停滯不前,馬克思主義哲學得到的長足的發展,其中自然辯證法相關理論和研究成果發展十分之快,這就催生了後來著名的馬克思主義科學哲學觀,這個發展過程主要分為以下幾個階段:第一,特定歷史時期前的奠定基礎階段,這一時期提倡百家爭鳴,在大陸馬克思主義的發展的初期以及蘇聯的學術運動當中,自然辯證法的學術地位得到了明顯的提高,1953年北大成功開啟了有關自然辯證法的相關課程,在上個世紀五十年代對我國有關自然辯證法的未來發展進行了暢想與探討,使多方面力量參與到了自然辯證法研究中來、1956年成立了中國科學院哲學研究院關於自然辯證法研究小組,出版了《自然辯證法研究通訊》。這一時期在大學裏有了專門研究自然辯證法研究機構和課程。第二,曲折階段,在特定歷史時期的馬克思主義科學觀,科學的特點、歷史、本質、規律等方面都遭到了極大的歪曲,關於自然辯證法的研究遭到破壞,但這並不能妨礙其發展,仍有一些優秀作品產生,如莫諾的《偶然性和必然性》、薛定諤的《生命是什麼?》等。第三,快速發展時期,這一時期自然辯證法作為國家技術發展長期規劃的重點項目,得到了快速發展,形成了中國特色自然辯證法學科,確立了中國自然辯證法學科基本內容理論框架。例如,有孫小孔等人編寫的《自然辯證法講義》、《科學技術與自然辯證法》、《自然辯證法通訊》等陸續發行。形成了主要圍繞科技生產力這一話題的理論探討與學術研究,這些表明,中國特色的自然辯證法學科逐步形成。

4.快速發展時期及其國際化時期

改革開放之後隨着外國關於科學技術哲學相關理論知識傳入中國,與中國特色的自然辯證法的自身發展的互相影響,使中國科學哲學學科不斷髮展,取得了巨大的研究成果,這一時期我國從實際發展需要以及自身的實際情況出發,將自然辯證法與我國實際相融合,從而形成了具有中國特色的科學哲學,馬克思主義科學哲學、西方科學哲學、科學社會學等多個領域的學術研究,擁有了自身的學術價值和學術地位。如,九十年代邱仁宗的《科學哲學引論》、舒煒光的《科學認識論》、于光遠《一個哲學學派正在中國興起》這些優秀作品針對我國特色的科學哲學進行了系統的總結與評價,促進了國際交流與溝通,中國科技哲學逐漸走向了國際化道路。

三、我國科學技術哲學的統計分析

1.科學技術哲學及論文概述

在新的發展時期當中,我國的科學技術哲學理論體系開始了更加全面的快速發展。不再侷限於數理化等自然科學領域的發展,而是在科技管理、科學社會學、科技政策等實用類學科,得到了快速發展。通過對中國相關領域的全面而深入的研究與分析,以統計分析為主要研究方法對我國科學技術哲學的當前發展現狀得到反映,同時我國的科學技術哲學理論的發展與推廣還受到了來自於國家政策、社會、經濟、文化等各個方面的影響。論文類型方面,通過論文類型統計分析,對當前發展現狀得到了深入瞭解,為下一階段發展方向奠定基礎。根據統計各種文獻類型主要具有以下特點:第一,我國的科學技術哲學的主要研究內容集中在於自然辯證法的結合、與社會的關係以及發展歷史等方面,對這三個層次進行了深入的研究,這體現了我國科學技術哲學具有學術導向性;第二,自然辯證法理論和科學哲學,理論方面學術論文的刊用率,近年來一直維持穩中有升的趨勢,可見我國對科學技術哲學重視程度,例如,西氣東輸、三峽工程、南水北調等工程方面的學術理論得到了史無前例的發展。我國需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理論,走新型工業化道路,協調發展,處理好資源、環境、投資、效益、人材、資金等各個方面的因素及其關係,更系統的、更自覺的、更科學的發展中國科學哲學。最後,在整個科學技術系統當中,科學史學是重要的學術研究基礎,是科學技術得到進一步發展的前提,所以科學技術史學需要進一步的加強。

2.作者年齡狀況淺析

通過對作者年齡情況的調查與統計,來分析我國科學技術的相關研究學者在年齡方面的情況,對我國進一步加強科學技術研究有指導性作用。通過分析得知,我國在科學技術哲學研究領域的人材機構當中,既有中老年學者的深思熟慮,也有青年學者的創新突破,從而形成了一個繁榮的學術發展局面。通過研究年齡組成對充分利用和發揮不同年齡段的學者提供重要依據。由於人文科學是創新能力的問題,更是知識積累的過程,這是自然研究能夠避免的環節。所以可看出人文科學的研究比自然科學研究的年齡段稍晚。近年來,國家增大對科學技術哲學研究的投入力度,整體上看作者平均年齡段趨於平穩,並有減小趨勢。對於不同區域,不同時期作者年齡有較大區別不斷變化,這些都取決於受教育狀況,應該學會充分利用對相關數據統計分析,為我國在科學技術哲學研究的充分發揮和重視提供依據。

四、結語

科研管理論文 篇五

研究院的科研課題分為縱向課題、橫向課題、其他課題三類。每一類按課題分別在不同的收入與支出科目核算,收入類總賬科目為:撥入科研費、預收賬款、其他業務收入;支出類總賬科目為:科研成本、技術成本、其他業務成本;每個課題的收入按科目、部門核算(三欄式賬簿),支出按科目、部門、項目核算(多欄式賬簿)。

由上面會計核算可知,要想得知某一課題的收入與支出情況,在用友系統下,財會人員要查詢收入科目、支出科目及相應的輔助核算,至少要操作五步,才能得知該課題的基本情況。基本流程如圖1所示。

如果需查詢縱向課題的二十七個費用明細項需到管理會計的項目管理中才可查詢,而且每年的數據在當年的賬套中,其工作量之大可想而知。

為了解決用友系統在科研課題核算、管理中存在的上述問題,實時查詢各課題的收入、支出、結餘情況及其他相關情況,必須將涉及科研課題核算的科目、輔助核算項目、代碼通過接口系統導出到“科研課題管理系統”,通過重新計算、分類彙總、多重關聯等功能,實現科研課題的集中核算與管理。

二、科研課題管理系統的構建原則

(一)從各系統接口導出、導入的數據正確可靠

系統基礎數據來自用友系統,收入科目是按部門核算的,支出科目是按項目、部門核算的,兩者唯一的共同點是收入科目與支出項目中的課題號相同。由於用友系統對會計數據的採集、編輯、加工都是通過編碼進行的,只要編碼不同就可視為不同的科目、不同的項目,實際操作中難免出現同一課題號重複出現的情況。為此在系統的設計過程中,應保證數據的正確性、完整性。

(二)確保系統穩定運行

系統的數據通過導出、導入、建立關聯、進行分析計算等過程,最後導入憑證庫,每個細節緊密相連,環環相扣,若有一步出錯,可能導致整個過程失敗,出現數據錯誤,需要重新開始。這就要求系統設計儘可能穩定可靠,保證多次的數據導入、導出不發生錯誤。

(三)操作簡單、減少人工干預

在用友系統眾多複雜核算的基礎上利用基礎數據構建滿足我院要求的科研課題管理系統。這就要求操作簡單、方便、直觀,避免操作人員對數據的修改,減少人工干預,保證數據的正確性和有效性。

(四)多向交流功能

財務信息的傳遞和交流是一種雙向、甚至多向交流模式,系統的報表數據應能夠生成不同類型的數據格式,根據使用者的不同分別生成SQL、VFP、ACCESS、EXCEL等數據格式,以滿足不同用户的需求。

(五)系統的可擴充性良好

系統的設計應層次分明,具有良好的可擴充性,以適應業務迅速發展、系統功能不斷擴展的要求。

三、科研課題管理系統的構建

作為研究院會計信息系統中不可缺少的輔助核算系統,實行主輔系統相結合的方式和構架,既能適應日常會計核算的需要,又能滿足管理者對各科研課題管理信息的需求,全面反映科研課題的收入、支出基本情況。系統基本流程如圖2所示。

(一)數據導出

從用友系統將數據導出為所需的格式文件,有三個收入科目、三個支出科目、三個項目目錄,由於各科目的設置格式、核算方式不同,分別導出到不同的表中。數據導出流程圖見圖3。各種報表格式見表1、表2、表3(以橫向課題為例)。

(二)數據導入

將各個表中的數據按一定的格式導入該系統。

首次數據導入:由於從用友系統中導出的數據,各字段長度過於長且複雜,數值型字段長度20位,小數位數5位,字符型字段都比需要的長度要長,有的字段是不需要的。因此要將數據通過接口系統轉換為已制定好的標準格式,減少數據宂餘度。

二次數據導入:將各部門填制的結算表,輸入或自動導入各對應字段,與前面數據表合併,產生新的數據表。

(三)統計計算

分科目、項目、部門按課題號進行關聯計算,統計出每個課題的收入、支出、結餘數據。為保證數據的唯一性、正確性,克服用友系統中課題號重複不提示,部門不對應不提示等弊端,分別採用計數法、正負數相抵法、以收入部門為主與支出部門相比較法,及時提示會計人員查找原因並作相應處理。

(四)輸出報表

隨時可按部門、科目性質輸出各課題收支餘情況表,並轉換為EXCEL表格形式,提供給各部門。報表的形式有:打印紙質、E-mail、導出至載體見表4。

(五)按比例計算

年底除正常運算外,按一定比例再計算出各課題成本、留存、結餘等,數據全部正確後,按部門、科目性質生成各標準數據模板,以備生成憑證需用。

(六)導入憑證

導入成本:將生成的標準數據模板,通過實現編碼內外核算的貫通,由數據接口系統分科目、項目、部門等導入數據,自動生成記賬憑證見表5。

結轉成本:各課題成本全部進入用友總賬系統後,系統登賬生成全年數據,將數據導出為標準模板格式,通過接口軟件沖銷成本、抵銷收入、自動得出結餘,生成所有科目的記賬憑證數據見表6。

(七)輸出憑證

全部數據導入完畢,憑證已自動生成。進入用友系統,按憑證號輸出各個憑證。

(八)歷史數據

將各課題收入、支出科目的所有發生數據及各課題二十七個專屬要素按部門、科目性質等規律追加到歷史數據庫,形成歷史數據。

(九)數據綜合利用

對歷史數據、當年數據通過整合,實現對數據不同方式的利用,滿足各個時期、各種用户對信息的不同需求。

四、應用效果

(一)數據清晰、直觀,所見即所得

憑證數據經過組合、分解、再組合等過程將數據融合在一張表格中,隨時查詢、輸出科研課題經費使用情況,特別是年終結算所需大量數據按部門、課題名稱、課題編號、管理費等多項數據排列,滿足各種用户對信息的不同需求。集核算、管理、憑證生成多種功能於一體,各系統間的數據傳遞實現無縫連接。

(二)年底結算,工作效率成倍提高

應用本系統使科研課題年底結算、成本結轉、製作憑證,由8~10天縮短為2~3天,工作效率大大提高。2007年三大類課題共計779個課題,每個課題有8個成本項,結算後有數據5530個,結轉成本數據2230個,衝減收入數據779個,再加上輔助數據,總共數據9500多個。在年底結算、決算,時間緊、任務重的情況下,若一筆一筆錄入數據,其工作量是非常之大的(每筆憑證都要輸入部門、項目輔助核算)。

(三)主輔系統結合,搭建科研課題管理平台

用友系統搭建了一個科目、項目、多功能輔助核算齊全的核算、管理平台,其基礎數據豐富、多樣,科目編碼多級設置,是一個多層面的核算體系,但是隻靠商業軟件提供的核算,即使再精細也很難滿足個性化的需求。只有靠主輔核算互補、編碼內外結合,才能滿足不同使用者對會計信息的不同需求。該系統的建立為科研課題管理搭建了一個良好的平台,使科研課題管理由分散型到集中型、粗放型到精細型,全面覆蓋各個課題。

(四)動態設置,系統操作靈活方便

通過配置參數、修改公式,即可計算出各課題對應的成本項及其他各項數據。數據達到最大限度共享,做到一次輸入多次應用,儘量減少人工干預,為各部門及時提供每個課題經費使用情況,加強資金核算工作。

五、結語

本系統以基礎數據為起點,經過數據的多次應用、組合等流程,得到必需的數據,可以隨時獲取大量動態信息,滿足了科研課題管理的需求,解決和彌補了用友系統在科研課題核算、管理方面的諸多不足。它集管理、結算、憑證生成於一體,將眾多課題的收入、成本直接寫入用友系統憑證表及其他相關表中,極大地提高了財會人員的工作效率,使每一個課題的相關數據不受年度限制及時、準確地轉存到“歷史數據庫”,便於數據的查詢、分析、利用。本系統的開發和成功應用對提高科研課題的管理水平有較大的現實意義,把科研課題管理水平推上一個新台階。

【參考文獻】

[1]李薇。我國會計電算化全通用理論淺析[J].會計之友,2007,(6):60.

[2]侯志軍。淺析銀行中間業務系統的設計與實現[J].科技情報開發與經濟,2007,17(6):200-201.

[3]胡義芳,歐陽臘梅。我院財務狀況分析及領導查詢系統的開發與鏈接。中國核工業總公司財務軟件開發成果論文集,1997.39-55.

科研論文 篇六

尤其是在高校體制改革和現代技術高速發展的今天,科技檔案在整個高校檔案中所佔的比例也顯著增加,在學校科學管理中所處的地位也越來越重要。但是對於高校的科研檔案,能夠完整認識到它的作用的論述並不多。多年來,受到傳統觀點的影響,一般檔案工作者認為只有學校管理性的文件才能作為檔案管理,而對教師,尤其是個人自由獨立形成的學術著作、手稿等不夠重視,往往把它們排斥在檔案管理之外,致使高校的科研檔案比較蒼白、貧乏,這是目前高校檔案管理工作的一個薄弱環節。這顯然是與信息化時代對信息資料的大量需求相違背的。因此,國家科學技術委員會、國家檔案局1987年頒發了《科學技術研究檔案管理暫行規定》,對科研檔案的歸檔與管理進行了有效的規範。如何加強科研檔案的管理是擺在科研檔案管理工作者面前的重要課題,本文就高校科研綜合交稿日期:檔案的管理進行思考和探討。

一、高校科研檔案歸檔範圍需要重新界定

界定科研檔案的歸檔範圍之前,首先需要確定高校學術檔案歸檔範圍的原則。筆者認為應堅持成果性和記錄性並舉。科研檔案工作主要利用科學技術研究檔案的成果,“有利用價值”是保存它的重要原因和主要依據。因此,必須堅持科研檔案的成果性。而科研檔案的記錄性強調其完整性、憑證性,有些科研檔案或許沒有成果性和利用價值,但是它反映了學校科學技術研究發展的現狀和歷史,這些檔案也應當妥善保存。因此,在確定學術檔案的歸檔範圍時,一定要兩者兼顧,堅持雙重性質並舉。科研檔案的具體歸檔範圍應包括以下內容:

(一)科研項目檔案

科研項目材料檔案是探索科研規律的實踐活動的直接記錄。主要包括:科研準備階段中科研課題申請書、審批文件、任務書、項目計劃書、委託書、開題報告、調研報告、方案論證和協議等材料;研究實驗階段中的各種載體的重要原始記錄、實驗報告、項目進展報告、計算材料、專利申請的有關文件材料;總結鑑定驗收階段中的工作總結、科研報告、論文、專著、參加人員名單、技術鑑定材料、科研投資情況、成果和獎勵申報中的成果和獎勵申報材料及審批材料,這部分檔案是科研檔案存檔的主體。

(二)科研文書檔案

科研文書檔案是科研管理活動的直接記錄,包括科研發展、總結、學校制定和上級管理部門下發的科研管理文件和課題管理、成果管理等專項管理活動中形成的管理性科研文件材料。這部分檔案是進行科學決策、計劃、組織、控制等基本管理職能和有計劃、有目的、有條不紊進行項目申報、成果評獎及科研管理經驗總結的依據,也是科研檔案的重要部分,對科研管理工作起到很好的指導作用。

(三)科研成果檔案

主要包括科研年度統計表、教師公開發表的學術論文和編寫的學術著作、獲獎成果和證書、專利和技術轉讓資料等。科研成果的多少是高校科研實力大小的依據之一,因此,科研成果檔案的管理在科研管理中也佔有重要位置。

二、高校科研檔案管理工作存在的問題及原因

(一)高校科研檔案收集不齊全。原因是:多數科研人員在科研過程中,重視科學研究實踐活動,重視科研成果的與獲獎,輕視科研檔案資料的平時累積工作,認為這是檔案部門的事,與己無關。

(二)高校科研人員檔案意識缺乏。他們認為自己的科研成果為什麼一定要歸檔,放到檔案室不如放在自己身邊使用起來方便,於是以關鍵技術資料保密為藉口,在科研過程中或科技成果獎勵後應歸檔的資料不願上交或找理由不主動上交。

(三)高校科研檔案制度不健全。科研檔案的歸檔工作缺乏系統、完整的制度保證,不能做到上、下集中統一管理。高校檔案管理沒有真正實行“三納入”、“四同步”制度,在科研檔案管理工作方面缺乏行之有效的制約手段,致使高校科研歸檔管理工作處於失控狀態。

(四)高校科研檔案重心偏離。在高校科研檔案中,紙質材料多、電子檔案少,傳統簡易設備多,現代化管理工具少,不能有效地開發和利用高校科研檔案材料。

鑑於此,高校科研檔案中出現了“四多四少”現象,即一般性技術材料多,關鍵性技術材料少;鑑定、審批性材料多,工藝技術性材料少;文字材料多,光盤、磁盤、圖表、照片、錄像材料少;複印件多,原件少。這些問題嚴重影響了高校科研檔案的收集和管理工作以及高校科研檔案自身價值的發展和信息資源的開發利用。

三、對加強高校科研檔案管理工作的幾點見解

(一)建立科學管理制度,理順科研檔案歸檔程序。科研檔案是科研課題科技成果研究的全過程的反映,但又不僅僅侷限於某一項科研課題、某一項成果,它是課題及成果之間、學科之間的綜合反映,因而就形成了科研檔案的四個特點:專業性、系統性、集體性、和階段性。為了規範科研檔案管理工作,就必須遵循國務院的《科學技術檔案工作條例》規定的“完整、明確、系統、安全和有效利用要求”歸檔。避免可能造成大量科研檔案材料零散在外現象的出現。為此,必須把科研檔案工作與計劃管理、課題管理、成果管理等工作緊密結合起來,走實現科研工作與科研建檔工作兩者協調發展的道路,建立合理的歸檔程序,掌握科研檔案管理工作的規律,保證高校科研檔案的準確、完整、系統,最終使高校科研檔案工作走上科學化、規範化的軌道,達到提高科研檔案歸檔的質量和效率。

(二)加強重點、重大科研項目的檔案管理。重大、重點項目及高級別獲獎成果最能反映一所高校的科研能力。重點、重大科研項目的研究時間較長,往往有一些階段性成果,每一階段中肯定有技術進步和新的成果,這些檔案材料既是學校的歷史見證,又是新技術、新創新的基礎。因此對重點、重大科研項目應從立項起就實行課題組預立卷歸檔,然後每個階段產生的技術進步、最新成果、新立項的子課題份年度補倉到科研檔案中去,以免遺漏,這對項目研究人員、學校和國家都有重大意義。

(三)提高高校科研人員的科研檔案歸檔意識。科研人員是科研檔案形成的主體,科研人員檔案意識的提高,將會使高校科研檔案的管理走上規範化、科學化的良性循環軌道,將會使高校科研檔案管理工作邁上一個新的台階。

(四)推廣科研檔案的開發利用。美國檔案學家謝倫伯格認為:“檔案部門進行各種努力的目的,就是把有價值的文件保存下來,並使它可供利用。”因此,科研檔案管理的工作要考慮其開發利用問題。“檔案的開發利用是企事業單位管理水平的一面鏡子。”目前的檔案查閲仍停留在傳統的手工層面上,遊離於先進的信息技術之外,主要是靠手工翻閲檔案目錄,查閲起來既耽誤時間,又浪費人力。儘管目前多數高校科研檔案已開始使用計算機等信息設備,但使用範圍仍侷限於文檔目錄著入,檔案利用的無紙化、電子化、網絡化程度不高。這種檔案管理工作的滯後,嚴重影響了科研檔案的利用效率。因此,要充分利用和發揮檔案網站的作用,使相關網站成為有效開發利用科研檔案的窗口。公務員之家

同時,高校的科研檔案保管的是一批學者和科研人員的學術成果,它是體力和腦力勞動的結晶,包含着一定的知識產權。這就決定了高校科研檔案開發利用的特殊性,在對高校科研檔案的利用中,一定要注意尊重別人的勞動與知識產權,學會正確地利用科研檔案,以避免有意或無意地造成侵權的後果。

為在實際利用中避免侵犯作者的知識產權,可進行這樣幾項工作:

(1)對科研檔案中享有著作權的作品,在卷內目錄上打上明顯的著作權目錄標記,以提醒利用者注意。

(2)對科研檔案中有著作權的作品應限制在合理的範圍之內利用。

科研論文 篇七

第一,今年與三年前的上屆南海區骨幹教師相比,我校的數量翻了一番多,由原來的6位南海區級以上骨幹老師變成現在的13名區級以上名校長、名班主任和學科骨幹教師,擁有骨幹老師數量比例在南海區公辦學校處於首位。其中謝景如校長被聘為廣東省教育學院客座教授,劉志偉主任被評為中學特級教師、廣東省教育家培養對象、廣東省中國小名師工作室主持人,謝景如、劉志偉、關娜紅、黎淑枝等十三位老師成為市、區的骨幹校長、首席教師、學科帶頭人、骨幹教師。第二,近六年有50多人先後在區級以上的教學比賽中獲一等獎,在各級報紙雜誌上發表教育教學改革文章50多篇,獲獎論文200多篇。其中,劉志偉教師論文在教育部組織的全國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成果評比獲一等獎。第三,學校教師編寫的《科技與創新》、《藝術與欣賞》和《半命題作文的寫作》三種校本教材已由科學教育出版社出版發行,部分內容在《廣東科技報》連續轉載43期。

二、通過教科研特色,有效提高了學校的辦學效益

第一,近十年來我校升會考試成績在南海區公辦學校保持第一。第二,近六年學生比賽獲省級以上獎勵的有683人次、部級的有412人次,57件作品獲國家專利。其中,科技創新、頭腦奧林匹克創新、天文奧林匹克、物理、數學、化學、地理等競賽成績均居佛山市、南海區前列。值得一提的是,學校參加在美國舉行的第27屆、第28屆、第29屆、第31屆和第33屆世界頭腦奧林匹克創新總決賽獲得四個冠軍、一個亞軍和兩個最佳創造力獎,成為本項目比賽成績的世界最好紀錄學校,參加全國青少年創意大賽連續六年獲得金獎,參加第23屆、第24屆和第26屆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均獲得獎勵,參加第五屆全國少年兒童“爭當小實驗家”科學體驗活動獲兩個金獎其中洪浩源同學獲總分第一名、。

三、通過教科研特色,有效彰顯了學校的辦學特色

科研論文格式 篇八

摘要:隨着科學技術發展,人們開始用人工影響天氣的方式改變天氣,研發出新的科學技術方法,它不管是對農業種植還是天氣調節,都有非常重要的影響。隨着社會文明的進步,深化了人們對天氣的研究,對天氣變化更加敏感,進一步提升了人工影響天氣的科學技術水平。本文是以人工影響天氣的科學技術為討論中心,分析了技術的原理與當下的發展現狀,確定發展趨勢。

關鍵詞:人工影響天氣;科學技術;發展

人工影響天氣的科學技術最初出現在美國,20世紀中期引入我國,主要應用於農業生產,降低自然災害對農業種植的影響,也會在其他領域中應用。當下,全球呈現出變暖的趨勢,水資源逐年減少,對此,需要技術人員實現人工影響天氣科學技術的創新,讓其發揮出最大的價值,優化應用效果。

1人工影響天氣科學技術的概述

用人工的方式改變天氣,其方法是根據天氣變化的規律以及雲運動的不穩定性,在空中播撒適量的催化劑,使雲的運動發生變化,調整降水量,用較少的成本換取較大的利益,用降水緩解乾旱帶來的缺水,降低惡劣天氣對環境的影響。人工影響天氣除了會影響降雨外,也會消除空氣中瀰漫的濃霧與冰雹,避免出現霜凍。人工影響天氣除了有意識的影響外,也有無意識的影響,比如人們日常生活對天氣的影響,是在無意識間進行。

2人工影響天氣科學技術的發展現狀與方向

發展現狀

科研論文 篇九

一、工科院校的學術科研與本科教學平台兼容共享不足

1.建立完整的學術科研平台共享制度

制度保障是實現學術科研平台與本科教學兼容共享的開端。只有教師(或課題組)的相關權利得到保障,打消教師的顧慮,教師才能放心大膽地分享科研平台。同時,要用制度規定教師(或課題組)在本科教學中應該承擔的義務,從而使本科教學質量得到保障。

2.增強學術科研平台與本科教學兼容共享的共識

目前,學術科研平台與本科教學未得到兼容共享的部分原因是課題組的教師不願意共享,認為這樣會增加管理和維修上的負擔,給自己帶來不必要的麻煩。不可否認這樣的問題確實存在,但是從長期的教學規劃上來看,這有違大學“教書育人”的本質功能。因此教師需要形成共識,本科教學不僅僅是一線授課教師的責任,也是在高校裏從事科研項目的教師義不容辭的責任,這樣才能自覺地實現學術科研平台與本科教學兼容共享。

3.合理的科研與教學一體化團隊建設

一旦學術科研平台與本科教學實現兼容共享,必然要調用相應的課題組的科研資源。因此,需要形成合理的科研教學一體化梯隊,明確科研團隊的分工,保證學術科研平台與本科教學實現兼容共享的同時又不影響課題組科研工作的進展。實現科研反哺教學,教學促進科研!

二、學術科研平台

反哺本科教學具有諸多優點學術科研平台不僅僅能夠為科研服務,還能夠反哺本科教學,達到教學與科研協同作用的效果。學術科研平台反哺本科教學具體的優點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1.極大提高本科教學質量

學術科研平台反哺本科教學能夠給本科教學帶來新的變化。它極大的豐富了本科教學內容,同時解放了教學方式。學生不再是“填鴨式”的被動接受教師課堂的授課知識,而是在科研實踐中主觀能動的積極思考。這使本科生的科研能力、思考能力、創新能力都能得到提高。這樣的本科生畢業後繼續深造的,將成為科研工作優良的後備軍;畢業後直接參與科研工作,將會極大促進科研工作的發展。

2.實現學研緊密結合

通過學術科研平台就可以將科研和教學緊密結合在一起,具有互利互惠的作用。學術科研平台為教學拓寬視野,促進教學;同時教學又能培養更多的科研力量,在深入細緻的教學中發現科學問題,促進科研。依託學術科研平台,教師能夠將科研成果轉化為優質的教學資源,同時還能夠利用教學成果轉變成科研方向或成果。這體現了多元化、多層次的學研實踐理念。

3.不同年齡階段的人員共事科研

以教學促進科研思想拼發。眾所周知,科學研究不是一蹉而就的,它需要依靠長時間的堅持努力,但是,更需要集思廣益,迸發思想的火花,獲得科研的靈感。不同年齡階段的人員共事科研,必然使觀察問題的角度增多,認識問題也更加全面。特別地,新一代的年輕學生,在本科階段尚未形成完整的固化的科研思路和習慣,這在一定程度上能促進他們用非傳統的眼光發現、思考、解決科學問題。而且,教學過程中對知識點的剖析是細緻深入的,如果這個過程中讓不同年齡段的人自由思考、暢所欲言,必然能收到出其不意的效果,促進科研思想的拼發。

三、工科院校學術科研平台

在本科教學中應用的可行性雖然學術科研平台與本科教學平台存在兼容共享不足,但是工科院校學術科研平台應用於本科教學中則是完全可行的。諸多高校在這一方面已經取得豐富的成績,如華中科技大學、浙江工業大學等。總結這些高校成功的經驗,工科院校學術科研平台在本科教學中應用的可行性主要體現在以下四個方面。

1.硬件條件充足

從前面的論述中,可知目前大部分工科高校已經形成相應的科研硬件平台,具有可供學生科研實踐的平台。當然,部分高校儘管具備較為完成的大型科研儀器設備,但要麼是這些設備為學術科研團隊專用,要麼是專門管理這些大型科研儀器的人員不足,而且預約申請使用的流程繁雜,導致這些大型科研儀器的利用率極低。因此,高校的硬件條件已經準備充分,只是缺乏開放共享的推動力、以及合理的整合與規劃。

2.學校制度保障

學術科研平台在本科教學中應用需要學校制度的保障。目前,以科研反哺教學、積極支持科研平台在本科教學中應用,已經是諸多工科院校的共識。但是,相關的制度與保障措施的缺乏,或者現有制度未能有效充分落實,導致科研團隊在本科實踐教學中的責、權、利不夠明確。然而,一旦相關的制度得以制定落實,讓科研團隊在一定程度上回歸本科人才培養的教學任務,學術科研團隊的教師積極承擔本科實踐教學任務是完全可行的。

3.合理的師資隊伍

學術科研平台在本科教學中應用需要合理的師資隊伍作保障。目前。我國大多工科高校都已經根據各自學校的特點形成相應的師資隊伍,而且近年高校引進師資人才的方式多樣化,大量海歸人才、高層次人才都加入進來。因此,目前工科高校較為完善的師資隊伍是學術科研平台在本科教學中應用的有效保障。

4.教改的迫切需求

當前的高等教育體制正在不斷與時俱進,各級主管單位和高校本身都在積極探索新的教學模式,以使中國的高等教育能與社會發展相適應。以教育部“本科卓越工程師培養計劃”等模式為導向的教學改革,迫切需要在本科生教學中儘快落實執行。通過學術科研平台在本科教學中應用這樣的教改嘗試,可以為教改打開一條新的思路。

四、結論

科研實踐在本科教學中具有重要的作用,但由於各種原因,科研實踐平台與本科教學完全兼容共享還存在一定的困難。通過建立科學的制度,增強學術科研平台與本科教學兼容共享,明確教師科研團隊在本科教學中的責任與義務,可有效推動學術科研平台在本科教學中的應用。同時學術科研平台反哺本科教學還具有諸多優點:提高本科教學質量,為科研工作提供後備軍;實現學研緊密結合;不同年齡階段的人員共事科研,以教學促進科研思想拼發。同時,分析表明,工科院校學術科研平台在本科教學中應用是完全可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