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當前位置:蒙田範文網 > 論文 > 論文精選

跨文化管理論文【精品多篇】

欄目: 論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1.93W

跨文化管理論文【精品多篇】

跨文化管理論文 篇一

《 中國服裝設計中的跨文化美學 》

摘要:本文通過比較美學研究不同文化規範下服裝中的跨文化美學,探討人類社會不同民族不同歷史時期的價值觀和審美觀,提出中國服裝設計要立足傳統文化,將中華民族哲學思想、人文精神、道德理念的獨特性,融入到世界多元文化共存的狀態中去,走具有中國特色的文化復興之路,才能增強民族文化自信心,提升中國的國際競爭力和影響力。

關鍵詞:文化美學;比較美學;傳統文化;跨文化美學

文化是人類精神活動和物質活動的共同規範,以及將共同規範符號化的產生、傳承、傳播和得到認同的過程。服裝是人類文化的載體之一,是設計者對現實生活、精神世界的意念理想和心理感受的綜合反映。哲學思想、宗教信仰、民族地域、語言文字、音樂繪畫等反映人類活動的藝術創作都屬於文化的範疇。服裝設計是隨着人類造物與創形活動以來,解決人穿衣生活體系等諸多問題的創造性計劃,更是反映時代特色、為追求衣生活之美而進行藝術創作的人類實踐活動。不同民族不同歷史時期人類的文化不同,對服裝的審美感受、審美態度和審美理想也都各具特色。在黨的提出“中國夢”,即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夢。中華民族復興不是復古,既要發揚中國傳統文化,又要吸收古往今來文化的積極因素,融合各民族和各歷史時期的文化特色後創新發展。改革開放後中國服裝產業高速發展,但面對近年來服裝產業經濟新常態,服裝產業亟需從“中國製造”升級轉型為“中國設計”,走文化復興之路,設計具有中國時代特色的跨文化美學風格的服裝。

1比較東西方文化規範下產生的審美價值標準

每個時代每個民族都會受政治、經濟、宗教信仰等物質和精神生活的影響而形成與眾不同的服裝審美判斷,並以此為審美標準規範自己的服裝形象。比較東西方服裝設計的審美觀,帶有喚醒性質。

張法在《比較美學:中國與世界》中説:“通過比較,把研究者從已有的方式中喚醒,使之意識到自己的侷限;它通過引進另一不同的體系,對原有的理論範式進行一種根基性的突破,而走向一種更廣大的新境界。”19世紀下半葉法國的查爾斯•沃斯CharlesWorth是第一位出售設計圖給生產商,並請真人模特展示宣傳服裝的設計師;20世紀初法國的保羅•波列PaulPoiret通過寬鬆簡潔的連衣裙,徹底把女性從禁錮的緊身胸衣中解放出來;從此夏奈爾、聖洛朗等更多的服裝設計師嶄露頭角。

歐美髮達國家服裝設計師從審美實踐出發,注重服裝文化創新,為對服裝審美有強烈追求的人羣服務,他們引導時尚潮流,形成西方文化規範下的審美價值標準,一直掌握着時尚流行的話語權,每年兩次的時裝週,以西方中心論的霸氣向世界多元文化傳播代表自己文化規範的審美價值標準。

中國對美學原理的研究是引進西方美學,受馬克思加康德的古典哲學思想和西方現代美學影響而產生的,中國人的審美價值標準也是崇尚西方時尚,充斥服裝市場的“設計”多是對國外品牌的“人云亦云”,中國傳統服裝服飾在與西方文化規範下產生的審美價值標準的碰撞中,逐漸迷失自我。

我國服裝產業依靠廉價勞動力投入和大量資源消耗融入全球價值鏈,承接國外品牌服裝加工環節,實現了經濟的快速發展,但逐漸富裕起來的中國人,對服裝的審美判斷缺乏本自我認同感,民族自信心不足,國民消費外散。全球知名戰略諮詢公司貝恩公司發佈的2015年《中國奢侈品市場研究報告》:中國消費者依舊熱衷於奢侈品消費,海外購的熱度持續上升,海外奢侈品購物的整體漲幅為10%。

2通過比較美學探討服裝設計中的跨文化美學

美學是探究人類審美活動的學問。文化美學探討文化與美學的關係,注重跨文化美學的比較研究。研究服裝中文化美學,要探究人類基於社會、民族、宗教信仰等歷史積澱下來的服裝審美實踐,比較人類社會不同民族不同歷史時期的價值觀和審美觀。中國美學界張法提出美學與文化模式的問題,認為:“文化具有多樣性、豐富性、獨特性,通過比較顯示出各個文化中的美學為其它文化中的美學所不能替代的獨特性,而美學真理是從各個文化的美學的獨特性中分別表現出來的。”2000年在意大利博洛尼亞主辦了“當代美學的跨文化前沿”國際會議。2007年在土耳奇第17屆世界美學大會“在文化間架橋的美學”的主題,宣揚比較美學,關注多元文化差異研究。

2.1服裝設計師作品中跨民族的文化美學

跨文化管理論文 篇二

《 中韓企業文化差異與跨文化管理策略 》

摘要:隨着經濟全球化的到來,越來越多的企業在海外投資進行企業經營活動。中韓貿易往來已是尋常,韓國是中國重要的合作伙伴之一,雙方有很多企業都是跨國經營,但由於兩國的文化差異,導致企業管理者在跨國經營管理方面困難重重。然而中韓跨國企業合作的成功能促進雙方戰略合作關係在各個領域的良好發展,因此研究中韓跨國企業文化管理意義重大,從中韓兩國傳統文化的特點、企業文化特點等認知企業中韓文化差異,推進合作後的企業跨文化管理。

關鍵詞:企業;文化差異;跨文化管理

中韓毗鄰,自建交以來,由於歷史紐帶性、文化相似性、經濟互補性以及時代特點等原因,中韓文化交流發展快速且良好,但文化交流上依然存在些許的問題,中韓文化的差異導致文化衝突,從而導致中韓跨國企業管理上出現難題。楊柳、尹雪梅認為,跨國公司經營的失敗是由於文化差異所引起的文化衝突並沒有被及時有效的管理而導致的,因此,文化差異造成的文化衝突是企業跨國管理急需解決的問題。林靜靜、陳秋妙則認為,跨國經營活動的成敗在於跨文化管理。董琳、黎永泰曾指出:要想為跨國企業成功運用奠定基礎,就要通過文化整合避免因文化差異導致的矛盾與衝突,從而促進不同文化的相互融合。本文從文化交流的角度,分析中韓企業文化特點,尋找一些可行性策略,目的是實現兩國文化的融合,促進中韓跨國企業的良好發展。

一、中韓兩國交流的背景

1947年美國杜魯門主義出台拉開了冷戰的序幕,主要是以美國和蘇聯為首的兩大軍事集團之間的對峙,但卻深深的影響着每一個國家。冷戰前,中國、韓國受到了帝國主義列強的殖民侵略,從此中國變成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韓國變成日本的殖民地,兩國的社會性質發生了巨大的轉變。這種痛楚使中韓兩國無形中達成了一種默契,互相支持、彼此信任、共同抗擊帝國主義列強侵害者。在韓國獨立運動中,中國也給予了大力的支持,為中韓的友好建交奠定了基礎。到了冷戰初期,1949年6月30日,在特定的歷史條件下,毛主席選擇了有利於我國的外交戰略,發表《論人民民主專政》,明確地向全世界表明要站在以蘇聯為首的社會主義軍事陣營,並於1949年10月3日,正式與蘇聯建立外交關係。基於種種原因,中國於10月6日與朝鮮建交,這樣的選擇使中韓友好關係無法繼續。

1950年6月25日朝鮮戰爭爆發,朝鮮得到了蘇聯的默許,中國也應邀加入戰役,而韓國的背後是以美軍為首的聯合國軍,持續三年的朝鮮戰爭使中韓關係破裂。20世紀70年代,冷戰後期,隨着時代的發展與進步,中日、中美關係正常化的同時中韓關係也開始緩和,隨後開始通郵通訊等私下往來,1983年5月5日卓長仁劫機事件中韓第一次官方接觸,雙方態度積極友善,關係發生了巨大的轉折,並於1992年8月24日正式建立外交關係。

中國、韓國的正式建交結束了互不承認和相互隔絕的歷史,截止至2015年建交已有23年。在政治上中韓兩國高層頻繁互訪,2003年盧武鉉總統訪華,2008年和2012年,李明博總統對中國進行國事訪問,2013年6月朴槿惠總統對中國進行國事訪問,於2015年10月1日,朴槿惠總統應邀出席中國國慶大閲兵。2005年、2008年胡錦濤同志對韓國進行國事訪問,2007年和2010年温家寶對韓國進行正式訪問,2013年10月,會見韓國總統朴槿惠。

2014年7月進行了一次串門式訪問。高層頻繁互訪目的是增進兩國人民友好相處,推動中韓關係再上新台階,促進兩國全面發展。在經濟上,韓國自冷戰後開放經濟,實施“北方外交”政策,積極同中國發展經濟,同時中國實施改革開放政策,積極鼓勵外國企業到中國投資生產,引進外資引進技術,雙方有着互補性,各取所需共同發展。2008年12月,中國人民銀行和韓國銀行宣佈簽署一個大規模雙邊貨幣互換協議。2009年11月,中韓兩國共同開通經貿合作網站。

2012年5月2日,中韓自貿協定談判正式啟動。據韓國海關統計,2014年韓國與中國的雙邊貿易額為2354.0億美元,同比增長2.8%,其中,韓國對中國出口1453.3億美元,同比下降0.4%;自中國進口900.7億美元,同比增長8.5%,韓方貿易順差552.6億美元,同比下降12.0%。中國為韓國第一大貿易伙伴、第一大出口目的地和最大的進口來源地。在文化上,中韓同屬亞洲國家,又為鄰國,兩國有着數千年的文化交流,“韓潮”和“漢風”交相呼應,中國人熱衷於韓劇、韓國美食、韓國服裝以及韓國化粧品等,韓國民眾喜歡中國功夫、中國美食,以及中國漢字文化、儒家思想、明清以後的實學思想、禮教以及佛教等,現在韓國人不僅僅關注中國的古典領域,中國現代文化也越來越受大家的關注。文化承載着中韓的友誼,成為世代交好的使者。

二、中韓企業文化差異分析

由於歷史、自然環境、社會文化等方面的差異,中韓文化形成了各自獨有的特色,同時形成了企業文化的差異,這種差異給跨國企業帶來困擾,因此解決企業文化差異問題是奠定中韓合資或獨資企業發展的基礎。企業文化的內涵十分豐富。

1、中國企業的文化特點

(1)以人為本中國企業文化根植於中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的中國傳統文化是中華文明演化的,匯聚了中華民族的思想文化、民族特質。縱覽中國傳統文化,包含諸子百家的思想道義、琴棋書畫、古代文學、漢字漢語、宗教哲學等等。中國當代偉大的思想家謝周勇提出,將傳統文化創新、發展到社會人道主義階段,才真正為傳統文化的科學發展奠定偉大的基石,並創立了社會人道主義學説,儒家的“四海之內皆兄弟”正吻合了這一思想。追溯到春秋時期,管仲提出“夫霸王之所始也,以人為本。本理則國固,本亂則國危”。《書經》中記載“民惟邦本,本固邦寧”。企業管理正得益於次,中國企業文化的核心便是“人”和“民”,治理國家需要“本理”“本固”,管理企業也同樣如此,無論是“人本”還是“民本”都已在説明人的價值。孟子也曾提到,“諸侯之寶三,土地、人民、政事。寶珠玉者,殃必其身。”意思是説,諸侯有三樣寶:土地、人民和政事,如果錯把珍寶美玉當作寶物,必定會遭到災難。

對於企業來説同樣如此,企業管理時過於注重表明的修飾,華而無實,就會給企業帶來不好的經營效果。但對於一個企業來講,人的價值還是要大過一切,“人”是企業成敗的因素。因此隨着社會的不斷髮展,企業也有了更多的職位培訓,目的就是為了提高企業“人”的素質,從而發展企業。在企業文化中,管理層的制度是非常嚴格的,沒有規矩不成方圓,但其實制度只是對人的約束,而行為靠的是人的本心,所以以人為本變成了企業的靈魂。

(2)中庸之道中國傳統文化講究中庸之道。所謂中庸之道,就是一種折中調和的處世態度,子曰:“中庸之為德也,其至矣乎!民鮮久矣。”意為中庸是人的最高道德,人們一直追求卻達不到。在孔子看來,中庸是最高的美德,我們可以認為是一種目標,被人們所追求。中庸之道的理論基礎是天人合一,説的是人自覺修養達到一種真善美的境界去造福人類與自然。

在企業中,中庸之道正呼應了人本思想,企業的“人”自覺提<>高修養素質,共同促進企業的發展。廉勇、李寶山認為:中庸之道在企業中強調平衡和持久,無論是內部管理還是外部經營,員工、企業、社會三者間要協調統一,所以中國企業用平衡、協調、統一來代替員工、企業、社會三者之間的衝突和矛盾。孔子最先提出了義,在儒家文化中,義是仁義,本意是仁愛和正義,“仁、義”與“禮、智、信”共稱為五常,講義氣一説便是從儒家文化所流傳。孔子云:“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中國人講義氣自古而來,中國企業受傳統文化的影響,“義”變得尤為重要。孔子的重義輕利影響着後代的人們,中國人講究以和為貴,不愛起衝突,也同樣是講究一個義字,企業員工樂於奉獻的精神以及企業內部融洽的氛圍便是儒家文化在企業價值觀上的體現。

2、韓國企業的文化特點

(1)獨特的管理權威韓國與中國同處亞洲且相鄰,早在唐朝時期韓國便受中國傳統文化的薰陶,當時朝鮮半島的新羅國派人像中國學習文化以及治國策略等,所以韓國也同樣受我國傳統的儒家學派的影響。傳統的儒學思想“教三行:一曰孝行,以親父母;二曰友行,以尊賢良;三曰順行,以事師長”。可以見得儒家思想非常注重尊卑禮儀,然而受到儒家思想影響的韓國,則將其傳承。在韓國企業中上下級的垂直關係分明,由於年齡不同、資質不同、地位不同,企業內部人員間的老幼尊卑也不同,下級對上級尊以待之。

據瞭解,在韓國企業中大約80%的管理權在高層手中,中下層管理人員手中權力很少。即便如此,韓國企業中上層管理者對下屬依然很親和,願意傾聽中下層管理者的想法,決策中也儘量體諒中下層管理者的感受,因此並沒有出現專制獨裁的情況,這是韓國企業獨特的管理權威。(2)獨特的用人方式在韓國,儒家的家庭理念長輩要受到尊重的思想根深蒂固,所以在韓國的企業中,所有權者更喜歡重用與家族有關的人,讓自己家族的人委以重任擁有更多的權利。

們認為只有這樣分配才更能鞏固自己在企業中的地位,更有利於控制公司,所以一般情況下韓國企業內部的核心實際是一個家族,家族掌管着企業的命脈。不僅如此,排他意識強烈,傳統韓國文化中,長子繼承企業的所有權而並不是繼任給賢能,例如韓國大成集團,總裁用了50年的心血創立企業,後長子繼承所有權,經營大成工業旗艦公司。除家族人被任用以外,高層管理者還更傾向於優先任用與自己有關的人,他們認為這樣有利於鞏固自己的事業。

除此之外,在其他員工被任用方面,企業看重員工的能力與業績,有能力有業績的員工在年終考核中會給予豐厚的獎金,與此同時也會給老員工一定的照顧,原因是受早期日本管理按資排輩的思想所影響,後受西方文化薰陶,論資排輩現象已成減弱趨勢。受儒家思想的影響,企業還特別注重員工自身的道德修養,好的修為能為企業帶來良好的內部氛圍以及和諧的企業關係。這便是韓國企業獨特的用人方式。

三、中韓企業跨文化管理的基本策略研究

企業在不同文化背景下面臨的挑戰是極大的,如果得不到良好的管理,跨國企業的發展勢必會受到阻礙。如何進行中韓企業跨文化管理呢?解決的辦法只有一個,便是中韓文化的融合。首先,要對兩國的文化進行充分的瞭解。鑑於中國文化與韓國文化的不同,總結了中韓文化帶給企業文化的特點,將中韓文化融合並賦予企業,這樣才能對跨國企業更好的發展。其次,要堅持共同的價值觀念。樹立良好的價值觀對於一個企業的發展至關重要。最後,通過兩國企業頻繁的交流溝通,建立健康良好的溝通渠道,這是解決跨文化管理文化衝突的根源所在。如何實施中韓企業跨文化管理?結合兩國文化的特點以及企業的實際情況,分以下幾個方面進行分析。

1、進行培訓,學習多元文化取長補短

由於中韓兩國文化的差異導致企業文化的差異,所形成的文化衝突正是阻礙企業跨文化發展的因素,使企業環境不協調、市場機會減少、對外敏感度降低等。如果想要中韓合作企業更好的發展,就要解決中韓兩國文化差異所帶來的文化衝突。目前企業跨文化管理者過於注重員工的技術工作,往往忽視了跨文化培訓,而培訓學習正是解決文化衝突最有效的方法。跨文化培訓的目的是要更好的瞭解對方的文化,同時讓自己國家的文化被尊重,促進企業的良好的發展。跨文化培訓內容很多,如語言文化培訓、文化知識培訓、文化敏感性適應性培訓、習俗生活方式培訓等。這些培訓能激發員工的潛能、激勵創新,有利於雙方國家人員的交流與溝通,知己知彼才能實現真正的融合。在企業管理者與員工共同參與培訓的同時,不僅可以學習多元文化,還可以增進上下級之間的關係,有利於企業內部和諧。由於兩國文化各有特點,不能只把一國的文化灌注於企業之中,在這個多元的世界裏,企業文化也要多元,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鄧小平曾説過:“任何一個民族,一個國家,都要學習別的民族,別的國家的長處,學習人家的先進科學技術。”我國成功的原因正是這種謙遜的學習態度,將這種謙遜的態度帶入企業,一定會使企業良好的發展。

2、以人為本,樹立共同的企業價值觀

中韓毗鄰,同在東亞,早期韓國受中國傳統文化的影響頗深,共同崇尚儒家學派思想。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仁”,分解開來便是“人”和“二”,“人”便是人,“二”是一種平衡,用於企業便是以人為本、持久平衡。跨文化管理的主體是人,注重對人才的培養是企業成功的關鍵,人才是企業的魂,要把以人為本作為企業的核心價值觀。在跨文化管理中,還要在以人為本的基礎上,樹立共同的企業價值觀,即企業全體人員共同認為的價值觀念,能夠主導着企業的發展。在共建價值觀的過程中,要求同存異,互相尊重對方國家或民族的文化,消除種族優越感,發展文化認同並充分發揮文化優勢,調動員工積極性,提高工作效率,通過培訓建立共同的經營觀念。

3、擴建溝通渠道

溝通是人與人之間感情傳達的過程,缺乏溝通感情就得不到昇華,在企業中缺乏溝通就會發生很多衝突,種種衝突的產生不僅會影響企業效益,更會給企業內部帶來矛盾。為了避免衝突的產生,就要打開溝通的渠道並擴建渠道,只有更好更多的溝通,才能使衝突矛盾減少甚至沒有。然而溝通的目的就是要讓對方知道接下來的一段時間裏,企業的項目、計劃、實施策略以及將會給企業帶來的經濟效益等,從而達到彼此瞭解甚至是熟知的程度,這樣會給企業的未來帶來意想不到的結果。在擴建溝通渠道的過程中,主要做到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溝通,包括信息表達與傳遞、感情交流與互動等,在選派員工的時候,一定要選擇具有較強溝通能力的員工,這樣有利於企業更好的交流與發展。

作者:趙放 邰鈺竹 單位:吉林大學經濟學院

參考文獻:

[1]樸光海。中韓文化交流的現狀及問題[J]。當代亞太,2007(7):59-64

[2]楊柳,尹雪梅。企業跨國經營中跨文化管理策略研究[J]。求索,2010(9)

[3]林靜靜,陳秋妙。跨國企業的跨文化管理——以我國石油化工行業為例[J]。北方經濟,2014(2):73-74

[4]董琳,黎永泰。中-歐合作企業中的文化差異與跨文化管理策略研究[J]。四川大學學報,2009(3):95-101

[5]張鍵。論韓國朴槿惠政府的“信任外交”政策[J]。當代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