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當前位置:蒙田範文網 > 論文 > 論文精選

跨文化交際論文(多篇)

欄目: 論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2.3W

跨文化交際論文(多篇)

跨文化交際論文 篇一

一、關於跨文化交際的重要性

隨着社會的發展,全球經濟一體化的形成,我國人民對於教學方式和教學內容有了新的期許,在現代社會中,想要獲得成功,就需要具備良好的交際表現能力。在跨文化的語境中所認為成功的交際是能夠帶來發展機會、財富以及和平的;失敗的交際會使得敵對局面、偏見以及衝突產生。在科技水平的迅猛發展中,我們正在經歷的社會形勢是多種多樣的,如:信息化、全球化以及網絡化等,不斷地豐富着我們的生活。

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們相互交際是一個複雜的過程,在講外語和理解外語時都應該遵循該外語的語用規律及文化規則。對於法語的口語教學而言,這也是一種跨文化交流的行為,語言的不同使得其表達的意識也會有差異,在法語中時常使用到的詞彙用漢語解釋意境就可能很大不同。如:在法語中有着非常豐富的代詞,代詞用法比較複雜,因而學生在沒有熟練掌握的情況下,使用法語代詞會變得非常困難。針對於您(vous)和你(tu)在法語中的用法,我們在課堂或者課後的練習中已經習慣了使用tu,隨後在某些非常正式的場合也會將tu脱口而出,顯然這意味着交際錯誤出現了。另外,與tu所對應的動詞有着簡單的變位,因而學生更加喜歡在表達上使用到tu,長時間下來他們容易將語言場合忽視掉,這樣錯誤語域的選擇是外語學習中的大忌。因此,我們需要十分的重視對學生這方面的教育,逐步將跨文化交際教學的能力加強,儘可能的將錯誤語境的現象減少。如:中國自古有“愛屋及烏”的説法,法國也有着Qui m'aime,aime mon chien的説法,翻譯過來就是“愛屋及狗”。可見,中法兩國巨大的文化差異,也體現在人們對於寵物的不同態度,若是學生沒能夠很好的掌握到、認識到這一點,就很容易發生語境錯誤,對於跨文化的交流非常不利。

二、培養學生跨文化法語口語交際的能力

根據著名學者Gudykunst的理論,有效的跨文化交際能力應該包括基本交際能力系統、情感和關係能力系統、情節能力系統和交際方略能力系統。語言場合的忽略,錯誤語域的選擇,是國人在外語學習中最容易出現的錯誤。為了防止在跨文化交際中有以上問題出現,形成良好的交際氛圍,教師就需要承擔起課堂組織者的任務,不斷地進行教學模式的轉變和探索,以期學生能夠掌握到更多的語言知識,並熟練的將其引用在語言交流中,從而將語言交際鮮活的吸引力感受到,有助於將學生跨文化交際的能力提高。

(一)教學環境的營造。

中國是一個文明古國,有着五千年的燦爛歷史,自教育興起以來,我們就一直延續着“彬彬有禮”這一教育形式,從而國內的學生大多給人內斂的感覺,因此筆者發現,在法語教學中,班上的學生總是上寫作、詞彙以及閲讀等方面表現的異常優秀,但是在口語表達中卻猶如啞巴,開口卻説不順暢極具化,這是他們學習的弱點。尤其是對於性格非常內向的學生來講,一旦要求讓他們用法語表達或朗讀他們立馬變得害羞、膽怯,這主要是因為內心的不自信,總是害怕出錯,若不及時對他們的這一弱點進行糾正改善,那麼時間已久,必然學生的口語表達只會越來越落後。此時,教師需要將輕鬆活躍的一個課堂氛圍營造出來,循序漸進的進行教學內容,由淺入深的講解知識點,認真的關注每一個學生,及時對他們不良的學習方法進行糾正,如:筆者在課堂中若是發現學生在表達中語法或發音錯誤,我不會立馬將他們的思維打斷,有時對於不太重要的錯誤就直接忽視,並且不斷地鼓勵學生踴躍表達,這樣一來學生會在口語的學習中不斷增加學習興趣和動力,勇於在法國人面前開口表達,更好地開展跨文化的交流。

(二)教學模式的豐富。

在課本內容講授時,筆者還會向學生講解一些有關的法國傳統文化,筆者認為相關文化的講解不是在某一時刻覺得有必要才講的,而是需要在課堂的始終都有貫穿,這樣才能夠使學生在不斷的學習中學習到更多的外語知識,並且能夠保持學習的熱情。如:在Jeanne d’ArcàChinon這一閲讀課中,筆者會將法國一戰時期發生的重要事件或有趣故事講述給學生,安排他們在課後查閲相關的法國戰爭歷史資料,在下一次課堂上鼓勵學生在老師及全班同學面前表達自己課後學習的成果,這樣一來學生不但能夠對已經掌握到的課本知識進行鞏固,還能夠間接的將自身對知識運用的能力提高。

(三)趣味角色的扮演。

現代化的教學課堂形式多樣,正如筆者就會根據課本內容的需要組織學生進行角色扮演,作為互動性活動的一種,其自身所帶的趣味性是不言而喻的。我們需要交際雙方協力合作,以自身立場為出發點,不喪失母語的本性,並充分地與不同文化溝通。在扮演活動的過程中,筆者會將一個故事的背景提前設計出來,隨後將兩個以上的角色提供給學生,學生可以通過這樣的形式進行真正的交流。如:車票購買的過程是跨文化交際中必不可少的環節,筆者安排兩個學生上台來演示整體的車票購買的流程,分別扮演購票者和售票者,要求他們必須清楚地表達出票種車票時間以及目的地等信息。

(四)課外活動的利用。

對於一門外語的學習,尤其是口語表達能力的培養,需要的不僅是課內的理論知識(本站★),還有課外的實踐積累。筆者在法語教學中,會提前安排學生對法國文化進行了解,如:舉辦一場法國傳統的舞會或者展開法語知識的競賽等,筆者就曾組織過有關法國的情境表演、聖誕舞會、戲劇表演以及詩歌朗誦等。大多活動是根據經典故事或者課本內容改編的,對於這種自導自演再創作的形式,不但能夠幫助學生加深對課本內容的理解,還能夠對學生口語交際能力起到鍛鍊作用。

結語

對於法語學習者而言,為了更好地展開跨文化的交流,就必須遵循法國的社會規範和文化規則,注重語言在實際場合的應用。教師則應該在口語教學中進行法國文化的滲透,切實培養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

跨文化交際論文 篇二

跨文化交際中的語用遷移和語用失誤

語用語言失誤緣於兩種不同語言之間的差異,是對交際意圖的錯誤理解;社交語用失誤則起因於對話語社交條件的錯誤認識,在跨文化交際活動中,社交語用失誤表現在對社交條件的限制過大、不能滿足以及濫用、誤用上。針對兩種語用失誤造成的負面影響,托馬斯説道“:語法錯誤可能使人不愉快或影響交際,但至少在規則上,它是一清二楚的,聽話人會立即感覺到它的存在,而且一旦意識到説話人的語法能力較弱,對其是容忍的。然而,語用失誤則不然,如果一個非本族語説話人語言流利,對方通常不會把其明顯的不禮貌或不友好的行為歸因為語言缺陷,而會認為是粗魯和惡意的自然流露。語法錯誤可能顯示出説話人還未掌握一定的語言能力,而語用失誤則可能反映出説話人的人格有毛病。”(Thomas1983,參見何自然1997:206)由此可見,在跨文化交際中,語言失誤往往被認為是説話人在語言知識和語言能力方面有所欠缺,比較容易得到人們的理解和諒解;而語用失誤由於觸及了目標語國家的個人隱私或文化禁忌,不但不能為人接受,其造成的負面影響亦難以消除。譬如,日語專業三年級學生A在日本某公司實習,在她專注於自己工作的時候,上司突然來到身邊讓她去處理其它事務,由於手邊的工作尚未結束,於是A對上司説了句“ちょっと待ってください(請稍等)”。沒想到,上司聽到這句話後非常生氣,而A認為“我正在處理的工作很快結束,而且已經説了請稍等了,上司為什麼還要發火?”絲毫不清楚上司發怒的原因。確實,從語法層面看,A使用的日語沒有任何語法錯誤,而這句話翻譯成漢語也是“請稍等”的意思,但在語用規則上,這種表達形式在重視縱向關係的日本是不能用於尊長或上司的。中日兩國一衣帶水,一葦可航,同為漢字文化圈國家。長期以來,中日同文同種的認識似乎成為一種常識。然而,實踐證明,這種似是而非的錯誤常識,正是阻礙中日雙方相互理解的一個重要因素。這個事例也充分説明對目標語國家文化知識、語用規則的瞭解在跨文化交際中是何等重要,正確的語言形式並不能確保交際一定成功,語用能力的培養應得到足夠的重視和加強。

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

如前所述,外語學習的最終目的不僅僅在於掌握正確的語言形式,在全球化空前發展的今天,交際能力的培養和提高被置於前所未有的重要地位。怎樣才能在有限的課堂教學內實現這一目的,不少學者進行了頗有成效的研究和探索。Billmye(r1990)曾以讚美表達為例,就課堂內教師有關讚美語用規則的指導效果進行了調查,結果發現,接受了語用規則指導的學生對讚美表達形式的使用基本接近於母語説話者,從而有效證明教師在課堂內進行語用規則的指導對提高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大有裨益。Kaspe(r1996)也在自己的論文中援引了五個事例,説明教師在進行語用規則指導時,明示的教學方法更能有效促進學生的習得。長期以來,我國外語教學一直以聽説讀寫譯五項技能的培養為中心,忽略了對文化知識和語用規則的指導,從而導致學生語用能力低下,語用失誤頻頻。要改變這一現狀,首先要更新教師的教育觀念,充分認識到培養語用能力的必要性和緊迫性,將文化知識、語用知識滲透於課堂教學之中,使學生認識到跨文化交際中存在的文化差異與負語用遷移現象,在發展語言技能的同時,提高語用能力、減少語用失誤。其次,要提高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教師自己的跨文化交際能力首先必須得到加強。Bardovi—Harlig(1992)曾向英語教師提示了一種旨在提高教師語用能力的方法。該方法分五個階段。

第一階段時,教師研讀一些有關語用學的文獻;第二階段時,認真觀察自己的語言使用並收集相關數據;第三階段時,教師們相互交流、發現問題並就此展開討論,之後重新收集數據;第四階段,教師以各自着重研究的言語行為為對象,對教材進行分析、評價;最後則根據收集到的數據和教材分析結果,對教材加以改進或開發更理想的教材。該研究對教師語用能力的提高提供了一個頗具可行性的訓練方法。不難設想,倘若教師不具備相當的語用能力,學生語用能力的提高只能淪為一種空談。第三,教師要設法消除學生對負語用遷移的恐懼心理,培養學生使用外語的習慣。對不同文化的理解是一個漸進的、動態的過程(Scarcella&Oxford1997:264),只有經過初步適應、產生衝突和重新認識幾個階段才能真正實現對不同文化的理解。由於我們的學生都是在外語環境中學習外語,沒有太多接觸和使用目標語的機會,這個適應、衝突和再認識的過程會相對較長,學生目標語水平的提高也就相對緩慢。教師要設法消除學生對負遷移的恐懼心理,努力營造寬鬆、活躍的課堂氣氛,鼓勵學生多用多練,逐步提高學生的語用能力和跨文化交際能力。

結語

以上對語用遷移、語用失誤和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進行了考察,並對怎樣提高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提出了建議。雖然語用遷移是導致語用失誤的重要因素,但是,只要教師能夠提高對語用遷移的認識,意識到加強自身語用能力培養的重要性,不斷更新教學觀念,改進教學方法,調整課程設計,就可以逐步提高學生的語用能力。此外,鼓勵學生多用外語,克服對語用負遷移的恐懼心理,在實踐中積累成功交際的經驗亦不容小覷。

跨文化交際論文 篇三

摘要:隨着國與國之間的交流的日益頻繁,跨文化交際已成為一個非常重要的課題。本文通過首先闡述跨文化交際的定義,然後結合人們日常生活中的實例來説明跨文化交際研究對於已成為“地球村”的世界的重要意義。

關鍵詞:跨文化交際;日常生活;文化;差異

一、引言

“Phil是我的外教。他人很好,對我們也很友好並且經常邀請我們去他的公寓聊天。一天,我決定去買份禮物給他,來表達我對他提高我口語的感謝。我事先打電話給他,但他的電話佔線。所以我直接去他公寓了。他開門看到我覺得很驚奇並且沒讓我進去。我在走廊裏把禮物給他,説了些感謝的話,然後帶着失望和疑問離開。他怎麼可以對我這麼冷漠?我對Phil的感激與喜愛之情在頃刻間灰飛煙滅了……”

“我永遠也忘不了我之前的一次口語考試,那是外教Mary的課程。考試形式是當場選一段文章朗讀,外教還會問一些關於文章的問題。我考完以後問Mary我考得怎麼樣,她説我做得很好,並且我的口語也很棒。我聽了之後非常開心。但是,成績出來後我覺得很詫異,我並沒有得到一個很高的分數,我感覺自己被騙了,同時覺得Mary很虛偽。”

這兩個例子是兩名中國學生在與他們的外教接觸時碰到的問題,為什麼Phil會對一個送他禮物的學生如此“無禮”呢,更何況他平時對學生們都很好?他真的是一個冷漠的人嗎?既然Mary已經誇了她的學生,為什麼還不給他高分呢?難道真的是因為她虛偽嗎?這在中國人看來,確實有些令人費解,有時甚至會產生很嚴重的後果,上文中Phil教的那名中國學生就覺得自己不再喜歡這位老師了。

如果説上世紀60年代初,加拿大著名學者麥克盧漢(M. Mcluhan)首次以“地球村”(Global Village)來描繪世界越來越小的狀況,尚未引起人們足夠重視的話,那麼,今天,世界是一個地球村已成為人們的共識。生產、經濟、文化上的相互聯繫和相互作用已成為全球化的重要內容和形式。各大洲、各民族都以空前的開放度與其他洲、其他民族展開交流、對話、溝通和往來,現代人類的生產、經濟、科技、文化的發展不斷超越國界而面向世界,不斷從孤立靜止狀態邁入依存互動的境界。由於中西文化存在着截然不同的傳統和風俗習慣,人們的生活方式、思維方式、價值觀念、語言習慣等都有很大的差別,許多日常行為細節在跨文化的交際活動中也存在明顯的文化差異。所以,跨文化交際研究就變得越來越必要了。本文旨在通過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實例來使大家瞭解文化差異可能導致的問題,在瞭解了這些差異以後大家可以減少在跨文化交際的過程中遇到障礙的機率,使交流順暢。

二、跨文化交際

跨文化交際研究中有兩個非常重要的因素——文化和交際,本篇論文首先將簡要闡述一下這兩個定義。

(一)文化

《辭海》給文化下的定義是:從廣義上説,指人類社會歷史實踐過程中所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從狹義上説,指社會的意識形態以及與之相應的制度和組織機構。廣義的文化幾乎涵蓋人類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狹義的文化指意識形態,以及與之相適應的制度和組織結構。

由於此論文是探討跨文化交際的,所以會更關注那些包含文化和交流如何互相作用的定義。此論文將借鑑賈玉新教授的觀點,他認為人類學者對文化的界説,尤其是社會語言學家Goodenough關於文化的定義,更有利於跨文化交際領域的研究。根據Goodenough的觀點,文化是“由人們為了使自己的活動方式被社會的其他成員接受,所必須知曉和相信的一切組成。作為人們不得不學習的一種有別於生物遺傳的東西,文化必須由學習的終端產品—知識—就這一術語最寬泛的意義來説—組成”。概括地講,文化即是人們所思、所言(言語和非言語)、所為、所覺的總和。在不同的生態或自然環境下,不同的民族創造了自己特有的文化,也被自己的文化所塑造。

(二)交際

交際與文化密不可分。史密斯曾説:“哪兒有人類交往哪兒就有交際,交際是人們生存於社會以及保存自身文化的必由之路。”交際是人類生存、發展的前提。而賈玉新教授對交際所下的定義是:“交際是符號活動,它是一個動態多變的編譯碼過程,當交際者把意義賦予言語或非言語符號時,就產生了交際。交際受制於文化、心理等多種因素。交際不一定以主觀意識為轉移:可能是無意識的和無意向的活動。”

交際有四個特徵:

1、動態性:交際過程中信息的發出者和接收者及言語都不是固定的;

2、交際除了可通過言語來實現,也可以通過非言語實現,比如肢體語言等;

3、交際依賴於符號。符號是交際的基本組成部分,人們不可能直接交流內心世界,人類發明了符號,使得人類能夠交流信息,文化得以傳承。所有民族都使用符號,但是不同民族有時對於同一符號也有不同的理解,因為符號的產生具有任意性,又是約定俗成的。例如龍的象徵意義,中國人把它解讀為權力、吉祥的象徵,而在西方人眼中這個字是貶義的;

4、交際是發生在一定的自然與社會的語境中的。這些自然的和社會的因素在很大程度上會決定人們交際的內容和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