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新城社區工作調研報告

欄目: 調研報告 / 發佈於: / 人氣:4.43K

精心謀劃新型社區工作

新城社區工作調研報告

做好樂民新城發展“後半篇”文章

——新城社區工作調研報告

樂民新城社區建設是我縣的一項重要工作。樂民新城社區工作隊安排部署會議結束以後,工業園區管委會緊緊圍繞社區建設工作目標,不斷加大社區建設推進力度。為及時掌握新城社區建設工作情況,按照園區管委會“六大行動”大調研活動的調研要求,近期我們對樂民新城社區建設和發展情況進行了專題調研,現將調研情況報告如下:

一、目前建設和發展概況

(一)建設背景

近年來,民樂縣認真貫徹中央關於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保護祁連山生態環境的決策部署,全面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於黃河流域生態治理、祁連山生態環境保護以及視察甘肅重要講話和指示精神,積極探索新型區域建設模式整合社會資源,建強工業園區,實施生態宜居搬遷工程,按照“縣域副中心和區域增長極”定位,堅持“基礎設施集中建設、農民羣眾集中安置、公共服務集中配置、特色產業集中佈局”通過村組搬遷、集約發展的方式,建成樂民新城,以“大搬快聚”促進產城融合,拉動新增消費與投資,為全縣經濟高質量發展注入強大動力,有效配置教育、醫療、文化等公共資源,促進全縣生產方式深度變革、高質量發展的區域經濟佈局,促進土地節約、資源共享。同步籌劃建設復興苑、富強苑、幸福苑三個社區,把社區建設作為推進全縣城鄉統籌發展的切入點、促進農村發展的增長點,站在實現城鎮化、工業化、農業現代化的高度,把縣域副中心建設、社區建設一體規劃、一併推進,圍繞“怎麼遷得出、怎麼住得穩、怎麼能致富”核心問題,着力構建合理的城鎮體系、合理的人口分佈、合理的產業佈局、合理的就業結構。以樂民新城建設為主,輔以園區產業解決搬遷農民就業問題,完善相關自治組織和公共服務設施,形成新型社區。以達到實現提高樂民新城基礎設施建設水平和公共服務水平,逐步推進基礎設施城鎮化、生活服務社區化、生活方式市民化的發展目標。

(二)發展現狀

一是硬件環境及配套服務。新城社區建成後,服務對象覆蓋全縣搬遷至樂民新城的羣眾7000餘户、近20000人。樂民新城位於民樂生態工業園區中央商務區,計劃總投資30億元,分兩期建設,總建築面積約102.2萬平方米。項目一期新建住宅34幢,總建築面積約16萬平方米,總投資5.9億元。項目二期共新建住宅108幢,商業樓17幢,總建築面積約86萬平方米,總投資24.1億元。至目前,項目一期已全部完成建設任務,進入竣工決算階段,住户陸續裝修入住。項目二期已完成全部建設任務,陸續向住户交付鑰匙。配套學校4萬平方米(幼兒園、國小、國中),建成第二人民醫院、金山衞生院,供水、供熱、供電、通訊、綠化、辦公等配套設施建設也在不斷完善之中。二是軟件環境條件。縣上以建設管理有序、服務完善、文明祥和的社會生活共同體為目標,以富民、助民、育民、便民、利民為着力點,不同批次抽調機關、鎮工作人員,以生態宜居搬遷服務工作領導小組和社區工作隊(二者統稱樂民新城工作隊)的形式下沉到樂民新城圍繞生態宜居搬遷開展各項服務工作。同時,立足實際,創新機制,積極探索“園區+社區”建設模式,不斷推進復興苑、富強苑、幸福苑3個社區的籌建工作。依據現有條件,初步形成樂民新城服務中心1個,由樂民新城工作隊和康居物業管理公司在社區正式組建成立之前共同開展為民服務。三是建設預期成效。新城社區建設實際就是新型農村社區建設,困難和問題無非是讓農民就近享受周到的公共服務,讓有條件的農村居民儘快適度集中。住進環境優美、配套齊全的房屋,找到穩定的工作,都是不可或缺的要素。新城社區建成後,將圍繞搬遷羣眾生產生活的需要,在完善居住環境、設施、環境等方面的基礎上,逐步實現讓農民羣眾享受與城市同質的、一樣的基礎設施、公共服務和社會保障待遇,並通過產業支撐,把農業勞動力變成一產、二產或三產工人,實現經濟收入的根本穩定,生活質量、生活理念的根本轉變,物質、文化生活的根本轉變,羣眾文化素質修養的根本提高。社區可通過搭建就業平台,引導入住羣眾依託園區內海升現代農業、濱河集團等企業,實現在園區內穩定就業,力爭每户年均增加收入25000元-35000元,保證搬遷羣眾穩得住、能致富,同時搬遷羣眾又可為園區集聚人氣增加活力,將極大提升生態工業園區承載能力和服務功能,並助力於打造特色鮮明、要素集聚、生態優良、宜業宜居的新型現代化特色城鎮,為推動鄉村振興戰略深入實施、加快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促進經濟高質量發展發揮重要作用。

二、當前面臨的問題

(一)社區建設政策支持力度有待提高。

當前按照縣委指示和園區總體安排部署,樂民新城社區工作隊已經深入新城結合工作實際開展相關業務工作。但社區服務的建地建設、配套設施、功能提升還需要更多更好的政策扶持力度。建議整合各種資源,採取多種方式改建、聯建、共建,切實開展建設服務設施齊全、功能完備的新社區,切實調動社區工作者的工作積極性。全面落實社區工作經費財政分級補貼制度,將社區建設經費納入財政支出預算,逐步建立完善以政府投入為主、社會力量積極支持的社區建設投入機制。

(二)社區建設規劃不足。

社區建設是城鄉融合、統籌發展的必然趨勢,它與城鎮化建設目標一致,需要系統全面地制定建設規劃。建議出台社區建設規劃,進一步指導新城社區建設,使新城社區規劃與園區區域經濟發展戰略、鄉村振興戰略等專項規劃相銜接,與園區建設總體規劃、產業發展規劃、公共服務規劃以及社會事業發展規劃等有機結合、配套跟進。

(三)社區管理體制滯後。

主要是新城居民入住率不高,社區陣地建設跟不上,三個社區沒有具體區劃,樂民新城(社區)工作隊開展工作侷限性大,部分鎮村幹部和社區工作者對社區建設的內涵理解不夠,居民自治組織也暫未建立,社區建設以及社區制度化、規範化的管理運行機制沒有真正建立起來,社區的社會認別度不高。這些都制約了社區發展,使社區服務水平大打折扣。

三、今後發展的考慮

(一)抓機制建設,凝聚建設合力。

創建“黨委領導、政府主導、園區牽頭、部門配合、社區承辦、居民參與”的樂民新城建設領導體制和工作機制,形成新城社區建設工作合力。一是建立完善組織領導機制。成立由縣委、縣政府分管領導任組長、各相關部門負責人為成員的社區建設工作領導小組,建立聯席會議制度,制定印發樂民新城社區建設創建活動實施方案和示範社區創建工作實施方案,明確工作責任,細化任務措施,為開展社區建設工作提供組織保證。二是建立完善工作運行機制。統籌推進社區黨組織和及其它組織建設,健全社區黨支部、居民委員會和工青婦組織體系,設立社區服務中心,有效整合現有工作力量,開展社區服務管理工作,形成黨支部領導、居民主體、社區工青婦和社會組織共同參與的工作運行機制。三是建立完善羣眾參與機制。通過廣播、電視、製作宣傳欄、印發資料等形式,廣泛宣傳建設新城社區的目的意義,注重發揮羣眾主體作用,充分調動羣眾參與社區建設的積極性,營造户户參與、人人關心,共同建設幸福美好家園的良好氛圍。四是完善投資機制。搶抓國家支持生態功能區人口逐步向城鎮轉移並定居落户的政策機遇,結合鄉村振興整村推進、新農村建設等項目實施,整合水、電、路、文體廣電、教育、衞生、計生等方面項目資金,動員社會投資,形成多方投資建設社區的投資機制。

(二)抓關鍵節點,推進社區創建。

找準社區建設關鍵節點,集中攻堅突破,全力落實各項創建任務。一是明確目標。按照縣委組織部提出的社區建設“567”發展目標,以構建“五大體系”(社區黨建體系、基本公共服務體系、文化服務體系、就業服務體系、社區治理體系)為根本,實現“六個全覆蓋”(組織全覆蓋、就業全覆蓋、培訓全覆蓋、產業全覆蓋、幫扶全覆蓋、服務全覆蓋),達到“出門七個有”(小區內部有組織、小區周邊有園區、小區就近有學校、小區門口有公園、小區附近有醫院、小區樓下有商場、小區門口有公交)。二是落實任務。明確提出“4568”創建任務,即:健全社區黨支部、居民自治組織、工青婦民兵組織和社區服務四類組織;按照一中心五站要求,建設社區服務中心、生產生活服務站、文化服務站、醫療衞生服務站、綜治安保服務站、互助救助服務站,構建生產生活、文化體育、醫療衞生、綜治安保、互助救助五大服務體系;確立社區格局發育成熟、社區經濟快速發展、基礎設施配套完善、服務功能顯着提升、社區生活文明和諧、社區黨建持續加強六項標準;完善社區辦公、小康樂居、道路交通、文體娛樂、醫療衞生、教育教學、生產生活服務、治安保衞八項基礎設施。為建立全域人員和各類組織的“無縫隙”“多角度”管理服務體系打好基礎。三是強化責任。分別建立議事協商會議制度,定期召開社區羣眾代表例會,協商解決社區建設、管理、服務等重大問題。健全定期檢查調度制度,堅持月調度、季通報;完善考核驗收制度,採取量化打分的辦法,逐項驗收評分,依據評分結果排名,促進各項任務落實。

(三)抓設施配套,細化服務體系。

把滿足農村居民多層次、多樣化物質文化生活需求作為開展樂民新城建設的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建立健全覆蓋全體搬遷羣眾,集政府公共服務、志願互助服務、市場化服務於一體的新型農村社區服務體系。一是建立健全社區生產生活服務體系。圍繞羣眾生產生活需求,積極推進商城、公園、醫院、學校、公交、金融、物流、培訓、就業服務社區作用,設立居民信息俱樂部及時推送資源,提升社區公共服務水平,確保搬遷羣眾安心、順心、舒心。二是建立健全社區文化服務體系。加強農家書屋、文化活動室、廣播室、健身活動室、文化廣場等文體活動場所建設,成立居民紅白理事會、社區演唱隊、舞蹈隊等社區文化活動組織,編制社區居民文明公約,評選文明家庭和個人,廣泛開展科技、文化、衞生、法律、體育“五進社區”活動,營造健康向上的新型農村社區文化氛圍。三是建立健全社區衞生服務體系。按照集醫療、衞生防疫、保健、康復、健康教育和計劃生育技術服務六大功能於一體的要求建成社區衞生服務站,為羣眾開展衞生防疫、計劃生育知識宣傳普及和兒童計劃免疫、地方病防治、疾病預防,有效滿足羣眾醫療衞生需求。四是建立健全社區社會治安服務體系。積極推行人民調解、司法調解、行政調解相對接的“叁調聯動”工作機制,形成派出所民警、社區羣眾、社區幹部“三位一體”的治安防範體系,組建巡邏隊,配套電子報警裝置,廣泛開展“平安社區創建”活動,營造了安全、穩定、和諧的社區環境。五是建立健全社區互助救助服務體系。依託社區條件,建設社區互助救助服務站,配套建成互助老人幸福站,為困難羣眾開展低保、醫療救助、養老等服務。組織社區志願者、學校師生為空巢老人、留守兒童及殘疾人、五保户、優撫對象、貧困户等弱勢羣體提供各種力所能及的救助服務,形成鄰里互幫、羣眾互助的良好風氣。

(四)抓平台搭建,開展服務活動。

堅持把社區作為服務農村居民的有效平台,全力開展各項便民利民服務活動。一是開展實用技術推廣活動。充分利用職業技能培訓學校、遠程教育培訓設施,開展各類實用技術培訓,提升居民致富技能。同時遴選產業能人,現身説教,發揮示範帶動作用。二是開展就業服務工作。依託社區服務中心開展社區就業服務。精準掌握搬遷勞動力年齡結構、文化程度、勞動技能、身體狀況、就業狀況、培訓就業意願等信息,建立搬遷家庭“一户一冊”、“一人一檔”,為搬遷羣眾精準“畫像”,做好全程跟蹤服務。建立完善崗位信息數據庫,加強與園區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溝通聯繫,及時發佈崗位需求,促進就地就近就業。組織開展全員培訓,按照“因人施培、因崗定培、因產施培”的原則,分產業、分層次、分崗位、分時段開展定向、訂單、輸出、扶智“四型”技能培訓。放大“扶貧車間”富民效應,確保有勞動力家庭“一户一人”以上穩定就業,實現有勞動力“零就業”家庭動態清零。鼓勵創業帶動就業,對有創業意願並有一定創業條件的搬遷勞動力,幫助落實創業扶持政策,以創業帶動就業。三是開展社區民主管理活動。健全完善居民自治、事務公開和民主管理制度,發揮社區管理委員會、共建理事會、社區事務監督委員會等組織作用,形成開放包容、共建共享的社區治理機制,促進社區和諧穩定,提升社區事務科學決策水平,增強羣眾民主管理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