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關於推進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試點對策研究

欄目: 調研報告 / 發佈於: / 人氣:4.25K

關於推進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試點對策研究

關於推進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試點對策研究

2014年,中央一號文件強調在農業中引入產業鏈、價值鏈等現代產業組織方式,促進第一、二、三產業的融合發展,以達到提高產業的附加值,增加農民的收入的目的。2015年中央一號文件首次提出“推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並明確了相關具體要求,這標誌着黨的“三農”工作理念的又一重大創新。國務院於2015年發佈了《關於推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指導意見》,意見提出“在新型城鎮的依託下,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大力度進行現代化體系的構建,儘快實現農業與二三產業的交叉融合”,同時在產業融合方式、產業融合主體、產業融合服務等方面都進行了相關的部署。為開展好試點工作,切實試出成績、試出經驗,市委改革辦牽頭組成調研組,突出問題導向,深入進行了調研,掌握了整體情況。找準在產業融合體制機制方面存在的問題,並提出對策建議,供市委、市政府及相關職能部門決策參考。

一、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內涵

促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是新時代做好“三農”工作的重要任務,不僅事關農村產業發展和農民增收,而且會在更深層次上對整個國民經濟發展中的要素流動、產業集聚、市場形態乃至城鄉格局產生積極影響,為經濟社會健康發展注入新動能。

促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要堅持以以習近平總書記“三農”思想為指引,牢固樹立新發展理念,主動適應把握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不斷深化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堅持“基在農業、惠在農村、利在農民”原則,以農民分享產業鏈增值收益為核心,以延長產業鏈、提升價值鏈、完善利益鏈為關鍵,以改革創新為動力,加強農業與加工流通、休閒旅遊、文化體育、科技教育、健康養生和電子商務等產業深度融合,增強“產加銷消”的互聯互通性,形成多業態打造、多主體參與、多機制聯結、多要素髮力、多模式推進的農村產業融合發展體系,努力助推鄉村產業興旺,切實增強農業農村經濟發展新動能。

二、實施一二三產業融合的重大意義

產業興,百業興。鄉村振興,關鍵是產業要振興。促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是黨中央、國務院作出的重要決策,是黨的“三農”理論和政策的創新和發展。十八大以來,各地農業農村部門認真貫徹中央決策部署,把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作為農業農村經濟轉型升級的重要抓手和有效途徑,積極推動政策落實和示範帶動,取得了積極成效。實施推進行動,一是有利於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經營體系和生產體系,提升農業質量效益和市場競爭力;二是有利於拓寬農民就業增收渠道,促進農民持續較快增收;三是有利於培育農村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壯大農業農村發展新動能;四是有利於促進城鄉各種資源要素合理流動,以產業融合促進城鄉融合。實施推進行動,對於構建農村產業融合發展體系,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三、xx縣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現狀

(一)xx縣基本情況

xx縣是雲南省重要的工業城市,昆明市的衞星城,是昆明市的西大門和通往滇西8個地州(市)的重要通道,具有得天獨厚的區位優勢。全市轄9個街道辦事處,包括八街、縣街、草鋪、祿脿、青龍、温泉、太平、連然和金方街道辦事處,國土面積1301.81平方公里。耕地面積6548公頃,共有74個村(居)民委員會,64個村委會,387個村(居)民小組,357個自然村;年末全市常住人口37.76萬人,城鎮化率達75.8%,城鎮人口28.63萬人,鄉村人口9.13萬人。户籍人口27.63萬人。食用玫瑰、鮮銷蔬菜、紅梨、名特優新水果、規模養殖等高原特色農業已發展成xx縣農業的優勢特色產業,並在省內外有了一定的知名度,是昆明市鮮銷蔬菜基地和昆明市畜禽養殖基地,2007年被中國果蔬流通協會命名為“中國紅梨之鄉”,2017年我市被列為省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示範(縣)市,2018年,xx縣八街食用玫瑰認定為雲南省第一批特色農產品優勢產業區,xx縣海灣茶業有限公司的“老同志”普洱茶評為2018年雲南省優質農產品品牌之十佳茶葉品牌之一。

(二)xx縣國民經濟一二三產業現狀

xx縣屬傳統工業城市,一直以來農業在國民經濟中所佔比重較小,但xx縣始終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堅持工業農業一起抓,按照“一產做特、二產做大、三產做強”的發展思路,聚力打造“一產服務三產、三產助推發展”產業格局。

農業全面升級。全面啟動示範性家庭農場創建,3個都市農莊項目通過昆明市評審,昆明市級以上農業龍頭企業總數達27家,農民專業合作社突破220户。成功創建為雲南省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項目試點縣(市)、雲南省特色農產品優勢區。“一街道一品牌、一地一特色”的觀光農業、遊憩休閒產品和品牌日益成熟和多元。2018年,實現農業總產值26.5億元,同比增長5.2%。

工業不斷突破。中石油雲南煉油項目、雲天化石化配套產業等一批重大工業項目順利投產,2017年全市工業總產值、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分別達到623.12億元和126.55億元,分別增長50.7%和39.2%,增速均位列昆明市第一。2018年工業總產值力爭達到1000億元,增速在全省各縣市繼續領先。蟬聯雲南省經濟發展“10強縣”榜首,位列“2018年全國中小城市綜合實力百強縣市”第73位,“2018年全國投資潛力百強縣市” 第27位,“2018年度全國新型城鎮化質量百強縣市”第70位,綜合實力邁上新台階。

現代服務業健康發展。時代貿港、大西部建材城、華楚汽配、南亞國際陸港、中南建材城等項目建成運營,砂之船奧特萊斯一期盛大開業,大連聖亞海洋公園一期啟動建設,大潤發超市成功簽約,新增限額以上商貿企業21家。成功舉辦xx縣美食節、八街慢生活、祿脿葡萄文化節、徒步太平等系列活動,積極推進“一部手機遊雲南”系列工作,全域旅遊氛圍日益濃厚。2018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預計達到119.8億元,同比增長10%。旅遊綜合收入達到54.64億元,同比增長37%。

(三)xx縣一二三產業融合情況

2016年,xx縣被納入雲南省滇中產業聚集區建設,成為全省重要的工業城市,《雲南省橋頭堡滇中產業聚集區發展規劃(2014-2020)》把全市九個街道中的八個納入技術密集型產業佈局區規劃,使xx縣農業面臨嚴峻的挑戰。隨着工業化發展和城市建設的擴張,全市耕地面積已從原來的12萬畝縮減到9.822萬畝,一二三產業增加值比重分別為4.4:43.1:52.5,農業產業發展空間不斷受到壓縮和制約,農業與其他產業爭奪環境資源的現象日益凸顯。

在發展的挑戰面前,市委、市政府清醒地認識到,xx縣的農業發展也藴藏着難得的境遇。雖然隨着工業的拓展和城鎮化規模的不斷擴大,農用耕地面積不斷減少,農業生產規模在不斷萎縮。但是農業、農村工作沒有減少,農業的外延在擴大,內涵在延伸。新型工業化、新型城鎮化的加速推進,為農業的發展帶來了廣闊的市場。因此我們重新認識和定位農業,在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中大力開發農業的休閒、觀光、旅遊、培訓、服務功能。在加強對農業工作的領導,切實增加投入,強化農業生產功能,把農業的功能從生產功能拓展到餐飲、加工、休閒、體驗、觀光、旅遊、教育、培訓、服務等二、三產業上。結合昆明市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實施“一縣一示範” 全面推進xx縣南部八街休閒農業示範區建設,打造南部鄉村旅遊、建設南部休閒農業示範區,充分依託資源氣候條件,鞏固發展紅梨、食用玫瑰、外銷蔬菜、畜禽養殖等產業;大力發展特色水果採摘、鮮切花產業和名特優新項目,大力引進、發展觀賞性強、有經濟效益的名特優新農作物種植,發展多樣化的農產品生產,支撐鄉村旅遊的發展,積極引導農户發展庭院經濟、農家樂、家庭農場,充分利用農業生態景觀、飲食文化特色吸引遊客,發展鄉村旅遊與休閒農業,進一步拓寬農村經濟發展的空間、提升農村經濟發展的水平。2017年,全市完成農業總產值25.19億元,比上年增長6.1%,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16584元,比上年增長9%,保持了農業增產增效、農民持續增收的良好局面。

——培育發展農業龍頭企業,推進農業產業鏈的前伸後延認真貫徹昆明市發展特色都市農業生產的精神,加快了特色農業生產基地建設,為促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在加快農業優勢特色產業發展的基礎上,一是堅持“內培外引”,全面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累計培育省級農業龍頭企業12家,昆明市級農業龍頭企業24家,xx縣級農業龍頭企業41家,組建農民專業合作社181個(其中,2家獲得全國“五十佳”稱號),農業產業化投資規模達13.7億元,總產值17.8億元。建成“水果採摘園”18249畝(含紅梨),建成“紅梨基地”10537畝,建成“高標準優質蔬菜生產基地”21230畝,建成“食用玫瑰生產基地”9424畝,建成“生態雞生產基地”3個,出欄330萬隻;完成“園藝花卉基地”建設1.06萬畝。八街食用玫瑰、綠色蔬菜、縣街紅梨、生態蛋禽肉類等農產品在昆明周邊具有一定的知名度和美譽度,成為昆明周邊比較受歡迎的農產品。

——推進農業園區建設,發揮農業園區融合產業發展的引領作用引進、培育和發展種(養)業、農產品加工及餐飲、休閒、旅遊觀光等農業企業20家。建成園區總面積11889畝,據初步統計,2017年,現代農業園區建設解決農村剩餘勞動力2000餘人,帶動周邊農户2萬餘户。園區總產值15328萬元,固定資產投資達31600萬元左右,流轉土地2518畝,園區科技水平顯著提高,經濟成效顯著。建成省級都市農莊2家,昆明市級都市農莊1家,2018年批覆建設昆明市級都市農莊3家。實施了八街鮮花小鎮建設項目-窯坡農業園區道路建設項目,為開發觀光旅遊農業奠定良好的基礎。實施了六個食用玫瑰小微加工企業改造項目,進一步提升了食用玫瑰加工產品的質量和水平,為進一步拓展休閒農業發展新業態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大力推進農業產業多業態發展,積極開發農業的多種功能大力發展特色水果採摘、鮮切花產業和名特優新項目,大力引進、發展觀賞性強、有經濟效益的名特優新農作物種植,發展多樣化的農產品生產,支撐鄉村旅遊的發展,積極引導農户發展庭院經濟、農家樂、家庭農場,充分利用農業生態景觀、飲食文化特色吸引遊客,發展鄉村旅遊與休閒農業,進一步拓寬農村經濟發展的空間、提升農村經濟發展的水平。依託資源優勢,打造月照屯、魏家營片區以及相連玫瑰谷觀賞區,累計吸引遊客突破40萬人次;二是結合本土優勢,打造食用玫瑰宴、土八碗、八街涼卷粉等特色美食區;三是發揮品牌優勢,開發出了玫瑰口服液、玫瑰精油、玫瑰禮品等30多個食用玫瑰深加工產品,涉及食品、保健、美容等多領域,僅食用玫瑰種植加工銷售產值達1億多元。目前,正依託當地民居佈局一批鄉村旅遊客棧,讓城市居民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體驗到農事。

八街街道為打造農業品牌,推動區域農業產業發展和農民增收,連續三年舉辦了“八街·慢生活”系列活動,重點利用食用玫瑰集中盛開這一獨特的田園景觀,聯合各大媒體、各類商家,組織動員當地廣大羣眾,吸引遊客在每年 4 月中下旬、“五一”以及國慶到當地看美景、吃美食、賞民俗。吸引了600多名跑步愛好者參與其中,上萬遊客前往觀賞。“八街·慢生活”系列活動的開展,不僅為推廣八街食用玫瑰打造了平台,並帶動了“金色螳川之旅”、“真味生活·飄香縣街”、“秀美螳川·和諧青龍”、“xx縣春天、温泉花語”、以及“祿脿葡萄文化旅遊節”等區域性農旅融合業態的發展,形成“多線、多點、多元”的都市型休閒農業發展格局,推動了農村三次產業融合發展,促進休閒農業與鄉村旅遊的發展,目前,全市已創建雲南省旅遊特色村2個,美麗鄉村旅遊特色村5個,農家樂152家(其中:四星級農家樂19户,佔昆明市四星級農家樂的47.5%),3A級景區1家。xx縣温泉金色螳川榮獲“中國温泉最佳旅遊目的地”稱號,xx縣八街榮獲“雲南十大特色旅遊新地標”,八街列為昆明市小微企業雙創基地城市示範基地。

(四)一二三產融合試點村建設情況——八街相連村

1. 基本情況。相連村位於xx縣八街街道西南部山區,距xx縣區40公里,轄區面積20.7平方公里。平均海拔2120米,年平均氣温14.8℃,年降水量780毫米左右,森林覆蓋率85%左右,耕地面積1800畝。相連村下轄5個村小組,共有農户183户,人口618人。全村種植食用玫瑰1500餘畝,種植歷史達22年;有生產加工公司(合作社)10餘家,產品遠銷海內外,2017年產品銷售總額5502萬餘元;產品品牌有“花千谷”“五月玫瑰”等。村莊通達瀝青公路,花田建有機耕路;互聯網、wifi、數字電視全覆蓋;轄區有4個觀景區、2個停車場、5個休閒涼亭等旅遊配套設施;轄區農家樂日接待1200餘人次,形成“三產”融合發展模式。村黨總支和村小組黨支部“堡壘”作用發揮較好,成為推動產業發展、帶領羣眾增收致富、倡導鄉風文明、構建社會和諧的主心骨。2017年人均收入1.25萬元。

2. 發展類型與模式。依託相連村優質的生態環境、逐步豐富完善的食用玫瑰產業和加工業、具有一定影響力的鄉村旅遊品牌優勢,將相連村打造為“三位一體”“三生同步”“三產融合”的一二三產融合試點村,以“玫瑰花產業+鄉村旅遊”模式的“相連經驗”,積極探索出一條可供xx縣乃至昆明市農村地區複製、推廣的 “傳統農業種植村一二三產融合助推鄉村振興”

3. 主要做法。一是提升主導產業,促進“三產”融合發展。實施“一增三統”,食用玫瑰連片種植面積增加至500畝,統一組織實施統防、統治、統管;啟動有機食用玫瑰試驗示範田建設,實現綠色化、優質化、特色化、品牌化目標,力爭“食用玫瑰花”早日進入國家級食藥同源品目錄;梯次替換老化植株,藉助雲南農業大學等院校科研平台,積極探索育苗、栽種、管護等新技術,替換老化植株;實施“花果山”項目計劃,形成水果種植多元化,滿足遊客不同的採摘體驗需求,拓寬農民收入渠道;加速形成“產品加工聯合體”,整合10餘家公司(合作社)玫瑰花加工資源,實現風險共擔,收購資源、生產技術、信息共享,收益共贏;加大精深加工、生態環保型企業的引進力度,做精做深玫瑰系列產品,提升品牌效應,提高產品的附加值。二是強化人才隊伍支撐,提高產業生產技藝。與雲南農業大學合作,探索建設農業科技人才創業創新孵化基地;完善“村(組)+合作社(公司)+科研機構”合作新模式,加快前沿農業科研技術轉化為相連村現實生產力的速度;實施“回巢行動”,吸引本土人才返鄉發展。三是加快培育文明鄉風,繁榮興盛農村文化。在村民中廣泛開展 “24字方針”、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和中國夢的宣傳教育;深入挖掘“傳統歷史文化”資源,編排演出一批獨具本村特色文藝作品;培育傳統道德教育資源,重啟 “十星級文明户”評選,開展模範評比活動,創建省級、昆明市級文明村;堅守好信用村榮譽。四是築牢發展生態根基,釋放鄉村綠色動能。實施生態系統保護和修復工程,實施增綠補綠、“見縫插綠”工程;對低值林木進行置換。加大農業污染防治,全面實行玫瑰花田物理防治,探索實施生物防治工程。大力推進“七改三清”行動,重點推進“廁所革命”、污水收集處理等,加強農村水環境治理和農村飲用水水源保護。提升村間環境衞生,實行“一名黨員+一名羣眾代表”包乾責任制,全面清除村內“四亂五堆”,紮實做好“組保潔、村收集、鎮(街道)轉運、市處理”的城鄉環衞一體化工作;全面推進河長制工作,抓好水源地和水庫(壩塘)截污、禁白工作。五是建設強有力黨組織,護航鄉村振興方向。堅持“玫瑰花開心向黨、相連印象迎八方”的黨建引領經濟社會發展新理念新方法。創辦農旅開發投資建設有限公司平台,通過使用權、經營權入股、出租等方式,構建農户、村集體、公司、投資方共建共享的利益聯接機制。加強產業文化和鄉土文化宣傳,結合黨建示範引領食用玫瑰產業發展、“玫瑰山谷”“花果山”品牌打造,拍攝相連“玫瑰山谷”和相連黨建主題文化宣傳片,提升品牌效應。

4. 發展目標。相連村“玫瑰山谷”向入口吳裏壩村、出口一六村滲透擴散,整個“玫瑰山谷”環線實現產業鏈完善、產品提檔升級,“花果山”“玫瑰山谷”雙品牌效應突顯,玫瑰山谷旅遊經濟圈形成,農民收入持續穩步提高,整個相連村委會實現一二三產融合發展成效明顯。

四、xx縣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中存在的困難和問題

1. 用地問題突出。全市農業企業由於沒有建設用地指標,基本上都是以臨時性活動板房為車間、休閒旅遊設施等用房,難以達到標準化、規模化生產要求,擴大生產規模更是困難重重。農業與大工業、城市擴張建設爭奪土地、水資源等生產資源的矛盾日益突出,農業企業只能服從於工業、城市發展,逐步實現轉型,謀求發展空間。

2.農業企業融資困難。農產品由於季節集中收購,流動資金需求短期較大,少數金融部門仍在傳統觀念上認為,農業生產季節性強,週期長,受自然災害影響,為規避風險,不願向農業產業傾斜,仍按工商企業對待,致使不少大有發展前途的農業企業錯失良機。由於政府缺乏金融支農風險基金政策,未能出台建立信貸風險以及提供貼息資金舉措,農業企業信貸成本較高。商業銀行為了規避風險,信貸需財產擔保,而農業企業絕大部分又因建設用地限制,不少是租用農户耕地建設,根本無力提供擔保、抵押。制約和影響了生產規模的擴張。

3. 農村公共資源配置不足。已有的大部分涉農財政項目投資比較分散,尚未形成促進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合力。農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發展滯後,二三產業的配套支撐不足。硬件上,農村水、電、路、通訊網絡落後,鄉村道路大多狹窄,經營者需要投資建設變電站、修路,大多數的經營者缺乏投資能力與積極性。大部分農村不具備污水和垃圾處理能力,隨着二、三產業發展,污水等生活垃圾倍增,特別是不可降解垃圾,將破壞農村自然生態環境。

4. 產業融合發展不充分農業現代化發展緩慢,高原特色都市現代農業發展質量和綜合效益不高,品牌競爭力不強;大多數農產品還屬於初級農產品,附加值小,深加工水平還僅僅停留在初級農產品上, 科技含量不高;農業科技人才短缺,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缺乏專業型的人才,農民的文化素質和技能水平普遍不高;農民組織化程度較低,農村集做經濟自我發展能力弱,現代經營制度有待健全完善。

五、全國其他地方推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經驗

(一)山東省壽光市

推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是主動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的重大戰略舉措,也是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的重大創新思維。壽光市通過採取一系列措施,全力推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促進農村繁榮、農業增效、農民增收。

一是積極推進產城融合。將農村產業融合發展與新型城鎮化、新農村建設有機結合起來,加強規劃引導,促進農村二三產業向鎮街區、產業園區等集中,積極培育農產品加工、商貿物流、電子商務、會展、旅遊等專業特色小城鎮,推動城鄉產業協調發展。

二是不斷拓展農業功能。發展農業特色旅遊,融農業於旅遊,挖掘鄉村生態休閒、旅遊觀光,大力發展農家樂、特色村、景觀鎮、示範點等鄉村旅遊項目,打造形式多樣、特色鮮明的鄉村旅遊休閒產品;依託蔬菜資源優勢,發展農業會展業;探索農業與文化藝術的有機融合,積極發展創意農業。

三是提升農業發展能級,延長農業產業鏈。立足資源優勢,以市場需求為導向,強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大力發展特色種養業,農產品、畜牧、水產品等精深加工業,農村服務業等,利用蔬菜廢棄物發展循環經濟,扶持發展一鎮一業、一村一品,壯大縣域經濟。

四是積極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創新發展農民合作社和家庭農場,鼓勵農業龍頭企業做強做優,鼓勵和支持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協會、龍頭企業、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以及工商企業,開展多種形式的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目前,全市家庭農場達1315家,農民合作社發展到2164個,村兩委領辦或監管的合作社達213家,全市農業龍頭企業發展到400多家。

(二)上海市金山區

金山區推行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通過鼓勵農户搞多種經營,即不僅種植農作物,而且從事農產品的加工與銷售、開發農業觀光旅遊等形式,從而延長產業鏈,增加農民收入。

立足一產,培育優質稻米、綠色蔬菜、名優瓜果、特種養殖“四大”主導產業。篩選一批適合本地的優良稻米品種,為“金山島”品牌大米提供支撐。以結球生菜為主的綠色蔬菜,在品質上狠下功夫,建立種植和產品的地方標準,大力開發保健蔬菜系列產品。打造“一葡二桃三莓四瓜”為核心的特色瓜果品牌。在以生豬、禽類等養殖為主的基礎產業上,做強以奶牛、南美白對蝦養殖為主的特色養殖業。重點培育區域公共品牌,着力打造一批品牌農產品、建設一批特色產業園。

接上二產,用工業理念發展農業,聚焦農產品加工集聚區建設,重點發展淨菜配送、中央廚房、農產品精深加工等項目,打造具有金山特色的農產品加工體系。聚焦農產品加工集聚區建設,重點發展淨菜配送、中央廚房、農產品精深加工等項目,打造具有金山特色的農產品加工體系。培育2個農產品加工集聚區,扶持發展15家農產品加工龍頭企業。

連通三產,利用好農業資源和農耕文化、鄉土文化,推動農業與旅遊、文化、體育、科技、教育、養老等產業融合發展。重點打造“一帶四區”,初步形成“金石公路農業旅遊休閒帶”、4個年接待能力均超過50萬人次的農業旅遊集聚區、20—30個全國休閒農業與鄉村旅遊星級園區(企業)。

(三)浙江省樂清市

近年來,樂清立足本地特色,以國家農村產業融合發展項目試點示範縣為載體,積極培育壯大龍頭企業及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建立多類型的農村產業融合聯結機制,摸索出“農業+文創+新農村”的一二三產業融合組織新模式,大力發展“田園綜合體”,進一步推動農村產業融合發展。其中,大荊石斛田園綜合體項目已取得初步成效。

一是主題明確,圍繞鐵皮石斛,從組培、研發、種植、加工、銷售最後到旅遊,思路非常清晰。大荊石斛田園綜合體項目,是一個以鐵皮石斛產業為主導,集高效農業、鄉村休閒旅遊、生態宜居為一體的一二三產融合發展的田園綜合體,是我市雁山溪谷•秀麗田園鄉村振興示範帶的起點,也是温州市首批田園綜合體試點項目之一。

二是區位優勢,雁蕩山是國家5A級風景區,而大荊鎮位於雁蕩山的東大門,是省級中心鎮和樂清市域副中心城市,遊在雁蕩留在大荊,是大荊石斛田園綜合體項目所佔的區位優勢。項目地址位於下山頭村,規劃面積1.3平方公里,輻射區面積15.4平方公里。重點建設仿野生石斛種植、百果園基地、珍貴彩色健康示範林、農耕文化園、石斛深加工、鐵定溜溜、石斛博覽園、石斛文創園等十大工程,其中的鐵定溜溜項目是重點建設項目,項目包含親子旅宿、石斛SPA温泉酒店、各類的溜溜滑梯,在未來主打親子游樂。

三是收入保障,大荊石斛田園綜合體採用的項目組織模式是農户以家庭土地承包經營權為股份投入村股份經濟合作社,合作社再入股“聚優品”,以聚優品公司為主體開發田園綜合體。預計運行後可使下山頭村村民人均收入至少增加2萬元以上,而農户無任何現金投入不承擔任何經營風險。三金的模式值得推廣,即農户租賃土地有租金,農户土地入股有股金,帶動農户就業有薪金。

六、工作原則及思路、目標

(一)工作原則

——以改革創新為動力把深化農村改革作為推動全市一二三產融合發展的突破口,因地制宜、大膽創新,通過在體制機制、土地流轉、規劃建設、組織建設等方面的改革,着力破除阻礙農村發展的各類束縛,不斷釋放農業農村發展新動能。

——以市場需求為導向。推進農村產業融合發展,以完善與農户利益聯結機制為核心,以制度、技術和商業模式創新為動力,以新型城鎮化為依託,延伸農業產業鏈,拓展農業多種功能,培育農村新型業態,形成農業與二三產業交叉融合的現代產業體系、惠農富農的利益聯結機制、城鄉一體化的農村發展新格局。

——以綠色發展為引領。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走鄉村綠色發展之路,把綠色發展貫穿於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各環節、產業興旺全過程,以綠色發展引領產業融合,大力發展綠色加工,優化產業佈局,努力構建農村產業綠色發展的生態鏈、產業鏈、價值鏈,使綠色成資源、有價值、可開發、增效益、促增收。

——以科技進步為支撐。新時代促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要推進信息技術與生產、加工、流通、管理、服務和消費各環節的技術融合與集成應用,提升技術裝備水平,完善農村互聯網基礎設施和物流體系,為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奠定堅實的信息化基礎。

——以富民增收為目標。始終把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廣大農民的根本利益作為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尊重農民主體地位和意願,充分保障農民合法經濟利益,維護農民民主權利,組織和帶領廣大農民羣眾共同參與改革,共享改革發展成果。

(二)工作思路及目標。

1. 工作思路。深入貫徹黨在農村路線、方針、政策,按照各級發展現代農業要求,以改革創新為動力,以市場需求為導向,以綠色發展為引領,以科技進步為支撐,以共享富裕為目標。到2020年,農村產業融合主體規模不斷壯大,產業鏈不斷延長,價值鏈明顯提升,供應鏈加快重組,企業和農民的利益聯結機制更加完善,融合模式更加多樣,建成一批農村產業融合發展先導區和示範園,融合發展體系初步形成,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提供有力支撐。

一是落實政策引導融合。繼續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關於推進農村產業融合發展、支持返鄉下鄉人員創業創新、進一步促進農產品加工業發展、發展休閒農業和鄉村旅遊的決策部署,積極推動財税、金融、保險、投資、科技、人才和用地用電等政策措施落地見效。引導各地以問題為導向,有針對性地細化實化工作舉措。組織實施好支持農村產業融合發展項目,促進產業興村強縣和信息進村入户,扶持一批帶動力強、影響力大、能讓更多農民分享全產業鏈增值收益的融合發展主體。

二是創業創新促進融合。積極推動農村創業創新,以返鄉下鄉本鄉創業創新人員為重點,加快培育一批融合利益共同體;以科技人員、企業家、經營管理和職業技能人才等為重點,加快實施一批融合發展相關項目;以農村創業創新項目創意大賽、農村創業創新成果展覽展示等為載體,選拔培育一批農村創業創新標杆和代表人物;以農村創業創新園區(基地)為平台,為創業創新主體提供場所和高效便捷服務。

三是發展產業支撐融合。通過政策推動、企業帶動和項目引導,加快發展綠色、循環農業,提高優質農產品生產比例,夯實產業融合發展基礎。統籌推動初加工、精深加工、綜合利用加工協調發展,不斷增強農產品加工業引領帶動能力。通過大力發展金融服務、物流配送、電子商務、休閒農業和鄉村旅遊等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引導第三產業逐步實現主體多元化、業態多樣化、設施現代化、發展集聚化、服務規範化,拓寬產業融合發展新途徑。同時引導農村一二三產業跨界融合、緊密相連、一體推進,形成農業與其他產業深度融合格局,催生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拓寬農民就業增收渠道。

四是完善機制帶動融合。以保底收購、保底分紅、利潤返還、合作制、股份合作制、股份制等為主要形式,引導企業和農户建立緊密的利益聯結關係;鼓勵支持企業將資金、設備、技術與農户的土地經營權等要素有機結合,推動價值分配向上遊農户傾斜,打造風險共擔、利益共享、命運與共的農村產業融合發展主體;支持企業為農户提供種養技術、產品營銷、商品化處理等服務,帶領農户發展新產業,增加農户參與產業融合的機會,提升小農户自我發展並與現代農業對接的能力;鼓勵企業、科研院所、大專院校和農户成立產業聯盟,通過共同研發、成果轉化、共有品牌、統一營銷等方式,實現信息互通、優勢互補。

五是加強服務推動融合。推進農產品加工流通、休閒旅遊、電子商務、投資貿易、展示展銷等平台建設,通過政府購買服務等方式為企業提供政策諮詢、融資信息、人才對接等公共服務;加快制修訂一批行業標準,規範行業管理和提升自律能力;完善統計制度和調查方法,開展行業運行監測分析,指導和推動農村產業融合有序發展;進一步加強與金融機構、產業投資基金的合作,加大農村產業融合發展信貸支持力度。

2. 總體目標。通過重點扶持、連續扶持,培育壯大一批新型農業加工經營主體,做強xx縣農業優勢特色產業。到2020年,培育發展xx縣級以上農業龍頭企業100家,重點專業合作社50家,以xx縣現代農業示範園區為核心帶動全市建設都市農莊10家,家庭農場20家。農業總產值年均增漲不低於5%,農民人均收入增長不低於6%,實現農業總產值30億元以上,農民人均收入2.2萬元以上的目標。最終實現農業產業融合主體規模不斷擴大,產業鏈不斷延長,價值鏈明顯提升,鏈加大重組,企業和農民的利益聯結機制更加完善,融合模式更加多樣的新格局,為實施xx縣鄉村振興戰略提供有力支撐。

七、對策建議及具體措施

(一)對策建議。

總結近年來xx縣推進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經驗,在今後的工作中,全市農村要牢固樹立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主動經濟發展新常態,按照“基在農業、利在農民、惠在農村”的要求,以市場需求為導向,以促進農業提質增效和農民就業增收為目標,緊緊扭住全環節升級、全鏈條升值、全主體共享等關鍵,依託美麗鄉村、特色小鎮、農業園區等載體,做強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和加工流通企業新型經營主體,實現產業鏈、價值鏈、供應鏈等三鏈重構,推進農業與二三產業融合發展。

一是以農產品加工業、休閒農業和鄉村旅遊為引領,促進產業相互滲透和交叉重組,把農村一二三產業有機整合,形成新產業、新業態、新商業模式,帶動資源、要素、技術、市場需求在農村的整合集成和優化重組,實現產業範圍擴大和就業增收渠道增加。推進產業鏈相加,通過加工帶動,讓農業接二連三,向後延伸;通過休閒旅遊帶動,讓農業隔二連三或接二連一,向前後延伸。推進供應鏈相通,通過產銷直接對接,減少流通環節,節約流通成本,進而形成農村產業融合前後相應、上下銜接的龐大產業集羣。

二是要認真貫徹落實xx縣引進人才優惠政策,促進城鄉資源要素平等交換、雙向流動,將農業發展由單純依靠人力、地力、畜力機械力和單純依靠生產環節發揮作用轉變到依靠資金、技術、管理、設施、裝備、企業、企業家等多種要素協同發力催生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上來,切實破解農户鬆散、土地零散、資金閒散、市場分散等現象和問題。

三是要支持能夠讓農民分享二、三產業增值收益的新型經營主體,按《雲南省農業廳辦公室關於推薦全省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示範縣的通知》(雲農辦企〔2017〕91號)文件要求,採取“先建後補”、貸款貼息、設立產業引導基金等方式,支持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關鍵環節和重點領域,支持農民合作社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加工流通和直供直銷,支持農產品加工流通企業與農户聯合建設原料基地和營銷設施,支持休閒農業聚集村合作組織、休閒農園企業、電子商務企業與農户聯合建設公共服務設施。支持農村產業融合發展主體集中建設農產品加工及副產物綜合利用公共設施。要科學合理確定財政補助比例,財政補助資金形成的資產可折股量化到普通農户或組織成員。使農民參與全產業鏈價值鏈利益分配。

四是要構建農村產業融合的模式體系。搭建組織載體,創新融合模式,構建融合發展的長效機制。積極打造產城(鎮)融合型、農業內部循環型、農業產業鏈延伸型、農業多種功能拓展型、新業態向農業滲透型、園區前延後展型等多種類型。積極發展合作制、股份合作制、股份制等組織形式,打造利益共同體和命運共同體;積極探索各種融合模式,讓農民參與三產業融合發展全過程。

五是在構建農村產業融合的工作體系。一是要切實加強推進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的規劃指導、政策創設和落實、科技創新推廣、人才隊伍建設、公共服務體系建設和示範創建等工作。二是要與發改、財政、工信、國土等有關部門密切協作,相互配合,形成合力。三是以xx縣高原特色現代農業示範區“PPP”項目實施服務為模式,積極探索xx縣農業園區建設新路子。

(二)具體措施。

1. 落實政策引導融合

1)堅持規劃引領。樹立城鄉融合、一體設計、多規合一理念,將農業農村發展更多地納入城市總體規劃、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生態建設規劃、產業發展規劃,統籌推進農村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五位一體”建設,形成“一張規劃圖、一套指標體系、一個信息平台、一個協調機制、一個審批流程、一個監督體系、一個反饋機制”的綜合保障機制,實現規劃、產業、交通、環境、資源等要素統籌協調、無縫對接,做到鄉村振興事事有規可循。合理確定優先開發、重點開發、限制開發和禁止開發區域,合理安排鎮村建設、農田保護、產業聚集、村落分佈、生態涵養等空間佈局。合理劃定永久基本農田紅線、城鎮發展界線、生態保護紅線,依法依規嚴格“三線”管控,實施基本農田保護激勵補償機制,對承擔基本農田保護的街道、村組及農户給予一定的激勵補償,加大對越線行為的懲戒。對保留村莊“一對一”抓好新一輪規劃編制,市域村莊規劃實現全覆蓋,指導農村依規建設、特色發展。到2020年,完成《xx縣城市總體規劃(2018-2035)》《市域鄉村建設規劃》《xx縣美麗鄉村建設總體規劃》《農業產業規劃》等規劃編制。嚴格執行規劃,進一步規範農業企業用地行為和村民建房行為,禁止出現未批先建等違法建設現象,逐步化解農村違法建設用地存量,防止農村無序蔓延和低效擴張。

2)推動農村基礎設施提檔升級。把基礎設施建設重點放在農村,科學制定農村基礎設施建設計劃,加快農村公路、水電、通訊等基礎設施建設,推動城鄉基礎設施互聯互通。按照“四好農村路”建設要求,繼續實施“十三五”農村公路提升改造工程,進一步完善街道和農村路網,到2020年,完成農村公路改造50公里、新建22公里,農村公路總里程達1295公里,讓農村羣眾出行更加方便。加快推進箐門口水庫、大營水庫、滴水箐水庫等節水供水骨幹水源工程建設,到2020年,新增庫容1150萬m3,建成更加安全可靠、持續穩定的水保障網。繼續實施農村危房改造、燃氣下鄉、農村飲水安全鞏固提升、農村電網改造、村村通光纖等工程,到2020年,草鋪街道平地哨村、連然街道極樂村、新發村實現天然氣供氣,114件農村飲水安全鞏固提升工程完工並投入使用,農村集中供水率基本全覆蓋,100%的中心村實現通動力電,100%的自然村實現通光纖。加快推進氣象為農服務“兩個體系”基礎設施建設,健全基層氣象防災減災應急聯動機制,提升氣象為農服務水平,到2020年,建成標準化氣象災害防禦鄉鎮6個

3科學有效利用農村資源。深入貫徹落實科技人員下鄉創業政策,支持大專院校、研究機構、企業與農村集體經濟組織開展深度合作,共建科技研發和實驗推廣基地。建立現代農村金融體系,穩妥推進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宅基地使用權和農村房屋抵押貸款,增加農業中長期投入,增強金融資本對農業農村支持力度。在符合規劃管控和充分保障農民利益的前提下,允許農村使用建設用地與企業進行農產品加工、鄉村旅遊等產業合作,支持企業和市民租賃農村閒置農房發展民宿民居、文化創意等產業,充分吸引城市社會資本下鄉,鼓勵各類人才下鄉創業。鼓勵運用在中國小布局調整中被撤併停辦的校舍校產建立農業示範園區和農業創業孵化基地。到2020年,農業創業貸款發放額達200萬元,創建“農業創業示範村”1個、農業創業示範園區1個、農業創業孵化基地1個

4促進城鄉公共服務一體化發展。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務一體化發展機制,促進城市教育、文化、醫療、養老等優質公共服務向農村延伸,實現城鄉公共服務一體化均衡發展。堅持教育優先,實施發展學前教育第三期行動計劃,科學佈局農村幼兒園,2018年建成八街、縣街、温泉、草鋪、祿脿5個街道的公辦幼兒園;推進市域內城鄉義務教育一體化改革發展,加強鄉村教師隊伍建設,推進城鄉教師交流,逐步縮小城鄉之間、校際之間差距;對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資助實現全覆蓋,爭取在全省率先免除公辦普通高中學雜費。到2020年,學前三年毛入園率達到99%以上,義務教育鞏固率保持在99%以上,高中階段毛入學率達到95%以上,人均受教育年限不低於12年。推進緊密型醫共體建設,實施醫共體信息化建設,促進優質醫療資源下沉,提升基本公共衞生服務均等化水平,力爭實現xx縣域內就診率達90%;提高農村家庭醫生服務能力;深化城鄉醫療養老保險制度,完善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大病保險保障機制,實現原建檔立卡人羣的“四重保障”“九個確保”,農村居民基本醫療養老保險參保率保持在96%以上,原建檔立卡人口參保率達100%。建立城鄉一體的就業失業登記管理制度,搭建城鄉統一的勞動力市場和公平競爭的就業制度。完善社會救助體系,完善城鄉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力爭臨時救助範圍擴大50%,救助標準提高50%。大力發展村、街道間公共客貨交通運輸,提升村際交通運輸服務水平,充分利用鄉鎮公交擴大物流寄遞通達範圍。加強住房保障,實現公租房使用率達100%。加快推進農村養老設施建設,建立基層“居家養老服務設施(站點)+居家養老政府購買服務”相結合模式,支持社會資本投資農村養老事業。

5持續鞏固扶貧攻堅成果。堅持精準扶貧基本方略,堅持把鞏固扶貧攻堅成效作為最大的政治任務和第一民生工程,進一步落實脱貧攻堅責任制。按照“兩不愁、三保障”的工作思路,持續抓好財政精準投入和幫扶,重點通過“低保政策兜底一批、住房幫扶保障一批、醫療救助扶持一批、教育扶貧幫扶一批、產業扶貧增收一批”,基本解決全市農村相對低收入羣體在基本生活、住房安居、醫療衞生、產業發展等方面的現實困難和問題,提質“扶貧攻堅”成果。到2020年,財政精準投入和幫扶政策不斷優化,農村相對低收入羣體生產生活全面提升加強,與全市人民同步進入全面小康社會,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奠定更加堅實的基礎。

2. 創業創新促進融合

1加強農村基層黨組織建設。把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黨的十九大精神作為推進“兩學一做”學習教育常態化制度化重要內容,教育引導廣大農村黨員、幹部在學懂弄通做實上下功夫。抓好鄉村教育基地建設,發揮好“雲嶺先鋒”夜校作用。通過“百名典型上講台、千堂黨課下基層、萬名黨員進黨校”等系列活動,推動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黨的十九大精神進農村。全面開展農村黨支部規範化建設達標創建。深入實施農村黨建引領發展工程,發揮農村基層黨組織領導核心作用,推動農村基層黨建全面升級。深入開展農村軟弱渙散基層黨組織整頓提升工作,強力推進農村後進黨組織整頓轉化,努力夯實服務羣眾“最後一公里”的組織基礎。深入實施農村“領頭雁”培養工程,鼓勵和支持農村黨員、農村人才帶頭創業致富,培養一批“美麗鄉村帶頭人”。實施農村青年幹部能力提升計劃,探索建立農村青年人才黨支部,制定出台《xx縣加強村(社區)後備幹部選拔培育和管理使用辦法(試行)》(安組通〔2018〕29號),持續壯大村後備幹部隊伍。堅持基層黨組織書記和黨務幹部全員輪訓。精準選配和管好用好駐村扶貧工作隊員,每年向黨組織軟弱渙散、集體經濟薄弱、矛盾問題突出的村選派第一書記。加大從優秀村黨組織書記、大學生村官中招錄(聘)公務員和事業單位工作人員、選拔基層幹部力度;加強農業農村幹部的培養配備使用,造就一支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的“三農”工作隊伍。深入實施村級集體經濟強村工程,總結推廣強基惠農“股份合作”經濟模式,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發揮“基層黨員帶領羣眾創業致富貸款”作用,發放“農村黨員帶領羣眾創業致富貸款”600萬元,大力推進農村電商進平台,提升創業致富技能。堅持“四議兩公開”制度,健全完善村規民約,探索建立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的鄉村治理體系,加強村級民主管理和監督實施。始終保持嚴查重處的高壓態勢,以“零容忍”的態度打擊基層幹部侵害羣眾利益的不正之風和貪腐問題。深入開展“村霸”問題專項治理、庸懶滑貪“四類村官”整治、掃黑除惡專項鬥爭。深入實施“互聯網+黨建”,管好用好遠程教育村站點、綜合服務及農村黨員手機APP信息化工作平台,積極推進“互聯網+黨建”工作體系,探索智慧黨建新途徑,推動基層黨建傳統優勢與信息技術有機融合。強化農村經費保障,村黨總支每年不低於5萬元,村民小組黨支部每年不低於2000元,深入實施“春城黨建示範帶·螳川先鋒”黨建品牌培育工程,精準指導、培育打造一批農村基層黨建示範品牌,充分發揮輻射帶動、示範引領作用。

2加強“三農”工作隊伍建設。加強專業引領能力建設,強化對各級“三農”幹部的專業培訓,深化對農業農村發展階段的認識,學會認識規律、尊重規律、順應規律推動農業農村改革發展,善於妥善處理和化解農村各種矛盾和問題。加大“三農”、扶貧、城鄉融合領域幹部的選拔使用力度,把到農村鍛鍊作為培養幹部的重要途徑,形成在農業農村一線發現、培養、選拔幹部的用人導向,造就一支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的“三農”工作隊伍。

3加強農村人才隊伍建設。加快推進新型職業農民培訓,重點提升現代生產技能和經營管理能力,打造一支有技術、懂經營、會管理的新型職業農民隊伍。以市場需求和就業為導向,大力發展農村職業教育,加快培育一批懂得研究產業政策、注重打造品牌、熟悉資本運作、擁有互聯網思維農業職業經理人,切實提高現代農業經營管理水平。加快建設“xx縣三農智庫”,挖掘身上有本事、手裏有絕活的“土專家”“田秀才”,為xx縣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謀劃運籌、建言獻策。注重築巢引鳳,引進一批規劃、文創、設計、金融、旅遊、策劃、營銷品牌等高端人才。注重引育結合,扶持一批懂農業、有技術的“螳川人才”,申報一批涉及農村農業發展的人才項目,打造鄉村振興人才高地。用活昆明市支持人才創新創業相關政策措施,健全人才培養、引進、評價、使用、激勵等政策,對人才創新創業給予政策支持、資金扶持、土地流轉支持等,同時,為各類人才及家屬提供住房、教育、醫療、社保等全方位的政策保障,解決各類優秀人才的後顧之憂,切實把各類人才吸引過來、匯聚起來,打造有利於人才集聚、創新創業的發展環境,加快形成農業農村“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良好局面。到2020年,累計完成新型職業農民人才培訓200人、農產品經紀人培訓500人、農民職業技能培訓1800人。

4提升農業對外開放水平。主動融入昆明區域性國際中心城市建設,積極搭建農業信息交流、招商推介、合作洽談等多種形式的交流平台,邀請國內外企業走進來;加大品牌推介力度,依託國際國內各類農業主題展會、節會以及新興媒體推介xx縣農業品牌、拓展農產品外銷渠道、提升農產品市場競爭力,鼓勵農業企業“走出去”。積極發揮農業產業協會、行業協會等相關行業組織的作用,加強與國內外其他地區對口行業的溝通與交流,進一步吸引優質農業龍頭企業來xx縣投資。

3. 發展產業支撐融合

(1)大力發展特色農業主導產業。按照“把優勢調強、把產業調大、把鏈條調長、把效率調高”的發展思路,用工業理念管理農業、用商業理念經營農業、用現代工業技術成果武裝農業,着力推動高原特色農業供給側改革,不斷完善現代農業產業體系。食用玫瑰方面,堅持供銷兩端同時發力,通過標準提質、以旅促銷、減工降本、加工增效等方式,進一步提高食用玫瑰產品基地帶動力、加工增值率和市場競爭力。紅梨方面,引導農户進行品種改良換代,整合線上線下資源創新營銷方式,進一步提高xx縣紅梨品牌競爭力,推動xx縣紅梨特色化、市場化發展。畜禽產業方面,按照“穩定存量、控制增量”的原則,嚴抓獸醫領域安全風險綜合防範,確保產業安全,積極推動畜禽產品精深加工,打造畜禽產業“產、加、銷”一體化發展格局。蔬菜方面,堅持穩面積、增單產、調結構、降損耗,實現優質蔬菜數量充足、品種多樣、供應均衡,更好滿足市場對xx縣優質蔬菜的需求。到2020年,萬畝食用玫瑰生產加工基地、萬畝優質蔬菜生產基地、萬畝特色水果採摘園、萬畝園藝花卉種植園、百萬只生態禽類養殖基地基本實現提質增效

2實施質量興農戰略。圍繞綠色、安全、優質的目標,以蔬菜、畜禽等大宗農產品和區域特色農產品為重點,積極開展農業標準化示範創建,積極培育一批農業標準化示範企業(户),帶動提高農業標準化水平。積極推行“自然農法”,大力發展生態有機農業,支持鼓勵各類新型經營主體申請“三品一標”認定和有機農產品認證。加強農產品品牌創建,大力培育品牌農業企業,引導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強化品牌意識,提升品牌經營運作能力,重點打造xx縣紅梨、八街玫瑰、祿脿葡萄以及錦苑花卉、恆進蔬菜、金江肉牛等特色優勢品牌。建立健全源頭可追溯、去向可跟蹤的追溯信息平台,實現從田間到餐桌的全程無縫隙監管。推行生產記錄台賬管理制度,嚴肅查處濫用和超標使用農藥、獸藥等投入品違法行為。建立農業生產信用檔案,建立健全生產信用與財政政策掛鈎的扶持機制,實行黑名單管理制度,完善違法行為曝光機制和處理機制,引導企業重視信用、建設信用、維護信用。到2020年,申報國家地理標誌保護產品、雲南省名牌農產品、昆明市名牌農產品各3個,新增“三品一標”認證3個

3培育農村新產業新業態。大力發展鄉村旅遊,以縣八、温青、金太、安祿四條鄉村旅遊線路為重點,以大連聖亞海洋公園一期、相連玫瑰谷、温泉風景區、玉龍灣運動休閒主題公園等項目為依託,大力發展農業觀光遊、文化體驗遊、放鬆養生遊、親子活動遊等業態。温泉、青龍發展以旅遊休閒為主的觀光農業;八街、縣街發展以採摘、觀光、農耕文化、農耕體驗為主的旅遊農業;連然、金方發展城市近郊生態休閒農業;草鋪、祿脿發展與工業園區配套互補、與現代服務業高度融合、與本地特色緊密結合的休閒體驗農業。構築起以青龍、温泉、連然、金方為主的螳螂川休閒觀光花海旅遊帶,以八街現代農業小鎮為核心的南部美麗鄉村生態觀光農業旅遊帶,以祿脿、草鋪工農業文化、民俗體驗、美食特產為主要內容的西部工農業休閒體驗旅遊區。

着力改善農村消費環境,依託現有的農村服務網絡,充分發揮供銷社、郵政系統的社會服務功能,提供優質的農資、農產品、生活日用品銷售等綜合服務。鼓勵設立農村綜合服務網點,結合農村日常生活、婚喪嫁娶、節日慶典等需求,提供養老護幼、信息中介、慶典司儀、活動策劃以及其他符合當地民俗習慣、體現地方特色的多樣化、專業化、社會化服務模式,努力豐富農村居民消費內容。

加強農村流通體系建設,積極鼓勵電商、物流、快遞等行業在農村發展,依託阿里巴巴國際國內B2B等電商平台建立農村電子商務服務站,帶動更多農業企業、農業專業合作社、農民“觸網”,進一步擴寬農產品交易流通渠道。到2020年,全市所有街道建成鄉級農村電子商務服務站,50%以上行政村建成村級農村電子商務服務點

4拓展農民增收渠道。實施“農民增收”工程,着力增加農民經營性、財產性、工資性和轉移支付收入。大力發展農產品加工、休閒旅遊、養老養生等農村新產業新業態,推廣“龍頭企業+合作社+農户”合作模式,帶動農民融入產業鏈各環節,讓農民分享產業鏈延伸增值收益。培育農村產權市場,按照國家授權,穩妥開展土地承包經營權、農村房屋、宅基地、農機、農業設施、農產品等農村產權流轉交易和抵押貸款。支持農民以入股、租賃、託管等方式盤活農民閒置農房和宅基地,引入社會資本開展合作經營。實施“百千萬”勞務輸出工程,開展“訂單式”“定崗式”“定向式”培訓,加快推動農村勞動力轉移輸出,實現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轉移就業每年不少於4000人次。

4. 完善機制帶動融合

1增強農業現代化發展能力。依託“大數據”“互聯網”“雲計算”“物聯網”等新興技術,深入推進“互聯網+現代農業”行動,大力發展智慧農業,推動農業生產領域的信息化、智能化、生態化改造,實現對農業生產的精準控制、專業製造和品質管理。配合做好昆明農業大數據中心建設,充分運用供需大數據,加強對農業全產業鏈精準管理,及時調整產業結構和生產結構,保持供需平衡。搭建“產學研”一體化平台,深化農業科技體制改革,構建由科研機構、大專院校、企業團體和科技人才為主體的都市型現代農業科技創新體系,加大現代種業、加工技術、農業機械等基礎性重大農業科技聯合攻關力度,支持企業和科技人才開展科技創新加快完善農業科技推廣體系,支持社會組織開展良種良法、農業科技推廣服務。落實國家農機農具優惠政策,重點推廣適合山地作業的農業機械,推動農業機械快速發展。到2020年,農業科技貢獻率達57%以上,主要農作物機械化水平達53%以上

2發展現代農業經營模式。搶抓雲南省農村一二三產融合發展項目試點縣(市)機遇,在南部片區規劃建設集綠色種養、加工轉化、商貿物流、品牌營銷、科技創新等為一體的現代農業產業園區,在八街、縣街、青龍、祿脿、太平新城等條件成熟的街道探索發展田園綜合體,促進現代農業與工業、服務業的有機結合。大力推進休閒農業、觀光農業、設施農業和規模型農業、複合型農業的發展,培育發展一批農業龍頭企業。調整林業產業結構,大力發展森林花卉食品加工、森林旅遊、花卉旅遊、野生動物馴養繁殖等產業,帶動林業產業、花卉產業的健康、持續發展。加快發展種植養殖、農資統購、產品統銷等各種類型的農村專業合作社,支持農民積極加入各類專業合作社,提升農民組織化程度,把小農生產引入現代農業發展軌道。到2020年,新增昆明市級以上農業龍頭企業3家、市本級家庭示範農場3家、農民專業合作社30户以上,全市合作社達220家以上

3推進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加快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推進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宅基地和集體建設用地使用權確權登記頒證工作,允許並鼓勵農民將承包經營權上市流轉、抵押、擔保、以承包經營權入股發展農業產業化經營。探索農民宅基地使用權及房屋所有權抵押、擔保、轉讓,建立健全“依法公平取得、節約集約使用、自願有償退出”的宅基地管理制度,推動資源變資金,讓沉睡的資源活起來。維護進城落户農民土地承包權、宅基地使用權、集體收益分配權,引導進城落户農民依法自願有償轉讓上述權益。在符合規劃和用途管制前提下,允許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出讓、租賃、入股,實行與國有土地同等入市、同權同價。深化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建立林權管理服務中心,制定交易規則,規範流轉行為,保障公平交易。加快推進包括經濟林木(果)、水面養殖權、小型水利設施承包權等各種農村產權確權登記頒證工作。建立農村產權流轉交易市場,完善流轉平台。完善農村金融服務、農業保險服務、農業信息服務等方面的政策。完善對被徵地農民的合理、規範、多元的保障機制。到2020年,農村承包地“三權”分置制度得到有效落實,進城落户農民土地承包權、宅基地使用權、集體收益分配權的保護性政策不斷建立健全。

4推動農業綠色發展。堅持走環境友好型可持續發展道路,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推進農業由增產導向轉向提質導向,發展綠色農業、循環農業、生態農業、高效農業。產業佈局要與生態承載量相匹配,引導重點水源區和生態脆弱區等重點地區畜牧業、花卉等高污染產業轉移退出。加強良種、良法、良壤、良灌、良機、良制“六良”配套推廣應用,全面開展深耕深鬆和輪休輪作,加強土壤自然涵養修復,發展種植和養殖一體化循環農業。開展良好農業規範(GAP)認證,規範農業投入品使用,推進化肥減量增效,農藥減量控害。大力發展景觀農業,逐步降低南部地區種植户對塑料大棚的依賴程度,並逐年減少塑料大棚的種植面積。到2020年,完成南部五個片區1.2萬畝中低產田地的改造,全市高標準農田比重達80%以上。推廣節水工藝和節水灌溉設施,深化農業水價改革,率先在高效節水項目建設區和有條件的中型灌區等重點地區實現改革目標

5建立財政增長常態化機制。堅持財政優先保障原則,建立健全財政支農增長機制,財政支農資金預算安排增幅高於財政一般預算收入增幅,固定資產投資用於農村的增量高於上年,土地出讓收入用於農村建設的增量高於上年。轄區範圍內徵收的土地使用税按一定比例用於鄉村振興。拓寬資金籌集渠道,探索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新模式,支持建立擔保機制,探索建立風險補償基金,撬動金融和社會資本通過“村企共建”等方式更多投向農業農村。健全農業信貸擔保體系,積極推進農業信貸擔保機構建設。加強涉農資金整合力度,集中對重點領域和重要產業進行扶持。實施引資下鄉工程,持續優化營商環境,採取綜合招商、專題招商、實地招商等多種形式,加大農業招商引資力度,充分吸引省內外社會資本進入我市農業農村領域創業創新。

6提升農村金融服務水平。堅持金融重點傾斜原則,鼓勵金融機構創新金融產品與服務方式,加大農村地區基礎設施、精準扶貧、精準脱貧方面的貸款力度。深化農村信用社改革,建立以商業性金融為主體、以政策性金融為補充、以農業保險為保障的農村金融服務體系,不斷擴大農户小額信貸覆蓋面,鼓勵地方金融機構加大對農村基礎設施和農村龍頭企業的支持力度。鼓勵農信社、村鎮銀行等地方涉農金融機構擴大扶貧貸款投放力度,針對地區實際制定差異化信貸支持力度。深化農村金融服務便利化行動,穩定和優化網點佈局,推廣農村非現金結算,提高金融服務的針對性和便利性。支持金融機構加大以“三權”為主的農村產權抵押融資的支持力度,打造差異化產品體系,優化業務審批流程,提高信貸投放效率。堅持政府主導、企業主體、農民參與,政策險和商業險相結合,加快構建覆蓋農村財產、農業產業、農民人身安全的“三農”保險體系。鞏固中央農業政策性保險制度,深化地方政策性農業保險,加快建立農產品價格指數保險,提升農業抗風險能力。

5. 加強服務推動融合

1推進農村“放管服”改革。按照“審批權限盡可能下放到鄉鎮,受理權限盡可能下放到村”原則,全面梳理和優化涉及農業企業、農民羣眾的行政審批事項,讓農村羣眾辦事更加便利。提高村級為民服務站及街道為民服務中心規範化建設標準,推動自助服務終端機、微信服務平台等高效便捷的新型政務服務方式向街道、向農村普及。針對農村羣眾文化程度不高、留守老人多的實際情況,探索開展代辦代理等便民服務,力爭使農村羣眾辦事少跑腿。

2推進特色小鎮建設。把特色鎮作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着力點、支撐點,立足區位條件、資源稟賦、產業特色、文化積澱,加快培育一批產業特而強、功能聚而合、形態精而美、機制新而活的特色鎮。科學規劃特色小鎮發展藍圖,避免簡單雷同,實現差異化發展。按照適度超前、綜合配套、集約利用的原則,加強特色小鎮基礎設施建設和公共服務能力建設,提升承接城市功能轉移和輻射帶動鄉村發展能力,切實把特色小鎮作為擴大鄉村投資的新抓手、發展農業產業的新平台、帶動農民致富的新載體,為我市農業農村發展注入新活力。到2020年,温泉國際體育小鎮、太平新城山水田園生態小鎮、縣街通航旅遊文化小鎮、八街玫瑰休閒旅遊小鎮、青龍新型城鎮化示範小鎮取得階段性成效。

3推進特色村建設。突出田園風光、詩意山水、鄉土文化、民俗風情、農家美食等鄉村特色,以青龍關山場村,草鋪九渡彝族村,温泉龍山村,八街磨南德彝族村、龍洞彝族村、小龍潭村、摩所營村、相連村,縣街小紅祥村、小箐口彝族村,祿脿老街、艾家營村、太平新城光崀村等為重點,在美麗鄉村建設中整合鄉村資源、挖掘鄉村及人文內涵、融入旅遊要素,形成一村一品、一村一特格局。到2020年,完成3個省級規劃示範村、58個xx縣級美麗鄉村建設。

4推進田園綜合體建設。支持有基礎、有優勢、有特色、有規模、有潛力的街道、村組或特色片區,按照“政府引導、市場主體”的原則,以產業為基礎、以生態為依託、以旅遊為引擎、以富民為根本、以市場為導向,圍繞農業供給側結構改革主線,堅持可持續與綠色發展理念,通過加強田園鄉村的產業支撐、基礎設施、公共服務、環境風貌建設,逐步建成一批讓農民充分參與和受益,集循環農業、創意農業、農事體驗於一體的田園綜合體,為我市農業產業升級、農村價值釋放、城鄉統籌發展探索新路徑、培育新動能。2020年,力爭成功申報國家級田園綜合體1個、省級田園綜合體1個,並取得較好的經濟和社會效益。

八、保障措施

(一)完善組織領導。認真落實黨管農村工作的要求,完善黨的農村工作領導體制機制,切實加強和改善黨對“三農”工作的領導,堅持市、街道、村三級書記抓工作。健全黨委統一領導、政府負責、黨委農村工作部門統籌協調、各部門各負其責的工作領導體制,建立實施一二三產融合發展領導責任制,努力構建上下協同、左右配合的良好工作局面。成立由市委、市政府主要領導任組長,市級相關領導任副組長,各街道黨工委、市級有關部門負責人為成員的領導小組,領導小組下設辦公室在市農業局,負責實施一二三產融合發展的統籌協調、整體推進、督查落實等日常工作,所需工作人員從成員單位抽調。各街道黨工委、市級有關部門要成立相應的工作機構,積極推進政策、措施落實和具體工作開展,做到工作層層有人負責,每半年向市委、市政府報告一次實施一二三產融合發展的進展情況。

(二)強化投入保障。認真落實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的要求,設立“八個1000萬”專項資金,即xx縣級財政每年投入美麗宜居鄉村建設1000萬、精準扶貧財政兜底1000萬、農村基礎設施建設補助資金1000萬、農業產業基金1000萬、農村生態治理補助資金1000萬、鄉村旅遊發展扶持基金1000萬、農民建房補助資金1000萬、農村文化繁榮、組織建設和新型農民培訓資金1000萬,對重點項目、重點工程、重點工作予以重點支持,並積極爭取上級財政進行專項補助。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所需的資金,一是由財政予以保障,二是從融資收入、基金收入中加以解決,三是高度重視土地增值收益長期“取之於農、用之於城”的問題,落實有關政策,把土地增值收益更多用於“三農”。建立涉農資金動態管理和績效激勵機制,對推進力度大、社會效益好的項目予以優先保障。各街道爭取到的鄉村振興項目資金,市財政按照1:1的比例進行配套,投入鄉村振興各項工作。繼續探索多種擔保辦法,解決農民和農村中小企業貸款難問題。制定優惠政策,引導社會資本投向農村基礎設施建設、農村公用事業和農村生態環境建設,鼓勵有實力的企業承擔具體項目建設,形成社會各界共同推進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強大合力。

(三)強化用地保障。在控制農村建設用地總量、不佔用永久基本農田前提下,清理整治廢棄礦山、農村閒置宅基地和零碎建設用地,充分盤活農村充存量建設用地。將年度新增建設用地計劃指標優先用於支持農村創業創新和新產業新業態發展,對重點街道適當預留部分產業用地和建設用地指標。穩步推進農用地基準地價制定和發佈工作,為農户土地入股或流轉提供參考依據。農村土地整理新增建設用地指標優先用於鄉村振興建設,調劑給城鎮使用的,其土地增值收益全部用於支持農業農村發展,嚴禁違法違規開發房地產或建私人莊園會所。積極推進農村不動產權籍調查與確權登記示範區建設,加快“房地一體”的農村宅基地和集體建設用地確權登記頒證工作,適度放寬宅基地和農民房屋使用權。鼓勵農業生產和村莊建設用地複合利用,允許在不破壞耕作層的前提下,發展休閒農業、鄉村旅遊、農業教育、農業科普、農事體驗等產業。用足用活用好設施農用地及農村道路建設政策,農業規模經營必須興建的配套設施,符合條件的納入設施農用地管理,實行縣級備案;凡符合政策規定,以服務於農村農業生產為主要用途的道路(含機耕路),其用地按照農村道路進行管理。提前謀劃好下一輪土地調規工作,力求村莊規劃與土地利用規劃相銜接,確保涉農項目精準調規,使農業農村建設用地指標不足的問題得到一定程度解決。

(四)創新體制機制。圍繞一二三產融合發展的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深化體制機制改革創新,積極破解土地、資金等發展瓶頸,探索符合xx縣實際的一二三產融合發展新路徑。深化要素市場改革,促進城鄉資源優化配置,促進城鄉人口自由遷徙和流動。堅持和完善家庭承包經營制,建立農地流轉制度,推動土地規模化經營。進一步深化行政管理體制改革,加快部門職能特別是城鄉建設、城管、環保、土地等部門職能向農村延伸,把更多資源、服務、管理下放到基層。繼續強化涉農領域“放管服”改革,破除一切束縛農民手腳的不合理限制和歧視,充分發揮農民創業、創新、創造潛力,為xx縣一二三產融合發展凝聚強大動力。加快重點街道建設,適當擴大重點街道的管理權限,充分發揮重點街道在實施一二三產融合發展中的示範帶動作用,以點帶面紮實推進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