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宜良縣農業現代化發展問題及對策研究

欄目: 行政管理論文 / 發佈於: / 人氣:1.45W

宜良縣農業現代化發展問題及對策研究

宜良縣農業現代化發展問題及對策研究

前言

中國是一個農民佔大多數的人口大國,農民、農村和農業發展問題關係着中國現代化建設事業的成敗。而問題的核心在於農業生產方式落後、農產品市場化的程度低和農民生活水平低。實現農業現代化是解決“三農”問題的關鍵之一,是增強農業的自我發展能力、提高農業市場化程度和科學化水平的有效手段。因此,農業現代化決定了我國農業發展的基本方向,農業發展特別是糧食的生產直接關係到國計民生,影響着整個國民經濟發展的全局。2010 年 10 月 18 日在中共十七屆五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的建議》中首次明確提出,“在工業化、城鎮化深入發展中同步推進農業現代化,是‘十二五’時期的一項重大任務。”2015年2月1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了《關於加大改革創新力度加快農業現代化建設的若干意見》,指出:必須始終堅持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靠改革添動力,以法治作保障,加快推進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2015年,農業農村工作要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四中全會精神,以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主動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按照穩糧增收、提質增效、創新驅動的總要求,繼續全面深化農村改革,全面推進農村法治建設,推動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同步發展,努力在提高糧食生產能力上挖掘新潛力,在優化農業結構上開闢新途徑,在轉變農業發展方式上尋求新突破,在促進農民增收上獲得新成效,在建設新農村上邁出新步伐,為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提供有力支撐。

全球農業發展的一大趨勢是農業專業化、特色化、規模化與產業化,形成特色化的農業區域是一個國家農業生產社會化和現代化的重要標誌,也是我國農業發展的必然趨勢。研究具有區域特色的農業現代化發展路徑,可以進一步為建立和完善社會主義農業現代化理論體系提供相關的研究成果。中國農業現代化道路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重要組成部分。立足宜良縣的實際情況,理性認識農業現代化的基本特徵與總體要求,科學發展農業現代化,探索具有區域特色的農業轉型模式、發展重點、產業佈局及制度體系,可為相關決策部門正確認識並推動宜良縣的農業發展提供可借鑑的基本思路和對策措施。

一、農業現代化的相關理論和政策

(一)農業現代化的基本內涵和特徵

1、內涵

農業現代化是農業由單純傳統的生產部門向現代多種鏈條相吻合的複雜產業轉變的歷史過程。對於現代農業,它是相對於傳統農業而言的,沒有固定的標準,僅是對少數農業發展先進的國家的反映,隨着社會的發展進步,現代農業的內涵也將不斷更新。歸結起來,現代農業是在國民經濟中成為具有較強競爭能力的現代產業,現代農業應該是發達的科學農業,它是用現代科學技術、現代觀念工業提供的生產資料和用現代組織管理方法來經營的社會化、商品化農業,也是人口、資源、環境、經濟協調的、可持續的農業。

農業現代化是指用現代化的工業提供技術裝備武裝農業,用現代的生物科學技術改造農業,用現代市場經濟觀念和組織方式管理農業,創造極高的綜合生產力,同時保證良好的生態環境,把握好資源的不斷增殖和合理利用,用以實現農業的持續發展,最終能使廣大農民羣眾普遍受益,實現共同富裕。這應當是我國實現農業現代化所追求的目標。

2、特徵

首先,堅持以家庭聯產承包經營為基本形式的農村經營體制,是中國特色的發展農業現代化道路的突出特性。中國作為一個農村人口占很大比例的發展中國家,農業在國民經濟中具有異常特殊的地位,農業產業發展的規模和深度,對我國經濟的發展有着無比重要的影響。同時,在我國長期的發展歷史當中,以小農經濟為主導的傳統農業社會是我國給自己的定位,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和社會生產力要素及我國國情結合在一起,成為長期支撐中國社會長期有序發展的經濟基礎。但是現階段,我國農業生產力水平還是不高。到目前為止,我國還有近 2.5 億農户。農户規模小,數量眾多且結構、行為相似,仍然是我國農業生產的基本單位,同時也是我國農業發展最基本的生活單位,構成中國農村社會的細胞。在推進農村改革的過程中,必須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這也是我國農業現代化發展的必然要求。

其次,以保證農產品供給為起點,突出資源合理利用和農村產業綜合效益的提高,發展要素密集型產業的集約式經營,是我國農業現代化的首要目標。中國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發展中國家,對我們來講吃飯問題始終是頭等大事,因此,保障農產品持續供給、促進農業不斷向前發展是我國農業現代化的首要目標。同時,我國又是一個人多人均耕地少、耕地資源相對短缺的國家,這就決定了我國農業現代化的發展很難再靠增加自然資源的投入等類似的方式來達到。這些客觀存在決定了我國在農業現代化的過程中,在不斷提高農業生產水平的同時,必須實現從傳統粗放式經營向現代集約化經營轉變,這也是農業現代化生產發展的客觀規律所在。

(二)農業現代化的理論基礎

1、現代化理論

現代化理論認為,現代化是一個過程,即從傳統經濟向現代經濟、傳統社會向現代社會、傳統政治向現代政治、傳統文明向現代文明的轉變過程。可見,現代化設計人類生活的方方面面,現代化對於一個地區或一個國家而言是社會進步的象徵,它是個綜合的概念,具體包括政治現代化、經濟現代化、社會現代化、國防現代化、文化現代化和個人現代化等。然而,推動社會進步和現代化進程的核心力量是科學技術。

現代化主要有兩種途徑:一種是原發型,指的是西歐和北美(德國例外),主要是內部因素積累,自發轉變;一種是傳導型,大多數國家都是,主要不是內部因素,是外部刺激,是迴應和學習。現代化理論從萌芽至成熟,大致經歷了五個階段:第一階段從 16 世紀開始到工業革命前,是西歐資本主義童年時期也稱為“原初現代化”; 第二階段從 18 世紀 60 年代到 19 世紀末以前,即兩次工業革命時期,這一階段以總結和探討西歐國家自身的資本主義現代化經驗和麪臨的問題為主,其中主要的學者有聖西門、孔德、迪爾凱姆和韋伯等;第三階段是 20 世紀上半期,即大發展、大動盪、大調整階段,兩次世界大戰帶給人類的是痛苦和創傷,帝國主義重新瓜分殖民地,互不讓步,危機一觸即發,人們渴望和平,希望經濟復甦,晚年的列寧在探索追趕西歐文明,也是現代化的一種模式,這也是俄國十月革命成功的原因;第四個階段是現代化理論的形成時期,也叫現代化穩定發展時期,從二次世界大戰後至 20 世紀 60、70 年代,以美國為中心,形成了比較完整的理論體系,主要學者有社會學家帕森斯、政治學家亨廷頓等。第五個階段是從 20 世紀 60、70 年代至今,這一時期研究的核心是如何處理非西方的後進國家現代化建設中的傳統與現代的關係。

2、農業現代化理論

(1)農業產業結構轉換理論

從各國經濟發展的歷史經驗看,產業結構隨經濟發展程度不同而有所改變因此,在不同的發展階段,農業在國家整體產業佈局中的地位應隨之變化以適應國家整體經濟發展的需要。配第·克拉克定理從勞動力流動的角度解釋了產業結構轉換的基本現象。他發現第一產業、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之間的勞動生產效率是不同的,越高級的產業勞動生產效率越高,而作為第一產業的農業則勞動生產率最低。隨着經濟的發展,各部門的就業比重也不斷變化,既勞動力會在不同效率部門之間流動帶動產業結構的調整。這種產業升級是保證國家經濟處於領先地位的重要保證,庫茨涅茨通過對第一、二、三產業佔GDP比重變化趨勢進行研究後發現,不同經濟發展水平下擁有不同的產業結構,而國家只有適度的調整產業結構跟上經濟發展的步伐才能保證自己的經濟地位。因此,國家要適時採取合理的產業結構調整政策,通過結構調整中的利益再分配實現國家收入分配公平,對夕陽產業要適當援助給予其調整時間,對朝陽企業要適當扶持為將來發展奠定基礎。而國家需要着重選擇收入彈性和技術增長率相對較高的產業進行重點培養,保證國家整體利益的實現並有效提升國家技術水平。當然,在產業升級調整過程中更要注意與非經濟目標的接軌,農業是涉及到國計民生和社會各方面利益的重要產業部門,只有選擇合理的農業產業政策才能使農業發展跟上第二、三產業的升級步伐,實現社會生產的穩定。因此,農業在發展過程中要實現組織結構、生產技術、經營管理等各方面的先進性。

(2)農業後發優勢理論

由於不同產業之間具有不同的技術水平、不同的生產要素需求、不同的生產環境,這導致不同地區的不同產業會具備不同的生產條件。李嘉圖的比較優勢理論認為,不同技術水平導致各國或地區在不同產業上的生產費用有很大差異,同等產出條件下生產費用較低的產業則優先發展。若多種產業同時具備先發優勢,那麼則選擇與其他國家或地區同產業相比劣勢最小的產業。這種相對優勢給每個國家或地區提供了發展相對優勢企業,提高社會整體福利和經濟發展水平的機會。但由於外部因素和自身發展動力的不同,國家或地區之間的經濟發展水平必然存在差異,工業化水平較高的國家必然能帶動其他相對落後產業的發展。李斯特認為,對於工業化水平較低的國家而言,有必要通過國家扶持和培育的手段發展優勢產業打破原有的國際分工格局,為自己國家的發展創造一個新的國際分工局面,改善自己的國際分工地位。在培育優勢產業的時候,如日本學者所説,後發國家可以直接吸收發達國家先進的科學技術,可以改善同等資金、資源條件下本國勞動效率低下的情況,並利用自身勞動力和技術成本低的優勢,通過國家產業保護政策的扶持培育出自己國家新型的優勢產業。工業化水平的差異使農業在不同國家的發展水平具有顯著差異,因此,藉助其他國家先進的技術和本國的扶持政策,農業能夠在短期得到迅速發展,縮短和發達國家的差距,使國家整體經濟發展步伐加快。

(3)農業規模經濟理論

固定成本和可變成本構成產品生產中的顯性可計算成本,其中可變成本與產品數量成線性正比關係,而固定成本在一定數量產品生產下維持不變。同時,對於企業經營者而言,開拓市場需要耗費大量的才力和物力,無論企業規模如何都必須要花費固定比例的開拓市場費用。對於生產者而言,產品生產數量越多單個產品負擔的固定成本和市場開拓費用則相對越低,這對於企業整體而言存在一個生產總體成本最低點,可為最優經濟規模。在達到最優經濟規模之前,企業擴大生產能夠擴大總體收益。這對於整個產業而言也同樣適用,規模化生產能夠降低產業總體經營成本,並有可能獲得壟斷市場的超額利潤。在規模經濟基礎上,有日本學者提出:對某一產業而言,適度的企業規模和數量決定產業內的競爭秩序,而適度的工廠規模則決定了產品的生產成本,因此工廠規模與企業規模和數量之間存在競爭關係,國家應該利用合適的產業政策首先保證工廠規模達到最優獲得規模經濟優勢,使其產品在參與外部競爭時具備明顯的優勢使該產業穩步成長。一旦該產業與國外相比存在競爭劣勢,則國家應該進行產業扶持提供產業發展必備的資金援助,而對於某些特殊的最優規模水平較高的產業而言,社會收益在到達最優規模前遠高於企業自身收益,因此國家更要通過直接注資、政策扶植等手段加速其規模經濟建設。農業是明顯具有規模經濟優勢的產業,集中、規模大的農業更便於機械化、科學化發展,降低固定成本,使農業發展獲得規模經濟收益。

(4)舒爾茨農業經濟理論

1950年代,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之後,和平的世界秩序為經濟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環境。部分出於對戰爭的恐懼,工業成為各國最重要的生產部門,並得到政府的大力支持,工業化水平也成為衡量一個國家實力的標準之一。重工輕農,成為該時期典型的經濟發展傾向。經濟學界普遍認為農業屬於低效率產業,順利完成產業升級,實現全面工業化是實現經濟發展的最優途徑。舒爾茨持不同觀點,他認為農業的發展是經濟增長的原動力,對農業發展應該支持,而不應該輕視。傳統農業在技術應用和生產效率方面較為落後和低下,使其不能創造較高的利潤。因此,舒爾茨認為現代農業是推動經濟騰飛的根本動力。他對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型中需要注意的問題進行了闡述:

其一,農業生產者絕對理性,能夠利用現有手段實現農業生產中的利益最大化。即使在傳統農業的生產條件下,農業生產者也能利用現有生產資源,實現資源的最優配置並選擇適宜的投資選擇和技術條件,將自己的生產所有實現利益最大化,實現帕累托最優。因此,企圖通過重新配置資源提高農業生產效率的做法是徒勞的。

其二,投資數量並不是制約農業發展的最大瓶頸。市場上不乏資本,而資本不流向農業的直接原因是投資收益率低於其他產業。長期以來,傳統農業主要通過勞動力來創造價值,使資本的收益率低於市場平均水平。這使得投資者缺乏投資積極性,也阻礙了流向農業的道路。

其三,人力資本是制約農業發展的最大瓶頸,也是實現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的途徑。早期農業生產在資本匿乏的條件下進行,因此,對於生產者而言提供充足的勞動力是必要的,生產者的教育程度與農業發展關係較小。但隨着工業化的發展,物質資本對生產者素質的要求也不斷提升,傳統農業中的生產者已不能滿足現在的需要。因此,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的轉變需要政府介入,並提供農業需要的資金和對農民的教育培訓費用。當生產者素質上升後,能與資金相結合實現現代農業的生產效率。

(三)發達國家農業現代化發展經驗

1、美歐農業現代化的經驗

(1)美國農業現代化的經驗

美國是個地多人少,勞動力資源相對稀缺的國家。根據自己的客觀條件,美國採取了首先進行生產工具改革,實行農業機械化的農業現代化的起步方式。美國是個後起的資本主義國家,但是非常重視技術的引進,積極、主動地學習和吸收外國的農業生產經驗。美國土地遼闊、可耕地多、土質非常肥沃,充分利用這個優勢,美國發展成一個農林牧並舉、能生產多種多樣農產品的比較完整的農業體系。美國農業發展中的技術改革,首先從生物科學開始,對引進的不同品種的農作物和牲畜進行改良,但在美國農業改革中,最重要的是抓農業機械化。第一次改革是推廣馬拉農具,主要是為了開墾廣闊的西部草原;第二次是推廣輪式拖拉機以及配套農具,傳統的勞動力作業改為機械作業,大大提高了農業的作業能力。二戰後,工業化、城市化飛速發展,導致地價和工資也不斷飛漲,為了競爭,農場主將新的科學技術和新的生產設備應用於農業生產,使得勞動生產率和單位面積產量大大提高,實現了農業機械化和農業技術改革的同步發展。在現代化進程中,美國政府的引導和調控作用功不可沒,制定了一系列法律法規來確保農業的健康發展。此外,美國的科研和教育在農業現代化進程中發揮着主導作用。美國建立了一個完整的公共科研、教育與推廣體系,注重基礎研究與應用研究,鼓勵廣大農民和農村青年積極學習科技知識,提高總體素質。

 (2)法國農業現代化的經驗

法國基本上是一個平原國,地少人多、上地分散、農場經營規模小。法國工業發達,利用這個先決條件,以工業化來帶動農業現代化。工業的發展導致農業機械化和先進技術的推廣,而傳統的、分散的家庭式小農場難以採用現代技術裝備來組織生產,不能適應農業現代化的要求。為改變這一現狀,法國政府實行土地集中政策,改造小農經濟的生產機構,擴大農場規模,並制定了一系列法令法規來確保農業生產的健康發展。同時,法國實行農業專業化政策,發展農產品加工工業。法國有80%的農產品加工工業都設在農村,產品經過加工後外運。如甜菜加工由設在產區的70多個糖廠進行,農户收穫甜菜後,糖廠會將其送到工廠,經過加工處理,工廠再把剩餘的甜菜渣送回農户用作飼料。這種做法,既有效地利用了農產品資源,又增加了農民的收入,促成了農業和工業的密切聯繫,有利於農業經濟的發展。在農業現代化的進程中,法國政府還實行低息貸款和生產價格補貼政策。法國農業發展迅速,除得益於政府的扶助與政策支持外,科學研究和普及教育起了很大的作用。法國有較完整的農業科研體系和強大的科研隊伍,有充足的科研經費和先進的科研手段。無論是政府還是私人企業,都非常重視農牧業的科研工作,建立和健全了各種農業科研機構和技術推廣體系;在法國,培訓農業技術人才一被列為一項重要工作,這也是農業現代化發展對農民提出的新要求,只有培訓具有現代化農業知識和技術的人才,提高他們的科技素質,才能提高勞

動生產率,才能加速農業現代化的實現。

2、日韓農業現代化的經驗

(1)日本農業現代化的經驗

日本是個島國,地少人多,水利資源豐富但上質不肥。在這樣的客觀條件下,日本農業的發展,農業現代化的起步,首先從水利化、化學化入手,而後抓機械化。日本的農業技術主要是發展多投勞動,節約資本和土地的技術體系,因此重點是對品種改良、施肥和栽培技術的改進。日本採用和推廣良種,尤其是在水稻種子工作上下功夫,建立了一整套的良種選育和繁育制度;重視品種資源工作,從世界各個地方收集多種多樣的農作物品種進行研究;水稻品種改良在不同的時期採用不同的育種方法,主要以抗寒、抗病為主,向耐肥豐產方向發展。日本是施用化肥最多的國家之一。由於追求高產,大量施用化肥導致土壤結構破壞,造成減產,於是日本採取了增加化肥品種,改進施肥方法,改良土壤的措施方法。日本是從1950年開始抓農業機械化問題,研製了乘坐式水稻插秧機,農用動力以小四輪拖拉機代替手扶拖拉機,發展了立式、自動控制的水稻乾燥劑機械等等,這一系列做法大大提高了勞動生產率和機械化水平。日本長期以來就非常重視農業科研和教育工作,從中央到地方都設有農業科研領導管理機構,建立了健全的農業科研和技術推廣組織,制定頒佈了一系列的教育政策和法令,不斷增加初、高中的職業教育課程,設立了很多農業學校。另外,日本政府進行大量投資和發放低利貸款,大力扶持農業的發展,這也是日本實現農業現代化的一個重要條件。

(2)韓國農業現代化的經驗

韓國的資源稟賦特徵與日本相似,地少人多,是個多山國家,自然資源貧乏。韓國農業屬小規模經營。韓國通過將農業與農村結合發展,有效的推進了農業現代化建設。最典型的就是“新村運動”,這是上世紀70年代初,由政府主導的在全國農村開展的致富運動。在全國“新村運動本部”的指導下,先後開展了“和諧與愛護鄰里運動”、“農村公園化運動”以及“講道德守紀律運動”等。“新村運動”的開展,使農村的面貌發生了巨大變化,激發了全國農民創造美好家園的熱情,縮小了城鄉之間的差別,促進了人與人之間的和諧共處和農村的社會文明進步。韓國支持農協的發展。農協是1961年成立的,是由農民出資、代表農民利益的合作經濟組織,主要從事供銷、信用、保險、農業經營和生產技術服務等方面的合作經營活動。在新村運動中,農協加強了農業指導體制,政府對農業、農村、農民的各項投資、補貼大部分是通過農協金融機構進行的。為促進農業科技含量的提高,韓國開展了一些技術研究,如生物技術的研究與應用,培育水稻、蔬菜、水果新品種等。此外,韓國政府還把發展高附加值農業作為突破口,重點發展“區域特產”和設施園藝,提高農產品的產量、質量及增加附加值,在滿足國內市場的需求基礎上不斷地擴大出口。

3、我國農業現代化發展的借鑑與啟示

縱觀世界各國農業發展的歷史,儘管各國國情各有不同,農業現代化發展的道路各具特色,但各國的農業現代化道路還是有共同的規律可循的。因為無論國別如何,也不論國情如何,農業自身固有的發展規律是無法更改的。因而,發達國家的農業現代化的發展道路基本上反映了農業發展的規律性要求。發達國家農業現代化的發展,即受到農業經濟的一般規律的支配和制約,又要以各國的實際情況和特點為依據,這也正是各國農業現代化的具體道路。所以,我們在對發達國家農業現代化發展進行評述時,必須遵循這樣一個基本原則,即把農業現代化及其進一步發展的一般規律性和發達國家農業現代化中合乎科學的先進經驗結合起來,吸收適合我國的東西。通過對發達國家農業現代化的分析研究,可以概括出一些具有規律性的問題。

(1)注重發揮農業自身優勢。各國在實現農業現代化中,特別是在初期,農業現代化的起步階段,如何能更好地抓住自己的優勢,充分發揮其作用,則是順利實現農業現代化的關鍵。美國在農業現代化的起步階段,就是抓住了他們土地遼闊,可耕地多,土地肥沃,不需要怎樣經營就可以獲得較好收成這一優勢,把大力開發土地作為美國農業現代化的起點的。同樣,日本在農業現代化的起步階段,也是抓住了自己農業勞動力資源比較豐富這一優勢,儘量往土地上多投勞動,因而有“多勞多肥農業”之稱。農業技術體系也充分體現了多投勞動這一特點,類似的國家還有韓國。

(2)廣泛採用農業機械化和生物技術。儘管在不同的國家或者同一個國家在不同的時期,在機械化和生物技術現代化方面可以有所側重,但是,由於二者之間有着互相聯繫、互相促進的作用,因此,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應該使二者緊密結合起來。只有這樣,農業現代化才會達到一個新的水平。例如,美國在實行了機械化與生物技術現代化相結合以後,農業現代化出現了一個嶄新的局面,達到了一個新的水平。

(3)大力扶持農業是國家重要之舉。從發達國家實現農業現代化的過程來看,農業現代化的實現與國家的大力支持和鼓勵是密不可分的。而國家對農業的支持,主要表現在對農業的發展實行鼓勵政策,通過合理的政策來刺激農業發展。例如,美國立國二百多年來所實施的農業政策,大致可分為三個時期,而不同時期都是根據當時農業上的具體情況,為了促進農業進一步發展,提出了相應的農業政策。第一個時期:從建國到十九世紀中期,這一時期的農業政策主要是鼓勵移民開荒,發展農業生產。由於實行了移民開荒的政策,可耕地不斷擴大,農產品不斷增加。第二個時期:從十九世紀六十年代起到二十世紀二十年代,這一時期的農業政策主要是鼓勵發展農業科研和農業教育。而農業科研和教育的發展,大大促進了農業集約化水平的提高,農業生產得到了大幅度地提高。第三個時期:從二十世紀二十年代迄今,農業政策主要是為了解決農產品的剩餘問題。美國自第一次世界大戰後一直到今天都存在農產品過剩問題。美國政府為了緩和這一問題,通過價格政策來調節和控制生產,如縮小耕地面積。隨着國際市場對美國農產品的需要,自1953年以後,政府又實行了鼓勵農產品出口的政策,通過出口來減輕農產品剩餘對政府的壓力。不僅美國如此,其他一些發達國家在農業現代化的過程中,在不同時期針對本國的具體情況,都提出了一系列的促進農業發展的政策,對農業採取了政府調控,包括行政的、經濟的和法律的手段,引導農業向政府指定的目標發展,切實保護農民利益以調動農業生產者的積極性,支持農業生產建設、合理利用和保護農業資源,實現農業在現代化軌道上的健康發展。

(4)重視農業科研和教育。一些發達國家在實現農業現代化過程中,十分重視農業科研和教育。特別是建立以地方農業院校為主,實行教學、科研和推廣三結合的制度,在農業現代化的過程中,作用十分明顯。美國農業單位面積產量和勞動生產率為世界之最。其成功的最基本因素之一是,有一個完整的農業教育、科研和科技成果推廣體系。因此,在農村辦義務教育,興辦農業職業教育及各種農業科技和經營管理培訓班,以提高農業勞動者文化科技素質及生產經營管理水平,是國家實現農業現代化的基本環節。世界各國的經驗説明,要實現農業現代化,必須培養造就一大批農業技術人才和一隻龐大的具有一定文化與農業科學技術知識的農民隊伍。

(四)2014年和2015年中央1號文件的政策精神

2014年中央一號文件《關於加快推動農業科技創新持續加強農產品供給保障能力的若干意見》緊緊圍繞推進農業現代化建設,突出強調全面深化農村改革,提出了一系列新觀點、新政策、新舉措,必將進一步解放和發展農村生產力,為農業增產、農民富裕、農村繁榮注入新的活力。文件指出:2014年農業農村工作的總體要求是同步推動工業化、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圍繞強科技保發展、強生產保供給、強民生保穩固,進一步加大強農惠農富農政策力度,按照穩定政策、改革創新、持續發展的總要求,力爭在體制機制創新上取得新突破,在現代農業發展上取得新成就,在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上取得新進展,為保持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提供有力支撐。推進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要始終把改革作為根本動力,立足國情農情,順應時代要求,堅持家庭經營為基礎與多種經營形式共同發展,傳統精耕細作與現代物質技術裝備相輔相成,實現高產高效與資源生態永續利用協調兼顧,加強政府支持保護與發揮市場配置資源決定性作用功能互補。要以解決好地怎麼種為導向加快構建新型農業經營體系,以解決好地少水缺的資源環境約束為導向深入推進農業發展方式轉變,以滿足吃得好吃得安全為導向大力發展優質安全農產品,努力走出一條生產技術先進、經營規模適度、市場競爭力強、生態環境可持續的中國特色新型農業現代化道路。

2015年中央的一號文件圍繞加快農業現代化建設,突出強調加大改革創新力度,提出了一系列新觀點、新政策、新舉措,必將為農業發展、農村繁榮、農民富裕提供新動力、增添新活力。2015年中央一號文件《關於加大改革創新力度加快農業現代化建設的若干意見》指出,農業農村發展面臨十分複雜的新情況,需要應對前所未有的新挑戰。經濟增速放緩,農業生產成本攀升,主要農產品國內國際價格倒掛,農業增效、農民持續增收難度加大;資源環境約束趨緊,保障農產品有效供給和質量安全壓力增加;城鄉要素流動加快,農村空心化、老齡化問題日益凸顯。要在連年豐產增收後穩住農業農村持續向好的局勢,在經濟發展新常態下實現農業農村新發展,必須始終堅持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主動適應新常態,按照穩糧增收、提質增效、創新驅動的總要求,以改革為動力,以法治作保障,繼續全面深化農村改革,全面推進農村法治建設,推動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同步發展,努力在提高糧食生產能力上挖掘新潛力,在優化農業結構上開闢新途徑,在轉變農業發展方式上尋求新突破,在促進農民增收上獲得新成效,在建設新農村上邁出新步伐,為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提供有力支撐,加快推進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沒有農業的現代化,就沒有國家的現代化。農業現代化是一項複雜的系統工程,所涉及的改革方方面面,必須把握方向,突出重點,穩步推進。新形勢下,推進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必須圍繞建設現代農業、圍繞促進農民增收、圍繞城鄉發展一體化,努力在提高糧食生產能力上挖掘新潛力,在優化農業結構上開闢新途徑,在轉變農業發展方式上尋求新突破,在促進農民增收上獲得新成效,在建設新農村上邁出新步伐。只有這樣,才能進一步讓農業強起來,讓農村美起來,讓農民富起來。

我們要認真貫徹落實這些政策精神,把推進農業現代化作為做好新時期“三農”工作的重要抓手,以深化農村改革為動力,大力推進農業生產現代化、農業經營體系現代化、農村建設管理現代化。

二、宜良縣推進現代農業發展的現狀分析

(一)宜良縣縣情概況

宜良縣氣候屬北亞熱帶季風氣候,夏無酷暑,冬無嚴寒,年平均氣温16.3℃,每年平均日照2177.3小時,每年平均降雨量912.2毫米,每年平均相對濕度75%,全年無霜期260天左右。2012年獲中國科技進步縣稱號。宜良縣金屬礦藏主要有鐵、銅、鉛、鋅、鈷等,其中鐵礦居首位,儲量為364萬噸,品位達51.07%。非金屬礦藏有煤、磷、香晶石、石灰石、建築沙、陶土等,其中煤、石灰石儲量最多。煤地質儲量4.49億噸。

2014年,宜良始終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搶抓雲南橋頭堡建設、現代新昆明區域性國際城市建設和被列為國土部低丘緩坡土地綜合利用開發試點縣的重大機遇,以打造昆明最大的“花鄉水城”和昆明東部最宜人宜居的“新客廳”以及立足昆明、輻射雲南、面向全國乃至南亞、東南亞的“旅遊勝地、美食王國、休閒天堂”為目 標。強化“花鄉水城·宜居宜良”的城市發展定位,深入實施“工業強縣、農業穩縣、旅遊活縣、科教興縣、環境立縣”的發展戰略。2014年,面對經濟增速放緩,經濟下行壓力加大的嚴峻形勢,全縣各族人民在縣委、縣政府的領導下,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全力以赴穩增長、調結構、促改革、惠民生、保穩定,攻堅克難、負重奮進,全縣經濟在新常態下呈現出平穩運行、穩中有進的態勢。全年實現地區生產總值(GDP)1662508萬元,同比增長7.0%。其中:第一產業442515萬元,同比增長5.3%;第二產業501774萬元,同比增長12.7%;第三產業718219萬元,同比增長3.6%。三次產業結構比為26.6:30.2:43.2。人均GDP達38618元,同比增長6.4%。非公經濟增加值佔GDP的比重達48.5%。

(二)宜良縣農業發展的現狀

1、深入推進農業產業結構調整

在穩糧增糧、保護基本農田的前提下,緊緊把握市場取向規律,搞好產業佈局,科學確定發展重點。一是按區域化、規模化、集約化做強優質稻、蔬菜、花卉、林果、烤煙、畜牧等高原特色農業支柱產業,提高農業效益。二是利用氣候優勢,圍繞農產品加工業,大力發展精細蔬菜,半山旱地早蠶豆、甜脆冬豌豆,冬早、正季、晚秋甜玉米。三是按農業循環經濟理念,充分利用作物秸杆加工青貯飼料,加快奶牛、圈養山羊、肉牛發展步伐,提升畜牧業規模化水平。2014年,全縣蔬菜播種面積達20萬畝,產量40萬噸以上;花卉種植面積1萬畝,鮮切花產量5億枝;肉類總產量達9.35萬噸,奶類總產量達4.29萬噸,禽蛋產量達4000噸,畜牧業產值達26億元;種植烤煙面積6.39萬畝,收購調撥烤煙18.8萬擔。實現農林牧漁業總產值70億元。四是抓好花卉苗木產業的轉型升級。引導苗木種植户進行種植結構調整,逐步實現綠化苗木向觀賞苗木轉變;積極搭建信息化銷售網絡平台,推進花卉苗木實體展示和交易平台建設。做好500畝劣質板栗品質提升工程。

2、推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

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的要求,積極把現代科技成果、產業組織方式和新商業模式等引入農業,延長農業產業鏈、提高農業附加值、提升農業市場競爭力,促進農民增收。以市場需求為導向,大力發展特色種養業、農產品加工業、農村服務業,培育壯大集體經濟,着力打造“一村一品”,帶動農民就業致富。推進農產品交易電商平台建設,學習“淘寶縣”建設成功經驗,推介宜良,招商引資,引進電商交易平台;加強對企業、商户、農户的培訓和引導。充分挖掘農村自然資源、人文歷史、民族風俗,打造形式多樣、特色鮮明的休閒農業和鄉村旅遊業,提高農業綜合效益。研究探索出台了《宜良縣休閒農業與鄉村旅遊示範點認定管理辦法》;以都市農莊建設為載體,打造建設一、三產業融合示範點3個;加快推進馬街蔬菜保鮮中心項目建設;全力開展招商引資,2014年引進融合一二三產的項目3個。

3、提升農產品質量和食品安全水平

強化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建立覆蓋全過程的安全監管制度,認真落實屬地管理和生產經營主體責任,將農產品質量安全納入鄉鎮目標考核。加強執法監管體系和檢驗檢測體系建設,建立健全農產品質量安全縣鄉監管機構,重點開展宜良縣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站檢測資質認定工作。推進農產品無公害、綠色、有機和地理標誌“三品一標”認證,推行農業標準化生產,把生態作為“宜字號”農產品的最大品牌在市場中打響。2014年申報認證無公害或綠色農產品3個。2014年,開展農產品質量可追溯體系試點工作,完善田間檔案記錄制度,嚴格推行產地準出制度、市場準入制度、營銷企業進貨台帳制度、質量安全追溯制度、農殘檢驗檢測制度和動物免疫標識制度。嚴厲打擊各類食品違法犯罪行為,提高人民羣眾的食品安全感和滿意度。

4、全面提升現代農業科技和物質技術裝備水平

強化農業科技創新驅動作用,建立以科技型農業企業為主體、產學研結合的農業科技創新轉化、推廣體系。重點抓好農作物良種繁育、豐產栽培、病蟲害防控、農產品安全等科技創新能力建設。抓好抗鏽優質小麥“宜麥”系列新品種選育繁育基地建設。圍繞優勢特色農產品品牌,加大農業科技成果的推廣和應用。加強基層農技推廣體系公共服務能力建設,引導各級農科員及農村科技輔導員、科技型農村經濟合作組織開展科技服務,建立多元的農村科技服務新機制。提高農業發展物質裝備水平,大力發展農業機械化,重點培育農機大户和農機合作社,2014年全縣農機化率達50%。

5、創新農產品流通方式

依託區位、交通優勢,強化農產品精深加工,實施農業“走出去”戰略,加大優質高原特色農產品對外出口貿易,2014年建設成為全省高附加值農產品精深加工交易區。繼續實施標準化菜市場(生鮮超市)建設、鄉鎮農貿(集貿)市場建設改造。支持農產品預冷、加工、儲存、運輸、配送等基礎設施建設。支持電商、物流、商貿、金融等企業參與涉農電子商務平台建設。鼓勵新型經營主體開展電子商務、連鎖經營,擴大農產品直銷規模。延伸農資連鎖經營體系,建立輻射全省的農資銷售網絡。繼續實施“鄉村流通工程”,推進農村商品配送中心和綜合服務社建設。

(三)宜良縣現代農業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及原因分析

1、破壞了農業生態環境

保護和改善農業生態環境是發展現代農業、建設新農村的必然要求。尤其是在經濟發達地區,環境保護不容忽視。雖説現代農業發展在改善農業生態方面做了一定的工作,起了一定的作用,但基本都是依託土地綜合治理、丘陵山區改造等間接行為進行。新時期,農業生態環境建設必將成為現代農業發展的主流,在宜良縣發展現代農業中設立農業生態環境專項整治項目,非常有必要。

2、資金和項目管理不規範

資金管理講規範,項目管理講程序,是宜良縣發展現代農業科學管理的一大特色,也是資金得到有效利用的重要制度。宜良縣地區的開發項目以工商資本、民間資本投入為主,企業是農業綜合開發的主體,財政資金僅起引導、鼓勵作用,資金量僅佔投資總量的20~30%,農業項目工程主要是滿足農業生產和經營的一般需要,建設水平要求相對較低,為了保證質量和工程進度,開發者一般選擇本地或者有業務關係的建設單位承擔建設任務,為了節約時間和節省成本,招投標環節一般被省去,財務結算上也一般以收據、憑證為主。這就帶來了招投標制度和項目財政資金的報賬、審核、管理的一系列問題。

3、農業勞動力素質偏低,現代農業人才缺乏

隨着工業化、城市化的不斷推進,農村人力資本的溢出效應,高素質的農村勞動力大量轉移到二、三產業,造成農村留守勞動力素質偏低,現代農業發展面臨農户兼業化、勞動者素質低、勞動年齡偏大和現代農業人才缺乏等方面的制約。數據顯示,2014年末我縣農業從業人員平均受教育年限7.9年,比外出從業人員低1.3年,其中未上學佔3.6%,國小佔39%,國中佔47.7%,高中佔8.9%,大專及以上佔0.8%。而美國高中以上(包括大學)文化程度的農民佔90%,50歲以下的農民中有50%具有大學或大專文化水平。2013年末我縣共有農業技術人員0.42萬人,每萬名農業人口僅有20名左右的農技人員,而美國、日本、德國等發達國家每萬名農業人口有40多名農業科技人員。現有農技人員的專業技術職務層次偏低,農村初級農技人員0.3萬人,佔71.43%,中級農技人員0.1萬人,佔23.81%,高級農技人員僅佔4.76%。目前我縣農技推廣人員雖已具備一定的專業素質,但專業知識功底不深,農技儲備能力不足,研究型人才更加缺乏。

4、農業科技貢獻率偏低,科技推動力不強

作為農業發展的內生影響要素,農業科技進步對現代農業發展起着至關重要的推動作用。一是農業科技產業化進程明顯加快,目前我縣農業科技貢獻率提高到55%左右,但仍比歐美等發達國家相差25個百分點左右。二是隨着我縣工業化、城市化進程不斷推進,農業勞動力和耕地面積呈不斷下降的趨勢,在這樣的大背景下,傳統農業生產經營模式,已不能適應都市現代高效農業發展的需要。三是目前我縣農業對物質投入的依靠太重,仍然帶有濃厚的粗放式發展的色彩,農業科技要素在農業經濟發展中的作用沒有充分發揮。

5、農業生產經營主體的組織化、產業化程度偏低

我縣農業生產經營主體依然以分散的、小規模的兼業農户為主,實行一家一户家庭經營,這種單一市場主體的一體化經營與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農業龍頭企業聯合的垂直一體化經營和合作機制有待進一步提高。近年來,儘管我縣農業專業合作經濟組織數量增加較快,但是農業生產經營主體的組織化、產業化程度依然偏低,農業組織的抗市場風險能力和盈利水平不強,不足以適應現代農業發展的需要。另外,一些長期困擾農業龍頭企業發展的矛盾在金融危機中變得更加突出,集中表現在融資難和出口難,農業龍頭企業在對接擴內需項目、爭取各類政策扶持、獲得銀行貸款等方面,弱勢明顯,農副產品出口與銷售收入增長相脱節的勢頭預計短期內難以徹底好轉。我縣農業產業化生產與經營水平有待進一步提高。

6、農業社會服務體系不完善

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農業科技推廣服務組織體系不夠健全。近年來,我縣農技推廣體系在科技成果轉化中發揮重大作用,但是原有的諸如人員待遇、專業結構等一些老的問題,特別在運行機制方面,已不能適應現代農業發展的需求。二是農業生產經營融資難問題還沒有得到很好的解決。現代農業生產經營資本投入大,但目前我縣農業生產經營主體特別是農民專業合作組織依然存在融資難的現象。金融機構對現代農業的支持與現代農業發展的大資金需求不相稱。

宜良的現代農業雖然獲得了長足的發展,但還存在不少的問題。立足宜良縣的實際情況,要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十八屆三中、四中全會精神和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主動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按照穩糧增收、提質增效、創新驅動的總要求,繼續全面深化農村改革,採取切實措施,加快推進農業現代化的進程。

  三、宜良縣推進農業現代化的對策建議

(一)農業現代化亟待實現幾個轉變

 1、由傳統的粗放型農業向現代集約型農業轉變

長期以來,我國的農業屬於傳統的粗放型農業。其基本特徵是:以人力畜力為主要生產手段,以自然資源為主要投入,產品是幾十年幾百年甚至幾千年一貫制,播種、施肥、用水主要是憑着老習慣、老經驗,而不是按科學辦事。這種農業經營實際上是一種低效農業、自然經濟農業。

隨着科學技術的突飛猛進,隨着現代農業的快速發展,這種粗放型的農業將被徹底淘汰,取而代之的必然是集約型的農業。集約型農業是農業現代化的一個重要標誌。所謂集約型農業是用現代工業裝備和現代物質投入及現代科學技術管理武裝起來的發達產業,是以資源綜合利用和節約為特點的土地生產率和勞動生產率大幅度提高的高效農業,是以提高農民收入和增加農產品有效供給為目標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並重的社會化生產,是通過勞動積累向資本積累到技術積累為過程的知識密集型產業。

隨着科技的發達與普及,集約農業是我國實現農業現代化的必由之路。農業現代化高度發達之時,農業,將不再是低利潤的產業,而成了優質高效的富民產業。21世紀的中國農業必須向集約農業大踏步前進。在農田耕作方面,必須實現農業機械化。在農田灌溉方面,必須使糧田灌溉噴灌化、果園微灌化、輸水渠道防滲化、農田灌溉科學化、工程管理企業化;在育種播種方面:採用精準育種和播種技術。目前,我國農產品的突出問題是品質低。因此,選育、引進、培植良種是提高產品質量的關鍵:在用肥方面,必須實施精準平衡施肥技術。實踐證明,實施配方施肥技術,可使農作物提高產量8%一巧%,同時還可使每畝降低化肥成本20元左右。推廣含有根瘤菌、固氨菌、解鉀菌的細菌肥料,這種菌施入土地,兩小時可繁殖一代,既可以疏鬆土壤,培肥地力,有益生態,還可以使每畝比施用化肥節約70元。

2、由無糧不穩觀念向現代食物優化觀念轉變

長期以來,中國都是世界上第一人口大國,温飽問題是壓倒一切的根本問題。糧食生產一直襬在國民經濟的首位。“手中有糧,心中不慌,無糧不穩”的觀念根深蒂固。

隨着科技的進步、生產力的發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在中國絕大多數人的温飽問題已經解決,總體小康己經實現,正在向全面小康目標邁進。全國已有不少人先富起來。目前我國城鎮居民總體生活質量已經大大提高,生活質量型消費已經或正在取代温飽型消費,健康支出日益增多,人們更加註重保養。據調查,在我國城鎮有51%的人承認自己“偏愛對健康美容有益的食物。”人們越來越追求個性和新潮。我國城鎮居民有54%的人表示“我喜歡購買有獨特風格的產品。”人們越來越注意消費的時間效率。隨着工作生活節奏的加快,時間的價值越來越受到重視,人們在消費上開始注重尋求節約時間的消費方式,快餐店、方便麪、速凍主食日益受到寵愛。有人做過調查,早在1998年,就有62%的城鎮居民曾到快餐店就餐。近幾年來,這一比例逐年擴大。21世紀,隨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更加註重食品的營養健康,對水果、蔬菜的需求大大增加,使得食物日益多樣化,產生了各種各樣的食物生產部門,傳統的無糧不穩觀念將向現代食物優化觀念轉變。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早己實現這種轉變,如美國,傳統的糧食生產部門已演變為食物和纖維體系產業。在德國,傳統的糧食生產部門己演變為農工綜合體。

為適應這種變化趨勢,面向21世紀的中國農業,不但要繼續強調無糧不穩的觀念,更要強調食物優化的觀念,調整種植業生產結構,大力發展種植業、畜牧業、漁業,大力開發“綠色食品”,把我國傳統的糧食產業建設為現代強大的食物產業。由無糧不穩觀念向現代食物優化觀念轉變必然要求傳統的農產品加工業向現代食品製造業轉變。傳統的農產品加工業是在農產品自給自足的基礎上,對剩餘農產品進行加工轉化。而食品製造業是現代農業發展的結果,它是以市場需求為導向,通過高新技術,以農產品特定的品種和一定的質量標準進行規格化生產,使農產品加工業向農產品工業製造業形態轉變。它是在大力發展優質食物生產的基礎上,充分利用各種初級農產品資源,全方位推進食品工業的發展,進行多品種、多層次、高科技含量和附加值的加工,使製造的食品方便化、營養化、系列化、多用化,並最大限度地利用加工製造過程中的副產品!、廢棄物,綜合利用和節約資源。21世紀的中國農業現代化建設必須認清世界農業這種發展趨勢,大力發展食品工業,使之成為振興我國的支柱產業。

 3、由分散的種養業經營向農工貿一體化經營轉變

幾千年來,中國農業屬傳統型的農業,主要從事種植業與養殖業,一家一户分散經營,產品主要用於自給自足。這種農業屬於自然經濟範疇。在高度發達的市場經濟條件下,農業日益商品化、社會化、現代化。與傳統農業不同,現代農業範疇不僅是從事種植業、畜牧業、漁業和林業等原料生產,而且還包括產前的生產資料提供以及產後的貯運、加工、銷售、科技、教育、通訊、金融等各種服務,必須打破目前以糧豬等初級農產品生產為主的單一格局,加速新的農業產業不斷分化,因地制宜地建立起發揮資源優勢的主導產業和優勢產業,建設高效的社會化服務體系和高度有序的市場流通渠道,並不斷培養適應農村社會分工、分化和產業結構優化的各種專業技術服務組織。

在實踐中要以農業為基礎,以工業為依託,以商業為紐帶,構建產供銷一體化經營模式,把資源配置、產業發展和市場空間擴大統一起來,把農產品生產、加工銷售的利益有效的結合在一起,把農户、企業與市場緊密聯繫在一起,形成從生產初級產品到最終產品的利益共享和風險共擔的經濟聯合體,使農業在市場競爭中發展成為高效益的現代化產業。通過不同層次、不同形式的縱橫聯合,形成跨地區、跨行業、跨所有制的現代農業一體化經營的企業和集團,把農業一體化經營納入到農業現代化建設的集體格局之中,實現市場聯企業、企業帶基地和農户的有效結合方式,把千家萬户的小生產和千變萬化的大市場密切聯繫起來。通過農工貿一體化經營,優化生產要素組合,充分發揮科技要素的作用,從而提高農產品的質量和檔次,實現多層次增值,使農民收入獲得大幅度提高;通過農工貿一體化,可以促進土地適度規模經營,激勵農民走上新的聯合之路,逐步形成與支柱產業需求相配套、與專業化和區域化生產相適應的區域經濟格局,從而提高市場競爭力和擴大市場佔有率;通過農工貿一體化,可以促進工業和農業、城市和鄉村、農業和商業的有機結合,形成多種產業環環相扣、互相依存的一體化產業鏈,從而推進經濟一體化的進程。

農工貿一體化的核心環節是龍頭企業的發展,搞活一個龍頭企業可以帶動一片地區。我們應根據市場需要,徹底打破地域、行業、所有制界限,按照大規模、高起點、外向性、強帶動的原則,重點建設一批骨幹龍頭企業和龍頭企業羣體,把產供銷、農工貿緊密結合起來,形成市場牽龍頭、龍頭連基地、基地帶農户的產業化發展模式。同時,具有比較優勢的企業可通過兼併、聯合、聯營等方式,實現優化組合,壯大規模,提高抗風險能力。龍頭企業的壯大離不開市場的支撐。要佔領市場,首先,要搞好產銷鏈接,發展“訂單農業”是主要形式。要逐步規範龍頭企業與農户的產銷合同,完善雙方相應的權利、義務。其次,要在營銷手段和營銷方式上充分運用信息技術和現代營銷手段,建立市場預測系統,及時掌握市場供求信息。要大力發展電子商務、物流配送等形式,提高企業農產品營銷的組織化程度。

 4、由污染型農業向生態農業和綠色產業轉變

目前,我國正處在由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的轉型時期。21世紀是我國實現農業現代化的關鍵歷史時期,現代農業的一個突出特徵就是生態農業、綠色農業。傳統農業由於科技落後,管理落後,生產力水平低下,造成化肥、農藥的殘留和工農業的廢棄物對生態環境的破壞和農產品的污染,危害人類的生存與發展。消除污染型農業,代之以生態農業和綠色產業,這是現代農業發展的必然趨勢,是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的客觀需要。

從發展的角度看,綠色產品的市場需求不斷增長是世界市場的一大趨勢。隨着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食品、藥品、化粧品的消費日益向優質、營養、安全、無污染方向發展,綠色產業具有廣闊的市場空間。同時,近幾年來市場競爭日益激烈,一般農畜產品的銷售和農牧民增收難度越來越大。建設生態農業,開發綠色產品,發展綠色產業,可以提高農畜牧產品的市場競爭力,增加農牧業的比較效益,有效地提高農牧民收入水平,促進種養結構的調整,推動生態環境改善和可持續發展戰略的實施。

要認清21世紀世界農業的走向,對日益興起的“綠色革命”的態勢要有清醒的認識。把生態農業建設、綠色產業的開發培育納入重要議事日程。要下大力氣,建設好“四綠工程”。一是要開發綠色產品。要依託生態和資源優勢,以市場為導向,以科技為動力,以效益為中心,重點抓好龍頭企業和原材料基地建設,通過龍頭企業打開市場,帶動基地建設,實現規模效益,力爭把全國絕大部分名、優、特、新農畜產品開發成綠色產品,使綠色產品的開發成為我國21世紀新的經濟增長點。二是建設好綠色通道。即建設好一個公路、鐵路、航空、水運配合的,高效率、無污染、低成本流通的綠色食品運輸網絡系統,積極開展綠色通道達標活動和綠色通道連萬家活動。三是建設好綠色市場。即按照統一的質量管理標準和制度,建立起一個能夠確保綠色食品經過加工、運輸、儲藏、批發、零售等環節後仍然保持原有品質,對人體和城鄉環境無污染的批發零售網絡體系。四是樹立綠色消費意識。即通過制定統一的消費政策和引導措施,讓更多的消費者樹立消費綠色食品的時尚和增強環境保護的意識,促進綠色食品消費數量的增長和產品結構的優化,確立科學的、有益人體健康和環境保護的食品消費觀念和食品消費模式。

(二)宜良縣推進農業現代化的對策

針對存在的問題,應採取以下對策:

1、着力構建農業現代化新體系

加快構建具有宜良縣特色的現代農業新體系是實現農業現代化的根本路徑。

一是以規模化提升發展能級。 有規模才有市場,有規模才有持續的競爭力。以爭創“國家現代農業示範區”為抓手,加快現代農業產業園、示範基地和示範村建設力度,大力推廣高效設施農業、外向農業、品牌農業和都市休閒農業等現代農業生產模式,努力以高效農業規模化發展帶動農業轉型升級。2015年力爭建成 2 個省級現代農業園區,確保新增高效設施農業面積 3 萬畝,其中大棚面積 2 萬畝,高效設施農田佔比超過 30%。

二是以產業化提升發展內涵。 放大全縣被列為首批國家農業產業化示範基地輻射效應,着力推動農業產業由一產向二、三產業“接二連三”拓展轉變。結合宜良縣產業、資源、區位等優勢,着力培育壯大四青作物、綠色瓜蔬、特經特糧、果品苗木、優質畜禽、優質水產等高效特色產業,着力培育一批專業户、示範村和特色基地。大力扶持農業龍頭企業,加快發展農民合作組織,不斷壯大農民經紀人隊伍建設,重點建設農產品集中加工區,加快實現農業生產服務、產品流通和深度加工等產業鏈前延後伸,全年新培育國家和省級農業龍頭企業 2 家以上,新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組織 50 家以上,入社農户覆蓋率超過65%。加強農產品市場流通體系建設,統籌規劃農產品流通設施佈局,加強農產品流通集散地、鮮活農產品冷鏈物流設施和綠色通道建設,大力推進基地直銷、農超對接、網上配送等新型流通業態,努力促進產銷銜接。

三是以科技化提升發展動力。 農業的根本出路在科技。深入實施科技創新驅動戰略,加快宜良縣農業科技創新體系建設,並在農業科技創新和推廣、農業科技人才隊伍建設和新型農民培育等方面走在全省縣市前列。深入推進農科教、產學研結合,鼓勵龍頭企業加強技術研發和產品升級,加快培育“育繁推一體”企業,不斷提升農產品的市場對接度和核心競爭力。強化農業科技成果轉化和利用,抓好“三新”工程示範、推廣、應用,真正把科技轉化為農業發展的“第一生產力”。加大農技推廣體系建設,認真落實中央“一個銜接、兩個全覆蓋”的新要求,全面建設新型“五有”鄉鎮農技推廣綜合服務中心。  

2、着力提升農業現代化新水平

推進統籌發展、加快城鄉一體,是農業現代化的重要特徵。一是高標準實施綜合整治,大力推進農村增色。 以省村莊環境整治為契機,加快實施農村實事工程,統籌推進城鄉水利、交通、通信、供水、供電、排污等基礎設施建設,加快實現城鄉共建、城鄉聯網、城鄉共享。紮實推進區域供水和農村飲水安全工程。鞏固提升“四位一體”長效管理成果,全面加強以“六整治、六提升”為重點的村莊環境整治力度,確保年內 156 個行政村全部建成省級“環境整治達標村”,村莊環境建設水平得到顯著提升。同時,要有序推進農民集居區建設,着力打造一批配套齊全、方便快捷的新型社區。二是強舉措壯大村級經濟,加快提升農村實力。 發展村級集體經濟是農業現代化建設的重要內容。按照“經營性資產抓創收、資源性資產抓開發、公益性資產抓管護”的思路,以“四有一責”建設為主抓手,紮實開展“強基興村行動”和“百千萬”幫扶等活動,加快推進村級集體經濟發展模式創新、管理經營機制轉換。把發展物業經濟作為加快集體經濟發展的重要途徑,擴大財政引導資金規模,加大對經濟薄弱村發展的扶持力度,確保年內所有村年集體經營性收入突破20萬元。

三是科學化推進管理創新,不斷激發農村活力。 以全國社會管理創新典型培育為抓手,加快推進社會管理科學化建設,努力創建宜良縣社會管理新品牌。立足於法治建設,深入開展農村普法教育,健全和完善農村社會管理的各項規章制度,提高農民對村務管理的知情度和參與度。立足於平安和諧,強化農村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妥善處理農村各種矛盾,努力營造安定有序、文明祥和的農村環境。立足於管理服務,全面推行“一委一居一站一辦”的農村社區管理模式,着力強化便民服務、科技服務、醫療服務、就業創業服務、平安服務、文體活動、羣眾議事等功能建設,加速打造農村社區 3 公里管理服務圈,努力把農村建設成農民羣眾安居、宜居、樂居的幸福家園。

3、着力放大現代農業規模優勢

重點推進高效農業特色化、特色農業規模化、規模農業產業化,全力促進現代農業轉型發展。

一是要提檔升級農業園區。根據全縣各地不同的目標定位、產業特色和發展潛力,高起點、前瞻性編制現代農業發展規劃,力爭年內完成報批工作。全面加快現代農業產業園區、現代農業示範基地、現代農業示範村和“一鎮一業”、“一村一品”建設,着力推動宜良縣特色瓜蔬、優質家禽、優質生豬、四青作物、特經特糧、優質水產、花卉苗木等八大特色產業集聚發展。進一步加強現代漁業基地建設,紮實開展“平安漁業示範縣”創建。

二要創新農業經營模式。在堅持家庭承包經營制度的基礎上,因地制宜加快發展家庭農場型、合作經營型、土地集中型、統一服務型等多種形式的適度規模經營。按照農業“連片佈局、聯户管理、聯合服務、分户包乾、共同收益”的模式,積極探索以各類農業企業、合作組織、服務機構為基礎的農業生產經營新型聯合體。鼓勵企業與農户建立緊密型利益聯結機制,採取訂單收購、股份分紅和利潤返還等方式,讓農民分享更多的收益。力爭年內新增農業適度規模經營5萬畝,累計適度規模經營面積佔比突破78%。

三要狠抓農業招商引資。依託宜良縣交通區位、農業資源、產業基礎等獨特優勢,大力招引投資強度大、科技含量高、市場份額多、輻射帶動強、農民增收快的農業項目,不斷優化宜良縣現代農業產業質態。年內,全縣項目農業投入要超過20億元,農業實際利用外資增長10%以上。

4、全面提高現代農業經營水平

市場化引領、產業化經營是現代農業發展的根本標誌,也是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的重要途徑。

一是要壯大市場經營主體。繼續實施龍頭企業倍增工程,不斷加大對農業科技研發、生產加工、儲藏運輸、營銷配供等環節的政策支持,加快形成一批產業關聯度大、市場競爭力強、輻射帶動面廣的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年內力爭新發展南通市級農業龍頭企業8家以上,省級、國家級2家以上。加快農產品加工集中區建設,各園區、鄉鎮均要培育1個,達到國家級和省級創建標準。積極培育壯大以農地股份合作社為重點的各類專業合作社,年內確保有5家達到省級以上“五好”示範合作社標準,農户入社率突破90%。

二是要完善市場流通體系。加快農產品交易市場中心、批發市場和集散地建設,加快形成層次分明、規模合理、分工協作、運行順暢的市場網絡。大力培育農產品直銷、連鎖經營、儲運配送和電子商務等新型業態,全力促進生產基地與連鎖超市、學校、城鎮社區和大企業等產銷對接。加快建設宜良縣美食廣場,大力發展專賣經營,力爭在長三角大中城市再新建5個以上宜良縣優質農產品專營店,農產品現代流通業態銷售率超過80%。

三是要培育知名農業品牌。大力推進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和有機農產品生產,力爭新認定農業“三品”30個以上、基地面積5萬畝,面積佔比超過90%。不斷加大宜良縣農業品牌的宣傳和推介,鼓勵和扶持龍頭企業、合作組織、種養大户、家庭農場積極申報農產品地理標誌、著名商標、馳名商標和名牌產品。

5、積極完善現代農業服務體系

堅持主體多元化、服務專業化、運行市場化方向,着力構建“組織多元、覆蓋全程、綜合配套、便捷高效”的現代農業綜合服務體系。

一是要完善公益型農技推廣體系。繼續實施科技強農戰略,大力推進產學研、農科教合作,努力在重點領域和關鍵技術上形成突破。深入實施“三新”工程,依託“五有”鄉鎮農業推廣綜合服務中心,通過進村入户、組織推廣、示範引領等手段,進一步提升農業科技服務水平。今年,全縣重點示範推廣優質新品種40個、適新技術20項,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提升到67%。

二要健全專業性監管保障體系。堅定不移推進質量農業建設,健全縣鎮村三級質量農業監管體系,完善產地準出、市場準入、質量追溯、應急處置等長效機制,確保宜良縣農產品質量安全。抓好農機科技示範基地建設,力爭30%的村有全託管和全程化服務項目,全縣農業綜合機械化水平達到82%,確保建成“全國平安農機示範縣”。加快推進氣象為農服務建設,提高農業氣象服務和農村氣象災害防禦水平。

三要建立社會化農業服務體系。鼓勵農業龍頭企業、專業合作社、農民經紀人、種養大户、培訓機構等主體創辦各類為農服務組織,開展科技創新、專業培訓、技術推廣、專項作業、流通銷售、融資籌資等社會化服務,有效補充和完善新型農業服務體系。

 

 

結束語

農業現代化是一項複雜的系統工程,沒有固有的模式或者實踐經驗可以進行非此即彼的選擇。我們必須選擇一條多元化、差異化的農業現代化發展路徑,要將政府的強制性與市場的誘致性進行有機結合。在城鎮化進程進一步加快的條件下,要提高農業現代化的整體水平,就要從宜良縣的實情出發,在不斷學習國內外、省內外先進經驗的同時,不斷創新,尋找不同時期適合宜良縣農業發展的道路。

 

 

 

 

 

 

參考文獻

[1]蔣文嶺.中國農業現代化的理論與實踐[M].湖北人民出版社,2013.

[2]馮國文.中國農業現代化的道路與規律[M].中國農業出版社,2013.

[3]楊斌.農業現代化研究[M].上海財經大學出版社,2013.

[4]徐民昌.中國農業現代化的道路研究[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3.

[5]程濤.推進農業現代化的經驗[M].中國農業出版社,2013.

[6]曹俊傑.工業化、城鎮化與農業現代化互動關係研究綜述.山東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4.

[7]王元釗.論提升農業現代化發展的市場應對能力.北京農業, 2012.2.

[8]王靜.要實現農業現代化必須發展農業機械化. 北京農業,2012.8.

[9]楊文珍.農業機械合作組織在農業現代化中應用意義淺探. 北京農業,2012.5.

[10]嚴立冬,劉新勇,孟慧君,羅昆.綠色農業生態發展論[M].人民出版社,2008.10.

[11]李姣.洞庭湖濕地生態系統價值評估[M].湖南師範大學出版社,2007.12.

[12]劉永,郭司成.湖泊-流域生態系統管理研究[M].科學出版社,2008.1.

[13]方斌,蘇士虎,張桂清.耕地易地補充的經濟補償量化及配套機制研究[M]. 科學出版社,2011.12.

[14]徐鳴.奮力開啟農業現代化新徵程. 農村工作通訊,2012.6.

[15]程國強.推進農業現代化須堅持六條原則. 農經,2012.9.

[16]《關於加大改革創新力度加快農業現代化建設的若干意見》2015年中央一號文件

[17]《關於全面深化農村改革加快推進農業現代化的若干意見》2014年中央一號文件

[18]關於加快發展現代農業進一步增強農村發展活力的若干意見(2013年中央一號文件)

 

 

後記

 

經過數月筆耕,幾易其稿,終成其文,但總覺得理論知識欠缺,文筆欠佳。幸有很多令我尊敬的老師和親友給予我無私的關心和大量的幫助,才得已完成論文。衷心感謝在學習期間各位老師對我的培養和教育,不僅使我獲得了豐富的理論知識,還養成了勤於實踐、勇於突破的學習習慣,這篇論文的完成得益於他們的精心教誨和點撥。在此特別提及是我的導師,正是由於他耐心細緻的指導,才使論文劃上一個圓滿的句號。同時還要感謝所有教過我、幫助過我的老師們,能成為你們的學生,能從你們那裏學到知識和道理,是我一生中最值得幸運的事。在這裏,祝各位老師身體健康,工作順利!

感謝朝夕相處的同學們,同窗三年,我們結下了深厚的友誼,是你們給我的學習生活帶來了快樂,增添了色彩。衷心的祝福你們事業有成,快樂常在!

感謝關愛我默默支持我的家人,讓我克服了種種困難,不斷進取,讓我有了對生命的激情和前進動力。我將會繼續努力,不辜負你們的期望。

感謝答辯委員會的各位老師。

不管今後會遇到多大的困難,我都將懷抱着感恩和情誼,懷抱着責任和期望,奮力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