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研究國小語文教學中實施素質教育論文【多篇】

欄目: 教育教學論文 / 發佈於: / 人氣:1.92W

研究國小語文教學中實施素質教育論文【多篇】

國小素質教育論文 篇一

摘要:文明禮儀是精神文明的一個重要內容,是一個人道德品質的外在表現,是衡量一個人教育程度的標尺,文明禮儀養成教育不僅是個體道德、品質和個性形成的基礎教育,也是提高全民族道德素質、振興民族精神及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基礎教育。因此,抓好學生文明禮儀教育,這是時代的需要,是提高全民族素質的需要,也是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需要。對學生要從小培養,從嚴要求,從小事做起,注意細節;平等相待,尊重他人;顧全大局,求得和諧;增強意志力,提高自控力,逐步克服自身的不良習慣。

關鍵詞:文明禮儀;道德;養成

一、從小事做起,注意細節

在日常交往中,我們文明的言談舉止,會使他人樂於接近;粗俗的言談舉止,會使他人疏而遠之。一句得體的問候、一次善意的交談更細節,看似微不足道,卻會影響我們的交往活動。對學生就要從最簡單的小事做起,培養他們的責任感,培養對他人的尊重,培養誠實守信的美德。每一種習慣的形成都要首先使學生明確其重要性,所以開始要對學生提出明確、具體、詳細的文明禮儀常規要求,讓學生從生活中的小事做起。

1、學校生活中的禮儀。

集體生活中的禮儀,要求學生要“七做到”:做到儀表端莊,服裝整潔,堅持佩戴紅領巾;做到向老師、長輩行鞠躬禮;做到見到老師同學問聲好;做到在走廊上、樓梯上行走,輕聲漫步,右行禮讓,不大聲喧譁,不追逐打鬧,不推拉擁擠,不亂蹦亂跳;做到放學站隊離校,和老師、同學道別、再見;做到進老師辦公室,先輕聲敲門,經許可後再進入,見到老師問聲好,離開時説聲“老師,再見”;做到學校聚會,整隊入場,講究秩序,保持安靜。

2、課堂上的禮儀。

要求學生在課堂上要“七會”:會行禮,老師行鞠躬禮時學生要向老師行注目禮;會端坐,上身自然坐直,兩手垂放,兩腿自然彎曲,兩腳平落地上,端正大方;會站立,回答老師提出的問題要站立,身體端正向前,不把手插入口袋或放在胸前;會舉手,發言必須先舉手,舉手要一律用左手,小臂彎曲,肘關節平放桌上,五指併攏;會答問,回答問題時,聲音清晰響亮,讓大家聽得清楚;會聽講,上課專心聽講,認真思考,不隨便講話,不做小動作;會“報告”,上學遲到,要先喊“報告”,經老師同意後,再進教室,上課時若有需要請假,也要先喊“報告”,經老師同意才能辦理。

3、和他人交往的禮儀,平等相待,尊重他人。

要求學生要“七能夠”:能夠稱呼,根據人的不同年齡、不同性別等情況,選擇適當的稱呼;能夠問候,不同年齡的人、不同的情況,選擇正確的問候方式或語句;能夠微笑,與人交往時能夠面帶微笑,給人一種親切感;能夠招手,碰到熟人,但距離較遠,能夠向其招手示意;能夠鼓掌,別人發言完畢或表演結束後,要能夠鼓掌祝賀;能夠道歉,説錯了話或做錯了事時,能夠表示歉意;能夠右行禮讓,在行走時,始終能夠做到右行禮讓。

4、在家庭生活中的禮儀。

要做到“七要”:早上起牀要向父母問“早上好”;上學或外出要向父母打招呼;睡覺前要向父母長輩問安;就餐時,要先請父母、長輩入座。待客時,要做到“起立—請坐—倒茶—交談—送行”;來客與父母交談,要主動迴避。要文明打電話;父母、長輩工作時,要保持安靜,不隨便打擾。

二、平等相待,尊重他人

在人際交往中,要真誠待人,與人為善,要允許他人有獨立進行自我判斷和個人行動的自由,要容納不同的觀點、看法和行為,做到求同存異。要善解人意,為他人着想。只有尊重他人,才能贏得相互間的尊重。在平時要教會學生:善於接受對方,即善於接納對方,容忍對方,要平等相待,不輕易對對方的言行進行是非判斷,不可居高臨下,也不可卑躬屈膝;不求全責備,不讓對方難堪或不舒服;要努力去適應對方。善於重視對方,要認真地對待,主動照顧,使對方感受到尊重和友好;善於讚美對方,即要善於發現交往對象的長處,並恰到好處及時地給予肯定,表達欽佩或讚美。這是對交往對象表現尊重和友善的途徑。

三、營造文化校園環境,濃厚禮儀教育氛圍

學校圍繞文明禮儀教育主題,實行全員育人,做到教書育人,服務育人,環境育人,文化育人,風氣育人。通過名人名言,激勵學生樹立遠大理想,立志成才;學校編制《國小生文明禮儀兒歌》,引導學生學會做人,學會學習,學會生存,學會審美,教育學生應團結友愛、互幫互助;通過美化、淨化、綠化校園,讓學生置身於整潔、清新、優美又有文化氛圍的環境中,受到潛移默化的薰陶,從而達到淨化心靈的目的。

四、提出禮儀要求,指導學生去實踐

利用婦女節、父親節、母親節、重陽節等節日,開展孝敬父母的活動,培養學生的基本道德觀念和社會責任感,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如在“三八”婦女節來臨之際,在班隊會組織愛媽媽主題活動:瞭解媽媽(奶奶、姥姥)的生日;瞭解媽媽(奶奶、姥姥)的愛好;幫助媽媽(奶奶、姥姥)做一件家務;清晨,對媽媽説一聲:“我愛您”;睡覺前為媽媽洗腳;為媽媽繪畫、寫祝賀語、唱一首歌、講一個故事,幫媽媽捶背等。通過本次活動,讓學生充分理解母親,真正從內心感到母親對家庭的付出,對自己的關愛,培養學生尊重長輩、孝敬父母的傳統美德以及關心他人、熱愛勞動的良好習慣,學生就以實際行動實施了禮的行為。

總之,文明禮儀教育,是一種養成教育,不是一朝一夕之事,需教育訓練,持之以恆,需家庭、社會和學校共同努力,形成合力,以點帶面,全面推進,使學生逐步形成文明識禮的好習慣。如果出現反覆,也是一種正常現象,應對學生充滿信心,抓反覆、反覆抓、真真實實,堅持不懈。為此,教育者應採取不同措施強化學生的意志力,把文明習慣的養成作為學生追求的目標和境界,從而使學生由他律變為自律,最終成為一種自覺行為,努力把全體學生培養成“説文明話,做文明事,守禮儀規,做文明人”的合格的社會主義事業接班人。

國小素質教育論文 篇二

一、學校體育教學改革的原因

1、學校體育教學改革在經歷了“競技體育”“素質教育”“快樂體育”“陽光體育”等時期。

體育課內容龐雜、主題分散、形式主義、華而不實,更有不少學校隨意擠佔、挪用、停上體育課的現象時有發生;真正開足開齊體育課的不足30%;開設課外體育活動的佔40%,開設體育健康理論課的佔25%,多數學校不能夠開展業餘訓練。體育教學失去個性,教學過程“蜻蜓點水”,教學質量下降,體育課隨意性大,近20%的學校採用“放羊”式和“半放羊”式的教學。

2、體育教師資源配備不均衡,待遇偏低。

中國小體育教育還是受到種種因素的干擾,存在着“素質教育轟轟烈烈,應試教育紮紮實實”的現象。體育工作“説起來重要,忙起來不要”。重智育、輕體育現象仍然存在,忽視對學生的全面培養,學生體育鍛煉的時間得不到保證。體育課名存實亡,學生體質嚴重下滑。在教育投資方面,城市和農村,特別是偏遠農村學校差距很大。作為人力資源的主體———體育教師,工作中兢兢業業,任勞任怨,像其他學科的老師一樣,需要評職稱、晉級,因為體育學科的特殊性,在學校學期、年度考核中不被看好,工作得不到領導的肯定,積極性受到很大的打擊。

3、場地器材嚴重不足。

體育設施資源由於受重視程度不夠,教育經費短缺,達到國家規定標準比例20%,其中實心球、啞鈴、“山羊”、跳繩、欄架、等半數以上數量不夠,從佈局上看:單、雙槓、籃、排球場、沙坑等,“分散”多於“集中”。“不便組織上體育課”佔80%,其中50%學校只有少數學生參加體育活動,90%以上體育教師感到不便組織上體育課,大多數學校達不到完成教學任務的設施條件,更談不上不斷改革教學內容所需的體育設施,使體育教學變成無源之水。

二、提高改革體育教學改革的思路和方法

1、開足上好體育課。

確保每天鍛鍊1小時。開展陽光體育運動,因地因校制宜,開展形式多樣、簡便易行、效果明顯的運動項目。定期不定期舉辦各類運動會、體育文化節等。改進體育考試評價。將體育課作為高、會考畢業、升學的必考課。

2、加快體育教師配備。

鼓勵體育教師“送教下鄉”,“實施輪崗制度”,定期組織中國小體育教師基本功比賽和優秀課研討展示活動。

3、突出重點項目,力爭校園傳統項目取得重大突破。

通過招生考試政策疏通體育人才成長通道,源源不斷培養優秀體育運動後備人才。

4、正確處理好繼承與改革的關係。

學校體育取得的顯著成就;在不否定傳統教育觀念和教育模式前提;借鑑先進的思想和方法;在肯定繼承過去同時,用辯證、發展的觀點理解新的教育思想和教學方法。從課程建設到體育課教學,從課外體育活動到課餘運動訓練,從師資隊伍建設到場地器材配備,取得了長足的進步和巨大的成就,積累了豐富經驗和精神財富。將有助於體育教學改革向縱深發展。

5、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充分挖掘鄉土教材。

利用現代網絡信息技術,結合我國學校體育的實際、不同民族地域特點以及學校實際情況,開展適合各地區、各學校具有民族特色的傳統體育項目。體育活動內容不斷湧入校園;學校因陋就簡、因地制宜地利用有限的體育設施以產生最大的使用效果;積極開發和利用各種體育資源,體育教學內容根據在不違背學校教育規律或原則的前提下,挖掘民族和地方傳統體育健身項目,引入新興健身項目,把鄉土教材、自制健身器材、民族特色的體育項目引入課堂。如街舞、搏擊操、竹竿舞、抖空竹、太極劍、廣場舞、花樣跳繩、毽球、鍋莊舞等諸多項目。充分利用自己豐富的實踐經驗,開發設計學生心中理想的教學內容。組建各種形式的俱樂部,做到“學校有特色,班班有項目,人人重參與”;體育工作者應以高度的責任感,樹立堅定不移的信念,迎合學生在應試教育壓力下,利用體育課輕鬆快樂的要求。教育和引導學生增強體質。評價不同學校的改革,深入調查研究,腳踏實地地指導學校如何根據自己的實踐進行改革。

6、重視體育教學資源的投入、利用與開發。

一方面,各級教育管理部門應高度重視,積極推行有效政策,加大各級各類學校體育經費的投入。另一方面,搭建平台,使城市與農村之間、學校之間、學校與社區之間、學生之間多一些交流、溝通。

三、結論及建議

推廣先進經驗與改革措施,瞭解國外先進教育思想,學校體育必須重視國家和社會的需要;認真學習和借鑑先進經驗,應充分考慮現有的基礎和實際;作為上級領導部門,全面貫徹和落實2014年7月30日全國學校體育工作會議上的講話精神;加強對學校體育改革的領導,進一步提高思想認識,加大工作力度,採取有效措施,不斷提升學校體育工作整體水平;學校統籌按安排,因地制宜,因材施教,嚴格按課程標準開展教學,開展豐富多彩的“大課間體育活動”;保證運動負荷,讓每個學生都得到充分鍛鍊,為促進青少年學生身心健康、體魄強健、德智體美全面發展而不懈努力。

國小素質教育論文 篇三

隨着素質教育的不斷推進,美術在國小教育中的地位越發凸顯。國小生對美術具有天然的興趣,而且在早期啟蒙教育中,國小生已有相當的美術基礎,因此對於教師的教學來説是個優勢。國小美術課程的順利開展,對於素質教育的實施又能起到顯著的助推作用。

然而,美術在有的國小仍然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還存在領導敷衍、教師應付的情況,這顯然不利於素質教育的切實開展,不利於國小生綜合素養的提升。因此,國小要對美術教育充分重視起來,教師要不斷提高美術教學水平,在教學中不斷解決問題,實施審美性教學與趣味性教學,在素質教育的大環境中精心培養國小生美的情操。

一、以人為本,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素質教育對基礎階段的美術教學提出明確要求,在國小美術教學中需注重以人為本的理念,引導學生形成基本的美術素養,促進學生的個性發展,給予每個學生髮展的空間,確保每個學生接受美術教育的權利,不斷髮展學生的認知能力和思維能力,提高學生的美術綜合能力和審美能力。這一要求給國小美術教學指明瞭方向,對於應試教育下的國小美術教學理念也是一種糾偏。

國小美術教學要想實現真正意義上的趣味性教學,首先就要激發國小生對美術的興趣,然後對其合理引導。這裏所提到的興趣,既是國小生對美術課程本身的興趣,同時也有對師生之間互動的興趣,如何從師者的角度發現國小生的興趣點,並及時捕捉運用到實際教學之中,也是素質教育環境下國小美術教學需關注的要點之一。

將國小生的興趣帶入到美術教學課堂,並貫穿於教學始終,這才是真正的興趣引導教學。因此,教師在建立與學生互動關係的同時,要激發學生對美術的興趣,結合多樣化的教學手段,實現學生學在其中,樂在其中。興趣之中體現的是以人為本,把學生放在主體地位的教學理念。

二、合理安排教學內容,體現審美特徵

國小美術具有獨特的學科特點,它注重結合國小生的認知水平,體現童心童趣。因此教師在安排教學內容上,應在體現審美性的同時,兼顧到教學對象和實施效果。傳統的國小美術教學模式比較僵化,通常將模仿性學習和枯燥的理論知識作為重點,這不僅使國小美術教學走向無趣,同時也壓抑了學生審美情趣的培養。因此,在教學內容的安排上,教師秉持的理念應該是開放性的,是符合學生需求和發展的。

作為教育工作者,美術教師所承擔的不僅僅是幫助構建學生的審美能力,同時也是塑造學生美好靈魂的工程師。因此,國小美術教學的內容安排要體現素質教育的要求,要符合學生的認知能力和成長需求。比如在上《對顏色的認識》一課時,教師在引導學生認識顏色時,可以先提醒學生去發現身邊的顏色、生活中的顏色,這項活動可以激發學生對顏色的具體認識與聯想。而如果教師只是單單口頭講授顏色的概念,直接把顏色的知識告訴學生,就限制了國小生的視野,也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學生的想象力。

德國教育家第斯多惠説過:“一個壞的教師奉送真理,一個好的教師則教人發現真理。”在國小美術課堂教學中,教師也應該從各個環節入手,讓學生髮現美,感受藝術的真諦。比如可以嘗試進行授課模式創新,如講故事、學生現場作畫、學生優秀作品展示、師生同台競技等等。教師還可以帶領學生走出課堂,開展參觀畫展、户外寫生等活動,以使學生在視覺、聽覺、觸覺等各方面對美獲得更直觀深刻的感受,使擁有不同個性、長處的學生都能獲得發展機會和空間,促使他們酣暢淋漓地抒發自己的審美體驗。通過上述科學合理的教學手段,學生能在學習美術的過程中根植生活、表現生活、讚美生活,並給自己以啟迪和前進的動力。

三、注重欣賞性教學,進行有效評價

當前的國小美術教學,欣賞性教學缺乏是一個較普遍的問題,在學習評價方面也比較片面和單一。受條件和環境的侷限,開展欣賞性教學可能會有一定的難度,尤其對於偏遠貧困地區來説,這一問題更為突出。對於有條件的學校來説,應讓學生多接觸畫展等藝術活動,對於缺乏條件的學校,應在重視美術實踐教學的同時,多讓學生通過書籍、畫冊、網絡欣賞優秀的美術作品,以培養學生的審美意識,提升他們的美術水平。

教師對於學生學習的評價是一面鏡子,能照出學生的成長,但當下的國小美術學習評價過於片面和單一,影響了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因此,教師要在教學中合理運用評價,積極開展學生自評、互評,甚至家長評價,體現評價主體的多元化,以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將評價效果最大化。鼓勵和讚美的語言藝術,往往包含無窮的力量,教師在對學生的學習評價時要注意多運用積極語言,這樣也會對美術教學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綜上所述,素質教育環境下的國小美術教學在興趣、內容和評價等方面都有不同的要求,因此教師的教學模式、手段等也需要不斷改進,這樣才能讓國小美術真正發揮其應有的作用。

中國小素質教育論文 篇四

《淺談國小素質教育》

[摘 要]素質教育的基本目標,就是要幫助學生增強和發展其主體性,使其逐步成長為社會生活的行為主體。要全面推進素質教育,關鍵還在教師。教育必須面向全體學生,而不應僅僅面向那些分數高的學生。就國小應如何進行素質教育進行了探討。

[關鍵詞]素質教育 培養 自強 自立

素質教育教師素質主導作用教育事業涉及千家萬户,關係國家和民族的未來,只有端正教育思想,才能實施創造教育,全面推進素質教育,才能切實保障青少年一代的全面發展和健康成長。素質教育“不是選擇適合教育的兒童,而是創造適合每個兒童的教育”,我們必須把每個人都當做人才來培養。教育必須面向全體學生,而不應僅僅面向那些分數高的學生。

一、應該提高教師的整體素質

1、認真搞好政治學習,樹立高尚的師德

認真學習《教師法》《義務教育法》《教師職業道德》,通過學習,培養、樹立典型,領導幹部帶頭上主課,帶頭遵紀守法,帶頭搞科研,帶頭創一流成績,提高教師的政治素質,樹立高尚的師德。

2、加強教育理論的學習,提高業務能力

為提高教師的業務能力,組織教師學習教育理論。大搞創新研究,讓教師首先具有創新意識和創新思維。加強了各科骨幹教師的培養,積極支持教師參與教育理論培訓和學科素質教育研討班,大力開展賽講和優質課評選,這樣教師整體素質才能有所提高。

二、利用課堂教學主陣地,大力實施素質教育,培養學生能力

1、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

素質教育的基本目標就是要幫助學生增強和發展其主體性,使其逐步成長為社會生活的行為主體。課堂教學應該是培養學生主動探索知識、增強主體意識的過程。

發展學生主體性的另一個重要方面是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教師“主導”正確、有力,學生的主體性才會得到充分的體現。那麼,教師的主導怎麼樣才算正確、有力?一是真正把學生當做課堂教學的主體,明確教師發揮主導作用的目的在於培養學生主動學習、學會學習的能力,增強學生的主體意識;二是掌握基本的教育學、心理學原理及教學方法論,明確發揮主導作用的主要渠道在於組織教學和啟發學生思維。

2、開放學生的思維空間

素質教育課堂教學要使學生學習知識、學會學習,歸根結底是學會思維。學會思維的第一步是要敢於並能夠發現問題,然後運用科學的思維方式去分析、推理並提出自己的見解。對此教師應在教學中予以引導和鼓勵,提倡思維無“禁區”,提倡學生向教師“發難”,提倡不同意見的爭論。有的教師習慣於教學參考書上的答案去框定學生思維空間,不讓學生自由思考,或只給學生思維以極小限度的自由,學生思維的想象即使飛翔開了,也要千方百計把它拉回到唯一的解法和標準答案上。還有一些教師習慣於提出一連串的問題來所謂的啟發學生,並藉以推進課堂教學過程,卻不給學生髮現問題,提出問題,思考問題的機會和時間。教師教案上設計好一個一個的問題解決了,並不等於學生的問題解決了,讓學生會的問題還不如讓學生自己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更有利於培養自己的思維能力。何況那些思考量很小的提問,那些讓學生齊聲回答“是”或“不是”,根本談不上思維訓練。

3、進行學法指導,教學生學會學習

長期以來,受傳統教育觀念的影響,教師把自己當做知識的傳播者,教學行為自覺或不自覺地受其支配,於是,教學活動成為單純的知識傳授。從教師方面看,“應試教育”把這種知識傳授型的教學推到了極致,各種為應付考試而採用的“招數”盡顯其能,最終扭曲教育的目標。這樣的教學,從根本上抹殺了學生的主體性和創造性。究其原因,則是對教學的根本任務缺乏正確的理解。教學的根本任務是“教”學生學會學習,挖掘學生學習潛能,不只着眼於當前的知識掌握和技能訓練。

4、精簡作業是減輕學生負擔的保證

作業要考慮多樣化。既有口頭作業,又有書面作業;既有隻需要學生觀察,思考,討論的,又有學生親自動手實踐操作的;既有知識的記憶,運用,又有能力的訓練,培養,做到了各種形式合理的組合。作業還要考慮針對性,要不要佈置作業,該佈置多少,要根據教學內容和學生學習的實際情況來決定。絕不搞一抄二背三默寫的機械重複。作業還要考慮全面。我們還根據學生實際,分清層次,因人設題。即由全體學生作的基本題,綜合題。以達到教學的基本要求,又有選作的開放題,供有能力的學生再提高訓練。這樣,既保證了優等生的吃飽問題,又解決了後等生的吃好問題。

三、學校應貫徹實行素質教育,把培養“自強、自立”學生作為目標。

學校的任務就是教書育人,教書是手段,育人是目的。學校應順應時代潮流和歷史要求,改革教學思路和模式,切實推行素質教育。一方面,學校在課程設置上要按照素質教育的要求,增加音樂、美術、體育、課外勞動等課程,讓學生全面發展。另一方面在教學方法上,要改填鴨式教育為啟發式教育,注重培養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還有一方面就是在考核標準上,要改變過去單純的以成績論英雄的做法,把體育、音樂、美術、課外實踐活動等納入考核,全面衡量一個學生。

四、家庭要積極配合學校的工作,同時承擔起對孩子的人文教育。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學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對孩子的教育,父母有不可推卸的責任,對於學校的工作,父母應積極配合,如學校要組織學生春遊,父母就應該配合;學校要組織學生軍訓,父母也要配合。再者,家庭要積極承擔起孩子的人文教育。父母要教導孩子一些做人的道理,如做人要講信用,要言必行,行必果;做人要有孝心,要孝敬長輩;幫人要關心兄弟姐妹,要學“孔融讓梨”;做人要守規則講文明,過馬路要過人行橫道,遇見師長要主動打招呼。

五、強化學習,建立全民學習,終身學習的學習型社會。

作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教育目標的重要內容。要把學習型社會、學習型組織作為問題共同研究,那是因為只有學習才是萬能的,只有學習才能從根本上解決生產力。學校素質教育的目的,不在於成果的大小,而在於不斷的追求,不斷地努力,促成組織以及全體成員不斷進步不斷髮展。因而,我們首要的問題就是要抓學習。通過學習解決思想認識問題。要做到積極進取,不懈怠不懶惰不被動,不唯利是圖,講奉獻,通過學習更新觀念。教育工作不可能急功近利,沒有立竿見影的效果,要學會耐性,學會持之以恆。通過學習改進職業技術,教育者由於職業的特殊性,近些年來由於教育者的職業技術的落後和教育需求的增大,職業倦怠日趨嚴重,因而職業技術的改進已成為教育者急需解決的問題。此外,還有心理問題、能力問題、合作問題、溝通問題等等需要解決。因此,我們要通過各種學習手段來逐一排除。從學習途徑來看,首先是培訓。要強行培訓,強化培訓,全面培訓,全體培訓。

總之,要全面推進素質教育,關鍵還在教師。衷心希望各位同仁明確教育方向,攜手共進,為推進素質教育獻身、獻力、獻計、獻策,迎接我國教育事業新的的輝煌。

研究國小語文素質教育 篇五

一、轉變教學思想,提高素質教育意識

具體來講,教師應當從應試教育的思想轉變為素質教育的思想,進一步體會到應試教育的不足和危害,擺脱舊的、傳統教學觀念的束縛,不再單純性地以學生的高分數作為評價依據。

這是由於應試教育的後果是:將教育的成功歸結於考試的成功,在成就一少部分尖子生的同時,放棄或者是否定了大部分的學生;注重智育(高分數和死知識),忽視了其他一些方面(個性特長和全面發展),甚至是對學生的身心健康造成了巨大的傷害。

換言之,素質教育的實施目的,並非使所有的學生都能夠升學和深造,而是能夠使所有的學生將來都能成為對社會有用的人,教師通過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從而使學生成為全面發展的人才。

因此,教師應當以教育工作的責任感與歷史使命感為己任,徹底轉變教學思想,不再單純性地注重學生的高分數,提高素質教育意識,並且貫徹實施。

二、和諧師生關係的創建

教師不僅僅是學生的指路人,還是學生的好朋友。

教師這種職業是非常高尚的,教師教學質量的高低跟教師怎樣處理師生關係有着非常大的關聯性,倘若教師能夠真正地愛學生,跟學生和諧、平等地相處,那麼就能夠創設良好的課堂教學氣氛。

由於國小生的年齡比較小,因此犯錯誤也是不可避免的,教師不應當冷冷地批評學生,而應當激勵學生,這樣,學生也能夠更好地改造自己的錯誤、彌補自身的缺陷,從而增強學習的自信心。

此外,教師還應當重視培養學生的能力,指導學生怎樣學習和掌握知識以及提高學生自主學習的技能,並非死記硬背,不然就脱離了素質教育的軌道。

三、語文教學的開放性

語文屬於一種社會現象,它跟生活實際的聯繫是非常密切的,它產生和發展於社會生活,且被應用於社會實際生活。

語文也屬於一種文化現象,語文要素構成了文化環境,以人的發展和進步作為視角,語文教學是第一位的,它不僅僅能夠應用於交際,還是提高人的文化素質的前提和基礎。

為此,這就要求國小語文教師實施開放性的語文教學。

教師務必不斷地更新教學思想,拓展語文教學的空間,將生活實際和語文知識有效地統一起來。

教師在教學中可以有效地統一實踐應用、時代發展的信息,教材上的基礎知識,以使完善的教學知識系統形成,並且創設良好的育人環境。

具體而言,一方面,教師需要規範化作業批改的書面語言、跟學生溝通的生活語言、教師的教學語言,並且注重文采,不可以隨心所欲,教師更需要進行規範化的書寫。

另一方面,教師需要創設良好的語文教學環境,從而使學生能夠在良好的環境中溝通、閲讀和學習,進而切實實施開放性的語文教學。

只有做好以上兩個方面,才能夠切實進行開放性的語文教學。

四、組織課外活動教學

教師在國小語文教學中應當以課堂教學作為主導,並且注重課外活動的教學,這是國小語文新課改的要求。

在課外活動中,學生聽説讀寫的能力得以提高,調動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充分地體現了學生的長處,發展了學生的個性,陶冶了學生的性情,學生獲得了思想教育,增長了學生的知識,拓展了學生的視野,豐富了學生的生活。

為此,教師在教學中,應當有規劃、有針對性和適當地組織語文課外活動教學,從而有效地實施素質教育。

國小語文課外活動具有多姿多彩和多樣化的形式,像是遊戲、參觀、作文展覽、書法、建立黑板報、講故事,朗誦比賽等等。

教師應當使得課外活動具備獨立自主性、創新性、實踐性、及時性、趣味性的特點。

教師在組織課文活動教學中,應當注重示範和引導,提高學生的學習自信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與此同時,應當為學生講解學習的技巧和方法,激勵學生大膽一些,以有效地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和積極性。

比如,教師引導學生進行5分鐘的朗讀練習:學生輪流地朗讀,要求發音標準,要麼是朗讀片段,要麼是朗讀全文,把握好節奏與語調,並且進行有感情地朗讀。

這樣,在朗讀練習中,學生良好的讀書習慣得以形成,並且學生在朗讀的過程中體會到了課文的表達技巧和思想主旨,也增強了學生的審美觀念。

事實表明,教師組織課文活動教學有利於素質教育的順利實施。

總之,國小語文教師務必領悟素質教育的內涵,徹底地轉變教學理念,並且真正地貫徹實施素質教育,不斷地創新教學手段,從而創設良好的教學氣氛,以使學生得以健康的發展和進步,最終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

作者:張繼美 工作單位:江西省贛州市興國縣青少年校外活動中心

教學中實施素質教育的體會論文 篇六

教學中實施素質教育的體會論文

摘要:素質教育的出發點是提高全民素質,首先要端正教學思想因材施教,要強化德育功能,培養學生的愛國熱情,適應社會的發展,培養良好的思維習慣,會運用化學知識解決問題,創新發展。

關鍵詞:素質教育;手段;核心;標誌

素質教育是一種着眼於發展、着力於基礎的教育,其根本出發點是提高全民族的整體素質。學科的教育功能,既是教學的內容和手段,更是實施素質教育,培養一代新人的目標。因此,素質教育必須面向全體學生,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人才。化學是中學教學中的一門重要的基礎學科,掌握一定的化學知識是每個現代公民必須具備的科學素質之一。

一、端正教學思想是實施素質教育的前提

我們決不能把化學教學搞成僅為少數學生的升學服務,而大搞“題海戰術”,走“應試教育”的老路,使學生負擔過重,妨礙學生全面發展。然而,強調面向全體學生,也並不是“齊步走”“一刀切”,要承認學生的客觀差異,根據不同學生的學習水平作出不同的目標要求。一要保障優秀學生的正常發展,不能使他們處於“嗷嗷待哺”的狀態,要儘可能滿足他們的求知願望,使他們的潛能得到充分開發;二要提高中等學生的現有水平,讓他們“吃好”,鼓勵他們趕超優等生;三要加大轉變學困生的力度。首先,對學困生不能歧視,他們中的絕大多數是由於受非智力因素的影響,造成學習成績上的暫時落後。作為化學教師應利用化學與生活、化學與社會、化學與環境以及化學趣味實驗等有利條件,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培養他們正確的學習方法,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產生迎頭趕上的學習動力,使其成長為對社會有用的人才。

二、德育功能是貫徹素質教育的標誌

進行素質教育,思想道德素質起着導向、動力和保證的作用,是衡量素質教育能否得到強化的重要標誌。德育工作並不僅只是校長、班主任和政治課教師的事,而應滲透到各個學科中去。“教書育人”是每個教師的責任,化學課也不例外。

1.化學發展史是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好素材。在教學過程中將我們中華民族化學研究歷史成果有機地融合在各章節教學中,以昇華教學內容,促進學生學習化學的熱情和信心。教學時,應確定好知識傳授與德育的最佳結合點,潛移默化地自然滲透,達到“潤物細無聲”的'境界。如介紹我國是世界上最早製造瓷器的國家,距今已有22的歷史,後經阿拉伯傳到歐洲;我國是世界上最早利用煤、石油和天然氣的國家,古代的四大發明,化學方面就佔了二項;愛國科學家侯德榜在1929年研製創造的“侯氏制鹼法”填補了我國“純鹼”工業的空白,並很快得到世界公認,為中華民族爭得了榮譽,為我國和世界留下了寶貴的科學遺產等等。這樣,寓德育於化學教學之中,既點燃了學生的愛國之火,使學生產生強烈的民族自豪感和使命感,又能堅定他們為祖國現代化建設而努力學習的信心。

2.在化學教學中,要加強化學與社會、化學與人的關係的教學,使學生了解化學與現代社會的關係和影響。教學中,結合教學內容適時穿插和滲透一些現代社會面臨的、急需解決的重大問題,如淡水資源的危機、主要能源(煤和石油)的危機、環境污染(臭氧層破壞、温室效應、酸雨等)。如在教學“NO和NO2是污染大氣的重要污染物”時,可介紹這些氮氧化合物受日光紫外線的照射後,發生一系列光化學反應,形成光化學煙霧污染事件。再如由CO2、CH4等引起的“温室效應”,氯氟烴引起的臭氧層破壞,塑料形成的“白色污染”等等。以此培養學生形成三個觀念:愛護淡水資源節約用水的觀念;防止污染,保護良好生態環境的觀念;節約能源,合理利用現有能源的觀念。

三、良好的思維習慣是落實素質教育的核心

在教學中,我們應使學生養成良好的思維習慣,學會科學的思維方法,諸如求同思維、求異思維、逆向思維和聯想思維等。求同思維是教學中常用的思維方式。求異思維是一種創造性思維,要求學生對同一材料從不同角度、不同形式去探索結論。因此,在化學教學中應注重加強這方面的訓練。逆向思維是從順向思維的反方向去思考問題,也就是通常所説的“反過來想一想”。在化學知識中,有大量的可逆思維的素材。如化學式的“構、位、讀”互推,根據化學方程式的計算等,化學教學中,有許多物質之間存在着相似的結構特點,因而具有相似的化學特性。學生一旦掌握了聯想思維的方法,就可舉一反三,減輕學習負擔。

素質教育中的國小語文教學論文 篇七

素質教育中的國小語文教學論文

素質教育是針對中國小對升學率的片面追求而提出的教育口號,主要是為了扭轉當前的教育方向,其着眼點在於充分發揮學生潛能,加強基礎教育的改革,而語文素養在人才的培養過程中是最為核心的,需要加強學生的語文素質教育工作。

一、從素質教育的角度分析當前的國小語文教學

(一)素質教育的概念

在國家制定的《教育發展綱要》中明確提出對素質教育的相關要求:應積極促進教學的改革,轉變人才培養的模式,由當前的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全面轉變。素質教育是指以人和社會的實際發展需求為出發點,做到充分尊重學生的主動和主體精神,以培養人的健全的個性為基本特徵,目的在於全面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重視開發學生的潛能的教育模式,換句話説,素質教育就是重視受教育者的全面發展。

(二)國小語文教育與素質教育

學校教育是指教育者對受教育者的身心造成一定的影響,將其培養成社會需要的人才的活動,“對人的培養”是其根本屬性,而素質教育是專門針對中國小“應試教育”的缺陷提出的,是新世紀裏中國小教育的出發點及最終歸宿。

在義務教育階段國小語文教育是最基礎的學科,在義務教育的推行過程中,國小語文教育擔當着重要的角色,因為語文教育的功能和任務在於既要發展本國的語言,又須幫助學生認識世界、學習知識以及形成有效的學習方法,還要提高學生的思想意識、陶冶個人情操。

語文教育的各個要素與培養人的素質間聯繫密切,以基礎教育的角度分析,社會需要的人才品格素質的決定因素之一便是語文素質,語文是一門最為基礎的工具學科,其中含有豐富的知識和情感陶冶的方法。需要明確的是,國小語文具有的特點包括了基礎性、社會性、知識性、綜合性,全面正確地掌握理解語文教育的特點性質,是教好語文課程,實現學生素質教育的必要前提。

國家提出素質教育,能夠充分端正義務教育階段的教育思想,加強學校教師隊伍和學校幹部的全面建設,也保證了學校區域性教學體制的進一步完善,因此推動了國小語文教學的全面發展,在素質教育的東風下,須適應時代的需要,將國小語文教育改革進行深化推進。

二、深化推進國小語文素質教育改革

(一)強化基礎教育階段“大語文”教學觀,建立素質教育基礎

在國小語文教育階段施行素質教育,就必須轉變原有的教學理念,重新樹立合理的教學思想。首先,要充分認識到作為基礎教育階段的基礎性學科,國小語文教學需建立起全新的學生觀、人才觀、教師觀以及教育觀念,堅持貫徹“教與學的始終統一”,在傳授學生語文基礎知識的同時,交給學生做人處事以及學習生活的'正確方法,通過對不同學生個性的充分了解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實現幫助學生獲得正確使用語言文字的能力以及教會學生學習的目的,這就是通常意義上的“大語文”教育觀念。

“大語文”的教育觀是指充分拓寬學生語文學習的天地,在課堂教學之外,學生進行以課外練筆或課外閲讀等多種形式的語文課外活動,如聽廣播、收看科教節目等,舉行不同校園、不同學科的以中文為基本工具的教育活動,促進學生語文水平的發展。“大語文”教育觀的目的就在於打破以往將語文純粹的課堂教學與語文整體教學對等的觀念,重新建構一個以語文課堂教學為主體,以良好的語文學習環境及豐富多彩的語文課外活動為輔助的國小語文教學體系,先進的教學理念指導着素質教育的發展方向,樹立正確的“大語文”教育教學觀,可以靈活運用多種的教學方法實現素質教育。

(二)豐富學生的課外活動,提高素質教育的有效性

《新課程改革標準》中指出,國小語文教育的主要結構是以語文的課堂教學為主體,豐富的課外活動是其重要的組成部分,課外活動能夠使國小生的生活更加豐富多彩,幫助他們拓寬視野和增長知識,還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利於發揮學生的個性特長,快速培養以及提高學生的讀聽寫的技能,促進學生思想的進步。

在國小語文教學中,應有目的、有計劃、合理恰當開展語文課外活動,保證素質教育的順利實施,課外活動的形式是不固定的,是豐富多樣的,通常有講故事、辯論、朗誦、辦黑板報、手抄報等比賽以及讀書筆記、作文、書法的優秀作品的展覽參觀等活動,舉行這些活動時要體現它的創造性、新穎性以及趣味性、實踐性、自主性。

語文教師還應加強對學生參加活動時的指導示範作用,耐心向學生教授學習的方法,並大膽讓學生自主參與,以此來激發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和參與活動的積極性,例如,在進行詩歌朗誦的過程中,可讓學生進行比賽,無論是全文還是片段的朗誦,都應給學生提出吐字清晰、讀準字音、把握閲讀節奏及語調、帶感情朗誦等要求,教師做好示範作用,這樣多舉行類似活動,可以幫助學生掌握文章的思想內容,領悟課文中的表達技巧,從而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讀書習慣。

三、結語

素質教育是目前基礎教育改革的重點,更是振興民族的關鍵,作為人才培養的起步階段,國小語文教育的發展呼喚素質教育,而二者的結合,是順應教育改革與發展的必然要求。

參考文獻:

[1] 徐旭莉。國小語文教學中的素質教育[J].考試周刊,.

[2] 肖之鳳。國小語文教學與素質教育淺議[J].科教文匯,2008.

[3] 伍豔珍。淺議國小語文教學中的素質教育[J].科海故事博覽科教創新,.

[4] 蒲慧珍。素質教育背景下國小語文教學的開放性[J].新一代(下半月),.

國小素質教育論文 篇八

一、人的素質與語文素質的關係

人的素質是人的身心發展的總水平,是人在先天稟賦基礎上,通過環境和教育的影響形成和發展起來的穩固的性質。我們對這“穩固的性質”的判斷,以適應環境和認識、改造世界的能力為主要標誌,是對人的適應環境、認識和改造主觀世界的潛在能力作用的量度。人的素質結構是多方面的,包括身體素質、智力素質、審美素質、心理素質、勞動技術素質等。素質教育,中心是培養學生健全的個性,促進學生個性全面、和諧、充分地發展。

語文素質在人的素質結構中是最基本的要素。從基礎教育角度看,語文素質決定人才素質品格。因為語文學科既是基礎工具學科,又是陶冶思想感情的學科,同時又具有豐富的知識性。語文素質是人的文化素養的主要標誌,在人才成長過程中,是最先形成素質核心的部分。

語文素質往往是一個人成才的主要制約因素。人才素質和語文素質是兩個密切聯繫的概念,一個是上位概念,一個是下位概念。兩者的基本點是一致的,基本點是人的素質。兩者大部分是呈重合狀態的,且兩者的目標、任務相呼應。人才素質目標燭照着語文素質目標,規定着語文素質教育的方向。一個人的語文素質和一個人的整體素質,是圓點接近,半徑幾乎相等的兩個圓。語文教學要着眼於對人的教育塑造,堅持語文素質教育目標和人才素質目標相統一,把教學生學語文和指導學生做人結合起來。

二、人的素質教育與語文素質教育的內涵

素質教育,是教育者按照“綱要”中指出的素質教育目標,根據社會要求和受教育者的身心特點,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系統地通過科學有效的教育途徑,對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響,發掘潛能,把他們培養成為一定社會需要的人的社會實踐活動。它與應試教育有着明顯的區別:應試教育只強調適應學科要求,是一種不完整的教育模式,是對“片面追求升學率”和“學生高分低能”弊病的一種概括。而素質教育着眼於提高全民族的整體素質,充分發展學生的潛能,是在全面發展基礎上逐漸成為我國教育理論界凝聚力強、覆蓋面大的一面旗幟,是教育整體改革的必然歸宿。

所謂語文素質,其內涵是十分豐富的,包括思想政治、語文情趣、語文交際應用能力即聽、説、讀、寫能力以及交際中涉及到的文化知識。具體地説,語文素質有五個方面:

1.語文基礎素質——紮實的語文基礎知識;

2.語文智能素質,包括觀察力、記憶力、想象力、思維力;

3.語文技能素質——聽、説、讀、寫能力;

4.語文道德素質;

5.語文審美能力。語文素質教育,不只是字、詞、句、段、篇的教學及聽、説、讀、寫、書(寫字)能力訓練。知識和技能只是素質的外在形式,素質教育有更豐富的內涵,是深層的教育,是根本。

語文素質是以語言文字為工具的認識、情意、操作諸因素的統一,語文素質各要素的和諧發展,不是孤立的某方面的單項指標,也不是幾個單項指標的簡單相加,是一種綜合效應,綜合整體水平。

三、小語教學落實素質教育的有效途徑

在國小階段切實打好語文基礎,提高語文素質,將對各類人才的成長,從基本素質上打好基矗,為此,在語文教學中——

1.明確認識學科性質國小語文具有語言和思維的辯證統一關係,不但具有工具性、思想性、知識性的特點,而且帶有基礎性、社會性、綜合性、實踐性的特點。正確、全面地理解和把握國小語文學科的性質和特點,是教好這門學科的基本前提。教好這門學科,不但對於學生學好各門學科十分必要,而且對於將來從事工作和繼續學習也會產生深遠的影響。

2.加強語文能力培養語文教學的本質是提高學生的語文素質;語文素質的行為特徵是語文能力。一個人的語文素質如何,可以通過聽、説、讀、寫綜合地表達出來。他的思想認識,他的知識水平,他的審美傾向,他的人品學問,他的應變能力都可以在語言交際的過程中表現出來。然而,語文的聽、説、讀、寫能力又是與他所掌握的語言材料——詞彙、句式的獲取情況、語言技巧、知識素養、認識事物等有關。

因此,語文教學要把重點放在提高學生的語言能力和認識能力上。能力是不能灌輸的,而要靠訓練才能培養出來。所以,語文課應加強語言文字訓練,使學生從語言表達的內容中學到知識,受到啟發教育和情感陶冶。讓學生儘可能多地參加語文實踐活動,在大量的聽、説、讀、寫活動中獲得鍛鍊提高,形成聽、説、讀、寫的能力。袁微子同志講:“語文教學的實質是語文基本功訓練。”

教學如何實施素質教育論文 篇九

教學如何實施素質教育論文

政治課是對學生進行政治思想和道德品德教育的最重要途徑,同時也是教育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和人生觀最重要的課堂。當前政治課必須把實施素質教育放在首位,作為一名政治課教師,我深感自己責任重大,一方面在工作中身體力行,努力實施;一方面不斷探索。經過深入的思考分析,文祕站: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我認為,中學思想政治課教學實施素質教育必須堅持“知行合一”的原則。

所謂“知行合一”,就是理論聯繫實際,把“知”與“行”、“想”和“做”有機地結合起來的一種教學方法,也就是引導幫助學生把自己所明白所認知的真理落實到實際的行動中去,並且能夠從自己的實踐活動中培養能力,獲取真知。

我國曆代教育家都很重視“知”與“行”的結合。孔子説:“君子恥其言而過其行”、“君子欲訥於言而敏於行”,都是説明這個道理。

那麼,如何做到“知行合一”?首先應該以“知”導“行”,就是要用所學知識引導學生的行動。

“學以致用”。對於學生所學的知識,我們不能講完之後就算完成任務從此束之高閣,而是應該幫助學生落實到行動,運用於實踐。只有這樣才能使學生的知識真正地得到運用,從而轉化為學生真正的本領、技能,達到提高素質,終生受益的目的。

比如我們學習了《自立自強》一課後,就要引導學生凡事都要認真思考,任何事情都不能人云亦云,一定要有自己的獨立見解,哪怕只是一點點的認識,如果是經過自己的頭腦思考出來的,那也是難能可貴的。經過較長時間有意識的培養鍛鍊,會使學生變得愛動腦筋,在提問題、談看法時也都有了自己的見解,並且通過實踐真正理解了獨立思考的涵義。

學習了《磨礪意志》一課後,我更是和同學們一起,從練字、寫日記、做家務等小事做起,磨礪意志,培養毅力。

要做到“知行合一”,還要能夠以“行”促“知”,指導學生從自己的生活實踐與生產勞動中獲得知識,培養能力,經受鍛鍊,受到教育。我們的教育方針明確規定:教育必須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必須與生產勞動相結合。

我們中國孩子的聰明智慧是很有名的,但我們的孩子們行動能力都比較差,這是我們的教育沒有到位,我們學校的教育沒有能為少年兒童的健康成長提供充分的實踐機會,鍛鍊他們具備生活、勞動、服務、創造等技能。因此,我認為,我們應該加強勞動教育,開展社會實踐活動。

我們可以根據學生的具體情況,結合當地實際,因地制宜、因勢利導地開展一些有益的'社會實踐活動。如遠足野營、社會調查等。為青少年創造一些鍛鍊、學習的機會和環境;我們也可以抓住日常的、細小的、通過孩子自己去做的良好行為進行教育,要求學生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在家裏幫助父母幹些力所能及的家務勞動,搞好學校環境衞生;如果我們是以軍營為鄰,不妨把孩子們送到軍營裏,讓他們真正地過上幾天軍人的生活………總之,只要我們肯動腦筋,辦法總會想出來的。

前段時間,為了迎接“世界地球日”的到來,我們組織學生開展了以珍惜生命之水”為主題的活動。利用位於我校東邊一條河作為活的教材,喚起學生們的環保意識,增強學生們愛護環境的責任心、緊迫感。於是,在一個風和日麗的下午,一支浩浩蕩蕩的隊伍開向了河畔。望着污濁的河水,踏着滿地的垃圾,學生們的歡聲笑語消失了,表情十分嚴肅,心情異常憂鬱。在這個露天的大課堂上,一切都是活生生的。天地人物情景交融,無論什麼樣的現代化多功能的教學手段都難以達到的教學效果。這個活動並不複雜,但是學生們親身經歷了,親眼目睹了,感受自然真切而且深刻。師生們一起清理了河岸兩邊的垃圾廢物,把採取的水樣拿回去作了檢測,發現水質已經嚴重污染,浮游生物很少,魚蝦更是難以生存。

通過這次實地觀測,同學們實實在在地感受到了環境污染的嚴重性,紛紛表示,愛護環境,珍惜生命之水必須從自身做起,從日常生活的點滴小事做起,從不亂扔果皮紙屑做起。另外,從同學們急切、痛苦的表情當中,也可以看出他們深藏在內心深處的思索與憂慮。

通過這次活動,我也更加深切的認識到,凡是能夠利用機會、創造條件讓學生人切身感受的教育,就不要把他們關在教室裏口乾舌燥地高談空論了,讓學生們走出校門,他們的視野將更開闊;讓學生實地勞作,他們的雙手會更靈活。

根據理論聯繫實際的原理,我在自己的教學中切實把傳授知識與指導學生們的行為實踐有機地結合起來,收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今後,我還會在自己的教學過程中努力探索,把提高民族素質當作自己的歷史使命,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培養更多更好的優秀人才。

車工教學論文:《車工工藝》教學中實施素質教育初探 篇十

素質教育是通過科學的教育途徑,培養學生的創造精神和實踐能力,提高學生的個各種素質水平。並使其得到全面,充分,和諧發展的教育。學生素質的全面發展,離不開各門課教師的綜合教育,素質教育應貫穿到每一門學科教學之中,《車工工藝》作為車工專業課如何從有限的課時和豐富的內容,來優化教學內容,活化教學過程,突出學生德與能的培養。

一,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培養非智力因素

學生非智力因素是除智力因素以外的一切心理因素,主要指意志,情感,個性等。它在學生的學習智力活動中起着始動,指向,維持,調節,強化,補償的作用。想要激發學生積極的智力活動,最好的辦法是讓非智力因素積極參與智力發展過程。興趣是推動學生求知慾的強大內在動力,怎樣激發學生學習《車工工藝》的興趣呢?技校多數學生文化基礎差,學習《車工工藝》困難較大,容易產生為難情緒。因此,教學中應注意教學內容和方法的多樣性,趣味性,讓他們樹立正確的知識價值觀和學習目的性,形成良好的學習動機,喚起學習《車工工藝》的興趣。教學方法主要是用直觀教學手段,讓學生多動手。多觀察,多活動,激發學習興趣,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穩定和鞏固學生的學習興趣,使他們不會因為困難而消失興趣,積極引導,嚴格要求,以磨練學生的學習意志,正確引導學生會用《車工工藝》去指導實際操作,有效的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例如:我在教《車工工藝》時,面對的是剛入校的新生,他們還沒有學習《機械製圖》,《金屬工藝》等專業基礎課程,如何讓同學對該課感興趣,並能學好該課?我先從社會招工的角度讓同學認識該課的重要性,學好這門專業課,畢業時可以讓我們在工廠裏迅速進入角色,為社會創造價值,從而實現自己的價值。然後我從家庭,學校的角度讓學生認識到,學生的學習對家長,對學校的意義,讓同學正確對待今後學習中的困難。

二,培養以“看圖解題能力”為中心的智力因素

智力是人們在認識過程中所形成的比較穩定的,能確保認識活動有效進行和發展人腦聰明智慧功能的心理物質綜合。它包括:注意力,記憶力,觀察力,想象力,思維力五個基本因素。對《車工工藝》來説,學生的智力因素以掌握正確的看圖方法成為《車工工藝》教學效果的關鍵。

首先應順應青少年思維發展的特點,儘量用通俗的比喻變抽象為具體,引導學生通過熟悉的事例去理解抽象的圖例,牢牢抓住學生的注意力,創造一種積極活潑的學習氣氛,從具體的感性認識入手,加強直觀教學的動手能力的培養,引導學生在觀察,想象,練習中進行分析比較,在感性認識的基礎上,創設問題情景,循序漸進。《車工工藝》中車刀的各種角度很多 ,很多同學往往將他們混在一起,我的。解決辦法是用較長的時間讓同學認識外圓車刀的各個基本角度,然後用車刀的各個角度同其他各種刀具的角度進行比較,進行綜合歸納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這個過程中外圓車刀的學習不能求快,而且我還利用模型,錄象等方法讓同學從各種途徑掌握刀具的各個角度,加深車刀角度的印象。

三,學生學法指導,培養學生創新能力

素質教育強調學生的主體性,注重學法指導是現代教學發展的趨勢之一,單靠學校所學知識,遠不能適應社會需要,許多知識靠自己去學,還須具備一定的創新能力,作為《車工工藝》教師的任務不僅是上課傳授理論知識,更重要的是引導學生思考,讓學生學會自我學習的能力。對於《車工工藝》有的章節,我讓同學先提前看一遍,然後在課堂上提出問題。讓同學分組討論,讓同學在討論中學習。提高同學的自學能力 。

四,針對學生個性差異,因材施教

學生個體、間存在着差異性,智力素質,興趣愛好和性格都不相同,因此,教師在重視統一指導的同時要針對學生的實際情況進行個性指導,指導他們選擇適合自己個性特點的科學的學習之法,在接受較難較深的知識時,用不同的要求訓練他們的思維,在學習獲得成功或 失敗時採取不同的處理方法和手段,幫助他們尋求解決問題的策略,從而最大限度地發揮學生個性,讓學生的素質得到全面和諧的充分的發展。

五,提高教師素質,重視言傳身教

要想培養出高素質的學生,必須具有高素質的教師來完成。教師既要有紮實的專業知識又要有相關學科的知識,在實施素質教育中,用真才實學去教育學生,吸引學生。愛護學生是教師必備的心理素質,尊重,理解。信任心理素質欠佳的學生,在愛的氛圍中實施素質教育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師言傳身教塑造一個美好的形象,讓學生在教師身上懂得真,善,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