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淺論國小數學中如何實施素質教育論文精品多篇

欄目: 教育教學論文 / 發佈於: / 人氣:1.64W

淺論國小數學中如何實施素質教育論文精品多篇

淺析素質教育論文 篇一

摘要:

教育政策與教育問題密不可分,筆者嘗試從教育政策制定過程中的各個環節論述素質教育的提出及目前呈現的種種問題,並理性地分析其背後的各種根源,提出自己的建議。

關鍵詞:

教育政策 過程 素質教育

隨着經濟的快速增長,“人的全面發展”戰略被提上了議題,傳統教育中學生的被動接受、知識的繼承、教師的單向施予已經不能滿足知識經濟社會對教育的要求,新的教育觀呼喚的是主動的、預期的和參與式的教和學。科技的突飛猛進,文化潛在的衝突使得原來的制度化教育無法適應,大力推進素質教育的政策也就在這種呼喚聲中應然而生。教育政策因為教育問題而產生,也是為了解決教育問題而制定的,其過程涉及政策的形成階段、執行階段和評估階段。

一、素質教育的目標及其執行的現狀分析

政策的形成階段首先要“澄清其目的、價值或目標”。素質教育的內涵應該賦有時代的意義,知識經濟社會中的素質教育,其目標應該是培養全面發展的創新型人才,即會做事、會做人、有責任心和團隊合作精神的全面發展的人才。不同階段的教育對素質教育有不同程度的要求和理解。基礎教育中的素質教育本是針對傳統的應試教育的片面性而提出的,提倡學校和家長要用“多元智能理論”的人才觀和“多把尺子”的評價觀來為孩子的全面健康發展賦予更多的內容。大學素質教育更多的是一種思想,它強調的是學生批判性思維的形成,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創新思維和創新能力,其目標是通過學生對知識的整合、貫通的掌握從而達到其智慧的提升,培養出來的學生應該是具有較強的知識、工作遷移融通能力。

然而從該政策的具體操作層面上來講,由於政策制定的組織機構或人員並沒有真正列出所有可能達到該目的的重要政策手段;不同的執行部門或單位都程度不一地曲解或片面地理解和認識素質教育的涵義,進而在執行階段,不管是手段還是力度都是紛呈差異,以致於在基礎教育方面出現了“素質教育轟轟烈烈,應試教育紮紮實實”,而在高等教育領域中出現了大學素質教育高不可攀的尷尬境地。

二、現象背後的問題根源分析和相應的建議

在政策的評估階段,制定機構和人員應該“審查每項可供選擇的政策會產生的所有重要後果,並將每項政策的後果與目的進行比較,選出其結果與目的為最佳目標的政策”。面對素質教育所呈現出的“播下的是龍種,收穫的是跳蚤”的局面,當務之急,我們各方面的人員都應該要好好地冷靜反思。

1、現象背後的問題根源的政策理論分析

首先,該政策的相應配套措施的缺乏,進而導致在實施過程中,人們對相應的考試製度、課程改革等關鍵性因素的真正把握感到茫然。基礎教育中,主要表現在面對大學聯考和素質教育兩根指揮棒,學校和家長到底該何去何從?而大學素質教育的真正落實首先需要呼喚的是各方面人士擺脱庸俗,超越功利,形成勇於創造、樂於奉獻的現代新人的氣質和品格。

其次,該政策的系統理論陳述薄弱,以及執行人員對它的斷章取義。這尤其表現在基礎教育方面,家長甚至學校教師對素質教育的理解是拋卻文化等方面的素質而僅僅侷限於思想素質教育方面,而不是超越應試教育的、為了學生全面的發展的教育理念。因此,在執行的過程中就只流於形式抑或是附加了許多不恰當的內容,從而使這種所謂的素質教育偏移了原來的方向。 再次,從政策評估的方面來看,筆者認為該素質教育長久的大力推行但效果不佳也有“事後評估”的力度不強的原因。事後評估是對政策效益和社會反映等方面的一種評估方式,“旨在鑑定人們執行的政策對所確認問題確定達到的解決程度和影響程度,辨識政策效果成因,以求通過優化政策運行機制的方式,強化和擴大政策效果的一種行為”。

2、相應的建議或對策

素質教育在實踐過程中出現的種種問題可以從不同的層面追溯出不同的原因。然而任何政策的提出都是源於問題併為瞭解決問題。在教育全球化的背景下,為了迎接知識經濟社會對人才的更高層次的需求,為了扭轉制度化教育的片面和侷限性,素質教育的浪潮席捲了全社會。然而,在推行過程中其呈現的種種扭曲現象又是那麼不盡如人意,甚至遭到了多方的置疑。為此,我們又該做些什麼呢?

第一,政策的有效執行呼喚的是“合作文化”,它需要各方面人士對政策內容的正確的理解和深層次的解讀。因而,要保證素質教育實施過程的順利開展,首先需要確立正確的教育觀念,其中包含正確的教育功能觀、符合新時代要求的多樣化人才觀,甚至是“全社會支持教育的系統工程觀”等新的觀念。

第二,政策的實施要合理處理其與各方面影響因素之間的關係。素質教育的落實貫徹必須合理協調好其與考試的關係,並呼喚家庭教育的大力支持和擁護。家庭教育是父母為了激勵子女從活動中產生意識進而培養子女的意識導向的行為活動,從而使子女從小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和社會責任感。所以,家庭教育不僅僅是孩子的啟蒙教育,也是德育教育和養成教育,良好的家庭教育有利於孩子形成正確的、積極的人生觀和價值觀,這對於培養孩子的思想素質方面的教育具有學校教育不可替代的作用。

第三,注重全面發展的創新人才培養的素質教育,是教育改革的一個方面,它不是孤立進行的,需要評價機制、教學改革等各個環節的配套改革的支持。

總之,“決策過程乃一政治活動,在所有階段都會有個人的知覺與利益涉入”,所以,我們要保持理性的思維,要有脱離庸俗、超越功利的價值觀。同時,教育政策的執行也有賴於法制、制度保障,需要教育法規的進一步完善。所以,有關素質教育的制度、法規建設還有待加強。實施素質教育,是本着學生的發展、為了學生的全面發展的教育,但作為一項艱鉅的系統工程,“素質教育要成為政府行為,社會各界要通力配合,共同營造素質教育大環境,制定推動素質教育和政策措施,為素質教育的開展提供製度保障”,只有這樣,素質教育才有望真正發揮其本來功能。

參考文獻:

[1]程方平。中國教育問題報告。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2.11.

[2]袁振國。中國教育政策評論。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1.6.

[3]袁振國。中國教育政策評論。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0.8.

淺析素質教育論文 篇二

摘 要:

本文從素質教育的概念出發,對高職素質教育的必要性及存在的問題進行探討,從當前高職教育的人才培養要求出發,根據高職學校素質教育的特點對其實踐進行簡單闡述。

關鍵詞:

素質教育;高職;人才培養;實踐

一、素質教育的涵義

素質教育的目標是培養一個人的綜合素質,使其在德、智、體、美、勞等方面全面發展,擁有健康的體魄和健康的心理。大而言之素質教育就是提高民族素質或國民素質的教育。

二、高職素質教育的內涵

高職學校因其學生類別、教育目標、就業目的的不同,素質教育與中職學校、高等教育中學生的素質教育存在一定差異。高職素質教育要求學生有較高的職業道德水準、具有一定的法律意識,為人誠信,具有敬業精神、責任意識,能夠積極進行團隊合作,遵紀守法,具有較強的就業技能。

三、高職素質教育的幾點問題

隨着社會的進步和經濟的發展,用人單位需要大量專業對口的技術人才。筆者在工作中發現高職院校在素質教育中或多或少地存在着一些問題。

1、思想政治教育重視不夠

一些高職學校單純注重提高學生的專業素養,對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重視不夠,導致學生的思想不夠積極,進而大大影響了其知識能力和操作技能的提高。實際上,思想政治教育不管在什麼時候都不能間斷,素質教育是一個緩慢推進的過程,期間不能有一刻的鬆懈,只有這樣循序漸進才能讓學生成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技能的高素質人才,逐漸減輕就業帶來的壓力。

2、專業結構不合理,人才培養存在缺陷

面對市場需求的快速變化,必須不斷轉換思路,以適應市場需要。在知識的學習和理解上不能太呆板,不能只注意專業知識中某類知識的學習,而忽略了基礎理論,這樣會影響學生整體素質的提高。知識結構單一,學習能力和可持續發展的能力欠缺,後勁明顯不足。

3、教師素質能力有待提高

教師是素質教育的重要實施者,在加強高職素質教育的發展過程中,教師也必須不斷提升自身的素質。高職教育與高等教育、中職教育不同,有其特殊性,這就要求高職學校的教師不僅需要具備紮實的專業基礎知識、較強的專業技能和豐富的實踐經驗,還應是學生素質教育的主導者,因此,成功實施高職素質教育,必須建立一支高素質的教師隊伍。

4、校園文化建設有待加強

校園文化屬於素質教育中的隱性課程,但很多高職院校對這類隱性課程的開發不夠,不能充分彰顯校園文化,校園活動不夠豐富,且開展的隨意性較大,大大影響了高職學生素質教育的效果。

四、高職素質教育實踐

高職素質教育必須有明確的人才培養目標,並依據這個目標構建以素質教育為基礎,為不同專業、不同行業、不同企業服務的高職素質教育體系。

1、依據人才培養目標,形成高職特色的素質教育體系

隨着社會的進步和經濟的發展,越來越多的國際企業及大項目落户中國,同時也帶動了本土企業向國際化發展。高職教育的人才培養目標決定了學生的出口,就是要為不同行業、企業輸送高素質的技術型人才。因此,高職院校必須依據高職的人才培養目標,積極轉變教育觀念,瞄準市場需求辦學,形成以不同專業和產業為基礎,具有高職教育特色的素質教育體系,為區域經濟發展服務。

2、構建有機整體

將素質教育納入人才培養方案,使素質教育和專業技能教育成為一個有機的整體。素質教育還應該貫穿到入學到畢業的整個過程,讓學生在校期間除了學到一定的專業技能,還具備一定的職業素質和創新意識,這樣才能讓學生全面發展。

3、建立健全各項規章制度,保障素質教育的全程實施

學校各部門加強協調與溝通,全體教職員工形成共同的價值取向,營造全方位開展素質教育的大環境。在素質教育實施過程中建立校企合作,創造良好的環境和文化氛圍。素質教育在教育投入、條件保障、師資和文化環境建設上全面規劃。

高職素質教育的根本宗旨是要培養能適應社會發展,服務區域經濟建設的高素質人才。對高職教育者來説,素質教育的實施不僅要注重學生的知識技能培養,還要注重心理素質及身體健康的教育,更要注重思想道德素質的提高,學生只有具備了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具備足夠的社會感悟力,才能不斷夯實高職素質教育的基石。

參考文獻:

[1]嶽德虎。基於SWOT 的高職示範校“後示範”建設[J]。教育學術月刊,2011(10)。

[2]徐警武,別敦榮。大學素質教育新視角:促進大學生的可持續發展[J]。機械工業高教研究,2000(4)。

[3]劉智勇,趙前斌。對高職教育 “高等性” 和 “職業性” 的再認識[J]。高教探索,2011(4)。

[4]周明星。高職教育人才培養模式新論[M]。天津: 天津教育出版社,2005.

淺析素質教育論文 篇三

一、大學生素質拓展計劃的概述

大學生素質拓展計劃的具體實施採用項目化的運行辦法,運行過程類似於科研項目完成的全過程。學校每學年初發布項目活動指南,針對重點項目活動和一般項目活動提出總體要求,體現指導思想和學年重點安排。全校廣大同學及各年級學生組織,根據指南設計項目活動,通過網絡填報項目活動申請表提交學校審批。學校成立專家小組採取答辯會等方式進行評審,決定是否批准,獲批准的項目活動得到相應經費支持。項目實施期間要接受學校組織的必要檢查,結束時需要提交總結報告和經費決算。

二、實施大學生素質拓展計劃的原則

(1)自主性原則;計劃的主體是各位同學,學校以各位同學的自主設計確定素質拓展的內容和方式。自主性原則不但保證了同學們在素質拓展計劃中的主體地位,而且能夠保證各位同學的個性特徵在素質拓展過程中得到尊重和張揚。

(2)開放性原則:素質拓展是在各級組織的總體安排下的羣眾性的學習教育活動。不受專業、年級和學校的侷限,鼓勵同學們大範圍交流,鼓勵不同專業背景、不同年齡層次的學生相互借鑑。

(3)普遍性原則:本計劃適合本、專科生和研究生。它將教會同學們一個科學的方法,以降低成功的成本,使自己的學習和事業踏入快車道。

(4)多樣性原則:鼓勵同學們進行科學合理的、風格迥異的設計和參加豐富多彩的活動。這是同學們張揚個性的基本保證,多樣化的選擇體現了社會的進步,社會的創新。

(5)柔性原則:在計劃實施的過程中,不用硬指標評價各位同學素質拓展成果的優劣,不樹典型,不作排名,不評優秀,重在過程和參與,追求真正的學習,鼓勵同學們量力而行,倡導用柔性指標引導先進,鼓勵相互借鑑。

三、構建大學生素質拓展認證體系的實施與運行

要建立大學生素質拓展計劃的評價體系,充分發揮《大學生素質拓展證書》的作用,客觀公正地記錄每一位學生在校學習期間素質培養和發展的重要經歷和主要成績。要通過證書記錄和認證兩個環節,合理量化,科學評價,引導和激勵廣大學生全面進行素質拓展。要真實記錄素質拓展的內容,體現客觀性和真實性;要由學生自己填寫具體內容,發揮自主性。在認證過程中,要注意操作的嚴謹性和程序的規範性,保證認證的權威性。要依託基層團建創新成果,探索在社團組織中開展認證;要鼓勵素質訓練項目的組織者積極參與和實施認證;要依託學校的信息化平台,大力推進素質拓展計劃的電子化認證,研發素質拓展證書的電子版。

四、實施大學生素質拓展計劃的意義

(一)開啟了學校素質教育的新階段

大學生素質拓展計劃以推行《大學生素質拓展證書》為依託,通過職業導航設計、素質拓展訓練、建立評價體系和強化社會認同四個基本環節,使利用第二課堂培養大學生綜合素質的工作有形化、具體化、規範化、制度化。較之於過去的第二課堂活動,大學生素質拓展計劃具有涵蓋面廣、規範性強、可操作和便與評估的特點,從而使大學生素質拓展工作與課堂教學互為補充,並駕齊驅,成為高校素質教育兩翼中不可缺少的一翼。

(二)有力地推動了素質教育內涵的發展

大學生素質拓展計劃是以開發大學生人力資源為着力點,進一步整合、深化教學主渠道外有助於學生提高綜合素質的各種活動和工作項目,在思想政治與道德素質、社會實踐與志願服務、科學技術與創新創業、文體藝術與身心發展、社團活動與社會工作、技能培訓等六個方面引導和幫助學生完善智能結構,促進學生全面成才。

大學生素質拓展工作對於素質教育目標的實現具有非常明顯和現實的作用。它包含了先天性客觀的經濟效益、時間效益和社會效益。另外,它與正規課堂教學相比,其投入的人力、物力和財力成本較小。其次,大學生素質拓展工作還可以大力發掘和利用社會資源。所以,在目前高校素質教育受到資源限制的狀況下,大學生素質拓展工作對於實施素質教育具有非常明顯的成本價值優勢。

素質教育始終圍繞提高人的素質這個中心,以提高人的綜合素質服務於社會。從一定意義上講,素質教育的過程也就是大學生逐步社會化的過程。推動大學生社會化,一方面,要求通過教育教學體制改革特別是課程體系改革,使教育內容面向社會、面向市場;另一方面,必須通過一定途徑讓學生獲取切身的社會體驗。

(三)大力推進了大學生素質拓展工作

目前,有效推進大學生素質拓展計劃需要切實做好以下四個方面的工作。其一,通過制度化建設,為大學生素質拓展計劃順利實施提供政策保障。其二,通過規範化建設,將以往比較零散的第二課堂活動和教育工作進行整合、規範,形成體系,這樣便於用系統的觀點考察其合理性,保證這項工作的可持續發展。其三,推進社會化,在大學生素質拓展中積極吸納社會參與。其四,推進信息化。大學生素質拓展工作是一項複雜的系統工程,其中素質拓展認證需要建立一套科學合理、客觀公正的評價體系。在進行認證的過程中,存在大量繁重、宂雜的數據處理、信息錄入等工作,因此,必須推動認證工作的信息化建設,構建大學生素質拓展工作的計算機網絡平台。這樣做,不但可以提高工作效率,而且其真實性和可靠性獲得了全校師生和社會輿論最大限度的監督和保障。

淺析素質教育論文 篇四

人文素質在教育中的作用好比人的靈魂,是指導人正確對待自我、他人、自然和社會的一種態度,是人的一種理性認識,集中表現為人生的追求信念、道德、價值等反映人的世界觀和價值觀。而在當今市場經濟的社會裏,我們卻常常聽到“人文素質缺失”的歎息,糾其主要原因,與我們的教育過多重視科學技術知識而忽視人文素質的培養不無關係。高等職業教育更是如此,更需要對學生加強人文素質的教育,以達到適應社會要求的必備素質。近年來,隨着高職教育改革的不斷推進,人文教育和高職體育都在教育中的作用越來越受到重視,但高職體育在部分高職院校仍處於可有可無的邊緣狀態。因此探討兩者之間的內涵,以發揮兩者在高職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一、高職體育是高職學生進行人文素質教育的重要平台之一

高職教育的培養目標是培養具有必要的理論知識與較強的實踐能力,能適應建設、生產、管理、服務等一線工作需要的技術應用型專門人才。培養的學生應在具有必要的基礎理論和專業知識的基礎上,重點掌握從事本專業實際工作的綜合能力和專 業技能。高職學生的學習特點,對枯燥的理論學習效率低下,而對操作實踐課學習則興趣濃厚,學生在實踐課程的學習興趣明顯高於理論課程。根據高職課程改革要求,高職學生主要學習的是實踐操作類型的知識,是以做什麼,如何做,在動手實踐操作的學習要佔多,延伸至他們以後的工作中同樣也是。在高職體育中,同樣是一門教會學生做什麼,如何做的課程,高職體育通過學習必備的理論知識和反覆的實踐操作而達到掌握技能知識,高職體育與高職學生學習的知識類型十分近似。我們以此為突破口,在高職體育教學中,設計各種人文素質教育的教學目的,達到通過高職體育教學來間接培養學生人文素質的目的,使人文素質教育有效的融人在高職體育教學中。

二、高職體育在人文素質教育中的作用

人文教育,是指對受教育者所進行的旨在促進其人性境界提升、理想人格塑造以及個人與社會價值實現的教育,其實質是人性教育,其核心是涵養人文精神。美國著名哲學家、教育家、實用主義哲學的創始人之一杜威認為學校即社會:即教育是一種社會生活過程,學校即是社會生活的一種形式。他強調説,學校應該“成為一個小型的社會,一個雛形的社會。”(素質教育論文 )正是這點,我們現實生活中,人在社會就需要與人打交道,交往過程中人們會將自身的人文素質呈現給他人和社會。高職體育的特點是注重學生在運動中的體能控制與運動中學生的個人情感體驗,技術掌握與個人經歷和感想,以及在這過程中與同伴之間的交流。在這些的交流中,培養學生的個性發展、團隊精神、競爭意識、全面的協調素質等人文素質。更重要的一點是高職體育能提高學生的非智力因素,這些都是理論教學和室內教學所不具備的,對學生的全面成長起到了現實性意義。

三、高職體育融入人文精神教育的措施與途徑

(一)營造積極、健康、向上的校園體育文化

校園體育文化是校園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為此各學校要重視校園體育文化建設,將其納入每年的校工作規劃中。學校舉辦體育活動要多樣化,要體現大學生的特點,具有文化品位,如定期進行體育趣味比賽、體育知識競賽、各種羣眾性比賽等,使學生在實踐中提高自身的行為修養。各競賽活動也應做到大眾性與專業性相結合,文化性與娛樂性相結合,競賽性與普及性相結合,制定的各種規章制度要人性化,與大學生特點結合。無論是在校園體育的硬件和軟件建設方面,學校體育中都應體現出鮮明的人文精神和豐富的文化內涵,以促進高職學生人文素質的發展。

(二)提高體育教師的整體素質

提高教師自身的整體素質,特別人文素質,是在體育教學中滲透人文教育的必要前提。要從改善教師的知識結構和思維結構人手,豐富教師的人文和專業知識,提高教師的整體素質,使其形成正確的人文精神素質和教育價值觀。作為大學教師,要關注重大事件變遷,要隨着時代的進步和信息的更新,不斷更替自己的專業知識水平,並將其運用在教學實踐中,時刻總結經驗教訓。同時,還應積累紮實的文化基礎知識,具備良好的人文素質和嚴謹的工作態度,並通過自己高尚的情操、豐富的文化素養、博雅的情趣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

(三)將人文精神融人到體育課程體系中

體育課程是高職體育裏中心環節,是實現學校體育工作目標的重要途徑。建設充滿人文精神的體育課程體系,杜威其最典型的一段話是:“現在,我們教育中將引起的政變是重心的轉移。這是一種變革,這是一種革命,這是和哥白尼把天文學的中心從地球轉到太陽一樣的那種革命。通過組織競賽,讓學生感受成功和失敗的情緒體驗,培養他們處事不驚、鎮定自若的心理品質。培養學生的自我控制能力,增強其冒險精神和責任感,使個性得到充分的發展。在高職體育課程成績考核時,除了考核體育理論知識和動作技能外,考察學生在整個體育學習中,所展現出的人文精神進行評估,以保證有效地增強學生體質與培養人文精神素質。

總之,加強大學生人文精神教育是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是提升大學生素質的需要,是培養終身體育形成的需要。高職體育能將人文素質教育在高職教育中起到巧妙的鏈接的作用,同時高職體育和人文素質教育在高職教育和人才培養方面發揮了重要的、必不可少的作用。

淺析素質教育論文 篇五

一、音樂欣賞在審美素質教育中的意義

(一)培養學生的想象能力與聯想能力

音樂欣賞並不是説單單聽懂音樂的旋律與歌詞的大意就可以了,而是應當對音樂背後藴藏的深層含義進行進一步的挖掘。在高校音樂欣賞課中,教師向學生傳達音樂作品的背景知識,那麼這就需要學生對這些知識進行一定的聯想與想象,只有這樣,才能在深層次上對音樂作品的內涵進行挖掘,而後體驗音樂帶來的真正美感。所以大學生在一系列的音樂欣賞活動中,能夠得到想象能力與聯想能力的提升。

(二)培養學生感受音樂的能力

想要理解音樂帶來的真正美感,就必須要能夠聽懂音樂,而高校音樂欣賞課的一個主要目的就是教會學生聽懂音樂,使學生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擁有感受音樂的能力。在一些音樂欣賞實踐活動中,學生可以得到音樂感受能力的提升。所以説,在大學階段開展音樂欣賞課,能夠提升學生的音樂感受能力,進而感受到音樂給人們帶來的美感。

(三)提升學生的記憶力

可以説音樂是時間的藝術,正是如此,音樂審美活動的開展需要學生具有較好的記憶力。只有將一些相關的音樂信息在腦海中儲存起來,才能對音樂作品進行一個整體的把握。在音樂欣賞的過程中,學生的記憶力能夠得到有效鍛鍊,將自身捕捉音樂藝術的能力提升,同時使自身審美的體驗得以增強。

(四)提升學生在音樂鑑賞上的能力

不管是何種審美活動將,都要求具有相應的文化修養以及相關的文化知識,在對音樂進行審美時亦是如此。學生能夠在音樂欣賞過程中獲取到很多同音樂相關的知識,將自己對音樂的認識程度提升,在不斷積累這些知識的同時,學生審美鑑賞的能力亦能隨之得到相應的提升。所以,高校音樂欣賞課能夠幫助大學生提升其在音樂方面的鑑賞能力。

二、提升高校音樂欣賞教育與審美素質教育的措施

(一)擴大音樂欣賞的範圍

在進行音樂欣賞教育時,一個需要注意的問題就是音樂作品內容以及類型的多樣化,不僅要有民族音樂作品,還要有古典音樂作品,同時也不能少了流行音樂作品。只有將學生在音樂欣賞課涉及的範圍進行擴大,才能使學生不被音樂欣賞的教材侷限住,進而在音樂欣賞過程對情感進行不斷地積累,逐漸將自身音樂審美的能力與素養提升。

(二)幫助學生養成正確的審美觀

審美主體對美的一個總體看法就是審美觀。處於不同文化、時代以及社會背景下,人們的審美觀都會表現得各不相同。從大學生的角度思考,將真、善以及純樸視為美就是正確的審美觀。所以在音樂欣賞的過程中,教師應當將正確的審美觀傳達給學生,進而使心靈、生活與社會都能夠得到美化。尤其是針對不同音樂作品的不同音樂藝術水平,教師更應當對學生的正確審美觀加強引導,避免學生錯誤的追隨一些價值庸俗的“音樂作品”。

(三)加強培養學生的音樂記憶能力

音樂主體在音樂欣賞過程中最為重要的是記憶能力,所以在進行音樂欣賞教育時,應當對學生的記憶能力進行培訓。可以將着手點放在一些結構簡單的、內容短小的作品上,逐漸的由小變大、由簡入難,使學生反覆聆聽一些音樂作品,在此循環往復的實踐活動中,令學生對各種音樂作品的節奏、旋律以及和聲等進行了解與熟悉,進而培養學生將音樂的表達形式同音樂的主題進行有機結合,進而對音樂作品產生進一步的理解,同時對審美體驗進行不斷獲取。

(四)加強培養學生的音樂審美情趣

人們在對某些事物或者是活動進行認識時表現出的傾向性意識就是興趣。學生只有擁有了欣賞音樂的興趣,才能自發地參與到音樂審美的活動中,進而形成一種音樂審美情趣。教師不僅在要音樂欣賞中為學生構建出一個良好的音樂氣氛,還需要採用合理的教學方法與教學語言來體現自己對音樂審美的不斷追求,影響並加強培養學生在音樂欣賞上的審美情趣,使學生能夠不由自主的欣賞音樂,將欣賞音樂的興趣提升,最終使自身在音樂方面獲得良好的審美情趣。

三、結語

綜上所述,音樂欣賞指的是將一些音樂作為審美的對象,將參與欣賞活動的人作為審美的主體,進而形成一種特殊形式的審美對照。實施素質教育的一個重要途徑就是進行音樂欣賞教育,是高校教育中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因此,想要提升高校音樂欣賞教育與審美素質教育,就必須要把握好音樂欣賞在審美素質教育中的意義,在此基礎上擴大音樂欣賞的範圍、幫助學生養成正確的審美觀、加強培養學生的音樂記憶能力、加強培養學生的音樂審美情趣,最終使高校音樂欣賞教育與審美素質教育得以實現。

淺論國小數學中如何實施素質教育論文 篇六

摘要:

情感教學在國小教育管理中的運用,不僅是素質教育充分體現的一種方式,也是現代教育發展的`重要趨勢,更是當前社會發展的需要。對情感教學的涵義進行簡要的闡述,對情感教學在國小教育管理中的重要作用進行論述,最後指出情感教學運用的相關策略,希望能為同行工作者提供一些參考和借鑑。

關鍵詞:

情感教學;國小教育管理;重要性;策略;

隨着社會的不斷髮展,素質教育的不斷推進,對國小教育管理工作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情感教學作為一種注重學生思想情感體驗與培養的新教育模式在國小教育管理中的重要地位越來越凸顯,受到了教育工作者的廣泛關注。良好的情感教育會使國小生們在學習中感受到愉快,更容易激發學生學習的激情,充分調動主觀能動性,使學生的個性和智能順利地得到培養與提高,在國小教育管理中合理地運用情感教學,對提高教育教學質量有着積極的作用。

一、情感教學的涵義概述

情感教學是指教師在實際的教育活動過程中,運用一定的教學手段來激發、調動和滿足學生的思想情感的需要,以達到提高教育教學質量的過程。情感是學生精神生活的主宰,也是學生學好各門功課的有效催化劑,因此不能被忽視。

情感教學是一種為了順應現代教育發展趨勢而提出的新型教育理念,它強調在教育管理中,思想情感是人獲得發展的重要因素,需要教師引起足夠的重視,在實際的教育活動中,通過施加教育的力量,促進學生的情感的豐富,與知識的掌握情況相比,情感教學更多地關注教育中學生情感的變化,情感在教育過程中會不斷地發生質變、昇華,使學生的思想情感、智力、生理、個性獲得全面的培養與發展。

二、情感教學在國小教育管理中的重要性

1、有效地促進國小生的全面健康發展

天下的父母都有“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心理,每個家長對孩子的發展都寄予了殷切的希望。隨着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家長們在努力滿足了孩子物質生活後,更多的是關心孩子身心健康的發展。處於國小階段的孩子,由於心智還沒有完全發育成熟,思想比較幼稚,很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響。

因此,對國小生進行合理的情感教育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通過情感教學,使學生能夠在校園真實地感受到老師們對他們的關愛,得到尊重和理解,通過情感教育管理,使他們學會理解家長和老師,學會感恩、學會獨立,等等,有助於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讓孩子喜歡上上課,尊敬和熱愛授課教師,同時對於國小生其他認知方面的學習也有着積極的推動作用,從而促進國小生的全面健康發展。情感教學更是一種對學生的關懷和尊重,使學生更願意主動和教師接近,對知識的學習渴望更加強烈。

2、幫助國小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與價值觀

國小階段是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形成的非常重要的時期,處在這個時期的孩子的身心發育還不成熟,往往對外界的一切事物都充滿了好奇,什麼事情都想自己去親自觸碰一下,但往往對事情的本身並沒有過多的想法,因為這個年齡階段的孩子具有天真爛漫的性格特點,因此家長和教師要注意對國小生加以指引,讓孩子能夠全面正確地看待問題。教師要充分運用情感教學,發揮其正確的引導作用,讓學生擁有交流自己情感體驗的機會,豐富學生的情感體驗,強化積極正面的情感,時刻留意對學生髮出的每一個指令,錯誤地引導將會對學生的人生觀與價值觀的形成和發展造成誤導。在國小教育管理的實踐過程中,教師合理地運用情感教學可以引導國小生形成正確的思想觀念,從而幫助其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熱愛生活,擁有積極樂觀的心態和對未來生活的遠大的抱負,併為之而奮鬥。

三、情感教學在國小教育管理中的有效運用策略

1、教師要不斷地提升自身素質

國小生除了父母,接觸最多、最深的成年人就是他們的教師,教師對於國小生的影響可能會是一輩子。正所謂言傳身教,教師自身的素質對學生的影響是非常大的,只有自身素質較高的教師,才能真正起到積極的言傳身教作用。如有的教師由於自身心理品質不健全,教育能力較差,不善於正面積極引導,教育手段與學生心理髮展的規律相背,甚至對學生做出懲罰或變相懲罰的行為等。例如,做出一些與國小生能力不符合的任務要求,導致學生可能產生嚴重的對抗心理和厭學情緒,從而影響學生身心的健康發展。

學高為師,身正為範。因此説,教師應該嚴格地要求自己,不斷地學習,努力提升自身的素質,使自己的教學觀念、教學能力和個人修養都得到進一步的提高與昇華,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做到因人施教,急學生之所急,感學生之所感,與學生建立和諧、友好、信任的關係,增進與學生的情感交流,從而促進學生身心的全面健康發展。

2、創設師生情感交流的教學模式

在國小教育管理實踐中,要實施情感教學,就要從教學內容和教學目標出發創設師生情感交流的教學模式,以拉近師生之間的情感距離。情感教學實際上是教師與學生的雙向互動交流的過程,建立良好的思想情感關係,從而創造良好的教學氛圍。教師通過良好的情感教學模式和科學的教學手段激起學生思想情感的共鳴,充分調動學習的積極性與創造性,使其進入良好的學習狀態,並通過教師自身的感知和情感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思想觀念,從而促進國小生的全面健康發展。

3、營造良好的情感教學氛圍

實施情感教學,營造一個良好的情感教學氛圍是非常重要的和關鍵的,處在愉悦、輕鬆的學習氛圍中,學生不僅能夠充分調動學習知識的熱情,發揮主觀能動性,提高學習的效率,還有益於學生更好地放鬆自己,敞開心扉與教師進行自我情感的溝通交流,為情感教學創造良好的條件和環境,教師可以更好地實現對學生的情感滲透與引導,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形成良好的審美情趣,引起學生產生情感共鳴,真正讓學生在課堂上獲得真實的情感體驗。

4、積極組織學生參加班集體活動

情感教學更重要的是要付諸實踐,在實踐中才能更好將教師對學生的關愛與呵護體現出來。學生通過積極地參加各種班集體活動,不僅可以逐漸豐富自身的情感,而且還能表達出自身的情感需求,尤其是對於一些性格內向且學習成績中下等的國小生效果尤為顯着,這類學生通過參加各種班集體活動,如辦黑板報、運動會、演講比賽等活動,不僅獲得了充分展現自我的機會,還使自身的各方面能力得到了鍛鍊,同時在整個班級中會形成相互影響相互促進的積極學習氛圍。組織學生多參加班集體活動,不但可以使學生在具體的實踐活動中形成對客觀事物的正確認識,產生積極的情感,並將這種積極的情感與行動相結合,而且教師還能通過對學生仔細的觀察,實行因材施教,更好地幫助每一位學生,在學生的優勢方面進行激勵教育,在劣勢方面進行指正並給予正確的指導。

四、結束語

綜上所述,隨着現代教育的不斷髮展,情感教學在國小教育管理中的運用的重要性受到了人們廣泛的關注和重視,情感教學對國小教育管理實際工作有着極大的影響,它不僅會影響學生思想情感的充分體驗,還對學生素質的全面發展與提升有着重要的影響。因此,在實際的國小教育管理中,教師要注意科學合理地運用情感教學,給予學生思想情感的培養與薰陶,以順利地培養和發展學生的個性與智能,最終實現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素質的提升。

參考文獻

[1]朱波。情感教學在國小教育教學管理中的運用[J]。新課程, 2016, (10) :204-205.

[2]李彥臣。淺談情感教學在國小教育管理中的運用[J]。現代交際, 2016, (07) :172.

[3]俞鬆萍。對於情感教學在國小教育管理中的運用初探[J]。課程教育研究, 2014, (09) :205

[4]黃福。情感教學在國小教育管理中的運用初探[J]。中國小校長, 2013, (06) :40-41.

素質教育的論文 篇七

2016年11月,共青團中央與教育部聯合發佈《高校共青團改革實施方案》。建議以引導青年學生堅持學習為中心,以學習、就業創業、創新實踐、身心感受、志願公益、社會參與為重點,開展高校學生教育工作。要借鑑“第一課堂”實踐,加強與學校有關部門、政府部門和社會機構的合作,在高校全面推行共青團“第二課堂成績單”制度。此外,在2016年12月召開的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重視和加強第二課堂建設。要加大文化育人力度,建設文明校園,開展多樣、健康、優雅的校園文化活動,擴大開放。展示各種社會實踐。G職業學院取得了一些積極的探索和實踐素質教育的信用體系的精神“改革實施計劃的高校共青團”和總書記習近平的講話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

1、制定規章制度

G職業學院建立了以學院主要負責人為主要負責人的工作機制,並設有相應的辦公室。各部門按分工和專人負責相應的工作。建立了院級班三級聯動機制,採取了相應的管理和實施措施,確保了素質教育學分制的實施。

2G職業學院素質教育學分體系項目模塊

G職業學院將素質教育學分分為四個模塊。各模塊的額外學分不能作為其他不合格學分的補充,但可以作為推薦就業、優秀獎評比、優秀入黨、個人綜合評價的重要依據。學生必須在學校修完相應的學分後才能畢業。

2.1社會實踐與社會活動模塊

它主要記錄學生去農村的社會實踐活動在冬季和夏季假期,學校內外的志願服務活動,各種專業的課外實踐活動,由學習各種專業協會組織的專業實踐活動、勤工助學活動,個人和社會兼職工作和獲獎的活動。

2.2文化藝術與身心發展模塊

它主要記錄校園文化表現的活動和競賽組織學生在全國、省、市、學校水平,體育競賽,主要慶典、文藝表演、質量活動,引導學生關注他們的身體健康和心理健康,和高級表演和演講旨在促進民族文化和促進校園優雅的藝術。音樂、舞蹈、繪畫、書法等一系列具有一定規模的活動,學生在展示和評價自己作品(歌曲、戲劇、美術、攝影等)時的體驗和獲獎情況。

2.3創新創業活動

它主要記錄學生的“挑戰杯”在全國和省級組織、課外科技作品競賽和創業計劃競賽,“互聯網+”業務競爭,“創新、創造力和企業家”的挑戰競爭,大學生的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大學生創業計劃競賽,以及大學內外各種各樣的人。科研、學術研究、調研、各類創新競賽、展覽等創新科技教育活動的經驗與獎勵。

2.4技能競賽與專業發展

G職業學院根據專業特點,對相應專業的學生需要參加的技能競賽和職業資格證書進行了具體安排,從而獲得了碩士學位

素質教育為題的論文 篇八

《推進素質教育培養高素質人才》

摘要:為使學生成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一代新人,思想品德課教師要更新教育理念,優化課堂教學結構,利用多媒體教學,切實有效地實施素質教育。

關鍵詞:教育理念;素質教育;多媒體教學;活躍課堂

為全面推進素質教育,培養新世紀所需要的高素質人才,國中思想品德課的教學目的是提高學生道德素質,形成健康的心理,增強責任感、實踐能力。為使學生成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好公民,我們教師要明確新的教育理念,優化課堂教學結構,有效地實施素質教育。傳統的教學模式主要是填鴨式的灌輸,這種模式嚴重阻礙了學生的發展,把學生的思維束縛了,從而變得僵化不堪。長此以往,將不能適應新形勢下迅猛發展的社會要求。要改變傳統的教學方法,教育觀念就要更新,讓學生主動參與,發揮學生主體地位,達到以學生為中心,切實提高教學實效。近幾年的思想品德課教學實踐表明,恰當地使用多媒體教學,能將傳統教學模式變為多渠道傳遞教學信息的樂學情境,使學生在輕鬆愉快的氛圍中學到知識,從而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增強了課堂效果。

一、多媒體教學能使課堂活起來,達到和諧統一

思想品德課,藴藏着豐富的情感,可以説每一節課進行的都是情感教學。課堂上採用多媒體教學,可以極大地發掘學生學習的內在潛能,讓他們樂學、善學,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如:我在教學人教版七年級思想品德上冊第四課《歡快的青春節拍》之“感悟青春”時,一上課,我就給學生播放了校園歌曲《鄉間的小路》,同學們不由自主地跟着哼唱起來:“沿着校園熟悉的小路,清晨來到樹下讀書,初升的太陽照在臉上,也照着身旁這棵小樹,親愛的夥伴,親愛的小樹,和我共享陽光雨露,請我們記住這美好時光,直到長成參天大樹。”這樣創設情境,不知不覺地把學生帶到那美好的讀書環境中去,引起學生的共鳴,體會到青春時期讀書的歡快!這樣,課堂氣氛一下子活躍起來。一掃過去那嚴肅、緊張的課堂氣氛,達到了師生、課堂的和諧統一。

二、多媒體教學能化抽象為直觀,具體可感

多媒體教學可以有效地將抽象的知識形象化、具體化,從而突出重點、難點。傳統的教學模式,使得課堂成為教師的舞台,老師講得滔滔不絕,學生聽得兩眼無神、懨懨欲睡。這種説教式、填鴨式的教學模式永遠不可能使課堂活躍起來,永遠不可能使學生快樂地學習,也永遠不會使學生心甘情願地喜歡上這樣的課堂。在講《情趣與興趣》這一課的時候,我把生活中的很多相關圖片展示給學生,讓學生明白哪些是高雅的,哪些是低級、庸俗的;哪些是有益於學生身心健康的,哪些是對學生的身心造成危害的。從而告誡他們:高雅的生活情趣對人們的身心健康是有益的,符合現代文明、科學精神、科學生活。它對個人的發展有促進作用,能夠形成樂觀自信、活潑開朗的健康心理,從而使人更加熱愛生活。低級、庸俗的生活情趣不利於青少年的身心發展,甚至損害身心健康。緊接着我又播放了兩個案例:一個是被邪教毒害的小果,另一個是快樂女孩晶晶“酷愛攝影”的故事。兩個案例一邪一正,對比分明,使他們知道什麼是“真、善、美”,什麼是“假、惡、醜”。這樣,既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慾望,又讓學生積極動腦思考人生的價值,從而去有目的地選擇應該怎樣做,不應該怎樣做。這樣的課堂怎能不使學生喜歡呢?

三、多媒體教學能使學生動起來,提高創新能力

多媒體教學貴在生動直觀引人入勝。這種教學手段,可以為學生提供很多信息,拓寬了課堂廣度,加大了課堂容量。把學生的思維空間拓寬了,使學生深入思考,強化記憶,教學內容也有趣味性。例如,我在教學人教版七年級下冊第四課《人生當自強》之“人生自強少年始”時,我先用多媒體播放音像資料:《動物世界》——羚羊的生存。播放完後,我提問:“東岸的羚羊為什麼能生存下來?”學生很快就回答:“東岸的羚羊適應環境才生存下來,西岸的羚羊不適應環境被淘汰掉了。”我再提問:“強壯的羚羊生存下來,弱的羚羊被淘汰掉了。大自然中的這一現象在人類社會中同樣存在,你能在人類社會中生存嗎?怎樣生存?”學生回答:“我們也要適應人類社會環境,生活要自立,人生當自強。”這節課由生動有趣的《動物世界》導入,激發了學生的求知慾,從而輕鬆愉快地由自然現象導入本課的主題——人生當自強。學生自主學習的勁頭大大提高。接着我又通過多媒體手段讓學生看“自強不息的中國人”的圖片,並配以音樂《男兒當自強》。林則徐、戚繼光、鄭和、詹天佑、鄧稼先、袁隆平……一一展現在學生的眼前,讓學生明白他們每個人都活得有自尊、活得有價值,他們是民族的脊樑,他們使中華民族豪邁地自立於世界民族之林。這樣,既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又豐富了學生的知識、開闊了學生的視野,何樂而不為呢!在教學《誠信是一種資源》時,我把事先蒐集到的許多案例,通過多媒體播放出來,如:“華南虎事件”“三鹿奶粉事件”“瘦肉精事件”等圖像,並配以音頻解説,學生看後、聽後,陷入了深深的思考之中,他們就會得出這樣的結論:誠信是一種資源, 誠信是經商者之本,離開了誠信,在商海中便無立錐之地。誠信更是做人之本,一個人失去了誠信,便永遠不會被信任。那將是何等可悲啊!下課時,我給學生布置了作業,讓他們收集與誠信有關的材料,寫一篇以“誠信”為主題的小論文交給老師進行評比。

四、多媒體教學能陶冶學生高尚情操,培養學生思想道德

心理學研究表明:人的感情可以在某種特定場合中被激發出來,這就是“觸景生情”。現代信息技術可以創設出和諧、動態的情境,讓學生通過對形象具體的事例、情景等的感知,激發學生的動情點,讓學生有身臨其境之感,並進入角色,產生強烈的情感共鳴,從而提高思想覺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培養良好的品質。在教學《面對不良誘惑》這一課時,我先播放影像片段:一些人面對種種不良的誘惑而經不起考驗,最終走上犯罪道路,我啟發學生思考:如何才能避免誤入歧途,抵擋各種不良的誘惑呢?學生討論後做出了種種回答。這樣,理中有情,情中有理,所明之理融入了學生的真情實感,更具有感召力和説服力。再如教學《理解我們的老師》一課時,我先回憶自己童年時代得到老師關懷和培養,並最終引領我走上三尺講台的事例,流露出自己對教師教誨的真誠感激之情,並以一聲“謝謝您,老師!”引起全班學生的情感共鳴。接着,展示一幅幅平時教師關心學生的畫面,讓學生從中體會教師工作的艱辛,讓每個學生認識到每個人的成長都離不開老師,最後在flash片段《每當我走過老師窗前》的音樂聲中,讓學生説説想對老師説的話,想為老師做的事。情到深處,一觸即發,每個同學都能深切表達出對老師的情感。多媒體教學因其有聲有色,有情有景,極富感染力,能夠引起學生的情感共鳴,使之思想情感、道德認知、道德情操不斷得到啟迪、昇華,使學生從中明是非,辨真偽,知善惡,識美醜,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素質。隨着對信息技術與思想品德課堂整合的不斷深入,我們的教育觀念,教學方式,師生關係也在悄然發生着變化。面對豐富多彩的網絡世界我們反而不如學生們反應快,在很多方面學生遠勝於我們,我們沒有理由站在講台上發表長篇演講,而更應該讓學生們發表見解。既然網絡是五彩的,社會是多元的,我們也應該拋棄答案唯一,在堅持是非標準的大前提下,允許學生們發表不同見解,尊重學生的想法,真正做到以人為本,以人的發展為本。總之,多媒體教學是新形勢下,教學改革的重要組成部分,這是社會發展的需要,也是教育改革的需要。

綜上所述,在思想品德課的教學中,運用多媒體,可以發揮它的技術優勢,讓課堂活起來,讓課堂動起來,讓學生心理情感豐富起來。從而促進學生自主學習,使他們的整體素質得到提高,也使思想品德課的教學結構得到優化,最終讓多媒體教學在思想品德課中閃光!

(河南省鄢陵縣柏樑鎮第一初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