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素質教育論文【精品多篇】

欄目: 教育教學論文 / 發佈於: / 人氣:2.78W

素質教育論文【精品多篇】

素養教育教學論文 篇一

關鍵詞:高中語文;課堂教學;道德素養

一、引言

21世紀是一個快速變革的時代,急需大量具有過硬的專業知識和良好思想道德素養的人才。這給學校教育就如何培養德才兼備的人才提出了新的挑戰,也給語文教師專業的發展帶來新的機遇。在平時的語文教學實踐中,對學生進行思想道德教育是語文教師責無旁貸的責任,這也是由語文學科比其他學科更具有先天優勢所決定的。在課堂教學中,語文教師要經常結合課本內容,有目的地引導學生探究社會道德現象,進行有效的德育教育,不僅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能幫助學生塑造健康、向上的人格素養。本人根據自己多年的高中語文教學的經驗,下面就對在高中語文課堂教學如何提高學生的道德素養進行淺析。

二、作為一名高中語文教師,一定要明確語文學科教學和學生德育教育的關係

古人説:“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傳道永遠是教師教學工作的首要任務。高中語文教學中對學生滲透思想道德教育有着其他學科不可替代的優勢。語文教材中安排了大量的歷史、文化內容,尤其重視弘揚人類傳統美德的教育,有着濃郁的人文性和思想性,這對學生的思想道德教育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經典文學作品的學習和欣賞是高中語文學科教學的主要文體。在這些文學作品中,往往充滿着正能量的故事內容和情節,一個個生動形象、閃現着光輝人格的人物角色,還有對社會現實入木三分的客觀反映,以及作者鮮明的思想觀點和政治傾向,都可以在教師的正確引導下,通過學生自己的深刻體悟,他們的審美情趣、思想觀念和道德修養都可以得到正確的薰陶感染。唯其如此,才能培養學生成為具有正確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的德才兼備的人。

三、深挖語文教材中的德育教育因素,在語文課堂教學過程中滲透對學生道德教育

在高中語文教科書中精選了很多經典文章,藴含着豐富的德育因子。有的文章深刻地反映了人類社會發展歷史變革,有很強的對現實啟迪價值;有的文章紅色文化色彩濃厚,有着強烈的愛國主義教育意義;有的文章生動地刻畫了古今中外的偉人和英雄,他們的奉獻和犧牲精神給後人樹立了仰望的豐碑……這些充滿正能量的因素,給高中語文教師在語文學科教學中進行道德教育,開展高效的語文課堂教學,提供了豐富的營養大餐。這種課堂教學和德育教育有機的結合,可以更好地兼顧學生對語文知識的學習,也使得對學生的心理和情感的培養保持了高度一致,增強了對學生思想道德的薰陶。因此,高中語文教師要善於挖掘語文教材,在語文學科教學中對學生進行德教育。在高中語文課本里,有很多弘揚愛國精神的文本,如《沁園春·雪》《紀念劉和珍君》《蘇武傳》等。本人在教學《蘇武傳》一課時,在引導學生深刻理解課文內容之後,進一步啟發學生認識到蘇武一生摯愛自己的祖國至死不渝,在國家和民族大義面前犧牲小我,也要捍衞祖國的榮譽和尊嚴。接着繼續讓學生思考、討論:當時蘇武在困境中是怎樣想的?我們現在談愛國是不是已經過時?作為中學生怎樣做才能愛國?教師把學生的情感不僅帶入蘇武所處的那個時代,也將學生的思想引導到所處的當下,讓學生置身於真實的情境之中,學生的心靈受到極大地觸動,真切地感受到愛國主義的偉大情懷,從而提升學生的思想素養。

四、高中語文教學在進行思想道德教育時,除了挖掘課本內容之外,還要與學生的日常生活緊密聯繫

教育學生善於區分是非黑白,形成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高中語文學科的教學在滲透德育教育中,不論在形式還是內容上,都具有一定的生動性和直觀性。這樣的教學方式才能激發學生情感上的共鳴,讓語文課堂教學更加具有活力,學生在良好的學習氛圍中獲得知識,昇華情感和思想,提升自己的思想道德素養。如此才能真正體現了語文課堂教學的實效性。這就要求廣大的高中語文教師課前紮實備課,不僅要將課本中德育教學的有效因素提煉出來,而且使這些德育因素和學生學習生活中的典型事例充分地結合起來,找出它們之間的共同點,利用現實生活中的真實情境啟發感染學生,這樣學生理解和接受起來更加容易,自覺地提高思想道德覺悟。現在部分高中學生缺乏是非觀念、缺乏民族自信,在看問題的時候,只看到表面現象而忽視事物的本質。針對這種情況,筆者在教學《中國建築的特徵》這一文時,課前做了紮實的準備,課堂上利用教材文本內容以及相關的圖片、視頻資料,讓學生充分了解中國建築的九大特徵,使學生感受到中國建築的藝術之美,油然而生對中國勞動人民的勤勞智慧的讚美之情。同時,結合這次橫行肆虐的“非冠”疫情,美國和一些歐洲國家抗疫不力,甚至甩鍋中國,但中國依然做好自己,僅用短短兩三個月控制住了疫情。更令人鼓舞的是,國慶長假空前的旅遊盛況,人們盡情領略祖國的大好山河,給了西方反華勢力當頭一棒。這些鮮活生動的時代畫面,讓學生一下子也提升了自己民族自信心,情緒為之振奮,愛國之心也因此牢牢紮根。更可喜的是,班級凝聚力顯著增強,學生能夠團結友愛、互幫互助,學習氛圍非常濃厚。

五、開展課外閲讀,也是對學生進行道德教育的一個重要途徑

高中語文教師通過組織開展內容豐富多樣、形式生動活潑的課外閲讀活動,不僅能拓展學生的知識面,開闊學生的視野,也能對學生進行良好的道德品質的培養。首先,高中語文教師要根據高中學生的年齡特點、心理特徵、興趣愛好以及語文學科教學的需求,為學生選擇、推薦適合的課外閲讀讀物。然後,教師要對學生的閲讀進行必要的引導,給學生預設閲讀的問題,提出閲讀的方向,指點閲讀的方法。例如,針對班上部分學生整日沉迷自我,一味地怨天尤人,不思進取這些狀況,根據教學大綱的要求,教師給學生推薦課外閲讀主席的詩詞和魯迅先生的小説,從他們的作品中學習偉人們不怕犧牲、敢於鬥爭的大無畏精神,感受他們憂國憂民的強烈社會責任感和愛國情懷。在認真閲讀的基礎上,要求學生做讀書筆記,寫讀後感,在班上演講交流,不斷反思對照自己,進一步拓寬德育教育的外延,樹立學生戰勝困難的勇氣和信心,促進學生的身心健康成長。另外,通過課外閲讀,積累和領會大量的閃爍着古今中外人類智慧光芒的名言警句,也是對學生進行思想道德教育的好方法。讓學生把這些名言警句運用到生活,運用到寫作,更能對學生的人生起到深刻的啟迪作用。例如,在課外閲讀《孟子》一書時,其中的很多經典傳誦名句讓學生受益匪淺。孟子説過:“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教師引導學生體會孟子身上的那種高貴的人格力量,感受到中國古代文人修德修身、心懷家國的高尚情懷。正是這些中國的脊樑,才使中華文明傲立於世界而長盛不衰。這些千古傳誦的佳句觸動了學生的心靈思想,也極大地增強了培養學生的道德素養的目的。

六、組織學生積極參加社會實踐活動,可以使道德教育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語文教學滲透德育教育不能只侷限在課堂上,高中語文教師要更新觀念,大膽創新,儘可能利用當地各種社會資源開展豐富而有益的社會實踐活動,更好地培養學生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常言説“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生活中那些鮮活生動的事例和場景比教材更加直接,更加有感染力。例如,定西當地有一位歷史上有名的清官叫許?,他為人清廉,為民請命,觸怒上司而被革職,客死定西。鄉人感其德才,立許公祠。學校會經常組織學生遊吊許公祠,瞻仰後人為許公撰寫的碑文,追思許公的事蹟,學習許公愛民如子的品質。再看看山下高樓林立、人民安居樂業的一派盛世景象,一股浩然正氣油然而生,不由得產生對先烈們的敬意和對黨的感激之情。當然,還也可以組織學生利用節假日到敬老院去,為老人們洗洗衣,掃掃地,收拾收拾房間;給他們唱唱歌,跳跳舞,愉悦老人心情,學生也從活動中也會感受到助人為樂的快樂,找到做人的價值。社會是一本最大、最好的教科書,學校組織開展社會實踐活動,對於塑造學生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質,其功不可沒。

七、結語

總的來説,在高中語文課堂教學過程中,滲透對學生進行思想道德的教育,對於人生成長重要時期的中學生形成正確“三觀”,其意義非常重大。這就要求每一位高中語文教師充分利用語文學科這一有利優勢,積極探索,大膽創新,把語文學科教學與德育教育有機結合起來,形成新的有特色的教育教學模式,為培養具有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新一代人才而發揮重要的作用。只要潛下心努力去做,相信:潤物無聲花尤妍,桃李滿園自成蹊。

參考文獻:

[1]雷坤.淺談高中語文德育教育策略[J].新作文教研,2013(6).

素養教育教學論文 篇二

作為從幼兒教育到中學教育的過渡階段,國小教育具有銜接性、綜合性、養成性等特點。因此,對於國小教師而言,關愛生命是其最重要的品質。而從個體職業發展的整個軌跡來看,職業思想是推動個體獲取職業知識與技能、進行終身學習的原動力。可見,在國小教師的綜合素養構成中,教師倫理道德處於核心位置(見上圖)。作為倫理的下位概念,道德更注重主體德行,教師道德既包括職業本身賦予的教育信念、專業品質,又涵蓋教師作為獨立的社會人所反映的特定時代的主流價值觀,而“師德為先”恰恰説明了我國基礎教育改革的“精神”轉向,即對教師精神價值的重視。在專業知識與技能維度方面,原有的以學科教學法為核心的專業知識與技能早已不能滿足現代國小教育的需要,日趨明顯的資源整合趨勢不僅體現在學科知識的綜合性上,更需要教師具備整合的教育思想,並將專業技能與教育理念融為一體,恰當地應用於教育實踐之中,這是教師職業生涯的重要能力,也是教師培養環節中最為外顯的內容。作為完整的人,教師的成長中不僅包含專業成長,更包括眾多的“非專業”因素的影響,比如:世界觀、個人修養、溝通技巧、反思能力等,諸如此類的“非專業”因素共同構成了教師個體的綜合發展潛能,是教師職業發展的強大動力和堅實基礎。國小教師綜合素養以教師倫理道德為核心,專業知識與技能、綜合發展潛能圍繞這個核心,構成同心圓,教師倫理道德自內向外輻射其影響力,成為教師專業發展最為持久的精神動力。從國小教師綜合素養模型的建構中不難看出,現代教育不僅關注學生的全面發展,同樣也體現出對教師作為“整個人”的關照,這也是國小教育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的主要依據。

二、國小教育專業學生綜合素養的提升途徑

綜合素養結構模型作為一個動態開放的系統,在學生髮展中是一個整體,這種整體性不僅體現在各維度內容之間的“拼圖式”關係,更體現在各維度形成發展過程中的自然融合。從縱向來看,國小教育專業學生綜合素養的提升貫穿於大學教育的整個過程中,從橫向來看,滲透在與專業相關的各種學習活動與生活之中。

1.加強教師倫理道德教育

對於最初接觸教師教育專業的大學生來説,教師倫理道德並不是一個陌生的專業詞彙,在每個學生的成長過程中,都積累了若干相關的經驗,但是這些經驗中既有與主流價值觀相符的個人體驗,又包含與教師倫理道德相悖的情感體驗。而教師倫理道德教育的目的之一,就是強化學生對教育事業的正確認知,改變錯誤的認知。美國社會心理學家費斯汀格認為,在個體的眾多認知因素中,有些是協調的,有些是不協調的,有些是不相干的,認知失調是個體認知系統的正常狀態,個體通過改變行為態度、引入新的認知元素等方式,達到認知協調。因此,要想改變學生錯誤的認知,就要在倫理道德教育中創設適當的情境,引發個體認知失調,再通過分析、討論等方式達到認知平衡,最終形成正確的專業態度。基於案例分析的教師道德倫理教育課程有助於培養在校大學生的專業道德倫理意識和判斷能力,但是從屬精神範疇的價值觀的培養需要一個長期持久的過程,這就要求倫理道德教育應貫穿學生學業始終,所以在其他專業課程的課堂教學中也應適時滲透教師倫理道德方面的教育。個體態度形成或改變需要經過服從、認同和內化三個階段,而課堂中多數的倫理道德教育最多隻能幫助學生達到認同階段,發生質變的內化階段需要學生接觸教育實踐,並在不斷的體驗與反思中形成專業價值觀。這裏的教育實踐不僅是學生參與的各種形式的教育見習、實習,還包括常被忽略的隱性教育資源———教師的榜樣示範。從霍夫蘭德的態度改變—説服模型中不難看出,説服者的特質會影響到學習者對於信息的接受程度,“一個對某問題享有聲譽的人,總比無聲譽的人更能引起更多人的態度改變。”在對國小教育專業學生的教師倫理道德教育中,説服者就是學生接觸到的每一位教師,教師的聲譽則更多地來源於師生接觸過程中的每個細節,換言之,教師能否以身作則,踐行正確的專業價值理念,樹立教師倫理道德的榜樣,直接影響到學生對説服信息的內化進程。

2.建設“整合編碼”課程

英國教育家伯恩斯坦曾對學校系統中的教育模式作了一種區分———集合編碼和整合編碼。集合編碼強調各學科相互獨立、教學時間相對固定、教師在各自的教學中不發生聯繫,且更多地關注本學科的教育內容,評價方式主要依賴學科測驗。與集合編碼相比,整合編碼更加註重學科之間的整合,即主題學習;教師在教學時間的把握上更加靈活,每位教師都會努力瞭解其他學科的知識,以達到各學科知識的融合,對學生的評價也不侷限於單純的學科測驗,而是加入了一般才能的發展評估,使得評價結果更加全面。國小教育專業的學生即將面對的是一個個紛繁複雜的教育問題,這也決定了課程整合在實際操作中主要體現在兩個層面:課程內容的整合和教學方法的整合。課程內容的整合需要各學科教師間的合作與交流,將不同學科中涉及到的專業知識進行優化組合,形成重點突出又不重複的課程體系;教學方法的整合則體現在學生學習方法的有效性和多樣性方面,即以啟發為主線,將多種信息呈現方式整合到不同需求的課堂教學當中,實現學生學習的高效性。

3.開發潛在教育資源

素質教育論文 篇三

學前階段素質教育離不開國學經典啟蒙教育。因為國學啟蒙教育能夠“把人類優秀的文化成果通過知識傳授、環境薰陶以及自身實踐,使其內化為人格、氣質、修養,成為人的相對穩定的內在品質”。國學經典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它傳承中華民族的文化血脈和道德理念,是歷代仁人志士千錘百煉留給我們的寶貴文化遺產。從學前階段開始推行國學啟蒙教育,幫助幼兒從小感受古人情懷,從而培植其愛國情操,也有助於幼兒繼承優良傳統、提高文化素養。中國國學經典是我們的祖先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流傳下來的,代表某一時期精髓的思想、理念以及相關的作品,是我們祖先在發展過程中所積累的精神財富,是歷史的活化石。世界上無論哪個國家、哪個民族都有自己的國學經典。無論通過口耳傳誦抑或是其他方式,國學經典都是需要代代相傳的。而學前階段是接觸國學經典的最早階段,是引導幼兒向真、向善、向美、向上的最重要時期。幼兒園開展國學經典教育是推行素質教育的一個很好的切入點和突破口,很多幼兒園早就開展了中華文化經典誦讀活動,對孩子們開展基礎的倫理道德教育,讓孩子們誦讀《弟子規》《三字經》《論語》等經典;讓國學經典進校園,用祖國優秀的國學經典吸引學生、引導學生、薰陶學生、教育學生、塑造學生。將國學啟蒙教育與學前階段素質教育結合起來,相輔相成,並行不悖,收效顯著。

二、如何在學前階段實施國學啟蒙教育

1.在誦讀遊戲中領悟國學經典內涵

教師可以根據不同年齡段的小朋友每週安排1—2次專項活動。專項活動包括誦讀,誦讀的方式可以是多樣的,如教師範讀、領讀、幼兒跟讀、齊讀、個別讀、分組競賽讀或者以朗誦形式呈現。但在誦讀過程中需注意時長。遊戲因其有很強的趣味性得到很多幼兒的喜愛,它的形式和過程符合幼兒身心發展要求,能激起幼兒良好的情緒和積極從事活動的力量。在遊戲中,幼兒可以通過扮演各種角色,從來達到規範自己行為的目的,作為教師,不僅僅要組織幼兒誦讀經典,更重要的是設計合理的遊戲,讓幼兒自主教育。如可以根據《弟子規》的內容,設計《起牀了》、《出門了》、《回家了》等遊戲內容,讓幼兒在遊戲中領悟《弟子規》中“出必告、返必面”的優良傳統美德。

2.利用環境創設開展國學教育活動

幼兒園是學齡前兒童每天生活與學習的重要場所,也是幼兒主要的生長環境之一,他們不斷地與環境互動,所以,環境具備教育的功能,那麼我們可以在環境佈置中充分體現“學國學、知禮儀、智商好、情商高”的理念。如閩南的提線木偶、花燈等均是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國學的藝術表現形式之一,在泉州市區很多的幼兒園中,我們都可以在醒目的位置看到這種國學藝術,以便豐富幼兒的傳統文化知識;在幼兒園的各個角落,都能巧妙滲透其中的禮儀典籍內容,將國學經典和幼兒園環境有機結合,於細處着眼。例如:班牌、家園共育、走廊、樓梯、盥洗室等等。如主題牆上“公共汽車”中的“長者立,幼勿坐”,“寶寶餐廳”裏的“對飲食、勿挑揀”,寶寶客廳中的“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等等讓幼兒們在學習、遊戲中與環境互動,理解上述禮儀典籍內容,逐漸養成良好的文明禮儀行為。

3.利用家園共育擴展國學啟蒙教育

在開展家長學校活動時,以講座的形式向家長介紹幼兒園開設國學課程的目的、計劃和方法,讓家長從心裏理解與支持國學教育活動,幼兒園也對家長提出合理化建議,為幼兒營造和諧、温馨的家庭教育氛圍。很多家長支持孩子學習國學經典,並能有效指導孩子的國學誦讀。伴隨着家長與幼兒的共同成長,可以開展“我與父母每月共讀一本好書”“我的故事講你聽”活動,有效提高家長們參與經典禮儀活動的積極性,並提高素養。總之,把國學啟蒙教育融入學前教育課程是必要的,也是有效的,但必須講求方法。最終能培養幼兒們的古典文化底藴和優雅情懷,給幼兒們一把開啟心智的鑰匙,讓幼兒們在傳統文化的滋養中成長。

素質教育論文 篇四

文化創意產業要發展,文化產品要有文化和有靈魂。目前,我國文化創意產業已經有了一定的發展,形成了較大的規模,但發展中還存在很大的不足。文化創意發展無底線。2010年,山東陽谷縣、臨清縣和安徽黃山展開了西門慶故里之爭。產業發展,經濟繁榮,忽視了道德文化,文化中的低俗的、被批判的內容當做宣傳發展的內容。影視粗製濫造,匪夷所思。抗日劇層出不窮,因拍抗日劇之多,橫店一度被坊間戲稱為“抗日根據地”。故事情節不斷超出想象,被戲稱雷人劇。文化創意發展超出基本的事實,脱離了生活,無法被大眾所接受,註定產品沒有市場。作品的“山寨”。文化創意產業的人才缺乏和層次不高,創造不出高品味的文化產品,當一個好的文化形式出現後,紛紛模仿。由中國文聯理論研究室、中國文聯文藝評論中心和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聯合的《2014中國藝術發展報告》指出藝術創作的雷同問題在某些領域引人擔憂。文化元素使用亂點鴛鴦譜。2015年8月,在上海舉行的環球小姐中國區總決賽內衣時裝時,糖葫蘆、青花瓷、戲曲臉譜等傳統文化元素作為背景襯托眾佳麗。內衣秀和傳統文化的關聯點在哪裏,為什麼要如此的牽強附會,傳統與現代結合就是簡單的拼湊嗎?“文化接受”還是昨日黃花。奔馳的列車、擁擠的高速公路、宏偉天安門的廣場、莫斯科紅場、紐約布魯克林的日落公園、巴黎的盧浮宮對於中國的大媽們來説不過是很好的跳廣場舞的地方。文化創作者的文化根基淺薄,創作不出能被大眾所接納的文化產品,宣傳不了優秀的文化,文化受眾的文化無法提高,就接受不了高雅的文化,就不願意接受或者接受不了不同民族和地域的文化。文化產業的繁榮發展與文化產品的內涵、文化產品受市場歡迎度不是協調共進,側面反映文化產業人才的創意能力和素養。高素質文化創意者只有緊密聯繫現實生活和市場需求,結合地域文化、民族文化、傳統文化等,進行精深思考、藝術創新,製作出優秀的作品,因此,必須加大對文化創意產業人才的文化培養。

二、高等院校的文化創意產業人才的培養

我國高校的職能在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社會服務三項職能外又增加了文化傳承這一職能。高校的文化傳承職能也正是文化創意產業人才培養所需求的核心。但中國的高校在人才培養與文化傳承上也是在舉步維艱。

(一)高校培養文化產業人才的生源質量不高

1999年,教育部出台的《面向21世紀教育振興行動計劃》文件提出到2010年,高等教育毛入學率將達到適齡青年的15%,截至2014年,中國高校錄取698萬人,錄取率為74.3%。各地方政府以教育拉動經濟內需,整合資源,籌建地方高等院校;中國普通高等學校數量由1999年的1020所增加到2014年的1802所,增加近一倍的數量。擴招計劃使中國精英式的普通高等教育轉變為大眾化的教育,在客觀上造成了高校的生源質量下降,影響了高素質人才的培養。最初進入文化創意產業相關行業人才多是民辦院校培養的。1998年,國家允許創立民辦高校;2002年,對民辦高校政策進一步放開,允許民辦高校有招生自主權;截至2015年,中國正規具有頒發高等學歷文憑資格的民辦普通高校從2001年的58已增加到722所。作為公辦高校,專業的建設和發展需要教育主管部門審批,需要政府財政投入,師資力量的引入行政化審批,因此,公辦高校的一個新專業的籌建、審批、建設發展週期比較長。而民辦院校專業設置和招生比較自主,能夠很快根據市場對人才的需求,而文化創意產業剛剛興起,所以文化創意產業的相關行業人才的培養是民辦院校。但在擴招的大背景下,多數學生因中學階段基礎薄弱而無法進入公辦高等院校,而被迫進入民辦高校,因此,民辦生源質量比較差。民辦高校又因師資力量、教學設備無法滿足,對學生的文化基礎培養不夠重視,所培養的人才在進入行業後,無法滿足高質量的有內涵文化產品的創意。公辦普通高等院校學習文化創意產業專業的學生很大一部分並不是喜歡這一行業,而是因為在中學階段學習能力不夠,而中途被迫學習相關藝術類專業基礎課,進而進入創意設計、表演類等專業,他們的先天文化基礎並不厚重,決定了他們的後天的文化創意不足。

(二)高等院校忽視了文化創意產業相關專業人才文化素養的培養

文化創意產業的基礎是立足創意,而創意的基礎則是對各種已有文化的創意加工,而文化創意產品一般是以文化、創意理念為核心,是人的知識、智慧和靈感在特定行業的物化表現。“內容為王,”這是文化創意產業界早已達成的共識。所説的內容即產品所包含或體現的文化價值,文化創意產業所產出的產品必須具備一定的文化價值,並且被大眾所接受和消費,這個產品才是合格的。文化產品形式各異、內涵多樣,文化產品的核心價值是創意者所具有的文化基礎以及對文化精神內涵理解,這個文化基礎價值是直接體現創意者的文化價值觀、大眾文化價值觀、社會文化價值觀、民族文化、地域文化、歷史文化的綜合融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認為文化創意產業包含文化產品創意、文化服務與智能產權三項內容。而任何一種文化創意活動,都是在一定的文化背景下進行的。“十里不同風,百里不同俗”,地域不同,文化不同;每個民族都有各自的獨特的歷史文化,每個國家都有自己歷史文化。文化創意者就必須具備一定的文化素養,瞭解不同文化,彼此進行借鑑吸收,才能創意出被相應的地域或民族文化的消費者所接受。有識之士在總結現階段我國文化產業人才必備的素質中第一個就是具備深厚的文學藝術素養。沒有了文化根基的創意是空中樓閣。高校作為文化創意產業人才培養的搖籃和主力,也是民族文化的傳承者。而文化創意產業的基礎是文化,需要創意產業者對相應的民族、民俗、社會、歷史、文字、宗教、文學等都有一定的瞭解。因此,高校人才培養在“專業”化的形勢下,對於創意人才的培養則應放眼大視野,在民族文化的背景下,以民族文化為根基,印下深厚的民族文化的記憶,結合世界民族的文化精髓和現代人的思維,培養高素質的創意產業精英。鄧小平同志在期間被下放到江西“改造”期間,在精神上靠的是文學來充實自己的內心。在最艱苦的時候,他堅持閲讀馬列主義經典著作哲學、中外歷史、文學等方面的書。這些書籍,陪伴鄧小平度過了在江西的艱難歲月。改革開放的創意必須具備改革開放的高的追求與基本的基礎,沒有基本的文化素養基礎,如何創意出高品味的文化創意產品。近幾年,我國的文化市場上低俗、怪亂的產品不少,各種另類的炒作現象不斷,超乎大眾想象的雷人影視層出不窮,其根源在於當前的文化產業從業者的文化素養不夠,文化根基薄弱。在2015年9月3日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週年大會上講話時,使用了《詩經》中“靡不有初,鮮克有終”這一古典名句。不僅是這次,據統計,在各類講話中300餘次引用傳統文化中的經典名言。如果沒有深厚的文化素養,怎麼寫出震撼人心的講話稿。目前,儘管國家一再強調大學生要重傳統文化素養的教育,高校在文化創意產業人才培養中,並沒有重視文化產業人才培養的特殊性,沒有重視傳統文化基礎的構築。在高校擴招後,生源素質下降,但高校的教學改革並沒有加大師資的投入,而是紛紛降低學生在校學習的學分。一些專業為了學生的專業能力,而降低或壓縮學生學科基礎課程,導致一些專業不得不放棄學生的文化素養課。北京聯合大學2015版培養方案設定學生畢業學分為160學分,該校作為北京市屬應用型二本院校,該校通識教育課程體系中,並沒有提升學生文化素養學習的必修課安排,只在選修課裏安排了計32學時2學分的內容不定的課程;與之相同學校的北京服裝學院藝術設計學院各專業2014級培養方案均開設有3學分文學作品的閲讀與接受學科基礎和3學分的藝術哲學;而首都經濟貿易大學廣告學專業普通班2015版培養方案涉及學生文化素養課有5門,總計10學分,另有文化溝通類的選修課。學生沒有系統的文化知識,沒有專業的文化薰陶,只能依靠初高中階段文化進入社會,所創意的產品也就停留在學生時代的認知水平。2015年,動畫片《西遊記之大聖歸來》轟動業界,被當代中國動漫分水嶺之作。但這恰恰反映了當代中國動畫的衰退。當代中國動畫不僅嚴重缺乏藝術性,而且故事低級。網絡戲評中國動漫只有狼、羊、熊。人們懷念的仍舊是《大鬧天宮》、《哪吒鬧海》、《黑貓警長》、《阿凡提》、《葫蘆兄弟》等傳統動畫,似乎在這些傳統的動畫片裏找到樂趣,找到他們熟悉的童年。因為這些動畫根植於中國的傳統文化,從中國服飾、音樂、造型、故事情節等都帶有濃重的民族風格特色。廣電總局的統計顯示,“包括孫悟空、阿凡提、葫蘆兄弟、黑貓警長等在內的11個國產懷舊卡通形象,如今的市場估值高達17億元。”(2015年6月3日文匯報)但是對這些卡通形象的產品的開發在市場上卻是寥寥,不能不反映文化創意產業對傳統文化的“漠視”。馬福平2013年7月在《中國文化月報》發表《看了又看》一文,對國產電視劇發出無奈的感慨,新的劇作要忍受穿越時空的武器、神一樣的抗日英雄和豬一樣的日本鬼子;劇作人物早於歷史時間出生;只好每年暑假都是選擇四大名著等傳統經典。中國有五千年的歷史,五十六個民族,傳統文化中有着無盡的寶藏,正如中國創意產業研究中心主任張京成所説:“民族文化是創意產業發展的沃土。”但沒有對傳統文化進行系統深入的學習,怎麼能開發這個資源寶庫;如果沒有正確的文化觀,還是會出現爭奪“西門慶的故里,潘金蓮的家鄉”的奇怪事件。

三、總結

素質教育論文 篇五

一、教育改革必須以教育觀念的轉蠻為先導

教育改革是教育系統的自我發展與完善,它是多維度的,是教育系統內各要素都要更新與發展的變化。簡單他説,教育改革就是要使教育走出應試教育的誤區,完成由以書本為中心、以課堂為中心。以教師為中心向以直接經驗為中心、以活動為中心、以學生為中心的轉變,以及由培養經驗型人才向培養創造型人才的轉變。我們所説的素質教育既是一種教育觀念,又是一種教育模式,其實二者在本質上是相通的,因為教育模式實質上就是具有實際操作功能的教育觀念。教育觀念是人們形成的關於教育的比較穩定的世界觀,是教育目的和手段、內容和方法的主體。教育觀念主要有四大功能:(1)對特定集團的教育主張、教育秩序、教育行為加以正當化、普遍化、社會化;(2)使與自己集團對立的教育觀念解體;(3)使教育諸要素在統一的整體中各盡其能;(4)賦予教育者以使命感。,教育觀念具有一般導向功能,在教育、教學中佔據指導者地位素質教育觀是與傳統的應試教育觀根本對立的。傳統的應試教育觀是在社會“升學熱”中自發形成的,這種教育觀念只見考分不見人,考什麼就教什麼,怎麼考就怎麼教,一切以考試作為指揮捧,引導學生“死扣書本、死記硬背、死追分數”相反,素質教育是根據社會發展的需要而提出的,它重視素質,需要培養什麼樣的素質就教什麼,怎樣教有利於提高人才素質就怎麼教,一切以培養出符合時代要求的人才為依據,重視學生的“全體發展、全面發展、個性發展。

現代教育技術是以現代教育理論、學習理論為指導,以計算機為核心的信息技術在教育教學領域中的應用,是當前教育教學改革的制高點和突破口,“信息技術在教育領域的全面應用,必將導致教學內容、教學手段、教學方法和教學模式的深刻變革,並最終導致教育思想、教學觀念、教學理論乃至整個教育體制的根本變革”

在未來的教育、教學活動中,網絡和多媒體技術取代傳統的黑板和粉筆是大勢所趨。但是,還必須充分認識到,在教育、教學活動中,即使運用了最先進的現代信息技術,也並不一定意味着教育就現代化了,從傳統教育向現代教育的轉變,最根本的是教育觀念的轉變。

很普遍的一個現象是:在很多學校中,現代教育技術的硬件建設已相當完備,計算機已成為基礎課程,但計算機操作方面的考核,仍然用筆答試卷進行,仍以考試分數來評價學生的創造能力和操作能力。這反映出應試教育觀念的影響仍然很深,人們(尤其是教育部門的教師與領導)還沒有從實質上理解素質教育或接受素質教育。也就是説,人們的觀念不能更新,物質條件再優越,教學方法和手段再先進,也不可能從根本上改變應試教育的現狀。

近年來,我國在素質教育方面已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但還有很多不盡人意之處,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部分人對素質教育的理解還不夠深入,素質教育的觀念還沒有深入人心。當前,知識經濟的大潮洶湧而來,新的世紀強烈地呼喚創造型的人才,因此,在全民範圍內(尤其在教育部門內部)普及素質教育觀念,使素質教育深入民心,是加速教育改革的重要前提。

二、素質教育要求建構新型教學模式

教學模式是在一定的教育思素質教育思想、教學理論和學習理論的指導下,在某種教學環境和資源的支持下,教與學環境中各要素之間穩定的關係和活動進程結構形式。傳統的教學模式是一種以“教”為中心的教學模式,這種教學模式以課堂、教材和教師為中心,排斥一切課外活動,忽視勞動職業訓練;以傳授課本知識為惟一目的,忽視學生創造能力的發展和個性的培養;忽視學生在學習中的生體地位,忽視學生認知能力的培養。顯然,這種教學模式已經滯後於社會的發展,與素質教育的原則背道而馳,不能適應科學技術和社會發展的需要,必然要為社會所淘汰。

在建構主義學習理論指導下的教學模式,強調以學生為中心,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教師作為學習的組織者、指導者、幫助者和促進者,為學習過程創建必要的學習情境,使學生在相互協作中充分發揮自己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精神,主動參與到學習過程中,實現意義學習(即達到對知識的深刻理解,而不是機械記憶)。顯然,在這種模式下,學生完全是認知的主體,學習強調的不再是對知識的記憶,而是重視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和創造能力,以及獲取信息、分析信息、處理信息和利用信息的信息能力。

基於建構主義理論的教學模式強調…清境創設”協商會話”、“信息資源提供”。因此,lnternet網巨大的信息量,多媒體技術圖、文、聲、像並茂的特點以及它們所共同具備的友好的人機交互能力,為創建這種以“學”為中心的教學模式提供了最好的技術上的支持。

在我國,對於那些現代教育技術設施還不夠完備的廣大學校和地區來説,實現基於建構主義理論的學習模式尚有困難;而且,建構主義特別強調探索學習和發現學習,忽視了接受學習,根據奧蘇貝爾的理論,發現學習有助於培養學習者的想象力和創造力,但獲得的只是初級概念,因此,並非適合於所有課程的學習,而接受學習仍是學習者獲得知識的主要途徑。在這裏有必要説明一點:接受學習不同於機械學習,它同樣可以實現意義學習,學習結果到底是意義的還是機械的,這要取決於學生的“學”和教師的“教”。

我國教育技術專家也提出了一種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的“雙主”教學模式。這種教學模式是“以教為中心”和“以學為中心”的揉合與優勢互補,它基本保留“傳遞一接受”的教學過程,以接受學習作為主要學習方式,教師有時處於中心地位,但更多時候是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進行自主學習。

雙主”教學模式強調對以計算機為基礎的現代教育技術的應用,強調學習的目的是實現學生對學習內容的意義建構,即實現意義學習。顯然,“雙主”教學模式更適合我國國情,有助於實現我國的素質教育。

素質教育的目標是使學習者全體發展、全面發展、個性發展,無論是建構主義教學模式還是“雙主”教學模式,都有利於這個目標的實現,到底應採用哪種形式,還需要因地制宜,因校制宜。

三、應用現代教育技術創建新型教學模式

如前所述,新的教學模式重視培養學習者的認知能力、創造能力,而能力只能在掌握必要知識的基礎上,主要在實踐做”、“應用”)中培養。因而教學中要增加實際練習、自由操作、社會實踐等以學生親身體驗為主的學習內容,在課堂教學中必須運用具有交互性的教學和學習工具,把粉筆加黑板的教學變成以實踐為基礎的教學。而且,隨着現代信息技術的發展,人們的生活方式和生活內容正在發生改變,計算機文化、網絡文化已逐漸成為一種基礎文化,信息能力也日益成為現代社會中人們的一種基本生存能力。因此,教學中必須增加培養學生對信息獲取、檢索、分析、處理能力的內容,信息能力也要作為教育的培養目標。可見,構建新的教學模式,必須應用以計算機為核心的現代教育技術。

1.把現代教育技術作為工具

在新的教學模式中,教學空間不再侷限於黑板和講台,藉助於多媒體工具和平台,教學可以從視。聽、觸多個維度展開。不僅教師的授課、指導、輔助要通過各類媒體進行,而且學生的學習和探索也要藉助於各類媒體來實現。另外,各類計算機網絡還構成了師生之間、學生之間互遞信息的工具,教師的指導與學生的反饋都要在此基礎上進行。

2.招現代教育技術作為資源

素質教育重視知識與能力,不再片面強調對知識的記憶,因此,在這種基於“學”的環境系統中,必然要選擇與應用大量的教與學的資源)現代教育技術能夠提供多樣化的學習資源,如磁帶音像教材、多媒體教學軟件、校園網等,而且,Internet網本身就是一座世界上最大的教學資源庫。

3.把現代教育技術作為環境

應用現代教育技術可以構造各種教學環境,如多媒體綜合教室、多媒體計算機網絡教室、電子閲覽室、校園網、基於Internet網的遠程學習系統等。在課堂教學中,應用多媒體技術、網絡技術和虛擬現實技術能夠創造和展示各種趨於現實的學習情境,把抽象的學習與現實生活融合起來,激發學生的思維與探索。

4.用現代教育技術實現合作學習

合作學習是通過兩個或兩個以上的主體在一起互促學習以提高學習成效的教學形式。合作學習能夠發展學生的自信心,尤其可以使學業上失敗的學生在同伴幫助的過程中經歷成功的體驗,重塑自尊;合作學習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發展學生的主體意識,合作學習消除了在應試教育中競爭造成的人與人之間的冷漠與孤立,形成和諧平等的師生關係、生關係。可見,合作學習是以“學”為中心的教學模式的必然要求。應用現代教育技術提供的各種網絡環境可以有效地開展合作學習。

以上只是簡單地分析了現代教育技術在創建新型教學模式中的地位與作用。如何才能在應用現代教育技術的基礎上,建立有效的教學模式,還應由各地區、各學校根據自身的條件去創造性地探索與開發。

素質教育論文 篇六

我國的學校體育通過十五年來的改革,已經走出了傳統的教學體制,正走向以“健康第一”為指導思想的新教學體制,我們拓展了學校體育的目標,豐富了學校體育的內容,改進了學校體育的方法,為教師教學能力的發揮開闢了新的天地,使我國學校體育的面貌發生了很大變化。通過改革,傳統的教育體制已經向開放的新體制過渡,新的過渡性教學大綱和課程標準正在實施之中。然而在傳統的教育體制下出現的學生愛體育但不愛上體育課的問題卻依然存在。在新的課程標準中突出強調:“……要使課程有利於激發學生的運動興趣,養成堅持體育鍛煉的習慣……”。並在其中設立了三個層次的遞進目標:一是課程目標,其中第二點指出:“要培養運動的興趣和愛好,形成堅持鍛鍊的習慣”;二是領域目標,其中運動參與目標的第一點指出:“要具有積極參與體育活動的態度和行為”。這也就是要求學生對體育要有一定的愛好和興趣;三是水平目標,它指出“學生要對體育與健康課表現出學習興趣”。可見本次體育教學改革在一定程度上就是為了解決這個問題。但如何培養學生的體育興趣、愛好和習慣,在新的課程標準下還沒有實際的、可供大家操作的東西。為此,如何採用更有效的方法和手段來培養學生的體育興趣、愛好,並養成自覺鍛鍊的習慣就非常值得研究了。

2.研究方法

2.1文獻法

通過閲讀文獻,就如何培養學生的體育興趣、愛好和習慣的問題,獲得瞭如下的觀點:⑴學生對體育的興趣、愛好和體育鍛煉的習慣是體育教學成果的一個重要標誌;⑵在體育教學中選擇與確定體育活動內容對於培養從事體育活動者的興趣、愛好和習慣十分重要;⑶培養學生對體育的興趣、愛好,並養成體育鍛煉的習慣,應把課內體育和課外體育活動結合起來;⑷學生的體育興趣、愛好是養成自覺進行體育鍛煉習慣的前提,是終生體育的基礎;⑸要培養學生的體育興趣、愛好和習慣,我們必須從教學的基本組織形式----體育課入手;

2.2實驗法

以體育課為重點,從教材、組織教法、學習目標、課堂氛圍等方面入手進行對照實驗。(實驗中每課時時間均為45分鐘)

2.2.1同一教材,不同鑽研深度的實驗;(教師不同,時間相同:上午第三節課)

實驗教材:急行跳遠,5課時教學(每課時教學一個動作環節,第五課時複習四個動作環節;);

實驗對象:八年級兩個班男生共40名,隨機分成兩組(每次課都按第一次課的分組進行教學);

實驗組:教學中,教師以遠度點評技術,逐步完成四個基本動作環節的教學;複習課針對學生實際情況,點評最差的動作環節讓學生提高;

對照組:按照正常的教學順序(助跑、起跳、騰空、落地)進行教學;

2.2.2同一教材不同組織教法的實驗(教師相同,時間不同:同一日期的下午第一節課和第二節課)

實驗教材:耐久跑練習(1課時);

實驗對象:七年級兩個班女生共40名,隨機分成兩組;

實驗組:對20名學生進行隨機排序,在跑進過程中跑成一路,在800米跑進過程中進行輪流排頭跑。方法:開始後,最後一名學生加速跑到排頭,此時的最後一名學生開始加速到排頭,如此輪流進行排頭跑;(時間:下午第一節)

對照組:20名學生弧線站立起跑,自然跑完800米;(時間:下午第二節)

2.2.3多層次學習目標與單一學習目標的實驗(教師相同,時間不同:同一日期的下午第一節課和第二節課)

實驗教材:跨越式跳高練習,3課時(均為複習課);

實驗對象:七年級兩個班男生共40名,隨機分成兩組(每次課都按第一次課的分組進行教學);

實驗組:對20名學生根據平時掌握的情況,按能力進行分組,對不同組別採用不同的學習目標進行練習;(時間:下午第一節)

對照組:對20名學生採用單一的學習目標進行練習;(時間:下午第二節)

2.2.4不同課堂氛圍的實驗(教師相同,時間不同:同一日期的下午第一節課和第二節課)

實驗教材:自由選擇項目練習,1課時;

實驗對象:七年級兩個班學生共80名,隨機分成兩組;

實驗組:自由活動中,教師積極參與其中一個練習項目,與學生共同練習;

對照組:教師不參與任何活動;

3.研究結果與分析

3.1討論與分析:

興趣,是人對外界環境一定的現象與事物在認識或實踐中產生的心理傾向,它表現出具有的積極情緒,導致行為上愛好某項活動,從而養成行為習慣。興趣離不開具體的對象。因此,在體育教學中選擇與確定體育活動內容對於培養從事體育活動者的興趣、愛好就顯得十分重要。

興趣是一種心理傾向,愛好是一種行為的積極表現,而習慣則成為生活中的“自然”行為。在體育教學過程中,我們一般是在提高學生對體育活動意義認識的基礎上促進對此項目發生興趣、愛好,以致形成了經常從事體育鍛煉的習慣,成為生活節奏的一個不可缺少的重要組成部分。

體育教學在重視對學生體育能力的培養和全面發展學生身體素質的同時,不能忽視學生對從事體育活動的興趣、愛好和養成鍛鍊的習慣。因此,在體育教學中教師要按照新的課程標準,不斷挖掘體育教學的潛能,使其獲得綜合效益,為學生的終生體育打下良好基礎。

體育教學還應同體育鍛鍊、運動訓練和運動競賽等基本途徑相互配合,在嚴格執行新的體育教學課程標準的前提下,更好地培養學生的興趣、愛好和習慣,共同實現學校體育的目的任務。

學校體育教學的目標是按照課程標準完成學校體育教學任務。這一系列的基本組織形式就是體育課。因此我們必須從體育課入手,來培養學生的體育興趣、愛好和習慣。體育課是以國家教育部頒佈的《新課程標準》為上課標準,體育教師要選擇適合的課程內容,深入研究課的類型、特點、任務、要求,改進組織教法,並採用同課外體育相配合的手段備好課、上好課,促使學生對體育有興趣、愛好,並養成經常從事體育鍛煉的習慣。

3.2實驗結果與分析(實驗結果與分析僅從學生的課堂表現和練習情況進行)

3.2.1同一教材,不同鑽研深度的實驗結果與分析

實驗結果:實驗組練習積極,練習次數可達5~6次/課,平均成績達到3.73米;對照組的練習比較平淡,練習次數可達3~4次/課,平均成績達到3.46米,實驗結果顯示:實驗組在每次課上練習的興奮性較高,而且每次課都有積極的態度和較高的興趣,對動作的掌握較快,平均成績比對照組高0.27米。

結果分析:以遠度點評技術的急行跳遠教學是教師深鑽教材的結果。教師通過鑽研,抓住了教材的娛樂性所在,以此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愛好,吸引和帶動學生積極進行練習,在提高課堂教學效果的同時培養了學生體育鍛煉的習慣。

3.2.2同一教材不同組織教法的實驗結果與分析

實驗結果:實驗組練習興奮性較高,能積極參加並堅持到練習結束,練習後恢復較快,平均成績比對照組高8~20秒;對照組興奮性不高,思想上有畏懼情緒,有中退者,練習成績一般;

結果分析:實驗組根據練習項目枯燥的特點和學生不願練習的實際情況出發,在組織教法上大做文章,給練習賦予了一定的情節或象徵意義,激發了學生的練習興趣,培養了學生對此項目的愛好,因此在取得較好練習效果的同時,達到了培養學生的體育興趣、愛好和習慣的目的。

3.2.3多層次學習目標與單一學習目標的實驗結果與分析

實驗結果:實驗組學生練習動機水平較高,積極,有一定的興趣,練習次數比預計的要多1~2次,成績比對照組同等素質的學生高6~9釐米;對照組練習積極性不高,只能完成教師固定的練習次數,練習效果不明顯;

結果分析:實驗組採用多層次的學習目標教學,充分發揮了目標的導向與激勵作用,有利於學生滿懷信心地去努力實現目標,從而培養學生的興趣和愛好;採用單一的學習目標教學,對較好的學生要求太低,難以激發學生的練習積極性和興趣,對較差的學生又太高,容易使他們喪失練習的信心,從而失去對此項目的愛好,它只適於中等學生。

3.2.4不同課堂氛圍的實驗結果與分析

實驗結果:實驗組的學生在自由選擇項目的活動中,凡教師參與練習的項目,學生練習積極性較高,選擇此項目的學生也多,堅持練習時間較長;對照組的學生開始練習時,對自己選擇的項目有點積極性,但練習幾次後,大部分學生都退出了此項目的練習,開始選擇別的項目。

結果分析:實驗組的學生練習積極性高、興趣大,是因為在教師的參與下提高了此項目的教學氛圍,從而增強了學生對此項目的練習積極性和興趣性。

4.結論與建議

4.1結論

學生對參加學校體育的興趣、愛好和習慣的形成,是一個系統工程,需要採用綜合“治理”的辦法。首先應樹立在體育課中培養學生對體育的興趣、愛好,要求和促使學生養成體育鍛煉習慣的觀念;其次在新的課程標準與的指導下,充分發揮體育教師的積極性,要大膽改革課堂教學,選擇合適的課程內容,採用有效的手段,激發學生的運動興趣和愛好,養成堅持體育鍛煉的習慣。

4.2建議

4.2.1教師在備課時要深鑽教材,挖掘教材的娛樂性,抓住魅力做文章,用其來吸引和帶動學生積極練習,培養他們的興趣和愛好。

4.2.2教師要研究組織教法,根據教材特點,研究怎麼教學生才愛學、樂學。

4.2.3要採用多層次學習目標教學。教師要對不同層次的學生採用不同的、適宜的學習目標。適宜的學習目標具有導向、激勵和評價的功能,它能更好地激發學生的興趣和愛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