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國小品德與社會的教育教學論文(精品多篇)

欄目: 教育教學論文 / 發佈於: / 人氣:2.49W

國小品德與社會的教育教學論文(精品多篇)

品德與社會課程導入 篇一

1、故事導入

國小生的身心特點決定了他們普遍喜歡聽故事,因此,教師靈活應用故事導入新課,能誘發學生的想象力和思維活動。如品德與社會中講《生死不離》,可以講述 2008年發生的汶川大地震中映秀鎮漁子溪國小二年級學生林浩奮勇救人的故事,由於他的特殊貢獻,在第 29屆北京奧運會開幕式上,他那嬌小的身軀與高大的姚明並肩走在中國體育代表團昀前面。學生被這個故事打動,極大地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2、歌曲導入

國小生喜歡明星,更喜歡流行歌曲,因而我們可以選擇與教材內容有密切聯繫的歌曲作為開場,導入新課,能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深受感染,迅速進入學習狀態,教學效果事半功倍。如,在教學《父母恩情深似海》一課時,就用多媒體播放了韓紅演唱的歌曲《天亮了》導入,從而不僅讓學生在欣賞美妙歌曲的基礎上切身感悟父母之愛,世界上昀純真、昀無私的愛莫過於父母對子女的愛,而且對“活動交流”教學板塊做了很好的鋪墊。

3、懸念導入

問題是自主探究的先導、資源和原動力,教師合理創設問題情境導入新課,有利於激發學生的求知慾。當然,教師在導入新課時還要善於聯繫和利用舊知識,把新舊知識加以比較,找出異同,以此作為新課導入的切入點,以利進一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如何更好地進行國小品德與社會的教學 篇二

1、品德與社會教學要開放式

學生品德的形成源於他們對生活的體驗、認識和感悟。只有源於學生現實生活的教育活動才能引發他們內心的而非表面的道德情感,真實而非虛假的道德體驗和道德認識。幫助學生參與社會、熱愛生活、學習做人是品德與社會課程的核心,因此,教師在教學活動中應創設情境,讓學生在真實的生活世界中感受、體驗、領悟,培養他們對生活的積極態度,促進他們內心世界和主體人格的發展。充分利用校外資源,讓兒童走出學校,到社會中去學習,去實踐,以開闊眼界,增長知識,擴展興趣,發展社會實踐能力。教材為我們提供了豐富多彩的校外實踐設計,如教學《購物有學問》時,我帶領學生到學校附近的集市上、超市裏,讓學生在觀察中切實感受價格的祕密,親身體驗購物的學問。另外,討論是昀常用的兒童學習、交流活動形式,可以是小組的,也可以是全班的;可以是隨機的,也可以是專門安排的;討論活動能使兒童有機會運用多種方法表達自己的感受、想法,展示自己的成果,分享交流,鍛鍊表達能力等。在品德與社會課上的討論,教師應當有計劃、有目的地組織,防止形式上的討論。同時還要把握好開放程度的適度性,做到張合有度、張弛有致。

2、建立快樂學習

教育家烏申斯基説:“沒有絲毫興趣的強制性學習,將會扼殺學生探索真理的慾望。”創設愉快樂學的心理情感,教師就要以現代教育科學理論為指導,徹底摒棄教師滿堂灌的教學方式,充分發揮教師在教學中的主導作用和學生學習的主體地位。創造條件,激發、鞏固、發展學生的興趣,保護他們學習的良好情感和自信心,使他們不斷增強學習的成就感、成功感,由“要我學”轉化為“我要學”。只有學生對所教學的內容感興趣了,才能更好地學習。在互聯網高速發展的時代,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們不能一成不變地拘泥於教科書,要與時俱進,及時更新,把一些新生事物以及新的事件及時拿出來與學生共享,讓大家在一個民主的環境中積極地各抒己見,昀後做一個總結,從而讓大家受到教育。甚至於可以給學生布置一些有關的課外知識,讓學生通過大量閲讀、互聯網的搜索拓展和延伸知識,化被動為主動。

品德與社會教育的重要性 篇三

1、培訓道德思維能力

品德與社會的核心是培養道德思維能力,促進學生自我教育能力和道德辨析能力水平的提高,這就要求在品德與社會的課堂教學中,在教學內容的選擇、方法的運用、問題的設計上都要重視和激發學生的創新思維。當學生的思維被道德情境激活時,要讓學生充分發表自己的見解,發揮自己的內在創新潛能,拓寬認識和思路。老師切忌按自己備課的固定思路去引導學生,應誘導他們從多種角度看問題,同時注意接納不同的價值觀,把握好價值取向的多元化尺度,讓學生學會靈活運用已有的道德知識去分析所面臨的事件或問題,學會在開放的社會現實中靈活解決問題,選擇正確的行為方式。

2、從生活教育開始,引導學生健康成長

品德與社會課程從生活教育開始,引導學生健康成長已成為國小品德與社會課程改革的主題。德育生活化理論認為,道德存在於人的整體、整個生活之中,不會有脱離於生活的孤立的道德。品德的培養與學習應該遵循一種生活的邏輯,而不是一種純學科的邏輯。品德與社會課程要與生活發生內在聯繫,使學生在品德學習中找到一條通向生活的道路,從而促進學生的健康成長。教育學生熱愛生活、學會生活,幫助他們認識社會的過程,也就是啟發學生道德自覺的`過程。品德與社會課程是以兒童生活為基礎,但並不是兒童生活的簡單翻版,課程的教育意義在於對兒童生活的引導,用經過生活錘鍊的有意義的教育內容教育兒童。學生品德形成和社會性發展是受家庭、學校、社會多方面影響的,其中有正面影響也有負面影響,因此,品德與社會教學強調,既能“真實反映社會”,又積極引導兒童的生活,要尊重學生對生活的認識、體驗和感悟,及時鼓勵學生的各種嘗試和有創造性的思考,引導學生得出有價值的觀點或結論。

結束語 篇四

品德與社會是一門需要實踐活動與知識相結合教學的課程。教師通過生活讓學生感知知識的同時,還要向學生進行道德品質的培養。讓學生在實踐中提高對知識的認識,提高在實踐中對知識運用的能力。同時,通過實踐,提高了學生的發現能力、創造能力、新舊知識的整合能力。讓學生通過品德與社會課程的學習,形成熱愛生活的品質,擁有對知識樂於探究的態度。在生動、具體的教授過程中,達到教育目的,提高教師的教學質量,提高學生的學習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