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國小教師德育論文多篇

欄目: 師德師風建設 / 發佈於: / 人氣:6.15K

國小教師德育論文多篇

國小教師德育論文 篇一

國小德育教育

摘要:一個優秀的品德課課堂導入,不僅要能吸引學生的注意,還要能夠喚起學生真實生活經驗,從而引導他們更好的認識生活、學會生活。這就要求我們在設計課堂導入時,要根據學生的年齡、心理特徵,從“激發學生興趣,啟迪學生思考,喚起學生情感”入手,吸引學生的學習注意,發揮導入的激勵功能;再結合具體的課堂教學主題,從“事實説話補認識,情景再現温經歷,親身體驗強感受”入手設計導入,為突破課堂教學重點服務,從“形象感知釋感念,類比感悟滲道理,情景體悟揭困惑”入手設計導入,為解決課堂教學難點服務,發揮導入的鋪墊功能。從而真正提高品德課堂教學導入的實效性。 “為了生活、源於生活、高於生活、引導生活和 發展生活”理念是新課程對品德學科教學的最深刻的闡述。品德課堂教學是教師主要任務,是帶教材走向兒童的生活和生活中的兒童的過程。教材中出現的一系列“生活”“生活事件”“生活主題”或“生活場景”基本上是屬於精心選擇的“美好生活圖景”,而不是或者説大多數不是原汁原味的生活場景。因此,課堂教學中,教師應該充分發揮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引導兒童從教材通向生活,把教材承載的價值、目標和兒童的生活有效地鏈接起來,讓兒童主動、積極地用真實生活和自主活動來展開教材中的“生活”和“活動”,從而達到“感受”,“體驗”教材中承載的價值目標。這一切入點在課堂教學的導入上。

課堂導入是教學手段,是為開展課堂教學服務,是老師在 組織課堂教學的第一環節。他主要是通過利用各種媒體,創設學習情景,激發學習興趣,啟迪學生思維,使其主動學習新知的一種教學行為。可見一個優秀的品德課堂導入,不僅要能吸引學生的注意,還要考慮如何喚起學生的真實生活經驗,從而引導他們更好的認識生活、學會生活。我們從發揮導入的激勵功能和鋪墊功能這兩個角度出發,設計品德課堂導入,讓課堂教學有效接軌生活。 一 、發揮導入的激勵功能

發揮導入的激勵功能就是,要求我們在設計品德課堂導入時,要根據教材呈現的不同情景,結合學生的實際,設計靈活多樣的導入方法,最大限度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參與學習的慾望,保持對學習主題的高度關注,積極主動學習。

1、以“ 趣 ”入境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習的最好刺激,乃是對所學材料的興趣。”學生對學習主題產生興趣,就會產生探索知識的迫切願望,並積極主動地,心情愉快地投入學習。品德課程中許多主題是指導學生熱愛生活,學會基本的生活技能,這些內容,學生都有一定的親身經歷,非常感興趣。這類課堂的導入,設計時採用精心的裁剪的生活情景,凸現潛在的 教育導向意義,以“趣”入境,從而吸引學生的注意,讓他們自然的對教育主題感興趣。

例如《走進市場》的安排目的是讓學生儘早的學會一些選購商品的知識,培養他們獨立選購簡單生活用品和學習用品的能力。課始,老師問學生:“喜歡在超市購物嗎?”(學生雀躍)

再問:“為什麼喜歡在超市購物?”(學生紛紛説了自己的感受)

(隨即播放超市裏人們購物及一位顧客在仔細挑選商品的情景。)問老師:“這位顧客購買物品時在幹什麼?”

“在挑選商品,看看是否是自己想要的。”

“在看產品使用説明。”

“在看是什麼材料做成的。”

……

學生回答踴躍。

現在從城鎮到農村,處處可見超市。在超市購物較為熟悉。用“超市購物”情景來導入,激發了學生參與學習的興趣,增強了導入的趣味性,營造了輕鬆愉快的學習氛圍。

2、以“ 思 ”入境

“學而不思則罔”,從反面説明了思在學習中的作用。在導入時,結合內容,創設情景,提出富有啟發性的問題,使學生處於“心憤口悱”的積極思考的學習狀態。這是一種非常理想的導入設計。提高認識,引導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是現行品德課程中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這類課堂導入時,應更多的考慮,在導入環節中以“思”入境引發學生對課堂教育主題的做一定的思考,便於把課堂主題教育進行的更為深刻。

《誠實是金》讓學生懂得説謊的危害,只有誠心才能贏得尊重和信任。要做到不説謊話,言行一致,誠實守信。課始老師講述故事:

在德國,一位中國留學生以優異的成績畢業後,到德國大公司尋找 工作,可是一連20多家公司都沒有接受他。他想自己才能出眾,找家小公司應該沒有問題吧。可是小公司也把他拒絕了。

同學們,為什麼德國的公司都拒絕他呢?猜猜,可能是什麼原因?

(懸念一擺,學生都積極猜想)

想知道真實原因嗎?那家公司的老闆告訴他,不錄用他的原因,竟然是因為他在德國期間乘公共汽車曾經逃過三次票。留學生很吃驚,難道我的博士文憑還抵不過三次逃票。德國老闆説:“是的。我們不懷疑你的能力,但我們認為您惟獨缺少了非常重要的兩個字!”

此時老師提問:“同學們,你們知道是什麼嗎?”“你有什麼感想?”

感觸學生心裏,學生都 發表了自己的感受,深切 體會到説謊的危害。

3、以“ 情 ”入境

情感在教學中,對教師和學生的行為或活動具有支配、指導作用,學生強烈的內心體驗,能使教學主題的要求較為容易的轉化為學生的學習需要,以“情”入境,即要用 語言、情節感染學生,引起情感共鳴。如果課堂品德教育主題,主要是通過激發學生的情感,讓學生在道德情感的體驗中受到教育,那麼在導入時,就要先行孕育道德情感。

《孝心獻老人》的教學關鍵是激發學生體貼老人,關心老人的情感,因此,以情感渲染來導入是觸動學生心靈的基點。課始,老師出示兩幅漫畫:一幅是奶奶累了坐在椅子上。旁白:老了不中用了。第二幅是孫子兵兵在給奶奶捶背,奶奶很高興。旁白:真懂事。問學生這畫面在講什麼?

學生一看就能夠清楚把圖意説上來。回答後,老師過渡:“家家有老人,人人都會老。老人曾經為家庭,為 社會做出了自己的貢獻。現在年紀大了,該是按享晚年的幸福生活了。我們作為晚輩,承接了長輩的養育之恩,要懂得彙報。畫中的兵兵真得非常懂事奶奶累了,就給奶奶捶捶背,老人並不渴望家人為她付出多少。就是希望自己的晚年生活能夠幸福、美滿。你看,孝順的孫子給奶奶那輕輕地捶背,奶奶就一點兒也不覺的疲勞了。那臉上洋溢的笑容,多麼開心,多麼幸福啊!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

在老師深情的講述中,學生都為之動容,在其心頭激起情感的漣漪——老人很需要我們的關愛啊!帶着這樣的情感進入課堂教學,學生怎麼會不受到深刻的教育呢?

二、發揮導入的鋪墊功能

1、為突破重點作好服務

有些品德 教育主題可能離學生的生活 經驗、感受有一定的距離。如果 ,在課堂學習開始時沒有解決這個問題。那麼,要想在課堂上讓學生真正領會課程教育意圖則有困難,從而影響整堂課的教學效果。鑑與這樣的考慮,我們要在課堂導入環節把問題解決好。

(1)、事實説話導入補認識

用事實説話:就是採用 社會上出現的事例,自然界存在的現象,來安排課堂導入。由於它的真實性,具有很強的説服力。這類課堂導入的設計對與那些學生感性認識上不足或者模糊的品德教學主題特別合適。

例如《保護 環境》的教學,目的是對學生進行環境教育,喚起學生的環保意識,引導學生學會保護環境。現實生活中,學生知道身邊存在着比較嚴重的環境污染,但是他們並沒有覺得環境污染對自己的生活帶來什麼影響,水污染了,他們覺得現在有自來水;電池亂扔,對土地的污染似乎也看不出來環境污染的嚴重性,環境污染對人類的生存和繁衍的威脅認識就較為欠缺。因此,在導入時,老師用多媒體播放了“森林大肆砍伐;污水排放,河水變質,魚兒死亡;不可分解塑料袋漫天飛舞……”隨着畫面的切換,學生臉上的表情變的嚴肅了,雄辯的事實讓學生充分感受到環境污染的嚴重性,那麼“我們要保護環境”的意識立即萌生出來。接下去的課堂學習實效就有很好的保障。

(2)、情景再現導入温經歷

現在的孩子生活幸福,在家裏無時不刻都享受着親人的關愛,有一種“以我為中心”的意識。許多孩子忽視了生活經歷中許多值得珍惜的東西。品德課程中,許多主題安排的目的就是引導學生認識自我,深刻理解生活。這類課堂的導入時,要把曾經的生活情景重新再現在學生面前,讓學生有意識的温習、再新認識生活,這對與課堂的學習顯得尤為重要。

教學《謝謝你們,我的父母》的重點是感受自己的成長離不開父母的關心, 體會到日常生活中父母的辛苦操勞。作課前調查,和學生交談中發現,許多學生認為:“父母照顧好孩子的生活,是天經地義的。”有的還埋怨:“父母對自己的關心不夠,沒有其他的父母那麼好。”那麼,課堂導入就需要老師精心選擇生活中一些温馨的情景,能打動孩子心靈的生活細節展示給學生看。如“燈下,媽媽給孩子打毛衣;孩子生病父母精心照顧;晚上,媽媽給孩子摺疊第二天穿的衣服;孩子睡着時,媽媽起牀為孩子蓋棉被”等等。在重温這些每位學生都經歷過的生活小事後,可順勢提問:“看了以後,你有什麼感受?”學生內心深處一定能感受到,自己的成長離不開父母的關心,體會到父母的辛苦操勞。

(3)、親身體驗導入強感受

由於年齡的原因,生活狀況不同的原因,我們的孩子對他人的 心理,生活不可能有切身的體會。如何引導學生和他人交往,學會與人相處是品德課教育的重要任務之一。這類品德課程教育,在導入時要讓學生設身處地的為他人着想,最好的辦法是設計活動讓學生去親身體驗體驗,這樣對馬上進行的課堂教學非常有利。

殘疾人生活上的困難,一般健康的人都不會有什麼體會和感受。看到殘疾人遇到困難,好大一部分學生會嘲笑他們。《關心殘疾人》課堂導入時,如果老師選擇“一位盲人在行走時,不小心摔了一跤”或“一位腳殘疾人走樓梯”的情景來導入。希望引導學生認識到“他們遇到困難需要得到我們的幫助。”那麼,肯定會有部分學生最先關注的是盲人摔跤,腳有殘疾的人走樓梯的情形。這情形在他們眼裏看到的可能只是摔跤時的狼狽,走樓梯時的滑稽。

有位老師的導入很巧妙。設計一個生活情景:在講台上放本書,旁邊再放些其他的東西,過道上也擺些凳子或物品,設置些障礙,讓學生蒙上眼睛,獨自去取書。然後在同學的幫助下再去取回書。在課堂導入時,請大家談談取書的感受。這樣迴避了前一案例中出現的尷尬場面,同時讓學生親身來感受一下殘疾人在生活中遇到的困難,體會一下渴望得到他人幫助的那種心理,效果就不一樣了。

2、為解決難點做好服務

有些品德課的教育主題儘管與學生的生活經驗非常的貼近,學生理解起來難度不是很大,但是這一教育主題中可能會涉及到一些易混淆的概念,較抽象的道理,認知上有困惑的現象。這些我們在課堂上必須需要處理的問題,可以考慮在課堂導入的時候來先行解決,從而為課堂學習打好一定的伏筆,促進學生對課堂主題有更深刻的理解,為提高課堂的學習質量奠定基礎。

(1)、形象感知導入釋概念

現行的好多品德課的主題涉及到概念,這是老師在課堂教學時遇到的最令人頭疼的問題。對概念進行解釋吧,學生聽不懂,再説對國小生講概念也沒有這個必要;不解釋吧,課堂上出現這樣那樣的混淆,弄不明白。對與這類主題的教學,在課堂的導入時,可以把概念的外延一一具體擺出來,學生在大量的具體形象面前就自然理解可這個概念。

《生活中的你我他》這課的難點是,學生對 職業這個概念弄不清楚。容易把外地人、領導、超人、魔法師等當做職業來看待。如果要引導學生把哪些是職業,哪些不屬於職業分辨開來,有些難度,因為什麼叫職業這個解釋,國小生理解不了,也沒有理解的必要。怎麼辦?仔細想想,學生對生活中各種不同職業有一定的接觸和了解,“醫生、老師、工人、農民、護士、警察、售貨員”等等應該都認識。因此,解決這個難題可以直接採用“職業”的具體形式來説明。

在導入時,展示“不同職業人員的勞動場面以及模仿各種職業的典型動作,讓學生來猜猜他是從事什麼職業的人?”這樣形象感知導入的效果真的好,學生興趣很濃,而且對各種職業的名稱很快有了清楚的認識。在整節課的學習中再也沒有出現把外地人、領導、超人、魔法師等當作職業來看待。

(2)、類比感悟導入滲道理

品德課程中涉及到一些比較抽象的道理,這是我們在課堂教學時所遇到的難題。我們可以在導入時,用比較形象的、例子進行類比,讓學生對抽象的道理有個較為感性的認識。

《集體的力量大》要求通過學習,讓學生明白集體的力量的無比。一個人辦不到的事情,很多人在一起齊心協力,互相合作就有可能辦到。難點:人多並不一定力量大,只有團結一致,力往一處使才行。要在課堂上讓學生明白這個道理,可以通過課本中的《運水果》的故事來突破,但是總覺得學生的認識不夠深刻。所以在導入課堂教學的時候,我們可以採用能類比説明問題的“折筷子”的遊戲來作好相應的鋪墊。先請一位學生上前來折筷子,給一根,輕而易舉折斷了,再給兩根,有點費力,但還是折斷。作後給一把筷子,結果怎麼也折不斷。整把筷子請其他的同學也來折,可……遊戲結束後,老師 組織學生討論。通過遊戲,你明白了什麼?學生討論後,然揭示課題。

這個遊戲中藴涵着團結,力往一處使,力氣就大的道理。在討論中,學生認識到筷子多了就折不斷了。這是對道理的最為樸素的認識。在課堂中《運水果》的故事學完後,再讓學生説一説對“折筷子”的遊戲有什麼新的認識。這時學生對道理的認識就深刻到位了。

(3)、情境體悟導入揭困惑

現實社會繽紛複雜,現實生活豐富多彩。學生對生活中許多現象存在認識上的困惑,覺得到底該怎樣來正確認識,感覺很難,品德課程中如果涉及到了,我們就要花時間把它講透徹。因此,在課堂導入時就讓學生來面對困惑,對於積極解決困惑幫助很大。

《當衝突發生後》的難點,就是希望學生儘量避免與人發生矛盾,當矛盾發生的時候,要冷靜處理,不激化矛盾,能理解他人,做到寬容待人。在現實的生活中,學生知道不該為一點小事與同學鬧的不可開交。但在事情發生時,總覺得自己吃虧了,於是劍拔弩張幹起來。對此孩子們在認識上很困惑,“我們到底怎麼辦?”很希望在課堂上在老師的指點下,知道如何來處理。結合這樣的情況,可以設計如下的導入:

出示:三幅漫畫,第一幅兩個男同學在打架,鬧得很兇。第二幅是在辦公室裏,老師在教育他們,兩人都低着腦袋。(旁邊文字)老師:“打架對嗎?” 第三幅是老師在問哪你們為什麼打架?兩個男同學都仰着頭説旁邊文字:一個説:“是他先打我的。然後問學生“看着這三副畫,你對他們打架以及在辦公室的表現是怎樣看的?”因為這種事情太熟悉了,學生紛紛發言。老師引出“當衝突發生後,我們怎麼辦?”然後重點和學生一起探討合理的處理辦法以及談論“老實是要吃虧的”這種説法。整堂課的教學,一點也不拖泥帶水,結構緊湊,重點突出,教學實效明顯。

國小生德育教育論文 篇二

國小是孩子們人生中必要的一個學習階段,對人的一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國小教師在承擔教學任務的同時,更應該做好育人工作。記得一位教育專家説過:人們在同一年齡對同一知識的學習能力是不一樣的,有早晚之分,也有快慢之分,從而形成自己的學習曲線,一個人如果在短時間內提高成績,並不是件難事,但要想改變一個人的行為習慣,改變一個人的思想則是難上加難。所以在我們對學生的啟蒙教育階段,在學生形成人生觀價值觀的過程中,一定要把德育工作放在首位,並且方方面面、時時刻刻的貫穿在每一個孩子成長的過程中。讓德育工作無時不在、無處不在,讓我們的孩子邁好人生第一步,讓未來的社會多一份安定和諧。

1、讓國小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1.1自主讀書的習慣

閲讀是文化積累和文化建構的重要途徑,對人的發展有着極其重要的意義。要在國小階段就養成邊讀邊想、圈點勾畫、寫讀書筆記的良好習慣,注重知識的積累。要樂於讀書,願意和書交朋友,養成閲讀的好習慣。杜絕閲讀不健康書籍、看不健康光盤、瀏覽不健康網站。

1.2認真書寫的習慣

認真書寫不僅能提高作業的準確率,而且對端正學生的學習態度,養成認真負責的習慣有積極的意義。國小生讀寫姿勢要端正,會正確執筆,做到“三個一”——眼離書本一尺,胸離桌子一拳頭,執筆處離筆尖一寸。書寫時要端正大方,保持卷面潔淨,不亂用塗改液和修正紙。

1.3按時完成作業的習慣

認真、獨立、按時完成作業,是進一步理解、鞏固深化所學知識,形成技能、技巧的重要環節。認真、獨立、按時地完成作業,對於培養學生的意志、學習態度乃至成人以後的勞動態度都具有一定的潛在影響。要堅持複習鞏固當天所學的知識,認真完成並細心檢查作業:注意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培養自己的各種能力。

2、教育學生要有正確的行為習慣

2.1舉止文明的習慣

舉止是指一個人在活動中的姿態。它包括站立、行走、就座、手勢和表情等。文明的舉止是一種修養。是一種財富。對國小生來講,要養成熱愛祖國,升國旗奏國歌時自覺肅立的習慣:見到老師、客人主動問好;自覺使用“請”、“您好”“謝謝”、“對不起”、“再見”等禮貌用語。

2.2誠實守信的習慣

對一個人來説,“誠實守信”既是一種道德品質和道德信念,也是每個公民的道德責任,更是一種崇高的“人格力量”。對國小生來講,誠實守信,就是要他們明白説了就要努力去做:答應的事確實難完成的,應向對方説明緣由,用誠摯的態度向對方表示歉意:借了別人的東西要按期歸還,説話要算話。

2.3尊重他人的習慣

要想贏得他人的尊重首先要尊重他人,與受人尊重一樣,尊重他人是我們的需要。從國小階段起,應該培養學生耐心聽他人説話,不隨便打斷他人説話:聽到別人的批評時,不要激動,平靜地聽他把話説完:學會保護自己的隱私,自己的家庭情況不能隨便告訴別人等方面的意識和素養。

2.4守時惜時的習慣

要讓孩子養成良好的時間觀念,從小懂得“時間就是金錢”、“時間就是效率”,從而養成守時惜時的良好習慣。這就要國小生明白晚上按時睡覺,早上按時起牀:放學後按時回家,不在馬路上溜達玩耍。

2.5勤儉節約的習慣

勤儉節約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目前培養學生養成勤儉節約的好習慣刻不容緩。國小生要養成愛惜學習用品,不在課本上亂寫亂畫,不隨便撕扯作業本。不隨便向家長要錢,不亂花錢買零食、玩具等;珍惜糧食,不挑食,不浪費飯菜;節約用電、用水,做到人走燈滅,水龍頭用後隨時關緊開關;對自己、他人、集體的財物要愛護,輕開關門窗,輕拿輕放物品;不

在桌子上凳子上亂寫、亂畫、亂貼等好習慣。

3、學會感恩

中華民族是一個具有感恩優良傳統的國家。“滴水之恩,湧泉相報”,歷史上流傳的許多孝敬父母的感人故事都是感恩文化的體現。孝敬長輩是一個人應有的良好品質。然而,如今的孩子徜徉在幸福裏,不懂得體恤長輩的辛苦。《我從哪裏來》、《家庭的親情》等課,激活了學生心底曾經被忽視或漠視的美好情感,懂得父母對自己的悉心撫育體現了真摯的感情。作為晚輩要以純真的感情和實際行動尊敬和熱愛長輩,如進出家門主動招呼,結合“母親節”、“父親節”、“重陽節”等傳統節日給他們寫一封信、為他們過個節等,以此報答家人對自己的辛勤付出。每一個學生的成長都離不開老師的教誨,在教學《我們敬愛的老師》一課時,我們可以通過一組組鏡頭,讓學生了解教師工作的繁忙,從心裏感激老師為他們付出的勞動。引導學生用不同的形式,學習表達自己對教師的感激之情。

4、嚴格管理,用心管理

應經常在班裏講解遵守校規校紀的重要性,不能放縱學生,要下一定力量做好後進生轉化工作,對生病的學生要從生活上給予關心,讓他感到温暖。實踐證明:這樣做效果往往較好。此外,要知人,做學生的知心朋友。教師瞭解學生、熟悉學生,學生也瞭解、熟悉教師,二者之間就能相互尊重、相互信任。如此,也就能為班級各項工作的開展打下良好的思想基礎。德育是整個教育的靈魂,在全面推行素質教育的今天,作為一線教師,我明白:教育的真諦是愛,教育的最終目的是促進學生的最優化發展。我們必須遵循教育規律,認真教育好每一個學生,為社會主義建設培養更多的合格人材。

5、總結

國小生正處在道德信念和道德理想開始逐步形成的階段,因此,學會做人是國小德育的首要任務。德育課堂應當通過深入淺出的道德的、科學的、生活的啟蒙教育,教給學生一定的、基本的待人做事的方法,培養他們積極的生活態度和實際生存能力,為形成健全的人格和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打下基礎。

國小生德育教育論文 篇三

一、學校德育教育的改進

1、設置情境,學會反省

我們的德育教育會教給學生們基本的做人道理以及良好品質形成的基本條件,但是,德育教育不僅僅是傳授德育的基本知識,其本身還是需要社會行為實踐的。學生們獲得的德育教育大多是來自學校的理論教育,其基本產生因素還會受到其他學校課程以外因素的影響,因此,我們需要結合家庭、學校、社會因素來幫助我們少年兒童的德育教育的開展,並且由低到高逐步的成長。我們可以向學生們講述一些很難判斷正誤、是非不明確、不好判斷的故事,可以從學生們的分析中瞭解他們內心的想法,並且幫助他們來提高道德的判斷能力。有些故事會發生在我們身邊,其情景真實,源於生活。我們可以安排學生們進行換位思考,去體驗這種道德兩難的感受,在不同的道德層面上發表自己的看法。可以通過各種道德觀點的比較和交流,提升學生道德的深度,使得學生們學會反省。

2、聯繫實際生活,進行情感教育

助人為樂,為他人服務,是國小生德育教育實踐的直接經驗積累。我們可以安排學生們互幫互助,在學業上相互輔導、監督;分組進行勞動體驗;維護學校安全衞生;為低年級的學生做好榜樣等等。學生們通過親身的體驗幫助別人,從中收穫快樂、經驗,我們的德育教育得以完善的實施。

二、國小生德育教育的教學方法

從國小生心理髮展特徵來看,思想道德品質的培養都是從無到有,從簡單到複雜,從低級到高級,逐漸生成到發展成長的。事實上,思想道德是源於我們的現實生活的,精神世界是在體驗實際的生活中得到豐富、擴展和昇華的。

1、在社會實踐中進行德育教育

我們高年級的學生即將進入到國中去學習、生活,學生們的思想逐漸走向成熟,然而,他們的生活實踐、生活經驗還是很欠缺的。這時候我們就可以帶領高年級的學生走出學校,安排適當的社會實踐。在我們教師的帶領下,進入到社區,去發展實踐能力、獲取直接的社會經驗、增強學生們的社會責任感。學生們在自身的實踐中,思想品質會得到完善,德育意識會有所提升。我們安排學生們進入社區“清理小廣告貼”,在清理的過程中,不僅美化了社區的環境,我們還可以給學生們講解小廣告的危害,使學生們有社會公德的意識。我們還可以組織學生們到社區去慰問老人,打掃社區衞生等等,使得學生們在這些社會實踐活動中體會到助人為樂的樂趣,逐步培養成心中有他人的良好品質。

2、在活動中融入德育教育

高年級的學生也是喜歡玩的,喜歡參加活動的。我們把德育教育與活動結合起來,就會受到德育教育的良好效果。我們可以在高年級的學生中開設講座,講述有關博愛、責任心等富有教育意義的主題,可以組織辯論賽、徵文活動,可以組織社會公德調查活動。總之,我們作為高年級的班主任,應當針對每個孩子的不同性格特點,對學生們的狀況進行全面的掌握、分析,找到合適的教育方法,對孩子們的思想品德加以關注。我們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要適應時代的發展,積極改進教學方法,爭取全面的提高學生的德育教育。

國小生德育教育論文 篇四

德育工作在各個學科中都是一項不可忽視的工作。以前我對老師的認識只停留在老師上好課,學生學會知識。以為這樣老師就做到盡心盡責了。但當我步入教師這個行業以後才明白,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特徵、個性、愛好、優點、缺點等。這些都是我們做教師應該去研究的。因為這些要比逼着孩子都背一個單詞,多會做一道題更有長遠的意義。只有真正解決孩子的心結,這才是老師的成功。

孩子是教育的主體,發生在孩子身上的事數不勝數。有時,即便是一件小事,對他們也會起潛移默化的作用。當然,這其中是少不了教師地正確引導的。那麼,作為教師的我們,應該如何利用生活中的一些例子去教育孩子,使孩子養成良好的習慣,值得我們深思。德育的內涵定位於“價值”,價值是無法灌輸的,它只能由個體在自我發展、自我建構的過程中獲得,真正意義上的教育是自我教育。課堂教學中教育者如何實現精心又不經意,自然又不刻意?

案例:這件事發生在一名三年級的學生身上。因為每個班都有一名課代表,所以每次收發作業,幫老師拿東西都是由課代表負責。記得有一次課代表和一名學習較差的學生抱着昨天留的作業和練習冊來到我的辦公室。課代表告訴我還有5個人沒有交作業,我當時還是象往常一樣,表現出很生氣的樣子對她説“讓那幾個人快點交作業,要不我就要罰他們了。”話音剛落,忽然聽到旁邊有個孩子説:“老師,我幫你催他們作業去吧!”原來是那個也不愛交作業的孩子。當時我有點遲疑,怕他不能完成任務反而把事情搞砸。可是又一想,為什麼不給他一次機會的,而且他這次交作業了,這樣也能促使他完成以後的作業。最後我帶着懷疑的目光對他説:“好吧,我把任務交給你,你上午之前把沒交作業的都收上來。”那孩子當時很是興奮,一口就答應了,興高采烈的跑出辦公室。之後,快到中午的時候,我幾乎快忘掉了這件事,那個學生拿着4本作業來到我辦公室説:“老師,我已經收了四本了,還有一本我一會就給您拿來。”我很是吃驚,沒想到比我的課代表還有威信啊?呵呵。恩,我覺得以後應該都給他機會,於是就説:“恩,這次不錯,以後你就幫助課代表收作業,但前提你要完成自己的作業。”那孩子眯着眼樂呵呵的就答應了。

案例反思:通過這件事,我突然內疚起來,想想平時,我為什麼總把機會分給個別幾個成績好的學生,而忽視了那麼多普普通通的學生那?為什麼我們要拉大學生之間的距離那?做為教師,我們應該把機會分給每個學生才對啊!所以以後我要多關注那些中等及差學生,我想他們更迫切的需要老師的關注和關懷。這樣他們才有動力認真的完成老師規定的任務,才能快樂,健康的成長。

國小生德育教育論文 篇五

作為班主任和語文教師,我在班級管理以及語文教學中,對德育教育有一點膚淺的體會和認識,在這裏願意與各位老師探討。

首先,配合學校、班級開展的各項活動,不失時機地進行德育教育。本學期初,學校開展培養學生至少一種好習慣的活動,活動主題結合本班情況,自己確定。我和同學們結合我班衞生區有一棵老梧桐樹,九月份開學時間不長,老樹就開始陸續落葉,如果單憑值日生的力量來保持衞生區的潔淨是遠遠不夠的,於是我們就此確定“撿儉檢”習慣目標。“撿”即人人隨手撿起衞生區的一片垃圾,讓校園更潔淨。“儉”即不亂花一分錢人人爭做節儉小衞士。“檢”即作業認真檢查,提高學習成績。半年來師生互相勉勵,互相督促,互相監督。我班被評為優秀班集體,學生養成了三種好習慣,當然,還需要以後不斷鞏固、強化,讓行為習慣成為經常。

其次,我利用語文課文固有的思想性較強的特點,在授課過程中有機的滲透德育教育。通過語言文字的教學,加深學生對課文思想內容的理解,使學生在認識上有所提高。培養學生良好的道德品質和高尚的道德情操。例如,我在教學《我選我》這一課時,在學生熟讀課文的基礎上,給學生提出兩個問題:

1、王寧為什麼選自己當勞動委員?

2、王寧選自己説明王寧是一個什麼樣的同學?

同學在老師問題引導下,主動去讀課文。進而讓學生明白勞動委員就應該像王寧那樣熱愛勞動,關心集體。王寧為什麼選自己?學生們就能説出王寧很勇敢,有的同學還説其實我也想當班幹部卻不能勇敢的選自己。我説那也是一種責任,願意為大家服務,為大家做更多的事情。又如,在教學《假如》這一課時,通過學習課文讓學生理解到文中的“我”是一個有愛心的小朋友,假如你有一支馬良的神筆你會做些什麼?大家和老師一起繼續寫寫這首詩歌,同學們一下陷入僵局,那我們就從身邊説起,老師先來:我的媽媽年紀大了眼睛不好,每天都要上眼藥。我就説,假如我有一支馬良的神筆,我要給年邁的媽媽,畫一雙明亮的眼睛,讓她把什麼都看清楚。我用鼓勵的眼神掃視了一下每位學生,同學們立刻來了靈感,“假如我有一支馬良的神筆,我要給奶奶畫一個老伴來陪伴奶奶,讓奶奶不再孤單。(學生的爺爺己經去世好幾年了)”“假如我有一支馬良的神筆,我要給媽媽畫一個多功能機器,讓媽媽不再為做家務勞累”“假如我有一支馬良的神筆,我要畫很多很多恐龍,讓恐龍重新回到這個世界,讓世界變得更加豐富多彩”……學生的情感被激起,這些發自學生心靈深處的情感,沒被點燃時是沉睡的,同學在構思的同時情感也得到的昇華。啟發學生心中要充滿愛。這些遠比簡單的説教更容易紮根在學生心靈深處。更勝過學生犯錯後老師對學生單調的批評。總之,在語文課堂上,德育教育可謂無處不在。

第三,本學期學校少先隊大隊部舉辦“向英雄先烈學習故事會”活動,我為學生準備了《小英雄雨來》《王二小》《高玉寶》等幾個故事,讓大家都來準備人人講故事,先把故事講給家長聽,再講給同學們聽,最後在班上評出優秀的故事大王,參加學校的故事大賽。我班的唐利潤同學講的《雨來的故事》獲得了一等獎,還為班裏得來一張獎狀,同學們都非常高興。同學們不僅從故事中得到了教育,知道今天的幸福生活來之不易,都應該倍加珍惜,又增加了學生的集體榮譽感。有的同學還私下跟我説,“老師我也想到大會上去講故事,老師你也幫我選一個,我也給咱班得一個大獎狀來!”我説“好!”聽着孩子們稚嫩的話語,我感覺到同學們的進步,也感覺到了責任。不是孩子們沒有靈感和智慧,那是老師的啟發不到位呀!

百年大計,教育為本,德育教育在學生教育中的重中之重,不容忽視,讓我們從一點一滴做起,從大處着眼,小處着手,抓住一切有利時機,適時、及時地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塑造他們美好的心靈,良好的情操,使他們成為知識豐富、道德高尚、德才兼備的新時期的有用人才。

國小生德育教育論文 篇六

我國中國小教育目標是要培養學生的德智體全面發展,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德育教學作為培養學生整體素質的一部分,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因此,在實際教學工作中,我們萬萬不可忽視德育教學,要從觀念上、行動上重視並搞好德育工作。

一、目前中國小德育教育中存在的問題

1、教學內容教條化。

在目前的中國小德育教學中,存在着教育內容教條化、書本化的缺陷。在一些學校裏,德育教師簡單地以德育課本為教學內容,照本宣科,讀過了事,沒有根據實際情況再去拓展選擇更多更好的教學內容,從而導致教學效果大打折扣。有的學校甚至沒有專門的德育教師,而是由主課教師兼任,德育課上成了語文數學課,連最基本的教學內容都保證不了。 2.教學方法形式化。

在不少學校的實際教學中,還存在着德育教育方法形式化的問題,即不注重實際收效,單純注重形式,今天這樣的活動,明天那樣的活動,不強調活動的內容和目的,只看重活動的形式。這樣做就是空擺花架子,對學生德育素質的提高並沒有多大的幫助。

二、如何搞好德育教育

針對以上問題,筆者認為,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來搞好德育教學工作。

1、正確分析目前德育教育環境的變化。

學校是一片淨土,學生走進來,獲得了良好的教育,但當他在校門之外接觸到了老師沒有講過的社會現象時,他就可能

會迷失方向。幫助他們撥開雲霧的就是我們德育工作者。學校教育不能脱離社會而存在,我們的學生最終是要走向社會並在社會中生存的。

正如我們每天所體會到的,我們正生活在一個快速變化的時代。整個國家從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的邁進使得整個社會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我們的德育教學也要時刻注意社會環境的變化,結合環境的變化來調整德育課的教學重點。我們要幫助學生正確認識社會上新出現的種種現象,不論的好的現象還是不良現象都要及時與學生溝通交流,使得學生們在這樣一個多變的社會裏能明確是與非,能堅定自己正確的人生觀與價值觀。

如果我們脱離社會環境來搞德育教育,學生們就會對很多社會現象認識不清,甚至不能判斷它們的對與錯,這樣的德育教育在很大程度上失去了實際意義,無疑是很失敗的。

2、德育教育內容要深入並細化。

學生的品德修養不是每週幾節的德育課就可以完成的,而是一天一天,日積月累,慢慢形成的。德育教育應該遵循養成教育的原則,不求急求快,而是從點點滴滴開始,從細節入手,逐步深入地培養學生的優秀品德。 在實際教學工作中,我們要注意將德育內容分解開來,將它們滲透到學生每日的學習生活中,從“小”處着眼,告訴學生“勿以善小而不為”,使優秀的品德轉化成良好的行動,真正成為學生自身素質的一部分。另外,在選擇教學內容時,我們還要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進行。年齡不同、性別不同,德育教學的重點就應該不同。在解決共性問題的基礎上注意解決個性問題,真正做到差異教學,這樣才能有效提高不同層次學生的德育素質。尤其是對一些比較調皮的愛惹事的學生,耐心而細緻的德育教育尤其顯得重要。我們不能從心裏忽視或鄙視那些所謂的“壞”學生,而是要相信,良好的德育教育完全可以幫助他們成為一個好學生。

3、注重方法的實效性。

形式是為內容服務的。我們德育教學的方法要緊密結合其內容進行,不能貪圖形式上的漂亮而忽視其實際效果。

德育教學可以有很多方法,比如課堂教學、德育基地教學、電化教學、學校與家庭協同教育等等。在引導學生對事物明確認知時,我們可以通過課堂教學來完成;在強化學生某一項品德時,我們可以帶學生去德育基地,通過感性認識來加強學生的品質修養;對於比較抽象的內容,我們可以藉助於電化教學的手段;而對於需要學生日常養成的部分,則可以與家庭教育協同進行。總之,採取適當的方法可以使教學效果大大優化,這是我們應該注意的問題。

4、注重德育目標的長效性。

中國小是學生成長中最為重要的階段,學生人格的養成、人生觀價值觀的形成都會在這一階段完成。我們今天培養的品德將會伴隨學生們的一生,將會為他們日後的做人做事打下品格修養的基礎。因此,我們在制定德育教學目標時,一定要注意目標的長效性,萬萬不可有短視傾向、功利傾向。短視化的德育教學會對學生的言行產生誤導,會混淆學生的是非觀,會使學生的價值取向和行為模式相背離,對學生意志品質的培養有害無利。惟有長效性的教學目標才能真正顯現出德育教學的價值來,才能保證學生身心的長久健康發展。

所以,在德育教學中,我們一定要抱着“對學生一生負責”的態度來完成其教學。這就要求德育教師要有強烈的責任感,認真負責地對待日常教學工作,以學生可持續發展為目標,眼光放得遠一點,基礎教學做得紮實一點,多想想學生的未來,這樣的德育教學才能收到實實在在的效果。

綜上所述,中國小德育教學是很重要的,是需要我們教育工作者盡心盡力去完成的。在具體教學實踐中,我們要善於分析環境的變化,及時更新教學理念 ,努力優化教學內容,妥善選擇教學方法,為學生的全面發展打下良好的基礎。

國小教師德育論文 篇七

論國小教師德育教學

【摘要】教育不應止於知識與技能的傳授,而應以形成完整的人格為最終目的。國小階段在人的一生中是啟蒙智力與能力、培養優良品德和良好生活習慣的最佳學段。國小教師的品德修養尤為重要, 作為教師,在教育教學活動中,出於對學生成長的關愛和負責,讓學生成為德育主體,提高學生的道德判斷能力和明辯是非能力,力求學生在接受教育的同時懂得進行自我教育,培養學生道德教育的自我享用功能,並尊重德育主體的“個性”,因人施教。

【關鍵詞】德育;自我教育;個性教育;主體;教育活動;樂於接受

【Abstract】Education shouldn't at the knowledge and the technical ability of induction, but should with formation integrity of personality for end primary school stage is to enlighten intelligence and ability in the person's whole life, development good moral qualities with good life habit of the best learn a primary school teacher's moral qualities accomplishment is importance, Be a teacher, in education the teaching activity proceed from to the student growth of care and love with be responsible for, let the student become virtuous teach corpus, exaltation the student's morals judgment ability with clear argue right and wrong ability, try hard for a student at the time of accept education know to carry on himself/herself education, development student morals education of enjoy use of on his/her own function, and respect virtuous teach “character” of corpus, because of the person teach.

【Key words】Virtuous teach;Ego education;Sex education;Corpus;Education activity;Take pleasure in accept

前言:在德育教學過程中,教師是關鍵。在德育教學過程中,教師教育的關鍵是要將學生成為德育主體。德育往往是旗幟鮮明地提倡或反對某種觀念或行為。學生生活環境除學校還有社會和家庭。在很多時候,學生的思想和行為是否符合道德規範,學校的教育不可能完全預想和控制,支配學生行為的是其道德的判斷能力。道德判斷的發展是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為發展的必要前提和基礎。

1、熱愛學生是師德的靈魂

由於國小生年齡小,必須有老師的“大”愛來呵護學生的成長。高爾基説“誰愛孩子,孩子愛誰,只有愛孩子的人才會教育孩子。”教育根植於愛,愛心是打開國小生心扉,開啟國小生道德和智慧,塑造國小生美好人格的金鑰匙。在和藹可親、笑容可掬、民主寬容、公平無私、剛柔相濟的教師面前,國小生會覺得自由愉悦,與教師心靈相通,情感交融,國小生會親其師,信其道。面對升學競爭、面對分數第一的教育現實面前,老師一碗水端平,賞識好學生,喜歡“壞”學生。多一把尺子衡量學生,用發展的眼光看待學生,傾注自己的全部情感,換回學生真心的擁護和愛戴。對暫時學習困難的學生,更要持寬容的態度,不厭棄,誨人不倦,耐心幫助,期待進步。愛學生就不會發生體罰和變相體罰學生的事情。

2、理解是熱愛學生的基礎

理解學生就是要走進學生的心裏,洞悉學生的喜怒哀樂,瞭解學生的興趣愛好,適應學生活躍的思維和變化的情緒;理解學生就是不用成年人的眼光看學生,教師以孩子的心態看待孩子,以寬容的態度對待學生,站在學生的角度看待學生的需求和期望;理解學生就是不對學生的所作所為求全責備,而是對學生的一點點成績給予充分的肯定,√本站★√在學生的學習或者生活出現困難時及時送上精神和物質的援助。教師真正理解了學生,在學生學習成長中出現困難時給予理解和幫助,就能化解學生一時的焦慮和膽怯,學生也必定會把教師視為自己永遠的朋友。

3、尊重學生是成為優秀教師的前提

國小生是公民,他們有一定合法權益和人格尊嚴。尊重學生首先要承認學生作為“人”的價值,也就是承認學生作為“人”的一種文化存在,就是要尊重學生的人格尊嚴。“蹲下來跟學生説話”,要少一點教育者的威嚴,多一點慈母般的温和;少一點公眾場合的批評指責,多一點兩人世界的情感交流。要滿腔熱情地給予鼓勵和肯定,使學生對自己充滿信心;要千方百計為學生創造機會和條件,讓他們品嚐成功的喜悦。尊重學生還要尊重學生學習的主體地位,不斷增強學生的主體意識。要徹底改變教師主宰課堂的現象,使傳統的嚴格意義上的教師教和學生學,不斷讓位於師生互教互學,彼此形成一個真正的“學習共同體”。要讓學生擁有學習的主動權,給他們自主選擇學習內容、學習方法,自己安排學習時間的機會。只有尊重學生的人格和學習的主體地位的交往,才是真正的平等交往。

4、言談舉止的榜樣示範是師德的具體表現

黑格爾説“教師是孩子心中最完美的形象”。模仿是國小生良好學習和行為習慣養成的重要途徑,教師的“偶像”示範作用影響學生的一生。學校裏的國小生、小事、小節,必須用教師的大德來哺育和感染,才能培養出參天大樹。因此,無論是數學教師的簡單的加減乘除,語文教師的聽説讀寫,美術教師的畫畫寫寫,體育教師的蹦蹦跳跳,音樂教師的唱唱笑笑等等,一言一行,一舉一動都應當成為楷模。一是儀表示範,教師隨時隨地都要給學生留下端莊的儀表、樸素乾淨、整潔大方的形象。二是語言示範,臉上表情寫滿了一個人的情緒。我們工作對象是有生命、會思想的孩子,教師應時時要以飽滿的情緒、高漲的熱情去感染每一個學生。三是性格示範,教師良好的性格是積極的教育因素,性格是身教的重要方面。教師對現實生活持積極樂觀的態度有助於培養學生關心社會、熱愛生活、尊重他人的品格。教師有穩定的情緒,有助於提高自我教育的能力,教師堅韌的意志,有助於學生形成堅毅的品格和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四是行為示範,教師的行為應充分表現其教育性,在講課時應體現語言美,操作時表現出協調美,板書時表現出文字美,教態中展現氣質美,運動、勞動和其他活動中的動態美,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接受教育。五是人格示範,學生是教師的鏡子,教師的人格時時處處影響着學生。教師要做到誠實守信,求真求直。要按照我校的教師行為準則的要求。凡是要求學生做到的,教師必須做到;凡是學生能做到的,教師必須做到。凡是答應學生的事情一定保證做到、做好,決不失言。

國小教師的事業就如同泰戈爾説的: “花的事業是尊貴的,果實的事業是甜美的,讓我們做葉的事業吧,因為葉的事業是平凡而謙遜的。”國小教師就應像那最早露出泥土的一片嫩葉,在點點滴滴中體現教師的高尚師德,促進學生的發展成長。

有關國小教師德育論文範文推薦:

國小教師德育論文 篇八

教師行為在國小德育中的影響

摘要:俗語常講,“人之初,性本善”,故當今有許多的人們認為,國小生不必接受道德教育,接受這些品德教育為時過早等言語。然而他們卻不知道我國還有一位賢聖莊子説過,人之初,性本惡之説,兩者都有道理,只不過當中最關鍵的部分人們是否領會得到,那便是小時的道德教育。談及學生,人們會進一步的聯想到老師,是的,除了父母,他們便是使我們獲益一生的人,尤其是在我們的國小時期,更是對老師有着無比的尊重和愛戴,因此,老師的一言一行都會使我們銘記於心,並且會深深的效仿老師的許多行為。所以,教師在國小生的心中不只只是言傳的老師,更是身教的益友。因此,可以説教師對國小生的一生有着極大的影響。

關鍵詞:國小生;德育教育;良師益友

【中圖分類號】G623.1

教師的職業神聖而又偉大的,尤其是對於國小教師的來説更是重中之重,因此,對於教師本身而言,教書育人這四個字要牢牢的銘記於心,要能夠常常的注意自己在學生面前的言語和行為,這樣學生們尤其是對於國小生們才能夠學真正的從老師身上學到更多的知識。那麼,怎樣才能讓孩子們從老師們的行為中學到更多的東西,讓國小生的德育教育得到極大的提高,這是面對着當代國小們教師的一個重要的難題,下面。我們將圍繞着這個話題做一下深入的探討和研究。

一,形成以身作則、言語律己的良好形象

作為教師,應該常常的銘記一句話,那便是我是一名未來國家棟梁的教導者,因此,要每時每刻的做到大度謙讓,懂禮節,不能不以善小而不為,不以惡小而為之,這樣的話便教壞了周圍的孩子們。面對自己的工作時,要能夠積極熱情的投入教學工作中,並且要求自己能夠常常的學習,這樣才能夠帶給學生們更多更廣的知識體系。當一個辦事沒有效率,常常遲到或者早退的老師教育孩子們時,帶出來的學生的行為我們是可想而知的。另外,在老師們日常的教學中,要學會常常的反省自己,什麼東西要求做,而什麼東西又堅決不能夠做,並且要做到比學生們的日常作息規律更加的完善,這樣,通過了自己的行為,學生們才能夠清楚的認識到老師的辛苦,才會更加刻苦的學習。在自己的學生中間樹立好自己的形象,要記住,老師的一舉一動,學生們都看了心裏面,也都記在了心裏面,無論怎樣,要讓學生們能夠從自己的行為當中學到在課堂中學不到的東西,並且這些東西是有利於他們健康成長的知識,這樣的老師,我們也可以稱得上是好老師了。

二,能夠勇於承認自己的錯誤並改正

人非聖賢,孰能無過。是的,作為一名老師,難免在學生的面前也會偶爾的犯下錯誤,關鍵的是,當我們犯下錯誤時,怎樣去處理它。有人會説,作為一名老師,在學生面前去承認自己的錯誤會很沒面子,會失去自己的威信等等之説,可事實卻恰如其反,要知道老師的一舉一動都反映在了學生們的眼中,老師們對待錯誤的態度就決定了學生們對待態度的錯誤。所以,作為教師,當犯下錯誤時,要對着自己的學生們勇敢的承認錯誤,並且積極的改正。給予學生們一個真實誠信的自己,這樣的話學生們才會真正的感發自己的行為,並且能夠規範自己以後的行為,舉一個很簡單的例子,我以前的班主任老師在對學生們講課時,由於個別同學的搗亂,導致了他大發雷霆,最終一節課也沒上成,事後,當着全體同學的面勇於承認自己的錯誤,耽誤全體同學們的課時。事情並沒有結束,由於老師的坦誠,課下,那幾名愛搗亂的學生主動地向老師承認錯誤並且保證以後不再貪玩,很奇怪,這次以後,沒見過他們在教室半點的貪玩和搗亂。可見,老師的各種行為在學生們的嚴重的影響有多大。

三,和學生們融合在一起,使他們在不知不覺中從老師的身上學到很多東西

真正的教育學生就必須的讓孩子們從內心的最深處去愛戴老師、去尊敬老師,這樣孩子們才能夠用心的去學習。做家訪是一名對工作負責的老師的一項必不可少的工作,裏面有着大大的學問,首先,一般情況下,教師不要當着學生的面告自己學生的狀,這樣的話可能會對學生產生不好的影響。因此,對於學生,應該充分的瞭解他的家庭情況,家庭背景,生活情況以及其他影響自己學生的因素,要將這些與學生的學習和日常的表現結合起來,認真的分析,這樣的話才能夠對在自己的學生有一個真正的認識,能夠迅速的發現問題並解決。引導自己的學生步入學習的正途。其次的話那便是將自己融入學生這個大羣體當中,適當的時候可以放下老師的架子,例如,課下與學生們一起做遊戲,聊天、唱歌等等有意義的事情,處處的體現出師生平等的理念,讓學生們由從心底裏因為怕老師而被動的學習變為與老師做朋友而主動地學習。這是事半功倍的。

國小生們的思維是無限寬廣的,只有對他們稍加的引導,便能夠產生不錯的效果,前提是讓他們認可你這個老師,認可老師的行為。有很多人可能會提出,老師與同學們融合在一起會失去老師的尊嚴,學生們以後會不尊敬老師等等。我認為,作為老師,教育自己的學生是第一要任,教會他們的不僅僅是課堂上書本的知識,更多的是如何讓學生們能夠在心裏能夠清楚的認識到學生的職責,這些就必須靠的是老師們行為上的引導了。當把老師作為自己的朋友時,學生們便不會輕易的去犯錯誤,而且能夠時時的遵守紀律。

四,對待學生們的平等態度

最為老師,最基本也是最難做到的便是經常會用不同的眼光看待自己的學生們,假如有學生學習好或者是遵守課堂的紀律,就給予他們很多的優待,當一個學生表現差或者是成績落後的時候,給予他們的是冷眼相看,這是萬萬不可取的。對於自己的學生要能夠做到一視同仁,不因外界的原因而優待或者是厭惡一個學生,要知道,人生來就是不一樣的,有人天生的聰明而有的人卻資質平平,這不是我們所能左右的,但是,對於老師來講,他們都是自己的學生,我們有責任和義務去教好他們,讓成績差的或者是平時表現不好的能夠從老師的教導中認識到自己的不足,敢於認識自己,並且體會到老師的平等公正,及時的回到班集體這個羣體中。

結束語

不要單純的認為當好一名國小教師是多麼容易,其實裏面有着很深的內涵,要真正的做到言傳身教,讓一個老師的行為深深的印刻在學生們的眼中,這樣,他們便能夠牢牢地記住並且由老師的各種好的行為逐漸的轉化為自己的行為,那麼,學生們便會嚴於律己,踏踏實實的去生活,去學習。

參考文獻

[1]王賀。教師行為在國小德育中的影響。《輔導員(教學版)》。2012年7期

[2]高當俠。淺談體育教學中的德育滲透。《陝西教育(教學)》。2010年7期

國小生德育教育論文 篇九

實施素質教育,培養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是我們的教育綱領。因此,在國小階段,學校設置了語文、數學、美術、音樂、勞動、體育等課程,各科之間相互獨立又互相關聯。我們教師應在各科教學中充分滲透素質教育思想,改進教學方法,提高教學質量。

從自己的教學實踐中,筆者深深地感悟到,加強國小生思想品德教育尤為重要。國小生是祖國的花朵,是國家的未來,他們的發展直接關係到我們國家將來的前途和命運。國小生思想品德教育是國小生的啟蒙教育,不可忽視,國小德育教育直接影響國中和高中的德育工作。近年,中學生的犯罪率呈上升趨勢,這與國小生德育教育是有很大關係的,因此,加強國小生德育教育工作刻不容緩。下面筆者結合自身教學經驗的體會,談談自己的幾點看法。

一、學校領導要重視德育教育

“五育並舉、德育領先”德育是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主要內容,也是教育方針的組成部分。重視思想品德素質教育,也是我國教育改革的一項重要內容。因此,學校領導首先要從思想認識上重視德育教育。對國小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不能走過場,更不能把德育教育看成是“軟指標”,只重視分數,而忽視德育,要有計劃、有組織、有目標地對學生實施思想品德教育。

把德育教育作為學校工作的重中之重,多開展一些以德育為主線的活動,從而促進國小生思想素質全面、健康、協調地發展。

二、國小教師隊伍整體素質有待提高

目前在國小,特別是國小教師的整體素質並不樂觀,有些國小還有代課教師。基於以上各種原因,有些教師教學態度不端正,在教育教法上還是一些傳統的教育模式,學生犯了錯誤,教師依舊採用體罰、打罵,甚至停課等。這些都是有損國小生身心健康發展,這不但沒有使學生受到德育教育,而且嚴重挫傷了他們的自尊心。古代思想家楊雄説:“師者,人之模範也。”教師是導師,是長者,是學生的引路人。在教育教學活動中,教師要有熱愛學生、誨人不倦的高尚師德。教師的思想品德、道德情操、一言一行無不對學生起着潛移默化的作用。從某種意義上講,一個好校長就是一所好學校,一個好教師就是一羣好學生。

因此筆者呼籲有關教育行政部門要儘早對教師,特別是對國小教師進行師德教育,定期培訓、考核,儘快提高國小教師隊伍的整體素質。

三、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相結合

家庭教育在國小德育教育中佔有及其重要的地位。家庭是孩子的第一課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師,國小生大部分時間在家庭裏度過,家長的言行、舉止對其子女有着極大的影響。家庭教育對國小生學習的促進、思想品德的形成、行為習慣的訓練要有着極其重要的作用。這就要求學校多開一些形式多樣的家長會,學校領導及班主任首先要對家長進行德育教育,家長接受教育後,教師再和家長配合對學生進行教育。教師對幾十名學生教育,力量分散,而如今有家長和教師共同對一個學生進行教育,好似一個學生增加了一個德育教師,這對學生的德育教育自然是一個大跨躍。只有教師與家長配合得當,才能取得最佳教育效果。

四、品德課中如何滲透素質教育

首先,教師的一言一行,就是學生的直觀教材。這就要求教師平常注意自身修養,做到談吐文明,教育學生時曉之以理,動之以情,不粗暴、不蠻橫,行動自然,動作不誇張、不造作,還要言行一致,言出有據,言出必行。其次,以事實感化人,教材要生動。例如,在講《用科學破除迷信》這一課時,我和同學們討論了這樣一件發生在身邊的事:一位老婆婆與兒媳住在一起,平常關係挺和睦。當地有一種迷信説法,正月九年級不串親戚,串門會給親人帶來災禍。這明顯是沒有科學根據的,可這個兒媳婦就堅信這種做法。恰恰老婆婆的大女兒正月九年級來看望媽來了,這個兒媳婦萬分惱火,指着鼻子罵自己的大姑沒安好心,老婆婆看不過,竟轉頭服藥自盡了。老婆婆的兒子回來又氣又憤,當眾給自己媳婦幾巴掌並踢了幾腳,這位兒媳婦也服毒了,幸運的是都搶救及時,沒有生命危險了。分析起來,還是由於兒媳婦迷信導致的後果。通過這件事,我教育學生要相信科學,要有正確的認識觀。

五、政府和社會應支持國小德育教育

加強國小德育教育是主陣地是學校,但是政府和社會都應支持。特別是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門應端正辦學思想,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克服片面追求升學率的傾向,應把德育工作放在首位。不應向學校下達升學指標,更不應把升學率和學生統考成績作為考核學校成績的惟一標準。相反,應加強對學校德育工作的考核和強化德育的考核指標。只有在這種思想的指導下,學校才會扭轉重分數輕德育的思想,端正辦學態度,把德育教育放在學校工作的首位。其結果是學生也會自然而然地重新考慮德與才的關係。在21世紀的今天,學校重視德育,學生認真接受德育教育是改革開放的需要。因此各級政府和學校一定要為學生營造一個良好的德育環境,進一步促進國小生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

總之,要徹底全面地加強國小德育工作,首先,學校領導要重視,端正辦學思想,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克服片面追求升學率的傾向,把德育工作放在學校的重要地位。其次,政府和社會應支持學校德育工作,轉變考核學校標準,教師要積極配合家長教育學生。這樣學校、家庭、社會形成一個整體,共同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形成一定的、良好的德育環境,必然有利於學生身心健康發展,促進國小生良好品質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