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國小語文閲讀教學的有效策略論文(多篇)

欄目: 教育教學論文 / 發佈於: / 人氣:1.32W

國小語文閲讀教學的有效策略論文(多篇)

國小教學論文 篇一

淺談語文教學中的開放識字

一、開發資源,生活中識字。

生活中藴涵着豐富的教育因素,學生的校內外生活是學校教育資源開發的重要領域。在識字教學中,教師要樹立“大語文”觀,加強書本知識與生活實際的整合,走出語文課只叫“語文書”的怪圈,有針對性地將語文學習引向生活。學生在生活環境中,可以接觸到很多漢字,如我校學生有部分來自農村,家長多做些小生意,門面裏有許多物品包裝袋、廣告紙以及商店的招牌等,引導學生平時留心觀察,注意收集,隨時隨地進行識字訓練。當學生能夠正確地認讀出生活環境中的字時,會有多麼高興啊!因此,學生樂此不疲,有時還把一些“字”帶到學校來,互相考一考,真是“樂在其中”!這樣,將兒童熟識的語言因素作為材料,利用學生生活經驗進行識字,擴大識字量。

二、寓認於玩,活動中識字。

教育心理學認為,保持和再現,在很大程度上依賴於有關的心理活動。因此根據國小生長於形象思維的特點,用“趣”構建識字教學的組織形式,教給學生識字的方法,通過編兒歌、講故事、猜字謎等,使學生在輕鬆愉快的氣氛中學習漢字,如教學 “喜”字,用猜謎語的形式出現,老師出示謎面“一口吃掉十顆豆豆”,學生在桌子上用手寫一寫,猜出謎底的同時也記住了這個字。在課堂上,老師要引導學生為生字編字謎、編兒歌,這既是對生字的鞏固,也培養了學生正確拆分字形、正確認識漢字形體特點的能力,同時也培養了學生的想象能力、口語交際能力。如在教學“趴”時,一名學生説他可以編個字謎“八隻腳”。整個課堂形成一種和諧、輕鬆的氣氛,學生在平等、愉悦的情感狀態中學習,其樂無窮。

三、識用結合,練習中識字。

新課標指出六年制國小課外閲讀總量不少於100萬字,要達到這一目標,必須提早進行閲讀。三年級的學生識字量以達到兩千餘字。教師結合學校的校本課程《文學欣賞》,開設適合低年級學生年齡特點的《兒歌、故事欣賞與創作》,如讓學生閲讀注音讀物的童話故事、兒歌、古詩等,加大學生的課外閲讀量,讓學生在閲讀中識字,在創作中用字,從而感受祖國語言文字的優美。

國小語文教學方法探索----優化閲讀方法,提高閲讀能力

語文教學的任務之一是培養學生的閲讀能

力。從宏觀而言,閲讀和寫作一樣是沒有“定法”的;但從微觀來講,學生閲讀課文也和作文起步一樣,又確實有“法”可依。下面就優化方法,提高能力,結合教學的實踐談談自己的一些體會。

一、比較性閲讀

著名教育家烏申斯基説過:“此較是一切理解發和思維的基礎,我們正是通過比較來了解世界上的一切的。”從語文教學方面看,比較法是整個學習過程中不可忽視的方法。比較可以使學生在學新課時聯繫舊課,實現學習過程的正遷移,收互開闊視野,啟發思路的效果。在國小語文教材中,體裁相同而主題不同的文章,主題相同而體裁不同的文章,同一體裁、主題而選材不同的文章,都可以通過比較性閲讀來了解其內容,揣摩其技巧。學生在比較中學會辨別,在比較中抓住特點,在比較中培養了能力,可謂收益不少。

二、求解性閲讀

教師根據一定的目的要求,向學生明確提出若干個帶啟發性的問題,讓學生以自讀的形式循文求義:從課文中尋找答案,劃出要點,以便在課堂中發表自己的見解,這是求解性閲讀。這種閲讀關鍵在於教師提出問題的難易程度。過易,缺乏思考性;學生往往會覺得“易如反掌”;過難,思而不得,讀而不知所措,學生會產生畏難情緒,喪失自讀的信心。因此,一定要掌握難易程度。如果課文確實較難理解,則可以提出幾個階梯性的問題,引導學生尋求正確的答案。最好的方法是:學生對問題產生興趣,似有所悟,躍躍欲試,甚至自發展開討論,這就更能促進求解性閲讀的自覺進行。

三、質疑性閲讀

國小生經過幾年的啟蒙教育,已經走出了思維的沙漠和智能的荒原,他們不僅有了完全屬於他們自己的思維的綠洲,智能的園圃,而且具有一定的質疑問難的基本素質和判斷是非的能力。因此,我們每一位教師都具有一種不可推卸的責任,想方設法提高學生質疑問難的自學性的科學性。開始,學生可能地提法出什麼問題,教師可作示範性提問;當他們能提一些問題時,應積極鼓勵,決不以笑其膚淺、簡單簡挫傷了他們的自讀質疑的積極性。學生經過一段時間的訓練,如果能提出一些質量較高的問題時,那就是“水到渠成”了。

抓住年級特點、開展語文實踐活動

新課標強調了語文教學的實踐性,社會性,力圖改變多年形成的以課堂為中心,以教材為中心,以教師為中心,脱離社會、脱離現實、脱離生活的封閉教學模式。在貫徹、執行新課標的過程中我們必須拋開那些陳舊觀念的禁錮,重視語文實踐活動的開展,重新構建語文教學的新體系。

一、語文實踐活動及內容。

我認為在進行語文實踐活動之前,教師應該非常明確進行語文實踐活動的目的。課標中已經非常明確地指出:“聯繫學生現實生活,加強語文實踐”是“積極進行教學改革,提高教學質量。”的重要途徑。可見語文實踐活動不是簡單意義上的遊戲,不能只滿足於表面上的熱鬧,更不能單憑教師一時心血來潮,盲目、隨意地進行。語文實踐活動是將已有的語文知識技能在實踐中應用,又在應用中獲得新知,提高能力的過程。

二、抓住年級特點,設計語文實踐活動。

語文實踐活動是多種多樣,豐富多彩的,怎樣才能選擇出恰當的語文實踐活動達到學語文、用語文、豐富知識、提高能力的目的呢?我認為,應該抓住不同年級的特點,設計語文實踐活動,進行有的放矢的訓練。在設計語文實踐活動的內容時教師應根據低、中、高三個不同年齡階段的特點設定不同的培養目標,選定不同的活動內容。考慮到我所教的三年級學生處於由低年級向高年級過渡的中年級階段所以我首先明確了培養學生學習語文的積極性、穩定性,以技能演練為主的目標。培養目標確定後,要根據目標及所教班級學生特點,選擇具體的活動進行指導

三、抓住年級特點,課內外結合開展活動。

語文實踐活動作為教學活動的一部分可以在課內進行,生動有趣的活動有利於提高課堂教學質量,與課堂教學相輔相成。由於受知識能力的限制,二年級的學生頭一次接觸手抄報信心不足,更達不到自己獨立完成的水平,所以在製作這期手抄報之前我充分肯定了他們的能力和水平,幫助他們樹立信心,並在網上下載了許多優秀手抄報範例供他們參考,還專門邀請了在新華社工作的家長講解了有關的知識。這樣的要求對於剛接觸手抄報的學生來説既給出了具體可行的安排不會使他們茫然不知所措,又發揮了他們的想象力和創造力,還充分體現了語文實踐活動與課堂教學的聯繫。

語文實踐活動還包括很多種形式,我只是根據二年級學生的特點嘗試了其中一種並有所收穫,在今後的教學中,我還會不斷探索,根據學生的特點開展更為豐富多彩的活動,讓學生在廣闊的空間裏學語文、用語文,豐富知識,提高能力。

如何訓練國小生的數學語言

語言與思維有着密切的關係,正確的語言是進行正確的數學思維的基本前提,它直接影響着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影響着課堂的教學效果。因此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特別重視對學生進行數學語言的訓練。

一、給學生提供語言訓練的機會。

心理學認為:語言是思維的“外殼”,思維是語言的“內核”,兩者相互依存。國小生數學思維的形成與發展是藉助語言來實現的,而思維的發展又能促進語言能力的提高。所以,在課堂上要讓每個學生都有説話的機會。可採取:個人小聲獨立説,同桌互相説,小組內輪流説等形式。

二、教師示範,讓學生知道怎麼説。

在教學中,教師要有目的地為學生提供準確的語言模式,讓學生知道應該怎樣有條理地説。如:我在教學第一冊“9加幾”時,在引導學生明確算理、算法後,根據學生的思維過程,讓學生敍述自己的思維過程。比如:説説怎樣計算“9+2”,可分三個層次訓練。

第一層:先讓學生觀察,教師邊演示、邊敍述:(盒裏共有10個小格,盒裏有 9個皮球,盒外有2個皮球)計算9+2,先把2分成1和1,1和(格子裏的)9湊成10,10再加(格子外面的)l得

11。接着讓學生學着老師的説法,自己試着説一説,然後找表述能力較強的學生説給大家聽。再讓學生互相説説,檢查對錯。

第二層:教師根據學生形象的思維過程,設計好板書,為學生提供思維圖式:

第三層:脱離各種模式,藉助表象進行思維。讓學生看到“9+2”就能説出得數和計算過程。

通過以上由具體到抽象,循序漸進的有層次的訓練,既讓兒童的數學語言逐步形成,又提高了語言表達能力,也促進了思維的發展。

三、動手操作,發展兒童的數學語言。

動手操作是發展思維,培養學生數學能力最有效的途徑之一。低年級兒童的思維是直觀性占主導地位,主要是形象思維活動。在教學中教師要根據兒童這一思維活動特點,充分利用直觀教具的演示和學具的操作這—外部活動,來發展兒童的數學語言。

總之,兒童數學語言的培養是教學工作中一項長期的任務、在教學中,必須根據兒童的認識規律和思維特點,進行有計劃、有目的、有層次的訓練,逐步培養和提高學生的數學思維水平。

淺析---興趣·情感·意志

數學課堂教學要在遵循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練習為主線的原則基礎上,只有根據學生的心理要求,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喚醒他們的情感,發展他們的個性,鍛鍊他們的意志,才能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健康發展,達到全面素質的提高。

一、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興趣是兒童認識需要的情趣表現,是兒童主動探索知識的心理基礎,更是注意的重要源泉。教師要把學生引入所提問題的情境之中,觸發學生產生弄清未知事物的迫切願望,誘發出探索性思維活動。設計有新意、有趣味的問題,激發學生學習興趣,點燃學生探索的熱情,變被動學習為主動獲取,從而促《本站·》進學生的認知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和諧、穩定地發展。

二、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情感。

因材施教,對不同的學生進行有針對性的教學。教師要從實際出發,要對每個學生的基礎、觀察、記憶和思維等特點和學習現狀瞭如指掌,在教學中,採用全班教學、分組教學與個別輔導相結合的形式,讓全體學生達到共同要求。同時對學習有困難的學生,要有針對性的措施,有微小的進步,都要給予肯定和鼓動,使每個學生形成巨大的內動力,保持濃厚的學習興趣。

面向全體,讓每個學生都積極思考,參與實踐活動。教學過程中每個學生的思維品質、能力都處在發展之中,這不僅要做到因材施教,還要因時施教,學習興趣是在教與學的實踐中發展的。每一節課都給學困生創造發言的機會,及時鼓勵和調動他們的積極性,使他們不僅在學習上有興趣,還有求知的慾望。新穎的教學內容和方法能使學生聚精會神、興致勃勃地去學習、探索和研究。

3.培養良好的意志品質。

教育家葉聖陶先生説過,教育是什麼?往簡單方面説,只需一句話,就是要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由於數學自身固有的特點,學生在學習中遇到一些這樣或那樣的困難,意志頑強的人會知難而進,而意志薄弱者會知難而退。因此必須加強對學生意志品質的培養。用名人的事蹟激勵學生正確對待學習中的困難,講愛迪生刻苦鑽研,潛心發明創造的故事;講華羅庚成為數學家的歷程,培養學生刻苦學習的意志。在教學中積極引導、富於啟發、嚴格要求。

課堂教學是實施素質教育的主渠道,教師要充分利用這一有效陣地,採用有力手段,使學生的認知活動伴隨着豐富的情感,愉快的情緒,強烈的求知慾望而變得感知敏鋭、想象豐富、思維活躍,達到全面素質的提高。

國小數學教學促進學生主動學習

在數學教學中,我們體會到,凡是能積極、主動地參與獲取知識過程的學生,他們學習數學的興趣濃厚,求知願望強烈,數學素質會得到較快發展。因此數學教學正必須轉變學生的學習態度、學習情感入手,使學生由機械、被動學習轉變為創造、主動學習。結合本人實踐,淺談幾點體會:

一、深入鑽研教學藝術,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

教師是課堂心理環境的直接創設者。教師“導”入的語言、方法直接影響學生的學習興趣及其探索知識的慾望。因此教師導入語言必須適合國小生的生理和心理特點,提高語言的藝術性,只有這樣,上課伊始,教學便儘可能快地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使其集中精力、全神貫注地投人到學習的整個過程中。

二、重視啟發、誘導,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主體作用

啟發學生主動去思考,合理運用教學手段,讓學生願意去嘗試、探索,主動參與獲取知識的整個過程。

例如,在教學“圓的周長”一節時,用直觀教學引入——建立數學概念——應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

1.運用遷移規律出示一個長方形,指出哪一部分是它的周長,並讓學生計算長方形周長。

2.出示“圓”導入新課,先讓學生找出哪一部分是圓的周長,然後讓學生拿出自己製作的圓,用手指出圓周。

3.讓學生動手演示,感知“圓的周長是直徑的三倍多一點”,介紹圓周率,理解π的意義,掌握π的數值。

4.師生共同推導出圓的周長公式:C=πd或 C=2πr,最後舉例一是求圓的周長,二是求圓的直徑。

三、掌握學生認識規律,促進學生有效學習

國小生年齡比較小,正處在心理和生理髮展初級階段,思維水平比較低,對事物認識只能憑藉直觀,從簡單逐漸到複雜,由個別到一般。理解問題的程度、水平有較大差別。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不能用其認識方法去取代學生的認識過程。

四、善於創設問題增境,調動學生積極動腦思考

要想促使學生主動學習,教師就要善於創設問題情境,就必須在課堂教學上使學生有效地把耳、目、腦、口充分運用起來調動學生進行積極思考。

總之,教學要變學生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讓他們積極主動參與獲取知識的全過程,讓他們識到數學的價值,生活中離不開數學,使他們喜歡數學,樂學數學。

國小語文閲讀教學的有效策略論文 篇二

一、讓學生有一定的自由空間

學生是獨立的個體,教師應該把一定的時間留給學生,大膽放手讓學生去做。相信學生,把課堂還給學生,讓他們自讀自悟,自己發現問題,自己解決問題,解決不了,通過小組解決,教師察言觀色,適時引導,旁敲側擊,教給方法,授之以漁。逐漸培養他們的閲讀能力與表達能力。今天的學生,就是明天的棟樑,他們日後是要走向社會的,為適應社會的要求,迎接新的挑戰,要培養知識廣、能力強、有創造精神的人才,更需要讓學生在語文的主動學習中更快更好地培養語文能力。

二、利用日記進行心理教育

利用日記進行心理教育,要有意為之,不要寫成流水賬,結合學生的思想實際、理想追求、想象創造,按照文道統一的原則,進行潛移默化地訓練。多抒發內心的感受和情感的體驗,巧借“東風”,使學生不斷自我改造,正確認識自我、分析自我。教師要以誠待人,用心交心,才能達到利用日記滲透健康教育的目的。養成寫日記的好習慣。只要每天把自己的所見所聞中最感興趣,最心動的,隨時隨地的記下來,只要是自己的真情實感,哪怕是三言兩語也好,時間長了,就能在不知不覺之中,學會觀察生活,學會思考問題,學會遣詞造句,學會成段成篇的寫文章。

三、擴大背誦範圍

國小課文,需要背誦的很多,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學生的記憶力和學習語文的興趣。為了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我給學生找來《慧人慧語》,精挑細選讓學生們背誦,《慧人慧語》內容廣博,文辭雋秀。有引導學生正視錯誤和正確的句子如:告訴學生們謙虛的方法的句子如:天才被別人稱許,狂徒把自己讚揚。啟示學生們擁有智慧的句子如:智者與愚人,一個思考,一個不思考;天才與庸人,一個勤奮,一個不勤奮。諸如此類的句子,不勝枚舉,學生都比較喜歡,朗朗成誦,不僅增加了能力,而且學會了很多做人的道理。

四、小結

綜上所述,語文教學要發揮語文學科特點,對學生進行人文教育,要善於博採眾長,提升自己的專業知識,要善於探求新的教學方式,不拘一格,靈活多變地提高教學效率,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把他們打造成新一代的好苗子。

國小語文閲讀教學的有效策略論文 篇三

1、信息技術的促進作用

由於國小生對外界知識的儲量較少,所以不會因為外界知識造成思想禁錮,因此,大多數國小生的想象力都很豐富。在信息技術中,多媒體技術是一項應用十分廣泛的教學方法,通過互聯網與多媒體技術,可以為學生提供十分豐富的視頻與圖片資料,提高了國小生的認知能力。在想象力與實物圖片相結合的過程中,學生會快速的學習這些知識,結合教師的引導與學生的交流,可以使學生創新思維得到快速發展,為學生未來發展打下良好的基礎。

2、整合信息技術的作用

2.1訓練創新思維

在新課改的建設與發展過程中,通過不斷豐富國小語文教材中的內容,將大量貼近兒童日常生活的教材添加到語文課本中,但是這些內容與國小生實際生活狀態還是存在一定差別的。通過整合信息技術,可以有效彌補這一差距,通過網絡上的資料,搭配多媒體技術,可以跨越課堂空間與時間的限制,將自然界千萬年演變的過程濃縮到幾分鐘甚至幾秒鐘。在課堂上教師還可以幫助學生了解化石、煤炭的形成原因,使學生了解更多的科學知識,學生不僅可以深入瞭解課文內容,還可以打破課本帶來的約束,促使學生可以變化角度思考問題。例如在學習《月光曲》的課程時,為了提高語文教學效果,可以在班級中播放優美的鋼琴曲,學生在聽的過程中表達出自己的感想,之後學生在接觸鋼琴曲時,就可以更加快速的瞭解學習內容。而在後續學習的過程中,將《地震中的父與子》與《蝙蝠與雷達》兩篇課文進行整合,幫助學生分析如何通過蝙蝠的能力來營救這對父子,使學生更加深入的瞭解文章內容。通過信息技術的應用,可以將語文教材中複雜的句子與資料,轉變為更加簡單易懂的圖片,學生可以更加清晰的瞭解文章內容,提高學生的思維活躍度,通過不同的角度進行分析,可以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對課文的理解也更加深入。

2.2提高學習能力

幫助學生培養自學能力與方法是新課改的首要目標,傳統的教學方法以教師為核心,課堂的氣氛較為沉悶,無法實現自主學習,而學生也無法表現出自己的學習方法。採取信息技術教學,可以解決傳統教學死板的問題,在網絡環境下進行學習,可以充分發揮出學生自身的學習主體性,使學生可以獲得更多的知識,開闊學生的視野。例如在學習《“心正筆正”的柳公權》課文時,教師可以通過網絡收集相關資料,並且將學生分為多個學習小組,為每個小組安排學習任務,小組可以通過網絡查找資料,不僅可以快速完成學習任務,還可以培養學生的合作互助能力。在課堂教學的過程中,還可以搭配優美的音樂,為學生營造出輕鬆、活潑的課堂學習環境,使學生保持輕鬆的學習狀態。輕鬆的環境可以活躍學生的思維,發揮出學生的創造能力,使學生獲得更好的學習效果。

3、結語

在國小語文教學中應用信息技術,需要重點堅持三個基本原則,即培養學生的“聽説讀寫”能力、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通過不斷的探索與研究,可以使學生擁有更加豐富的學習環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自我閲讀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