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學貴心悟,授之以漁——國中語文羣文閲讀教學策略實踐研究

欄目: 教育教學論文 / 發佈於: / 人氣:1.59W

前言:羣文閲讀是當前較為科學的閲讀教學方法,在應用該方法進行閲讀教學時,教師需要明確一個主題,也可設置多個主題,和學生一起展開討論,是基於結構化文本的多文本閲讀形式。在國中語文閲讀教學中應用此種形式進行教學,對增強學生的創造力和團隊協作能力,促進師生交流,開發學生的閲讀和寫作潛能。語文教學中,應科學應用該方法,幫助學生掌握自主閲讀能力。

學貴心悟,授之以漁——國中語文羣文閲讀教學策略實踐研究

一、羣文閲讀概述

所謂羣文閲讀,即為基於一種特定方法,將多篇文章組合起來,將其作為閲讀素材,開展閲讀教學活動,在此種形式的閲讀教學中,學生為主體,教師為輔助,學生針對閲讀文本提出個性化看法,教師對偏離閲讀主題的問題進行糾偏,防止學生在發散思維中出現思想偏差,但充分肯定學生的具有特色和具有創新性的意見。羣文閲讀課一般需要一個明確的議題,所選取的文本資料應圍繞該議題,學生共同閲讀,共同思考,還需要進行互動探討,然後最後將主要的意見歸納彙總,達成閲讀共識,進行閲讀總結[1]。

二、羣文閲讀的應用特點

(一)文本選擇範圍廣

文本選擇是羣文閲讀中的重要環節,可供選擇的文本範圍廣闊,除了基本的課本材料,還可以選擇難度適宜、與主題緊密貼合的課外文本。因為選材範圍廣泛,所以在文本選擇時更應注意篩選,所選擇的文本不僅應符合主題要求,而且必須是高質量的文章,行文應優美流暢,文辭雅緻或文采飛揚,使學生在閲讀中體驗到文字之美、邏輯嚴謹的文章,學習其文章架構和內容劃分。除此之外,還應保證文章所表達的主要感情或者故事主題是積極的、健康的,避免選擇思想消極的文章,以免給學生帶來負面的情緒體驗,不利於學生性格培養[2]。

(二)主題具有開放性

在進行該形式的閲讀教學時,所選擇的主題並不拘泥於某幾個,而通常具有開放性,教師和學生可以經過討論確定某一主題,然後圍繞該主題展開閲讀和討論。在此過程中,學生可表達個人看法的空間相對廣闊,發言自由度也較高,在學生之間可能發生多樣化的思維碰撞,發現新的閲讀角度,所以對學生思辨能力培養有積極的影響。

(三)最終達成共識

多維度思考和開放性討論是閲讀訓練的過程,其核心環節在於最後的總結與歸納,在閲讀“收尾”過程中,教師應鼓勵學生對本堂閲讀課進行思維彙總,然後再由教師總結主要結論,釐清思維脈絡,達成結論共識,完成此次羣文閲讀探討。羣文閲讀是圍繞學習主題展開的開放性討論,最後應緊扣主題,並在這一過程中鍛鍊學生的歸納總結能力,使學生可以更迅速地從龐雜的信息中抽取自己所需要的部分。

三、在國中語文教學中運用羣文閲讀的必要性

羣文閲讀與傳統閲讀相比具有形式更多變、課堂更活躍的特點,運用該種方式進行閲讀教學,可幫助學生迅速提升閲讀積累水平。傳統閲讀教學通常只專注於閲讀能力和語文學習能力的培養,羣文閲讀注重理解力的培養,重視學生的素養提升,經過羣文閲讀的訓練,學生歸納、總結和分析資料的能力可實現提升。羣文閲讀在教學應用中優勢眾多,是為適應當代語文教學而生的閲讀教學模式。通過對文本的科學組合,學生可有效增加閲讀量,產生閲讀興趣,在閲讀挑戰中能動性地進行自我培養,以主體地位完成自我提升。羣文閲讀過程也是思維拓展的過程,學生需要調動邏輯思維和情感共通能力,將自己的思維連接到作者的思維中去,站在差異化視角看問題,從而加深對文章的理解,也可以從全新的角度認識世界。羣文閲讀具有較強的開放性,對教師的課堂控制力要求更高,想要順利完成羣文閲讀教學,教師應提升備課水平,做到胸有成竹,以優秀教學素養應對升級的教學難題。在羣文閲讀中,教師也在成長,學不高無以為師,教師成長是羣文閲讀的必然要求。

四、羣文閲讀在國中語文教學中的實踐方法

(一)文本選擇

羣文閲讀的主要工具是文本,該閲讀實踐能否順利和高質量地開展,與所選擇文本的科學性高低具有不可分割的關係。教師在選擇文本時,應從眾多文本資料中篩選出高質量文本,從多維度評價文本的應用性,使文本在閲讀訓練中發揮正向作用。在語文教學中進行閲讀訓練,最主要的目的主要有兩個,其一為提升學生的閲讀理解力,使學生在解讀文本時可以更加迅速地抓住文本核心與重點字句,瞭解文本想要表達的中心思想;其二是提升學生的文字運用能力,使學生具有遣詞造句、邏輯清晰地表達某個主題思想的寫作水平。在羣文閲讀中,重點不在於背誦優秀句子或文本結構,而在於領悟和體會。教師所選擇文本應和課堂主題內容具有高度相關性,以防止偏離教學內容。閲讀文本的思想傾向也應作為文本選擇的重要考慮因素,思想消極的文字內容極易對敏感的青春期學生產生負向影響,應選擇內容和思想積極的文本。在羣文閲讀中,應使學生在羣文閲讀中具有高度話語權,教師應給予學生更多的文本選擇空間,調動其積極性,使學生積極參與文本選擇過程,教師應對學生選擇的文本進行篩選,幫助學生剔除掉不適合應用到羣文閲讀的部分,在使學生具有自主性和學習自由的基礎上,對學生思想起到引導與保駕護航的作用[3]。

(二)目標設置

學習如泛舟,教學如造船,先要明確“造船”這一目標,才能做到師生齊心協力,共同達成目標。閲讀教學與之相似之處在於,教師應先確定教學的目的,然後以此為目標開展教學活動。目的地明確之後,前進方向才不易偏離。羣文閲讀的目的在於提升學生的領悟能力,使學生能夠由此及彼,做到舉一反三。羣文閲讀實踐中,應先組織學生反覆閲讀文本,若是敍事類文章,應總結文本中主要敍述的故事內容;若是人物描寫類文章,應總結人物的突出品質和性格特點;若是散文,應總結文章中表達的主要思想情感。明確文章中心以後,學生需要對文章的敍述脈絡、描寫順序、行文思路等進行總結,並分析如此運筆行文的優點。由學生主動分析這些優點,可以加深學生的理解,促進其建立主動的學習思維,形成一邊閲讀一邊思考和分析的習慣。不同的個體視角通常具有不同的解讀,學生們各抒己見之後,教師應組織學生對討論結果進行彙總,以人物分析為例,文中所描寫或敍述的人物具有怎樣的人生經歷,性格中最突出的特點有哪些,人物的思想變化和性格是從哪些字句中表現出來的,這些都是應在羣文閲讀中討論的問題。人物解讀的意義不僅在於抓住文章中心,而且可以幫助學生從超出個人視角以外的角度瞭解人生,培養學生的同理心。設置明確而科學的學習目標,可以使文本被更細緻地解讀。在此過程中,教師應歸納問題,説明要求,使學生目的明確地投入文本閲讀中。

(三)地位劃分

傳統教學以教帶學,在教學互動中教師的話語權通常高於學生,學生學習較為被動,對課程推進的決定性較低。以羣文閲讀為形式進行語文教學,應轉變這種不科學的地位劃分,讓學生迴歸課堂中的主體地位,教學是為學生而服務,也應圍繞學生而開展,教師應在閲讀課中主動“退居幕後”,發揮引導作用,在溝通中尊重學生意見。傳統閲讀教學中,學生的自主性低,通常為教師總結知識點,學生做筆記,閲讀課往往是“復刻”優秀文本架構,甚至背誦經典句子,學生的理解力很難得到提升。羣文閲讀以興趣激發取代刻板學習,不再以學習字句為閲讀核心,而是確立思維培養的重要地位。閲讀學習重在一個“悟”字,悟者,從心從吾,可理解為自己在內心中感受到的內容,教師可以引導和培養學生,但代替學生思考,所以羣文閲讀注重培養學生的悟性,即理解力。閲讀教學中,應明確教師與學生的地位劃分,使學生能動參與閲讀學習。教學活動中,一切形式變化都是為了達到教學目的,教師應具有開放性思維,主動“讓位”。

(四)閲讀引導

羣文閲讀為多人蔘與的閲讀形式,閲讀對象(即文本)數量並不侷限於一個,這就導致在閲讀教學時極易造成課堂秩序混亂、閲讀推進缺乏秩序性的局面,為應對這一弊端,教師應體現引導作用,使用巧妙的教學手段,在不干擾學生自由表達的情況下,做到科學引導,保證羣文閲讀課按照預期逐漸推進,並最終達成閲讀教學目標。閲讀推進應由淺入深,梯度推進,在設置階段目標時,應具有明顯的層次性,學生通過這種層次分明的閲讀訓練,閲讀思路逐漸清晰,並從中積累個性化的閲讀經驗。在閲讀教學干預中,教師可採用提問的方式把握教學節奏,若在閲讀探討中討論方向出現了偏移,教師也可通過提問使討論內容迴歸主題。在羣文閲讀中,巧妙運用提問可以解決許多課堂問題,教師應靈活運用這一手段。還應鼓勵學生圍繞文本主動提出問題,在提問中釐清思維脈絡。為保證羣文閲讀的秩序性,應對所有閲讀文本按照類別和難易程度進行科學安排,依次序推進閲讀進程。羣文閲讀的層次遞進不僅應體現在某一堂閲讀課中,還應體現在不同教學階段中。例如,最初的羣文閲讀應選擇內容相對簡單的單篇文章,隨着閲讀學習的層次提升,可選擇彼此存在關聯的多篇文章,此種層次推進應基於學生的掌握程度而進行,不可急於求成,應確保基礎紮實,為後續拔高蓄力。在羣文閲讀中,教師不可全然放手課堂管理權,而應做到適時引導。長篇文本通常結構也相對複雜,在閲讀此類文本時,教師應增加參與度,幫助學生分析章節架構等。

(五)課內外資料結合

語文教學為積累提升過程,國中教學應在學習課本內容之外,拓展學習難度,將難度相對較高的課外資料應用到閲讀學習中。學習拓展的前提是將課本內容學習透徹,將基礎的閲讀內容學習完成之後,再進行升級閲讀。課外閲讀可使學生豐富閲讀積累,具有更廣闊的閲讀視野,在這種相對自由的閲讀學習中,學生也可以產生更多思考,提升思維的靈敏度。例如,在學習《秋天的懷念》時,為了加深學生對作者思想感情的理解,可引導學生閲讀更多作者的作品,該文作者史鐵生有眾多優秀的散文作品,如《我與地壇》等。通過拓展閲讀,作者的人生經歷與思想情感逐漸在學生腦海中清晰化,漸漸組合成一個整體的印象,不僅有利於學生理解這篇課文,而且可以使學生在閲讀該作者其他作品時也能做到聯繫作者生平,站在作者的視角看待文章中的情節,使學生提升思想深度,提高理解能力。羣文閲讀重在能力訓練,能力訓練應由基礎訓練和訓練拔高兩部分構成,無論缺少哪一部分,閲讀訓練都不具備完整性。簡言之,教師應以課內資料為基礎,幫助學生掌握基本的閲讀能力,然後再結合課外資料,幫助學生拔高閲讀能力。

(六)綜合能力培養

羣文閲讀的培養目標雖以閲讀能力為主,但並不侷限於培養閲讀能力,而是對學生多維度的能力培養,在此教學過程中,教師應注重綜合培養,切實發揮羣文閲讀的作用。教師應注重教學創新,使學生保持對羣文閲讀的興趣,還應注重教學總結,培養學生對文本進行概要總結和深入分析的能力。在羣文閲讀進行中,學生需要對不同文本進行歸納,總結文本之間的異同,培養系統化的解題思路。歸納分析能力形成以後,對閲讀學習和其他學科學習都將大有裨益,可使學生在複雜的知識構成中釐清學習脈絡,當學生同時面對多個問題時,也可以迅速鎖定核心問題,具有更加敏捷和嚴謹的思維。在羣文閲讀中,也可提升學生對自我的認真,鼓勵其勇敢表達個人看法,形成獨立思維,在堅持個人看法的同時,也可理智地聽取他人的意見,在互動的交流和表達中提升核心素養,培養學生健康、積極與樂觀、開放的心態[4]。

結論:綜上所述,在語文閲讀教學中應以能力培養為核心,科學運用羣文閲讀的教學方法,使學生居於課堂中心地位,通過教師的適當引導和輔助,提升學生的閲讀水平。為達到“授之以漁”的教學目的,在此教學過程中,應篩選合適的文本,在以學生為中心的理念下,綜合運用課內外資料,給予學生最大化的發揮空間,教師明確引導、輔助地位,最終完成預期的閲讀能力培養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