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我愛這土地》教案(精品多篇)

欄目: 教育教學方案 / 發佈於: / 人氣:2.36W

《我愛這土地》教案(精品多篇)

《我愛這土地》教案 篇一

一、導入:

穿越時空,只有一種感情能將民族的心聯繫起來,那就是對祖國深深地愛戀。早在1938年,著名詩人艾青就眼含熱淚對祖**親唱了一首深情的讚歌——《我愛這土地》,今天,我們就一起來感受詩人澎湃的靈魂。

二、學習目標:

1、通過反覆朗讀,感受詩人真摯的感情。

2、品味詩歌富有表現力的語言,領會其象徵意義。

(請同學們齊讀學習目標)

三、整體感知:

(一)作者介紹(要走近詩歌,我們先走近詩人)

——有沒有同學能更多地介紹一下詩人艾青?

——那麼一起看大屏幕(請一位同學讀一下艾青簡介)

(二)朗讀環節:

1、自由朗讀:(請同學們放聲朗讀,提出兩點要求:

(1)體會詩人所表達的感情;

(2)要注意語氣、語速、重音、停頓等朗讀技巧的處理)

2、哪位同學談談詩人的感情。

一學生:有悲憤,還有愛國的情感。

師:有沒有不同意見?

生:沒有。

師:針對這種情感,我們應如何來朗讀?

生:語氣——沉鬱;語速——舒緩;還應注意準確的停頓;恰當的重音。

3、誰來試着朗讀?

一學生朗讀。

4、評價朗讀(誰來評價一下剛才這位同學的朗讀?——能夠真誠的讚揚和批評他人,對他人是一種幫助,對自己是一種進步)

一學生:我覺得他讀得語速過快,味道不足。

師:你願意為大家朗讀一遍嗎?

生讀。

師:誰再為剛才的朗讀進行一番點評?

一學生:我感覺停頓、重音都沒問題,就是感覺拿捏得不夠到位。

師:評價是比較中肯的。那麼你能為大家朗讀一遍嗎?

此生讀。

師:大家認為他讀得怎樣?

學生:好。

師:有沒有再進步的空間呢?

生:有

師:我們還是來欣賞一下錄音朗讀吧?

5、聽錄音朗讀(注意在課本上標註停頓及重音)

師:同學們剛才聽的非常投入,有沒有同學願意再次朗讀?即使是剛才讀過的同學也可以重試一次!這可是一次機會,一次鍛鍊自己的機會!向勇氣挑戰!

剛才已經讀過的一位同學又一次舉手。

師:哇,某某同學又把手筆直的舉起來了!(故意停頓一下)嗯,估計下面會有掌聲響起!

學生熱烈鼓掌,某生朗讀。

(三)品味環節:

師:朗讀水平不可能一下子就提高到我們期望的高度,那麼本節課剩下的時間,我們還是一起來品味詩歌,看作者怎樣把抽象的感情形象的表達出來。要讀懂這個問題,我們需要弄清楚兩個問題。哪兩個問題呢?花開兩朵,各表一枝。第一個問題:詩中具體歌詠的是什麼?

生:土地。

師:僅僅指土地嗎?

生:祖國

師:嗯,祖國,也就是中華民族。那麼詩中那些詩句描繪了中華民族的形象?

生:這被暴風雨所打擊着的土地,這永遠洶湧着我們的悲憤的河流,這無止息地吹颳着的激怒的風,和那來自林間的無比温柔的黎明……

師:這三句話塑造了怎樣的民族形象?

生:……

師:我們逐句理解一下。先理解“這被暴風雨所打擊着的土地”這句,要理解這句,哪個詞是關鍵詞?

生:關鍵詞是“暴風雨”,塑造了一個倍受蹂躪的民族形象。

師:受誰的蹂躪?

生:日本。

師:如何知道?

生:在詩的最後面有一個時間1938年。

師:可見,寫作年代和時代背景對理解文本起着很重要的作用。第一句寫出了一個飽經苦難的民族形象,第二句呢?

生:一個不屈不撓的中華民族。

師:“不屈不撓”這個詞用得真好。你從哪幾個關鍵詞讀出這個民族形象?

生:從“悲憤、激怒、永遠、無止息”讀出

師:這四個詞我們是否給他們劃為兩組理解,思路會更清晰。“悲憤、激怒”兩詞寫出了不屈的情感、抗爭的精神,而“永遠、無止息”兩詞寫出了這種抗爭精神的程度,像滔滔江水永不停息。可見,中心詞前面的修飾成分對把握文本也起着重要的作用。還是一個怎樣的民族呢?

生:是一個充滿希望的民族。

師:從哪裏讀出的?

生:“和那來自林間的無比温柔的黎明”這句看出。

師:讀到“黎明”時,你眼前浮現了怎樣的畫面?

生:一輪紅日噴薄而出,衝破黑暗,露出曙光,迎來嶄新的一天。

師:是呀,我們民族迎來了美好的未來。抬頭看黑板,我們是不是可以這樣概括中華民族的形象:她是一個飽經苦難的民族,

但,她是一個不屈的民族,

最終,她是一個有着光明未來的民族!

師:把民族形象的句子朗讀一遍

生:齊讀

師:中華民族的形象是藉助誰之口展現出來的呢?

生:鳥

師:鳥是怎樣的形象呢?

生:……

師:要理解“鳥”這個形象,首先找出描寫鳥的形象的詩句。

生:“我也應用嘶啞的喉嚨歌唱”和“——然後我死了,連羽毛也腐爛在土地裏面”,我覺得這是一個革命者的形象。

師:對,是一個義無反顧樂於犧牲自己的革命者的形象。但,我又有一個疑問:一般我們都愛用“悦耳、珠圓玉潤”來形容歌唱,為何詩句要用“嘶啞”?

生:因為它為飽受磨難的祖國焦灼憂慮

生:聯繫上下句,他不停的呼喊,把嗓子累啞了。

師:是呀,從嘹亮唱到嘶啞唱到死,一個杜鵑啼血般的奉獻者的形象,它愛這土地,生於斯,死於斯,甚至葬於斯,連“羽毛也腐爛在這土地裏”,是一種怎樣的大無畏的犧牲精神,不由讓我們想起龔自珍的《己亥雜詩》中的名句: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

師:看黑板。前一豎排的事物叫“意象”,後一豎排是他們“象徵義”,因此,本詩是運用了象徵手法。

師:正因為有這樣無畏的這樣英勇的人民,我們的祖國才是有希望的。因此艾青才如此深情唱到:(請齊讀)

生:(齊讀)為什麼我的眼裏長含淚水?因為我對這土地愛的深沉……

師:這僅僅兩句詩歌,有沒有疑問?

生:為什麼愛得深沉,就要常含淚水?

師:沒有同學來為他解答一下?

生:我認為他是為祖國難過而哭泣。

師:有沒有補充的?

生:……

師:這個回答你滿意嗎?

生:還可以吧。

師:“還可以吧”表示不是很滿意,對不?

生:點頭

師:僅僅是悲傷的淚嗎?聯繫民族形象來理解。

生:(恍然大悟)為磨難的祖國流下悲傷的淚水

為不屈的祖國流下堅強(悲壯)的淚水

為希望的祖國流下憧憬的淚水

師:是的。不論祖國在怎樣的情景中,詩人都表現了與祖國不棄不離榮辱與共的愛戀之情。請同學們把這小節再飽含深情誦讀一遍。

生:齊讀

師:我還有一個疑問,這小節可不可以刪掉?

生:不可以

師:為什麼?

生:前一部分是描寫性的記敍,這一小節是直接抒情,畫龍點睛,深化主題,感情也得以昇華。

師:非常好。請再把這首詩齊讀一遍。好不好?

生:大聲齊讀。

四、拓展提高;

師:我有一個問題想請教一下我們同學。假如陶淵明文天祥同時與艾青相遇,艾青更容易和誰心心相印?為什麼?

生:和文天祥。因為他們都是愛國詩人。

師:對。都生活在國難當頭之際,都有着“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責任感和愛國熱情。

愛國是一個亙古不變的話題,你積累了哪些愛國?

生:死去無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示兒》(陸游)

生:塞上長城空自許,鏡中衰鬢已先斑。《書憤》(陸游)

生:朱門沉沉按歌舞,廄馬肥死弓斷絃。《關山月》(陸游)

師;這樣的詩句像天上的繁星一樣多,我們無須再列舉。請飽含深情再齊聲朗讀一遍《我愛這土地》

生:齊讀

師:最後兩句味不夠濃,再讀一次“為什麼——……”

生:再次朗讀讀後兩句。

五、作業

假如詩人還健在,面對繁榮昌盛的祖國,還用《我愛這土地》抒情,他會怎樣寫

《我愛這土地》教案 篇二

教學目標:

1、瞭解現代詩歌的特點,正確劃分詩的節奏,飽含深情地朗誦詩歌。

2、瞭解有關艾青的文學常識和本詩的寫作背景。

3、學習有關象徵的表現手法。

4、深刻領會詩歌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教學重點:

1、關鍵詩句的理解。

2、作者的思想感情。

3、本詩的主旨。

教學難點:

1、象徵的表現手法。

2、詩歌描寫對象的象徵意義。

教學方法:

1、朗讀教學法。

2、討論法。

教學課時:

三課時

教學步驟: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土地,萬物生靈的根基。曾有人掠奪它而百般蹂躪,曾有人捍衞它而披肝瀝膽。在它的脊樑上演繹着多少可歌可泣的故事,在它的肌膚上烙印着多少眷戀情結。誰不鍾愛自己的土地,誰不愛戀大地母親,讓我們深情吟唱艾青詩人的《我愛這土地》,隨着詩中所迸發的愛國情感的火花而燃燒。(板書:我愛這土地)

二、作者簡介:

艾青(1910-1996),原名蔣海澄,浙江金華人,現代著名詩人。早期詩風格渾厚質樸,調子深沉憂鬱。抗戰時期的詩作,格調昂揚。建國後,作品思想更趨成熟,感情深沉,富於哲理。主要詩集有《大堰河》、《火把》等,成名作為《大堰河--我的保姆》。詩人曾自稱為“悲哀的詩人”。在中國新詩發展史上,艾青是繼郭沫若、聞一多等人之後又一位推動一代詩風,併產生過重大影響的詩人,在世界上也享有聲譽,1985年,法國授予艾青文學藝術最高勛章。

三、背景介紹:

本詩寫於抗戰初期的1938年,日本侵略軍連續攻佔了華北、華東、華南的廣大地區,所到之處瘋狂肆虐,妄圖摧毀中國人民的抵抗意志。中國人民奮起反抗,進行了不屈不撓的鬥爭。詩人在國土淪喪、民族危亡的關頭,滿懷對祖國深沉的愛和對侵略者切齒的恨,寫下了這首慷慨激昂的詩。

四、朗讀指導

自由體的新詩,不同於舊體詩,字數、停頓、押韻沒有嚴格的限制。隨感情的表達句子可長可短,字數可多可少,自由靈活,不拘一格。因此,我們在讀現代詩歌的時候,一定要把握好詩歌的節奏、停頓,輕重緩慢,抑揚頓挫,在反覆朗讀的基礎上培養自己的語感,理解詩歌所描寫的對象、運用的表現手法,更準確地領悟詩人所表達的思想感情,以讀會意,以會意促讀。詞語的重讀與否,主要是由詩歌的情感所決定的。一般來説,能鮮明的表達出詩人情感的詞語,包括中心語、修飾語,都應該重讀。

第一步:聽錄音或教師範讀;

第二步:用符號劃分詩歌的停頓和重讀的字詞;

第三步:學生自由朗讀;

第四步:推薦2-3名讀的好的同學在班上朗讀;

第五步:男生、女生分別齊讀;

第六步:全班同學集體朗讀;

第七步:背誦全詩。

教後反思:

第 二 課 時

一、學生在熟悉詩歌的基礎上,緊扣“土地”,師生討論分析全詩。

1、點出土地情結。起始兩句,詩人對土地的酷愛,已到了不知道如何傾訴的地步,於是他只能捨棄人的思維語言而借用鳥的簡單樸素的語言傾瀉他的感情。在詩人看來,這簡單樸素的往往是最真誠熱烈的,“嘶啞”的歌聲正能抒發對土地的義無反顧的真誠和執着,於是土地情結的激越歌聲由此響起。

2、傾吐土地情結。“被暴風雨所打擊的土地”、“悲憤的河流”、“激怒的風”、“無比温柔的黎明”是作者所歌唱的對象,詩人沒有沉溺於對“温柔”恬靜的“黎明”的欣賞中,為了自己的愛永遠留給土地,他作出了莊嚴鄭重的選擇。

3、昇華土地情結。一問一答,詩人由借鳥抒情轉入直抒胸臆。太“深沉”太強烈的土地情結,已使人難以訴諸語言,只能凝成晶瑩的淚水。“深沉”一詞也許表達不到與實際感情相適應的表達強度,於是其後緊跟的沉重的省略號,似乎湧動着潛流地火一般的激情,更為沉重地叩擊着讀者的心房,激起讀者持續的共鳴。

二、問題探究:

1、“假如我是一隻鳥,我也應該用嘶啞的喉嚨歌唱”;“然後我死了,連羽毛也腐爛在土地裏面”,你是怎樣理解這兩句詩的?

回答:這兩句詩充分表達了詩人對土地的眷戀,為祖國獻身的願望。生前和死後,形成了鮮明的對比,而在這強烈的對比和反差中,一以貫之的乃是“鳥”對土地執着的愛,表達了詩人對土地、對祖國的愛。這真是生於斯,歌於斯,葬於斯,至死不渝。

2、揭示全詩主旨的詩句是什麼?談談你的理解?

回答:“為什麼我的眼裏常含淚水?因為我對這土地愛的深沉……”。

回答:這兩句詩一問一答,直抒胸臆,以“我的眼裏常含淚水”的情狀,托出詩人那顆真摯熾熱的愛國之心,形象地表達了詩人對土地的眷戀,而且隱含獻身之意。

3、結合寫作背景,準確理解“土地”、“河流”、“風”、“黎明”的象徵意義。 回答:“土地”象徵繁衍養育中華民族的祖國大地。“河流”、“風”象徵中國人民不屈不撓的反抗精神。“黎明”象徵充滿生機與希望的解放區。

4、鳥兒歌唱的內容中,“土地”、“河流”、“風”的前面分別有“暴風雨所打擊的”、“悲憤的”、“激怒的”這些修飾語,其作用是什麼?回答:這些修飾語限定語豐富了意象的內涵,表明中華民族的祖國大地,在日本帝國主義的鐵蹄下正遭受苦難,中國人民正滿懷悲憤地進行不屈不撓的鬥爭。

5、詩人對土地、河流、風、黎明的描寫,藴含了他怎樣的思想感情?

回答:這些描寫形象地表達了當時祖國大地遭受的苦難,人民的悲憤以及對光明的嚮往和希冀。

6、本詩的抒情色彩濃烈,詩人為何將自己虛擬成一隻鳥來達到這種抒情效果?回答:詩人以“假如我是一隻鳥”虛擬,“歌唱”的是“鳥”同時也是“詩人”;“連羽毛也腐爛在土地裏面”的是“鳥”,同時也是“詩人”為祖國獻身的願望。這種寓情於形象的描寫,不僅有助於感情的抒發,也增強了詩歌的形象感,避免空吟無有依。

7、“假如我是一隻鳥,我也應該用嘶啞的喉嚨歌唱……”,“應該”前面為什麼着一“也”字?“嘶啞”一詞換成“清脆”或“嘹亮”好不好?為什麼?回答:“也”一詞表明詩人以天下為己任,主動請戰於民族解放運動中。

“嘶啞”表達了歌唱不已,真情無限的情懷;哪怕唱至喉嚨充血,聲音嘶啞,面對困難鬥爭的。幾多悲傷,也不會停息對大地的歌唱。如果用“清脆”或“嘹亮”雖添了亮色,但少了艱辛,減弱了對大地摯誠感情的表達,所以不能換。

8、這首詩在結構上一、二節之間有什麼內在聯繫?

回答:這兩節詩都飽含着詩人對祖國深深的眷戀和無盡的熱愛之情。就詩的感情發展而言,第一節蓄勢,第二節感情的迸發,感情的昇華。詩意層層遞進。

9、本詩出現了許多“的”字,這樣會不會拖泥帶水,衝談了詩味,談談你的理解。 回答:我們知道,寫詩多半是忌用或少用“的”字的,那些民歌體作品不必談了,就是自由詩創作,也有不少人害怕“的”字多,拖泥帶水,沖淡了詩味。艾青則不然,他敢於用由一系列“的”字組成的長句來抒發纏綿而深沉的感情,喜歡在所描寫的對象前面加上大量的形容詞和修飾語,以展現對象的神采風貌,形成一種特殊的立體感和雕塑感,這也正是艾青詩作不同於其他詩作的一個重要特色。

10、結合詩歌內容,説説文中兩個省略號和破折號所起的作用。

回答:第一個省略號,表示列舉內容的省略。第二個省略號表示餘意未盡,情深綿綿。破折號表示意思的轉折。

三、寫作特色:

1、意象內涵豐富(象徵手法)

2、抒情方式巧妙

四、中心歸納:

作者運用象徵手法,創造了一系列鮮明意象,抒發了對祖國真摯深沉的愛。

五、板書設計:

比喻、對比、象徵、直抒胸臆

六、作業佈置:

課後思考練習一、二、三

七、課外延伸:

1、假如你是一隻鳥,聯繫我們今天改革開放的新時代,你會唱些什麼呢?仿照例子試一試,相信你會比例子仿寫得更好。

例:假如我是一隻鳥,我也應該用清脆的喉嚨歌唱:這高峽出平湖的山峽大壩,這可上九天攬月的……

2、艾青在詩中,含着淚水説:“我對這土地愛的深沉”,古往今來,在我們中華史冊上記下了多少愛國志士的類似詩篇,猶如繁星高懸夜空。

例:當我們抵禦外侵,我們會記得岳母刺給岳飛身上的四個大字:“精忠報國”;當志士至死不降,保持民族氣節,我們不會忘記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接着往下寫,相信你會寫得更精彩)。

3、閲讀理解並背誦劉湛秋的《中國的土地》,然後回答下列問題。

(1)用自己的話概括這兩節詩的內容。

(2)詩中()一詞 表達詩人對中國土地的讚美;( )一詞抒發詩人對中國土地的眷戀之情。

(3)如何理解“激流的三峽傳來神女的歎息”這句詩?“微風下的湖水”和“一泄千里的長江”表達的詩意分別是什麼?

(4)將這首詩與我們學過的《我愛這土地》比較一下,説説它們有什麼異同?

附文

中國的土地 (劉湛 秋)

你可知道這塊神奇的土地

埋藏着黃金般的相思

一串串杜鵑花奼紫嫣紅

激流的三峽傳來神女的歎息

冬天從凍土層到綠色的椰子林

薔薇色的海浪撫愛着沙粒

你可知道這塊神奇的土地

黃皮膚、黑頭髮是那樣的美麗

敦厚的性格像微風下的湖水

頑強勇敢又如長江一瀉千里

掛霜的葡萄下躍動着歡樂

堅硬的核裏已綻開復興的契機

教學目的:培養學生鑑賞詩歌的能力,進而對詩歌作出正確的評價。

教學難點:通過品味語言來鑑賞詩歌。

第三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回憶、背誦寫“鄉愁”的古詩詞導入。

二、朗讀

1、或教師範讀,要求學生注意朗讀的語調、語速、節奏

2、朗讀指導。語調深沉;語速舒緩;感情真摯

3、分四小組朗讀余光中的《鄉愁》,學生評點。

4、指名讀席幕容的《鄉愁》,師生共同評點。

5、學生自由朗讀體會。

三、品味

1、找出第一首詩中相同位置的字、詞、句,進行歸類、品析。

用“()美,美在()”這一句式把品析的結果説出來。

可能的以下説法:

“枚、張、方、灣”這些量詞美,美在它們富於變化,準確形象地表示出郵票、船票、墳墓、海峽的形狀。

“”這些疊詞美,美在它們增加發句子的詩意,巧妙地表達了作者的情感。

“鄉愁是……”這一句式美,美在它營造出一種迴環往復、一唱三歎的旋律。

文章字數相同,結構相似的小節美,美在整齊,美在對應,美在情感的層進。

2、師隨機點撥,小結。

從語言上來説,郵票、船票、墳墓、海峽是選擇的意象美,疊詞“小小、窄窄、矮矮、淺淺”以及“鄉愁是……”這一句式體現了音樂美,而“小時候、長大後、後來、而現在”又充滿變化美。

3、品味詞句的方法品味席幕容的《鄉愁》

4、遷移

綜觀這兩首詩,都不自覺地用了“鄉愁是……”這一句式,每一首詩中鄉愁是郵票、船票、墳墓、海峽,第二首詩中鄉愁是一支清遠的笛,是沒有年輪的樹。

(請學生依照詩作中的“鄉愁是……”這一句式也來寫一寫鄉愁,可以是一句話,也可以是多句。)如

鄉愁是一杯濃濃的酒

鄉愁是一輪圓圓的月

鄉愁是故鄉那灣永遠流淌的小溪

鄉愁是遠走時父親久久的佇望

教後反思:

《我愛這土地》教案 篇三

【重難點】

《我愛這土地》凝聚着詩人對祖國──大地母親最深沉的愛。學習這首詩歌,重在體驗意象美,情感美,誦讀是打開詩歌大門的鑰匙,無論是知識積累,還是情感薰陶,都要在學生積極主動的朗讀中實現,吟誦以感其情,吟誦以會其意,吟誦以領其韻,直至產生共鳴。也就是説,以語言為落腳點,通過反覆誦讀,把握作者寄予的思想感情,關注詩中飽含着詩人思想感情的具體形象,學會鑑賞詩歌。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

⑴ 關注詩中飽含着詩人思想感情的具體形象,領會詩歌的情感內涵與思想意藴。

⑵ 品味詩歌富有表現力的語言,提高閲讀和鑑賞詩歌的能力。

⑶ 學習現代詩的朗誦基本技巧,學會把握節奏、重音,有感情的朗誦。

2、情感態度價值觀:

體味詩人抒發的戀土深情,增強熱愛祖國的思想感情。

【教學過程】

一、喚起體驗,讀出情感

有人説,詩歌是無譜的音樂,欣賞音樂要用心聆聽,整體感悟,這是很有道理的。我們不能把音樂拆成音符碎片來欣賞,詩歌閲讀與欣賞也該這樣,要注意對詩人整體情緒的判讀。這一環節,由聆聽歌曲或者引用愛國詩詞引導學生進入情境,在瞭解背景和自由朗讀中貼近作品貼近詩人,能幫助學生準確地把握詩歌的感情基調。

1、播放歌曲《祖國之戀》或者用與愛國有關的古詩詞導入,喚起學生的情感體驗──對祖國的熱愛。

2、自由朗讀這首詩歌,感受詩人抒發的情感。

3、一首優秀的詩歌,往往會集中抒發人類的某種美好情感,而這種情感的爆發,可能有一個具體的誘因,比如受到欺負(杜甫的茅屋被風吹破,茅草被搶)或情緒受到觸動(徐志摩告別心愛的康橋)。那麼,你認為是什麼誘因使艾青爆發出如此熾烈的愛國之情?

(根據詩歌創作的時間,學生應該能聯繫時代背景感受到詩人的創作激情。)

二、入情入境,讀懂意象

(即“飽含詩人思想感情的具體形象”)着重從以下幾個方面探究:

1、詩人是用怎樣的方式來愛的?詩人用了“嘶啞”這個形容詞,你會聯想到怎樣的形象?從中你體會到詩人什麼樣的情緒?”

2、詩人摯愛着的是一塊怎樣的土地?其歌唱的內容包括哪些?

學生交流後明確:(關鍵詞句)

土地、河流、風、黎明,它們的核心是“土地”。值得注意的是,作者在這四個意象前面都加了長長的修飾語,詩人對土地的熱愛就是通過這些意象和關鍵的修飾語來表達的,這些地方要讀重音。

探究質疑。

3、詩人為什麼把自己比作一隻鳥,而不是一片雲,一棵樹?

提示:鳥是中國古代詩歌中常用的一個意象。《詩經》的第一首便是“關關雎鳩,在河之洲。”此後鳥的意象便逐漸具有了更多的意藴,不單以雙鳥、孤鳥來比喻歡愛相親或者別離,更常常是一種不受羈絆、超然高舉的自由生命的象徵。搜索與“鳥”有關的詩句,讀一讀。

胡馬依北風,越鳥巢南枝。《古詩十九首》

願為雙鴻鵠,奮翅起高飛。《古詩十九首》

蓬山此去無多路,青鳥殷勤為探看。李商隱《無題》

從此別卻江南路,化作啼鵑帶血歸。文天祥《金陵驛》

子規夜半猶啼血,不信東風喚不回。王令《送春》

詩人對祖國、對土地、對民族的熱愛,已到了不知如何傾訴的地步,他也就借用鳥的簡單樸素的語言傾瀉他的愛情。雖然已不能再唱出美妙悦耳清亮動聽的情歌,但這“嘶啞”的歌聲是用整個生命發出來的,是對土地的義無反顧的真誠執著的愛。

雖然我們與詩人不同時代,但我們從朗讀中會深切感受到那個時代詩人沸騰的熱血。

三、把握節奏,讀出韻味

1、如果讓你來朗讀這首詩,你覺得詩中哪一處最有起伏跌宕的感覺?

(“──然後我死了,連羽毛也腐爛在土地裏面。”)正當我們為詩人不斷的歌唱所吸引時,沒料到詩篇陡然來了一個大的轉折,有何深意?

2、這樣的愛該用怎樣的語調錶現出來呢?

3、一首優秀的詩歌中總有幾個句子能特別打動你。打動你的原因,就是情感真摯。這首詩中,表達感情最深切的是哪一處?

(“為什麼我的眼裏常含淚水?因為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都説“男兒有淚不輕彈”,我們怎樣理解詩人眼裏的淚水?

(經過思考、探究,學生有能力理解這淚水中飽含的深情。“深沉”一詞也許還不足以表達愛的熾烈程度,於是,其後緊跟的沉重的省略號,似乎湧動着潛流地火般的激情,更為沉重地叩擊着我們的心房,激起我們持續的共鳴,留下不盡的餘韻。)

4、所謂“詩歌”就是“詩”與“歌”的聯姻,這首詩在音樂性上雖然不如古典詩詞,無固定的節律,不押韻,但其內在情感的旋律節奏非常鮮明。這個內在的節奏就呈現為情感的變化。試着畫出詩人情緒起伏的走勢圖。(請學習小組共同完成)

《我愛這土地》教案 篇四

一、設計説明

這是一首藴含着深沉而真摯的愛國之情的好詩,也是學生進入國中後所學的第一首現代詩,教學的成敗直接關係到後面幾首詩的學習。因此,教學應根據文體特點,通過誦讀法、探究欣賞法、比較閲讀法 ,把握詩歌的內在旋律與節奏美,認真體味詩歌藴含的深沉情感,探究詩歌形象的象徵含義及詩歌的主題,在比較中掌握學習詩歌的門徑。

二、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1、能有感情地誦讀詩歌,感受本詩的節奏,理解體味本詩的意境和深刻的意藴。

2、把握詩歌的象徵手法及巧妙的抒情方式。

過程與方法

1、通過朗讀感受詩歌的音韻美與節奏美,通過小組品讀欣賞詩歌的意境美,通過討論析讀理解詩歌的表現方法和真摯深沉的情感。

2、通過自主輻射閲讀《假使我們不去打仗》、《給戰鬥者》,進一步理解、感悟詩歌的意象及作品巧妙的抒情方式。

情感態度價值觀

學習詩人在國土淪喪、民族存亡的關頭,為祖國獻身的思想和對祖國的無限摯愛之情。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思想。

三、教學步驟:

(一)導入:

土地,萬物生靈的根基。曾有人掠奪它而百般蹂躪,曾有人捍衞它而披肝瀝膽。在它的脊樑上演繹着多少可歌可泣的故事,在它的肌膚上烙印着多少眷戀情結。誰不鍾愛自己的土地,誰不愛戀大地母親,讓我們深情吟唱艾青詩人的《我愛這土地》,一起去感受詩人澎湃着的激情。(板書:我愛這土地)

(二)簡介作者及寫作背景:

(三)誦讀詩歌,整體感知:

第一步:聽錄音範讀;用符號劃分詩歌的停頓和重讀的字詞

第二步:學生自由朗讀

第三步;指名學生朗讀

第四步:全班同學集體朗讀

(四)研讀詩歌,理解主旨:

1、學生在熟讀詩歌的基礎上,找出揭示全詩主旨的詩句,並談談理由。

2、詩中是通過什麼形象來表達出這樣的愛國激情的?請你把相關詩句找出來,並談談你的理解。

3、詩中的“鳥”,它都歌唱了哪些內容?這些內容又有什麼象徵含義呢?

學生再次朗讀,體會表達效果,並嘗試背誦。

4、思考:詩歌開頭寫着“假如我是一隻鳥,我也應該用嘶啞的喉嚨歌唱……”請你結合以上歌唱的內容,思考為什麼這裏用“嘶啞”一詞,而不用“清脆”或“嘹亮”。

5、思考:詩句“然後我死了,連羽毛也腐爛在土地裏面。”有何深意?

全班再次朗讀、背誦。

6、思考:這首詩在結構上,一、二節之間有什麼內在聯繫?

7、討論:本詩出現了許多“的”字,這樣會不會拖泥帶水,衝談了詩味,談談你的理解。

(五)比較閲讀,拓展學習:

請將這首詩與我們學過的《我愛這土地》比較一下,説説它們有什麼異同?

(六)佈置作業:

1、假如你是一隻鳥,聯繫我們今天改革開放的新時代,你會唱些什麼呢?仿照例子試一試,相信你會比例子仿寫得更好。

2、艾青在詩中,含着淚水説:“我對這土地愛的深沉”,古往今來,在我們中華史冊上記下了多少愛國志士的類似詩篇,猶如繁星高懸夜空。

(八)板書設計:

我愛這土地

艾青

鳥嘶啞的喉嚨歌唱:土地

河流

風 “因為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

黎明

我常含淚水

《我愛這土地》教案 篇五

教學目標

1、體會作者在詩中所抒發的愛國主義感情。

2、瞭解象徵手法在詩歌中的運用。

教學重點

1、感受詩歌的節奏,理解詩歌的意象,感悟詩歌的意藴。

2、賞析詩歌富有表現力的詩句,理解詩歌巧妙的抒情方式。

教學難點

通過詩歌的意象理解詩人抒發的情感。

教學過程:

一、激情導入

播放(《共和國之戀》)。

二、進入課文

(一)初讀詩歌,領會感情基調

1、請學生自由朗讀詩歌,讀完之後結合具體的語句來談自己初讀的感受。

2、理解詩歌的感情基調,必須結合當時的時代背景。教師介紹相關時代背景。

3、作者簡介

4、學生聆聽錄音,再次感受這首詩的感情基調,同時注意詩歌的節奏、語氣、語調。

(二)、再讀詩歌,品味詩情。

1、在朗誦中同學們感受到了潛藏在這首詩文字之下的深沉的情懷。請概括説明這首詩抒發了詩人怎樣的感情?哪些詩句表現了這一情感?(要求學生必須用詩歌中的詩句來説明觀點)

2、帶着詩作所表達的情感朗讀詩歌,解讀詩歌的主要內容。請學生把理解詩意過程中存有疑惑或有思考價值的問題提出來,互相探討理解。

(三)。三讀詩歌,賞析詩句。

請學生再讀詩歌,品味賞析富有表現力的詞句。指導學生深入挖掘詩歌所表達的深層意藴(從詞語的表達效果分析,特別要結合時代背景解讀):

A.我也應該用嘶啞的喉嚨歌唱。

B.這永遠洶湧着我們的悲憤的河流,這無止息地吹颳着的激怒的風。

C.連羽毛也腐爛在土地裏面。

D.為什麼我的眼裏常含淚水?

學生細細品讀詩歌,以小組形式分析詩歌富有表現力的語言。抓住重點詞句深入挖掘。

三、課堂小結

詩人以鳥的形象自喻,用飽含激情的詩句歌唱祖國,歌唱神聖的民族解放戰爭,這種鳥兒對土地的痴情,表達出詩人願為祖國奉獻一切的赤子衷情。

附:板書設計

我愛這土地

意象象徵

鳥詩人自己

土地受蹂躪的祖國大地

河流、風憤怒的抗爭精神

黎明(光明的未來)解放區

課後練習

一、基礎題

1、選出對下列詩句的節奏劃分錯誤的一項是()

A.假如/我是一隻小鳥,我也應該/用嘶啞的喉嚨/歌唱。

B.這被暴風雨/所打擊着的土地,這永遠洶湧着/我們的/悲憤的/河流。

C.然後/我死了,連羽毛/也腐爛在/土地裏面。

D.為什麼/我的眼裏/常含淚水?因為/我對這土地愛的/深沉。

2、鳥兒歌唱的內容中分別有什麼象徵意義?

()

二、鞏固題

3、如何準確把握詩中“鳥”的形象?

()

4、《我愛這土地》的第二節與第一節有着怎樣的聯繫?把第二節去掉,詩歌主題的表達將會受到怎樣的影響?

()

三、提高題

5、詩人為何不用“珠圓玉潤”之類的詞而用“嘶啞”形容鳥兒的歌喉?從中你可以體會到什麼?

《我愛這土地》教案 篇六

一、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1)瞭解有關艾青的文學常識和本詩的寫作背景

(2)把握詩歌的意象,領會其象徵意義。

(二)、過程與方法

熟讀並背誦,把握詩歌的內在旋律與和諧節奏。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把握詩歌主題。培養愛國情結

二、教學重點與難點

(一)重點 : 理解關鍵詩句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難點 :象徵的表現手法和詩歌描寫對象的象徵意義。

三、教學方式:

1、誦讀法:通過有感情的誦讀,把握詩歌內在旋律與和諧節奏,

2、認真體味詩歌藴涵的深沉情感。

3、探究欣賞法:對詩歌意象和主題的解讀

四、教學課型:

新授課

五、課時安排:

2課時

六、教學內容

在家自學部分

一、要求學生通過各種有效途徑(如上網查詢、查閲字典和圖書館查閲等)瞭解艾青的有關簡介和代表作品。

二、讀準下列字詞音

嘶啞 洶湧 颳着 腐爛

四、預習課文,思考問題:

詩中“用嘶啞的喉嚨歌唱”的“鳥”是一個怎樣的形象?

如何理解這隻“鳥”歌唱至死,最後“連羽毛也腐爛在土地裏面” ?

在校教學部分

第一課時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同學們,我一直對一句歌詞很感興趣,那就是:”頭頂一片天,腳踏一方土,風雨中我昂起頭,深情常望土”,這描寫的是風雨中昂頭向前的英雄形象,之所以能勇敢地昂首向前,原因在於有一片海闊天空,更因為有一方實實在在的土地。土地給了人們許許多多的感觸,今天我們將要來學習的是《我愛這土地》。

(板書課題:《我愛這土地》)

2、解題:

師:題目中包含哪些事物?

生:我、土地

師:他們是以什麼為紐帶聯繫在一起的?

生:以愛為紐帶,所以全詩的主題就是愛,題目突出全詩的主題。

二、整體感知。

1、作者深愛着這土地,整首詩的感情應該怎樣表達出來呢?我們來聽一下錄音朗讀,(第一遍要求聽準詞句的讀音,再聽要求把握本詩的感情基調,深沉和悲 ,第三次聽要求停住停頓。學生齊讀一次,分男女生各讀一次)

2、學生介紹作者及寫作背景,老師補充

《我愛這土地》寫於抗日戰爭開始後的1938年,當時日本侵略軍連續攻佔了華北、華東、華南的廣大地區,所到之處瘋狂肆虐,已經到了國土淪喪、民族危亡的關頭。

在淪陷區的人們過着怎樣的生活呢?我在網上找到了四張圖片:第一張是幾百、幾萬人像蜂似的逃難,一張是所有的日本士兵圍成一個圈,在觀看他們的士兵活埋我們中國人;一張是一個瘦弱的女人在一個破罐上拼命的找食物;一張是一個人爬在貧瘠、沒有任何農作物的土地上,我不知道他是餓得趴在地上喘氣還是已經死了。這就是當時人們的生活。

面對敵人瘋狂肆虐,我們中國人是不是毫無感覺,(不是的)例如艾青,滿懷對祖國的摯愛和對侵略者的仇恨,寫下了這首慷慨激昂的詩。

3、鑑賞詩歌內容:(要求學生自己在詩中找出關鍵字詞,討論那裏表現了詩人的愛)

師:我在詩中是什麼?

生:鳥。

師:作者把自己假設為一隻鳥,假設這隻鳥在幹什麼?

生:歌唱土地。

師:鳥兒一般是用清脆的喉嚨進行歡快的歌唱,課文中的鳥是這樣唱的嗎?

生:不是的,是嘶啞的唱。

師:既然一般的鳥兒叫聲都是:清脆的、婉轉的、悠揚動聽的,為什麼詩中的鳥是嘶啞的呢?

生:本身嘶啞(烏鴉)、飽受磨難、用盡氣力。

師:一直在歌唱,唱到聲音都嘶啞了。

師:為什麼要這樣對土地唱呢?

生:土地正被暴風雨打擊着。

師:暴風雨在這裏象徵着什麼?

生:日寇對中國的踐踏和摧殘。

師:那麼後面洶湧着悲憤的河流、無止息的激怒的風、林間的無比温柔的黎明是不是也指日寇的摧殘呢?

生:不是的,而是我們中國人民對祖國遭受欺凌的悲痛、憤怒的反抗、光明的未來。

師:(歸納)暴雨打擊,激起河水洶湧,風聲呼呼,發出憤怒的吼叫,戰勝風雨後,安靜祥和,迎來了温柔的黎明。

師:然後我這隻鳥死了,為什麼這隻“鳥”歌唱至死,最後“連羽毛也腐爛在土地裏面” ?

生:活着要盡全力為土地歌唱,死後也要全身心的投入土地的懷抱,將最後的“營養”獻給祖國,與祖國融為一體。

師:為什麼鳥兒會這樣,文後有答案嗎?

生:因為我對這土地愛的深沉。

小結:前面以假設開頭,假託鳥兒為土地歌唱,抒情了自己對祖國的熱愛之情。當感情積累到一定的,人就會不由自主的爆發出來。所以後面以設問開頭,高度凝練的概括了主題----愛的深沉。

歸納中心:

師:這是不是作者一個人的心聲呢?

生:不是

師:(歸納)一切愛國的知識分子、全中華民族華夏兒女的共同心聲

第二課時

三、合作探討

1、詩歌中把自己比喻成一隻鳥兒,寫了鳥兒的生和死,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情懷?為什麼鳥兒用的是“嘶啞的喉嚨”來歌唱?

這隻“鳥”是一個飽受磨難,拼盡全力用整個生命去歌唱的形象。

它歌唱土地、河流、風和黎明,生命耗盡後便投身土地的懷抱,與它所摯愛的土地融為一體,實際上寄寓了詩人願為祖國獻出一切的決心。這是不是作者一個人的心聲,是一切愛國的知識分子、全中華民族華夏兒女的共同心聲。

2、全詩一共選取了幾個鮮明的詩歌意象來寫?這些意象都賦予了獨特的象徵意義,請討論每個意象到底象徵着什麼?

(意象:作者要表達一些內心的情感,借用一些物象來表達,那就是意象。當物象成為意象是,就有了一些內涵在其中,就賦予了獨特的象徵意義,)

土地:遭踐踏的國土,繁衍養育中華民族的祖國

河流、風:滿腔的悲憤和不屈不撓的反抗精神。

黎明:光明與希望

四、拓展延伸,培養情操:

1、師:假如詩人還健在,面對繁榮昌盛的祖國,還用《我愛這土地》來抒情,他會怎麼改寫:

假如我是一隻鳥,

我也應該用 的喉嚨歌唱:

這被 所滋養着的土地,這永遠洶湧着我們的 的河流,這無止息地吹颳着的 的風,和那來自林間的無比温柔的 ……

------然後我死了,連羽毛也 在土地裏面。

為什麼我的嘴角常含 ?

因為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

可從下面詞語中選出最能表達詩意的填空:

(笑容、笑眼、埋葬、融化、夕陽、朝霞、啼血、圓潤、

憤怒、激情、感動、猛烈、狂風暴雨、和風細雨)

點撥背誦:

對這首詩,我們要抓住關鍵的字詞來強化對他的記憶,達到快記快背的效果

四、作業設計

五、板書設計

注:輔助練習

答案:

教學後記

《我愛這土地》教案 篇七

一、導入新課

土地,萬物生靈的根基。曾有人掠奪它而對它百般蹂躪,曾有人捍衞它而為它披肝瀝膽。在它的脊樑上演繹着多少可歌可泣的故事,在它的肌膚上烙印着多少眷戀情結。誰不鍾愛自己的土地?誰不依戀大地母親?讓我們深情吟唱詩人艾青的《我愛這土地》,一起去感受詩人澎湃着的靈魂。

二、教學新課

目標導學一:認識作者,瞭解作品

作者簡介:艾青(1910—1996),原名蔣正涵,號海澄,浙江金華人,著名詩人。其早期詩風格渾厚質樸,調子深沉憂鬱。抗戰時期的詩作,格調昂揚。新中國成立後,作品思想更趨成熟,感情深沉,富於哲理,以“悲哀的詩人”自稱。主要詩集有《大堰河》《火把》等,成名作《大堰河——我的保姆》。在中國新詩發展史上,艾青是繼郭沫若、聞一多等人之後又一位推動一代詩風,併產生重大影響的詩人。

寫作背景:本詩寫於抗戰初期的1938年,日本侵略軍連續攻佔了華北、華東、華南的廣大地區,所到之處瘋狂肆虐,妄圖摧毀中國人民的抵抗意志。中國人民奮起反抗,進行了不屈不撓的鬥爭。詩人在國土淪喪、民族危亡的關頭,滿懷對祖國深沉的愛和對侵略者切齒的恨,寫下了這首慷慨激昂的詩。

教學提示

引導學生反覆朗讀詩歌並劃分節奏,在朗讀的過程中培養學生的語感。

目標導學二:朗讀詩歌,體悟情感

1、請同學們自由朗讀詩歌,劃分詩歌節奏。

2、請同學們聽示範朗讀,用心感受,並用文中的詞語概括詩歌的感情基調。

明確:深沉。

背景(強調):1938年10月,武漢失守,作為詩人的艾青,親見了自己生存的土地被侵略者肆意踐踏的過程,懷着對侵略者的痛恨與對家國的熱愛寫下了這首詩。因此,“深沉”一詞中既包含着對這片土地深切的喜愛,又包含着對這片土地遭受兵燹之災的沉痛。

3、請同學們再次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讀出其“深沉”的特點。

目標導學三:分析詩歌意象,理解意象的象徵意義

1、探究:詩歌運用了哪些意象?它們是如何從常見的實景變為意象的?

明確:“土地”:土地是實寫的腳下的“土地”,但它同時是民族精神的象徵,是中華文明的象徵,也是祖國命運的象徵。因此,這裏的“土地”,不再是單純的客觀景物,而是貫注了作者主觀情感的“意象”。

“河流”與“風”:“河流”與“風”本是常見之景,但是“河流”的前面加上了“永遠洶湧着”和“悲憤”兩個修飾語,“風”前面加上了“無止息地吹颳着的”和“激怒”兩個修飾語,如此,“河流”“風”便不只表現了實景,更把悲憤和激怒的人民為了挽救土地的那種不屈不撓、前仆後繼、奮力抗爭的革命鬥爭,形象地表現了出來,這兩種外在的純景物也就變成了含有作者主觀情思的“意象”。

“黎明”:這個意象表明作者堅信在人民風起雲湧的鬥爭中必將迎來曙光,迎來勝利。

教學提示

意象:即寓“意”之“象”,指詩歌中熔鑄了詩人主觀情感的客觀物象,在教學過程中要注意引導學生對“意象”概念的把握。

2、意象是融合了主觀情感的客觀之景,本文的意象除了表達出作者的感情,更具有深刻的象徵意義。請你説説上述意象分別象徵着什麼。

教學提示

象徵:用一個具體的事物來代表一個抽象的事物,並且前者是後者意義的載體,是後者精神的呈現時,就可以説前者是後者的象徵。

作者為何選取上述意象?你能模仿作者,創造合適的意象來表達這深沉的情感嗎?

明確:作者所表達的主題是熱愛中華民族,熱愛自己的家國。因此,選用“土地”意象象徵自己的家國最為適宜。“河流”“風”“黎明”等景象組合在一起,就是一幅已有動盪之勢的大地的畫卷,再配以帶有強烈感情色彩的修飾語,它們便更加鮮活地組織在一起,具有了深刻的象徵意義。也可以嘗試用其他的意象,如“那滂沱不絕的沉重雨滴”等。

學法指導

學生可大膽嘗試,模仿艾青的寫詩手法,自選景象作為表達情感的意象。

詩中“用嘶啞的喉嚨歌唱”的“鳥”是一個怎樣的形象?作者為何要將自己假設為鳥?如何理解這隻鳥用嘶啞的喉嚨歌唱至死,最後“連羽毛也腐爛在土地裏面”?

明確:這是一隻願意將生命耗盡,將全身投入土地的懷抱,與它所摯愛的土地融為一體的鳥。作者將自己假設為鳥,借鳥兒與土地的關係來展開全詩的藝術境界,使詩的整體構架顯得巧妙自然,渾然一體。而假設為鳥後,一開篇便説“用嘶啞的喉嚨歌唱”,本來,鳥聲是優美清脆的,不存在“嘶啞”的聲音,但當時悲壯的時代氛圍(抗戰初期)、作者特殊的個性與氣質以及作者特殊的表達需要,共同作用於鳥兒,使其變成了以嘶啞喉嚨歌唱的悲涼意象,以此表現出作者對土地的愛是如此執着、堅貞和頑強。

目標導學四:賞析作品,把握詩歌藝術特色

1、這首詩在結構上共分兩節,請簡要説説兩節詩歌各有什麼特點及它們之間的內在聯繫。

明確:詩的第一節是從虛擬的視角,即從鳥兒的視角去想象,去表現鳥兒對土地的忠誠與摯愛,顯得形象含蓄;第二節卻換成實寫的視角,即從作者自我的視角去實寫自己“常含淚水的眼睛”,傾訴自己對土地的“深沉”之愛,是直抒胸臆。這樣,虛境和實境的結合與對應,構築了全詩內在完整的藝術空間;結果與原因的關聯與對照,又構成了支撐全詩的內在邏輯結構。此外,從手法特點上看,第一節用的是比,是想象的境界;第二節則是直抒胸臆的寫實。全詩由前面蒙太奇鏡頭式的畫面暗示轉到了後面作者的直接指點,以一個強有力的情感抒發結束了全篇,從而把注意力引到一個濃郁的情感氛圍中,再一次感受到作者對土地的忠貞與摯愛。

2、探究:本詩多次出現助詞“的”,這樣寫會不會顯得詩歌拖泥帶水,沖淡了詩味?請就此談談你的理解。

明確:詩人為求詩句簡練並富有詩意美,在寫詩時往往忌用或少用助詞“的”,即便是自由詩創作,“的”字多次出現,也會顯得拖泥帶水,沖淡了詩味。艾青則不然,他不僅不避諱這個助詞“的”,還巧妙地運用一系列“的”字組成的長句來抒發纏綿而深沉的感情,喜歡在所描寫的對象前面加上大量的修飾語,以展現對象的神采風貌,形成一種特殊的立體感和雕塑感,這也正是艾青詩作不同於其他詩作的一個重要特色。

《我愛這土地》教案 篇八

學習目標:

1、熟讀並背誦,把握詩歌的內在旋律與和諧節奏

2、把握詩歌的意象,領會其象徵意義。

3、把握詩歌的主題。提高閲讀和鑑賞詩歌的能力。

學習重點:

誦讀,理解詩歌意象,體會詩人真摯的情感。

學習難點:

感受詩歌中湧動着的激情,把握詩歌主題。

一、自學

1、自查資料,瞭解艾青及本詩的寫作背景。

2、自由誦讀,體會由詩中感情起伏所構成的“內在節奏”。

3、給下面加線字注音。

嘶啞( ) 喉嚨 ( ) 吹刮( )

4、課文哪幾句詩使用了排比修辭,説説這樣寫的好處。

5、下面詩句朗讀時哪些詞語應該重讀?

為什麼我的眼裏常含淚水?因為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

6、思考:詩歌是按怎樣的思路抒寫的?

7、詩中“用嘶啞的喉嚨歌唱”的“鳥”是一個怎樣的形象?

二、互教

1、導入新課

2、檢查自學情況

3、自由讀課文,組內成果交流後展示。

4、當堂探究:

(1)詩人為何不用“珠圓玉潤”之類的詞而用“嘶啞”形容鳥兒唱的歌喉?從中你可體會到什麼?

(2)鳥兒歌唱的內容中,“土地”“河流”“風”“黎明”有哪些深刻的含義。結合時代特徵,説説它們有哪些象徵意藴?

(3)詩句“然後我死了,連羽毛也腐爛在土地裏面。”有何深意?

(4)詩歌的第二節與第一節有着怎樣的聯繫?把第二節去掉,詩歌主題的表達將會受到怎樣的影響?

三、展測

a、課文小結

b、檢測訓練

1、給下面加線字注音。

嘶啞( ) 喉嚨 ( ) 吹刮( )

2、課文哪幾句詩使用了排比修辭,説説這樣寫的好處。

3、下面詩句朗讀時哪些詞語應該重讀?

為什麼我的眼裏常含淚水?因為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

4、詩歌是講究煉字的。

詩人把自己虛擬成一隻鳥,卻用了“嘶啞”一詞來描寫“我”的歌唱。“嘶啞”一詞表達了作者什麼感情?如果用“嘹亮”好嗎?為什麼?

5、抗戰初期的1938年,詩人在國土淪喪、民族危亡的關頭,滿懷對祖國深沉的愛和對侵略者切齒的恨,創作了《我愛這土地》。

請你結合本詩的創作背景,體會

(1)“被暴風雨所打擊着的土地”

(2)“悲憤的河流”

(3)“激怒的風”

(4)“温柔的黎明”這幾個意象所體現的內涵。

教學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