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部編版高中語文必修二《紀念劉和珍君》教案【新版多篇】

欄目: 教育教學方案 / 發佈於: / 人氣:5.62K

部編版高中語文必修二《紀念劉和珍君》教案【新版多篇】

〈紀念劉和珍君〉教案 篇一

《紀念劉和珍君》教案之一

魯迅

【教學目的】

1、讓學生了解劉和珍烈士的生平及死難經過,認識反動政府的殘忍以及反動文人的下流無恥,牢記“三·一八”慘案的教訓,百般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為祖國的繁榮富強而勤奮學習。

2、掌握課文是以作者的悲憤之情(悼念烈士、痛恨反動政府)作為貫穿全文的線索;重點理解一些關鍵文句的含義。

【教學重點和難點】

1、教學重點:作者貫穿全文的思想感情。

2、教學難點:關鍵文句的理解。

【課時安排】 3課時(結合課件)

第一課時

【教學要點】理清結構,分析第一二部分。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同學們:1926年3月,奉系軍閥在日本帝國主義支持下進兵關內,馮玉祥率領的國民軍同奉軍作戰。日本帝國主義公開援助奉軍,派軍艦駛入大沽口,炮擊國民軍。國民軍開炮還擊。日本帝國主義便向當時的北洋軍閥段祺瑞執政府提出抗議,又聯合英、法、意、荷、比、西等國駐北京公使,藉口維護《辛丑條約》,提出種種無理條件,並且在天津附近集中各國軍隊,準備武力進攻。3月18日,北京人民為了反對帝國主義侵犯我國主權,在天安門前集會抗議,會後到執政府前請願。段祺瑞竟命令衞兵向請願羣眾開槍,並用大刀鐵棍追打砍殺,打死打傷200餘人,造成屠殺愛國人民的“三·一八”慘案。在這一慘案中,北京女子師範大學英文系學生、學生自治會主席劉和珍遇難了!(板書:劉和珍)。劉和珍是魯迅先生的學生,是位愛國的熱血青年,她的犧牲給魯迅先生帶來了莫大的悲哀,而當時的反動文人還在一些刊物上發表文章對愛國青年進行污衊、中傷,致使魯迅先生悲憤之極,同年四月,寫下了這篇紀念文章。(在“劉和珍”的板書前加“記念”,在後加“君”。)

二、指導預習:

1、通讀全文,圈畫出重點詞句,運用工具書解決生字、生詞,並重點給下列加點的漢字注音:

洗滌(dí) 憚(dàn) 攢射(cuán) 屍骸(hái)

長歌當哭(dàng)喋血(diã ) 殺戮(lù) 殞身不恤(yǔn)(xù)

2、本文題為《記念劉和珍君》,記念了劉和珍的哪些事蹟?

3、用一句話分別概括七個部分的內容。

4、劃出課文中的疑點。

三、研習新課:

1、讓學生概括段落大意,教師板書: ①介紹寫作緣由。②交待寫作目的。 ③回憶認識過程。④抒寫驚愕、義憤。 ⑤敍述遇難經過。⑥總結經驗教訓。 ⑦熱情謳歌讚頌。

2、集體閲讀一、二部分,討論:

文章為什麼要從追悼會上程君請求作文寫起?作者為什麼要反覆説“有寫一點東西的必要”,又要反覆説“無話可説”? 學生回答,教師幫助總結:

文章從追悼會上程君請求作文寫起,交待寫作此文的緣由。“我”因無法承受追悼會的悲涼,獨自到禮堂外徘徊、思索;程君問“可曾為劉和珍寫了一點什麼沒有?”勾起“我”對烈士的悲痛的憶念,再次感到“有寫一點東西的必要”--“也早覺得”,“也”字針對程君的請求而言,説明寫作此文,不僅僅因程君的請求,更主要是出自“我”本身的意願;“早”字則進一步説明,要寫文章記念的願望由來已久,不只是由程君的請求才引起的。 “可是我實在無話可説”,因為“我已經出離憤怒了”--這是為什麼至今還“沒有”寫出文章的原因。“我向來是不憚以最壞的惡意來推測中國人的”,而反動派的“下劣兇殘”卻完全出乎“我”的意料之外,這怎不令人“出離憤怒”?“我只覺得所住的並非人間”,“四十多個青年的血”已經“使我艱於呼吸視聽”,又怎麼能説出話來呢? 殺人者個個臉上帶着血污,依然在橫行。這“似人非人的世界”,“何時是一個盡頭!”“還在這樣的世上活着”的人們,該怎麼辦呢?“三·一八”雖然才過去兩個星期,而“忘卻的救主”則快要降臨了。文章的第二部分,表達了作者的無限感慨,提到“寫一點東西的必要”--要寫一點東西,揭去“許多東西的人相”,讓人們清醒地知道,“所住的並非人間”有必要提醒人們,也提醒自己不要忘記烈土的鮮血。

四、作業;背誦一、二部分。

第二課時

【教學要點】分析二至五部分。 【教學過程】

一、複習第二部分:

那些詞語突出表現了讚頌猛士的情感?(敢於、怎樣)

二、讓一名同學讀第三部分,要求同學們考慮並回答記念了劉和珍哪些事蹟,從這些事蹟中認識到劉和珍是怎樣的一位青年。

教師先聯繫課文開頭寫劉和珍的內容“然而在這樣的生活艱難中,毅然預定了《莽原》全年的就有她”。然後和學生共同分析:“然而”是一個重轉,強調“銷行寥落”中她“預定全年”的與眾不同;“生活艱難”,説明她“預定全年”需要決心;“毅然”則進一步強調需要勇氣。從這一事實中,我們可以看到她對革命的嚮往和對真理的渴求。 教師再與學生共同分析第三部分第2段的內容:“不為勢利所屈,反抗一廣有羽翼的校長的學生”,此校長是楊蔭榆,是依附於軍閥政府勢力鎮壓學生運動的罪魁禍首,劉和珍勇於反抗,表現了她嫉惡如仇、勇於鬥爭的精神;和“我”見面,“始終微笑着,態度很温和”,表現了劉和珍的善良與和葡;“她慮及母校前途,黯然至於泣下”,表現了她的高度事業心和責任感。

三、集體閲讀第四、五兩部分。

重點抓住第四部分“況且始終微笑着的和藹的劉和珍君,更何至於無端在府門前喋血呢?”和“但段政府就有令,説她們是瀑徒”這兩句;在第五部分重點抓住“始終微笑的和藹的劉和珍確是死掉了”和第3段的內容,體會作者的悲憤之情;明確作者意在諷刺揭露段祺瑞執政府的野蠻暴行,使歷史上“中國軍人屠戮婦嬰”和“八國聯軍懲創學生”都相形遜色!

四、小結:

作者記敍劉和珍的事蹟,表現了劉和珍的優秀品質,抒發了對劉和珍被槍殺的無限悲痛之情,交待反動文人的中傷,追敍劉和珍的遇難情景,抒發了作者痛悼死者,痛恨殺人者的悲憤之情。因此,作者就以這條感情線索貫穿全文,圍繞着“沉痛的悼念與憤怒的批判相結合”這一文章中心安排了文章幾個部分的內容,使之形成有機的整體。

五、佈置作業:

閲讀第六、七兩部分內容,探討其深刻含義。

第三教時

【教學要點】分析六七部分,完成課後練習。 【教學過程】

一、抽查背誦情況

二、討論分析課文第六、七兩部分

明確:①第六部分,作者用“煤”作比喻,是從人類歷史進程的高度全面評價“三·一八”事件的--徒手請願不是一種有效的鬥爭形式,為請願而流血是不值得的。②作者運用陶潛詩句的理解:烈士的死能夠得到“親族、師友、愛人”的悲悼“這也就夠了”,因徒手請願而流血是不值得的,但既然流了血,就一定會產生影響,儘管影響不一定很大,這血也就不算白流了。

集體閲讀第七部分的內容,重點討論第2段的第2句話。明確:這是個單句,主語是“事實”,謂語是“為”,賓語是“明證”。作者通過這一單句高度評價了烈士死難的意義,謳歌了劉和珍等臨難從容的勇毅精神。

“苟活者在淡紅的血色中,會依稀看見微茫的希望;真的猛士,將更奮然而前行”。教者在充滿激情的朗誦後,明確這一段中的兩層意思:一般的民眾,會從中國女子的英勇鬥爭,互相救助,雖殞身不恤的事實中,多少看到一些改變黑暗現實的希望;真正的革命者,將因受到激勵而更加奮勇前進。進而明確,這是從烈士死難對於將來影響的角度高度評價意義的,具有激勵革命者奮然前行的巨大作用。這一段文字寥寥,卻充滿着感奮之情。

文章是寫完了,然而,言已盡而意無窮。作者以“嗚呼,我説不出話,但以此記念劉和珍君”作結,請同學們背誦文章的第一部分,考慮與開頭一部分中哪句話相呼應。明確答案:“菲薄的祭品,奉獻於逝者的靈前。”

三、重點理解關鍵文句的旨意

1、“真的猛士,敢於直面慘淡的人生,敢於正視淋漓的鮮血。這是怎樣的哀痛者和幸福者?” 明確:“直面”中的“面”是動詞,面對的意思;“正視”,正眼看,不迴避。“哀痛者”、“幸福者”分別為“以„„為哀痛”的人和“以„„為幸福”的人。“哀痛者”和“幸福者”都是指劉和珍等革命青年。她們在黑暗面前不逃避,在屠殺面前不退縮,她們深知社會的黑暗和民族的苦難有多深重,所以她們的“哀痛”超過常人;但她們又堅信黑暗終將過去,並正在為光明的到來而奮鬥,所以又是“幸福者”。

2、“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無聲息的緣由了。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發,就在沉默中滅亡。”

明確:根據上文,緣由有兩個方面,一是反動派的殘酷鎮壓,一是反動文人的惡毒誣衊。在這白色恐怖下,人們還怎敢説話呢?但沉默後的結果將會怎樣?作者列舉不同的前途,即暗示只有“爆發”才是唯一的出路。

3、“我向來是不憚以最壞的惡意來推測中國人的。” 明確:“中國人”泛指中國人。“向來”、“不憚”、“最壞”等詞語,表明作者對自己的觀點的執着和自信。

四、總結 通觀全文,作者悲和憤兩股情感的烈焰無處不在迸發,無處不在燃燒,升騰交織,無可抑制。追悼會的氣氛、程君的發問和要求引起對烈士的痛心的憶念,並且激起對殺人者的滿腔仇恨,發為憤怒的揭露控訴;同時,作為革命家、思想家,作者始終沒有停止深沉的思索,對慘案的經驗教訓進行了沉痛的總結,對烈士死難意義給予高度評價。這就是作者思想感情發展和文章結構的大體脈絡。

板書:感情線索:悲、憤、激勵。

五、佈置作業

1、下列加點漢字注音依次正確的一組為:B 桀驁 賃屋 屠戮 浸漬 A.jiàng lân chuō zì B.jiã lìn lù zì C.jiâ lân lù zã D.jiã lìn chuō zã

2、《記念劉和珍君》一文選自:D A.《二心集》 B.《華蓋集》 C.《且介亭雜文》 D.《華蓋集續編》

3、理解下列語句,然後回答問題。 “我目睹中國女子的辦事,是始於去年的,雖然是少數,但看那幹練堅決,百折不回的氣概,曾經屢次為之感歎。至於這一回在彈雨中互相救助,雖殞身不恤的事實,則更足為中國女子的勇毅,雖遭陰謀祕計,壓抑至數千年,而終於沒有消亡的明證了。倘要尋求這一次死傷者對於將來的意義,意義就在此罷。”

A.這一段話的中心是什麼?(指出烈士死難的重大意義。)

B.句與句之間在內容上有什麼聯繫?(第一句説中國姑娘在去年“女師大事件”中所顯示的英勇氣概;第二句説她們在這次“三·一八”慘案中“在彈雨中互相救助,雖殞身不恤的事實”所包含的意義;第二句是小結烈士死難的意義。) C.“至於„„明證了”一句中的主、謂、賓語依次為 事實、為、明證。

《紀念劉和珍君》教案之二

魯迅 教學目標與要求:

理清作者思想感情發展的脈絡;

2、理解關鍵詞句的含義。 教學設計:講讀二課時 教學過程:

佈置預習:請學生利用早自習時間熟讀課文,解決生字生詞。 第一課時 導入課文:

對於魯迅先生,我們大家已十分熟悉了,在國中時我們學過了他的一些小説和散文,今後我們還將學習他的雜文。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他的《紀念劉和珍君》。 背景介紹:(請同學們閲讀課本註釋1) 理清文章的總體思路: 文章可以分為兩個層面:

第一層面:思路的起點是本文寫作的緣起,即為什麼要寫這篇文章。然後記述劉和珍的生平事蹟和遇難經過,在敍事的基礎上再深入一步,總結“三。一八”慘案的教訓,指出這一慘案對於將來的意義。 第二層面:

關於寫作緣起:思路分兩步走 第一步:“寫一點東西的必要”是為紀念死者。 問:請學生在課文中找出表達緣起的相關語句。(見教材) 問:第一部分的感情變化是怎樣的?(悲哀--悲憤--出離憤怒) 第二步:為使庸人不致忘卻,要人們牢記這筆血債。

問:請學生們閲讀第一部分,劃出能表達緣由的相關句子。(見教材) 如:“淡紅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維持着這似人非人的世界” 關於烈士事蹟,思路是以時間為順序的,從平時到遇害。 問:請同學們概括第三、四、五部分的主要內容。 明確:三:寫劉和珍的正義感、責任感和反抗精神。

四:“始終微笑着,態度温和”的劉和珍君遇害,而且被反誣。

五:詳細記述劉和珍遇害的經過。 問:請學生們概括思路。(見前面) 關於慘案的意義:

問:談到意義,一般人只表示肯定,而魯迅則不是一味地肯定,那麼請同學們分別劃出表示肯定和不贊同的語句。(見教材)

問:請同學們在此基礎上概括思路:肯定的同時,指出不足。 小結:全文的思路是:

寫作緣由--烈士事蹟、遇害經過--慘案的意義

佈置作業:

1、請學生完成課後練習;

2、背誦二、四部分。 第二課時 檢查作業:

請同學們回憶文章的總體思路: 理清局部思路: 第一步:把握句意

1、“真的猛士,敢於直面慘淡的人生,敢於正視淋漓的鮮血。這是怎樣的哀痛者和幸福者?”“真的猛士,將更奮然而前行。”

含義:A、從思路上説,這裏説的是紀念死難者應取的態度,也是生活在黑暗世界的奮鬥者理想的人格。 B、“淋漓的鮮血”是“四十個青年的血”。 C、“敢於直面”、“敢於正視”,是思想感情上的飛躍。 D、“哀痛者”指他們要承受起超乎尋常的哀痛。 E、“幸福者”,為改變慘淡的人生,創造幸福的人生,所以他們本身也是幸福者。

2、“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無聲息的緣由了。” 含義:A、“緣由”就是反動統治者不但用武力極其兇殘地屠殺人民,而且還用文的一手,進行嚴酷的思想統治。

B、這也是中國歷史上反動統治者慣用的手法,屠刀加鉗口術,致使老百姓敢怒不敢言,默無聲息,衰弱不振。

3、“當三個女子從容輾轉於文明人所發明的槍彈的攢射中的時候,這是„„抹殺了。” 含義:A、“偉大”,指三個女子的偉大。 B、“從容輾轉”是對當段內容的一個方面的概括,即她們相互救助的情況。 C、“婦嬰”這裏專指女子,再則,她們畢竟年青,在長者眼裏還是娃娃。 D、“八國聯軍”指1926年,日本糾合的八國軍隊。 E、“偉績”、“武功”是他們自己的誇耀,魯迅用這兩個詞,當然是反語。

4、“苟活者在淡紅的血色中,„„將更奮然而前行。” 含義:A、“苟活”意為苟且偷生,貶意。“苟活者”是自我貶抑,也説明,魯迅對自己的解剖確實到了無情的地步。 B、“希望”是由“中國女子的勇毅而來的”。 第二步:分析局部思路:

問:請同學們思考各部分的局部思路。 明確:(略) 小結:

處理課後練習:

佈置作業:完成本課《課課練》。 教後感:

《紀念劉和珍君》説課件

本課的地位:有位名人説,我們不能掌控生命的長度,但是我們可以拓寬生命的寬度,提高生命的質量。我説:我不能給學生未來,但我可以給學生選擇未來的思想!作為語文老師,我們知道,閲讀的對象不單指文章,還包括社會和人生,所以,閲讀教學的實質就是塑造學生的靈魂和思想!新課標強調了語文課程工具性和人文性,要求全面提升高中學生的語文素養,初步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學會收集、判斷、處理信息;具有人文素養、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魯迅的《記念劉和珍君》是高二第三冊第三單元一篇悼念性散文。感情憂憤,愛憎鮮明,具有經典性人文性的特點。學生在學習了前兩個單元的基礎上,掌握了鑑賞詩歌的技巧,鑑賞散文就較為容易,要深入領會作者的思想感情,學會“披文以入情”,也就是由“感”入“悟”的審美方法就可以。

學情分析:在設立教學目標之前,首先要對學情進行分析。高二學生有獨立閲讀記敍文的能力,具備一定的感性認識,但理性認識不足,邏輯思辨能力不強,對閲讀較複雜的議論文有一定的難度。同時學生的基礎層次不同,閲讀文章時,抓表層易,知本質難;知思路易,明思想難;知局部易,觀全文難;習得知識易,遷移能力難。

教學目標的分析及依據 :依此學情,根據新課標“知識和能力、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目標要求,結合本文的特點,確立教學目標如下: ①知識目標:把握文意,理清作者思想感情發展的脈絡。

②能力目標:揣摩感悟語言的能力;從感性上升到理性認識的思維能力;概括整合能力;遷移應用能力。

③德育目標:樹立人文精神,培養高尚的道德情操,形成正確的價值觀。

④方法目標:動態閲讀法;從不同角度和層面引導學生總結個性化的閲讀和創造性的解讀方法;

教學重點難點:教學過程中學生是主體,教師是主導,考慮到學生原有的基礎,現有的困難以及學習上的心理特徵,從而針對性的確立學習的重難點。本課的重點是理清作者思想感情發展的脈絡;難點是夾敍夾議的方法;關鍵語句的理解。

教法分析:如何突破重難點是本課的關鍵。 ⑴從學情出發,注重“高視角,低起點”循序漸進合理科學的分解重難點,安排兩課時,第一課時“整體感知,理清思路”,突出“感”字。第二課時“動態閲讀,遷移應用”,突出“悟”字。以確保學生一課一得。⑵依據美國心理學家達菲“閲讀策略教學”安排閲讀三步驟(習得知識——拓展延伸——遷移應用)。⑶利用多媒體直觀教學手段,加大課堂信息量,以適應信息時代的變遷,同時加大隨堂訓練的容量,以適應大學聯考的分量。⑷依據“歸真、求美、移情”的心理過程,調動學生的情感因素,讓課堂煥發生命的活力。

學法指導:教是為了不教,學法應貫穿於整個教學過程。⑴指導學生自主學習。⑵組織學生合作學習,最大限度的使學生都能參與教學活動,通過討論,發現學生獨特的個性,創造性的思維。⑶引導學生進行探究學習,關注學生思考問題的深度和廣度,養成質疑探究的習慣。⑷“得法於課內,得益於課外”,指點學生拓展延伸,課外閲讀名人名篇,強化鑑賞能力和寫作能力,為大學聯考作好準備。

教學過程:第一課時的安排是“整體感知,理清思路”突出“感”字

導語設計:首先出示幻燈片——魯迅肖像,刺激學生的視覺,引發學生對“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的聯想,並出示“我以我血薦軒轅”,“與無聲處聽驚雷”兩首詩,從魯迅獻身祖國的誓言,到衝破黎明前黑暗無聲的吶喊,導入新課,既激發了學生的愛國熱情,又調動了學生參與課堂教學的積極性。

示範朗讀:播放朗誦磁帶,指導朗讀,以激情燃燒激情。

檢查自主學習的效果:熟悉課文內容以後,指導學生利用課文註釋和工具書,查閲資料,由學生口頭介紹寫作背景;在個性化朗讀的基礎上,整體感知,篩選有效信息,理清思路,概括精要,提高獨立閲讀能力和概括能力,與大學聯考接軌。(出示幻燈片:字詞積累,隨堂訓練,見附頁)

組織學生合作學習:針對學生基礎知識的層次不同,我由淺入深設計有梯度的思考題,使前一梯度為後一梯度奠定思考的基礎,使學生從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水平的高度。 同時本着不將散文肢解成幾個碎片,維護散文完整美的原則,設計問題。第一梯度的思考題:①口述劉和珍的故事,她是怎樣一個女性?(設計此問題的理論依據,學生與課文之間存在着審美溝通過程,鑑賞主體在溝通階段,主要訴諸情感,而不動用理性,主觀感情移入到課文中產生共鳴,體現為感性化的藝術教學境界,以達到“歸真”心理過程)。②三一八慘案死傷200餘人,為什麼作者要寫劉和珍?(這個問題的設計,一方面是為了表明作者選材的典型性,以弱女子的剛烈反襯段祺瑞政府的殘暴,讓庸人覺醒;另一方面是為了突出“弱勢羣體關懷”道德價值觀,以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 第二梯度的思考題,是建立在第一梯度感性認識的基礎上上升到理性認識的高度。①明確本文是怎樣在記敍的基礎上議論抒情的?②理清作者思想感情發展的脈絡。(教設計此問題的理論依據,教學過程是教師學生和教材情感流動的過程,教學過程的優化就是這三位一體的情感共鳴,師生的感情隨作者的感情波動而波動,使課堂煥發生命的活力。同時,學生認識到本文的情感美、語言美、思辯美,以達到從“歸真”到“求美”的審美心理過程。)

板書設計: 分組討論後,由幾位學生在黑板上分別畫出作者感情發展的脈絡,可能會出現直線、曲線、圖表等有創意的幾何圖形,讓學生相互評價,學會賞識對方。避免了教師刻板的板書設計,抑制學生的創造性思維。(略)

第三梯度的思考題,引導學生進行探究學習,安排在第二課時實現能力的昇華。

第二課時的安排是“動態閲讀,遷移應用”突出“悟”字

要先給學生方法:在第一課時整體感知形象思維的基礎上,進一步揣摩感悟語言,理解鑑賞關鍵語句,拓寬思維的深度和廣度,進行探究學習。“授人以魚,不如授之以漁”,要先給學生方法。查爾斯·裏德有一句名言:“播下一種思想,你將收穫一個動作;播下一個動作,你將收穫一種習慣;播下一種習慣,你將收穫一種性格;播下一種性格,你將收穫一種命運。” 教師在閲讀指導時,應該強化學生樹立閲讀是一種生命行為、一種生存狀態的理念。其方法包括快樂閲讀;有意閲讀;專注閲讀;持續閲讀;廣泛閲讀;精深閲讀;動態閲讀。精深閲讀有利於拓展思維的深度,培養鑽研的意識,積澱人生智慧;“動態閲讀法”,就是要讀而有記,讀而有思,讀而有疑,讀而有悟,讀而致用,讓閲讀成為知識的發酵劑,讓書籍成為靈魂的營養液,並最終將其轉化為生命行走的能量,讓人生變得更加輕靈、豐潤、華美、高尚。在此基礎上有的放矢設計第三梯度的問題:①讓學生有選擇的背誦部分議論性文字,體會深層含義,提出你對本文的疑問?(培養學生探究質疑的習慣,發揮創造性思維能力,培養個性化的解讀習慣。)

拓展延伸 :“得法於課內,得益於課外”, 指導學生課外閲讀,將本文與魯迅的幾篇小説進行比較閲讀,分析其思想性和社會性,寫讀後感,養成思考的習慣。

遷移應用: 學以至用。讓學生學習魯迅關注生命,關心社會,關切民族命運的精神,讓學生關注當前焦點、熱點話題,結合自己的生活體驗和時代的精神,表達你對社會人生的思索,寫一篇文章。

教學效果預測:總之,在新課標教育理念下,從以下幾點可見這堂課的效果① 沒有將文質兼美的散文肢解成幾大塊,維護了散文的整體美。②突出了新課標以“學”為主,而不是傳統的以“教”為主,從複述故事到板書設計,從質疑到評價,都突出了學生的主體地位。③使學生掌握了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的方法,以適應新時代終身教育的需要。④提升了從感性到理性的思維能力。⑤使學生樹立了“以人為本”、“以天下為己任”的價值觀。 附頁(隨堂訓練):

記念劉和珍君 篇二

《記念劉和珍君》教學設計

臨潁一高 陳玉貞

教學目標:

1、在讀懂原文的基礎上理清文章思路,分析劉和珍這一人物的思想性格。

2、品味語言,理解關鍵語句的含義,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重點難點:

1、理清文章思路,深入體會作者的悲憤之情。

2、品味文中一些富含深意的語句。

3、瞭解文章記敍、抒情、議論相結合的表現手法。

教學方法:朗誦、品讀、討論

一、資料庫

1、作者簡介

魯迅,原名周樹人,字豫才,浙江紹興人,中國現代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1918年,首次用“魯迅”為筆名,發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第一篇白話小説《狂人日記》,奠定了新文學運動的基石。在他從文的30年間,共有“述著29種,250餘萬言”。主要作品有小説集《吶喊》《彷徨》歷史小説集《故事新編》,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詩集《野草》,雜文集《墳》《二心集》等。

2、背景鏈接

“三•一八”慘案是繼“五卅慘案” 後,帝國主義和封建軍閥對中國人民的又一次大屠殺,它的直接導火線是3月12日的大沽口事件。1926 年3月12日,為了幫助奉系軍閥張作霖消滅馮玉祥統帥的傾向革命的國民軍,日本海軍駛入大沽口,炮擊國民軍。國民軍開炮還擊,日艦被迫退往塘沽。大沽口事件發生後,3月16日,日本帝國主義糾合英、美、法、意、荷、比、西等國,藉口國民軍違反《辛丑條約》,向段祺瑞政府提出種種無理要求,並在天津附近集中各國軍隊,準備武力進攻。日本等帝國主義國家悍然侵犯中國主權的強盜行徑,激起了全國人民的強烈憤慨。3月17日,部分學校,團體代表到國務院請願,執政府衞隊竟用刺刀刺傷代表多人,廣大羣眾更加憤怒。3月18日,北京人民在天安門前集會抗議,會後到執政府前請願。段祺瑞竟命令衞兵向請願羣眾開槍,並用大刀鐵棍追打砍殺,打死打傷200餘人,製造了屠殺愛國人民的“三•一八”慘案。劉和珍等在遇害者之列。3月18日下午,魯迅先生正在西三條寓所寫《無花的薔薇之二》,噩耗傳來他無比憤怒,在文末特地註明了時間,並把3月18日稱為“民國以來最黑暗的一天”。3月25日,女師大師生和北京各界人民隆重追悼劉和珍,楊德羣烈士,魯迅親自參加了追悼活動。劉和珍是魯迅先生的學生,是位愛國的熱血青年,她的犧牲給魯迅先生帶來了莫大的悲哀,而當時的反動文人還在一些刊物上發表文章對愛國青年進行污衊、中傷,致使魯迅先生悲憤之極,4月1日,他飽蘸着血淚,用愠怒而悲憤的筆調,寫下了《記念劉和珍君》這篇感人至深的不朽文章。

3、劉和珍其人

劉和珍(1904~1926),女,江西南昌人。劉和珍出身貧民,自小養成吃苦耐勞,好學上進的品德。1918年秋以優異成績考入南昌女子師範學校。時值五四運動前夕,她受到革命思潮影響,經常閲讀《新青年》等進步書刊,認識到新的女性,肩負着改造舊中國、舊制度的責任,積極投身於反帝、反封建的實踐之中。五四運動爆發以後,如不顧學校當局的阻撓,起而奔走呼號組織同學走上街頭講演,抵制日貨,開始了她的革命生涯。

當時,南昌女師校規森嚴,她與進步同學一起同南昌學生聯合會聯繫,成立了女師學生自治會,學校被迫取消了不合理的校規,而帶頭人之一的劉和珍,則受到了“記大過”處分。1921年,劉和珍繼續帶領同學們向封建勢力公開宣戰,在江西首倡女子剪髮。女師很快掀起剪髮高潮,三兩天內剪髮者不下百人,學校當局認為她“首倡剪髮,有傷風化”,被勒令退學。同年冬,劉和珍等人在南昌發起組織了進步團體“覺社”,並主編《時代文化》月刊和《女師週刊》。

1923年秋,劉和珍從江西來到北京,考入國立北京女子高等師範預科,後升人女師大英語系。學習期間,她經常到北京大學旁聽李大釗講授的《社會學》《女權運動史》等課程,回校後廣為傳播。她也是魯迅先生作品的忠實讀者。由於她思想進步,成績優異,善於團結同學,深受同學們的尊敬和信賴,被大家推選為女師大學生自治會主席。

女師大的校長楊蔭榆由於極力維護封建禮教而引起進步師生的不滿,於1924年11月爆發了驅楊運動,這就是我國婦女運動史上著名的女師大風潮。劉和珍作為女師大學生自治會主席,是這次風潮的主要組織者和參加者。她受同學們的委託起草驅楊宣言,撰文揭露反動文人陳西瀅的無恥抵賴,有理、有力、有節。在教育總長章士釗的唆使下,劉百昭竟然率領軍警闖進學校,僱傭女流氓打手百餘人毆傷學生,斷電、斷水、斷炊逼迫學生離校。8月10日,教育部頒發了停辦女師大的命令。

女師大“停辦”以後,在魯迅等著名教授的支持下,於西城宗帽衚衕繼續開課,劉和珍等二十餘人,聯名呈文,向京師地方檢察廳公訴章士釗等人。北方革命運動不斷緊張,段祺瑞政府要員紛紛逃離北京,章士釗也逃往天津,經過艱苦鬥爭,女師大仍回師駙馬大街舊址覆校,學生們整隊從宗帽衚衕回校,於12月11日正式開課,在劉和珍主持下,三百餘人召開大會慶祝鬥爭的勝利。1926年3月12日,日本軍艦駛人我大沽口挑釁,繼而糾集列強各國向中國政府發出最後通牒,進行無理要挾。北京各界無比憤慨,劉和珍説:“外抗強權,內除國賊,非有槍不可”;“軍閥不倒,教育事業就搞不好,打倒軍閥後,我再當教師不遲。”3月18日上午8時許,林語堂教授接到劉和珍的電話,以學生自治會的名義請準停課一日。這天,劉和珍正患病,時時嘔吐,她不顧病痛,進行動員和組織工作。她把標語小旗分發給同學們,發表了簡短而激昂的演説,然後高擎校旗,帶隊出發。女師大的同學來到天安門,國民大會尚未召開,主席台上懸掛着前一日請願被刺傷代表的血衣。會後,正午12時,兩千多羣眾開始示威遊行,劉和珍擔任女師大隊伍的指揮。

鐵獅子衚衕段祺瑞執政府門前的衞隊荷槍實彈,如臨大敵,幾個士兵對手擎校旗的劉和珍指指點點。把罪惡的槍口瞄準了劉和珍。槍聲響了,一場預謀的大屠殺開始了。頃刻間,劉和珍身中數彈,卧於血泊之中。同去的張靜淑、楊德羣急撲過去救助,她説:“你們快走吧,我不行了,不要管我了。”依然是那樣温和地關切着同學。一排槍彈射過來,張靜淑、楊德羣倒在她的身邊。兇殘的士兵衝過來,複用木棒猛擊劉和珍……劉和珍烈士犧牲時年僅22歲。

4、楊德羣烈士小傳

女士楊德羣,字先哲,湖南湘陰人。幼秉性温慧;長好學不倦;待人誠藹慈惠,人以此交重之。生平專心教育事業,所至子弟仰之若慈母。志皎潔不淄,而常以改造社會為己任。近服膺三民主義,欲由此以實行其夙負。以民國七年畢業於湖南第一女子師範學校。在湘服務五年。十四年入北京女子師範大學。十五年三月十八日,為八國通牒事,隨市民請願執政府。被衞隊槍擊,彈從左肩甲近下入,穿胸膛偏右出。立僕,血流如注。移入官醫院,以下午三時卒,年二十四歲。 ——《女師大週刊》123期,1926年3月24日《説明》

(3)女師大** 1924年秋,北京女子師範大學學生反對推行封建主義和帝國主義奴化教育的楊蔭榆任校長。楊蔭榆倚仗北京段祺瑞政府的支持,無理迫令3名學生退學,激起了學生們的強烈憤慨。1925年1月,學生代表赴教育部要求撤換楊蔭榆,並發表宣言,堅決反對楊任校長。同年4月,章士釗以司法總長兼教育總長身分,聲言“整頓學風”,為楊蔭榆打氣。5月7日,女師大學生會召開會議紀念國恥日,楊蔭榆強行登台演講,學生們大發噓聲,堅持要她退席。楊惱羞成怒,公然引軍警入校進行干預。9日,她假借校評議會的名義,將學生自治會幹部許廣平、劉和珍等6人開除。11日,女師大學生召開全校緊急大會,決定驅逐楊蔭榆出校,並出版了《驅楊運動特刊》;同時請魯迅、馬裕藻等人出面伸張正義,維持校務。5月27日,魯迅、馬裕藻、沈尹默、錢玄同等7人聯名在《京報》上發表宣言,堅決支持女師大學生。7月,楊蔭榆在反動政府的支持下強行解散大學預科甲、乙兩部4個班,學生奮起自衞。北京黨組織發動各校學生聲援女師大學生的鬥爭。8月10日,段祺瑞政府下令停辦女師大,另成立國立女子大學。12日,教育總長章士釗親自出面,下令免去魯迅的教育部僉事的職務。在黨的領導下學生們堅持鬥爭,加之社會進步輿論的廣泛支持,鬥爭終於取得勝利。1925年冬,恢復女師大。1926年3月,北京臨時執政府發佈了“撤銷對周樹人免職處分”的訓令。 (4)陶淵明《輓歌》詩 荒草何茫茫,白楊亦蕭蕭。嚴霜九月中,送我出遠郊。四面無人居,高墳正蕉嶢。 馬為仰天鳴,風為自蕭條。幽室一已閉,千年不復朝。千年不復朝,賢達無奈何。 向來相送人,各自歸其家。親戚或餘悲,他人亦已歌。死去何所道,託體同山阿。 (蕉嶢:jiāo yáo 高聳) 説明:這是一首自輓詩。詩以假想的口吻,寫了自己死後出殯、送葬和入葬後的情景和感觸。表達了作者憎惡現實,鄙棄世俗的思想感情,體現了他那不為五斗米折腰的可貴氣節。 預習檢測

1.選出下列加粗的字字形和注者全對的一組[

] A.賃房(lìn)

碟血(xuě)

屍骸(hái)

菲薄(fēi) B.惡耗(è)

黯然(àn)

廣有羽翼(yì)

幹練(gàn) C.桀鶩(ào)

浸漬(zì)

和藹(ǎi)

屠戮(lù) D.相干(gān)

攢射(cuán)

懲創(chuàng)

不憚(dàn) 2.下列加粗詞意義解釋完全正確的一組是(3分)[

] A.噩耗(消息)

不憚(怕)

黯然(憂傷)

流言(流動) B.長歌當哭(當作)

銷行(銷售)

菲薄(微小)逝者(走了的) C.立僕(倒下)

羅網(羅織)

喋血(流血滿地)勇毅(果決)

D.殞身不恤(死亡)

屍骸(骨頭)

桀驁(性格暴烈)沉勇(沉着) 3.《記念劉和珍君》一文選自魯迅的(3分)[

] A.《南腔北調集》B.《華蓋集續編》C.《且介亭雜文》D.《吶喊》 4.《記念劉和珍君》一文的線索是(2分)[

] A.沉痛的悼念與憤怒批判相結合B.劉和珍的事蹟

C.總結歷史經驗D.揭露軍閥的兇殘和反動文人的無恥。

5.作者結尾寫道:“嗚呼,我説不出話來。”這樣寫的用意是(3分)[

] A.心情過於激動、憂傷,實在寫不下去。

B.表示還有許多話要説,但故意虛設,讓人們共同抨擊反動當局。

C.與第一部分照應,作者深感“言不盡意”,還有許多話要説,給讀者留下深沉的思考。 D.表示作者該説的話已説完,是以此來記念劉和珍君。

6.下面這段話,依次使用的修辭方法判斷正確的一項是(3分)[

] 慘象,已使我目不忍視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聞。我還有什麼話可説呢?我懂得衰敗民族之所以默無聲息的緣由了。沉默啊,沉默啊!不在沉默中爆發,就在沉默中滅亡” A.對比、反問、反覆、對偶 B.對比、設問、反覆、對偶 C.對偶、反問、反覆、對比 D.對偶、設問、反覆、對比 文本梳理

一、劉和珍在“三一八”慘案中犧牲了,年僅22歲。一個年輕的生命就這樣隕落了,如一隻傲放的鮮花凋零了。對國對民族來説,這無疑是一個巨大的損失,巨大的悲劇,魯迅曾説過:“悲劇是將人生有價值的東西毀滅給人看。”那麼劉和珍身上有價值的東西是什麼? 請同學們自讀課文,思考歸納:課文記敍了劉和珍的哪些事蹟?從這些事蹟中你能認識到劉和珍是怎樣的一位青年?

事蹟 性格

二、文章為什麼要從追悼會上程君請求作文寫起?作者為什麼要反覆説“有寫一點東西的必要”,又要反覆説“無話可説”?

三、課堂小結

文章1、2部分是説寫作的緣起,側重於悲痛的回憶和哀悼,3、4、5部分是記念的主體,側重於憤怒的揭露和控訴,6、7部分側重探求死難者對於將來的意義。作者的筆觸及到三類人:反動派及其走狗文人,愛國青年,處於中間狀態的所謂“庸人”和“無惡意的閒人”。他憤怒地控訴了段政府虐殺愛國青年的暴行,痛斥走狗文下劣無恥的謊言,無比沉痛地悼念劉等遇害青年,奉獻了自己的悲哀與尊敬。一方面告戒愛國青年要注意鬥爭的方式,令一方面高度頌揚“為了中國而死的中國的青年”的勇毅,激勵人們“更奮然前行”。 文章表現的一個偉大的革命家、思想家愛憎分明的態度和深邃獨到的思想,能夠激勵我們青年的愛國熱情。

四、感悟文章的藝術形式 散文中描寫人物的方法:

散文是一種靈活、自由的文學體裁,可以分作抒情、論説、敍述三類敍述性散文。往往通過對某些生活片段的描述和人物形象的刻畫,表達作者的思想感情,揭示事件社會意義。《記念劉和珍君》就是這樣的作品,下面我們研究一下散文中描寫人物的方法: 與小説、戲劇不同,散文不要求借助完整的情節塑造人物形象,但是它仍須注重在事件中活動的人物的描寫,注意刻畫好人物的性格人物描寫的主要方法有肖像描寫、語言描寫、行動描寫和心理描寫。

肖像描寫的精髓是以“形”傳“神”,即通過人物的外部特徵來揭示人物的性格、特點。例如《記念劉和珍君》中,作者主要抓住劉和珍“始終微笑着”“態度很温和”的特徵,與她在關係國家命運、民族危亡的政治風浪中“欣然前往”聯繫起來,從而突出這個人物的愛憎分明、堅定勇毅,同時寄託了作者對她的深沉的敬重之情。

語言描寫是要寫出這一個不同於那一個的語言,以簡短的話語傳達豐富的意義。例如《記念劉和珍君》中,程君請求魯迅為劉和珍寫文章的話:“先生還是寫一點罷,劉和珍生前就很愛看先生的文章”。短短一句話不僅表現了程君態度之誠懇,更從側面反映出劉和珍生前對魯迅極為熱愛的感情。

行動描寫就是讓人物自己來表現自己,因為行動本身最能顯示人物性格的特點。高爾基説過:“為了使藝術作品有説服的力量,必須儘可能使主人公多行動”。例如《記念劉和珍君》中對劉和珍、張靜淑、楊德羣三人在執政府門前互相救助,鬥爭犧牲經過的描寫,突出了人物一系列的細節動作,令讀者感到驚心動魄。

心理描寫是對人物在一定環境中產生的想法、感觸等心理活動的揭示,旨在刻畫人物的精神世界與思想品質。例如《記念劉和珍君》中寫道:“我才見她慮及母校前途,黯然至於泣下”,通過描寫人物的表情,觸及人物的內心世界難過、憂傷的心理,正表現了劉和珍思想的深沉與責任感的強烈。

人物描寫的這幾種方法,可以在正面描寫中運用,也可以在側面描寫中運用,還要學會幾種方法的綜合運用。

合作探究:

重點語段分析閲讀指導 :

疑難:如何體味文中的含蓄語句?

點撥:含蓄句往往具有精練、隱曲、豐富等特點,其間藴涵着作者複雜的情感或鮮明的態度。但它的生髮亦非無根之木,必定能在文章的寫人、記事、描景、狀物中找到其生髮點。因此,聯繫上下文語境,找出其針對何人、何事、何景、何情,有何態度,便不難挖掘其內在含義;而文句本身往往包含一些色彩鮮明的語句,不可不引起關注;也可在文章中找到其他相關或對應的語句,以幫助解讀;對於使用修辭和其他表現手法的句子,更要弄清其手法特點,依據手法原理進行思考。 【典例分析】

試題:人類的血戰前行的歷史,正如煤的形成,當時用大量的木材,結果卻只是一小塊,但請願是不在其中的,更何況是徒手。

分析:本句用了比喻手法,本體“人類歷史”,喻體“煤的形成”,要從本句中找到二者的相似點,其對應關係為:用材——流血、得到小塊煤——歷史的前進。因此不難看出作者的歷史觀:歷史的前進,需要付出流血的代價,有時甚至是慘重的代價,才能夠換來歷史的一小步前進。作者不反對流血鬥爭,但結合下句,明顯看出作者對“三一八”慘案並非一味肯定和讚頌,因為它只是“徒手”的“請願”。再結合前文“但是中外的殺人者卻居然昂起頭來,不知道個個臉上有着血污”,“因為這實在不過是徒手的請願”以及後文“然而既然有了血痕,當然不覺要擴大”等語句,便不難看出本句重在對本次慘案作出客觀的評價,表現出一位思想家站在歷史高度所作的思想指導。

答案:作者站在歷史發展的高度,一針見血地指出在黑暗的社會裏,若想推動歷史的每一小步前進,必然要付出慘重的流血和犧牲的代價。在此前提下,明確表達了自己對請願鬥爭方式的看法,對“三一八”慘案作出了客觀中肯的評價,從中總結出深刻的歷史教訓,激勵人們更加堅決而有效地鬥爭下去。

許廣平曾説:“《記念劉和珍君》這篇文章真是一字一淚,是用血淚寫出了心坎裏的同聲一哭。”找出最能表現作者對慘案“悲憤”感情的句子,並加以分析。(找出並劃下了,課前思考,課上討論,形成答案。小組展示)提示:議論、抒情句。

(1)“真的猛士,敢於直面慘淡的人生,敢於正視淋漓的鮮血。這是怎樣的哀痛者和幸福者?”

(2)“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無聲息的緣由了。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發,就在沉默中滅亡。”

(3) 。 “當三個女子從容地轉輾於文明人所發明的槍彈的攢射中的時候,這是怎樣的一個驚心動魄的偉大呵!中國軍人的屠戮婦嬰的偉績,八國聯軍的懲創學生的武功,不幸全被這幾縷血痕抹殺了。” 提示:第五節第二段記述劉和珍遇難情形,一是表現了三個女子臨難從容,互相救助的精神,二是揭露執政府的屠殺兇殘暴虐。第二段思路從這兩個方面展開。

課外拓展訓練:

閲讀下面文字,完成(1)-(4)題(25分)

朱東潤自傳

一八九六年我出生在江蘇泰興縣一位失業店員的家庭,因此早年生活艱苦,所受的教育也存在着一定的波折。二十一歲我到梧州擔任廣西第二中學的外語教師。二十三歲調任南通師範學校教師。

1929年4月間,我到武漢大學擔任外語教師,從此我就成為大學教師。那時武漢大學的文學院長是聞一多教授,他看到中文系的教師實在太複雜,總想來一些變動。用近年的説法,這叫做摻沙子。我的命運是作為沙子而到中文系開課的。

大約是1939年吧,一所內遷的大學的中文系在學年開始,出現了傳記研究這一個課,其下注明本年開韓柳文,傳記文學也好,韓柳文學也不妨,但是怎麼會在傳記研究這個總題下面開韓柳文呢?在當時的大學裏,出現的怪事不少,可是這一項多少和我的興趣有關,這就決定了我對於傳記文學獻身的意圖。

《四庫全書總目》有傳記類,指出《晏子春秋》為傳之祖,《孔子三朝記》,為記之祖沒這事是三百年前的砍伐,現在用不上了。有人説《史記》《漢書》為傳記始祖,這個也用不上,《史》《漢》有互見法,對於一個人的評價,常常需要通讀全書多卷,才能得起大略。可是在傳記文學裏,一個傳主只有一本書,必須在這本書裏把對他的評價全部交代。

是不是古人所作的傳、行狀、神道碑這一類的作品對於近代傳記文學的寫作有什麼幫助呢?也不盡然。古代文人的這類作品,主要是對於死者的歌頌,對於近代傳記文學是沒有什麼用處的,這些作品根本不是傳記文學。

除了史家和文人的作品以外,是不是還有值得提出的呢?有的,這便是所謂別轉。別轉的名稱,可能不是作者的自稱認識後人認為有別與正史,因此成為“別轉”,有些簡單一些,也可成為轉敍。這類作品寫得都很生動,沒有那些阿諛奉承之辭,而且是信筆直書,對於傳主的錯誤和缺陷,都是全部奉陳。

是不是可以從國外吸收傳記文學的寫作方法呢?當然可以,而且有此必要。但是不能沒有一個抉擇。羅馬時代的勃路塔克是最好的了,但是他的時代和我們相去太遠,而且他的部部大作,所着重的是相互比較而很少對於傳主的刻畫,因此我們只能看到一個大略而看不到入情入理的細緻的分析。

英國的《約翰遜博士轉》是傳記文學中的不朽名作,英國人把它推重到極高的地位,這部書的細緻是到了一個登峯造極的地位,但是的確也難免有些瑣碎。而且由於約翰遜並不處於當時的政治中心,其人也並不能代表英國的一般人物,所以這部作品不是我們必須模仿的範本。

是不是我國已經翻譯過來的《維多利亞女王傳》可以作為範本呢?應當説是可以的,由於作者着墨無多,處處顯得“頰上三毫”的風神,可是中國文人相傳的做法,正是走的一樣的道路,所以無論近代人怎麼推崇這部作品,總還不免令人有“穿新鞋走老路”的戒心。

國內外的作品讀過一些,也讀過法國評論家莫洛亞的傳記文學理論,是不是對於傳記文學就算有些認識呢?不算,在自己沒有動手創作之前,就不能算是認識。

這時是1940年左右,中國正在艱苦抗戰,我只身獨處,住在四川樂山的郊區,每週得進城到學校上課,生活也很艱苦,家鄉 陷落了,妻室兒女,一家八口,正在死亡線上掙扎,我決心把研讀的各種傳記作為範本,自己也寫出一本來,我寫誰呢?我考慮了很久,最後決定寫明代的張居正。第一,因為他能把一個充滿內憂外患的國家拯救出來,為垂亡的明王朝延長了七十年的壽命,第二,因為他不顧個人的安危和世人的唾罵,終於完成歷史賦予他的使命。他不是沒有缺點的,但是無論他有多大的缺點,他是唯一能夠拯救那個時代的人物。 (有刪改)

相關鏈接

①自傳和傳人,本是性質類似的著述,除了因為作者立場的不同,因而有必要的區別以外,原來沒有很大的差異。但是在西洋文學裏,常會發生分類的麻煩。我們則傳敍二字連用指明同類的文學。同時因為古代的用法,傳人曰傳,自敍曰敍,這種分別的觀念,是一種原有的觀念,所以傳敍文學,包括敍,傳在內,絲毫不感覺牽強。(朱東潤《關於傳敍文學的幾個名詞》)

②朱先生確實是有儒學風度的學者,一身正氣,因此他所選擇的傳主對象,差不多都是關心國計民生的有為之士。他強調關切現實,拯救危亡,尊崇氣節與品格。這都是可以理解的。 (傅璇琮《理性的思索和情感的傾注—讀朱東潤先生史傳文學隨想》)

(1)下列對材料有關內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當的兩項是(5分) ( ) A.當年有所大學的中文系開傳記研究課,課程內容卻是韓愈、柳宗元的古文,朱 東潤就是因為這件事決定開展傳記文學研究。

B.“我的命運是作為沙子而到中文系開課的”,這樣的表述與其説寫出了自己過去的經歷,不如説反映了朱東潤寫自傳時的心態。

C.朱東潤固然認可國外的傳記文學,但卻擔心“穿新鞋走老路”,因此拒絕把近代

人推崇的《維多利亞女王轉》作為寫作範本。 D.出於自己的現實關懷來選擇傳主,是朱東潤傳記文學創作的一貫原則。有學者總

體上對此表示理解,但在天都上略有保留。

E.朱東潤雖然認為“傳記文學”的説法更科學,但為了避免常會發生的分類麻煩,還是在自傳中採用了“傳記文學”的説法。

(2)朱東潤的傳記文學觀是如何形成的?請結合材料簡要分析。(6分)

(3)作為帶有學術性質的自傳,本文有什麼特點?請簡要回答。(6分)

(4)朱東潤認為傳記文學作品應該如何刻畫和評價傳主?你是否同意他的觀點?請結合材料説明理由。(8分)

紀念劉和珍君教案 篇三

紀念劉和珍君

教學目的(1)理清思路,深入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

(2)根據思路,探索語句的含義和作用。

(3)瞭解劉和珍烈士的生平及死難經過,認識反動政 府的殘忍以及反動文人的下流無恥;牢記“三·一 八”慘案的教訓,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為祖國的 繁榮富強而勤奮學習。

教學重點:理清總體思路和局部思路,深入理解文章的思想內容。 教學難點:關鍵文句的理解。

教學設想:着生引導學生理清思路,在此基礎上,理解關鍵文句, 進而把握作者所表現的思想感情。 教學步驟 第一課時

一、導入

設計一:在我國文學史上,閃爍着一顆璀璨的巨星,他領着我們回過《故鄉》《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看了《社戲》,瞭解了《一件小事》。今天,我們再隨着他重温“三·一八”慘案的歷史,一起《記念劉和珍君》(板書)。這位巨星就是大家非常熟悉的魯迅先生(板書)。

設計二:忘不掉那南斯拉夫大大使館被炸的硝煙;忘不掉那打着“民主”旗號的美國的卑劣行徑和無恥讕言;更忘不掉我們的三位記者不幸以身殉職。同學們,假如你是他們的同事或親朋好友,要為這三位烈士寫一篇紀念性的文章,你將如何安排文章的整體思路呢?這節課我們就看看魯迅先生為了“記念劉和珍君”是如何佈局全文思路的。

二、背景資料

“三·一八”慘案是繼“五”慘案後,帝國主義和封建軍閥對中國人民的又一次大屠殺,它的直接導火線是1926年3月12日的大沽口事件。

帝國主義國家悍然侵犯中國主權的強盜行徑,激起了全國人民的強烈憤慨。在黨的領導下,一場聲勢浩大的抗議運動展開了。3月17日下午,部分學校、團體代表到政務院請願,執政府衞隊竟用刺刀刺傷代表多人,廣大羣眾更加憤怒。3月18日上午10時,李大釗作了演説,正午12時,兩 千多羣眾高唱《國民革命歌》,高呼“打倒帝國主義”“打倒段祺瑞”“驅逐帝國主義公使出境”“取消不平等條約”等口號,進行遊行。女師大學生會主席劉和珍欣然前往,並擔任指揮;女師大進步學生楊德羣等沿途散發傳單,羣情激昂。

劉和珍等到就是此時遇難的。3月25日,女師大師生和北京各界人民隆重追悼劉和珍、楊德羣烈士,魯迅先生親自參加了追悼活動。對烈士犧牲的悼念,對反動派罪行的憤慨,對未來戰鬥的渴望,交織在魯迅心中。4月1日,魯迅飽蘸着血淚,用愠怒而悲憤的筆調,寫出了《紀念劉和珍君》這篇感人至深的不朽篇章。

三、通讀全文,理清總體思路。

問題設計:本文思路的起點是什麼?(分解為以下幾個小問題)

1.本文是一篇紀念性文章,紀念的中心人物是劉和珍。那麼課文的七節中哪些小節集中寫紀念劉和珍君?——明確:

三、四、五節。

2.那麼第一、二節在文中的作用是什麼?——明確:交代寫作緣起。 3.

六、七節又起什麼作用?——明確;揭示這次事件的教訓和意義。

教師總結:全文思路的起點是本文的寫作緣起,即為什麼要寫這篇文章;然後記述劉和珍的生平事蹟和遇難經過;在敍事的基礎上再深入一步,議論“三·一八”慘案的教訓和意義。三者交錯,始終統一於“記念”這一中心,這就是本文的總體思路。(至此形成板書) 記念劉和珍君 魯迅 訓練重點:理清思路

一、寫作緣起(1-2)

記念

二、記念主體(3-5

三、教訓、意義(6-7)

四、分析局部思路

關於文章的局部思路,既指一個語段中的幾個句子的思路,也指一個部分中幾個層次的思路。

(一)結合課後練習一的第2小題來分析第一部分的思路。

問:第1、2節都説到“有寫一點東西的必要了”,為什麼一再強調這一點?

明確:第一個“必要”是要悼念遇害者劉和珍君,奉獻作者最大的哀痛和尊敬,控訴段祺瑞政府的暴行,痛斥走狗文人的陰險論調。第二個“必要”是要喚醒庸人,要人們牢記這筆血債。所以第一部分兩次強調、突出了本文的寫作動機,旗幟鮮明地表達了作者的愛憎。由愛到憎是按邏輯順序安排思路的。

(形成板書)

悼念遇害者 愛

一、寫作緣起 必要 控訴政府暴行 邏輯 (

一、二) 痛斥走狗文人 順序 必要 喚醒庸人 憎

(二)第二部分又是按怎樣的思路佈局的? 明確:這一部分則是按時間順序安排思路的,先回憶與劉和珍的最初相識,敍寫烈士生前事蹟,再詳細敍述遇難經過,整個部分的思路也是非常清晰的。

(三)第三部分關於慘案的意義,魯迅思想的深刻之處何以體現?

明確:先否定了這種徒手請願的做法,然後用“然而”將筆鋒一轉,肯定了這次死難的意義,鼓勵“真的猛士”奮然而前行。由否定到肯定也是明晰的邏輯順序。

(形成板書)

二、記念主體 生前事蹟 時間 (

三、四、五) 遇難經過 順序

三、教訓、意義 否定 邏輯 (

六、七) 肯定 順序

五、佈置作業:課後練習二 第二課時

一、理解和把握第二節的語段的思路

我們知道局部思路不僅包括各層次之間的思路,也包括各個層次段落中句子之間的思路。請大家齊讀第二節,思考這兩個自然段以及每個自然段中的思路。

明確:第一自然段共5個句子,第一句表明紀念死難者應採取的態度,這也是生活在黑暗世界的奮鬥者理想的人格。第二句緊承第一句,是作者的評價和認識;第三、四兩句是寫庸人的態度,將其與“真的猛士”比照,這樣“真的猛士”就成了立在庸人面前的一面鏡子;第五句是作者的感歎。第二段是寫我們應該採取的正確做法。 所以這兩節的整個思路就應該定位在:面對慘案“真的猛士”的態度——庸人的態度——我們的態度。

二、背誦第二節

三、理解和把握第四節的語段的思路

這一部分共5段13句。理清思路可以粗一點,也可以細一點。

粗理,可以看出作者的思路圍繞慘案依時間順序展開,第一步是聽到噩耗,第二步是聽噩耗後懷疑的態度,第三步是見到屍骸,第四步是聽到段政府及其走狗文人的誣衊,第五步是悲歎思想統治令人窒息,發出衝破沉默的吼聲。 (這樣理清思路,特別是注意寫噩耗之後為什麼思路展開到懷疑上去,就能對段政府及其走狗文人的兇殘下劣有更深刻的理解。)

細理,要一句一句地揣摩。拿第1自然段4個句子來説,從聽到噩耗到產生懷疑,懷疑又有三步,先説自己當時的懷疑,再説明懷疑的原因,推進一步,再從劉和珍的角度説,懷疑的理由又多一層。

四、齊讀第四節

五、從理清思路入手解讀難句(結合練習二)

遇到難句,只要把它放到思路中去,就容易理解了。理清思路是閲讀理解的一把鑰匙。所謂“根據語境揣摩語句的含義”,可以理解為就是根據思路去解讀。 舉幾個例子。

①“真的猛士,敢於直面慘淡的人生,敢於正視淋漓的鮮血,這是怎樣的哀痛者和幸福者?”——“真的猛士,將更奮然而前行。” 明確:從思路上看,這裏説的是記念死難者應取的態度,也是生活在黑暗世界的奮鬥者理想的人格。 “淋漓的鮮血”就是“四十多個青年的血”,從“艱於呼吸視聽”到“敢於直面”“敢於正視”,是思想感情的一次飛躍。上文,已經寫了這種感情的發展變化。追悼會時獨在禮堂外徘徊,心頭是超乎尋常的悲憤。欲寫不能,還是“艱於呼吸視聽”幾乎被悲憤壓倒。而“陰險的論調,尤使我覺得悲哀”,憤懣達於極點。“出離憤怒”,便是一個飛躍。“出離憤怒”之後怎樣呢?做真的猛士!“我將深味這非人間的濃黑的悲涼;以我的最大哀痛顯示於非人間,使它們快意於我的苦痛”,就 是“敢於直面慘淡的人生,敢於正視淋漓的鮮血”所以,“猛士”性格正是魯迅對自己提出的要求,魯迅在這篇文章裏,也確實以猛士的姿態“敢於直面”“敢於正視”。“真的猛士”,又是立在庸人面前的一面鏡子。魯迅是要人們不做庸人,而做真的猛士。真的猛士站起來,“將更奮然而前行”,中國才有得救的希望。他們當然要承受超乎尋常的哀痛,但是為改變慘淡的人生,創造幸福的人生,他們本身也是幸福者。這意思是説,讓它們去快意於我的苦痛吧,讓魔鬼們去獰笑吧,我不但不感到難堪,反而感到幸福。

②“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無聲息的緣由了。”

明確:“緣由”就是反動統治者不但用武力極其兇殘地屠殺人民,而且還用文的一手,進行嚴酷的思想統治。

從揭露段政府的罪行看,思路從揭露武的一手到揭露文的一手,段政府雙手沾滿鮮血,居然昂起頭來,反誣被套害者為“暴徒”,製造殺人的理由,走狗文人跟着陰險地“説她們是受人利用的”,反革命的兩手錶現得無以復加,這也是中國歷史上反動統治者慣用的手法。屠刀加鉗口術,致使老百姓敢怒不敢言,默無聲息,衰弱不振。

③“當三個女子從容地轉輾於文明人所發明的槍彈的攢射中的時候,這是怎樣的一個驚心動魄的偉大呵!中國軍人的屠戮婦嬰的偉績,八國聯軍的懲創學生的武功,不幸全被這幾縷血痕抹殺了。” 明確:理清第五部分思路,這兩句就不難理解。也只有理清思路,才能正確理解。

第五部分第2自然段記述劉和珍遇難情形,寫三個女子臨難從容,互相救助,同時揭露執政府的屠殺兇殘暴虐。這是一件事情的兩個方面,下一段思路接着這兩個方面展開。

第3自然段第一句接三個女子一面,先説傷亡情況,着重就互相救助讚揚楊德羣、張靜淑的沉勇友愛,思路繼續在三個女子一面展開:“當三個女子從容地轉輾於文明人所發明的槍彈的攢射中的時候,這是怎樣的一個驚心動魄的偉大呵!”這個“偉大”當然指三個女子偉大,“從容地轉輾”是對上段內容的一個方面的概括,概括的是她們互相救助的情況。如此沉勇如此友愛,其精神之偉大確實令人驚心動魄。

思路遠接上一段所説的執政府的兇殘,近接上一句中“槍彈的攢射”,給段政府以辛辣的諷刺。“中國軍人的屠戮婦嬰”是接着上文來的,指的是屠戮劉和珍她們,“婦嬰”這裏專指女子,再則她們畢竟年輕,在長者眼裏還是娃娃。“八國聯軍”並非指1900年鎮壓義和團的八國聯軍,思路至此不會突然冒出1900年的八國聯軍。1926年,日本糾合各國軍隊恰好也是八國,所以魯迅也稱之為八國聯軍。段政府屠戮婦嬰,背後就是八國聯軍,所以懲創學生也可以説是八國聯軍懲創學生。屠戮婦嬰與懲創學生也不是兩回事,而是互文,同指製造“三·一八”慘案。是指中國軍人與八國聯軍相勾結,幕前幕後屠戮婦嬰懲創學生。這裏是善與惡的兩極,在三個女子從容沉勇友愛的偉大精神反襯下,中外殺人者顯得更加卑劣兇殘。什麼“偉績”,什麼“武功”,所以説“不幸全被這幾縷血痕抹殺了”。“偉績”“武功”是他們自己的誇耀,魯迅用這兩個詞,當然是反語。 ④“苟活者在淡紅的血色中,會依稀看見微茫的希望,真的猛士,將更奮然而前行。” “苟活”,苟且偷生的意思,貶義,“苟活者”指什麼人呢? 第一節中,魯迅稱自己為“生者”“後死者”,與“死者”“逝者”相對。第三節中把自己説成“苟活到現在的我”,與“為了中國而死的中國的青年”相對。顯然,“苟活”是自我貶抑,也説明魯迅對自己的解剖確實到了無情的地步,他不惜貶抑自己來映襯劉和珍等人勇毅的形象。其實魯迅是大智大勇的猛士,當然他的智與勇也是在不斷地從奮鬥者身上汲取養料形成的。所以“苟活者”首先説的是自己,而“真的猛士”首先是作者的自我策勵。當然,“暫得偷生”的“庸人”大有人在,真正的“苟活者”大有人在,魯迅是希望越來越多的人覺醒起來,看到希望,奮然前行,所以這又是戰鬥的號召。“希望”是由“中國女子的勇毅”而來的,女子如此,男兒自不待言,中國人並非一團糟糕,“三·一八”慘案表明勇毅者大有人在,這正是中國的希望所在。這世上固然一片“濃黑”,路正長,難見“盡頭”,希望也只是微茫的一點,但是畢竟還有希望,真的猛士為希望所鼓舞,必“將更奮然而前行”。

六、小結

本節課學習重點為:理清思路。那麼同學們知道什麼叫思路?理思路該從哪些方面下手?怎樣理清思路呢? 明確:思路就是作者在寫文章時思考的線索。理清思路,是指在閲讀中理清課文所體現的作者的思考的線索,即從什麼地方了發,怎樣一步一步往前走,最後達到什麼終點,都要清清楚楚。理思路的重點是文章的整體思路和局部思路。

怎樣理清,(1)把握主旨;(2)理清脈絡;(3)弄清順序;(4)列出綱目。

葉聖陶先生曾指出:“甚解豈難致?潛心會本文。作者思有路,遵路識斯真。”我們理解了全文的整體思路和局部思路,就自然地探究出了作者的寫作意圖,從而瞭解了作者深刻的思想,達到了化舊為新、化難為易、化繁為簡的目的。

七、佈置作業:課後練習三

《記念劉和珍君》教案設計 篇四

《記念劉和珍君》教案設計

第一課時

【學習目標】:

知識與技能: 掌握“寥落、桀驁、屠戮、浸漬、菲薄、租賃、隕身不恤、長歌當哭”等詞語意義。

過程與方法:

1、學會採用勾摘錄關鍵詞語的方法,抓住作者思想感情的脈絡,理清全文思路。

2、提高理解句子含義以及表達作用的能力。

3、訓練並培養學生理清文章思路的能力

情感態度價值觀:

1、認識帝國主義、封建軍閥及其御用文人的兇殘卑劣,學習

愛國青年的革命精神。

重點難點:1、理清文章思路,深入體會作者的悲憤之情。

2、品味文中一些富含深意的語句。

教學方法:朗誦、品讀、討論

課時安排:兩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有一人被譽為“民族魂”。他時刻以深沉的情懷、睿智的目光關注着我們民族的生存狀態和精神世界。在他逝世之時,舉國哀悼,舉世震驚。一友人送對聯以示悼念:

譯書尚未成功,驚聞殞星,中國何人領吶喊

先生已經作古,痛憶舊雨,文壇從此感彷徨

這位吶喊者便是魯迅。今天我們來學習《記念劉和珍君》,看一看魯迅是怎樣為革命、為正義、為青年吶喊的。

二、關於作者:

1、魯迅,1881—1936,原名周樹人,字豫才,浙江紹興人,中國現代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中國無產階級文學的奠基人。他創作了大量的小説、雜文、散文和詩歌。創作現代第一篇白話小説《狂人日記》,我們熟悉的作品還有《阿Q正傳》、《孔乙己》、《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祝福》、《故鄉》、《社戲》等等。

2、解題:(1)《記念劉和珍君》從題目看,這是一篇什麼性質什麼體裁的文章?(提示:紀念性的回憶文章,屬記敍文。)

(2)關於題目中的“記”字相當於“紀”字,並不是另有其意,不能把“記念”一詞理解成“記敍、懷念”。在本站剛剛興起時,人們有時不能嚴格界定字詞,如文中“那裏還能有什麼言語?”中“那”實為“哪”字,魯迅當時用“記念”一詞,實際上就是我們今天所説的“紀念”。

(3)劉和珍,是一名在“三•一八”慘案中遇害的北京女子師範大學英文系的學生。1926年3月,大沽口事件發生。18日清晨,身為學生自治會主席的劉和珍,動員組織同學集會遊行。中午她扛着白底黑字大校旗,衝入段祺瑞執政府左邊大門,昂立人羣中。身中七彈,壯烈犧牲,年僅22歲。

君:是對人的尊稱。

3、背景鏈接 “三•一八”慘案是繼“五卅慘案” 後,帝國主義和封建軍閥對中國人民的又一次大屠殺,它的直接導火線是3月12日的大沽口事件。1926 年3月12日,為了幫助奉系軍閥張作霖消滅馮玉祥統帥的傾向革命的國民軍,日本海軍駛入大沽口,炮擊國民軍。國民軍開炮還擊,日艦被迫退往塘沽。大沽口事件發生後,3月16日,日本帝國主義糾合英、美、法、意、荷、比、西等國,藉口國民軍違反《辛丑條約》,向段祺瑞政府提出種種無理要求,並在天津附近集中各國軍隊,準備武力進攻。日本等帝國主義國家悍然侵犯中國主權的強盜行徑,激起了全國人民的強烈憤慨。3月17日,部分學校團體代表到國務院請願,執政府衞隊竟用刺刀刺傷代表多人,廣大羣眾更加憤怒。3月18日,北京人民在天安門前集會抗議,會後到執政府前請願。段祺瑞竟命令衞兵向請願羣眾開槍,並用大刀鐵棍追打砍殺,打死打傷200餘人,製造了屠殺愛國人民的“三•一八”慘案。劉和珍等在遇害者之列。3月18日下午,魯迅先生正在西三條寓所寫《無花的薔薇之二》,噩耗傳來,他無比憤怒,在文末特地註明了時間,並把3月18日稱為“民國以來最黑暗的一天”。3月25日,女師大師生和北京各界人民隆重追悼劉和珍,楊德羣烈士,魯迅親自參加了追悼活動。劉和珍是魯迅先生的學生,是位愛國的熱血青年,她的犧牲給魯迅先生帶來了莫大的悲哀,而當時的反動文人還在一些刊物上發表文章對愛國青年進行污衊、中傷,致使魯迅先生悲憤之極,4月1日,他飽蘸着血淚,用愠怒而悲憤的筆調,寫下了《記念劉和珍君》這篇感人至深的不朽文章。

三、整體感知,理清思路:

1、快速默讀課文,為每一節加一個小標題,理清作者思路,梳理結構 明確:①寫作緣起,紀念死者。

②喚醒庸人,牢記血債。

③劉和珍概況。

④劉和珍遇害。 ⑤劉和珍遇害經過。

⑥“三•一八慘案”教訓。

⑦慘案的意義。

2、再讀課文,回答問題:

(1)哪幾個小節集中寫了劉和珍君?

明確:

三、四、五節是紀念的主體部分(生前事蹟,遇難經過) (2)第一、二小節在文中的作用是什麼?(結合文章題目思考) 明確:交代寫作的緣起。

(3)第六、七小節又起什麼作用? 明確:揭示這次事件的教訓和意義。

四、研習課文第一部分(1.2) 1.齊讀課文,提問思考

(1)文中作者的筆觸涉及到哪幾類人?對每一類人作者表達了什麼樣的感情? 明確:第一類:愛國青年,突出的代表是劉和珍,還提到楊德羣、張靜淑 作者的感情是:沉痛悼念,表達敬意——頌揚其勇毅,稱她們的“為中國而死的中國的青年”。

第二類:是反動勢力,包括段其瑞執政府(或稱“當局者”)、“幾個所謂學者文人”(或稱“有惡意的閒人”“流言家”)。 作者控訴他們的暴行、痛斥他們無恥下劣。

第三類:是處在中間狀態的所謂“庸人”(或稱“無惡意的閒人”) 作者痛心民族的衰亡,渴望並呼喚他們“爆發”

(2)文章反覆提到“有寫一點東西的必要”,又説“我實在無話可説”,該如何理解?

明確:第一處是有必要悼念烈士; 第二處是有必要揭露這一場暴行;

第三處是有必要在人們快遺忘的時候來總結教訓意義。

這句話三次出現,實際上是強調了作者寫作目的有三:①悲痛的悼念②憤怒的揭露③沉痛的總結

五、作業:

齊聲朗誦第二部分,課後背誦。

《記念劉和珍君》教案設計

第二課時

學習目標

1.學習文章記敍、議論、抒情融為一體的表達技巧,重點體味作者的思想情感。 2.結合文本分析劉和珍君的人物形象 3.品析文章關鍵語句的深刻含義。

【學習過程】【合作探究】

一、檢查複習: 首先齊讀第二部分,然後請個別學生背誦。及時肯定完成背誦任務的學生,並鼓勵未完 成背誦的同學加倍努力。

二、研習第二部分

劉和珍在“三一八”慘案中犧牲了,年僅22歲。一個年輕的生命就這樣隕落了,如一隻傲放的鮮花凋零了。對國對民族來説,這無疑是一個巨大的損失,巨大的悲劇,魯迅曾説過:“悲劇是將人生有價值的東西毀滅給人看。”那麼劉和珍身上有價值的東西是什麼?

活動1:請同學們自讀第二部分,思考歸納:課文記敍了劉和珍的哪些事蹟?從這些事蹟中你能認識到劉和珍是怎樣的一位青年?(從文中找出根據) 事蹟 性格

事蹟:⑴生前愛看魯迅文章;

⑵生活雖艱難,毅然預定了全年的《莽原》;

⑶成為學生自治會成員;

⑷常常微笑着,態度很温和;

⑸慮及母校前途,黯然至於泣下;

⑹不屈勢力,反抗反動校長;

⑺“欣然前往”參加請願運動; ⑻中彈犧牲。

性格特徵:温和、思想進步

劉和珍是一個渴求真理與進步,富於鬥爭精神和社會責任感,温和善良而又有思想、有愛國熱忱的青年學生。

活動2:許廣平曾説:“《記念劉和珍君》這篇文章真是一字一淚,是用血淚寫出了心坎裏的同聲一哭。”找出最能表現作者對慘案“悲憤”感情的句子,並加以分析。(找出並劃下了,課前思考,課上討論,形成答案。小組展示)提示:議論、抒情句。

示例:

1、解讀“慘象,已使我目不忍視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聞。我還有什麼話可説呢?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無聲息的緣由了。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發,就在沉默中滅亡。”

2、解讀“當三個女子從容地轉輾於文明人所發明的槍彈的攢射中的時候,這是怎樣的一個驚心動魄的偉大呵!中國軍人的屠戮婦嬰的偉績,八國聯軍的懲創學生的武功,不幸全被這幾縷血痕抹殺了。”

3、解讀“我向來是不憚以最壞的惡意,來推測中國人的,然而我還不料,也不信竟會下劣兇殘到這地步。”

三、研習第三部分

活動:朗讀6、7小節,回答問題。

問題1:説到請願的意義,一般人只是肯定和讚揚,而魯迅對徒手請願是什麼態度?你怎樣理解?

明確:魯迅是不支持這種行為的。這段話以煤的形成比喻人類發展的歷史。人類歷史每前進一步,都需要付出血的代價。徒手請願雖然付出極大犧牲,但結果對社會進步影響並不大。因此,作者不主張徒手請願,而希望人們從這次慘案中吸取教訓,採用更有效的鬥爭方式。 比喻:説明徒手請願的不可取(教訓)

問題2:作者引用陶淵明的詩,用意何在? 明確:烈士死難的影響,愛國青年在流血鬥爭中表現出來的崇高精神的影響一定會擴大,他們將永遠留在一部分人的記憶裏。 問題3:作者怎樣評價烈士死難的意義? 明確:在前文,魯迅稱自己為“生者”“後死者”,是“苟活到現在的我”,顯然,“苟活”是自我貶抑。這裏的“苟活者”應該指那些支持革命,但還沒有投身革命的人。而“真的猛士” 是指那些勇毅者。真的猛士為希望所鼓舞,必“將更奮然而前行”。魯迅是希望越來越多的人覺醒起來,看到希望,奮然前行,所以這又是戰鬥的號召。

這句恰當地評價了慘案的意義,儘管非人間的苟活者很多,但即使苟活者,也會看到一點希望,哪怕依稀微茫,而猛士們會在烈士精神鼓勵下,更加勇猛的前進、鬥爭!

先對鬥爭的方式進行理性反思,再肯定烈士的勇毅對於將來的意義,全文收束在高昂的鬥爭精神上,更有鼓舞人心的力量。

四、拓展延伸

1、結合對劉和珍的人物分析,,談談自己所欽佩的中國女性。 (例如:替父從軍的花木蘭、平定叛亂的樊梨花、出塞和親的王昭君等巾幗英雄)

2、請為劉和珍寫一段頒獎詞

教師總結:魯迅先生的《記念劉和珍君》其實是對“三·一八”慘案的述評。文章第一、二節是説寫作的緣起,側重於探求本次死傷者對於將來的意義。作者的筆觸涉及到三類人:反動勢力、愛國青年和處在中間狀態的所謂的“庸人”。他憤怒地控訴段政府虐殺愛國青年的暴行,痛斥走狗文人下劣無恥的流言,無比沉痛地悼念劉和珍等遇害青年,奉獻他的悲哀和尊敬。一方面告誡愛國青年要注意鬥爭的方式,另一方面頌揚“為了中國而死的中國的青年”的勇毅,激勵人們“更奮然前行” 。

五、作業(任選其一) 1.我看劉和珍(作文) 2.我心中的魯迅(作文)

部編版高中語文必修二《紀念劉和珍君》教案 篇五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掌握“寥落、桀驁、屠戮、喋血、洗滌、浸漬、菲薄、租賃、殞身不恤、長歌當哭”等詞語的含義。

2、學會採用勾畫、摘錄關鍵詞語的方法,抓住作者思想感情發展的脈絡,理清全文思路。

能力目標

1、提高理解句子含義以及表達作用的能力。

2、訓練並培養學生理清文章思路的能力。

德育目標

認識帝國主義、封建軍閥及其御用文人的兇殘卑劣,學習愛國青年的革命精神。

教學重點

1、整體感知,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內容。

2、學習文章記敍、議論、抒情融為一體的表達技巧,重點體味作者的思想情感。

3、品析文章關鍵語句的深刻含義。

教學難點

訓練並培養學生自行理清文章思路的能力。

課時安排

3課時

教學步驟

第一課時

[教學時間]

[教學過程]

一、導語設計

嗚呼三月一十八, 養官本是為衞國! 北京殺人如亂麻! 誰知化作豺與蛇!

民賊大試毒辣手, 高標廉價賣中華! 半天黃塵翻血花! 甘拜異種作爹媽!

晚來城郭啼寒鴉, 願梟其首籍其家! 悲風帶雪吹! 死者今已矣,

地流赤血成血窪! 生者肯放他?! 死者血中躺, 嗚呼三月一十八!

傷者血中爬! 北京殺人如亂麻! 嗚呼三月一十八, 北京殺人亂如麻!

二、介紹背景

《記念劉和珍君》一文,寫於一九二六年四月一日,最初發表在一九二六年四月十二日《語絲》週刊第七十四期上,後由作者編入《華蓋集續編》。

1926年3月18日,為抗議日本軍艦炮擊天津大沽口的侵略行徑,北京各界人士和愛國學生五千餘人集會在天安前遊行示威,會後結隊赴段祺瑞執政府請願。女師大師生是由學生會組織上街的,領隊的就是年僅22歲的學生自治會主席劉和珍。行進在隊伍前面的還有張靜淑、暢德羣等,都高舉着紙旗,呼喊着口號。當來到鐵獅子衚衕附近時,段祺瑞執政府命令衞隊向清願隊伍開槍射擊,並用大刀、鐵棍亂砍猛打。打死打傷200餘人,劉和珍走在前頭,首當其衝,中彈倒下。張靜淑和楊德羣先後前去攙扶,也相繼中彈。這就是震驚中外的“三一八”慘案。

慘案發生的當天,魯迅先生就寫了《無花的薔薇之二》,稱這一天是“民國以來最黑暗的一天”;此後在《死地”》《空談》等文中,連續猛烈地抨擊了中外反動派“誘殺”青年的“禽獸”行為,揭穿“流言家”的謊言,哀悼和歌頌愛國青年。1926年4月1日,魯迅先生再次寫下了憂憤深廣、感情濃郁的敍事性悼念雜文《記念劉和珍君》。

三、分析文章總體思路

學生自讀課文然後,回答下面問題:

學生思考:課文的七節中哪幾個小節集中寫了劉和珍君?

明確:三、四、五節。

提問:第一、二:小節在文中的作用是什麼?

明確:交代寫作緣由

提問:第六、七小節又起什麼作用?

明確:揭示這次事件的教訓和直義。

教師總結:全文思路的起點是本文的寫作緣由,即為什麼要寫這篇文章;然後記述劉和珍的生平事蹟和遇難經過;在敍事的基礎上再深入一步,議論“三一八”慘案的教訓和意義。三者相互交錯,始終統一於“記念”這一中心,這就是本文的總體思路。

四、具體分析每部分的思路

分析第一部分(一、二節)的思路

(1)學生齊瀆後,思考本部分寫作的緣由,文中是否有提示性的語句?如何理解這句話?作者為什麼一再強調?

明確:文中具有提示性的語句是“有寫一點東西的必要了”。這句話在文中出現了兩次。“必要”何在呢?其一是要悼念、祭奠遇害者劉和珍君,正如文中所言:“以我的最大哀痛顯示於非人間,使它們快意於我的苦痛,就將這作為後死者的菲薄的祭品,奉獻於逝者的靈前。”其二則在於喚醒庸人,因為“造化又常常為庸人設計,以時間的流駛,來洗滌舊跡,僅使留下淡紅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在這淡紅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中,又給暫得偷生,維持着這似人非人的世界”。魯迅先生為了讓人牢記這筆血債,喚醒國人打破這“非人的世界”也“覺得有寫一點東西的必要了”。

板書:奠烈士 醒庸人

(2)學生討論:從寫作的緣由出發是常見的思路,為什麼關於寫作緣由説了那麼多的話,也就是思路在第一、二部分為什麼老圍繞這一點展開?

明確:可以看出,作者借寫作緣由這個話題,把發生慘案兩週來各方面的動態都概括進去了。愛國力量方面,學校舉行追悼會,程君深情地懷念着劉和珍,可見正義力量並沒有屈服段政府的淫威,他們照樣悼念被段政府誣指為“惡人”的遇害者。反動勢力方面,提出了“幾個所謂學者文人的陰險的論調”。中間狀態的市民,則勾畫了他們淡漠的情狀,此事在他們心中僅留下“淡紅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維持着這似人非人的世界”一句,就是對當時政治形勢的概括。再則,魯迅把兩週來自己感情的歷程也坦陳在讀者面前,大悲、大哀、大憤、大怒,為全文營造了濃郁的抒情氛圍,表現了作者的愛憎之情,體現了由愛到憎的邏輯思路。

板書:思路順序

愛 邏

憎 輯

五、佈置作業:

第二課時

[教學時間]

[教學過程]

一、1分析第二部分(三、四、五節)的思路

指名3位同學分別朗讀三、四、五節,讀完後組織學生討論:第二部分是按怎樣的思路佈局的?怎樣理解三、四、五節內容之間的聯繫?

明確:第二部分是按時間順序安排思路的,先回憶作者與劉和珍的最初相識,再詳細敍述她遇難的經過。遇難又分兩步,從事件概況到遇害細節。

第三節側重寫劉和珍生前的事蹟,即她在女師大學生運動中的出色表現。魯迅先生寫與劉和珍的關係,謙虛地自稱為“苟活到現在的我”;在寫向劉和珍致哀時,又用了“奉獻”一詞,充分表達了對烈士的高度讚頌和深切的悼念之情。接着作者寫劉和珍在學生運動中和平時的表現,反覆寫到她“始終微笑着,態度很温和”,其意藴是説,世上哪有這樣的“惡人”?為下文劉和珍慘遭槍殺作了鋪墊。正因為劉和珍君的出色表現,劉和珍君的“温和”“微笑”使魯迅先生“不料”“也不信”,“況且始終微笑着的和藹的劉和珍君”會“無端在府門前喋血”。但面對血淋淋的殘殺,無恥的誣衊和卑鄙惡劣的流言蜚語,魯迅先生不能不感到:“慘象,已使我目不忍視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聞。我還有什麼話可説呢?”極度的憤怒使魯迅先生髮出了“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發,就在沉默中滅亡”的呼喊。由此,魯迅先生在第五小節中懷着悲憤的心情追敍了劉和珍等無端遇害的具體經過,讚揚烈士臨難沉着、勇敢和互相救助的精神,進一步聲討反動軍閥屠殺愛國青年的滔天罪行。

板書:

追述生前事蹟 生前 時

詳寫遇難經過 遇害 間

2 分析第三部分(六、七節)的思路

(學生齊讀兩遍)

提問:這部分是按怎樣的思路佈局的?

明確:這部分先否定了徒手請願的做法,痛心地指出愛國青年的犧牲沒有解決什麼問題。 非人的世界“依舊太平”。並以“煤的形成”作比喻,深刻闡明“人類血戰前行的歷史”往往要付出極大的代價,才能前進一小步,而且“請願是不在其中的,更何況是徒手”。由此,沉痛地指出這次慘案的經驗教訓,意在告訴國民認清反動統治者“吃人”的本性,吸取血的教訓,改變戰鬥方法。然後將筆鋒一轉高度評價和熱情歌頌了她們“這一回在彈雨中互相救助,雖殞身不恤”的優秀品質和崇高精神,肯定了死傷者對於將來的意義:“苟活者在淡紅的血色中,會依稀看見微茫的希望”,鼓勵“真的猛士”要奮然而前行。可見這部分是按由否定到肯定的邏輯順序佈局思路的。

板書:

教訓意義

3 課堂小結

全文共七節,可以歸併為三部分。因為一、二小節交代了寫作的緣由,三、四、五小節記敍劉和珍君的生前事蹟和遇難經過,六、七小節再深入一步,議論“三一八”慘案的教訓和深遠意義。2.兩次強調“有寫一點東西的必要了”,主要是突出表明寫這篇文章的動機。第一個“必要”,説的是要悼念遇害者劉和珍君,奉獻作者最大的哀痛和尊敬,控訴段淇瑞政府的暴行,痛斥走狗文人的陰險論調;第二個“必要”在於喚醒庸人,要人們牢記這筆血債。所以這兩個“必要”的含義不完全相同。3.“我還有什麼話可説呢”則是魯迅先生面對突如其來的噩耗,兇殘的槍殺,目不忍視,耳不忍聞,悲憤得説不出話來。然而,作者還是要説話的,要揭露反動派的罪惡行徑!這裏表現了作者強烈的憤怒之情。4.魯迅先生把對鬥爭方式的理性反思放在前面,最後一節肯定烈士的勇毅對於將來的意義,全文收束在高昂的鬥爭精神上,更有鼓舞人心的力量,顛倒過來,就沒有這樣的效果。

二、我們理清了文章的思路,把握了文章的內容,同時感受到了魯迅先生思想的深邃獨到。下面我們一起來分析文章的表達技巧,體味作者字裏行間的濃濃情意

1、學生選擇最能體現作者情感的句段進行朗讀。

2、議論交流自己的感受,然後自由發者。

學生甲:作者説:“我也早覺得有寫一點東西的必要了。”“可是我實在無話可説。”因為“四十多個青年的血,洋溢在我的周圍,使我艱於呼吸視聽,那裏還能有什麼言語?”這就反襯出當時社會的極度黑暗,作者處於極度的悲痛和憤怒中。

學生乙:作者寫了這篇紀念文章,“以我的最大哀痛顯示於非人間,使它們快意於我的苦痛”,作為祭品奉獻於逝者的靈前。這一方面表達了作者對犧牲者的尊敬,踏着犧牲者的足跡繼續前進的決心;同時還表達了作者對反動軍閥和所謂學者文人的無比輕蔑(明知道這些東西會“快意於我的苦痛”而偏偏將最大的哀痛顯示出來,這正是作者對於這些東西的嚴峻的示威)。

學生丙:作者説:“她不是‘苟活到現在的我’的學生,是為了中國而死的中國的青年。”這裏有作者的自謙,也有對死者的最大尊敬。

……

3、學生討論:文章是如何將記敍、抒情、議論交錯結合,達到有機統一的境地的?然後舉例説明。

明確:如本文的第五節,敍述劉和珍、楊德羣的死難和張靜淑的重傷,就一直充滿着強烈的抒情因素和議論色彩。“自然,請願而已,稍有人心者,誰也不會料到有這樣的羅網。”這是議論。穿插在敍事之中不僅天衣無縫,而且使文章力量陡增。“當三個女子從容地轉輾於文明人所發明的槍彈的攢射中的時候,這是怎樣的一個驚心動魄的偉大呵!中國軍人的屠戮婦嬰的偉績,八國聯軍的懲創學生的武功,不幸全被這幾縷血痕抹殺了。”這更是熔記敍、抒情、議論於一爐,加上正面感歎和反語諷刺形成對比,文章的深厚思想內容和作者的鮮明愛憎態度,便表達得更酣暢淋漓了。

第三課時

[教學時間]

品析關鍵語句的深刻含義

許廣平曾説:“《記念劉和珍君》這篇文章真是一字一淚,是用血淚寫出了心坎裏的同聲一哭。”下面我們就用心去解讀幾個句子,用心去感受先生的悲憤之情吧!

1、解讀“真的猛士,敢於直面慘淡的人生,敢於正視淋漓的鮮血。這是怎樣的哀痛者和幸福者”這段文字。

(1)

必須敢於正視,這才可望敢想、敢説、敢做、敢當。(出自《論睜了眼看》)

叛逆的猛士出於人間:他屹立着,洞見一切已改和現有的廢墟和荒墳,記得一切深廣和久遠的痛苦,正視一切重迭淤積的凝血,深知一切已死,方生,將生和未生。(出自《淡淡的血痕中》)

(2)學生分析後明確:“真的猛士”,指真正勇猛的革命戰士;“慘淡的人生”和“淋漓的鮮血”指反動政府製造兇殺的這種黑暗現實。因此,第一句話可理解為:真正的革命者是敢於正視這種黑暗的現實的。這兩句話的含義可理解為:真正的革命戰士,面對國家和民族的慘淡前途和人民的悲慘命運感到哀痛,他們又為改變黑暗現實,以勇往直前、奮鬥獻身為最大的幸福。

2、解讀“慘象,已使我目不忍視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聞。我還有什麼話可説呢?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無聲息的緣由了。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發,就在沉默中滅亡”這段話。

(1)

假如這樣的青年一殺就完,要知道屠殺者也絕不是勝利者。

中國要和愛國者的滅亡一同滅亡……

如果中國還不至於滅亡,則已往的史實示教過我們,將來的事便要大出屠殺者的意料之外一一這不是一件事的結束,是一件事的開頭。墨寫的謊説,決掩不住血寫的事實。血債必須用同物償還。拖欠得愈久,就要付更大的利息!

(出自《無花的薔薇之二》)

(2)明確:“慘象”指反動軍閥的血腥鎮壓;“流言”指御用文人的無恥誣衊。這兩個詞回答了“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無聲息的緣由了”。為喚醒民眾,作者在最後指出“沉默”的兩種前途:一種是爆發,即舉行革命;一種是滅亡,即民眾悲觀失望、意志消沉、民族衰亡,但作者在強調爆發。

3、解讀“當三個女子從容地轉輾於文明人所發明的槍彈的攢射中的時候,這是怎樣的一個驚心動魄的偉大呵!中國軍人的屠戮婦嬰的偉績,八國聯軍的懲創學生的武功,不幸全被這幾縷血痕抹殺了”這段話。

明確:第一句中的“這”指代“三個女子的從容”;第二句中的“這幾縷血痕”指的是“三一八”大屠殺。“文明”“偉績”“武功”部運用了反語的手法。這兩句話的意思是讚頌三個女子臨危不懼、沉勇友愛的偉大精神,揭露殺人者的罪惡行徑,表達了作者萬分悲憤的心情。

4、解讀“人類的血戰前行的歷史,正如煤的形成,當時用大量的木材,結果卻只是一小塊,但請願是不在其中的,更何況是徒手”這句話。

(1)

①改革自然常不免於流血,但流血非即等於改革。血的應用,正如金錢一般,吝嗇固然是不行的,浪費也大大的失算。

②但願這樣的請願,從此停止就好。

③以血的洪流淹死一個敵人,以同胞的屍體填滿一個缺陷,已經是陳腐的話了,從新的、戰術的眼光看起來,這是多麼大的損失。

(出自《空談》)

(2)明確:“大量的木材”喻指代價巨大的流血鬥爭;“其中”指流血鬥爭。作者用煤的形成來比喻犧牲巨大才換來了社會的一點進步,而請願何能推動歷史的進步呢?可見作者是否定徒手請願這種鬥爭方式的。

5、解讀“苟活者在淡紅的血色中,會依稀看見微茫的希望;真的猛士,將更奮然而前行”這句話。

明確:這個並列複句,十分恰當地評價了“三一八”死難烈士對於將來的意義。儘管,在這“並非人間”的世上活着的,有許多是“苟活者”,但即使是“苟活者”,也將從壯烈的事件中看到一點希望,哪怕是“依稀”“微茫”的;而“真的猛士”將越來越多,先驅者的壯烈精神將激勵、鼓舞他們更加勇猛堅定地去鬥爭、前進。

全文總結

《記念劉和珍君》就是這樣一曲讚頌“為了中國而死的中國的青年”的悲壯戰歌,一支激勵仁人志士“更奮然而前行”的深沉號角,一篇聲討反動勢力的戰鬥檄文。全篇洋溢着悲憤熾烈、激動人心的強烈感情。

佈置作業:熟練背誦文章的二、四小節。